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4-02-18 10:15:11

虚拟经济的定义

虚拟经济的定义篇1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信息主义、生产力、信息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6) 03-0034-05

Abstract: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is a new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ew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information era.I The incomplete and asymmetric of information supply the analytical tools for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ic development.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ic play a catalytic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economy.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ic perform information doctrine for information wealth of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strategy view. It absorbs inform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critique of Marxism and develop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ic theory.

Key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information doctrine, productivity, information

人类经济从传统的实体经济走向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交融的新时代,广义虚拟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呈现出了很多的新的特点,虚拟经济对于社会的发展节奏和面貌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和新构建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下,新的经济观正在形成,以信息主义为特点的广义虚拟经济正在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一、信息在广义虚拟经济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的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并没有作为传统经济学的考虑因素纳入到发展之中。在广义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开始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虚拟经济学也开始对信息的产生、制作、交换以及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开始研究分析,表现为经济学中对于广义虚拟经济与信息问题的重视。

不确定经济学是经济学发展的新工具,广义虚拟经济下,信息的不完全性和经济的不确定性呈现出来,信息的全过程需要成本考虑,同样信息也将带来收益,这就是广义虚拟经济下的“信息经济学”的产生条件。信息除了在原有的经济决策中发挥作用之外,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信息在虚拟经济运行中的成本和收益问题,在这样的问题导向下因此整个经济学的研究视角需要转变。

广义虚拟经济学的兴起促进了“信息部门经济学”的进一步的发展,信息部门经济学是“专门分析信息产业和信息产品的特征,及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比重和贡献,从而把信息和信息活动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 的新的研究方法和经济部门。在广义虚拟经济之中,信息已经突破原有的经济决策信息因素单一性角色,而已经成为具有生产要素的复合性特征,其能够单独或者联合其他经济元素对经济系统的的结构、功能和作用产生新的影响,在 广义虚拟经济下,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将对经济活动产生新的结构性调整与功能性调整。

在广义虚拟经济下,信息成为新的生产力要素,信息的分布和利用将决定经济的运行和效果,尤其是在互联网经济和技术的广泛传播下,经济不对称情况和机理被无限放大,将会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两极化和贫富差距,信息在虚拟经济中起绝对性的作用,其非对称性的程度越高,在竞争性市场上通过对于信息的垄断可以形成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我们可以看到,当今世界经济运行中,谁掌握了信息优势,谁就可以占据经济活动中的有利地位,同时将利用信息优势进一步加深对信息资源的垄断,这就可以看出来信息在经济活动中已经成为决定性的战略性资源。

虚拟经济下,市场发展出现了新的态势,信息对于市场的影响表现为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关于信息在市场中有其是虚拟经济市场中产生的作用,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罗夫通过“柠檬市场理论”来分析归纳信息在市场活动中的买方和卖方中如何发挥不对称的作用。所谓“柠檬市场”指的就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我们假设这种柠檬市场下,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者比买房更多的额信息,占有市场优势,在这样的 极端情况下,市场会逐渐的消退,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你想选择问题。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在金融期货市场上,卖家对于手中的金融产品及其背后的实体经济比买家拥有者更多的信息,两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金融买家对于卖家的信息肯定是持怀疑态度,唯一的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把价格压低,来通过价格优势来降低信息不对称对买家造成的高风险。买家过低的价格最后会促使卖家提供更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低质的金融产品充斥着市场,高品质的金融产品被逐出,最后导致的将是金融危机和金融市场的萎缩。因此,如何来削减虚拟经济中的信息不对称,就需要建立长效透明有效的沟通手段。在信息社会和虚拟经济中,经济主体中的诚实是有效工具,这也就是我们看现在的大部分虚拟经济中对于征信认证的重视性,就是为了解决虚拟经济运行中的信息的不完整和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乔治・阿克尔罗夫是凯恩斯主义的支持着,其认为如果视图解决柠檬市场中的经济不对称的危害,需要政府在市场体系尤其是市场沟通和诚信机制作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柠檬市场理论在虚拟经济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表明信息主义能够能够对虚拟经济中的很多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因此被认为是揭示了“虚拟经济的核心”。

二、虚拟经济与“经济观”的演变

广义虚拟经济对经济观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广义虚拟经济涉及对价值的重新认识和重新定义,这对传统经济价值理论带有颠覆性意义,而价值一直被认为是经济观中的核心要素,基于信息主义推动的广义虚拟经济对于经济观的演变影响结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虚拟经济下的信息生产力

广义虚拟经济同新技术的结合产生了生产力角度的信息生产力。生产力被看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也是经济学范畴中的重要元素,在广义虚拟经济中,生产力也出现了新的特征。广义虚拟经济下,社会发展从原有的物质生产力向着信息生产力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中,很难再有明显的去分界线,经济活动中的产品生产制造着、产品、工具和市场交换,都能够看到信息在起着更加的突出的作用。广义虚拟经济仍但是技术创新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但是从虚拟经济发展过程来看,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主导技术,成为新的生产力模式和形态,虚拟经济将成为经济运行的主形态,同时对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等上层建筑产生了影响,最终形成以信息主义为特征的“虚拟经济社会”。

由于信息生产力在广义虚拟经济中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我们说虚拟经济发展的先进性就是表现为生产力进入到信息形态,因此在虚拟经济时代,如何来衡量不同经济区域的生产力水平,就要考察信息在不同经济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要考察信息、知识、智力等新信息部门在虚拟经济中的比值,要考察虚拟经济下的信息从业者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因此我们说虚拟经济时代,尤其是广义虚拟经济是比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更高的社会发展形态,是生产力基于信息化的新的跃升。

(二) 虚拟经济下的信息战略观

广义虚拟经济下,经济新常态就是一种将信息作为经济发展战略观的新经济发展形态。在虚拟经济中,信息成为非常重要的商品资源,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的经济发展迅猛领域大多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经济,因此世界上的国家为了能够抢占经济中的领先地位,都将信息资源和虚拟经济的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基本储备,对于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的力度不断加。虚拟经济背景下的大国竞争已经突破了原有的简单劳动力和资本的竞争,而是信息富集的虚拟经济元素则更具有生产中的优势,才能够在虚拟经济发展中成为新的强国,这就是虚拟经济下的信息资源观。广义虚拟经济下,知识和科技是信息强国的特征,虚拟经济也成为强国和弱国之间的分水岭,基于虚拟经济的“信息生产力”和“信息标准”使得世界分工有了新的特征,经济强国多存在于虚拟经济的生产中,虚拟经济在推动国家财富积累方面比实物更具有优势,而穷国则更多的承接了工业化生产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所以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只有不断的进行经济新常态建设与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中推进虚拟经济的发展,释放信息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才能够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三) 虚拟经济下的信息财富观

广义虚拟经济下财富呈现出新的二元价值容介态,也就是新的价值形态的变化,以信息为载体的新经济附着物成为虚拟经济的财富标志。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认为:“‘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初期,必将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在信息社会中,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知识是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劳动。” 林左鸣认为:“今天世界上所创造的财富,绝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还创造了很多非物质的财富,而且非物质财富占总财富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种现象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 虚拟经济多集中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以满足人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价值的增长不再仅仅依靠体力劳动,而是需要依靠信息生产所带来的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新的经济观,虚拟经济通过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形式来取代资本和劳动,成为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标志物。因此,从信息主义的角度来看,虚拟经济在经济学中将处在首要的地位,虚拟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更多的是由信息所创造的,而劳动时间以及满族人的生活需求的产品不再是判断价值的唯一标准。

三、虚拟经济中的经济信息主义

虚拟经济时代对经济观的影响,在演化的过程中成为决定性因素,通过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于经济信息主义的修正和吸纳,使得新的经济观最终将走向更加科学的广义虚拟经济下的信息主义。

(一) 修正信息决定论

在广义虚拟经济中,由于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要素和价值容介物,是一种新的经济信息决定论。这种广义虚拟经济语境下的信息主义,将会将经济体的信息优势转化为具体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优势,广义虚拟经济的信息不对称最终将会导致经济层面上的地位不对称。在广义虚拟经济下,人的经济活动可以被抽象成为对于信息的获取、加工、交换、生产和收益,人们的信息能力能够决定人们的经济互动能力,社会上典型的经济信息主义浪潮已经席卷我们的社会。互联网经济、互联网思维已经遍布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中,随着虚拟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形式,信息主义也开始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第一要义。虽然信息主义的发展有时候超出人类的控制范围,就像每一个经济理论总有自己发展的独立性和负面性一样,信息主义在发展中有过度扩大的现象,聚集成一定的泡沫,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到,虚拟经济下的经济信息主义是经济理论发展的新阶段。不同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价值附着物,也就是价值容介态,在虚拟经济下,信息成为最为主要的价值衡量物,因此所形成的市场信息主义,将信息置于市场中最为活跃的力量巨大的因素。因此,发展广义虚拟经济,就要将信息掌握在手中,信息成为虚拟经济市场中决定成败的唯一的因素。在广义经济时代,对于传统的竞争规律也有着新的改变,传统的经济体量大的主体兼并经济体量小的主体已经变成信息掌握快的主体兼并信息掌握慢的主体(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和信息掌握充分的主体兼并信息掌握不中分的主体(大数据下的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的挑战)。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资源的信息化导致了资源的信息主义,需求的信息化导致了需求的信息主义,广义虚拟经济在信息主义的逻辑中完成了逻辑性的自洽。然而广义虚拟经济不仅仅是经济信息主义的完全接纳,极端的信息主义将劳动、资源等传统因素排除在了经济发展之外,强调信息是唯一的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但是广义虚拟经济在肯定经济信息主义的同时,还是将传统的发展要素纳入到了新的发展体系之中。在广义虚拟经济中,最基本需求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理需求,是人作为一个高级动物能够活下去所需要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是心理需求,当人们物质需求满足以后,还要追求精神愉悦、心理舒畅。当然,这个快乐不仅仅是完全虚无缥缈的或非物质的,许多物质的东西也蕴含着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和使人快乐的因素。这时候我们就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价值似乎是由满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两个方面来共同组成的。而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还应当通过传统要素的生产加工完成,只是虚拟经济在这个加工过程中进行了信息化的处理,以更加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这也体现了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信息主义的一种更为客观和积极的吸收。

(二) 发展信息创新论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周期律呈电磁波形式,也就是以一种类似磁场跟电场不断交替的波态运动在不断的发展。应用这种理论对世界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可以发展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是类似于电磁波运动的形式,有技术的发展,也有非技术的、创意经济的发展。当技术发展的主导期结束以后,就是创意的发展时代,创意发展积累财富以后,又投入到技术研究领域,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从传统的经济观发展来看,是劳动和技术在创造价值,而在虚拟经济发展中,更多的是附着着信息的科学和知识在发展作用,传统的创新认为技术和劳动力的发展是波状型的,会出现高潮和低谷,但是在虚拟经济视角下,通过经济信息注意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发展主导结束后恰恰是信息创新发展的高峰期,过去的经济发展理论仅仅只是研究技术带来的经济发展周期,发现经济周期会有高周期和低周期,而依靠技术进步发展经济进入低周期的时候,应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造虚拟价值的服务类产业这其实就是信息创新在技术发展的低谷期发挥作用,以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观点来看因为技术革命不可能经常发生,新技术发展必须有先期的财富积累,新的技术范式的形成需要成长期,有足够的时间积累,而信息具有流动快、富集快的特点,并有着改造技术和经济互动的作用,是创新的先导。例如我们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后,世界进入了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低谷时期,行的经济增长点还在培育,新的技术范式体系还在酝酿,但是在这之前,经济就要靠创造虚拟价值来发展,靠创意经济,而创意经济本身就是经济信息主义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因此广义虚拟经济通过经济信息主义可以进一步的完善科技创新理论。

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我们必须看到和承认广义虚拟经济的重要性,也应当看到广义虚拟经济对于经济信息注意的科学吸纳,因为在广义虚拟经济中,经济活动对信息活动的依赖达到了空前密切的程度。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中将信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重视信息经济对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影响,需要通过新的学习去适应已经被信息技术改变了的现实经济活动,广义虚拟经济中的信息主义有利于分析经济活动时产业的升级、科技的应用、创新的实现等,是广义虚拟经济个理论科学性和逻辑性的体现。

参考文献: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肖峰.经济观的变迁与经济信息主义[J].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5):66.

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林左鸣.闫妍.论法定财富标志的缺位与重建[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09(7)

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虚拟经济的定义篇2

关键词:虚拟经济 特征 发展

虚拟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虚拟经济是指以虚拟资本的运作为中心、脱离实体经济的价值形态、按照特定的规律独立运动以获取价值增值所形成的经济活动或经济领域,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的产物,它包括银行的借贷信用(期票、汇票)、有价证券(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种等。从虚拟经济的领域来看,无论是发展股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还是发展网络市场,首先都必须深刻认识虚拟经济的基本特征。概括而言,虚拟经济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高度流动性与虚拟性

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其活动过程只是数字符号的转移,随着虚拟资本无纸化、电子化的发展,虚拟资本的交易可以在瞬间时刻完成,同时,通过证券发行标准和证券价格的变化,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解决了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转移和重组问题以及社会个别资本直接进入产业部门的问题,表现出虚拟经济的高度流动性。然而,虚拟经济领域中虚拟资本的不断交易、交易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实际财富的增长,只是交易双方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的增长,而这种增长预期又受到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公司效益等许多因素的制约,是一博弈行为,形成了虚拟经济的虚拟性。

虚拟经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虚拟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形态的虚拟性。虚拟经济建立在虚拟资本基础上,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虚拟经济又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反作用,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虚拟经济形态的虚拟性表现为经济活动的虚拟实现、经济工具的虚拟运作等。虚拟资本价格的虚拟性。与实体资产的价格相比,虚拟资本的价格具有明显的虚拟特征。从定价方式上说,它是一种心理预期定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受到投资者信念、心理及所带来的行为方式的影响。从形式上看,其存在形式日益虚拟化,这反映了金融产品价值的虚拟特征,决定了虚拟资本价格的内在虚拟性。经营形式的虚拟性。虚拟经营是虚拟经济的实现方式,一方面,通过人员虚拟,可以借助外部的人力资源,来弥补自身智力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功能虚拟,可以借用外部的物力资源,减少庞大的资金和精力的开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而将附加值低的功能虚拟化,由于内部的精简和外部的强化,而且企业掌握了关键业务和高附加值部分,保证了企业较高的投入产出比,实现了企业功能扩张,优势互补,资源节约。过程控制的虚拟性。虚拟经济是心理预期支撑的价格系统,虚拟资本在完全虚拟的市场上进行巨额交易,其价格的波动几乎脱离了价值规律中供求关系的约束,波动性大周期短,稳定性弱破坏性强,虚拟经济对经济活动的过程控制往往通过虚拟手段进行。

复杂性与规范性

虚拟经济是宏观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系统主要是由政府、投资者、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所构成,具有比其它经济系统更强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交易主体的复杂性。虚拟经济领域参与交易的主体很多,有金融证券机构、中外基金、风险投资企业、实体企业、个人投资者等,各参与主体的背景、实力、文化的不同,直接影响到虚拟经济的复杂性。交易载体的复杂性。与实体经济不同,虚拟经济各主体经营的是金融产品,如股票、债券及其衍生品等各种形式的权益凭证。这些金融产品具有一般商品所没有的非物质化、同质性等特性,使金融资产及其市场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使投资者识别和运用各种金融产品越来越难,虚拟经济的复杂性突显。交易方式的复杂性。虚拟资本主要通过金融业的操作来实现交易,金融产品都是虚拟的价值符号,具有极强的互相替代性,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可变能力,其价格的波动具有很强的传导性,加剧了虚拟经济领域的动荡和风险,信息技术发展及金融全球化使虚拟经济运行超越了国界并进一步复杂化,人们对虚拟经济的驾驭越来越难。交易环境的复杂性。虚拟经济虽然是相对独立的系统,但离不开我国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由于我国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导致影响虚拟经济的因素很复杂,有来自国家政策变化因素的影响,也有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行为因素的影响。虚拟资本价值决定的复杂性。虚拟资本只是权益凭证,其内在价值是由其将来的现金收入流决定的,是未来全部现金收入的贴现值。由于金融资产价值本身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所以金融资产价格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大起大落是金融资产价格运行的常态。信用交易中的保证金交易和抛空机制又加剧了这种波动,投机力量的存在加重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气氛,使虚拟资本价值的决定比一般产品市场有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加剧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

我国虚拟经济更应该具有规范性,更应该具有规范性的条件,其经济行为要受到严格的规范,这种规范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虚拟经济交易的资源形式的规范化。股权是虚拟经济交易的核心资源之一,股权的分割、设置、交易是虚拟经济的重要交易范畴。公司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设置股权,改制成为股份公司,就必须严格按照股份公司的机制运作,使公司的组织体制走上了规范化动作的轨道。二是交易条件、程序、场所等运用方式的规范化,信息披露、中介服务等管理的规范化。虚拟资本来自于社会投资者,具有流通性和风险性,时时处在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和影响之中,促使虚拟资本的发行主体必须树立经济金融意识、风险意识、理性投资意识、法律意识,推动企业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建立起多层次的监督体系。

高风险性与高投机性

首先,虚拟资本的内在不稳定性导致其价格变化无常,人们对市场及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又有限,尤其是随着各种风险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等大量投机资本的冲击,虚拟资本价格经常不符合常规地大起大落,使得虚拟经济成为了一种高动荡、高风险的经济活动,加剧了虚拟经济的高风险性;其次,虚拟经济中有价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带有虚拟性,其交易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心理预期及其博弈行为。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虚拟经济的交易规模增大和交易品种增多,又使虚拟经济活动变得更加复杂,使虚拟经济演变为一种投机性很高的经济活动。

发展虚拟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要用全新的观念看待社会主义虚拟经济,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推动虚拟经济的发展。对待社会主义虚拟经济,首先是了解它、认识它,然后利用它、完善它。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善,虚拟经济的发展将会有一个广阔的前景,以虚拟经济的运作进行国有实体经济的调整与改组,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吸收更多的资金,构建战略性产业,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机遇。而网络经济在全球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成熟,正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广泛地应用在各个经济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如何把网络经济与资本市场结合在一起,都要求首先从观念上对虚拟经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战略的高度看待与管理虚拟经济,制定正确的政策,唯有如此,虚拟经济才能在我国健康、稳健地得到发展。

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从理论上讲,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所以我们完全有可能更好地利用虚拟经济的积极作用,而限制其消极作用。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经济越是虚拟化,就越需要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和适度的政府干预,不仅需要有长期性的制度性建设,也应该注意短期对经济的调控。一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实现依法监管。二是扩张虚拟经济,培养和发展民间资本。银行储蓄的持续增长,反映了需求的疲软和资源的闲置,通过虚拟经济的扩张来发育民间资本、配合扩大内需的政策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虚拟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新的交易技术、新的金融品种,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新的竞争和替代,唯有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加快金融创新,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管。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金融自由化程度还比较低,金融创新较缓慢。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国家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并鼓励金融创新品种的开发与应用,为企业提供多种防范和转移风险的工具,同时,作好金融衍生工具的规模控制,完善有关金融创新法规,保证金融创新的正常进行,降低金融创新风险。首先,建立稳定、健全、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其次,形成有序的市场机制。保证市场制度的稳定性、市场交易的公正性、市场运作的规范性、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性。严格规范虚拟经济的投机交易行为,依靠技术保障,建立风险预警和自动报警系统,保证监管的高效性和有效性。再次,加强对虚拟资本的控制。重点是对虚拟资本运作过程的监管,可以通过资产控制、保证金管理等手段对会员实行严格管理,同时完善结算制度、建立合理的结算机构。加强虚拟经济运行机构内部监控制,以人为主,加强对人的管理,建立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操作人员的行为。加强内控建设,提高内部稽核队伍素质,建立内部预警系统。

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稳定可靠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条件。虚拟经济的发展对信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我国现行的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设施却远远落后于这种要求,大大加剧了虚拟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企业虚假包装上市、信息虚假披露给证券市场造成的极大破坏。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可以使虚拟经济参与主体方便、快捷地获取对方真实的信息,降低交易费用,减少风险,避免引起经济震荡。

虚拟经济的定义篇3

[关键词]房地产虚拟经济重构稳定

在市场经济中,房地产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为消费者提供居住和工作场所;二是为个人和企业提供投资或投机机会;三是为整个信用制度提供最基本的抵押资产(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银行抵押资产的90%是房地产)。前者是房地产的自然属性,与是否市场经济无关,后两者则是房地产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功能,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这两个功能。房地产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功能引发房地产在市场经济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基本作用:其正面的基本作用在于房地产可以迅速通过房地产信贷的杠杆撬动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发达地区,导致该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在中国这总是为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土地出让和税收收入);而基本的负面作用就是它可能带来泡沫经济的风险。可见,房地产在现代经济运行中具有很强的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把房地产作为虚拟经济的部门之一来进行研究更能体现房地产在市场经济中的特性。

然而,在传统经济理论中,房地产(real estate)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最重要的实物资产(real assets),属于实体经济的研究范畴,房地产的变动应该与经济基本面相吻合。但是,现实经济中的“房经背离”和“房地产泡沫”等种种“异象”又说明了仅把房地产作为一种实物资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当今经济虚拟化的现实出发,运用虚拟经济理论对之进行合理的解释。

一、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研究

在现代经济中,资本化定价方式越来越普遍,整个经济系统中虚拟经济部分的影响日益增强,相应地,虚拟经济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国内外学者对虚拟经济的定义和称呼有很多种,但是它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而存在的看法却是共同的。虚拟经济概念的本质意在概括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经济运行方式,其基础就是资本化的定价方式。它是观念支撑或心理支撑的价格形成系统,而实体经济是成本支撑的价格形成系统。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房地产的价格形成无疑属于虚拟经济系统。

可见,虚拟经济理论重视预期和心理活动、不确定等因素的作用,它把整个经济系统划分为由成本支撑的实体经济系统和由心理支撑的虚拟经济系统。虚拟经济是一种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其行为基础的特殊的经济运行关系,一种资产,不论其有形还是无形,也不论其是金融资产还是房地产,一旦以资本化定价方式来定价,它就具有虚拟资产的运行特征,就应该纳入虚拟经济的研究框架。虚拟经济中的所有运行特征、运行规律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无不与资产的这种特殊定价方式有关。对房地产虚拟性的研究也是从资本化定价方式入手的。有关的研究如下:

1.关于房地产定价方式的研究。刘骏民(1998)指出:如果从定价方式的角度来看,即使是狭义的虚拟经济的定义也要包括房地产。随后,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课题组“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研究报告”指出房地产虚拟性是介于一般商品和金融资产之间的,房地产虚拟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包括:房地产存量与市场、经济发展与经济虚拟化的程度以及制度因素(包括土地制度、法律制度和市场结构等影响房地产虚拟性质的主要制度因素)。

2.关于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经济稳定的关系研究。郭金兴(2005)指出: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并不必然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房地产具有稳定经济的内在机理。房地产价格的长期增长趋势可以使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中的货币需求相适应,而房地产价值的相对稳定性对稳定货币发行,从而稳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王国忠(2005)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的检验发现: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整个经济价值系统的影响是直接而显性的。房地产价格与货币供应在整个区间内存在双向的影响机制,房地产价格对股票价格与实体经济的价格指标都有着单向的传导机制,房地产的价格波动会影响股票市场的价格及实物生产价格的波动。这说明作为虚拟经济的子集,房地产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如果把房地产部门看成是虚拟经济的一部分,然后再来考察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就会发现,房地产价格的变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出现了增强的趋势。鞠方(2005)基于对现代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特殊性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基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二元结构分析框架,提出了房地产市场货币积聚假说,对房地产泡沫的成因进行新的解释。进而把房地产泡沫放在协调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重点剖析房地产泡沫、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三者的互动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并指出: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具有鲜明的虚拟经济特征和实体经济特征的特殊市场,正是由于这种“虚实两重性”,决定了房地产“异象”成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从虚拟经济的角度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基本思路

在认识到房地产的虚拟性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按照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刘骏民,2003),从虚拟经济角度来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这种重构包括以下几个有机的组成部分:①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研究。这是从虚拟经济的行为基础——资本化定价方式的角度对房地产虚拟性进行的研究。 ②对房地产自身的稳定性的研究。首先,从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强波动性入手,然后,对房地产这种虚拟经济成分自身的稳定性进行研究。③从价格的角度来研究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说明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的互动关系——房地产如何影响宏观经济以及宏观经济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什么影响。④从资金流的角度阐述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这种资金流包括货币资金流和信贷资金流。分析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波动)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新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核心部分。⑤指出在虚拟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以促进经济稳定。⑥案例研究。研究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等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

由此,从虚拟经济的角度来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图大致如下:

三、从虚拟经济角度来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意义

在经济虚拟化背景下,研究房地产虚拟性质与宏观经济稳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大体而言,从虚拟经济的角度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强调房地产的投资和投机功能,从而将股市、债市、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等看作一个整体来考察房地产,考察资金在这些领域中转移流动的规律及其影响;第二,强调房地产作为资产的虚拟性质和可能的房地产引发的泡沫经济的风险。这种从市场经济功能视角的研究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有利于正确解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传统经济理论难以有效解释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异象”,只有在对房地产虚拟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会对虚拟经济的定义和研究领域有更深刻的了解;才会对虚拟经济的理论出发点是把整个经济看作一个价值系统而非物质系统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研究必将极大地丰富虚拟经济的理论。

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研究房地产虚拟性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指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平、稳定和协调发展,这在客观上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并有利于提高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研究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从而为经济增长服务。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事关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房地产泡沫引发的财富分配效应可能加剧收入分配差距,造成社会利益主体的矛盾激化。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房地产业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各国的gdp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性较强。在此情形下,如果房地产业出现不正常的发展,不仅会导致房地产业衰退,还会对金融体系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认识房地产虚拟性并在此基础上解决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问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金融安全、投资决策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alan greenspan. new challenges for monetary policy.before a symposium sponsored by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in jackson hole[r].wyoming, august 27, 1999.

[2]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39~42.

[3]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4]王千.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d].南开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5]王国忠.虚拟经济稳定性研究[d].南开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6]李杰,王千.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6,(2).

[7]郭金兴.房地产虚拟性及其波动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虚拟经济的定义篇4

Abstrac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virtual econom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definition, the generated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motivation, na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 etc., in order to form the initial but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virtual economy", and hopes to start a discussion on the understanding and crack of virtual economy problem.

关键词: 虚拟经济;符号财富

Key words: virtual economy;symbol wealth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170-02

0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正步入新阶段,“虚拟经济”也成了一个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熟悉的词。以下笔者就“虚拟经济”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大家。

1 虚拟经济的含义

“虚拟经济”是目前学界、经济界及新闻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词,大致有三种用法:第一种指资本市场。第二种是基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而把网络公司、网络商店等的经营叫虚拟经济,其实网络上经营的公司尽管叫“虚拟公司”,但其经营都是实实在在的,只不过借助了网络进行经营管理,故用“网络经济”来称谓更合适。第三种是用来指代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根据OECD的定义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存储、使用和传播基础之上的经济。既然已有明确的界定,我认为还是遵照使用为好,不要随意用“虚拟经济”替代之,以免混淆。

在第一种用法中的“虚拟经济”一词,目前国内也尚无一个统一严格的定义,我认为由于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和实际经济或实体经济(real economy)是二分法思考的结果,故理解了实体经济或实际经济也就同时认识了虚拟经济(或称非实际经济)。所谓实际经济指一个社会中的各种经济主体为获得实际财富而进行的生产、交换等所形成的整体社会经济生活过程,从产出上看包括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劳务(它们形成实际财富),既其内容和范围大致与GDP的相同,而实际GDP也正是我们衡量实体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与此相应,虚拟经济就是指符号财富的生产和交换的过程,其中符号财富包括有:①各种原生金融工具,如货币、外汇、票据、存单、股票、债券等;②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如外汇期权、利率互换、股票期权等等。另外随着网络的发展,出现了网络虚拟财富。而计算机及其网络对人类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影响目前只是初见端倪,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本文所指的虚拟经济必将获得新的发展形式和内容。

2 虚拟经济的出现条件与发展动因

虚拟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货币的出现是它产生的历史前提之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学的揭示了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相应不断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偶然的价值形式到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到达价值的货币形式,而虚拟经济也就开始萌芽。随着现代纸币的出现并与货币商品——黄金割断了联系(黄金的非货币化),货币的金属载体被最后否定,货币成为了单纯的价值符号,则虚拟经济也开始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大约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发展,虚拟经济的相对独立性更显加强,衍生金融工具(它是对股票、债券、外汇等虚拟资产的又一次抽象)的交易基本上脱离了实物,它的交易物实际上是一种主观预期和相关风险,交易的结果是根据金融资产的价格涨落来支付其差额。

虚拟经济出现并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过剩经济”的出现,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生产力水平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创造并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工业化+市场化=过剩”成了困扰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大问题,包括“剩余的产品”、“剩余的服务”在内的“剩余价值”如何由经济体系合理有效的消化和利用的问题激发着人类在经济方面的创造力,催生并推动着虚拟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是虚拟经济出现并发展又一重要的动因。科技的进步使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全球化的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度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的感觉和认识,货币和资本等符号财富以光速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整合,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使虚拟经济在范围、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得到了极大拓展和提升。

3 虚拟经济的本质

从历史哲学角度看,虚拟经济实质上是人类或人类文化的符号性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是人类文化创造力的体现,虚拟经济也体现着人类对已有的经济成果的评价和对经济未来的预期。在传统社会里,由于人们的绝大部分精力和体力必须用于物质生产,所以对人类的符号性的感触并不明显,而随着工业社会尤其是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发觉我们的生存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我们和实体世界的接触中正被我们自己打入一个虚拟世界或称符号化世界的“楔子”,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军事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无不充满了新的象征符号和新的象征意义。虚拟经济的符号象征性也正源于此。它标志着人类的经济活动进入了一个更新、更高级也更复杂、更不确定的时代。

4 虚拟经济的特征

①与实际经济比较,规模巨大。从货币来看,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教授汉克尔在他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货币总量要超出货物总量的60倍,在如此巨大的货币总量中,实际上只要3%—4%的钱就足够应付实体经济的需要”。②与实体经济日趋分离,有自己的运行规律。虚拟经济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其发展越来越远离实体经济,在衍生金融工具出现后,基本上就已脱离了实体经济。如货币最初是随着实体经济的需要而出现并发展,以后就逐渐融入了虚拟经济,存款货币创造机制只能从银行体系中求得解释;到了股票、债券、外汇等也能找到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但其交易价格的波动轨迹已很难直接从实体经济得到满意的解释。③与实体经济相比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易变动性,不论是价格的涨落还是交易额的增减,都具有实体经济所难以具有的极大波动幅度和振荡频率。④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乘数效应。整个虚拟经济及其各个子系统均存在乘数效应,且大大超过实体经济中的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等的效应之和,这也是虚拟经济变动幅度大且频繁的重要原因。⑤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全球一体化、集成化的趋势更明显,发展速度更快。根据有关研究,目前资本跨国流动的规模年平均增长率大约是25%,而世界实体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约为3%,世界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5%。

5 虚拟经济的作用

①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剂和推进器。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推进作用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虚拟经济的繁荣有助于增加各经济主体的信心和良好预期,从而带动实体经济发展;二是虚拟经济的运作也是促使实体经济资源合理高效配置和结构调整重要手段。当然虚拟经济的急剧萎缩也会给实体经济以巨大的打击,严重时也可能导致实体经济的负增长。②分配方面的作用。虚拟经济使社会的富裕阶层尤其是超级富豪们因大量、持久地占有符号财富而减少或放弃了对实际财富的过度拥有,这样使广大平民阶层尤其是穷人能以较低的代价去享用一些实际财富。

参考文献:

[1]黄达主编.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美]詹姆斯·迈天.大转变[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虚拟经济的定义篇5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泡沫经济;资产膨胀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046-01

20世纪80年代开始,虚拟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膨胀,世界经济出现虚拟化趋势。世界平均每年增长约为3%左右,国际贸易平均每年增长约为5%左右,但国际资本流动增加了25%,全球股票总额增加250%。世界经济的这种发展趋势构成了一个倒置的金融金字塔。金字塔从上向下依次为金融衍生工具之类纯粹的虚拟资本;债券、股票、货币、商品期货等等;贸易、商业、服务业;实物经济。那么到底什么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虚拟经济又是怎样发展的等一些问题在本文中进行阐述。

1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含义

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但却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金融创新快速发展,交易方式多样化,有价证券无纸化日益明显,使得马克思年代提出的虚拟资本不能涵盖具有虚拟资本特征的各种资本凭证。

成思危教授指出,虚拟经济的存在是由存在资本的收益性决定的,如果没有社会允许并保护的资本的收益性,那就永远不会有虚拟经济。指出所谓“虚拟经济”是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简单地说,就是以钱生钱的活动。刘俊民教授认为资产定价行为方式的差异性是区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标准。广义范畴的虚拟经济是观念支撑的价格体系,而不是成本和技术支撑的价格体系,是除物质生产活动及其有关的一切劳务以外的所有的经济活动,包括体育、文艺、银行、保险、其他金融机构的活动、房地产(除去建筑业创造的产值)、郊野、广告业等等。狭义范畴的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的价格系统,仅指所有的金融活动和房地产。这样定义使得即使发生在实物领域但以资本化定价方式来定价的经济活动仍是虚拟经济理论要研究的内容。虚拟经济在当今国际上有三种概念,分别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用计算机模拟活动的可视化经济活动。

马克思对把各种以有形的,或具有刚性的要素禀赋的资本称为实体资本。也就是指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产业部门。

2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李宝伟、梁志欣和程晶蓉提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关联的重要途径是通过资产定价的微观基础进行分析;彭卫民和任啸认为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虚拟经济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有自己独特的运动规律、虚拟经济中的长期资本又会以某种方式与产业资本融合三方面体现了虚实经济的关系;刘东认为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转将对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虚拟资本最终转化为真实的社会财富是其最终目的,其发展必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保持协调关系;王爱俭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分析,指出虚拟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服务业发展、可以创造货币、具有财富效应以及推动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发展等;伍超明用货币循环流模型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进行分析;刘金全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地“溢出效应”,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也具有显著的反馈影响;王谢勇对虚拟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缓慢应该加快虚拟经济的发展;何宜庆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的边际溢出效应。

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根基,虚拟经济不可能独立存在,它发展的全部意义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只有实体经济才能满足人类社会消费的最终需要。虚拟经济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无非是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正面作用包括促进资本集中,为社会化大生产筹集资金;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企业制度,规范股份制的现代化企业。负面作用包括过度投机,很容易形成资产膨胀;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会扭曲资源的配置并形成泡沫经济;过度投机和泡沫经济会催生金融危机。

既然虚拟经济可能产生这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遏制它的发展吗?答案是否定的,除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有促进作用之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是非常大的。从构成GDP来说,在虚拟经济领域的工作人员和实体经济领域的劳动者是一样的,他们对经济的增长贡献都要被统计到国民经济中,构成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尤其到当今时代,虚拟经济在总量上正日益超过实体经济,在维持经

济稳定的重要程度上也不次于实体经济。即使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如此重要作用,我们也不能对其发展完全自由化。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会挤占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比如对某类期货实物存在需求泡沫会使此类物资价格暴涨。放大对此类物资需求的假象大量资金投入扩产。当泡沫达到一定程度时,“热钱”就会套现撤离致使需求泡沫破灭,使得投入无法收回又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同理,当大量资金涌入房市、股市等推动资产价格膨胀,资产价格膨胀很容易导致资产泡沫的形成,泡沫达到相当的程度时金融危机随时都能爆发。

3 虚拟经济资产膨胀泡沫经济

资产泡沫是指资产的市场价格高于其价值,当资产膨胀到一定程度时,这种虚拟经济下投机导致资产的市场价格高于内在价值时就会有资产泡沫的产生。一个经济体内股票资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可表明该经济证券化的程度。当股票资产的上升远远超过实物经济时便称作资产膨胀,而资产膨胀的结果就是经济中的“泡沫”增加。很多研究指出虚拟经济不能过度膨胀否则会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形成泡沫经济。

从以上小标题中可以看出虚拟经济≠泡沫经济。

刘骏民指出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存在密切关系,但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泡沫经济只是由于过度炒作虚拟经济引起资产价格膨胀形成的。陈文玲指出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有时是若即若离的,当虚拟经济脱离实物经济过度膨胀时,就形成了虚拟经济的经济泡沫但把虚拟经济等同于泡沫经济是很不确切的,只是过度虚拟部分才形成经济泡沫,绝不能抑制虚拟经济的发展。李晓西和杨琳在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联的过程中,引入了泡沫经济形态的中介作用,指出由于泡沫经济主要体现为产品名义价格与基础价格的严重偏离,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和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的结果。虚拟经济上文中已经很详细的介绍了各种含义。泡沫经济是由于资产价格大幅度、持续上升造成“虚假经济繁荣”的过程。当资产价格越高,那么担心其下降的投资者就会越多,价格膨胀到一定程度速度就会减慢,只要存在诱使投资者离开的事件发生,泡沫就会破灭,银行呆坏账上升,银根紧缩直到经济衰退甚至长期萧条就是典型的“泡沫经济”。这就是三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管理评论,2003,(1).

[2]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基于货币循环流模型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4,(8).

[3]李勇昭.虚拟经济的负面影响及防范[J].学术,2009,(8).

[4]彭卫民,任啸.虚拟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及影响[J].经济体制改革.

[5]刘东.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J].理论前沿.

[6]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7]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J].财贸经济.

虚拟经济的定义篇6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0

一、引言

2010年9月,以研究经济周期著称的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宣称,肇始于2007年12月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衰退已经在2009年年中结束。尽管如此,各方关于次贷危机及其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原因的说法仍莫衷一是。西方比较流行的是“全球储蓄过剩论”,其含义是:一些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因为社会保障不完善导致预防性储蓄高,高房价、收入差距大、工资占GDP比重低等原因又使原本消费倾向高的中低收入阶层不得不缩减或推迟消费,最终造成国内私人部门储蓄过剩。加之金融部门不发达,只能依靠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致使这些资金近年持续流向了美国等低储蓄率的工业化国家,成为支撑其贸易赤字的资金来源。①亦有观点指出,新兴经济体固然存在高储蓄的问题,但这些储蓄作为应对未来支付及风险的准备,无可厚非。真正不可持续的是美国长期存在并不断扩大的负债消费模式和对美元霸权的无节制使用。

宏大命题也许更需要多重视角来加以审视和剖析,方能接近问题的真相。本研究拟由经典作家关于虚拟资本的论述出发,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关系的角度,对次贷危机作较完整的分析。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国内已经有关注经济虚拟化或虚拟经济的论文,但由于彼时中国国内经济尤其是金融发展程度较低,这些研究主要是用“虚拟”来刻画国外经济发展的特点。②迟至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国内学者尝试用虚拟经济理论来分析这次危机的成因、影响和对策,③对虚拟经济本身的研究才逐渐兴起,以致有学者将1997年作为我国对虚拟经济研究的起始之年。④因此,虽然从学理渊源上看,虚拟经济是国内经济学家以马克思(以及恩格斯)关于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的研究为起点而建立的研究范畴,但是,相关概念的提出主要源于中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出于中国学者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理论回应。也正是这个原因,国外经典文献中对虚拟经济并无明确表述,由此带来的麻烦是,中国学者需要从定义等基本概念开始逐一澄清种种分歧和误解。时至今日,许多文献在以虚拟经济为叙述对象或分析之媒介时都不得不首先界定它与货币经济、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泡沫经济(bubble economy)、虚假经济乃至网络经济(network economy)的区别与联系。即便如此,主要学者之间甚至在虚拟经济更宜对应于英文之Fictitious Economy抑或Virtual Economy这样的枝节问题上未达成一致。

本文对虚拟经济的关注,重点不在于从学理上探究它是心理或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⑤或是经济系统中有别于实体经济活动的“软件”,⑥又或是可径直用金融业来代指。⑦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更愿意从实践的层面来看待虚拟经济。一旦选取了这个角度,理论上的若干争议或可得到相当程度的化解。例如,争议之一是虚拟经济遵循独立运动和发展规律的经济成分,还是基于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有大致一一对应关系的衍生经济成分。从实践的层面看,强调虚拟经济独立性的学者实际强调的往往是经济虚拟化的“生产性”的一面,认为虚拟经济积存的利润一般不具备瞬时向实体经济行使索取权的可能性,其超出实体经济的部分作为“永久性负债”,乃是实体经济运行的基础。⑧其背后反映的是对中国在虚拟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时因为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恐惧而错误地从根本上否定虚拟经济、否定现代金融运营模式的担忧。相反,强调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的学者更多是出于对虚拟化“破坏性”一面的警惕,认为虚拟经济并非生产性活动,只是对现有财富的重新分配或是对未来收益的提前支取,其过度膨胀乃至泡沫化还会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⑨背后的政策含义是对虚拟经济的发展要慎重。这样,两种理论上看似针锋相对的观点,在实践中无非是如何确定虚拟经济的适度规模和适宜发展速度的问题,从而具备了可调和的秉性。

实践层面更本质的困难有二。其一是从项目和数量上确定虚拟经济的结构及规模。二是确定虚拟经济与经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只有先把上述事实层面的基本关系厘清,政策实践上才可能正确建立相关预警及干预的操作机制。

已有的文献尽管在理论建构与经验分析两个方面均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但对虚拟经济项目及数量的理论确认与经验研究之间有脱节的迹象。在理论分析上,许多文献都已经指出虚拟经济所包括的诸多内容,如借贷资本、股票和债券、证券化资产、金融衍生品,⑩或金融、房地产、无形资产、某些高技术产品和信息产品及其他可进入资本化定价方式的有形产品和劳务,甚至是更为抽象和广泛的信用资本、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但针对上述各项内容全面展开的经验实证尚未见到,通常是直接用股票市场的指标来作为虚拟经济的替代值来做分析。这一变通之策暗含着“股票市场指标与虚拟经济存在稳定的对应关系,因此在变动趋势上大致相同”之类有待证实的假定。

关于虚拟经济与经济稳定性关系,现有的文献主要是定性或描述性分析,鉴于前文述及的实践层面的第一重困难尚未被完全克服,经验实证成果有限也不宜苛责。2007年以来,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随后的国际金融动荡为观察和分析虚拟经济与经济稳定性关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时间窗口,使我们更可能在前人基础上推进定量研究。

本文的后续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从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论述出发,澄清研究的理论立足点和基本范围。例如,电子商务等模拟现实交易形式在一些文献中被认为属于虚拟经济范畴,而根据经典作家的论述,我们会将之排除在基本范围之外。第三部分厘清美国虚拟经济的结构和数量。强调研究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是因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形式与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因而是历史的和具体的。例如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可以是虚拟经济的研究对象,但在次贷危机中研究郁金香价格就不合时宜了。第四部分分析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尤其要辨别出二者失衡征兆的数据特征。最后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讨论虚拟和实体经济的平衡发展思路。

二、理论框架

不可否认,马克思是以一种贬义或讽刺的态度论述虚拟资本。他甚至没有直接阐释虚拟资本的概念,只是在论述生息资本、信用及银行资本等处有所涉及,如: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权(汇票),国家证券(它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的。在这里,不要忘记,银行家保险箱内的这些证券,即使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例如国家证券),或者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例如股票),它们所代表的资本的货币价值也完全是虚拟的,是不以它们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的;既然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是代表资本,那末,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就会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此外,还要加上这种情况:这种虚拟的银行家资本,大部分并不是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是代表公众在他那里存入的资本(不论有利息,或者没有利息)。

那么,是否可以就此认为马克思的虚拟资本仅具修辞术意义而缺乏分析价值呢?恐非如此。

首先,无论是信用、生息资本还是银行资本都无法取代虚拟资本的独立内涵。按照马克思的表述,虚拟资本本质上是脱离了现实资本形式的收益索取权。其货币价值或资本价值,“或者像国债那样不代表任何资本,或者完全不决定于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而“货币资本的积累,大部分不外是对生产的索取权的积累,是这种索取权的市场价格即幻想资本价值的积累”。

尽管虚拟资本的产生和运动离不开信用的发达,其收益和运动方式亦可还原到生息资本之上,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在银行资本中占了相当的比重。但是,信用的范围太广,“一切节省流通手段的方法都以信用为基础”,加之内涵较抽象,不足概括虚拟资本的具体特征;生息资本则包含了现实资本,“具有创造剩余价值、创造利润的使用价值”,这部分又与虚拟资本格格不入;银行资本与虚拟资本虽有重合,但当今之世,银行之外虚拟资本的领域更为广阔。用其中任何一项来取代虚拟资本作为分析虚拟经济的起点都不合适。

其次,虚拟资本的运动方式为我们理解现代虚拟经济的发展规律及其宏观经济后果提供了一把钥匙。马克思的资本流通的一般公式“G―W―G′”刻画了价值增殖的全过程。但是在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之下,一部份闲置的货币资本可以由货币资本家贷给职能资本家来实现增值。资本作为一种特别的商品,通过特殊形式转让,并获得利息,使自己增殖,因此成为生息资本。于是在货币资本家那里,一般公式“G―W―G′”被简化为“G―G′”,他们没有直接参与任何中间运动就按照利息率实现了价值增殖,“这种自己对自己本身的关系――当我们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看作整体和统一体时,资本就表现为这样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上,资本就表现为会生出货币的货币。”

马克思关于升息资本的论述对于进一步解析虚拟资本运动方式有重要启示。“生出货币的货币”只是一种表现,就全部资本主义运行过程的实质而言,增殖必须还原到一般公示中才能得到解释。更确切地说,增殖发生在“G―W”的劳动凝结为产品价值的环节,有G

关于虚拟资本,马克思同样是将其最终还原为劳动凝结在产品中价值之一部分的方式来恢复虚拟资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源头。这意味着与虚拟资本相联系的现实资本及其收益依然存在“G―W”的上限。但由于虚拟资本实际上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所代表的资本的货币价值“不以它们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因此,虚拟资本运动的“W―G′”环节,不能视作已经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实现了价值增殖的投资在市场上通过等价交换重新货币化的过程,而是针对物质形态价值的收益索取权的再创造过程。这在形式上表现为:G

阿锐基(Giovanni Arrighi)将“G―W―G′”划分为物质扩张(“G―W”)和金融再生及扩张(“W―G′”)两个交替出现阶段的做法颇富启发性。倘不囿于金融业一隅,马克思叙及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也可以区分为实体经济扩张和虚拟经济扩张两个伴生环节。但是正如波林(Robert Pollin)追问的那样,“如果不是来自商品的生产和交易,金融利润从何而来?”哈维(David Harvey)更是用笃定的语气指出,“如果所有的公司都致力于没有生产行为的纯金融运作,资本主义在这个世界上就不长久了。”虚拟经济扩张的动力和来源,也即G′>W的部分也需要得到解释。

回顾斯密关于经济增长的见解可知,分工是增长的源泉。分工水平又由市场大小决定,而市场大小则由运输的效率决定。虚拟经济运行所赖的一些对信息敏感依赖的市场上,信息传递速度可以达到光速,由此可知,理论上虚拟经济增长的源泉并无穷尽。关于此节,金融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为印证,自戈登史密斯提出金融发展理论以来,研究者看不到金融相关比有增长的上限。从这一点上说,虚拟经济确不以现实资本价值为转移。

由于虚拟资本本质上只代表收益的索取权,虚拟经济的扩张意味着经济体中收益索取权集合的复杂化和扩大化。换言之,“W-G′”过程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合约(例如证券化技术)将对物质扩张的成果W的索取权复杂化和扩大化的过程。由此可能产生三种后果。

其一是“W-G′”扩张的过程中,索取权集合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且增幅稳定,此时,“W-G′”规模的扩大通过合适的结构对“G―W”环节形成了正面的激励,促进了现实资本、劳动等要素向产出最大化的方向配置,因而也促成了劳动的凝结和价值增殖,更好地实现了物质扩张。也即虚拟经济扩张并非总是消极地分割实体经济扩张的物质成果,而是能够通过索取权分布产生的激励效应,积极地刺激和调动实体经济的物质扩张过程。

另一种可能的后果是,收益索取权集合的结构未能实现适度分散,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或产业,致使索取时机出现趋同且与行业生利周期相悖,此时,先前并无规模上限的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提出的瞬时索取回报可能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支付能力,“对支付手段的激烈追求必然会出现”,而这将会引起经济秩序的快速混乱乃至突然崩溃。

其三是收益索取权集合的结构虽然并不集中但总量突然增加,以致按照原有比例行使瞬时索取的数额超出实体经济同期支付能力,也可能造成经济失序和动荡。从导致危机的意义上说,第二种结果与第三种结果常常参差互现。

最后,虚拟经济的分析价值还在于它的确切内涵或结构从经验实证的标准看还在“黑箱”之中,大有从理论上予以澄清的空间。马克思直接提及的虚拟资本的具体形式只有债券、股票等有限几种,但他关于“虚拟资本的形成叫做资本化”、按照利息率将收入“资本化”以及虚拟化过程是将虚拟资本与资本现实增殖过程的一切联系消灭的论述,为我们辨别现代虚拟经济具体内涵或成分提供了依据。据此,可以将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恢复关系或取得联系的难易程度作为划分虚拟经济结构的基本标准。难度越高,相应的虚拟化程度也越高。

由于虚拟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准确计量其规模也越来越重要。新的虚拟经济成分早已超越了马克思时代的债券、股票之限,但按马克思对其性质的表述,似乎也应属于虚拟经济计量的范围。在学界未就计量范围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我们只能用一个总量指标的体系来刻画,构建此体系即遵循了前文述及的难易程度基本标准来做结构安排。

澄清虚拟经济的“黑箱”还有助于我们先从定性的角度理解虚拟经济与经济不稳定或危机之间的关系。历史地看,引起虚拟经济收益索取权结构失范或颁发量过度的因素既可能是货币的,也可能是实际因素,在不同的危机里,促成结构失范的主成分各有不同(见表1)。通常的模式是,货币或实际因素引起市场中获利机会行业分布的变化,虚拟经济的相关部分对其作出过度响应。1637年达到顶峰并最终崩溃的荷兰经济狂热,主要是郁金香价格的上升引起证券市场投机所致;1720年破灭的英国南海公司股票泡沫,起于人们对南海公司垄断加勒比、西属美洲和太平洋岛屿贸易之获利的预期;1857年欧洲的经济动荡源自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之后对投资于铁路、重工业的恢复性回报的期待,遗憾的是银行信贷最后过多地流向投机而非工业投资;20世纪50-60年代虚拟经济膨胀的主成分是各国货币;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则主要是由于住房支撑的复杂金融衍生工具膨胀。

三、次贷危机背景下美国虚拟经济的结构和规模

与历次危机相类,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同样有引起获利机会发生变化的实际因素。这次大量资金被虚拟化以逐利的标的是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商品及相关资产。与房地产行业实物投资虚拟化相关的支撑性因素是美国家庭部门的借贷消费模式,最大部分的借贷是以家庭最主要财产住房为担保。鉴此,我们用居民部门负债来代表实物投资部分的虚拟经济。

2004年之前,居民借贷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取得了“W-G′”扩张的第一类正面激励的效果,表现为居民住房自有率与房价的同时上升。据美国统计调查局(U.S. Census Bureau)数据,1995年美居民住房自有率不到65%,2006年第三季度达到69%,到2008年仍在68%左右。此外,从1996年到2007年,白人居民住房自有率增加了2.9个百分点,黑人增加了3.1个百分点,其他人种的居民住房自有率更是上升了8.2个百分点,可见少数族群居民的住房自有率相对白人主流社会有更大幅度的提升。但2004年之后进一步扩张的负面后果显现了出来,价格上升而住房自有率却发生了下降,表明相当部分的房地产陷入投机。可以看到,2001年之前,美国房价虽有上升但幅度微弱;2001年之后特别是2004年至2007年房价急剧上升。比较住房自有率的变化情况,1995年以来美住房自有率不断提升,至2001年本有放缓之势,但在2002年之后至2004年间加速上升,自2004年起美住房自有率开始下降,不过2005和2006两年并未出现较大下降,均高于2003年水平。(见图1)

除了居民部门的借贷以外,银行借贷、公司借贷和政府接待是另几项与现实资本结合较紧的虚拟资本,借贷额相当部分会直接进入商业资本运动过程之中。这里用银行负债、公司负债和政府负债来代表相应项目的虚拟资本数额,从绝对数量来看,危机爆发之前这些项目的规模均有明显提升。股票是第三层次的虚拟经济。虽然其发行额中相当部分会转换为现实资本,但更大部分表现为纯粹索取权意义上的扩张,加之清偿时股票的顺序在债务之后,与现实资本的联系相对较疏。最高层次的虚拟经济包括复杂衍生金融工具等,它是酿成次贷危机的主角,这里用生命保险公司等保险养老机构(与信用违约互换等工具相联系)以及GSE支持的抵押资产池等其他金融机构(与资产支持证券等相联系)的负债来代表。由下图可知,无论是绝对规模还是膨胀速度,复杂衍生金融工具是美国近年虚拟经济发展的主力。

根据以上的基础数据,可将不同口径的美国虚拟经济表示如下。F0在2009年是1995年的3.00倍,F1、F2均为2.76倍,而F3为3.05倍,也即虚拟经济规模大致扩张至原先3倍左右。

虽然根据不同口径计算的虚拟经济规模在绝对数量上差异明显,但对研究而言,趋势更为重要。合乎逻辑的想法是,这些虚拟经济总量的变化趋势如果一致,那么使用某种口径的计量方式来考察其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就与其他的计量方式没有区别。这样,即便我们不能为给定的虚拟经济预警机制确定准确的虚拟经济定义,也不会带来危害。表2给出了不同口径计量的虚拟经济规模时间序列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到,美国各口径计量的虚拟经济之间相关系数很高,无论用何种方式来衡量和分析均不会有显著或系统的差异。

此外,文献回顾中曾提及国内多数实证文献以股票市值作为虚拟经济的替代指标,这里我们用股票市值与不同口径的虚拟经济规模作相关性检验,发现美国股票市值与F0、F1、F2及F3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789、0.52169、0.630388和0.606111,具备正相关性,但确定系数仅为0.27867、0.27217、0.39739和0.36737,也即股票市值对虚拟经济变化的可解释部分最高还不到40%。因此,在美国直接用股票市值作为虚拟经济的替代指标并不合适。

四、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前文已经述明,“W-G′”扩张的负面影响可能通过两种渠道发挥作用,其一是结构失范,其二是总量增加。图4展示了1995年以来美虚拟经济各成分的比例变化情况。容易看到,2001美国的经济危机与前此几年尤其是2000年股票市值比例的显著增加有关。1995年股票市值占F3比重不到5%,1999年上升至10.8%,2000年骤升至20%。但从总量来看,2000年GDP规模是1995年的1.34倍,而虚拟经济F0至F3同期分别增长亦不过1.44倍、1.36倍、1.49倍和1.58倍。换言之,2001年危机主要是通过第一种渠道或结构的异常变化导致的。

与2001年危机不同,此次次贷危机则是总量与结构双重作用的结果。前面已经计算,1995年以来虚拟经济规模大致扩张至原来的3倍,而GDP增长仅为原来的2倍左右。从增长率看,2001年危机之后,直至次贷危机之前,虚拟经济年增率持续显著高于实体经济增长率,由此积累了与实体经济支付力不平衡的索取权。(见图5)此外,无论是2001年危机还是次贷危机期间,虚拟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均大于实体经济增长率波动,这反映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对利润机会的响应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实体经济中,新的利润机会的出现引起市场参与者的不断进入会持续削减利润至原先的均衡水平;虚拟经济中,新的利润机会吸引市场参与者进入会持续抬升“回报”或成交价格,最后出现大幅下跌。

由结构来看,次贷危机的酝酿期最大的特点是复杂金融工具所占比重有显著的增加,它与居民负债的相当部分所代表的索取权都对应房地产的实体收益,二者又占F3口径下虚拟经济约一半左右,这意味着部分房地产收益不能按时实现时,表现为贷款违约率的上升,就很容易引起虚拟经济中大部分索取权竞相要求实现。

美国虚拟经济结构的另一个特点是政府负债占虚拟经济F3总量比重的显著缩小,由1995年的26%下降至2009年的16%,这意味着政府财政干预虚拟经济的内生能力大幅缩水(见图4),美国政府在危机爆发之后的应对中捉襟见肘与此也不无联系。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应注重从内外两个方面维持虚拟经济平衡发展。首先,内部应保持各成分之间的平衡发展,当其中某项出现超常扩张时尤其要注意对其负面影响的监控。对于中国而言,虚拟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这意味着中国虚拟经济在扩张过程中容易通过结构失范渠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中国更重要和迫切的任务是在有结构监管的情况下推进金融创新为手段的更高层次虚拟经济项目的发育。否则,仅凭股票和房地产市场难以承担将“W-G′”规模的扩大转换为对“G―W”的生产性环节形成正面激励的任务。其次,根据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论述可知,只有将虚拟资本社会运动的源头恢复至劳动结晶处才能正确把握其本质,其政策含义是虚拟经济的增速与实体经济增速之间也应该维持相对平衡。前者增速长期高于后者实质上增加了经济的脆弱性,一旦内在结构稍有变动就可能出现瞬时索取权超过实体经济支付能力的状况并酿成危机。

第二,除了可以将虚拟经济构成及增速变化作为危机先行指标予以监控之外,从美国的教训看,政府财政能力相对于虚拟经济总量规模的缩小也是值得警惕的征兆。着力提升政府财政能力及债务管理水平,扩大其影响虚拟经济发展方向和速度的内生力度,对于危机干预和治理均有重要政策意义。

第三,从美国的情况看,不同口径计量的虚拟经济规模在变动趋势上基本一致,用以判定与实体经济变动之关系不会存在系统性差异。但仅用股票市值作为虚拟经济的替代指标则可能因股票市值的解释力有限而出现较大偏差。当然,中国因为复杂衍生金融工具等项目的发展不足,股市对虚拟经济或有更大的代表性也未可知。无论如何,“股票市场指标与虚拟经济存在稳定的对应关系,因此在变动趋势上大致相同”的假定并非不言自明的公理,在做中国数据的经验实证时以先作检验为宜。

参考文献

[1] Linda Y.C. Lim, Rebalancing in East Asia [A]. in Rebalancing the Global Economy: A Primer for Policymaking, Edited by Stijn Claessens, Simon Evenett and Bernard Hoekman, “Rebalancing the global economy: A primer for policymaking.” A VoxEU. org Publication. 2010.

[2] 杨春光.美国经济的“虚拟化”――股票市场动荡的反思[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3);朱立南.虚拟经济与日本的经济增长[J].现代日本经济.1992,(5).

[3] 陈文玲.论实物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从崭新的视角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J].管理世界.1998,(6);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成思危等.东亚金融危机的分析与启示[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

[4][6][12] 成思危.虚拟经济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J].管理评论.2009,(1).

[5][11] 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7] 王国刚.关于虚拟经济的几个问题[J].东南学术.2004,(1).

[8][14] 钟伟.对“虚拟经济”的一些反思[J].当代经济研究.2001,(5).

[9] 杜厚文、伞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中的几个问题[J].世界经济.2003,(7).

[10] 许均华、高翔.虚拟资本与实质经济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00,(3).

[13] 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我国当前股市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4,(4);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基于货币循环流模型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4,(8).

[15][16][17][18][19][20][21][22][23][25][31][3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中译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532;531;531-532;590;384;378-383;386;405-406;403;532;555;528.

[24] G. R. Krippner, The fictitious economy: financialization, the state, and contemporary capitalism[D].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2003.

[26] (意)杰奥瓦尼・阿锐基.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社会的根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7.

[27] Robert Pollin. “Contemporary Economic Stagnation in World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New Left Review 219: 109-118. 1996.

[28] David Harvey. The Limits of Capital[M]. Verso. New York. US. 1999.

[29](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30] 钟伟.虚拟经济研究中四个值得商榷的问题[J].中国外汇管理.2000,(5).

[33](美)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287.

[34] Jeffrey A. Frankel.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 Selective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i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Macroeconomics Program[R]. NBER Reporter• 2009 Number 2.

虚拟经济的定义篇7

内容摘要:本文从虚拟经济的视角出发,首先对虚拟经济的研究范畴进行了界定,并简单讨论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以及货币对联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最后在此基础上论证了虚拟经济体系中经济泡沫产生的必然性,并就此提出了抑制虚拟经济泡沫的方案:虚拟资产流动性控制。

关键词:虚拟经济 经济泡沫 虚拟资产 流动性控制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一)虚拟经济的范畴界定

虚拟经济是从具有信用关系的虚拟资本衍生出来的,并随着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发展。但是时至今日,虽然相关的研究成果很多,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在虚拟经济的研究范畴以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上,学者们并未达成一致意见。目前学者们对虚拟经济的范畴问题主要有四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认为虚拟经济与虚拟资本的运动密切相关并且是非物质生产活动。罗良清(2009)认为“虚拟经济是以虚拟资本交易为载体,利用短期市场价格波动为收益来源的经济活动,它以预期收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脱离了实体经济具体生产过程”。吴德礼(2009)则认为“虚拟经济是以价值和信誉信用为基础,以金融系统为循环依托的虚拟资本交易并繁衍增值的经济活动”。孙宝文(2005)提出“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这些虚拟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

第二类观点界定的虚拟经济范畴较第一类观点更加广泛,将所有非物质生产活动视作虚拟经济的范畴。例如“虚拟经济是在追求货币利润的目标下,通过单纯的‘买卖’、‘资本化’运作以及价值‘炒作’等相对脱离了‘物质生产过程’的价值增值活动”。刘骏民(2008)和叶朝晖(2003)则将虚拟经济定义为“虚拟经济是指以信用工具为载体和以投机牟利为目的的、相对实体经济而存在的、具有价值独立化运动特征的一种经济”。

第三类观点对虚拟经济的定义是从虚拟经济的功能出发,包括虚拟经济的资源配置功能和财富分配功能。徐良平(2002)认为“可以将虚拟经济看成是人们为了冲破现实经济的资源束缚,提高源配置效率,运用越来越虚拟化的交易手段将经济增长的各要素在更高层次上组织起来,以更快地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周建波(2009)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以无形的商品、资产及其市场共同组成了流通的新空间,以科技信息网络技术为传递方式,以股票、期货等金融创新产品为交易工具和表达方式,以预期的劳动价格、技术价格和资本价格进行定价和分配,从而以虚拟价值和价格方式刺激并带动了实体经济迅速发展,并产生了巨大财富效应的经济形态”。鲁品越(2009)认为“虚拟经济是以证券化资产的虚拟价值为内容,以大众资本为其实体经济价值来源,通过对虚拟价值的波动价差的投机,以分割实体经济价值和规避投资风险,而产生的金融流动体系”。第四类观点则将虚拟经济与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服务行业联系在一起。如宋可为(2009)认为“虚拟经济广义上则是指满足心理需求的生产(如娱乐、传媒作品等)有关的经济活动”。而林左鸣(2010)把“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经济,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定义为广义的虚拟经济”。

无论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都同在市场这个大环境中运行,同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它们的功能也与市场的功能一致,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从资源配置方式差异来区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研究范畴。事实上,学者们认同虚拟经济并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观点。例如,胡延平(2008)认为“从社会总体上说,所谓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并不能生出哪怕一分钱,它其实一刻也离不开实体经济,它不过是重新分配实体经济带来的利润。以‘钱’生‘钱’,其实质是‘分配’”。尽管如此,虚拟经济却必不可少,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虚拟经济能够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由此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笔者在这里将人们的不直接与生产和消费商品或劳务相关的经济活动定义为虚拟经济的范畴,否则就是实体经济的范畴。

例如,股票和债券,其在一级市场上的交易行为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因为融资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建设或是生产及消费,而其在二级市场上的交易行为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这种经济行为的直接结果只是财富的转移或是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并不直接与生产和消费商品或劳务相关。

另一个例子是古董及为赚取差价而从事的实物产品买卖。虽然这类物品具有所谓的观赏价值或是使用价值,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买卖它们时并不以生产和消费为目的,像这样的交易活动也不与生产或消费直接相关,因此将其划为虚拟经济的范畴。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上述简单地界定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研究范畴,看起来两者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由于孕育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市场是一个有机的功能整体,因此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也是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因为市场经济行为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利润,无论是商品生产还是劳务的供给,都是以获得利润为目的,这也是市场经济中企业或个人的生存基础。但是自从虚拟经济活动产生,就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获取利润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获取利润完全与商品或是劳务的生产和消费无关。正如徐国亮(2006)所指出的“生产过程只是获取利润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只是为了获取利润而必须干的‘倒霉事’。资本本质上都有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直接获取利润。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这种狂想渐渐变成了现实”。因此,无论是虚拟经济活动还是实体经济活动,其目的相同,即获取利润。

由于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和利润杠杆来完成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价格和利润又具体表现为信用货币,段彦飞(2009)认为“市场经济的生产目的是获取利润,而利润是以货币来表示的,或者说只有货币才体现出利润。……货币利润成为市场经济的主导价值标准”。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虚拟经济活动获得的利润还是实体经济活动获得的利润,其代表就是信用货币,并且由于货币在虚拟经济及实体经济之间的流动,以及货币能行使价值尺度的职能,使得贷币成为联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纽带。

虚拟经济泡沫产生的原因

关于经济泡沫的定义,目前理论界存有多种说法,除了许多学者都把“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等同使用以外,有些说法极易与通货膨胀、商业循环、虚拟经济混淆。因此,对经济泡沫的内涵进行界定是十分必要的。在这里笔者借鉴相关学者的观点,将经济泡沫表述为由于局部的投机需求(虚假需求)使资产的市场价格脱离资产内在价值的部分。它实质是与经济基础条件相背离的资产价格膨胀。

(一)虚拟经济活动催生经济泡沫

首先,由于虚拟经济的产品交易并不直接与生产和消费商品或劳务相关,因此,虚拟经济范畴内的交易对象具有可多次甚至是无数次重复交易的特点,这一点,是经济泡沫催生的前提。

王爱俭(2008)指出“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实体产品将价格预期融入其中,表现出虚拟性的泛化。从两百年前的荷兰郁金香到时下炙手可热的中国君子兰,都体现出了虚拟性泛化的特征”。因此,即使是实体经济范畴内的交易产品,如果其交易背离了以生产或消费商品或劳务的目的,其活动就具有了虚拟性,就有可能催生出经济泡沫。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像郁金香及君子兰这样的产品层出不穷,不久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上的绿豆、大蒜也是实体产品被虚拟化炒作的例子。同时,与现代城市化相伴而生的房地产市场也是实体产品经常被催生出“泡沫”的典型例子。

其次,在实体经济的范畴内,人们的交易行为注重交易对象的使用价值,并且这种使用价值的交换以价值为衡量尺度,最终表现为商品价格并以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由于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的无差异的人类劳动,价值虽然抽象可是真实存在,因此在实体经济的商品交易活动中,商品的价格虽然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是价格却不会与价值背离太远。但是在虚拟经济的范畴内,人们的交易行为关注的是对利益的获取,只要能够获取利益,以任何价格交易产品都认为是合理的。

成思危(2008)指出“当股票可以在股票市场上进行买卖后,由于其本身并没有价值,故其价格的确不是按照客观的价值规律,而是按照人们对其未来价格的主观预测,还要受到供求状况的影响,这就使其价格更加脱离了实际经济活动的绩效”。另外,在虚拟经济活动中,人们的主观心理发挥着较大作用。李俊青(2005)认为“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都是成本和心理的函数,也就是商品定价都是揉杂着成本和心理定价的成分”。最终结果是在虚拟经济领域,当人们对未来形势乐观时,人们对于相关产品的交易热情高涨,相关虚拟资产的流动性变强,相关产品的价格也上涨,由此可能催生经济泡沫。相反当人们对市场情绪悲观时,相关产品的交易量减少,相关资产的流动性变差,相关产品的价格就下跌。

另外,对于虚拟经济而言,从短时间看,其交易产品的价格有跌有涨,但是从长远看,虚拟资产的价格总体会一直保持上涨。因为当相关产品的价格跌到其合理价格之下时,其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和获利可能性变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会使该种产品的价格回复到合理水平。而当虚拟资产的价格涨到其合理价格之上时,人们并不注重这种产品实际值多少,而是关注其在未来是否还有获利的空间,只要人们认为可以获利,似乎相关产品的价格并无上限。

由此可见,泡沫经济与虚拟经济是相伴而生的,只要存在着虚拟经济范畴内的交易行为,那么经济泡沫被催生将不可避免,这也是本文将经济泡沫前缀以“虚拟”的原因。

(二)通过投机活动对利益的追逐是虚拟经济泡沫膨胀的动力

虚拟经济活动中,参与者充分利用所能获得的信息,以赢利为目的,从事相关产品的交易。也正是由于有众多的参与者,可以部分地解决个人决策信息不完全问题,有利于通过资金流向调节社会资源配置。但是由于虚拟经济的参与者并不是以资金的合理流向为目的,而是以获得利润为目的,因此人们的虚拟经济活动时常会偏离虚拟经济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轨道。

许博(2003)认为“泡沫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投资现象,是人们非理性的投资观念和投资(投机)行为的结果,这种投机行为不是单个投资主体行为,而是众多投资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李新(2007)也认为“对于虚拟经济泡沫(泡沫经济)而言,过度的经济投机活动是原动力,股票及房地产是主要载体,投机资产市场价格剧烈波动是必然后果”。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积累,在传统产业经济领域,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越来越少,有大量的社会闲置资本亟待寻找到新的投资机会。而虚拟经济不存在生产周期问题,不存在资金周转的难题,并且往往虚拟经济领域资本收益率也较高。因此虚拟经济就成了众多社会闲置资本的最终去处,直接以获利为目的的投机行为便大量涌现,而资金的涌入,可以带来虚拟经济的繁荣,虚拟经济的繁荣则会吸引更多的投机资金进入到相应的领域,由此泡沫被催生并不断膨胀。可以说投机活动对利益的追逐是泡沫经济膨胀的动力。

抑制虚拟经济泡沫的方案:虚拟资产流动性控制

由于上述将不直接与生产及消费商品或劳务相关的经济活动划归虚拟经济的范畴,那么在这里将所有虚拟经济活动中的交易对象称为虚拟资产。

(一)虚拟资产流动性控制的必要性

资产流动性指一种资产能迅速转换成现金而对持有人不发生损失的能力,也就是变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也称变现力。不同的资产,由于其固有属性不同,其流动性也不同。现金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并且资产的流动性依其变现能力排序为:现金(包括现钞、支票账户)、定期存单、国债、政府机构债券、市政债券、抵押贷款证券(MBS)、资产抵押证券(ABS)、公司债券、股票、大宗商品期货合约、金融衍生品等等(张云,2009)。

有学者提出“不同的资本市场在不同的经济体系下对资产将会有不同的定价机制,这个机制由于形成时间一般比较长以及市场存在一定的对比效应(即资产在同一个市场中具有较稳定的相对价格),一旦两个原先相对独立的经济体进行资产交换,那么,类似上述这种等价格而不等价值的交换行为也就发生了”(施青春,2009)。由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属于不同的经济体系,其产品的定价机制不同,因此仅仅按照产品价格,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通常不是等价值交换,并且虚拟经济产品的价格并不以产品的价值为基础,因此,也不可能实现等价值交换。由此可以认为,制订合理的虚拟经济产品与实体经济产品的交换规则,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另外,由于商品经济范畴内的实体经济遵循商品价值规律,而商品经济范畴内的虚拟经济并不遵循商品价值规律,而两者以货币为媒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样的条件下,由不等价交换所导致的经济问题就不可避免。因此实现虚拟资产流动性控制,是调和商品经济范畴内的虚拟经济不遵循商品价值规律矛盾的客观要求。

(二)虚拟资产流动性控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活、生产、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样的条件下,电子货币越来越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正如鞠国华(2009)所说,“在高度发达的信用时代,人们的财富都以数字形式保留在金融机构的计算机系统当中,也就是以各种计算货币表示的金融资产”。因此,由于信息传输和处理的方便与快捷,使虚拟资产的流动性控制成为可能。

1.托宾税与印花税。具体分析如下:托宾税是指对现货外汇交易课征全球统一的交易税,托宾的意思是需要“往飞速运转的国际金融市场这一车轮中掷些沙子”。托宾税的实施可以抑制投机、稳定汇率,其税收收入可以为全球性收入再分配提供资金来源。

证券交易印花税是股民从事证券(目前主要指股票)买卖时所强制缴纳的一笔费用。根据一笔股票交易成交金额计征,由证券卖方按1‰的税率征收;不对买方进行征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托宾税提高了国际游资进行跨国汇率投机的成本,而证券印花税提高了股市投机的成本。由于成本的提高,必将使得相关虚拟资产的交易量下降,因为必须存在更高的预期收益,以弥补税收的成本,交易才会发生。但是这至多只能减缓经济泡沫的膨胀而并不能阻止投机和虚拟经济泡沫的催生。

首先,类似托宾税的税种或是证券印花税的税率相对于虚拟资产的收益而言其比例很低,只要潜在的收益存在,并不能有效地阻止人们投机,如果提高税率,则不利于金融市场正常功能的发挥。

其次,虚拟资本的投资收益有着不同于实物资本的特征,其收益通常与取得收益的风险相关,而可变的托宾税和债券印花税增加了虚拟资产收益的不确定性,提高了投资的风险,而风险的提高会通过收益的提高而得到弥补,因此类拟托宾税的税种和债券印花税不过是提高了资产收益而已。而如果是固定的托宾税率和债券印花税税率,可以作为虚拟资产的“生产成本”而直接记入其市场交易价格中,这在虚拟经济泡沫膨胀时,起到了加速泡沫膨胀的作用。就笔者的了解,在目前中国的部分小镇,由于房屋产权转移时当地政府违规收取“巨额”的手续费,使得当地的地基和房产价格飞涨。因为产权转移的手续费成为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每交易一次,这样的“生产成本”都会存在,每一次交易时,上一次的“生产成本”会体现在这一次的交易中,即使房产基本价值没有变化,市场供求没有变化,不存在投机的房产买卖,房价也会上涨。

2.虚拟资产流动性控制―使用“筹码”。虚拟资产流动性控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拟资产变现的程序控制,二是虚拟资产变现的比例折算。

对虚拟资产变现的程序控制,目的在于形成一套机制,可以使监管部门主动干预相关资产的流动性,而不是等到虚拟经济泡沫破灭,投机资本潜逃成功之后,使真正的投资者被套牢并由其承担损失。金融资产变现程序控制,应该形成这样一套机制,当虚拟经济的某个领域有大量资金流入,可能催生出泡沫时,降低这些领域资产的流动性,也就是提高在相关领域进行投资的机会成本,并且资产流动性大小应该与资产泡沫的“大小”负相关。

金融资产变现比例折算,要求对价格虚高,形成了泡沫的资产实行折算变现,也就是说,在同一个领域实行等价格交换(等价值交换),而对于不同领域的产品则可以实行不等价格交换(等价值交换)。比如,当房地产市场形成泡沫时,一套市区的价格100万元的房子,可以同两套郊区价格50万的房子进行交换,而不能与价格100万的小汽车进行交换。

由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有着不同的价格形成机制,有着相对独立的运行规律,但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可以设想在两个经济范畴内使用不同但行使着相同价值尺度功能的货币,这就像是某些场所里使用的筹码。当人们进入时可以将货币换成代表相同面值的筹码,但当他们离开时,可以用相应的筹码换得相同面值的货币,如果人们只是暂时离开,则用不着兑换而可以选择继续持有筹码。但是,如果有人违反了规则,那么这些场所可以拒绝兑换筹码。

相似的,对于用于虚拟资产交易的账户使用有别于实体经济交易账户所用的货币,实体经济中的货币只有首先兑换成虚拟经济的货币时,才能进行虚拟资产的买卖;相反的,一项虚拟资产必须首先卖出换成虚拟经济的货币,然后兑换成实体经济的货币,才能购买实体资产和物品,并且可以对不同类别的虚拟资产使用不同的交易货币。这时,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就多了一道防火墙,只有相对正确与理性的经济行为才可以以货币为媒介在两个经济领域内自由通行。

3.对方案的政策评价。具体分析如下:虚拟资产流动性控制,可以调节持有虚拟资产的机会成本,因此能够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种手段。当某项资产的流动性变差时,其被持有的机会成本变大,由此可以部分抵消因为高收益而造成的大量资金的投机。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泡沫,又可以避免因紧缩贷币政策对实体经济造成不良影响。资金从实体经济进入虚拟经济,表现为实体经济的货币供应量下降,在某种程度有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因此有学者将虚拟经济视作“流动性储蓄池”。但是过多的货币进入虚拟经济部门,或者说并不很多的资金进入同一个领域,这样容易催生出经济泡沫,而经济泡沫的过度膨胀则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不良影响。如果已经形成了这样一套机制,当实体经济通胀压力过大时,允许虚拟经济吸收部分流动资金,而当虚拟经济的某一领域出现经济泡沫时,启动虚拟资产流动性控制这样的调控机制,有利于抑制泡沫膨胀。

虚拟资产流动性控制,有助于决策者引导非完全理性的利益追逐者,使其以相对更加理性的态度从事投资,同时将社会资金引导进入缺乏资金的领域。虽然决策者也不可能掌握完全信息,确切地知道在哪个领域泡沫已经形成,但是这种机制有助于约束投资者行为,使其慎重审视那些看似繁荣的投资领域。如果流动性控制是一项经济政策,那么所有投资者都应该了解:非理性的过度投机肯定会给自身造成损失。因为只要泡沫膨胀,那么无人能够全身而退,这样投资者会更加关注那些并未形成泡沫但获利潜力大的领域,而不是仅仅由于可能的高收益,将资金投向泡沫部门,这样可以抑制货币资本直接以投机获利为目的。

虚拟资产流动性控制,有利于阻遏国际投机资本,避免其对本国经济的冲击。尽管目前我国的资本账户尚未开放,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整个世界都将倾向于融为一体。虚拟资产流动性控制,可以利用国际资本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同时也可以阻遏或是防范国际投机资本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虚拟资产流动性控制并不对虚拟经济的现有功能造成影响,只要虚拟经济各个领域和环节是正常运转的,那么市场将只能知道“虚拟资产流动性控制”的存在,而不会真正看到它的存在。唯一改变的是人们在考虑虚拟资产流动性、收益和风险这三个因素之后,还要考虑资产的现有流动性会被调控这一事实,这有利于投资者更理性投资。

讨论

国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是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开始的,奠基之作是刘骏民教授1998年著的《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尽管以后也有众多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是至今却并未就虚拟经济的概念达成一致意见。由于这个原因,也因为本文是从虚拟经济的研究视角出发,探讨经济泡沫及虚拟资产流动性控制问题,因此不得不首先花了较多篇幅来对虚拟经济及实体经济的研究范畴进行界定。至此基本的写作目的已经完成,但是由于笔者自身的学识有限,对相关问题的阐述未能做到全面、准确,提出的相关观点也未能做出充分论证。

另外本文提出的对虚拟资产流动性进行控制的方案,离实际操作还有较远的路要走,比如如何具体对各类账户实行分类管理,管理成本多大,如何准确度量经济的泡沫程度,金融资产变现的比例如何确定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讨,笔者只有留待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并且这些问题也需要更多睿智的学者参与讨论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罗良清,龚颖安.虚拟经济的本质及影响实体经济的机理[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2)

2.吴德礼,李惠彬,徐仕政.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南方经融,2009(8)

3.孙宝文,马衍伟,朱军.双向治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治本之策[J].中国财经大学学报,2005(12)

4.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经济学[J].开放导报,2008(6)

5.叶朝晖,叶菲.关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问题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3(3)

6.徐良平,刘志友.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J].江汉论坛,2003(8)

7.周建波,聂志红.商品经济、虚拟经济与帝国主义―当代经济危机的生成结构解析[J].理论月刊,2009(6)

8.鲁品越,先金.虚拟经济本质与当代金融危机[J].江西社会科学,2009(5)

9.宋可为,赵峦.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理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0.林左鸣,林国栋.广义虚拟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2010(6)

11.胡延平,王成进.货币流视角下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J].改革与战略,2008(4)

12.徐国亮,吴秋璨.资本形式演变与虚拟资本形成的逻辑[J].甘肃社会科学,2006(3)

13.段彦飞.货币利润与虚拟经济[J].开放导报,2009(1)

14.王爱俭.关于虚拟经济几个重要问题的再讨论[J].现代财经,2008(2)

15.成思危.虚拟经济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J].管理评论,2009(1)

16.李俊青.虚拟经济波动及其演化[J].现代财经,2005(2)

17.许博.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的形成[J].商业研究,2003(19)

18.李新.泡沫经济形成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7)

19.张云.虚拟经济命题研究意义的探析[J].社会科学,2009(1)

20.施青春.股票市场中的实体虚拟与泡沫经济[J].中国国情国力,2009(7)

21.鞠国华.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几点思考―基于马克思货币信用理论的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9(5)

22.张云,刘骏民.流动性膨胀下的中国困境与解决方案―基于虚拟经济的视角[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7)

作者简介:

邹博清(1988-),男,湖北荆州人,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樊俊涛(1983-),男,新疆阿克苏人,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虚拟经济的定义篇8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4-0021-05

“虚拟资本”一词最早出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虚拟经济源于虚拟资本。十九世纪70年代以前,产业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从资本批判的角度,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货币经营资本和借贷资本发展变化的新形式。二十世纪以来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逐渐引发国内外学者对虚拟经济发展研究的关注。成思危(1999)将虚拟经济定义为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文化、艺术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国内学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一般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开始,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界定虚拟经济研究范畴和理论框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以及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危机等研究方面提出了诸多见解。国外关于虚拟经济及其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关文献主要是关于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相互影响方面,侧重于金融市场的收益分析及实际产出分析。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虚拟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经济运行方式影响的研究较少,有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产价格与实际产出、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关系以及相互影响方面。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作用机制方面,可追溯至魏克赛尔及凯恩斯的研究,他们在以货币为代表的虚拟资产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方面做出了先驱性分析。魏克赛尔在《利息与价格》中提出了著名的资本累积过程理论,该理论揭示了以利息率为中介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方式。凯恩斯将投资者预期考虑进分析过程,预期的不确定性使投资行为趋于复杂,认为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市场利率,投资扩张;反之,投资缩减,但利率的传导机制并未发生变化。

Guttmann(1994)通过研究美国1972--1982年萧条期间的重大结构调整,认为这10年美国虚拟资本的爆炸式增长,为其经济结构转变提供了巨大动力。Carter(1989)、Crotty与Goldstein(1993)、Goldstein(1995)、Tobin(1984)和Zinn(1993)等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认为经济结构转变对实体经济部门造成负面冲击。Binswanger(2003)认为投机泡沫可以持续的三个前提条件是实体经济面临动态无效约束、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使得金融约束得以放松以及实体经济中的总需求面临约束。Green(2003)通过研究资金流量、利息率和资产价格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出了金融部门发展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思路。Caporalea和Spagnolob(2003)通过构建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模型,分析了金融危机的产生机制。

卢卡斯,门克霍夫(2004)通过对德国金融资产比率分析,认为以金融部门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部门已经与实体经济分离,并辨别了三种分离假说,对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分离现象构建了典型的“背离假说”论证模式。“背离假说”认为,过去实体经济处于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虚拟经济部门扮演辅助实体经济发展的角色,但现在这种支配地位发生了颠倒,金融市场依据自身的逻辑和规律运行,实体经济不得不适应虚拟经济发展的运行规律。卢卡斯,门克霍夫等总结了三类分离假说,进一步拓展了对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分离现象的认识,具体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金融市场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及独立信用扩张能力,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部门分离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这种分析思路较接近于凯恩斯主义的假设,将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看作是必然的。Strange(1986)引用Minsky的金融不稳定假说,从金融市场不稳定性角度分析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必然性。Chick(1993)通过对银行发展阶段进行划分,认为信用扩张促使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日益分离。Schulmeister(1996)通过分析日益增长的政府贷款及相对下降的私人投资现象,认为债务上增加的利息支出必须由相对减少的实物资本及公司利润弥补,从而产生了利息与利润的分离。

第二种观点认为,金融部门应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趋势对实体经济具有根本性破坏作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Tobin(1984)、Schlesinger(1987)、Ehrlicher(1989)、Hesse等(1994)、Filc(1996)以及Emunds(1996)等。其中Tobin(1984)着重从金融市场中的短期投机行为进行分析,在《关于金融系统的效率》一文中,通过分析信息套利效率、基本价值效率、完全保险效率及功能效率,认为金融部门逐渐关注存货与交易量,持续的交易和具有最小交易成本的金融市场吸引了短期投资者,大量的投机行为扭曲了价格并引起了负面的外部效应。Schlesinger(1987)通过分析企业融资行为改变的动因,认为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金融上层建筑出现不成比例的增长。Emunds(1997)认为,由于“羊群效应”及“权益要求”的外生增加促使投资者兴趣转向金融资产,从而使有限的金融资源以限制实物资产投资的形式被金融部门吸收,最终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由此认为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会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

第三种观点介于以上两者之间,认为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是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伴生现象,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性,但破坏性程度取决于政府的政策选择。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Tietmeyer(1995)、Stottner(1997)及Borio等(1994)等。其中Stottner(1997)总结了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情况,主要从价格泡沫引致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角度进行分析,并认为如果存在绝对支配,投机者们可能更为富有,但实体经济却可能遭受严重损失,造成的后果是金融部门的投机破坏了其赖以存在的实体经济基础;相反,在不存在绝对支配的情况下,因价格泡沫导致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存在一定极限而不可能无限扩张。Borio等(1994)通过对资产价格膨胀进行分析,解释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分离现象,其通过对13个工业化国家1970-1992年间资产价格变化的分析,认为资产价格与实物资产价格的脱离主要源于解除管制导致的信用扩张。

Sachs(2004)研究认为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两者的发展逐渐背离,在宏观经济体系内,实体经济处于首要位置,其次是金融。Krippner(2005)提出金融化是通过金融渠道而非贸

易和商品生产渠道的一种积累模式,并利用数据分析验证美国经济正深入地进入金融化发展模式。Crochane(2005,2006)利用时间序列及横截面数据,通过建立以股票溢价和消费为基础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间关系,并认为金融市场回报率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

Jacobson等(2005)从宏观及微观角度具体分析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实证分析认为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问具有联动效应,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对金融市场波动会造成直观影响,而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对实体经济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冲击效应。Hudson(2008)分析二十世纪以来多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探索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问的关系,认为虚拟经济的发展规模需与实体经济发展规模保持在一定水平范围内,在该范围内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需防范超出该范围而引发的危机。Gregoriou等(2009)运用ARCH模型,利用1980年1月至2004年12月的月度数据分析美国股市回报与实体经济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股市波动情况能较直观反馈实体经济变动状况,并对金融部门决策产生影响,进而进一步影响到消费及短期内实际货币供应量情况,并认为消费在短期及长期内都是相较于股市回报更为敏感的经济变量。

二、国内研究

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国内学者纷纷展开了对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的相关研究,主要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及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危机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刘骏民(1998)给出一个加入证券交易的新货币公式,进一步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分流向两个市场即代表实体经济的产品市场及代表虚拟经济的证券市场。刘骏民(2003)指出,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虚拟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实体经济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具有相互作用关系。

刘骏民和伍超明(2004)通过构建货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三部门关系模型,推导出货币量增长率是实体经济增长率和虚拟经济增长率的函数,通过对虚拟资产收益率和实物资产收益率的差异分析,描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经常性背离关系。伍超明(2004)认为世界经济虚拟化的趋势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成为一种常态,由于货币循环流模型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资金流量占比和其规模之比不能保证保持相等状态,虚拟经济在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消极影响。近年其他学者的研究如表l所示。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

李宝伟等(2002)提出资产定价的微观基础是分析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关联的重要途径。彭卫民等(2002)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虚拟经济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有自己独特的运动规律,以及虚拟资本中的长期资本会以某种方式与产业资本融合。刘东(2003)认为实体经济良性运转将有力支撑虚拟经济发展,虚拟经济的稳定性最终以虚拟资本是否能够转化为真实的社会财富为基础,虚拟经济发展需与实体经济发展保持协调关系。

刘霞辉(2004)利用资源转换概率模型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并认为从长期经济增长趋势来看,任何一方面的偏离均对增长无益;从短期看,任何投资不均衡均有可能引起宏观经济大幅波动。刘金全(2004)通过相关定量研究,进一步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规模与活性上的相互作用,认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具有显著的反馈影响。

王国忠等(2005)利用1919-2004年的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实证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关性的时变特征,验证了经济虚拟化后虚拟经济作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的经济系统的独立性特征。马卫锋等(2005)利用我国27个省市区1978-2002年的面板数据研究表明,我国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通过投资总量而非效率提高的途径实现。周业安等(2005)在国外学者现有研究基础上构造我国金融市场化指数并将其引入标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模型中,发现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实体经济增长,但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呈相反关系。近年其他学者的研究如表2所示。

(三)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危机

国内一些研究认为需防范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形成泡沫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关系的研究,不能只关注虚拟经济引发泡沫经济这一负面影响,需进一步研究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间的更深层次关系。刘骏民(1998)认为,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存在密切关系,但二者不能等同起来,泡沫经济是虚拟资产价格膨胀的结果。陈文玲(1998)认为,当虚拟经济脱离实物经济过度膨胀时,形成了虚拟经济的经济泡沫;但把虚拟经济等同于泡沫经济并不确切,只有过度虚拟部分形成经济泡沫,并认为决不能抑制虚拟经济的发展。李晓西等(2000)在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联过程中,引入泡沫经济形态的中介作用,认为泡沫经济主要体现为产品名义价格与基础价格的严重偏离,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的结果。近年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总结如表3所示。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国外关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少,侧重于研究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贡献在于:(1)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奠定基础。(2)从经济发展的宏微观层面具体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相关理论已较成熟,应用的具体实证方法对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此外,国外关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尚存在一定不足,主要体现在:(1)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定量研究较少,关于应用何种计量方法判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状况尚未有统一定论。(2)对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的原因提出了背离假说,缺乏应用于实际经济分析的有利论证等。

国内学者关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从二十世纪末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理论模型的构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及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危机等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了具体研究。对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这一命题的研究贡献在于:(1)探析了虚拟经济这一命题的研究意义,并指出了虚拟经济命题需要研究的内容,构建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的理论框架。(2)构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相关理论模型,并借助定量分析工具,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对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3)对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如何导致泡沫经济、金融危机发生等内容进行了理论分析,进一步丰富了虚拟经济命题的研究内容,对深入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上一篇:环境设计实习建议范文 下一篇:线下推广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