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电交通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22 17:15:40

绿电交通发展现状及前景

绿电交通发展现状及前景篇1

>> 浅谈我国电动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论我国保水剂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低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论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创业投资:我国西部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现状及展望 浅析街舞运动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我国农超对接发展现状及展望 我国核电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我国电子农务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我国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展望 浅析我国林业机械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我国兔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 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及展望 浅谈我国民用家具市场发展现状及展望 我国钢结构现状及发展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马骞.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现状和可持续发展调研[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RSCE),2009,6(4):38-39.

[4]陈晶晶.中国地铁进程[J].CITY&LIFE,2009(9):12-15.

[5]汤国荣.地铁在中国都市悄然兴起[DB/OL].维普数据库.

[6]雷风行.中国地铁建设的概况及发展思路[J].世界隧道,1996(1):1-6.

[7]施仲衡,冯爱军.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战略探讨[J].城市快速轨道交通,2004,17(4):22-24.

绿电交通发展现状及前景篇2

随着城市空间的飞速拓展和城市人口密度的激增,城市的交通状况也日益严峻。大量兴建的立交桥确实是在短时间内缓解了城市交通的压力,但是随着立交桥而出现的立交桥桥下空间却在前期规划和后期使用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以解决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的设计中的诸多问题和矛盾为出发点,分析了立交桥附属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重要意义,从而为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提供高品质的、全方位的指导,以求对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的参考。

关键词:

郑州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19603

1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人口密度的骤升,城市交通状况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发展动力的重要基础,城市立交桥的规划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日益严重的问题。

客观来讲,立交桥的大量出现确实大大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为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立交桥出现的桥下附属空间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立交桥在设计之初就很容易忽略桥下附属空间的规划与设计,随着立交桥后期的使用,各种问题随之出现,比如桥下空间的植物种植搭配与后期管理、路面铺装的材料与使用维护、桥下交通组织等等都出现问题。

2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

2.1立交桥

立交桥,全称“立体交叉桥”,是在城市重要交通交汇点建立的上下分层、多方向行驶、互不相扰的现代化陆地桥。常见的立交桥有以下几种形式:单纯式、简易式、互通式、灵活式,其中灵活式立交桥和前面几种不同之处在于,根据地势,可以把直行车辆、左转弯车辆、右转弯车辆的通过可以在交叉范围外单独建匝道实现,或者通过别的立交桥实现。这样的好处在于其形式灵活,可以与别的立交桥在功能上互补,体积不大,最适宜在现有地铁等别的建筑物的城市建造,能解决交通拥堵,是立交桥的发展趋势。

2.2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

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主要包括:在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中运用地形地貌、植物造景、装饰及景观小品、灯光色彩、等景观设计的要素,进行艺术化的建造,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景观设计的目的是引导车行视线、增强立交桥自身优美和可观性以及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休闲的空间等。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应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织,共同构成的。

3郑州市立交桥绿地设计现状分析与改造建议

3.1郑州市立交桥发展概述

1994年3月,郑州市政府为缓解金水路日趋紧张的交通状况,宣布在金水路上修建河医立交桥、大石桥、新通桥和紫金山立交桥四座立交桥,以及新通桥与大石桥之间的高架桥,这项于同年12月份投入使用的工程被称为“四桥一路”工程,同时拉开了建设现代郑州的序幕,这四座立交桥也由此成为郑州市建设的第一批立交桥。

近几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立交桥的建设也如雨后春笋在城市的各个交通节点矗立起来。根据郑州市交通规划还将继续扩大立交桥的建设规模,该规划提出中心城区主干路重要交通节点全部采用立交,由此可以看出:郑州市立交桥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立交桥的分布趋势由城市中心区逐渐向城市外环发展,当前立交桥多集中于三环路上。且三环路东侧立交桥密度较大,这也代表郑州市将来城市的发展方向,这为城市快速环路的建成提供了保障。

3.2立交桥绿地设计现状分析

对郑州市内道路上的立交桥进行研究分析,郑州市的立交桥绿地设计的现状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2.1空间绿化水平

立交桥的空间绿化在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中占有最重要的角色,有些立交桥附属空间甚至只运用了植物这一种造景元素进行景观营造。关于郑州市立交桥附属空间的绿化的问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1)立交桥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其立体绿化的条件,郑州市立交桥在立体绿化这个层面上还有许多不足,基本上没有做到立体绿化,很多立交桥只对其桥下空间做了简单的绿化,无论从植物品种搭配还是从植物造景造型上来说都没有做到因地制宜。

(2)分离式立交桥绿化不足,郑州市几座分离式立交桥中,绿化品种单一,植物层次欠缺。郑州本身的气候条件,干旱少雨,导致桥下植被的成活都有很大问题。所以有些立交桥基本上就没有做附属空间的景观设计,直接对地面硬化了事。

(3)由于郑州的人口压力和交通压力,目前很多人流量大的片区,人为破坏导致了立交桥附属空间的环境破坏。很多桥下空间直至成为非机动车停车场,更有甚者直接沦为垃圾场。

3.2.2空间使用率

立交桥附属空间使用问题主要表现在开放式的空间少、使用主体的弱势性两个方面。

(1)开放式空间少。

郑州市立交桥中,只有部分桥下空间开放给市民使用,而且使用的方式也较为单调,多是作为市民散步、遛狗等的环境。很少作为文化休闲的空间,主要原因在于桥下空间的基础设计不够完善,文化氛围没有形成。而城市立交桥桥下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本可以开拓出更多的开放空间来丰富市民的休闲生活需求。

(2)使用主体的弱势性。

立交桥附属空间的“使用主体”在这是指在该空间里长期停留,或经常停留的使用者,而不是简单的以穿越、短暂停留为目的的使用者。根据笔者对郑州市大石桥、新通桥路段的观察,发现目前,郑州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的使用主体多为周边生活的老年人、农村务工人员、流动性的小商小贩、低层级的服务行业者、流浪汉等弱势群体。

3.2.3景观特色不明显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郑州市内的立交桥几乎都没有特色,和郑州文化有关联的名字也没有,第二个方面主要体现在立交桥的附属空间的景观设计没有体现郑州当地的文化特点。

(1)一个有特点的名字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和熟知,城市立交桥需要不同的有地域文化背景的名字。好的名字不仅方便人们交通出行,还可以为城市的文化代言。

(2)郑州市的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基本上都是保持了桥体钢筋混凝土的特色,桥下空间种植多为常见的绿篱型灌木,混着散种一些普通的中型乔木,景观植物之间的搭配和造型趋于同化,很少看见很有特点的能让人耳目一新的景观设计。城市立交桥作为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理应成为有特点的、能成为一道风景的城市名片,展示城市的文化风貌。郑州作为一个有丰富历史背景的城市、中国的古都之一,文化底蕴雄厚,文化特征突出,但是在立交桥附属空间的景观营造中竟没有充分体现,不能不说是城市环境设计的一大遗憾。

3.3郑州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改造设计构想――以金水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为例

3.3.1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

整体设计应以人为中心来展开,应该充分考虑人的活动尺度,环境心理感受,以及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设计的成果能够为受众打造一个,富有文化特色,以及具有休闲、娱乐趣味的立交桥下绿地。

(2)突出城市特色。

设计应该充分挖掘当地的丰富的自然元素和独特的人文元素,加以提炼设计,深度展示当地的特有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树立城市特色。

(3)生态化造园理念。

除了较好的观赏的效果,设计应当遵循生态化的造园理念,致力于营造一个,协调可持续、以绿色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以及供人们休闲活动的空间环境,实现良性可持续的发展,发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总体定位。

充分利用立交桥绿地,在保证绿化功能的基础之上,融入城市休闲绿地的设计,满足人们的文化、活动需求,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元素,树立城市特色,打造兼具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城市休闲绿地。

3.3.2设计构思

(1)功能布局。

在功能布局上,充分考虑了不同人群的活动需要,设置了中心广场、汇演广场、健身区、休闲区、草坪区。中心广场主要起到了统领、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也具备了活动集会的实际功能,休闲区可以让人们静静的休憩、思考,草坪区可以让人们沐浴着阳光徜徉在绿色的海洋里。

(2)道路交通。

作为互通式立交桥的一部分,该设计区域的交通比较灵活,区域内的一级交通是原来规划的一部分,设计中保留了这一道路,作为设计区域的主要道路,起到了贯穿东西道路的作用,根据实地的调研,这条路过往的大多是电动车,很少有机动车通行,交通的负载压力不大,为在此区域内的造园活动,提供了可能性。二级道路和一级道路构成了一个环形交通,有着较明显的导向作用,三级道路,引导人们通向设计区域的局部观赏休憩。在一级道路的两端设置了两个主要入口,区域的次入口设置在桥下面的桥墩之间,显得方面灵活。

(3)景观结构。

设计区域分为中心广场、汇演广场、休憩茶座、健身步道广场,四个主要的景观节点,轴线由两个广场统领,整体结构合理明确。

3.3.3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在适应本地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构建丰富的植物群落的同时,应该凸显本地的特色,可以运用有观赏价值的乡土树种。整体应遵循协调可持续的的造园理念,打造生态化植物群落。

本设计中采用了栾树、法桐作为基调树种,银杏、元宝枫作为观叶树种,大叶女贞作为常绿树种。采用了红叶石楠、连翘、南天竹、月季,作为主要的灌木花卉。营造层次丰富、色彩多变,四季景观特征明显的自然环境。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的交通压力也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关键,立交桥这一现代化构筑物的兴起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其首先在功能上缓解了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状况,但随之而的附属空间的设计与使用却对城市环境产生很多负面影响。虽然随着人们对所处环境生态的不断提高,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总的来说还是缺少科学研究,和突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正是基于上述问题为出发点,通过笔者的实地调研以及资料收集与分析等方法,解读了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对于城市交通系统、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意义,针对郑州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的具体现状做出了具体解析,并以郑州金水立交桥为基址,完成改造方案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国豪.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桥梁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鲁敏.园林景观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李晓霞.重庆市城市立交桥附属景观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100501.

[4]吴清华.国内城市立交桥绿化研究概述[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06.

[5]鲁敏.城市绿地系统建设[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

[6]李宇宏.景观设计基础―植物设计篇[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7]丁俊清.休闲绿地―一种新的绿地形式[EB/OL].城市规划师考试网,20070824.

绿电交通发展现状及前景篇3

前 言

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深圳分院受惠州市汝湖镇人民政府的委托,承担汝湖镇城镇改造规划的编制工作。于2001年11月开始现状基础资料的搜集调查。因规划范围内现状用地制约条件多,地形较复杂,给规划编制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经过多次深入细致的现场踏勘和分析研究,特别是受到汝湖镇人民政府、严忠明策划大师的大力支持协助,对城镇小区规划进行了多方案比较。于2002年6月完成汝湖城镇初步规划方案。谨供惠州市国土规划局、汝湖镇人民政府审议.

项目名称: 惠州市汝湖镇城区改造规划

委托单位: 汝湖镇人民政府

编制单位: 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深圳分院

院 长: 刘革新 高级工程师

总规划师: 张云香 高级规划师

总建筑师: 丁严武 高级建筑师

总工程师: 卜文胜 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 周 丹 规 划 师

参加人员: 崔桂荣 高级建筑师

朱理国 规 划 师

肖 伟 规 划 师

黄良方 规 划 师

王桂军 规 划 师

钟增扬 规 划 师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现状概况 …………………………………………………1

第二章 规划依据、原则和目标 ……………………………2

一、规划依据 ………………………………………… 2

二、规划原则 ………………………………………… 2

三、规划目标 ………………………………………… 2

第三章 规划设计构思及内容… …………………………………3

一、功能定位及规模 ……………………………………… 3

二、规划结构及功能布局 ………………………………… 3

三、土地利用规划 ………………………………………… 4

四、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6

五、道路交通及竖向规划 ………………………………… 6

六、绿地系统规划 ………………………………………… 7

七、景观系统规划 ………………………………………… 7

八、城市空间设计 ………………………………………… 8

九、建筑形态设计 ………………………………………… 9

十、地块开发强度及控制规划 …………………………… 9

十一、给排水工程规划 …………………………………… 10

十二、电力电讯规划 ……………………………………… 13

十三、防灾规划 ……………………………………… 14

十四、环境保护及环卫设施规划…………………………… 15

附表: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图 纸 目 录

01/24 …… 发展规划图

02/24 …… 区位关系图

03/24 …… 现状分析图

04/24 …… 土地利用规划图

05/24 …… 总平面图

06/24 …… 中心区平面图

07/24 …… 地块划分及编号图

08/24 …… 道路交通及竖向规划图

09/24 …… 镇区景观干道立面图

10/24 …… 镇区鸟瞰图

11/24 …… 中心区鸟瞰图

12/24 …… 入口透视

13/24 …… 局部透视01

14/24 …… 局部透视02

15/24 …… 局部透视03

16/24 …… 局部透视04

17/24 …… 给水工程规划图

18/24 …… 雨水、污水工程规划图

19/24 …… 电力、电信工程规划图

20/24 …… 地块详图01

21/24 …… 地块详图02

22/24 …… 地块详图03

23/24 …… 地块详图04

24/24 …… 地块详图05

第一章 现状概况

一、规划区位置和面积

规划区位于汝湖镇西部,广惠高速公路以南、东江以北、规划面积2km2。(以下称为西区)

二、规划区周边环境

汝湖镇位于东江中游沿岸,南端与惠州市水北区相接,东南面与惠阳县的水口镇隔东江相望,东北面与博罗县的仍图镇接壤,西面、西北面和小金口相连,镇区位于镇域中部,距惠州市中心约12公里。

三、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镇区南靠东江,其于三面均为低山丘陵,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用地呈东西向带状,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辖区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其中沿东江用地主要为东江中游的冲积层,土质肥沃,易于耕作(镇区紧靠东江,辖区内渠道纵横交错,有不少池塘,镇区西北面距闻名惠博的角洞水库仅1.5公里,角洞水库水面总面积为3000多亩,总库容量为1860万立方米,灌溉汝湖镇的大部分土地。此外镇内还有洋塱和象坊两座小型水库)。

2、气候条件

汝湖属于南亚热带,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夏热多雨,霜雪少见。全年平均气温21.7℃,一月份平均气温13.1℃,七月份平均气温28.3℃,最高38.9℃,最低-1.9℃,年降雨量1720.2mm,4—10月为风期,旱期多在春季,主导风向为北,东北风,多在冬季,其次为东南偏南风,多在复季,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26.9小时。平均相对湿度为70%,最小湿度为11%。

四、行政区划

汝湖是惠州的5个郊区镇之一,属惠城区管辖,现镇城面积为98平方公里。五、人口现状

现状总人口16104人,全镇劳动力8028人,第一产业5160人,第二产业572人,第三产业2296人。

六、土地利用现状

现状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低,主要是住宅用地及少量公建设施用地,基础设施缺乏、建设用地凌乱、无序、规模小。但区内可供开发利用的各用地面积较大。

七、土地权属现状

规划区已征为国有土地面积61.94公顷,其余为集体土地。国有土地已建成用地面积42.76公顷, 未建成用地面积19.18公顷。

八、公共配套设施现状

汝湖西区现有医院一所,病床30张,占地面积0.2公顷,建筑面积1000m2。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各一所。一座综合性的集贸市场,位于新湖一路,共设40个摊位,经营生活日杂商品等。此外镇区内会场和文体广场各一处,是人们日常集会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中会场位于圩镇中心,建筑面积1500 m2,内设500个座位,文体广场位于圩镇东南,占地面积1.2公顷,内有两个篮球场及演出广场等设施。

九、道路交通现状

1、外部道路

现状有小金口到仍图的3902县道和汝湖到大良的乡道穿过镇区,其道路的线形路面状况均较差。

2、内部道路

汝湖镇区内主要由滨江路和3902县道承担东西向交通,由一条政府到工业区的道路承担工业区和居民点之间的联系。现状道路尚未形成系统,线形路况均较差。

 

第二章 规划依据、原则和目标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惠州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1989—2005)。

4、《惠州市绿地系统规划》(1999—2010)。

5、《惠州市公路网规划》(1991—2020)。

6、《广东省村镇规划指引》。

7、《汝湖镇镇区总体规划》。(2000—2020)。

二、规划原则

1、以《汝湖镇镇区总体规划》(2000—2020)为指导,明确规划片区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

2、将汝湖镇区作为一个完整的城市空间,从功能、空间、景观及建筑形态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开发控制和引导。突出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统筹考虑区内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均衡发展;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区内土地和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汝湖镇在有机、合理、统一的原则下进行有序的发展建设。

3、规划应能满足汝湖镇不断发展壮大所需要的空间构架,远近期相结合,预留远景发展用地,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使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

4、规划应充分利用该地区的人文、自然景观、不破坏自然及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农民宅基地,保证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相平衡,创造既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又与现代功能有机结合的新城镇。

5、规划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从用地划分、功能分区和道路结构等方面,为近远期建设提供方便,有利于镇区整体规划,分片实施,项目启动,滚动发展的模式。

三、规划目标

1、建成一个功能完善、分区合理、综合发展潜力巨大的现代城镇。

2、建成一个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现代城镇。

3、建成一个山青水秀、花草遍地、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旅游城镇。

4、建成一个建筑管理科学、分期实施完整、远近期良好衔接的现代城镇。

第三章 规划设计构思及内容

一、功能定位及规模

1、功能定位

《汝湖镇镇区总体规划》(2000—2020)确定:汝湖西区定为镇区的行政、商业、文化娱乐中心,以发展工业、批发商贸和旅游度假为主,规划先科大道东侧为居住生活区,西侧为工业和批发商贸发展区,角洞水库为旅游度假区。因此,本次规划确定:汝湖西区为镇区的行政、商业、文化娱乐中心,以发展工业、批发商贸和旅游度假为主。

2、规模

汝湖西区人口规模分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规划到2020年,汝湖西区的总居住人口为2.88万人,根据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的统计,外来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之比为1:0.7—1.1之间。考虑到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外来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之比为1:0.8。计算公式如下:pn=po(1+a+b)n(pn—规划年限未期、po—现状常驻人口数、a—年人口自然增长率、b—年人口机械增长率、n—规划年限)。

二、规划结构及功能布局

1、规划结构

汝湖西区由一轴、两带、两心、四区构成。

(1) 一轴:沿西区东西向的主要景观干道。

(2) 两带:两条绿化带。由先科大道两侧规划的绿化带及沿江绿化带共同组成,加上次干道两侧绿化带的纵向联系,形成贯穿整个西区的井字形绿化结构。

(3)两心:西区的行政文化中心(后期)、商业娱乐中心(前期)由区内主干道直接相连。行政文化中心位于汝湖镇通向惠州城区与角洞水库旅游开发区的交汇处,在镇区对外联系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满足自身功能的要求,而且是整个镇区的形象代表,此外靠近规划的广惠高速公路汝湖出入口,布置了商业娱乐中心,一则可以发展对外经济,二则可以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

(4)四区:汝湖西区分成行政文化区,生活居住区、商业娱乐区,工业生产区四大功能片区。

2、功能分区

(1)行政文化区:以原镇政府为依托,扩大办公用地范围,并在其周围规划镇区发展所需的公建设施,加上进一步发展原有的教育建筑,包括小学、中学、幼儿园以期使其成为镇区的行政文化中心。

(2)商业娱乐区:靠近广惠高速公路汝湖镇出入口,位于西区的东部。分成南北两个组团。靠近广惠高速的北部组团,主要布置为商业设施,紧临东江的南部组团,主要布置为休闲娱乐设施。其间通过休闲商业、广场相联接,浑然一体。

(3)生活居住区,主要位于西区的中部,依山伴水,环境优美,处于行政文化区与商业娱乐区之间,交通便利,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空间。

(4)工业生产区:位于先科大道以西,可充分利用惠城区雄厚的工业基础,发展自身工业和批发商贸业,改善汝湖的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为汝湖迅速成为繁荣、富裕的城镇打下坚实基础。

三、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区用地主要分为公共设施用地,(其中公共设施用地主要为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用地、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文化建筑用地等)。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绿化用地、发展备用地及特殊用地等八大类。

1、公共设施用地

(1)行政办公用地

行政办公用地在本规划区内有两块,一块是位于二号街与三号街之间的3号路北侧,另一块则在4号路与5号路之间的二号街西侧。行政办公用地占地3.43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1.60%。

(2)商业金融用地

商业金融用地27.10公顷,占总用地的12.63%。

为了招商引资,本次规划商业金融用地主要集中在二号街和三号街两侧,以商业街的形式存在,规划每个组团中比较独立的商业金融用地,则主要以步行街的方式存在。本规划从长远的眼光考虑,规划在该区的主要对外路线—3号路西侧安排了一个大型的批发市场。为将来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物质保障。

(3)文化娱乐用地

该区的文化娱乐用地围绕人而布置,分布在各个组团中。总用地面积4.6公顷,占总用地的2.14%。

(4)体育用地

该区对现处于二号街与5号路交汇的体育场进行改造外,另增加了一处高尔夫球场,高尔夫球场位于五号街与4号路交汇处,该处靠近商业区与居住区,交通便利,又临近东江,环境幽美,是一处很好的休闲场所。体育总用地为2.75公顷,占总用地的1.28%。

(5)医疗卫生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处于该区的主要轴线4号路与二号街交汇处,靠近居住区,交通便利,医疗卫生用地0.76公顷,占总用地的0.36%。

(6)文化建筑用地

规划该区将成为惠城近郊旅游、度假基地,特保留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建筑:古庙、客家文化村、仙人脚印等。新规划的文化建筑则围绕该区中心公园而布置,交通方便、环境清静,该区的文化建筑规划是本次规划中重要特色之一。文化建筑占地5.1公顷,占总规划用地2.38%。

2、居住用地

该区居住总用地38.42公顷,占总用地的17.91%。居住区内有四类住宅:一类是新建的一批商住楼,第二类是满足各种不同旅客需求的别墅区,第三类则为遗留下来的旧住宅,也是该次规划主要保护对象,第四类则为农民自建的民宅。为了汝湖镇将来发展的需要,该区对旧住宅进行了一定的修复,而规划的一批新商住楼则主要分布在4号路与5号路之间的居住区内。

3、工业用地

由于该区的工业以电子、机械、建材、服装等一类工业为主,规划工业区主要分布在3号路的西侧,还有一处处于5号路西侧的已建工业区,工业区总用地面积为32.80公顷,占总用地15.29%。

4、道路广场用地

该区的道路用地、广场用地及停车用地总计43.54公顷,占总用地的20.29%。

(1)该区由3号路、5号路承担连接外界的交通枢纽,其中3号路也是连接高速路出入口和城区的主要干道,一号街和二号街主要承担联系该区居住区和工业区。

(2)该区的主要广场与停车场处于二号街与5号路交汇处。其中规划五处停车场,工业区东北二处,组团生活区三处。广场与停车场占地9.03公顷,占总用地的4.21%。

5、市政设施用地

市政设施用地1.19公顷,占总用地0.56%。市政设施主要集中在二号街的端部,5号路的北侧。

6、绿化用地

规划公共绿地面积为38.9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3.52平方米,规划绿地率为35%,绿化覆盖率为40%。

(1)文化公园

一处位于三号街的步行街东侧出入口,规划用地2.1公顷,另一处位于3号路南侧,占地5.06公顷的综合性公园。公园内水与绿交相互映,环境非常幽美,并设置了相应的活动设施,绝对是良好的观赏、游憩场所。

(2)规划沿3号路设置35米宽的绿带,沿主要街道两侧设置各10米宽的绿带。

(3)规划在两条高压走廊分别设置45米和30米的防护绿带。

7、发展备用地

从远期考虑,与近期相结合,规划预留了一些远景发展用地,用来不断完善该区的城市功能,使该区健康的有序发展。发展备用地占地6.85公顷,占总用地的3.19%,主要分布在3号路的东侧,由于3号路是对外交通的最佳路线,这为后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8、特殊用地

为了该区发展的需要,预留了一块特殊的用地。其处于5号路北侧,靠近主要广场与停车场,特殊用地占地0.19公顷,占总用地的0.09%。

四、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西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充分利用和结合现状进行规划建设,形成设施配套,分布均匀的服务网络,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分两级:为区级、街坊或居住组团级。

1、区级公共配套设施:是西区功能重要组成部分,布置在主干道上,以步行街区的方式来组织,包括艺术中心(展览馆、俱乐部),体育中心(足球场、蓝球场、羽毛球场、高尔夫练习场),购物中心(商铺、商业步行街),餐饮中心(餐厅、风味小吃)、书店、旅馆、银行、邮政局、电信局、医疗中心,派出所、小学、中学、幼儿园。

2、街坊或居住组团级:分散于居住区内的小型商业设施,如日杂用品店铺、文具用品商店,方便市民工作、生活。

五、道路交通及竖向规划

1、对外交通

汝湖镇境内对外交通主要依靠东西向的小金口至仍图的3902县道以及已经规划的广惠高速公路。

2、内部道路

镇区道路自成体系,共分三级: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其中3号(先科大道)、7号路(广仍公路)和5号路(滨江路),主要承担连接镇区三个级团的交通联系,其中3号路(先科大道)也是连接高速路出入口和城区的主要干道,一号街和二号街主要承担西部组团内居住区和工业区的联系。3号街、4号街、5号街则是加强西区南北向的联系。

(1) 主干路:

①3号路(先科大道)红线宽60米,路中留有11米的绿化带,道路断面为:人行道(4.5m)~绿化带(5.5m)~机动车道(14.5m)~中央分隔带(11m)~机动车道(14.5m)~绿化带(5.5m)~人行道(4.5m)。

②5号路(滨江路)红线宽24米,道路断面为:人行道(3m)~绿化带(1.5m)~机动车道(15m)~绿化带(1.5m)~人行道(3m)。

③一号街:红线宽32米,路中留有2米的绿化带,道路断面为:人行道(3m)~绿化带(1m)~机动车道(11m)~中央分隔带(2m)~机动车道(11m)~绿化带(1m)~人行道(3m)。

④4号街:红线宽40米,路中留有6米的绿化带,道路断面为:人行道(3m)~绿化带(3m)~机动车道(11m)~中央分隔带(6m)~机动车道(11m)~绿化带(3m)~人行道(3m)。

⑤3~5号街:红线宽34米,路中留有3米的绿化带,道路断面为:人行道(3m)~绿化带(1.5m)~机动车道(11m)~中央分隔带(3m)~机动车道(11m)~绿化带(1.5m)~人行道(3m)。

(2) 次干路:

①2号路:红线宽32米,路中留有6米的绿化带,道路断面为:人行道(3m)~绿化带(1m)~机动车道(11m)~中央分隔带(2m)~机动车道(11m)~绿化带(1m)~人行道(3m)。

②4号路(六号街):红线宽20米,道路断面为:人行道(3m)~绿化带(1.5m)~机动车道(11m)~绿化带(1.5m)~人行道(3m)。

③2号街:红线宽22米,道路断面为:人行道(3m)~绿化带(2.5m)~机动车道(11m)~绿化带(2.5m)~人行道(3m)。

(3)支 路:红线宽11米,道路断面为:人行道(1.5m)~机动车道(8m)~人行道(1.5m)。

3、静态交通

区内机动停车采用集中与分散结合方式,各组团解决自身的停车问题。区内共规划集中停车场三处,分别位于西区的工业区、行政中心、及滨江地带。(面积:2.49公顷)。公共建筑或文化娱乐设施用地自行配备,以分散为主。

六、绿地系统规划

1、绿地指标

规划绿化总用地59.78公顷,人均绿化面积为20.76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为38.9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3.52平方米,规划绿地率为35%,绿化覆盖率为40%。

2、规划以汝湖周围的山林、农田作为规划的绿色环境背景,通过沿水渠和道路的绿化,将大环境背景与湖泊公园、街头绿地、单位附属绿地联系起来,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3、该区背山面江,江轮廓线是构成该区特色的积极因素,又要保护好北面连续起伏的山体轮廓。避免破坏山体轮廓,于是规划该区建筑中低层搭配。建筑与高大的乔木、矮小的灌木有机的配置,造就了多层次具有人情味的城市景观。

(1)乔木

行道树:在工业区组团中,选择树冠较大、遮阴效果好、树形优美的扁桃、麻楝,在居住区选择白玉兰、鸡蛋花等开花树种作为行道树。

庭园树:在主入口和重要开放空间,选择酒瓶椰、大王椰、凤凰木、散尾葵等具有南国热带特点,又富有观赏性的树种进行重点布置,一段工业和居住组团则选用重阳木、垂榕柱、白玉兰等树。

(2)灌木

选择观赏性和耐剪性较强的黄金叶、福建茶、杜鹃。

七、景观系统规划

1、景观走廊

城市景观走廊由城市中心人流主要通道,及通道两侧和两端的建筑等,和各类地面设施构成。它是城市居民生活中感知最多、关系最密切的城市景观,也称城市道路景观。本次规划了四条景观走廊:3号路、5号路、二号街和三号街。规划中的建筑空间富有变化,具有较好的空间序列,两侧的沿街绿化具有特色,还规划了一定的街景布置。

2、自然风光带

规划了沿东江的自然风光带。以大面积的林地为景观特色,配置了相协调的江边小品。

3、在该区的城市主要出入口设置了一些标志、绿化配置,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

4、景观节点

为了创造富有层次与变化的空间序列,规划设计了若干空间景观节点及绿化节点。为了指示方向、预告目的、创造节奏感、塑造城市主要景观,本区规划了十七个主要景观节点。

(1)广场、步行街、公园绿地是该区的主要景观节点。

广场、步行街、公园绿地是创造收放有序的空间秩序的重要元素,也是该区居民进行社会交往和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规划广场、步行街各一处,公园绿地二处,广场位于5号路南,靠近东江,环境优美。步行街则位于五号街与3号路交汇处,弯曲富有变化的街道空间和繁荣的商业气氛,创造出了良好的步行环境。规划的二处公园,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休憩场所。

(2)对城市街头雕塑、水池、喷泉、座椅、护栏、街灯、地面铺砌均根据景观特色和宜人要求进行了精心设计。对防洪堤也进行了规划,避免钢筋混凝土单调构造。

(3)本区还规划了一定的夜景设计,结合该区夜景的塑造,进行了一定照明设计,不同空间及建筑物都安排了与之相适应的照明方式以及灯具、灯柱的造型。

(4)绿化节点设计则采用了现代园林的造园手法,并吸收了岭南园林、日本园林的一些手法,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雕塑小品的设置等创造出了音乐意境,为该区营造出了清新、典雅的氛围。

八、城市空间设计

1、生产空间:工业区以院落式布置,以一个基本形式为母体不断演变、联结,每个地块形成的院落均留有集中的绿地,形成有别于传统工业区的良好生产环境。

2、商业空间:商业空间是该区的重要功能空间之一,也是该区最具活力的地区,整个商业街区大多以步行街的形式存在,给予人在该空间中以最大的自由和安全,建筑空间突出了鲜明的开放性、公众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以广场、组团绿地作为建筑群体的中介空间,强调室内外空间的过度和交融。

3、居住空间:该区分为一般商住楼、别墅区、旧住宅区、民宅区。住宅小区采用院落式布置方式,分别形成各自的组团中心绿地。别墅区临近3号路,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宁静。别墅区采用智能化设计,为来此旅游观光的人提供先进、舒适的居住空间,而旧民居则以小巷的形式而存在,富有情趣,也是该区最具特色景观之一。

4、交流空间

(1)非正式交流空间:围绕商业步行街,将各类主题餐厅、影视娱乐、各类风味饮食、酒吧、书吧、咖啡屋及特色购物等融于一体,形成一个高品位、低价位、知识型的非正式交流空间。

(2)正式交流空间:包括展览厅等一类文化建筑,依湖而建,富有韵味和标志性。

九、建筑形态设计

1、建筑形态设计

(1)区中的建筑造型设计简洁、格调平和、宁静、富于想象并与生态景观良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筑形态强调一种生活的态势,由生动、简练的几何形体和线条构成。

(2)区中标志性建筑力求洗练,追求现代感,其它公建采用加法,体形丰富、活泼。

(3)建筑高度与尺度

标准厂房控制在5~6层,部分专业厂房2~3层,体量较大,多层住宅5~6层,别墅2~3层,商业建筑3~5层,局部可达10~12层,以丰富空间轮廓线。

2、建筑材料与色彩

(1)建筑材料:使用已经成熟的新型材料,体现了节约能源、美观耐用的原则,外观材料一般采用以不反光的砖石面材、不反光的玻璃、塑板。

(2)建筑色彩:区内建筑以白色、乳白色、浅灰色、米黄色等浅色调颜色为基调色,建筑的屋顶阳台、檐口等重点部位,均采用红、黄、蓝等色彩作点缀,使整个区内建筑色彩统一中有变化,清新淡雅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十、地块开发强度及控制规划

1、开发强度

区内建筑总面积137.29公顷,容积率为0.64,建筑密度小于16%,绿地率大于45%,区内可容纳2.88万人居住。

2、地块控制规划

(1)区内分为九个街坊,87个地块。

(2)街坊的划分主要以3、4、5号路及二、三、四号街交叉划分,分区比较明确,主要是四大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文化区。

(3)规划地块控制要素包括两部分:功能控制要素和形体环境控制要素,功能控制主要分为土地利用和开发强度、道路交通及竖向交通,涉及的要素主要有: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率、建筑限高、居住人口、配建停车位及公共配套设施,其中前5项为规定性指标,后4项为指导性指标。环境控制主要从城市空间组织、建筑形态控制、景观环境设计等方面进行,涉及的要素有:重要景观朝向、开放空间朝向、建筑造型、建筑立面、建筑材料、建筑色彩、绿化配置、主要人流入口、主要货流入口等。

(4)为了便于规划管理和对下层次修建性,本次规划编制了分图图则,将总体控制要求分解落实到每个街坊。每个街坊的控制图则有“地块祥细蓝图”。

十一、给排水规划

1、规划的依据及原则

(1)规划依据

《惠州市市区给水专项规划》(1991~2005)

《惠州市汝湖镇区总体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2)规划原则

①按照国家现行规范、规定和技术标准,借鉴国内外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进经验,结合规划片区的具体条件和特点,制定先进、经济、合理的规划方案,使规划具有现代水平。

② 以汝湖镇区总体规划为依据,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超前规划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到汝湖高速发展,镇区预留适当的市政容量。

③充分利用现状的给排水设施和天然湖泊、东江水系,解决以后发展存在的问题,将近期应急措施与远期规划和结合,避免重复建设,力争以较少的投资和较短的工期,收到较好的效益。

④排水体系参考周边城市用户点的以验力推广无动力处理装置,减少城市的首期投资及运行费用。生活污水经微生物处理、滤池处理达标后排放至雨污结合的合流管道上;工业废水、医院污水必须单独处理后,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管道水质标准》后方可排放市政排水体系。确保城市水体水质标准,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优美、健康的生活环境。

⑤ 避免地面径流过分集中,根据地势、地形情况就近排放,采取高水高排、低水低排规划原则。

⑥ 尽量沿道路顺坡布置管道,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体现经济效益。

⑦ 坚持环境保护和节约用水的方针,合理利用本地水资源,严格控制水体污染,有计划、有步骤。

⑧ 路幅宽度超过40米时,采用双侧布管。

2、给水规划

(1)给水现状

汝湖镇现有水厂一座,设计产水量为10000m3/d,现投产规模为5000 m3/d,1999年日最高供水量为2300m3/d,日最低供水量为1500 m3/d,日常供水量为2000 m3/d,其中工业企业用水量为850m3/d左右,约占日常供水量的42.5%。镇区现已建给水管网dn300mm管6公里多。

(2)给水工程规划

本规划红线片区依《惠州市汝湖镇给排水规划》,结合本规划片区具体、细部规划具体如下:

① 用水量标准确定:

(生活用水量按人口计算,商业、行政办公、文化娱乐、服务业及配套设施按建筑面积算,绿地、广场、公园、停车场按地块面积算。)

用地性质用水标准(l/m2.d)用地性质用水标准(l/m2.d)

居住用地320 l/人.d工业用地15

文化、娱乐、服务业用地20停车广场5

商业性办公用地12林地0

医疗卫生用地15公园、生态绿化2.5

教育用地18发展备用地8

行政办公用地12

未计水量(包括管网渗漏水量),取以上水量的15%计。

② 用水量计算用水量按下式计算:

vz=(vs+vg+vj+vb+vh+vi) * 1.15

vz——总用水量(m3/d)

vs——生活用水量(m3/d)(按2.88万人计)

vg——工业厂房用水量(m3/d)

vj ——商业服务用水量(m3/d)

vb ——行政办公用水量(m3/d)

vh——旅馆酒店用水量(m3/d)

vi——浇洒绿地用水量(m3/d)

vq——其它用水量(m3/d)

经计算日用水量:20311.5 m3

最高日用水量:日变化系数kd=1.2,小时变化系数ks=1.4,q=34123.32 m3。

消防用水量: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按工业、居住各计算,室外消防用水量为:30l/s。给水管网按最高日最大时流量核算,按最高日最大时流量加消防用水量校核管径。

③ 配套水厂规模

供水规划规模2020年,3.41+周边约1.12x0.500=3.97万m3/日,占地1公顷,现水厂用地0.5公顷,需增用地0.5公顷备用。

④ 水源

汝湖镇位于东口惠州河段上游,镇区南靠东江,现水厂采用东江水厂水源。东江最大流量12000m3/s,最小流量60m3/s。年平均流量781.5 m3/s,江水物理化学成分基本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ⅱ类水体要求。故符合可采用。

⑤ 新区供水管网采用环状与支状相结合,按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原则逐步形成。具体布置见附图《汝湖镇区给水规划图》。

管网生活与消防供水合一,供水压力以保证8层楼(建筑高度25.5米),用水的原则,管网最不利水头达38米,8层以上建筑及工业企业用水对水压的特殊要求时,应另设加压设备,以避免导致管网压力过高,投资和运行费用的浪费。

3、排水工程规划

(1)排水现状

目前全镇排水均为雨、污合流制。生活污水或经二级化粪池或未经处理即直接排入了地表水系,工业污水经厂内初步处理后也排入了地表水系,最后排入东江。镇江内已建排水管线(k500-k1000mm)近100公里。

(2)存在问题

工业污水处理未达到国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规定的三级排放标准;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直接排放至天然水体中不符合国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

(3)排水规划

① 生活污水排水量标准按给水量98%计,工业污废水给水量的85%计算,其它污水量按给水量50%。

规划总污水量qz= qs+ qg+ qq

qs——生活性污水量

qg——工业污水量

qq——其它污水量

本污划片区污水量为:21457万m3/d,总变化系数kz=1.41排水按地势系统排放,以镇区中心十字路交点划分,东北部排水经收集后排入河体,东南、中部、西部水经收集后,通过d800~d1800渠道排至东江的汇入口河中。

② 雨水规划

a、雨水设计至现期为t=1年

b、雨水计算公式

q=q.f.ψ

其中:q——规划雨水流量(l/s)

q——暴雨强度(l/s.ha)

f——汇水面积(ha)

ψ——径流系数

c、暴雨强度计算公式

设计降雨至现期为一年时

q=1572.098/(t+6.00)0.577

q——设计暴雨强度 (l/s.ha)

t——降雨历时

t=t1+mt2

t1——地面集水时间(min),按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铺盖情况取定

m——折减系数,暗管m=2,明渠m=1.2

t2——管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一般情况地面集水时间采用6~12分钟,地面径流系数除大片绿地采用0.15外,其余采用综合径流系数0.7)。

(4)防洪、排涝规划

雨水排水系统尽量缩短管道长度就近排入地表小河中,以减少管道埋深和管线投资。原则上正常水位时,经地表小河排入进东江。洪水期间时,经排涝泵站排出。规划新建广惠高速路以北的规划区以道路雨水排除。因镇区大多数地面高程在13米~15米左右,而长湖闸口标高为9米,长湖闸口标高为11米左右,故排水管道坡降(除个别地势起伏较大段)基本控制1‰。镇区排水系统具体布置见附图(惠州市汝湖镇镇区总体规划总排水规划图)。

洪峰流量计算公式采用广东省水文总站公式:

q=h.f0.84(m3/s)

其中:h——随地区及洪水频率而变化的系数,p=2%时,惠州取h=24.2

f——流域面积

十二、电力电讯规划

(一)电力工程规划

1、现状用电情况

目前汝湖镇只有10kv供电线路供电,10kv配电变压器台数为45台,

其中镇区配电变压器台数为9台。1999年全镇总用电量为2000万·kwh,其中:居民用电量为100万·kwh,农业用电量为1800万·kwh。

2、负荷预测

依据本规划片区红线内的用地性质分类,给出其相应的用电指标,采用需要系数法,作出负荷预。

电力负荷计算表

用地性质用电指标需要系数用地性质用电指标需要系数

居住用地50w/m20.45停车场、广场10kw/ha1

工业用地100 w/m20.6文化、公园100 kw/ha0.8

商业、金融100 w/m20.6绿地10 kw/ha1

市政用地80 w/m20.6其它用地250 kw/ha1

行政用地60~100 w/m20.6发展备用地250 kw/ha1

教育、文化80 w/m20.6

规划片区总的负荷为83263.5kw考虑,同期系数0.8,则计算为66610.8kw。

3、电力规划

(1)110kv以上电源网规划

惠州2000~2010年电网规划,2005年在汝湖镇设置220kv汝湖变电站,由220kv湖滨变电站至博东220kv变电站的220kv线路断开接入。110kv以上电源网能满足城市电网规划要求。

(2)10kv电网规划

汝湖镇镇区10kv配电网规划应根据汝湖镇镇区总体规划综合考虑,亦可根据实际开发情况,适时调整,逐步完善。

①根据规划结构及功能分区,汝湖镇镇区规划分为西部组设置5个10kv开闭所供电,中部和东部组团分别设置一个10kv开闭所供电。

②10kv开闭所宜于10kv配电所整体建设,每个开闭所最大供电容量不宜超过15000kva。

③10kv开闭所之间手拉手构成环网,开环运行。各开闭所内的10kv配电所亦采用用拉手构成环网,开环运行。

④配电所的位置应接近负荷中心,宜采用户内式结构。配电所的配电变压器的安装台数为两台及以上,单台变压器容量不宜超过630kva。

⑤10kv配电线路宜采用电力电缆入地敷设,原则上敷设在道路西侧、北侧。

(二)电信工程规划说明

1、汝湖镇现有邮电支局一处,装机容量1万门,程控电话1350门。近年来每年增加200门程控电话。

2、电讯规划

(1)汝湖镇镇区程控电话普及率为50%,程控电话机数为15000门,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为18000门。

(2)规划汝湖镇镇区装机容量为20000门,满足电讯规划要求。

(3)开展非话业务,发展无线电话服务。

(4)电讯管线规划,结合考虑了计算机数字网,有线电视系统网的管线容量,逐步实现计算机、电话、有线电视系统三位一体,三网一线。

(5)电讯管线敷设应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原则上敷设在道路东侧、南侧。

十三、防灾规划

1、消防规划

(1)按责任区面积4—7平方公里和接到警报5分钟到达边远点的原则设置消防站,按总规镇区内设置两座消防站,配备消防车四辆,特种车一辆,并配相应的通讯设备,消防站用地2.8万平方米。

(2)加强消防水源的建设,镇区给水规划中采用消防、给水同一管网环状供水,环路管径一般不小于dn300mm。按间距每100m布置消防栓,道路交叉口必设。消防采用低压供水,最不利点供水压力不少于10m水头。按国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97)》,镇区同一时间发生火灾次数为二次,一次灭火用水量为30升/秒。

(3)镇区内不设易燃、易爆工厂企业,不设液化气储备库及气化站。

(4)各项建筑必须严格招待国家颁布的有关防火规范,确定防火等级,做好室内消防给水设施,保留和控制消防通道。

(5)新区建设中,消防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使用。

2、防洪排涝规划

(1)基本情况

汝湖镇旁依东江,除一些小山外,其余地面标高大部分为12~14m,而东江最大洪水位可达17.8m警戎水位为16m,因此洪涝灾害严重威胁本镇,防洪排涝是本镇一个极重要的问题。

经多年建设全镇已建2痤排涝泵站(东湖排涝泵站装机容量为150kw×3,长湖排涝泵站装机容量为130kw×3),汝湖堤围具有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3天排干的排涝标准。现堤顶高程达到17.15米~18.89米。

(2)防洪排涝规划

93年惠州市根据规划要求,制定了一个新的防洪排涝规划,提升了防洪排涝标准。新标准规定,排涝泵站的排放能力应为10年一遇的洪水,一个昼夜排除,围堤应抵御100年一遇的洪水。

3、抗震、防震

按惠州市标准,一般建筑物可不设防,但重要建筑物,如水厂、变电站、排涝泵站、加油泵站以及超地过9层的高层建筑物按7度设防。

十四、环境保护及环卫设施规划

1、环境保护规划

(1)现状

镇区现状大部分地块未开发建设,有自然水体,绿地,环境优美。噪声、大气环境均不超标。镇区现有工厂废水及镇区内生活污水均未达标排放。

(2)环境保护目标

按国家各项环境质量标准,保障经济建设和居民生活、学习、工作、休闲良好的环境,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做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同步实施,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使汝湖镇成为环境清洁、宁静、优美的城镇。

(3)执行标准

①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3)

②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

③ 城镇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82)

(4)环境保护规划

① 水体环境保护

根据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426-89)》,东江惠州市辖区段定为二类控制区。按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排入二类水域执行一级标准,即:

污染物城镇二级污水处理厂其他排污单位

bod5(mg/l)2030

cod(mg/l)60100

ss(mg/l)2070

镇区生活污水必须经污水无动力处理装置处理、工业废水、医院污水必须经单独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后汇入生活污水管线,再经无动力处理装置处理后方可排至市政管线中。

② 大气环境保护

新区内不布置有大气污染的生产项目;控制汽车尾气污染,加强监测和管理,提高尾气排放的合格率;小区建设严格控制绿地率。

③ 声环境保护

绿电交通发展现状及前景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道路规划;绿地规划

1.城市规划的内容

通常,人们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它是由城市权力机构制定,并经上级政府批准的在一定年限内关于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等部署,以及城市用地、建筑和设施等布局的地方性法规或法律效力的文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们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2.规划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1)结合城市新的形势,应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研究并确定县域范围内各乡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2)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如调整城市的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通过规划有效地确保城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3)在当前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当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4)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交通、信息等方面发展,为此规划应当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城市的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3.规划技术路线

3.1 城市规划原则

(1)区域整体原则:把握城市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3)客观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城市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规划即具高起点、高标准、长远性,又要与实际密切结合,寻求切合实际的城市开发策略、发展指标与阶段目标。使规划适当超前,兼顾现实。(4)特色原则:充分提炼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现状特点,发挥较好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城市形象和整体空间环境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景观特色的创造,使规划精心构思,体现特色。

3.2 规划技术路线

(1)尤其是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展开有针对性的一些专题研究。(2)重视现场踏测和基础数据的分析。对城市用地现状、近期重点工程地质条件、县域城镇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3)重视与周边地区发展的比较分析。重点分析万载在江西省、宜春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地位与职能,分析周边城市对万载发展的各种影响。(4)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技术,分析城市经济、人口、土地、基础设施状况;采用模型预测、综合评分等方法进行人口预测和方案比较。(5)以城市规划学科为主体,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其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发展和方案及规划重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论证。

4.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道路交通规划一方面为了满足居民的出行方便,另一方面可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为了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作用,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原则,从区域角度出发,协调县际交通和县城内部交通两个层次,处理好城市道路与公路(省道、县道)、水运交通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当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城市道路系统宜采用“自由式+方格网”的模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土地存量,合理开发增量土地,提高城市运转效能为目的。明确道路系统的功能和等级,提高道路作用效率,强化各组团之间的联系。

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的是让居民在出行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能自由选择和换乘各种交通工具,达到最方便、省时、经济的目的。结合城市地势的自然条件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出发,交通发展方向宜采取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私人交通(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等)作有益补充,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的方针,达到近距离出行以自行车、步行交通为主,远距离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同时完善步行系统,保持人行道的连续性、安全性,在局部商业段,设置商业步行街。

5.居民与工业的规划协调

每个城市规划都离不开协调城市居民与工业规划发展,城市规划应当合理处理好居住与工业、商业、行政办公等用地的关系,使居民工作生活方便、居住舒适。集中紧凑布置居住用地,并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旧城居住区的改造,改善居住环境。

对于城市工业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县城的生态环境,做到既发展工业,又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处理好工业区与居住区及办公区之间的关系,缩短居民上下班之间出行距离,避免给城市道路交通造成压力。同时应当考虑分期建设的的经济合理性,留有远期发展备用地。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东部工业园建成高起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另考虑工业园区远离城区,要同时注重居住、商业、邮电等设施的同步建设。规划时,在工业用地调整方面,应当规划将城中心区内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实施整体搬迁,对城中一些小块工业用地可规划改造为居住或商业用地。

6.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每个城市的规划都需要有绿地规划,通过实践表明,城市的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很多城市规划都为了创造出一个空间特色鲜明、环境绿化优雅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

城市绿地规划原则应当结合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规划,应充分利用龙河公园、龙河等自然景色及水体,结合城市的性质,将城市公共绿地与生态绿地连成一体,创造出充满山水特色的绿化景观。同时根据城市当地的景观特点和植被风貌,进行水土保持,充分发挥绿地的环境效益,使大气、水体及噪声等主要环境指标符合要求。提高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人均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以上。在建设园林绿地的同时,强调保护措施,以便更快、更全面地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绿地系统规划可通过由成片的郊区生态景观绿地,城市公园;带状绿地,滨河绿地和街道绿化,点状的小区级公共绿地、小游园和单位附属绿地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城市风貌景观是城市外在的形体、色彩、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景观的整体感受以及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主要由景观轴线,景观区域以及环境艺术小品构成。

7.结语

城市规划是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每个城市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状态、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差异,我们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并且始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张钦楠. 建筑设计方法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黄大能,谢尧生.城市规划设计市场透视[J].城市规划,2002,(03).

绿电交通发展现状及前景篇5

关键词: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生态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主要是: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譬如什么样的土地可作为公共绿地,什么样的土地应该保留其原始形态,什么样的土地应该用于建筑。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实质区别在城市科学的理论研究中已经逐步理清了。城市规划是城市前进的路标,为创造具有独特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基本保障,可以说为城市规划起到了宏观指导作用。然而,仅仅注重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把城市形象的创造提升到日程上还是不行的。城市的规划、美丽,并不是有些美丽的可供市民游玩的休闲广场,或者是有些优秀的公共建筑,而是整座城市的美丽,小到角角落落,这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所以,城市设计对于整座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尢为重要。形式美原则是景观设计必须符合的客观美学原则。其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将城市的整体美展现出来,即将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这其中关系到城市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的整体协作。

1、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

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一章第八条规定: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长期以来,我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缺少城市设计这一环节,许多城市在制订了规划之后,就按照特定的功能布局和用地性质、直接进入建筑设计阶段。这样做很难把握城市空间环境的总体特征,容易产生城市形象的无序化和城市环境的非人化现象。所以,要建立长远的城市可视形象,提高城市的可识别性,增强城市环境的整体美,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对于生存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必须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起就对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城市景观特色等作出统一规划和精心设计,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引导各项开发设,也就是说,必须把城市设计的思想融于城市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实现整体城市设计的主要手段,把它作为整体城市设计的载体不但可以容纳城市设计的内容,而且可以根据不同城市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选择不同的景观侧重点,合理取舍城市设计的内容。

2、规划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①结合城市新的形势,应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研究并确定当地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②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③在当前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当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④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交通、信息等方面发展,为此规划应当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城市的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3、规划技术路线

3.1 城市规划原则

①区域整体原则:把握城市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②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③客观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城市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规划即具高起点、高标准、长远性,又要与实际密切结合,寻求切合实际的城市开发策略、发展指标与阶段目标。使规划适当超前,兼顾现实。④特色原则:充分提炼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现状特点,发挥较好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城市形象和整体空间环境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景观特色的创造,使规划精心构思,体现特色。

3.2 规划技术路线

①尤其是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展开有针对性的一些专题研究。②重视现场踏测和基础数据的分析。对城市用地现状、近期重点工程地质条件、县域城镇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③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技术,分析城市经济、人口、土地、基础设施状况;采用模型预测、综合评分等方法进行人口预测和方案比较。

4、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道路交通规划一方面为了满足居民的出行方便,另一方面可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为了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作用,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原则,从区域角度出发,协调县际交通内部交通两个层次,处理好城市道路与公路交通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当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城市道路系统宜采用“自由式+方格网”的模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土地存量,合理开发增量土地,提高城市运转效能为目的。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的是让居民在出行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能自由选择和换乘各种交通工具,达到最方便、省时、经济的目的。结合城市地势的自然条件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出发,交通发展方向宜采取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私人交通(自行车、小汽车等)作有益补充,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的方针,达到近距离出行以自行车、步行交通为主,远距离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

5、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a)坚持生态优先,以环境为本。充分发挥自然基础的功能,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有效的保护与延续。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b)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实现碳减排为目标。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在城市建筑、交通、绿地系统等建设活动中,以及居民日常活动中遵循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遵循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本质。用生态观念能源、环境、建材、废弃物处理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解决。c)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化产业链。从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引导产业发展,结合城市建设的技术与市场发展,积极实现产业由能源消耗指向向科学技术指向转变,建设科技指向的支柱产业;以重点项目带动现代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等绿色、低能耗产业的发展。d)营造生态和谐环境,以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与低碳生活观念,建立文化设施,加强价值文化的传播。

6、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城市绿地规划应当结合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规划,利用自然景色及水体,结合城市性质,城市公共绿地与生态绿地连成一体,创造出充满山水特色的绿化景观。根据当地的景观特点和植被风貌,进行水土保持,发挥绿地环境效益,使大气、水体及噪声等环境要求。建设园林绿地同时,强调保护措施,更全面地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环境。绿地系统规划可通过由成片的郊区生态景观绿地,城市公园;带状绿地,滨河绿地和街道绿化,点状的小区级公共绿地、小游园和单位附属绿地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城市风貌景观是城市外在的形体、色彩、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景观的整体感受以及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主要由景观轴线,景观区域以及环境艺术小品构成。

7、结语

绿电交通发展现状及前景篇6

关键词:道路景观;改造设计;成都市

中图分类号:S7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073-02

1 引言

道路是串联城市各个节点的廊道,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穿梭在城市中的居民每天都会和道路景观之间产生行为心理活动交往,伴随日益增加的拥挤感、混乱感以及对道路景观产生的视觉疲劳感,渐渐使得原先的道路景观形态不能满足人们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学者刘滨谊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中指出,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这三方面构成道路景观的三元论,强调城市道路应该在满通流量、交通安全的前提下,注重道路的景观形态、环境生态、活动使用的需求[1]。由此可见,在城市不断扩大和发展过程中,对道路景观形态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注重安全、生态和美观的道路景观建设是城市道路景观改造提升的重要目标。现以成都市高新西区部分道路景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适合道路景观改造的有效对策。

2 成都市高新西区道路景观现状分析

以成都市高新西区天润路、西源大道、合作路为主的城市道路,调查人行道、分车带、路侧绿带、节点绿地等区域,内容包括道路周边用地情况、绿带植物搭配方式、地面铺砖、街道设施、艺术装饰小品和道路交通情况,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道路景观改造设计建议。

2.1 绿带植物搭配不合理

路侧绿带大片采用“草坪+灌木+双排乔木”,点缀花树的种植方式,空间合理化不够,植物生长空间不足,导致部分植物长势不佳或死亡,如天润路(合作路至成灌高速路段)紧邻电子科技大学一侧,后侧种植银杏和天竺桂,两排乔木距离相差5 m左右,不仅银杏独特的景观效果不能呈现在视野之中,反而导致因缺少生长空间,一些枝条发生枯萎现象。其次部分街道(如西源大道)因管线的铺设,无法种植行道树,使夏季炎热天气行走在街道中的人们缺少遮荫,在这些区域如何协调树荫与管线的关系是改造的重点。而对于现存有行道树区域的种植方式主要采用单株乔木+树篦子的方式,形式单调,微生态系统不完整,不利于汛期雨水的渗透,腐烂行道树树根,影响其长势,破坏街道景观。

2.2 空间布局不合理

现状调查发现这几条道路两侧都以两条绿带的形式呈现,除商业部分,其他街旁绿地几乎没有行人可穿梭的空间。行人在人行道上来往匆匆,无驻足逗留的区域,不断使人们失去对同一环境的认同感。如果沿线景观不能将场地与人的行为活动联系起来,就会使一个区域失去原有的活力,道路景观不仅是驾车者的使用空间,也是人们记住城市特征的重要依据。调查还发现重点道路交叉口没有标志性景观,可识别性差,给使用者带来不便,常常出现行车折返的现象。

2.3 人、车、路之间不协调

调查发现道路周边主要有教育用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以及工业用地,靠近电子科技大学、锦城学院和住宅区附近人流量较大,而工厂企业附近存在瞬时人流量大,机动车、非机动车、人流混合在一起,不间断造成交通拥堵的情况。车行道占用大量空间,留给非机动车到和人行道的空间较少,导致下班高峰期的时候行人占用非机动车行驶空间,非机动车闯入机动车道,增加各个空间的负担,出现各种拥堵现象。安全性系数不够的情况还不断发生在公交车和非机动车之间,公交站台的设立一般紧邻人行道,下车乘客将占用非机动车道,来不及刹车的非机动车会冲向下车的人,导致一些事故发生。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对城市道路的安全感,不能使道路融入整个城市,尚处于矛盾之中。

3 成都市高新西区道路景观改造设计建议

3.1 重新植物组景

现状植物的搭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部分植物生长空间不足、灌木景观效果差、缺少特色花树弱化了道路的可识别性。《成都市增花添彩总体规划》文件指出:重点强化传统花卉彩叶植物的运用,重点强化冬季观花彩叶植物的运用,适度引进适生新优品种,彰显成都特色文化。依据此规划文件,提出成都市高新西区道路景观体现街道独有特色景观的建设路线。街旁绿地中适当取消长势较差的整形灌木,保留现有银杏、白杨、香樟等大乔,移除部分天竺桂,每条道路重点体现特色花乔:紫薇、木芙蓉、樱花等,使绿地内视线足够通透、大气、美观;紧邻人行道的绿化部分设置植草沟,适当种植粉黛乱子草、八仙花、蓝草矛等多年生草花,增强透水性。行道树的树种选择应该挑选成都市特色树种,如银杏、玉兰、香樟等乔木,每条道路可以根据道路的线性、长度以及宽度来选择行道树,长度较长且较笔直的道路应该选择两种以上的树种进行相间种植,其他情况的道路尽量选择一种树种,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道路原有的特征,增强可识别性,同时,每条道路的行道树在有限范围内可以配合草花或者下沉绿地,增加其生态性。

3.2 恢复活跃空间

在人流活动较多的交叉口处可适当增添活动空间,设置能够反映城市文化且具有道路特征的标志性构筑物,如天润路与西源大道交叉口可依据电子科大的文化特色进行标志物小品设计,展示出道路的形象特征,不仅合理利用节点空间而且能够活跃气氛。其次,在商业前区应该打破原有单调的树池形式,重新采用景观设计手法进行树池改造,利用空间的形体变化,给予空间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从而恢复场地的活力。人流较多的道路上应设置一些坐凳,尤其是在公交车候车区域,完善道路街道设施系统,体现出人文关怀。

3.3 完善交通网络

首先,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矛盾可以利用建设城市绿道的方式弱化,划分出非机动车行驶空间,且采用色彩鲜艳的材料铺设地面,建设时需保证各道路之间绿道的完整性,由此增加绿道的可识别性,避免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冲突。其次,在无法种植行道树的部分道路上可以在绿地内设置慢性通道,夏季行人路过时有遮阴的地方,与其他道路形成完整的慢通网络系统,使得人们在道路上行驶时存在安全感和舒适感。再次,为避免非机动车与行人在公交站位置发生冲突,公交车停靠站应该尽量与非机动车道有明显的空间划分,从而营造出和谐的城市道路系统。

4 结语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提供舒适的行驶条件,同时还能改善城市的小气候环境[3]。因此,成都高新西区道路景观绿化改造需尊重现状绿化情况,再根据道路周边用地性质、功能特点和交通流量来合理改造,关注城市道路绿化中植物体现的生态效益和空间划分的合理性,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合理搭配植物,完善交通网络,从而创造出人、车、环境相互和谐统一的道路景观。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39.

[2]黄 倩.文化元素在道路景观中的运用―武夷山市大王峰景观研究[J].绿色科技,2016(11):129~131.

[3]伍奇峰.城市道路景观与植物造景研究[J].绿色科技,2015(7):165~167.

[4]孙 烨,方美清.主题型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绿色科技,2015(10):91~92.

绿电交通发展现状及前景篇7

关键词:广播;电视;电波;声波环;大地景观;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2-0061-03

1 前言

“建筑设计宛若天成,与环境很好的融合,并与周边生态环境产生对话。”此乃建筑设计的方向。方案设计中,一般情况是建筑设计先于景观设计,因此,尊重建筑的风格和空间场所成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城市中,建筑都是在人工划分的场地范围内,环境设计几乎都是在建筑周边进行设计,这样环境设计将与建筑的形式、体量、色彩息息相关。因此,环境的形式和肌理应能够反映建筑特征,将环境设计与建筑融合。建筑是场地的根基,环境的道路、铺装、水系、绿地是主干、枝叶,从建筑生长出来。

2 综述

2.1 项目背景及概述:

本案基地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南侧,基地总面积16.3公顷。毗邻碧波荡漾的天鹅湖,基地分为东西两部分,中间有南北向怀宁路通过。基地北侧紧邻城市主干道祁门路,南侧为城市次干道龙图路,东侧道路则紧邻新区中轴绿地。安徽广播电视新中心与天鹅湖对岸的政务文化中心大楼、合肥大剧院、星级酒店等重要建筑遥相呼应。基地西侧已有建成的安徽省出版编辑大厦,西南侧有已建成的大规模高档商业住宅区,将形成未来新区中心的良好效应。

2.2 场地分析

安徽广播电视新中心的建筑布局整体平面造型如飞翔的凤凰,而立面灵感则来自于“龙”之精神,展现了安徽广电“升腾”之意,同时隐喻安徽“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形式简洁现代,富于动感。因二期为远期建设用地,现按景观绿地规划。因此为景观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弹性空间。

3 设计构思

一个成功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应当具备文化和自然的双重属性,既不能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也不能湮没于众、宜乎众矣,她应该秉承设计地块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格和品质,《老子》中所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即所谓“守一”的精髓所在。

经过对建筑平面、立面及功能的详细分析,以及对基地周边环境的综合考量,设计的脉络逐步清晰。景观设计试图从安徽广播电视中心的建筑的内涵、外延两方面提取设计元素。因建筑的形式感很强,环境的设计应在形式上与建筑风格统一协调,包括平面线形、功能分区。同时将广播电视中心的使用功能抽象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主题创意,将环境的功能划分、空间布局、竖向设计进行整体筹划,力求形式与功能相统一,结构脉络清晰明快,平面布局简洁现代,空间层次丰富多变。

3.1 安徽广播电视中心建筑具有很强的地标性,环境设计应为建筑营造大的基底和背景,以满足功能需要、延展主题、烘托气氛。具体做法是减少构筑物,以绿地为主,注重人性化尺度。将关注点侧重于分析不同人流的动态特点、行为方式对环境的要求、空间的围合收放、不同功能空间的次第展开等方面。

3.2 广播电台、电视台的主要功能是传送无线电波,为各终端播送节目信号。因其使用功能的特殊性,本方案的构思亦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园林,而是更注重与建筑功能的有机结合,将其独有的性质作为出发点,设计出具有自身专属特性的景观形态。构思中以发散状的电波为构图源动力,并且与建筑中“凤凰”主题构思相结合,成为独具广电特性的专属景观特质(图1)。

3.3 基地北侧为近30万平方米的天鹅湖,从建筑室内就可以尽览天鹅湖那一澄碧波,视野相当宽广,因此本方案的环境设计应回避大面积的水景,避免重复;如果设计水景则应为人行尺度,宜为点睛之用。

3.4 广播为传送声波,而正弦波是其最简单的波动形式。优质的音叉振动发出声音时产生的是正弦声波,弦声波属于纯音,可以将此元素有机的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去,形成广电中心环境自身的特点。

3.5 因广播电视中心有多个演播大厅,建筑周边的交通疏散,与周边道路的动线联系都要一体考虑。

缜密分析之后,循章据典,从宏观到微观,构思脉络逐渐清晰,具体的设计工作也就随即有序的展开了(图2)。

4 分区设计

4.1 东区

东区建筑密度较大,广播电视台的行政业务主要集中于此,建筑高耸挺拔,富于动感,占据空间的主导地位。建筑南侧主入口广场人流较多,铺装面积相应较大,硬质铺装、水景、玻璃景桥、林荫广场以及声波绿环等各景观元素服务于总体规划,与建筑线性相吻合。具有引导性的铺装形式把人流引入建筑中庭。广场以光纤状铺装形式为主,铺装与绿地之间渐次过渡,二者相互穿插、互相渗透,有机组合在一起。景观石条长短不一,高低错落,富于节奏感,配合跳跃的喷泉水柱,宛若优美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形成轻松欢快的空间环境。

建筑北侧以绿地为主,有规则的地形进行围合。与建筑相吻合的线形林荫场地、下沉庭院为人们提供休憩的空间。

4.2 西区

西区因部分二期建筑为远期建设,设计时暂按绿地性质予以规划,因此绿地集中,面积较大,有近5万m2。建筑设计中在一层设有大型演播厅、大型会议室、小型会议室等重要设施,瞬时人流量较大,所以对于人流动线的合理组织和有效疏散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时还要考虑到建筑的消防通道的要求,因此临近建筑以带状铺装为主,铺装带的北侧则为大面积的绿地。二者在空间、界面、性质等不同方面形成对比呼应关系。

带状广场的线形是建筑平面线形的扩散。而铺装形式如同一个个数据光盘,并与凤尾的彩翎暗合。考虑遮荫和休息需求,在如同凤尾的广场上随机的布置了圆形种植岛。这样随机的种植使广场形成了流畅的、丰富的灰空间,避免一览无余的大尺度铺装,显得过于空旷、苍白。合理的空间形式便于人们有效使用,圆形种植岛边缘可供人的休憩、等候、交流(图3)。同时,按照人们的空间心理学特点,人们一般会停留在场地的边缘而不是中间。因此广场的边缘设计了台阶状的休憩和观赏空间,序列布置的景观跌水,休息台阶面向开阔的绿地和景观林带,潺潺水声营造出舒适惬意的空间氛围(图4)。

中心广场设在大演播厅观众入口区域,构图与建筑相结合,是建筑线形的延伸,形成为圆形场地,其铺装也使用如同纯净声波一样的正弦曲线纹理。在观众的主入口处,部分绿地延伸到室内空间,室内外圆形花池连为一体,与室外以玻璃相隔,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同时也为大厅中的等候空间增加葱茏绿意。

中心广场侧壁利用高差形成跌水墙,水池中有玻璃的小型露天表演台,以跌水墙为背景,

草地为看台,形成室外的露天观演场地。当有表演活动时,它的位置不会干扰往来于建筑的人流交通,而且跌水墙一侧有台阶直达中心广场,广场上的人流也能便捷的到达观演区域(图5)。

绿地中带状水渠平面由中心广场散状出来,如同电波,又如同和风掠过水面,唤起阵阵涟漪。由于西区的祁门路高差较大,西高东低,有近4.3米的落差,绿地相应设计为阶梯状下降形式,受到建筑室外地坪标高的限制,祁门路东端与建筑入口会产生较大高差,设计时应予以关注,从人行道至大演播厅观众入口架设大弧形的人行钢格栅桥,线形结合“凤”的整体构图,与之相呼应(图6、7)。

绿地中散落的“声波环”是同心圆环状的大地景观,地形横截面是正弦曲线状的,表面为草坡,如同声波一样扩散开未。西侧的声波环位于硬质铺装介质上,设计为阶状下沉的内向型空间,景观喷雾,雾气飘渺,形成“雾谷”,是一静思冥想的空间(图8)。

设计以铺装带与绿地形成景观中为第一层次;以散落的“声波环”大地景观构成第二层次;同心环状水渠组成景观的第三层次,高架的钢格栅步行桥则为景观的第四层次,密林为景观的第五层次,也是其他景观元素的背景所在,不同层次的叠加、穿插、交融,营造出丰富的空间类型,水渠穿过绿地、铺装、声波环的不同位置,钢格栅桥也同样跨越了不同的空间类型,将各种造景元素有机的组成一个和谐整体。这里有开敞的声波绿环、围合的复合密林、下沉的都市雾谷、还有带状视廊、疏林草地,可谓动静皆相宜,景观效果不一而足……

4.3 种植设计

绿化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西区以疏林草地景观为主,局部密林,形成大面积的绿色基调。种植的乔木疏密有致,留出适当的视线通廊;广场上为散点式的景观庭荫树。东区周边以高大树木勾勒园林边缘,局部围和,与周边道路进行一定的分隔。入口广场上考虑景观的同时还要兼顾遮荫需求。

5 结语

绿电交通发展现状及前景篇8

关键词:村庄规划;均浩特呼尔村;布局规划

之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村庄规划是指导农村产业发展和土地合理布局,改善村庄环境,避免建设随意性和盲目性,凝聚人心和增强村民归属感的重要工作[1]。村庄规划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通过对村庄统一规划管理,严格控制村镇人均建设用地各项相关指标,提高了配套公共设施使用率,从而利于农村土地集约化水平的提高;二是通过统一建设农村住宅小区,使农民的房屋修建成本降低,且通过节能设计提高能源使用率,减少农民使用资源的支出;三是增加了生产和生活设施的投入,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四是通过对陈旧破败的村庄环境进行整治,提高了农民的居住环境质量[2]。

近年来, 各级政府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推进农村规划建设, 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推进过程中必然面临不少问题, 笔者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仪博乐市青得里乡均浩特呼尔村庄规划为例, 对当前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的对策。

二、均浩特呼尔村现状概况

(一)区位及条件

青得里乡均浩特呼尔村位于博乐市西部城乡结合处,是一个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的农业村,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小麦,主要经济作物为甜菜。全村建设用地42.78公顷,耕地面积86.93公顷,总户数为552户,共计1645人。农业人口1557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98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5%,少数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2011年均浩特呼尔村人均纯收入6289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30.5万元、村集体年经济收入12.5万元。

(二)村庄基本建设情况

均浩特呼尔村庄现状建筑主要为土木和砖混两种结构,建筑层数以一层建筑为主;村内现状公共设施建有村委会、清真寺和商店;现状道路为西外环路和响根布呼路邻村而过,是本村对外交通的主要道路;供水主要由博乐市西环路市政给水的自来水供水;村庄民居冬季均为生火炉取暖,无集中供热;村庄内公建采暖采用单独小锅炉;村内无统一、集中排水管网和设施,生活污水是村民自家的渗坑处理,村民仍使用旱厕;村庄无垃圾固定收集点,垃圾随意堆放。

(三)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

1、道路系统现状存在问题

一是均浩特呼尔村庄现有的道路网系统尚不完善,各级道路普遍偏窄,无硬化;现状对外交通道路仅为6米,村内小巷狭窄弯曲,消防车无法进入;除过境路硬化外,村内其他道路均为泥土路。二是村内道路衔接不通畅。三是道路附属设施不够齐全,无停车场,车辆在村中乱停乱放。

2、住宅建筑存在的问题

一是均浩特呼尔村庄居民住房布局散乱,土地浪费现象较严重;二是居民的住房多以土木结构为主,房屋质量较差;三是乱搭乱建辅助用房的现象较为严重,且由于家庭饲养家禽家畜,造成环境脏乱,道路狭窄不通畅,卫生状况差;四是居住服务配套、道路交通和消防安全均不符合要求。

3、公共设施用地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是村内村委会不能满足要求,没有老年人活动室、文化室、公共活动场所;二是村内商业点店铺店面仅有一处,环境差,不能满足村民生活需求;三是村内无卫生室。

4、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一是村内排水不成系统,污水无处理设施;二是村中乱拉电线的现象较重,存在火灾隐患。

5、环境卫生存在的问题

一是村庄生活垃圾缺乏管理,水渠垃圾较多,严重影响了村的环境卫生质量;二是居民家庭为露天厕所或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差;三是没有公共厕所、垃圾池。

6、景观环境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是村内建筑无特色,街景呆板、单调,缺少地方风貌;二是绿地率低,缺少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三是水渠岸线不规整,绿化较差,垃圾较多;四是村里围墙、大门不统一;五是村内“裸”房子居多,严重影响村的视觉环境。

三、均浩特呼尔村庄规划

(一)村庄规划的原则

1、城郊村庄统筹规划原则

城郊住宅规划和布局的视野必须超越村域行政区划界限,在乡域范围内统筹城郊村的居住及产业发展布局,主要体现市场和经济活动形成的居住圈范围,充分考虑城镇体系发展和博乐市中心城区城市功能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趋势对村庄的影响。

2、组团式集中布局原则

根据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城市功能结构必须改变从建成区四周简面外推的办法,市区应该成为点、线、面结合网状结构,形成开放的城镇体系,把城市融入自然之中。作为城郊住宅更应根据自然环境、地理因素、交通条件、历史文化习惯等组团式布局,以便体现其亲近自然的特色和魅力。另一方面,城郊住宅布局又不能过于分散,以免规模不足、配套困难、资源和环境严重浪费。因此,在选址时不宜盲目,要充分考虑市区现有城镇的开发利用和改造升级。

3、产业协调原则

城郊住宅规划布局应注意产业协调和综合发展,增强城郊村整体城市功能,提高其整体功能和可持续综合效益。

4、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原则

人多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相对市区住宅而言,城郊住宅在面积和环境方面具有优势,特别需要强调节约土地和保护环境。

(二)村庄布局规划

根据博乐市总体规划和青得里乡总体规划,均浩特呼尔村北侧1公顷已经划入博乐市城市规划区域范围,故将均浩特呼尔村整体布局分为两个居住组团。分别为北侧划入城市规划范围的还建小区,以及南侧村庄居住组团。还建小区以4-6层的多层建筑为主,规划户数360户,人数为1073人;其中还建142户,人数423人。南部村庄原则上以限制新建,原址原规模改建为主,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危房,旧房改造,道路修复硬化和环境整治。改造后户数410户,人数为1222人。

1、居住用地规划

现状居住用地比例较大,仅有村委会、清真寺两处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居住用地以改造为主,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采用控制性规划指标,不允许新建和改扩建,对城市规划区以外的土地实行改建为主。居住的建筑设计必须要充分考虑住宅功能、设计标准、住宅设计、建筑材料和建筑特色等因素。

为了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完善均浩特呼尔村居住功能,本次规划将配备三种户型,80m2、100 m2和120 m2。120 m2户型至80 m2从以西环路为中心,南北向依次分布。院落大小为500 m2左右。博乐市城市规划区内的住宅用地采用控制性的规划指标,根据博乐市城市总体规划,该用地性质为二类居住用地,规划建筑密度控制在30%,容积率 1.2,建筑层数以多层为主,绿地率不小于30% ,停车泊位0.5/户,户均建筑面积 93平方米。公共设施配建原则,建筑色彩以暖色为主。实施以自治州实施的安居富民工程政策为主,规划居住用地为31.0公顷,占总用地77.1%。

2、公共设施规划

公共设施规划目标是提供方便的公共服务环境。村庄服务中心布置在村中心,设计成村庄会所形式,结合村庄西北入口建设清真寺。村庄服务中心配套设施为:村委会、托儿所、放映室、文化活动场地、健身活动场地、卫生所、便民商店、村邮所,对现状村委会、清真寺予以保留。改造青得里河,设置篮球场、小游园等公共活动中心。商业金融用地规划主要依托城市西环路两侧发展商业,形成较强的商业气氛。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为0.18公顷,占总用地的0.44%。

3、道路交通规划

除城市道路外,村庄道路分为干路、支路、巷路三级。拆除有碍交通的围墙、禽畜舍,对干路、支路进行绿化改造。规划期内道路铺装率应达到100%,铺装材料以沥青混凝土为主,并满足无障碍的使用要求。村庄范围内地势比较平坦,竖向设计中适当平整场地,保证场地排水坡度大于3‰,地面设计高程一般为530 ~540 米。村庄内公共停车区结合村内公建公共场地布置,村内居民停车在自家院落内,在村庄西侧结合村委会场规划一个停车场。

4、基础设施规划

(1)供水规划

根据用地布局、用水量分布,规划西外环线接城市管网、其他各路布置给水干管,为满足消防要求,干管管径为DN200mm,在其他道路上布置DN150mm的配水管。形成主环网与支状网相结合的管网系统,保证供水的安全性、经济性。

(2)排水规划

由于该地区降雨量少,同时污水产生量也较少,为保证雨污水的顺利排放及雨污水的合理利用,规划采用合流制的排水系统。污水量按平均日给水量的80%计,排水量为:238.68立方米/日。该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规划沿南北向布置排水管道他道路布置污水收集管道,排水管涵埋设的覆土厚度在车行道下不得小于1.6米,同时应考虑土的冰冻线对管道的埋设要求。

(3)电力规划

经计算,乡区的最大供电负荷为3518KW,总用电量近期为704万KWh。规划结合该村建设,合理划定供电台区,将现有的电力线理顺,节约村庄用地。该村的10KV及以下线路都采用枝状架空方式布置。

(4)电信规划

规划远期该村的电话普及率达到50部/百人,电话需求量为823部,考虑全村的农话需求,远期为1148门。规划远期村庄的通信线路采用管道方式地埋敷设在人行道下。

(5)环卫设施规划

道路两侧或路口以及公共设施等的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废物箱,废物箱应美观、卫生、耐用,并应便于废物的分类收集。依据服务半径设置垃圾收集点,统一收集,日产日清,保证垃圾池整洁及与周围环境卫生条件相协调。规划公厕均为水冲式,并通过化粪池进行处理,共规划公厕1座。分布位于村委会。

5、绿化景观布局

现状村庄无公共绿地,规划在北侧沿青得里河规划布置两处公共绿地,丰富居民农闲时期文化休闲生活,整个均浩特呼尔村将采用“两轴一带两组团”的景观规划结构。 “两轴”,一轴为南北方向的对外交通道路西环路,另一轴为东西方向的响根布呼路,这两条路均为城市规划道路,是村庄的主要产业发展轴,规划打造成对外展示村庄风貌的主轴线,结合绿化、步道、硬质地形成均浩特呼尔村的主要景观轴线。“一带”为东西向的青得里河,结合两侧道路设计采用对景、借景等手法,利用多个人造景点,形成视觉焦点,在景点转换,变化的过程中,增强空间的丰富性,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两组团”分别为划入城市还建小区和村庄改造区域,在各个组团中的组团绿地采用点式绿化,在集中的公共绿地设置亭、台、花架、等园林小品 ,进一步丰富村庄的空间景观。居民住宅前屋后均进行绿化,同时结合公共绿地和道路两侧的绿化,形成有机体系。

四、规划实施建议

通过村庄规划,明确农村发展和建设的整体框架,乡村即可按照规划的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公共设施建设。为了更好地开展村庄规划工作,特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规划法规建设,改革管理制度,加大对村庄建设的宣传力度; 二是注重公众参与,在规划的各个阶段,要广泛征求农民的不同见解,提取农民的意见,切实根据农民的需求进行规划, 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三是村庄规划不贪大求全, 根据实际需要分类编制,节约资金的同时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四是本规划采用集中紧凑的空间布局形态,为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为发展产业、旅游经济打下良好基础,特别对规划确定的公共绿化空间、生态绿地等,不得随意侵占和改变其性质;五是更新旧的理念、手法,不以城市规划的理念规划农村, 不大拆大建, 根据村庄建筑现状,分别规划;六是完善好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 确保农民生活的便捷性;七是对目前尚不能具体落实的项目,要留有发展余地,并进行有效的宏观控制。

参考文献:

[1] 邓毛颖.村庄规划编制方法的探讨与实践――以广州增城市为例[J].中华建设,2008(5):39-41.

上一篇: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范文 下一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