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业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7 17:14:51

轻工业的发展

轻工业的发展篇1

关键字:中国;轻工机械行业;发展趋势

为了减少我国与外国在轻工机械行业的发展水平等差距,就必须对轻工机械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做出了解和判断,通过分析轻工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确定我国下一步的计划和目标,努力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本文就从轻工机械行业的特点和我国轻工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一些分析和探究,并对能促进我国轻工机械行业发展的途径做一些讨论。

一、轻工机械行业的概念

1、轻工机械的定义和分类

对于轻工机械的定义,一般就是指能提供人们生活的一些消费品和一些手工工具的一个行业,按照轻工机械所加工的原材料的不同可以讲轻工机械行业划分为以农产品为原材料和非农产品为远材料的轻工机械行业,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轻工机械行业一般都是对食品等衣食住行的相关产品,而对于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机械加工一般都是对一些工业产品进行加工,生产一些文体用品和医药用品等日常消耗用品。

2、轻工机械的特点

轻工机械行业是一门应用科学,因此具有多学科应用、中小企业为主、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环节等特点,由于轻工机械是轻工业发展的一种新的方式,因此轻工机械是一门新兴的科学,随着人们对于工业设计的艺术感等方面的加强,更加加快了轻工机械的加工工艺的进步,轻工机械可以对一些材料进行精密的加工,在如今这个对消费品不仅要有物品本身的需要,还要有美学的价值,而轻工机械正好可以对这些产品进行一些美学的精加工;目前轻工机械在我国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轻工机械占到了总轻工机械企业总数的99%以上;作为轻工业之一的轻工机械也就成了轻工业国民经济循环的一个环节,对于轻工机械加工的原料,有一多半都是来自于农产品,其余来自于矿产等,这就使轻工机械加工行业成了国民经济循环中的一个环节,与国民经济密不可分。

二、我国轻工机械行业发展趋势

1、市场和企业组织发展趋势

据相关部门统计,轻工机械在出口和生产的总量在轻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的产业,因此对于轻工机械的市场和企业组织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目前轻工机械在市场上主要有十一个大类,而在这十一个大类中,缝制机械在轻工机械中的发展势头最猛,是目前市场上最有代表性的轻工机械。

2、机械产品发展趋势

对于轻工机械的加工的机械产品的发展,无疑是在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高科技化,先进的制造设备是高科技的重要参考之一,也是促进相关领域技术发展的重要依据,所以对于机械产品的自动化、数控化、高精度等相关方面发展成为了目前的主流趋势。

3、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轻工机械成为了劳动密集的产业,对于轻工机械行业的技术更新就更加快了,目前轻工机械行业是一个大的概念,轻工机械行业还可以细分成十几个具体的行业,每个行业的发展都不一样,但是对于这些轻工机械行业加工出来的产品高技术化是共同的,轻工机械行业正在向着精密化、智能化、绿色化等相关的技术方向发展。

4、管理发展趋势

随着轻工机械行业发展的加快和被人们越来越重视,轻工机械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了,因此对于轻工机械的管理也开始被人们关注,管理对于轻工机械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管理可以使轻工机械更加高效的生产,目前对于轻工机械的管理向着以人为本的管理和以科学的管理方向发展。

三、促进我国轻工机械行业发展的路径

1、加快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轻工机械业

由于我国的经济起步较晚,因此在轻工机械行业等方面的高科技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与西方和日本等一些发达的国家的轻工机械高新技术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对我国的轻工机械产业建立一个老旧设备和技术的淘汰机制,国家颁布一些相应的法律条文来明确老旧设备和技术的淘汰标准,使企业在执行时有条可依,并且政府等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于轻工机械产业的投入力度,这可以加快产业老旧设备和技术的淘汰速度,争取在三年内对传统的轻工机械产业完成基本的改造,对于轻工机械产业技术设备落后、资源消耗巨大、环保等不合格的产业区进行彻底的淘汰,利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的轻工机械产业是我国对传统的轻工机械老旧设备和技术淘汰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轻工机械发展的趋势。

2、实现生产业与轻工机械业的协调发展

在进行轻工机械产业的发展时,不能盲目的进行技术和企业的改革,还应该注意把实现的生产与轻工机械的发展协调起来,通过拉动内需和开脱一些国际市场来提高市场的需求带动轻工机械的发展,这样的方式才是一个协调的、完整的、可持续的发展,目前过年进行的家电下乡工程在很大的程度上拉动了我国的内需,这对于轻工机械行业的带动是很明显的.

3、以自主创新推动轻工机械业升级

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我国轻工机械产业的技术发展,都不能离开自主创新,只有自己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最大的利益,通过政府的鼓励进行重点技术的突破和轻工机械设备的生产,使轻工机械产业的高新技术自主化,通过产业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使轻工机械产业可以持续、良好的发展的同时,加快轻工机械相关技术的自主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再带动轻工机械的升级,使我国的轻工机械更好的发展。

4、以低碳绿色经济助推轻工机械业可持续发展

轻工业的发展篇2

[关键词] 竞争力产业结构创新规模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轻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分析,其结构性、技术性、素质性的矛盾依然存在,陕西省轻工业总体在全国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各轻工行业的比较优势也不明显。当前,大力发展具有劳动密集型、就业门槛低、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的轻工业已经成为促进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因此努力提升陕西省轻工业的竞争力对于实现“轻工兴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抓住机遇,发挥优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为陕西省轻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缩短与东部沿海差距,迎头赶上的良好机遇。国家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一个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为陕西省轻工业产品进入异地市场扫清了障碍。另外,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部地区已完成了应为发展本地经济而进行原始积累的任务。东部轻工业进一步发展,将受到成本和资源诸多限制。所以,东部地区的轻工业资本,必然要向西部转移。这成为陕西发展轻工业的一个大好机会。

在把握机遇的同时,陕西省提升轻工业竞争力还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原料资源丰富。陕西省具有发展轻工业所需的各种原料资源。农业资源中,以水果资源的优势十分突出,苹果、梨、枣、猕猴桃被称为陕西水果产品的“四大宝”。丰富的畜产品资源为肉类加工工业、罐头食品、乳品工业、裘皮及制革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雄厚的科研实力。陕西省是全国有名的科技大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林立,其中许多院校和科研机构都与轻工业与密切的关系,可以为陕西省食品加工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乳制品加工业、畜产品加工业、中草药加工业、轻工机械及其包装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低廉的劳动力资源。陕西以农业人口为主,2004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6.1%。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必然游离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对于轻工业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来讲,低廉的劳动力必然会降低成本,使轻工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特色轻工”的大开放战略

提升轻工业竞争力,要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世界产业分工趋势和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契机,实施“特色轻工”的大开放战略。这种大开放战略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所谓“请进来”,就是结合陕西省资源特色实际,主动接受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辐射,吸引区域外产业的相关资源,通过增量激活调整存量,最终促进本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所谓“走出去”,就是在发展区域经济中,不拘泥于区域狭隘的范围,利用本省资源,通过分析比较优势,主动将本区域特色产业分工链条的一部分放在区外更合适、更有优势的地区,从而更能发挥产业整体的优化。

三、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发展“新轻工”

技术创新体系是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特色轻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支撑保障。积极扶持和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加速建立技术中心,重点抓好企业技术中心或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大力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加快利用并转化科技成果。增加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地投入,建立起以企业投入为主体,财政、金融、外资互动的技术创新机制。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力度,提高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和经营管理能力,使之在发展轻工业高新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提升轻工业竞争力的过程中,从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轻工业,发展“新轻工”。所谓“新轻工”就是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的轻工行业进行改造,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提升产品的档次,使其成为与环境协调性好的高附加值加工产业。

四、建立主题轻工业园区,发展规模经济

陕西省轻工企业的数量不是很多,但行业分布却相当广泛,共有22个行业144个门类,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产业集中度低、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是陕西省目前轻工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主题轻工业园区,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或有一定关联度的企业集中在园区内,通过这些行业的集中发展,将其真正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优势。同时,以点代面,通过产业的关联带动,延长产业链条,拉动陕西省相关产业的发展,使行业成长带来的经济效益扩散到其他经济领域,培养经济增长点,来推动陕西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五、大力发展非国有制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机制的重要变化就是非国有制经济的飞速成长壮大,并以其特有的生机与活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增长空间。陕西省由于观念守旧,改革进程相对滞后,工业结构中非国有经济成分发展缓慢,经济效率相对不足。形成了与东部地区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的重大差距,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增加轻工行业中的非国有经济成分,使之适应提升竞争力水平的要求。

六、面向市场,提高营销水平和拓展市场能力

提升竞争力,要注重发挥轻工业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两大优势,加大实施名牌战略的力度。从陕西省轻工行业目前的情况来看,缺乏的就是名牌,尤其是在“中国驰名商标”名单中陕西省轻工业还是空白。因此必须开展创建名牌的活动。在实施名牌战略的过程中,企业、政府、媒体要充分认识各自在创建名牌过程中角色,企业是创建名牌和生产名牌的主体,媒体是宣传名牌的主力,政府职能部门是保护名牌的后盾。紧紧抓住生产、宣传、保护这三个环节,提高陕西省轻工业产品的知名度,巩固本省市场,扩大在异地的市场份额。

轻工业的发展篇3

关键词:年轻人 爱岗敬业 思想上进

优秀员工的产生是以科学的管理和培训为依托的,所以行政事业单位想要提高工作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培养出更多安岗敬业、思想上进的员工,首先要顺应时代的需求,并根据员工不同的性格特征进行科学培养,与时俱进,适当地调整管理政策和方案,在抓好基层工作的基础上,调动员工对行政事业单位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培养起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价值观,极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只有注重人才培养,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想要带好年轻人的队伍,首先要掌握和了解当前年轻人的思想理念,并针对不同的员工进行差异性管理,鼓励其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员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依附感,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可持续人才。

一、实行人本管理的方法

所谓人本管理的年轻队伍培养,实际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本”在人本管理中实际有两方面含义,第一方面,目的和中心,也就是指年轻工作人员本身是管理活动开展的主体,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年轻工作人员作为核心来开展,以促进年轻工作人员的全面发展作为主要前提。第二方面是根本的意思,也就是说年轻工作人员本身是年轻队伍管理活动的根本。所以,人本管理的年轻队伍管理中心是让年轻工作人员得到全面的解放,包括年轻工作人员的思想、性格等方面,意在以年轻工作人员为中心,关心年轻工作人员、尊重年轻工作人员、培养年轻工作人员。行政事业单位在实行年轻队伍管理的人本管理时,首先要确立年轻工作人员在年轻队伍管理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年轻工作人员开展一些良性的活动。并且通过这些活动以较小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实际效果,达到完善年轻工作人员品格、增强年轻工作人员基本素质的最终目的[1]。

对行政事业单位年轻队伍管理的人本管理这一概念的理解,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其一,从管理目的来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年轻队伍管理的人本管理,目的是尽可能地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年轻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行政事业单位一些年轻队伍的管理得到全体年轻人的积极参与。其二,从管理内容来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年轻队伍管理的人本管理主要内容是通过人本化的年轻队伍管理方法,实现年轻人的自我管理。其三,从管理方法来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年轻队伍管理的人本管理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积极的鼓励、充分的信任与理解来进行管理的,而不是专制式的独裁治理。其四,从最终的管理结果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年轻队伍管理人本管理模式能够优化年轻队伍培养质量,提高年轻队伍培养效果,进而全面地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年轻人队伍管理工作发展和全面进步。

二、培养年轻工作人员的个人修养

思想品德培养作为一项以管理和督促行为为主的培养内容,是行政事业单位培养人才阶段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承接阶段,对于年轻工作人员自我塑造思想品德培养来说,不仅对年轻队伍的培养人才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也间接影响着年轻工作人员其他相关工作知识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其次,在培养人才实践活动中,培养年轻工作人员的思想品德有利于激发年轻工作人员的自我塑造动机,使年轻工作人员能更好地进行自我塑造。在开展年轻队伍培养活动的过程中,管理者要注意培养与激发、强化年轻工作人员的自我塑造思想品德的兴趣,比如,在年轻队伍进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将课堂的自我塑造氛围变得更具有民主性,或者对课堂培养人才方式进行改变,使思想品德的培养人才方法变得灵活有趣;对年轻工作人员与管理者互动配合进行加强,从而使年轻工作人员在年轻队伍中保持良好的自我品德塑造。这些不仅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培养人才效果,也培养与提高了年轻工作人员自主养成良好品德的习惯,为年轻工作人员今后的长远发展和更加强大的工作知识系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

三、优化内部组织的文化结构

行政事业单位基层年轻人工作组织的文化结构优化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组织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组织的文化效益需求不同于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公共利益和集体利益是NOP的发展目标,NOP的管理理念依靠命令下达的明确性和威慑性实现行政单位的凝聚发展。创造并发展组织文化的关键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点,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组织年轻工作者团队凝聚力,将年轻工作者团队的凝聚力作为组织内部成员工作的调和剂,实现个人的思想情感、使命和组织生存的有机结合。第二点,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组织年轻工作者团队内部的集体价值意识,强调个体权益与集体权益的一致性[3]。第三点,激发积极的模仿心理,树立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组织年轻工作者团队内部的标兵和榜样,加强劳动模范、优秀事迹、先进工作者、业务突出的表彰作用,进而掀起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第四点,加强民主建设,使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组织年轻工作者团队成员切实体会到自身的地位作用,加强组织内部工作的时效性以及民主性。第五点,加强工作经验的累积,成功的案例和工作经验能够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组织年轻工作者团队成长发展的速率,组织成员定期地经验沟通与工作交流能够对组织文化的构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4]。

四、加强年轻工作者团队知识

现如今,数字信息时代成为知识年轻团队培养管理机制工作发展的有力支柱,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组织年轻工作者团队内部的知识结构要有序完成以下任务内容:

第一点,建构年轻工作者团队成员数据信息库,数据工具和信息设备是建构客户数据信息库的主要渠道,对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组织年轻工作者团队的知识结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二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组织年轻工作者团队的结构划分,成员与成员之间存在普遍的共性抑或是显著的差异性,依照共性抑或是差异性实现不同成员的结构划分,比如依照成员年龄、居住地址、生活习惯、交往关系等区分标准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组织年轻工作者团队成员的结构划分。第三点,推出特殊想法和独特理念,针对每一位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组织年轻工作者团队成员的不同之处,推出新型的团队构建方法。

五、由点到面的管理方法

“由点到面”年轻工作者团队管理方式非常具有特点,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都是这种系统化管理方式,由点到面的年轻工作者团队管理指的是在整个行政事业单位情况运行过程中,对各个业务点进行严格的管控与记录分析,再根据实况进行全面管理的年轻工作者团队管理理念。由点到面年轻工作者团队管理理念的提出,为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年轻工作者团队管理的优势以及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年轻工作者团队管理理念和策略形成集法律性、科学性、可实施性于一身的书面条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行政事业单位在对“由点到面”理论进行采用时,需要从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安排、制度确立以及人员管理等实施的过程中做到有据可依、有理可循。因为年轻工作者人力资源的管理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年轻工作者团队组成成员的数量以及专业化水平加以控制,将以多取胜的错误观点消除;这就应该对行政事业单位年轻工作者团队组成成员的信息情况进行采集,使年轻工作者团队管理能够形成科学的保障系统,并且控制年轻工作者人力资源的大规模流动,减少优秀资源在流动中缺失的现象,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年轻工作者团队组成成员素质教育,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文化理念的灌输[5]。由于任何行政事业单位的年轻工作者团队管理模式的确立都要将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年轻工作者团队管理模式的确立要顺应时代和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此外,要实事求是地根据行政事业单位所具备的文化理念、政策实力和年轻工作者人力资源的构成,建立具有行政事业单位特色和风格的年轻工作者团队管理模式,对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做出优化处理,只有这样,“由点到面”的年轻工作者人力资源理论的效能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总之,人才是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年轻人的特点适当调整管理策略,带好年轻人的队伍,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与进步。众所周知,物质的极大丰富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工作中态度不积极,而且不求上进、个性鲜明,为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何帮助年轻人树立爱岗敬业的价值理念成为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只有带好年轻人的队伍,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年轻人树立起积极的工作态度,进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进步,并为行政事业单位经济的最大化提供人才保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卫生职业教育》2005年1-24期总目次[J].卫生职业教育,2011(24):120-147.

[2]孙军.中小学校长的时间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14(12):128-147.

[3]董小红.和谐社会语境下的人民调解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10):128-147.

[4]古展荣.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公司如何带好收费班组长[J].东方企业文化,2014(12):244.

轻工业的发展篇4

我代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对出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各界贵宾、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2014年轻工行业认真贯彻中央决策,取得了稳中有进的良好前景,全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7万亿元,利润1.8万亿元,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工业20.2%,出口商品总额6194亿美元,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26.3%。出口增速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

轻工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了贡献,我国轻工业在新常态下正处于转型升级,重新构建竞争力的推进期,呈现出增长速度回落,结构调整加快,创新驱动增强,经济走势分化等特征。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轻工业的增速已从多年的两位数回落到个位数,主营业务收入历年增幅分别由2001年的19.91%和16.25%回落到2014年的8.7%和5.2%。

轻工产品需求下行和供给不足,同时存在。多年的规模扩张不仅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消费需求新变化,而且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加剧。轻工产品价格水平持续走低,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与环境不断增加,利润空间进一步的压缩。

企业亏损面加大,行业两极分化明显。近年来许多轻工企业从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内部治理、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积极的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智能制造,机器替代人工步伐明显加快。科技投入研发力度加大,智能环保健康方面的新产品发展迅速,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商业模式快速增长,成为拉动消费者新的增长点。

一批涉及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的科技成果,有利推动轻工业调整转型升级。轻工百强企业为轻工业的调整转型升级作出突出贡献。

2014年度轻工百强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234亿元,其中海尔集团达到了2007亿元,百强企业平均18亿元,其中茅台集团达到223亿元。轻工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到整个轻工规模以上企业的11%,利润占到13%。百强企业的发展引领带动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和系统发展。百强企业的成就以及在探索新思路、新驱动方面的经验和作为,是轻工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同志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环境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当前尽管我国轻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外部收缩,内部多种矛盾组合,但轻工业仍处在重要发展期,轻工业应该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要深刻的领会中央的判断,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形势,紧紧围绕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一带一路、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计划,在新常态下完善新思路,增强新驱动。

一,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增长的实际问题,促进稳增长和调结构有机结合。稳定在合理区间的增长是今年的首要任务,是调结构、转方式的基础。近几年轻工经济增速回落,既是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又是体制机制弊端的显现,也是经济发展规律性的反映。我们要科学判断增长速度的回落,既要清醒看到经济下行的巨大的惯性和克服深层次矛盾的长期性、艰巨性。更要充分认识轻工业经济发展的韧性、潜力,在深化改革稳增长和调结构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发挥轻工业的优势和特色。经济平稳运行为调结构转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不失时机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把稳增长和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推进轻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以消费者为中心,培育发展消费的新热点,新业态。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为轻工业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消费者越来越青睐于组织优良,智能实用,时尚外观,节能环保,操作方便的新产品。多样化和个性化、定制化,线上线下结合体验互动,日益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趋势。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快发展观念,发展思路的转变。以消费者为中心,培育发展消费的新热点、新业态。

正如海尔提出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智能互联,达到用户与工厂零距离。企业要从自身产业基础和专业特点来考虑互联网+同本企业融合的思路,适应消费者对轻工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拓展使用功能,提高智能化水平。在融合合作中,赋于企业新的力量和再生能力,满足和创造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三,加强核心技术的公关,不断提高创新能力。针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瓶颈和加大自动化和智能化和信息化进程,用装备和技术带动劳动生产率。我国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装备、关键材料主要依赖进口的状况,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可替代技术的联合公关,提高创新设计能力,推广应用先进的设计技术,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研发的课题变为实体的项目,样品变为产品商品,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进一步改善创新机制,为其科技研发和资本投入的结合,实现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市场化,转变为实体经济中的经济效益。

四,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培育发展自主品牌。轻工产品质量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与企业生存发展,与我国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我们要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成质量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新型水平,保障消费品的质量安全,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自主品牌影响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轻工业发展的瓶颈,相当一部分优质轻工产品由于缺乏品牌,处在底端。四部委下发了培育发展自主品牌的指导意见,轻工各行业和企业要结合实际,提出本行业和企业培育发展自主品牌的路径和指导意见。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效率理念,提高企业内在的素质,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加速我国品牌价值评价的国际化进程,提升轻工自主品牌的影响力。

五,巩固发展出口优势,提升企业走出去水平。无论是巩固发展轻工产品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还是拓展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我国轻工产品都具有比较优势和巨大潜力。我们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绝不能影响和削弱出口的优势。一带一路对中国轻工产品有极大的市场需求。2014年我国轻工行业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额供给1633.55亿美元,占整个轻工出口26.54%,同比增长15.86%。我们要总结走出去的经验和教训,巩固发展现有优势,围绕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培育发展新的优势,认真研究和树立全球价值链的理念。不断提高外贸价值增值过程当中的利益,研究探索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扩展贸易,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提升企业走出去的水平。

六,深化改革动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2015年政府在一系列的重大领域进行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力度空前。我们要充分利用政府在财税、科技、外贸等方面的体制改革释放的红利,减轻企业负担,扶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增强企业活力。行业协会要及时反映行业和企业的需求,推动改革的精细化和实际效率,改善企业发展环境。

轻工企业家高峰论坛是引导交流我国轻工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平台,相信各位领导、专家和企业家的精彩讲演,一定会给大家带来丰硕成功和深深的启示。

让我们共同努力,使高峰论坛越办越好,为推动轻工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轻工业的发展篇5

【关键词】轻型飞机;产业化;创新战略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3-0147-03

目前,轻型飞机产业化在发达国家发展非常成熟,已经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方便人们出行和促进通用航空进步的重要力量。我国轻型飞机产业起步虽早,但发展缓慢甚至呈现退步的趋势,一直处于产业化的初期阶段。2010年下半年,关于深化低空领域改革方案的出台预示着我国通用航空市场将会迎来发展的春天,而主要应用于通用航空的轻型飞机将会呈现巨大的市场需求。

一、我国轻型飞机发展简述

我国轻型飞机的发展起源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前苏联帮助下,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航空工业体系,航空军事工业中的轻型飞机产业为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通用航空市场规模依然停留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国内的轻型飞机产业更是处于小打小闹的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的轻型飞机企业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直接导致本来就有限的轻型飞机市场被国外企业所控制。

2010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深化我国低空领域管理改革的意见出台,预示着我国通用航空市场在未来十年内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有人预言,这将会是一个超过万亿的市场。轻型飞机的主要市场是通用航空领域,因此,通用航空市场的繁荣会直接带来轻型飞机市场的发展,进而催生轻型飞机产业的进步。国产轻型飞机产业要想在国外企业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不光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在行业本身寻找原因,加强内外环境建设,创新战略研究,为行业安全、行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二、我国轻型飞机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进入门槛高,竞争不充分

目前我国的轻型飞机生产主要集中在大型军工集团下属的企业,属于国有垄断性质,轻型飞机的市场主要面向于军队生产或者事业单位,不是在市场经济中发展起来的。同时,这些生产轻型飞机的企业并非把飞机生产作为唯一的业务来进行运作,还生产其他的民用产品,比如哈飞是生产飞机的,同时也生产汽车。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方式使得轻型飞机的生产企业不能集中全部精力去开发和运作更多适合市场需要的轻型飞机,专业化程度低。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少,竞争比较和谐,使得该行业在某种程度上不思进取,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看好轻型飞机产业的民间资本进入该领域时发现该领域的进入门槛非常高,凡是与航空相关的企业不光要通过当地工商部门的审核批准,更需要通过当地航空主管部门的审批,漫长的审批周期和微小的通过机会都使得即使有心生产轻型飞机的企业,在进行工商注册的时候也会努力避免与生产飞机业务相关的字眼,以希望通过前期的准备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这也是我国生产轻型飞机的企业屈指可数的重要原因之一。

极高的进入门槛使得许多资本对该领域望而却步,而不太充分的市场竞争又使得现有的企业之间不思进取,这些对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成为了轻型飞机产业发展的障碍之一。

(二)配套设施不完善

面向轻型飞机的配套设施主要是指通用航空的中小型机场。大凡在通用航空市场繁荣和轻型飞机产业发达的国家,无不有着星罗棋布的通用航空机场。在美国,主要面向轻型飞机的小型机场有近2万个,但是我国,这类机场仅有几百个,并且大多数还不对社会开放。这种配套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尤其是适用于轻型飞机的小型机场的不足导致轻型飞机在发展过程中考虑到停放和起降问题,正如有了汽车缺少路和车库一样,这样的现状必然导致轻型飞机的数量增长缓慢,而轻型飞机产业也不会得到迅速发展。

(三)相关法规制度建设不完善

目前,虽然关于深化低空领域改革的意见已经出台,关于降低通用航空机场停机和起降收费的通知已经下达,但是还有许多的细则有待建立和完善。国家的大政方针已经出台,但是具体的实施细则还没有出台。一些地方的空管部门对于这些政策的执行还停留在以往的经验中。另外,关于机场的燃油、水等其他的收费服务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关于机场的建设也没有一个指导的文件,地方政府在建设过程中非常容易把通用机场按照民航机场的建设来执行,这样就会导致巨大的成本支出,最终这笔支出也会转化到通用航空企业中,最终的结果是危害轻型飞机产业的发展。另外,在轻型飞机的研发生产过程中,我国参照的是美国标准,众所周知,美国标准是全球几乎最严格的标准,用全球最严格的标准来指导我国轻型飞机产业初期的发展正如以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小孩一样。因此,需要有适合我国发展国情的参照标准来指导我国该领域的发展。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该领域也相对滞后,没有规定轻型飞机的适航、审批的时间限制,没有关于保险方面的一些规范,这些都导致了现有轻型飞机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障碍。

(四)轻型飞机产业化的价值链、供应链没有建立

我国轻型飞机产业的发展滞后,质量较低并且比国外同类产品的成本高,这些都对我国轻型飞机生产企业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轻型飞机制造企业只做机型设计和最终的装配集成,这些决定了在该领域上游需要有原材料供应商的支持,在下游有销售等企业的相关配套服务。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讲轻型飞机更多的是定制化的生产和销售,但是总体的机型是没有变化,只是一些客户的具体要求有差异,因此,也需要销售服务来进行产品推广,就如轿车的销售渠道是4S店一样,轻型飞机的销售还没有类似的4s店出现。而在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由于缺乏足够的竞争,发动机、螺旋桨、电子设备和机体材料等一些关键的原料在国内都找不到较好的供应商。一则前期用量少,供应商不愿意提供,即使愿意提供这些材料,但是价格相比国外的要高;二则质量不能得到较好的保证。飞机上的原材料不比其他材料,是需要经过专门认证的,只有通过认证的航空材料才能用机的生产领域,而这种认证不是中小企业有能力去做的,国有企业有这种能力但更多的是面向军工领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整个产业的供应链和价值链还没有效建立。

(五)企业研发投入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在0.7%以下徘徊,近年来有了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是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工业企业的研发还是相对偏少。

当然,在轻型飞机产业内,由于现有的生产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并且轻型飞机并非其主营业务,在经营过程中自然也得不到重视,在市场上的销售也差强人意,造成了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无奈境地,在研发投入上相比其他领域更少。而进入该行业的民营企业由于资金实力有限下,并且在轻型飞机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最要紧的事情是保证在该领域不掉队的前提下求得生存,对于资金的使用更是谨慎,从而对于研发的投入也不会较高。研发投入费用过低,直接结果是导致产业创新动力不足,竞争能力不强,发展势头受限。

三、轻型飞机产业化的创新战略对策

(一)加强轻型飞机产业化的制度创新

轻型飞机是一个涉及多领域的产业,目前在我国还存着相关企业数量少,竞争程度低,机型少,价格昂贵和质量不太稳定等许多问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随着通用航空市场的发展,轻型飞机的需求将会呈现爆发式的增长,轻型飞机产业也会迎来非常好的发展趋势。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制度还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阻碍了该领域的进步。具体说来,第一是国家要制定该领域的战略规划,使之成为推动通用航空市场战略中的关键一环,通过国家战略的长远规划,保护和促进国内该行业的发展,在将来能为该领域正常的市场化运行奠定基础。第二是要制定适合该领域发展和国情的国家标准,比如要修改当前我国沿用美国的适航标准以使其能适应我国现在的发展;制定通用航空机场的建设标准,避免建设浪费。第三是制定该领域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规范和保护该行业的发展。同时,需要尽快推出低空领域管理的实施细则,切实发展通用航空,为轻型飞机的产业发展开拓市场。

(二)加强轻型飞机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提升产业实力

在科技时代,企业为了降低研发费用,减少风险,缩短研发周期,在行业内把相关的企业有机结合起来,优化最终的系统集成,使得相关企业之间能够交流合作,共享相关信息和分享相关技术,共同推进产业发展,促进产业成熟。在轻型飞机领域,不可能一家企业把上游和下游的产业链都集成在一起,专业化分工才能使各个企业做最擅长的事情,把其中的一项业务做精做优,并且相关的企业之间多加强合作,通过市场反馈设计,设计反馈研发。在研发中既要有机型的研发,也要有配套原材料的研发,尤其是轻型飞机所需的电子设备和动力设施会因机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可以通过这种企业间的战略联盟,优化整个供应链。在各个轻型飞机生产企业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的合作和战略上的联盟,通过优势互补,降低研发投入的资金,使企业能有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新的研发领域,最终形成自己专有的竞争优势,这样既提升了整个产业的实力,又能提升企业本身的竞争力,有利于形成核心竞争力。当然,除了这种企业间的战略联盟,轻型飞机的生产企业还应该加强与高校相关专业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产学研来共同推动产业进步。

(三)通过企业重组和降低进入标准,强化竞争战略

目前,我国轻型飞机生产企业大部分为国有军工企业,少部分为民营或合资企业。在这些国企中,由于轻型飞机并非其主营业务,在发展过程中会偏向与那些能给企业带来现金流的业务,轻型飞机的生产仅仅为保留业务,不能为企业带来大的收益甚至可能会带来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有必要把这些国有性质的轻型飞机生产业务分离出来,根据各个分离业务的侧重点来进行重新组合,把轻型飞机作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唯一业务,逼迫其积极进取。同时,应该降低轻型飞机的进入门槛,在进行工商注册审查时给予其平等的待遇,不需要当地的航空主管部门的批准,只需对其备案即可。在对航空材料进行专业认证时应该降低收费标准,缩短认证时间,规定最长认证期限。在对轻型飞机整机进行适航和批量生产申请审核时也同样要缩短审核时间,规定最长审核时间。通过这些措施促使航空主管部门积极作为,为推动该领域发展提供相应支持。降低进入门槛,能促使看好该行业发展的产业资本进入该领域,涌现出很多企业,这些企业与重组后的企业在为了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会积极竞争,通过优胜劣汰,实力有限或者不思进取的企业或破产或被兼并,最终生存下来的企业则会成为行业内精英,同时也会推动该行业的进步。

(四)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培养行业人才

为了加速推进轻型飞机产业化,必须实施人才战略。目前,我国航空院校培养的人才大多被各大科研院所和大型航空企业所挖走,而轻型飞机产业化的主体是中小企业,造成了该行业优秀人才不够的局面。因此,为了发展我国的轻型航空工业,也为了在通用航空领域我国企业有更大的话语权,必须实施人才战略。企业可以通过与航空院校合作,定向培养专门面向轻型飞机领域的航空人才;对于散存在各大航空企业的轻型飞机人才,除了军用领域以外,其他的全部吸引到新组合而成的国有轻型飞机企业。再者企业与核心人才之间签订相关协议,把对其设计机型的销售额与奖励提成挂钩,使研发能与市场紧密地结合,通过激励机制促使企业现有员工努力进取,自主学习,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五)坚持自主创新为主、外来引进为辅的研发战略

改革开放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依靠市场换技术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最终的结果是技术没换来,市场也失去了。在理论上,技术能力并不能通过自由市场机制而自动获得,技术能力是组织内生的,其重要成分只能来自经验的缄默知识,所以,大量的公开流动的技术信息与能够利用这些信息的技术是两码事。这两点告诉我们,在产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过程中,不能指望利用外来技术就能形成我国的核心领先技术。汽车工业的惨痛教训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在发展航空工业尤其是新生的轻型飞机航空产业更是要小心谨慎,避免再次失去对市场的掌控力。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掌握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要在关键点上寻求突破,通过关键点和核心领域的发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当然,坚持自主创新也不能一味的排斥外来的技术,对于一些非关键技术和非关键部件,可以利用外来的一些技术加快发展速度,尽快的抢占市场。

四、结束语

轻工业的发展篇6

[关键词] 产业竞争力 因子分析 产业结构 创新

竞争促进效率是市场经济永恒的旋律,如何在竞争中培育竞争优势,提升竞争力是市场竞争主体不懈的追求。当前,大力发展具有劳动密集型、就业门槛低、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的轻工业已经成为促进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重点。通过对陕西省轻工业竞争力的评价,为陕西省轻工业竞争力的提升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于陕西省轻工业持续地发展和实现新的振兴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一、评价模型的构建

对陕西省轻工业竞争进行评价,属于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范畴。区域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内部特定区域的特定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本质上看,它是区域的特定产业在市场上的表现或地位。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基本目的是识别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涉及的是区域内不同产业间的比较关系,竞争优势涉及的是各区域间特定产业的比较关系。因此,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相应地包括两个方面:区域内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区域间产业竞争力的评价。

对区域内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首先必须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根据客观性、可行性、相对性、可比性的原则,各项指标可以设计如下:

由于指标数据量大,为了在保留原始指标主要信息的前提下起到简化问题的作用,在研究复杂问题时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多变量数学分析方法,它利用降维的思想,在分析问题时按照累积贡献率原则选取几个公因子代表原始变量的信息。根据公因子得分来确定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值。

对区域间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可以借用产业经济学的区位商概念来评价某一区域的特定产业竞争力。分别用区位商1、区位商2和区位商3表示区域间某产业在规模、盈利和发展速度上的差别,即

二、评价结论

利用评价模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轻工业年鉴2006》和《陕西统计年鉴2006》,以及全国及各省、市、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资料,可以对陕西省轻工业竞争力进行评价。

计算陕西省15个轻工行业的竞争力得分(过程略),排在前5位的行业依次为:印刷业、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和纺织业,因此应该作为陕西省轻工业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优先发展。另外,竞争力得分还表明陕西省重点扶持的轻工行业比较优势并不明显。

通过计算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轻工业的区位商1、区位商2和区位商3并且进行排序(过程略),陕西省分别居第23位、第21位和第12位。

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陕西省轻工业总体不具备竞争优势,各轻工行业的比较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加快陕西省轻工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以提高轻工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以工业结构的有效调整为主线,以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为动力,大力扶持优势行业,全面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层次,努力构建陕西省轻工业的新优势。

参考文献:

[1]沈进波刘春生:西部地区轻工业开发策略浅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1(4).51~53页

[2]吴玉鸣李建霞:工业支柱产业的综合评估及判定[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5~20页

[3]武静元:开拓陕西农业比较优势的发展思路探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2(11).36~40页

[4]朱春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3(6).182~183页

轻工业的发展篇7

【关键词】工业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一、引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决定着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工业无论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了50%。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变迁对一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许多先行国家的实践表明,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30年来,与其他经济领域一样,我国在工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方面经历了波折同时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1978年以来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主要工业品产量也经历了快速增长,到2007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大多位居世界前列,2007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升至14%,在全球制造业排行榜上中国与日本并列第二。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制约,我国选择并推行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经过1953-1978年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虽然基本建立起相对的工业体系,但是却导致了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到1978年,轻、重工业产值之间的比例为43.1:56.9。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在工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水平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向工业基础显著加强、技术水平稳步提高、门类逐渐齐全的重大转变。

1980-2007年间我国工业快速发展,工业经济总量呈现高速增长趋势,2007年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80.2倍,年均增长17%,2007年的工业增加值比1980年增长70倍,年均增长16%。其中2007年一年实现的工业增加值超过1994年以前17年工业增加值的累计,2003-2007年五年完成工业增加值超过改革开放前二十五年工业增加值的总和。

二、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结构的演变

1.工业增长变化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但是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增长也经历了波动,我们主要选取1980-2007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和工业增加值率来分析说明问题,具体波动见图1。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特别是从1997年开始,国民经济呈现持续稳定增长态势。从GDP增长率的折线图来看,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除了个别年份(1981年、1989和1990年)外,其他年份的经济增长速度均很高,这是因为这三年国家实行了经济调整和治理整顿。从总体上看,1981-2007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率的折线表现较为平稳,除了1988年,该年份的工业增加值率为23.32%,为历年来的最低点,最高点为1985年的34.48%,其他年份比例相差不大。

然而,与工业增加值率相反的是,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的折线波动相当剧烈,从图中我们可以大致将其波动分为三个周期:第一个周期(1981-1990年),该周期历时10年,以1988年为界,此前年份为持续增长阶段,一直达到1988年的高峰21.86%,1988年以后直到1990年为低谷阶段,工业总产值增长率达到1990年的谷底6.96%以后,从第二个周期开始回升;第二个周期(1990-1999年),该周期历时1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从1990年开始回升并且达到1993年的最高峰43.17%,1993年以后为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峰后持续下跌阶段(尽管1995-1996年出现了小幅度的回升),一直下滑至1999年的谷底-0.9%,这也是近30年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第一次出现负值;第三个周期(1999-2007年),该周期历时8年,尽管期间经历了小幅的回升或者下跌的反复,但是基本趋势还是回升的。

1978年以来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主要工业品产量也经历了快速增长,到2007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大多位居世界前列,2007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升至14%,在全球制造业排行榜上中国与日本并列第二。

2.工业结构变化

从三次产业结构中工业所占比重来看,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1978-2007年间,我国工业增加值以年均15%的速度持续该速增长,2007年我国工业增加值比1978年增加了约66倍。从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比重来看,折线图的变化相对平稳,30年间占比基本上在40%上下波动,最高值为1978年的44.09%,最低值为1990年的36.74%,充分说明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从就业结构角度看,1978-2002年间,尽管我国工业就业人数在总量上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趋势,但是总体来看,没有发生大幅度的变化。工业作为我国第二产业的重要行业,其就业人数占我国总就业人口稳定在12%以上。

三、1978年以来我国轻重工业演变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中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下图为1978-2007年以来轻重工业产值比例的变化。按照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变化,并且结合图示,我们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结构纠偏轻重工业同步发展时期,二是重工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明显高度化时期。

第一阶段始于1978年,该阶段中国为了纠正建国以来由于选择重工业化道路而导致的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问题开始进行工业化战略的重大调整,该阶段开始尤其注重市场需求导向,优先发展轻工业。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从1978年开始,轻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例逐年上升,到1981年该比例首次超过了50%,达到51.5%,高于重工业产值比重3个百分点。1982-1999年间,轻工业产值比重和重工业比重大体相当,轻工业,产值比重略低于于重工业产值比重,都在50%上下。从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1978-1999年间,有两年轻工业产值比重超过重工业产值比重,即为1981和1982年,此后,从1983年开始,轻工业的比重略低于重工业比重,在45%-50%区间波动,其中1994年轻工业产值比重为最低,仅为46.3%,低于重工业产值比重7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开始于2000年,该阶段的基本特征是重工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工业增长再次出现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这次工业结构的变动却是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以后工业结构的自然演变,重工业的发展是由于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交通和基础设施投资加大而带动的,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趋势。

从工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来看,1998年以来出现了显著的重工业化趋势。1998-2007年,重工业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轻工业增长速度,特别是在2003年以后的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中,重化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从轻重工业增长素的差异看,2003-2007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增加率差值分别为43.51.84.1和3.3个百分点。

以上分析说明,1998年以来出现的重工业化趋势实际上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化为主。因此,我国的这种重工业化趋势是符合工业结构演变一般规律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8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工业改革开放30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轻工业的发展篇8

源自明代的古老产业

在明代,民间就把羊毛捻成线、织成片,最后缝制成各类生活用品,销往各地。1928年(民国17年),榆林办起了“陕北共立职业学校”,内设毛纺、制革、应用化学三个专业班。1929年,榆林从天津购回外国产轻便梳、纺、织等毛纺设备,纺织工业由手工操作开始向机器生产发展,是西北五省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毛纺织工厂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榆林毛纺织工业发展很快,先后建成榆林毛纺织厂、羊绒分梳厂、第二毛纺织厂、羊毛衫厂等一批国有骨干企业,生产的毛纺织产品质优价廉,毛毯、毛线、毛呢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纺织部优质产品。毛纺工业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1989年初,榆林地区横山县服装总厂在考察调研基础上,成功研制榆林羊毛防寒服,使榆林传统的毛纺织业的特色优势得到拓展和提升,羊毛防寒服具有“轻薄、保暖、环保、时尚”等特点,引发了羊毛防寒服产业的革命和创新,成为人类新一代防寒服饰。

榆林羊毛防寒服的产生和形成是羊毛特色产业在长期历史时期的自我积淀所致,经受了轻纺行业体制改革和发展过程的曲折经历。在羊老大、七只羊、蒙赛尔、羊中王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榆林羊毛防寒服产业迅速崛起,产品远销东北、西北、华北等北方市场,同时走向西南、东南等南方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发展潜力巨大。

沉睡多年的轻工业

纺织服装产业曾是榆林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产业和利税贡献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主要产品曾达到年产粗纺呢绒240万平方米、精纺呢绒60万平方米、毛毯360万条、精纺绒线1400吨、无毛绒70吨、羊绒衫10万件、羊毛防寒制品100万件。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纺织服装产业一直是榆林工业经济的主体,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曾为榆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非凡的贡献。

“九五”以来,由于受政策、体制、管理、设备、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传统纺织服装产业全面滑坡,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国有、集体纺织企业全部停产破产,到本世纪初衰落到谷底。曾经作为本地优势产业的毛纺、毛毯、地毯等主导产业逐步退出市场,轻纺业一度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轻纺业虽然有所回涨,但是总量小、品牌少、技术含量低、营销方式落后、市场竞争力差的矛盾仍然没有解决,制约了企业发展。

纺织服装产业比重下降是榆林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能化产业的必然结果,但其整体发展不快也受到能源、化工产业“挤出”效应的极大影响。一些能化建设大项目,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也没有对当地就业产生较大带动作用。

由于改革滞后、政策扶持不够、行业引导不力、创业者信心不足,整个轻纺行业优势资源利用不充分,企业规模小、效益差,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低,项目研究不到位,产业园区建设滞后,产业对投资的吸引力低,造成目前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就业结构不合理且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此外,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市场营销费用越来越大,消费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市场准入标准越来越严,也使得其他经济性质的轻纺企业生存遇到严重的困难。

时机成熟 重振毛纺产业

近年来,随着榆林能化基地建设,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由此带动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大力振兴和发展轻纺产业,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转移农业劳动力、扩大社会就业的主要手段,是调整工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保证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一五”时期是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重要阶段,由此带动了大规范的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机场、电力、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为振兴和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2012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政策,对振兴和发展轻工业,特别是纺织业进行了具体规划,制定优惠扶持政策,为榆林振兴和发展轻纺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依据。

上一篇:淡水资源保护范文 下一篇:农村改革具体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