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早期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4-02 17:51:43

对早期教育的认识

对早期教育的认识篇1

【关键词】教师领导;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7/08-0051-04

教师领导是近年来学校领导研究与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早期教育而言,教师领导更是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地位、提升早期教育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早期教育的变革迫切需要一些强有力的领导者,以领导和迎接多专业团队带来的各种专业性挑战。基于这一需求,我们有必要从早期教育的视角去了解教师领导及其落实的策略。

一、教师领导的内涵

已有研究对“教师领导”的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教师领导的认识。结合已有研究,考虑到目前相关研究重点的转变,我们把教师领导的内涵概括为以下五种。

1.教师领导是一种职位、身份、权力,扮演行政人员的角色〔1〕

它与领导职位或者职务密切联系,如管理者、协调者或××主任等。目的在于管理学校的运作和提高工作效率。这种认识容易把其他组织成员,如让教师和保育员来承担领导行为或领导责任排除在外。

2.教师领导是一种人们通过互动实现的集体功能

这种认识突出强调教师领导的主体是集体而不是个人、角色或者职位等级,它突出强调教师团体对领导权的行使。其“本质特征是提升教师的专业性,重新分配权力和增强同僚互动”。〔2〕这种认识说明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团体的功能,只有每位教师团体成员参与互动,教师领导才能够真正落实。

3.教师领导是一种具有影响力的组织导向行为

领导需要有意影响他人的行为,教师领导需要对他人的信念、行为和价值观产生影响,教师是通过其专业知识和道德力量对学生和同事产生影响的。〔3〕这种认识既强调了教师领导存在的普遍性,又体现了实现教师领导所需具备的一些基础条件。

4.教师领导是一种参与分享的过程

它是领导者采取一系列策略与他人进行分享互动来达成群体各成员追求的积极且符合道德的目标结果。这种认识有助于把领导的机会向每一位教育者开放,只要主动去参与改善教育服务品质并推动专业发展,他们就是教师领导者。

5.教师领导是一种才能、一种能力或者一系列策略

这种能力包括激励、沟通、创建团队文化、设定目标、指导、助人等能力与策略。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有机会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来发展这些能力与策略,他们可以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用不同方式获得自信与机会,为专业组织,为本团体的利益而活跃于领导舞台。

上述对教师领导内涵的解读,实际上体现了对教师领导不同维度的认识。综合以上解读及分析,我们认为早期教育中教师领导是指,教师通过积极主动发挥自己的能力引导他人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与过程。教师领导不是具有行政职务的领袖教师的专有职责与特权,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扮演和行使教师领导的角色与职责,处于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教师可以不同程度地行使自己的领导职责。

二、早期教育中倡导教师领导的价值

教师领导已日益融入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中,其意义在于为教师本人赋权及实现管理的分布化和校本化,并为教师的专业生涯搭建发展的阶梯,从而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学校共同愿景的构建。〔4〕具体而言,在早期教育中倡导教师领导具有以下四方面的价值:

1.有助于早期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与专业

首先,对教师自身而言,教师领导这一理念有助于教师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和专业。〔5〕随着教师领导理念在早期教育培训和实践中的渗透与运用,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认识开始有了转变:从只关注成为更好的幼儿园教师转而意识到要成为一名能够成功管理一个早期教育机构的卓越的领导者。教师对于教师领导观念的认识与对自身在早期教育中所承担角色的转变有助于教师发挥主动性,深挖自身的潜力。没有人天生就是领导,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具有领导能力。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在实践中有发挥的平台,那么教师的工作会更有效,成绩会更出色,个性会更完善。

其次,从早期教育机构领导者的角度来说,在教师领导的理念下,他们需要让自己成为萨・乔万尼所倡导的“领导者的领导者”,赋权予教师,让教师参与早期教育机构中的重大事务、教育教学的管理与决策。而教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智慧,在行使共享决策权力与职责的同时,一方面强化了自己作为教师领导的角色,同时会更认同并且积极主动执行相关决策。由于教师本身即是教师领导的主体,他们对教师领导的认知及实施都对教师领导价值的发挥具有内在主导作用。

2.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和专业主动性

一是教师领导通过赋权可以提升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领导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赋权予教师,这是对教师专业能力与地位的一种承认。一旦早期教育工作者将自己定位为“专业领导者”,他们就会更热情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去,更乐意与同事分享最好的教育教学经验,与同事友好相处,积极主动应对各种挑战,通过多种途径在不同层面上行使领导权,以期为幼儿及其家庭提供高品质的早教服务,并由此提升早期教育的专业化水平。〔6〕二是教师领导有助于激发教师内在的学习主动性。积极主动且多渠道的学习不仅是教师行使领导职责的一种表现,同时对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来说,不断的学习和进取有助于发挥自己的潜力,为顺利进入下一发展阶段搭建阶梯。

3.推动多方合作对话,营造合作共享的文化氛围

早期教育机构需要对不同的人群,即不同的员工、家长和儿童负责。集体合作与分享是教师领导的本质特征,教师领导需要教师协作完成共同的目标。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几乎没有话语权这样的现状更表明了每位教师发挥积极主动性采用合作共享方式参与园所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早期教育领域开展领导者、教师、儿童、家长间的多方合作有助于弱化层级关系,增加多方互动的机会,能帮助有效解决单方很难或者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领导在普通教师身上的落实及体现将有助于在成人与成人之间以及成人与儿童之间形成积极互信、进取融洽的人际关系,进而营造和谐、相互尊重的工作环境。

4.提升早期教育的社会地位与认可程度

首先,从早期教育的独特性来看,教师领导的倡导与落实,一方面有助于早期教育工作者胜任早期教育本身赋予他们的领导职能,另一方面有助于早期教育机构系统、全面地实现领导继任计划。其次,从家长与社会的角度来看,传统早期教育工作者单一的角色难以满足家长与社会对早期教育的多种需求。而当早期教育工作者能够承担自己的领导职责,能够通过更高的平台和视角让人们认识早期教育的时候,家长和社会才会认同早期教育服务人员是具有独特专长的专业人员,同时早期教育在家长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三、在早期教育中落实教师领导职责的策略

教师领导理念在早期教育领域的推广,赋予了普通早期教育工作者以领导的角色与职责;教师领导的功能与价值也让早期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承担教师领导职责的积极意义。然而,要想落实教师领导的职责,需要有切实可行的策略。

1.加深对教师领导的认知,明确教师领导者的角色与职责

首先,幼儿园园长等需要从认知与行为上由管理者转变为领导者。在早期教育领域,领导者应基于某种哲学、价值观和信仰提出发展愿景,并引导本组织制定政策、保障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和不断革新,〔7〕而不能将视野只局限于本组织日常运转的具体细节上,也不能只满足于维持本组织现有的顺畅运行。园长从管理者转向领导者有助于他们从宏观上把握园所发展,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以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园所的发展中来。

其次,早期教育工作者应加深对教师领导的认知。园所举办者和管理者应鼓励幼儿园教师参与分享和讨论对教师领导的不同看法,为他们提供有关教师领导的专业培训,让他们对教师领导的内涵、功能与价值、条件、实施策略等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为他们在与同事、家长以及其他同行关系中扮演一定的领导角色和承担一定的领导责任做好准备。

最后,准确把握教师领导者的角色与具体职责。领导者的职责有: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各种领导角色和职责之间的相互联系;为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早教服务;鼓励所有员工主动参与专业发展;对变革的需求高度敏感;宣传自己的见解并争取支持。〔8〕早教工作者应充分了解教师领导者兼具的参与决策者、主动合作者、支持者的角色,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积极参与园所活动与决策,主动合作分享,以促进自己和园所的共同发展,在每个专业发展阶段抓住机会发展自己,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领导才能。

2.培养和提升行使教师领导职能所需的能力

对于早期教育工作者而言,教师领导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改善与本专业有关的素质和技能。一项关于早期教育领导者类型的研究指出,早教工作者需要同时具备五方面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合格的早期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能指导或引导幼儿的学习;一般的行政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有效的沟通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9〕专业能力是基本的也是必要的,一般的行政管理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对于一个早期教育机构的生存和顺畅运转是至关重要的,而有效的沟通能力则是卓有成效的领导者的重要标志,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则体现了早期教育工作者对于领导的偏女性化的观点。在这里,我们以有效沟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例。

众所周知,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表达思想和情感、传递知识、解决问题和建立关系的方法和途径。满足他人需要的技能和满足自己需要的技能是沟通技能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中满足他人需要的技能是早期教育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能。〔10〕满足他人需要的技能包括:传递准确、清晰的信息;克服环境和心理方面的沟通障碍;为理解而倾听;做出适当的回应;妥善掌控情绪。培养这些技能有助于教师领导充分认识到幼儿、家长和教职工群体中的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满足自己需要的技能包括:恰当地坚持己见;以第一人称表达“我”的信息;解决冲突、委派、时间管理和压力管理。〔11〕成功的早期教育工作者能够协调自己的个人生活与工作,在满足他人需求的同时,也能很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平衡状态既是有效沟通的技能、有效委派的能力和建设性地解决冲突的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个体具备专业而有效地管理时间和压力能力的表现。

3.创建并发展跨专业的团队合作

在早期教育机构中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工作,有助于员工的专业发展和从容应对由变革带来的挑战,因为团队合作不仅确保了团队成员对高质量早期教育的承诺,也为这种承诺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后盾。〔12〕教师领导者可以遵循五步骤的团队建设框架来促进组织成员间的合作:第一,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确保这个目标是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制定并得到共同认可的,在目标制定过程中,要避免团队中那些比较有主见的成员控制整个目标的制定。第二,明确角色。当团队成员各自的角色和职责明确,而且相互之间没有冲突时,其工作效率最高。因此,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应确保每一个团队成员都非常清楚各自的职责。第三,构建支持性人际关系。给员工提供反馈意见的机会,营造信任的氛围,提供资源以激发员工的团队精神。第四,鼓励团队成员主动参与团队建设。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团队成员所特有的知识和技能。在宽容与接受的氛围中,团队成员会受到鼓舞而更加愿意与他人分享思想、提出建议和贡献能力。第五,监控团队的工作成效。团队领导者必须定期评估团队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成效。这样的考察过程不仅有助于诊断出团队潜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而且有利于团队未来的规划发展。〔13〕

4.与家长合作,建立良好的公众关系

与家长合作,建立良好的公众关系是对教师领导能力的重大挑战,同时也是早期教育工作者获得话语权和提升早期教育专业人员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与家长、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需要从以下四方面努力:第一,在早期教育工作团队中,把家长作为合作伙伴。第二,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为早期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及发展环境。第三,开展科学研究,参与相关专业组织的活动。研究相关专业问题并发表自己的专业观点是表达见解的重要途径,而相关的专业组织为诊断、讨论和解决相关专业问题或论题提供了良好机会和舞台,不断壮大的专业组织能提升早期教育的社会影响力。第四,培养政治参与意识及运用媒体的能力。早期教育工作者参与政治将有助于政府了解儿童及其家庭的需求,并明确政府的相关职能,最终它将促进公众对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工作者价值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金建生.英美澳加教师领导研究进展述要〔J〕.比较教育研究,2008,(8):58-61.

〔2〕〔3〕〔5〕卢乃桂,陈峥.作为教师领导的教改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6,(9A):54-57.

〔4〕YORK-BARR J,DUKE K.What do we know about teacher leadership:Findings from two decades of scholarship〔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4,74(3):255,257,258,268,289.

〔6〕〔7〕〔8〕〔9〕〔10〕〔11〕〔12〕〔13〕罗德.早期教育中的领导力〔M〕.郭良菁,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9,13,41,41,66,81,108.

Improving Teacher Leadership: A New Perspective for Pre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n Zhiru

(College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Teacher leadership has been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school leadership and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er leadership can improve professional status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promot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ultimately to encourage children development.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eacher leadership, the promotion of teacher leadership,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operative team, cooperation with parents and establishment of good public relationship are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implement teacher leadership.

对早期教育的认识篇2

赵忠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1980年开始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我国著名的家庭教育研究专家。《中国家庭教育》杂志主编,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兼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学术委员等职。我国第一位家庭教育研究生导师,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近年来,不少年轻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早期教育。这本来是个好现象,然而,由于家长们在孩子早期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致使有些家庭的早期教育步入了误区。那么,究竟该怎样看待早期教育、又怎样进行早期教育?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记者请教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家教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教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赵教授的解答也许能为一些家长指点迷津。

专家访谈: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近些年来,有人把早期教育吹得神乎其神,个别城市甚至有人挂出了“神童教育”的牌子,再加上有些媒体的炒作,于是,给不少家长造成误导,使他们也信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作为家庭教育专家,您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又怎样评价早期教育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赵忠心答(以下简称答)年轻的父母们应该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什么样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都是有利的。确切地说,科学的、适时的早期教育是有益的;不科学的、任意超前的早期教育不仅无益,而且还是有害的。比如:有人说,“早期教育没做好,孩子这辈子就完了。”这种观点太绝对化。人的成长和成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许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的成长和成功就是这些不同的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说哪一阶段是最重要的,哪一阶段是不重要的。应该因人而异,有的人早期教育很成功,但也不见得今后就一定能成功;有的人早期教育不够成功,但是也未必就影响这个人以后的成功。北大的副校长陈章良7岁以前一个字都不认识,可他29岁就成了博士生导师。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片面夸大所谓早期教育的作用,是不科学的。

至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比如,长跑时,如果起跑慢了那么一两步、两三步都是没有关系的,关键是中途要有实力,有冲劲,最后那一两百米能够很好地冲刺。正如跑马拉松,开始慢一点不要紧,在漫长的跑道上还有很多可以获得成功的机会。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也是这样,把人的成长过程看成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正是“早期教育决定论”的错误所在。

问:目前,有不少家长都把早期教育理解为“超前教育”,请您谈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答:“超前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将教育大大提前:主张让孩子在3岁以前,掌握3-6岁的知识,3-6岁学小学的课程,小学时学中学的课程,中学时学大学的课程。这种教育对个别儿童有可能适应,而对绝大多数儿童来说却不一定适应。

当前,在早期家庭教育中,确实存在“越超前越好”的倾向。有的省市《家庭教育大纲》甚至把“超前性”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教育原则提出来。一些商家也迎合某种不正常的心态推波助澜,鼓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于是,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就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发展阶段的“超前教育”,“超早期”进行一些行为能力训练,“超早期”进行智力开发。比如,在孩子能力还很差的时候就进行某些“高难”动作的训练,刚出生几十天就教孩子练“迈步走路”;刚刚学会说话,就教孩子背唐诗、学英语;在孩子两三岁时就把小学的算术、语文课本拿来教孩子“攻读”;有的人甚至主张把小学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到3岁,做到“0岁识字,3岁扫盲”等等。我认为,儿童从0岁到6岁之间,是身心发展相当迅速的时期?但要促使其发展,是有条件的。按照美国著名儿童学家格塞尔的思想,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在两者之中,他是更看重于“成熟”。

早期教育是一种非正规教育,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不能跟学校教育即正规教育相比。幼儿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也是一种非正规教育,不能把教育过早地正规化。幼儿园教育,孩子从小班到中班,再从中班到大班,是无需考试的。孩子到了某一个年龄,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相应的班,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进程,我们不能违背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对孩子的教育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问:除了一些家长急功近利,将早期教育变成了“超前教育”,您认为目前在早期教育方面还存在哪些误区?

答:概括起来说,主要以下两大误区:

严重的过度教育。目前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学龄前儿童除了上幼儿园之外,还要上各种学习班和特长班。可以说,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包袱。其实,这样做不好,最好的早期教育是让孩子过得愉快,获得快乐。因此,一定要让孩子有剩余的精力,让他们充分展示爱玩的天性。不能把学龄前儿童的时间安排得和上学的孩子一样。教育过度,肯定会适得其反。孩子在这个阶段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让孩子过早地背上学习、生活的十字架。我们要让孩子充分地享受他们的快乐童年。

复杂的知识教育。有人认为,早期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孩子早识字,多识字,早学算术,早学外语等等,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我觉得,不论是识字,还是算术,都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而且这个基础应该是全面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强调某一个方面,这样做,必定是以牺牲其它方面为代价的。另外,早期教育还存在重智轻德;重视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重视特长发展,忽视全面发展;重视知识,忽视能力;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重视营养保健,忽视体育锻炼等误区。

问:既然早期教育不提倡大量地、机械地灌输抽象知识,那么它的主要教育任务是什么呢?

答:我认为,早期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要学好母语;三是丰富感性知识,掌握生活常识。到入小学之后,孩子再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在学龄前阶段,最主要的是要让孩子掌握生活常识,这是直接经验。上学之后读书,书中讲的就是间接经验。所以用认识论的观点来看,要想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首先应该掌握大量的直接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间接经验。生活常识就是感性知识,只有感性知识越丰富,将来学书本上的理性知识时,才能有更好的理解力。书上的知识不能死记硬背,要靠理解来记忆。所以过早地让孩子读书或识字,甚至大量灌输一些抽象的知识,而不是先丰富孩子的感性认识,这实际上是违背认识论的。最终也是行不通的。

爱涂鸦的女儿

我的女儿刚两岁,她乖巧懂事,而且对图画挺感兴趣。一有空,我就领着她满家属院“疯玩”,玩累了,就给她讲讲故事,看着她满地涂鸦。可是我父母非常反对我的做法,多次要我提前教孩子认字、识数、背古诗。我该如何做呢?

湖南益阳读者田野

你父母的要求并不正确,科学地说,受儿童的年龄和各方面发展水平的制约,早期教育不能任意地超前,超前一定要慎重。正确的做法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给孩子相应的能够接受的知识。而人为地强化,不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学来的知识,是不扎实的,也会有许多漏洞。

美国儿童学家格塞尔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就是“双生子爬梯”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一对双生子中的一个从出生后48周起,每天做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第52周时,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孩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周时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但到两周以后,这个孩子不用旁人帮助,也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格塞尔的这个实验表明,儿童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效果不见得更好,不见得有那个必要。不仅没有必要,还会给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弄不好还可能影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赵忠心

这样的教育对吗

我们社区附近的两所小学都是全市一流小学,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入学后在学习上能显山露水,往往在孩子入学前就开始灌输大量的小学知识。我们这样的教育科学吗?

河南南阳读者夏后秋

家长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将来进入小学以后,学习起点比别人高,能在学习的竞争中占有优势。提前进行教育和训练,可能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有一些优势。但很可能只是一时优势,不见得能一直保持下去。

对此,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做过的一个实验: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由父母按照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则从3个月开始,就提前进行早期教育。之后,每15个月测验一次。他们发现,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15点。然而,并不能以此得出这种早期教育的优势能一直保持下去的结论。因为有些拥有这种优势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逐渐地丧失了优势;而接受父母循序渐进教养的孩子,通常都赶了上来。

上述实验告诉我们,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的人,自认为进行超前早期教育就一定会“早出人才”,出高水平的人才。这仅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是一种推测而已。

赵忠心

自责的母亲

我和两位朋友都是同一年要的孩子。现在三个孩子都上幼儿园大班,他们两家都在教孩子小学知识,此外,一个在学电子琴、一个在学打乒乓球。由于我们夫妻俩都在工厂上班,不知道咋教孩子,只能靠幼儿园里教点东西。一想到孩子的未来,我非常后悔没抓住他前两年的学习时间,我该怎么办?

甘肃天水读者 覃琴

其实,你没有必要自责。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一个家庭一个背景,一个孩子一个特点,必须因人而宜,因材施教。适用于一切家庭、一切家长、一切孩子的“绝招”肯定是没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只有明白了这些道理,家长才能够把握好早期教育的方向和方法,走出早期教育的误区,陪伴孩子度过快乐的童年,为孩子漫长的人生征程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过早地灌输书本知识,孩子往往都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这样一来,势必会扰乱今后正常的学习。你想想,全世界的小学都是6、7岁上学,最早也是5岁半上学,为什么都定在这个时间?说明人只有到了这个时期,才能学习间接经验,才能掌握理性知识,再早了就不行。也许个别人可以,但多数都是不行的。

赵忠心

对早期教育的认识篇3

【关键词】幼儿早期阅读;早期阅读水平;有效措施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一书中指出:早期阅读教育是指以幼儿自身经验为基础,在适当的情景中,通过幼儿对文字、符号、标记、图片、影像等材料的认读、理解和运用,对幼儿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活动。他不是单纯的看书、识字活动,而是一种具有机构相对完整、体系相对独立、能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那么如何真正地提高幼儿早期阅读的水平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地理解了早期阅读的本质,并总结了自己在提高幼儿阅读水平能力的一些有效措施。

一、做好幼小衔接,倡导教育系统的统一化

早期阅读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然而,当幼儿毕业跨入小学时,早期阅读中出现了“应试教育”的倾向,幼儿进小学前面试,如进行识字阅读,强调将儿童的读书活动作为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等,严重阻碍了早期阅读的健康开展。导致家长们的许多急功近利的做法,并强烈要求幼儿园进行提前、集中、大量的识字,并让幼儿过早书写等,大大降低了儿童阅读的兴趣。让幼儿园显得无奈又无力。

早期阅读可以使幼儿实现自我超越,这种自我超越主要分为学习性超越和创造性超越。早期阅读中一般以学习性超越为主。早期阅读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今后学习所必须的阅读预备技巧,使幼儿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得到健康发展。现代教育所推崇的终身教育思想,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让每位成员都养成终身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只有做好幼儿衔接,教育系统进行统一化与规范化,家长的思想就会得到扭转,使我们的阅读教育也进行素质教育,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的质量。

二、开展整体阅读,倡导早期阅读教育的多元价值

整体阅读是指阅读的内容、形式、途径、手段和组织方法应具有全面性、整体性。一提到阅读,人们马上就会把它和“图书阅读”联系到一起,实际上早期阅读除了书刊阅读以外,还应该包括媒体阅读(影视、录像、多媒体等)、环境阅读、网络阅读等。有人认为儿童阅读的内容就是文学作品,这未免有失偏颇。其实,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将“计算机辅助识字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识字法”等应用的幼儿的识字教学中,以教学手段的优化为特征,以图像、声音、汉字形体动感为表现手段,将汉字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综合起来运用,从而激活幼儿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使幼儿形象化把握汉字,而不是机械、枯燥、乏味地读写汉字。

当早期阅读教育摆脱了“早期识字”的阴影后,早期阅读教育就不再局限于单纯学科范式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框架。早期阅读教育的多纬度感知、多学科整合的态势,我们不是把识字作为唯一的内容和方式,而是在培养幼儿欣赏、讲述和朗诵等多种能力的文学活动中,让幼儿了解一些有关书面语言的信息,实现文学活动的多元价值功能。

三、创建阅读阵地,倡导早期阅读的良好环境

1.教室的墙面成为一本“大图书”。教室的墙面随着日常教学主题活动的开展而不断增添或变化,主题开展的痕迹在这本“大图书”中一览无遗,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注意为幼儿提供指向性的环境体验、交流和思考的机会。把环境布置与读本内容结合起来,以读本引导环境布置。如大班读本“等待花儿开”,植物的生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把一个涉及科学的内容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正是这个读本的特殊之处,它运用拟人化的、自述的方式来展现相关内容――即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描述了与植物生长相关的各种因素的状态,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幼儿常常会和同伴、老师一起主动交流“阅读”的感受和发现,甚至有时各执己见,相互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看法。

2.为幼儿创设一个文字世界。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提供含有较多阅读信息的教育环境。因而,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环境的教育价值,让幼儿生活在一个有文字符号的环境中。这个环境是真实的,能看、能听、能说,让孩子们感到文字与自己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像他们身边一个个玩具一样,可以随时运用、表达,使他们对文字、对阅读充满了兴趣,产生学习和参与的欲望。在活动室里,凡是幼儿能接触到的、视线能看到的玩具、物品、墙饰上标上汉字,把与读本密切相关的汉字用不同的形式张贴于阅读区中,有的“一字开花”在墙上,有的挂在架子上,摆在窗台、柜子上,让幼儿自由朗读、组词。这样,通过标牌文字提示,与物品建立起意义联系,帮助孩子形成有效阅读意识。

新的阅读教育需要教师更新知识结构和观念,这是保证早期阅读教育成功的基本要素。只有在科学认识“早期阅读”不等同与“早期识字”,并明确早期阅读的本质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地针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中存在的种种疑问和困惑,提出对策。当然,提高幼儿早期阅读水平,不能仅靠幼儿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家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理解与支持和来自社会各个部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出版社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第六章复旦出版社

[3]周兢论早期阅读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兼谈当前国际早期阅读教育的走向

对早期教育的认识篇4

[关键词]婴幼儿;早期教养观念;家长:访谈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1-0045-06

一、研究缘起

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开端重要”的观念深入许多家长的心中。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很多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独立性、自主性、意志力、自信、乐群合作精神、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品质的培养。近年来,上海等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开办早教机构并予以规范。在这种背景下。早期教养便成了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谈到婴幼儿早期教养,必然会涉及孩子的家长及其家庭。婴幼儿身心尚不成熟,思维能力和活动独立性差,对家长依赖性强,因此家长对其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极其重要。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告诉我们,由婴幼儿和家庭教养者所构成的家庭环境对婴幼儿发展的作用最大。在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父辈家长平时大多工作繁忙,婴幼儿在大多时间里由祖辈家长照看,父辈家长常常利用周末在早教机构参加亲子活动。两代家长在孩子的早期教养中处于最核心地位,与孩子的互动最频繁,情感最深厚,他们共同承担教养责任。都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把研究点聚焦于两代家长。

两代家长的教养观念如何,目的或期望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开展早期教育的?弄清这些问题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有效地对家长开展亲职教育(家长教育)和早教指导,提高整体育儿水平。通过检索近十年的相关文献发现,有关“婴幼儿教养观念”的研究极其缺乏。有文献在对家长进行相关调查,探讨亲职教育和隔代教育等问题时偶有涉及早期教养观念的内容。也有一些对教育观念的研究包含了整个0~6岁学前教育阶段。本研究不是从研究者的视野来探讨父母的教养观念的。而是用质的研究方法,把话语权交给正深刻体验着教养过程的家长们,以呈现和分析他们的“教养叙事”来回答本课题的研究问题。

二、概念界定

在欧美国家,“早期教育”(Early ChildhoodEducation&Care)是指由专业人士对0~8岁儿童提供的所有保育和教育的服务项目,这里的教育包含“教”和“育”两方面。而我国一般把这个阶段的教育称为“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或“早期教育”,通常还把它分为0~3岁和3~6岁两个阶段。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概念中的“早期教育”往往在年龄段的划分上含糊不清。有人认为这个概念可特指0~3岁婴幼儿教育。本研究使用“婴幼儿早期教养”这一概念,既把本研究的年龄段界定在0~3岁上,又突出“养育”(保育)在婴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的获取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遵循质的研究中对社会现象、社会事实的描述、分析和意义解释的路径,采用有访谈提纲的半开放型访谈法,对两代家长进行正式访谈。对某些问题的访谈采用的是控制式投射法。

(二)资料收集

1 访谈问题

依据访谈宗旨,共设计了6个基本问题:(1)有人说“3岁前孩子尚小,照顾好日常饮食和身体健康就可以了,不用这么早教育”,您的看法呢?(2)现在家长普遍认识到早期教养的重要性。您觉得为什么重要呢?(3)您平时怎样开展早期教育?(4)您希望通过早教促进孩子哪些能力的发展?(5)您觉得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更利于孩子成长?(6)有家长说“孩子要获得良好的发展,关键是要发挥自主性”,对此您怎么看?访谈过程中研究者会根据对象和情境适当加入一些追问。

2 访谈对象及记录方式

为方便取样,研究者首先选取了自己比较熟悉的南京市某幼儿园的亲子班和南京市某高校的大草坪两个地点作为访谈现场,共选取了15位家长作为访谈对象,其中亲子班的家长9位,其他家长6位(他们的孩子未参加亲子班)。祖辈家长6位(4男2女),在资料分析中分别记为GF1~GF4.GM1~GM2。父辈家长9位(5男4女),在资料分析中分别记为F1~F5,M1~M4。另外,家长的选取也考虑到婴幼儿的年龄差异,0~2岁和2~3岁两个年龄段的婴幼儿家长均有。

四、有关两代家长早期教养观念的分析与讨论

(一)早期教养的基本观念

1 “关键期”“小时候可塑性大”“三岁看大”等观念使家长认识到婴幼儿早期教养的重要性

访谈中祖辈和父辈家长都十分肯定婴幼儿早期教养的重要性,但问及原因,只有少数家长能够回答。第一,有的家长认为“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因此非常重视婴幼儿这一关键期的教养。如GF1说:“从小不开发智力,大了就迟了”:又如GF3认为孩子在关键期对外界会很敏感,他说:“婴幼儿早期教养很重要,是因为这个时候大脑很敏感,很容易接受外面的东西,智力很容易开发。”

第二,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大。如F1认为:“孩子小,不理解大人的想法,当你去引导他,他就会向你引导的方向发展。”第三,有的认同“三岁看大”的观念,认为早期形成的某些品质影响将来发展。如M1说:“大家说,三岁看大,我觉得有道理。性格和生活习惯在年幼时就已经形成,对以后有影响。”

研究者认为,家长重视婴幼儿早期教养的确是件好事,但不能夸大早教的功能,更不能迷信某些早教机构打着“0~3岁是培养神童的关键期”的幌子而对孩子发展抱有过高期望。“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所属成员国曾经对0~8岁儿童早期教养效果作过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早教对儿童发展(尤其对经济贫困家庭的儿童发展)短期效果明显且稳定,而长期效果证据混杂。早教对儿童认知发展的效果在小学或中学则会减弱或消失。但当儿童遇到高难课程或高级学习任务时,早教的成果就发挥作用了,而且早教对儿童社交能力和性格发展的正面影响能持续很长时间。因此.我们要正确客观地认识早期教养的作用。

2 祖辈家长重“养”轻“教”,而父辈家长“教”“养”并重

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充分考虑婴儿的身心特点是实行“保教结合”的基本依据。家

长对此有何看法呢?

经访谈了解,不少祖辈家长重“养”而轻“教”。如GF4只关注婴幼儿身体保健方面:“孩子小,容易生病,三天两头感冒什么的!照顾好生活。保证身体健康就行了,在家不用教什么,到了幼儿园再说吧。”有的则认为保育是教育的前提。过分教育而不顾孩子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会适得其反,如GF2说:“我们主要是保证孩子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孩子精力充沛了,你教什么他都能记住。有的小孩没休息好、玩好,就没有精神。你教什么都没有兴趣,给他灌输多少东西他也不愿意记。”越小的孩子生理条件越不成熟,自我服务能力越差,就越需要成人在衣食住行、卫生保健方面悉心照料。在结束对祖辈家长的访谈之后。研究者采用控制性投射的技巧访谈父辈家长:“有人认为家长在早期照顾好孩子的膳食营养、卫生保健等日常生活就行了,至于教育,等孩子大些了再说。您对此怎么看?”

访谈结果表明,所有的父辈家长一致认为婴幼儿早期教养中保教要并重。其中F1的话比较有代表性:“这(保育和教育)是同步的。身体很重要,但只是一个方面,孩子社会交往、智力发展也很重要.少不了教育。”

研究者认为,值得关注的是。访谈中父辈家长都坚持要“保教并重”,但在实际教养中,尤其遇到有关“教育”的问题时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原因是缺乏足够的专业育儿知识和技能,他们往往只能在“做中学”。因此,父辈迫切需要专业教养信息和教养指导的支持。据有关0~3岁婴幼儿家长早教知识和服务需求的调查表明,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该调查发现,家长对早教基本知识的知晓率为66.4%,了解的多是一般的普及性知识。对较专业的知识了解不多,因此他们对专业早教服务的需求迫切。

(二)早期教养目的之一:培养良好的社会性、个性品质与开发智力并重

开发智力,开发大脑潜能历来是婴幼儿早期教养讨论的主题,但访谈发现家长对婴幼儿的习惯、人际交往、品德、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格外关注。他们认为这些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品质同智力一样对婴幼儿适应社会、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1 培养良好的习惯

被调查家长普遍认为婴幼儿的习惯包括吃饭、睡觉、穿衣、上厕所、劳动卫生等生活习惯。礼貌打招呼的交往习惯和不抢别人东西的品德习惯。如GM1说:“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吃剩的果皮、玩剩的纸屑要及时收拾,吃饭时不剩饭不浪费,有规律的大小便,自己穿衣服、穿袜子等。”M4对“习惯”的解释比较宽泛:“孩子的习惯很重要.比如睡觉习惯、礼貌习惯、不能和小朋友哄抢东西、打架啊,这些都是以后做人的基本原则啊。”可见,家长对“习惯”的理解包含了广泛的意义。

研究者认为,养成好的习惯,责任在家长。家长尤其要注意婴幼儿的“第一次言行”。给予及时的强化或者批评制止。

2 培养良好的品德

在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上。F5认为好的道德品质对孩子发展有深远的意义:“现在这个阶段,做人的道理比学知识有用多了。古人学孔孟之道,做事先做人。”F3认为培养道德品质最基本的是培养“是非观念”:“要培养他道德方面的是非观念,正确引导和规范其行为,不让他走向邪路。”

研究者认为,2岁前婴幼儿对主客体的认识尚未分化,随个人的需求而活动,处在“无律”阶段,自我意识尚未发展。他们没有和成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只是随心所欲地活动,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没有道德价值判断,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直到3岁左右他们才仅仅能根据家长的判断作出“是非”“好坏”的判定。所以提醒家长不要总是以道德标准审视年幼孩子的言谈举止。动辄厉声批评。3岁以后可以适当告诉孩子一些“是非”“好坏”等简单的标准,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初步的道德观念。

3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家长认为人际交往能力与智力同等重要,希望孩子能使用礼貌语,掌握协商、谦让、分享、自主表达意愿等交往能力。访谈发现,家长选择早教机构的动机之一就是希望孩子学会与人交往。如M2说出了交往能力的社会适应功能:“人际交往在现在社会中是最重要的,这方面能力好才能适应社会生活。培养交往能力跟培养智力的意义差不多。”GF2认为:“现在小孩还小,天真无邪。我们教她礼貌方面的知识。人际交往的第_步就是要懂礼貌。”M3则表示:“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会主动表达意愿。想要什么东西,什么东西漂亮等,希望他与别人能自主交流。”

研究者认为。家长认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并注重从日常生活的礼仪礼貌做起,这固然是好的。然而对于0~3岁的婴幼儿来说,建立安全型亲子依恋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家长更应该关心婴幼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听取和接收婴幼儿发出的信号,并作出及时恰当的回应。

与同伴交往方面,有研究表明:10个月前的婴儿的交往更多集中在玩具和物品上;10~18个月的婴幼儿能有意地发出一些行为并注意到同伴的反应;18个月后的幼儿则更倾向于与同伴交往。突出表现为幼儿间的合作游戏,互补互惠的行为明显增多。

基于此。家长应意识到交往能力要在交往中获得。应鼓励婴幼儿与同伴交往,为婴幼儿提供交往机会。

总之,研究者提醒两代家长:第一,培养非智力品质是孩子终身的事情,不能局限在0~3岁;第二.培养孩子的协商、合作、谦让、分享等交往品质要考虑其成熟水平和早期心理特点。3岁前的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很难采择他人观点,他们的移情能力低。不能体察到他人的情绪和思想,通过教育来引发亲社会行为比较困难。因此,3岁前家长能够做到的是带孩子到人际环境中,鼓励其与人交流,但不必在意效果,切勿操之过急。

(三)早期教养目的之二:“激发兴趣,减少学习压力,培养快乐的情感”

1 多数家长有矛盾心理:“教育环境所迫才框着孩子”。实际希望他们“轻松快乐地成长”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教育体制很大程度上仍是“应试取向”。访谈中许多父辈家长不希望给孩子太多要求和压力,期望他们轻松快乐地成长,然而“环境所迫”。不得不“框着”孩子。这实际上是社会环境对家长的教育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使他们和孩子皆有压力。如F4无奈地说:“现在的孩子很累,失去了应有的快乐。由于社会竞争激烈,从幼儿园起家长就开始‘框着’孩子,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M1的感想中透露出这样的信息:父辈家长的矛盾心理是孩子3岁以后开始产生的。家长和3岁前的婴幼儿都很轻松快乐,自3岁进入幼儿园起就开始面临种种压力了,因此可认为在前三年里,家长会尽量给婴幼儿提供一个轻松快乐的生活环境。对此F2也有同感。

2 激发兴趣。寓教于乐方能缓解矛盾心理

虽然“环境”如此,大多数家长还是希望孩子

在学习中过得快乐些,或者让他们“伴着快乐学习”。对于如何缓解这个矛盾心理,家长们自有答案。F2这样解释孩子的“兴趣”:“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愿意学,不喜欢的不学。就像吃东西一样,不喜欢吃的放在嘴里也会吐出来。”F1认为游戏能激发兴趣。F4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兴趣和快乐教育的关系:“家长有时会逼着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功’,把时间花费在做有兴趣的事情上,孩子就会认为他的生活是快乐的。和家长相处也会融洽,这反倒会促使他多学一些东西。”正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erbert.Spencer)所说:“让兴趣为快乐求知引路,用兴趣诱导孩子快乐学习。”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压力要靠兴趣化解。婴幼儿的早期教养更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行快乐教育――一这种观念适用于任何年龄段的教育。

虽然大部分家长都希望减轻婴幼儿的学习压力,培养其快乐的情感,但仍有个别家长出于攀比心理给孩子巨大的压力。有家长认为孩子发展得好。有出息,能光耀门楣。从GF1谈自己儿子的成功事迹就可见一斑:“就像我儿子在深圳做全国销售部经理,其实这个位子很多人都有实力做,但只有他略高一筹,才做到这个高度。我们看到孩子发展到这种程度很满意。对于小孙子来说,投入这么大的财力和精力培养他,就是希望开发他的智力,让他长大了也有出息。这样我们脸上也有光。”

(四)早期教养的内容观

当问到“您平时是怎样开展早期教养的”这一问题时.几乎所有家长都回答寻找合适的教育内容来开展早期教养活动。对资料进行编码后我们发现家长选择的教育内容可分为几大类,其中礼貌用语。协商、分享等交往能力和道德教育的内容较受重视。此外,教育内容还包括健康教育、艺术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等。

研究者认为,家长凭借经验或书本、网络提供的教育信息来选择教育内容,虽然可以相对划分出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但随意性很大。对于婴幼儿来说,参与家长提供的任何一个领域的教育都是全身心的“浸入”,可以得到相对全面的发展。

(五)早期教养的玩具观

在回答平时如何对婴幼儿开展早期教养的问题时,只有很少家长谈到了玩具的话题。对资料编码后我们发现,他们对选择玩具有以下看法:好的玩具要具有安全性、益智性、适宜性、低结构性、可反复操作等特点。如F1表示:“孩子的玩具有很多,现在也买一些相对开发智力的,比如拼图、积木等,还有要考虑玩具是否安全、所适用的年龄。”M2则指出:“对于玩具最大的感觉就是要适合孩子的年龄,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我感觉真正耐玩的玩具都是那些需要动脑筋的。”由此可见家长从婴幼儿的喜好和需要出发对玩具作出的经验性判断还是比较正确的。

研究者认为,婴幼儿早期智力发展有两大方面:一是运动能力,二是动手操作能力。3岁前婴幼儿的认知处在感知运动阶段,“智慧源于指尖”,低结构性和可操作性的玩具是婴幼儿锻炼手指和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玩玩具能促进大脑进一步成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六)早期教养的环境观:和谐的家庭氛围利于幼儿成长

家庭是婴幼儿生活最重要的场所。对他们来说家庭不仅仅是一座房子,还象征着安全、舒适和愉快。M4认为:“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孩子一回到家里看到爷爷在看报,奶奶在做家务,家庭成员和谐,会感觉很舒服,心情也会很舒畅。如果爸爸妈妈天天吵架,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F5从反面说明了这个观念:“我不相信那些暴力的、不和谐的家庭能培养出很优秀的孩子。”

研究者认为,家庭和工作单位是直接影响父辈家长生存状态的两个微观环境系统。如果父辈家长不能处理好与祖辈家长、单位成员的关系。不能胜任工作和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则会影响到家庭成员的和睦及其生存状态,最终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此,父辈家长必须尽量避免把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到家里,调解与老人在日常生活和孩子教育上的冲突,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

(七)早期教养的个体发展观

1 家长提供发展条件,关键要靠孩子个人努力

不少家长都认为提供的经济条件是个体发展的外因,如果孩子个人不努力也是白费。孩子必须学会独立,不能依赖家长,他们必须通过提高个人能力和实力来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F1认为:“现在父母工作都不错,但孩子如果不努力,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样会被社会所淘汰。GF4说:“对孩子也没有太多期望,我们尽可能创造环境,但关键还是看她自己。”可见,多数家长都认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内因比外因更为重要,成功最终要靠孩子自己的努力。

2 学会放手。培养孩子独立性

孩子如何做才具备发展的“内因”呢?不少家长认为“独立”就是“内因”,即一切靠自己而不依赖家长和他人,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F1郑重地说:“一个人要经历风雨才能见世面。光靠家长,是不会有大出息的。脱离了家长就要靠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M1就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说出自己的看法:“孩子如果被家人保护过多,在家还比较活泼,到外面就放不开,与其他孩子相处比较羞怯。在家里他跌倒了,没什么问题的话我们都不去扶他,让他自己爬起来。吃饭时,让他自己吃,慢慢培养他的独立性。”

对早期教育的认识篇5

一、农村幼儿早期教育存在的问题

1.0-3岁阶段教育缺失。目前,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问题,将它置身于终身教育体系中,从过去主要发展3至6岁幼儿的教育向下延伸至0至3岁婴幼儿的教育。我们农村0至3岁婴幼儿教育仍在家庭中进行,缺乏专业的教师,专门的机构。

2.教育内容的不全面。在农村,家长更多的是重视幼儿身体上的健康,而忽视了幼儿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

3.幼儿入学率偏低。目前在我们农村幼儿园学龄前期(大班年龄段)的幼儿入学率较高,中小班的幼儿随着幼儿年龄递减入学率降低,小班年龄间段的幼儿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不放心送进幼儿园。三岁以下的农村幼儿进入托幼机构的更少,基本没有。

4.家庭教育不一致。在农村不少家庭爷爷奶奶和孩子的父母共同承担养育孩子的工作,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难免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5.家园要求不一致。幼儿教育的不一致还体现在家园教育的不一致。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老师的教育要求与家长的教育是不一样的。

6.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在农村,家长对早期教育认识不足,不懂幼儿教育规律,只有望子成龙之心,只注重知识传授,为迎合家长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较严重。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培养,办园方向和办园目标严重脱离幼儿实际。

由于早期教育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幼儿的早期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的事情,与社区、家庭的联系也十分密切。幼儿早期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也有幼儿园、社区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家长不重视幼儿教育。在农村中0至3岁孩子大多数留在家庭中养育,年轻家长本身综合素质并不高,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很多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存有偏差,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自己农活忙,事情多,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游戏等活动家长也很少前来参加。

2.农民经济收入偏低。在农村,多数家庭以务农为主,农民的经济收入并不高,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每年高昂的学费相当于一位家长的年收入,虽然家长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美好愿望,但由于家庭困难,家长认为孩子上幼儿园要交这么多的钱,还不如,将孩子留在家自己带,还能省下不少的钱。

(二)幼儿园方面

1.优秀教师流失,教师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大量流失,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很难吸引优秀教师长期从事幼教,也难以留住现有的教师,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

2.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较低。虽然我们农村幼儿教师学历不低、多数为大中专。但这种学历和与专业素质和能力不成正比,工作中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

(三)社区教育方面

幼儿的早期教育不仅仅是家庭或是幼儿园的事,社区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环。孩子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如果光靠幼儿园是完成不了教育目标的。

二、农村幼儿早期教育的策略

(一)家庭方面

优化和提升家庭成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家长修养,让家长以理性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现代社会压力增多,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为了更好地教育下一代,家长们应多学习教育子女方面的科学知识,及时掌握现代育儿的新理念、新方法,从而树立正确的育儿理念。如积极参加社会教育机构开办的家长学校。参加有专家、学者的教育讲座、咨询、专题讨论等,进一步掌握育儿的知识和方法,在咨询活动中解决育儿中的困惑和难题;在医疗机构学习婴幼儿保健常识;还可以同其他让家长讨论孩子不同的教育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自己获得正确的、科学的育儿方法和技能。

(二)幼儿园方面

1.加大教育训练度。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提高保教质量,要根据“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幼教理论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培养与造就一支稳定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

2.幼儿园利用本园的教育资源对幼儿教师实行逐级管理和进行全面指导,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集体讨论、备课,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案,组织观摩、评估活动,进行经验交流,“以老带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幼儿园加大教育投入,想方设法留住人才。要注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对自学成才、工作出色的教师应给予一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让各方面条件合格的教师有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工资待遇不低于乡镇公务员收入水平等。

4.教育部门要加大教育投入,无论在财力和物力上都要加大投入,合理调整规划农村幼儿园的布局,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三)社区幼儿教育方面

1.完善管理制度。构建农村早期教育管理网络: 以幼儿园为基地,以社区、家庭为依托,以建构早期教育管理网络为切入点,逐步建立覆盖全面的早期教育管理网络。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为社区早期教育提供服务。

2.教育、卫生保健、妇联、计划生育等部门齐心协力参与早期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应对早期教育进行业务指导评估、总结经验,找出困难和问题;卫生保健部门负责提供医疗、卫生、防疫、业务咨询服务等;妇联、团委与教育部门一起进入农户进行动员,宣传早期教育知识并指导家长育儿……各部门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早期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从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政府提出的目标来看,如果仅仅依靠托幼机构的力量,是难以为每个幼儿提供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开展并加强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挖掘当地人力、物力资源,采取多渠道、多形式,提供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保育和教育,以满足学前儿童发展及家长教育子女的需要。如果政府能把婴幼儿早期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相信我们的早期教育会有更好的发展。

对早期教育的认识篇6

关键词:早教行业 三线城市 市场化

引言

本文所指的早教机构一般是指以0-6岁的学龄前儿童为对象,以儿童早期发展理论为基础开发儿童早期智力的商业机构。早教行业在一、二线城市已经蓬勃发展起来,正如《中国教育报》所指出的,目前早教在一线、二线城市获得充分发展,一线城市平均每个城市拥有50余家早教中心,在京上广深甚至超过百家,形成了以社区为辐射范围的早期教育服务体系。而据专家测算,即使是国内已经红火的早教市场,也仅仅开发了约20%,未来10年将在三线城市和县级市呈现井喷式发展。[1]早教行业将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在三线城市诸如阜新市发展起来。早教的进入带来了新的教育资源,在区域上实现了教育的公平性。然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在三线城市兴起的早教行业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对阜新市的早教行业问题进行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进行简析,从而为早教行业在三线城市更好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早教行业市场调查基本情况

本文将以阜新市为调查的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以及现场走访等方式,了解当地0-3岁婴幼儿参加早教的情况以及家长们对早教的认识程度和支付能力。问卷发放数量为150份,实际收回13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8.7%。在数据的收集上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以及现场访问等方式,直接接触学龄前儿童的家长以及早教机构的经营管理者,收集第一手的资料,在数据的整理分析阶段主要通过spss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

二、早教行业存在的问题

早教在教育行业里,为儿童带来的是更专业、更科学,更加丰富多彩的智力开发教育,它打破了传统的家庭早教模式,对孩子的未来大有益处。这一新兴的行业将会给中国的市场带来新鲜的血液和动力,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更能丰富教育行业。中国的生育政策让夫妇对于孩子有更多的投入和关注,教育的投入又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结合中国的家庭模式和现状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早教的需求必然是只增不减的。由此我们可以预测,在不久的未来早教将逐渐平民化、普遍化。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供给,在这个供给链中如果存在认识的偏差将给这个行业带来一定的冲击。三线城市中的早教行业作为朝阳产业,势必会在发展中暴露出一定的行业问题。

2.1缺乏管理体制规范。

2.1.1早教机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在人员上岗条件上,国内尚没有培养早教人员的学科设置,所以从事早教行业的人员大多是经过后期培训上岗,然而培训时间内容和时间都没有固定标准,同时也因为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也会使教学水平产生偏差。在调查中早教教员年龄一般在20-30岁之间,教员为较为年轻的女性,上岗的条件尚没有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之类。

2.1.1早教机构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

在阜新市的两所早教机构的实地调查中,除了一般的游泳、手工等课程,这两所早教机构的教学课程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理论。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发展规模较大的一些早教机构的课程也是千差万别,有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有国学教育的,有双语教学等等。在教学内容上的不统一将使早期教育混乱无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2.1.2课程收费没有固定的参考标准

在调查中有67%的调查对象表示早教机构课程费用较高,有87%的调查对象对收费标准的选择是每课时50元以下。阜新市中基础的课程包括亲子游戏等课程大多在50-100元不等,收费相对居民消费水平来说较高,在三线城市中,这样的价格无疑将使中等收入阶层以下的人群接受不了这样的消费,从而制约了早教机构的长远发展。

2.2早期教育“小学化”。

在本次调查中有34%的调查对象对于早教的认识是从网络中获得,其中有56%的调查对象认为对于早教还不是完全了解。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家长普遍认为早教应该与学校所学的书本知识挂钩,提前让孩子认识并书写汉字,背诗、学习英语等。家长对于早教意识的扭曲,使得早教机构设置与学校课本相挂钩的课程,以此来赢得家长们的青睐从而获得商业利益,这样做无疑会增加孩子知识学习的难度,更严重的是使早教背离了早教对于孩子心智开发的意义所在。

2.3早教机构缺乏政府监管。

教育行业大部分为国家的所有,然而早期教育还没有被教育部门纳入到教育体系当中,各种早教机构由于缺乏政府监管,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由于缺少政府的统一规定和统一的行业标准,在早教机构内部出现了课程随意、费用过高、师资专业化程度低的一系列问题。此外,法律法规的缺乏导致早教行业门槛较低、缺少市场准入机制,使得现阶段早教机构林立,质量参差不齐。

三、对于早教机构的建议

3.1明确政府责任

早教机构作为教育行业在我国本世纪初进行的学前教育体制改革中被推向市场,但随着早教行业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政府应该对早教机构加强管理。

3.1.1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法律规定。

随着早教行业的需求在三线城市逐渐增长,未来早教行业将会在三线城市迎来巨大的发展,所以在发展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而法律的约束与扶持是十分重要的。在法律的制定中,国家应该对早教从业人员资格的认定、收费标准、课程标准进行规定,出台相关法律。

3.1.2增加对早教机构的财政支持

早教行业有利于填补我国儿童早期教育的空白,加大早期教育对于教育的补偿功能,儿童的早期教育应该在获得商业利益的同时发挥它的教育功效,具有一定的普惠性与公平性,所以国家应该对早教行业进行财政支持。对于早教行业的建立进行财政拨款与无息贷款,但在拨款的同时也应该加强体制化建设,对财政扶助对象资格的审查,以及对早教行业的市场进入严格把关和质量的监控,以避免早教行业盲目的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

3.2树立正确意识

3.2.1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由于早教进入三线城市的时间相对于其他行业进入的时间较短,人们对于早教概念也不是太了解所以在认识上自然有一些偏差。首先,家长对于早教树立正确的认识,早教是丰富儿童的生活,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加速儿童智力的发展,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而不是过度进行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其次,家长应该摆正心态,不能急于求成。教育孩子还是应循序渐进,应遵循这一规律,盲目超前是不行的。有人曾做过统计,智力低下和智力超常的孩子在人群中大约各占百分之三左右,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不是神童,所以父母在子女教育过程中要有耐心,不能急躁。[2]

3.2.2早教机构应该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

三线城市中的早教机构大部分作为一种商业机构,要有一种正确的商业意识,才能让它有长远的发展。首先,在价格的制定上,高端品牌的早教机构如东方爱婴等,在进入经济欠发达的地方需要尽量平民化,在一、二线城市面对的大部分是高消费群体,价格普遍在100-300之间,但在三线城市这样的消费水平是不现实不合适的。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早教机构应该制定一套科学、专业的早教课程,而不是向孩子过度的灌输知识,进行填鸭式的教育。

三、结论

文章对阜新市居民对于早教的认识和参与程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阜新市早教行业运行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三线城市早教机构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简要分析,从政府、早教机构、和家长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为早教机构更长远的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晓宏 朱隽.早教市场有点乱[N].中国教育报,2012年02月16日

[2] 刘华蓉 透视早教火爆:谁为学前教育"小学化"推波助澜[N].中国教育报,2012年04月8日

[3] 谢苗枫.谁动了孩子的早教奶酪[N].南方日报,2011年12月23日

[4] 王小龙,天才方程式——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11、20.

[5] 许拓、王德勇,家庭教育误区[M],科学出版社,2001:60

[6] 卡尔·威特,卡尔·威特的教育(续篇)[M],京华出版社,2002:21

对早期教育的认识篇7

王惠文 现任蒙台梭利教育公司执行副总裁,中国蒙台梭利协会副会长。90年代开始致力于意大利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成为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之一。2002年底创立“COMBABY新爱婴”早教品牌,目前新爱婴已遍布全国30多个省地城市,拥有20多万会员,成为中国高端早教第一品牌。

误区1早期教育就是智力开发

有的人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开发,这是不全面的,他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实际上早期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要学好口头的母语;三是丰富感性知识,掌握生活常识。所以作为家长,不能顾此失彼,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样重要。

误区2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早学文化知识

有的家长认为早期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孩子早识字、多识字、早学算术、早学外语等等,忽略生动感性实际的生活教育。这些现象在当前家庭中较为普遍,他们会把孩子所会的暂时记忆的内容拿来展示,以显示自己孩子的聪明能干,孰不知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都会有不好的影响,导致孩子骄傲自满甚至厌学。

误区3早期教育越早越好

有些家长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要对孩子进行一种超前的教育。他们主张让孩子在3岁以前就掌握3-6岁的知识,等孩子再大点,就要求他们掌握小学甚至中学的课程。这种学法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的。古今中外许多研究证实,人的智力、生理、心理发展分成相对稳定的阶段,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对孩子的教育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这样做表面上看来是慢了一些,实际上是把基础打扎实了。

误区4早期教育一定要靠专业人员

随着亲子园、早教中心的迅速普及,不少年轻的父母都愿意花钱去让宝宝接受早期教育。可是,许多父母把家庭当成学校的“附庸”,学校往往围绕自己的教学给家长布置任务,家庭教育丧失了它的独立性。而婴幼儿的很多情感反应,必须靠养育者细心去观察,及时给他们反馈、抚慰知鼓励。唯有此,宝宝的情感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其实孩子越小受家庭影响越大,专业教师或专业机构很难替代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挚爱,这种亲情关系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只有家庭和早教机构共同配合,相互取长补短,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误区5早教机构要选最贵的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双语教学的早教机构,价格很昂贵,一个星期只有短短的一两个小时课程,回家又没有口语训练的环境,这样一来反而会制约孩子的母语发育,所以选择孩子喜欢的早教机构和早教指导师应该是家长们首先要考虑的。我们建议家长应该选择那些有正规营业执照和正规师资的早教机构,在挑选时也要重视环境,不能因为硬件设施的问题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贵的,不一定好;合适的,才是最重要。

早教3大关键词

正确认识早期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如何进行系统的早期教育呢?父母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才能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榜样

中国自古有句俗语:言传身教!婴幼儿天生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是婴幼儿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婴幼儿学习的榜样。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行,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文化的修养,了解婴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内心世界,理性地对待婴幼儿问题。

尊重

尊重婴幼儿,保护他们幼小的心灵。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宝宝的想法、问题。说话做事要站在宝宝的立场,考虑宝宝的接受能力,耐心地回答宝宝的问题,不要应付地用“嗯”、“哦”来回答。敏感的孩子知道你心不在焉地回答他的问题,会觉得自讨无趣,以后就不会再问你的问题了,更严重的,他会怀疑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他了,为什么对他不理不睬的,他会觉得自己已经被大人遗忘了。这样久了,有的孩子就会变得顽皮捣蛋,以引起大人们的注意:有的孩子就会冷漠、孤僻,变得更加敏感。

心态

首先,父母对宝宝要有责任和爱心。现在的家长都较忙,但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宝宝一起游戏,这十分有助于宝宝情绪的发展和各项能力的提高。在游戏中宝宝会体验到家长的关心。

其次要有耐心。孩子从吸收、加工、储存信息到输出信恩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差。有的孩子突然会满屋子地走路,突然会说出许多话,突然会认一些汉字。而在此之前,他只是在不知不觉地吸收信息,积聚能量,并没有令人满意的表现。因此,家长除了要耐心等待以外,更应该为孩子创造有助于无意识学习的环境,对他们的行为能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

对早期教育的认识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阅读能力;培养

幼儿阶段是孩子人生的起步,在这个阶段让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才能打好教育的基础。国外的学前教育十分成功,然而我国的学前教育明显在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缺陷,从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幼儿的学前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可以为幼儿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一、学前教育中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的作用

1.早期阅读可以促进幼儿的阅读兴趣

早期阅读时幼儿图画书里有很多生动可爱、色彩鲜艳的卡通人物。通过这些图画书,幼儿的注意力被吸引,能引导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会幼儿各种各样的常识,还让他们对图书有了很大的兴趣,使他们了解和认识了他们所生活的世界,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训练,还能让幼儿较早地接触书面语言,为今后的读书写字打下基础。

2.早期阅读可以发展幼儿多方面的能力

(1)提升语言交流能力

通过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提升幼儿的交流能力。

(2)集中注意力

通常幼儿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不会自主支配自己的意识,总会把注意力放在已经认识的事物表面。而早期阅读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幼儿改变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状况,为幼儿以后的学习方式提供保障。

(3)增强记忆力

通常人们都需要多次反复记忆才能记住,但是通过理解后记住的东西比较牢固。在早期阅读中,幼儿会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反复学习,促进他们的理解,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二、学前教育中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1.创造愉快的环境

在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是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关键所在。环境可以塑造人、影响人、改变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对成长的影响。因此,创造一个愉悦、欢快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可以创设阅读墙和新闻墙等。这样可以让幼儿在餐后或其他时间能接触到图书,从而产生阅读兴趣。

2.开展有趣多样的活动

通过开展游戏和活动的方式,帮助幼儿更快地掌握早期阅读的技能,这种教育方式容易被幼儿接受,教育效果更好,对幼儿早期的书面语言意义的掌握和阅读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排图活动,让幼儿把散乱的图片进行排列,并找出图片之间的关系,以锻炼幼儿的逻辑分析能力和阅读能力。

三、加强教师和家长的配合

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但要依靠幼儿园,还要靠家长的配合,才能真正提高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幼儿的成长。所以,家长平时要主动和幼儿交流,掌握幼儿的情况,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1.加强沟通,达成共识

幼教应该定期和幼儿家长进行沟通,探讨教育方面的问题,并且把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反馈给家长,从而加强双方的互动沟通。此外,可以通过板报、开放日、家长咨询等方式,让家长知道正确的教导方式,更好地帮助幼儿进行正确阅读。

2.开放资源,家长借阅

幼儿通常喜欢故事,家长要多陪幼儿阅读故事,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提供故事书供家长定期借阅,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幼儿增强对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理解,增强幼儿的理解力。

总的来说,学前教育中的早期阅读能力培养是幼儿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发展自我的重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幼儿所接触的事物更加广泛,知识积累更多,对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利用这些条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阅读习惯,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畅.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初探[J].科技信息,2009(10):12-13.

上一篇: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 下一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