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司规模财务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5 16:51:57

小公司规模财务制度

小公司规模财务制度篇1

由于财务服务的特殊性,财务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经财务的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一般不能直接评价财务这一产品的质量,大家不能客观的评判财务顾问的优劣。究竟什么样的财务顾问代表着高质量的财务服务,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但根据现有的研究,学者们往往以财务会计事务所规模、声誉等来估计财务质量。有学者认为财务质量是财务人员发现客户违约行为并且愿意披露客户违约行为的联合概率。以她为代表的许多学者倾向于支持大规模的财务会计事务所,较之小规模的财务会计事务所更能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服务。由于,财务顾问从某一特定客户所赚取的“准租”,实质上是财务顾问保持独立性的保证,规模更大的财务会计事务所拥有更多准租,因此其更有抵制客户压力的经济动机。同样,其他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对财务会计事务所规模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同样发现大规模的财务会计事务所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服务。还有学者从品牌投资角度论述了将规模替代财务质量的合理性。大型财务会计事务所也有可能并非一个同质整体,财务会计事务所之间,甚至在同一财务会计事务所内也可能存在着财务质量差异。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大型财务会计事务所拥有不同的行业专长,而具有某一行业专长的财务顾问,可能代表着更高的财务质量。因此,财务质量研究已演变为由财务顾问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专长所引导的财务质量差异化研究。此因此,不同规模的财务会计事务所代表着不同质量的财务服务,不同的行业专长,享有的声誉也不同。企业IPO时基于自身的情况,对不同的财务质量或财务顾问的不同声誉的追求,最终表现为选择不同规模的财务会计事务所。

2 理论

现代企业是建立在资本两权分离的基础上的,所有企业内部都存在着冲突,股东之间,股东与债权人,股东与管理者都存在着的冲突。而作为一种制衡机制的外部财务顾问则可以减小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减小成本。因此企业IPO时选择财务顾问的动机之一就是降低这种冲突。有学者认为,冲突的程度决定了对财务顾问的需求程度,冲突的程度越高,管理者降低成本的动力也就越强,公司对高质量财务顾问的需求就越大。衡量企业内部冲突程度的变量很多,包括公司规模、公司成长性、负债水平以及管理层持股水平等,许多学者考察了这些因素与所选择的财务会计事务所规模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比较满意的结论。

2.1 公司规模

企业越大,总的成本就越大,财务顾问的需求来自于降低成本的需要。因为,公司的规模越大,管理者所能控制的资源就越多,机会主义行事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公司管理层级越多,所需的外部监督就会越多。多数研究表明,客户的规模对于解释财务顾问的选择是显著的。资产规模较大的公司,其冲突的程度较高,为了更好的解决这种冲突,降低成本,这些企业就容易选择更大、更有名的财务会计事务所。

2.2 公司成长性

公司成长性通常以资产负债量度。根据理论,在具有高增长机会的公司中,再投资机会很多,管理者将公司盈利和资产转移以作私人之用或将其投资到非营利性项目上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不容易发生内部人与外部股东之间的问题。因此,成长性越高的企业,其成本就越低,企业降低成本的动机也就越小,就越可能选择小规模的财务会计事务所。由于公司的成长性是受多方面因素来共同影响的,比如企业文化、研发活动等。因此,这难以以一个数量指标来衡量,但多数学者的研究都是以资产的增长率来度量企业的成长性。

2.3 财务杠杆

企业的负债水平反映了企业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企业的负债水平越低,管理者和股东可以占有的债权人的财富就越少,从债权人那里掠夺财富的动力就越小,因此债权人与企业的冲突就越小。所以,当企业的负债水平较高时,就会产生较高的冲突,管理者为了降低这种冲突,必然会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财务顾问,以提高财务报表的保证程度,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有学者对150家上市公司对IPO市场财务顾问选择问题,分析结果显示低企业家所有权留存比例(IPO后企业家的持股比例)和高负债水平的IPO公司更倾向于选择“八大”进行财务监督。同时,他们还发现经营时间较短的企业更希望通过选择“八大”来增加IPO的可信度。

2.4 管理层持股

管理层的持股既是对管理者的激励,又可以降低企业与经营者之间的冲突。管理者持有公司的股份越高,就与外部股东利益越一致,保证和监督成本也就越低,成本将越低。有学者认为,内部人持有的股份越高,说明内部人对公司就越有信心,IPO价值的不确定性就会降低。因此,管理者持有股份越低,成本越高,公司就越可能聘请高质量财务顾问。

2.5 股权集中度

股权集中度是指公司股权被一个或少数几个股东所集中持有的程度,反映了企业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冲突。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冲突就越大。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证实了大股东隧道行为的存在,即大股东会在各种方面获得与其持股比例不相称的额外收益,这往往都是其在侵占其他股东的权益中获得的。当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较高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有绝对的话语权,并且由于外部信息的不对称,难以观测到大股东的隧道行为。大股东为了使企业真实的信息更少的向外界披露,会更倾向于选择低质量的财务顾问。与此相反,当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较低时,股东之间的制衡能力比较强,就会对第一大股东的隧道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

2.6 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

为了防止人的“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股东就需要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从现行方式上看,主要有三种:(1)通过股东的共同行动,在认为经理们有不适当的行为时,撤换他们;(2)接管市场的存在,迫使经理们具有强烈追求利润的动机;(3)高度发达的经理市场。然而,股东控制经理的手段是有限的和不完善的。尤其在股权相对分散时,共同接管市场可能出于个人和经济势力的动机,而不是经济效率,使接管活动往往偏离股东的利益,并且经理市场可能由于在职管理人员的抵制,以及“已知的恶好于未知的恶”的动机,也不能很好地运作。因此寻找让所有者改变经理们面临的激励,就显得极为重要。

2.7 信号理论

企业上市融资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为了能够在这种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就必须向市场传递信号以表明自身所具有的高素质。财务就被认为是一个可以将高素质企业与低素质企业区分开来的信号显示机制。比如一家高素质企业与一家低素质企业同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为了能够尽可能将自身的股票卖一个“好”价钱,两家企业都试图通过信号向市场展示其最优状态。能提供高质量财务服务的大规模财务会计事务所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有血河从客户和投资银行的视角出发研究财务顾问可信度对IPO的影响,以及IPO公司财务会计事务所的选择与承销商费用的关系。他们以SEC(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中的2005年至2006年1320家IPO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客户选择大规模财务公司是为了能和有声誉的投资银行合作发行股票,当客户与投资银行签订经销协议时,投资银行更倾向于和被高声誉财务顾问财务的客户合作。还有学者研究美国IPO市场对财务质量的需求。由于,财务服务存在质量上的差异,并且财务市场按照质量尺度进行分割,然而财务质量不能被直接地衡量,所以财务质量差异的判定必须与财务顾问的声誉联系起来。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发现,关于财务是选择的研究,其前提是大规模的财务会计事务所代表高质量的财务,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研究方法是以实证研究为主。公司IPO时,选择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意味着企业经过了高质量的财务,这一方面,可以减小公司内部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向外界传递公司健康发展的信号,有助于公司IPO顺利进行。

3 国内文献综述

相比于西方财务顾问市场,我国财务顾问市场呈现出集中度低、地域性强、低价竞争的特点。这导致财务会计事务所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性,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培育质量、风险和品牌意识,严重的危害了财务的独立性,而且,财务顾问市场低价竞争导致恶性循环,使财务服务产品价格杠杆作用失灵;财务顾问市场监管的滞后乏力和顾此失彼,更使市场难以健康发展。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未成熟,政府对财务顾问市场的过分干预依然存在,财务供求关系还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市场对高质量财务的需求不足。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以我国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结果可能与国外已有的研究不一致。

关于财务质量,我国学者依照西方的研究理论,以我国的财务顾问市场为研究对象,但研究结论大相径庭。有学者认为大规模的财务会计事务所能提供高财务质量。有学者就财务服务的需求、供给和财务会计事务所的独立性进行研究,重点探寻了政府管制和市场需求对转轨经济中注册会计师行业结构的深入影响。发现,无论是在独立财务准则颁布实施前还是实施后,大财务会计事务所均比小财务会计事务所更具独立性。还有学者以经财务的盈余质量作为财务质量的替代变量,经研究发现,大规模的财务会计事务所能提供较高质量的财务服务。但也有学者提出了相反的结论,有人从法律风险角度讨论了法律风险与财务质量之间的关系,认为,在我国目前需求相对无效的市场环境下,低法律风险必然导致低财务质量。

   在我国,由于中小板市场设立的时间还比较短,上市公司的数量也有限,已有的研究大都是针对主板市场,针对中小板市场的研究较少,对于公司IPO时财务顾问选择问题的研究比较缺乏。有学者研究了我国深沪两市公司股权结构对财务需求的影响,也发现境外法人股及境外个人股在促使公司管理人员选择高质量财务顾问上具有更积极影响。也有人研究了大股东持股比例、负债与独立财务顾问需求间的相关性,认为成本高、负债率高的公司对高质量财务顾问需求更高,且第一大股东持股与独立财务需求呈倒U型关系。而在对179家IPO公司研究后发现,理论对我国财务顾问选择行为的解释力并不充分。公司规模、成长性、财务杠杆、管理层持股比例、董事会独立性等反映公司冲突的变量中,仅公司规模与是否选择大财务会计事务所进行财务有显著正向关系,管理层持股与是否选择大财务会计事务所财务管理则呈倒U形关系,没有发现成长性、财务杠杆与财务顾问选择存在显著关系的证据。最近学者以2011年至2012年的IPO财务市场为研究对象,通过检验财务会计事务所特征与其IPO财务顾问市场份额之间的关系,对我国IPO财务顾问市场的需求特征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IPO财务顾问市场依然缺乏对高质量财务顾问的需求,却存在着对管制便利财务会计事务所规模和财务会计事务所地缘关系的需求。和成熟资本市场上IPO公司对高质量财务监督的需求相比,这种需求特征体现了我国转型经济中政府管制对IPO公司选择财务会计事务所行为的影响。在我国证券市场上,IPO选择财务会计事务所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迎合政府管制以获取股票发行资格,而不是为了向投资者传递公司经营的真实信号。还有学者研究财务会计事务所选择的信号传递功能。由于,管理当局与外部股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对管理当局报告的信息的真实可信心存疑虑。这种疑虑,将导致企业股票的定价偏低,为了减少低定价,管理当局将聘请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对其报表加以财务监督,使投资者相信财务报表。财务监督降低了不确定性,减少了投资者的信息搜寻成本,因而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公司的股票。因此,高质量公司的管理当局有聘请财务顾问对财务报告进行财务监督以表明自己公司质量高、财务报告真实可信的动机,也就是有通过聘请财务会计事务所财务监督来传递关于公司的私人信息的动机。因此,公司接受财务监督的愿望本身就是一种信号。

小公司规模财务制度篇2

一、中小规模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现状

(一)市场份额较小。20*年上半年,*市财产保险保费收入93685*元,其中人保股份、*洋产险、平安产险三家保费收入之和为73892*元,占市场份额的79%;华泰、天安等7家中小规模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共16075*元,仅占17%;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山东省分公司保费收入3718*元,占4%。

(二)业务结构失衡。中小规模财产保险公司均将见效快、技术含量低的机动车辆保险作为销售主导险种,业务范围局限于企财险、车险、货运险“老三样”,导致业务结构失衡。从20*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车险保费收入占全市财产险市场保费总收入的58%,车险、企财险和家财险保费收入占产险总保费收入的72%以上;*、*、天安等7家中小财产险公司的车险保费收入占79%,车险、企财险和家财险保费收入在产险中的占比为90%,远远高出全市产险公司的平均水平。

(三)盈利水平不高。目前中小规模财产险公司虽已成为*市保险业发展的新兴力量,但由于创业前期投入大、规模小、展业能力有限、抗风险能力差等原因,普遍出现盈利水平低甚至亏损的状况。以收入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为例,上半年,人保、太保、平安3家公司的平均净利率为2*元02%,华泰、天安等7家中小规模保险公司的平均净利率为-25*元1%。因此,中小保险公司必须在增加营业收入的同时,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费用开支,增加净利润。

(四)发展前景看好。中小规模保险公司有着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品牌效应不强、内控制度相对滞后等不足,同时又具备竞争手段灵活、机制灵活、员工成长性强、工作积极性高、没有历史包袱等优势。他们能够有效地避开大公司的激烈竞争,以小额分散业务为主,积极拓展大额业务;以营销渗透为手段,积极发展郊县业务;以多渠道、广为途径,积极争取优质业务,确保有效切入市场,实现平稳起步。

二、中小规模财险公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缺乏自身特色。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由于大数定律的要求,保险公司存在最低经济规模要求,新进入者的初始规模如果太小,就不能进入。而要达到最低经济规模,新生保险公司面临着资金筹集、人才储备以及因规模增大、产品增加而带来的产品降价风险等方面的问题。虽然天安、华泰、*、*等各家中小规模保险公司的相继成立,打破了*市由人保股份、*洋产险、平安产险3家大型保险公司长期垄断产险市场的局面,但这些新生保险企业目前规模较小,创新性的优势业务较少,在进入市场前,缺乏对市场的足够了解,目标市场定位尚不明确,形成了“小而全”的经营格局,缺少特色,使今后发展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专业化经营的基础不牢。目前,*市中小保险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市场、产品和客户细分不足,专业技术和基础数据积累不够,核心技能水平低,简单模仿多,独立创新少,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产生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小保险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1*元人才、技术缺乏。一些工作人员未经专业培训或者培训不足就匆匆上岗,保险基础知识缺乏、业务不精,从业人员总体存在技能单一、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目前在中小保险公司还存在从业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流动频繁的现象,各新生中小保险公司还没有形成人力资源的培养、储备、使用机制,频繁的人员流动给其业务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

2*元内控机制薄弱,基础管理相对滞后。由于公司初建,人员少,部门机构不全,业务发展的压力大,有些管理人员身兼数职,有的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健全,有的公司即使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但由于内控制度不严格或执行不力,也无法得到有效落实。从现实情况看,各公司已逐步认识到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随着内设机构的日益健全,内控管理有望得到加强。

(三)险种结构过于单一。传统的财产险产品市场基本上已经饱和,潜在的新兴保险消费市场尚无能力问津。社会认知度不高,品牌优势不明显,承保能力受限,在大项目上参与竞争的机会少,使中小保险企业在起步阶段只能选择那些标的小、风险分散、技术含量低和易上规模的险种切入市场,在个别险种上产生了“过度竞争”。过度竞争导致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生存问题成了中小保险公司面临的头号问题,经营行为日趋短期化,被动跟着市场走,以价格竞争为策略,减少了利润空间,给原本规模较小、实力不足的中小保险公司带来了较重的财务危机。

(四)与中介公司的合作程度低。由于中小保险公司缺乏展业人员,一半以上业务是从中介机构获得的,但中介市场的不规范给中小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合作层次浅,绝大部分的合作关系仅就险种、手续费支付标准等进行了简单约定,然后视市场情况开展业务合作。个别公司利用保险公司间的竞争和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的心理,凭借自身掌握的保费资源,索要高额手续费,并且不提供中介发票。二是合作内容少,按有关规定,保险中介的业务经营范围可覆盖保险产品营销、服务、理赔的全过程,但目前的合作仅限于收取保费,甚至简单介绍业务,并未实现保险服务和理赔查勘方面的全方位。因此应该推进保险产业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专业化,大力发展经纪公司、专属公司、理赔公司、客户服务公司、公估公司等保险中介主体,用市场交易取代内部分工,使市场主体更加关注专业化经营,更加注重技能培养,提高经营效率,增强行业竞争力。

三、对中小规模财产险公司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自身制度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1*元确立经营理念,明确经营目标。中小规模保险公司要牢固树立起市场观念,凭借自身的敬业精神、专业水准、服务质量和良好信誉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同时,积极研究市场需求,充分利用自身“船小好掉头”的特点,发现新的利润增长点,赢得特定市场利润,避免与大保险公司在已成熟的领域相互竞争。

2*元完善公司内部制度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一要健全组织框架,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内控机制,确保公司内部责权分明、运作有序、规范经营。二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队伍,用职业水准、职业纪律、职业操守和职业形象赢得投保人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认知和认可。

(二)找准市场切入点,打造核心竞争力。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能够为某个或数个特定保险市场提供核心专长的生产服务体系。中小规模保险公司具备竞争手段灵活、机制灵活、员工成长性强、工作积极性高、没有历史包袱等优势,应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调查研究,细分险种、细分地域、细分业务渠道、细分客户群体。首先选择几个效益好、且有前景的行业作为自己的发展依托,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发展初期,中小保险企业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从一两个险种入手,实现突破,通过对核心业务的专业化经营,形成局部优势,做出名气,创出品牌,凭借其专业化优势,抢占某些利润较为丰厚的特定市场,迅速完成利润、市场份额、经验、技术、人才和无形资产的积累,实现高效快速的业务增长,然后再向其它险种或领域扩大战果,最终建立全面优势。

针对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建设专业化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小规模保险公司最为急迫的任务。做好、做专和做强是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保险公司在发展初期应坚持的发展战略。

(三)积极学习借鉴外资公司的先进经营管理理念。中国保险市场正处于全面对外开放环境下,新生中小财产保险公司应积极借鉴学习外资保险公司和较大规模保险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一是在处理“规范和发展”关系问题上,先规范,后发展;二是在短期经营策略和长期发展战略上,坚持效益第一,强调利润最大化为开拓市场的原则;三是采取“品牌经营、服务竞争”策略,使公司在品牌和服务的差异化竞争中长期受益;四是在组织结构、管理流程上,注重专业化分工,强调分权制衡、分级授权,从制度上保证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五是在核算上强调营运细分,以信息技术作为业务、财务、行政管理的平台,注重会计与业务统计的一致性,注重会计与精算互补利用。

(四)监管部门应为新公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1*元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向专业化发展。在市场现有竞争格局下,应培养各市场主体的专业化优势,注重在专业领域培育技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由监管部门推动、地方政府牵头,建立推动保险业发展的协调机制。以产品创新为切入点,加强与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的沟通,及时研究解决影响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问题,为保险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监管部门要做好产品创新的引导工作,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延长保险产品的保护期,鼓励和支持中小保险公司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具有基于风险因素、业务特征、市场、营销渠道数据的费率浮动的产品。定期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市场新增的保险需求,调查新险种的市场接受程度,并通过定期报告及研讨会等形式将这些信息反馈给中小保险公司,为中小保险公司开发新险种、改进老险种提供参考意见和指导。

小公司规模财务制度篇3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力;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1-0159-02

1 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国际化和集团化趋势明显,因此。企业财务控制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国际化企业的财务控制管理要与国际上通用做法接轨,而企业集团化则需要财务控制适应集团化的要求,本文探讨了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及其选择。

2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

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连接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企业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体。目前,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主要有集权式控制、分权式控制、集权分权相结合的三种财务控制模式。

2.1 集权式控制模式

集权式财务控制模式是指企业集团中的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所有财务决策权都进行集中统一。母公司相关财务部门成为企业集团财务的最高管理机构,不但参与决策和执行决策。而且在特定情况下,还直接参与子公司决策的执行过程;子公司则没有财务决策权。这种财务控制方式有利于规范子公司的经营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集团财务资源的整体复合优势,有利于集团整体战略目标的贯彻与实现,同时也增加了集团财务部门的财务决策和管理难度,不利于发挥子公司个体经营的灵活性。

2.2 分权式控制模式

分权式模式是指子公司法人财产权基本上归子公司支配与行使,母公司只保留对子公司的重大财务决策权或审批权。子公司相对独立,母公司不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分权式财务控制模式有利于提高子公司对市场信息反应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调动子公司的经营积极性,但有可能因子公司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公司整体利益,也弱化了母公司的财务调控功能,不利于母公司及时发现子公司面临的经营和财务风险问题。

2.3 集权分权相结合的财务控制模式

集权与分权是企业财务相关权利分配的两种方向相反的控制方式,集权是为了形成规模和整体效益,避免资源重复配置和浪费;分权是为了靠近市场、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反应速度、提高专业化水平。企业集团的本质决定了集团既要发挥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又耍面对成员企业在法律上相对独立的事实。因此,在现代经济条件下集权和分权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企业集团规模、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行业经营领域和不同的企业集团经济资源条件下各有侧重。在任何一种情况下企业集团都是在控制与自由两难中寻求一种集权与分权的平衡,大多数都遵循“有控制的分权”这一原则。即重要决策集中,其他决策分散;对某些地区的子公司实行财务集中,对另一些地区的公司实行财务分权。它可以有效的将集权与分权的优点集合起来。一般地,企业集团在建立或变革财务控制模式时,往往面临的是什么领域分权、什么领域集权、何时分权、何时集权的选择问题。

3 财务控制权分配的影响因素

上述三种财务控制模式的主要区别在财务控制权的分配。财务控制权分配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受制于多种因素。

3.1 集团层次结构

首先是集团层次结构的影响。从集团总部拥有下属子公司的股权比率来看,分为全资子公司、非全资子公司和参股子公司三大类型,企业集团内部的成员企业按照其与母公司紧密程度不同划可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集团中位于不同层次的成员企业拥有的财权是不同的,所以,具体财务控制的目标和方法也不同。如母公司处于核心层,集团总部应直接实现对其战略、决策、财务的监管与控制,即完全集权;如参股子公司位于半紧密层,集团母公司虽然持有这层企业的股份,但不构成对它们的控制,一般通过委派股权代表进入成员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实施有效的财务监控;而对处于松散层的成员企业,它们在财务决策方面完全不受集团母公司的控制,应采用完全分权的方式。

3.2 集团内部组织结构

集团内部的组织结构直接影响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一般来讲,职能型(u型)结构是一种典型的集权化结构,相应地,其财务控制模式也应是集权式的。控股型(H型)是一种有机的组织结构,各部门之间联系较松散,部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这一组织结构下,采用分权式的财务控制模式较为合适,而事业部型㈣型结构属于相融式组织结构,企业集团相适应的则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还有一种新型的组织结构倒螺旋(N型)结构,这种结构下,企业与其他无产权联结关系的外部单位建立广泛的承包关系或者长期协作的网络关系,母公司主要通过集团的规章制度以及各种契约或合同实现对协作单位的控制,对这种成员企业的财务控制也是通过规章或契约实现的。

3.3 企业集团规模大小

小型集团公司因总部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和财务专家,往往较多地把财务决策权交给子公司经理,实行分散化的财务管理。它们通过政策指导、下达命令、信息交流和规定的报告程序,统一管理、协调各子公司的财务活动。而大型集团公司资金雄厚,有大批财务专家,它们试图实行集中财务管理,但因其产品种类多、分布广和所处环境复杂,而较多地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或偏向于分散的财务管理。

3.4 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按性质可划分为稳定型战略、扩张型战略、紧缩型战略和混合型战略。企业集团在不同阶段采取的具体战略的差异必然要求不同的集权、分权模式来支撑。如在紧缩战略下必须强调高度集权;而在实施扩张战略阶段,为鼓励子公司开拓外部市场,形成集团内多个新的经济和利润增长点,分权程度应大些。

3.5 企业集团的发展阶段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集团的控制体制也存在着很大的权变性。在初始阶段,集团管理总部不管从自身能力、企业规模还是从市场进入与地位的初步奠定等角度,可能会倾向于集权管理。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与逐渐成熟,基于总部的战略和企业文化已得到各成员企业的认同,无需集权管理,或由于总部管理层素质能力的限制而无力集权,宜采用在集团总部统一政策目标与领导控制下的分权管理模式。

3.6 管理文化结构的差异

从财务控制的角度,文化观念的差别既影响政府对企业财务管制的强度和方式,又会在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安排上有所体现。比如,英、美等国强调个人价值的文化特质,使其在财务控制安排上更注重分权制和授权制;而在注重集体价

值的东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日本等国财务控制更倾向于集权制。

4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

我国的企业集团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集团公司制定的集团发展战略尚未得到集团内其他成员企业的认同和贯彻执行,各成员企业在资金配置和市场定位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尚末

形成合力,没有达到规模经济,完全分权控制的条件还不成熟。所以,母公司有必要对各子公司进行一定程度的集权控制,依据产权关系,“迫使”子公司在其所划定的范围内开展财务活动。因此,我国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宜采用相对集权的财务控制模式。

其次,从我国企业集团所处的文化环境看,也适合采用相对集权的财务控制模式。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更强调集体利益的实现。从现阶段情况来。我国的诚信法治环境还不够完善,各种法律法规有待于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企业主要通过银行信贷和发行股票筹资,筹资渠道相对缺乏,筹资成本高、筹资难度大、普遍缺乏后续资金。尤其是筹资、重大投资等项目应由母公司集中控制。

再者,从我国企业集团组织结构的特点看,也适合采用相对集权的财务控制模式。我国的企业集团中,以母子公司以基础,同时拥有事业部或职能管理单元的企业集团越来越多,多数大企业集团都采用这种组织结构;而小的企业集团仍然较多的采用职能型的组织结构。特别是近十年来,民营企业集团异军突起,民营企业集团一般采用家族式集权管理。因此,从总体上看,组织结构的特点也适应相对集权的控制模式。

最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实现集团财务相对集中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已经实现了会计核算的电算化,而且集权式的财务控制软件或者网络财务软件正在得到大力推广,使得母公司的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子公司的财务状况;通过网络,也可以使母公司的财务政策迅速传递到各个子公司。另外,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有助于企业集团实现其财务的相对集权控制。

5 结束语

小公司规模财务制度篇4

内容摘要:本文选取我国制造业非上市公司2003-2007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企业资产规模和有形资产密度对我国企业购买财产保险的可能性和购买数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资产规模和有形资产密度对企业购买财产保险的可能性和购买数量存在不同影响。本文认为,这种在规模因素上表现出的差异,主要归因于我国保险市场上存在的供求错位问题,这为探求我国企业财产保险市场发展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原因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保险供应商的产品创新策略和营销策略提供了有益方向。

关键词:财产保险 资产规模 有形资产密度 供求错位

研究背景

虽然规避风险毫无疑问是个人保险需求的主要原因,但当把适用于个人保险需求的投资组合方法运用于公司时,就会出现悖论。股东掌握着投资组合方法,有能力在投资选择组合中把风险分散化。如果意外事故和火灾之类的保险风险在经济中可以被分散化,那么公司就没有必要为这些风险再额外负担保费成本。也就是说它们可以通过保持未保险而不是支付附加保险费从而使股东的财富增加(Mayers and Smith,1982)。这个悖论可以通过把公司金融理论引入保险学来解决。根据现代公司金融理论,公司是各种利益相关者(包括经理、雇员、供应商、证券商、银行、股东、消费者等)之间契约关系的结合。尽管是否参加保险,股东对于保险风险而言无差异,但风险管理和保险购买对整个契约集合却是重要的。

已有的理论研究(Mayers and Smith,1982; Main,1982; Main,1983; Mayers,1987; Skogh,1989等) 根据现代金融理论对企业购买保险的一系列动机进行了分析:利用保险合同的监控和约束功能的动机。保险合同能够起到监控企业管理者、降低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利益冲突的作用。保险合同还能约束企业股东(和经理)通过投资不足和资产替代两种方式转移财富的行为,降低所有者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利用保险公司比较优势的动机。相对于一般企业而言,保险公司在风险承担、破产处理成本、真实服务(如索赔处理或损失预防)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从而成为企业购买保险的重要动机。降低公司的预期纳税义务动机。财产保险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提早税盾和降低有效边际税率。行业监管的影响。某些特定行业中的企业购买保险的行为会受到监管的影响。

已有的实证研究(如Mayers and Smith,1990; Yamori,1999; Hoyt and Khang,2000)分别引用不同方面的数据对上述理论进行了验证。Mayers and Smith(1990)研究了美国财损险(P/C)保险公司的再保险行为。他们发现企业的规模、违约风险、所有权和地理等因素是财产险再保险使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其研究范围是保险业,所以某些变量(如地理集中度)不容易推广到工业企业。Yamori(1999)研究了504家日本工业企业财产保险购买情况。他的研究结果说明只有企业规模和行业监管才是企业购买保险的重要因素。但一些可能影响企业购买保险的重要决定因素(如增长机会和管理权)并没进入他的研究范围。Hoyt and Khang(2000)以美国187个工业企业1989年的数据为基础,第一次较全面地测试了影响企业购买财产保险的因素。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财务杠杆、企业规模、增长机会、管理权和监管状况等对企业财产保险的购买量有重大影响。

对我国企业财产保险行为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足够重视,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低造成的。仅有Hong Zou, Mike B. Adams(2006)首次引用了我国国内235家上市公司1997-1999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购买财产保险的可能性和实际购买保险数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验证,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购买财产保险的可能性与财务杠杆和有形资产密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国有资本持股量和实际所得税率呈负相关关系;而上市公司购买财产保险的数量与管理者持股量、外资持股量和公司增长机会等呈正相关关系,但与公司规模和有形资产密度呈负相关关系。

为什么我国上市公司购买财产保险的可能性(投保事前决策)与企业资产规模和有形资产密度有正相关性,但实际购买财产保险的数量(投保事后决策)与资产规模和有形资产密度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呢?这成为作者为后来的研究者预先提出的一个问题。为此,本文引用新的数据进一步继续研究。

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在金融市场中,已有许多研究讨论了规模上的差异是否会影响企业获得贷款的难易程度。林毅夫、李永军(2001)认为,由于单位贷款处理成本随贷款规模的上升而下降等原因,大型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为资金需求规模小、频度高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说明规模因素是制约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张捷和王霄(2002)根据对631家中小企业访问调查所取得的数据,检验了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资产规模对中小企业融资存在显著影响。王霄和张捷(2003)通过构建一个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均衡信贷配给模型,从理论上很好地解释了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往往成为银行信贷配给的受害者的原因。

在保险市场上,企业资产规模和有形资产密度对财产保险购买行为的影响并没受到应有关注,已有研究也主要把其作为控制变量来处理。预计规模小的公司,不仅有更大的可能性购买财产保险,而且购买比大公司更多的保险。首先,财务困境的预计直接成本通常与公司大小不成正比(Warner, 1977)。第二,小企业往往从保险公司获得更多的(例如,避免损失)真正服务于大型企业(Hoyt and Khang, 2000)。第三,小企业通常不会是多元化的,所以他们特别容易受到下行业务风险的影响。一些以前的研究结果(如Hoyt and Khang, 2000;Hong Zou, Mike B. Adams,2006)也支持企业规模的大小与购买保险的数量负相关。另外,由于有形资产密度(即有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大的企业购买财产保险的机会和数量会比有形资产密度小的企业更多,因此,预计有形资产密度越大的企业,购买财产保险的可能性更大,购买财产保险的数量也会更多。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企业购买财产保险的可能性和购买数量与其资产规模和有形资产密度正相关。

(二)变量选择

本文设两个被解释变量:INSDUM和INSU。 INSDUM是一个虚拟变量,其取值1或0分别表示企业是或否购买了财产保险。企业保险购买比率(INSU),用来计量企业财产保险使用程度,是指企业当年财产保险支出与当年有形资产账面价值(例如,建筑物,工厂,设备,办公配件和库存)的比值。

本研究的解释变量包括企业规模(SIZE)和有形资产密度(STRU)。其中企业规模用企业资产总额取对数来计量,有形资产密度用企业存货与固定资产的合计除以资产总额来计量。

根据已有研究本文使用以下控制变量:财务杠杆(资产负债率DA),利息成本(COST),债务期限(DM),实际税率(TAXR)和地理分布(GEOGE)。

工具变量。为了控制模型的被解释变量(INSU)和解释变量(DE)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引入工具变量利息保障倍数(COV),是指企业息税前营业利润与利息支出的比值。COV与财务杠杆DE高度相关,而与企业财产保险购买比率(INSU)之间不存在直接相关性。表1列出了研究变量的定义及理论预期。

(三)样本、数据与模型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本研究采用了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非上市公司数据,选取了2001年和2002年新设立企业在2003-2007年五年相关数据进行研究。数据筛选的条件是:是制造业企业;企业2003年到2007年与研究变量相关数据完整;删除其中资产总额和固定资产净值小于或等于零的企业。符合条件的样本企业共4275家,样本数据总量共21375个。

模型。本研究的多元分析中采用Hong Zou and Mike B. Adams(2006)的两阶段分析法:首先运用线性概率模型对企业购买财产保险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其次,引用面板数据和Heckman's (1979) two-step sample selection(两步法样本选择)模型分析企业财产保险数量的决策。模型(1)和(2)分别是企业是否购买财产保险的线性概率模型和企业购买保险的数量决策模型。

Y*it=β0+β1DAit+β2COSTit+β3DMit+β4LNSIZEit+β5STRUit+β6TAXRit+β7 GEOGE +εit(1)

INSUit=α0+αi+γt+β1DAit+β2COSTit

+β3DMit+β4LNSIZEit+β5STRUit+β6 TAXRit+β7GEOGE+εit(2)

在(1)中Y *it是不可观测变量,与之对应的可观测变量是Yit (INSDUM),当Y *it>0时,INSDUM=1,表示企业购买了财产保险;当Y *it≤0时,INSDUM=0,表示企业没有购买财产保险。在(2)中需要引入面版数据,分别加入了表示不可观测到不随时间变化的公司特有因素的扰动项αi,不随公司变化的时间扰动项γt 。

经验研究结果与说明

(一)基本结果

企业资产规模(SIZE)在两个模型中的系数都为正且具有统计显著性,结果表明小规模企业购买财产保险越少,这与理论预期不相一致。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有形资产密度(STRU)这个控制变量上,其在两个模型中的系数符号相反且在购买数量决策模型中结果与理论预期存在矛盾。类似的情况在之前的研究(Hong Zou and Mike B. Adams,2006)中也出现过,只是未受到重视。

本文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是由于事前决策的不可观察性,人们只能从事后结果中看到企业是否购买了财产保险,对于企业财产保险购买决策来说,无论是哪种结果都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方面是企业要有投保的意愿,另一方面是保险公司要提供企业所需要的财产保险产品。如果企业没有购买的意愿,由于财产保险属于非强制保险,则结果是企业财产保险为零;当然也可能是企业非常想获得财产保险合同,而保险公司没有提供符合需求的保险产品。结合之前的分析,首先,由于财务危机的预期直接成本与企业规模不成比例(Warner,1977),小企业财务危机成本和风险更大;第二,小企业能从保险公司获得比大型企业更多的真正服务(Mayers and Smithm,1982; Hoyt and Khang,2000);第三,小企业也特别容易受到不利业务风险的影响(Hong Zou and Mike B. Adams,2006)。也就是说,小企业不大可能没有购买财产保险的意愿。因此,本文认为资产规模(SIZE)和有形资产密度(STRU)在概率决策模型中的系数为正且统计显著,说明在企业财产保险市场中,大小规模不同的公司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规模小的公司不容易获得财产保险的机会。有形资产密度(STRU)在购买量决策模型中的的系数为负且具统计显著性,则说明资产规模越大且有形资产密度越高的企业,选择了购买相对更少的财产保险,换言之,大规模企业在更容易获得投保机会的前提下却选择了不足额投保。也就是说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上存在着“供求错位”现象,即保险公司对小规模企业财产保险产品供应不足和大企业对财产保险产品需求不足。这一发现为探求我国企业财产保险市场发展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详见表2)。

(二)敏感性与稳定性检验

首先,以上检验分别使用了线性概率模型和样本选择模型(Heckman's),考虑到本文数据特点(横截面和时间序列的混合),本文分别使用了横截面数据、截面与时间序列混合数据和面板数据对本文的模型进行了估计。表3的估计结果显示,几个模型结果基本一致:企业购买财产保险的数量与财务杠杆、债务期限和利息成本正相关,仍然支持假设的结论。

其次,购买财产保险还可以帮助扩大企业的债务能力,从而提高了财务杠杆(DE)与财产保险购买量(INSU)之间互为因果联系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使本研究中财务杠杆的估计成为有偏的估计。因此,本研究根据异方差条件下的2SLS做如下测试:首先,引入一个工具变量,利息保障倍数COV(第t年营业利润与利息支出合计数除以第t年利息支出),它与财务杠杆呈显著相关性,但与财产保险购买量没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COV满足作为工具变量的要求;模型整体检验F(3993,11075)=1.69且具有统计显著性(P>F= 0.0000)。因此,可以认为财务杠杆不存在严重的内生性问题。

结论

本文用大样本数据对企业购买财产保险决策的检验结果为保险供应商的产品创新策略和营销策略提供了有益方向。资产规模(SIZE)和资产结构(STRU)的检验结果说明我国企业财产保险市场中存在着的“供求错位”(即保险公司对小企业财产保险产品供应不足和大企业对财产保险产品需求不足),这为探求我国企业财产保险市场发展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根据地区性虚拟变量(GEOGE)检验结果,企业财产保险购买决策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这些都提示我国保险公司应加强产品开发创新和营销策略创新,以解决保险产品对小企业供应不足和大企业对保险产品需求不足的“双重不足”现状,并且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保险市场开发力度。

本研究控制变量的参数估计结果间接证明了理论概念框架可以为解释我国非上市财产保险决策提供重要的见解。具体来说,财务杠杆、债务期限和利息成本对财产保险购买数量的正效应可能反映“我先作为”的规则,即债务人主动要求为抵押资产投保,以使贷款人潜在的事后损失得到事前的保护。

关于购买保险的税务动机的结论提示:目前我国税收制度安排使企业很难准确估算相关的税收优惠利益,没能给企业提供明确的引导信息,因而税制对保险的诱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可以为我国今后的税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Hong Zou, Mike B. Adams, 2006,“The corporate purchase of property insurance Chinese evidence”,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15 (2006)

2.Hoyt, R.E., Khang, H., 2000. On the demand for corporate property insurance. J. Risk Ins. 67

3.Jensen M., and Meckling W. 1976,“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e, 48

4.Main, B.G.M. 1982,“The Firm's Insurance Decision. Some Questions Raised by the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3

5.Main, B.G.M. 1983,“Corporate Insurance Purchases and Taxes“,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50

6.Mayers, D. and C. W. Smith, 1987,“Corporate Insurance and the Underinvestment Problem”,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54

7.Mayers, D., Smith, C.W., 1982,“On the corporate demand for insurance”, J. Bus. 55

8.Mayers, D., Smith, C.W., 1990,“On the corporate demand for insurance: evidence from the reinsurance market”, J. Bus. 63

9.Myers, S.C., 1977,“The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J. Financial Economics. 5

10.Skogh, G. 1989,“The Transactions Cost Theory of Insurance: Contracting Impediments and Costs”,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56

11.Warner, J.B., 1977,“Bankruptcy costs: some evidence”,J. Finance 32

12.Yamori, N., 1999,“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Japanese corporate demand for insurance”,J. Risk Ins. 66

13.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J],2001(1)

14.张捷,王霄.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与融资结构变化.世界经济[J],2002(9)

小公司规模财务制度篇5

关键词:财务治理;财务管理;机制选择

一、财务治理机制的基本内涵

设计、形成有效的财务治理机制,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适度的调节和控制,是财务治理追求的主要目标。财务治理机制是指在企业财权配置的基本框架下,依据财务结构,形成一种自动调节企业财务活动的经济活动体系。通过对财务结构的安排和一定的制度设计,使得企业的财务活动能够自发的进行调节和规范。财务治理机制是基于财务基础机制的一般运作原理,具有对财务活动调节的宏观性等特点。财务治理机制主要包括财务决策机制、财务激励机制、财务约束机制三个方面的内容。财务决策机制主要对治理范畴内的财务决策活动进行调节,主要包括财务筹资、投资等,只有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才能是资本的投入更具效率,取得相应的收益,从而保证财务活动的顺畅;财务激励机制是对财务治理主体进行有效激励、激发、调动其参与治理和经营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务效益,有效的财务激励机制可以协调企业财务主体之间的权利关系,促使财务主体行使权利并承担义务,从而推动整个财务体系向财务目标迈进;财务约束机制是对财务治理主体进行有效制约调节,促使财务主体各尽其责,防止某一主体权利过度膨胀而损害治理效率,财务约束机制的有效发挥可以防止权利失衡而导致的财务治理效率低下。财务治理机制所包含的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实质上就是要通过对各财务主体和财务管理主体的权、责、利的合理安排,实现权、责、利的统一,在财务利益的驱动下,提高各主体有效行使权利的积极性,在相关财务责任的约束下,促使各主体的财务权利配置更为协调,形成有效的财务制衡机制。

二、财务治理机制选择的影响因素

在公司的运营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内外部环境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财务治理机制的选择也应该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动态改变。因此,企业在选择财务治理机制时,应该采用“动态治理”的观点,即不存在一个一成不变、普遍使用的财务治理机制,对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的选择应该根据公司发展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财务治理机制。实质上,对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的选择是公司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动态变化、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对于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的选择是下述六个因素对公司财务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的选择,例如,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赋予股东大会财务层次对于公司财务重大决策权的绝对控制,股东利益为主导,同时也兼顾到员工的权利,使员工可以进入监事会,享有对公司管理者的监督权力,但是员工仅具有监督的权力而没有处罚的权力。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财务治理机制中各个财务层次的权、责、利的配置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是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当资本市场不够成熟时,信息披露制度得不到有效的遵守,使得股票价格中的信息含量不够,甚至反映的是虚假信息。在有效的资本市场里,价格在任何时候都是证券投资价值的最佳评估,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提供了公司管理效率的信息,对公司高级经理人员决策的预期反映在股票价格上,股东集团观察股价就可以获得公司经营的信息,降低了股东集团获取公司经营信息、评价高级经理人员经营业绩的成本,资本市场降低了股东集团对高级经理人员的监督成本,此时公司的经营决策权更多的落在高级经理人员手中,股东集团的定位应该是监督机构。

三是经理市场的完善程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使得市场对经理人的需求越来越大。当经理市场比较完善,经理人的行为和业绩能够准确的记录,将会对经理人的行为产生约束,使得经理人能够自觉主动地为公司地长远发展出主意、负责任,自觉约束自己地行为,此时由于经理市场对经理人的约束增加,使得股东集团可以将更多的决策权交给这些具有专业知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级经理人员,股东集团对于高级经理人员的监督成本也相应降低。

四是产业技术特点。企业的竞争力优势主要来自于资源的利用和成本的控制,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承担着比人力资本所有者更大的风险,因此,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集中在股东集团符合企业所有权的分配原则。为避免人力资本流失、减少经营风险,股东集团往往会出让过分控制权,使得人力资本所有者掌握更多的决策权和控制权。

五是股权结构的安排。股权结构对于财务治理机制的影响,取决于股权集中或分散程度、股东的特性、股东的稳定性以及高级经理人员的持股比例。高级经理人员持股,由于其具有股东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能从激励机制上缓解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目标不相容和责任不对称,弥补监督机制的不足,形成高级经理人员权力运用的自我约束。

六是公司的规模及发展程度。一般来说,在企业的发展初期,由于企业的规模较小,股权相对集中,随着企业内分工复杂,市场环境不稳定,生产经营中不确定性加大,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资源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此时,股东不得不让渡部分决策权和控制权给予高级经理人员,从而使公司的整体决策优化。

三、财务治理机制模式的动态选择

随着公司的外部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的变化、公司的发展阶段和规模的不同以及公司所有权安排的不同,对于公司财务治理机制模式的选择也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影响公司财务治理机制选择的几个因素对公司财务体系的共同作用,使得公司的财务治理机制在不同的经济环境和公司发展规模下呈现出以下几种典型的财务治理机制模式:

第一种情况,国家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股东的产权保护意识较强;大多数公司规模较小,而且公司多为低技术和中技术产业;公司的股权非常集中,由少数股东控制;公司外部的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刚刚起步。在这种情况下股东集团将公司的财务决策权和收益权都牢牢的掌握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手里,一来是因为此时公司内部的关系简单,易于协调和组织,二来由于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的不完善,股东集团对于高级经理人员的监督成本较高;监事会通常并不设立或者干脆由董事来兼任;高级经理人员在公司中仅仅充当执行者的角色,没有发挥出高级经理人员的人力资本优势,财务经理直接向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负责,对于公司的财务股东大会和董事会随时都有权进行查阅。

第二种情况,国家经济发展初见成效,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强调对于股东的产权保护;大多数公司规模开始壮大,一些公司也开始从低技术、中技术产业向高技术产业发展;由于公司规模扩大的需要,少数股东已经不能够满足公司发展所需的实物和金融资本,必须吸收更多外界的资本,使得公司股权有所分散,但相比较而言,由于在此时吸收来的外界的资本,仍是以个人股为主,因此股东集团对于公司的控制仍然比较强,公司的决策仍然主要以股东的意志为中心;公司外部的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仍然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股东集团将公司的重大财务决策权和收益权掌握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手里,将部分决策权让渡给高级经理人员,由于公司规模的壮大,此时高级经理人员的公司财务分层管理模式研究两主体、五层次结构的财务治理机制的建立人力资本优势己经体现出来,为了激励高级经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将部分收益权让渡给高级经理人员;此时由于股东集团的人数较多,而且高级经理人员掌握了部分决策权、控制权和收益权,所以股东集团不得不提高对于高级经理人员的监督成本,设立专门的监事会,主要在股东集团中选出合适的人员来担任这一监督工作;财务经理人员此时直接向高级经理人员负责。

第三种情况,国家经济稳步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强调对股东产权的保护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公司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公司越来越多的转向高技术产业;由于公司规模的扩大和多数公司都拥有了剩余资本,可以进行投资,公司内部开始吸收法人股和国家股,公司法人和国家相对于个人来说往往资本雄厚,因此法人股和国家股成为了公司中的大股东,使得公司的股权进一步分散。由于法人股和国家股相对于个人股来说缺乏监管的动力和热情,使得对于高级经理人员的监管力度有所下降,而且由于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大,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成员对于公司的经营管理力不从心,不得不将更多的公司财务决策权、控制权交到高级经理人员的手里,由于缺乏监管力度,只有加大对高级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此时高级经理人员可以说是大权在握,掌握了公司的重大决策权、控制权和部分收益权;此时股东集团对于高级经理人员的监督,主要依靠监事会,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要求,监事会成员既有股东又有员工,可以从多方面对高级经理人员进行监督;但是由于高级经理人员的权利越来越大,而外部的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尚不完善,此时对于高级经理的约束不够,财务经理人员仅向高级经理人员负责,股东集团很难全面、确实的获得企业的财务信息。

第四种情况,国家经济发达,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对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给予了相当的重视;此时公司的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也都比较完善,公司的股东集团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股价来评价公司高级经理人员的工作业绩,同时由于经理市场的完善,对于高级经理人员的外部监督也较为完善;大多数公司的规模也趋于稳定,股权仍然比较分散。在这种情况下,股东大会的角色主要是对公司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做出的重大决策进行审批,同时对不称职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经过股东大会的决议进行撤换;公司的董事会主要负责股东大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的协调,一方面防止股东大会对于公司经营管理不必要的干预,另一方面对高级经理人员进行控制,防止其出现对股东利益侵害的行为:监事会由股东大会选出的股东代表和职工大会选出的职工代表组成,其角色仍然是监督董事会成员和高级经理人员,在权、责、利相统一的要求下,还具有撤换董事会成员和高级经理人员的权利;财务经理有义务和责任为高级经理人员和股东集团提供公司真实、确切的财务信息。

以上的几种典型模式给出了公司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财务治理机制并不是绝对的,在特定的条件下,也会出现两种模式的融合或者是中间状态。这几种典型模式虽不具有绝对性,但是为我们对公司财务分层管理模式的财务治理机制设计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郭葆春,洪卫青.现代企业财权安排:三维配置模式[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16).

[2]赵磊.财务管理与财务治理关系研究[J].财经界(下半月),2006,(11)玲.

[3]李凤美.论公司治理的财务控制权配置[J].池州师专学报,2006,(06).

小公司规模财务制度篇6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财务管理;模式;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企业的发展模式与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发展息息相关,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性。近几年,我国企业对一系列的经济活动、会计行为等方面都加强了管理,特别是国家对财务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一、财务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1.缺乏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意识

企业受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企业之间上演的竞争关系日趋激烈。目前,很多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安全效益和长远效益。甚至有些企业为了加大生产规模盲目缩减企业成本,将企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如何加大生产量、减少企业税收等方面,这样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另外,企业管理者对自身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不高,企业的运转模式单一,投资规划面较窄,没有将重点放在财务管理制度上,也没有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制度意识。这对企业来说,不仅不利于财务问题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还会导致企业的财务信息在财务报表中得不到真实、准确地反映。

2.财务管理方面的理论与人才少

目前,我国的财务管理理念在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内部运用还不够成熟,财务管理知识在企业内部员工中还没得到全面普及。主要表现在企业在召开员工大会时,员工对财务知识的专业性还不够强,员工对企业如何加强财务管理没有提出实质性意见。由此可见,企业对员工财务方面的知识培训还有待加强。员工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即财务管理观念模糊、没有将企业的发展与自身利益做到有效结合、会计处理流程还不够熟悉、业务水平还有待提升。新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高校教育目标做出了一定的改变,对高校对学生培养的方向有了明确的规定。即加强财务管理的实践性和专业性成学校对学生财务管理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将财务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运用和实践,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效果。如果学生在学校对财务知识理论没有打好基础的话,走出校门跨入社会时就没有办法独立完成工作。企业的领导者和HR在招聘人才时看重的是员工的专业知识和素质,如果员工的素质和专业知识在学校或者公司培训时没有办法得到提升,最终将会被社会淘汰。有些中小型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新员工入职时没有花费时间和资金对新员工进行单方面的培训,从而导致新员工在实际上手时频频出错。另外一些企业是采用老员工带新员工这种方法实现专业技能和经验的传授,虽然可以带领新员工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来,但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社会时代在变化,思维模式在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以不能适应当代企业对财务管理模式和财务管理观念的运用。因此,短时间内还不能够改变这种现象,人才少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财务管理内控存在漏洞

社会的不断进步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下的内部控制体系也在发生着改变。特别是新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财务管理模式在大中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中得到广泛关注,财务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财务管理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财务体制也存在一些漏洞。比如,财务管理内部体系还不够健全、财务管理对企业的控制力度不强、财务资金安全性不高、财务报表信息不够真实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企业在资金、成本、内部控制方面带来了影响。21世纪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的发展模式,市场经济的竞争性特点促使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企业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虽然可以提升企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但是企业之间的不良竞争就会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失去效果,无法展开企业正常的资金运转和财务管理工作。甚至还会存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在企业实际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发挥作用的情况。不完善的内部控制是导致企业管理模式得不到良好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企业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原因。

4.财务管理信息化不足

现阶段的企业在不断竞争过程中逐渐转移了企业的目标和方向,将企业的目标和方向向扩大生产规模、工作效率上转移,从而忽略了企业的内部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中,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影响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企业工作效率得不到提升的原因。很多中小型企业往往会忽视这一现象,企业管理者不能够将财务信息与企业筹资、经营、管理等活动进行结合,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系统化和多元化。这是由于信息化在财务管理中得不到推广和运用,企业管理者也没有对员工进行信息化系统知识的培训,从而导致企业不能够建立和完善财务信息化系统。财务信息化系统不能在企业中得到建立和完善就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财务管理水平不能得到提升就会导致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在企业文化中得不到宣传,从而影响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

1.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要求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价值的最大化。经济的最大化不单单是对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还要企业的资金得到最大利用,将企业的成本降到最低,从而使企业的净利润达到最大化。根据最近几年国家对企业在管理模式、企业内部控制、企业发展方向、企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调整和改革,使企业经济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新兴企业的不断崛起,企业数量得到不断增加。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就要学会合法合理地控制企业的成本,合理规划企业税收,力求做到费用支出减少、收入不断增加。由此可见,合理控制企业成本时当前企业考虑的首要问题,也是实现企业最大化利益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国家对新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2.财务管理理念的影响

企业是经济利益的主体,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最终目标和愿望。其中,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经济效益和财务管理理念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财务报表、会计信息、财务内容、财务管理、财务报告是财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会计制度对财务体系目标和内容结构上都做出一些改变,适当增加了一些规定。比如,会计人员在对财务报表、财务报告审核时,要严格按照《会计法》和新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计算、审核、报告,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考,在不损害公司利益和不违方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适当扩宽财务信息的来源渠道,使财务信息更加准确和真实。第二,《会计法》和新会计制度都对企业员工增加了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员工工资不能拖欠,要按时发放。员工福利在合同上要得到保障,确保员工的权利得到保障。这项制度的实施不仅使员工的价值在法律上得到保障,还使员工的价值和企业的价值在法律上得到有效结合,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在实际财务管理中得到运用。第三,企业的财务资金使用情况一直是企业关注的焦点,资金是企业的核心断开资金链企业将不能够正常运转。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有明确的规定,企业要将企业实际产生利益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3.财务管理风险的影响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呆账和坏账的收回都是增加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损失、呆账和坏账的收回都有明确的管理和规定。一方面,可以引起政府和企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政府和企业管理部门对风险的控制力度。另一方面,将国内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得到有效结合,实现国际国内财务管理理念的融合,改革企业在资产重组、房地产投资方面的会计计算方法,使公允价值在会计计算使用中更加灵活。

三、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

1.集权式

集权式是财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其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总公司对下属公司的控制,掌握子公司的经营决策权。比如,对人力资源六大模块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分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的管理等。总之,企业的下属公司在筹资、投资、经营等各方面都受到总公司的控制,其权利受到限制。从经营管理层面上来讲,企业的下属公司会受限于总公司。集权式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新会计制度的制度和实施加强了下属公司与总公司之间的联系,无论是在财务管理模式方面,还是在企业经营决策方面,都有利于子公司实行统一的财务,展开资金的运转和成本的控制活动,增加子公司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减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其二,总公司将子公司在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模式上的控制,一方面促使企业整体财务目标一致性,另一个面便于企业统一管理资金,避免出现资金流向不明确现象。其三,子公司没有多余的资金聘请财务专家进行风险防控,但是总公司有足够的资金去聘请财务专家,财务专家的作用就是降低企业的风险率,为企业的财务资金安全提供保障。

2.分权式

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相对于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来说,总公司的权利范围就没有那么大,控制力度就相对小得多。总公司减少了对子公司的控制力度就会使子公司在财务管理、经营决策方面拥有自主决定权。子公司的自利主要表现在如下。在财务信息处理上子公司可以更加灵活多变,不用受限于总公司的管理体制;在日常的财务开支上子公司可有只有支配,不用请示总公司;在子公司选人上可由HR自主招聘,不需要子总公司向子公司调动人员。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子公司可以按照市场经济体制或者社会大环境进行修整。由此可见,分权式管理模式不仅可以促使子公司的发展和壮大,还可以调动子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为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

四、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1.更新财务管理模式的制度

更新财务管理制度是实现科学财务管理模式的有效方法,规避风险是实现财务管理有优化政策的表现形式。投资和盈利一直是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企业在对投资项目进行资金投入时,不仅要考虑资金的比例,还要对资金项目进行评估。对企业而言,清晰明细的资金流向是建立企业动态资金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国家来说,更新财务管理模式的制度可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帮助国际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和控制。

2.明确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

企业的奋斗方向是建立在具有明确目标的基础之上的,对大部分企业而言,其目标都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以全面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新的会计制度背景下,对财务管理工作而言,其目标的实现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是高度一致的,也必须要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目标。企业在提出了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之后,需要将其具化到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的设定和实现上。在设定短期财务管理目标时,可以将其明确为:实现企业在近期内的具体成本控制,要将一些细节性的工作计划考虑至其中。企业的年度发展总目标则可以被设定成为中期目标。通常情况下,长期目标都是指企业在未来3到5年内的一个发展战略规划,具体包括企业在技术发方面的发展与路线等。企业财务目标的明确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提高利润,还能从多个方面促进企业朝着更为健康的方向运行和发展。只有有了明确、清晰的财务管理目标,才能够为企业的前进和发展指明方向,进一步帮助企业合理地进行资源优化和配置,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

3.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新会计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的个人素质有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针对企业管理层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原有的会计人员在实际会计处理工作中,其专业知识能力不强,且财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不高,不仅会导致企业对财务信息处理不够及时,还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要提供多种渠道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个人素质,转变管理者懒散的管理理念,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4.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新会计制度中要求企业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改善企业财务漏洞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化水平的制度保障。具体来说,企业可以通过降低内部控制力度,减少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实现企业会计信息由人工输入向计算机程序化方向发展。比如,国内大中型企业使用的用友软件、中小型企业使用的金蝶K3系统,都是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方式。

5.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内部审计

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内部审计是保障企业财务管理良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会计制度对企业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完善内审制度有明确要求,即企业应当根据自身财务管理制度的发展模式,结合国外有效的内部管理案例,制定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审计制度,将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内部审计水平作为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和方向。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会计制度下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及实现财务活动的科学化、法制化、系统化,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当前的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和提升管理人员管理素质时,要制定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促使企业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段世芳.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企业经济,2013(07).

[2]石龙.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分析[J].电子制作,2014(02).

[3]孙旭阳.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2(05).

[4]王曼玉,姜毅.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12).

[5]任胜娟.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04).

小公司规模财务制度篇7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1.机构设置。中小企业的财务职能部门主要是用对资金的流转进行管理和组织,财务作为职能部门形式对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在财务部门额组织形式上来说,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由财务的账面和会计核算两种机构组成,通常称之为财务和会计,这是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财务部门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形式将财务工作和会计工作进行了最有效的融合,是企业财务管理运作模式更加的规范化,部门的职能工作也更加的清晰明确,两个部门对公司的财务工作进行明确划分,有利于企业财务的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2.岗位设置。我国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在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上仍然处于传统的管理理念,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财务工作出现很多交叉与重复,造成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混乱。另外,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有一定的能力局限和管理观念的局限,忽略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在整体管理最后中的重要作用,对管理的机制没有进行有效整合。在中小型企业中极易出现管理者将私人财产和公司财产混合使用的情况,是财务工作无法正常运行,加大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

3.职能效率。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组织梳理的综合管理工作。在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中,管理中忽略了财务工作的重要地位,重视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营销作为重中之重,对企业的盈利状况和模式缺乏清晰的认识,造成不合理的管理和经营模式,这种管理理念和方式无法使企业的盈利情况得到清晰的认识,阻碍了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发展和提高,不利于公司的专业化经营,造成了公司职能效率的低下。

4.融资模式。在企业的融资模式上,经过实地考察和分析,大部分企业会有较为明显的私营化特点,企业融资的自由度极高,对融资风险性没有正确的认识,合法程度低,管理者对资金的流向没有较为明确的财务记录,缺乏规范的管理,使企业的融资模式出现不合理的情况。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都是通过原始劳动积累或亲友集资的方式进行企业融资,使得资金数量较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规模,单一的融资渠道和模式让企业财务的安全性偏低。

二、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经营的风险较高,融资困难。我国的中小企业在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但是因为实际工作中的管理水平偏低,导致经营的风险偏高。经过对中小企业实际经营模式和状况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主要的问题集中在内部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上,管理水平的低下和财务机制的不健全,使得企业经营无法真正的发挥实际效果。另外,中小企业整体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工艺水平和大型企业相比较低,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差,要想改变企业技术现状较为困难,没有资金的加持,无法引进较为先进技术和设备,使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偏低。

2.管理者融资意识较为薄弱。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都没有良好的管理理念和处理经验,他们对企业实际负债情况和利润之间的关系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没有从企业统筹发展的角度去审视企业融资的问题。另外,企业高管在人员管理的理念上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通常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理念对待企业员工,没有从企业现金流动情况和获利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人员管理,资本价值没有达到最大化,现金流动心差,资本的效益难以发挥,导致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加大,总体效益难以统筹协调。

3.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在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方面,财务管理制度不合理和不健全也是影响公司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是不是完善对公司的整体经营效果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企业财务部门和管理者对整体企业的资金有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有没有整体运筹的能力是对公司财务管理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在我国市场的金融竞争中,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另外,由于中小型企业的财务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企业融资较困难,成本偏高,在银行进行贷款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公证费和审计费等费用,这更加重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加强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1.依靠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依靠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我国政府在2013年代额时候设置了专项基金用于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中小企业的资金融资问题给予最大化的支持,发挥政府对市场的统筹作用。因此,中小企业可以利用网络的平台作用进行及时的业务汇报和资金申领。政府也可以适当的降低中小型企业的税收水平,用政策的优惠来减轻企业负担。

2.提高财务部门的专业素养。通过财务相关知识和管理理念的培训来加强财务部门整体的作用,提高部门人员整体的专业素养,将工作人员对财务的重视提高,端正其工作的态度,通过公司组织的相关培训课程来加强财务知识水平和财务的管理水平。同时,财务管理人员应当通过自身的努力,加强自身对财务方面的学习课程,不断满足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来更好的进行财务工作。一个合格的财务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和良好的素养,还要具备优秀的道德素养,把公司的整体利益作为重中之重,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公司财务资金的安全,抵制财务造假行为,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同时,财务部门人员还应该对财务相关法律条文有清醒的认识,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3.完善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中小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部门应该设置一个专门的文件用来说明本部门所有岗位的职责,管理人员根据公司实际的情况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财务管理规章和制度,保证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全面性。对企业的内部管理账目进行定期的核算,将管理人员的私人财产与公司财产明确分离,保证企业资金的高利用率和高有效率,将各部门的资金进行优化整合,积极相应国家政府的纳税政策,重视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完善,从而对公司的财务发展做一个良好的规划。

四、结语

小公司规模财务制度篇8

【关键词】集团公司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集团公司的产权关系是以母子公司体制为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集团公司发展起步晚,无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管理制度不合理之处,特别在财务管理方面,由于不合理因素的影响,集团公司进一步发展已经深受影响。

一、集团公司财务管理

一个母公司与多个子公司是构成集团公司不可或缺的部分。集团公司以母公司的经营体制为核心,形成明确的产权关系。集团公司本身也具有法人地位,联系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纽带就是股权。我国的集团公司常用的财务管理模式有三种:集权制、分权制及混合制。集权制即为母公司严格控制并统一管理子公司,这种财务管理制度的财权主要集中在母公司;分权制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指母公司仅作为财务战略管理的角色,保留对子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管理及决策权,但子公司全权受理日常财务管理;混合制是为了将集权、分权进行有机融合的财务管理制度,它能够有效地避免极端分权现象产生。

二、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一)财务管理缺乏科学性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环境实现了改革。长期发展过程中,集团公司财务人员没有形成时间、风险价值及边际、机会成本等科学的管理理念,在实施财务管理过程中衍生了许多不科学管理做法。例如:筹资时不能充分考虑资本结构,没有细致权衡资本成本;投资时未对风险报酬进行测算,没有分析现金流量。

(二)财务管理缺乏动态性

目前大部分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缺乏事前预算、事中控制的关键环节。忽略事前预算,不重视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效果必然大大折扣,这样下属子公司执行决策便超出了集团公司的管理视野,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会大受影响。

(三)财务管理缺乏一体性

现在集团公司普遍存在财务过度分权的现象,下属企业各行其是,各自为政,作为子公司过度追求局部最大利益带来集团公司整体利益受到损害。如果这种现象体现在投资上,则集团公司整个投资规模都会失控,产生经营风险;如果体现于筹资上,集团公司的内部资金就会出现融通问题,资本结构不合理,造成对外举债规模不断扩大,增加财务风险。这种缺乏一体化的财务管理极大地阻碍了集团公司合理分配资源及要素,削弱集团内部凝聚力,对集团整体优势、综合能力的发挥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四)财务信息信息化程度不高,出现失真现象

集团公司的财务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信息失真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母公司财务管理、控制工作没有做到位,财务信息无法及时共享,引发财务信息失真。公司财务管理不到位的主要表现有:不能有效地执行财经纪律,没有做好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现象普遍存在等。母公司作为集团公司成本利润中心,是集团公司投资决策的核心所在,一旦母公司的财务管理落实不到位,将会传递给子公司不准确的财务信息,不利于子公司的决策及发展。

(五)管理链条长,效率低

衡量集团公司规模大小标准是控制资产的多寡,集团公司的运行由母公司以股权进行操控。母公司监督控制整个财务决策实施过程,确保子公司财务决策行为符合集团公司的利益。这样做的不足之处就是整个财务管理环节多,链条过长,使得财务管理效率低下。另外,财务监管力度不够,导致经济效益出现滑坡。

三、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对策措施

(一)增强预算控制,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编制全面预算能够有效地实施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更够实时地控制企业内部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便于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集团公司依据自身的规模大小以及子公司的结构组织特点对预算进行控制。注意以下几点:(1)如果集团公司的规模相对较大,可以通过设置专门负责预算管理的委员会,对预算进行目标定制及管理;如果是规模较小的集团公司,不必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可以由经理办公会或直接由经营班子成员进行预算管理职能即可。(2)预算编制可以让子公司对经营管理目标及权责关系认识明确,有利于子公司自我进行控制、评价及调整。(3)如果是产品单一型的集团公司,采用“自上而下”的集中预算编制方式;产业型集团企业采用折中式预算编制方式即可。

(二)明确财务权限集权与分权关系

集团公司依据内部各层次所持股权对母公司和子公司进行责、权、利权限的科学界定。(1)母公司不得随意干涉子公司的正常经营管理。母公司主要对长期资产进行有效的控制,放权给子公司,使其进行流动资产的控制,但是要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2)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集权财务控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提供了集团公司实现集权控制的方便条件,子公司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汇集到集团总部,方便实时进行信息沟通,集团公司作出决策。

(三)进行股份制改造,明确产权关系

建立明确的产权关系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型集团公司的经营效率。我国与国外相关,所以存在财务管理漏洞,因此对集团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能够促进内部行政关系向股权联结关系方向转变,有利于形成明确的产权关系,对集团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规范,有助于理顺集团内部财务管理渠道。

(四)建立内部财务检测预警机制

集团公司实施财务管理主要是对集团的财务工作进行有效的规范管理,分析财务现状并对未来的趋势做出科学的评价。这样能够对子公司的财务风险作出预防,采取预防、避免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建立内部财务风险检测预警机制,能够实现财务监控管理的自动化,对降低子公司财务风险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四、总结

上一篇:整改推进情况汇报范文 下一篇:古老的民族艺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