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9 17:22:41

大思政课实施方案

大思政课实施方案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成效;思考

作者简介:曹必文(1964-),男,江苏泰兴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曹雨平(1962-),男,江苏常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1JSJG436);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编号:SGSY2009YB246);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院级教改重点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编号:6046)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28-02

案例式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在1921年首创,该教学法一经问世,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以其在培养应用型、实战型、技能型人才方面所具有的独到的功能和效果显示了在教学领域的强大生命力。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一、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将之作为必修课列入大学的课程体系。该课程的开设,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起到了思想保障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将之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按照新时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要求,有效整合教学内容,编订材,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实施方案(“05方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迈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50-60年代模仿苏联课程和教学体系;70-80年代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课程和教学体系;90年代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课程和教学体系并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学虽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一直存在着重理论和研究,轻实践和应用的弊端,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显得枯燥无味,导致广大青年学生缺乏政治理论的学习热情。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通过两难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对选定的含有问题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进而达到理解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就是教师通过设计和激励,通过典型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案例中所隐含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接受和掌握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时代需要作出的呼应,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自身特点,适应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内在要求。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特点

比之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充分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满足学生学习需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二是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和引起广泛关注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对问题的见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三是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案例分析,用事实帮助学生解决认识上的是非,澄清理论上的迷惑,打开发散思维的天窗,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战性”;四是促进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培养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将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域的引用,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发展,将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三者有机结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的目标。

当然,任何教学方法都不能独立地完成一门课程的全部任务,也不是否定其他教学方法的依据。同样,实施案例教学,并意味着对理论教学的全盘否定。在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注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变革中,广大思政教育者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将案例教学、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必要的理论教学,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掌握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典型案例的分析,理论知识在模拟情境中的应用,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延伸;实践教学,让学生接触社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具象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益补充。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克服理论知识灌输传统习惯的影响,用案例教学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又要充分重视理论知识对案例分析的工具作用,不能有失偏颇。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和分析,进行讨论和交流,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理论运用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它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阐述理论或概念而进行的举例分析,而是一种启发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对某一事件的描述(案例)和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理解原理、巩固概念、深化知识、巧用方法的目的。用于教学的典型案例的选择应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具有决策导向性。通过案例教学,营造虚拟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案例之中,参与问题的认定与问题的解决,作出自己的评判,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本为本、注重概念和理论知识灌输的注入式教学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达到学以致用,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案例教学取得的成效

多年来,我院一直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格人才,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致力于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2007年开始,选择部分教学班级进行案例教学的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08年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2009年在总结试点经验,进行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引入案例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深入分析研究,探寻破解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困境的办法:针对市场经济环境下价值取向的变化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社会非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在学生中开展了广泛的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听学生的心理诉求,征求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对课程教学的要求。调查分析表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运用基本原理来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引导,不能体现政治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使得课程内容显得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实施案例教学,精选具有时代性和典型意义,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鲜活案例,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破解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困境的有效办法。例如在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一章时,没有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容,而是选取了1958年10月中旬发生在湖北省当阳县跑马乡一夜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典型事件作为分析对象,引导学生分析产生本事件产生的原因,讨论我们从中应吸取的教训。通过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而产生对党的针对国情所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与认同。

(二)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在试点阶段和全面实施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注重实际调查,系统开展思政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专项研究,借鉴案例教学法在其他教学领域的成经验,根据案例教学的基本原理,探讨案例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实施程序、教学规范和实现步骤,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并公开发表。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精心编辑“三贴近”特色的典型教学案例,初步形成了由“教学引导案例”、“课堂讨论案例”和“课外思考案例”组成的教学案例体系,实现了教学案例的模块化。正式出版了《教学案例》和《教学案例》,并分别被评为校级精品教材。及时跟踪社会热点和大学生的关注目标,实时修订教学案例,初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贴近”案例教学体系。

(三)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中心,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同步改变课程的评价方式,改变传统的以考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为主要标准的评价方法,突出能力考核。具体实施上采取理论知识学习考察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评价相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考察和行为表现评价相结合、学习过程考察和学习效果评价相结合的“三结合”综合考核方法。

五、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体系的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改革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距离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保障不力。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案例式教学的保障体系。一是投入不足,还未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充足的财力和物力的保障。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师资培训、购置教学资料、收集相关信息以及编写教学案例等均需要学院提供资金和各种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支持。二是教学团队建设。广泛搜集资料、编写高质量教学案例,预设问题,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的程序,对学生提交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批改和指导,都使教师工作量骤然增加,必须扩大教学团队,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

(二)在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中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案例教学法在其他学科教学领域的成功运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案例教学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操作经验,但相对于其他教学领域,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将这一特点融入案例教学过程之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和课程自身的特点,要求案例的选择、问题的预设和分析的结果带有一定的指向性,有时甚至是唯一性,特别强调政治导向性和思想教育性,而管理学等其他课程对案例分析的结论可能也可以是多样性的。因此,在教学案例的编选及其分析时,如何既遵循案例教学法的规律,又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将共性和个性有机融合,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三)资源平台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资源平台是案例教学体系的重要支撑,它包括案例信息库、调查信息库、网络教学平台等。目前,案例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尚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网络教学平台尚未建立。利用校园网络建立教学资源平台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通过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开设讨论区、信息互换区、建立“在线课堂”等栏目,活化教学过程,为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提供平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体系的网络化。

参考文献:

[1]甘慕仪,徐刚.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忌讳[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

[2]戴艳军,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大思政课实施方案篇2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课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024-02

一 高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价值

案例教学指教师通过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启迪学生思维,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实就是尝试着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由单一的灌输教学方式转化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比较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能够满足大学生求知和发展的需要,能够集中学生的情感和力量,能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能通过案例教学的不断运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在思想政治课的案例教学中,通过参与分析和讨论,不仅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基本政治理论知识,还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竞争和合作的意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得到很好的保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者重视案例教学的运用,它避免了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对提高教学效果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高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1.教学案例选择耗时费力

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基本问题是如何把教材的基本理论观点完整地贯穿到适当的案例中,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体系和案例完美的结合。案例的选择和使用是否恰当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所选案例必须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因此,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知识,还要求教师转变以往传授知识的角色,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运用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对所讲授课程和课堂有极强的驾驭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选择教学案例以及提升自身各项能力。

2.教学案例的呈现和教学实施方式单一

在案例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按照案例本身的传统逻辑和思维惯性去讲解案例,用单一的文字方式展示给学生,不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欣然接受和认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更有教师把案例教学当成了纯粹举例子,甚至是临时发挥的教学案例,结果只是讲了很多生动的故事,学生热情高涨,却不能从中领会教育理论的内涵,达不到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目标。因此,案例教学实施方式的简单和单一化不能多层次、全方位地呈现案例文本,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不能产生多维良性刺激,导致课堂教学沉闷无趣,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提高和强化。

3.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欠佳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具有独特的优势,也存在局限性。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并非所有的章节、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讲授。部分老师仅依靠案例教学法,不顾教学环节和情境,机械地滥用案例教学法,课堂上案例教学覆盖了所有内容,结果学生不知所云,达不到教学目标。案例教学必须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能充分发挥其长处,形成巨大的合力,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

4.案例教学测评机制有待完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仅凭主观判断选择教学案例,必须选择结合教学内容,符合教学需要,学生易于接受的事例。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结束以后,教师必须及时地总结案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对案例效果进行明确的评价,而进行评价必须有完整的测评机制。目前,在思想政治课中采用案例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缺乏一个完整的测评机制和行之有效的测评原则,存在诸多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制约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实施和推行。

三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选取和运用原则

案例的选取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实施,有恰当的案例才能保障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和功能得以显现和发挥。选取案例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一项基础工作,不能随意为之,在选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原则

高职院校在选择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过程中,要注意案例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学性。选取的案例要真实具体、符合科学规律,并且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要符合党政国策要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立场,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要随意捏造虚假和低级案例。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学性不强的案例会失去其教学的意义和效果,甚至会给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更无法培育出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2.典型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相结合原则

典型性是案例的基本特征,因为案例本身具有较强的典型性,才能从案例的分析中形成对事物或问题的一般认识。教师选取的案例要有针对性,要与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对应,达到以案例说明特定道理的目的。案例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取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思想政治课是时代感很强的一门学科,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把握时代脉搏,关心国家大事,把国内外重要时政融入教学中,使思想政治课更富有时代气息,尽量避免陈年旧事,要把握时代性,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因此,案例的选取要坚持典型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相结合的原则,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高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实施和应用的有效途径

1.精心设计高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环节

选取、讨论和总结是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实施的三个环节,材料的选取是案例教学的基础,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总结是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收获环节。课堂上案例教学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使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思维实际相符合。帮助学生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2.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注重实际调查,系统开展高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跟踪社会热点和高职学生的关注目标,及时修订教学案例,形成比较全面的高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体系。认真研究开展案例教学的基本规律,并应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高职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的培育和引导,及时总结案例教学的得与失。教师要积极发动学生参与搜集、编写和讨论分析教学案例,师生共同努力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最佳方案,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案例教学中具备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注重案例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相结合

思想政治课运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但是,要运用好案例教学并非易事,必须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出最具说服力的典型案例,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评判、总结,得出具有规律性的结论。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真实反映和联系国内外社会实际和发展趋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切实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需求与思想上的困惑,澄清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做到关心时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以理服人、以情育人,在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4.加强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与教学案例资源建设

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者,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而且要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思想政治教学名师,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以老带新,培养出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兼职结合的科研团队。另外,还需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师收集、编写教学案例,相互之间积极交流案例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案例教学的最佳方法,逐步建立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资源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5.完善高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测评机制

案例教学测评机制是把案例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根据案例教学的具体实际,运用各种方法对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每个方面进行测评,促成它们之间完整有序地完成教学目标,并最终实现案例功能的运行模式。完善高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测评机制能够更好地检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满意度,还可以通过测评掌握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情况,以及学习兴趣是否被激发出来。因此,在遵循思想政治课教学规律和原则的前提下,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积极完善案例教学测评机制,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功能,更好地服务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苑申成.思政课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评论,2009(2)

大思政课实施方案篇3

祝国强

摘 要:至2014年下半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全面、全员实施《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普通高中各个学科包括思想政治学科都将按照《深化课程改革方案》运作。思想政治学科改革的“深化”主要表现在那里?如何引导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员和教师尽快适应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首先从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介绍了思想政治学科改革“深化”的表现;然后从学科层面对《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举措及其成效进行了总结和提炼。

关键词:课程改革 思想政治课 主要举措 成效

作者简介:祝国强,男,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

从2012年下半年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开始实施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遵循多样化、选择性、可持续发展、循序渐进等原则,全面深化了从2006年开始的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至2014年下半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全面、全员实施《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浙江省普通高中各个学科包括思想政治学科都将按照《深化课程改革方案》运作。本文试图对两年来思想政治学科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的情况做一介绍,以求教于同行。

一、深化课改的主要思路

深化课程改革是相对于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而言的。与2006年课程改革相比,思想政治学科本次课程改革的“深化”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面,这是本着《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关于“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的精神而作出的调整。

1.课程体系方面的变化。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框架大致如下:

2006年浙江课程改革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体系框架与全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相比既有共同之点,又有不同之处。共同之点是:整个学科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构成,其中必修课程包括全国统一的四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选修I(国家课程)和选修Ⅱ(地方课程)。不同之处是:浙江省课改把选修课程I划分为选修IA、选修IB和选修IC,其中,选修IA是列入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命题范围的内容,选修I B是列入高考“自选模块”命题范围的内容,选修工C则是由各普通高中学校视具体条件开设供学生选择的内容。

2012年深化课程改革后的学科课程体系框架大致如下:

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下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有较大的变化,变化主要集中在选修课程的体系结构上。《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一改2006年课程改革方案把选修课程分为选修I(国家课程)和选修Ⅱ(地方课程)的框架,把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类,每一类又细分为若干部分。其中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关系最为紧密的是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这类课程又分为必修拓展课程、大学初级课程、学科发展前沿和学科研究性学习四个部分。在这四个部分课程中与一线思想政治课教师关系最为紧密的则是必修拓展课程,必修拓展课程又进一步分为国家选修课程和自主开发选修课程,国家选修课程再分为全省统一要求(包括选修3、选修5、选修2三个模块,由省统一提供教学意见)和不作统一要求(其余模块,不提供统一的教学指导意见)模块,在全省统一要求的选修模块中又有进入高考“自选模块”的命题范围(选修3、选修5两个模块)和不进入高考范围之分。

2.课程设置方面的变化。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设置和开设情况大致如下:

必修课程: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4个模块8个学分,每学期开设1个模块,每周2学时,每个模块的开设学段全省统一。

选修课程:浙江省课程改革实施意见把选修1分为选修IA、选修IB、选修ic,思想政治学科对侧文、侧理的学生分别提出如下选修课程开设与学分安排要求:

侧文的学生,选修课程分设选修IA、选修IB和选修Ic,具体开设安排如下:①选修IA:共设置1个模块,即选修3。凡要进行文科综合高考的学生都必须选学选修IA这一模块,统一在高二第二学期开设。②选修IB:共设置2个选修模块,即选修2、选修5。对于选修IB的模块,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1个模块或2个模块,也可以不选修。统一在高三第一学期开设。③选修Ic:共设置3个选修模块,即选修6、选修4和选修1。

侧理的学生,选修课程分设选修IB和选修Ic,具体开设安排如下:①选修IB:共设置2个选修模块,即选修2和选修5。对于选修IB的模块,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1个模块或2个模块,也可以不选修。统一在高三第一学期开设。②选修Ic:共设置3个选修模块,即选修6、选修4和选修1。

2012年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后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设置和开设情况大致如下:

必修课程:与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方案相比,必修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稳中有变:一方面,开设的要求与2006年基本相同,《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明确要求,学校每学期必须按规定要求开设必修课程,这里的“规定要求”就是《课程标准》中的“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规定,即要求4个模块在高一、高二每学期各开设一个模块,每周2课时,每学期2学分。另一方面,具体开设顺序的规定不同于2006年课程改革方案,4个模块开设的具体顺序和学段安排不再全省统一,而是由各学校自主确定。

选修课程:与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方案相比,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取消了选修IA、选修IB和选修ic的划分,而是把原来的选修IA、选修IB模块归人至“必修知识拓展”全省统一要求的选修课程,选修ic模块划入至“必修知识拓展”不作统一要求的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具体开设学段全省不作统一规定,而是由学校自主确定。其次,其他各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实施,一方面《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中的一些基本要求各学校必须切实遵照执行,另一方面具体的安排、实施则由学校自主确定。

二、深化课改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从《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实施以来,全省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和教研人员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1.培训。为顺利实施和推进深化课程改革,思想政治学科在省级层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培训:

(1)教研员培训。按照统一部署,于2012年暑假组织全省各市、县(市、区)全体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员进行深化课程改革专题培训。培训围绕深化课程改革主题,安排了深化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学科调整方案解读及选修课程开发、选修课程建设典型案例介绍、国家选修课程相关模块深度解读以及学科前沿专题等五个部分内容。

(2)骨干教师培训。从2012年暑假开始,用3年时间,组织全省各市、县骨干教师(培训者、业务领头人)进行深化课程改革专题培训。三次培训围绕深化课程改革主题,先后安排了深化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学科深化课程改革调整方案解读及选修课程开发、选修课程开发实施典型案例介绍、国家选修课程相关模块深度解读、学科前沿专题、浙江省思想政治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基地培育学校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构建方案介绍、省一级特色示范学校必修课程走班制实施典型介绍、微课程与微课制作等内容。

(3)学科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与深化课程改革相配套,从2013年开始,省教研室举行3年一轮的学科疑难问题解决培训。在已经举行的2013年培训中,围绕深化课程改革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开设这一疑难问题,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择了4所学校交流了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构建方案、选修课程开发开设规划;二是安排了两位教师现场开设了由自己开发、设计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并对所开设的课进行了现场说课;三是请浙师大教师教育学院特聘教授姜根华的团队现场开设了由他们自己开发、设计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并由姜根华教授结合这节课,就思想政治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问题作了专题报告;四是请一位教师结合由他开发、开设的省精品课程,作了专题介绍,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和具有可操作性的优秀案例。培训期间,还介绍、学习和讨论了浙江省思想政治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

通过各类培训,统一了教研员和教师们对深化课程改革的认识,掌握了深化课程改革的理念、政策和方案,弄清了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目标和要求,明确了深化课程改革中教研工作和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增强了深化课程改革的信心。

2.课程开发。为推动选修课程开发和实施,《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了多方面配套措施,如开展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评比,改进、完善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普通高中学校的考核内容,增加普通高中教师评优、评职称的相关条件等。从学科角度讲,在课程开发方面主要组织或参与了以下几项工作:

(1)编制《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省教研室组织省普通高中专业指导委员会各学科组编制各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为学校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课程开设提供方向性意见。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类型及目标”、“各类课程的内容”、“课程开设建议”和“课程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其中“课程类型及目标”如下表:

“各类课程的内容”部分,分类列举了一些课程的主题或专题,供学校和教师们开发课程时参考。如“I类:必修课程知识拓展”列举的主题或专题有“就业与创业”、“投资理财”、“消费知识基础”、“产业知识基础”、“财政税务常识”、“经济全球化现状和趋势”、“我国国家机构概况”、“我国民主党派概况”、“我国和世界民族概况”、“我国和世界宗教概况”、“中国文化简介”、“外国文化简介”、“趣味哲学”、“哲学故事”、“著名哲学家简介”、“著名哲学命题趣谈”等等。

(2)省级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开发建设。为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提供范例,省级层面开展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的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评选活动。

一是省级网络课程开发建设。省网络课程评比由省教育技术中心具体组织、省教研室参与,参加课程评审的有学科教研员、高校专家和普通高中著名教师。参加评比的每一门课程必须提供“课程简介”、“开发教师简介”、“课程纲要”、“教材”、“课件”、“作业题”以及“上课录像”等材料,被评上的课程统一放到省教育资源网上,全省普通高中学校和教师都可以免费浏览和选用。从2012年开始至今已经进行了五批网络课程评选,共评选出了977门网络课程。

二是省级精品课程评选。省教研室组织开展了省级精品课程评选,参加该项评选的课程经过层层推选,最后由省教研室组织各方面专家按照“课程定位与价值”、“课程纲要与内容”和“课程实施与评价”三个方面标准、12个主要指标进行评审。从2012年开始,至今已进行了两批评选,第一批评出了100门,第二批评出了近150门。

以上两类课程负责评审的部门不同,各有特色和侧重点,如果说网络课程侧重于课程的文本,强调课程文本的规范性和完整性,那么精品课程则侧重于课程的实施,强调课程实施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3)建立学科培育基地。为顺利推进深化课程改革,尤其是在选修课程开发方面取得预期成效,普通高中各学科开展学科基地建设活动。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思想政治学科基地培育学校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第一,促进了各基地培育学校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完善,形成了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建设方案。第二,开发、开设了一定数量、较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学科选修课程。第三,在省级培训中多次介绍了各基地学校的想法和经验,使其发挥了一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第四,影响了所在学校其他学科的课程建设,并且影响了所在地区其他学校的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建设。与比同时,还加快了所在学校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基地学校普遍开展了思想政治学科专用教室建设。

3.教研活动。从2013年开始,思想政治学科的教研活动把侧重点转向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上,通过一系列活动配合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尤其是在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方面有较深入的改革。

(1)课堂教学评比。《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实施后的第一次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比,就是紧紧围绕选修课程开发、开设展开的。本次评比活动所确定的主题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变革”——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评比活动采取“录像课十录像课展示与自述”的封闭式方式。录像课的课题为知识拓展类课程——“我国的农业”,参评教师可在这一主题范围内选择、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所选内容自主确定上课的具体课题、自编教材、自主进行教学设计、自己实施并完成课堂教学和录像。面试的内容和环节包括参赛选手结合录像课展示进行自述、评委提问、对话交流等。本次活动录像与面试相结合、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相结合、评比与研究相结合取得了多方面成果:首先,展示了一线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创造力。其次,推动了课程开发方面的思考和讨论。再次,一些地方和学校直接开发出了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最后,锻炼了参赛教师从开发课程、课程实施到反思教学的全方位能力。

(2)学科调研指导。《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实施以后,思想政治学科参加或组织了多种类型和形式的调研,包括参加由教育厅组织的对各市进行的深化课程改革综合调研,参加由几个学科联合举行的深化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专题调研,由本学科组织的思想政治选修课程开发开设情况调研,还有对省思想政治学科基地培育学校的调研,更多的则是结合日常教研活动进行的微调研。通过各种调研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和问题,对成功经验和典型通过一定途径予以推广,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现场研讨寻找对策予以解决,对存在的困难通则过一定途径反映给相关部门。

3.评价考试。深化课程改革如果没有评价考试的配合,其实施和推进将会举步维艰。

(1)明确不同课程、教学内容与考试评价的关系。为了便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更好地安排和把握教学的进度、难度和要求,通过培训和途径让教师们明确不同类型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相关考试的关系。

①必修、选修课程与相关考试的关系:

(2)学业水平考试。与《深化课程改革方案》相配套,同时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其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每年开考2次;考试范围为必修课程中的基本要求和不作拓展两个部分,卷面总分为100分,基本题型为选择题和综合题,考试时间为80分钟;学生最多可以参加2次考试,以最好成绩记人档案,允许学生再参加一次未及格学科的考试,作为学业水平考试补考。

(3)高考改革。省政府制定的与《深化课程改革方案》相配套的《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把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思想政治学科列入选考科目:满分为100分,按等级赋分,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每年安排2次考试,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考生每科可报考2次,选用其中1次成绩。

大思政课实施方案篇4

(一)正确处理好“98方案”与“05方案”的关系

高度重视对青年包括大学生进行系统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1998年6月,为了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工作,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共七门必修课(以下简称为“98方案”)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五门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本科“思想品德课”两门即“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同时规定各层次各科类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以上所列课程为高等学校各层次教学的公共必修课。“98方案 ”的实施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这次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的丰富经验。“05新方案”既继承了“98方案”的精华,同时也有新的发展,相对“98方案”,“05新方案”的变动幅度较大,由原来的七门必修课调整充实为现在的四门必修课,课程名称也由原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两课”,统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突现了“05新方案”所强调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功能。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科学性,新课程方案课程数目虽然减少了,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充实,并且更系统、科学、完整。这就要求在新课程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两个方案之间的继承,创新关系,借鉴“98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正如2005年3月9日《的实施方案》中强调的那样,必须“充分考虑新课程设置方案与师资队伍、原有课程的衔接,从当前实际出发,着眼于教学秩序的稳定,按照整体推进、分类指导,先试点,后推广,突出重点、逐步过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实施工作。”一方面,要总体规划、统一协调做好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经费保障、师资培训等长远工作,另一方面又要按中央的统一部署,积极创造条件,结合现有师资队伍知识结构,采用专题式授课方式,使新课程方案的实施落到实处,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急于求成,不顾教师的知识理论水平,只顾工作安排,不管教学效果。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另一种倾向是满不在乎,我行我素,仍按过去的教学内容授课,要杜绝这两种现象,必须要加大教学检查力度,保质保量地完成新课程方案的实施。

(二)正确处理好“基础课”与原《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的关系。

“05新课程方案”中将原来的“98方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新课程,但并不是过去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简单相加,而是一门在体系和内容上有机地将二者融为一体的崭新的课程,二者是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按照《实施方案》的规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内容,“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这一特点要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讲授中,任课教师必须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法学等交叉学科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优化知识结构,打破自己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两门课的教学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充分发挥“基础”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真正实现“基础”课开设的宗旨和教学目的。使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溶为一体。

(三)处理好“基础”课与其他三门课的关系。

“基础”课与其他三门课程相比,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形成了各有分工,功能互补的特征。

“基础”课作为一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课程,要求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理论教育,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又要求在理论教育中凸显问题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与其他三门课程相比,“基础”课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突出特点,综合地运用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他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创造性地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和阐释,“紧紧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问题,重点解决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爱国主义、诚实守信、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和心理健康问题等,强调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四)正确处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学的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首席专家召集人罗国杰教授在、教育部于2006年7月2日―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征求意见座谈会上指出,这本教材,是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广大专家的参与与审定,在编写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经过十几次大的修改,最终形成了大家目前看到的教材。这次教材的编写工作是举全国之力,编写出来的教材也代表了当前国内的最高学术水平。“教材编写过程本身就体现了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这本教材的基本内容,也体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的基本要求。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增强遵纪守法观念,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但是高质量的教材,需要高水平的教师讲授,这就需要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进一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从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在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艺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并以自身的高尚道德情操和个人人格力量言传身教,积极探索思政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本次教材编写过程中,“在体系设计方面,注意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区别与联系,根据中央有关文件规定,本教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必须使用的国家统编教材,因此教材编写既突出了教材体系的特点,也注重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留下必要的空间。这一特点要求任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特点,结合大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4]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要求的统一性、规范性与教学具体组织形式多样性的关系。国家统编教材体系,体现着国家对教学基本内容的规范性要求,必须严格遵照“宣传有纪律,研究无”的原则,一方面要注意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注意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严格按照中央审定的教材体系讲授,同时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结合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面临的学习、生活、思想实际问题,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立足于青年学生自身的学习要求和成才愿望,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重点解决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信念问题、价值取向问题、诚信问题、社会责任感问题、艰苦奋斗问题、团结办作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等,真正体现“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大思政课实施方案篇5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经验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39-02

为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进一步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工作,由教育部社科司主办,东北林业大学承办了“2012年教育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五门课教学大纲编写组首席专家介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的编写情况及主要内容,试点学校代表交流经验。会议由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海良教授主持。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五门课程教学大纲编写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代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试点课程负责人等2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教育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并讲话;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十余所试点学校的专家代表在会议上做了主题发言;与会专家围绕上述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热烈讨论,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一、介绍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有关情况

会议伊始,教育部社科司徐维凡副司长就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有关精神和工作情况、开设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及实施新方案的工作部署作了全面介绍和详细说明。

首先,徐维凡副司长介绍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有关精神和工作情况。徐维凡副司长介绍说,我国现有在校研究生160多万人,其中硕士生141万多人,博士生19万多人。目前实施的课程方案是1987年确定的,至今已有20多年。近年来,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高等教育事业深入发展新背景下,急需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调整。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提出了调整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意见,并报经中央同意,决定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开设一门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从“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选择一门作为选修课;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开设一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和一门选修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2门必修课教学大纲纳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3门选修课教学大纲纳入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形成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相互衔接、梯次推进,内容更加科学、结构更加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为确保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高质量实施,在2010年秋季开始启动新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工作的同时,在全国19所高校开展新课程方案的试点工作。两项工作同时进行,相互促进,推动了新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目前,5本教学大纲已经正式出版。

其次,徐维凡副司长提出了开设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的具体要求。他指出,由于一些新课程的内容在原有旧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作了很大调整,而另一些课程本身就是全新的,因此,在新课程全面实施前对各任课教师进行岗前培训非常重要。为此,徐维凡副司长代表教育部,就如何开设好新课程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在吃准吃透教学大纲上下功夫。教育部组织课题组专家,在5门课全国教学大纲示范培训班上,就各教学大纲的内容、重点、难点、特点等作详细解读;然后各省再作全员培训,使各位教师吃准吃透教学大纲基本精神,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实效,最大程度发挥大纲作用,把大纲用好用活,保证开课质量。二是在创新教学方式上下功夫。各任课教师要研究探索专家专题讲授的方式,把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讲深讲透、讲明白讲清楚;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探索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重在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运用的情况;要特别注重网络等技术的应用,使课讲得好、受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尽早上网。三是在加强科研和学科建设上下功夫。目前,全国高校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37个、硕士点13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近600个。这为我们提高科研水平、增强教学本领、提供了非常好的学科平台。各学校要在课程建设的同时,注意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深入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研究,推出一批高水平的学科研究成果。四是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高质量开设课程,关键在教师。尽管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不错,但开好新课程,教师还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此,必须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马克思主义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夯实理论基础,拓宽理论视野;要理论联系实际,敢于直面学生问题并给予科学的回答,这是新课程对研究生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最后,徐维凡副司长部署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实施工作。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为确保5门课程顺利开设,地方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对待这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同时,任课教师在参加省市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教学大纲培训的基础上,开展校内培训,组织全体任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及教学观摩,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对教学大纲的理解和运用上,切实保证秋季开课质量,坚决地开好每一门课。学校要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中,设置专门的管理结构和教研室,在人员配备、教师培养培训、设立专项经费等方面建立健全有关制度规定,为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工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介绍新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情况和主要内容

其一,专家代表分别就五门课教学大纲的编写情况作了概略介绍并对大纲的基本情况作了详细解读。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0]2号)有关要求,2010年12月初,启动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编写工作。同时,于2010年秋季学期在全国19所高校按照新方案的有关要求先行试点,探索建立适应教学需要的教学内容体系和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试点过程中,各学校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对5门课教学大纲的编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经过一年多努力,各课题组广泛征求包括试点高校在内各方面的意见,深入研讨、反复修改,十几易其稿,分别形成5门课程教学大纲于2012年初送中央审定。目前,5本教学大纲已经正式出版。从2012年春季至秋季开学后陆续全部投入使用。各课题组首席专家分别就五门课教学大纲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等基本情况作了详细解读,就如何使用新教学大纲、教师们在日后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会更好等问题作了共同探讨,并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和可行的对策。最后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面对新的教学大纲,在开课前,一定要使各位教师吃准吃透教学大纲基本精神,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把大纲用好用活,才能提高教学实效,保证今年秋季的开课质量。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重大理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其二,会议归纳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特点和亮点。一是各门课教学大纲在编排体例和整体框架上,除了有一般大纲所具有的目录、内容等基本要件外,还附有课程说明、教学要求和教学要点等内容,为各任课教师很好使用大纲讲课提供了具体指导。二是尽管各门课教学大纲更加注重理论的阐释和学术的研究,但是都特别重视和强调思想教育的导向性,即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贴近研究生思想和学习实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三是各门课教学大纲在内容安排、理论阐述上呈现出“步步高”和“步步深”的特点。很多专家认为,“强化理论教育的层次提升”和“突出理论教育的专题研究”是研究生思想理论课教学大纲内容的特点和亮点。因此,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各大纲编写时都注重吸收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同时,也实现研究生教学大纲与本专科生教学大纲相比而言的“步步高、步步深”特点。四是大纲内容比较详细具体,但是又留下了各任课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和各专业学生的背景灵活安排教学内容,补充最新知识的余地和空间,教师授课的自主性增强,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安排,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总结交流各试点学校的做法和经验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试点的各高校代表就试点教学的做法和经验作了深入总结和广泛交流。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或课程研究小组。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工作得到了各个试点学校的高度重视,所有学校都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或课程研究小组。很多学校由校党委、研究生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三方领导共同具体落实试点工作,给予试点课程政策保证。有些试点学校还配备了专项资金,以确保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第二,整合最优师资力量。优秀的师资是进行教学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试点学校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好试点工作,都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整合、优化和培养。各试点院校在组织教学团队时不但精选了本校各个学院、各个学科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教学经验丰富的著名专家学者,还从校外聘请了一些著名的专家,组成以知名教授为主体,老中青结合、学科优势互补、学术梯队合理的教学和研究团队,既确保了试点工作的高质量完成,也为今年秋季学期在全国高校普遍实施新课程方案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三,改进教学方法。为了有针对性地教学,各试点学校在加强各方面管理和政策、人员、经费支持的同时,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甚至是改革。一些试点学校采用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意见和建议,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一些试点学校开通网络教学平台,以课堂后的在线学校、在线交流、提交听课报告等方式,实现灵活便捷的教学;还有些试点学校在教学中采取课程主持人、主讲教师和助教“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并通过加强考勤力度和改革考核方式来提升学生学习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

大思政课实施方案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学方法;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149-03

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是捕捞学、农业推广硕士渔业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学位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的渔业管理学科,旨在研究渔业政策法规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外部动力;渔业政策法规的内涵及其对渔业管理的影响、渔业管理的本质、特征、内容、要求及发展趋势等,以培养学生研究渔业政策法规、解决渔业管理问题的思路与能力。由于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且较难理解,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十分必要。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教学中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及作用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学院,以后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推广与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被美国较多工商管理学院以及国内外著名的商学院接受,并培养出一大批商业精英。目前,案例教学法已普遍应用于医学、法学、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的教学中。

案例教学法是以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为主要内容,引领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总结规律和结论,从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进而找到更多的实际生活范例或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总之,案例教学法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而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案例教学法以案例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实际。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参与相结合,它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小组讨论、学术讲评、教师指点、分析报告写作等教学环节,使学生认识事实、总结事实,促进学生扩大社会认知面以及激发学生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性思维习惯。

二、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主要讲授渔业政策法规及渔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国际国内渔业政策法规的形成与发展、渔业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制度与措施、问题与对策等,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多个学科,知识面广、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学生对知识往往难于理解或掌握不深。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虽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一些优化、背景知识上进行了一些补充、前沿发展上对学生进行了引导、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作了持续的改进,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决策能力仍不理想,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调研,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必要。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本课程性质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渔业政策法规的形成来源于渔业生产与管理实践,渔业生产与管理实践又推动着渔业政策法规的完善,因此,在渔业生产与管理中应用的政策、法规等都来源于实际生产中的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渔业政策法规与渔业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背景,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生的意愿。笔者曾对14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139名学生认为该课程应采用理论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占总人数的98.6%,另外有92.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见,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渴望的。因此,通过具体的案例,引领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是符合学生的要求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教学效果明显。案例教学法对管理类课程有明显的教学效果,因为管理类课程本身就是从案列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进而得出结论。(4)应用效果良好。学生在课堂上已经接触到实践中的案例,并结合理论知识,学会了对具体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在工作中能快速转换角色,深入一线进行渔政执法。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且较合理。

三、案例教学法的改革实践

(一)调整课程教学大纲

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学时数从原先的64学时缩减到现在的32学时,课堂教学学时明显减少,而要实施案例教学,则首先需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应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研究确定哪一些内容有必要设置案例教学,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资源及课外自学与实践环节,合理设计案例,使理论讲课、案例教学等的学时分配科学合理。通过改革,《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学时应占课程总时数的50%左右。

(二)设计案例

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不能把所有的在实践中发生的事例都作为课堂上的案例题材,这样肯定不行,而且会适得其反,混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案例设计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广泛收集案例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出有针对性、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考虑案例的难易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案例进行系统设计,同时须恰当地把案例的背景、事件的过程、反映的问题、矛盾和冲突等提示清楚,因为在案例设计过程中追求案例的实际教学价值。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遵循上述原则设计了系列教学案例,设计的案例类型可分为描述引导性案例、问题讨论性案例、综合提高性案例三类。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和研究,可以使学生理解国内外渔业政策制定的背景、掌握专业知识的应用技巧、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对国际渔业法形成发展的理解。在国际渔业法形成发展这一知识点中,主要设计了引导性的案例,如较早出现的公海渔业冲突的案例“英国与法国在英吉利海峡的渔业冲突”、第一个多边渔业协定案例“北海渔业争端与《北海渔业公约》”、“北太平洋海豹渔业争端”案例、国际淡水渔业协定案例“美国与加拿大的五大湖渔业协定”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形成过程的相关案例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使学生掌握渔业政策、法规等的制定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政策法规等的内涵,有利于在渔政执法中,将渔业政策正确地应用于渔业管理中。

2.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握国内外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的特点。在本知识点中,主要设计了引导性案例和问题讨论性案例。引导性案例主要设计了日本、韩国、美国、挪威、新西兰等国家有关的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方面的案例;问题讨论性案例主要设计了国家之间相关知识点的比较研究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教学,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的专业知识。

3.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主要的国际渔业管理制度。本知识点中,主要设计了问题讨论性案例,有日本和韩国的渔业权制度、中国的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挪威和加拿大的TAC管理制度等相关案例、不同国家之间渔业管理制度的比较研究案例、我国渔业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分析案例等,如韩国和中国的渔业许可证制度的区别和共同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国内的渔业政策、法规等的相关内容,从而更有助于渔政执法。

4.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主要设计了问题讨论性案例和综合提高性案例,问题讨论性案例主要设计了违反禁渔区线、无证捕捞、违反公海大型流刺网作业、涉外渔业违法案件等一批案例;综合提高性案例主要设计了一批调研专题,由学生选题,主要利用课外时间在渔政执法部门完成,对于这一举措,用人单位比较赞同,认为相当于让学生提前进入实习阶段,有利于学生今后工作的开展。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扮演设计者、引导者、评判者的角色。引导性案例采取教师讲解和学生提问相结合的方式;问题讨论性案例采取学生讲解、其他学生提问、教师引导评判的方式;综合提高性案例采取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完成论文报告并参加答辩,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讨论,教师学术讲评等方式。在案例教学中,还可邀请渔业生产主管、渔业管理专家等参与,开展专题讲座和实际案例剖析等方式。通过案例教学的实施,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转变,由注重结果向注重教学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综合讨论互动转变。要改革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敢于创新,不断开发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热情,使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而是广大学生的课堂。

2.提升案例教学能力。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案例教学中,教师是设计者、引导者、评判者,不仅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更要求教师不断研究学习,在课前教师须精心策划、设计案例,做好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案;在课中要引导学生思维,控制课堂的氛围和秩序,把握案例讨论评析学术方向;在课后要调研小结,及时改进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应加强案例教学研讨,积极参与校际经验交流,吸取案例教学成功经验,提升案例教学能力。

3.加强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案例设计,关键是实施方案,因此,加强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十分必要。案例库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本课程的教学案例要有历史案例、现实案例,国际案例、国内案例,同时由于海洋争端加剧,国际渔业政策法规变化较快,因此要求教师关注国内外渔业政策法规变化,及时收集更新教学案例。同时,在案例设计上应研究不同案例的格式、内容,注重案例的针对性、代表性、实用性和层次性,力求案例教学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改革课程成绩考核方法。课程成绩应能较好反映学生学习所取得的业绩,本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法以后,原来的课程成绩考核方法需要改进,应从结果考核为主向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重转变。案例教学法贯穿于本课程教学各主要环节,因此需加强教学过程考核,细化考核办法,增加过程考核在课程成绩的比重,建议过程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提高到50%。通过改革课程成绩考核方法,能一定程度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案例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应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湘玲.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行政管理课程教学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12):148-149.

[2]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3):7-11.

[3]李英,颜行志.国际法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26):73-74.

基金项目:2012年度浙江海洋学院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浙海院[2012]20号);2012年度浙江海洋学院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浙海院[2012]);2011年度浙江海洋学院研究生教学设施建设项目(浙海院[2011])。

大思政课实施方案篇7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教学实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等投入,取得尽可能强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简言之,教学实效性是指教学投入和教学产出的比例关系,低投入少、高产出(符合社会正确价值观的产出)是教学实效性的目标指向。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开始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早期主要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后期,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转向,即由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如美国学者伯利纳和蒂奇诺夫于1976年主持进行的一个较大规模的研究,探讨有效教学所引起的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现阶段西方在这方面的研究极大地促成了课堂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更自由和开放的合作探究学习,实效性很强。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逐渐增多,如朱永新提出的有效教学“六度”标准,陈厚德的《新概念――有效教学》,等等。这些国内外关于有效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究为我们进行中学政治科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然而,从我国中学政治学科课堂教学内容及特殊国情出发,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零散的,系统性不够强。这就让我们难以找到一个高效的中学政治科课堂教学模式,或者说为这一目的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同时在中学政治课堂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存在着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如何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这三个哪个优先?学生应试成绩与健康心理、人生价值观及思想如何统一?第二,如何实现考试成绩与学生德育的统一?由于受应试教育做法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题海战术,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选题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理论体系。对于政治新课改,广大教师也是在不断地探索中,然而大都是独自进行的,所得到的往往是零碎的经验,没有上升到理论体系。通过本课题研究把对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所取得的经验加以总结,形成理论并推广,进而丰富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理论体系。同时,本课题的研究也有助于政治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

2.研究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中学政治教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方面给予一定的理论指导,有助于中学政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助于切实减轻中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有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理念。

(2)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构建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策略。

(3)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通过学情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与成绩。

(4)优化教学过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

(5)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解决教与学的矛盾,使其达到和谐统一。

(6)形成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初步评价体系。

2.研究内容。

(1)对学生学习方法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2)构筑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带有本校特色的高效、有创新性的政治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3)编写出一套完整的、适合本校实际的“五合一”讲学案,使讲学案在教学中具有引领性、针对性、动态发展性和可操作性,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4)探索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化,营造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5)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素质,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6)探索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评价体系。

(四)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假设。

(1)通过实施政治课堂实效性课题研究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2)通过推广政治课堂实效性的教学策略能够切实减轻中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

(3)通过实施政治课堂实效性课题研究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性发展。

(4)实施“五合一”讲学案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课堂教学实效性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初步形成教学评价体系。

(6)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课题研究能够提高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2.拟创新点。

(1)提出通过实施“五合一”讲学案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这在以往国内外课堂教学实效性课题研究中很少有人研究,具有独创性。

(2)把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与提高政治教学德育功能相结合,探索政治课堂教学实现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这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是比较少的。

二、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立足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在借鉴教育教学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发挥课题组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分步推进,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研究材料加以理论化、系统化,形成阶段性和最终性研究成果,并运用于政治课堂教学实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对各种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归类分析,了解当前对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最新研究成果,取得了哪些共识,进而建构本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明确研究方向。

2.调查法。

采用问卷法对上思中学各年级的学生展开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问卷调查,以收集大量的切实可靠的感性材料。

(三)技术路线。

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调动课题组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主要以文献法和调查法为研究手段,分步实施,将分期收获和最终成果相结合。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4月)。

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确定研究方法,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完成课题设计论证和可行性分析,提交课题申请书。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5月―2011年3月)。

以政治课题教学为主阵地,按计划进行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以科学策略推进课题研究,积累大量的切实可靠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地形成阶段性成果并把成果运用于政治课堂教学实践。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1年3月―2011年4月)。

系统化整理研究材料,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并申请市教育局对课题进行评审验收。

三、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也就是说教学策略是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使用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我校政治组在实施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实施“五合一”讲学案。

“五合一”讲学案(以下简称“五合一”)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明标”、“设疑”、“解惑”、“运用”四阶段,让学生明确知识目标,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合一具体的做法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编《五合一讲学案(表)》。即老师集体备课,把教材中每一个框题当作一个课题,分知识点、思考点、关键点、训练与考测点、常见易错点等五个方面确定相关内容,五点并入一张表格中。知识点为教学目标之一,主要是高考和会考知识点;思考点即需要弄明白的主要问题;关键点即重点考点或知识点;训练与考测点是会考与高考中常见设题考点的相关练习或问题分析;常见易错点即通过问题或练习的方式反映的容易出错的知识点。第二步是学生自学。教师在课前把编好的《五合一讲学案(表)》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前合作、自主完成自学。第三步课堂学习(教学)。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逐一解决五合一表中的问题并进行师生的课后反思。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校高中部已经安装了20多套多媒体教学平台,给政治组教师实施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政治组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学平台适当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整合各种有用教学资源,同时也实现教师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适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更直观、更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学生调查问卷中(抽样200名学生,以下简称“问卷调查”),选择“老师适当运用多媒体形式教学对学习有帮助的”的为13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5%。

(三)强化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就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智力差异展开针对性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引导学习,组织分析讨论实际案例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政治组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具有新颖性、选择性、综合性。新颖性即尽可能选择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更感兴趣,更可信。典型性即紧密围绕所要传授的核心内容,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案例,以达到通过案例自主探究、讨论,使学生掌握知识。综合性即所选案例要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涉及到学科知识的融合,以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例如:

2011年3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抢购食盐风波,食盐由每小包人民币1.3元涨到20元,出现了荒唐的“食盐危机”。请你说一说产生这种闹剧的原因有哪些?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个案例极具新颖性,它以2011年3月日本地震及海啸导致的核泄漏为背景,可以说是教师善于选择案例的结果,同时,此案例还涵盖消费知识、政府职能、产品安全、社会舆论导向、企业利润、社会保障等相关知识,综合性很强。

在学生调查问卷中,有159人认为老师在课堂上例举恰当事例阐述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同时,有179人认为老师结合时政热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有必要的。

2.个别辅导常态化。

个别辅导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素质,从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是一样的知识,然而每一位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性,学习能力也就不尽相同,所以,并不是每位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同步提升。课堂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该堂课教学成效的关键,而个别辅导是个别学生获取该堂课知识的必要补充,这就需要通过有效实施个别辅导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进而推动学生的差异性进步。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政治组教师积极进行个别辅导,使之常态化,从而提高了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问卷调查中,选择“老师对学生教学个别辅导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为17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5%。

3.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是口号性的,政治组教师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施市级课题研究,政治组教师养成了在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上交待学生自学的内容,上新课时进行适当的练习巩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放手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一节课所学知识,改变了教师的包办代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对学生的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表扬,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对学生所问的问题,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推出答案。在问卷调查中,选择“老师讲评试卷时侧重引导学生理解答案由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为18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90%。通过上述措施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成为探究的主人,从而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四)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成败,为此,课题组采取以下措施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加强理论学习,以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以课题组为单位,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和课程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如组织教师开展如何理解“五合一”讲学案的内在要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执教素养等专题理论学习,有效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同时,要求教师要完成继续教育征订教材的自学任务,按时参加年度继续教育集中培训,外出学习培训,等等,夯实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

2.集体备课规范化,科研氛围浓厚。

集体备课规范化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深入推进。一年来,课题组成员及时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表,认真开展相互听课评课,认真撰写教学后记、学期教学工作总结表和教学质量分析表;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里相互切磋,交流课题研究的经验,并确定课题研究的阶段任务,从而有力促进课题研究的发展。

3.公开课、优质课、展示课成为展示科研成果的有力平台。

课题研究开展以来,课题组教师参加公开课、优质课和展示课的积极性比较高,教师参加公开课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申请,公开课继续由校内走向县外,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近一年来,政治组教师人人申请上校级公开课,并展示了比较高的教学艺术,吸引了学校其他教研组的教师前来观摩。校外展示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卢增辉老师参加学校高中优质课比赛荣获二等奖,吴亮敢老师参加市级优质课比赛荣获二等奖,曾德军老师参加市级教学教学技能比赛荣获一等奖并取得代表防城港市参加区级比赛资格。政治组教师通过参加优质课和展示课,有力提升了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理论素养,增强了自身的科研能力,也充分展示了课题研究成果。

(五)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所有学科中德育功能最突出。课题组教师通过挖掘教材德育内容,结合时政热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开展新闻广角、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又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问卷调查中,选择“在政治课上,老师结合时政热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为有必要的”的为17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9.5%。

四、主要研究成果

一年来,在防城港市教研室、上思县教研室及上思中学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艰苦努力,课题研究已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创新和突破。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了五合一教学模式。

在课题研究中,五合一成为提高政治课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平台,形成了可推广使用的五合一教案集。在学生调查问卷中选择“认为‘五合一’讲学案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的为16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4.5%。五合一对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作用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五合一能处理好学生应试能力提高与其它素质发展的关系。

五合一是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批判与继承。传统应试教育以满堂灌和题海战术为课堂的主线,把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课堂教学单一的评价标准。五合一也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目标,特别是高考针对性强,注重练习。但是,五合一突出学生课前自学、课上自主学习,在选取内容和练习材料上关注时事热点与学生生活,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合一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方面有实效性。五合一使用的练习与材料注重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理论联系热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高考政治科命题的指导思想,这让它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方面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合一充分体现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五合一在内容上结合最新时事热点与学生生活,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形式上突出学生课前自学、课上自主学习,老师课上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在学习有充分时间保障并实现自主学习,促使学生更加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把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终身学习。

2.五合一能较好体现“理想课堂六度标准”,教学效率高。

现代教育专家朱永新就“什么是理想的课堂?”提出了“六度”观点,得到教育届的高度评价。

“一是参与度:这要求学生能全员(不是个别尖子学生的参与)、全程参与(不是暂时片刻的参与)和有效参与(不是形式主义的参与)。”五合一在课前要求学生自学并完成练习,课上检查并师生共同合作探究解决自学过程中的疑难点,做到学生的发言与活动时间不少于上课时间的三分之二,学生参与度高。

“二是亲合度:师生之间要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五合一教学资料贴近生活和热点,关注科学与人文素养,加上师生互学互动与合作探究,学生有热情,老师课上也轻松,老师愿教学生愿学,使师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度过40分钟,亲合度更容易体现出来。

“三是自由度:课堂要充满着自由轻松的氛围。”五合一能让学生在全员全程有效参与下合作探究地解决生活热点问题中感受轻松,享受生活与学习,精神状态好,实效性高。

“四是整合度:切忌过度的‘分析主义’,把完整的知识支离为鸡零狗碎。”五合一强调集体备课和高考考点的针对性与知识点的系统性,有经验的老师共同参与备课并完成学案表能解决年轻老师容易出现的如教学过程中不能整体把握教材,教学环节衔接不到位,整个课堂教学目标不清楚的问题。

“五是练习度:要真正地让孩子练习和实践。”五合一有专门针对高考和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的考测点、思考点,“课前练习,当堂反馈”,课上学生能动脑、动口、体验生活。

“六是延展度:能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五合一让学生关注现实,强调“拓展练习,学以致用”,学会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科研素质的提高,取得了比较丰硕成果。

市级课题研究的推进调动了课题组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实现了从“知识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教师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规划和各阶段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课题组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观摩公开课、优质课、展示课、组织外出学习交流、搞调查问卷、撰写研究论文等一系列科研活动,课题组教师养成了互相学习、切磋、反思等科研好习惯,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开阔了教育视野,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科研成果。

1.论文获奖方面。

在2010年7月防城港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韦程谦老师的论文《引人入胜的启航》荣获一等奖;曾德军老师的论文《政治课堂复习方法对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荣获一等奖;黎广老师的论文《中的生活化教育思想的浅思》荣获一等奖;林冠清老师的论文《优化高中课堂教学初探》荣获二等奖;韦程谦老师的论文《追求开发的思想政治课堂》荣获二等奖;黎广老师的论文《“五合一”讲学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分析》荣获二等奖;吴亮敢老师的论文《高考政治“四选二”选择题的备课方法》荣获二等奖;凌榕老师的论文《发挥政治课堂教学德育功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荣获三等奖;卢增辉老师的论文《问题教学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荣获三等奖;曾勇翔老师的论文《浅谈马克思的消费观及对政治消费教学的借鉴》荣获三等奖;陈岚老师的论文《课堂练习方式对政治教学实效性的作用分析》荣获三等奖。

2.优质课比赛获奖方面。

卢增辉老师在2010年12月举行的上思县高中优质课比赛中荣获文综组二等奖;吴亮敢老师在2010年4月举行的防城港市高中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曾德军老师在2011年1月举行的防城港市初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取得代表防城港市参加区级教师技能大赛资格)。

3.方面。

曾德军老师的论文《提高政治课堂复习效率的原则和模式》在《考试周刊》2010年第42期上发表。

韦程谦老师的论文《透过新闻评述看学生》在《教育界》2011年第1期上发表。

课题结题报告在《考试周刊》本期上发表。

(三)促进了政治课堂教学成绩的提高。

课题研究的实施不仅有效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政治科学习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学生政治科学习的进步。

(1)调查问卷表明课题研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课题组对部分班级进行的《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调查问卷(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200份)中,认为“五合一”讲学案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的有16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4.5%;在“近一年来,你的政治科学习成绩”选项中,选不断进步的有13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7.5%。

可见,实施课题研究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

(2)班级学生政治科成绩的对比表(抽样部分班级)。

抽样的六个班级的政治科班级平均分不断进步(仅高二(2)班月考2平均分退步0.7分),表明推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对促进学生的政治科学习进步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2.教师教学成绩获奖方面。

市级课题研究的有效推进,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学成绩的不断进步。

(1)校级教学成绩获奖方面。

①课题组老师在2009―2010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获奖情况(获奖时间:2010年8月)。

陈岚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二等奖,黎广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凌榕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一等奖,凌榕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刘炯老师荣获二等奖,卢增辉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吴亮敢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曾勇翔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

②课题组老师在2010―2011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获奖情况(获奖时间:2011年2月)。

刘炯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一等奖,凌榕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二等奖,卢增辉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曾勇翔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吴亮敢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黎广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

(2)市级教学成绩获奖方面。

①2010年春季学期期考全市统考获奖情况

卢增辉老师荣获高一年级组政治学科一等奖,凌榕老师荣获高一年级组政治学科三等奖。

②2010年高考教学成绩获奖情况

曾勇翔老师所任文科综合学科教学成绩显著,荣获一级普通高中组二等奖。

3.学校高考成绩集体奖方面。

学校市级课题研究的展开有力地推动了高三学生的高考竞争力,在2010年高考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上思中学在2010年高考中荣获防城港市普通高中本科上线率第一名。

4.省级校本教研获奖方面。

多个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使得学校科研氛围日渐浓厚,得到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认可,2010年11月在南宁三中隆重举行的广西校本教研表彰会上,我校荣获2010年广西校本教研先进单位。

(四)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课如何有效提高德育实效性,这是目前中学德育工作者的共同要求,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

1.有效处理了教学和德育的关系。

政治课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德育的特殊形式。政治课加强德育,既要考虑德育目标和学生思想实际,又要考虑教材的知识体系。课题组老师正确处理了知识教学与加强德育的关系,充分发挥教材的德育优势,利用教材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去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把政治课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紧贴社会“热点”,增强德育实效。

社会热点是社会和学生十分关心的重大社会现实,既是社会重点,又是社会敏感点。对社会热点问题在政治课上解释透了,学生信服,会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课题组从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紧贴时代,进行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党内的个别腐败现象是政治课进行德育教育的一大难题,也是社会的一大热点。政治课要从正面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教育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但社会上、权钱交易、敲诈勒索、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却又影响着正面教育的德育效果。政治课必须在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传统与开放的矛盾中,紧贴社会实际,选择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运用教材的原理去引导学生克服错误思想认识。

(2)加强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政治课不仅要进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教育,更要重视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但一部分中学生却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讲粗口话、抽烟喝酒、打架闹事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因此,课题组老师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3)把德育寓于政治教学各个环节,做到德育系列化。

政治课教学是由备课、上课、辅导等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要提高政治课的德育实效必须把德育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德育做到经常化、系列化。第一,备课环节。课题组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去安排德育内容,把知识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去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从正面入手提高觉悟,明辨是非。第二,上课环节。在课堂上,课题组教师结合时政热点、挖掘时政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比如: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世界绝大部分国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GDP总量不断下降,国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然而,我国果断采取了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等有效措施,使我国迅速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果,这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教师挖掘这样的德育资源对学生及时开展思想教育,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第三,课外辅导。在课外辅导中把德育寓于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中,学生既感兴趣,又能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为此,课题组的教师通过组织社会调查,举办各种讲座,开展政治小论文评比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五、启示与思考

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的实现途径是教学策略,核心是实效性。课题组成员主要从构建“五合一”讲学案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等教学策略全面开展课题研究,虽然在提高学生的政治科学习成绩,优化学生行为养成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是教学策略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专业术语,学界对教学实效性的认知也往往不尽相同,特别是政治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的实效性问题更是一个难题。

课题组的研究自始至终都得到防城港市教研室领导、上思县教研室和上思中学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学生的密切配合,从而有效推进了课题研究进程,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这有力说明领导重视、师生参与度高是课题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课题研究只是一个良好开端,而不是一个终点,课题组在今后的政治科教学实践中还需艰苦探索,把课题研究成果运用于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并不断地加以完善,努力形成适合山区中学特色的政治教学策略,进而不断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促进山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本课题研究的负责人是广西上思县上思中学曾勇翔老师)

参考文献:

[1]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卢少军.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

[4]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5]闰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江绍伦.课堂教学心理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

[7]林崇德主编,张奇著.当代学习心理学丛书―学习规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8]陈安福.课堂教学管理心理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大思政课实施方案篇8

关键词: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 案例教学法 实施措施

学习思想政治需要学生在深刻的理解后再进行记忆背诵,而记忆背诵的时间和效果往往成正比。学生只有充分理解所学知识,才能比较轻松有效地完成课业,提高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那么,如何将案例教学法有效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学中,是我们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1.启发学生思维创新。其实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最显而易见的优点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学生对案例有所了解之后,开动脑筋,找出案例中的知识点和注意点,并且展开想象,由本案例想到什么或者什么样的情况跟这个案例是类似的,同时进行分析理解。即根据一个案例展开想象,得出多种知识要点。

2.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很多时候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学生只是一味地听讲,自己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老师所讲的东西中,理解起来也是比较浪费时间的。可见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具体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一来,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更轻松化。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老师往往都是一板一眼地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解,按照书本上的顺序逐次进行。教学没有趣味性,并且所讲的知识得不到延伸,一般情况下,在一些问题上,教师只是单方面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无意识地把教师的观点强加到学生身上或者把学生的思路带到教师的思维路线上,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就可以和教师一起参与到案例的分析解释过程中,和老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此一来,整个课堂的学习就轻松多了。

二、注意案例教学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每种学习方法的有效运用其实都是伴随问题存在的,如果所选的方法使用不当,必然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或者说总是有一些问题是需要我们在运用某种学习方法的时候需要注意的。那么,在案例教学的运用过程中需要关注到什么呢?

1.单一无变化的教学。在乏味枯燥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急于寻找一些有趣有效的教学方法,于是很多人注意到并很青睐案例教学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引进了案例教学法就可以使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如果想要达到预想的效果,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就要不断变化创新。最基本的,一个案例不可能反复连续使用,即使是这个案例可以多次使用,也应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同一案例使用一两次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多次使用就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会让学生感到乏味。

2.专业教师不足。虽然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慢慢接受并适应,但也需要专业教师的传授。不能不说的是,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所以我们要培养专业的学科教师。也有一些教师思想比较老化,潜意识里并没有真正接受案例教学法,这样一来,在讲课的过程中就会大大影响教学质量。所以我们要培训出更多的专业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

3.案例教材不恰当。在很多政治案例教材中,普遍存在缺乏综合案例,把知识点局限化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找到或自己编排出合适的案例供学生们探讨学习。另外,也有的教师会在案例选取的时候不恰当选取,有时候不被学生喜爱或跟所讲内容无大关联等现象都是需要教师注意并改正的。

三、案例教学法的合理实施措施

1.精心挑选合适教材内容的案例。在授课之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精心挑选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在挑选案例时在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间好好计较,认真分析,尽量做到所选的案例中反映出来的观点与教材内容相符合。案例选择必须有针对性、典型性、教育性和一定的趣味性,精确地找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一般来说,教师在找案例的时候可以选择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从身边的人或事那里找到更为现实具象的案例。这一方法找来的案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2.组织讨论案例。在进行案例教学法的时候,其中关键的环节就是组织学生一起对案例进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展开想象和思考,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同学之间相互纠正相互补充。这样一来,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释放出来,也创造出更多的灵感,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变成课堂教学中的小主人。

3.进行案例探究总结。在课堂上,当学生的讨论接近尾声的时候,每位学生差不多都在心里形成了自己的答题思路和最终的答案。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挑选几位学生把他们心中的答案讲出来。在学生讲出自己的答案之后,即使有什么不正确的地方,老师也不应该全盘否定,而要善于找出学生答案中可取的东西,委婉精确地给学生讲述正确的答题思路和答案。要注意保全学生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使得学生扬长避短,真正深刻了解所学的案例和案例中所隐含的知识点。

4.时常进行巩固练习。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课下练习题,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或通过查找资料自己完成练习题,加强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使得课上和课下形成良性互动。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专题报告范文 下一篇:建筑工程市场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