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副产品运营范文

时间:2024-03-19 10:03:00

农副产品运营

农副产品运营篇1

关键词:农副产品;电子商务;信息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分布广阔。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农副产品市场流通不畅,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200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所以,我国农副产品必须建立与当前相适应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发展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势在必行。

1 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的制约因素

1.1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农村地区的信息网络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网络通讯设施建设仍不完善,尤其是农村最基层单元乡(镇)村的网络覆盖建设更为薄弱,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相关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基本没有。就算是网络通讯设施建设比较良好的地区,由于资金、环境的限制,电脑价格不菲,上网费用也十分昂贵,农民很难长久支付高额费用,这些硬件条件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运用,制约了农村地区因特网的普及,致使农民信息闭塞,错过不少商机。

1.2 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水平不高

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与维护,需要一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但一方面,由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的落后,部分农户对网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电子商务观念滞后、商务意识淡薄,利用网络来从事商业活动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由于不够重视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农村地区对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的投人经费较少,宣传教育和人才培训不足,导致农民对电子商务的了解不深,难以将电子商务运用于农副产品。

1.3 缺少标准与品牌化意识

目前,由于农副产品生产环境的限制以及生产资料质量的影响,农村农副产品的标准还存在严重不足,一是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等方面缺乏相关技术标准,且标准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在这方面的意识薄弱。二是标准制定忽视了实际,缺少了与流通市场的联系。三是农副产品标准化的监测体系不健全,农副产品及其生产资料和生产环境的测量不精确。

1.4 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体系落后

物流配送是农副产品开展电子商务的关键,包括运输、存储、配送、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服务功能。但目前我国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真正实现物流配送体系的极少,主要表现在:农副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滞后,服务薄弱;农副产品物流主体不成熟,组织化程度偏低主营业务附加值低;农副产品物流技术创新不足等,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子商务效率的发挥。

2 提高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的对策

2.1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我国电子商务起步晚,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完善。要发展农副产品电子商务,首先,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一是建立农村信息化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二是针对农户积极投资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适当的财政补贴,鼓励和推动农户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三是形成农村信息化财政监管制度,确保财力用到实处。其次,要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一方面,实现信息数字资源整合,对现有涉农信息数字资源进行充分共享,有效整合,综合区域涉农资源服务机构。另一方面,对农民生产,生活中急需信息数字资源进行归口管理,统一免费开放。最后,设立多样化信息服务模式。要利用计算机网络、电话网、电视网、广播网等各种载体和其他有效手段,高效快捷的把信息传递给千家万户。

2.2 加强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

农副产品电子商务能不能在农村地区发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对于电子商务的了解、应用。因此,要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首先,提高农民信息素质。一是通过短期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教授农民知识,让农民掌握信息技术;二是鼓励和支持农民、村干部外出参观、学习,使他们开阔视野,并提高业务水平;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的意识。其次,大力引进人才。要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3 加快农副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生产

由于农业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品牌也成为农副产品竞争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开展电子商务的时候,必须要保证农副产品的品质。首先,加强标准化控制。一是生产过程标准化。强化农产品从源头到加工的全过程质量认证,改善农副产品质量检测手段,针对生产、加工、销售中的薄弱环节和特定区域,定期进行监测。二是健全完善标准体系。根据生产要求,不断修正和完善不适应当前农副产品生产需求的标准,使农副产品生产经营的各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可依,为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撑。其次,实行品牌化管理。一是坚持走品牌兴农之路。按照“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原则,着力推进产业化,鼓励、支持企业及有关组织注册商标,培育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创建品牌农产品。二是依法保护农副产品注册商标,全面提升农副产品档次。

2.4 建立高效的农副产品物流体系

农副产品有鲜活性、季节性、区域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因此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必须以可靠和高效的物流体系作保障。首先,大力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组织。培育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第三方物流组织,给予它们优惠待遇和政策,重点支持那些具有综合物流管理能力、电子商务能力的物流企业,并鼓励各大物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其次,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尽快建立起从乡村到城市的集仓储、冷藏、加工、配送以及长短途运输功能为一体的农副产品配送体系。加大农副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科技研发以及专业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通过经济杠杆,优先向农副产品物流基地、保鲜冷藏和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项目倾斜,着力改善农副产品生产、仓储、流通等各环节的基础设施条件。

参考文献

[1]胡天石,傅铁信.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5.

[2]陈天宝.我国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机遇和挑战[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3,3.

[3]顾文,黄立平.农产品电子商务蓄势待发[J].电子商务,2005,4.

[4]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6]河海大学商学院.海河水利委员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2006,8.

[7]袁弘任,吴国平,等.水资源保护及其立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8]王艳.我国农产品发展对策与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作者简介:吴先霞(1986,11-),女,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战略管理,单位: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农副产品运营篇2

一、农副产品商标现状不容乐观

(一)农副产品品牌兴农宣传不够。虽然改革开放20多年,但长期的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观念,仍在各项决策中产生一定影响,在发展农村经济上缺乏市场观念、品牌观念,保持传统品牌多,培育发展新品牌少。大多数企业和农户不注重品牌的培育和保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当今社会,有品牌才有市场,有市场才能发展,能发展才能致富。为此,必须自觉运用商标战略,走品牌兴农之路。

(二)农副产品使用商标发育水平低。据初步调查,成都地区的注册商标2.8万多件,但属农副产品的注册商标数量不多,特别叫得响的品牌很少,仅有郫县豆瓣、龙泉水蜜桃、新都泡菜、新都柚子等。要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必须有一批知名品牌,以此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大力培育发展农副产品商标

商标战略客观上要求按照价值规律,实行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因此,在市场中,农副产品要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自身的价值,必须通过注册商标,并创造出市场需要的品牌。

(一)广泛宣传商标法规,提高农户的商标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我国人世后农副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深化认识实施商标战略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广大农民的商标意识,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实施品牌兴农战略,以品牌促销售,以品牌促增收,以品牌促发展。

(二)加强调研,制定农副产品商标发展规划。深入农村、农户和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对农副产品商标注册、使用、声誉程度等情况,逐一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经营农副产品的种类、数量、规模、特色,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根据“普遍指导、重点扶持、注册保护、创立名牌”的原则,制定符合本地区农业产业政策的商标发展战略目标。

(三)加大注册力度,增加农副产品商标的注册量。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未申请注册商标的农副产品进行梳理,筛选排队,对那些名优新特产品要尽快动员生产经营者申请注册商标。按照申请商品商标、服务商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进行分类指导,提高商标申请注册率,增加注册商标总量。在指导商标注册工作中,要把那些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作为注册的重点;对那些市场覆盖面大,并销往国外的名优产品,依据《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实施办法》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强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力度:对那些已经注册商标,但不能在被核定商品上正确使用商标的生产经营者,要认真宣传商标法律,提高正确使用商标的认识,进一步规范使用行为:对已经拥有一定知名度的注册商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和扶持,引导其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实施企业商标战略,创立著名商标。

(四)发挥“公司+农户”优势,增加农副产品商标价值。为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必须充分发挥公司的各项优势,促进品牌的形成。公司比农户更有条件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形成农副产品品牌多样化、行业化的优势互补。因此,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成熟一个品种,发展一个品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三、立足工商职能,大力推进品牌兴农战略

(一)充分发挥工商部门职能优势,加大对农副产品的服务力度。发挥基层工商所的管理优势,大力宣传农副产品商标的作用,帮助农民转变观念,树立商标意识。引导农民正确使用商标,在农产品的登记注册上提供优质服务:商标机构要搞好农副产品商标注册的申请、注册服务。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举办农副产品商标知识讲座,提高农民、公司、行业协会的商标知识和管理水平,增强其自身保护能力。

(二)发挥工商企业登记管理职能,为农副产品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产业分布要尽可能科学合理化,使“公司+农户”的运作机制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彻底改变传统的企业运作模式。将公司同农户、公司同公司、公司同企业集团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开发使用农副产品商标,建立品牌资源有偿共享、人才信息优势互补、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主体群,展示品牌运作的魅力。

(三)发挥商标管理职能作用,促进农副产品商标管理水平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工商部门应积极帮助企业建立起规范化的商标管理运作程序,保障农副产品商标的开发有序化、使用规范化、产权明晰化,提高企业农副产品商标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商标专用权保护能力。

(四)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作用,严厉打击各种商标侵权行为。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它意味着企业在争创过程中所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投入,必须切实加以保护。保护名牌与争创品牌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因此,在农副产品企业中应建立打假维权网络,进行动态跟踪服务,加大农副产品商标的监管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打击各种商标侵权假冒行为,维护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商标是农副产品走向市场的客观需要,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更是面向世界的重要选择。走品牌兴农之路,将带给广大农民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将给农村发展创造无限生机。

农副产品运营篇3

广东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扶持“三项建设”,跳出价格抓价格,为全国价格主管部门提高调控监管能力提供了新鲜经验。

一、找准定位,打造稳定农副产品价格的有形抓手

以价格调节基金为切入点和抓手,打破以往只对农副产品终端价格进行调控的模式,将价格调控监管延伸到生产、流通和零售环节,形成完整的价格调控链条。一是扶持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新建、改建大棚设施,扩大大棚菜种植面积,增强蔬菜生产应对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影响的能力,防止因季节性、灾害性减产而出现的供应短缺和价格波动。二是扶持大型农副产品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增加冷库布点,改善冷库运营条件,扩大冷藏储备规模,增强供应调节特别是应急供应能力。三是重点依托供销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建设平价商店,通过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压缩流通成本,降低销售价格。平价商店平时以低于市场平均价15―20%的价格进行销售,价格异动时则按政府调控价格销售,承担稳定价格的责任。

二、合理规划,明确“三项建设”目标任务

综合考虑地区农副产品产销能力、城镇人口数量和分布、蔬菜基地既有设施、冷库现有规模和布局等情况,按照因地制宜、辐射带动、分步推进和基本满足市场调控需求的原则,统筹安排建设规模与进度。目前,全省已初步建立平价商店近300家,并确定由省级价格调节基金直接扶持建设5万亩大棚蔬菜,7家蔬菜基地和5家冷库。“十二五”期间,全省计划再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扶持建设30万亩蔬菜大棚,扶持建设冷储规模达20万吨的冷藏设施,并用2至3年的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城乡社区的平价商店网络。

三、因地制宜,多渠道推进“三项建设”

在区域分布上,蔬菜大棚建设主要依靠主产区或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相对集中的地区,冷藏设施重点分布在大型农副产品储备企业比较集中、物流比较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平价商店则以农副产品消费量大但自给能力相对薄弱的中心城市为重点建设区域。在建设主体上,主要依托供销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平价商店,同时鼓励大型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和粮油供应网点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在运营方式上,灵活采取平价市场、平价超市、平价专区、平价专柜、平价直销点等多种形式设立平价商店,并根据各经营主体实际确定农副产品平价商店的经营范围;除“农超对接”、“农店对接”、“场地对接”外,鼓励大型农副产品生产企业自产自销、产销一体化,多渠道实现产销对接。

四、政策扶持,创造推进“三项建设”的有利条件

坚持企业自主经营原则,政府积极创造条件,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资金扶持和价格信息服务。目前,已集中出台了资金扶持、税费减免、经营场地支持等一系列“三项建设”的配套扶持政策,形成强有力的政策激励和导向,有效调动经营者积极参与。重点是将价格调节基金作为推动“三项建设”的切入点和主要扶持手段,去年以来,按照“量入为出、择优扶持”的原则,拿出2500万元扶持全省48个生产基地新建2500亩蔬菜大棚,拿出1500万元扶持36个农副产品冷库建设,拿出1000万元对54家平价商店建设给予补贴。今年又决定拿出2.5亿元扶持5万亩大棚建设,连续3年安排4.5亿元扶持平价商店建设。

五、规范监管,引导“三项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农副产品运营篇4

[关键词] 双向流通 城乡市场 连锁超市 零售企业

目前,零售连锁超市企业,无论是农村连锁超市企业,还是城市连锁超市企业,多为“单向流通型”。即一般为“工业品下乡型”或“农产品进城型”。从物流角度来看,同一企业,同时兼顾“工业品下乡”和“农副产品进城”的“双向型流通”零售连锁经营模式,还很少有企业涉及。单向性物流,一方面直接导致农村流通企业成本高、利润薄,企业缺乏积累而难以发展壮大;另一方面间接导致农副产品流通环节过多,生产者、流通渠道和零售企业组成的利益链缺乏稳定的联系,从而影响农民的收入和产业的稳定。

一、连锁超市零售企业城乡市场单向流通的历史根源及其缺陷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乡市场是由不同的商业系统来负责零售的。即供销合作社负责农村市场,国营商业系统负责城市零售市场。供销合作社负责农村市场工业品的供应和农副产品收购工作。农副产品进城后,交由国营商业完成在城市的零售环节。进入市场经济后,虽然这两大系统互相渗透交叉,供销社大踏步进城,国营商业也进入农村市场,民营零售企业也在城乡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城乡零售市场日趋繁荣。但城乡市场的分隔依然存在,突出地表现在:工业品下乡和农副产品进城,不是由一个系统来完成的。农副产品进城很少通过城乡市场连锁零售企业这根线来完成,而是通过诸如农贸市场或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来完成进城任务。

这种城乡市场分工合作的模式,从理论上来看,应该承认分工合作对提高经济效率的作用。但是,这种单向物流运行模式,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物流费用不经济。我国第三方物流正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主战场是在县及县以上的城市。遍布广大农村市场的第三方物流还没有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跨城乡市场的零售连锁企业,其物流配送得自己完成。农村市场物流配送的路程长,批量货物配送量不大,在油料价格不断上涨、运输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总体经营成本控制就很难达到理想的目标。

其二,品牌附加值被忽略。农副产品要想获得稳定的销售量和相对稳定的价格,必须要有品牌支撑。缺乏品牌支撑的农副产品,不仅价格波动大,而且是导致农副产品特别是特色农副产品价值被低估、被贱卖的重要原因之一。从零售企业自身的竞争角度来看,也需要品牌商品的支撑。众所周知,国际大型零售企业,一般都有5%~25%左右的商品属于贴牌生产产品。也就是说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占到整个销售商品的5%~25%。自有品牌的利润空间相对来说比非自由品牌要高得多,零售企业可以享受自身品牌带来的附加值。反观我国零售连锁企业,在自有品牌的开发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能够利用城乡物流双向通道把工业品送下乡,把农副产品通过贴牌的形式变为自有品牌,再输入到城市的,还是凤毛麟角。

其三,市场信息与生产脱节。一方面是农民盲目的生产,另一方面是零售企业被动的销售。零售企业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对消费者的需求和产品的销售状况了如指掌,但由于零售企业对农副产品的采购一般通过农贸市场或批发市场,环节多了,市场信息的传播就会失真甚至阻塞。市场信息与生产的脱节也导致流通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不明显。农民丰产不丰收、“谷贱伤农”、农副产品产量时多时少、市场供求不均衡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与市场信息与生产脱节有着直接的关联。

二、“双向流通”的涵义及其现实意义

“双向流通”的第一层涵义,是指物流配送上的“双向”流动,主要解决物流成本问题。这里的“双向”是指零售连锁企业,在往农村连锁网点配送工业品之后的返程中把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运回城市,配送到城市的连锁店。运输车辆往返过程中,两头不放空。目前农村零售企业的工业品物流配送,一般为单程。农副产品进城的配送渠道一般要经过农贸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多道环节,不仅质量无法保证,而且在运输、储存等环节损耗率也居高不下。有研究表明,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物流环节的损失率达到25%~30%。工业品的单程配送和农副产品配送的多环节、高损失率,直接导致物流成本的高企。如果能够通过横跨城乡市场的连锁零售企业进行“双向流通”,无疑节约了物流成本。降低的物流成本,可以使企业和农民两方得利:一方面,企业通过提高收购价格让利农民,直接提高了农民收益;另一方面,零售企业也增加了利润,间接提升企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壮大了企业实力。

第二层涵义,是指品牌共享上的“双向”渗透,主要解决生产与销售的稳定问题。零售连锁企业的零售网点一般设在城市的社区或农村的中心集镇,消费者对某项工业品或农副产品的需求,在形成消费偏好后,一般能够保持稳定的消费量。农贸市场或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尽管具有吞吐量大、辐射能力强的特点,但在市场稳定性方面,不及零售终端连锁企业。连锁零售企业,特别是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具有完善的经营管理和物流配送体系,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信誉度,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证商品质量体系的完整、稳定与安全。这就为零售企业选择部分特色产品作为自有品牌商品在自己的系统内销售奠定了基础。

第三层涵义,是指生产与市场信息的“双向”对接,主要解决市场需求信息与指导农民生产的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是带动生产发展的动力。区域内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往往受流通的制约。零售连锁企业为终端销售商,利用自身的物流通路直接介入农副产品的流通,一方面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和消费者的需求指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通过与农民签订定品种、定数量、定价格的契约,发展订单农业,从而解决地方政府多少年来一直想解决而无法解决的农民盲目生产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培训或引导农民按照一定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提升农副产品的品质,解决农副产品的质量难以稳定的问题。

三、城乡市场“双向流通”连锁超市零售企业组织模式构建

“双向流通”连锁零售企业进入乡村的定位,有四重功能:一是农村集镇的购物中心;二是技术服务与培训中心;三是信息传播与交流中心;四是农副产品收购与品牌输出中心。功能定位决定组织架构必须要分为三块:一是工业品销售;二是信息与技术服务中心;三是农副产品收购和品牌输出中心。一般来说工业品销售比较简单。而农副产品收购和品牌输出却比较复杂,不是为收购而收购,而是涉及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及收购过程中的质量检验等多项内容。乡村集镇连锁超市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对于连锁超市零售企业来说,其主要的职能是零售营销和物流配送,进入农村市场后,要承担信息、技术及培训等如此复杂的综合服务项目,无疑是困难的。如果另起炉灶,从头开始,投入和维护费用是巨大的。但是可以整合农村现有资源,特别是可以借助供销合作社的资源。

就经营网点和职工人数而言,供销合作社无疑是全国性最大的经济组织,而且扎根农村市场已经几十年时间。目前,全国已有基层供销社2.6万个,各级供销社直属企业5万多个,服务网点48万个,职工300多万人,全国供销合作社社员达1.6亿户。从理论上讲,供销合作社在农村市场的工业品经营和农副产品收购,应该是个“巨无霸”。从实践上看,供销合作社在探索把企业办成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遗憾的是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各级企业都是相互独立的法人实体,体制安排决定了各个基层供销社单兵作战的现状。其结果,是资源的分割、信息的分割和城乡的分割,供销合作社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的连接。

“双向流通”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城乡分割问题。弥补了供销合作社系统体制的不足。但究竟用什么方式把农村中现有的各种资源利用起来呢?一是契约合作,分享经营利润。与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基层社、“公司+农户”的龙头加工企业、各种农民种植养殖或者科技协会等各类经织进行合作,通过契约的形式形成紧密的上下游关系。即委托这些机构指导农民按照一定的质量标准生产。待农副产品收获后,由这些机构按照合同代为收购农民已经进行初级分拣、分类的产品。专业质检人员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查,贴上商标就可以通过物流配送到城市社区的各个超市进行销售。这些机构应得的利润可以通过合同的形式予以确定。二是聘用专业人员,参与服务和管理。适当长聘或短聘一些活跃在农村、具有技术专长的技术人员和具有一定信誉的农民经纪人,作为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农民生产、农副产品收购、龙头企业加工等过程中发挥技术培训与指导、信息传播与交流、质量监督与管理的作用。有条件的连锁超市企业也可以建立样板基地,示范并带动农民按照标准(包括种子、肥料、农药、种植、质量管理过程和产品分拣归类等)进行生产,再由超市收购。城乡市场“双向流通”连锁超市零售企业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

四、政府引导连锁超市零售企业走“双向流通”道路的策略

“双向流通”连锁超市零售企业利用市场机制很好地解决了城乡物流分割的难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均衡市场供应能力的问题。近年来,在大城市周边的农村集镇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中心集镇,已经陆续有大型连锁超市零售企业入驻。如何引导这些连锁零售企业走“双向流通”的道路,各级政府应该有所作为。

首先,要发挥政府制度供给的作用。制度供给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这里所指的非正式制度供给主要是指发挥政府的舆论导向作用。通过舆论导向引导城市连锁超市进入农村,引导供销合作社基层企业自愿与城市超市企业联合走品牌整合之路。政府拥有报纸、电视等媒体公共资源,掌握舆论导向的主导权,因此发动各类媒体,对区域内连锁零售超市企业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把“双向流通”、品牌整合的好处广而告之,营造“双向流通”、品牌整合的紧迫感和自愿进行“双向流通”、品牌整合的区域文化氛围。正式的制度供给包括地方各级政府在其权限范围内可以制定的条例、规定或地方法规。比如,制定和完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副产品标准化体系和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对双向流通横跨城乡的连锁超市零售企业必要的税收优待,让其享受与农民和农贸市场摊贩同样的“零税赋”政策;对双向流通横跨城乡的连锁超市零售企业按照其收购农副产品的额度大小进行年度排名表彰;对符合条件的“双向流通”连锁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批准上市融资等。

其次,要发挥政府财政支持的作用。各级财政应该有专项预算来支持和鼓励“双向流通”横跨城乡的连锁企业到农村中心集镇设立连锁网点。对城市连锁超市下乡走“双向流通”模式经营之路的企业,每开张一家,财政给予5万元~

10万元的补贴。加快农村公路网的建设,特别是加快重点农副产品产业群区域的路网建设,改善农村物流配送条件。给予“双向流通”横跨城乡的连锁企业运输车辆通行费全额补贴。对购置农副产品冷藏、冷冻保鲜设备,建设冷库的企业给予一定的银行贷款贴息等。

参考文献:

[1]林素娟:构建双向流通低成本的模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商业研究,2006,(24),144

[2]上管守刚:从一个农家店的兴办看农村超市发展的方向[J].中国合作经济,2006,(05),44

[3]高青松:正确理解供销合作社的联合与合作问题[J].中国合作经济,2006,(11),45

农副产品运营篇5

关键词:农副产品收购:现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8)-0063-04

一、甘肃省农副产品收购与现金运行的主要特点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金融机构现金收支呈逐年上升态势。甘肃省现金收入渠道主要有:商品销售收入,服务业收入,城乡个体经营收入,储蓄存款收入,居民归还贷款收入,汇兑收入,其他收入等。其中比重较大的是储蓄存款收入和商品销售收入,2013年储蓄存款收入占金融机构现金总收入的75.7%,商品销售收入占金融机构现金总收入的6.8%。甘肃省现金支出渠道主要有:工资性及个人其他支出,农副产品收购支出,行政企业管理费及经营费支出,城乡个体经营支出,储蓄存款支出,居民提取贷款支出,其他支出等。其中比重较大的是储蓄存款支出,2013年储蓄存款支出占金融机构现金总支出的76.8%。农副产品收购现金支出在现金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常年维持在2%-3%的水平上下波动,除有较大的不可测因素介入,农副产品收购现金支出不会发生明显的趋势变化。

甘肃省农副产品收购及现金支出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农副产品收购支出是影响现金支出的因素之一。“十二五”期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化和发展,农业的首要地位、重要地位和基础地位得到确立,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农副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化程度得到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副产品总产值不断提高。2013年甘肃省主要农副产品粮食、油料、棉花、水产品和水果的产量分别为1138.90万吨、69.27万吨、7.05万吨、1.39万吨和391.37万吨,近5年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13%、3.82%、-5.22%、3.36%和8.20%,其他主要农产品也增产较多。同时,国家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部分农副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不断上涨。农副产品的增产及市场需求的扩大直接导致了收购量和收购价格的不断上扬,以致农副产品收购支出成为影响现金支出增加的因素之一,但是占比较小,并保持平稳,没有较大波动。

(二)农副产品收购“现金”支出和“转账”回笼的特点,导致金融机构现金支出不断增加。一方面,农副产品的出售人是农民,每个农民都是相对独立的农产品生产者,一般未在金融机构开设结算往来户,加之农村结算手段相对落后和农民对现金的偏好,农副产品的收购绝大部分是现金结算,使得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提现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收购企业把收购的农副产品销售给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其销售基本上是以转账方式体现资金回笼,收购企业归还银行贷款,同样以转账方式进行,使银行资金运动表现为“现金”支出、“转账”回笼,由于农副产品收购现金投放和转账回笼的交替性,银行现金投放不断递增。

(三)农副产品收购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使金融机构现金支出也呈现出季节性波动的特点。甘肃省农业经济由于较多地依赖自然因素,现代化程度较低,农副产品总产值指数相对增长缓慢,而生产、销售的季节性很强,从而农副产品收购现金支出呈现较强的季节性起伏。6-9月份是夏粮、油菜籽和棉花收购旺季,10-12月份是秋粮、烤烟、药材和马铃薯收购旺季,在此期间,金融机构的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大幅增加,并且基本上以现金的形式投放出去,转账结算很少,这就使得省金融机构现金支出长期呈现出上半年投放少,下半年投放骤增的特点。但是,2008年以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副产品的出售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农副产品所有者已经不再因循于夏、秋两季集中出售农副产品,而是取向于农副产品的市场价格,或出于对货币需求非迫切性的动机,长年销售的市场行为开始出现。农副产品收购开始出现由季节性、集中性逐步向长午性和分散性转化.导致现金支出也浮现出均衡性趋势。

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变动与甘肃省现金支出相关性分析

(一)农副产品价格指数与甘肃省年度现金支出呈低度相关。结合图表,采用Eviews相关性回归分析,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和现金支出二者相关系数为0.32,呈低度相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与现金支出二者相关系数为-0.39,不相关。

(二)农副产品价格指数与农产品集中收购期间现金支出高峰高度相关。甘肃省农产品集中收购时间为每年的第三季度,以2006-2013年每年第三季度现金支出量和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做Eviews相关性回归分析,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5,呈高度相关。以2006-2013年每年第三季度现金支出量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做Eviews相关性回归分析,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8,呈高度相关。

(三)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变动与当地金融机构现金净投放呈高度相关。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为例,产薯大县安定区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选取每年马铃薯收购期,即9-10月份,通过2006-2010年定西市马铃薯收购价格变动和当地金融机构现金投放、现金净投放的回归分析,二者相关系数分别为0.85和0.82,均呈高度相关。从图中可以看到,定西市当地金融机构现金投放、现金净投放折线图走势与马铃薯收购价格走势高度一致,可见马铃薯收购期间价格波动对当地金融机构现金运行产生了一定影响。

农副产品运营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决策,进一步创新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用工业化的理念、市场化的运作、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来谋划发展农业,推动区域块状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全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目标任务

我区农业产业化试点工作从年7月开始至年底结束,历时3年左右时间,通过九个方面的工作,迅速扩充渝水农村经济总量,实现农民增收1000元的目标。

(一)加快建成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要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提供服务、分块招商”的原则,采取业主投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办法,实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分层次、分阶段推动。示范园区规划期3年,分中心园和示范园,规划面积15000亩,其中种草养殖示范园2500亩(中心园1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园2500亩(中心园500亩)、果树种植示范园5000亩(葡萄中心园1000亩)、花卉苗木种植示范园1000亩(中心园100亩)、高效作物示范园3000亩、水产养殖示范园1000亩。年底前重点抓好中心园建设和完善,高标准建成500亩加山精品蔬菜园、罗坊1000亩种草养殖园(肉牛示范场棚)、姚圩200头奶牛养殖场和水西100亩苗木花卉园,完善好观巢1000亩葡萄园。此项工作由区委副书记何华武同志牵头,区政府副区长邹永清、区长助理干华明同志负责,区农办、农业局、畜牧水产局、林业局、蔬菜办、建设环保局和有关乡镇(办)具体实施。

(二)大力培植新兴主导产业。按照比较优势和规模经营的原则,在抓好传统农业产业升级的同时,今后3年集中全区财力物力,从年下半年开始,重点培植绿色果蔬、草食畜禽、花卉苗木三大新兴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力争果蔬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主要分布在水西、马洪、姚圩、马洪、罗坊;肉牛出栏10万头以上,主要分布在北岗、罗坊、姚圩、南安、观巢;大力推广种草养鹅;花卉苗木面积1万亩以上,主要分布在。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五大体系”。一是政策保证体系,制定和落实《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和《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标准体系,按照国际标准和惯例,严格执行农产品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标识制度,推进农产品安全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业;三是技术体系,以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及行业协会为主体,有组织地对农民进行畜禽养殖、果蔬种植、花卉栽培、大棚生产等十项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使千家万户掌握农业先进技术,参与到主导产业的发展中去;四是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产地市场,加快销地市场建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五是服务体系。配合市里抓好海关、商检等服务体系建设。此项工作由区委副书记何华武同志牵头,区政府副区长邹永清、区长助理干华明同志负责,区农业局、畜牧水产局、林业局、蔬菜办和有关乡镇(办)具体实施。

(三)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加大对现有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区财政每年筹集300万元资金,70%用于奖励或贴息,3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扶持壮大棉籽“三相萃取”、一力味精公司、新和药业公司以及洪鸭禽蛋公司等四大民营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外商资本参与农业开发,领办、创办和参与经营各种龙头企业。在大力培育绿色果蔬、草食畜禽、苗木花卉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同时,着力引进外地有实力的名牌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一大批种子、种苗、科技开发、精深加工和市场营销的龙头。从年下半年开始,3年内培育罗坊肉牛养殖场、加山精品蔬菜园等农业龙头企业,力争年内建成罗坊500头肉牛养殖场、加山500亩精品蔬菜园。近期内研究制定并出台《渝水区关于扶持奖励龙头企业的实施办法》。此项工作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涂群同志牵头,区政府副区长邹永清、区政协副主席吴金瑞、区长助理干华明同志负责,区乡镇企业局、供销社、招商局和有关乡镇(办)具体实施。

(四)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营、民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农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大力推广“公司(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农户”的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巩固和完善观巢葡萄、马洪柑桔、罗坊肉牛、罗坊生猪、水西黄花梨、良山养鱼现有六大协会的基础上,年底前积极发展花卉、苗木、草业、蔬菜、药材等新兴产业协会。实行生产基地有协会组织,生产区域有联合协会。区里建成总会,鼓励引导龙头企业法人代表和贩销大户、种养能人担任协会负责人。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初期,区财政适当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其贩运、销售农副产品所缴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由受益财政予以奖励。此项工作由区政府副区长邹永清同志牵头,区长助理干华明同志负责,区农业局、畜牧水产局、蔬菜办、林业局、有关乡镇(办)具体实施。

(五)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渝水农业信息网站、村(企)信息点,各乡镇(办)在已经建立信息网络终端的基础上,加快信息网络运用工作,水北、水西、罗坊、姚圩、良山等乡镇年底前要配齐配强信息网络终端工作人员,实行网络社会化、公开化,方便农民上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信息村,城南、城北街道办事处至少有一个村委年底前建成信息村。加山精品蔬菜示范园、观巢葡萄园、姗娜柑桔园等农庄(园)要尽快组建信息点。大力培育壮大农产品流通组织,充分发挥一些从事农产品经营的小老板信息灵、渠道广的优势,把我区的农产品销出去,同时大力扶持农民经纪人、贩运大户和民间流通组织,帮助他们尽早成长壮大。从年下半年开始,力争3年内形成罗坊畜禽批发市场、水西果蔬批发市场、观巢葡萄批发市场、水北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四大专业市场,百个流通企业、千名流通小老板、万名个体流通专业户。此项工作由区委副书记傅明明同志牵头,区政府副区长徐徕水、陈文华,区长助理何志勇同志负责,区农办、农业局、工商局、建设环保局和有关乡镇(办)具体实施。

(六)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探索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新途径,用发展股份合作经济的办法加快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年重点在姚圩、罗坊、水西进行土地流转,力争在2年时间内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要成立乡镇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特别是要保护好“失土”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和收益权,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此项工作由区政府副区长邹永清同志牵头,区长助理干华明同志负责,区农办、农业局、土管分局和有关乡镇(办)具体实施。

(七)科学搞好城镇规划和建设。要按照“现代化、特色化”的要求,搞好城镇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工业区、商贸区与生活区,做到三区明显分开。年,要重点规划好界水、珠珊新集镇,年重点抓好水北、姚圩、水西、罗坊、下村五个集镇的高标准规划。积极开放城镇发展规划市场和基建市场,引进外来资本参与城镇规划和建设的竞争,营造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城镇。此项工作由区政府副区长徐徕水同志牵头、区长助理何志勇同志负责,区建设环保局、乡镇企业局、计委和有关乡镇(办)具体实施。

(八)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做好调整摸底工作,对全区孤寡、残疾等弱视群体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年底前,全区要完成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工作。按照以农民自我缴费为主、集体补助和互济为辅、社会保险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由政府组织管理,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共同承担养老保险费缴纳,农民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完善纯女结扎户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各乡镇(办)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年,城南、城北街道办事处所辖村委要全面实现村民的养老保险,罗坊、水西、良山、姚圩等地要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委进行村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实行农村医疗保险的有效途径。此项工作由区委副书记田永斌同志牵头,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涂群、区人大副主任刘文兵同志负责,区民政局、残联、卫生局、计生委和有关乡镇(办)具体实施。

(九)加快涉农部门和乡镇站所职能转变。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改革条块分割、部门分割、技术分割、产销脱节的管理旧体制,建立健全一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农业管理体制。年底以前要将蔬菜产销服务中心、果品产销服务中心、畜禽产销服务中心、棉花科技服务中心从原属部门剥离出来,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向企业单位、独立的法人服务机构过渡。结合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合并农村现行的农技、果蔬、水利、林业、水产、畜牧兽医等乡镇农业管理站(所)。针对粮食、供销部门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行政职能弱化的状况,进一步转变职能,办成纯行业性的合作经济组织。区供销社依托现有的乡、村连锁组织,积极与各乡镇(办)的协会组织开展联合协作,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帮助农民推销农副产品。区粮食局分区域组建粮食购销公司,通过统一推广良种、“订单”收购和发展粮深加工的方式,建成为粮食生产、加工、销售方面的龙头企业。此项工作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涂群同志牵头,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黄辉,区政府副区长邹永清、区长助理干华明同志负责,区农业局、畜牧水产局、水利电力局、林业局、粮食局、供销社、蔬菜办、编办和有关乡镇(办)具体实施。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区里成立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整个试点工作由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区农办组织、协调,区直各涉农部门和有关乡镇(办)全力支持;试点工作九项目标任务实行领导牵头负责、部门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

(二)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切实用好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专项资金和市级配套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二是区农行、农村信用社把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每年安排贴息贷款至少达到3000万元,对符合扶贫贷款条件的龙头企业在贷款期限和利率上给予照顾。三是借鉴浙江桐乡市的经验,建立农业信用担保制度,成立渝水区农信担保有限责任公司,重点为全区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种养业农户提供信用担保。四是为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产品注册商标、统一品牌。

农副产品运营篇7

一、充分认识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供销合作社系统作为农村商品流通服务的重要力量,切实履行职责,根据开放办社的精神,积极运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加快建设农村流通服务网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是为广大农民群众办的实事。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对促进生产、扩大消费、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采取切实措施,积极主动支持供销合作社系统做好这项工作,确保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作顺利推进。

二、扎实推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

各级供销社要以农村为市场,以服务为根本,以制度为保障,在改造传统经营网络的基础上,统筹规划,重点建设好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服务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服务网络,为“三农”提供综合服务。

(一)建设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以现有行业大型企业为龙头,以1450家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为基础,以县级农资配送中心和区域性乡镇集镇农资配送总站为重点,逐步建成上联厂家或大型供货商、下联农资终端网点(综合服务社),集采购、物流、配送、零售和科技服务为一体,覆盖全市农村的农资经营服务网络。按照“统一布局、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的要求,以连锁经营为主要经营形式,采用“自建或特许加盟”的操作方式,建设配送、信息、科技咨询服务三个平台,为全市广大农民提供安全、放心、经济、优质的农资商品和技术服务。

(二)建设农副产品市场购销服务网络。以市和区、县(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为龙头,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现有网点、市场设施,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以配送直销、冷链物流等现代营销方式,建设集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交易市场和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扩大农副产品购销及信息服务网络的覆盖面。积极创造条件盘活存量资产和土地,按照当地流通网络建设的规划,以县城为重点大力推进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和改造升级,引导城镇农贸市场改超市,提升农副产品生产流通网络的服务功能。引导和鼓励优势企业,紧紧围绕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目标,进行产销衔接和订单直供,不断增强基地农副产品的辐射力。要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开展进出口贸易,将我市传统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深加工的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要积极领办、引办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解决农产品的“卖难”问题;支持龙头企业提升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发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努力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副产品的生产链条,稳步扩大农副产品的生产规模。要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农副产品的加工生产项目,引进先进生产加工技术,提升农副产品进入市场的档次和品位,增强农副产品进入市场的竞争能力。

(三)建设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以市和县(市)供销社日用消费品大中型商场为龙头,采取总经销、总、集中采购等多种形式,组织区域经营企业合作,形成区域配送中心;以基层供销合作社、农村小超市、便民店、农家店、综合服务社为基础,建立上联生产、流通企业,下联基层网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连锁经营网络。因地制宜走适合当地农村市场特点的连锁经营路子,探索以农村市场为基础的不同连锁经营发展的模式,注重利用县域内贴近农民的多种资源,靠大联强,通过开放办社,实现借势发展,同时要积极探索成立跨区域乃至覆盖全市的连锁经营集团。

在日用消费品经营服务网络建设中,烟花鞭炮的规范经营要作为重点来抓。烟花爆竹既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喜庆商品,同时也是危爆商品,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市和县(市)供销社烟花爆竹公司从网点设置、烟花爆竹的储存、运输、购销、燃放管理等方面,都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安监、公安、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对我市烟花爆竹市场的整顿和规范,严厉打击非法储存、运输和经营烟花爆竹的行为。

(四)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服务网络。以现有行业大型企业为龙头,通过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来规范我市再生资源市场。按照“退市进郊、退路进场”的要求,重新规划布局,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市场,规范交易地点和交易行为,引进生产企业进场发展精深加工,实现产业化经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建立集回收、加工、综合利用处理为一体的服务网络体系。市和区、县(市)再生资源企业要主动配合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将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延伸到社区。

三、加强对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是一项涉及到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流通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积极、健康地推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各级供销合作社要把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作为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建立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科学制订建设规划,提高人员素质,强化工作措施,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要注意不断总结经验,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为做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工作,确保我市农资市场稳定,进一步完善我市大化肥储备体系,对淡季大化肥储备实行财政贴息。市供销社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好切实可行的大化肥淡季储备实施方案,根据大化肥储备数量计算贴息额。各县(市)人民政府也要根据本县(市)供销社农资公司化肥淡季储备情况给予财政贴息补助。二是对供销社领办、引办、协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规范,经验收合格且成效明显的,市、县财政要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三是各级供销合作社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充分利用现有支持渠道和政策,加快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发展改革、国税、地税、农业、金融、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大力支持供销合作社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组织农副产品加工、购销和市场建设,在立项、资金、税收、土地征收、资产重组、企业改制等方面给予支持。各县(市)财政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供销合作社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支持供销合作社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领办“两社一会”;支持供销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与有关部门合作,开展农民经纪人和农民技能培训。金融部门要支持县级供销合作社与农民合作组建投融资平台,成立为农民项目贷款的信用担保公司,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商务部门要重点扶持供销合作社参与“万村千乡”工程建设,培育连锁经营骨干企业,改造网络终端,构建连锁配送体系。对供销社新建、扩建、改建的商业网点,参照“万村千乡”工程的有关标准,市、县财政要视情给予适当的网点补贴。工商部门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注册登记,培育农产品优质品牌。各地要将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规划,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与产品开发项目给予优先立项和资金支持,支持优势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方式拓宽回收渠道。

(三)商业网点的建设布局要纳入全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对促进生产、扩大消费、服务“三农”有着重要作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纳入商业网点的建设布局。

农副产品运营篇8

一、平价商店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思路

(一)重要意义。平价商店是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通过产销对接、农超对接等途径,销售人民群众生活必需的农副产品,并在价格异动时承担保障供应、平抑价格等社会责任的商店,是平抑物价、维护农副产品价格基本稳定的重要载体。鼓励和支持平价商店建设,有利于稳定市场农副产品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有利于畅通农副产品产销渠道,缓解农民"卖菜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规范农副产品流通秩序,降低经营成本,缓解群众"买菜贵"的问题;有利于培育保供稳价载体,创新市场价格监管的方法和途径。

(二)工作思路。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运作相结合、价格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短期措施与长效机制相结合、实行价格优惠与加强价格监管相结合"的原则,以产销对接、保障供应为核心,以价格调节基金为支撑,以契约方式约定相关方的责权利为手段,综合运用政府倡议、基金补贴、规范管理、加强服务、舆论引导等多种手段,加快推进平价商店建设步伐,建立完善稳定的"菜篮子"价格长效机制。

二、平价商店建设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建设目标。2012年全面启动平价商店建设试点工作,在主城区开设6家平价商店(直销区),重点在农副产品消费量较大以及人口密集、中低收入群体相对集中的城区布点。以后逐年增加,稳步推进,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覆盖全市城市社区的平价商店网络,建立比较完善的平价商店准入、扶持、运营和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稳定农产品价格的作用。

(二)基本形式。今年主要在大型超市及其社区店建立农副产品平价直销区,明年采取在集贸市场建立农产品直销专区、农产品平价直销店和大型超市及社区店平价专柜相结合的方式实施。

三、平价商店建设的资质条件及经营要求

(一)经营主体应当具有合法经营资格,并有相对独立且具备一定规模的经营场所。

(二)经营的平价商品主要是群众基本生活必需的农副产品(以蔬菜类为主)。

(三)严格履行稳价责任义务,经营品种、数量、价格符合政府稳价工作的要求。其中平价销售的蔬菜、水果类价格原则上应低于当地同类市场均价15%以上,粮、油、肉、禽、蛋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价格原则上应低于当地同类市场均价5%以上。商品质量符合国家质量安全规定要求。

(四)按规定悬挂价格部门统一制发的平价商店标识、平价标价签或价目表。

(五)自觉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监督检查,主动配合价格监测和市场调查等工作。

四、平价商店建设的规范管理

(一)建立准入、退出机制。由物价部门制定详细的平价商店的资质条件和相关要求,对申请设立平价商店的商户,及时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签订协议,颁发相关标识。定期组织开展查验,对不按规定经营或不履行稳价责任的,发现一次予以黄牌警告,发现第二次则取消其平价商店的经营资格。

(二)经营品种实行目录管理。由物价部门根据省物价局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积极调研,在充分听取消费者和经营者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平价商店经营的品种目录,并根据季节适时调整。纳入目录的农副产品品种不少于30个,蔬菜、水果、粮、油、禽、蛋均要有品种纳入目录,其中以蔬菜为主要品种。

(三)明确权利义务。物价部门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参与平价商店建设经营各方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其经营管理行为,确保在价格发生异动时承担稳价惠民责任,并享受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补贴。

(四)建立相关制度。平价商店要建立健全内部台账资料,台账内容包括每日向当地价格部门报送的平价品种、销售价格、销售数量等。平价商店作为价格监测定点单位,要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履行价格监测预警义务,配备专(兼)职采报价员,协助做好市场价格调查、价格预警等工作(相关监测办法另行制定)。平价商店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建立质量检测制度,确保所经营平价农副产品的质量符合国家和省相关质量安全规定。

(五)加强日常管理。经过认定的平价商店,统一标识,统一挂牌,统一明码标价。标价的内容、形式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在店堂内的醒目位置张贴价格对照表(或利用电子显示屏),将本店内商品价格与市场平均销售价格(以当地价格主管部门前一天监测数据为依据)进行对比,方便群众购买,接受群众监督。平价商店经营的农产品实行统一目录管理,以蔬菜为主,根据不同季节适时调整。各县、区也要及时制定实施方案并予以实施。市物价局将统一组织考核、督查,确保落实到位。

(六)加强价格监测。物价部门要加强对列入目录管理品种的价格监测,利用相关平台及时公布平价商店经营的农副产品价格和市场同类品种的平均价格。对产品价格的监管要做到定人、定时、定点,确保此项惠民政策平稳发展,市民长期受益,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五、平价商店建设的政策扶持

(一)加大资金扶持。对平价商店因执行政府稳价协议而产生的相关价差,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在我市价调基金建立前由财政安排专项经费予以补贴,价调基金政策出台后从价调基金中支付。

(二)加强收费管理。物价部门要对涉及平价商店建设和经营管理的各项收费进行全面清理,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减轻经营者负担。

(三)实行价格优惠。单纯经营平价农副产品的平价商店,用电、用水、用气价格实行与工业同价,并单独装表计量。其他类型的平价商店或平价销售摊位,无法单独装表计量的,以平价农副产品经营面积占该经营企业全部营业面积的比例分摊相应的用电、用水、用气量,并执行优惠价格政策。

(四)配套政策扶持。农业部门和商务部门要将平价商店优先纳入政府储备粮、油、猪肉、蔬菜等应急供应网点,积极帮助平价商店实现"农超对接"、"产销对接",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平价农副产品、蔬菜的进店品种原则上优先选择本地地产种类,增加我市农民的收入。在特定时期结合农副产品的时令性适时启动类似生猪储备型的多种鲜活蔬菜等产品的储备,保持市场稳定,保障农民的利益和投入生产的积极性。

六、平价商店建设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进一步加强对平价商店建设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市平价商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物价、农业、商务、财政等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物价局。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明确职责,细化工作措施,稳步有序推进。各责任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把推进平价商店建设的各项工作抓好抓实抓到位。

(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平价商店扶持、补贴和运营的配套管理制度,确保扶持政策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监督管理规范到位。平价商店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明码标价、价格变动台账、质量检测等制度,依法规范经营。

(三)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作用。及时出台我市价调基金政策,充分发挥价调基金作用,稳定平价商店补贴资金来源。

(四)有效引导价格预期。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各类媒体同步制定舆论引导预案和宣传工作方案,广泛宣传建设平价商店的重要意义和有关扶持政策,推广经验做法,扩大社会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上一篇:校园安全管理情况汇报范文 下一篇:消防安全管理情况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