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营销策略范文

时间:2024-01-15 16:52:15

研学旅行营销策略

研学旅行营销策略篇1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 事件营销 层次分析法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迈入了大众旅游发展阶段,从产业特征看,我国旅游业总体上呈现出规模小、布局分散、科技含量低和商业模式创新不足的问题(戴斌、夏少颜,2009);从微观供给来看,旅游产品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旅游市场供给结构的复杂性,另外,旅游生产者与需求者之间客观存在的物理距离,这都决定了旅游市场营销对于吸引旅游者到来具有重要的作用。众多旅游企业都开展了大量的营销活动,导致在面对繁杂的产品信息时旅游者要付出较多的“搜寻成本”。如何让其能高效率、低成本地搜寻到满足自己需要的旅游目的地呢?事件营销成为旅游企业尤其是旅游目的地企业常用的高效利器之一。

一、文献回顾

事件是短时发生的一系列活动项目的总和,同时,事件也是其发生时间内环境,设施、管理和人员的独特组合fGetz.D.,1991)。对于旅游发展来说,事先经过策划的事件是研究的重点。事先经过策划的事件可分为8个大类:文化庆典、文艺娱乐事件、商贸及会展、体育赛事(包括职业比赛、业余竞赛)、教育科学事件、休闲事件、政治,政府事件、私人事件(Getz.D.,1997)。

事件营销fEvent Marketines也称为活动营销,指经营者在真实和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利用、策划、组织、举办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利用事件中的名人效应、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特性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公众和消费者的关注和兴趣,以达到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终达到产品和服务的销售目的的手段和方法(陈子剑,2005)。事件营销主要包括借势和造势两种方式。借势就是借助具有新闻价值影响力的外部事件来达到营销企业和产品的目的;造势是指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事件营销(马成,2005)。

二、研究方法

(一)深度访谈法

深度访谈是一种无控制或半控制的访谈,事先没有统一问卷,而只有一个题目、大致范围或问题大纲,由访谈者与访谈对象在该范围内自由交谈,具体问题可在访谈过程中边谈边形成边提出。访谈中,双方可以围绕所定题目,就有关问题进行无拘无束的、深入广泛的交谈和讨论,访谈者会得到许多不曾预料到的、启发很大的资料,从而对所研究的问题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由于访谈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此次访谈对象以饭店管理人员、专业学者和旅游专业学生为主。

(二)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对较为模糊或复杂的决策问题使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首先通过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因素,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对象或措施类,按照各类因素之间的隶属关系,将其由高到低排成若干层次,构建递阶层次结构;然后对每一层次的要素按规定准则进行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运用特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及其相对应的正交特征向量,得出每一层次各要素的权重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在通过一致性检验后,继续计算各层次要素对于目标的组合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三、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一)指标选取

国内旅游目的地事件营销关键因素的选取主要是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征求专家及从业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完成的。本研究以国内旅游目的地开展事件营销做为目标层G;王丽君(2006)将C1独特性、C2关联性、C3一致性、C4整合性、C5情感性、C6文化性定为事件营销的六大原则,在原有基础上添加C7持续性、C8经济性及C9市场定位共9个指标做为准则层C的因素;同时将旅游目的地事件营销的5种营销策略P1阶段营销策略、P2品牌营销策略、P3整合营销传播策略、P4形象营销策略、P5区域合作营销策略(张丽、郭英之,2004)作为方案层因素,构建了本研究的层次结构图,如下。

(二)数据处理

利用Expert Choice软件进行层次分析,将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各指标两两比较,计算出相应的最大特征值、特征向量和一致性指标C.I.,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一致性检验,并计算出了各因素权重,详见表1、2。

四、研究结果

由表1可知,准则层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R为0.034

表2显示出准则层各因素的权重,其权重大小关系为C9>C4>C8>C2>C1>C7>C3>C5C6,而方案层的各方案的总权重是通过W=wi3*(w2)T计算得出的,其权重大小关系为P3P2>P4>P5>P1。

五、结论分析

(一)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由表2可知,国内旅游目的地事件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0.374)的各项因素系数都相当高,除了一致性系数较低外,其他的因素系数与其他营销策略相比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这说明旅游目的地事件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更受青睐,整合营销传播(IMC)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要求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价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接反应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传播影响力最大化。IMC的开展被称为20世纪90年代市场营销的新发展。通过协调营销传播,旅游目的地可在多种传播工具中择优采用,发展更有效的营销传播计划(张

丽、郭英之,2004)。就事件整合营销传播策略自身来说,强调整合性和独特性无疑是最重要的。

(二)品牌策略

品牌营销策略(0.186)排在第2位。品牌营销是指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围绕着创建高附加值品牌而展开的一种营销理念与策略,但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品牌有两层含义,一是事件本身可能就是一种品牌,比如大型赛事,有影响力的传统活动等,或者事件原先并不是一种品牌‘,但经过良好运作发展成为品牌:二是旅游目的地自身的品牌,在进行事件营销的时候,一定要将两方面的品牌较好的融合起来。大众旅游阶段下事件的品牌营销策略在市场定位(0.420)和一致性(0.354)上有很大的权重,充分说明品牌营销策略的特性,市场定位是准则层中权重最大的因素,说明其重要性,进行事件的品牌营销策略时一定要做好市场定位分析,找准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市场,同时事件的策划一定要符合社会大众的需求;一致性原则要求旅游目的地事件营销的不同阶段或者不同的事件营销,都要服从于企业的营销战略,形成相互联系甚至相互递进的关系。当前,国内旅游目的地事件营销的整体设计应该像一个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各个阶段都有“包袱”不断地抖出来,冲突迭起,一波三折,这就要求具备超强的组织实施能力,一环扣一环。申点成线,串珠成链,这就是事件营销的“项链理论”。单独的一次赞助、促销、广告就如同一颗颗散落的闪亮珍珠,而一致性的品牌形象就是把珍珠串成项链。旅游目的地事件营销就是要在统一的品牌理念之下,不断积累品牌的资产,使目的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形象营销策略

形象营销策略(0.171)处于第3位。旅游目的地形象指人们对该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印象、信念、观点的综合。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和印象将对旅游者的消费决策产生相当的影响(张丽、郭英之,2004)。形象营销策略(0.1711的权重系数与品牌营销策略(0.186)相差不大,其在一致性、关联性、整合性、持续性和经济性方面的权重相近,说明这两种营销策略在这几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独特性、情感性、文化性和市场定位这4个因素的权重上却相差很大。目前,事件形象营销策略更强调事件的独特性(0.311)、情感性(0.247)和文化性(0.322),而市场定位(0.090)的作用不大,这说明事件形象营销策略更注重于体现旅游目的地自身的特点,通过事件强调目的地的独特和文化来吸引游客。如果说品牌营销策略是通过事件将目的地品牌“推”向消费者的话,那么,形象营销就是通过宣传目的地形象将消费者“拉”过来。

(四)区域合作营销策略

区域合作事件营销策略(0.152)排在倒数第2位,但其重要程度比排在前面的品牌营销和形象营销策略却低不了多少。通过进行事件营销,不仅可以直接提升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并且其辐射效应将影响到目的地周边地区的发展。有关研究表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受影响的不仅是上海的旅游业,周边地区也会产生连带效应。参观上海博览会的大约1/3的游客将会到江浙一带进行继续旅游,因此,应把上海的旅游业融入到整个长江三角洲的旅游整合与发展中,与长三角旅游业联动发展。一方面可以扩展和丰富上海世博会的内涵,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长江三角洲城市更多地接受世博会的辐射,带动长三角旅游业的整体发展。由此可见,做好事件的区域旅游合作营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区域合作营销各因素中权重最大的两个是经济性(0.291)和市场定位(0.200),因为多个旅游目的地针对目标市场进行联合营销将产生显著的规模效应,大大减少了事件的营销成本。在经济下行、银根紧缩的情况下,区域合作营销必将成为旅游目的地事件营销重点考虑的策略之一。

(五)阶段营销策略

事件营销由于其强大的影响力,对旅游者的影响应分为事件前、事件中和事件后。以世博会为例,作为重大事件,多样性是其一大特色。也是重大事件的聚集作用:衍生与吸附作用的体现。聚集性的衍生与吸附作用贯穿在整个事件的筹备、举办甚至是“后”事件期,当然,随着周期不同,衍生与吸附力也会有所变化(于海波、吴必虎、卿前龙,2008)。因此,旅游目的地必须实行分阶段营销战略,从而达到更全面的营销效果。表2显示阶段营销策略权重系数(0.117)相对较低,并非策略本身有严重缺陷,而是因为在当前情势下,未来的不确定性太高而致使目的地无法有效实施阶段营销策略。对于危机产生的连锁和持续影响,有人认为是U型,有人认为是V型,还有人认为是W型、L型等。阶段营销策略最强调的是事件营销的持续性(0.329),事件营销应该成为旅游目的地的一种长期营销战略,而不是短期促销手段。然而,当前环境下未来高不确定性使得国内旅游目的地在选择事件营销策略时往往不会选择阶段营销策略,因为采取该策略所获得的收益与目的地所要承担的高风险之间很难取得平衡。当未来的不确定性降低时。旅游目的地完全可以,而且应当采用阶段营销策略来吸引更多的持续的消费者。

研学旅行营销策略篇2

关键词:旅游业;季节性;营销策略

旅游景区的淡季是游客相对来说较少的时期,这个时期景区的旅游市场比较安静,景区的旅游营销可以结合景区的特点,保持原有的魅力,瞄准特定的市场进行营销。旅游业淡季和旺季的交替就像季节的转换一样,度过寒冬之后就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如果旅游业能在淡季时提高业绩,不仅可以为景区创收,提高景区知名度,还可以为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打好基础,在旅游行业中占有有力的竞争地位。科学的营销策略是提高业绩的重要手段,但是要想实现效果,则必须对市场进行考察,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在掌握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进行引导和创造。下面对旅游业淡季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

一、价格因素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我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大多数消费者对价格具有相当的敏感性,消费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从反季促销的情况就可以看出价格起到的主导作用,如今年夏天郑州等地出现的羽绒服热卖现象,某些品牌的羽绒服销售量竟然超过了冬季的销售量。“发个短信就能获得免费游览景区的机会,幸运游客还能终生免费游览山东境内120多家景区”――这是山东省旅游局发动全省120多家景区参与的八十天环游山东活动,也是山东省应对旅游淡季的首次大规模活动。

二、事件的引导

在旅游淡季中,某些重大事件可能会转变旅游淡季的现状,如俄罗斯总统普京造访少林寺时,原本不是旅游旺季,但是由于他的到来,不仅提高了少林寺的客流量,而且提升了少林寺的品牌形象。旅游策划营销机构指出,即使在销售淡季,旅游消费者也是存在需求的,旅游景区只有找到这种需求,并用科学的营销策略进行引导,才能够真正实现淡季不淡的目标。

三、转变经营观念

一到旅游淡季,人们就会认为游客不会再来景区,所以,放松了市场调查,促销活动做的少了,客户拜访量也少了,这直接造成了经营策略的僵化,结果只能使销售业绩越来越低,而旅游景区往往把它归罪于淡季的来临,如此反复,造成了恶性循环。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因此,旅游业要想在淡季提升业绩,首先要转变经营观念,只有思想转变了,行动才会转变,经营现状才会转变。

四、加强人员管理

实际上,在销售淡季开展营销策略能够有效提高旅游景区的经营效果。一般情况下,景区经营者都是选在旅游旺季开展各种促销活动,而在淡季采取紧缩的经营手段。对于地理位置和资源不占优势的景区,实行旺季促销势必不能和优势景区相抗衡,营销成果收效甚微,而在淡季开展的话,则可以避开其他景区的竞争,产生良好的经营效果。淡季营销往往会挫伤业务员的工作积极性,没有热情去开发市场。交广传媒旅游策划营销机构认为,旅游景区要想在淡季提升业绩,必须加大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刺激其工作积极性。同时,实现淡季促销还具有以下优势:(1)体现对消费者的关爱。销售淡季的价格优势是吸引广大旅游消费者的有利因素,折扣及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做法会吸引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2)调整促销手段,提升业绩。当旺季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达到顶峰时,到达淡季后企业可以由充足的时间调整经营策略,从而带动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五、节省费用支出

旅游淡季的业绩下降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当景区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发现对业绩提升作用不大时,这时降低费用支出就成为考虑的一个因素。这些费用主要是淡季的营销费用,包括办公费、差旅费、招待费、市场推广费等,交广传媒旅游策划营销机构认为,旅游景区在淡季销售时应控制经费的支出。必要时,景区可以建立网站和博客,在网上景区的风景图片,减少了促销活动的经费支出。要从以下方面做好管理:(1)强化对业务员的管理。(2)制定合理的营销费用支出准则,并严格按照这一准则执行。(3)建立健全营销费用监管机制。

面对频繁交替的旅游淡旺季,景区只有以积极的心态来引领消费,才能摆脱淡季的不良影响,提高销售业绩。交广传媒旅游策划营销机构认为,淡季正是塑造旅游品牌的最佳时期,只要有科学合理的营销战略,就能冲出淡季的影响,把旅游市场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刘家喜,谢兴保.基于季节性特征考虑的旅游度假区规划策略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2004,(2).

[2]王旭科.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8.

研学旅行营销策略篇3

关键词 贵州 旅游目的地 市场营销 市场定位

作为旅游资源大省之一的贵州,旅游发展与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目的地营销方面。作为欠发达的西部省份,而拥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分析当前旅游市场营销状况,做出进一步拓展市场的营销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贵州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的现状

(1)目的地市场营销观念落后。贵州的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仍沿用传统的模式,没有进行全面的市场分析,缺乏旅游产品的整合和长期可持续的营销规划仅追求短期利益。没有应用“4PS”营销、多样化营销、“CS”营销等新型营销理念来指导旅游企业的发展。

(2)产品特色不突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没有得到保护和开发,自然奇观没有得到深度挖掘,造成贵州旅游目的地产品特色不突出对旅客的吸引力度不够。

(3)分销渠道不完善。贵州是一个经济发展很落后的省份,省内市场狭窄开发省外客源市场势在必行。但由于分销渠道不完善贵州没能充分引进省外发达地区的旅游者。

二、贵州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的优劣势

(一)市场营销优势

(1)旅游资源丰富。贵州的旅游资源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风光享誉盛名,红色旅游资源分布亦十分可观,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屯堡文化,与酒国文化、长征文化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2)气候环境宜人。贵州属于亚热带高原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为16度,四季如春,夏季是全国有名的避暑胜地。

(3)政策优惠。省委、省政府已经提出“加快把我省建设成为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支柱产业”的总体目标。

(二)市场营销劣势

(1)基础设施不完善。由于经济、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贵州很多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交通设施。公路大多建在悬崖峭壁之上通达度较差。

(2)地理环境。贵州地处西南边陲地形封闭。又因所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距目标市场远,从而导致了旅游业发展的滞后。

(3)经济发展相对滯后。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问题导致贵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落后的经济环境制约了贵州旅游业的发展。

三、贵州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拓展市场的营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

(1)开发个性化旅游产品。提供个性化产品是旅游目的地在旅游市场竞争取得先机的重要手段。贵州具有很多独特的旅游资源,如织金洞、龙宫、黄果树瀑布、马岭河峡谷、万峰林等,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突出其独特性是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的首要任务。

(2)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者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越发重视,深度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十分重要。由其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让旅游产品在游客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特别少数民族节日活动使其领悟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内涵。

(3)突出市场优势。贵州旅游资源丰富,不妨侧重打造某一方面。比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和地下溶洞奇观,这是我们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旅游优势。这样可以在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时取得营销的最佳效果。

(二)分销渠道策略

(1)建立联合经营。贵州属于全国欠发达地区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都是全国倒数第二。有效获取省外客源市场的重要手段是进行区域联合,首先是省内联合;其次是省际联合。经济发达地区拥有庞大的客源市场,但相应的旅游资源比较缺乏,特别是原生态的旅游资源,然而贵州刚好具有这个优势。与发达地区旅游企业建立客源共享是贵州旅游目的地获取客源的重要渠道。

(2)建立省外常驻旅行社。在发达地区建立旅行社,将发达地区的客源引入省内。有利于快速开发新型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消费需求,让省内旅游业处于主动地位。

(三)促销策略

(1)采用多形式广告促销。广告是加深旅游目的地在潜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的主要手段之一。现代旅游消费活动比实物消费更具有形象购买和形象消费的特征。贵州应该设计制作形象广告来进行品牌宣传,主要利用电视媒体进行直接、实时和广泛的宣传,还应积极开展其他形式的广告宣传,如广播、报刊、杂志等。

(2)利用网络平台。网络是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通过网络对旅游进行宣传,成本低、持续时间长、随时接受用户访问。我省要充分利用“现代武器来武装现代旅游业”建立完善官网扩大招徕“网络公民”的份额。

(3)开展活动促销。对全省少数民族节日进行汇总分析,根据少数民族节日庆典活动,扩大节日知名度,加深游客参与程度,推出高质量、文化内涵丰富、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的节庆活动,进一步提高贵州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四)学术营销策略

支持和鼓励各地区省市等其他单位来我省举办各类学术论坛,建立健全各类满足市场需求的会议研讨等相关的设施。联合支持促进旅游发展的活动和宣传。自主举办大型的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术会议或论坛活动。如举办“中国文化旅游研讨会”、“少数民族文化信仰研究高峰论坛”等。

参考文献:

[1]赵毅,叶红.新编旅游市场营销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264—289

[2]熊国保,郑玉洁.欠发达地区旅游市场营销战略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6—12.254—256

[3]何池康.浅谈云南旅游市场营销创新策略[J].旅游研究,2010—3(1),25—29

作者简介:

研学旅行营销策略篇4

关键词:旅游资源;发展策略;世园会;锦州市

一.锦州市旅游发展现状

锦州市南临渤海,北枕松岭,河流纵横,境内自然风光绮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灿烂辉煌,是发展旅游的绝佳圣地。锦州市政府力争把旅游产业培育为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支柱产业,并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0年锦州市旅游总收入实现了14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8%,新增四星级宾馆2家、3A级景区2家,项目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35亿元。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任务,旅游综合排名位居全省第七位。

二.锦州市旅游发展资源禀赋

锦州市旅游资源类型齐全,组合优良,而在诸多旅游资源中,可以分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二类:自然旅游资源中有丰富的山、海、林、泉旅游资源,素以一桥一(笔架山天桥、三清阁海上)、三山三河(医巫闾山、北普陀山、笔架山和大凌、小凌河、女儿河)而闻名;人文旅游资源中有历史遗迹、古建筑古墓、宗教民俗等旅游资源,素以一窟一墓群(万佛堂石窟、辽代龙岗墓群)、一酒一化石(道光廿五宫廷宴酒、义州古生物化石)、两果两馆(北镇鸭梨、苹果和辽沈战役纪念馆、锦州市博物馆)、三园三塔(松山生态园、吴楚庄园、生生果园和大广济寺塔、崇兴寺双塔)、四寺庙(奉国寺、青岩寺、大广济寺、北镇庙)、五菜(沟帮子熏鸡、北镇猪蹄、干豆腐、锦州烧烤、锦州小菜)而著称。同时,锦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也增强了锦州的城市影响力和经济、文化的辐射力,为锦州市建设旅游城市和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奠定了基础。

三.锦州旅游发展制约因素

锦州地区无论是在旅游资源还是地理位置上都显现出了特有的优势,但其旅游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通过对锦州市旅游发展研究分析得出制约因素如下:

(一)缺乏特色旅游项目

锦州市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但目前看来,其旅游发展状况却并不如人意。究其原因是锦州市旅游发展一直没有明确的形象定位,在激烈的竞争中,缺少对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建设起推动作用的特色旅游项目,这是制约锦州市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缺少高端旅游发展理念和城市文化品牌

锦州市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与品质在辽宁地区都具有极大优势,但由于缺少国际化旅游开发理念,锦州市旅游资源所具有的高端价值未被挖掘出来,没有建立起其独特的城市旅游文化品牌,未做到以文化带动旅游发展,这是锦州市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三)旅游产品结构安排不合理,缺乏地域联动性

锦州市薄弱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旅游开发资金短缺,致使旅游开发建设滞后。目前锦州市各景区大多局限于旅游资源的初级开发,结构安排不合理,这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旅游的效果和其重游率。另外,锦州市旅游发展也缺乏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地域联动性不强,没有利用好与其他周边地区资源的优势互补来吸引游客,这也是锦州市旅游发展中的一个制约因素。

(四)旅游季节性发展不平衡

锦州市旅游市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夏季是旅游的高峰时节,这一时期正值暑期,游客多在此时选择来锦旅游。而锦州冬季干燥寒冷,受气候影响,游客稀少。综合来说是旺季游客大量爆满,淡季景区无人问津。而旅游产品的利用淡旺季差异大,旅游设施全年有效利用率低,造成了旅游投资一定程度上的浪费,抑制了锦州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缺乏有效营销手段

任何产品都需要通过有效的营销宣传手段来提高其知名度及吸引力,营销宣传不仅能迅速提高信息的普及率,快速反馈市场信息,而且能抵御竞争,推动消费者行动。就目前锦州市旅游发展状况来看,锦州市旅游发展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和宣传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锦州市旅游的知名度,成为制约锦州市旅游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 锦州市旅游发展策略

(一)特色旅游项目发展策略

针对锦州市旅游资源特点,适宜策划建设品位高、吸引力大、投入产出效益好而且能够满足各种需求的全方位多功能的旅游产品与旅游项目,尤其要重点建设对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建设起推动作用的特色的旅游项目。研究分析认为,以下专题特色旅游项目值得开发:猎奇探险旅游项目、沟域旅游项目、海滨娱乐旅游项目、辽文化旅游项目、满清风情旅游项目、红色旅游项目、节庆旅游项目以及宗教寺庙旅游项目等。

(二)树立国际化高端旅游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城市品牌策略

1. 树立国际化高端旅游发展理念,挖掘旅游资源高端价值

锦州市的旅游发展要跳出以往的陈旧观念,树立起与国际接轨、走国际化道路的新理念。充分利用锦州市优秀的旅游资源,挖掘其高端价值和历史民俗风情,建立现代气息与传统特色相结合的国际化旅游发展新环境。

位于辽西地区的医巫闾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堪称历史文化名山,极具旅游开发价值。应以大力打造旅游名山并对其宗教旅游进行全面宣传,树立医巫闾山“五镇之首,宗教圣地”的形象,打造出医巫闾山国际化高端品牌,利用医巫闾山奇特的自然地质优势,建立医巫闾国家山地质公园等。同时,要利用好2013年锦州世园会在国际上较高的知名度,结合2013年“海洋旅游”的主题,大力开发海滨旅游项目,充分挖掘全球绝无仅有的世界奇观——笔架山天桥的高端旅游价值,发展国际化旅游产品,从而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

2. 打造“锦城文化”,全面提升城市旅游品牌

锦州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其文化内容海纳百川,其中不仅有红山文化、鲜卑燕文化、高句丽文化、契丹辽文化、女真金文化和满洲清文化等古文化,又有弘扬社会主义正气、传播革命传统精神的红色文化等,这些灿烂的历史文化都在锦州城市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三)调节旅游产品结构,增强地域联动性

综合考虑锦州市旅游资源、客源、交通和区位因素,整合锦州市旅游资源,调整旅游产品结构,设计科学合理的旅游路线,实现锦州市旅游突破发展。同时依据铁路公路干线,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增强区域联动性,以实施区域整体营销,扩大旅游市场份额。一方面要与锦州邻近地区的朝阳、阜新、盘锦、葫芦岛等地联合促销,精心塑造辽西整体旅游品牌形象,突出“辽西古文化旅游品牌”。另一方面要利用与京津地区旅游产品的互补性,实施联合促销,打造“京津锦旅游圈”,以弥补锦州市旅游产品的不足,扩大锦州市旅游的知名度。

(四)调整旅游季节性均衡发展策略

一方面,要做到淡季不淡,旺季客流均衡而不致于形成景区人员过分涌入而导致接待能力跟不上、旅游质量下降、秩序混乱等问题,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要求旅游行业要有合适、优质和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提供给旅游者。比如夏天的海滨游,冬天的冰雪游等。

另一方面,要加强旅游宏观调控力。树立行政管理部门权威,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实行市场统一管理,不断更新与管理相应的一系列配套政策与措施,引导和调节相关部门,以缓解旅游季节性压力。

(五)锦州市旅游营销策略

1. 锦州市旅游营销策略

营销总体战略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旅游区市场营销发展的总体设想和规划,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总体把握。确定后,要保持稳定,以不变应万变。

(1)价格营销策略

不同的旅游者有不同的爱好,要善于引导消费者合理的旅游消费。价格杠杆作用是影响旅游者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锦州市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可以在旅游淡季和非“黄金周”等旅游“低谷”时提供打折优惠、附赠礼品及团购等活动方案,以价格杠杆调节旅游发展。

(2)绿色低碳营销策略

锦州市旅游发展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在旅游发展中自觉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要大力开发低碳产品,提高产品利用率,形成可持续发展营销理念。要避免旅游产品过度包装,增强“绿色环保、低碳营销”的意识,尽量用天然的原料,简易的包装满足消费者需求。

(3)网络营销策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营销逐渐成为营销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符合网络传播的方式、方法和理念实施营销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或社会价值。锦州市的旅游发展也可以运用这一新兴的营销模式,可以通过在线营销、口碑营销、微博营销、网络广告营销、网络事件营销、搜索引擎注册与排名、交换链接等网络营销方式对锦州市旅游加以宣传,以提高其知名度,招揽游客。

(4)整体把握世园会营销策略

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是世界园林、园艺两大权威组织在全球范围的首次合作,开创了园林博览会举办模式的先河。与历届“陆地”世园会相比,锦州世园会是在闲置的盐碱滩地、废弃的养虾池上通过人工填造建立起来的“海上世园”,在很短的时间内再现了“沧海”变成“桑田”的现代神话。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世园会必将为锦州市带来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锦州市应该充分把握好这次世园会的旅游营销机会:

a. 会前营销:一方面,围绕2013年锦州世园会的举办展开营销宣传活动,在深度介入世园会服务的同时,通过邀请旅游商、赠送礼品或旅游联谊等方式与相关方面联络,搭建锦州市旅游的营销平台,营销宣传锦州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各个适宜为世园会来客服务的要素,以达到营销的效果。另一方面,以纽带介入世园会营销造势。以辽西文化、锦州文化等为纽带,组织实施迎接世园会举办等一系列活动,不仅可以为世园会造势,同时也可以以此争取相关方面合作与支持,以加强对锦州旅游的宣传。

b. 会期营销:打出将世园会与锦州旅游联系起来的宣传口号,比如“锦州世园震撼世界,畅游锦州温暖你我”等。要加强宣传力度,坚持用主题定向营销跟进,通过媒体和直接促销等手段,着重对世园会吸引来锦州的国际游客重点进行营销跟进。并通过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不同特色的产品包装,使旅游产品更加切合世园会相关游客的需求。

c. 会后营销:对于锦州市旅游发展来说,世园会之后,热闹过去,喧嚣减淡,为防止世园会过后锦州旅游受其他新的营销热点冲击,“后世园会营销”成为一种必然。锦州市要充分利用世园会场地建设特色旅游景点,借世园会之机通过媒体等手段积极宣传锦州市其他旅游景点以吸引更多游客来锦州旅游,通过“后世园营销”以达到更好的营销效果。

参考文献:

[1]吕俊芳.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1:137-267

[2]常丽.“十二五”时期辽宁经济发展战略[J].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讲稿汇编,2011-04.

基金项目:渤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社科研究项目:锦州市旅游发展策略研究项目;渤海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旅游规划开发“链核式”课程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婷婷(1990-),女,渤海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研学旅行营销策略篇5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策略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的全部,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共计15个地级以上旅游城市,面积近10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约1%。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是指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相关利益群体之间通过建立城市旅游营销联盟合作机制,共同分担城市旅游营销费用,协同进行城市旅游营销传播、城市旅游品牌建设、城市旅游产品促销等方面的营销活动,以达到增强城市旅游市场开拓能力、共享城市旅游营销资源、巩固城市旅游营销网络目标的一种新型的城市旅游营销理念和营销实践。本文借鉴国内外旅游联合营销的研究成果从树立联合营销的“共赢”思想、建立健全联合营销的机制等九个方面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策略进行了探讨。

树立联合营销的“共赢”思想

郭康(1995)对北方旅游协作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联合促销,宣传大旅游,制造规模效应,共浇大树,大家乘凉”的观点。长江三角洲区域具有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独特优势与条件。从协同学的观点来看,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较分散孤立的单个营销,能降低营销成本,产生规模效益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综合优势。从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背景来看,15个旅游城市文化同源、人文相亲、地理相近、交通相连、自然环境相似。如何同中求异,避免恶性竞争,寻求共同发展,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各相关利益群体在联合营销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各相关利益群体应树立,并培养“城市旅游联合营销是实现部分与整体共同发展的必然途径”的“共赢”思想,分析目前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竞争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联合营销的重要性,提高进行联合营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共赢”思想至关重要。只有观念上得到统一的共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才会有更好的前景。

建立健全联合营销的机制

史灵歌(2004)认为,为维护合作营销活动的正常运行,旅游企业合作各方应设置专人或专门的机构,建立长效合作的机制。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可以通过组建一定的组织机构来实现,如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各相关利益群体在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出资设立专业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公司,实现统一的、专业化的联合营销。长江三角洲各旅游城市可联合建立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委员会,对城市旅游联合营销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冲突、相关矛盾、利益分配进行协商与管理;对各城市的旅游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完善,修改那些不利于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条款,制定有利于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相关政策法规。总而言之,参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各相关利益群体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城市旅游联合协作机构,建立长期合作的机制,规避和控制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过程中的风险,将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作为实现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联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共同打造旅游品牌

在区域旅游合作中,联合推销、总体宣传是完全必要的。城市旅游品牌是赢得旅游市场的重要武器。在旅游竞争激烈的今天,针对旅游消费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中的各相关利益群体应齐心协力,整合自身资源优势,共同打造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品牌。可以利用各种大型的公关宣传活动、新闻报道、媒体广告等,推广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品牌,促进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体中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共同发展。可以定期召开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联合营销协调会,共同研究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市场宣传和营销策略、城市旅游互补性产品的组合搭配、城市旅游联合营销活动中的整体形象设计和塑造问题,并就联合组织客源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建立信任机制

城市旅游各相关利益群体的相互信任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重要基础。因为参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各相关利益群体彼此之间存在差异性,而且任何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行为都不能保证参与各相关利益群体得到公平的利益回报,所以在开展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各相关利益群体的相互信任。要使彼此都相信对方是可以信赖的伙伴,能够进行通力合作,必须要采取一系列赢得对方信任的措施,通过诚信赢得对方信任。参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各利益相关群体之间逐步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能够降低旅游联合营销的协调成本,提高旅游联合营销的效率。

重视政府主导作用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区域是由上海市、江苏省8座城市、浙江省6座城市等共15座地级以上城市组成。对涉及不同行政区域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其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模式、组织机构、实现机制的构建;相关城市旅游联合营销政策的制定、联合营销策略的组织与协调等方面都离不开长江三角洲各旅游城市的相关政府行政管理机关,尤其是旅游行政管理机关的领导、参与与推动。因此,政府主导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关键因素之一。

培育联合营销竞争优势

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独特的区位条件,使各城市旅游空间经济联系非常紧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是指各旅游城市之间在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联合开发、旅游市场的联合开发与促销、旅游企业的相互投融资、旅游基础设施的共建等旅游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相互联系。随着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的程度加深、城市间旅游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多方位横向联合的高层次发展,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日益增强。例如上海与苏州之间,无锡与苏州之间都存在很高的经济联系度。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长江三角洲都市旅游圈,让区域内的每一个相关城市都被包含在相应的旅游圈层中,发挥旅游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培育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竞争优势,避免区域内的不良竞争。卞显红(2005)对长江三角洲都市旅游圈的构建进行了系统研究。

把握时机适时营销

2010年上海将举行世博会,这是一件全球瞩目的大事。世博会对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而言,更是一个绝好的发展机会。以世博会为契机,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各相关利益群体联合起来,共同对外宣传,充分开展国际和国内营销,特别是加强国际营销,充分扩大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的影响力,以达到吸引大量旅游者的目标。同时,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各相关利益群体可以联合参加多种国际旅游展销活动,重点在邻近的主要客源国。例如可以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建立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对口联系机构,同时加强与国家驻外旅游办事处的联系合作。刘春济、朱海森(2003)对长江三角洲区域会展业的联合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石忆邵(2004)对世博会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一体化进行了分析。

培养联合营销人才

城市旅游联合营销是一种有别于一般旅游营销模式的新型的城市旅游营销模式,因此,特别需要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专业人才来制定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策略、构建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共同体、运作具体的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事务、协调与沟通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评估或核算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成本与收益,并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影响进行评价。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专门人才,不仅需要熟悉旅游联合营销的相关知识,而且需要能从宏观上把握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的发展态势,并有能力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各相关利益群体进行协调与沟通,从而使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各项事务得以开展。旅游人才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注重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人才的培养,才能使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运用现代网络营销技术

在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含量将越来越高。冯学钢、王慧敏等(2001)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应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构筑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各主要城市为信息枢纽及扩散源的覆盖长江三角洲的综合旅游信息网,实现信息一体化服务;各城市的旅游市场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节庆活动信息以及各种会议信息等实现统一的联网或专题归类,然后相互通报,共同享用。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应该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有计划的引进国际先进信息技术,建立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营销信息系统,依托该系统搭建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信息平台,从而打造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共同体。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城市旅游营销信息系统,特别是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和旅游信息咨询系统,让旅游者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全面的旅游信息,从而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网络经济的发展。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已具备一定的国际旅游竞争力,但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营销技术提供了与国外游客沟通的重要渠道,有机会拓展国际市场,才有望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这对于长江三角洲旅游市场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郭康.构建我国最大的区域旅游协作系统——北方旅游协作区[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

2.史灵歌.合作营销:旅游企业的取胜之道[J].企业活力,2004

3.张慰冰.合作开发环太湖旅游圈探求区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1997

4.王苏洁,卞显红.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测度与评价研究[J].商业经济文荟,2005

5.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分析及其发展透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6.刘春济,朱海森.长江三角洲区域会展业联合营销策略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3

7.石忆邵.世博会与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对策[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研学旅行营销策略篇6

关键词:边缘型古镇;旅游美学营销战略;意境美学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生存环境、人文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同源性,古镇的形成一般具有“集群”效应,即一旦某一区域遗存了历史悠久的古镇,则其往往不会唯一的产生,同一区域或其邻近地带常会同时存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古镇。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而言,这些集群产生的古镇并无多大区别,但就旅游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角度来看,这些古镇所处的市场地位是有差别的,同一区域中的某些古镇因起步早、观念较新、营销手段得力而发展迅速,从而成为区域旅游市场的领头羊,而另一些古镇却由于各种原因发展滞后,旅游资源优势并未有效转化为显著的产业和经济优势,由此同一区域中的古镇便分化成了两类:一类是品牌形象突出,客源充足,旅游发展效益显著的明星古镇;另一类则是品牌知名度不高,在区域旅游市场中所占比重较低,旅游发展滞后的边缘型古镇。在同一区域中的明星古镇,那些因拥有绝对旅游资源优势、形象特色突出、已具备很高声望、拥有稳定客源市场,它们的巨大影响会对区域内其他相对弱势旅游地形象形成显著的遮蔽效应[1],而旅游形象遮蔽的结果,会使在一条旅游线路上明星古镇的吸引力最强,并成为终极目的地,其他古镇则会成为过境地甚至被排斥在旅游圈外,大量游客的涌入又会不断强化明星古镇的遮蔽效应,这是一个恶性的累积循环过程,当这种效应累计至一定程度时,就会使边缘型古镇因缺乏人气而成为“死地”。此时如果区域内的边缘型古镇面对强大的对手仍然采取跟进和模仿战略,想通过打造与明星边缘型古镇类似的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以期从明星古镇获得部分客源显然非明智之举,因为明星古镇强势的品牌效应已无形中促成了旅游消费者定势思维的形成,造成了难以逾越的旅游消费路径锁定,跟进和模仿无疑会加速自己进入旅游生命周期终结阶段的时间。

众所周知,差异化战略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对于边缘型古镇而言,差异化战略对其走出发展困境同样至关重要,但由于其与明星古镇旅游资源的同源性,所以务实的从人文底蕴和自然山水方面构建的差异化并不能使边缘型古镇呈现出显著不同的鲜明特色,正如江南六大古镇那样虽然分别形成了商业古镇、居住古镇、宗教古镇和生活西塘等特色发展模式,但在景观、旅游项目上仍存在较强的替代性,旅游主题不鲜明,差异化不突出[2]。务实的旅游产品差异行不通,是否可以从务虚的角度来突破呢?古镇旅游产品与一般的旅游产品比较有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前者容易使美景与人的精神生活联系起来,移情寄性,移情寄志,“天人合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深远含蓄的意境之美。为此,我们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意向之说,将其运用至边缘型古镇旅游营销中来,通过确立一个鲜明独特的意境,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营销战略体系,使得相应的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等战略以及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策略均能体现出这一独特的意境,并能有效将这一意境传递给游客感知,从而使边缘型古镇的差异化突显。

二.研究的意义

作为外来的概念体系,“营销”一词似乎从未与中国元素有过联系,中国传统美学体系中的“意境”之说与“营销”更是彼此分离、互不相关的两个范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方式都在渐渐改,人们追求情、景、境的和谐共融,尤其是当工作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高负荷运转的都市一族更是期望能有喧嚣的尘世间有一片清净之地让其寄情于景,寓志于情。所以,营销开始呼唤意境美学的参与,意境美学营销也就应运而生了。尝试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概念和人文景观学中的“幻象”概念纳入到了旅游规划和旅游营销战略概念体系中来,从“意象”、“意境流”角度来进行产品设计、空间设计和传播,结合古镇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通过山水意象、生态意象、田园意象、天人合一意象、民族意象、趋吉意象等构成的“意境流”体系,通过声、光、色、欲望、情感、美感、艺术、理念、有魅力的形象代言人等共同构成感观刺激和心灵刺激的全方位体验型的营销方式,将意境美学原理、美学手段运用到产品、渠道、促销、价格、人员、有形展示、过程等营销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对旅游产品感官体验的深入挖掘,使意境美学成为边缘型古镇旅游产品吸引游客的核心内涵[3]。这种将中国传统美学与营销学进行融合的研究,是营销研究领域一次全新的尝试,它极大丰富了旅游营销理论,对建构中国本土的营销理论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也为古镇旅游营销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拓展弱势旅游地走出发展困境的营销新路径。

三.相关研究回顾及评述

国外真正意义上探讨古镇旅游营销的研究并不多见,他们多从古村落或传统聚落方面研究旅游营销问题。目前,对于古镇营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镇旅游营销应考虑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古镇的营销及管理问题、古镇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征以及古镇作为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和营销上的特殊性。(l)古镇旅游营销应注意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Sharply R(2002)认为在古村落旅游营销中,应考虑营销后续效应的社会和文化影响,要注重效应的可持续性和正面性。Rafael Marks(1996)以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石头城为例,研究认为随着古镇旅游营销日渐成效,该地旅游规模日趋扩大,古镇的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镇传统的经济和文化结构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此结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将会影响旅游营销的持续效果。(2)古镇的营销发展问题,P.McManus(1995)研究了威尔士乡村周末度假旅游的发展问题;Susan Gregory(1997)以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度假型城镇爱思特公园小镇为实证对象,探讨了古镇旅游市场消费主体的构成特征。(3)旅游者的消费行为,Peggy Petrzelka(2005)分析了古镇旅游消费者在旅游感知和态度上的性别差异;威肯斯(Eugenia)对希腊北部哈尔基迪基(Chalkidiki)一个海滨古镇旅游地的86名英国度假者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定性分析,指出不同旅游者在同一目的地的体验方式存在差异[4]。(4)古镇作为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和营销上应注意的问题。Bronwyn,J(2004)探讨了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在旅游形象设计和产品体验方面的作用,Yaniv,P(2003)探讨了文化遗产认同感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Heidi,D.181(2001)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在面对旅游业发展提供机会时,遗产地社区各参与主体的不平等地位;Teo,Peggy(1997)和cheungl(1999)则研究了古镇作为旅游吸引物相对不同参与主体的不同意义。Gruffudd,P.(1999)研究了“凯尔特”主题表述在威尔士古镇旅游营销中的作用。Halewood(2001)以“维京遗产”旅游为例研究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国内对于古镇旅游的研究随着传统村镇旅游的日益兴起,学术界对此给予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村镇旅游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涌现了一些研究成果。胡小海、黄震方(2011)运营一系列定量方法研究了周庄古镇居民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文化保护态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林梅英等人(2011)对中原六大古镇旅游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开发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张雅等(2010)分析了乌镇旅游延伸品采取的举措以及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乌镇必须根据自身特点打造旅游产品及积极开发旅游营销策略的结论。王大悟等(2010)提出旅游市场开发必须正确把握的五种关系,即共性与特色、传统与当代、挖掘与创新、居民与游客、观光与休闲,涉及对资源的认识、对产品的定位、对社区的兼顾和对产业的发展等方面,为古镇旅游开发提供了系统理论支撑。邢夫敏(2007)对江南古镇旅游景区实证研究后认为江南古镇旅游景区合作是古镇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古镇自身效果而言,增强产品特色、提升服务质量、扩大旅游市场规模、增强整体竞争力、构建区域品牌和提高综合效益是至关重要的。卢松(2007)等进一步从村落选址和设计、聚落形态、民居建筑、祠堂和牌坊、徽州古典园林、乡土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对皖南古村落旅游资源特征展开了分析。卢松还分析了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旅游资源,科学地提出了其旅游开发的原则、总体定位和开发方向。李东和(2007)等人则探讨了苏州水乡古镇的旅游形象定位问题,他们认为苏州古镇旅游产品的趋同性,使得在旅游业发展中竞争十分激烈。刘沛林(1998)以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为研究基点,从空间意象角度对中国古村落景观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国古村落选址、布局、形态及规划理念中凝聚了丰富的山水意象、生态意象、宗族意象和趋吉意象。熊明均、郭剑英(2007)则重点分析了西部古镇旅游市场开发营销,并指出了该地区古镇旅游开发存在较多问题,并且归纳了政府主导型模式、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经营权出让模式、社区开发模式、综合开发模式等五种常用的古镇旅游开发模式。田喜洲(2002)通过调查指出,不论是江浙沪地区古镇主打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是西南地区凸显民族风情的古镇旅游,都存在主题雷同的问题。吴品高(2004)等系统地研究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客源市场、旅游吸引物、区位、人才等方面的优势。

回顾、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古镇旅游市场营销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和提高。(1)传统古镇旅游发展实践异常迅速,而旅游市场营销研究显得较为薄弱和滞后,实证研究的个案主要集中于周庄等江南水乡古镇和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研究对象和范围过于集中狭隘,文化积淀深厚、拥有丰富古镇旅游资源的广大西部和民族地区一直被置于主流研究视角之外,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古镇旅游市场营销理论体系的完整建构、丰富和提升。(2)我国古镇旅游市场营销研究多以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开发为主,对市场营销的另外一些主体、因素如价格、渠道、促销等研究不够,尤其对旅游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来源分布、价值倾向、消费心理的研究更为薄弱,随着古镇旅游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如果仅研究旅游目的地,而不去研究主导旅游市场的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将可能导致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滞销,进而使旅游市场萎缩。(3)我国古镇旅游市场营销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研究方法和手段单一. 深度不够。现有成果多停留在事实描述层面,重复性的低层次研究较多,而跨学科的、概念性、模型化的研究缺乏,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5]。(4)有关边缘型古镇的研究相当缺乏,在涉及到边缘型古镇突破明星古镇“遮蔽”效应的战略时,只是生搬硬套地“借鉴”传统产品市场营销的经典模式。

四.边缘型古镇旅游美学营销战略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回顾与总结,我们认为,有关边缘型古镇旅游美学营销战略的研究应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田野调查、座谈、访问、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一手数据资料,借助SPSS等软件,引入结构方程模型,通过边缘型古镇客源特征的系统分析找出影响其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结合对边缘型古镇资源特性、市场结构、游客结构、现有旅游市场特征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科学的实证研究和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概念和人文景观学中的“幻象”概念纳入到了旅游营销战略概念体系中来,围绕独特的意境营造,构建互不相同各有特色的边缘型古镇旅游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战略体系以及相应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体系,相关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古镇旅游产品特性与内涵研究。通过与其他旅游产品的比较分析,概括古镇旅游产品的内涵与特性研究,重点探讨古镇旅游产品的形象感知、品牌战略、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收入弹性、生命周期和产品演进与替代的轨迹等问题。

(二)边缘型古镇旅游市场特征研究。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分析边缘型古镇游客地区分布、行为、消费心理特征等,包括:(1)边缘型古镇旅游者的层次结构研究;(2)边缘型古镇旅游者的地域分布研究;(3)边缘型古镇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和心理诉求研究。

(三)边缘型古镇旅游产品的美学品质和结构研究。着重分析现代旅游消费行为学角度下的边缘型古镇旅游产品应具备的差异化品质和结构,探讨异于周边明星古镇的意境营造原则、方法和战略及其美学表达形式;探寻边缘型古镇历史、民俗文化和山水旅游资源的产品化包装、商业化运作和可持续化发展的原则、路径;寻找边缘型古镇旅游资源的自然特性与游客的意境美学消费诉求的最佳结合点,为其走出发展困境找到一个营销突破口。

(四)边缘型古镇旅游美学营销战略研究。在实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现代旅游者的意境消费需求、审美趣味、美学心理、美学意境角度营销导入方式、方法和原则,并从营销学角度下对“意象”、“意境流”、“幻象”核心概念进行系统阐释,从意境美学营销角度去发掘、构造、整合那些吸引游客的产品、意境、体验、形式、周边信息和符号体系,提出意境美学营销理论的战略原则与策略,从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等战略角度和产品设计、空间设计传播、价格、分销、促销等策略角度来多维的构造基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旅游营销理论。

参考文献:

[1]杨振之.论“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过境地”[J].旅游学刊,2007(2):30-31.

[2]李苏宁.江南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博弈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7(3):73-76.

[3]张怀英.意境流视角下的边缘型古镇旅游营销战略研究[J].旅游论坛,2010(3).

[4]Wickens E.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A tourist typolog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3):834-851.

[5]张冬婷,邱扶东.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11(3):89-90.

研学旅行营销策略篇7

关键词:旅游营销 政府 公共产品

一、引言

近年来政府直接利用财政预算参与旅游营销和旅游地形象策划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了。而实践经验明示,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对于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尚不平衡,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旅游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和内容也有所不同。为此,应当调整好政府在旅游营销中的作为,寻求更加有效的发展途径,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向作用,科学地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和谐繁荣。

二、旅游营销中政府作为的目标和作用

旅游营销中政府作为即政府旅游营销,也就是政府做为主体对旅游地形象进行宣传促销,对具有全局性影响的战略性旅游产品进行管理和促销、组织并管理重大节事活动。实践证明,科学有效的旅游营销策略和长期广泛的旅游地形象建设是吸引旅游者的主要途径。

(一)树立旅游地长期发展目标。

绝大部分企业为了竞争和生存,其经营战略重点往往只考虑短期战略,必然忽视对大量全局性的、具有战略价值的和不具有直接产出性的营销的投入。长此以往,一个区域容易出现宣传上的混乱和整体形象的模糊化,从而带来区域旅游吸引力的减退和社会、经济效益的不良循环,因此有政府参与营销的必要。

(二)解决旅游业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的不完全必然会影响到市场机制运行的结果和资源配置效率。在旅游产业中,旅游服务的无形性、旅游设施的不可移动性和旅游产品的非存贮性增加了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无形的旅游服务在销售时是无法展示的,而且通常在远离消费地点被预先销售。交通、住宿、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必须根据旅游者复杂多变的需求进行包装和组合。不同的组合给旅游者带来的可获得性、价格、质量、位置等都会有很大的不同,这都依赖于信息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单个企业对自身的信息建设解决不了全局的问题,大量的公共性的、对各个企业有直接作用的信息缺少相应的收集传播政府如不介入,显然会使旅游产业链出现缺位。

三、当前政府作为在旅游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缺乏完整的营销规划

(1)主要从产品角度出发,考虑的是尽可能增加旅游产品的销售,缺乏从市场需求角度对区域旅游经营和整体功能进行体系性规划。

(2)主要采用广告、宣传和公共关系等手段和工具向旅游者传递信息,但缺少市场细分,也缺乏产品和价格的定位,缺乏其他具有针对性的和可测度性的营销,手段也较为陈旧。

(3)所传播的信息缺乏信息的系统性和对信息的反馈性。因而没有旅游产品提供者与游客的经常性沟通渠道。

(4)营销行为的完整性包括市场研究、沟通、反馈和控制等环节的完整流程,在不少地方政府或组织的营销活动中只剩下沟通(且只是单向的) 这一环节。

(二)对旅游营销的效果评估十分薄弱

1.实践需要通过评估改进现有的做法,提高营销水平;

2.政府营销的资金来源是公共资金,甚至直接来源于税收,这些支出需要有严格的监控和效益审计。

四、提高政府旅游营销的对策措施

(一)准确把握政府作为在旅游营销的定位

1.准确定位目的地形象,围绕该主题加以推广。政府营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形象。为了达到预期效果,首先,政府在确定营销方略之前,必须对目的地形象进行明确的定位。其次,组织具有足够份量和影响的目的地形象推广活动。

2.抓宣传,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在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旅游市场上,无论是国际旅游还是国内旅游,如果不重视宣传工作,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距离,都将不断扩大,买卖双方的信息就得不到沟通。

3.把握好旅游市场调研与营销决策的关系。旅游市场调研基本功能是收集、加工、提供市场信息,为营销决策服务。做好旅游市场调研工作,是政府的职责。优秀的营销策划创意来源于现实,来源于对现实大量信息的占有、分析和提炼。政府利用自身的资金、人才优势来进行这项系统的、繁杂的工作具有自身的先天优势。

(二)协调好政府营销和企业营销的关系

首先,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明确角色,各尽其责,显得有条有理。其次,要抓住重点。各级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的销资金有限,必须发挥最大效应。最后,要抓住“龙头”、带活全盘。这些角色中,旅行社是最重要的角色,它既要根据市场需求采购原料( 六大要素作为基础),又要有针对性的做成产品,还要想方设法推销出去,使产品成为商品,成为牵头的“卖家”。

参考文献:

[1]陈卫民.关于中国旅游业行政管理行为与特征的若千认识[J].旅游学刊,1999,4.

[2]成伟光.大篷车促销:中国旅游市场营销创新的成功实践[J].旅游学刊,2002,6.

[3]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 理论与实践[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P133.

[4]刘锋, 董四化.旅游景区营销[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P271.

[5]黄少军, 何权华.政府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P21.

[6]杨之纲.公共财政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叶振鹏,张馨.公共财政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8]银淑华.论政府的旅游营销职能[M].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7.

[9]桑林,贺春健.我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论析[M].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

研学旅行营销策略篇8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 城市旅游 联合营销 策略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的全部,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共计15个地级以上旅游城市,面积近10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约1%。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是指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相关利益群体之间通过建立城市旅游营销联盟合作机制,共同分担城市旅游营销费用,协同进行城市旅游营销传播、城市旅游品牌建设、城市旅游产品促销等方面的营销活动,以达到增强城市旅游市场开拓能力、共享城市旅游营销资源、巩固城市旅游营销网络目标的一种新型的城市旅游营销理念和营销实践。本文借鉴国内外旅游联合营销的研究成果从树立联合营销的“共赢”思想、建立健全联合营销的机制等九个方面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策略进行了探讨。

树立联合营销的“共赢”思想

郭康(1995)对北方旅游协作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联合促销,宣传大旅游,制造规模效应,共浇大树,大家乘凉”的观点。长江三角洲区域具有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独特优势与条件。从协同学的观点来看,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较分散孤立的单个营销,能降低营销成本,产生规模效益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综合优势。从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背景来看,15个旅游城市文化同源、人文相亲、地理相近、交通相连、自然环境相似。如何同中求异,避免恶性竞争,寻求共同发展,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各相关利益群体在联合营销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各相关利益群体应树立,并培养“城市旅游联合营销是实现部分与整体共同发展的必然途径”的“共赢”思想,分析目前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竞争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联合营销的重要性,提高进行联合营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共赢”思想至关重要。只有观念上得到统一的共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才会有更好的前景。

建立健全联合营销的机制

史灵歌(2004)认为,为维护合作营销活动的正常运行,旅游企业合作各方应设置专人或专门的机构,建立长效合作的机制。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可以通过组建一定的组织机构来实现,如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各相关利益群体在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出资设立专业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公司,实现统一的、专业化的联合营销。长江三角洲各旅游城市可联合建立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委员会,对城市旅游联合营销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冲突、相关矛盾、利益分配进行协商与管理;对各城市的旅游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完善,修改那些不利于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条款,制定有利于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相关政策法规。总而言之,参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各相关利益群体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城市旅游联合协作机构,建立长期合作的机制,规避和控制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过程中的风险,将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作为实现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联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共同打造旅游品牌

在区域旅游合作中,联合推销、总体宣传是完全必要的。城市旅游品牌是赢得旅游市场的重要武器。在旅游竞争激烈的今天,针对旅游消费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中的各相关利益群体应齐心协力,整合自身资源优势,共同打造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品牌。可以利用各种大型的公关宣传活动、新闻报道、媒体广告等,推广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品牌,促进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体中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共同发展。可以定期召开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联合营销协调会,共同研究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市场宣传和营销策略、城市旅游互补性产品的组合搭配、城市旅游联合营销活动中的整体形象设计和塑造问题,并就联合组织客源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建立信任机制

城市旅游各相关利益群体的相互信任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重要基础。因为参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各相关利益群体彼此之间存在差异性,而且任何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行为都不能保证参与各相关利益群体得到公平的利益回报,所以在开展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各相关利益群体的相互信任。要使彼此都相信对方是可以信赖的伙伴,能够进行通力合作,必须要采取一系列赢得对方信任的措施,通过诚信赢得对方信任。参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各利益相关群体之间逐步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能够降低旅游联合营销的协调成本,提高旅游联合营销的效率。

重视政府主导作用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区域是由上海市、江苏省8座城市、浙江省6座城市等共15座地级以上城市组成。对涉及不同行政区域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其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模式、组织机构、实现机制的构建;相关城市旅游联合营销政策的制定、联合营销策略的组织与协调等方面都离不开长江三角洲各旅游城市的相关政府行政管理机关,尤其是旅游行政管理机关的领导、参与与推动。因此,政府主导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关键因素之一。

培育联合营销竞争优势

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独特的区位条件,使各城市旅游空间经济联系非常紧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是指各旅游城市之间在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联合开发、旅游市场的联合开发与促销、旅游企业的相互投融资、旅游基础设施的共建等旅游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相互联系。随着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的程度加深、城市间旅游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多方位横向联合的高层次发展,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日益增强。例如上海与苏州之间,无锡与苏州之间都存在很高的经济联系度。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长江三角洲都市旅游圈,让区域内的每一个相关城市都被包含在相应的旅游圈层中,发挥旅游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培育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竞争优势,避免区域内的不良竞争。卞显红(2005)对长江三角洲都市旅游圈的构建进行了系统研究。

把握时机适时营销

2010年上海将举行世博会,这是一件全球瞩目的大事。世博会对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而言,更是一个绝好的发展机会。以世博会为契机,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各相关利益群体联合起来,共同对外宣传,充分开展国际和国内营销,特别是加强国际营销,充分扩大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的影响力,以达到吸引大量旅游者的目标。同时,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各相关利益群体可以联合参加多种国际旅游展销活动,重点在邻近的主要客源国。例如可以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建立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对口联系机构,同时加强与国家驻外旅游办事处的联系合作。刘春济、朱海森(2003)对长江三角洲区域会展业的联合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石忆邵(2004)对世博会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一体化进行了分析。

培养联合营销人才

城市旅游联合营销是一种有别于一般旅游营销模式的新型的城市旅游营销模式,因此,特别需要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专业人才来制定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策略、构建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共同体、运作具体的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事务、协调与沟通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评估或核算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成本与收益,并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影响进行评价。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专门人才,不仅需要熟悉旅游联合营销的相关知识,而且需要能从宏观上把握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的发展态势,并有能力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各相关利益群体进行协调与沟通,从而使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各项事务得以开展。旅游人才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注重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人才的培养,才能使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运用现代网络营销技术

在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含量将越来越高。冯学钢、王慧敏等(2001)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应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构筑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各主要城市为信息枢纽及扩散源的覆盖长江三角洲的综合旅游信息网,实现信息一体化服务;各城市的旅游市场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节庆活动信息以及各种会议信息等实现统一的联网或专题归类,然后相互通报,共同享用。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应该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有计划的引进国际先进信息技术,建立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营销信息系统,依托该系统搭建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信息平台,从而打造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共同体。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城市旅游营销信息系统,特别是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和旅游信息咨询系统,让旅游者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全面的旅游信息,从而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网络经济的发展。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已具备一定的国际旅游竞争力,但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营销技术提供了与国外游客沟通的重要渠道,有机会拓展国际市场,才有望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这对于长江三角洲旅游市场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郭康.构建我国最大的区域旅游协作系统——北方旅游协作区[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

2.史灵歌.合作营销:旅游企业的取胜之道[J].企业活力,2004

3.张慰冰.合作开发环太湖旅游圈探求区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1997

4.王苏洁,卞显红.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测度与评价研究[J].商业经济文荟,2005

5.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分析及其发展透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6.刘春济,朱海森.长江三角洲区域会展业联合营销策略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3

上一篇:建筑施工土建安全管理范文 下一篇: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