市民教育工作制度范文

时间:2024-04-10 16:32:18

市民教育工作制度

市民教育工作制度篇1

新型城镇化的转型之一就是要实现城镇化建设由以前的注重数量、规模转变为重视人的城镇化,也就是要重视城镇化建设的质量。而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着“半城镇化”的现象,即来自农村在城市务工人员只是实现地域转移、职业转换,并未实现其身份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这其中有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的影响,也受农民工自身原因的影响,总之,农民工的这种“边缘人”角色是不利于城镇化建设的。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就要实现人的城镇化,而不只是城市规模、数量的扩张与增加。要想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脚步,就必须要将进城务工的2亿多农民工变为市民,这是必然趋势,也是新型城镇化健康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除了要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外,提出城市经济要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以适应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由高物耗向集约、绿色、低碳转变的要求,这意味着要对传统的制造业进行技术革新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此外,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要实现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四化同步协调发展,而智慧城市的建设恰恰是将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这三化融合发展,这些都对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对融入城市的意愿更为强烈,希望成为市民,与市民一样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这就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推进,我们可以借助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契机,顺应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进而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的建设健康向前发展。但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较低,多数人是初中毕业,缺乏职业技能,这对于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推动城市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创建智慧城市都提出了挑战。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要求

1.新型城镇化要求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较高素质。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要实现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从高物质消耗向集约、低碳转变,实质是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要对传统产业实行技术改造,利用新技术,使传统产业如制造业换发活力,或者发展第三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无论是发展现代服务业还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都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对于本来就没有职业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这无疑是对他们的巨大打击。因而,新生代农民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要想找到工作,找到好工作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文化素质,这是在城市立足下去的必然要求。

2.智慧城市建设要求新生代农民工提高其素质。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实现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四化同步协调发展,而智慧城市建设就很好体现了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协调发展。它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据测算,一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建设能增加2.5倍到3倍的城市发展红利,实现4倍左右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它是将城市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由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就要求城市优化产业结构,对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并将其应用于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的智能化改造。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求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智慧技术同时会辐射到传统制造业与服务业,带动传统制造业与服务业转型升级,改变传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劳动密集型特征,而这些行业正是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从事的行业,这就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养、文化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在未来的智慧城市生存下去,就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新生代农民工素质较低影响其市民化进程

1.制度的影响力在减弱。

新生代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遇到很多障碍,从大的方面讲,有制度,比如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将人的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城市户口,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户型不同附上各种福利待遇,将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与否与户型挂上钩。如果你拥有城市户口,你可以享受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如果你拥有农村户口,便不能享受这些基本公共服务。户籍制度的限制使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使其被人为地与城市居民划分开。目前,国家正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将目前的这种与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相挂钩的户籍制度改为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依据,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向城市常住人口全覆盖,从长远来看,户籍制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限制力在减弱,而在将来的某一天,户籍制度这种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起阻碍作用的因素会消失。因而,从长期看,户籍制度可不被看作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农村土地制度,使得新生代农民工虽然人离开家乡去外面务工,但他所承包的土地还在,他还可以选择回家务农。农民工经常在土地收益与外出务工收益之间的比较中权衡与抉择,因而,对于他们而言,是否出去务工没有确定答案,使得他们一直处于“候鸟型”和“钟摆式”的流动状态中。但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较而言对土地较为陌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初中毕业后就到城市务工经商,这就导致他们缺乏农业生产技能。因而,他们受土地制度的影响较小。

2.自身素质较低成为影响其市民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主要还是受到自身素质低这一因素的影响较大。尽管他们的教育程度相比上一代农民工有所提高,但总体而言,他们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多数都是初中毕业,缺乏职业技能。在他们步入城市之后,只能选择脏、差、累、危的工作,大部分人进入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这些部门进入门槛低,竞争较为激烈,工资低,都是城市居民不愿意从事的职业。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新生代农民工从事这些行业的收入与农业收入相比,相差不大。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都进入到城市。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在这个时候,农业收益会逐渐提高。但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尽管农业收益提高了,但是他们还是不愿意从事比较苦、比较累的农业。因为相比农业生产而言,城市的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建筑业更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一方面,他们已经远离土地,对农业生产感到陌生,缺乏农业生产技能;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融入城市,成为市民。与城市专业化分工明确的工作相比,农业生产力以及农业生产技术仍显得比较落后,就算是农业收入高于城市工作收入,他们也不愿意呆在田地里,相比农业文明,他们更向往城市文明。但是,他们文化素质、职业素养较低,使得他们的收入很难提高,找不到一份收入高,还又体面的工作。新生代农民工较低的素质难以适应城市文明,而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毕竟与农村不同,使得他们可能对于城市生活有些不适应。要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就必然要求其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具备城市文明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四、对策建议

1.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评价制度。

新生代农民工要完全融入城市,仅仅找到一份具有稳定收入的工作是不够的。因为,有一份较高收入的工作只能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一定经济基础,而不能让他们完全融入城市生活,接受城市文明。因而,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大小,对其提供更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内容。在提供更高层次继续教育内容之前,需要对其城市融入程度进行动态跟踪。首先,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城市融入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入程度进行科学评价。最后,要由政府设立专门的行政机构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进行动态跟踪记录,通过信息技术将评价结果传递给新生代农民工本人,告知其融入城市程度,提醒新生代农民工在到某一融入程度时,应该接受较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帮助其适应城市生活。可以将这一平台的构建与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智慧城市的建设结合起来进行,将这一信息平台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在一起,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了解自身城市融入的程度,提醒其接受相应的继续教育内容。

2.加大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新生代农民工步入城市,由于缺乏职业技能,只能从事城市中比较脏、累、差的工作,使得他们的薪酬很低。因为工资收入水平低,使得他们难以在城市生存下去。只有加大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让他们学一技之长,找一份工资收入较高,工作环境较好的工作,才有可能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为以后融入城市,打好经济基础。首先,政府应设立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新生代农民工提高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政府也可以与社会上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合作,由政府替新生代农民工交学费,新生代农民工到技能培训机构免费学习,培训机构要与企业联系,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解除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技能,接受培训后找不到工作的忧虑。其次,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在社会上进行广泛宣传,引起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让社会上的慈善机构、知名人士捐资助训,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新生代农民工提高高质量,免费的技能培训。最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主动寻找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学习新技能、新知识,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也要形成一种学习自觉,主动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用于技能培训与技能提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通过加大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方便其找到合适工作,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存下去,也使其能够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城市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能够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3.建立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学历教育体制机制。

学历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到一定程度后要接受的更高层次的继续教育。结合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动态跟踪平台的新生代农民工相关城市融入程度信息,学历教育会在其城市融入达到一定程度后启动。目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工作,政府已经做了不少,但对于学历教育,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上的教育培训机构涉及的较少。学历教育应由政府带头,与各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职业院校合作,以政府与新生代农民工共同出资的方式,建设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教育体制机制。学历教育也可由政府与社会上的教育培训机构合作,教育内容包括文化课知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居民应具备的基本的城市生活常识、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等。政府也可以尝试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大专学历免费教育的模式,让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免费的大专学历教育,也就是政府与当地的大专院校合作,一方面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学历教育。总之,建立和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学历教育体制机制,为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完成其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后一阶段的继续教育做好准备,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较好的生活下去。最终要通过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评价制度的构建、加大对其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构建学历教育体制机制,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也能够帮助他们找到一份具有较高收入,较为稳定的工作,进而为他们继续学习文化课知识、城市生活常识等打好经济基础,也才能使其更好适应城市生活,最终融入城市,成为市民,也能够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向前发展。

4.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明教育制度。

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明教育制度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政府要带头建立免费的城市文明教育培训机构。在新生代农民工刚刚步入城市的时候就应该使其接受城市文明教育。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建立城市文明教育培训机构,该培训机构可以由政府设立,也可由社会组织设立,但是由政府支付该机构全部的运营费用。建立免费的城市文明教育培训机构就应该对所有的新生代农民工免费开放,不应该设门槛。也要注意新生代农民工的工学冲突问题,就是要了解新生代农民工什么时候有时间。培训机构的开课时间一般是定在周末,因为如果定在晚上,新生代农民工可能会加班。培训机构的上课地点应该离新生代农民工的住处近一些,比如可以在工厂附近租房,这样可以方便新生代农民工就近学习。其次,要尽可能的丰富城市文明教育内容。城市文明教育应该以城市生活常识为主,比如可以让新生代农民工学习一些交通法律法规,公共交通以及公共卫生知识等。也可以将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内容加进来。授课老师也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要求和培训机构的实际情况调整授课内容,使城市文明教育的内容尽可能随时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要求。最后,要建立考核退出机制。城市文明教育培训机构在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过程中,要适时对其进行考核,可以采用书面考试的方式对其所学内容进行测验以达到对其学习过程的监督。也可以通过对其在城市生活中的行为习惯的动态跟踪进行监督。等到新生代农民工学习完所有的城市文明教育内容后,对其进行结业考试。如果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成绩未达到要求,比如说满分100分,60分为及格,而他未达到,可以让他继续学习,如果达到60分,可以予以结业。

市民教育工作制度篇2

进一步完善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是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促进县级人民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依法履行教育管理职责的一项重要举措。县级人民政府承担着中等以下各类教育职责,其教育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我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对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各类教育的规划管理和统筹协调,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协调、健康发展,如期完成《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进一步完善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一、督导评估的内容

(一)领导职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教育规划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教育需求优先满足。建立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全面落实统筹管理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校长和教师人事管理以及县域内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责任,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把教育工作列入县级人民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主要领导要经常深入学校,指导和支持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要完善教育督导制度,规范有效地开展督导工作。

(二)教育经费投入。调整优化县级财政支出结构,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规定要求并保持稳定增长。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制定并逐步提高县域内各类学校(含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和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依法加强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和管理,确保专项用于教育事业。落实《纲要》提出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相关规定,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各类在校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辍学。

(三)办学条件。合理调整中小学、幼儿园及中职学校布局,规模容量及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逐步缩小学校间差距,促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大力实施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在生均建筑面积、图书及实验仪器、体育卫生艺术设备配备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逐步达到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及时消除校舍危房。

(四)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制度,认真执行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交流调配等教师管理政策。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和聘任制度,严格聘任程序和准入制度,新进教师一律实行公开招聘,明确聘期内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加强对教师政治思想、师德、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的考核。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交流的激励机制。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把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加强对教师、班主任、校长和教育行政干部的培训,着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提高教师待遇,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政策。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实施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五)教育管理。坚持依法治教,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不断完善政府主导、规范管理、评价引领、督导保障的素质教育工作机制。落实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强化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课程改革,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建立维护教育稳定、保证校园安全的有效机制,杜绝重大事故。

(六)教育发展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做到县域内义务教育、幼儿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各类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省规定标准。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大体相当。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二、督导评估的组织实施

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由省政府统一领导,省、设区的市两级政府共同负责,以设区的市政府为主。各市要依据《省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省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组织协调和重点抽查。

督导评估的对象是全省所有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

三、督导评估的工作原则和程序

(一)工作原则。

督导评估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坚持鉴定性评估与发展性评估相结合,坚持经常性检查、专项督导与综合督导相结合,重在落实责任、推动工作。

(二)工作程序

1.县级自评。县级人民政府按照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各市的实施方案,每年进行自我评估。自评结果分别报省教育督导部门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及其教育督导部门,并在本辖区内公布。县级人民政府要完善督导评估的自评制度,将督导评估指标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县级自评中,县级人民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要对照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对任期内的教育工作进行全面、准确、实事求是的评价。有关部门也要做好依法履行教育职责情况的自我评估。

2.市级督导评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每年组织一次对县级自评的督导评估,督导评估结果报省人民政府及其教育督导部门,并在当地予以公布。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县级自评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及时总结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经验,针对复评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3.省级督导抽查。省政府及教育督导部门每年根据县级自评和设区的市督导评估结果,视工作需要进行重点抽查。

四、督导评估结果的运用

(一)建立并完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督导评估结果通报制度。教育督导评估结果要在报纸、网络等主要媒体上向社会,接受社会监督。

(二)要将督导评估结果列入对县级人民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激励、引导县级人民政府更好地依法履行教育职责。

(三)省、市有关部门要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专项拨款、表彰奖励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四)要进一步完善督导评估的意见反馈、限期整改和定期复查制度,以督促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加强薄弱环节的工作。

(五)根据督导评估结果,对成绩突出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要责成其及时改进;对问题严重的,要给予通报批评,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责任人相应处分。

各级人民政府要将这项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认真研究部署,加强组织领导,搞好部门协调,健全各项制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为教育督导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专项工作经费,保障工作开展。要切实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组织政府有关部门人员和有关专家参加督导评估,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专兼职督导队伍,提高督导评估整体工作水平。

市民教育工作制度篇3

1.1维权意识增强与维权能力不足的反差调查显示,当遇克扣工资时,新生代农民工有60.5%的人会向有关部门反映,比上一代高出8个百分点,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而与维权意识增强呈反差的是,其维权能力明显不足:法律素质欠缺,新生代农民工除对《劳动法》、《合同法》有一定的了解外,对《安全生产法》、《工伤保险条例》、《职业病防治法》及农民工就业相关政策的法律知识都知之甚少;不懂得多样化的维权方式,更不善于运用合法、恰当的维权手段;维权过程中缺乏在法律权威下理性思考、理性表达的能力,理性意识有待发展成为其思维主导方式。

1.2融城心态与反城市并存的矛盾心理

新生代农民工较老一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加之长期城市生活实践,培育了他们多元开放的现代性心境,易于形成和同龄城市人El趋一致的人格特征和价值观。这些都使他们“乡土情结”日趋弱化,而更向往城市现代的生活方式,期待早日完成从“准市民”身份向市民身份转变。然而他们在城市中缺乏话语权和表达权,尤其是市民囿于社会以往印象常予以他们包含身份贵贱的“社会条形码”(如“二等公民”),这给他们带来了直接且强烈的心理冲击和情感体验,极易产生被剥夺感、不平衡感和挫折感。此种不良心理倾向累积到一定程度,易变为扭曲的心理,“这种心态不是针对某个具体居民的,而是针对所有的居民。这种情绪的极端反应就是敌视城市的情绪,”而且随时可能外化为极端的行为。

1.3处于适婚期与婚恋嫁娶困难的矛盾现实

新生代农民工年龄一般在20~30岁,处于婚恋嫁娶的黄金年龄段。但受行业差异和职业特殊性所带来的男女员工比例失衡的制约,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流动性大且跳槽率高,普遍上班时间较长,经济基础薄弱等方面影响,新生代农民工陷入了“想倾诉没对象,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结婚没条件”的尴尬境地,最终难以走进婚姻的“围城”。

1.4自信与自卑的心理纠葛

新生代农民工较之驻守家乡的农民以及老一代农民工,在收入水平、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上都更领先,因而对未来发展抱有信心。然而他们在城市的生活现状:新生代农民工享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的比例都很低,其在教育、住房等方面享有的福利也极少,甚至基本上没有享受过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他们大多数只能居住在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或蜗居在廉价的出租房,完全处于被边缘的状态。

1.5渴望致富与重利忘义同存的心理冲突

无论是老一代农民工还是新生代农民工,离农进城都是为了求富,但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更趋近城里人,又因其薪资收入较低,加上攀比心理作崇,盼望能享受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故其求富欲望更强。但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不能辨证看待和处理“义”“利”关系,当现实不能满足其快速致富时,他们不惜违法犯罪来达到敛财目的。据报道,“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约占全国城市刑事案件的1/3”E3],且侵财型违法犯罪占其中比例最大。一因此如何加强对他们义利观乃至法制观的引导和教育,进而减少和预防其违法犯罪,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命题。

1.6从业期待高与职业技能水平低的相互矛盾

新生代农民工从业耐受力较差,大部分不愿意像其父辈那样在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低、休息时间少的行业和企业工作,而更向往城里人和外来高技术人才主导的首属劳动力市场的工作。据2009年我国劳动力市场网的信息,就业市场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占总需求的60%,而第2次全国农业普查报告数据表明,“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程度占8.7%”。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供给与非农部门劳动力需求在文化层次上的错位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落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需要。且新生代农民工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普遍偏低,以致他们胜任不了知识型与技能型的工作,最终也只能在城市次属劳动力市场寻找非正规职业或边缘职业。

2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困境溯因

2.1制度性原因: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的“瓶颈”效应是新生代农民工陷入困境的最根本原因新生代农民工现实困境制度方面的归因分析应聚焦于以户籍制度为核心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子制度所形成的制度体系(有学者称它为“农民工体制”),具体包括户籍、人口迁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住房等制度内容,且这些制度从整体上将农民工与市民区分开来,为农民工市民化设置了层层屏障。新生代农民工迫切希望打破制度藩篱、融入城市,而“农民工体制”惯性依存,其改革调整牵涉面广、涉及利益多,尤其是我国城乡、工农差距的消失及二元社会结构的解构都是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新生代农民工容易产生一系列思想和行为方面的问题。

2.2非制度性原因

2.2.1政府管理和服务的严重缺位。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远离农村体制管束,却未被纳入城市“单位人”_6的管理体系,以致出现体制真空。这使得城市管理部门在对他们进行管理和服务时容易出现缺位。且“重管理轻服务、重管制轻教育、重防范轻保护”的防范式管理办法极易引起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管理的不满。如果不加快政府管理和职能转变的步伐,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的疏导和教育,极易引发一连串社会问题,有碍城市稳定和和谐社会构建。

2.2.2城市生存环境不应有的歧视氛围。农民工受歧视的现实:企业对农民工的尊重和关爱不够,市民的歧视言行固化了传统思维视阈下人们对农民工的心理定势,大众传媒舆论导向片面化助长了社会排斥氛围,社区对他们容纳明显不够。这造成了他们不同程度的思想、心理障碍,也成为他们社会融合和城市融入难以逾越的环境壁垒。

2.2.3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偏低的制约。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教育落后、农村普法教育的缺失和城市普法教育受农民工流动制约难以施展、企业提供给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会不多等原因,使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自身存在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不强、法制观念模糊、法律素质欠缺、理性维权能力不足、重利忘义观念盛行、心理素质较差等弱点。这加剧了对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2.2.4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一论断对于化解新生代农民工现实困境也是适用的。然而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以致出现了教育主体定位模糊、教育内容体系缺失、教育形式和方法单一呆板、教育队伍参差不齐、教育环境亟待优化等问题。这极大地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这根“生命线”在消解新生代农民工现实困境的“柔性”作用。

3消解新生代农民工现实困境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

3.1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

3.1.1深化“农民工体制”改革。“农民工体制”改革是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各级政府必须不断深化“农民工体制”改革,解除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制度性藩篱:把建立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作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首要之务,变户籍身份功能为统计功能,转静态化户籍管理为动态化户籍管理;加快户籍制度与就业、医疗、养老、教育等制度相剥离,进而户籍制度背后所涉的一切利益与特权,还户籍制度中立性质;促进医疗、教育、住房等相关领域配套改革与户籍改革齐头并进、彼此呼应,使“农民工体制”改革这一系统工程内部各要素良性互动;积极探索户籍改革新途径;此外,“农民工体制”改革应遵循发展规律和坚持循序渐进、促进农民工有序社会流动为基本原则,避免“休克式疗法”引发城市管理混乱和政府财政能力超支。

3.1.2改善城市生存环境。要扎实推进城市生存环境优化,寓人文关怀于日常管理和教育中,营造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①加强社会舆论引导。要培育传媒公平观,杜绝新闻报道中阶层偏见现象,引导民众以客观、公正的心态对待农民工;传媒要善于聚焦、放大劳务经济中新生代农民工的突出贡献和先进事迹,树新生代农民工新形象,且要“关注他们的生活,道出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养料”。如针对他们的婚恋苦境,电视台可在婚恋交友类节目中增设外来务工人员专场相亲。②优化企业教育管理方式。企业要改变以管代教、家长权威式的管理方式,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企业要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注重预防和治疗职业病和心理疾病;企业要消除同工异酬、拖欠、克扣薪资等现象,尊重农民工应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企业要重视与政府衔接与作,建立制度化、常规化、机制化的就业、再就业培训体系,在增强企业永续发展能力的同时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技能。③改善社区生活环境。社区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将新生代农民工视同市民平等对待;街道、居委会应与农民工工会、社会公益机构等通力合作,以社区为依托建立必要的文化休闲场所和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他们精神生活和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④重视社会交往环境建设。如市民在与新生代农民工日常交往中应力戒歧视和偏见,以免激化矛盾;在城市定期开展市民与农民工节假日联谊会、星级家庭评选、身心健康讲座等活动,使两群体之间情感上包容、思想上信任、观念上认同、认识上共进、行为上互助。

市民教育工作制度篇4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市2009年教育工作会,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经验,巩固成果,分析形势,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教育工作,加快我市教育改革发展步伐,为推动新一轮市域经济发展,构建“活力*”,建设滇色大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局面已经形成,教育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第25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奋战在全市教育战线上的全体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对关心和支持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各位领导、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教育工作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我们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坚持以教育教学和质量建设为中心,加强管理,推进改革,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和谐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获得了州教育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教育工作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一)“两基”双高目标进一步巩固。实施乡镇兴教责任制考核,健全长效救助激励机制,不断深化“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市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办法(试行)》,积极发动社会捐资助学、结对扶贫,筹集寒窗助学资金,增大对贫困学生的救助面,确保贫困生完成学业,为“两基”的巩固与提高提供保障。目前,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7%;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9%;小学生年辍学率为0,初中生年辍学率为0.3%;教育质量、办学条件、勤工俭学、教育经费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年检要求,并在上年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二)教育的普惠性更加突出。一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由于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教师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农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城乡中小学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目前,全市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设备总价值约2000多万元,已建成网络计算机教室60个、多媒体教室(报告厅)66个、语音室14个。二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09年春季学期,全部免除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城区中小学生学杂费153.30万元;补助农村中小学生公用经费808.84万元,补助农村中小学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806.38万元;对升入东兴中学、*中学的农村300名优秀贫困高中生进行每生每月150元的补助,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发展成果。三是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努力,全市辖区内有幼儿园58所、在园幼儿11860人,其中民办幼儿园41所、在园幼儿达4453人;小学160所、在校学生42263人;初级中学18所,在校学生22614;市属高完中3所,在校学生6497人;北浦中学、*中学已成为全州规模最大的优质初中,*中学和东兴中学已成为了全州规模大、质量优的高完中。四是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加大投入,重视学校硬件建设,加速扩充高中阶段学校的容量;在提高升学率的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利用职业高级中学的优势资源,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实现了普教职教基本平衡,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2%。五是优质教育资源有效整合。进一步完善城区学校规划布局,使城区中小学的规划布局与城市建设发展同步、与滇色大城市规划建设相适应;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行紧密型集团化办学模式,创办了鹿城小学小花山校区和*小学南路校区,快速实现资源整合和质量提升,满足城市新区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六是民族教育办出特色。在州立*市民族小学、大过口民族中学的基础上,建成24所民族小学和八角民族中学,加强*中学民族初中部、*中学民族高中部,形成了覆盖小学、初中、高中的民族教育网络,民族教育一体化的特色已经形成。

(三)育人队伍得到加强。一是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教师的师德师风作为评聘、考核晋级的重要条件,树立了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深得社会的好评和认可。二是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面实行校(园)长公选、校级领导任期制和校级领导组合聘任制,建立学校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营造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的良好氛围,切实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了平台。三是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实行校长年度目标责任制,严格规范校长的办学行为,充分调动校长管理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激活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校内绩效工资制、教职工全员聘任等制度,充分调动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四是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认真实施《*市教师继续教育“十一五”规划》,每年投入50万元以上的师训经费,以市教师培训中心为依托,采用“送出去、请进来”、送教到校、分段教学等形式,加大对校级领导、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目前,已经评选出230名市级骨干教师,教师队伍呈现出学历逐步提高、年龄结构更加合理、骨干教师队伍迅速成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四)育人环境不断优化。积极争取各级项目资金,实行“市级组织、乡镇落实、项目学校实施”的学校建设管理模式,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2009年已争取到各种专项资金和社会资金4951万元,其中,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排危资金3251万元,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育人环境不断优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呈现出先进学校在发展中创特色、一般学校在巩固中有提高、薄弱学校在建设中求突破的良好态势。

(五)办学效益更加突出。坚持“质量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在抓好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着力抓好学校办学特色的创建。一是德育工作成效显著。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结合学校实际,以抓师德师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重点,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目前,全市共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学校省级19所、州级57所、市级117所,*中学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先进集体,成为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二是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认真实施《*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狠抓学校内部管理;创新评价机制,对学校实行分目标管理;积极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三优学校”,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得到省州教育主管部门的好评。三是平安和谐校园初见成效。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认真执行《*市学校安全工作规程(试行)》,全面加强学校安全工作;通过努力,学校安全工作成效明显,在校内教学期间没有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四是勤工俭学效益突出。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全市共有勤工俭学基地5*个,总面积达1072亩,年收入300万元左右,在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的同时,每年救助3000多名贫困生。五是“减负提质”扎实有效。按减负不减质的要求,在全市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引导教师立足课堂,重视教材、教法和学法研究,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益。六是远程教育有新发展。充分发挥网络培训的作用,中小学网络培训已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创建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工程,在东华镇成立了*州第一个农村教育技术学会,在数字化乡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七是非义务教育后勤社会化实现新突破。高中阶段学校后勤社会化成效显著,筹集到社会资金740万元,已启动东兴中学和*中学后勤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为教育改革增添了活力。八是育人质量不断提高。坚持“全面加特长”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学校办学特色日趋明显,基础教育更加扎实,“管理促发展,管理出效益”的要求得到较好的落实。2009年,中考600分以上人数达1319人,占全州的30%;高考综合上线率达到95%,比上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我市的中学生代表队参加*州“红塔杯”第四届中学生运动会,取得了团体总分、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鹿城小学足球队参加2009年云南省“永兴—佳泰杯”青少年足球赛暨省运会足球预赛获9岁组、10岁组、12岁组第一名;*小学到北京参加中日韩暨*青少年民族舞蹈大赛,《虎妞妞》获特等奖、最佳编导奖和民族特色奖,《奥运耶》获金奖。

二、总结经验,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市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充分说明市委、市人民政府“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是顺应民心的。总结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把教育工作纳入总体规划,在制定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安排年度财政预算、规划城镇建设及基建年度计划、配备干部等方面都体现出“教育优先”的原则,同时,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真抓实干,这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二是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市委、市人民政府高瞻远瞩,开拓创新,于20*年在全省率先实施的城市教育改革、20*年实施“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0*年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使我市的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三是规范学校管理。通过制定、实施系列化的管理措施和办法,规范了学校管理,使我市教育管理工作逐步迈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确保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四是加强队伍建设。创新体制、激活机制,切实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素质、师德修养得到了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效益也越来越明显,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五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紧紧围绕“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这一主题,积极创新学校评价机制,探索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我市办学水平和效益得到全面提升。

虽然我市的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广泛的经验,但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两基”巩固提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保持“两基”现有高质量、高水平仍是长期任务。二是中小学排危任务重,全市中小学还有d级危房9万多平方米,占总校舍建筑面积的11.9%。三是在“普九”和教育改革工作中,教育欠账4000多万元,成为制约我市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城区中小学一再增班都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强烈的优教愿望;市民对规模化、规范化的优质学前教育渴求越来越强烈,与大多数民办幼儿园规模小、质量低、设施简陋形成矛盾,城市学前教育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五是城市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从2009年1月起,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取消择校费,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不足。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市级联系乡镇的领导、乡镇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一定要把解决上述困难和问题作为关乎发展、稳定的重要任务抓好落实。

在回顾总结过去,正视矛盾困难的同时,我们也要为已具有的良好基础和优势感到骄傲和自豪。一是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二是有一支忠实履行自己职责的教育管理队伍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供了保障。三是有很好的教育改革经验,我们20*年的城市教育改革和20*年的教育综合改革,得到了省州领导的充分肯定,成为全州乃至全省的引领和示范。四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和建国60年的艰苦奋斗,我市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实现学校管理规范化、教学管理精细化、学校建设标准化、校园文化特色化和后勤管理效益化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五是省州党委政府将*市纳入滇中经济圈,将把*市建设成为滇色大城市的战略决策,为我市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六是各项惠民政策措施的落实,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为我市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源泉和动力。七是*市多年的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步伐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以“基础抓投入,关键抓管理,目标抓质量”为重点,挖掘潜力,强化优势,打造特色,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规范化,教学工作精细化,学校建设标准化,校园文化特色化,后勤服务优质化”的水平,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步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教育部门要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教育强市”这一主题,紧密联系实际,进一步贯彻落实各项学习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机制体制问题,形成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保障制度,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市中取得实效。

(二)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保障。在我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实际,按照乡镇兴教责任制的要求,制定本乡镇的教育发展规划,细化政策措施,帮助学校解决好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市属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锐意进取的使命感,把领导方式转变到加强宏观政策指导、规范管理和改进服务上来,形成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统筹发展各类教育。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按照“规模上扩充,质量上提高,布局上优化”的总体目标,科学调整城乡学校布局,在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施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的思路和办法,深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富有时代特征的办学模式改革,构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推进城乡教育统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要着力发展民办教育。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原则,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通过典型示范、强弱联合、公民办联合,整合改造一批民办幼儿园,形成公办、民办学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促进职业教育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进步有机协调,实现职业教育大发展、快发展,按省级重点规划建设职业高级中学,使其办学规模达60个班、在校生达2700人,成为我省职业教育的新亮点。四是要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吸收社会资金合作办学,引导、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中阶段教育,满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大力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后勤社会化,借鉴东兴中学和*中学的运作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高中阶段学校后勤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狠抓高中新课程改革,加速扩充高中阶段容量,适应“普九”巩固和滇色大城市战略的需要,力争高中阶段入学率达75%,力争在2012年前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五是要全力打造民族特色教育。实施好少数民族地区“村村高中生工程”,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持力度,促进少数民族人才成长;挖掘州立*市民族小学办学特色,使之成为省级民族示范小学;继续在职业高级中学开办民族职业高中班,开设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学科专业;积极发展民族幼儿园,形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格局。

(四)扎实抓紧抓好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和学校布局调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作,下决心从今年起用3年的时间全部排除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实现中小学校舍安全化、标准化。州委、州政府决定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争取在2010年11月底前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排危任务,校舍安全工程项目一次性确定,资金实行州政府统贷统还,首批一次性贷款3.6亿元下达各县市。为扎实抓好此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紧迫工程,今年以来,州委、州政府多次召开全州校舍安全工程和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和推进,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建立保障机制,落实制度措施,保证工程建设安全、快速、优质进行。我市的任务是:到2010年11月底前,完成校舍安全工程项目66个,面积82000平方米,项目资金近1亿元。同时,做好学校布局调整中条件较为成熟的校点撤并工作,努力达到30%。为克期完成任务,这里我着重强调几点:一是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市级已成立了由我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的领导机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校安办从教育、发改、建设、规划、监察、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集中办公,统一组织指挥。各乡镇也要根据任务要求,及时成立相应机构,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细化责任,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二是要明确责任,强力推进。要实行市级挂点联系乡镇的领导和各乡镇长工作责任制,学习“11.*”救灾责任制办法,细化项目任务的时间表、责任人和责任标准,按责任制抓好保障和工作推进。在此基础上加强定期分析情况通报、督查检查和责任追究。三是要加强统筹,提高服务。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工程实施各环节“绿色通道”,实现“一站式”服务、“窗口式”办结,各类规费大力实行减、缓、免,在工程项目审批、报建、资金下拨等环节上从快从简,特事特办,促进工程进度。四是要做细工作,调优布局。市、乡两级领导要按照“宜并则并、宜分则分、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和“适度打破乡、村界线,实行集中化办学,条件成熟一所撤并一所”的要求,明确责任,加大力度,积极化解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稳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五)着力维护教育大局稳定。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认真落实各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采取了不少措施,付出了许多努力,总体上确保了我市教育大局平稳,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良好环境。但是,我们切不可因此松懈麻痹、掉以轻心,而要时刻绷紧安全稳定工作这根弦,抓紧安全稳定工作不放松。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设施建设和安全管理工作。重点抓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组织开展安全演练;完善和落实学校安全责任制和各项安全措施,加强重点区域、重要部位与关键环节的安全管理,及时排查与消除校舍安全隐患;推进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同时,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进一步做好学校稳定工作。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感和工作责任感,全面把握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的复杂性,科学预判各类稳定问题突发的可能性;积极探索建立维护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维稳责任制和应急管理体系,把工作做在前头,“防患于未然”;及时排查各类安全稳定隐患,妥善处理各种校内突发公共事件和不稳定事端。当前,要重点关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问题。这恐怕是今年教育工作的一大难点,各级、各部门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配合财政、人事等部门做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深入细致做好教师尤其是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广大教师充分理解国家为提高教师待遇进行的不懈努力,全面了解绩效工资政策内容及实施工作的方法步骤,理性对待当前经济形势下需要逐步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这项改革的平稳推进。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完善校长公选制、学校领导任期制、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学校行政领导班子组合聘任制,深化学校领导班子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加强学校管理队伍的监督管理和培养培训工作;用现代教育精神、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方法武装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逐步加大教师培训投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长效保障机制;建立优秀教师奖励制度,进一步加强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省、州、市三级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选拔机制,实行骨干教师津贴,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一支业务精良、素质过硬、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七)切实保障与改善教育公平,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形势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强化教育公平理念,更加关注与维护特殊群体的教育权益,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要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加强合格学校建设,扩大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政策,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女童等校园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要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完善覆盖各类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学、接受教育。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着重在就业指导教育、就业市场建设和就业信息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切实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和农村先就业、后择业,及时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要特别强调的是,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限制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今年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工作可能会成为今明两年工作的又一大难题。各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出台专门文件,加大对毕业生就业政策支持力度,有效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四、深化改革,密切配合,开创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局面

一是要优化城区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城区学校规划布局,按照滇色大城市的要求,加强城市新区薄弱学校的改造,做亮鹿城小学小花山校区和*小学南路校区,通过实行连锁化、集团化办学,着力改造提升一批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尽快实现资源整合和质量提升,满足城市扩容需要和市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是要切实抓好“减负提质”工作。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方式、招考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加强教育科研,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监管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市教育科研成果奖”和“高考研究专项基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是要努力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要制定具有我市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实行政府评估、学校自我评估、公众参与评估相结合,建立分类分层的教育质量评估和监测机制;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加强对乡镇人民政府履行教育发展职责情况的督导,加强对学校办学行为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督导,积极开展对教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督导检查,确保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均衡发展。

四是要完善乡镇兴教责任考核。健全完善乡镇兴教责任考核奖惩和激励机制,以教育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为基本手段,认真贯彻落实乡镇长、校长和家长“三长送学”制度,努力实现高考、中考落选学生百分之百进入高职、中职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技术培训的目标,保证“两基”的巩固与提高。

五是要全面规范教育管理。实践证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多与管理不到位、管理薄弱有密切关系。全面提高教育工作整体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进一步从严治教、强化管理。要加强对教育收费管理,从严治理教育乱收费。加强经费管理,健全财务制度,完善审计监督机制,通过严格的管理最大限度发挥有限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加强对办学行为的管理,切实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行为,切实维护学校招生秩序。同时,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3.19”案件虽然它只是一个个案,不能代表大多数,也不能否定我们的教育工作成绩,但是我们要正确看待,认真反思,通过制度规范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六是要切实加强教育系统自身建设。要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要认真抓好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加大对财务、干部、基建、维修、招生、采购等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监管力度。要继续加大教育政风行风建设力度,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损教育形象的热点、难点问题。高度重视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努力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切实加强教育行政机关效能建设,不断改进机关干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积极建设学习型机关、服务型机关、效能型机关,着力提高教育政务效率和效能。

七是要齐抓共管促进发展。为加快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在下步工作中,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加大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市教育局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学校管理和研究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与策略、破解教育发展的难题上来,着力抓好事关教育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市发改委要全力争取各种校园建设项目,加快立项审批进度,做好项目申报、审批工作,落实项目拉动;市广电局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市规划局要精心组织,科学论证,结合滇色大城市建设,认真完善城区学校规划;市国土资源局和市建设局要积极办理用地审批手续,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新一轮学校危房排查鉴定工作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市财政局要根据可用财力情况,积极筹措资金,解决城区中小学公用经费不足的问题,支持教育改革与发展;市人事局要加强调研,适当放宽中小学教师和工勤人员的编制,确保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和学科之间的人员配备更加科学合理,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公安、政法和文化等部门要下大气力整治学校周边的治安秩序和网吧等娱乐场所,加大宣传,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及时有效调处学校安全事件,为学校教育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其他部门和社会团体也要以实际行动,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市民教育工作制度篇5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市2009年教育工作会,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经验,巩固成果,分析形势,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教育工作,加快我市教育改革发展步伐,为推动新一轮市域经济发展,构建“活力*”,建设滇色大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局面已经形成,教育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第25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奋战在全市教育战线上的全体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对关心和支持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各位领导、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教育工作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我们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坚持以教育教学和质量建设为中心,加强管理,推进改革,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和谐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获得了州教育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教育工作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一)“两基”双高目标进一步巩固。实施乡镇兴教责任制考核,健全长效救助激励机制,不断深化“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市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办法(试行)》,积极发动社会捐资助学、结对扶贫,筹集寒窗助学资金,增大对贫困学生的救助面,确保贫困生完成学业,为“两基”的巩固与提高提供保障。目前,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7%;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9%;小学生年辍学率为0,初中生年辍学率为0.3%;教育质量、办学条件、勤工俭学、教育经费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年检要求,并在上年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二)教育的普惠性更加突出。一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由于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教师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农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城乡中小学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目前,全市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设备总价值约2000多万元,已建成网络计算机教室60个、多媒体教室(报告厅)66个、语音室14个。二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09年春季学期,全部免除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城区中小学生学杂费153.30万元;补助农村中小学生公用经费8*.84万元,补助农村中小学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806.38万元;对升入*中学、紫溪中学的农村300名优秀贫困高中生进行每生每月150元的补助,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发展成果。三是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努力,全市辖区内有幼儿园58所、在园幼儿11860人,其中民办幼儿园41所、在园幼儿达4453人;小学160所、在校学生42263人;初级中学18所,在校学生22614;市属高完中3所,在校学生6497人;北浦中学、金鹿中学已成为全州规模最大的优质初中,紫溪中学和*中学已成为了全州规模大、质量优的高完中。四是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加大投入,重视学校硬件建设,加速扩充高中阶段学校的容量;在提高升学率的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利用职业高级中学的优势资源,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实现了普教职教基本平衡,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2%。五是优质教育资源有效整合。进一步完善城区学校规划布局,使城区中小学的规划布局与城市建设发展同步、与滇色大城市规划建设相适应;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行紧密型集团化办学模式,创办了鹿城小学小花山校区和北城小学南路校区,快速实现资源整合和质量提升,满足城市新区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六是民族教育办出特色。在州立*市民族小学、大过口民族中学的基础上,建成24所民族小学和八角民族中学,加强金鹿中学民族初中部、紫溪中学民族高中部,形成了覆盖小学、初中、高中的民族教育网络,民族教育一体化的特色已经形成。

(三)育人队伍得到加强。一是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教师的师德师风作为评聘、考核晋级的重要条件,树立了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深得社会的好评和认可。二是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面实行校(园)长公选、校级领导任期制和校级领导组合聘任制,建立学校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营造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的良好氛围,切实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了平台。三是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实行校长年度目标责任制,严格规范校长的办学行为,充分调动校长管理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激活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校内绩效工资制、教职工全员聘任等制度,充分调动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四是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认真实施《*市教师继续教育“十一五”规划》,每年投入50万元以上的师训经费,以市教师培训中心为依托,采用“送出去、请进来”、送教到校、分段教学等形式,加大对校级领导、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目前,已经评选出230名市级骨干教师,教师队伍呈现出学历逐步提高、年龄结构更加合理、骨干教师队伍迅速成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四)育人环境不断优化。积极争取各级项目资金,实行“市级组织、乡镇落实、项目学校实施”的学校建设管理模式,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2009年已争取到各种专项资金和社会资金4951万元,其中,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排危资金3251万元,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育人环境不断优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呈现出先进学校在发展中创特色、一般学校在巩固中有提高、薄弱学校在建设中求突破的良好态势。

(五)办学效益更加突出。坚持“质量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在抓好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着力抓好学校办学特色的创建。一是德育工作成效显著。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结合学校实际,以抓师德师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重点,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目前,全市共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学校省级19所、州级57所、市级117所,金鹿中学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先进集体,成为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二是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认真实施《*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狠抓学校内部管理;创新评价机制,对学校实行分目标管理;积极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三优学校”,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得到省州教育主管部门的好评。三是平安和谐校园初见成效。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认真执行《*市学校安全工作规程(试行)》,全面加强学校安全工作;通过努力,学校安全工作成效明显,在校内教学期间没有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四是勤工俭学效益突出。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全市共有勤工俭学基地504个,总面积达1072亩,年收入300万元左右,在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的同时,每年救助3000多名贫困生。五是“减负提质”扎实有效。按减负不减质的要求,在全市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引导教师立足课堂,重视教材、教法和学法研究,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益。六是远程教育有新发展。充分发挥网络培训的作用,中小学网络培训已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创建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工程,在东华镇成立了*州第一个农村教育技术学会,在数字化乡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七是非义务教育后勤社会化实现新突破。高中阶段学校后勤社会化成效显著,筹集到社会资金740万元,已启动*中学和紫溪中学后勤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为教育改革增添了活力。八是育人质量不断提高。坚持“全面加特长”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学校办学特色日趋明显,基础教育更加扎实,“管理促发展,管理出效益”的要求得到较好的落实。2009年,中考600分以上人数达1319人,占全州的30%;高考综合上线率达到95%,比上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我市的中学生代表队参加*州“红塔杯”第四届中学生运动会,取得了团体总分、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鹿城小学足球队参加2009年云南省“永兴—佳泰杯”青少年足球赛暨省运会足球预赛获9岁组、10岁组、12岁组第一名;北城小学到北京参加中日韩暨港澳台青少年民族舞蹈大赛,《虎妞妞》获特等奖、最佳编导奖和民族特色奖,《奥运耶》获金奖。

二、总结经验,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市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充分说明市委、市人民政府“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是顺应民心的。总结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把教育工作纳入总体规划,在制定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安排年度财政预算、规划城镇建设及基建年度计划、配备干部等方面都体现出“教育优先”的原则,同时,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真抓实干,这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二是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市委、市人民政府高瞻远瞩,开拓创新,于20*年在全省率先实施的城市教育改革、2003年实施“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005年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使我市的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三是规范学校管理。通过制定、实施系列化的管理措施和办法,规范了学校管理,使我市教育管理工作逐步迈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确保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四是加强队伍建设。创新体制、激活机制,切实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素质、师德修养得到了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效益也越来越明显,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五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紧紧围绕“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这一主题,积极创新学校评价机制,探索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我市办学水平和效益得到全面提升。

虽然我市的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广泛的经验,但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两基”巩固提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保持“两基”现有高质量、高水平仍是长期任务。二是中小学排危任务重,全市中小学还有d级危房9万多平方米,占总校舍建筑面积的11.9%。三是在“普九”和教育改革工作中,教育欠账4000多万元,成为制约我市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城区中小学一再增班都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强烈的优教愿望;市民对规模化、规范化的优质学前教育渴求越来越强烈,与大多数民办幼儿园规模小、质量低、设施简陋形成矛盾,城市学前教育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五是城市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从2009年1月起,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取消择校费,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不足。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市级联系乡镇的领导、乡镇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一定要把解决上述困难和问题作为关乎发展、稳定的重要任务抓好落实。

在回顾总结过去,正视矛盾困难的同时,我们也要为已具有的良好基础和优势感到骄傲和自豪。一是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二是有一支忠实履行自己职责的教育管理队伍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供了保障。三是有很好的教育改革经验,我们20*年的城市教育改革和2005年的教育综合改革,得到了省州领导的充分肯定,成为全州乃至全省的引领和示范。四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和建国60年的艰苦奋斗,我市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实现学校管理规范化、教学管理精细化、学校建设标准化、校园文化特色化和后勤管理效益化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五是省州党委政府将*市纳入滇中经济圈,将把*市建设成为滇色大城市的战略决策,为我市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六是各项惠民政策措施的落实,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为我市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源泉和动力。七是*市多年的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步伐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以“基础抓投入,关键抓管理,目标抓质量”为重点,挖掘潜力,强化优势,打造特色,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规范化,教学工作精细化,学校建设标准化,校园文化特色化,后勤服务优质化”的水平,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步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教育部门要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教育强市”这一主题,紧密联系实际,进一步贯彻落实各项学习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机制体制问题,形成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保障制度,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市中取得实效。

(二)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保障。在我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实际,按照乡镇兴教责任制的要求,制定本乡镇的教育发展规划,细化政策措施,帮助学校解决好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市属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锐意进取的使命感,把领导方式转变到加强宏观政策指导、规范管理和改进服务上来,形成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统筹发展各类教育。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按照“规模上扩充,质量上提高,布局上优化”的总体目标,科学调整城乡学校布局,在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施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的思路和办法,深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富有时代特征的办学模式改革,构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推进城乡教育统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要着力发展民办教育。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原则,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通过典型示范、强弱联合、公民办联合,整合改造一批民办幼儿园,形成公办、民办学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促进职业教育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进步有机协调,实现职业教育大发展、快发展,按省级重点规划建设职业高级中学,使其办学规模达60个班、在校生达2700人,成为我省职业教育的新亮点。四是要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吸收社会资金合作办学,引导、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中阶段教育,满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大力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后勤社会化,借鉴*中学和紫溪中学的运作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高中阶段学校后勤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狠抓高中新课程改革,加速扩充高中阶段容量,适应“普九”巩固和滇色大城市战略的需要,力争高中阶段入学率达75%,力争在2012年前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五是要全力打造民族特色教育。实施好少数民族地区“村村高中生工程”,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持力度,促进少数民族人才成长;挖掘州立*市民族小学办学特色,使之成为省级民族示范小学;继续在职业高级中学开办民族职业高中班,开设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学科专业;积极发展民族幼儿园,形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格局。

(四)扎实抓紧抓好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和学校布局调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作,下决心从今年起用3年的时间全部排除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实现中小学校舍安全化、标准化。州委、州政府决定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争取在2010年11月底前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排危任务,校舍安全工程项目一次性确定,资金实行州政府统贷统还,首批一次性贷款3.6亿元下达各县市。为扎实抓好此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紧迫工程,今年以来,州委、州政府多次召开全州校舍安全工程和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和推进,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建立保障机制,落实制度措施,保证工程建设安全、快速、优质进行。我市的任务是:到2010年11月底前,完成校舍安全工程项目66个,面积82000平方米,项目资金近1亿元。同时,做好学校布局调整中条件较为成熟的校点撤并工作,努力达到30%。为克期完成任务,这里我着重强调几点:一是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市级已成立了由我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的领导机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校安办从教育、发改、建设、规划、监察、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集中办公,统一组织指挥。各乡镇也要根据任务要求,及时成立相应机构,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细化责任,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二是要明确责任,强力推进。要实行市级挂点联系乡镇的领导和各乡镇长工作责任制,学习“11.*”救灾责任制办法,细化项目任务的时间表、责任人和责任标准,按责任制抓好保障和工作推进。在此基础上加强定期分析情况通报、督查检查和责任追究。三是要加强统筹,提高服务。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工程实施各环节“绿色通道”,实现“一站式”服务、“窗口式”办结,各类规费大力实行减、缓、免,在工程项目审批、报建、资金下拨等环节上从快从简,特事特办,促进工程进度。四是要做细工作,调优布局。市、乡两级领导要按照“宜并则并、宜分则分、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和“适度打破乡、村界线,实行集中化办学,条件成熟一所撤并一所”的要求,明确责任,加大力度,积极化解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稳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五)着力维护教育大局稳定。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认真落实各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采取了不少措施,付出了许多努力,总体上确保了我市教育大局平稳,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良好环境。但是,我们切不可因此松懈麻痹、掉以轻心,而要时刻绷紧安全稳定工作这根弦,抓紧安全稳定工作不放松。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设施建设和安全管理工作。重点抓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组织开展安全演练;完善和落实学校安全责任制和各项安全措施,加强重点区域、重要部位与关键环节的安全管理,及时排查与消除校舍安全隐患;推进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同时,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进一步做好学校稳定工作。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感和工作责任感,全面把握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的复杂性,科学预判各类稳定问题突发的可能性;积极探索建立维护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维稳责任制和应急管理体系,把工作做在前头,“防患于未然”;及时排查各类安全稳定隐患,妥善处理各种校内突发公共事件和不稳定事端。当前,要重点关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问题。这恐怕是今年教育工作的一大难点,各级、各部门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配合财政、人事等部门做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深入细致做好教师尤其是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广大教师充分理解国家为提高教师待遇进行的不懈努力,全面了解绩效工资政策内容及实施工作的方法步骤,理性对待当前经济形势下需要逐步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这项改革的平稳推进。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完善校长公选制、学校领导任期制、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学校行政领导班子组合聘任制,深化学校领导班子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加强学校管理队伍的监督管理和培养培训工作;用现代教育精神、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方法武装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逐步加大教师培训投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长效保障机制;建立优秀教师奖励制度,进一步加强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省、州、市三级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选拔机制,实行骨干教师津贴,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一支业务精良、素质过硬、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七)切实保障与改善教育公平,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形势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强化教育公平理念,更加关注与维护特殊群体的教育权益,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要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加强合格学校建设,扩大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政策,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女童等校园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要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完善覆盖各类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学、接受教育。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着重在就业指导教育、就业市场建设和就业信息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切实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和农村先就业、后择业,及时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要特别强调的是,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限制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今年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工作可能会成为今明两年工作的又一大难题。各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出台专门文件,加大对毕业生就业政策支持力度,有效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四、深化改革,密切配合,开创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局面

一是要优化城区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城区学校规划布局,按照滇色大城市的要求,加强城市新区薄弱学校的改造,做亮鹿城小学小花山校区和北城小学南路校区,通过实行连锁化、集团化办学,着力改造提升一批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尽快实现资源整合和质量提升,满足城市扩容需要和市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是要切实抓好“减负提质”工作。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方式、招考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加强教育科研,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监管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市教育科研成果奖”和“高考研究专项基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是要努力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要制定具有我市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实行政府评估、学校自我评估、公众参与评估相结合,建立分类分层的教育质量评估和监测机制;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加强对乡镇人民政府履行教育发展职责情况的督导,加强对学校办学行为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督导,积极开展对教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督导检查,确保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均衡发展。

四是要完善乡镇兴教责任考核。健全完善乡镇兴教责任考核奖惩和激励机制,以教育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为基本手段,认真贯彻落实乡镇长、校长和家长“三长送学”制度,努力实现高考、中考落选学生百分之百进入高职、中职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技术培训的目标,保证“两基”的巩固与提高。

五是要全面规范教育管理。实践证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多与管理不到位、管理薄弱有密切关系。全面提高教育工作整体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进一步从严治教、强化管理。要加强对教育收费管理,从严治理教育乱收费。加强经费管理,健全财务制度,完善审计监督机制,通过严格的管理最大限度发挥有限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加强对办学行为的管理,切实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行为,切实维护学校招生秩序。同时,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3.19”案件虽然它只是一个个案,不能代表大多数,也不能否定我们的教育工作成绩,但是我们要正确看待,认真反思,通过制度规范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六是要切实加强教育系统自身建设。要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要认真抓好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加大对财务、干部、基建、维修、招生、采购等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监管力度。要继续加大教育政风行风建设力度,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损教育形象的热点、难点问题。高度重视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努力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切实加强教育行政机关效能建设,不断改进机关干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积极建设学习型机关、服务型机关、效能型机关,着力提高教育政务效率和效能。

七是要齐抓共管促进发展。为加快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在下步工作中,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加大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市教育局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学校管理和研究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与策略、破解教育发展的难题上来,着力抓好事关教育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市发改委要全力争取各种校园建设项目,加快立项审批进度,做好项目申报、审批工作,落实项目拉动;市广电局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市规划局要精心组织,科学论证,结合滇色大城市建设,认真完善城区学校规划;市国土资源局和市建设局要积极办理用地审批手续,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新一轮学校危房排查鉴定工作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市财政局要根据可用财力情况,积极筹措资金,解决城区中小学公用经费不足的问题,支持教育改革与发展;市人事局要加强调研,适当放宽中小学教师和工勤人员的编制,确保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和学科之间的人员配备更加科学合理,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公安、政法和文化等部门要下大气力整治学校周边的治安秩序和网吧等娱乐场所,加大宣传,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及时有效调处学校安全事件,为学校教育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其他部门和社会团体也要以实际行动,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市民教育工作制度篇6

一、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一)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是实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追求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目标,是政府和全体国民的强烈愿望。我们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建立一支素质精良的知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力队伍。由此引发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需求尤其是高层次的教育培训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教育的追赶一定要优先于经济的赶超。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由产业工人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本支撑。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人正是农民工,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又占绝大多数,因此没有这个群体的发展,就没有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是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必然要求各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证明,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没有什么能挡得住城市化的步伐,没有城市化,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也很难实现。而城市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没有人口的城市化,显然称不上真正的城市化。因为,严格说来,只有市民才是城市社会的真正主体,城市化的一个最本质的表现就是市民社会的建构。与纯粹务农的农民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他们在整个城市社会中仍然处于最底层。如果新生代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无法真正实现市民化,这势必影响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要使农民工转化为非农民工,成为市民,就必须大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技术能力,让那些有条件、有意愿、有能力接受非正规教育和各种培训的人有机会接受再教育,只有进一步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素质,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才能彻底变农民工为市民,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

(三)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是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要求让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技工,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产业工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和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发展环境,切实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弥补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相对不足的缺陷,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本。当前,全球产业竞争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加快产业升级已是大势所趋,产业升级换代的需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需要,促使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的升级变化。传统体力型劳动力的需求量正逐步减少,技术型农民工的需求量则逐步增加,以至于出现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状况,我国很多地方出现了技能性“民工荒”。作为现代化建设主力军之一的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还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竞争力。因此,必须通过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将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四)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是改善农民工生活状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环境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第一代农民工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的“城市梦”要比他们的父辈更执着。他们中间大多数人不愿意在结束了若干年的打工生涯后回乡务农,他们渴望成为市民,希望自己能留在城市里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因此,他们的市民化意愿和倾向是十分强烈的。正因为他们有梦,面对同样的社会境遇他们内心的困惑也就越大。面对他们的困惑,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要求他们回到农村,安心务农;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指责他们。我们应该关注农民工的利益,特别应该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愿望,因为他们是时展的生力军。只有不断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营造公平合理的社会环境,才能实现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社会和谐。

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面临的困难

(一)政府和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1.政府层面。政府认识不到位是影响农民工培训工程进展和效率的最大因素。农民工培训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属基础建设范畴,国家须明确其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主导地位与主要责任。近年来国家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方针由于缺乏制度保障,措施不力。地方政府未切实贯彻中央有关精神,农民工培训落实不力。从国家主管农民工培训的部门看,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缺乏集中统一领导;从国家教育方针来看,农民工培训未包含于教育发展战略之中;从投入来看,政府投入非常有限,全国众多具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难分其羹。因此,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缺乏认识高度,则不利于农民工培训工程的实施。

2.企业层面。企业未认识到员工培训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所具有的长效性,缺乏参与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企业来说,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如果为农民工的培训费用买单,就意味着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况且,在制度和运行环境具有高度不稳定的大背景下,企业和农民工之间往往缺乏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在农民工频繁流动和跳槽的情况下,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投资容易发生收益外溢的现象,这使得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往往缺乏足够的动力,形成了企业对农民工重用轻养的现象。据《我国公共就业培训问题研究》的调查,在北京只有2%的农民工反映其所在的企业经常对他们开展培训,而71.7%的农民工从未接受过企业的任何培训。由此可知,企业缺乏参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是由制度和运行环境不稳定,企业和农民工之间没有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造成的。

(二)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从我国目前颁布的有关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文件来看,主要集中于农民工培训的措施和步骤,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教育培训的配套保障措施,而且也没有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教育培训政策,削弱了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城乡教育差距明显。人们能否享受某些教育资源往往是以户籍归属作为依据。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投入在城乡之间有着重大的差异。由于城乡两种教育资源的长期分离,导致两种教育背景难以衔接,新生代农民工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时面对两种不同知识背景的转换难以适应。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社会的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对于青年农民工个体而言,在城市的工作生活使他们慢慢发现自己的教育需求,但由于制度的影响,大多外来的新生代农民工难以平等享受当地的教育服务。

(三)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自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对该项目也大力支持,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如2005年,中央财政共投入专项补助资金6•5亿元,带动各省省级财政投入10亿元以上。但从总体上看,政府所提供的资金对农民工培训的支持仍显不足,缺乏稳定的经费供给制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财政支持水平明显偏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例如,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投入为2626亿元,其中直接安排的农民培训预算2•5亿元,不足1%。2004年至2006年,中央政府投入农民工培训工程12•5亿元;近两年,全国省区市级政府部门也为农民工培训投入约12亿元。在此条件下,平均每位农民工培训的政府投入大约100多元。对农民工培训的投资力度亟需加大。面对大规模的劳动力群体,我国目前拨付的财政资金仅仅是杯水车薪,从目前来看,农民工培训资金主要来自自筹和用人单位。有调查发现,农民工培训资金来源主要以自筹经费和用人单位出资为主,分别占调查人数的51%和42%,政府出资的占5%,三方共担的占3%。二是资金使用分散,政府有多个部门以不同方式介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项目,直接放大了对财政资金的需求。三是财政支持不规范,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吸引财政以外的其他资金的投入,这远远不能满足培训支出的需要。

(四)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和教育培训内容的缺陷

1.培训机构自身缺乏竞争性。目前,我国现有的农民工培训机构多数是以行政指令的方式指定的,缺乏竞争机制,这些培训机构的资质程度好坏不一,而且在培训过程中,政府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过程、培训质量、培训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培训机构只要完成培训任务就行,根本就不必讲究培训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2.培训师资队伍不过硬。很多培训机构由于中标或在政府的授权下直接获取了政府各部门培训项目,培训任务繁重,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舍不得花钱聘请专业培训教师,造成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即使临时聘请专业教师,也很难聘请到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所以,既通业务理论又懂实践操作的教师在各大培训机构尤其缺乏。此外,很多培训机构的教学队伍在不同程度上引用了志愿者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很难保证其培训质量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3.培训教育机构的教育培训内容脱节滞后现象严重。对某个群体实施的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将直接决定该群体的职业领域与就业层次,从而决定其社会经济价值的实现程度和向上自由、和谐发展的程度。农民工的教育需求大都是指向获得一份好的工作,对技能和一般技术的需求反而相对较弱。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政府或新生代农民工个体,都难以预计进城以后的情况,使得流动前的教育培训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暂时性。

(五)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认识不到位且支付能力有限

农民工自我认识不到位,自我投入严重不足。农民工受教育时间短,文化水平不高,难以对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做出科学分析,对自身的职业与发展缺少合理的规划;同时,传统的自然经济思想和小农意识使得农民工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以及人力资本意识,因而缺少自我投资意识。农民工更关注眼下的工作与收益,不会投入经费和时间去接受培训。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是短期合同,甚至没有劳动合同,而且用人单位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这种就业的非正规性导致其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缺乏积极性。工资不仅微薄,而且往往被克扣,甚至被拖欠,除去日常的消费支出以外,能用于教育培训的非常有限。且工作时间也过长,居住城乡结合部等,这些都影响其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三、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方面的主导作用

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一项惠及农民、企业、地区乃至全社会的事业,因此,它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都将处于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共同推进的阶段,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仅靠市场本身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建立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处理相关职能部门及各教育培训机构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关系,克服那种政出多门、分散重复、效率低下的管理格局,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二)充分发挥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作用

企业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重要活动载体,应该承担起提高其综合素质的责任。企业坚持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并重的原则,做好统筹规划,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坚持按需培训,加强市场调查与预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坚持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坚持引导培训与职业技能、素质培训相结合,扩大培训覆盖面,全面提高参训者的综合素质;广泛利用多种教育培训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现有优质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根据自身需要和农民工现状,制订中长期培训规划,确定年度培训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经费。充分发挥企业地处培训一线的优势,降低培训费用,提高培训质量,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

(三)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管理的法制化

1.实现教育培训的法治化。农民教育培训的法治化是世界各国共同的经验。我国199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这对于促进劳动者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专门的农民职业教育法,导致管理体制不顺、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和服务体系不完善。因此,借鉴国外经验,必须加速专项立法工作,以加快农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构建;同时,修改现有与农民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重新确立农民职业教育的目标、地位、实施和管理等,使其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还有,制定一系列新的法律,把农民就业制度、监测评估机制、激励机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障;设立专门机构,监督各部门对法律的有效实施。

2.实现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必须将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制度化并一以贯之。200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决定》提出:“十五”期间,我国将每年培训劳动力1•5亿人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形成“就业靠竞争,竞争靠技能,技能靠培训”的有效机制,这样既能增强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服务意识,又有利于形成全社会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

尽管政府投入到农民工培训当中来的经费在逐年增长,每个参加培训的农民工都可以得到一定补贴,但由于农民工人数的不断扩大,每一个参训农民工所得到的补贴还是微乎其微,农民工个人还得分担培训费的大头,相对于农民工的实际收入或者预期收入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农民工个人分担培训费用比例过大,已成为限制农民工参加培训的一道门槛。这里有两个矛盾必须化解:一是农民工培训经费需求量不断增加和政府财力有限不能全部包揽培训经费之间的矛盾。政府作为农民工培训的主体和推动者,理当扩大经费的投入,但农民工培训队伍越来越庞大,培训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指望政府包揽全部培训经费也是不现实的;二是培训费用过高与农民交费能力和交费意愿过低之间的矛盾。就培训学校尤其是民办培训学校而言,他们开办培训班,是有资金、设备投入并想获得一定收入的,在可能情况下是想收取更高培训费的。但大分农民工收入有限,无力承担过高的培训费用,即使有交费能力,在预期收入不明朗的情况下,不太愿意自己交费参加培训。化解这两个矛盾的办法:一是靠政府不断扩大经费投入,并使之制度化,形成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二是发挥社会办学力量,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民工培训中来,包括采取用人单位出资实行定单培训以及筹集资金建立农民工培训基金等方法,从而解决农民工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自己积极出资培训。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工作需要,积攒资金用于教育培训费用的支付。可考虑让经济困难的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提前支取费用并逐步偿还。

(五)重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引导性培训和思想教育

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开展引导性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这样的培训教育可以大大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而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综合素质起主导作用。引导性培训可以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径灵活开展,也可以在各级政府和培训机构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时,将有关内容融入其中。一是法律知识、基本权益保护和信息技术、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语言社交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这些知识可以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在城市生活和发展的能力;二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倡导集体主义精神,把中华传统美德不断注入新市民的头脑中去,使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准不断跟上现代城市发展的步伐;三是城市化适应教育。教给农民工城市生活常识,使之尽快和城市相融合,逐步引导他们破除封闭保守、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意识,逐步形成与现代城市生活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树立自立、竞争、规则意识,增强合作和开拓创新精神;四是热爱第二故乡的教育。向他们介绍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培养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使之与城市居民融洽相处。此外,还要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培训内容体系中以满足部分农民的创业需求,通过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培训,进一步增强农民工的自主发展能力,促进其向现代公民转变,尽快完成由农民工到新市民的转化。

(六)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志愿者模式”

市民教育工作制度篇7

一、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依法治理工作,为促进繁荣青岛、平安青岛、文明青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主要目标。适应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全市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进一步增强公民法律意识,提高公民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公务员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依法治理的自觉性,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三)工作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明确方向。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市工作全面开展,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道德理念。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安排和落实法制宣传教育各项任务,服务经济建设,服务改革开放,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群众需要出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服务群众中教育群众。宣传教育内容要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宣传教育形式要为群众喜闻乐见。

———坚持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把握全社会对法制宣传教育的根本需求,探索内在规律,转变工作观念,创新工作形式。

———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各区市各部门各行业要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结合各自特点,确定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内容,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主要任务

(一)深入学习宣传宪法。要全面准确地学习宣传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认真开展宪法宣传月、宣传周和宣传日活动;组织实施“四个一”工程(建立一个宪法宣讲团、办好一份宪法知识宣传简报、制作一批宪法宣传图板、每年开展一次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宪法学习教育),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学习贯彻宪法的热潮,切实提高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宪法意识、爱国意识、国家统一安全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使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深入学习宣传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着力加强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结合建设诚信社会和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组织开展专项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促进经济主体依法生产经营和管理,推进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积极开展选举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保障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大力学习宣传通过法律途径、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事业进步。认真开展人口、资源、环境和公共卫生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育及与奥林匹克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为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办好2008年奥帆赛服务。

(三)深入学习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消防法、安全生产法、传染病防治法和劳动法等关于保护公民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以及劳动保障权利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利的意识。加大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维护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普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培养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促进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良好社会氛围。针对农村土地征用和承包地流转、城镇拆迁、国企改造改制、破产清算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开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破产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四)深入学习宣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针对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问题,深入开展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农资等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以打击规避招标、假招标、转包和违法分包为重点的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的法制宣传教育,以打击偷税、骗税、非法减免税为重点的税收征管法制宣传教育和以整顿出版物市场、文化娱乐市场、信息网络市场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五)深入学习宣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法规。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大力开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基层民主法制方面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依法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加强信访条例的宣传教育,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依法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结合平安创建和“打黑除恶”等活动,深入开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六)深入学习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把道德实践活动与法治实践活动、群众性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贯穿到各种形式的依法治理活动中,引导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全面准确地理解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深刻内涵,促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逐步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七)坚持普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工作,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管理,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公正司法,努力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认真贯彻立法法,不断加强地方立法工作。加强地方性立法项目的前期研究和论证,注重解决本地的突出问题和特殊矛盾,完善地方性立法草案公开征集意见制度、立法听证制度、专家参与制度,充分发挥立法的引导、促进和保障功能。建立健全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及时修改、废止与国家新颁布法律抵触的现行法规、规章,保证法制的统一性和严肃性。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和社会团体,要依据宪法、法律和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现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加强区域、行业和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各区市要建立和规范经济发展、利益协调、矛盾处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机制,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区域依法治理的目标任务,广泛开展法治区(市)和法治镇(街道)创建活动。按照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围绕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和侵害群众根本利益的突出问题,确定基层依法治理的任务目标,继续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要根据党风、政风、行风建设的要求和各部门的具体职能,确定行业依法治理的任务目标,逐步实现执法权力与部门利益脱钩。围绕繁荣青岛、平安青岛、文明青岛建设以及与群众利益最直接、最现实、最密切的问题,及时开展专项治理活动。

认真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完善依法行政体制和机制,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健全依法行政制度,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严格依法行政程序,建立健全执法档案。强化行政行为监督,探索建立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制度。

(八)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大力推进法制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在各行各业掀起学法用法的热潮。

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把法律作为机关学习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机关学习园地、网络等阵地,建设机关法制学习资料信息平台,为公务员学法提供条件;完善和落实公务员学法制度,逐步实现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工作规范化;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度,把依法行政水平和效果列入工作考核内容。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法制宣传资料、法制信息、法制文艺和法律服务进乡村活动,切实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宣传教育覆盖范围;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服务性和实效性;及时修订乡规村约,深入落实“四民主、两公开”,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建立社区居民学法制度,建设社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开辟社区法制宣传橱窗和社区法律图书角,定期开展群众性法制专题活动;充分发挥市民学校、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等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开展公益法制讲座、居民法制论坛活动,促进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建设。

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推进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法制教育列入课程内容,落实法制教育教材、课时和师资;积极开辟法制教育第二课堂,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演讲、模拟法庭、校园法制园地等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法制教育师资培训,推动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组织和引导学校开展依法治理活动。

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促进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联系企业实际,建立企业干部职工学法用法制度;深入开展依法治企活动,促进企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企业运行机制,提高企业依法经营管理水平;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法制教育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开展争创诚信守法企业活动。

开展“法律进单位”活动,促进法治化管理。各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对所属人员开展经常性的法制教育;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社会性公益法制宣传,尤其是公园、车站、机场、港口等公共活动场所管理单位要在所辖范围内开展法制宣传;有条件的单位要向公众开放宣传教育场地、设施,开展法律咨询和服务。

做好“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教育活动,集中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拓展法制宣传教育与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的深度和广度,繁荣法制文艺创作,鼓励、支持、引导群众性法制文化活动。

三、对象和要求

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广大公民要结合工作、生产、学习和生活实际,自觉学习法律,维护法律权威。要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

(一)加强领导干部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牢固树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提高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切实推进依法执政、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法律知识年度考试考核制度,将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任用考察时的重要内容。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院校要把法制教育纳入教学总体规划,加强法制课程建设。

(二)加强公务员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能力。培养公务员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法律知识培训、考试、考核制度,每年学法时间累计不少于40学时;继续落实各级行政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法律专业学历教育制度、执法资格证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要把法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作为公务员职业准入的重要考核内容,将公务员年度法律考试成绩作为公务员任职、定级、晋升和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要加强廉政法制教育,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三)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着力培养法制观念。注重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法律常识和预防违法犯罪教育,培养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守法习惯;加强大中专学生法律基础理论教育,牢固树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完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体系,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落实法制教育的计划、课时、教材和师资。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参与性强的校外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深入开展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实施“为了明天”工程,通过教育和法制相结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能力。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树立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观念。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考核、企业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培训、企业职工法制教育、企业法律顾问等制度,每年组织企业中层以上干部进行法律知识考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素质,增强依法经营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五)加强农民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开展农村“两委”干部法制教育轮训活动,培养农村基层兼职法制干部。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相结合,创新农村基层法制宣传的途径和形式,整合农村基层法制宣传教育资源,增强广大农民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的观念,提高广大农民依法参与村民自治活动和其他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按照属地管理和“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深化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制培训,努力把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工作实效。规范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学校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四、工作步骤和安排

“五五”规划从2006年开始实施,到2010年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2006年上半年,各区市各部门各行业根据本规划,研究制定本区市本部门本行业的规划,认真做好组织、宣传、发动等工作,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各区市、市直各单位制定的规划抄送市普法办备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2006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各区市各部门各行业依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实际,每年制定工作计划,突出年度工作重点,做到部署及时、措施有效、指导有力、督促到位,确保规划全面贯彻落实。2008年开展督导检查活动。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0年下半年,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普法依法治理主管机关具体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总结验收。

五、组织领导和保障

(一)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的领导体制。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健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机构,明确领导职责,完善领导小组定期会议、联席会议、年度工作汇报、工作督查等制度。各级人大要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检查、监督,推进工作扎实深入开展。要把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区市各部门各行业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建立健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规划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并制定实施方案。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及各行业要侧重相关专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建立实施部门、行业工作人员和从业人员的法制培训制度,运用各种手段和途径面向全社会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广大公民开展和支持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坚持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注重实效,防止形式主义。

(三)建立激励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市评估考核机制,完善评估考核体系,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监督与激励机制,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表彰奖励工作。

(四)落实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地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保障标准,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各部门各单位要设立法制宣传教育专项经费,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五)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加强专职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人员,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兼职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积极鼓励法律职业者和法律院校(系)教师、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逐步构建全市法制宣传教育人才资源库;加强法制宣传队伍的组织协调、培训指导和规范管理,切实发挥各类法制宣传队伍的积极作用。

市民教育工作制度篇8

关键词:补偿教育;跟进教育;成人教育:农民工

作者简介:黄自敏(1985-),汉族,四川人,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管理学系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7-0032-03

近二十年来,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出现农民工的大量流动,目前流动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达到2亿之多,其中有30.3%的农民工在制造业领域就业。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务工以前在教育年限和教育质量上与城市同龄人产生了一大截差距,由此造成农民工在人力资本上与城市同龄人巨大的差距。再加上制造业总体上分布在大城市的郊区,制造业工人与城市的教育资源无缘,其结果是,造成农民工受教育机会和结果上与城市同龄人的不平等。为了弥补农民工与城市同龄人受教育的不平等,需要向农民工提供继续教育,为农民工提供与城市人相同的发展机会,提高人力资本,并由此实现人生的幸福。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补偿教育,以缩小农民工在进入城市以前已经与他们城市同龄人在受教育程度方面的差距

农民工的年龄呈现总体年轻的特点。《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16-25岁的农民工占45%,30岁以下的农民工高达61%,而40岁以上仅占15.5%;文化程度上的特点是以初中为主。占65%,另外高中也相对比较多,占12%。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2004年全国农民工的具体受教育情况是中专及以上占5%,高中占12%。初中65%,小学16%,文盲和半文盲2%。可见农民工群体中,受过初中教育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小学,受过高中教育的人数也不少,占到了农民工总人数的12%。他们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为7,33年,与日本的产业工人相比,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差5年。

根据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上海人口发展报告》,2000年上海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教育程度的对比(如图1)。

由此可见。当农民工已经进入城市或城市郊区从事制造业的时候,他们在之前所获得的教育与流入地人口所受的教育已经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是学习年限的区别,他们的教育程度相对比较低,到2000年,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6.85年,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文化程度:而同期城市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8年,农村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城市人低2.95年。(如表1)。这些农村劳动力中的一部分来到城市后,教育程度比城市同年龄人低。另一方面他们所受的教育质量也是有很大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农村义务教育在经费投入、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诸多方面与城市义务教育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到1999年。城乡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为1492.2元和476.1元: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为2671,2元和861.6元,两者的差距都扩大至3.1倍。教育部2005年对全国小学及初中教师学历水平统计数据显示,城市小学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78%、农村为47%,农村比城市低31个百分点;城市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62%、农村为24%,农村比城市低38个百分点。

工业区农民工均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由前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进入工业区的制造业前接受的义务教育与他们的城市同龄人相比是年限较短的、质量较差的义务教育,这使他们以往的受教育程度和质量已与城市同龄人有较大的差距,需要补偿式的教育。

根据2000年《上海市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到2005年。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左右,总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新生代工业区农民工的教育程度达到高中水平,他们的教育水平也是处于整个上海市民的下层。

如果农民工的教育状况在未来的若干年里得不到改善,将决定他们永远处于社会底层的地位。从这个角度来说,补偿教育非常必要,将帮助农民工获得原来他们所欠缺的教育。即农民工原来没有作好进入城市的充分准备,进入城市以后需要补偿教育来解决。

二、发展性跟进教育,以弥补已经进入城镇的农民工在追求继续教育方面与城市同龄人的差别

前面已讲述到,农民工在进入城市以前,与城市同龄人在教育方面有很大差距。更为严重的是,在进入城市以后,他们不但没有能像城市同龄人那样,利用继续教育来发展自己,弥补差距。相反,他们在追求继续教育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同龄人。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时上海接受继续教育的居民达到230万以上,约占上海市民的六分之一,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7.3%,年教育消费达10多亿人民币。据《上海市统计年鉴2006》,到2005年,上海市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已达16.5%,在所有消费比重中占据第二位的位置。其中用于成人教育的部分占教育文化费用的12%。

而农民工用于继续教育的费用是相对很少的,主要由于工业区主要位于郊区,那里缺乏相应的继续教育资源。在上海中心城区,在骑自行车10-20分钟范围内聚集了许多的教育资源,包括高校成人教育机构和不计其数的教育培训机构,城中市民可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来进行继续学习,而位于松江等郊区的制造业工业区却缺少这样的教育资源,只有其周边地区有少数的成人教育机构,离工人生活工作的地方很远。

这样一来,他们原本具有的教育差距不是缩小,反而是越来越大。这可能导致他们与城市人的收入、文化和社会生活上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所以,在大城市郊区的工业区为农民工提供教育,也是为了缩小这种发展性方面的差距,

三、提供成人教育以弥补农民工在拥有的各种资源上与他们的城市同龄人的差距

城市人拥有一些在他们看来司空见惯的资源,却是农民工所没有的。城市同年龄人在物质方面有资源优势,他们的父母拥有比较多的资源,如给予他们财务上的资助,住房的资助等等。上海2005年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645元,而同期宁夏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现金2979.34元,月均248.28元;四川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33,91元,月均227.83元:重庆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96.70元,月均191.39元;贵州农民收入最低,人均仅有1721.55元,月均43.46元,上海同期城市居民

人均储蓄存款61992元。这导致他们父母的物质资源就与上海同龄人父母的物质资源上差距巨大,目前农民工的收入也处于社会底层的状态,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10月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农民工平均收入为996元,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有近20%的农民工收入在500元以下。虽然工业区的农民工收入相对好一些,但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我们走访的上海嘉定工业区和松江工业区,普通的工人在经常加班的情况下,收入也不过大约1200元。上海居民还拥有许多其他的物质资源是外来农民工所缺少的。另外,城市同龄人拥有很多社会资本,如亲戚朋友等人脉。这方面比农民工优越许多。

可见,农民工与他们的城市同龄人在拥有的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农民工在进入城镇时,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他们不拥有任何这样的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发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可能成为他们惟一可以奋发向上发展的机会。但是,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在开发人力资源方面,农民工恰恰也是落后于他们的城市同龄人。由此可见。农民工在进入城市的时候,他们的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方面都少于城市同龄人,而且他们在发展人力资本方面与城市同龄人差距越来越大。实际上。农民工或许拥有一种品质是值“钱”的:那就是勤劳,想要通过个人奋斗也获得与其他周围人一样的生活,那么继续教育就是可以利用的阶梯,但是,偏偏现有的教育资源分布也不利于他们,他们主要分散在郊区,而成人教育设施则集中在中心城区。

我们可以看到,进入城市郊区工业区制造业的农民工相对于整个农民工群体总体上具有年纪较轻、教育程度较高的特点,这部分人对教育有着比较强烈要求。因此需要通过办工业区大学,为工业区农民工提供教育,满足他们在教育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弥补他们在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方面的欠缺。使他们有可能通过人力资本的发展来获得他们人生的一个巨大的发展和转变。并由人力资本逐步地转换成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

四、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成人教育机会

教育平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给每一个人提供充分平等的教育发展机会。1990年3月5―9日,在泰国宗迪恩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会议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两份文件,着重指出:“全民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每一个人,无论是儿童、青年或成年人,均应获益于旨在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可见,成人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平等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现在,进入郊区制造业的农民工有几千万,但他们所处的工业区没有规划成人教育设施,在他们生活工作方便的范围内没有成人教育学校、设施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与成人教育无缘。教育平等要求给成人提供平等的成人教育机会,城市人把各种教育机构和就学机会看作天然存在,但是在郊区工厂附近非常欠缺教育设施,以致他们进入成人教育的渠道被阻塞。所以从教育机会平等的角度来说,也必须在那里设立教育设施。

五、现代社会里。教育是人们追求幸福的重要途径

人人都有教育发展的需要,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已经成为人们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基本条件。人的幸福需要人们在社会当中从事一种建设性的工作,需要参与终身教育和不断的发展。为了享受人生,要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这样才有可能享受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乐趣,享受各种需要文化修养才能领会的东西,因此,教育是保障每个人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的发展基础,是每一个人幸福的依据。从该角度来说,为了保障每一个人有同等的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我们也需要为农民工提供教育。

上一篇:农产品物流配送范文 下一篇:企业应急管理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