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土壤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8 17:23:42

对土壤的认识

对土壤的认识篇1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是通过在不同的陆地生态系统进行土壤取样,对土壤生物和环境指标监测。在野外实习中,学生们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土壤中取样,在对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分进行物种调查和观测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地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从而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紧密联系。土壤取样是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的重要步骤,通过对土壤剖面的认识,结合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调查,学生能够理解土壤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土壤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使学生有机会把植被—土壤—大气各界面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联系起来考察,对生态学研究热点问题如温室气体的排放、碳循环和氮循环等有了更为深入细致的理解。生科类本科学生通过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能够把实验室室内实验与野外调查取样结合起来,从而树立生态系统整体认识观念,对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逐渐成为大学本科生态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大学生生态素质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的内容与方法 

土壤生态学是土壤学、生态学、地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相互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土壤生态学这一学科特点出发,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土壤生物与土壤结构、土壤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生物与生产力、土壤生物与生物防治等。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强调应用整体与局部结合的方法论,重视土壤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思路,通过野外实习观测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壤管理对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改变过程,探索从根本上改善与维持土壤生产力的方法。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主要包括土壤生物的调查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监测。土壤生物可分为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两大类。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等类群,利用磷脂脂肪酸检测、微生物纯培养、微生物生物量熏蒸测定等不同方法对土壤微生物进行分析。土壤动物包括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线形动物和原生动物等,通过显微镜观察对土壤中肉眼看不见的原生动物和线虫等进行分类鉴定。野外实习样本的观测训练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使本科学生对土壤生物有了具体形象的认知。同时,实验室室内实验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监测,包括土壤pH、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土壤总氮、土壤速效氮、土壤总磷、土壤速效磷等指标,做到较全面地观测对土壤生物影响的环境指标。野外实习和实验室室内实验的结合使学生从生态系统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在野外试验和室内操作过程中培养了生态感。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也关注人类活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会影响到土壤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相互作用,改变土壤生物主导的生态过程。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中引导学生观察人为干扰下土壤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探索适宜的土壤管理方法以利恢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中学生有机会观测到土壤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土壤生态过程的驱动因子和土壤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生态功能。野外实习把土壤生态过程与土壤生态系统格局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从宏观和微观多角度理解生态过程和格局之间的关系。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内容紧密结合当地生态系统管理的需求,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科研工作开展生科类本科学生的野外实习工作。当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其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是许多物种分布的南北分界。当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为本科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保障。在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当地生态定位研究站的科研工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土壤生态学基本知识,强化土壤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技能训练。野外实习把多学科交叉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学生的身体力行中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对土壤的认识篇2

摘 要:土壤肥料学实验是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研究综述了部分高校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学分、学时、实验项目及实验内容设置情况,结合红河学院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目前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以期为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改革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7.02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in soil fertilizer science experiment

 

zhang de-gang, liu yan-hong, shi xian, li chun-y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honghe, mengzi, yunnan 661100,china)

 

abstract: soil and fertilizer experiment was a kind of plant production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 this article reviewed course credits, hours, experimental projects and experimental content settings of soil and fertilizer experiment from some universities, combined with survey results of honghe university’s soil and fertilizer experimental questionnaire, present soil and fertilizer experiment teach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measures for soil and fertilizer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were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oil and fertilizer experiment curriculum reform, construc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soil fertilizer science;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教学环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全过程的重要步骤,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开发智力资源、孕育发明创造、丰富人类科技知识的重要手段[1]。土壤肥料学是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2]。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的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在对土壤肥料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的同时,着重给学生严格的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能力、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3]。

 

本研究归纳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土壤肥料学精品课程资料及部分文献资料,分析了目前部分高校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开设的基本情况,结合红河学院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学习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目前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1 部分高校土壤肥料学实验开设情况

1.1 实验课时、学分及实验项目

《土壤肥料学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土壤肥料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常用科学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由表1并结合部分文献资料可以看出,目前该课程的学时、学分及实验类别设置在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之间有很大差别,还有部分学校还是《土壤肥料学》理论课程的附属课程。从学分上看,有0.5~1个学分不等;从学时上看,有16~36个学时不等。由于学分学时的不同,实验项目设置上也存在差异,实验项目5~14个不等。另外,除室内实验野外,部分学校还安排1~2 d的野外实习。

 

1.2 实验项目内容

从表1可以看出,从开设频度来看,土壤学部分土壤有机质测定和土壤速效养分测定(部分学校分别开设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测定)、土壤机械组成分析、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和土壤酸碱性测定等经典实验被大多数院校开设。其他实验如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测定,主要成土矿物、岩石和母质的识别,土壤微量元素的测定等根据各学校学时安排被部分学校选开。

 

肥料学部分化学肥料的定性鉴定、过磷酸钙有效磷的测定两个实验被大部分院校开设。其他实验项目根据各学校情况选开,如作物缺素症状的外形诊断、植物体内全氮磷钾测定、尿素含氮量测定、尿素肥料中缩二脲含量的测定、磷二铵中水溶性磷的测定和肥料中钾含量的测定等。

 

2 红河学院土壤肥料学实验开设及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2.1 红河学院土壤肥料学实验开设情况

红河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土壤肥料学实验》是农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为1个学分,实践课对应36学时,在秋季学期开设。在参考了其他院校该门课程的开设情况后,结合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实验设置如表1所示。

2.2 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学习情况调查

为充分了解学生对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的认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能够顺利进行,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形式,问卷题目的设计考虑了实验课程开设必要性、兴趣、实验内容设置、学习收获及考核方法方面,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对刚学习过这门课程的红河学院农学系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和农学两个专业的2008、2009级175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在充分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等后作出选择,并对结果进行统计,问卷回收率100%,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1)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土壤肥料学实验开设的必要性调查结果显示,8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15%的学生认为一般,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对学习兴趣调查显示,6

0%的学生表示有兴趣,37%的学生表示一般,3%表示无所谓。结果说明,学生在理性上还是很重视这门课程的,绝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有兴趣,这为该门课程的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2)实验内容安排。

对土壤肥料学实验内容安排调查结果显示,52%的学生认为,实验教学对于理论课程的理解有一定帮助,24%的学生认为,实验内容应该侧重于教师安排与学生自主选择并重。24%的学生认为,让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到教师相关科研与实践训练中去。说明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我们应该总结前几届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需求来进行安排。从调查的结果看,学生对一些综合性、应用性强的实验项目更感兴趣。

 

(3)能力培养。

对土壤肥料学实验培养学生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认为培养了动手能力;24%学生认为培养了思维能力;26%的学生认为培养了合作能力;10%的学生认为培养了创新能力。显然,我们开设的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

 

(4)是否能体现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究性。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考试,布置一些专题让学生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对于这种形式,调查是否能体现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究性,调查结果表明,36%的学生认为能够体现;60%学生认为一般;4%的学生认为不能体现。

 

(5)考核方式。

对于实验考核方式,尝试过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设计并进行实验后撰写实验论文和操作考试等不同考核方式,对哪种考核方式对应用能力培养更有用调查结果显示,36%的学生认为实验与论文相结合;31%的学生认为操作考核;28%的学生认为开卷考试;5%的学生认为闭卷考试。表明实验除闭卷考试外,其他方式能被大部分同学接受。

 

3 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实践

3.1 存在的问题

3.1.1 实验项目类型单一 从部分学校开设土壤肥料学实验情况来看,在实验项目类型设置上,大多数还是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所占的比例很低。在实验内容上,很多实验主要注重巩固学生课程基础知识。这一现象在实验教学是否能体现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究性的问卷调查中也体现出来,仅有36%的学生认为体现出来。

 

3.1.2 学生完成实验环节不完整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的大部分步骤和内容(如:实验样品的制备、试剂的配置、仪器的准备及调试等)都是由实验技术人员课前准备好,学生在上实验课时只是从操作步骤开始做,完成每个实验的一小部分内容,学生缺乏对实验整体性、连续性的了解和系统知识的掌握。这样的结果导致学生脱离教师指导后无法独立完成一个实验。这在学生的毕业论文、学生毕业实习过程中表现非常突出,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

 

3.1.3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仍占主导 目前实验课的基本模式还是教师首先把实验目的、意义、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计算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写在黑板上详细讲解,然后让学生按操作步骤做实验。学生往往是做一步看一眼黑板,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改革与实践

(1)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6]。

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实验项目的类型设置上,应按学生基础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做到既有基础性的验证性实验训练,也有能体现对某一课程或与之相关联的多门课程综合知识运用,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运用的综合性实验,还要有教师提出实验目的、要求,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的设计性实验[7]。

 

但是,要真正达到综合性实验教学的目的,不是在课程设置上把验证性实验改成综合性实验即可,而是要在教学形式、手段上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提倡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近两年,我们设置了一些方向,如云南蒙自石榴园土壤养分状况分析、云南蒙自设施土壤养分变化分析等。在教师指导下,从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到实验分析试剂的配制和各实验项目的分析,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不再集中做实验,并且要求学生在期末结束前完成实验,然后根据实验数据撰写实验论文。

 

(2)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让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设计、实验准备(试剂的选择,试剂用量的计算,试剂的配置,试验仪器的准备与调试)、实验实施、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撰写实验报告等过程。这就需要更多的时间,要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实验的全过程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在参考了部分高校的做法以后,探索在学期前几周,主要进行一些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例如: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土壤速效养分的分析等实验。经过严格的实验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十一”长假前布置方向,让5~6名学生自由组合成不同小组,根据实验内容撰写实验计划,经实验指导教师修改审定后,让学生利用“十一”长假时间结合家乡土壤特点和当地主要作物进行实验设计,采集土壤、作物样品带回来进行实验,在不影响正常实验教学的情况下,实验室面向学生全面开放[8],学生与实验技术人员联系到实验室准备实验,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对学生实验准备过程的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样品采取、试剂配制、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实验论文撰写等过程。

对土壤的认识篇3

关键词:土壤污染;现状;预防;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1. 土壤污染的概念极其危害

1.1 土壤污染的概念

陆地的表面拥有肥力,并且能生长植物,这些厚度在2m左右的疏松表层就是土壤。土壤不仅仅可以给予植物生长的机械支撑力,还可以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其所必须的水以及氧气还有肥料等基本要素。随着近些年人口急剧膨胀,工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大批量的固体废物倾倒在土壤上,除此之外,大量的废水也渗入到土壤当中,而车辆所排放的尾气以及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也会随着雨水的飘落渗入到土壤当中。同时农业化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使得大量的化学肥量等散落到土壤上,最终使得土壤受到了大量的非点源污染,并在水土流失以及风蚀等等作用下,使得污染的面积越来越大。所以凡是干涉土壤正常的功能,损害植物生长尤其是农作物生长并降低农作物产量以及质量的物质都叫做土壤污染物。

1.2 土壤污染的危害

土壤的污染有着一定的滞后性,还有积累性和隐蔽性,是一种几乎无法逆转以及治疗的污染。正常来讲,污染物在进入到土壤当中,在直观上并不会有着很大的变化,通常都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详细地分析以及化验等等手段,才能确定该地土壤污染是否会对人畜造成影响。而由于污染物在土壤当中并不会稀释以及扩散,只会在土壤中不断地积累,在必要的时候就只能依靠换土或者是对土壤淋洗等手段方能解决,但其治理的成本高的可怕,且周期长见效慢。

根据相关资料,我国大概1/5的耕地有着不同程度的铅、砷以及铬等重金属污染,其中被工业三废所污染的耕地面积就达到惊人的1000万公顷。这一片被污染的土壤中,其有毒的污染物通过雨水的洗刷后,深入地下水源中,不仅会引发人畜中毒,还会诱导生成一些疑难杂症,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

2. 土壤污染的原因

2.1 农药过量使用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所使用的农药量高达50~60万吨,使用农药的面积达到惊人的2.8亿公顷以上,农田平均施用农药量每公顷达到14kg。这些直接喷洒到土壤中的农药,其中有一大部分被土壤吸附,而这些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由于非生物以及生物的作用,会形成稳定性不同的产物。喷施于农作物上的农药,除却被农作物吸收之外,还有一半以上会洒落在农田上。农作物从土壤当中吸收农药,会在植物的根部、果实甚至茎、叶当中积累,进而影响人畜的生命安全。

2.2 化肥过量使用

在我国,化肥每年的使用量会超过4100万吨。不能否认,使用化肥是农产品增产的重要手段,但是长期大量的使用氮和磷化肥会使得土壤的结构被破坏,使得土壤板结,耕地土壤退化,进而使得耕层变浅,保水肥能力严重下降,从而又进一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而剩余的未被植物吸收的一些化肥都会顺着植物根茎延伸至地下,甚至会转移到其他的地方,导致了土壤污染的范围加大。大量的使用化肥还会使得饲料农作物当中含有过多的硝酸盐,使得牲畜体内的氧气输送受到阻碍,导致牲畜患病甚至死亡。

2.3 大气的污染

机动车和工业废气对土壤的污染也非常大,这些废气中含有硫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当飘落到土地上就会造成土壤污染。其不仅会压制植物的发育生长,降低植物产品的品质,还会通过食物链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

2.4 工业废水的污染

冶金、化工、印染、电镀等行业废水的污染对于土壤污染来说是不可逆的一种严重污染,其造成的污染不仅仅是有机需氧物质污染,而且会造成重金属、热污染以及病原体的污染。这些污染会直接的影响农作物,使得农作物当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等,进而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以及健康。

3. 土壤污染的预防治理对策

3.1 加强宣传,建立长效机制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土地的污染防治重视不够,其根本原因就是对于土地污染的危害认识不足。土地污染会破坏掉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污染农作物产品,危害人类和牲畜的健康,将人们生活的环境恶化。因此一是要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对于土地污染的宣传教育必须要广泛地进行,提高各个部门以及广大群众对于土地污染危害的认识。通过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以及观念,使得人们重视土地污染的防止工作,最终让人们知晓防止土地污染是必须要做的。二是要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并积极引导公众参与,通过广大群众的参与,可以保障规划的民主和科学,使得规划更加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从而保障规划的实施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建议将保护土壤质量、防治土壤污染纳入立法,使得保护土壤环境得到法律的保障,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四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国土的防护治理是一项事关到社会发展的长远事业,所以这就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以得到全社会长期的支持和共同努力。

3.2 利用科技技术进行处理

对土壤的认识篇4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创新性教学;科研型;应用型;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H191

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1]。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土壤学可能将成为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2011年,浙江农林大学基于“生态性创新型大学”的理念,把环境科技学院更名为环境与资源,就是为了让本学院更好地以土壤学硕士学位点为基点,把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本科生更多地培养成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通过对《土壤学》的多年教学改革和创新探索经验,笔者认为面对社会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为了让当代农林院校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应该对《土壤学》教学进行以下的改革和创新。

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坚持的基本原则

自1985年建校开始,土壤学课程就是本校的重点建设课程,在其教学内容更新、课程实验改革、实习内容安排以及授课方式创新等方面都积累了十分重要的教学经验,同时也成功申请了部级精品课程,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给我们人类来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土壤,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环境质量问题。因此,土壤学的地位也日益显得十分重要。新的变化形式和当代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也不时地督促着我们对土壤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2]。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最主要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学生是当代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源泉,他们在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扎实地掌握土壤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要认真的学习农业土壤研究最新成果(如,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修复和土壤肥力提高等),同时也要重点掌握它们的应用和推广技术等方面知识。面对目前的情况,我们在对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土壤学课程改革与创新中,始终坚持“夯实基础,强调现代应用,突出前沿热点,各种学科交叉灌输”的原则,增加其适应性,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改革和设置

教师授课的目的是通过课堂、实验和实习来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加深对课本基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专业技术分析和应用能力,因此在上《土壤学》的基础理论课、实验课和实习课之前是同学们对本堂课的知识范围和目的有个初步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笔者采取了一下措施。

首先绪论的认真讲解和让学生养成上课之前必须预习的习惯。绪论是支撑这门课程成功的关键开端,它涵盖了整本书意义的精华,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之门。任课老师一定要详细的阐明《土壤学》在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所起到的作用,表明该课程内容与其它学科的关联性,所涉及的知识对当代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表达出这门课程对将来毕业直接走向社会的和从事科研机构的学生所起的关键作用。这样会大大的启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教学方式的合理运用。土壤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为了使学生对此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根据《土壤学》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的讲解和阐述。例如,在上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土壤环境污染修复、土壤有机污染与土壤自净能力和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章节属于应用性比较强的内容的课程之前,笔者会把班级想毕业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5~6个人,分成一个组,每个组的成员分别搜集3~4个不同研究方法,做成PPT的形式,再派出一个代表在讲台上进行系统的分类讲解,然后小组之间进行对比和讨论,最后小组再写出一个报告总结,作为本堂课的作业,算入平时的考核分数。另外例如对土壤中非污染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等学术研究性较强的内容,也采取上面类似的教学方式。这对于激发学生从主动学习土壤科学知识到被动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明确教学内容知识的现代性,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体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确立教学的基本点和切入点,提高学生把基本的理论知识与科学研究和目前社会适用技术相结合的水平。针对土壤肥力的衰减和提高内容,我们常常利用常规的土壤化验分析来指导施肥进行讲解和分析。但是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最新科研工作进行讲解。比如我们可以把最近科研动态热门的生物质碳(Biochar)作为一个学术成果较好的例子进行讲解,从实验的设计、样品的采集化验、数据的记录分析以及归纳总结进行一个完整的剖析,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从教学内容学习的知识所应用的方向,与现在农业科技结合的创新点,突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创新性和科学性。

三、实验和实习教学内容的合理改革

实验和实习课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消化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实验和实习的合理组织安排对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3]。以前实验和实习不仅与课程内容脱节,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多是应付为主。这样就无法让实验课和土壤学课程内容有很好的融合,也不能保证让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得到合理的应用验证。

针对以前的情况,我们把实验、实习环节与土壤学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首先实验课程尽量安排在课堂的基础理论课之后,保证不脱节。同时实验课程组织安排分成“基础型”、“科研型”和“应用型”的分析测试系列实验组,每组4~5之人,并且每组实验内容尽可能与教师的科研创新项目、大学生的创新科研项目、研究生论文工作及生产单位土壤资源分析调查任务结合起来;而且每个小组的实验设计、样品采集与处理、数据分析、实验报告写作等环节均让其学生参与并独立认真的完成。此外鼓励每个小组学生发表成功的小论文可以作为本组成员的毕业论文。这样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的操作应用能力。最近几年的改革实践成果表明有很好的成效,学生也一致反映良好。

其次对于每次的实习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写出一份实习心得报告。这样可以有效地把实习与土壤学知识和实验内容更好地融合,显著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满足了社会生产及一些科研单位项目的需求。

四、考核制度的适度改革

教师对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学生土壤学课程成绩的科学和客观考核,会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每个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4]。土壤学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多数的学生反映该课程总体上难度不强。大学生的考试本来就是主要考察其的思维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采取基础知识充分理解的前提下,让其运用实验和实习过程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去分析、归纳和总结做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以后社会和科研单位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自学的主动性,在土壤学考试课程中也应该加大实验课程内容和实习过程的技术能力的测试。学生课堂问题提问和讨论气氛的活跃性和平时学习过程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以及其实验和实习过程表现和实验内容实习报告的质量程度,也应该作为学生考核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能让学生养成一种“平时松,考试严”的心里状态。

因此该课程学生成绩的考核应该包括基础理论测试,实验课程内容和实习过程等的实际应用能力考核,学生课堂及其平时学习过程中表现评价。其中考试占据考核分数的60%,实验实习能力考核占据30%,学生平时态度变现占据10%。这样综合的科学评价方法对学生课程理论基础的学习,实验实习技术应用操作能力,以后社会工作和科研态度都能有较好的体现。

五、总结

土壤学是各高校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最基本的重要专业课,有着较强的科研和实际运用价值,对学生以后的社会工作和科研学习肩负着重要的任务。目前,面对社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新型农业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及一系列新的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授课教师应该及时的对土壤学课程做出更新和改革,来满足学生对知识渴求和时代的需求。合理的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实验实习的教学内容,科学负责的对待学生的考核结果,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真正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其能迅速地适应和融入到以后的社会和科研工作中。

参考文献:

苏德纯.土壤重金属污染与食品安全[J].世界环境,2010,(5):18~19.

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9(9):56~59.

耿玉清,王艳青.土壤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C].韩海荣.改革·创新·发展——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选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对土壤的认识篇5

关键词:土壤; 资源; 环保课程; 开发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081-001

在我国,对于很多地方为了单纯追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忽视了环境的急剧恶化的现象,人们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土壤资源能否永续利用,取决于今天青少年心灵中绿意的深浅。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在这里指专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教学场所,下面简称基地)的教育对象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往往拥有一般学校所没有的丰富的天然资源――土壤。在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利用基地的土壤资源开发出一系列环保课程,编制一套关于土壤的环保教材,添置一批分析研究土壤的实验器材,培养一批专业的环保教育的教师,更有助于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全面提高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之中。

那如何利用基地的土壤资源进行环保课程的开发呢?笔者认为:

第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要围绕土壤资源为主线开发一系列针对学生年龄特征的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趣味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就首先要求基地的老师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既包括所开发的环保课程的专业知识,还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专业知识。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专业知识欠缺,需要大量的学习,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从而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坚力量,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实施,让学生充分领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魅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的指导教师可能缺乏专业的系统的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盲目。因此,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教师十分需要跨学科的专业学习,还要走出社会,向凡与综合实践活动环保课程有关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学习,在他们的指导下,掌握其中的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这样才更有利于开发土壤资源方面的环保课程。

第二,充分挖掘土壤资源,建立环保课程框架

笔者认为,要开发以土壤资源为切入点的环保课程,要紧紧围绕环保与资源这条主线,形成一系列层层递进的关于土壤方面的环保课程,通过野外调查、实验室研究、实地挖掘剖面等方法,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土壤世界,了解土壤的形成、结构,土壤中的空气、水分、养分、矿物、微生物、动物与植物的关系,以及土壤与人类、自然的关系等。

第三,大胆开展教育实践,不断梳理丰富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土壤资源环保课程的开发需要不断的理论认识,然后不断的实践验证,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又在实践上不断地推进,这个环保课程的开发呈螺旋式上升的形态。建立了土壤资源方面的环保课程架构后,教师在已有基础上,可以一边着手编写环保课程方面的专业教材,一边进行大胆的教学尝试,不断修改,不断验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对于我们来说,毕竟是新生事物。一方面,一线的教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另一方面,指导性材料本身是对课程纲要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设计与实施依据,有助于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有助于活动设计与活动开展的规范和科学。但教材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最终形式,更加不能成为这门课程的终极目的,一部专业的教材,可以给教师提供借鉴,有利于学校课程内容形成系统,不断丰富,不断延伸。

综上所述,环保教育研究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是一项公益性研究,对于环保而言,行动胜过千言万语。环保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环保习惯也不是可以固守不变的,所以环保教育也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关于土壤资源环保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虽然我们也感到教师会存在研究经验不足的因素,由于受到自身和外部条件的制约,再加上项目的研究缺少专家的直面指导和引领,让教师的研究与实施感到困难,难以将其中很多环保知识与道理与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相适应。但我们相信,随着基地不断开发与研究,涵盖中小学不同年龄段的土壤环保主题教育内容,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教师操作的环保课程,增强了学区内学生的环保意识,对家庭、对社区也有很好的宣传和带动作用,必将收到良好的效应。预计未来推广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基于此,就值得我们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2]门秀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开明出版社,2003年5月

[3]姜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4]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

[5]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

[6]崔允,王少非,夏雪梅.《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7]赵喜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初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期

[8]林大仪,谢英荷.《土壤学》(第2版)[M]2011年4月

[9]赵义涛,姜佰文,梁运江.《土壤肥料学》[M]2012年6月

[10]乔胜英.《土壤理化性质实验指导书》[M]2012年4月

[11](英)杰拉德・切希尔.《土壤动物》[M]2012年5月

对土壤的认识篇6

关键词:电白区;耕地养分;施肥;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1.043

1电白区耕地养分情况分析

根据本区3184个水稻田土壤的调查分析结果,本区稻田土壤各种养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有机质27.6克/公斤、全氮1.55克/公斤、有效磷35.1毫克/公斤、速效钾52毫克/公斤。在各养分元素中,缺素水平占全部采样点的比例:有机质 (

根据全区341个耕层土壤样点的调查分析结果,该区耕地土壤有效中微量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有效钙370毫克/公斤,有效镁37.5毫克/公斤,有效铁85毫克/公斤,有效锰5.8毫克/公斤,有效铜0.99毫克/公斤,有效锌1.88毫克/公斤。从低于缺素水平比例来看,有73.36%的样点土壤有效钙含量在缺钙临界值以下,博贺镇、陈村镇、电城镇、岭门镇、罗坑镇耕地土壤缺钙比例在90%以上,可见,我区耕地土壤缺钙情况较为严重。全区耕地土壤有92.38%的样点土壤有效镁含量在缺镁临界值以下,大部分乡(镇)的耕地土壤缺镁严重,其贺镇、陈村镇、旦场镇、黄岭镇、罗坑镇缺镁土壤样点的比例达到了100%。从整体上来说,电白区耕地有效铁含量属丰富水平,所有样点有效铁含量均高于缺铁临界值。有63.82%的样点土壤有效锰含量在缺锰临界值以下,其中,电城镇、观珠镇、林头镇、马踏镇缺锰最严重,缺锰土壤样点的比例超过70%,其余各镇缺锰土壤样点的比例在20%~70%左右。有4.71%的样点土壤有效铜含量在缺铜临界值以下,集中在博贺镇、旦场镇、岭门镇、马踏镇、望夫镇等镇,其余各镇耕地均不缺铜。我区耕地土壤仅有5.00%的样点土壤有效锌含量在缺锌临界值以下,博贺镇、陈村镇、岭门镇耕地缺锌样点比例超过10%,电城镇、观珠镇、林头镇、马踏镇、沙琅镇和望夫镇耕地缺锌样点比例在5%左右,其余各镇耕地不缺锌。

2耕地施肥状况分析

根据3629户水稻种植农户调查数据,施用有机肥料农户仅为1户,品种为人粪尿。化肥类型中氮肥以尿素(46%)、碳铵(17%)、硫酸铵(17%)、碳酸氢铵(17%)为主,磷肥主要以过磷酸钙(14%)、钙镁磷肥(15%)为主,钾肥主要以氯化钾(60%)、硫酸钾(52%)为主,三元复合肥以俄罗斯复合肥(16∶16∶16)、撒可富复合肥(17∶17∶17)和芬兰复合肥(15∶15∶15)为主。除此之外,还有水稻配方肥和掺混肥。调查结果表明:在水稻用肥结构中,以复合肥和单质化肥为主,基本不施有机肥。平均施用纯氮10.9公斤/亩,纯磷3.7公斤/亩,纯钾5.4公斤/亩,氮、磷、钾纯养分量之比为1∶0.34∶0.50。

3目前施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有机肥施用不足

据本次调查结果,不少农户对科学施肥概念缺少认识,过分依赖化肥的使用,忽视了有机肥的利用。有机肥施用不足,不利于地力提高和可持续利用。

3.2氮磷钾配比不平衡

就本区稻田投肥总量而言,稻田平均施用纯氮10.9公斤/亩,纯磷3.7公斤/亩,纯钾5.4公斤/亩,氮、磷、钾纯养分量之比为:1∶0.34∶0.50。与水稻吸收的养分比例1∶0.5∶1.2比较,钾素供应明显不足,从而造成稻田土壤钾素的亏缺。地力调查结果也显示出电白区耕地土壤磷含量水平极丰富,而土壤钾含量水平较低,接近缺乏水平。

3.3中微量元素不施或少施

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农户普遍少施或不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因此土壤中有效钙、有效镁和有效锰严重缺乏。

4提高耕地地力的对策和措施

4.1增施有机肥,培肥土壤

当前有机肥施用率不高,形成大量有机肥源的浪费。今后要通过实施“沃土工程”,进一步抓好有机肥施用,因地制宜,把有机肥投入的重点放在禽、畜粪便的利用和秸秆还田方面。

4.2适当补充中微量营养元素

调查结果表明,电白区耕地土壤严重缺钙、镁和锰等中微量元素,要高度重视中微量元素在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及时补充耕地中的微量元素尤其是镁、钙、锰等中微量元素。

4.3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的认识和水平

通过开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和农业生产技能讲座,增强科学施肥意识,宣传土壤肥料基本知识,传授施肥技能,让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科学施肥不仅可以减少肥料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而且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4.4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在总结群众施肥习惯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土属、不同地力养分含量,不同土壤类型以及水稻、蔬菜、花生、果树等主要农作物的生长特性,结合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进行田间肥效试验、示范,制定相应的施肥配方建议卡,供农户及生产基地参照施肥。

对土壤的认识篇7

一、深松整地的作用与好处

1.打破犁底层,加深耕层,提高耕地质量。多年的旋耕会形成坚硬的犁底层,犁底层不利于水分的渗入和植物根系的下扎。机械深松时,深松铲从犁底层下部通过,可有效打破原有犁底层。

2.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深松深层土壤,有利于水分的渗入,加之深松后一般土壤表面粗糙度增加,可阻碍雨水径流,延长雨水渗入时间,因此深松整地的蓄水力比较大。

3.改善土壤结构。深松后形成虚实并存的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的气体交换,促进微生物的活化和矿物质的分解,改善土壤肥力。

4.减少降雨径流,减少土壤水蚀。深松不翻层土层,使残渣、秸秆、杂草大部分覆盖于地表,有利于保水,减少风蚀,又可以吸纳更多的雨水,还可以延缓径流的产生,减弱径流的强度,减少水土流失,有效的保护土壤。

5.农作物管理也实现全面机械化,但作业时的机械会造成一定的土壤压实,利用深松作业可以消除由于机器进行实地作业造成的土壤压实。

6.土地深松后,可增加肥料的溶解能力,在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提高肥料利用率上都有较大的能力。

7.深松整地可以破坏越冬害虫的生存环境,使得害虫来年不可以正常的孵化,深松整地时还可以收拾掉一些今年的病害植株,减少病原菌,来年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8.有效提高作物产量。机械化深松能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地温,促进了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释放土壤潜在营养,培肥地力,增产效果明显。

二、深松整地技术

1.连年旋耕地块,土壤深松周期一般2~3年进行一次,也可根据土壤条件和作物管理机具进地次数,掌握深松间隔周期。

2.进行深松时,土壤含水量一般在15%~22%,土壤密度14克/立方厘米。在土壤含水量较大、土壤黏重地块,不宜深松作业。

3.松土深度一般为30~35厘米;深松间隔小麦为40~80厘米,玉米为40~60厘米。

4.深松作业时间可在夏季前茬小麦收获后或秋季玉米刚收完小麦播种之前,全方位深松必须在秋后进行,间隔深松在夏季或秋季都行。

5.深松作业时要深度保持一致,不得漏松。

三、深松作业存在的问题

1.现在的一家一户承包责任制,人均耕作面积比较小,一部分农民对农业生产思想上不重视,更对深松作业认识不够。

2.一些农民虽然认识到土壤深松的好处,但一般家庭所拥有的动力机械满足不了深松动力要求,深松机具需大动力机械带动。

3.深松整地机械配套下来一般价格较高,加之深松整地机械的补贴标准不高,农民购买有一定困难。

四、对策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广泛宣传机械深松整地的技术要领和实际效果。

2.加强深松技术培训。加强农技人员土地深松技术服务能力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把深松作业、品种种植、配方施肥等技术结合起来,实现农机农艺的有机融合和对接,促进机械深松技术的快速普及和推广。

3.搞好示范带动。结合生产厂家,把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集一体的适合本地作业的深松机具引进示范,通过观摩培训、现场指导带动周边群众推广应用到生产中去。

对土壤的认识篇8

关键词:水土保持;概念;方案编制;水体损失;

1 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由水土保持的概念看来,要弄清水土保持的内容,还必须弄清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虽然未在国际经典辞书上找到专门简明释意条目,但根据一些国际学术专著,它们的意义也是比较明确的:是指土壤侵蚀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什么又是土壤侵蚀呢?土壤侵蚀是国际通用的土壤学学术用语,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和机构对此定义大致相同,即水、风、重力等作用下土壤的流失。国内定义是:是指土壤在内外力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由此看来,水土保持涉及的内容除了防治水土资源的流失外,还赋予了利用水土资源、绿化美化环境等。其中,防治水土流失涉及了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内容,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涉及了植物侵蚀、化学侵蚀、慎重考虑工程措施等内容,绿化美化环境则涉及了植树造林、慎重使用复垦措施等内容。总之,水土保持已不是最初的水土流失防治,即采取措施简简单单地把水土资源固定在某一个区域。

2 问题根源的解析

前面已经说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我想最根本的是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而没有意识到水土保护的根本目的。现结合前面给出的概念来解析这些问题。

2.1 肤浅地把“保持”理解为“保护”。保持含义不仅限于保护,而是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由于一部分人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土壤保护、甚至与土壤侵蚀控制等同起来,没有意识到土壤的改良以及土壤合理利用于农、林业生产,即没有考虑到对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在方案设计的时候,仅着眼于防治土体的损失,进行机械地“固定”处理,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导致非水土保持专业人员重视工程措施而忽视了植物措施。

2.2 未能着眼于提高土地生产力。

因为他们认为,用工程措施可以把土壤很好地圈定在某一空间范围,甚至于有人采用表层硬化处理。当然,这样处理后基本不会发生土壤侵蚀的现象。但他们没有考虑到这样处理后可能会增加圈定土壤的再利用难度,如将再利用的时候得撬开硬化层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等,即降低了土地生产力。这正因为此,他们在方案设计中没有考虑到化学侵蚀,忽略了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和生产运营过程中废弃物含有的化学物质对土壤水体的污染和对土壤本身的盐碱化。还有的就是忽略植物措施对土壤的改良功能及其对荒漠化的防治功效,在方案编制中忽略植物措施,至少不对石料场、石渣场采用植物措施,加速了该区域土地石漠化、荒漠化的进程。也有人在方案编制中不是先考虑提高土地生产力方面的土地熟化,而是随意采用复垦措施,使土地越垦越穷,从而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相对次要一点的是,在方案中没有提及风力的扬尘等对土地沙化的影响。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提高土地生产力呢? 因为他们只知道土地是限制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知道中国仅有10.2%的土地面积适于农业,37.1%适于畜牧,且风与水冲刷严重。目前,不仅要考虑全国人民的粮食问题,还应该注意到土地资源的备战备荒,即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把弃渣场设置在农田的方案也是不可取的。就算弃渣在水土保持措施处理后,能够使土地生产力提高到以前农田状况下的水平(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但弃渣场本身占压了肥沃的土壤,让其退化变得难以利用。据科学测算,自然风化1cm 表土层需要400 年时间,而风化成30cm耕作层,则至少需要1.2 万年。但破坏这1.2 万年才风化成的耕作层,却只需一朝一夕就完成了。这是一种资源在时间上的巨大浪费。

2.3 对绿化、美化环境认识

由于没有意识到绿化、美化环境,一部分人没有考虑植物措施、或是乱用植物措施、或是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等。总的说来,是对绿化、美化环境的认识没有深入。没有考虑植物措施的人完全没有考虑水土保持的绿化、美化这一部分内容。在方案设计中,不再乎植物措施,认为在工程措施的防护下,已经能够达到防治目标,采用植物措施纯属多余,或是利用自然的自身修复能力进行修复也可达到实施该措施的目的。乱用植物措施是不知道植物间的互生与对土壤肥力的竞争和只知道植物对土壤的改良、不知道一些植物在人为作用下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即植物侵蚀)。他们要么是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没有考虑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之间的关系对各树种进行优化配置;要么乱用植物种造林,使得外来物种入侵并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造成植物侵蚀。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的人是对植物的绿化、美化作用的认识深度不够而总认为种下去就能达到绿化、美化的作用。他们要么是随意设计,没有考虑立地条件;要么是简单设计,没有考虑混交造林;在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设计中,没有考虑造林密度对生长量的影响;当然,他们植物措施中更不会考虑到微生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其实,植物措施常常是和生物措施相互通用的)。这些原因的造成与非专业人员没有扎实的水土保持理论基础是分不开的,同时方案评审过程中过多的非专业评委也是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之一。

2.4 要从定义上理解,要注意到事物的发展

水同土地资源一样,是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地下水资源有限,地面水分配不均,事实上只有20%的水分布在64%的耕地上。估计到2050 年,将缺水4,000 亿立方米(目前设施,总共为供应5,000 亿立方米,已经不敷需要),水资源方面形势严峻。

早期,人们只提出了土壤保持这一概念。而今,还有很大一部分在停留在这一概念上或在这一概念上前进不大,认为只是对于水力、风力等各类因素引起的土壤侵蚀的治理。于是,他们没有注重水体的保护和利用,没有意识到化学侵蚀带来的危害。也就是说,没有水忧患与水战略的意识。当然,这些还与水体保护的具体定义有关,因为在这一方面大家还持不同的意见:如国内有人把入渗作为一种水体保护措施;但有人认为,入渗到地层深处的水体已经变得难以利用。个人认为,水资源的保持要从水资源的利用、便于利用出发,做好库存,同时进行防污染处理。

3.对今后方案编制工作的希望

上一篇: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范文 下一篇: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