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膜早破对早产儿的影响

时间:2022-05-22 11:20:50

【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潜状期长短,分娩方式对早产儿的影响。方法: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对114例孕28~36+6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单活胎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潜伏期≤24小时及>24小时早产儿的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潜伏期≤24小时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明显高出潜伏期>24小时组(P<0.01),早产儿感染则潜伏期>24小时较潜伏期≤24小时组高(P<0.01)。而剖宫产、阴道助产及阴道分娩的早产儿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破膜时间延长新生儿RDS发生减少,但早产儿感染机会增加,不同分娩方式对早产儿结局无影响。

【关键词】早产;呼吸窘迫综合征;胎膜早破;早产儿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9-2888-02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早产是指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196~258日)间分娩者称早产。此时娩出的新生儿称早产儿,出生体重为1 000~2 499 g,各器官发育尚不够成熟。早产占分娩总数的5%~15%。早产儿中约15%于新生儿期死亡。是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胎膜早破更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如不给予及时处理,大多孕妇将于24小时内发动发娩,所以如何恰当处理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是减少围生儿死亡的关键。对我院分娩114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早产儿进行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2年1~12月我院收治妊娠28~36+6胎膜早破114例(除外多胎妊娠及胎死宫内),占同期分娩总的1.96%,平均孕周34+1周。平均26.9岁。初产妇100例,经产妇14例。本文只收集了孕28~36+6周的单活胎孕妇作为研究对象。

1.2 诊断: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是指发生在妊娠28~37周内的胎膜破裂且最终为早产者[1,2]。

1.3 治疗:有学者提出,孕34~37周分娩的新生儿仍有14.6%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结合社会因素及我院现有条件考虑对入院<35周孕妇除卧床休息(左侧卧位),因卧床休息可减少自发性宫缩,增加子宫血流量,增加胎盘对氧、营养和代谢物质的交换。常规使用硫酸镁、舒喘灵等抑制宫缩药物,地塞米松促肺成熟,抗生素预防感染。其中地塞米松的用法是10 mg肌注,每日3次,连用3天,或倍他松12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2次。至孕35周后根据羊水情况再次定下一步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精确概率法检验。

2 结果

2.1 潜伏期:胎膜破裂到临产发动的时间称潜伏期[3]。潜伏期≤24小时69例,占60.5%,潜伏期>24小时45例,占39.4%,使用宫缩素抑制剂,潜伏期平均延长2天15小时。

2.2 不同孕周,潜伏期与早产儿结局关系:妊娠

2.3 分娩方式:不同分娩方式早产儿结局见表3。剖宫产,阴道助产及阴道分娩早产儿出现的的并发症,三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孕妇感染情况:潜伏期≤24小时组无1例孕妇感染及早产儿感染,潜伏期>24小时有6例早产儿感染,两者比较孕妇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潜伏期>24小时组早产儿感染高于潜伏期≤24小时组,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3.1 早产合并胎膜早破适时终止妊娠的选择:早产是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合并胎膜早破其围生儿明显升高,并且破膜时间越早其危险性越大,安胎时间越长,母胎并发症越多[1]。若破膜时间超过24小时以上,感染增加5~10倍,若突然破膜,可引起胎盘早剥。羊膜腔感染易发生产后出血。有时常合并胎心异常与头不称。胎儿出生后易发生吸入性肺炎、脐带脱垂、胎儿窘迫,胎儿及新生儿颅内出血、感染,严重者导致败血症。危及胎儿及早产儿生命。因此,何时终止妊娠是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关键。本组114例早产儿中出现RDS 6例,而其孕周<35周,而孕35~36+6周的早产儿,不论潜伏期长短均无1例出现RDS,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3.2 早产合并破膜与感染的相互关系:本组潜伏期≤24小时,且不同孕周均有机会感染,潜伏期>24小时组早产儿感染高于潜伏期≤24小时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早产儿感染与母亲感染无直接关系。但对潜伏期>24小时者,母婴感染机会增加。因此,<35孕周合并胎膜早破的孕妇,估计安胎时间超过24小时者,应常规使用抗生素。

3.3 终止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本组资料显示,114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中,剖宫产、阴道助产及阴道分娩早产儿发病率三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应尽量阴道分娩,并行会阴侧切,减少产道对胎儿挤压,防止早产儿出血。此外,早产儿对缺氧耐受性差,胎膜早破后羊水相对减少,宫缩时子宫对胎儿的直接压力增加,易诱发宫内缺氧[5]。因此产程中应间断吸氧,胎心音监护。重者可使用持续胎心仪监护及胎儿血氧饱和度监测,及早发视宫内缺氧,减少早产儿窒息及死亡。

3.4 早产的预防: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约50%孕妇将在24小时内早产[6]。所以预防早产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围生期宣传与指导,妊娠后期减少性生活次数,积极治疗与预防生殖器感染。定期产前检查,应注意防病,防致畸,指导孕期卫生,重视可能引起早产的因素;加强对高危妊娠的管理,对高危人群如有早产史、反复阴道炎,生殖道畸形等孕妇做好产前保健及妊娠知识教育[3];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预防胎膜早破及感染;对宫颈内口松弛者应于妊娠14~18周行宫颈内口环扎术。对较早期的早产除积极治疗外,也要注意排除胎儿畸形,所以做好产前保健,是减少畸形儿出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赵 欣.早产与胎膜早破[J].实用产科杂志,2001,17(1):7.

[2] Lewis DF,Futayyehs,Tower CV,et al.preterm delivery from 34~37 weeks of gestation:is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 problem[J].Am J obstet Gynecol,1996,174:525.

[3] 庄依亮,王采玉,许嘉芳. 早产与胎膜早破189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6,12(1):21.

[4] 吴连方.早产儿合并胎膜早破新生儿结局的回顾性调查[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4,10(10):578.

[5] 毛愉燕,贺 晶. 早产合并胎膜早破118例分析[J]. 实用妇科杂志,1997,13(1):29.

[6] 董金瀚.早产和胎膜早破[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8,14(3):124.

收稿日期:2007-06-08 修改日期:2007-06-22

上一篇:新生儿淋菌性眼炎的快速诊断与治疗 下一篇: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社会支持调查分析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