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林长制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8 11:40:14

区林长制工作总结

区林长制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黑龙江;国有林区;就业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A

1998年国家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17个省区市的734个县和167个森工局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区森林覆盖率预计由目前17.52%提高到21.24%。将东北、内蒙古等国有林区工程区内的森林划分为禁伐区、限伐区和商品林经营区,禁伐区全面停止森林采伐,限伐区调整森林采伐方式、调减木材产量,商品林经营区解决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问题。通过工程实施,使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调减751.5万m3,3300万hm2森林得到有效保护,森工企业完成战略性转移,天然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2006年国家在黑龙江省伊春林区进行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天保工程及伊春林权制度改革,推动了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维护了生态平衡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国有林区严重的就业与再就业压力。学者们多围绕林权制度改革、森林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研究,涉及林区职工就业的研究也多集中于林区职工社会保障政策范围内。研究范围比较窄,对林区职工就业的特殊性认识不够深入。造成林区职工就业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在全面了解国有林区职工就业状况的基础上,全面查找了林区职工就业方面的问题,从产业政策、人口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政策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1.国有林区职工就业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林区就业率逐年下降,失业率逐年攀升,就业率从1998年的37.5%下降到2006年的17%,失业率从1998年的10%上升到2006年的18.5%。极低的就业率和较高的失业率给林区职工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压力。

在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急剧攀升的失业率导致富余职工待安置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其主要来自于原木材生产领域和依托林木资源相关产业转移人员、林企改革中为减员增效的下岗人员、原富余待业人员以及新待业人员。虽然2006年国家出台了待业职工的安置政策,解决了80%左右职工的就业问题,但是,其中也包括一些隐性就业率,大部分职工不能够享受全年带薪就业,从而产生巨大的劳动力剩余,林区职工的生活依然非常艰苦。

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虽然林区职工的家庭人居收入逐年增加,但是整体的收入水平和增长率依然很低。从职工家庭人均收入结构方面看,以职工工资收入为主转向工资、退休金、非工资性收入三者渠道并举。由于工业改制和林区生产渠道多元化,虽然改变了职工对林业局的绝对依赖性,但仍然改变不了林区生活困苦的局面。据中国林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记载,2005年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在岗职工年收入是4661元,同期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年收入是6269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是8272.51元,可见,林区职工成为一时的弱势群体;2009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职工年收入是9614元,同期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年收入是11079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是12565.98元,林区职工的家庭生活情况比城镇居民低2952元,比城镇单位职工年收入低1465元。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

2.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就业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林区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新成长劳动力就业与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加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共同构成了林区劳动力供求矛盾,且这一矛盾在短期内很难有根本性的改观。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没有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农转非人口和专业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数及历年登记在册的失业人员存量,导致劳动力供求总量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尤其是黑龙江具有丰富的劳动资源,其人口结构正处于从年轻型向老年型转变的过渡中,呈橄榄形结构,中间年龄即劳动人口非常大,并且呈上升趋势。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业弹性的下降已经无法容纳庞大的劳动大军的就业需求。

(2)林区职工收入偏低。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虽然林区职工的家庭人居收入逐年增加,但是整体的收入水平和增长率依然很低。从职工家庭人均收入结构方面看,由职工工资收入为主转向工资、退休金、非工资性收入三者渠道并举。由于工业改制和林区生产渠道多元化,虽然改变了职工对林业局的绝对依赖性,但仍然改变不了林区生活困苦的局面。据调查显示,林区职工家庭人均总收入从1997年的1955.01元上升到2008年的6678.42元,年均增长率为11.08%,相比较而言,城镇家庭人均总收入从1997年的4724.66元增长到2008年的12264.06元,年均增长率为9.06%。据调查分析,林区职工的家庭人均收入较农村家庭人均总收入依然偏低。其中,工资性收入占职工总收入的比例由1995年的降74%低到2004年的60%,到2008年已降为58.6%。退休金的收入略微上调,非职工性中,农业收入有较大的提高,占总收入的比例从1997年的1.14%上升到2008年的11.39%。由此可见,林区产业结构依然不协调。

(3)就业观念落后。建国以后,国民整体就业观念就比较落后,作为林区国有职工,受教育的程度相对偏低,劳动技能几乎为零,就业观念落后、保守,尤其是“40、50”后的人员,平均文化程度还没有普及小学,甚至有些没有受过基本的义务教育,而且林区职工作为国家的公务人员,工作比较稳定,恰巧符合“40、50”的就业观念,“等、靠、要”思想氛围浓厚。目前,林区职工老龄化程度依然很严重,缺乏新鲜的血液,即使是“60、70”后对就业的内容、形式也缺乏了解,自主创业意识不高,难以形成多元化、竞争的、动态的就业观念,加之技术水平较低,人力资本价值较低和扶持资金不到位,更加不愿意从事于服务行业,因此,林区近期依然很难实现有效的自主创业和再就业。

(4)产业结构不合理。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产业结构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协调,造成国有林区就业困难。在林业发达的国家,第二产业比较发达,国有林区工业的产值多数达到林业产业总产值的70%以上,有的已经占到90%。据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年林业系统第一产业的产值为2176103万元,2006年第一产业的产值为1388321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6.17%;而在林业系统中第二产业的产值从2006年的1350139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2063741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5.19%;第三产业的产值从2006年的496596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911146万元,如表1所示。随着经济的发展,黑龙江省林业系统中第二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处在较高的水平,稳中有升,由此可见国有林区产业的单一性的状况,以及对木材采运业的高度依赖性。相对而言,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虽然略微上升,但依然很低。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小,新兴接续产业规模不大,对林区经济起重要支撑作用的特色企业不多。天保工程的实施,限制了木材的运输,迫使国有林区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但由于国有林区产业结构的单一化,造成大量剩余劳动力闲置。而且国有林区适龄劳动人口的不断增长,在就业渠道单一的情况下,必然造成就业率不断下降,潜在失业率明显提高,给当前国有林区的就业形势产生巨大的压力,加之国有林区职工下岗、待业、失业人数与日俱增,促使劳动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5)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天保工程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尚未覆盖全社会,直接造成大量的富余职工不愿意离开国企,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国有林区下岗职工还没有享受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待遇,部分低保人员还存在“福利依赖”的思想。医疗保险等方面,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职工的医疗保险只局限于全民所有制职工和部分集体所有制职工,参保职工数不足林区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职工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依然存在。下岗职工离开了企业就会失去保障,因而许多实际上已经有了第二职业的下岗职工,获得了比较稳定甚至更高的收入,也不愿割断和原企业的关系,出现了部分人员隐性失业与隐性就业并存的现象。社会失业保险方面,还存在覆盖范围狭窄、保障水平偏低、政策随意性大等问题。失业保险所能提供的保障也非常有限,国有林区大部分劳动者没有被制度化的失业保险所覆盖。因此,对于国有林区政企合一的体制来说,想要改变社会保障落后的局面还存在很大的困难。

(6)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首先,在政策资金方面,按现行政策,天保工程的人员分流安置资金80%来自中央财政拨款,20%来自地方财政,但是由于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地处贫困地区,财政吃紧,地方财政资金很难得到落实。据中国林业统计年鉴记载,2009年林业系统森林公园国投资金为10241万元,相对自筹资金为55884万元,地方自筹资金总总资金的84.4%,资金不足导致富余职工人数不断增加,从而待安置职工的实际需求远远大于政策一次性安置的指标。其次,在扶持政策方面,实际上关于国有林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对策,有关的专家学者已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家依据有关专家学者的建议也提出了很好的扶持政策,大到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小到自主创业,政府都给与明确规定和优惠政策,但是在政策落实方面,地方政府落实还不到位,关于政企、政事、政社不分,政出多门,互相推诿,职能交叉的现象屡见不鲜,已经严重影响国有林区职工的就业与再就业政策的实施。

(7)职工受教育程度和专业技能差。自天保工程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在就业方面,根据原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抽样调查显示,2009地市级林业管理人员仅有50人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有中专学历的有6人,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达到了80.55%。其中,国有林区外出务工人员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4%,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1%,初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占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5%。如此低的受教育水平,远远低于其他行业,严重影响了国有林区职工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国有林区人力资源的水平。加之,国有林区生活艰苦,基本工资水平偏低,机械设备较落后等原因,从而导致高新技术人才缺失,据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年地市级林业管理人员具有初级职称的为11人,高级职称的8人。国有林区不但吸引不来高薪技术人才,而且还存在大量人才外流的现象,造成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缺陷。近几年国家虽然对中专及以上学历进行大量扩张,同时积极鼓励大学生到贫困的国有林区进行就业,但是由于政策没有很好地落实和生活环境比较艰苦,导致大学生工作一年甚至几个月就放弃就业机会。在再就业方面,国有林区林改并没有改变下岗失业职工业务素质低、专业知识老化、技术单一的现象,因此依然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国有林区下岗职工对林区的就业依赖性较强,严重的阻碍了再就业的培训,甚至出现抵触情绪,难以实现积极的再就业政策。而且国有林区再就业培训的盲目性,还不适应国有林区的产业结构和市场化需求,从而使再就业政策不能很好的促进再就业。

3.解决国有林区职工就业的政策建议

(1)从产业结构入手调整产业政策。为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国有林区经济效益,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促进林区就业与再就业,推进国有林区产业转型升级。第一,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充分利用林上和林下资源,大力支持发展林下产业,积极吸纳国有林区人口转移和劳动力就业。大力发展黑木耳、蘑菇等食用菌产业和蕨菜、黄花菜等特色山野菜产业。注重保护和开发蓝莓、大果沙棘、榛子等野生果品产业发展;加强发展貂、狐、獭兔等珍贵皮毛动物和鹿、林蛙、山禽等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从而促进林上和林下经济以减轻国有林区就业压力。第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完善景区景点和旅游基础设施,突出开发国有林区特色旅游资源,加大与各知名旅游公司的合作,开发国有林区特色精品旅游路线,打造国有林区自主旅游品牌,建设国内外知名的休闲生态养生旅游胜地,最大可能地吸纳‘40、50’人员参与旅游服务业。第三,大力发展北药产业。在继续发展本土医药制造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刺五加、五味子、防风、龙胆草和鹿、蜂等标准化种植和养殖,加大野生道地药材保护力度,研发具有黑龙江特色的医药品种。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坚持把构建日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促进国有林区就业与再就业的重要举措。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对于完成政企分开改革的国有林区,将国有林区下岗职工和居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范围。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国有林区低保对象的正常生活,加大国有林区特困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救助力度,通过优惠政策鼓励私营企业优先接收弱势群体就业。逐步建立社会力量主办、公益机构自主经营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机制,完善福利院、托老所、老年公寓、孤儿院、老年康复中心等社会福利机构,实现老年人照顾社会化,同时也能够为“40、50”后提供关于服务行业更多的就业机会。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确保乡、村、林场诊所拥有基本的医疗体系,例如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并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正常运营的经费保障。确保救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保持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持续适度增长。将常见病、多发病等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从根本上解决职工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提高国有林区职工及家属对政府的认同感、归属感。

(3)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综合素质。首先,在国有林区加大落实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强化优生优育政策,通过宣传引导即将结婚对象积极进行婚前检查,接收免费的健康教育和咨询;计划怀孕者接收免费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进一步开展产前筛选和诊断,产后访视以及新生儿先天缺陷健康恢复等工作,从质上改变人口的素质。其次,应强化科教兴国的战略,加大国有林区基础教育投人,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并逐步普及高中义务教育,扩展大中专院校的招生规模,通过积极推行社会化、多元化办学模式,全面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切实为国有林区提供充足、有效的教育资源供给。提高教学质量,浓厚高等院校的学术氛围,促进民办高校、成人高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良性发展,不断提高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的比例,同时在中专以上院校开展关于护林方面具有针对性的专业人才。在国有林区周边城镇开设图书阅览室、组织专家学者公益演讲,提高国有林区居民的整体素质。

(4)加强林区政府和小城镇的管理建设。科学合理的布局林区小城镇,把推进城镇化与发展乡镇企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提高小城镇建设可以提高国有林区职工的收入、改变国有林区职工的生活方式,同时还可以转移国有林区富余劳动力,从而提高国有林区的就业率。小城镇建设必须把林场、村屯重点撤并,并将相邻贮木厂、木材加工厂进行合并,按城镇化的发展格局组建国有林区新的社会体系。对国有林区政府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实行小政府、大企业管理模式。要集中精力管理公共行政、公益性事业,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确保资源管理与企业分开,将林管局、林业企业从现在的合一体制中分离出来,分离出来的林业企业全部实行自主经营。强化政府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失业登记制度。此外,户籍制度的改革方面,放宽林场、农村人口进城镇落户的限制,消除城乡之间的就业条件制度性差异,对于在城市中具有稳定收益的居民准许其成为城市户口,并和城镇居民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例如在公共物品使用和医疗保障方面,真正的实现人人平等,促使城镇化先从规模扩张逐步走向质量的提高。

(5)确保政策扶持力度和落实。首先,为了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应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文件,在就业资金管理、四项补贴、小额贷款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为形成新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把帮扶就业困难群体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注重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其次,针对国有林区就业困难人员较多的实际情况,就要落实以下几方面,帮助国有林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落实公益性岗位安置计划,优先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尤其特困、残疾等弱势群体;落实岗位上门服务,对企业新增就业岗位,采取就业岗位送上门的措施,使失业人员实现稳定就业;落实创业培训和各种技能专业培训,提高其创业和就业能力;落实就业援助活动,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日”、“招聘会”等形式,以促进其就业;落实劳务输出各项优惠政策,辅助就业;落实小额贷款政策,加强创业者的积极性,从而减轻就业压力,提高林区就业率。

(6)加强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政策。林业职工的技能单一和就业观念落后制约着其就业率的提高。国有林区下岗富余人员普遍文化程度低、使用技术能力弱。为提高国有林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能力,要求政府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国有林区失业人员开展针对性较强、多层次、多形式的再就业培训。而再就业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健全的长效工作机制,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统筹规划、指导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工作。依托重点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一批专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加快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推进现代职业培训制度的建立。主要围绕林上林下作物养殖、医药研发、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进行专业培训。同时针对自愿创业的人员开展创业培训,着力培训其综合素质及创业、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成功的小企业创办者和自谋职业者。鼓励职工建立多元化的就业理念,丢弃“等、靠、要”的就业观念,树立从事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等灵活形式工作也是就业的观念,积极开拓多种就业渠道。把就业培训与资格鉴定、就业培训与就业安置等紧密的结合起来,合理利用特有的国有林区就业培训资源,促进国有林区就业培训政策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国有林区充分就业。

4.结语

区林长制工作总结篇2

市政府决定召开的这次天保二期工程启动会议非常重要。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全省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启动大会精神,回顾总结天保一期建设成效,全面安排天保二期各项工作,进一步动员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行动,扎实工作,推动全市天保二期工程顺利实施。会上,表彰奖励了全市天保一期工程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这是经过平时掌握、每年考核、层层推荐评选出的,很有代表性,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再加压力,在天保二期工程建设中再立新功。县、县代表受表彰的先进集体介绍了天保一期建设经验,值得大家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学习借鉴。市林业局朱九林局长全面总结了天保一期取得的成效,对天保二期工程建设进行了具体安排。市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结合各自职责,围绕实施好天保二期工程,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分析形势,深化认识,切实增强搞好天保工程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全市天保工程自1998年试点,2000年正式启动实施以来,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履行职责,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工作要求,认真开展天然林资源管护、公益林建设、人员分流安置、职工社会保障、林下产业开发等工作,工程区累计投资8948万元,有效管护森林面积363万亩,新增造林面积51.3万亩,有林地面积由253.5万亩增加到31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由856万立方米增加到9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8.7%提高到27.74%,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林区生态环境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林业建设投入不足、森林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仍然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森林保护发展、国有林场改革、林区基础建设等任务还十分艰巨。因此,实施天保二期工程,不仅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实施天保二期工程,是增加森林资源、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的客观要求。我市位于黄河中上游,是泾、渭河流域核心区,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陇东乃至西北地区生态屏障。根据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和全市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天保二期工程涵盖6县1区,涉及79个乡(镇)、21个国有林场,占全市林业用地的44.1%。从实际看,工程区内有天然林50.3万亩,人工林125.1万亩,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生态功能比较完备,是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天保二期工程实施后,工程区将新增造林80.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净增3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将会建成系统较为完整、作用更加突出的陇东生态屏障,从而进一步改善我市生态环境,维护国土安全,为加快建设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2、实施天保二期工程,是发展碳汇林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举措。总书记在全球气候应对首脑峰会上承诺,到2020年,我国要增加森林面积4000万公顷,增加森林蓄积13亿立方米。国家和省上在“十二五”规划中,将森林“双增”目标列为各级政府考核的约束性指标。据测算,随着天保二期工程的实施,将会极大地促进森林资源总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工程区碳汇年增长将达到174.7万吨,今后十年将增加1746.8万吨,年森林固碳能力提高到2424.75万吨,这必将为应对气候变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实施天保二期工程,是改善民计民生、加快和谐林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全市21个国有林场是实施天保二期工程的主力军。由于国有林场大多分布在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职工收入水平较低,2010年年均工资仅1.76万元,占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3.71万元的47.4%,拖欠社保经费1482万元。职工就医难、养老标准低和子女上学难、就业难等问题也未得到根本解决,林区社会稳定压力较大。天保二期工程实施后,造林补贴、管护费用、五险补助、政社性支出等标准将相应提高,工程预算总投资4.72亿元,通过公益林建设、中幼林抚育、林下产业开发,可大量吸纳富裕职工和林区群众就业,增加职工群众收入,有利于维护林区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深刻领会中央、省、市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搞好天保二期工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启动好、实施好天保二期工程建设。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认真实施好天保二期工程

天保二期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巩固一期成果为基础,以保护和培育天然林资源为核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宗旨,调整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能力,促进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加快建立结构稳定、功能强大的森林生态系统,着力构建资源增长、质量提升、生态良好、民生改善、林区和谐的现代林业发展新格局。

具体建设任务是,继续执行天然林禁伐政策,管护好工程区242.28万亩森林资源。完成人工造林42万亩,封山育林38.3万亩,中幼林抚育50.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25万立方米,增加国有林场职工就业岗位170个,向林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1000个以上,国有林场职工工资每年增加10%以上,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使林场在职职工收入和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接近或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围绕以上目标任务,具体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工作。保护和发展全市森林资源,是林业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实施天保二期工程的重点和关键。能否管住管好天然林资源,是衡量天保工程建设成效的基本标准。要管严天然林,除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工程以外,禁止一切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活动。要管好人工林,除农民房前屋后零星林木外,对目前实施的中幼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和农户申请的抚育采伐,要认真审核,严格按照森林采伐限额,编制作业设计,依法凭证采伐。要加强木材销售运输管理,积极开展林政稽查,取缔无证非法经营加工摊点,维护木材流通正常秩序。要建立完善林地保护制度,严格林地用途管制,防止林地非法流失。要完善森林资源管护制度,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护网络,实行以农户为主,联户管护、专业管护相结合的管护模式。要严格落实封山禁牧措施,逐级靠实管护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做到每个山头有人看、每片林子有人管,真正把森林资源管住、管好。要提高资源监测水平,狠抓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严肃查处各种涉林案件,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2、精心搞好森林资源培育经营。开展森林培育经营,是扩大资源总量、提高林分质量的重要手段。国家在启动天保二期工程时,出台了森林培育经营和公益林建设投资政策,提高了补助标准,加大了森林资源培育经营的投入力度。各县(区)要从工程区实际出发,坚持宜造则造、宜封则封、造封结合,切实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大力开展公益林建设,不断增加森林资源面积。同时,要看到,天保一期工程实施13年来,全市人工林面积大幅增加,但密度过大、枯损严重、生长受阻等问题相当突出,必须认真实施中幼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更新改造等项目,改善林分结构,增加通风透光能力,促进林木生长,巩固造林育林成果。在此基础上,要积极争取实施生态移民项目,减轻林地承载压力,实现休养生息,提高林地生产力。

3、认真落实林区各项保障措施。改善和保障林区民生,是实施天保二期工程的重要内容。重点要做好国有林场职工社会保障和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两项工作。在林区职工社会保障上,中央财政将继续对国有林场在职职工给予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5项社会保障补助,并提高标准;省上对国有林场离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出台了市、县(区)财政分级负担的政策,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这方面的政策,足额配套分担补助,彻底解决林业职工的后顾之忧,确保天保二期工程实施期间,林场职工收入和社会保障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在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上,市、县(区)要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通盘考虑,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项目,整合各方资源,加快林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不断提高林区公共服务能力。同时,要认真实施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项目,加快改善林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4、持续推进国有林区体制改革。改革创新是国有林场加快发展的动力所在。国家在国有林场改革方面总的部署和走向是,将国有林场划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分类经营,分类管理;公益性林场财政全额负担,经营性林场逐步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我市国有林场全部为公益性质,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将国有林场事业费和人员工资足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全额拨付,切实加强资金和人员保障,构建有利于国有林区长远发展的资金投入增长机制。要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制定完善五项制度,建立健全四大体系,严格森林资源管理,及时足额兑现林业补偿补贴,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推动全市林业快速发展。

5、全力加快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天保工程,培育林业产业,增加林区职工群众收入,是加快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林业不仅在生态建设上发挥着主体作用,而且在发展经济上蕴藏着无限潜力。各县(区)要立足当地实际,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导向,加快建设现代林业产业基地,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林下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森林旅游、苗木花卉及林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同时,要积极引进技术资金,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积极引导组建林区中介组织和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开展各项综合服务,努力提高林业产业的整体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加强领导,靠实责任,为天保二期工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天保二期工程与一期工程相比,建设内容更多,工作任务更重,质量标准更高,政策要求更严,涉及很多方面。各县(区)、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上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上来,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强化工程管理,确保全面完成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

一要强化责任落实。要继续实行工程目标、任务、资金和责任“四到县”的考核机制,逐级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层层靠实责任,逐级抓好落实。各县(区)政府主要领导是天保工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深入抓、具体抓。要逐级成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做好工程的组织协调和具体实施,及时解决困难问题,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市、县(区)两级要高度重视,加强天保工程办公室的建设,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各级天保办公室要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扎实做好方案制定、工程实施、业务指导、监督检查和质量考核等工作,总结通报情况,推进工作落实。

二要狠抓工程质量。工程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天保工程的成败。天保二期工程对森林资源管护、公益林建设、中幼林抚育、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等工作提出了严格的标准要求,市、县(区)政府特别是林业部门要切实加强工程管理,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工程建设各项工作的督查检查,对管护制度不落实、造林封育不达标、政策补助不到位、产业培育不积极的,及时下发通报,跟踪整改落实。市上将对天保二期工程建设情况作为农业农村工作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进行考核。各县(区)要认真搞好自查验收和质量考评工作,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三要加强部门协作。市、县(区)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工程建设有序开展。发改部门要将林区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林区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加强林区水电、道路、通讯、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扶持力度。财政部门要及时拨付工程建设资金,将国有林场事业费和职工工资纳入预算,配套落实离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补助。人社部门要完善林业职工社会保障政策,推动林区转岗职工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监察部门要做好工程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监察,保障工程建设各级工作人员履职尽责。审计部门要加强工程资金的审计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林业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做好工程实施的具体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质量监管,确保工程建设扎实推进。

四要严格资金管理。要严格天保工程资金管理,按照“专户存储、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单独建帐、单独核算、封闭运行”的要求,健全完善资金管理使用的内控制度,从严管好用好各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继续实行以县为核算单位的报帐制,推行会计委派制、集体会审与“一支笔”审批制约机制,坚决杜绝截留、挤占、挪用工程资金现象,保证项目资金安全。

区林长制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吉林市;产业结构;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任务比以往显得更加迫切、更加困难。总理在2010年主持召开的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中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总理在2015年东北三省经济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把稳增长保就业提效益作为紧要之务,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东北新一轮振兴。

吉林市地处松花江上游,自然资源丰富,是典型的工业城市。吉林市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是石化产业,拥有吉化集团公司、中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吉林化纤集团三家大型企业集团。吉林市汽车产业也具有一定规模,能够生产轻、微型客车、经济型轿车、专用车、农用车等多种整合产品。吉林市拥有亚洲最大的铁合金、碳素生产厂家,以及全国第二大镍业生产地。吉林市作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重要城市,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其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及优化,来带动吉林市以及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

本文运用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及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吉林市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吉林市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一、研究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缩写为SSM)是由美国学者Daniel和Creamer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偏离-份额分析法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综合性,有效的揭示区域与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确定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一)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

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法通常将研究区域的上级区域的经济发展看当作参照系,将研究区域的经济总量在特定时间段的变动分解成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假定时间范围在[0,t]内,用h0、ht分别表示研究区域基期和末期的总产值,h0 i、ht i分别表示研究区域基期和末期第i产业产值,HO、Ht上级区域基期和末期的总产值,H0 i、Ht i表示上级区域基期和末期第i产业产值,r和ri分别表示研究区域在[0,t]内总产值的变化率和第i产业的变化率,R和Ri分别表示上级区域在[0,t]内总产值的变化率和第i产业的变化率。以G表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总量,RS表示份额分量,PS表示结构偏离分量,DS表示竞争力偏离分量。

式中份额分量RS是指吉林市各产业按吉林省GDP增长率增长所实现的增长份额。当这种假定的增长水平高于实际增长水平时,吉林市的总偏离值为负,相反则为正;式中结构偏离分量PS是指吉林市各产业按吉林省相应产业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与按吉林省GDP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之差,当RS为正,说明吉林市的产业结构优于吉林省,相反则落后于吉林省;式中竞争力偏离分量DS是指吉林市各产业按吉林市相应产业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与按吉林省在[0,t]内相应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之差,当DS为正时,说明吉林市比吉林省更具有产业竞争优势,相反则不如吉林省。

(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

与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相比,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是将考察的时间段[0,t]进一步细分,分析每个时间分段内各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根据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G=RS+PS+DS=[i=1nRSi]+[i=1nPSi]+[i=1nDSi],其中G=[i=1nGi],则Gi =RSi +PSi + DSi(i=1,2,…..n)

在时间范围[0,t]内,增长总量可以分解为t-1个分量,用上标m表示第m年相对于前一年的增量,则Gi =[m=1tRSmi]+[m=1tPSmi]+[m=1tDSmi]

动态-偏离份额模型推到过程如下:

RSi=h0 iR=h0 i[Ht-H0H0]= h0 i[Ht-Ht-1+Ht-1-Ht-2+…+H1-H0H0]

=[m=1th0iHm-Hm-1H0]=[m=1tRSmi]

所以RSm i=h0 i[Hm-Hm-1H0]

同理,得PSm i=h0 i[Hmi-Hm-1iH0i-Hm-Hm-1H0]

DSm i= h0 i[hmi-hm-1ih0i-Hmi-Hm-1iH0i]

RSm i 是指吉林市第m年i产业的份额分量,是按吉林省生产总值比例分配,吉林市i产业规模发生的变化;PSm i是指吉林市第m年i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是吉林市i产业比重相对于吉林省增长率产生的偏差;DSm i是指吉林市第m年i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是吉林市i产业增长速度与吉林省相应产业增长速度不同引起的偏差。

二、吉林市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本文的研究区域为吉林市,上级区域为吉林省,以2002年为基期,分别选取2002-2012年吉林市和吉林省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生产总值,所有数据来自2003-2013年《吉林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吉林统计年鉴》。

(一)吉林市产业结构传统偏离-份额分析

根据表1可知,吉林市的实际增长量(2003.50亿元)大于份额分量(1742.03亿元),总偏离是261.47亿元,说明吉林市实际经济增长高于吉林省平均水平。由结构偏离分量带来的增长为9.34亿元,说明吉林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由竞争力偏离分量带来的增长为252.13亿元,说明吉林市拥有较强的区位竞争力,而且其对吉林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

表1中第一产业的总偏离为-120.41亿元,其中结构偏离分量为负,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说明吉林市第一产业在吉林省处于劣势,主要是由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表1中第二产业的总偏离为340.19亿元,比吉林省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高199.40个百分点,其中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均为正,且前者大于后者,说明吉林市第二产业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产业结构优势;表一中第三产业的总偏离为41.69亿元,其中结构偏离分量为负,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说明吉林市第三产业在吉林省处于优势,若能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势将进一步扩大。

(二)吉林市产业结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根据2003-2012年吉林市三次产业结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表(表2)绘制出图1、图2、图3、图4。由图1可知,2003-2012年吉林市总偏离曲线中个别年份为负,大多数为正,说明吉林市的经济增长量高于吉林省的平均水平,与传统偏离-份额分析的结果一致。结构份额曲线在0上下波动,除了2011年为负,其它都为正值。竞争力偏离曲线与总偏离曲线几乎重合,说明吉林市的总偏离主要取决于吉林市的区位竞争力。

1.吉林市第一产业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由图2可知,2003-2012年吉林市第一产业总偏离曲线只有2007年为正且不断下降,说明吉林市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量低于吉林省的平均水平且相差越来越远。结构偏离曲线为负值且总体呈下降趋势,与图1中的结构偏离曲线相比,除了2011年图2中的结构偏离曲线的值均小于图1中的结构偏离曲线的对应值,说明相比于第二、第三产业,吉林市的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势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竞争力偏离曲线大多数年份为正值,与图1中的竞争力偏离曲线相比,除了2004-2006年及2007年,图2中的竞争力偏离曲线的值均小于图1中的竞争力偏离曲线的对应值且相差较大,说明吉林市第一产业有区位竞争力,但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区位竞争力较低。

2.吉林市第二产业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由图3可知,2003-2012年吉林市第二产业总偏离曲线与图1中总偏离曲线形状相似,比第一产业总偏离曲线波动幅度大,大多数年份总偏离值为正,说明吉林市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量高于吉林省的平均水平。结构偏离曲线均为正且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吉林市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竞争力偏离曲线波动较大,与结构偏离曲线相比,对第二产业产值增量的贡献较小。

3.吉林市第三产业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由图4可知,2003-2012年吉林市第三产业总偏离值部分年份为正,其余年份为负,但曲线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吉林市第三产业的产值增量高于吉林省的平均水平。结构偏离分量几乎都为负且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吉林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竞争力偏离曲线波动较大大致呈上升趋势,说明吉林市第三产业的区位竞争力较大,与结构偏离曲线相比,对第三产业产值增量的贡献较大。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吉林市拥有较强的区位竞争力,总体的产业结构合理,但产业结构对吉林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小。吉林市总体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具有明显的产业结构优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吉林市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

在第一产业方面,吉林市农业结构较单一,应该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新型农业,促进吉林市农业结构的多元化。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将科技加入农业发展中,大力发展高效、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业。

在第二产业方面,吉林市的轻重工业比重不合理,重化工业比例偏高,工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重工业来拉动,同时吉林市的石化产业在工业内部结构中所占比重过大,使得整个产业抗波动能力较差。吉林市应大力发展能耗较低的轻纺工业,精细化工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来不断提高轻工业比重,近而改变吉林市偏重型的工业结构。

在第三产业方面,吉林市服务业仍以低层次的服务业为主,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吉林市应该推进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鼓励外商投资现代物流等生产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用服务业层次的提升来带动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其次,吉林市应该加速发展金融、保险、技术、信息、咨询等生产服务,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良性互动。最后,吉林市可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松花湖旅游区建设为核心,促进龙潭山、朱雀山等重点旅游景区联动发展。加快打造松花江旅游产业带。

参考文献

[1]吴大鹏.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2(6).

[2]李钟林,李天国.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延边地区产业结构实证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2013(10).

[3]吴殿廷.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李悦.产业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区林长制工作总结篇4

刚才,局长全面总结了去年度及前阶段的工作,客观地分析了面临的形势,对今年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我表示赞同。去年,林业部门获得县目标责任制考核优胜单位,这是近十几年来林业系统首次获得这一荣誉。我县获得了国家油茶产业发展试点县、省公益林建设示范县、“香榧南扩工程”重点县、市唯一的兴林富民工程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这些荣誉来之不易!是全县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尤其是林业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总的来说,林业给我的感受有两点比较深刻:一是林业系统队伍团结,工作热情高。“有为才有位”,近年来,林业的社会影响度不断提升,就是广大林业干部职工自我加压、扎实工作的结果。二是工作扎实,成效显着。去年,林业工作在兴林富民、项目资金争取、深化林权改革、产业培育等方面不断创新,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可以说,过去一年林业工作是“有成效,有作为,有影响”的,真正实现了“打基础、树形象、上台阶”的目标。

当前,林业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当前林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林业的改革与发展。下面,关于今年的林业工作,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明确林业发展的思路目标

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这四个定位,为林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紧接着召开了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作出了全面推进“森林”建设的部署,并制订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森林”的意见》文件。今年1月11日召开的全市林业工作会议对“建设大森林、发展大林业”作出了全面部署。林业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基础产业和文化载体,是我县“生态立县”战略的首要内容,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是农村稳定的重要方面。在我们这样的重点林区,林业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发展的责任也将更加重大。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中央和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三县并举”和“三城联创”的战略部署,结合重点林区实际,以“创建森林城市,建设绿色”为总要求,不断强化“改革活林、产业

强林、科技兴林、依法治林、人居依林”观念,落实“兴产业、聚人口、抓安全、上项目、强队伍”各项举措,确保实现“资源增长、林农增收”两项基本目标,努力促进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落实举措,切实抓好林业各项工作

(一)切实抓好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

今年是决胜“十一五”、谋划“十二五”的关键之年。规划是纲,项目是目,林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是全县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林业发展的总纲,要围绕产业搞规划,围绕项目搞规划,搞好规划促项目。科学合理的林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是制定各项林业政策、决定林业重大项目安排、争取政府投资的主要依据。林业部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讲的开展“规划编制年”活动的要求,围绕生态立县,以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尽快启动编制“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特别要尽快启动并完成香榧产业发展规划、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林区道路建设规划、森林城市创建规划、延庆森林公园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在编制规划时,要做到统筹兼顾,统筹林业中长期发展,统筹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经济发展,使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近年来,我县在林业产业项目(香榧、油茶)、基础设施项目(林区道路、林场危旧房改造)以及公益林项目等林业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县的林业项目总量小、结构单、基础弱、效益低,与林业所处的地位很不相称。随着国家、省财政对林业生态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林业必将迎

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有关单位一定要抓住机遇,切实增强紧迫感,在争项目、谋项目、上项目方面多做一些实功,做到主动谋划项目、认真包装项目、积极争取项目、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发改、林业等部门要认真研究产业政策,捕捉投入导向,在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上做足文章。比如香榧产业,要围绕“香榧南扩工程”以及我县被列为“香榧南扩工程”重点县,认真编制规划,谋划、争取项目,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使香榧产业变成我县又一个主导产业。油茶产业,同样要抓住我县被列为国家油茶产业发展试点县的机遇,围绕打造“中国油茶之乡”目标,来做规划、谋项目。总之,一定要想方设法争取项目,并以此为抓手,推进林业发展,促进林农增收。

(二)切实抓好深化林业改革工作

当前,我县深化林改工作已经进入关键期,上级要求很高,广大林农的期望很高,社会的评价也很高。客观地说,我县的林改工作还比较被动,比较茫然,某种程度上还存在敷衍情况、畏难情绪,与上级的要求、与林农的期望还有差距。但是,大家一定要认识到这项工作是利民、惠民的好事,是关系农民增收致富的要事,关系山区经济发展的大事,是推动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因此,对林改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务必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严格落实,努力突破瓶颈制约,持续推进改革,不断增量扩面。林权抵押贷款方面,要按照建卡到户、放大资产、规避风险、优化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推广林权“ic卡”方面,各乡镇要做好“三个一”,即“建好一个工作班子”、“开好一个动员大会”、“搞好一次培训”;要根据试点经验,结合本乡镇实际,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山界勘定、建档制卡、抵押贷款、风险防范、维护稳定等工作,促进森林资源流转。林业部门要认真做好林权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成立“林权ic卡”工作指导小组,做好技术指导、检查验收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拧成一股绳,创造条件,克服困难,确保各项工作如期完成。同时,要切实做好维稳工作,努力维护林区稳定,做到“户与户的纠纷不出组,组与组的纠纷不出村,村与组的纠纷不出村,村与村的纠纷不出乡”。要立足产权制度这一核心,加讲查研究,加大林地流转、合作组织建设、采伐管理改革等配套改革力度,全面推进林

权制度改革。

(三)切实抓好森林城市(镇)

创建工作

(四)切实抓好森林消防工作

(五)切实抓好林业产业

产业是富民之本,发展林业产业对于帮助林农增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县的林业产业基础仍然较差,产业层次还比较低,对增加林农收入的贡献还不是很大。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拓展林业发展空间,引导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切实抓好林产业及兴林富民各项工作,在开拓林产品市场、提升森林质量等方面,努力帮助林工企业

和林农解决实际困难。一是转变林业产业发展方式。要按照“培育龙头、打造品牌”的思路,积极致力于从根本上改变我县林产品加工能力较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精深加工不足、品牌效益不突出、林业产业质量和效益不高等现状,推动全县林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林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进一步整合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和项目,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求实现集约发展,提高建设质量和成效。二是加快发展林业产业。要按照兴产业的要求,坚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山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突破性发展香榧产业、油茶产业、笋竹林等产业;充分利用山地整理和山区旧村改造的复垦土地、现有的中后期干水果基地、山地茶园、山区的山垄田、田头地角、房前屋后发展香榧、油茶等特色经济林。同时,积极引进并扶持香榧、油茶等精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要抓紧成立县香榧产业协会,打响“林区人家”品牌,带动林农增收。要继续抓好林业龙头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观光园区、森林食品基地、特色森林旅游基地的培育,着力打造“一乡一品、一区域一特色”的林业产业格局。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做到开发有质量、基地有标准、苗木有保障、抚育管理有服务、产业培育有组织。三是抓好林区道路建设。林区道路是林业生产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是林农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过去,林区道路主要为林区生产服务,其主要功能是竹木材的采伐运输。随着林业经营方向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林区道路的功能已经大大拓展,除了木材、林产品、生产资料的运输外,在森林资源管护、森林消防、有害生物防治、林区治安、森林旅游、林农出行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日益凸现。它不仅仅对林业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有直接的作用和影响,而且覆盖了山区全体林农的生产、生活,事关新农村建设和山区林农增收致富。因此,各乡镇要将林区道路建设作为今年林业促农增收的重点工程,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使之真正成为林农增收致富的大道。

(六)切实抓好公益林扩面完善及管护工作

益林成果已上报省政府审批。关于这项工作,一要切实做好省级重点公益林扩面后续工作遗留问题的妥善处理。二要抓紧落实村级公益林管护人员的选聘工作,并进一步完善公益林建设管理机制及措施。三要认真组织学习宣传《省公益林管理办法》,积极营造公益林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林业发展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广大林农的切身利益,关系党和政府的工作全局。我们一定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切实把林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党委政府要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把林业发展真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在整体工作部署上让林业有位置,在财政安排上让林业有盘子,在开展工作上让林业有路子,为全县林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林业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作风,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及时研究解决林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合力推进林权“ic卡”推广和森林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二)加大林业投入

近年来,我县对林业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县林业呈现大投入、大发展的良好态势。各乡镇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和对社会资金的导向作用,继续在公益林业建设、管理和重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基地开发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同时,要坚持以改革的思路,运用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生态建设资金。

(三)加强队伍建设

林业发展不仅需要森林资源作基础,更需要人力资源作支撑。林业工作是一项面向基层的工作,要上山下乡,只有把队伍建设好,才能把工作做好。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强、业务上精、能干事、肯吃苦的林业队伍,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干工作,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树立良好的林业形象。林业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按照“理顺林场体制,提高林场活力,促进林场发展”的目标,扎实推进我县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各乡镇要结合各自实际,加快建立集森林消防、公

益林管护为一体的森林资源保护队伍,使我县的森林、生态在我们的精心管护下,更加安全。

同志们,林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加快发展。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林业一定会再创辉煌,一定能够为“两区”战略的实现作出新的贡献!

区林长制工作总结篇5

1.造林绿化工作扎实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深入开展

年,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和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精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应对干旱、洪涝等灾害,扎实推进造林绿化工作。全国共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590.99万公顷(886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87.28万公顷,飞播造林19.59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184.12万公顷。义务植树取得显著成绩,有5.90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共植树26.03亿株。截至年底,全国已有天津、内蒙古、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布了义务植树条例或管理办法。

2.防沙治沙取得新成效,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强

年,随着防沙治沙激励约束机制的逐步实施,在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以及重点工程建设的推动下,全国防沙治沙取得积极进展,公布了第四次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据统计,年全年共完成防治面积140多万公顷。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优先,不断加大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力度,加强监督管理,促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繁育利用行业健康发展,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和防控。

3.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林业重点工程顺利实施

年,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造林面积366.96万公顷,占全国造林面积的62.09%。其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不含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造林面积分别为88.55万公顷、98.26万公顷、43.91万公顷、136.06万公顷和0.18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4.98%、16.63%、7.43%、23.02%和0.03%,其他社会造林占全部造林面积的37.9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完成各项公益林建设面88.5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6.88万公顷,飞播造林7.33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64.34万公顷。森林管护面积为10486万公顷。工程区累计一次性安置职工67.20万人,其中年一次性安置1668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年末全部在册职工人数为87.04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91.7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06.85万人。年工程区木材产量达到1299.48万立方米,占全国木材总产量的16.06%。

退耕还林工程年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的第三年,共完成造林面积99.65万公顷(含风沙源治理工程中1.39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0.03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67.48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32.14万公顷。全年完成种草面积0.49万公顷。年,退耕还林工程完成投资322.05亿元,其中造林种苗补助费13.28亿元,粮食补助资金和生活补助费203.05亿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及其他费用105.72亿元。随着先期实施的退耕地补助陆续到期,从2008年起退耕还林工程涉及的粮款兑现面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年涉及粮款兑现的退耕地面积为812.44万公顷。全年粮款兑现涉及2753万农户。

风沙源治理工程年,风沙源治理工程范围内的75个县共完成造林43.91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1.39万公顷,飞播造林12.26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20.26万公顷。草地治理面积17.73万公顷,小流域治理面积13.40万公顷,治理总面积达到75.04万公顷。另外,还建设暖棚95.14万平方米;购置各类饲料机械1.13万台;完成水利配套设施1.47万处;生态移民1322人,涉及324户。

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年,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共完成造林面积136.06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89.92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46.14万公顷。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积92.83万公顷,长江流域防护林二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1.88万公顷,沿海防护林二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7.32万公顷,珠江流域防护林二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积6.68万公顷,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积6.92万公顷,平原绿化二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积0.43万公顷。在全部造林面积中,防护林面积所占比例为83.90%。自年以来,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82.02万公顷、飞播造林29.11万公顷、新封山育林401.67万公顷。其中,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29.36万公顷、飞播造林10.12万公顷、新封山育林200.20万公顷。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年,保护区数量与保护区面积稳步增加,截至年底,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已达2035处,总面积1.24亿公顷,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2.89%,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247处,面积7597.42万公顷。年末实有自然保护小区4.88万个,总面积1588万公顷。野生植物就地保护点351个,总面积为476万公顷。国家划定禁猎(采)区2425个,总面积为8706万公顷。野生动物种源繁育基地560个,野生植物种源培育基地503个。野生动物园61个,植物园87个,狩猎场147个。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5456个,野生动植物科研及监测机构663个,鸟类环志中心(站)148个。全国从事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人员达4.87万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8万人。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年,我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进程加快,全国范围内的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全年实施了39个林业湿地项目,完成中央投资2.21亿元。截至年底,湿地自然保护区达55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达145处,国际重要湿地达37处,面积为391万公顷,湿地示范区面积为251万公顷。全国共有1820万公顷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0.3%。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年,继续加强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年)》规划,100个试点县治理工作进展顺利。年召开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第二次省部联席会会议,对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起到有力促进作用,国家下达石漠化综合试点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亿元,下达林业建设任务21.17公顷。截至年底,工程已累计完成林业建设任务36.55万公顷。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年,在信贷、保险以及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改革等多项政策措施的推动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取得显著进展。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中速生树种造林74.10万公顷,占全部造林总面积的12.54%。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共造林6230公顷,其中荒山荒地造林1777公顷,更新造林4439公顷。

4.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值、产量持续增长

年,全年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22779.02亿元(按现价计算),比年增加5285.29亿元,增长30.2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23.11%、36.24%和29.43%。林业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由年的41.30∶49.84∶8.86调整为39.05∶52.14∶8.81。分地区看,东部10省林业产业总产值比重较大,占全部林业产业总产值的48.68%;中部6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为4574.59亿元。东部省份增长较快,比年增长34.98%。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省份共有9个,广东、山东、、福建位居前四。

年木材产量恢复增长,达到8089.62万立方米,比年增长14.45%。锯材产量持续增长,产量为3722.63万立方米,比年增长15.26%。人造板产量快速增长,产量达到15360.83万立方米,比年增长33.03%。其中,胶合板7139.66万立方米,比年增长60.40%;纤维板4354.54万立方米,比年增长24.82%;刨花板产量1264.20万立方米,比年下降11.66%;其他人造板2602.43万立方米(细木工板占63.49%),比年增长19.61%。木竹地板产量快速增长,达到4.79亿平方米,比年增长26.92%。其中,实木木地板1.12亿平方米,占全部木竹地板产量的23.32%;复合木地板2.68亿平方米,占全部木竹地板的55.97%;其他木地板5979.62万平方米,占全部木地板产量的12.48%;竹地板3940.40万平方米,占全部木地板产量的8.22%。年,全国木制家具总产量26073万件,比年增长27.18%。木浆产量708万吨,比年增长28.49%。

年,新造经济林面积111.09万公顷,比年增长10.81%。各类经济林产品总量达到1.26亿吨。竹材产量为14.30亿根,比年增长5.42%。年末实有花卉种植面积76.40万公顷;切花切叶125亿支;盆栽植物29亿盆;观赏苗木57亿株;草坪3.23亿平方米。

年,国有林区(包括135个木材采运企业和20个重点营林局)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保持稳定。国有林区总资产贡献率2.60%,比年下降1.0个百分点;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率100.80%,比年提高1.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8.00%,比年提高4.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0.6次,比年减少0.1次;成本费用利润率10.20%,比年下降4.3个百分点;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4443元/人,比年增加3256元/人;产品销售率87.90%,比年下降4.3个百分点。

5.生态文化体系逐步完善,生态文明观念日益增强

生态文化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全国新建生态文化场馆78处,全国首座防治荒漠化纪念馆——防治荒漠化纪念馆在市开馆。全国新建生态文化休憩场所159处,我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科技含量最高的月季专类园——中华月季园在山东省莱州市正式运营。全国新建生态文化(文明)教育基地53处,国家林业局、教育部、、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北京大学等10单位“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使“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达到30家。

生态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生态理论研究范围更加广泛,视野更加开阔,形成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学术成果。《关于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等学术论文集中反映了生态研究领域的最新认识,为推动现代林业科学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生态文艺创作活动更加活跃,体裁更加丰富,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精品力作。文艺评论《世纪初中国动物小说的新突破》、《生态批评视域下的中国知青小说》,报告文学《林海苍茫,路在何方》、《茶油时代》,散文《三月,我们去植树》、《壮美的兴安岭》,诗歌《林业赞歌》、《走进林区》,小说《可可西里狼》,小小说《租地》,漫画《林二毛成长记》,小品《两全其美》,歌曲《林改之歌》,山水画《胡杨礼赞》成为年度优秀生态文艺作品的杰出代表。

生态文化传播越来越广泛年,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和主要新闻网站刊发各类林业和生态报道及专题达到14000余篇(条),较年增长7.69%。门户网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创新形式,通过专题链接、微博、博客、网上论坛、网络空间等多种渠道,不断增强生态文化传播的吸引力,不断扩大生态文化传播的覆盖面。中国林业网、关注森林网等一批新的生态文化网站建成开通运行,林业图书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各类生态文化读物受到社会公众的追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展览、展会、论坛,适应了新型信息传媒快速发展和人们接受资讯方式变化的新形势,日益成为传播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

生态文化队伍越来越壮大生态文化理论研究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批准设置林业硕士专业学位,为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开辟了新的渠道;林学院正式更名为农林大学,增强了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力量。生态文艺创作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由省从事生态文化相关工作的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管理的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和个人自愿联合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省生态文化协会成立。

6.林业投入大幅增加,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年,林业系统实际到位各类建设资金1662.56亿元,与年相比增长20.66%;资金到位率为107.64%。其中,实际到位中央林业资金944.96亿元,占全部实际到位资金总量的56.84%,比年下降4个百分点。在中央林业资金中,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169.41亿元,比年增长39.37%;国债资金34.44亿元,下降42.57%;中央财政专项资金511.92亿元,增长11.13%;其他国家预算内资金229.19亿元,增长16.90%。年,中央林业资金仍主要以工程资金形式注入林业,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等五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主要投入对象。中央林业资金投入5项工程的资金总量达444.87亿元,占全部中央林业资金的47.08%。

年,国家林业局下达林业贴息贷款项目建议计划180亿元,实际落实林业贴息贷款162.03亿元,占同期贷款计划的90.02%,其中:工业原料林(含木本油料及沙区石漠化地区种植业,下同)项目落实贷款54.37亿元,占当年贷款落实总额的33.56%,比年下降12.66%;经济林项目落实贷款40.58亿元,占当年贷款落实总额的25.04%,比年增长17.93%;其他种植业项目落实贷款12.78亿元,占当年贷款落实总额的7.89%,比年增长79.75%;多种经营项目落实贷款54.30亿元,占当年贷款落实总额的33.51%,比年下降3.26%。

年,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到6.57亿美元,比年增长18.56%,占全国利用外资总水平(1057.35亿美元)的0.62%。其中国外借款0.8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5.50亿美元,无偿援助0.23亿美元,分别占林业实际利用外资总规模的12.85%、83.63%和3.52%。从利用外资方式上看,依然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国外借款和无偿援助仅占林业利用外资的16.37%;从利用外资的项目类型上看,以公益林和商品林造林项目为主,项目个数为191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1.65亿美元;从林业利用外资的区域上看,沿海省份利用外资比例较大,福建和广西两地林业利用外资占全部林业利用外资总额的79.12%。

年,全部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1553.32亿元,比年增长14.95%,其中: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449.19亿元,比年增长12.50%;更新改造投资完成82.21亿元,比年增长57.92%;森工其他固定资产完成投资21.93亿元,比年增长97.47%。国家投资完成745.24亿元,占全部林业投资完成额的47.98%。

从结构看,营林固定资产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170.96亿元,比年增长5.54%;森工固定资产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78.22亿元,比年增长55.73%;营林和森工固定资产基本建设投资比为4∶1。营林更新改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33亿元,与年相比增长249.84%;森工更新改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88亿元,比年增长29.72%;营林和森工更新改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比为1∶2.5。

7.林地管理进一步加强,森林经营制度进一步完善

年,严格林地征占用情况检查,强化林地使用情况监督,林地资源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全国共审核审批占用征收林地项目1.7万项,占用征收林地面积16.95万公顷,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103.92亿元。年,组织了对29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建设兵团、4大林业森工集团的70个县级单位占用征收林地情况进行了检查,共检查年以来占用征收林地项目1277项,到期临时占用林地275项,森林植被恢复费使用情况1031项。检查的1277项占用征收林地项目,实际占用征收林地面积7157.0公顷。其中,违法占用征收林地项目186项,面积752.6公顷。年,制定下发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和《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编制指南》;编制完成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规范》和《简明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规程》两个行业标准;完成了全国“十二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及批复工作;切实加强了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组织编制了《林业数表管理办法》、《全国林业数表体系建设导则》和《林业数表编制数据采集技术规程》,规范林业数表工作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8.林木种苗建设成效明显,森林防火能力提升显著

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下达林木种苗工程建设总投资31213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200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1213万元。与年相比,总投资增长了8.19%,地方配套投资增长了26.69%。年,国家开工建设林木种苗工程项目133个,建设规模11896公顷。其中,林木良种基地项目97个,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项目28个,采种基地等项目4个,种苗基地等其他项目4个,建设规模分别为9261公顷、1646公顷、859公顷、130公顷。

年,全国森林防火能力建设成效显著。修订了《国家扑救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制定了《应对重特大森林火灾直升机应急支援方案》、《武警森林部队扑救重特大森林火灾总体预案》,印发了《森林航空消防管理办法》,森林防火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共投入基本建设资金11亿元。防火物资储备中心共储备扑火物资3.6万件,并向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拨扑火物资2.7万件,为火灾扑救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引进了第三架米-26大型直升机,在新建了3处航空护林站,大庆基地正式启用;先后举办了20多期防火培训班,培训400多名扑火指挥员,举行2次扑火指挥系统实战演练,组织考察了中俄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建设,提高了各级防火人员综合素质。

9.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形势严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继续加强

年,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总面积1176万公顷,其中虫害发生面积为852万公顷,病害129万公顷,鼠(兔)害183万公顷,有害植物12万公顷,共成灾107.8万公顷,成灾率4.6‰。与年相比,发生面积和成灾面积有所增加。

年,组织完成了《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规划(~2013)》的编制和论证;积极争取落实了边境地区、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省份50处部级监测站的基本建设投资2000万元;组织完成了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系统”的验收;全年培训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2200余人次。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日常监测防控,发现麋鹿魏氏梭菌病、野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6起野生动物疫情,共计49起异常情况。强化现场督导和工作指导,指导湖北、北京等地麋鹿异常死亡情况进行应急处置和隐患排查,配合质检总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北方边境地区非洲猪瘟等外来疫病专项督查。

10.林业科技取得新进步,林业教育取得新成果

年,林业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组织实施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中央财政预算项目近800项,累计争取中央财政投入近7亿元,比年增长约21%。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有序推进,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成果丰富。建立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储备库;选育、创制并保存了1000多份油茶优良种质(品系),选育出普通油茶高产、优质、抗逆优良无性系91个,确定了42个良种的适生区域,累计示范面积达5108公顷,建立油茶精深加工技术示范中试线、生产线8条,有机原料生产基地1160公顷。年,共登记林业科技成果434项,其中,软科学类11项,基础理论类19项,应用技术类404项。

年,全国普通高等林业院校和其他高等学校、科研单位输出的毕业研究生大幅增加,全国普通高等林业院校和其他高等学校林科输出的毕业本、专科生小幅增加,中等林业(园林)学校和其他中等职业学校林科输出的毕业中专生大幅度增加。本学年博士、硕士毕业生5398人,比年增长14.03%,其中,林业学科博士、硕士毕业生3862人,比年增长11.23%;本、专科毕业生52803人,比年增长1.19%,其中,林业学科专业本科、专科毕业生32926人,比年增长7.50%。全国中等林业(园林)学校和其他中等职业学校林科毕业生共43704人,比年增长53.63%。

11.林业工作站建设力度加大,国有林场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

年,全国完成林业工作站基本建设投资51943万元,比年增加了556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7444万元,地方配套34499万元。全国新建乡镇林业工作站219个,733个林业工作站新建了办公用房,604个工作站配备了通讯设备,943个工作站配备了机动交通工具。年,在全国选择了254个县(市、区)开展了林业重点工程区林业工作站建设重点县工作,为3020个乡镇林业工作站配备了必要的设施设备。在全国选取82个乡镇林业工作站开展了标准化林业工作站建设试点工作。

年,全国国有林场改造林场和职工危旧房面积18万平方米,修建断头路975.30千米,维修和新建场区道路813.40千米,打机井135眼,建蓄水池78个,铺设输水管道262.30千米,新建和改造输电线路232.90千米。这些项目的实施,改善了住房、办公、通行等条件,解决了229个居住点4730名职工及家属饮水安全、80个林场场部或分场通电、2个林场场部通讯问题。年,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在年试点顺利实施的基础上全面启动,16.60万户改造任务已全部下达,各方筹资110亿元。截至年底,工程已竣工55452户,面积3684843.80平方米。

12.林业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

年,颁布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及《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编制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年,全国林业专网节点由37个增至72个,建成了集传输文字、视频、语音等各类信息数据的高标准信息高速公路;各级林业部门积极加快办公内网建设,内部网络联通率显著提高;各地各单位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了机房标准化建设力度,集中购置了服务器、计算机和安全监控等设备;各级林业部门实行有效整合、统一管理,有力提升了网站共建共享水平,形成了以中国林业网主站为龙头,以数百个子站为主体的中国林业网大规模网站群。林业开始迈入无纸化办公时代。各级林业部门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办公自动化进程,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年,制定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中国林业网管理办法》等10多项制度;成立了全国林业信息化标准委员会;了首部《中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报告》。

13.区域林业稳步发展,不均衡特征仍然明显

东部地区区内生态状况总体良好为东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森林覆盖率达到35.68%。林业经济实力雄厚,林业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区内林业产业总产值为11088.27亿元,比年增长34.98%,占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的48.68%;单位森林面积实现林业产业产值34128.77元/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3倍;林业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年的32.2∶63.1∶4.7调整为29.7∶65.8∶4.5,第二产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区内林业产业体系完整,林业产业发达,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部地区生态建设力度持续加大,非公有制造林比例较高,年,区内造林面积为116.92万公顷,占全国造林总面积的19.78%。主要灾害在这一地区表现活跃,森林火灾发生率为0.74次/万公顷,是全国平均火灾发生率的近2倍。生态建设成效较年显著,但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任务依然艰巨。林业产出水平整体较强,单位森林面积实现林业产业产值13382.28元/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倍。木本油料和木本药材种植成为这一区域的特色和优势,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1.72%和33.76%。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一直是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和林业投资的重点领域,全国五成以上的投资放在西部地区。年区内造林面积为342.77万公顷,占全国造林总面积的58.00%;区内共完成林业固定资产投资额939.23亿元,与年相比增长22.82%。林业经济总体产出水平较低,单位森林面积实现林业产值3979.70元/公顷,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15%,但与年相比,增幅高达29.78%,产业发展持续增速,产业发展颇具潜力。区内林业系统在岗职工人数40.99万人,占全国的30.43%;林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持续提高,为22807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年增加3293元,增幅为16.88%。

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40.22%,为四大区域中最高。区内造林力度加大,年区内造林规模比年增加36.64%。公有经济造林26.21万公顷,占51.38%;重点工程造林39.22万公顷,占区内总造林面积的76.89%,国有经济比重较高,重点工程造林作用突出。区内的资源优势尚未转变为经济优势,单位森林面积实现林业产业产值7769.98元/公顷,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6.67%,林业产出能力较低。该区是我国林业公共财政投资的重点领域,单位投资水平居全国首位,单位造林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0365.80元/公顷,是全国平均投资水平的1.5倍。区内林业在岗职工人数约占全国的四成,职工收入水平有待提高。

14.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履约工作顺利推进

年,共争取到日本、韩国、国际热带木材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多、双边政府间和民间合作项目110个,金额2055万美元;世界银行贷款“林业综合发展项目”正式实施,年项目完成新造混交型防风固沙林、生态经济型防风固沙林等多功能防护人工林6980.1公顷;“欧投贷款江西生物质能源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工作进展顺利,欧洲投资银行首批贷款资金1200万美元已到达财政项目专户。年,共签署6份双边林业部门间合作协议,召开了9个双边工作组会议,争取到对外援助培训项目6个,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研究项目1个。GEF项目在实施最后一年,撰写6部项目成果专著、9个专题报告;保护区项目点开展了遥感和全球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的培训。防治荒漠化、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等专项合作进展顺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国际公约》(UNCCD)、《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湿地公约》(RAMSAR)履约按要求开展工作,取得丰富成果。

15.林业政策取得新突破,强林惠林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年,国务院决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一是继续实施森林管护补助政策。二是完善社会保险补助政策。三是完善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政策。四是继续实行公益林建设投资补助政策。五是增加森林培育经营补助政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委(部、局)联合出台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从组织管理、建设管理、验收与管护等7个方面对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做出了规定。国家林业局与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鳄鱼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加强对鳄鱼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的监督管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加强自然保护区内的开发建设活动管理,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和保护效果。

在林地林权管理方面,国务院《关于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的批复》,进一步明确了林地用途管制和占用征收林地定额管理制度。国家林业局《关于下达“十二五”期间占用征收林地总额和2011年占用征收林地年度定额的通知》,明确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期间占用征收林地总额,是各省“十二五”期间审核同意建设项目占用征收林地面积的上限,不得突破。按年度分解的占用林地年度定额实行“五年总控、年度调剂”,加强占用征收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国家林业局下发了《关于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使用林地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管道中心线两侧各5米范围内”按临时占地办理使用林地手续,分类型确定了临时占用林地补偿费标准。

在产业发展方面,国家林业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沙产业的意见》,明确了促进和扶持沙产业发展的4项政策措施。一是多渠道增加投入。二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三是落实税收、保险等相关优惠政策。四是切实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在林业财政金融方面,中央财政加大了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力度,启动了中央财政造林、林木良种补贴试点以及湿地保护补助政策。国家将7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器械品目纳入了补贴范围,出台了林权抵押贷款指导意见,明确了贷款对象、用途和条件,重点支持领域等政策。

16.林业立法步伐加快,林业执法力度增强

年,稳步推进《森林法》、《种子法》修改工作,加快《湿地保护条例》、《沿海防护林保护管理条例》立法进程,审查修改形成了《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证书核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大熊猫借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部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草案),组织开展了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林业执法及执法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国林业行政案件共发生30.45万起,与年相比略有增加。森林公安机关全年共立森林和野生动物刑事案件近2万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近2万人,收缴林木9万余立方米、野生动物33余万头(只),涉案金额55亿余元。国家林业局各派驻森林资源监督机构共查办、督办各类林业行政案件400余起,结案率80%以上。进一步加大林业普法宣传力度,组织拍摄了系列普法短剧,广泛宣传《森林防火条例》、《种子法》等,全面总结验收林业“五五”普法工作。

17.主要林产品供需基本平衡,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

年,全国木材产品市场总供给为43189.92万立方米,比年增长2.26%。其中:进口原木及其他木质林产品折合木材18356.08万立方米,国内商品材产量为8089.62万立方米,木质刨花板和纤维板折合木材(扣除与薪材供给的重复计算)9374.78万立方米,农民自用材和烧柴产量为5269.44万立方米,超限额采伐、上年库存等形式形成的木材供给约为2100万立方米。全国木材产品消耗总量为43177.04万立方米,比年增长2.34%。其中:工业与建筑用材消耗量为31726.53万立方米,农民自用材(扣除农民建房用材)和烧柴消耗量为3662.19万立方米,出口原木及其他木质林产品折合木材7788.33万立方米。

年林产品出口463.17亿美元,比年增长27.54%,占全国商品出口额的2.94%;林产品进口475.07亿美元,比年增长40.13%,占全国商品进口额的3.41%;林产品贸易逆差为11.90亿美元。

年木质林产品进出口中,原木出口2.84万立方米,比年增长123.62%,原木进口3434.75万立方米,比年增长22.41%;锯材(不包括特形材)出口53.94万立方米,比年下降3.87%,锯材进口1481.22万立方米,比年增长49.09%;胶合板、纤维板和刨花板的出口量依次为754.69万立方米、256.95万立方米和16.55万立方米,分别比年增长33.93%、26.51%和32.51%,胶合板、纤维板和刨花板的进口量分别为21.37万立方米、40.01万立方米和53.94万立方米,与年相比,胶合板和刨花板的进口量分别增长19.25%和20.81%,纤维板的进口量下降11.68%;木家具出口161.57亿美元、进口3.88亿美元,比年分别增长34.25%和30.20%;木浆进口1130.00万吨,比年下降16.78%;纸和纸制品(按木纤维浆比例折合值)出口515.80万吨、进口353.65万吨,分别比年增长7.40%和1.16%;废纸进口2435.22万吨,比年下降11.45%。

区林长制工作总结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woaishenz”为你整理了这篇林场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妙山林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工作部署,积极改进工作作风,突出工作重点,坚持务实创新,强化措施落实,现将年度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谋划汇报如下:

一、2020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视察安徽重要讲话和党的五中全会。我场将学习宣传贯彻视察安徽重要讲话和党的五中全会工作作为林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一项非常重要工作来做,场主要领导同志亲自部署学习任务,充分认识贯彻视察安徽重要讲话和五中全会工作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结合工作实际,增强“学懂、弄通、做实”的整体意识,坚决贯彻落实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

二是做好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活动。坚持学查结合,查改贯通,以改促立,推动警示教育做细做深做实。召开动员会积极传达学习上级警示教育工作精神,认真学习《党的以来关于加强领导干部教育管理监督重要论述摘编》,开展我省我市我区典型案例分析,“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开展专题集中研讨,深入剖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对照检查、深入查摆问题,围绕如何更有效地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出了意见建议。坚持刀刃向内,列出“四个清单”,全面落实整改。

三是全面落实林长制各项工作。场级总林长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强化责任担当,经常深入一线,亲自开展和指导植树造林、资源管护、有害生物防治等具体工作。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严格做好森林保护工作,提高广大群众管林建绿的意识。向全社会公布“林长”名单、管护范围、职责和联系方式,接受群众的监督和举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等绿色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

今年在乐涧套道路两侧栽植景观树黄连木和樱花1200多株。开展石质山造林,共点播油桐30亩。春季以来我场多次组织干部职工对乐涧套林区进行环境整治,清理景观林内杂草、灌木和卫生保洁,改善林区环境,着力打造“绿色、生态”新型林区。以上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升了我场整体绿化水平,为下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顺利完成中央财政森林抚育任务面积1500亩,省级森林抚育任务面积3750亩。通过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增强森林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同时降低林区森林火险等级,在改善林区环境的同时,提高八公山地区的森林生态质量。

对东狮山、大平山采石塘口迹地(199.97亩)进行补植复绿,根据采石塘口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的特点,选择适应性强的侧柏和撒播草种绿化为主,栽植桃树和点播油桐为辅,共栽植侧柏6000棵、撒播草种500斤。

森林防火是我场安全生产工作的核心,在主要路口树立大型防火宣传牌20多块,今年在林区小道和游客频繁通过的区域悬挂小型防火宣传牌300多块,为护林员配备高音小喇叭,让防火宣传流动起来,做到宣传全覆盖,提高公众的防火意识。在场部和闪冲两个路口分别设置和启用微信防火码,依法科学管理。持续加强护林员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培训,

今年集中开展防火扑救技能培训两次,11月4日组织全体护林员开展防火演练。建立森林火情报告制度,严格执行24小时领导带班和工作人员值班制度。注重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共建设四间护林防火值班用房,安装了两套防火护栏,防火期对进入林区车辆进行有效管控。根据防火工作需要,配备了皮卡车1台,山地车2台、风力灭火机25台、油锯2台、割灌机2台。现有护林房3处、道路护栏2套,在进入林区的主要路口安装固定语音感应播放器3台。进入防火季以来所有护林员执行全员上岗,个别轮休的制度。机关工作人员周六周日全部深入到林区一线,参与防火宣传和管控。林区内露天烧烤现象得到遏制,森林火灾隐患明显减少。我场还与寿县林场、凤台林场及周边镇村建立信息共享和扑火工作联动机制,树立森林防火一盘棋思想。由于各项工作措施得力,近年及近期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森林防火形势稳定。

四开展非煤矿山整治巡查工作。成立场领导小组,实行领导带班,每周至少开展三次巡查,包括日巡夜查和双休日巡查,巡查时收集现场照片和发送定位,并做好记录,挖断塘口道路两处。采取死看硬守方式,确保准确掌握情况,联合职能部门开展综合执法,上半年未发生盗采现象,盗采山石资源活动得到了有效遏制。

五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召开美国白蛾防治工作专题会议,制定防治实施方案,对辖区内美国白蛾防治工作进行明确责任范围、明确具体责任人。充分利用高音喇叭、标语、宣传车等形式,对美国白蛾防治工作进行深入、广泛地宣传,普及美国白蛾防控知识,掌握防控技术,达到全民动员,广泛参与。在林区悬挂美国白蛾诱捕器进行诱捕。配合市林业部门开展飞机喷洒药剂进行防治。

六疫情防控工作。妙山林场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多次召开疫情防控专题会,对全场疫情防控工作全面部署。在国有林区范围、职工住宅区进行走访摸排,排查管控,充分利用工作微信群对全场职工及家属广泛开展防控教育宣传;对职工生活小区外来人员实现严控;辖区护林员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严禁捕杀野生动物行为。通过上下一心,群防群治,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林区生产生活稳定有序,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

二、存在的问题

一林场职工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一代林场职工陆续退休,现有林场职工大多都是上一代林场职工的子女,年龄基本都在40岁以上,文化水平以初中为主,无专业技术人员。新知识新技术难以正常应用,林业增绿增效和林场的可持续发展挑战较大。

二无行政执法权。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林区内各类涉林事件日见增多,在林区烧烤、侵占林地林木资源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无行政执法资格给日常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三、2021年工作谋划

一继续抓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会议精神学习工作。坚持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努力实现“真学”“实做”常态化。建立健全常态化学习的长效机制,从健全规范学习制度入手,在落实好集中学习制度的基础上,推动党员干部开展自学。进一步细化量化“合格党员”标准,实行清单化、台账化管理,实现事事有目标、人人有压力。

二继续抓好森林防火和其他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坚持以保护森林资源为重点,以森林防火为核心,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广泛宣传,全民动员,社会参与,齐抓共管。创新森林防火和管护工作机制,在措施上求突破,在管理上求创新,以严谨的作风、务实的态度、扎实的工作,努力做好护林防火工作,确保森林安全,排查消除其他安全生产隐患,增加安全生产投入,为我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继续加强辖区山石资源保护,严厉打击不法盗采活动。配合区各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加强值班、巡查工作,严厉打击非法盗采山石,保护好龟纹石、紫金石等稀有珍贵山石资源。

四进一步做好林长制各项工作。完善林长制管理、考核、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推动林长制工作向纵深开展。继续加强林场队伍建设,加强林区日常管护,保护好生态环境。推行山场网格化管理,实行山场、林长进网格,及时制止林业违法行为,实现管理全覆盖。扎实推进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坚持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植树增绿相结合,全面加强新造林保育养护,探索建立管护激励政策,切实提高保存率和郁闭度,实现保护与开发相得益彰,推动林业增效、职工增收。

五积谋划项目建设。1、积极申报省林业局林项改造项目。项目的实施对林场的树种多样性和植物景观多样性进行改造,增强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效果。2、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利用现有林业资金开展技防,建立森林防火监控和调度指挥体系,利用热成像探火、远距离及超远距离监控、森林火灾智能识别等现代高新技术成果,建立科学森林防火监测网络体系,提高林火管理水平,有效地防御森林火灾。3、乐涧套林区规划建设。充分利用乐涧套林区现有景观树木,对林区分片规划,体现各具特色的分区功能开展建设。

六探索林区经济发展路径,加快林下经济及旅游发展的步伐。

区林长制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工作措施;宁夏西吉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168-01

西吉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在黄土高原腹地及六盘山的北段西麓,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县之一。全县总面积3 143 km2,地貌主要是黄土丘陵、河谷川道、土石山区,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层叠,自然条件恶劣且水土流失极为严重。自然灾害主要是干旱,导致粮食产量低且不稳定,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当前西吉县的经济社会发展。2000年开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目的是保护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充分改善县内生态环境,贯彻“封、禁、造、护、管”等方针,对县内的林地实行科学规划,坚持走保护和发展的同时进行经济和生态双赢的发展道路,天保工程得到了显著成效。

1 紧抓机会,赢得发展

从2000年开始,我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由于西吉县情况较特殊,所以将其作为实施的重点,希望扩大中西部的人工林地,快速建立其西吉县东北部的百里生态屏障,恢复林草植被,有效增加森林资源,充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坚持封山育林和保护林地的政策。坚持封山的同时,结合封造和林地保护,对当前的林地、草地及荒山进行大力封育,促使全县森林资源得到长期持续的增长。15年来,全县共完成封山育林3.39万hm2,管护森林面积达9.92万hm2。

2 成立机构,明确职责

为确保天保工程的顺利实施,西吉县成立了机构组织,配置了专门工作人员,针对本次工程展开设计、编制、实施、检查以及技术档案管理等。认真落实工程任务,务必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对工程建设目标责任书进行制定,同时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1]。

3 加强措施,严格管理

在建设工程中,西吉县严格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等,积极探索、总结,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及管理水平。首先,研究《西吉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西吉县护林防火制度》等多项林木保护办法,帮助实现工程建设的规范化设计、组织实行的标准化、资源管理法制化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县、乡镇(场)、村、组等4级护林组织,各组层要签定管护责任书,先后选派专职护林员418人,强化林地防践踏、防垦、防盗和防火“四防”措施,确保林地及林木不会受到损害;再次,要实施护林员巡山登记制,护林员对每天出入林区的人员进行登记,排查各种危害森林资源的隐患,贯彻山头有人守、林地有人护、责任有人担政策;最后,要规范工程档案的管理,建设专门化的档案室,并且配备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工程档案管理人员,在相应的培训之后,统一整理和管理工程规划、作业设计、调查表和护理员档案等多N资料,实现规范化管理工程技术和资料[2-3]。

4 求真务实,创得实效

一是采取多种措施尽快恢复林木生长资源量。乔灌型封育区小班乔、灌木达1 350株(丛)/hm2以上,总覆盖度 ≥30%;灌草型封育区灌草综合覆盖度≥50%。全县森林覆盖由2000年的5.1%提高到7.8%,工程实施区水土流失明显减轻,侵蚀模数降低了18个百分点,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二是将天保工程与生态移民搬迁、退耕还林等工程相结合,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争取移民搬迁指标,动员封育区内及周边居民搬迁,不但扩大了林地,而且减轻了管护压力,促进了工程区植被的快速恢复。三是以天保工程实施为契机,加大种苗工程建设力度,建成总面积逾400 hm2的现代化林木采种基地,年产山桃、柠条、山杏等林木种子逾300 t,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工程实施,分流安置富余工作人员270名,系统内142名职工参加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保证了部分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来源,消除了后顾之忧[4]。四是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环境进行了积极改善,带动森林旅游及林副产品加工业,促进第二、三产业形成、发展,获取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天保工程区内的火石寨林区已经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很快就发展成为了全县森林旅游业龙头。

5 基础建设,完善措施

建设健全工程管护机制,积极筹措护林资金,加强护林防护的完善措施。在主要的道路口和沟口等地设立永久护林封育的指示牌,并且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森林管护宣传活动,强化公民护林的意识;建立护林点和检查站等;同时强化交通、通讯2项设施建设[5]。

6 参考文献

[1] 贺培荣.曾溪“天保工程”的成功做法[J].陕西林业,2009(增刊1):10.

[2] 代兴波.浅谈对天保工程的几点认识[J].农业与技术,2015(14):94.

[3] 王瑞芳,李辉.国有森工天保工程区长远发展思路及其对策措施初探[J].林业勘查设计,2002(1):1-3.

[4] 邓林,冯彬.四川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四川林勘设计,2010(1):84-86.

区林长制工作总结篇8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控制野外火源、消除火灾隐患为主题,在全区范围内集中开展打击野外违法用火专项行动,维护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确保一方平安。

任务目标:

一是加大打击力度,有效遏制野外违法用火行为,严防森林火灾发生,切实保护我区森林资源安全;二是完善我区森林防火工作管理水平;三是通过严厉打击,逐步规范林区职工群众的用火行为,彻底革除随意野外用火的陋习,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逐步树立安全用火、科学用火意识。

打击重点:

一是生产性火源。主要是:燎地边、烧茬子、烧荒、火烧采伐剩余物等。二是非生产性火源。主要是:上坟烧纸、烤火、野炊、野外吸烟、燃放鞭炮、烟囱跑火、小孩及呆傻人员玩火等。三是故意纵火行为,主要是存有不满情绪和偏激行为的人员。

组织领导

组长:区林业局局长

副组长:区森林公安局局长

小组成员:区林业局森林防火办公室全体成员

时间步骤

此次打击野外违法用火专项行动,拟用三个月时间,分三阶段实施:

(一)动员阶段(2011年3月4日—3月15日)

在全区开展动员大会,乡、管理处成立机构,明确工作责任人,区防火办制定行动方案,广泛开展宣传发动,为打击野外违法用火专项行动深入进行做好充分的组织准备。

(二)展开阶段(2011年3月16日至5月31日)

按照管理区防火预案规定的防火区,森林防火决定;深入展开专项打击行动,打现行、抓典型,该拘的拘、该罚的罚、该捕的捕;强化督导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按市防火办要求按时上报《打击野外违法用火专项行动战果统计表》,各乡、管理处严格落实好防火制度,及时上报统计表。

(三)总结阶段(2011年6月1日至6月10日)

各乡、管理处要做好专项行动总结工作,并向区防火办上报专项行动总结报告,最后,提出今后加强野外火源管理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具体要求

一要划定森林防火责任区,森林防火命令。各乡、管理处森林防火办公室依据《森林防火条例》,对生产、非生产用火严格控制,对野外违法用火实施重点打击,对故意纵火者严厉打击。

二要广泛开展宣传动员。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设置警示牌、印发宣传册、播放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深入田间地头、广泛营造舆论,集中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要重点宣传当前旱灾形势、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森林防扑火知识,加大典型案件的剖析、宣传力度,教育林区群众注意用火安全,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火意识和法律意识,坚决杜绝因思想麻痹、用火不当造成森林火灾。

三要组织打击力量形成合力。所有护林员、检查站、了望哨人员要坚守岗位,守土有责,确保自己的责任区不发生野外违法用火;林区村村都要成立野外火源管理队,依据村规民约对野外违法用火者给予惩处;每个乡管理处都要成立打击野外违法用火巡逻队。

上一篇: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范文 下一篇:高中假期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