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市民卡

时间:2022-06-15 06:50:40

“这不就是我们的市民卡吗?”8月30日,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宣布“社保卡将加载金融功能”的消息一传出,就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引起了多地网友的热议,“社保卡”也迅速成为微博热门词汇之一。

在扬州、无锡等一些起步较早的试点城市,市民已经先一步用上了这种具有金融功能的社保卡。在很多城市,这种由政府发放给市民,用于办理个人社会事务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且具有身份识别和支付功能的智能卡被统称为市民卡,主要应用于社会保障、卫生医疗、人口统计、住房信息等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事业领域。由于信息化发展速度不同,一些试点城市已经在市民卡梳理、整合市民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特色开通了公共交通、公用事业缴费、园林门票、小额电子钱包支付等服务。而在更多的城市,市民卡还只是单纯的社保卡或城市一卡通,并未开通后继功能。

这种各自为政的开发状态,在为市民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各地市民卡不仅功能存在差异,卡号位数等信息也各不相同,使得各个城市的市民卡只能在本地区内使用,为社保信息全国联网、转移接续带来很大障碍。

怎样才能打通各地市民卡系统,做到一张卡片全国通用?据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行全国社保卡统一工作,届时,居民身份证号将可能与社保卡号统一,这将从根本上打通社保信息全国联网的瓶颈,为通过市民卡缴纳社会保险费、领取就业扶持政策补贴、支付与返还医疗费用等业务打下了基础。这对整个市民卡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举措,使市民卡行业建立起统一的标准成为可能。同时,还有望解决城市的非常住人口管理问题。

目前,全国已推行了1.35亿张社保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计划用5年时间基本实现社保卡普遍具有金融功能的目标,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全国统一社保卡发放数量预期将达到8亿张,覆盖60%的人口。这意味着2011年到2015年期间,我国还将发放近7亿张拥有金融功能的社保卡。对市民卡行业而言,这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商机,同时也意味着“全民市民卡”时代的到来。

市民卡阵痛

在“十二五规划”中,城市信息化建设与民生都是重点被提及的内容,而市民卡工程则是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因此,许多城市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都将市民卡列入其中。这也预示着市民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目前,我们已经在200多个城市建设了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在400多个城市建设了房产管理系统,在100多个城市建立了整合专业网管信息系统,遍及城市建设中的规划、管理、经济、生活、文化等多个层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马虹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分3批在51个城市进行了城市管理信息化方面的试点,并且早在1997年就启动了城市IC卡工作,截止到2010年年末,全国共建设完成一卡通系统380多个,约占全国总数的57%,全国累计发卡量超过两亿张。从最初的公交应用模式,延伸到目前跨行业、跨领域的多方面应用,为百姓提供了便利。

然而,市民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一项服务于民生的信息化工程,市民卡要集政府对公众提供的所有公共服务于一身,这其中也牵涉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对市民卡建设而言,最大的关键词就是“整合”。在各个城市,政府对市民的公共服务是通过各个职能部门分别进行的,仅在扬州,社保、医保、交通以及各个垂直部门累加起来大约就有20多个,要将所有的内容整合到一张卡上并非易事。

神州数码CEO林杨回忆,在最早推进市民卡战略的扬州,最初,神州数码希望通过联席会议的方式协调部门之间的合作,后来发现,一旦有新的部门希望通过市民卡平台提供服务时,就需要重新把所有的部门组织起来重新讨论,相当于反复做无用功。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部门无法整合?有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93年电子政务大发展时期,由于当时各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并没有遵循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往往各成体系,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数据与数据之间无法进行交换。“最终,我们搭建了一个基于SOA的数据共享和整合平台,在不同部门的数据间进行翻译,解决了数据互联互通的问题。”林杨说,解决了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整合问题,只是完成了市民卡建设的第一道关卡――技术可实现。 对于一张市民卡而言,更多的工作需要靠行政手段解决,这时不仅需要所在城市拥有一个强势的一把手领导,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协调,使各部门之间的数据能够共享,还需要在国家各大部委之间进行协调,保证市民卡承载的每一项服务都能真正实现。

“市民卡是多种功能的集合,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林杨说,政府各个不同的服务部门,都希望自己的服务能够放在卡面的指定位置。“当时我们带着扬州市政府在北京各大部委跑了一年,就是为了协调谁的服务放在卡片正面,谁的服务放在卡片背面。”

无独有偶,无锡市民卡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无锡市民卡的问题就出现在资源的整合上,当时社保部明确规定,国徽体现了国家的尊严,不能与其他的信息放在市民卡的同一面;人民银行又发了一个通知,要求从2009年7月1日开始,磁条和签名不能放在同一面。这给我们的整合工作出了个大难题,当时我们设想过把市民卡做成像书本一样可以折叠的形式,这样一张卡就有四个面,可以满足不同部门对服务位置的要求。”无锡市民卡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明富说,后来经过与各个部门的多方协调,最终确定了无锡市民卡的卡面安排。

让市民卡活起来

解决了技术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市民卡还面临着最严峻的一关――怎样让市民把这张卡用起来?从市民的角度来看,要让他真正觉得这张卡方便,离不开它。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则要进行充分的商业应用开发,使市民卡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以中国香港地区的八达通卡为例,目前八达通的交通支付与小额支付的应用比例基本达到了50:50的状态,而内地的市民卡多数仅为99:1。许多人只把市民卡当交通卡用,市民卡相关的商业应用还非常薄弱。

韩明富指出,很多人对市民卡的概念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社保卡加交通卡的功能上,这一观念必须发生根本上的改变。真正的市民卡应该是一个立方体,内部叠加的各项服务业不是简单的做加法,而应该是做乘法。“我们必须从单卡盈利向规模化转变,追求规模效应;由常规服务向增值服务转变,追求增值效应。”市民卡提供的服务,必须是来自政府和市民的真正需求,而要让市民真正接受这张卡,就必须要做到能够替代其他相关卡片的功能。“如果市民的优惠卡消费可以打8折,那我们的市民卡就不能仅仅打8.5折。”韩明富说。

市民卡要进行商业运营,还需要考虑项目投放城市的规模。据了解,目前神州数码市民卡项目的合作城市多数都选择在三区两线。三个区分别是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两线则围绕高铁京广线和京沪线展开。“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市民卡运营要看3点,一是GDP最好达到2000亿元~6000亿元,人口大约为300万~500万,财政收入大概是200亿~500亿元人民币。从运营的经济利益考虑,这类城市是最适合市民卡发展的。例如无锡、佛山等地的市民卡建设,都是考虑到了这些因素。”

而要使市民卡真正做到便民,无论是基于社保卡还是基于城市通卡,都必须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了解市民的真正需求。来自住建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城市通卡经过多年的发展,行业在用的终端数量已经达到60万个,移动POS机数量达到30万个,日交易量达到了1亿笔。技术手段、平台搭建、安全体系建设及运营模式和应用领域方面都已日渐成熟,从最初单一的公交应用模式,延伸到目前跨行业、跨领域的多方面应用,应用领域涉及到综合交通、综合缴费,园林、旅游、酒店、餐饮等。“城市通卡之间的互联互通是住建部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之一。”马虹说,目前,各行业互联互通系统集成商的筛选工作已经展开,城市试点工作也已经开始推进,“预计2011年将有15个城市完成互联互通试点,在‘十二五’末要达到60个城市。”马虹说,目前新申请城市通卡的城市已经全部要求加入互联互通范围,未来住建部还将继续加大市民卡互联互通的力度。

每人只需一张卡

“市民卡的最终目标,是老百姓只用一张卡。”扬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杨福喜曾在采访中强调。这不仅是扬州市的目标,也是其他进行市民卡建设的城市的共同目标。

据悉,8月底,杭州已经开始向手机用户发放手机市民卡,这种SIM卡内置了支付芯片,将传统的市民卡应用与移动应用整合,能够支持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大大解决了目前“卡种多、充值繁、支付难、信息无”的问题。用户只需携带移动手机,就可以在公交、自行车租用、道路停车、水上巴士、市民卡特约商户等处刷移动手机市民卡进行消费,实现了手机SIM卡、市民卡、城市通卡等多卡合一。

“市民卡的应用范围未来会非常广泛,虽然我们不会在电子钱包里放很多钱,却可以通过解决方案使市民卡和银行卡互相关联。刷卡付费时使用的是银行账户,但购物记录会留存在市民卡的信息平台上。”林杨说,通过这一功能,需要时可以对用户的购买行为进行追溯,一旦发生产品质量问题,可以得到最完善的解决。

“市民卡和物联网的发展,使感知系统成为可能。例如,我们发现某一销售点的猪肉发生了问题,就能够通过实名制的市民卡在最快时间内准确通知到购买者,快速解决食品安全。这一应用与市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目前正在无锡进行推广。”韩明富说。

此外,市民卡在电子档案建立方面还拥有着天生的优势,据了解,目前的市民卡已经有了接触式芯片、磁条和非接触式芯片,存储空间已经足够大,如果再加入基于CA认证的电子签名,市民卡的应用功能将非常全面,可以开发相关的所有应用,至少几十年都不会过时。借助市民卡的发放过程,无锡市就进行了全市市民的指纹采样,并将这一数据存储至系统后台。目前,只有无锡一个城市拥有所有市民的指纹档案。

通过实名制的市民卡,可以把所有人的档案都建立在云端,未来市民办理身份证、申请护照或进行房产买卖时,就不再需要一次次提供纸质身份证明,只要从系统直接读取即可。以深圳为例,目前深圳的护照续签已经实现了电子档案,市民只要每天晚上10点之前去任何一家照相馆照相,说明是要换护照并留下身份证复印件,一个星期之后就能收到通过邮政投递的护照。这些基于个人信息的服务如果能够与市民卡整合,将为市民生活带来很大便利。目前这些应用在相关技术方面也不存在任何障碍。

编者的话

众所周知,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年,整个社会和经济都在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的基础和动因都寄望于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新技术应用和创新。

“十二五”规划是科学发展观的一次集中体现,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份纲要性文件。“十二五”规划的核心词就是“转型”。这其中包括增长模式的转型、发展战略的转型、分配模式的转型、产业政策的转型以及社会结构的转型。中国增长正处在一个转型的十字路口,由此而引发的信息社会、信息架构的转型趋势也逐渐显现出来。

我们将以信息化视角看待“十二五”规划中各项转变的落地,尤其是电子政务领域中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民生工程等内容。本期内容是我们“十二五征程”系列报道之一,敬请关注后续系列报道。

案例

杭州:社保服务一卡通

杭州市民卡是消费支付为一体的智能IC卡,目前累计发放了约240万张,基本覆盖了杭州主城区16周岁以上居民,未来还将继续扩大发卡范围。目前杭州市拥有遍布小区、办公楼、政府部门、商户的上万台刷卡和自动终端设备,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感应网络。对杭州市政府而言,市民卡实现了资源共享与协同服务,推动了电子政务的发展,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数据的支持。市民卡还拥有强大的后台系统,建立了连接全市大部分职能机构的电子政务综合信息交换平台,形成了个人基础信息库。

杭州市民卡的表现形式,是以医保应用为代表的社会保障服务一卡通,既可以办理个人相关事务,享受各类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也可以作为公共服务的载体,不但可以进行公积金查询,刷市民卡乘坐公共交通还可以享受月票优惠。此外,市民卡还可以作为支付卡使用,未来杭州市还准备开通市民卡账户缴纳公共服务费服务,简化缴费流程。

杭州市民卡还可以作为借书证使用,适用于杭州各大图书馆。市民通过市民卡借阅图书后,图书馆可以对读者个人信息以及所借书籍的信息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市民的群体特征和文化特质,文化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市民阅读习惯进行科学引导,还可以根据不同市民群体的文化需求,针对性地举办讲座、文化演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此外,杭州市还通过市民卡举办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市民卡身份认证、信息记录的功能,将青少年参与的素质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信息折算为积分,针对办理公交卡、购买电影票以及政府公益演出门票进行打折,积极引导青少年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同时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刷卡信息统计和分析,实时了解、分析青少年课外活动趋向和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性格特征,既避免了纸质票据带来的人力、物力成本,又提高了数据管理和分析的效率,为优化第二课堂资源配置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也为政府财政对第二课堂参与场馆的补贴提供了决策依据。

无锡:实现互联互通

无锡市于2002年开始组建太湖交通卡,并于同年10月与上海实现互联互通,在全国首创了市民卡互联互通的模式。

无锡市民卡分标准卡和衍生卡两种,标准卡是记名的,衍生卡可以选择记名或非记名。其卡面设计理念是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一卡多用、一卡通用。卡面包括银行卡号、社会保障卡号等诸多信息,拥有完善的密钥体系,包括社保、建设部、银行等多个密钥,以及城市密钥体系。

无锡市民卡的特色是使用了二维码,这是目前多数市民卡都没有采用的应用之一。二维码可以存储持卡者的所有信息,从出生打第一针预防针,到一生中做过的检查、进行过的支付,都能及时记录在案。不但可以有效支持医保及社保工作,还能实现网上实名制挂号功能。此外,二维码除了正常的指纹采集功能,还能存储血型信息,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可以迅速找到同血型的市民,协助急救。

无锡市民卡工程的建设原则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服务外包,目前服务范围有三类,一是本市的市民,二是在无锡交社保的外来人口,三是政府相关规定需要办理市民卡管理的人口,例如暂住证管理。

目前无锡市民卡的产品构成是一卡,即市民卡;一库,即完整的、可挖掘的数据库;一网,即基于物联网构建的完善服务网;一渠道,即刷卡消费渠道,包括公交卡、出租车、计价停车等。2011年,无锡市的目标是把所有的公交一卡通全部打通,并成立了市民卡研究中心,预计2012年成立市民卡研究院,重点工作是依据同心圆战略,研究市民卡的商务模式。

目前,无锡市民卡已经和上海和苏州市民卡系统全线打通,市民可以使用无锡市民卡在上海和苏州两地自由消费。

扬州:三卡合一

目前,扬州市民卡已经发行了接近70万张,在这个城区居民约为100万的城市,覆盖率达到70%。扬州市民卡拥有一个用于医保刷卡支付的接触式芯片、一个支持电子钱包及公共交通服务的非接触式芯片和一个与合作银行接口的磁条,将医保、小额支付、银行芯片三大功能融于一身,真正实现了三卡合一和一卡多用。这也是目前涵盖服务面最多的市民卡应用。

目前扬州市民卡主要应用于社会保障、卫生医疗、文化教育、民政优抚、人口计生、住房物业等政府公共管理,社会事业各领域,以及公共交通、公用事业缴费、景点门票支付、车辆安全管理、银联交易、小额电子钱包支付等服务行业。扬州市民卡的最终目的是市民只需要一张卡就能完成医保、公积金、水电气、公园、吃饭、洗澡、身份认证各项应用,下一阶段市民卡将完全覆盖乡镇市民。

扬州市民卡开创了全国首个地级市真正“三卡合一、一卡多用”的先河,并以此打造出城市综合服务与管理信息平台。在市民卡的背后,所有功能都由强大的数据共享和整合平台支持,该平台可以将来自不同部门的数据进行整合,打破不同区域平台之间的信息孤岛,使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得到有效共享,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据悉,扬州市民卡的下一目标是实现省内互通,目前江苏省内包含13个市,由于各地市民卡建设开始时间不同,标准不统一,以及市民对市民卡的接受程度不同,也造成了数据互通之间的困难。

目前,作为建设部全国首批10个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之一,扬州依托电子政务网络和GIS共享平台,打造了中等城市数字化管理“扬州模式”;教育、房管、环保、公安、社保、农业等部门(行业)信息化应用在全国范围特色显著;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试点示范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区域信息化应用各具特色。

上一篇:国大药房的云计算“良方” 下一篇:IT融资走俏 IBM全球融资部成立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