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计划生育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01 11:35:27

以前的计划生育政策

以前的计划生育政策篇1

【关键词】城乡 计划生育 政策 比较

【中图分类号】R9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521-01

前言

经济决定上层建筑,也决定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城乡的发展,无论是在经济增长上还是居民素质的提升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也直接导致了在城乡计划生育政策上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当然,这些不同都是建立在统筹兼顾、均衡发展以及控制人口基数的基础上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比较探究可为我国将来城乡计划生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个导向作用,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选择从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发展、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异同以及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展望这几个方面进行一番研究。

一 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发展

从上世纪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随着时代的更替,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传统观念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也有了不同于前的发展。从开始的以严惩严罚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手段到慢慢缓和的计划生育措施,发展到现如今的以惩罚多生超生和奖励晚育少生。这些计划生育的政策发展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随着人们观念的发展以及我国人口增长的放缓,在部分发达城市,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基本上可以不需要使用了,新时代提倡的晚孕晚育晚生已然成为了大多数人的潜意识了,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城市老龄化人数的不断增多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口负增长的趋势。因此,如何解决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问题开始成为众多学者专家的所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形势下,我国计划生育的重大改变和发展就在不远的将来。

二 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异同

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异同体现在具体的措施、以及社会效果等方面。从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措施上来说:首先,在处罚政策上,虽然都有进行金钱上的处罚,但是其金钱的处罚力度却是有所区分的。处罚金的多少和个人的收入多少有关,这也就直接导致城市违反计划生育的居民接受的处罚比农村的重,其次由于城市的居民大多是有单位的,超生也直接影响其发展前途,特别是那些吃公饭的人们,多生可能直接导致其丢掉直接的铁饭碗。其次,由于在许多农村地方的传统,生男孩似乎成为了许多人的不可改变的人生大事,为此,国家在政策上做出了些许的特殊对待,对于农村的人们,在第一胎生的是女儿的情况下,允许其再生第二胎,而这在城市却是不可的。在社会效果上,城乡计划生育政策也有着极大的区别。由于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文化程度都明显高于农村的,因此,计划生育政策支持度、执行力明显优于农村地区。其达到的长远社会效果也更好。这给城市计划生育政策的有力推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农村,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推进,但是还是有许多违反乱纪的实例。甚至造成了许多没有户口的孩子这样恶劣的影响。除此之外,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异同还体现在文化背景,人口发展趋势等各个方面。

三 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展望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重以及计划生育取得的积极效果,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人口基数虽然依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数量庞大,但是根据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调整城乡计划生育政策已然势在必行。在控制我国人口基数的基础上,鼓励晚育晚生的政策是几十年不变的基本计划生育政策,其次,在某些发达的城市,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基本上会进入到人口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阶段,因此,计划生育政策很有必要进行调整,适当的鼓励政策是十分的必要的。只要这样,才能保证城市所需的劳动力,保障社会秩序和安全。而对于农村地区,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基本还处于增长阶段,但是相对于上个世纪来说,计划生育的效果已不言而喻了。因此坚持坚定的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当然,更为缓和的计划生育和奖惩并存的政策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给我国的人口基数控制工作带来极大的积极效果。

结语

通过上文从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发展、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异同以及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展望这三个方面对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比较探究,我们对我国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措施以及影响等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我国的人口发展趋势有了更多的理解。同时我们也相信:只要我们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制定相适应的计划生育政策,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将我国的人口数量控制在可调的范围内,为社会的秩序、安全以及国民经济的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莲莲.从罚到奖――试述农村计划生育的“调整”[J].改革开放 2012(8),

[2]王红晓.构建和谐社会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8(2),

[3]王金营,赵贝宁.论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与调整――基于公共政策的视角[M].人口学刊 2012(4),

以前的计划生育政策篇2

>> 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 浅议当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 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果\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现状及其对策 浅析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困境及对策 近三年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研究综述 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再认识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 关于当前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思考 对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现状剖析 计划生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计划生育现状与工作创新浅析 我国计划生育技术规范与优质服务探析 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浅析当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我国计划生育的历史变迁及其对策 关于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探讨 我国非计划生育政策因素对生育变动的影响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路向何方 浅析目前中国计划生育政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王桂新.生育率下降与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对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认识与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12,(10).

[3] 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EB/OL]. (2005-02-04)..

[13] 李建新.中国人口结构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9.

[14] 梁建章,李建新.中国人太多了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77-178.

[15] 魏津生,郭志仪.与计划生育政策――“错批一人,多生三亿”的错误认识应予澄清[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12).

[16] 原新.新中国人口60年[J].人口研究,2009,(5).

[17] 本刊编辑部.以贯彻落实中央《决定》为新机遇和新起点努力开创新时期――全面解读中央《决定》[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7,(2).

[18] 王丰,蔡泳.4亿中国人是怎么少生的?[J].中国改革,2010,(7).

[19] 顾宝昌.论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在我国生育率下降中的作用[J].中国人口科学,1987,(2).

[20] 《人口研究》编辑部.是人口红利?还是人口问题?[J].人口研究,2007,(2).

[21] 徐俊,风笑天.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责任与风险[J].人口与发展,2012,(5).

[22] 叶廷芳,丁冬.我国人口政策调整已刻不容缓[J].社会科学论坛,2010,(15).

[23] 杨菊华.“一孩半”生育政策的社会性别与社会政策视角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9,(3).

[24] 中国劳动力人口首次下降 人口红利拐点显现[EB/OL].(2013-02-24).http:///fortune/2013-02/24/c_124380454.htm.

[25] 徐俊,风笑天.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5).

[26] 陈友华,沈晖.关于人口老龄化七大认识问题的反思[J].探索与争鸣,2010,(6).

[27] 穆光宗.“独生子女”风险论[J].绿叶,2009,(8).

[28] 同[12].

[29] 陈友华.独生子女政策风险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0,(4).

[30] 位秀平,吴瑞君.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反思[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31] 同[13].

[32] 冯立天,马瀛通,冷眸 .50年来中国生育政策演变之历史轨迹[J].人口与经济,1999,(2).

[33] 刘俊,刘悠翔.“单独二胎”:放开前的博弈[N].南方周末,2013-11-22.

[34] 乔晓春.“单独二孩”生育政策的实施会带来什么? ――2013年生育意愿调查数据中的一些发现 [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4,(3).

[35] 同[34].

[36] 翟振武,赵梦晗.“单独二孩”政策的前因与后果[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4,(3).

[37] 姚从容,吴帆,李建民.我国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研究综述(2000-2008)[J].人口学刊,2010,(2).

[38] 汤梦君.中国生育政策的选择:基于东亚、东南亚地区的经验[J].人口研究,2013,(6).

[39] 原新.动态多元是我国生育政策的基本特征――读《八百万人的实践》[J].人口与发展,2009,(4).

[40] 翟振武.人口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J].中国人口科学,2001,(1).

[41] 谢良兵.计生政策调整争议尘埃落定[N].中国新闻周刊,2008-03-17.

[42] 同[14].

[43] 同[38].

以前的计划生育政策篇3

最新湖南人口计生条例修正案解读

1.为什么要修改《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20xx年10月,党的xx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决策部署。20xx年12月30日,全国人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以下简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两孩政策于20xx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了维护法制统一,加快全面两孩相关配套政策在我省落地,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顺应群众的期盼和要求,促进我省人口均衡发展,增进家庭和谐幸福,对《条例》进行修改是十分必要的。

2.《条例修正案》具有哪些特点?

《条例修正案》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如二孩审批制变更为二孩生育服务登记制,取消了一系列对群众的限制性措施规定。对于20xx年12月31日以前(即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的独生子女父母、农村两女户等继续享受奖励扶助、加大对计划生育伤残、死亡家庭的扶助力度等。二是遵循法制统一原则。主要针对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修改的相关内容和授权地方立法解决的问题进行修改。三是注重可操作性原则。《条例修正案》紧密结合我省计划生育工作实际,重点围绕生育政策、再生育条件及审批、生育过程服务管理、奖励扶助、法律责任等进行修改,增强了相关规定的可操作性。

3.我省什么时候开始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根据《全国人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自20xx年1月1日起,湖南省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全面两孩政策不是全面两胎政策,它强调的是子女个数而非胎次。夫妻如果第一胎生育了双胞胎或者多胞胎,则一般情况下就不能再生育子女了,只有符合《条例修正案》规定的再生育一个子女的条件,并经县级卫生计生部门审批后,才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4.如何办理生育服务登记?

依法生育的夫妻,到夫妻一方工作单位所在地或者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办理生育服务登记。夫妻办理生育服务登记后,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规定及时提供生育服务。提倡孕前或者孕初三个月内办理生育服务登记,尽早享受母婴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生育第一、二个子女的夫妻办理生育服务登记后,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免费发给生育服务证。依法再生育子女的夫妻经过批准取得《生育证》,即完成生育服务登记。

5.什么情况下可以申请再生育一个子女?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夫妻,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经设区的市、自治州或者省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确定的病残儿医学鉴定组织鉴定,两个子女中一个有残疾或者第一胎系多胞胎均有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医学上认为可以再生育的;

(二)再婚(不含复婚,下同)夫妻再婚前生育的子女数量合计为两个的;

(三)再婚夫妻再婚前一方无子女,另一方有一个子女,再婚后生育一个子女的。

前款所称子女,是指存活的亲生子女。收养的子女、以前婚姻形成的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不计算子女数。亲生子女是指与父母有血缘关系的子女。

6.夫妻生育子女可享受政府提供的哪些公共卫生计生服务?

(1)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免费领取湖南省孕产妇保健手册。

(2)为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筛查及感染孕产妇与所生儿童综合干预服务。

(3)为准备怀孕妇女免费增补叶酸。

(4)农村孕产妇在县级和乡级医疗机构住院分娩,基本医疗全免费。

(5)为孕产妇免费进行5次产前检查、2次产后访视、产后42天检查。

(6)对准备怀孕的夫妻进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7)为新生儿免费发放儿童保健手册、进行新生儿访视、儿童健康体检。

(8)为在湖南省内所有出生的新生儿免费发放出生医学证明。

(9)免费提供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避孕节育手术)。

(10)政府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计生服务。

7.如何办理再生育审批手续?

符合法定条件,要求再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应当在怀孕前向夫妻一方工作单位所在地或者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并提交结婚证、户口簿和双方身份证、双方所在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本人生育、收养状况证明,以及其他规定的证明文件(病残儿医学鉴定证明等)等材料。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审核意见,连同申请人的证明材料报县级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查。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上报材料之日起十五日内,对符合条件的,免费发给生育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说明理由。

8.对育龄夫妻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要求有何变化?

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关于育龄夫妻自主选择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措施,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的规定,《条例修正案》删除了原《条例》中提倡放置宫内节育器(即上环)、结扎为主的长效避孕措施的规定,但从保护已婚育龄妇女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规定提倡已经生育两个以上子女且不符合法定再生育条件的育龄夫妻选择长效避孕措施。长效避孕措施包括上环、结扎、皮埋等。卫生计生工作人员应当向育龄夫妻宣传不同避孕措施的特点,指导其知情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

9.还能收取终止妊娠保证金吗?

原《条例》授权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对不符合法定条件怀孕且未及时终止妊娠的育龄夫妻,在责令其限期终止妊娠时,可一并收取终止妊娠保证金。因实际工作中收取终止妊娠保证金对违法生育的遏制作用有限,却为少数地方放水养鱼提供了依据,故《条例修正案》取消了收取终止妊娠保证金的授权。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自《条例修正案》正式施行之日起,有权责令不符合法定生育条件怀孕的人员限期终止妊娠,但不能再收取终止妊娠保证金。

10.群众取环、做结扎复通术等实施恢复生育手术是否还要经过卫生计生部门批准?

根据国家简政放权的要求,《条例修正案》取消了原《条例》关于实施恢复生育手术需经县级卫生计生部门批准并到指定机构施术的限制。因此,《条例修正案》正式施行后,群众取环、做结扎复通术及接受其他恢复生育手术,无需卫生计生部门批准,也无需到指定的机构施术,自行选择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施术即可。

11.不符合法定生育条件怀孕的终止妊娠费用由谁支付?

为了鼓励不符合法定生育条件怀孕的妇女自觉终止妊娠,《条例修正案》删去了原《条例》关于违反本条例规定,拒绝采取避孕节育措施导致不符合法定生育条件怀孕的终止妊娠费用,由受术者承担,不享受前款规定的待遇的规定,《条例修正案》正式施行后,不符合法定生育条件怀孕的终止妊娠费用,按照新《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渠道支付。

12.医疗保健机构接诊怀孕十三周以上的孕产妇时,是否要查验生育证?

按照简政放权、方便群众的要求,《条例修正案》删去了原《条例》关于依法开展孕产期保健服务的机构在接诊怀孕十三周以上的孕产妇时,应当查验生育证,并登记有关情况;发现无生育证的,应当及时报告服务机构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因此,《条例修正案》正式施行后,医疗保健机构接诊怀孕十三周以上的孕产妇时,不需要再查验生育证,但是应按照实时通的相关规定,在实时通中录入孕产妇的相关信息。

13.还有晚婚晚育假吗?

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删去了鼓励公民晚婚晚育的规定,而是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故《条例修正案》相应取消了原《条例》关于晚婚晚育的奖励规定。虽然晚婚晚育假取消了,但《条例修正案》对所有依法生育子女的夫妻都给予了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20xx年1月1日以后合法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在国家规定的产假(98天,难产加15天,多胞胎每多一个婴儿加15天)期满后,再享受60天的奖励产假待遇,男方享受20天的护理假待遇。增加的产假、护理假视为出勤,不影响工资、奖金和相关待遇。

14.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计划生育家庭还可以继续享受奖励、优待、扶助政策吗?

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条例修正案》有效衔接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优待、扶助政策: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新的计划生育家庭按新政策执行,之前的计划生育家庭继续按照之前规定的条件、标准、年限,享受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

自《条例修正案》正式施行之日起,对自愿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包括20xx年12月31日前生育的),一律不再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不再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优惠待遇;符合法定再生育条件,自愿不再生育的夫妻不再享受放弃再生育的奖励待遇。

15.《条例》修改后终身未生育者是否还能享受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

《条例修正案》提倡依法生育子女,不鼓励不生育也不收养子女,因此,20xx年12月31日前年满35周岁的女性、年满40周岁的男性,达到省政府规定的年龄(退休年龄或者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时,未生育也未收养子女的,可以享受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20xx年12月31日前,女性未满35周岁、男性未满40周岁的,尚处于生育旺盛期,应当响应提倡依法生育子女的号召,其未生育也未收养子女,不再享受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

16.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又生育子女的,如何处理?

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后依法生育子女的,自子女出生之月起注销其《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停止享受相关奖励优待;已领取的奖金,独生子女保健费,多分配的集体经济收益、征地补偿费,奖励扶助金,政府和集体为其投入的保险费,不需退还。违法生育子女的,上述费用应当退还。

17.计划生育并发症人员可以享受哪些待遇?

经县级以上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专家组鉴定属于三级以上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人员,可以享受以下待遇:

⑴由县级以上卫生计生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免费治疗。

⑵给予特别扶助。特别扶助是指按照国家计划生育并发症人员特别扶助制度,为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人员发给特别扶助金。目前的扶助标准是:一级乙等(含一等)并发症人员,每人每年3600元;二级各等次(含二等)并发症人员,每人每年2400元;三级各等次(含三等)并发症人员,每人每年1200 元。

⑶单位职工治疗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住院期间,视为出勤。没有工作单位的,由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给予适当照顾。

18.《条例修正案》取消了已婚育龄妇女应当参加避孕节育情况免费查访(即孕检)的规定,如果妇女自己要求孕检,是否要收费?

《条例修正案》取消了已婚育龄妇女应当参加孕检的规定,只是意味着已婚育龄妇女没有必须参加孕检的义务了,但是孕检属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条例》规定的免费享受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因此,如果妇女自己要求孕检,卫生计生部门必须继续免费为已婚育龄妇女提供孕检服务。

19.《条例修正案》正式施行以后,对违法生育、非法收养人员还要征收社会抚养费吗?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家在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时,保留了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公民应当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的规定,因此,对符合《条例修正案》规定的生育条件但未取得生育证生育、违法多生育、非婚生育、非法收养等不符合《条例修正案》规定违法生育(非法收养)子女的,仍然要征收社会抚养费。

20.《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实施前违法生育的如何处理?

20xx年1月1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实施之前,政策外生育的,依照生育行为发生当时的《条例》或者政策规定,已作出处理决定并执行到位的继续有效,维持不变;已作出处理决定但没有执行到位的,按原处理决定执行;还没有作出处理决定的,依照生育行为发生时的《条例》或政策规定,作出处理决定并执行。

21.为什么要将公民计划生育情况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条例修正案》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民计划生育情况纳入社会信用体系。这样规定,一方面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xx20xx年)》等文件中关于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加强人口计生领域信用建设的指示和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将公民计划生育情况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意味着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未足额缴纳社会抚养费的,将在申请贷款、出行、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受到限制。这有利于形成倒逼机制,推动计划生育的诚信管理和长效机制建设。

22.实施全面两孩对我省人口发展有何影响?

据我委测算,预计我省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20-35岁有较强生育意愿的人群规模约为207万,如果这些人群在三年内全部生育,则在20xx年将形成一个130160万左右的生育高峰。由于本次高峰是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生育势能的集中释放,其特点是脉冲式的,短暂而猛烈,对各类社会公共服务的持续有效供给将是巨大的挑战。可以预见,该批出生人群在不同年龄段将会遭遇各种困难:产床紧张、入园难、上学挤、就业竞争压力大等等。因此,我们提倡大龄育龄妇女尽早生育第二个子女,年轻女性适当推迟生育时间。

23.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还要抓计划生育工作吗?

计划生育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行全面两孩政策后,预计2030年我国总人口为14.5亿人。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将客观存在。

同时,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赋予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新的内涵。原来围绕着独生子女政策形成的一系列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方式、方法,需要根据新的形势进行改革。改革将注意尊重家庭在计划生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立法对完善生育政策和服务管理改革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注重改革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以前的计划生育政策篇4

一、 “十二五”时期河北省人口问题面临的形势

21世纪上半叶,河北省将迎来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大高峰”。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等问题相互交织,人口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形势更加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仍然艰巨。从人口总量看,河北省总人口已突破7000万,是全国第六人口大省。受人口基数大和人口再生产规律的影响,在未来人口发展中,即使严格执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河北省人口还将持续增长,每年净增45万~55万人。形成了“低增长率、高增长量”的特有人口再生产现象。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将持续到“十二五”期末,并在2012年前后达到峰值。峰值年份预计出生人口将达110万左右,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省人口将增加250万人左右。预计到2015年,全省总人口将达到7450万人以内, 2024年前后达到峰值人口7600万。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持续增长的趋势,对社会、经济构成巨大的压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

2.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制机制亟待突破。2009年,全省跨县域流动1个月以上人口已达500万左右。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5%,预计“十二五”时期将达到54%,特别是随着河北省建设环首都经济圈、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战略的实施,将有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城镇。这将大大增加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难度。据调查,流动人口政策外生育占全省政策外生育总量的60%以上,已经成为当前人口计生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3.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手段需要创新。基层任务艰巨复杂与工作机制缺失及管理手段弱化矛盾日益突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力度不够。现有的奖励优惠政策覆盖范围偏小、门槛偏高、标准偏低,激励效应不明显。长效节育措施落实难、社会抚养费征收难、非婚生育管理难。

另外,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存在一定差距,社会上对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各种议论给执行现行生育政策带来了新难度,普惠政策的不断出台给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带来了新的冲击与挑战,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治理任务仍然艰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工作仍然比较薄弱。

二、“十二五”时期河北省人口工作的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河北省人口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全省总人口控制在7450万以内;群众基本享有优质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服务、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人群覆盖率达80%;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状况继续得到改善,下降到112以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市民化比例达85%;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框架基本形成;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诚信服务管理机制基本形成。

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河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全面加强人口工作,完善人口政策体系和调控机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推动社会性别平等。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实施“积极、健康、保障、和谐”的人口老龄化战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实现“十二五”人口规划目标的保障措施

1.进一步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把人口发展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政绩考核重要指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建立完善人口计生工作领导机制、协调机制、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落实党委、政府与人口计生部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职责和任务。坚持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进一步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继续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力争“十二五”末,大多数县(市、区)达到省级综合改革示范县(市、区)标准。

2.着力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宏观决策机制,把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均衡发展,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推进人口发展的管理体制创新,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任务纳入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各级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建立完善政府部门间人口信息交换、共享制度和人口统计协商制度。

3.加强人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到2015年,基本实现服务设施标准化、服务流程规范化、服务管理信息化、服务团队职业化,保障育龄群众人人享有优质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基本公共服务。

4.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福利工程,加快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家庭福利政策体系。将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家惠民政策体系。推动制度创新,促进经济社会政策与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机衔接,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就业培训、集体收入分配、林权制度改革、扶贫开发、征地补偿、社会救助等方面,对计划生育家庭体现优先优惠,让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得到更多实惠,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改革和完善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政策。整合现有资源,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少生快富”工程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为主体,逐步扩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覆盖面。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按照年龄提高奖励标准;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开展长效节育措施奖励制度,将其纳入“少生快富”工程;将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免费再生育服务制度、节育手术并发症人员扶助制度和生育关怀制度纳入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范围。切实抓好《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奖励政策的落实。

5.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坚持和落实财政对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认真落实国家对“十二五”期间人口计生事业投入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人口发展领域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确保各级人口计生经常性工作、奖励优惠政策、优生促进工程、信息化建设、计生服务站基本建设、服务设施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农村妇女生殖健康检查免费服务、计生贫困家庭救助等经费的需求。

作者:河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以前的计划生育政策篇5

关键词:全面两孩政策 社会经济效应 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

在早年前,我们还在为突破独生子女的改变表示怀疑。由于计划生育为我们这几十年来的国策制定了大的方针,规定一户人家只能有一个孩子。而通过今年开始实施城乡所有的育龄夫妇都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全面两孩”政策可谓是作出了巨大的改变,这也是学界和民间多年来一直期盼的事情。

一、“全面两孩”政策的覆盖范围

我们在施行“全面两孩”政策过后,会不会又出现一个较大的“婴儿潮”呢,从而引起了新的“人炸”,这是需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一个问题。因为随着又一次的人炸,将会使得中国人口再一次经历一个高速增长期,并且使得几十年来严格执行的人口控制政策变得枉然。这个问题成了困扰决策者的最主要问题之一,也是成为了国家审核“全面两孩”通过的最大障碍。但是,通过我们此前的“全面两孩”试点地区的相关生育数据来看,我们又可以完全打消人们对于二孩政策的疑虑。通过在湖北省恩施市、河北省承德市以及山西省翼城县等几个试点的生育情况来看,所得数据显示“全面两孩”的政策不会导致人口增长失控,这也就保证了两孩政策的安全性以及可操作性。

二、“全面两孩”政策的人口社会经济效应

“全面两孩”政策的人口社会效应指的是在社会领域中,随着开放二孩政策所导致出生人口剧增的问题,从而带来的具有群体特征的集中事件。我们通过分析“全面两孩”政策带来的社会效应,使得未来政策更加趋于完善。

(一)有利于养成独生子女的健全人格。由于现阶段,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为主的生育政策体系已经影响了好几代的民众,30年来我国出现的独生子女数量显得非常可观。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以及能够起到引领社会主流的作用。然而许多家庭的独生子女往往受到了一整个家庭的爱护,使得独生子女缺乏自我思考和动手能力,缺乏了应有的历练和思考,遇事表现自私、脆弱的现象也是时常出现,极其不利于今后的成长。从理论上来说,“全面两孩”政策的实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种情况出现改变。

(二)有利于刺激婴幼儿用品和教育等相关产业。“全面两孩”政策下出生的新生儿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婴幼儿用品、婴幼儿教育产业的向前发展。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带动婴幼儿食品产业,比如婴幼儿所需的奶粉、饼干等;二是带动婴幼儿的服装产业,这一块服装市场有着不可估量的市场价值;三是带动婴幼儿玩具产业,推动了国内玩具行业的发展。随着二孩的不断成长,教育产业和房地产行业也会随之发展,因为对于父母而言,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多,家庭住房条件的改善也就变得必不可少,在二孩的成长过程中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就变得不可缺少,这也就推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型

为了稳妥和扎实的实施全面两孩政策,通过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各地都要按照国家统一的部署进行统筹安排和考虑,确保政策能够平稳地落地,从而把实事办好。

(一)通过调查工作来辅佐政治工作的转型。各地通过认真总结和单独地归纳好两孩政策实施的成功经验,精心谋划好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方案。深入群众来做好摸底调查,制定好计划生育的基础上来完善对于群众的政治思想工作。加强风险评估和全面梳理存在的风险点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制定好各种实施方案,其中包括目标人群和出生人口变动预测以及风险防控预案等相关材料,由省级人民政府报送国家卫生计生委备案,作为评估各地工作进展情况的重要依据。

(二)转变人口思想策略,走进群众基层。部分群众认为生育政策放开的同时,也就放弃了以前思想里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其实不然,我们更应该通过开展群众基层的思想教育来促进政策的施行。在“全面两孩”政策实行之前,我们一贯奉行的人口政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长期以来,我们实行了最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由此也带来了实际意义上的人口数量下降的结果。但是随之而来产生的问题也变得尤为严重,其中包括少儿人口比重过低、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长期以往严格的人口数量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人口数量的限制,同时也破坏了人口结构均衡的状态。

(三)采用合理的方式解答“二孩政策”。多年来,计划生育部门的管理范围是:婚姻检查、育龄夫妇的保健以及生殖健康检查等几个方面。而我们在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中,对群众劝导和思想引导的方向都是朝着独生子女的政策开展的。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我们需要在结合以往少生优育的正确政策上,对群众展开耐心的解释和沟通。通过对群众介绍当前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实行后的成果,以及二孩政策为何开放等问题。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并不是意味着以往的独生子女政策是错误的,只不过为了应对时代潮流,当时的独生子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只不过当今的时代潮流要求我们要往前看,所以就诞生了二孩政策。在二孩政策的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更加需要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也需要我们对于以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改变。

四、结语

计划生育政策是国家为了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而制定的国家方略,无论是以前的独生子女政策和如今的二孩政策,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来看都是正确的。而此次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也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最大的一次调整。总体而言,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始终是利大于弊,需要我们全体公民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桂世勋.中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5,(06).

[2]郭震威,茅倬彦,袁艳.略论新时期计划生育的转型发展[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6,(06).

以前的计划生育政策篇6

[关键词]计划生育 人口问题

[中图分类号]C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007-03

随着国家的日益发展,人口问题已经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我国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1980年,党中央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的公开信》中就富有远见地提出:“到30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现如今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已逾30年,中国人口数量得到有效的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连续数年低于10‰,随着中国用较短时间实现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类型的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而中国也已站在社会少子化和老龄化的门口。

一、我国计划生育观念的流变与计划生育国策的形成

(一)我国计划生育观念的流变

1.计划生育观念的提出

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这个国家有这么多的人,这是世界上各国都没有的。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中国六亿人口,增加十倍是多少?六十亿,那时候就快要接近灭亡了。”“总而言之,人类要自己控制自己,有时候使他能够增加一点,有时候使他能够停顿一下,有时候减少一点,波浪式前进,实现有计划地生育。”①总理指出:“为了保护妇女和儿童,以利民族的健康和繁荣,我们赞成在生育方面加以适当地节制。”②马寅初的观点:“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不然的话,日后的问题愈加棘手,愈难解决。”③“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如果不把人口列入计划之内,不能控制人口,不能实行计划生育,那就不称其为计划经济。”④“一定要实行计划生育,对人口的发展进行控制,否则就会出问题。”⑤虽然当时没有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但是随着时间和经济的发展,事实证明控制人口的计划生育是很重要,很有必要的。

2.计划生育观念对传统生育观念的冲击

(1)传统生育观的表现

自古以来,我国以多育子女为荣的观念十分强烈。“重男轻女”“传宗接代”“五世同昌”等都是这种生育观的具体表现。在传统生育观里,传统的封建思想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无后为大的“后”专指男性,只有生育男孩才是传承后代,女孩则不被重视。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非一朝一夕可以更改。

(2)计划生育政策对传统生育观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思想的不断更新,现在的生育观念认为生儿育女不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加上我们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国家和集体的关怀下,养儿防老观念的经济基础基本上不存在。思想进步的同时,大力破除生育问题上的传统偏见和各种旧的习惯势力,树立正确的生育观迫在眉睫。

(二)计划生育国策的形成

计划生育的立法过程可谓是曲折不平,多年来经历了1978年、1982年、1988年、1993年四次论证、起草,皆因条件不成熟没有出台。上世纪70年代初,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和需要,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提出“晚、稀、少”的生育主张。“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结婚;“稀”是指两胎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最多可以生育两个孩子。1984年4 月中共中央转发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计划生育情况的汇报》,即7号文件,文件指出:“要把计划生育政策建立在合情合理、群众拥护、干部好做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以“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取代了“晚、稀、少”的生育政策。1998年计划生育立法被第五次摆到了台面上,经历了三年的努力,在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这在人口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计划生育政策以国家法律形式确定了地位,把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政策、方针、制度、措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为综合治理人口问题、保护公民应享有的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的现状及变化

(一)实施计划生育前我国人口的状况与实施后人口现状的对比

计划生育实施前,人口无计划的增长带来很多问题。人口总量的剧增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而且还对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中国人口发展与经济运行产生了无法避免的影响;计划生育实施后,在人口趋于稳定的同时,也带来人口的老龄化、就业形势严峻、出生性别比居高不下等社会问题,下面将从几个阶段来说明实施前后人口的状况。

1.实施前我国人口的状况

(1)1949―1957年处于第一次生育高潮阶段

1949年至1952年,人口出生率一直维持在37‰左右的高水平,表现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但整体趋势却是逐渐下降的。数据表明,人口的死亡率从1949年的20‰下降到1957年的10.8‰,自然增长率呈现上升趋势,1954年达到24.79‰的较高水平。到了1957年全国人口增加到64653万人,比1952年增长了7171万人,年平均增长1434万人,8年中共下降9.2‰,年平均下降1.15‰,下降相当迅速――我国出现了第一次生育的高潮。

(2)1962―1973年处于第二次生育高潮阶段

三年的困难时期过后,中国人口出现了战争和灾难后的补偿性生育。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以1963年的43.37‰和33.33‰为最高,创建国以来最高纪录。而人口死亡率从1961年的14.24‰下降到1973年的7.04‰,已属较低水平。在长达12年的生育高潮中,共增加人口23352万人,成为20世纪人口发展史上出生率和增长率最高的一次,也是第二次生育高潮。

2.实施计划生育后的人口现状

(1)1981―1990年处于潜伏的人口生育高潮阶段

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国人口接近10亿人,对于人口增长的措施更加严格。而由于育龄妇女逐渐增多,人口出生率由1980年的18.21‰上升到1987年的23.33‰,上升5.22个千分点;人口增长率由11.87‰上升到16.61‰,上升了4.47个千分点,1990年我国人口总数达到114333万人,⑥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

(2)1991年至今处于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稳定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划生育人口政策和生育水平都进入完善、稳定和稳中有降的阶段。出生人口是逐步减少的,由1990年的21.26‰下降到1996年的16.98‰、2000年的14.03‰,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14.39‰下降到1996年的10.42‰、2008年的5.08‰。⑦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减缓,从而成功地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

(二)计划生育实施后的变化

1.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目的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订以来,对中国的人口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计划生育一味地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缺乏同步提高人口素质的意识。应该对人口发展进行有计划地调节,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时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实现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精神。在近几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有政协委员也提出对计生政策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一个不多,两个正好”等各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鼓舞人心的政策。但随着教育程度与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许多城市也面临着与发达国家同样的窘境:年轻的夫妇越来越不愿意养育太多孩子,甚至放弃生育过丁克生活。

2.实施后的尴尬

在经济落后的地方,超生严重,经济负担相应增加,教育也就跟上不去。而控制这一问题的只是一些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收入的工作人员,其力量的弱小自然而然地影响了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因为整个社会人口的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消费心理趋于保守。况且,随着国家社会保障的压力加大、保守投资加大、货币流动性降低、资产流动性变差、使整个社会缺乏推动经济运行的活力。

三、计划生育政策的补充与完善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补充和强化

1.中国的伦理结构将出现较大变化

如一胎制继续发展下去,恐怕我们通常理解的兄、弟、姐、妹、姑、姨、舅、表、堂等称谓,将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消失;对于独生子女来说亲情概念也将在某种层面上一步步淡化,这意味注重血脉、注重传统的中国宗族观念将受到很大冲击。

2.人口年龄普遍偏高

在将来,当第一代应计划而生的人接近中老年的时候,会形成社会断层,带来非常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随之而来,会是其他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社会保障问题,我们现在的社会保障体系较滞后,到时候谁来负担这么高比例老年人的生活医疗?就目前而言,我国已步入早期老龄化阶段,不久以后必将从轻度老龄化转为深度老龄化,进而转为重度老龄化。一个日益老化且尚不富裕的社会将如何迎接这一浪潮,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要取决于社会能否做出合理的选择。

3.家庭风险抵抗能力较低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都有独子不征兵的说法。可想而知,长期独子政策对国防安全是个潜在的威胁。同时,也是对家庭的损害。当独生子女参军入伍后,谁来支撑那些只剩下老弱病残的家庭?若有所伤亡时,那些破碎的无法抚养的家庭只能由国家买单,但买单也只能是物质方面,而精神方面的悲恸是无法弥补的,尤其是独生子家庭。

4.影响经济与资源的合理规划

“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健因素”。经过二十多年努力,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税收年年保持了较高增长势头,人口过快增长之势减慢,低生育水平稳定。但是,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人口总量大、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冲击显而易见,既不能过度夸大人口对经济建设的作用,更不能忽视人口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在宏观决策上始终坚持把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高度,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看到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又要看到人口过快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一面,实行人口经济综合决策、统筹兼顾,运用人口自身发展的规律,科学和制定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二)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

1.计划生育奖扶政策的重要性

实行计划生育对于有待于国民发展的中国,我们一定要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奖励扶助政策。在城市,积极建立并发展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生活贫困的计划生育家庭给予生活保障补助;在农村,免除合作医疗费用,建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给五保户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等。由于全国人口众多,国家财力有限,目前尚不可能全面覆盖落实,所以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领到奖励扶助金和享受福利政策,从而影响和带动一部分家庭,使他们也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

2.以人为本、促进国民发展

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广泛开展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由“治民”走向“民治”。

响应国家号召,跟随时代脚步与时俱进。秉持科学发展观,和谐思想从加强人口素质,推动人口教育等因素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深层次理解,对广大群众示以人文关怀,在精神物质层次同步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进步。

3.做好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和思想教育

要注重做到强化宣传的主观意识,坚持把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工作有机地融入到优质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把计生工作的宣传教育列入开展精神文明教育时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上街宣传、授课、培训、开展计划生育知识竞赛等形式,使新型的生育文化深入到各个家庭,传播到千家万户,确保计划生育基础知识的普及率。同时加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意识形态上逐渐适应移风易俗、挪余陈规,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文化舆论和社会风尚。

四、结语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坚持了30年的基本国策,在顺应潮流认清形势的今天,根据时展变化对政策进行同步升华是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和谐思想的。与此同时,生育政策的执行力绝对不能放松。在农村,随着长期计划生育的法制宣传,深入开展国策、国情、人口形势的教育,人们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但仍有少数人沉迷于愚昧落后的观念中,他们违反计划生育法,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劝说教育以及引导可以逐渐的改变人们的观念。笔者建议,一方面要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国民素质,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在实行计划生育时除经济手段外,还可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对于违法生育者,一律征收社会抚养费,造成恶劣影响的予以公开揭露等措施。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它是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因素。

注释:

①,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2月27日);彭佩云,中国计划生育全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1993年版,第713页.

③彭华.马寅初的最后33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46页.

④彭华.马寅初的最后33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46页.

⑤洪如林.人口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25页.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05页.

以前的计划生育政策篇7

近年来,关于人口问题的讨论非常激烈,但很少听到来自基层的声音。人口形势可以引申至生育政策,生育政策最终需要落实到实际工作,而这都需要依靠基层计生干部去做,他们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意味着今后生育政策能不能真正得以落实,基层的计生工作能不能得以实现转型。

2009年,江浙沪粤的调研正式实施。调查问卷共计2000余份,举办了53场座谈会,调查对象均来自于县乡两级,访谈人员涉及493人。除了53场座谈会,调查人员还走访了县乡资格最老的基层计生人员。调查发现:

1.江浙沪粤的人口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低生育率时代已经到来,人口问题出现新的关注点

通过调研,我们团队发现,当前生育水平很低,生育意愿很弱,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真正的低生育水平到来了。长三角两省一市的调查表明,目前的政策外生育主要是一孩政策外和二孩政策外生育,无论是城市还农村,三胎及以上的违法生育都已经很少。城市几乎没有见到,农村也只是极少数。

调查发现,作为上海农业人口最多的松江,其生育率已经15年负增长;浙江现在年轻人生育观念有很大变化,“80后”生育意愿普遍低于“70后”,“90后”生育意愿又比“80后”低。浙江基层计生干部认为,“70后”现在想生孩子,有一些并不是他们自己想生,而是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和施加的压力,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而父母希望家里能够再有小孩。广东省2001年至2009年户籍人口增加了801万人,常住人口增加了1800万人,可见广东省的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年轻劳动力的大量涌入。同样,影响上海人口规模的因素也已经不是出生人口,而是大量的迁入人口,上海松江每年出生人口不到4000人,迁入人口却高达10000人左右,而且其中平均每年有1000多人是婚嫁外来女,也可以说,当地的新娘现在也要靠“进口”。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这些区域又出现了其他一系列综合性的新人口问题。如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调查中还可以看到人口低生育变动已经影响到人口的教育、就业、劳动力供给、婚配、健康、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多元问题。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新的人口问题的出现是与中国生育率的快速下降直接相关的,是生育率快速下降后的人口学后果和社会学、经济学后果。

2.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系列性变化,城乡二元的生育政策与社会的现实发展不相匹配

30年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使原有生育政策的社会背景发生变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自然环境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座谈调查中可以看到城乡二元的生育政策与社会的现实发展不相匹配,致使人口计生工作在夹缝中生存。

在农村,目前农村中的经济活动已经不能简单地以农与非农来进行划分,真正务农的农民正在呈绝对性地减少。长三角的农村经济非常活跃,尤其是江苏省的苏南地区,浙江省的大部分农村,现在真正完全务农的农民已经很少,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与其他粤西粤北地区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差异。农村中客观存在着无工不富、无商不富的现象,二元的生育政策在活跃的社会经济面前表现得十分不合时宜。调查显示:计划生育条例中有的条款已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此外,现在的人口,从户籍地、居住地、或者从事职业的角度已很难区分。浙江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很多浙江村庄已经由外地人口为主要居住人口,而村里的当地人则迁进城市。浙江还出现了户在人不在,人在户不在,人不在户也不在的多种复杂情况。广东省城乡二元生育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可操作性和实施基础,因为有不少的农村居民身份职业已难以区分与认定。江苏省也遇到了与广东省类似的情况,区别城乡家庭变得越来越难以操作,这使得二元生育政策和社会现实出现了分离。

3.刻板固化的生育政策与丰富多元的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使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步履艰难

虽然江浙沪粤的区域生育政策类型有所不同的,但这并没有给基层计划生育干部的工作带来多大的不同,三省一市的基层计生工作都存在着过紧的生育政策与群众生育意愿的差距,都存在着刻板固化的生育政策与丰富多元的社会发展之间的政策性矛盾。现行的政策格局给人口计生工作带来很多问题,由于部分群众想生二孩、想生男孩的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之间的差距不可调和,使部分群众超生、逃生、想着法子违规生育,这给人口计生工作带来一系列管理上的难题。实际上,城乡分体的生育政策使基层计生干部很难操作,过紧过严的生育政策成了计划生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这在三省一市的调查中都是显而可见的。

调研结果也发现了当前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江苏省计生基层干部认为,计划生育工作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但是工作重点却越来越模糊。上海计生基层干部表示,计划生育工作范围不断拓展,计划生育部门几乎可以被认为是第二个社保局或者是第二个民政局。广东省计生基层干部认为,计划生育工作范围变得越来越宽,但是根本任务变得越来越模糊。被调查的基层计生干部普遍认为,计生工作考核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广东省计生基层干部表示,计生工作考核层次多、细节繁杂、时间长、指标高,在基层工作,计划生育考核牵涉大量工作时间和精力。浙江省计生基层干部表示,花费大量精力来应付计生工作考核导致他们失去了踏实工作的时间。

4.基层计生干部对现行生育(数量)政策的评价与意见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现行生育(数量)政策“很好,没有问题”的仅占被调查干部的8.8%,也就是说,其余超过90%的干部都认为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这意味着调整完善现行生育政策几乎是基层干部的共识。

在调查中,认为目前生育政策需要放宽的计生基层干部比例是74%。80.6%的计生基层干部认为,如果生育政策放宽到二孩,他们依然能够控制住多孩(指三孩以上)出生的情况。64.7%的计生基层干部认为2010年是生育政策放宽的最佳时期。可见,计生基层干部对生育政策的调整有迫切的需要,并对生育政策调整后的执行实施与管理能力表达了足够的信心。

关于生育政策的调整,究竟是“双独”家庭先放,还是立即实施普遍二孩政策呢?54.5%的计生基层干部希望能够直接实现“普二”。而我们团队在最初调查设计时还是持相对保守的观点,生育政策的调整可以实行两步走方案,即先放宽到“单独”家庭,再实施“普遍家庭生育二孩”。正是基层计生干部的改革心声,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调整生育政策,更应该直接走“普遍二孩”的道路。

以前的计划生育政策篇8

关键词:计划生育;全面二孩;有限理性理论

一、政策回顾

新中国成立起初,我国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医疗水平也逐渐改善,促使我国出生率上升,死亡率降低,整个国家都处于人口高增长状态。然而,人口增长过快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对人口问题也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的节制生育计划,这时期的计生政策以教化宣传为主,没有强制的行政手段为铺,对于生育子女的数量也没有明确限制。直至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简称《公开信》)。《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为期三十多年的独生政策就此拉开了序幕,至2009年我国出生率已经降低到12.13‰,妇女总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以下,并逐渐降低,这意味着我国成功实现了向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1]。

我国长期践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人口减少的积极作用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人口老龄化加剧、男女比例失调、失独老人养老难、青年劳动力不足面临“刘易斯拐点”问题等。为此,党的十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新的表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的发展。”在生育率降低引发性别比例失调的压力面前,计划生育政策不再仅是控制人口数量,而是追求人口数与经济发展的均衡,人口政策中开始出现“一个不少,两个也不多”的松动迹象。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允许实行普遍二孩政策,政策规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从“单独二孩”政策到“开放二孩”政策的调整是基于我国现实情况而定的,是党和政府对当前人口现状及经济发展情形的深刻认识,也是继“单独一孩”、“单独二孩”之后生育政策的一项重大转折性调整。

二、计生政策调整中有限理性的体现

在西蒙提出有限理性理论之前,一直都是传统经济学提出的“经济人”假设和完全理性假定作为公共决策理论研究的主要逻辑依据,“经济人”假设将人视为利益角逐者,其行为动机都是由利己需要来支配,那么,想要对“经济人”施加外在影响朝着既定目标行动,就可以将物质激励和惩罚作为手段。“完全理性”假定作为古典决策理论的理论依据,将决策者视为全知全能的“经济人”,能不计时间精力得失穷尽所有备选方案,并能精准预测各方案发生的概率及结果,从备选中选择最优实现利益最大化。传统经济学的一些理论为现实决策带来了可行性指导,使决策者关注到公共决策中的各方利益之争,但随着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的发展,霍桑实验开启了人类行为规律及人际关系的研究,将人视为“社会人”难以达到近乎完美的“完全理性”。

20世纪40年代,西蒙详尽而深刻地指出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不现实之处,批判了建立在“经济人”假说之上的完全理性决策理论只是一种理想模式,不可能指导实际中的决策。西蒙指出,由于人类知识的不完备性、预测的困难、人类活动或行为范围有限等因素,使得决策者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从事决策,用有限理性去取代纯粹的理性。计生政策时至今天已经执行了三十多年,其中也经历多次生育数量的调整,不同地区的生育政策执行结果也是大不相同,计生政策之所以调整很大程度是因为决策者只能依据现实情况达到有限理性,在难以追求最优决策情况下追求满意决策。

(一)计生政策体现有限理性的价值偏好多元性

生育权本是公民的基本权,公民有权决定生育或不生育、少生或多生,计生政策的推行导致了公民权利与国家公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国家如何在保障公民的隐私生育权不受侵犯的同时有效控制人口总量成为计生政策推行的首要目的。计生政策的实施需要政策主体来主导、目标群体的迎合来进行,由于政策主体和群众都是由不同价值偏好的个体组成的,这种复杂性便决定了其价值偏好的多元性。有夫妇立志做“丁克”,对于这类选择不生育的群体,无论国家主张生育多少孩子其执行结果都不会受到影响;相反,农村夫妇长期受“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的熏陶,就会钻计生法律空子“偷生”,政策执行者对于这类群体要予以关注并采取措施限制生育数量;此外,不少富裕者由于经济宽裕负担得起超生罚款,也会明目张胆地越过法律生育或奔赴他国产子。这些是不同目标群体可能出现的价值取向,是由不同的利益取向决定的,很多利益群体因为在政策制定过程时没有承担一定的角色而不得不放弃个人的价值偏好,但只要有实现的机会这些利益需求都会显现,甚至会出现利益冲突。由于计生政策是党和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在其权威合法地位的影响下赋予计生政策不容侵犯的法律地位,使多元价值观顺从了主流价值,使想多生孩子的夫妇也不敢违抗,从而保障了这一政策目标的明确性。

(二)计生政策的调整源于执行主体认知能力的有限及环境的复杂性

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我国一项强制推行的公共政策,也是一种人类的选择行为,计生政策在经历70年代的提出确立,80年代、90年代生育数量的调整,及21世纪初对公民逐渐放开生育限制和鼓励生育二胎行为等历程,是在执行主体认知能力有限、政策环境的复杂多变下政策方案的调整。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口呈现高生育水平状态,人口处于高增长状态,为了抑制人口增长影响经济发展的平衡,党和国家做出了计划生育决策,执行独生子女政策有三十五年,也取得了生育率降低的突破性进展,但步入21世纪之后,由于长期滞后的计划生育政策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性别比例失调、老龄化加剧、失独老人养老难等,甚至有专家预测:2020年之后,将爆发招工难、娶妻难和养老难等问题,从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在未来可能会因为人口少于10亿而奖励生育[2]。因此,决策主体在面临这些可能爆发的问题之后,调查民众的生育意愿,逐步设立试点放开政策,成为亟不可待的任务。一项政策确实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暴露出存在的问题,计生政策也历经三十年才暴露出独生子女政策的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源于决策主体认识能力是局限的,并不能如“完全理性”要求的那般,认为目标是单一可衡量的,决策者可以知尽一切变化因素,穷尽所有备选方案,选出最优。外界问题的模糊性与理性分析所需材料的精确性存在矛盾,使理性在公共政策行为选择的准确性上是有限的;客观外界信息的繁多性与理性选择的时效性存在矛盾,使理性在公共政策行为选择的全面性上是有限的;客观外界事物的不确定性与理性思维过程的逻辑性存在矛盾,使理性在公共政策行为选择的科学性上是有限的[3]。

(三)计生政策的调整源于执行主体追求于“满意”方案

当决策者不能找到最优方案转而求其次,寻找满意方案,也是省时减力的有效方法。每一时期的计生政策都是为了解决当前问题,决策主体在三十五年前作出的独生政策也不能考虑到在21世纪后也会带来人口结构失衡的负面影响,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下,决策主体就只能依据当前形势做出判断,不能做到全面客观地分析未来时期的决策情况。西蒙指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的不是最优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满意的方案;决策者在“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之下,面对一个简化了的决策,不必去验视“所有的”可能备选方案[4]。有限理性并不如同当前的完全理性去追求一种“客观理性”,相反,它追求的是一种“主观理性”。计生政策的决策主体也是纯粹的“行政人”:充分意识到把握决策环境中的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是不可能的,自觉地承认他对行政形势的看法往往过于简单化,且只满足于“满意”的标准,从而减少决策所需收集的范围和数量才降低了政策花费的成本。

三、对推行全面二孩政策的建议

(一)落实前期宣传,鼓励公众参与决策

正因为决策主体的有限理性,政策推行就要更加注重宣传,鼓励公众参与,充分听取民意汲取民智。由于顶层领导、决策主体在推行计生决策时往往都是在抵消多元价值的前提下推行主流价值观,因“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往往使决策主体难以聆听到群众的声音,只是在做出决策后却少参与决策过程,更加无法评估政策运行的利弊,对是否需要推行、修正还是终结难以做出有效衡量。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但在实际宣传和执行过程中,却过分强调了人口数量的控制,而忽视了人口素质的提高。政策宣传不准确,使政策难以准确地被执行,或在执行的过程中被打折扣,或者不被政策对象理解而使政策受到抵触[5]。任何认识上的偏差、工作的失误和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可能造成生育水平的反弹,都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公众都要明白,全面二孩政策并不是国家对生育数量限制的完全放开,违反生育规定仍然要受到相关处罚。对于计生政策的调整,政府层面应该多创建平台让民众发声,有关方案也要经过社会各界的充分讨论,尤其是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政策的调整也要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政策取之于民,利于民。

(二)完善相关法律衔接及配套设施

由于决策主体的认知能力有限,不能充分认识到影响环境变化的所有因素,那么,对于计生政策的执行就要随时保持密切关注,要积极采取方案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在政策推行中不断完善相关法律衔接及配套政策以减少争议摩擦。在全面二孩政策推行中,自然也有很多民众关心的问题还有待解答,如:未经二孩生育审批就已怀孕是否违规、社会抚养费是否要继续征收以及征收的条件是什么、二孩审批制需不需要废除等等。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了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并要求各省启动地方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的修法程序。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原新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实施全面二孩并不意味着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否定,作为体现违规成本的社会抚养费征收将继续执行[6]。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也表示,将取消二孩审批制,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所有这些民众关心的问题都需要正式文件来为公众解答。

应对全面二孩政策,不单单需要修订计生法律法规,还要具备前瞻性,对于即将可能到来的生育潮,要及时完善教育、养护、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配套设施,尤其学校、医疗的完善对未来新生儿的成才教育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力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的服务水平,为新生夫妇提供相关专业的育儿指导,加大对计划生育的基层建设,加大对困难生育家庭的帮扶力度。

(三)加强政策执行主体素质建设,深化计划生育基层工作

美国学者艾利斯说:“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政策的有效执行”。计划生育立法的不足、执法缺陷、服务人员水平不高、设施不齐等现象的出现,为计划生育系列政策的执行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产生了社会矛盾[7]。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队伍建设成为政策执行的关键,首先,计生执行者要自觉主动提高法律意识,仔细研读计生政策法律法规,才能落实好政策宣讲工作,及时解答民众疑惑,预防执行偏离。其次,鼓励计生队伍深入农村县乡,走家入户调查了解民众生育的需求、养育的能力,对切实有困难的家庭要及时编号入档,上报组织,争取支持,此外,动员组织镇、村计生工作人员学习计生法规知识,提高群众依法约束婚育行为的自觉性,使全面二孩政策落到实处。最后,加强对政策执行者的权力监管,健全计生制约监督机制,防止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权钱交易寻租腐败行为,也可在各个乡镇计生工作点设立民意评议箱,或实施问卷调查法,使计生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效果作为多项考核指标,提高计生工作者的服务水平。

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是一项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过程,公民参与是前提,政策执行是关键,我们应要努力汲取西蒙带给我们丰富的决策理论知识,充分认识到政策主体的有限性,着重落实信息的有效收集,做出令公众满意的政策。

参考文献:

[1] 王金营,赵贝宁.论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与调整――基于公共政策视角[J].人口学刊,2012,04:81-89.

[2] 发改委专家:中国人口若少于10亿就要奖励生育了[N].中国经济周刊,2015-11-10

[3] 王春福.有限理性利益人―公共政策学的人性假设[J].理论探讨,2006,03:121-125.

[4] 徐晨.公共政策[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263

[5] 庄国波,陈万明.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选择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4,09:93-96.

[6] 云磐.全面二孩落地,社会抚养费怎么收[N].检察日报,2015-12-21005

上一篇: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研讨活动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