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勤工作岗位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2 11:30:36

对后勤工作岗位的认识

对后勤工作岗位的认识篇1

一、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后勤职工队伍

以人为本,实施后勤职工队伍的科学管理主要从机制上入手,变人管人为制度管人,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管理民主化。民主意识是现代意识之一,也是人的需要之一,它的体现是教职工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后勤职工既是后勤管理的客体,也是后勤管理的主体,所以,我们让后勤职工参与学校后勤管理各项工作的决策和工作目标的制定,后勤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产生、修改,后勤岗位的职责,评价的进行,奖惩的兑现等,均通过各种民主层次的形式汲取他们的意见,这样做既可避免了由于少数人才智局限或因不熟悉后勤管理工作造成的失误,增强了方案的科学性,又使后勤职工产生一种认同感,从而软化了他们心理的阻抗,使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二是管理制度化。学校的管理者有两项重要职责:一是要带领集体完成任务,达成目标;二是使集体内部团结相处、保持集体良好工作状态的功能。用行政控制方法来说,就是以德服人,以理服人,让被管理者了解政策目标,做到上下一致,左右同心,这就提示着管理者需要做大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为规范学校后勤管理,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后勤管理制度,使每个后勤岗位职工不仅知道做什么、怎样做,还要知道负怎样的责任、应达到怎样的目标;对新上岗的后勤职工,我们注意加强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并制订出一套完整的考核办法,责任追究制度。这些制度的健全和落实,使特校后勤管理更加规范、更加有序。

后勤职工来自不同的层面,不仅仅是教师,因此,对工作的重要性、学校的办学目标、部门的管理目标及个人的职责等,理解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单靠行政手段是行不通的,为此一方面需要定期组织学习,提高认识;另一方面要进行细致的思想工作。不同的层面,采用不同的方法,以达到认识一致,目标一致,同心协力做好特校后勤管理的各项工作。

三是管理人性化。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感情的,人对感情的需要往往比对物质的需求还要强烈。在现代管理中出现的“可持续管理趋势”的“和谐理论”就是研究各种组织内外和活动过程亲睦、协同、配合关系的理论极其应用。所以宽厚、宽容、宽松是现代管理意识和民主作风的体现,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只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建立起相互关心、信任、尊重的融洽的人际关系,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施加的管理,才易于为其接受。特校的后勤职工,他们渴求尊重、寻求平衡的愿望表现也较为强烈。因此,工作中一视同仁,生活上格外关照,学习上尤其关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提高其综合素质,帮助他们确立主人翁意识,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做到以校为家,做到爱岗敬业,出色地完成后勤管理的各项工作。

二、提高认识,强化后勤职工的岗位意识

特校的后勤工作是为教育、教学、师生服务,要使后勤工作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服务,后勤人员就必须要意识新。为此,我们着重要求后勤人员要树立下面五种意识。

一是服务意识。服务是后勤工作的根本,学校后勤主要承担着师生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服务性工作。因此,服务意识在后勤工作中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学校在师生员工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到学校的工作效率,关系到干部职工的情绪,关系到学校内部的凝聚力。所以我们要求后勤人员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在后勤管理过程中变“要我管”为“我要管”,变被动为主动,将主动热情服务融入到学校后勤的具体工作中,急师生之所急,想师生之所想,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

二是大局意识。学校工作是一个有机整体,教育教学工作离不开后勤保障,后勤工作同样离不开广大师生的理解和支持。作为后勤工作人员,要时刻有大局意识。后勤工作比较琐碎、繁杂,有些是正常运转工作,有些是临时突发性工作。但不管是哪一种,如果不解决好,都会影响一线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所以,后勤工作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设备设施的采购,更不能只认为是简单修修补补或烧水做饭的体力劳动。后勤方面的每一项工作都关系到学校全局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和顺利实施,所以,我们要求后勤人员必须要有全局观念,树立大局意识。

三是安全意识。安全无小事,后勤工作涉及到学校管理和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学校校园环境建设中要涉及施工安全,在管理过程中要涉及到防火、防盗、用电、用水的安全,师生用餐要涉及到食品卫生安全,在用车方面要涉及到交通安全,即使在日常修理维护保养工作中同样涉及到是否按照工作流程操作等等。可以说,后勤工作时时刻刻都涉及到安全问题。所以,我们要求后勤人员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始终把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加强管理,严格制度,规范各项工作的操作流程,消除各方面安全隐患。

四是奉献意识。后勤工作纷繁复杂,很多日常工作干起来不不显山,不露水,甚至不被他人知道和理解,有些工作需要下班后或休息时间完成。所以,后勤工作人员,如果没有很好的奉献意识,很多工作就会无法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势必影响到教学和学校工作秩序。

五是节约意识。学校的大部分资金都要从后勤支出,不论是物品的采购还是设备设施的维修保养每一项都离不开钱。所以,我们要求后勤人员,必须时刻树立节约意识,要为学校管好家,谨慎使用每一分钱。不花钱就能办好事的就不要花钱,能用一块钱解决的问题就绝不花两块钱,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缓解学校经费紧张的压力,减少资产的闲置和浪费,努力构建节约型校园。

三、加强学习,提升后勤职工的岗位技能

社会在进步,事业在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需要每个人都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更新知识,提高工作技能,教师如此,后勤工作人员也一样,,要不断学习与自己的工种相关的知识。为此我们重视加强后勤人员的学习,创造条件鼓励后勤人员参加各种类型的进修、培训,组织他们外出学习考察以弥补工作经验的不足,开拓视野,以制度考核要求他们不断总结经验,促使他们提高岗位技能更好地做好后勤服务工作。我们着重要求后勤人员提升下面四种能力。

一是岗位业务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学习中进步,在实践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终身学习。我们除了要求后勤职工加强学习,学校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强化训练培养,切实提高后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操作能力。

二是组织管理能力。后勤工作是学校的一个大窗口,后勤人员不仅与教师交流频繁,而且与学生也有着频繁的交往,那么,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要求后勤人员要善于搞好对内对外的工作联系,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各项任务,把工作搞活。同时,还要发挥服务育人的作用,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除了接受课堂上教师对其传道、授业以外,在生活中广泛与后勤人员接触,因此后勤人员在进行自己本职的管理、服务工作时,还要担负起组织管理学生的责任。

三是沟通与协调能力。后勤管理工作上下左右,纵横交错,事无巨细,头绪繁多,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有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人与物的关系处理不当,又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学用具、水、电、暖等保障样样都要考虑周全,精心安排,稍有疏漏,就会影响其他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师工作的情绪。因此,后勤人员必须具备沟通与协调能力。我们要求后勤职工要及时了解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的教师现阶段做什么,需要什么。在为教学服务中,不仅在情感上能与教学人员沟通并和睦相处,并能对其在学科教学方面改革的意义能有一定的理解,即使不能同教师在一个层面上去交流,也应该在一个亚层面上去认识它,从而在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支持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例,就要围绕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想,在学校的基建、装修、绿化、摆设等方面开展工作:学校的建筑以什么色调为宜,教室、办公室、会议室的装饰以什么风格才恰当,绿化应符合什么样的审美情趣,雕塑应体现什么样的文化主题等等,在理解的基础上去主动服务于教育教学第一线。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根据学校整体工作计划,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转换以及时令季节的变化,提前安排后勤工作,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做到服务工作主动及时。

四是创新能力。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我们要求后勤工作人员,也应该与时俱进,要有开拓创新意识。要用改革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后勤管理的新办法、新路子,用改革和发展这一主线来解决后勤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要求后勤部门增强预见性,常规性的后勤工作要超前准备,而对一些非常规性的工作,要多动脑筋,注意观察,未雨绸缪,尽可能多一点“先见之明”。

四、精细管理,提高后勤服务的工作质量

学校后勤保障工作是实打实的工作,浮躁不得,虚假不得,必须要精细管理,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方能为学校工作和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首先是计划与决策的精细化。学校后勤管理是为学校教书育人服务的,学校培养人才是一项有目的的、长期的、具有周期性的活动。这就决定了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长期性和周期性。办事要做到心中有数,防止盲目性、随意性,必须实行计划控制,不然,计划不当,决策失误会给学校带来重大损失。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要求后勤管理到位。我们根据学校制定的学校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后勤管理长期计划。例如在三年或者五年内,学校要建设哪些校舍,增添哪些设备,环境绿化达到什么要求,从而使后勤管理有一个奋斗目标。同时,将长期计划分步骤、分阶段、分学期制定实施计划,确定短期计划,使学校后勤工作目标明确,分工合理,责任清楚,落实到位,每学期考核检查工作实效。

对后勤工作岗位的认识篇2

关键词:勤工助学;主要问题;思路和措施;完善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18—03



勤工助学,也称勤工俭学。不同的人对勤工助学概念的阐述也不尽相同。如戴贵芬认为,勤工助学是指高等学校从学生收费中拨出一定经费,而贫困学生通过在校内从事简单的管理工作或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以弥补生活费用的不足;刘文光认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是指高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的具有组织性、计划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等特点的抚危助困活动;任凤珍更是将勤工助学的概念细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即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在校内或校外参加的各种有偿实践活动”,狭义认为“高校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困难,完成学业,更好地成长成才,而组织的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在校内或校外参加的各种有偿实践活动”。而《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第一章第四条则对勤工助学的概念给出了更加准确的定义: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

可见勤工助学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勤工助学具有业余性的特点,学生在开展勤工助学工作时要坚持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进行;二是勤工助学工作是一种经济型活动,学生为他人提供体力或智力上的服务时,是以获得合法报酬为主要目的;三是勤工助学不仅可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丰富其社会实践活动;最后勤工助学具有非直接性给予的特点,弥补了在“奖、贷、助、补、减(捐)”等“输血”类助学活动的不足,日益成为当今高校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和社会实践平台的一项重要途径。

一、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必要性

据统计,在全国普通高校中,贫困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其困生人数约占在校生总数的5—10%,而农林高校中贫困生更是高达20—25%,其别困难的学生达10—15%。因此,勤工助学工作的发展与完善,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具有独特的“助困育人”双重优势和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助困和育人双重功能

高校贫困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不但可以获取一定的合法报酬以改善其学习和生活条件,而且劳动中自身价值的体现会使学生觉得自己是有用的、能干的和被社会重视的,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深入,高校实行的“并轨制”及招生收费制度,贫困生问题逐渐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一个好的点子,一条好的信息,一个好的措施,一项好的制度,远比几百元、几千元捐款给贫困生的收益大。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同学们可以感受到赚钱的艰辛,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德,正确认识社会、了解国情,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和奋发的学习精神,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增强大学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责任感的提高。

(三)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拓展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勤工助学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会实践的平台,可以丰富学生第二课堂,让大学生们在实践中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记忆深刻,而且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有裨益。此外,参加勤工助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圈子,增加与企业接触的机会,有利于“近水楼台先得月”,进而拓宽学生的就业空间。

二、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在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各高校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勤工助学工作无论在规模、人数上,还是在深度上并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致使学生满意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各方思想认识不一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以及各方对勤工助学工作的正确认识。但目前勤工助学工作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造成主管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调控和协调,致使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不到位,对国家政策的执行不到位,许多措施落实不到位,思想认识不到位。

学生方面,有25.2%的贫困生缺乏自立自强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只把眼光盯在学校和社会的无私资助上;有18.7%的贫困生怕参加勤工助学工作会影响学习而拒绝参与;有19.4%的贫困生因自尊心过强,放不下大学生架子,对学校安排的勤工助学岗位不敢应聘;有5.8%的贫困生工作责任心不强,对自己承担的勤工助学工作不能很好完成,甚至有部分学生被辞退;还有部分贫困生因思想认识的不端正,在勤工助学中主要以赚钱为目的,以致出现了因勤工而逃学的负面影响,甚至出现非法传销、当小三、歌厅等现象。高校方面,没有正确认识到助学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解困,更在于育人,没有把其上升到教育人、培养人的层次上,没有把勤工助学与培养开拓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有机结合,使勤工助学无形间变成了单纯的“扶贫”性质,而忽视了勤工助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失去了勤工助学助困和育人的双重独特优势。社会方面,一些部门、团体和个人对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认识不足。到目前为止,除政府和高校外,只有少数企业和个人对高校的勤工助学给与了支持,且社会提供给学生的岗位也很少,学生难以获得更多的适合从事的工作岗位。有的单位只是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不给予正常的待遇。另外,随意克扣工资、工作条件恶劣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二)勤工助学基金来源渠道单一,基金总额不足

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和学生学杂费,基金增值和社会捐赠微乎其微,来源渠道单一。根据教育部、财政部1999年6月的《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各高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划出10%用作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经费,并适当提高勤工助学补助标准。但各高校由于经费紧张,真正用于勤工助学的经费只占到学费总额的1%。而且,不少高校勤工助学基金无法真正到位,或者无法做到专款专用,远不能达到国家的相关规定。

(三)勤工助学工作岗位少,报酬偏低

从岗位数量上来看,在校内,有近80%以上的学生认为勤工助学岗位太少,渠道不畅,学校有能力安排的岗位不到申请学生总数的30%,而且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行,一个高校能提供给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变得十分有限,一般多集中于学校内部的图书馆、食堂、实验室、办公室、教室、宿舍等,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愿望和实际需求。在校外,由于下岗人员的增多,农民工的涌人,使廉价的社会劳动力随处可寻;或者需要能够长期工作的合同工或者需要平时上课时间去进行勤工助学的学生,而且他们还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感到怀疑,致使许多单位和部门不愿意接纳大学生勤工助学。这些因素导致了“僧多粥少”的现象发生,其必然结果是造成贫困生报酬偏低及不能按时发放,使学生积极性受挫。

(四)勤工助学工作内容单一,岗位层次较低

从目前高校开展勤工助学的实际情况看,勤工助学工作的层次较低,多停留在低层次的体力活和繁琐的整理工作上,如:家教、环境保洁、图书管理、餐厅服务、门卫值班、市场调查、超市促销、零工、模特、礼仪等,很难与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务实精神和成才需求相结合,很难有效的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而与学生专业发展结合紧密的知识型、智力型岗位不足,不利于促进大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增强自身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而调查发现,对学生最有吸引力的还是那些与本专业有关的科技型勤工助学工作。

(五)勤工助学基地发展不完善,社会参与和支持的力度不够

当前,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虽然得到了社会的逐步认可,但各高校勤工助学基地少,规模小,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还很不够。从目前情况看,社会给学生提供的主要是一些临时性岗位,固定基地的建设和固定岗位的提供还很不够,时常出现了学生的合法收益经常受损的现象。

(六)勤工助学工作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涉世未深,缺乏法律知识容易上当受骗。同时,由于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不属于劳动关系,导致当前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很多学生不明白勤工是为了助学,不能合理妥善安排学习与工作的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还有一些学生对勤工助学的认识有偏颇、行动上有偏差。错误的认为勤工助学就是为了赚钱,以至于“勤工助酒”、“勤工助烟”、“勤工助玩”、“勤商助学”等,甚至有极少数人违法乱纪,严重违背了参加勤工助学的初衷和效果。

三、完善和发展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新思路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的六个方面问题,笔者对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建议,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完善勤工助学管理体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各高校应建立、完善勤工助学管理体制,依照科学的制度进行规范和约束,使勤工助学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道路。同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学生方面,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经常开展艰苦奋斗和自立自强教育,消除“等、靠、要”的念头;端正贫困生的价值取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先进典型,克服自卑心理,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学会自我调适;抓好在岗教育和培训,增强劳动观念;培养贫困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良好品格,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高校方面,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不能把勤工助学工作仅仅理解为一种单纯的劳动形式。要认识到勤工助学工作不仅仅是解决大学生经济困难的手段,更是我们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应从上至下充分认识到勤工与助学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机的结合,要把勤工助学与培养开拓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相结合,真正发挥它的助困和育人双重功效。社会方面,应对勤工助学工作给予充分地重视,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从而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在企业、社会团体、民间机构和个人等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下,尽可能多地开拓勤工助学岗位,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受益。

(二)拓宽勤工助学基金来源,确保基金安全稳定

高校应借助政府的力量,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来拓宽勤工助学基金来源渠道,以确保基金安全稳定。如:通过政策引导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专项基金;规定企事业单位必须按一定的比例交纳高校勤工助学基金;通过高税收促使其纳税不如捐赠等措施。同时还应有所创新,实现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化,使基金产生滚动效益,确保勤工助学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三)大力拓宽勤工助学渠道,提高薪酬

高校应坚持“校内挖掘、校外拓展”的工作方针,一方面要为勤工助学工作广开绿灯,主要抓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契机,大力挖掘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另一方面,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扩大勤工助学的空间,建立相对稳定和独立的勤工助学基地。同时,积极努力地尝试走勤工助学实体化路线,如建立校企合作企业,成立勤工助学服务公司,也鼓励学生到校外做兼职服务,既可以解决勤工助学岗位不足的问题,又可缓解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勤工助学岗位的增加,在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必然导致贫困生报酬的明显提高。

(四)丰富勤工助学工作内容,提升层次

将勤工助学工作从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变是助学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发挥智能优势,不断丰富勤工助学工作内容,做到勤工助学工作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科技活动相结合,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与所学专业相结合,与能力培养和成才相结合。同时,提升勤工助学工作的层次,逐渐从劳动服务型扩展到技术型、专业型、智能型、科技型、管理型、综合能力型,激发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热情,促进勤工助学持久、广泛地开展。

(五)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与支持,加强勤工助学基地化建设

高校和政府经费有限,很难满足更多的勤工助学者的需求。高校应加大勤工助学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团体、民间机构、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推进高校勤工助学基地化和产业化建设,以增强勤工助学工作的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六)加强对勤工助学工作的教育引导

勤工助学服务机构要切实维护勤工助学学生的合法权益,学校要加强学生维权意识教育,增强自我防范和抵御风险能力。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处理好几层关系。一是妥善处理好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和正常学习的关系,强调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勤工助学的目的是促进而不是干扰学习和进步;二是要处理好受资助和讲奉献的关系,人穷志不短,防止学生“一切向钱看”的不良思想;三是处理好勤工助学与创业实践的关系,要在参加勤工助学基础上鼓励学生正确创业,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综上所述,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任重道远,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勤工助学工作将愈来愈得到政府、高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支持,对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充分认识勤工助学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采取开放的心态,敢于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以促使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贵芬.探析和谐校园视野下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体系[J].世纪桥,2009,(19).

[2]刘文光.加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

[3]任凤珍,蒋北辰.完善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思考[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1).

[4]张磊.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9).

[5]韩萍.做好勤工助学工作发挥助困育人功能[J].现代经济信息,2009,(5).

[6]刘小丽,宗娜,宋元元.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问题探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4).

[7]胡勉强,邓树勇,胡勉裕.我校学生勤工助学的现状及助学模式优化的探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1).

[8]邝兆明.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7).

[9]黄新昌.深化高校勤工助学的必要性及其措施[J].化工高等教育,1990,(4).

对后勤工作岗位的认识篇3

高校后勤系统人力资源的素质偏低

目前,大多数高校由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学校教学是主线的观念影响下,后勤系统职工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偏低、技术水平落后、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以我校后勤在编人员现况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大约有10%,具有中级工技术等级以上的大约有40%,女职工占了70%,35周岁以下青年还不到10%。职工的价值观还普遍停留在重实际利益,少开拓、创新精神的层面。虽然近几年学校也很注重后勤队伍的素质建设,使得后勤人员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受后勤工作性质和职工长期以来对后勤工作偏见的影响,真正有理想、有朝气,懂管理、懂经营的年轻干部愿意到后勤工作的很少。因此,后勤社会化改革所急需的经营管理型复合人才依然严重缺乏,后勤系统可备用的人才资源处于枯竭状态,总量构成上还处于低效率配置状态,存在于后勤人力资源的相对过剩和高素质人才绝对贫乏的矛盾之中。同时,受高校教育理念和管理体制的影响,上述问题在短期内很难能够得到有效、自主的改善。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为了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提高后勤实体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必须对后勤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合理结合、科学管理。首先要对后勤队伍现状作一个认真分析,包括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知识结构、职务结构、岗位设置等;对所缺乏人才的类型、专业、年龄、性别等项目进行合理测评,从而获得精确的数据,然后有目的地进行人员调整和培养,以期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具体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充分利用学校人力资源优化后勤的队伍结构

当前高校后勤急需创新型人才,在具备经营、管理才能的同时,如果管理者能熟悉教育规律、高校情况、师生需求和学校后勤现状,则会很快适应工作,提出切合实际的管理方案,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学校的人力资源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市场,可以积极争取校方对后勤的支持,从学校聘用人才。同时校方也应选拔那些党性、事业心、责任心强,热爱后勤服务事业,懂管理、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到后勤管理队伍,发挥相应的作用。

(二)通过培训创建职工终身教育体制

实行职工培训制度。首先,要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规范、技术、质量要求;其次,要在培训经费、培训基地等方面给予保障;再次,必须有一整套目标明确、制度完善的培训体系,将培训的结果与员工考核、晋升、薪酬等结合起来,提高员工自主学习和培训的主动性。培训一般有以下几种:

1.岗前培训:对后勤新职工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学习本岗工作的基本技术和技能,熟知工作要求和岗位规则,尽快掌握基本技能。

2.在职培训:即业务学习,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业务技术培训,使在职职工业务知识和技能不断创新,提高服务质量。

3.学习文化知识:对一定年龄阶段的职工要鼓励他们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业余学习获得更高层次的学历证书,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

4.增加管理知识:对从事管理工作的员工或具有管理潜能的员工进行正规的管理方面的学习,给他们营造一个学习管理知识和参加管理实践的机会,充实高校后勤的管理队伍。

5.非正规教育:即通过企业文化的宣传、行业研讨、文艺体育活动、讨论会等形式使职工获得文明意识的熏陶和先进文化的教育。

(三)实行人才竞争轮岗制度

1.轮岗制是对竞争上岗人员实行任期制,届满自动解聘,打破铁饭碗,实行轮岗。轮岗制可以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激励他们不断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并使其通过在不同岗位上的锻炼,深入实际,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掌握多项技能。管理人员通过职务轮换,可以开阔眼界,增强全面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可以与各部门进行广泛的接触,并对其进行深入了解,以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同时,轮岗制也便于职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发挥最大潜能。后勤部门也能通过这种横向流动最大限度

地发现人才,建立储备人才库;合理使用人才,发展人才,增强后勤整体能动性。

2.根据目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和矛盾,可考虑为后勤职工制定相对宽松的待遇政策,使部分不适合后勤工作的老、弱、病、残人员选择提前退休。对部分不愿意、不安心后勤工作的职工可在全校性同期聘任时,流动到别的部门,从而达到适度精简现有人员、优化配置的目的。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 个人素质与岗位要求相统一

即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这对部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个人从性格、才能、兴趣到掌握的知识都有很大的差别,应找准位子,使其各尽所长,各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二)合理配置群体结构的原则

在进行后勤队伍建设时,应充分考虑互补原则,如专业知识、智能、年龄、身体素质、性别等方面的合理配置。一个群体结构合理的班子,能通过班子的协作,将许多人的力量融合为一股新生力量,这股新生力量就是群体优势的发挥,能提高人才的综合使用效率。

(三)精神、物质双重激励的原则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阐明,人的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其产生的内在动力要比物质奖励等外在激励深刻和持久。高校后勤要把培养员工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通过职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来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岗位工作中,要加强职工思想教育,营造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后勤队伍精神风貌;同时要建立平等的用人机制,提供给员工可以充分施展才能的工作舞台,以取得成功的愉悦感来激励员工不断超越自己,更新自己,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

与此同时,健全的工资福利体系是吸引和稳定人才的重要保障,应积极利用后勤分配制度改革,“优劳优酬”、“以岗定薪”,让员工在岗位循环、置换过程中充分体会到能力带来的不只是精神上的满足,还有物质利益与其紧紧相随,从而进一步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其工作热情。

(四)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体制的原则

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才能充分发挥人才资本的作用。后勤应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用来开发员工的睿智和才华,使人力资本总量增值,后勤整体增效。人力、物资等重要资源要注重优化组合,利用自身能力降低管理成本,相互促进,共同发挥,加速后勤生产力发展,壮大后勤队伍。

对后勤工作岗位的认识篇4

关键词:机关后勤 廉政风险 风险防控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面对日益严重的腐败现象,国家积极采取了各种措施进行遏制。先是注重道德腐败的防范,后又从制度上进行防范,再到道德、制度防腐与法律惩贪并举,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措施上更加全面。这些努力虽然对一些腐败现象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但还是有很多人会铤而走险,跨越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做出违纪违法的行为。机关服务中心主要是为机关日常工作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在工作中会涉及财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物资采购等,在这些工作过程中都是比较容易出现廉政风险的,有必要建立起完善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做到防微杜渐,加强对腐败现象的惩罚力度,不断完善机关后勤的防腐工作。

一、廉政风险的概念

廉政风险,也就是说发生腐败的风险。学术界对腐败的界定都是大同小异,可以说腐败就是以公权谋私利。由此可以认为,腐败指的就是在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力为个人或相关利益集团谋取利益。“廉政风险”可定义为:实施公共权力的主体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可能性。

廉政风险并不是针对某些人而言的,只要是拥有一定权利的人都有可能发生廉政风险。这些风险都是比较客观的,容易发生风险的因素都是由于基本的行政及廉政工作做得不够。同时,廉政风险还会造成损失。任何一种腐败行为都会给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不良的影响,不过这些损失可以预防,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尽可能的将损失降到最低,更好的方法就是防止腐败的发生。除此之外,廉政风险是不确定的。因为在人行使自身权利的时候,在什么时候会发生腐败行为都是不确定的,也可以说廉政风险说的是腐败行为发生的条件。

二、机关后勤常见的廉政风险

在机关后勤部门常出现的廉政风险类型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下面这三种,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和岗位职责风险。

(一)思想道德风险

引起思想道德风险的原因在于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意识不够高,是三种廉政风险中不太好把握的一类。有些人本身就存在以公谋私的念头,利用职务之便贪图一时的利益,又存在侥幸的心理,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虽然他们懂得一定的道理,在公众以及同事面前都表现的积极上进,但是私下里却只认金钱,并没有真正的将政治学习作为改造自身思想的机会。在金钱的诱惑下,他们就选择铤而走险,走上腐败的道路。有些人从基层做起,为单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没有保持谦虚的姿态,自以为贡献较大、能力较强,在曾经的成绩面前居功自傲,放松了对廉政问题的警惕。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专职工作上,忽略的思想上的补充,很少参加政治学习,在例行的学习中也都是流于形式。时间久了自身的廉洁意识就会变得更加薄弱,权欲意识占据了上风,不愿意虚心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甚至逃避监督,最终难抵金钱的诱惑,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可见,思想道德意识是影响廉政建设的重要的主观因素。

(二)制度机制风险

机关单位遵循的制度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得到完善的,尤其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也不断健全,建立了为核心的党内条例,国家制定的政策也逐渐向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而现阶段存在的制度风险主要是由于我们没有完全将这些制度机制内化为单位内部的规范工作流程,以至于对工作人员行使权力时的监管不够到位,也就是说没有充分在落实这些制度。确保防范制度机制风险的有效性就体现在,依据单位职能,找出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上未能很好落实各项制度机制的情况,并不断的完善。

(三)岗位职责风险

通常情况下,岗位职责风险主要说的是三种:一种是权利配置不当造成的风险,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没有清晰的定位工作职责、对自身的权利和责任不够明确、岗位不够成熟等。二是岗位权利溢出风险。也就是说在使用权利的时候超出了实际岗位法定范围的应有的权利,或者借助权利获得非正常的利益。这些非正常的利益获得可能是为部门也可能是为个人,常见的形式有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三是外部力量对岗位权利的嵌入风险,主要说的是外界人员对权利的侵染,主要表现形式是权利的嬗变及权利的异化等,比如说某些人利用自身的权利交换成个人的利益。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对岗位权利行使的监督,确保不同岗位的职工能够正常行使自身的权利。

三、加强机关后勤廉政风险防控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思想认识,注重自我约束

对后勤工作岗位的认识篇5

[关键词]初中后勤 工作管理 策略 提高

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名为后,实为先,是其他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但一直以来,却不被领导所重视。其实,只要认真细致、努力创新地搞好学校后勤工作,就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动力和保障,就能使学校的所有工作有良好运转的局面。那么,如何进行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改革呢?

1提高后勤工作的思想认识

总务处坚持为学校教学、为全体师生服务的宗旨,加强后勤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在新的一学期里要使全体职工的工作岗位进一步明确,责任清楚、共同提高、真抓实干、求实创新。长期以来,在一些中小学校,后勤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有的同志认为做后勤工作低人一等,这种观念显然是极其错误的。如果以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指导学校工作,在人员的任用选拔、工作业绩的考核评比、职称评定、奖金、福利等方面就会出现不公正的现象,其结果必然严重挫伤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我们必须摒弃那些轻视后勤工作和后勤人员的陈旧观念,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对教学人员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他们,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和谐发展。认真做好开源节流、艰苦创业,从而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要求总务工作人员在思想作风上要廉洁自律,进一步牢固树立“双服务”的观念,加强学校后勤管理,使学校的总务后勤管理有特色、上水平。后勤人员除了在其工作中可以利用同学生的接触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外,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耐心细致的工作和优质的服务去感染学生。

2提高后勤队伍素质

后勤工作是学校的重要枢纽,在这个重要的关节中,后勤人员有着重要的位置,他们不仅和广大老师接触,更和学生发生着较为频繁的交往,他们的品德操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为此,学校就要更加重视后勤人员的素质水平,让他们认识到后勤工作的重要,也要改善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待遇,让后勤工作人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通过学习让后勤人员政治思想素质高,吃苦耐劳,工作认真负责,具有一定的有关后勤工作的知识能力水平。学校要注重对后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也不能忽视他们的思想品行的提高。作为主抓学校的后勤工作的主要领导,更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要把现代的科学管理技术和能力应用到实践中去,要注意后勤工作人员的思想动向,及时发现后勤工作的一些纰漏和毛病,要全面而细致地做好后勤的一切工作,强化自身的修养水准。

3合理分工,明确岗责

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对参与者进行有效分工和组合,是取得工作成效的前提和条件。很难想象,一个分工不明,职能不明,组织松散的集体会创造工作实绩来。后勤工作更是如此,它是服务教育教学和师生生活的最具体的工作的具体落实,哪一点,哪一环节没做好,都有可能引起失误,甚或引发不良后果。何况现在各校后勤人员相对减少,现有人员逐渐老化,不少学校无从补充新员,使得后勤人员承担工作多,负荷加重,责任加大。因此,必须根据岗位要求、人员素质及技术技能等情况作综合考虑,对后勤人员作合理的工作分工,做到有岗必有人,事事有人做。工作分工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后勤领导者的管理分工,如后勤分管校长、总务主任、副主任等,都必须明确职责范围,使后勤工作的组织领导覆盖所有工作领域和工作岗位,以体现领导者的责任。二是将工作落实到具体人员,可根据岗位特点和人员特点安排工作,或专职,或兼职,以体现工作者的责任。有岗必有责。必须明确界定岗位职责,杜绝有岗无责、有责不明的状况。同时严格要求全体后勤人员忠于职守,履行岗位职责,杜绝有责不守、等消极怠工,甚或渎职的行为,真正从用人上保证规范化管理的实现。

4具体实施措施

首先,要建好一套后勤管理制度。从建章立制入手,坚持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一是健全以行政会议或办公会议为主的议事制度。在民主集中制原则指导下,科学、民主、有效地处理后勤工作中的重要、重大事务,增进班子内部的团结协作,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完善照章办事的工作制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做到有章可循;另一方面,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职工,都应该学会并习惯于用工作规定、规程来约束自己,绝不能我行我素;还要严格执行制度,对违反制度者,必须进行相应的制裁。三是建立工作岗位责任制,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后勤管理工作真正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使所有的职工都对自己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益。其次,要善于管好钱和物。财务开支方面严格执行上级的收费规定,不随意增加或减少收费项目,不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杜绝乱收费和变相收费现象,坚持校长“一支笔”签批制度,严格采购进仓、出仓等一系列手续,健全规章制度,防止学校的校产物资的浪费和流失。建立健全赔偿制度,做到用管相结合,严格财务管理,对大批物品的采购、工程、实行招标制度。最后,学校后勤工作还必须注重勤俭。勤俭是一种传统,当前,教育新机制刚刚开始运作,学校经费不足、教学设施不齐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为了学校有效正常运转还必须注重勤与俭。

对后勤工作岗位的认识篇6

关键词: 高校勤工俭学制度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专业水平 实践能力 大学生思想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

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大学生队伍越来越庞大,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每年都有大批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大军。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有高校毕业生630万毕业生,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对于高校毕业生,社会就业市场普遍“僧多粥少”,加上社会经济形势不容乐观:2008年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海啸波及国内经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伴随国际经济形势低迷,国家就业分配体制改革,国内高校扩招等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当今的大学生已不像以往一样一毕业就有工作,庞大的大学生就业队伍使得就业市场上招聘岗位需求大于供给。如今的时代是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拥有高学历的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并没有显示出较强的竞争优势。“零工资”获取就业经验;硕士生应聘环卫工岗位;2013年国考1万多的岗位,150多万人报考……从当前一系列的就业现象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这种“就业难”的困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弱化的现象。

竞争力原本是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常用概念,是指竞争环境中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竞争主体对竞争目标实现的能力。随着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竞争力的概念逐渐借鉴到人才培养和就业市场上,学者们使用“就业竞争力”分析大学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体现在大学生就业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素质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道德品格素质、沟通表达能力、操作应用能力及知识掌握能力等。当前大学生虽然拥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社会的适应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欠缺,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能力,个人道德素质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面临着就业困境,就业竞争力逐渐弱化。综合各类文献研究结果及社会实践考察,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弱化主要体现在实践动手能力差,工作能力低下;互动能力较弱,人际关系紧张;人生价值异化,个人道德失衡等方面。

二、高校勤工俭学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高校勤工俭学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很重要的一个载体,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1.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任何企业的创办和发展都伴随着艰辛,因而企业在聘用员工时都要求员工能够兢兢业业,踏实肯干,吃得起苦,吃苦耐劳是企业考察员工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当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衣食无缺,生活条件优越,平常生活中不能真正体会父母的辛劳,也不能体验生活的不易。高校勤工俭学给予了学生充分体验生活的机会。勤工俭学是一种有偿的实践活动,大学生通过参加勤工俭学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通过勤工俭学,大学生认识到赚钱的不易、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在辛勤的劳动过程中慢慢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

2.培养学生互动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不可避免地各方联系,如学校老师、企业领导、顾客等。大学生在与各方打交道时,发现自己在互动交往能力中的不足,从而改正缺点,不断提高交际能力。对于一些性格较内向的大学生来说,勤工俭学更是一个良好的锻炼机会。迫于实际工作任务完成的压力,内向型的大学生会试着与人互动,与人交往,在这些互动交往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

3.提高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盲目追求分数,将所有重心放在理论知识上,但是实践动手能力却不尽如人意。当前大学毕业生工作时只会“纸上谈兵”,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自身就业竞争力大大弱化。高校勤工俭学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能够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工作当中,加强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在实践工作中,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4.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加强职业适应。

大学生如果单纯满足于象牙塔校园生活,不去积极了解和参与社会,那么在将来步入社会后,就会产生各种职业不适。现在很多企业都有工作经验这一个门槛要求,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在应聘岗位时更没有什么竞争优势。参加勤工俭学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缺陷。大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参与勤工俭学,能够清晰、直观地认识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形势,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能够驾轻就熟,加强自己的职业适应,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当前高校勤工俭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各个高校纷纷设立了勤工俭学部门,当前勤工俭学在各高校办得如火如荼。大学生要么为了克服经济瓶颈,要么为了增加就业砝码,抑或是为了全方位培养自身的能力,纷纷加入到勤工俭学的队伍当中。在大学生勤工俭学火爆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1)勤工俭学各项规章条例不完善不规范,没有很好起到指导作用。(2)勤工俭学活动形式单一,大多是以家教、促销,学校后勤等形式来开展,而且大部分是体力活,跟学生的专业知识联系不强,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对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没有多大帮助。(3)部分大学生纯粹秉着赚钱的目的参加勤工俭学,更有甚者为了钱铤而走险,打着勤工俭学的幌子,做一些违背法律、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4)有些大学生只是盲目跟风地参加勤工俭学,把勤工俭学当做是课余娱乐项目,工作马虎不认真,工效率低下。

四、强化高校勤工俭学制度,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校要完善勤工俭学制度,搭建高校这一重要的社会实践平台,使得高校勤工俭学在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1.健全勤工俭学体制。

尽管高校都建立了勤工俭学部门,但是受教学任务、经费等客观因素的制约,高校对于勤工俭学活动重视力度不够,设立勤工俭学部门只是盲目跟从,流于形式,缺乏组织管理。不健全的管理体制导致高校勤工俭学发展缓慢。勤工俭学是高校社会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是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将其作为高校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首先,要健全组织领导。高校要在设立专门的勤工俭学机构的基础上,成立以院领导为组长,学工处领导为副组长,“勤工俭学管理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参加的勤工俭学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勤工俭学日常工作的管理、大项任务的筹划及各类活动的组长实施等,同时配备工作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参与组织管理,以提高勤工俭学工作的专职化程度。必要时,可吸纳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到管理中心,协助事务管理工作。其次,制定和完善勤工俭学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的制度是管理的保障,高校要制定勤工俭学各项规章制度,比如勤工俭学项目联系制度、岗位设立制度、岗前培训制度、考核奖惩制度,企业反馈制度等。简单落后的规章制度同样不利于勤工俭学工作的组织管理,高校应该根据社会及学校实际情况完善勤工俭学各项规章制度,针对新问题、新情况对之进行一定的调整。最后,建立人才信息库。高校勤工俭学的岗位很多时候是通过辅导员通知、学校的宣传栏等形式告知学生,这样随意性较大,不利于对勤工俭学学生的管理。高校应建立人才信息库,在每年新生入学时,将有助学需求的大学生纳入信息库中,随后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调查了解,将学生介绍到合适的岗位上。建立信息库有利于工作人员对学生的跟踪了解。

2.加强勤工俭学活动与学生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的提高相结合。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实践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更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勤工俭学是高校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但是很多高校办勤工俭学部门停留在“勤工俭学仅仅是为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而进行的有偿劳动”这一层面上,大多数贫困生只是把勤工俭学当做是赚钱的一条途径。大学生参加的勤工俭学活动大多是干促销、学校后勤等体力活,与学生的专业知识联系不上,不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高校应该加强勤工俭学的组织管理,注重勤工俭学活动与学生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的提高相结合,将勤工俭学活动作为开展实践性教育的内容之一常抓常管。首先,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应倾向于与学生专业知识有所联系,例如设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科学技术文化服务岗位,将岗位类型又以往的普通简单型向专业型、知识型、技术型发展;其次,勤工俭学工作老师要加强引导和帮助,教导学生在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尽量选择有专业特色的工作岗位,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有利于在就业时增强就业竞争优势。

3.结合大学生思想教育,大力加强勤工俭学教育与培训。

针对当前大学生在勤工俭学出现上当受骗、“勤工逃学”、参加不健康活动、工作马虎效率低下等现象,高校勤工助学部门应该加强组织管理,结合高校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联合班级辅导员、思想政治课老师、企业用工方等加强对勤工助学学生的教育和培训。同时,高校勤工俭学部门要把这种教育培训制度化、常规化,以促进勤工助学工作健康、持续地发展。首先,要对勤工俭学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如向学生讲解合同法,教育学生要与用工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避免上当受骗;再如向学生讲解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学生不与不法分子合作,不参加不法活动。通过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安全意识。其次,宣传学院的有关规章制度,教育学生不要本末倒置,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参加勤工俭学不能以影响学业为代价,让学生认识到勤工的目的在于助学,不是“减学”,更不是“逃学”。再次,经常对学生开展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教育,大力倡导吃苦耐劳、敬业的风尚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最后,大力加强岗前培训,当前很多勤工助学学生都是没有经过培训就匆匆上岗的,这样导致学生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成效不明显。高校勤工部门可以联合企业用工方加强对学生的岗前培训,以增强学生的工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一方面,要积极组织沟通技巧、礼仪、团队合作方面培训,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抓好学生工作角色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业务培训,如业务知识讲解、业务技巧示范等,让学生尽快熟知业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4.立足校园,加强外联,拓宽勤工俭学的渠道。

很多大学生在大学生期间都有好好锻炼自己的想法,抑或是对社会、今后工作充满新奇感,于是纷纷加入勤工俭学的队伍当中,只是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为了解决这种供求矛盾,高校应在立足校园的同时,加强外联,采取各种手段和方式,不断拓宽勤工俭学渠道,扩大勤工俭学市场,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校内,高校要根据有勤工助学需求学生的特点,安排合适的岗位。针对低年级大学生,设立食堂管理员、卫生保洁员、校园治安协助员、图书馆管理员、宿舍管理员等岗位;针对高年级学生,因为这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勤工岗位的范围可以相应扩大到教学科研辅助、实验协助等工作岗位上。同时,高校勤工助学不仅仅要立足校园,更应该扩大外联。勤工俭学制度无论对高校还是用人单位来说都有极大的好处,既加快了学生社会化进程,又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了潜在员工,是一种双赢的活动。高校应主动加强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向其宣传勤工俭学的优点和好处,以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相对固定的机制,逐步形成“基地化”的勤工俭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常梅,封竹兵.浅析勤工俭学对大学生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1(83).

[2]付中联.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VOL8(3).

[3]王大建,刘淼,关雪飞,王为其.对当代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2).

[4]刘舒敏.大学生勤工俭学现状与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2.

对后勤工作岗位的认识篇7

关键词:以人为本 和谐后勤

0 引言

中共中央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中提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胡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008年9月19日,中央召开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全党拉开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序幕。

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作为一名高校后勤基层服务工作者,通过学习和实践,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创建一个“友善、和谐、敬业、服从”的工作环境,对创建和谐后勤、提高后勤保障能力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 用友善感化他人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根本,关心他人。社会活动中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个东西却是越分越多。它,就是友情。友情,不是索取,而是更多的是给予。对身边的每个人友善,你就会发现你会得到更多的友情;尊重每一个与你交往的人,你也会被别人尊重。后勤工作在高校是一种保障工作,更注重服务。由于其在高校中的工作性质往往不被人们理解和重视,后勤人在高校中所处的地位使他们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但后勤作为服务部门,后勤人需要具备友善的素质,用友善的态度服务好每一位师生员工,用友善赢得理解和尊重。而后勤干部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友善品质,还要具备十足的友善魅力,因为他们还肩负着管理和服务后勤员工的使命,更要用友情感化身边的每一名员工,让员工感到他人的关心和爱护,给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带领好广大员工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2 用和谐凝聚力量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在现实社会生存竞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当你身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等重重困境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和谐是多么的可贵。创建和谐家庭、和谐工作关系,能促进整个部门的和谐。后勤工作千头万绪、涉及面广、服务对象多,因此矛盾也多。这种矛盾既有后勤与外部环境的矛盾,也有后勤部门内部的矛盾。特别是随着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条件限制,后勤人又难以完全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这就加剧了后勤外部的矛盾。后勤内部由于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和后勤员工素质的参差不齐,矛盾也容易发生。因此,后勤工作更加强烈地呼吁创建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创建和谐氛围需要每个员工共同的参与和努力,更需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加强和谐内涵的修养,凝聚广大后勤人的力量,服务好师生员工,才能共同构建和谐校园。

3 用敬业促进发展

事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事业的继承者爱岗敬业才能实现。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一个工作岗位的存在,往往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所以,爱岗敬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爱岗敬业应是一种基本的奉献精神,无论是心甘情愿,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只要是在自己既得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尽心尽力、遵守职业道德,这就是一种基本的奉献精神。后勤工作是辛苦的,有的岗位需要晚间二、三点起床,有的岗位晚上十二点后才能休息,还有的岗位没有节假日。如果没有一种爱岗敬业的精神,类似如这样的一些岗位的工作人员是难以稳定的。因此后勤工作一定要强调敬业、要强调奉献。

后勤工作也是一份需要不断学习的工作。餐饮服务、宿舍管理等都是一门学问,做好这些工作需要员工勤于思考和学习。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不断地钻研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做好这些工作,才能服务好师生员工,才能服务好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一个人只有在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干好本职工作,才有可能为人类、为社会作出崇高而伟大的贡献,事业才会有创新和发展。

4 用服从强化制度

我党的组织原则明确规定了“四个服从”,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笔者认为,不具备服从意识的人员,是难以做好工作的,是不可能向更高层次职位迈进的。不会服从就不会领导,没有服从的激情,就没有规则的声明。事实表明,服从意识淡薄,对上司的命令喜欢讲价钱、讲条件,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表面一套,暗地一套,对各种规章制度喜欢搞所谓的变通,甚至制定一些与规章制度相违背的另行规定的人是不可能做好工作,也不可能干出成绩。不强调服从,不仅会使上级的命令得不到及时的贯彻执行,而且会使自己养成一种恶劣的自由主义风气,久而久之对单位、对社会会造成不良影响,也会影响个人事业上的进步。

也许很多人认为,不是所有的上级命令都是正确的,上司也会犯错误。但是上级命令的正确与否不是一个下属凭个人的主观臆断所能判断的,一个优秀的员工就一定要有服从意识。下级应放弃个人成见,忠诚于事业、服从上级,一心一意地执行单位的战略和上级的决定。如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应该在上级作出决定之前提出;如果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没有被采纳,先必须执行上级的决定。一个有战斗力的工作团队,执行力是衡量的重要标尺。

在高校,后勤工作是是确保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在高校,后勤工作是艰辛的;同时,后勤工作也是需要广大师生理解和支持的一项工作。因此,在高校后勤工作中,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树立“友善、和谐、敬业、服从”工作理念,创建和谐的高校后勤,才能达到切实提高后勤保障能力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惊鹭.我工作的四个基本原则”友好、善良、敬业、服从”.明德物业人,2008(29).

对后勤工作岗位的认识篇8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存在问题;体系构建

一、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勤工助学基金来源渠道单一,基金总额严重不足

教育部和财政部的《关于在普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规定,各高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划出10%的经费,专门用于勤工助学工作。但据调查,目前高校一般只从当年学费收入中划拨出1%作为勤工助学基金,真正用于勤工助学,各高校从学费收入中划拨的勤工助学基金与国家规定的数目相差甚远,缺口很大。而且,不少高校勤工助学基金无法真正到位,或者无法做到专款专用。

(二)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

目前学校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太少,不能满足学生的愿望(学校有能力安排的岗位不到申请学生总数的30%)。各高校和校外的联系多局限于介绍家教,开展代销业务,几乎没有与校外公司或企业联手为贫困生的勤工助学提供机会。大多数学生校外的勤工助学工作都是自己找或别人介绍,岗位不固定,大多为临时性或一次性的工作。

(三)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度不够

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虽然得到了社会的逐步认可,但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还很不够。第一,社会对勤工助学基金的资助力度不够。目前,尽管很多有识之士在各高校设立了各种奖学金,并建立了基金会,但迄今为止,除了政府和学校,还很少有单位和个人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第二,社会给学生提供的岗位也很不够。从目前情况看,社会给学生提供的主要是一些家教、促销、市场调研之类的临时性岗位,固定基地的建设和固定岗位的提供还很不够。再加上学生自身素质的欠缺和社会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社会在给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方面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三,社会上一些部门和个人对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认识不足。有的单位只是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个别不法分子还利用学生急于求职的心理使学生上当受骗。另外,随意克扣工资、工作条件恶劣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二、高校勤工助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贫困生自身的主观原因

受利益驱使,部分学生将“勤工”和“助学”分开理解,盲目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有的贫困生认为勤工助学会影响学习,是“勤工误学”,不愿意参加这些活动。也有一部分学生自尊心过强,不敢正视贫困,不愿让老师和同学知道他的家境困难,甚至不愿接受他人的资助,瞧不起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尤其是体力劳动型的岗位,认为很丢面子。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或是实际动手能力差,在自我解困的问题上缺少自强自立的拼搏精神,面临的困难难以克服。有部分贫困生思想意识存在偏差,对学校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

(二)学校内部的管理缺乏弹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亦即学生仍然编入自然班,有年级和班级限制,多数学校还保留有降、留级制度,对修业年限规定得也很死。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必修、限选、任选三类。必修的内容太多,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太小。管理较死板:修业年限限制得比较死,学位授予上没有体现学分制的指导思想。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如学生的评价体系、学籍管理、学分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勤工助学工作的拓展。

(三)勤工助学基地建设和实体开发力度不够

大部分高校勤工助学基地的建设还只是停留在开书社、办服务性商店、搞洗衣服务部等水平上。而这些基地限于客观因素的影响,既无法保持稳定性,也难以拓展勤工助学岗位,从而使勤工助学岗位难以增加,而且也难以使勤工助学基金变为资本进入生产领域,从而难以实现基金大幅度增值,最终制约了勤工助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市场经济的唯利影响

不少单位把大学生等同于“民工”、“打工仔”,或视之为一种单纯的劳动力,不能营造出勤工助学的良好的外部条件。一些唯利是图之人,利用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进行欺骗敲诈活动。亦有极个别单位利用合同的缺陷欺骗学生,以不正当理由克扣或拒付学生应得的报酬,甚至还出现过用人单位殴打学生的犯法现象。更有甚者,还有不少有名无实的中介所,动辄蒙骗不明真相上门求“职”的学生,从中赚取中介费。

三、建立健全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体系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观念,推进以勤工助学为主导的资助方式

鼓励和组织在校贫困生开展广泛的勤工助学活动,既能够使他们获得有效资助以保证完成学业,又可达到育人目的。可以此为契机,带动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劳动观念、纪律性和责任感,使他们通过勤工助学这门“课”的学习,汲取在课堂上和书本中所得不到的营养,并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陶冶情操,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勤工助学这种有偿资助也是把对贫困生的“输血”变成“造血”,是对贫困生的一种最积极有效的解困形式,而单纯的发放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无偿资助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终将被淘汰[1]。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勤工助学基金的滚动发展,从经济上保证资助工作的长远发展。

(二)多渠道筹集勤工助学基金

1从国家扶贫基金中划拨一定比例。国家和各级政府应从扶贫基金中拿出一定的比例,将其划入贫困生勤工助学基金,加大对贫困生的扶持力度。[2]这不但能起到扶贫基金对贫困家庭的扶持作用,而且还能通过贫困生学成后的就业,从学识技术和经济上扶助贫困家庭解困。

2从教育事业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可以把原来的助学金、减免学杂费费用中的大部分经费纳入勤工助学基金,同时将该基金中的一部分用于滚动发展,一部分用于贫困生勤工助学奖励。

3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企业、个人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专项基金。应采取政策措施,如规定企业事业单位按一定标准向国家交纳高等教育成本费,用于设立或捐助勤工助学专项基金。通过高税收促使其纳税不如捐赠,可鼓励向贫困生提供捐赠。

(三)大力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加强学生、学校与社会的交互联系

1充分挖掘校内潜力。可以将学生能完成的临时性、突击性的校内工作优先安排给贫困生,将为师生员工服务的大量后勤管理工作,转化为社会管理,尽量设置可由学生承担的勤工助学岗位,为勤工助学的持久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高校还应该发挥其知识和技术的优势,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相结合,与校办科技产业相结合,与社会的科技开发、咨询、服务和培训工作相结合,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活动档次,激发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热情,促进勤工助学持久、广泛地开展。

2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家长一体化的助学体系。学校要加强和社会的联系,把勤工助学与“社会服务”相连接,使勤工助学范围从校内扩大到社会,把服务的内容扩展到社会需要的各个领域,如“社区服务”和“专业服务”,提高社会回报率,使贫困生获取一定的报酬,得到资助。高校和企业联手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企业应树立吸收大学生到企业打工的观念,给学生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把所学知识充分运用于工作中。每年的寒暑假,学校还可通过与当地政府联手举办“假期大学生勤工助学市场”一类的活动,组织企事业单位与大学生见面,拓展助学渠道。这可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低工资的临时工作人员的急需,又可节省开支。[3]

(四)实行弹性学分制,为勤工助学提供更宽松的环境

弹性学分制是指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在本专业必修学分之内),不限时间(甚至在终生),修完总学分数,即可以取得学位,拿到毕业证。在弹性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前或延迟毕业。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弹性学分制管理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方式和学籍管理制度,如允许学生自由转校和转专业,建立一定范围内的高校课程互认和各类部级的考试互认的教学管理机制,使休学期间在外地打工的贫困生能就近就读,减少学习费用支出,在保留学籍和学业成绩的前提下,延长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允许学生半工半读、读而后工、工而后读,为勤工助学提供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五)推动勤工助学的基地化和产业化建设

在认同多种勤工助学途径的前提下,应推动高校勤工助学基地化和产业化建设。基地建设首先要突出内容的知识性,让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自己已学到的知识,并通过实践对课本知识进行检验和补充,拓展知识面,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其次是要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给学生一个学用结合、完善自我、综合发展的舞台。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特点,确立一些项目如书店、实验银行、实验邮政所、实验招待所、实验小工厂等为勤工助学基地,并予以政策上的扶持,保证学生勤工助学的参与面。

产业化是指应将高校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建成按产业方式运作的社会实体。为此,高校要建立勤工助学产业,经过运作使其滚动发展,不断增值,不断扩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空间,以便资助更多的贫困生。政府要通过政策给高校勤工助学产业以宽松的发展空间,引导社会将捐赠投向勤工助学的产业,不断推进勤工助学的产业化,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

(六)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进行“心理解困”

对贫困生的帮助不仅仅是一个物质“解困”的问题,更涉及到心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深层次“解困”问题。为此,要全面细致地掌握贫困生的思想状况,主动关心贫困生,用无微不至的爱心去温暖他们的心田,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工作,是当前高校学生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进行自强自立精神的教育。要重视对贫困生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精神,使他们能穷且益坚,在逆境中奋发成才。还要引导贫困生正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转变观念,不要坐等资助,而要变资助为自助,激发热情和勇气,增强自强自立能力,争做生活的强者,“人穷志不短”,珍惜难得的深造机会,刻苦学习,努力成为有用之才。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贫困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暂时的困难,正确对待困难,勇敢接受生活的挑战。鼓励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克服自卑心理,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学会自我调适,在竞争中完善和发展自己。其次,帮助贫困生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应注意发挥班级和团组织的作用,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发现和发挥他们的优势,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三,引导他们在友谊和爱情等问题上保持独立的人格,不卑不亢。同时积极开展科学性、指导性、保密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心理咨询活动,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障碍问题。

参考文献

[1]林良夫.高校贫困生助学策略管见[J].教育发展研究,2004(3)

[2]徐晓军.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4(5)

上一篇: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 下一篇:电子合同存在的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