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工程危险源辨识及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9 17:15:58

拆除工程危险源辨识及措施

拆除工程危险源辨识及措施篇1

[关键词]危险源辨识 有效开展 员工安全保障

中图分类号:TD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364-02

1、员工日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工作是风险预控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

1.1、危险源、危险源辨识的概念

1.1.1、危险源的定义

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1.1.2、危险源的理解

危险源通常理解为能量物质,或者能量物质的载体。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对于环境而言,危险源又常常被称作环境因素。通俗的讲就是危险危害因素是从哪里产生的,是什么东西,处于一种什么样子。

例如:洗煤厂洗煤用的水就是一种能量物质,它本身就是一种危险源,淋到电气设备上就会造成设备损坏或人员伤亡;风包是一种能量物质的载体,它本身也是一种危险源,超压就会爆炸;工作场所的煤尘也是一种危险源,得不到治理超标会使是人致病或发生爆炸。

1.2、风险评估的概念

风险评估是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评估危险源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内容包括、风险、风险后果、风险类型,风险等级、事故类型、危险源与风险的关系,风险评估工作流程。

危险源风险评估内容

风险评估的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确定事故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可能性,即概率的大小;其次要估计一旦事故发生,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最后,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严重程度估计总期望损失的大小,确定风险等级。

1.3、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重要意义

神东各选煤厂都是现代化程度较高,设备台数多,生产量大,各岗位员工劳动强度大,承包设备多的特点,在日常生产巡查、检修过程对于人员的安全防范是选煤厂安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员工能持续做好日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工作,是增强员工日常作业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风险预控能力,落实各岗位员工安全防护措施,保障员工安全作业的基础。

2、选煤厂员工日常工作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日常工作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神东公司提出了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理念和方法,对神东各选煤厂安全生产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但部分员工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方法掌握不好,经常只停留在班前会上,辨识和评估不到位、不全面。在作业现场很少进行针对性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作业过程中常常把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忘在脑后。更没有在作业完毕后回头总结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是否到位,没有吸取经验教训,也没有对某项作业进行全员系统地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这样会导致作业现场人员和设备不安全因素的增加。

2. 2、选煤厂员工日常危险源辨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部分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有嫌麻烦图省事的心理。这些员工也是不安全行为发生的重点人群。

2.2.2、部分岗位技能差、文化素养低员工,新员工、劳务工、驻厂服务队等不稳定人员。这些员工的自身问题,危险源辨识不熟悉。

2.2.3、对员工危险源、风险评估知识的培训不到位,厂部及车间管理人员没有作好对员工的危险辨识方法的引导,员工的危险源辨识会无头绪,没有让员工认真理解危险源风险评估的方法。员工无法与自己的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应用。

2.2.4、日常员工危险源辨识工作未建立有效的考核管理机制。这样缺少管理激励机制,上级部门及车间管理人员对员工危险源管控、现场落实情况监督、管理不到位。

3.如何开展好选煤厂员工日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工作,提高员工安全防范能力

针对员工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中的不足,安全管理人员及车间管理人员如何组织好、管理好车间、班组员工风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充分调动员工自主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如何能切合每个车间、班组、岗位实际工作,能够有针对性开展好风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进行如下分析、探讨。

3.1、危险源辨识的内容

危险源辨识的内容主要是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分别考虑,这样既能够保证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且方便对危险源进行分类控制和管理。危险源辨识还需要考虑三种状态及时态。三种状态分别指正常状态、异常状态、紧急状态;三种时态分别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由于危险源具有潜在性,所以辨识危险源必须考虑各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同时还要考虑过去曾发生过什么事故或事故,从中吸取教训,找出事故的原因,考虑目前系统中存在或潜在什么不安全因素。

3.2、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危险源辨识常用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经验分析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常用的直接经验分析法主要包括:工作任务分析法;直接询问法;现场观察法;查阅记录法等。常用系统安全分析法主要包括:安全检查表法、事故树分析等。

对于车间岗位来说,辨识危险源比较实用的方法是工作任务分析法。

3.3、针对各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方法

岗位危险源一般指生产岗点和作业场所潜在的对作业人员有直接危害的人、机、环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

岗位危险源辨识与分析原则上采用工作任务分析法,辨识时车间班组按工作场所进行。它可以针对所有的工作任务以及每项任务的具体工序,对照相关的规程、条例、标准,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每道工序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对辨识出的危险源按人、机、环、管进行分类。风险评估原则上采用风险矩阵评价法进行,评估结果应按照特大、重大、中等、一般、低五个级别进行分类。一般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一)工作任务梳理。从岗位入手,识别岗位的常规任务和非常规任务。

(二)工序梳理。将工作任务分解为具体工序步骤,一般从准备、执行和收尾3个阶段分解。

(三)识别每个步骤中的危害与风险。按照任务执行中所暴露的环境、设备和行为,确定潜在的危险。

(四)认定风险类型。按照危险源隶属的系统,分人、机、环、管四类。

(五)评估风险后果描述。判定辨识出的潜在危险源可能导致人员伤害、设备或设施损失的情况。

(六)确定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

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分为20类,即:

1.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3.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

5.触电; 6.淹溺; 7.灼烫; 8.火灾;

9.高处坠落; 10.坍塌; 11.冒顶片帮; 12.透水 ;

13.放炮; 14.瓦斯爆炸; 15.火药爆炸; 16.锅炉爆炸;

17.容器爆炸; 18.其他爆炸; 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

(七)评估风险等级。结合工作实际情况,确定危害的严重性,通过下述方法计算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可能性×严重性

风险矩阵法: 图略

员工风险评估举例:

更换重介浅槽刮板

1. 停电、验电、上锁、作业前工器具要准备到位,防止出现误起设备伤人。风险类型:人

2. 拆卸刮板:

2.1人员站立位置合适,以防在拆卸的过程当中摔倒受伤。风险类型:人

2.2拆卸刮板时作业人员相互要配合到位,防止在松动螺栓、防止刮板时造成人员伤害。

风险类型:人

2.3拆卸过程中严禁用大锤用力敲击刮板与链条连接处,以防损坏链条的相关部件。风险类型:机

2.4.现场照明不足,导致人员作业时由于光线暗造成人员意外伤害。

风险类型:环

3. 装配刮板

如拆卸刮板进行逐一辨识

4. 清理现场

4.1工器具或者其他物件清理不到位,导致刮板运行过程中出现卡阻等现象。风险类型:机

5. 送电试车

5.1试车时,人员没有全部撤出造成人员伤害。风险类型:人

5.2试车时安全链没有解开造成刮板链拉断或者电机过热动作等。

风险类型:机

风险等级:F1×H5=5一般(由于每个人作业的安全考虑程度不同,风险等级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八)确定风险管理对象。找出可能产生或存在风险的主体。根据危险源辨识划分的风险类型确定相应的管理对象。风险类型为“人”或“管”,管理对象为对应岗位人员;风险类型为“机”,管理对象为对应的设备、设施、工器具;风险类型为“环”,管理对象为对应的作业环境影响因素。

(九)制定风险管理标准。针对管理对象制定以消除或控制风险的准则,即要求做到什么程度。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要求。

(十)明确管理人员。含主要责任人(管理对象或对象管理者)和直接管理人(主要责任人的直接上级)

(十一)制定风险管理措施。使管理标准得以落实的手段。要符合相关制度的要求,且具体、简洁、可操作性强。

3.5、全方位、全过程开展好车间班组员工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工作。

车间、班组主要采用非正式风险评估方法(对于暂时不能消除风险的危险源要纳入正式风险评估成果表中),至少包括班前、作业前和作业中动态组织的风险评估;必要时要保留记录。评估方法、记录形式不做限制,一般按如下方式开展:

3.5.1、班前风险评估

班前风险评估是指召开班前会过程中或之前,根据现场反馈信息及当班任务进行的安全风险评估。实践中,要与班前会工作任务布置、规程措施贯彻相结合。每班班前会,带班车间主任及班组长要组织当班人员对本班工作任务进行认真分析和风险评估,对异常情况(发现新危险源或已辨识出的危险源管理标准与措施不能满足管控需要)必须明确现行的管控措施。班前会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如先让作业人员对自己工作任务危险源风险评估,其他人员及班组长车间管理人员强调补充,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评比活动等。

3.5.2作业前风险评估

作业前风险评估是指生产作作业前风险评估是指班前会后、上岗前及交接班过程中组织的安全风险评估。实践中要与现场交接班相结合;交接班除交待工作任务外,必须将存在的主要风险交待清楚。作业前,带班领导、车间主任及班组长要组织每个岗位人员对所在岗位作业环境、设备设施的安全状况进行风险评估,并落实管控措施。

3.5.3、作业过程中风险评估。

作业过程中,根据现场人、机、环管状态实施对现场安全状态进行的评价。实践中要与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标准化作业流程的执行相结合,逐步培育员工“五思而行”的习惯。即:

1.本项工作有什么风险?不知道不去做;

2.是否具备做此项工作的技能?不具备不去做;

3.做本项工作环境是否安全?不安全不去做;

4.做本项工作是否有合适的工具?不合适的不去做;

5.做本项工作是否佩带合适的防护用品?没有不去做。

拆除工程危险源辨识及措施篇2

关键词:起重机械;安装拆卸;使用管理

1.起重机械安装与拆卸管理措施

1.1起重机械安装与拆卸必须实行专业化管理,从事安装与拆卸作业的单位必须取得相应起重机械安装维修资质,并在资质许可的范围内作业。从事起重机械安装与拆卸的专业单位应指定施工负责人、技术、安监、检验及其他管理人员,并明确管理界限和责任。

1.2起重机械安装前,施工项目部必须持有关资料到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市级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备案,办理安装告知书。应由施工负责人主持,由技术人员对全体参与作业人员进行全员安全技术交底,要交清作业内容、作业流程、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安全控制要点及责任分工。交底要针对不同的作业类别进行,并重点对危险点源及控制措施的交底。

1.3起重机械安装与拆卸必须编制作业指导书,安装与拆卸应分别编写。作业指导书编制人员必须是起重机械专业工程师,并经安拆单位许可确认。起重机械安拆作业指导书应经按施工企业有关制度中规定的权限审批。作业过程中施工方法及人员变更,应对变更部分重新编制和审批。施工项目部机械管理专责人员应对关键工序进行指导把关;项目监理工程师对关键工序工艺过程进行旁站监督。

1.4安装过程中要做好安装记录和过程检验记录,上道工序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1.5起重机械安装后,安装单位必须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对起重机械的质量和安全技术性能进行自检合格,并出具自检报告书。

1.6起重机械自检合格后,应向监督检验机构申请检验,并取得安全检验合格证。安拆作业完成后,起重机械安拆单位应进行后评价。从作业方案的科学性、交底的清楚性、组织分工及责任的明确性、执行的全面性与合规性、危险点源辨识的准确性及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人员技能和素质的满足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总结。

1.7负荷试验与零部件检查

安装后的负荷试验:负荷试验可另行成文作为安装作业指导书的附件。负荷试验应提出试验要求、注意事项和设计相应表格。内容包括空载试验;额定载荷试验;最大起重量试验;超载试验等。并在各项试验中检查各机构运转情况和主要结构、零部件、操纵等有无异常,并做出记录。现场在实际试验过程中,由于起重机的规格太大而无法找到相应吊重,也可根据将来现场实际最大吊重来做试验;试验数据要真实,不得不做试验,更不能用计算数字来代替试验数据。负荷试验应执行交底签字。拆卸后的零部件检查:拆卸作业完成后应检查各机构、结构和零部件的磨损、损坏及缺陷情况,做出记录,作为拆卸作业指导书的附件,便于下次安装前的维修或更换。

2.对策与措施

2.1强化监理企业安全责任,规范安全监理行为

2.1.1对施工现场重点部位、危险点、关键工序必须实施旁站监理;认真组织安全检查,查找安全事故隐患,督促施工单位按“定人、定时间、定措施”要求进行整改,并认真落履行复查工作。

2.1.2监理企业应严格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要求,对施工单位报送的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认真按规范、标准、强制性条文及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要求进行审查确认。督促施工企业严格按专项方案实施。

2.1.3工程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应当通知施工单位暂停施工活动,并旁站督促施工单位整改及报告建设单位,如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不停止施工的,要及时向当地行业主管部门报告。施工单位整改完毕后,总监理工程师应组织有关人员按照施工安全有关“标准、规范”要求进行复查,确认安全隐患真正整改后,方可复工。

2.2强化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重点解决突出问题

2.2.1对施工现场危险源、危险点进行排查,对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核、审定重点管理;要督促施工企业、监理单位按方案实施,同时还要抓好临时施工用电的管理,确保安全用电。

2.2.2 认真组织复查及落实整改工作。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工程所在地建设行业主管部门认真督促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整改,对现场起重机械设备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工程项目进行复查,认真落实整改工作,切实消除事故隐患。

2.2.3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的形式,把创建建筑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和开展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结合在一起,促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整体水平。

2.3强化施工企业主体安全责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2.3.1改善民工的作业及生活环境。针对季节气候环境变化,施工企业应制定相关安全技术措施,落实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措施;要突出改善民工的生活环境和饮食卫生,保障一线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2.3.2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按照签订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各级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要求企业把工作重心下移到项目部的安全生产各项具体管理工作中去。强化项目安全专职人员的工作职责,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严禁未经培训,无证上岗;强调特种作业人员及起重机械操作人员100%持有效证件上岗;并认真履行日常的安全监督检查,及时消除隐患,确保安全施工。

2.3.3建立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预控制度。要求施工企业及监理企业针对在建工程的实际情况,列出重大危险源、制定相应的预控措施并落实相关责任人,在工地醒目位置挂出重大危险源的预控牌,便于各方监督。

3.安全措施

首先根据安全规程和说明书要求编写一般性安全要求;然后根据实际作业过程,辨识每一作业工序工艺及作业场所中所存在的危险因素和环境因素,分析出重大危险源和重大危险环境因素,并提出对应的控制措施。要求列出危险因素和危险环境因素的辨识和评价表。。

4.结束语

生命高于一切。安全必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建设行业主管部门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前提下,多开展专项检查,特别是工程的危险点和危险源,要督促施工企业、监理单位认真履行安全职责,本着对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抓好安全生产,杜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等不安全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施工现场起重机械设备安全运行,为经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肖宁海,谢建民,贺赞;地基上塔机桩基础设计方法的探讨[J];建筑机械;2001年04期.

[2]谷伯六;宗小龙;高新技术在塔式起重机上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23期.

拆除工程危险源辨识及措施篇3

《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都明确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对重大危险源应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中图分类号:X820文献标识码: A

一、《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国家标准不适用于建筑业

《安全生产法》

第九十六条: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GB/T28001:2001标准3.4危险源定义为: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的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显然《安全生产法》

第九十六条定义的重大危险源

没有涉及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的约束或限制措施的破坏或失效的问题,即没有涉及第二类危险源,只是第一类危险源。

与《安全生产法》

第九十六条配套的重大危险源的识别标准为《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标准,该标准根据物质不同的特性,对爆炸性物质(26种), 易燃物质(34种), 活性化学物质(21种),有毒物质 (61种)(品名引用GB12268-1990《危险货物品名表》)的生产和储存的临界量加以确定,只要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即为重大危险源。

GB 18218-2000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在适用范围中明确:本标准不适用于:a) 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但这些设施和工厂中处理非放射性物质的部门除外;b) 军事设施;c) 采掘业;d) 危险物质的运输。

显然,上述标准仅适用于易燃、易爆、有毒类的化学物质。它的局限性较大,不适用于核设施、矿业、建筑业、水利工程、航天发射等,也没有涉及存在能量的装置(设施、作业活动)等。

二、LEC法不应是建筑施工企业首选评价方法

对于高风险或大型、工艺复杂的企业,在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时,宜采用系统风险分析及评价方法。系统风险分析及评价方法是对系统中的危险性、危害性进行分析评价的工具。目前,已开发出数十种评价方法,每种评价方法的原理、目标、应用条件、评价对象、工作量均不尽相同,各有其优、缺点。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有直接判断法、安全检查表法(SCL)、预先危险分析法(PHA)、故障树分析法(FTA)、事件树分析法(ETA)、火灾、爆炸危险性指数评价法(DOW)、帝国化学工业公司蒙德法(MOND)、日本危险性评价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法等(FMEA)等。

但非常可惜的是现在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在管理体系文件中危险源评价方法基本上都是采用LEC法,少数企业是LEC法结合专家评分法。这不能不说是目前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一种尴尬。

LEC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人们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利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3种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3种因素是: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但是,要取得这3个因素的科学准确的数据,是相当繁琐的过程。为了简化评价过程,可采取半定量的计算方法,给3种因素的不同等级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来评价危险性的大小,通常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取值划分如下: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取值表

分数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00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40 灾难、数人死亡

15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7 严重、重伤

3 重大、致残

1 引人注目、需要保护

 

由于施工业事故发生的后果往往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不一定完全对应,也由于LEC三者取值的经验性、难免带有局限性,个体取值差异较大,导致在企业中对同类危险源分析结果差异较大。也由于建设工程的复杂性、流动性大、临时性强、现场环境多变、变动性大、交叉作业多等特点,笔者认为LEC法不应是施工企业危险源风险评价的首选方法。

三、建筑业重大危险源的定义

至目前为止,笔者尚没有见到建筑业重大危险源的评价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26条回答了危险性较大工程的定义。危险性较大工程是指(一)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二)土方开挖工程;、(三)模板工程;(四)起重吊装工程;(五)脚手架工程;(六)拆除、爆破工程;(七)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危险性较大的工程,并指出以上规定的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工程的标准,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条例》要求对危险性较大工程施工单位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附具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实施,由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

建设部建质(2004)213号《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将危险性较大工程进一步细化。第3条指出:危险性较大工程是指(一)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 :基坑支护工程是指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的基坑(槽)并采用支护结构施工的工程;或基坑虽未超过5m,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复杂、地下水位在坑底以上等工程。 (二)土方开挖工程: 土方开挖工程是指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 (三)模板工程 :各类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爬模、大模板等;水平混凝土构件模板支撑系统及特殊结构模板工程。 (四)起重吊装工程 ,(五)脚手架工程 :1、高度超过24m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 2、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包括整体提升与分片式提升; 3、悬挑式脚手架; 4、门型脚手架; 5、挂脚手架; 6、吊篮脚手架; 7、卸料平台。 (六)拆除、爆破工程 :采用人工、机械拆除或爆破拆除的工程。 (七)其他危险性较大的工程: 1、建筑幕墙的安装施工; 2、预应力结构张拉施工; 3、隧道工程施工; 4、桥梁工程施工(含架桥); 5、特种设备施工; 6、网架和索膜结构施工; 7、6m以上的边坡施工; 8、大江、大河的导流、截流施工; 9、港口工程、航道工程; 10、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可能影响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已经行政许可,尚无技术标准的施工。

〈办法〉第5条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应当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审查的工程有 :(一)深基坑工程 :挖深度超过5m(含5m)或地下室三层以上(含三层),或深度虽未超过5m(含5m),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极其复杂的工程。 (二)地下暗挖工程 :地下暗挖及遇有溶洞、暗河、瓦斯、岩爆、涌泥、断层等地质复杂的隧道工程。 (三)高大模板工程 :水平混凝土构件模板支撑系统高度超过8m,或跨度超过18m,施工总荷载大于10kN/m2,或集中线荷载大于15kN/m的模板支撑系统。 (四)30m及以上高空作业的工程 (五)大江、大河中深水作业的工程 :(六)城市房屋拆除爆破和其他土石大爆破工程。

四、建筑业危险等级评价方法探讨

笔者认为对危险作业活动(危险性较大工程)、设备设备、场所可以分别评价风险等级,不应强求统一的评价标准,应该根据现行标准规范和企业施工经验和施工能力,参照建设部建质(2004)213号文指出的10个方面,同时考虑设备设施、场所,分别规定等级标准,分别评价,列出评价控制清单,分别规定控制权限,可能更符合施工企业的实际。

如:某集团公司将脚手架工程按搭设高度分为24米以下,24-50米,50-80米,80-100米,100米以上等五个等级,对设计、审核、批准人员的资格、设计要求、评审审批程序等进行了专门规定(承重脚手架比工作脚手架加严一级进行管理)。

如:某集团公司对爆破工程危险性参照GB6722-2003《爆破安全规程》,分为5个等级(未达到分级标准的定为五级,当然也可以根据企业施工能力和经验进行进一步细分)。

爆破工程分级标准

爆破工程类别 爆破工程按药量与环境分级

A B C D

硐室爆破a 1 000≤Q≤3 000 300≤Q<1 000 50≤Q<300 0.2≤Q<50

露天深孔爆破 — Q≥200 100≤Q<200 50≤Q<100

地下深孔爆破 — Q≥100 50≤Q<100 20≤Q<50

水下深孔爆破 Q≥50 20≤Q<50 5≤Q<20 0.5≤Q<5

复杂环境深孔爆破 Q≥50 15≤Q<50 5≤Q<15 1≤Q<5

拆除爆破 Q≥0.5 0.2≤Q<0.5 Q<0.2 —

城镇浅孔爆破 — 环境十分复杂 环境复杂 环境不复杂

注:爆破作业环境包括三种情况:环境十分复杂指爆破可能危及国家一、二级文物,极重要设施、极精密贵重仪器及重要建(构)筑物等保护对象的安全;环境复杂指爆破可能危及国家三级文物、省级文物、居民楼、办公楼、厂房等保护对象的安全、环境不复杂指数破只可能危及个别房屋、设施等保护对象的安全。

又如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京轨建十工字(2005)33号文)针对北京地铁10号线工程沿线周围环境复杂,高大建(构)筑物距离结构近,地下管线密布,地质水文条件复杂,下穿桥梁、河流、建筑物及既有线,同时施工方法技术复杂特点,将环境安全分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进行分级管理;环境安全等级根据工程经验,参照以下定性规定进行分级:特级环境安全风险:指下穿既有轨道线路的新建工程。一级环境安全风险:指下穿既有建筑物、河流、穿既有轨道线路的新建工程;地铁结构采用矿山法施工,安全风险定为一级,地铁结构采用盾构法施工时,安全风险定为二级。二级环境安全风险:指靠近既有建(构)筑物、下穿重要市政管线(雨水、污水、热力、煤气、上水)的新建工程;地铁结构采用矿山法施工,安全风险定为二级,地铁结构采用盾构法施工时,安全风险定为三级。三级环境安全风险:指紧邻河流、下穿一般市政基础设施的新建工程。

五、固有危险性与现实危险性评价

根据安全工程学的一般原理,危险性定义为事故频率和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的乘积,即危险性评价一方面取决于事故的易发性,另一方面取决于事故一旦发生后后果的严重性。现实的危险性不仅取决于施工工程的特定危险性和施工工艺的特定工艺过程和涉及到的设备设施的危险性所决定的评价单元的固有危险性,而且还同各种人为因素及安全防范措施的综合效果有密切关系。即现实危险性评价在前者的基础上考虑各种危险性的抵消因子后的评价结果,它反映了人在控制事故发生和控制事故后果扩大方面的主观能动作用。

危险性分级应以识别单元的固有危险性大小作为分级的依据(这也是国际惯用的做法)。分级目的主要是便于对危险源进行分级控制。决定固有危险性大小的因素基本上是由单元的工程属性所决定的,从而是不易改变的。因此用固有危险性作为分级依据能使各项目部、子分公司在危险源分级管理上尺度保持稳定一致。分级标准的划定严格说不是一项技术方法,而是一项政策,分级标准严和宽将直接影响企业各级部门直接控制的危险源数量。

固有危险性评价的意义:工程开工前进行评价,便于施工方案的制定、资源配制和组织管理。

现实危险性评价: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检查,实行动态评价,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方案调整和隐患整改。

如某公司将爆破器材仓库统一评价为重大危险源,该公司2005年共有9个项目设有12个爆破器材仓库,其中11个库房安全防护设施齐全,各项管理制度执行较好,但有一个仓库没有安装防雷装置,并且受地形条件限制,设置在高压线附近,仓库后侧有泥石流沟分布,雨季易发生山洪泥石冲击。公司根据《爆破器材仓库安全检查表》进行检查评价,采取了安装避雷针并由当地气象部门进行检测验收,在其后侧修建高3.5米、底宽1.6-1.8米、顶宽0.8米的浆砌石挡墙从而降低了其现实危险性。

风险管理是一个系列化的动态过程,随着工程进展和施工条件的变化,危险源和风险程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危险源的存在及分布、风险程度等级都会随之变化。因此,必须及时或是定期地进行评审和修订,以确保风险管理的充分性、适宜性和实效性。目前企业一般规定公司每年评价一次,新工程、新项目开工前进行识别评审;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型机具设备使用前进行评审。

拆除工程危险源辨识及措施篇4

关键词:高层住宅;施工过程;危险源;识别;危害;整治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high-rise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practices,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levant principles of the "significant risk to the source of identification" (GB18218-2000), a major hazard in the high-rise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identify hazards and remediation measures.

Key Words: high-rise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process; sources of danger; recognition; hazards; remediation

中图分类号: TU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003]第393号)相关规定、参照《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的有关原理,对高层住宅施工过程中重大危险源的识别与监控,是加强施工安全生产管理,预防重大事故发生的基础性的工作。

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控制的目的,不仅是预防建筑工地重大事故的发生,而且要做到一旦发生事故,能将事故危害限制到最低程度。一般来说,重大危险源总是涉及易燃、易爆或有毒性的危险物质,并且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生产、加工或储存超过了临界数量的这些物质。

高层住宅施工是建筑施工中的一种常见形式,现结合工程实践,概述高层住宅施工过程中危险性较大的几个分部分项工程及施工现场易发生重大事故的部位、环节和预防监控措施。

1大型脚手架

1.1高层住宅施工过程中常用的大型脚手架

1)搭设高度在20m以上的组装式脚手架。

2)搭设高度<20m的悬挑脚手架。

3)高度在6.5m以上、均布荷载>3kN/m2的满堂脚手架。

4)附着式整体提升脚手架。

1.2脚手架易发生重大事故的部位、环节和预防监控措施

1.2.1因地基沉降引起的脚手架局部变形

在双排架横向截面上架设八字戗或剪刀撑,隔一排立杆架设一组,直至变形区外排。八字戗或剪刀撑下脚必须设在坚实、可靠的地基上。

1.2.2脚手架的悬挑钢梁挠度变形超过规定值

应对悬挑钢梁后锚固点进行加固,钢梁上面用钢支撑加U形托旋紧后顶住屋顶。预埋钢筋环与钢梁之间有空隙,须用马楔备紧。吊挂钢梁外端的钢丝绳逐根检查,全部紧固,保证均匀受力。

1.2.3脚手架拆卸时拉接体系局部产生破坏

要立即按原脚手架搭设方案中制定的拆卸、拉接方法将其恢复,并对已经产生变形的部位及杆件进行纠正。

如纠正脚手架向外张的变形,先按每个开间设一个5t倒链,与结构绷紧,松开刚性拉接点,各点同时向内收紧倒链,至变形被纠正,做好刚性拉接,并将各卸荷点钢丝绳收紧,使其受力均匀,最后放开倒链。

1.3附着升降脚手架出现意外情况

工地应先采取如下应急措施:

1)沿升降式脚手架范围设隔离区。

2)在结构外墙柱、窗口等处用插口架搭设方法迅速加固升降式脚手架。

3)立即通知附着升降式脚手架出租单位技术负责人到现场,提出解决方案。

2土方工程

2.1高层住宅施工过程中常用的土方工程

1)挖掘深度超过1.5m的沟槽。

2)深度超过5m的基坑。

2.2土方工程易发生重大事故的部位、环节和预防监控措施

1)悬臂式支护结构过大,内倾变位。可采用坡顶卸载,桩后适当挖土或人工降水、坑内桩前堆筑砂石袋或增设撑、锚结构等方法处理。

为了减少桩后的地面荷载,基坑周边应严禁搭设施工临时用房,不得堆放建筑材料和弃土,不得停放大型施工机具和车辆。

施工机具不得反向挖土,不得向基坑周边倾倒生活及生产用水。

坑周边地面须进行防水处理。

2)有内撑或锚杆支护的桩墙发生较大的内凸变位。要在坡顶或桩墙后卸载,坑内停止挖土作业,适当增加内撑或锚杆,桩前堆筑砂石袋,严防锚杆失效或拔出。

3)基坑发生整体或局部土体滑塌失稳。应在有可能条件下降低土中水位和进行坡顶卸载,加强未滑塌区段的监测和保护,严防事故继续扩大。

4)未设止水幕墙或止水墙漏水、流土,坑内降水开挖造成坑周边地面或路面下陷和周边建筑物倾斜、地下管线断裂等。

应立刻停止坑内降水和施工开挖,迅速用堵漏材料处理止水墙的渗漏,坑外新设置若干口回灌井,高水位回灌,抢救断裂或渗漏管线,或重新设置止水墙,对已倾斜建筑物进行纠倾扶正和加固,防止其继续恶化。

同时要加强对坑周地面和建筑物的观测,以便继续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坑外也可设回灌井、观察井,保护相邻建筑物。

5)发生流砂、流土,坑周地面开裂塌陷。立即停止挖土,采取补桩、桩间加挡土板,利用桩后土体已形成的拱状断面,用水泥砂浆抹面(或挂铁丝网),有条件时可配合桩顶卸载、降水等措施。

6)设计安全储备不足,桩入土深度不够,发生桩墙内倾或踢脚失稳。应停止基坑开挖,在已开挖而尚未发生踢脚失稳段,在坑底桩前堆筑砂石袋或土料反压,同时对桩顶适当卸载,再根据失稳原因进行被动区土体加固(采用注浆、旋喷桩等),也可在原挡土桩内侧补打短桩。

7)基坑内外水位差较大,桩墙未进入不透水层或嵌固深度不足,坑内降水引起土体失稳。

停止基坑开挖、降水,必要时进行灌水反压或堆料反压。

管涌、流砂停止后,应通过桩后压浆、补桩、堵漏、被动区土体加固等措施加固处理。

8)基坑开挖后超固结土层反弹,或地下水浮力作用使基础底板上凸、开裂,甚至使整个箱基础上浮,工程桩随底板上拔而断裂以及柱子标高发生错位。

在基坑内或周边进行深层降水时,由于土体失水固结,桩周产生负摩擦下拉力,迫使桩下沉,同时降低底板下的水浮力,并将抽出的地下水回灌箱基内,对箱基底反压使其回落,首层地面以上主体结构要继续施工加载,待建筑物全部稳定后再从箱基内抽水,处理开裂的底板后方可停止基坑降水。

9)在有较高地下水的场地,采用喷锚、土钉墙等护坡加固措施不力,基坑开挖后加固边坡大量滑塌破坏。

停止基坑开挖,有条件时应进行坑外降水。

无条件坑外降水时,应重新设计、施工支护结构(包括止水墙),然后方可进行基坑开挖施工。

10)因基坑土方超挖引起支护结构破坏。暂时停止施工,回填土或在桩前堆载,保持支护结构稳定,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3起重机械

3.1高层住宅施工过程中常用的塔式起重机

在施工现场使用的,符合国家标准的自购或者租用的塔式起重机、物料提升机、人货两用施工电梯。

3.2塔式起重机易发生重大事故的部位、环节和预防监控措施

3.2.1塔吊出轨与基础下沉、倾斜

1)应立即停止作业,并将回转机构锁住,限制其转动。

2)根据情况设置地锚,控制塔吊的倾斜。

3)用两个100t千斤顶在行走部分将塔吊顶起(两个千斤顶要同步),如是出轨,则接一根临时钢轨将千斤落下,使出轨部分行走机构落在临时道上开至安全地带。如是一侧基础下沉,将下沉部位基础填实,调整至符合规定的轨道高度落下千斤顶。

3.2.2塔吊平衡臂、起重臂折臂

1)塔吊不能做任何动作。

2)按照抢险方案,根据情况采用焊接等手段,将塔吊结构加固,或用连接方法将塔吊结构与其它物体联接,防止塔吊倾翻和在拆除过程中发生意外。

3)用2~3台适量吨位起重机,一台锁起重臂,一台锁平衡臂。其中一台在拆臂时起平衡力矩作用,防止因力的突然变化而造成倾翻。

4)按抢险方案规定的顺序,将起重臂或平衡臂连接件中变形的连接件取下,用气焊割开,用起重机将臂杆取下。

5)按正常的拆塔程序将塔吊拆除,遇变形结构用汽焊割开。

3.3塔吊倾翻

1)采取焊接、连接方法,在不破坏失稳受力情况下增加平衡力矩,控制险情发展。

2)选用适量吨位起重机按照抢险方案将塔吊拆除,变形部件用气焊割开或调整。

3.4锚固系统险情

1)将塔式平衡臂对应到建筑物,转臂过程要平稳并锁住。

2)将塔吊锚固系统加固。

3)如需更换锚固系统部件,先将塔机降至规定高度后,再行更换部件。

3.5塔身结构变形

1)将塔式平衡臂对应到变形部位,转臂过程要平稳并锁住。

2)根据情况采用焊接等手段,将塔吊结构变形或断裂、开焊部位加固。

3)落塔更换损坏结构。

4装饰工程

高层住宅施工过程中的装饰工程是指:建设工程装饰装修阶段的施工生产过程。

装饰工程易发生重大事故的部位、环节和预防监控措施

4.1易燃易爆物品的消防安全控制措施

装修期间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消防保卫方案,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制度和安全施工的各种操作规程。

1)装修期间施工单位不得在工程内存放油漆、稀料等易燃易爆物品。

2)施工单位不得在工程内设置调料间,不得在工程内进行油漆的调配。

3)施工单位不得在工程内设置仓库存放任何其他的易燃易爆材料。

4)装修期间工程内严禁吸烟,使用各种明火作业应得到消防保卫部门的批准。

5)装修期间要配备充足材消防器材。

4.2临时线路的消防安全控制措施

由于在装修期间需用大量的线路照明,在工程内架设了大量的低压线路,所以低压线路的铺设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由正式的电工安装临时用电线路和临时用电灯泡,其他任何施工人员不得随意在线路上私拉乱接照明灯泡,临时用电的闸箱非正式电工不得随意拆改箱内的线路。

临时线路的架设高度应符合要求。

装修期间各工种的机械设备的线路不得有破损,线路的接头应符合要求,不得使用损坏的插头。

施工期间电工操作人员要每天对线路和闸箱进行巡视、检查。

4.3氧气瓶、乙炔瓶消防安全控制措施

1)装修期间工程内不准任何单位在工程存放氧气瓶、乙炔瓶。

2)氧气瓶、乙炔瓶的施工作业时要与明火点保持10m的距离。氧气瓶与乙炔瓶的距离应保持在5m以上。

参考文献

[1]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

[2]建设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技术规程DBJ1391-2007.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主席令第70号)

[3]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003]第393号)

[4]南京市建筑工程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管理暂行办法(宁建工字[2006]107号)

作者简历:王钢(1979―),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现任江苏卓越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总经理。

拆除工程危险源辨识及措施篇5

    运用现代安全管理理论,结合工程施工实际,辨识电力建设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和实施防治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完善和提高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建立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预警机制,实施电力建设施工应急救援的重要内容。现就电力建设施工安全行业监督管理工作,强调“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管理方针,开展电力建设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辨识与防治进行初步的探讨。 

    2 文中相关术语 

    为了便于展开文中叙述的讨论,结合工程施工安全活动,特提出以下相关术语的表达: 

    2.1 施工场所:变电站房屋建筑、变电安装、电力线路基础施工、电力线路杆塔组立、电力线路架设、配网等工程的施工现场。 

    2.2 施工安全危险源:由于建造施工活动,可能导致施工现场及周围社区人员伤亡、财产物质损坏、环境破坏等意外的潜在不安全因素。 

    2.3 施工安全事故:施工活动中发生坍塌、坠落、触电(击)、物体打击、火灾、爆炸、中毒等意外,造成现场人员或居民伤亡或财产损失、环境污染意外;其危害程度按照建设部有关重大事故管理规定划分。 

    2.4 施工安全危险源辨识:危险源既存在于施工活动场所,也存在于可能影响到施工场所周围社区。其形成原因,包括施工前期的勘察设计不符合的结果和施工过程的各种不符合的活动、物质条件(人、物、环、管)。安全管理首先要求我们采用科学的和规范的方法对其进行识别,只有充分辨识危险源的存在,找出其原因,才能有效监控事故(危害)的发生。 

    2.5 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参与工程建设活动各方主体,在其各自安全责任范围对项目施工采取一切保护劳动者和居民安全健康,防止公共公众利益、财产损失和推进安全施工的管理活动。 

    2.6 不符合:任何能直接或间接造成人员伤害、财产物质损坏或环境破坏的违背技术标准、管理体系要求的行为或偏差。 

    3 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 

    电力建设活动的复杂专业特性和不安全因素的客观现实,加之有关方利益驱使或安全意识淡薄等,造成电力建设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客观存在。根据有关资料反映,电力建设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率占全国工伤事故的第八位。特别是在电力线路施工中,由于交通运输、高空作业、交叉跨越物多等原因,发生事故的几率较大。 

    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和参照《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的有关原理,进行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是加强施工安全生产管理,预防重大事故发生的基础性的、迫在眉睫的工作;而这方面的工作在一些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笔者试图从工程类型、工序、施工设施、机械和物质及其影响范围考虑,以组织的(宏观)为主和技术的(微观)相结合方法,对电力建设施工有关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 

    4 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4.1 重大危险源的分类

    电力建设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初步可分为:施工场所重大危险源、施工场所周围环境重大危险源两类,其意外危害发生后,造成人员死亡或重伤或重大物质损失。 

    4.2 施工场所重大危险源 

    局限于存在施工过程现场的活动;主要与施工分部、分项(工序)工程,施工装置(设施、机械)及物质有关。对于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组织来看,一个施工项目是一个重大危险源;对施工企业项目安全管理来看,一个施工项目过程包含若干个危险源。 

    4.2.1 存在于分部、分项(工序)工程施工、施工装置运行过程和物质的重大危险源: 

    (1)脚手架(包括落地架,悬挑架、爬架等)、模板和支撑、起重塔吊、物料提升机、施工电梯安装与运行,人工挖孔桩(井)、基坑(槽)施工,局部结构工程或临时建筑(工棚、围墙等)失稳,造成坍塌、倒塌意外; 

    (2)高度大于2m的作业面(包括高空、洞口、临边作业),因安全防护设施不符合或无防护设施、人员未配系防护绳(带)等造成人员踏空、滑倒、失稳等意外; 

    (3)焊接、金属切割、冲击钻孔(凿岩)等施工及各种施工电器设备的安全保护(如:漏电、绝缘、接地保护、一机一闸)不符合,造成人员触电、局部火灾等意外; 

    (4)工程材料、构件及设备的堆放与搬(吊)运等发生高空坠落、堆放散落、撞击人员等意外; 

    (5)工程拆除、人工挖孔(井)、浅岩基及隧道凿进等爆破,因误操作、防护不足等,发生人员伤亡、建筑及设施损坏等意外; 

    (6)交叉跨越施工,如跨越电力线路、通讯线路、公路、河流等,特别是交叉跨越电力线路施工。

    4.2.2 人工挖孔桩(井)、室内涂料(油漆)及粘贴等因通风排气不畅造成人员窒息或气体中毒重大危险源。 

    4.2.3 施工用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临时存放或使用不符合、防护不到位,造成火灾或人员中毒意外;工地饮食因卫生不符合,造成集体中毒或疾病。 

    4.3 施工场所及周围地段重大危险源 

    存在于施工过程现场周围,主要与工程项目所经过地段、交叉跨越物、工程类型、工序、施工装置及物质有关。对于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组织,从可能危害施工人员的重要角度来看,一个施工项目应当确定为一个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和监控。 

    4.3.1 邻街或居民聚集、居住区的工程深基坑、竖井、大型管沟的施工,因为支护、项撑等设施失稳,坍塌,不但造成施工场所破坏,往往引起地面、周边建筑和电力设施的坍塌、坍陷、触电与火灾等意外。 

    4.3.2 基坑开挖、人工挖孔桩等施工降水,造成周围建筑物因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倾斜、开裂,倒塌等意外。 

    4.3.3 电力线路施工或高度大于2m的高空作业面,因无安全防护设施或不符合,造成外脚手架、滑模失稳等坠落物体(件)打击人员等意外。 

    4.3.4 工程拆除、人工挖孔(井)、浅岩基及隧道凿进等爆破,因设计方案、误操作、防护不足等造成发生施工场所及周围已有建筑及设施损坏、人员伤亡等意外。 

    5 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的主要危害 

    对于建筑施工中的固有危险分析,建筑施工风险来源可归纳为:高处作业、地基条件、环境因素、设备条件与成品材料、其它物质等六方面;从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组织来看,应把电力建设施工固有风险和工程项目地处环境相结合,进行电力建设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登记。建设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的危害(事故)形成主要有以下类型:触电、高处坠落、坍塌、倒塌、火灾、爆炸等。 

    6 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防治 

    6.1 在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建立和完善建设施工安全行业规章、制度体系,出台配套的和全社会、主要专业门类齐全的实施细则,依法管理安全生产。 

    6.2 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法》,建立“企业负责、国家监察、行业管理、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落实建设施工安全责任制,有效开展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  

    6.3 应加强和完善施工安全监督机构建设,目前系统内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机构设置薄弱、人员配备不足、无专项开办经费。如监理无安全监理费,施工单位无安全施工措施费,这些都反映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队伍开展工作的实际困境。

    6.4 制订和完善电力建设安全技术政策:一方面应加强系统管理部门对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的监管,保证施工设备及安全措施费为非竟价费用、而是专项费用;另一方面应不断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采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适度提高工程施工安全设防标准;从而提升建设施工安全技术与管理水平,降低电力建设施工安全风险。 

    6.5 制订和实施现场大型施工机械安装、运行、拆卸和外架工程安装的检验检测制度。 

    6.6 开展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项目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对可能影响系统安全的施工项目进行电力建设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登记。重大危险源登记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工程名称、危险源类别、地址(地段)、建设开发单位、施工单位及联系人、联系办法、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的危害、施工安全主要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工作)。 

    6.7 采用先进电子监控技术和监测信息系统,实施项目现场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及部位监控。 

    6.8 建立电力建设施工安全和项目施工安全(企业的)联动应急救援预案和运行机制。 

拆除工程危险源辨识及措施篇6

关键词:安全管理;危险源辨识;危险危害因素

一、目的

(一)危险源定义

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1]。危险源具有一定的危险危害性,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为事故的各种事物,它既可以为固定的物体,如某一区域、材料、设备、设施、部件等,也可以为活动的某种行为或现象,如高处作业、爆破作业、雷电等等。因此,可以说危险源在水电工程施工现场无处不在。

(二)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及分类

危险源之所以会导致安全事故,是因为其具有潜在危险性,而根据这种性能的作用特点和效果一般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害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另一种是危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危险因素和危害因素统称为危险危害因素。

危险因素通常分为20种,分别是: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危害因素分为7种,分别是: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其他危害因素[2]。

(三)目的及意义

危险源辨识就是通过对系统的分析,界定出系统中哪里存在危险源,分析其性质、危险程度,找出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过程规律以及触发因素等,以便有效控制危险源。

而危险危害因素识别正是界定系统中哪里存在危险源,分析其性质。因此,危险危害因素识别是危险源辨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基础。

二、理论研究

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是按照危险源可能导致事故的类别进行划分的,而事故的类别取决于能量源或能量载体的特性。因此,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取决于能量源或能量载体的特性。只有存在某种危险危害因素所对应的能量源或能量载体(假设为A),才可能存在该类危险危害因素(假设为A1),即存在A是存在A1的必要条件。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命题:

存在A1即存在A,与之等价的命题是:不存在A即不存在A1。

也就是说,如果单元中不存在某种危险危害因素所对应的能量源或能量载体,即不存在该类危险危害因素。

比如,机械伤害所对应的能量载体是机械设备,存在机械设备是存在机械伤害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单元中不存在机械设备,那么该单元中一定不存在机械伤害危险因素。

但是,存在某种危险危害因素所对应的能量源或能量载体,并不是存在该类危险危害因素的充分条件。

这主要是多种危险危害因素所对应的某种能量源或能量载体可能相同。因此,存在某种危险危害因素对应的能量源或能量载体,并不能确定一定存在该类危险危害因素。还需要结合能量源或能量载体特性、作用、来源以及各因素的定义,合理划分危险危害因素类别。

比如,一台起重设备进行吊装作业,过程中存在不稳定物体(如各种吊具、吊物)可能发生坠落,从而造成打击伤害;但是否属于物体打击伤害,应根据能量源或能量载体特性、作用、来源以及各因素的定义。根据不稳定物体的来源、起重伤害定义,起重作业中发生的吊具、吊物造成的物体打击应当属于起重伤害。

三、单元划分

单元划分是危险危害因素识别的前提,也是危险源辨识的基础。在单元划分中,既要考虑识别过程的简便,也要考虑后期控制和监督工作的合理性。在实践中,可把握四个原则。

(一)以区域为主的原则

根据不同部位生产生活特点,将施工现场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一个区域作为一个单元。比如将一片钢筋加工场地、一条开挖隧洞、一片生活营地等某个区域作为一个单元。这种做法,其实是识别区域内突出的危险危害因素。如果将区域不断拆分,识别过程将是无穷无尽的过程。

(二)类同合并的原则

在施工环境、施工作业特点、安全风险类同的情况下,将相邻几个区域合并为一个单元。比如引水发电系统并排的几条引水斜井,可以合并为一个单元。

(三)高风险单独辨识的原则

高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生事故的概率高,如竖井开挖作业、林区动火作业等;二是发生事故的后果严重,如缆机安装拆除区域、民爆物品存储区域等。

(四)有利于监控的原则

危险源辨识的目的是服务于后续的监控工作,因此在单元划分时,不仅要考虑辨识工作的方便,还应考虑控制责任的界限是否清晰,是否有利于监督考核等因素。例如,某大坝左右岸边坡支护作业面高峰期上万平方米,虽然作业特点类同、区域连续,但场面过大,如果作为一个单元,多个部位控制责任的界限混乱,监督考核工作难以开展,因此可以纵断面、各级马道为界将左右岸边坡划分为多个单元。

四、识别程序

危险危害因素共分为27种,为便于快速、准确识别单元中存在哪些危险危害因素,可以将各种危险危害因素及其常见的能量源或能量载体制成一个表格。在识别过程中,可以先对照表格检查,将明显不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筛分掉,从而减小工作量。这个表格如同筛子,可称为筛查表,如表1。

如果单元中不存在危险危害因素相对应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载体,则排除该危险危害因素;如果存在,再根据能量源或能量载体特性、作用、来源以及各因素的定义,确定危险危害因素类别。

例如,以一边坡支护现场为例,分析单元中的危险危害因素。

对照筛分表,可以快速排除车辆伤害、起重伤害、淹溺、灼烫、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等12种危险因素,以及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其他危害因素等6种危害因素。

剩余的危险危害因素,再根据能量源或能量载体特性、作用、来源以及各因素的定义,确定危险危害因素类别,即可得知上述边坡支护部位存在以下危险危害因素: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坍塌、火灾、机械伤害、容器爆炸、其他伤害、生产性粉尘等9种危险危害因素。

五、结语

通过上述方法,能够比较快速地识别单元中的各种危险危害因素。在实践中,参建单位根据识别成果,进一步分析危险危害因素致害过程及特点,从而制定对应的预控措施,极大地提高了风险控制和安全管理的针对性,为工程平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大坝左右两岸500m级高边坡开挖及支护未发生一起坍塌、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伤亡事故。但是该方法中用到的筛查表,其中罗列的能量源或载体还需不断补充和完善,单元划分原则仍需进一步总结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铁民主编.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

拆除工程危险源辨识及措施篇7

关键词:高层;钢结构;火灾危险源;防火设计

一、现代高层办公建筑的特点

(1)现代高层办公建筑的特点

建筑内人员总量大;功能综合性强,除配备有办公用房、服务用房、水电辅助用房和汽车库外,还有多功能厅、会议厅、信息网络中心以及休闲娱乐场所等;建筑造型多元化,往往追求通透视觉效果而采用大空间。

(2)高层商业建筑现代高层商业建筑的特点

体量大,使用功能复杂;人流、物流、财富集中,人群不固定;建筑功能多;可燃物多;建筑形式及结构形式多样。商业建筑往往是火灾事故高发地点。

(3)高层商住楼高层商住楼的特点

整体建筑趋于大型化;裙房的体量越来越大,裙房占地面积少则几千平米,多则上万平米;住宅的数量多、形式复杂,为了满足屋顶景观、人流、采光等要求,住宅多靠裙房布置;建筑功能多;疏散线路及人流设计复杂。

二、火灾危险源分析

火灾危险源的辨识与分析是设置火灾场景的基础,也是性能化防火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危险源进行识别与分析需要确定其可能产生的危害的种类,分布和途径。

危险源是危险的根源,是指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危险。根据事故致因理论中的能量意外释放论,危险源可以分为两类。

(1)第一类危险源是可燃物。它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是导致事故造成危害的能量主体,它决定了火灾产生的危害的严重程度。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确定的可燃物,其火灾荷载密度、热释放速率、对环境的辐射热流量等参数相对确定。同时,可燃物燃烧产生的烟气除了温度会随时间进度、空间状态及供氧情况的不同而发生较大变化外,其遮光性和毒性也都相对确定。因此可以讲,第一类危险源的危险性随着空间内可燃物的确定而相对固定。可以认为,建筑内只要存在一定数量的可燃物,那么火灾危险源就永远存在。建筑中常见的第一类危险源有:

装修材料,包括墙面、地面以及天花板等装饰材料;

家具、办公用品等移动可燃物;

燃气等气体可燃物。

(2)第二类危险源是引发可燃物燃烧的各种事件。它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了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从火灾的发展过程看,控制起火措施、火灾报警措施、自动灭火措施、防排烟措施、组织人员疏散措施、灭火救援措施以及建筑物结构防火措施等共同构成了火灾防治体系,每一个环节在火灾过程的不同时段分别起着不同的约束和限制作用,其作用大小和效果影响着第二类危险源危险性程度的高低。建筑中常见的第二类危险源有:

建筑设计方面

设计人员忽视建筑防火规范,使用不符合规范的建筑材料;空间或排烟设计不佳,造成无法排烟、逃生路线不顺畅、容易起火燃烧等情形;电气设备设计不当,造成电气起火的危险状况。

使用管理方面

违规使用、违章建筑、隔间任意拆除更改、装修使用可燃性建材、放置危险物品、主动防火措施未启动时的施工作业,如焊星掉落导致火灾、变更消防设备及报警系统、不注意维护导致电气老化等因素。造成火灾形成且不易扑救,如现在很多公共娱乐场所存在这方面问题。

全民防火意识方面

缺乏消防基本常识,不重视耐火材料的使用,任意变更或拆除消防设备,随意存放易燃品,乱扔烟头等。

三、结构性能化防火的火灾场景设计

1、选择对结构产生较大影响的场景结构

在高温下会产生高温变形和材料力学性质的变化,火灾下对结构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构件周围的烟气温度。火灾场景的选择也应该选择温度变化明显,对结构的力学性能会有较大影响的场景进行分析,而四种典型火灾场景中,密闭空间的焖燃火灾主要产生的是对人体造成影响的烟气,伴随局部的高温,但对结构影响较小,而受自动喷淋系统控制的火灾的火源功率也较小,远未达到轰然状态,对结构的影响也较小。因此,进行结构性能化防火设计主要考虑前两种:一为空间较小、非密闭的充分发展的火灾,二为大空间的局部火灾。

2、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场景

火灾场景的由于建筑结构,使用功能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建筑具有不同的火灾发展及蔓延过程。因此,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要灵活结合不同建筑的实际特点,将不同的影响因素作为火灾模型的边界条件结合到火源特性的研究中去,以体现不同建筑火灾发展和蔓延的特点。从数学角度分析,火灾场景要选择可能发生的概率较大的进行分析,更能体现真实的火灾情况。

3、考虑极端情况的场景

结构的安全是建筑防火的最后一道保障,一旦在疏散及搜救过程中发生了结构坍塌的事故,则必然导致重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进行结构防火的设计应考虑极端情况下的火灾发生后结构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C.R?ben,M.Gillie,J.Torero,Structural behavior during a vertically travelling fire,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2010;66:191-197

[2]李国强,贺军利,蒋首超.约束钢梁的抗火试验与验算[J].土木工程学报,2000,33(2):23~26.

[3]李国强,王培军,Yong-ChangWang,火灾下约束钢柱受力性能实用分析方法(1)―轴力作用下的约束钢柱[J].土木工程学报,2010.8,43:16-22。

拆除工程危险源辨识及措施篇8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安全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建筑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分类

广义上说,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就是重大危险源。根据建筑施工事故类型分布情况和发生的频率、部位和危害程度,经过辨识、评价,建筑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除包括坍塌、触电、高处坠落、起重伤害、物体打击外,火灾、中毒、职业病等也属于重大危险源。

2. 建筑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1)制定目标及管理方案

1)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安全目标管理体系,每年年初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年度安全目标,包括生产安全事故控制目标、安全达标目标、文明施工实现目标及其他管理目标等。做到目标层层分解,保证措施层层落实。

2)根据各施工项目对施工现场危险源的调查情况,施工企业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危险源的风险及影响进行分析、评价,以确定重大危险源,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危险源管理方案,经企业安全、技术负责人审批后下发至施工项目部参照执行。

(2)工程施工前控制管理

1)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要按照《山东省建筑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查与专家论证办法》要求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编制出安全技术措施全面的整体施工组织设计,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制定有针对性的专项方案,经安全、设备、质量技术、材料等部门及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联合会审,施工总承包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后, 方可组织实施。对于达到专家论证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必须经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组论证、审查通过后方可实施。

2)在专项方案实施前,编制人员或技术负责人应向现场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特别是易发事故的部位、环节及其防范措施进行重点强调。项目部技术人员在施工中要及时向施工班组长、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及环境交底,使全体作业人员明白工程施工特点及各施工阶段安全施工的要求, 掌握各自岗位职责和安全操作方法,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伤亡事故的发生。

(3)工程施工中过程控制

1)强化培训教育

对涉及危险源控制的有关人员要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危险源控制管理的意义,本单位(岗位)的主要危险类型,产生危险的主要原因,控制事故发生的主要方法及日常的安全操作要求,应急措施和各种具体的管理要求。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实行危险源控制管理的自觉性,掌握进行控制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对从事危险源岗位工作的人员要作针对性培训,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文化素质,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加强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 以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增加安全生产知识,为施工作业安全奠定基础。

2)加强现场监督检查

建筑施工企业应每月至少一次、项目部每旬至少一次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安全检查,现场安全员应每天进行巡查,特别是对于易发事故的重大危险源更要重点监督、重点检查,及时发现隐患,及时按照“三定原则”进行整改,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必要时可以开展专项治理,加大检查力度和奖惩力度,确保施工作业环境和人员状态安全。

3)执行安全验收制度

基坑支护、施工用电、塔吊、施工机具、脚手架、安全防护等重点安全设施经项目部及公司验收合格方可使用。

(4)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防护措施

1)土方开挖及基础施工

基础施工前必须进行勘察, 摸清地下情况,制定施工方案,按照土质的情况设置安全边坡或坑壁支撑; 对于土质疏松或较深的沟坑必须进行支护,编制《基坑支护施工方案》,经审批后实施;对于挖出的泥土,要按规定位置,不得随意沿围墙或临时建筑堆放。

人工挖土方或开挖基坑应结合周围条件、开挖范围,适当安排工人的人数,保证相互间的安全距离,避免由于工作面狭窄造成彼此干扰,影响工序和造成伤害事故。使用机械挖土时,人员不得站在其作业半径内, 开挖宜从上到下分层依次连续进行,尽快完成。

施工中应做好排水措施,以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内,以免边坡塌方或基土遭到破坏。挖掘土方有地下水时,应采取降水措施,以保障施工安全。为避免大雨冲刷及地表水的浸透,影响边坡稳定,留置时间较长的边坡表面宜抹水泥砂浆,或铺石块等防护。基坑要按规定放坡或做支护, 抛土应距槽边1m以外,高度不能超过1.5m,以免土壁负荷过大而坍塌。每天作业前应检查基槽支撑和土壁的稳定情况,如发现异常要立即采取防范、补救、加固措施。

2)塔机安拆及使用

塔机安拆必须由具备相应拆装资质的队伍进行,安拆前,项目部要对起重机械拆装资质和拆装工证件进行审查, 并审查塔机安拆方案和安全交底,做好安拆过程监控,以保证安拆安全。

塔机应定人定机,由专人负责,非安装、维修、驾驶人员未经许可不得攀登塔机;作业时,应设专人与司机联系,并指挥吊装工作,严禁闲人走进塔机工作范围,起重臂下严禁站人。

塔机司机、信号指挥必须持证上岗,严禁酒后作业,并定期参加健康查体及继续教育学习,作业时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严禁违章作业。塔吊司机每天作业之前要认真试车,对各安全保护装置进行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修,不符合要求严禁作业,严禁带病吊物,并及时填写试车记录。

塔机基础底座砼强度必须达到说明书要求,超测水平度不能大于2mm。塔机应做好避雷接地和重复接地, 与外电线路小于安全距离要进行防护,两台塔机同时作业必须有可靠的防碰撞措施。风力大于4级,严禁拆装作业,风力大于6级,塔机严禁工作。吊物时要严格遵守“十不吊”原则,以保证作业安全。

3)脚手架工程

脚手架搭设必须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 -2011)要求。脚手架安拆必须采用具备安拆资质的队伍,人员必须是经过考核合格的专业架子工,作业时必须戴安全帽,系安全带,穿防滑鞋。六级及六级以上大风和雾、雨、雪天气时应停止脚手架作业,雨、雪后上架作业必须有防滑措施,并应及时扫除积雪。

搭、拆脚手架时,地面应设围栏和警戒标志,并派专人看守, 严禁从高处向下抛掷钢管及卡扣,严禁非操作人员入内。

在脚手架使用期间,严禁拆除以下杆件:主接点处的纵、横向水平杆,扫地杆,连墙件。密目网和平网防护要严密, 及时清理杂物,内立杆和墙之间要防护严密,距离小于10cm。

4)高空坠落预防措施

高处作业开始前,项目部安全技术人员要向作业人员现场进行交底,不进行交底不许作业。高处作业必须指定现场监护人员,并监督安全措施的落实,遇到危险情况时,监护人员有权下令停止作业。

施工现场必须按规定要求采取“四口”和“五临边”防护措施,施工现场的“四口、五临边”防护设施宜定型化、工具化;施工作业场所有可能坠落的物件应先行拆除或固定。高处作业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带,要高挂低用,不许栓挂在带有锐角的物体及不牢靠的地方。

在坡度大于25°的屋顶及其他构筑物作业或在轻型屋面作业时要使用垫板,并挂牢,放置平稳,必要并可行时,在下方架设安全网。严禁在没有防护设施的石棉瓦或其他物件上行走或作业。在降雨、降雪等天气下的露天高处作业,必须采取相应的防雨防滑措施。遇有六级以上大风、暴雨、雷雨、大雾等恶劣气候时禁止作业。

严禁上下同时垂直作业,特殊情况必须垂直作业的应经领导批准并在上下两层设专用防护棚或其他的隔离措施。高处作业随带的工具、材料等物,应放在不易坠落的稳妥之处,不得上下抛掷,以防掉落伤人。

(5)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

建筑施工单位及项目部必须成立安全应急救援小组,编制切实可行的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现场人员实施有针对性的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防止在事故发生时,因施救不当引发次生事故,增加事故伤亡损失。

3. 结束语

上一篇:生态旅游景区规划方案范文 下一篇:不动产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