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1 16:18:18

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

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篇1

关键词:等温线 海陆分布 季节 技巧

等温线弯曲变形是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导致等温线弯曲变形的原因很多:首先,它受海陆分布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陆地热容量小,升温、降温快,海洋热容量大,升温、降温慢,因此,在同一纬度上等温线不是平直的。而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由海陆分布引起的等温线的弯曲及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来判断季节或海陆分布一直是学生难以理解而又是高考测试的重点内容之一,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几个技巧方法的点拨,很容易突破了这一难点。现概括如下:

一、谐音法记忆海陆分布引起的等温线弯曲问题

“一陆南”,即一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弯曲(不论南北半球,陆地等温线都向南弯曲)。

“一海北”,即一月份海洋等温线向北弯曲(不论南北半球,海洋等温线都向北弯曲)。

“七陆北”,即七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北弯曲(不论南北半球,陆地等温线都向北弯曲)。

“七海南”,即七月份海洋等温线向南弯曲(不论南北半球,海洋等温线都向南弯曲)。

“一陆南”可谐音记忆为“一路难”。

二、规律探索法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陆地气温低,再根据“高高低低”规律,即: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反之,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气温偏高;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气温偏低。运用此规律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原理。根据这一规律可以由等温线的弯曲规律判断某地所处的季节与海陆分布状况。

例如,已知图中的陆地等温线(北半球)向低纬度弯曲,因此陆地气温比海洋低,所以此时为冬季。若表示夏季等温线(北半球)分布图,则可以判断向低纬弯曲的地方为海洋、向高纬弯曲的地方为陆地。利用这一规律还可以验证“一陆南” 谐音记忆法的正确性:1月份,北半球大陆气温低,故向低纬凸,即向南凸;南半球大陆气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凸,也是向南凸。因此,无论南北半球,“一陆南”谐音法都适用。

三、联想法

之一——候鸟迁移法。我们知道,我国北方冬季来临之前,大雁南飞,这时可把陆地等温线假想成大雁南飞的人字形弯曲,陆地等温线是向南弯曲的,反之,夏季来之前,候鸟回来,等温线向北弯曲。假设已知图(略)中A地为陆地,A地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则此时为一月份;又设B地为陆地,B地等温线向北弯曲,则此时为七月份。规律总结:冬季(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等温线向北弯曲。

之二——跳绳法。学生对冬夏季的风向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可以把陆地等温线假想成一根跳绳,当冬季刮北风时,跳绳被风吹得向南弯曲;当夏季刮南风时,跳绳被风吹得向北弯曲。照此方法,学生非常易于理解和接受,做起题来得心应手,不容易犯糊涂。

四、直射点法——“点南陆南、,点北陆北”

点——太阳直射点,即若太阳直射点在北(南)半球,无论南北半球的大陆等温线都向北(南)凸出,海洋上向南(北)凸出。根据此规律,可以作以下推理:七月份直射点在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点北陆凸北”,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适用于全球等温线的分布规律:按月份说,1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7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海洋上正好相反;按季节说,冬季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夏季向高纬凸出,海洋上正好相反。综上所述,只要我们了解海陆差异以及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这一点,我们既可以根据等温线特点判断海陆分布,也可以根据海陆气温特点判断季节(月份)。

五、作图法

在等温线分布图上任意画一条直线(代表一条纬线),与其中任何一条等温线相交,满足“在同一纬度上”这一条件。比较弯曲区域与两侧的数值差异, 从而确定它是高值区还是低值区,再运用相关知识进一步分析原因。 也可以利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判断方法,即等值线向数值大的一侧弯曲的地方,其数值比相邻两侧地区要小(即它为低值区)。 1月:北半球陆地上气温低,所以等温线向南(高值)弯曲,海洋上气温高,等温线向北(低值)弯曲;南半球陆地上气温高,等温线向南(低值)弯曲,海洋上气温低,等温线向北(高值)弯曲。7月:北半球陆地上气温高,所以陆地等温线向北(低值)弯曲,海洋上气温低,所以海洋的等温线向南(高值)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六、等温线判读的一般规律

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篇2

我在学习“热力环流”这部分内容时感到有些知识容易混淆,有些问题也不好理解,感觉一头雾水,自己还不好意思问同学,恳请您能在百忙之中给我梳理一下。

[JY]山东省宁阳一中高一(2)班王伟

王伟同学,你好!

热力h流是大气运动部分的重点和难点知识。高一新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像你一样的困惑,你提出的问题很重要,也很有代表性和普遍性,从你的困惑来看,归纳起来主要存在概念模糊不清、原理理解不透等问题。下面我就这部分内容的疑难点梳理如下:

一、关于大气运动的原因

大气运动的原因分为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各纬度加热不均匀,使地表受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气压梯度。水平面上存在的气压梯度,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它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从而形成风。可见,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直接原因是气压差异,回答时一定要看清问题设问问的是什么原因。

例1图1为“太阳墙工作原理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示气流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气压梯度力B.太阳辐射

C.风能D.地转偏向力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原因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本题要求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即由于太阳辐射使地球表面各纬度受热不均匀造成的。

【答案】B

二、关于对热力环流形成的理解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一定要抓住“一个关键、四个步骤”。“一个关键”即确定近地面两点的冷热: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四个步骤”分别是:1.热上升、冷下降――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降;2.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3.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4.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用图示进行解读,如图2所示: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

1.气压的高低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高度而言的,因而高压的数值并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的数值大于低压区;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低压的数值要高于对应高空高压的数值。

2.气流不一定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但在垂直方向上气流则有可能由低气压区流向高气压区。

例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风能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正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个能源“新星”。国家气候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

材料二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图3)。

(1)图3所示情况可能出现于图4中的[CD#4](时段)。

(2)“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若材料二图示为我国现在的等压面示意图,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CD#4]。(填“变大”或“变小”)

(3)试在图3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方向。

(4)图5为图3所示地区的水平气压分布图,图中箭头表示所处位置的最终风向。

①该图所示地区位于()

A.北半球B.南半球

C.东半球D.西半球

②在图中箭头处画出风所受的力,用F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F2表示地转偏向力、F3表示摩擦力。

【解析】第(1)题,图3中海洋上等压面上凸,为高压,海洋气温低于陆地,读图4可知只有8~16时海洋气温低于陆地。第(2)题,“风变小了”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小,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变小,故甲、乙间的等压面弯曲程度也变小。第(3)题,根据近地面气压高低即可画图。第(4)题,依据图示最终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右偏,可确定该地区位于北半球。

【答案】(1)8~16时(2)变小(3)如图6。(4)①A②如图7。

三、关于气温和气压的关系

气温与气压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

1.若只考虑热力因素,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气压就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就高。

2.在同一地点上空的不同高度,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

3.在同一地点上空的不同高度,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越低气温越高。(逆温现象除外)

4.在同一地点,低空是高压,高空就是低压;低空是低压,高空就是高压。

5.在等压面分布图上,等压面向高处凸出的地方,气压偏高;等压面向低处凸出的地方,气压偏低。

6.在等温面分布图上,等温面向高处凸出的地方,气温偏高;等温面向低处凸出的地方,气温偏低。

例3图8示意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读图,回答(1)~(2)题。

(1)与M地相比,N地()

A.气温高、气压低

B.气温低、气压高

C.气温高、气压高

D.气温低、气压低

(2)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则M、N两地间的风向是()

A.东南风B.西北风

C.西南风D.东北风

【解析】第(1)题,图中M地等压面向下凹为低压,则N处气压较M地高;根据题意,图中气压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故近地面M地是由于气温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的低压,则M地的气温高于N地。第(2)题,水平方向的气流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在北半球向右偏,故水平方向的气流由N地流向M地,向右偏转为东南风。

【答案】(1)B(2)A

四、常见热力环流及影响

现实生活中热力环流的形式比较多,主要由以下几种形式:

1.海陆风

(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海陆风形成的前提和关键。

(2)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HJ1.8mm]

(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2)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

(2)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降处以及下降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降距离之外。

例4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图12为北京热岛强度四季平均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2)夏季一天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段是()

A.6:00~8:00B.10:00~12:00

C.12:00~16:00D.22:00~4:00

(3)减弱北京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有()

①增加绿化面积②机动车限行③冬季利用地热采暖④道路铺设渗水砖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第(1)题,热岛强度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气温差越大,则热岛效应越强,从图中看出,冬季的城市与郊区的气温差最大。第(2)题,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段就是城市与郊区温差最大的时间段,读图可知夏季一天中22:00~4:00的温差最大。第(3)题,用地热采暖不符合北京实际情况,应排除③,铺设渗水砖与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无关,应排除④。

【答案】(1)D(2)D(3)A

五、关于等压面的判读及应用

关于对等压面的判读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以下图示:

1.判读气压

(1)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即PA>PC,PB>PD。

(2)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即PC>PD,PB>PA。

(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2.应用

(1)判断气压高低:如图13中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气压值和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可得:PB>PA>PC>PD。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和冷热: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

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气温较高;上凸者为海洋(湖泊),气温较低。

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气温较高;上凸者为陆地,气温较低。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气温较高;上凸者为郊区,气温较低。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如图13中的A地;

等压面上凸处,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如图13中的B地。

例5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图14),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

D.庋梗杭>乙>丙>丁

(2)此时,图中M地吹()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解析】第(1)题,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甲处气压高于乙处,丙处气压高于丁处;同一垂直面上,海拔高气压低,故气压甲>乙>丙>丁。第(2)题,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近地面最终形成的风向向右偏转且与等压线成一定的夹角,故M处为东北风。

【答案】(1)D(2)A

六、关于季风环流的相关知识

1.季风的概念

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称为季风。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热力反映的差异。它是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一般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

2.季风的成因分析

季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陆间热力环流的季节变化。夏季大陆增热比海洋剧烈,气压随高度变化慢于海洋上空,所以到一定高度,就产生从大陆指向海洋的水平气压梯度,空气由大陆指向海洋,海洋上形成高压,大陆形成低压,空气从海洋流向大陆,形成了与高空方向相反的气流,构成了夏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表现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夏季风温暖而湿润。

冬季大陆迅速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表现为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冬季风十分干冷。

不过,海陆影响的程度,与纬度和季节都有关系。冬季中、高纬度海陆影响大,陆地的冷高压中心位置在较高的纬度上,海洋上为低压。夏季低纬度海陆影响大,陆地上的热低压中心位置偏南,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位置向北移动。

当然,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也可以使季风加强或削弱,但不是基本影响因素。至于季风现象是否明显,则与大陆面积大小、形状和所在纬度位置有关系。大陆面积大,由于海陆间热力差异形成的季节性高、低压就强,气压梯度季节变化也就大,季风也就越明显。北美大陆面积远远小于欧亚大陆,冬季的冷高压和夏季的热低压都不明显,所以季风也不明显。大陆形状呈卧长方形,从西欧进入大陆的温暖气流很难到达大陆东部,所以大陆东部季风明显。北美大陆呈竖长方形,从西岸进入大陆的气流可以到达东部,所以大陆东部也无明显季风。大陆纬度低,无论从海陆热力差异,还是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都有利于季风形成,在欧亚大陆的纬度位置达到较低纬度,在北美大陆则主要分布在纬度30°以北,所以欧亚大陆季风比北美大陆明显。

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强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并非季风形成的唯一原因。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南亚夏季的西南季风是由于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与之类似的是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的西北季风,是由于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而形成的。

方法技巧:图示法记忆季风环流

4.季风和海陆风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之处:都是由于海陆热容量差异所导致的海陆热力差异引起风向随时间的变化。

不同之处:

季风:风向是随季节而改变的。夏季大陆地面升温快于海洋,大陆温度高于海洋,从而导致了大陆上气流上升,海洋上气流下沉,近地面气流由海洋流向陆地;而冬季正好相反,由于陆地降温快于海洋,海洋温度高于陆地,所以海洋上气流上升,而陆地上气流下沉,近地面盛行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

海陆风:风向是随昼夜而改变的。白天大陆地面升温快于海洋,大陆温度高于海洋,从而导致了大陆上气流上升,海洋上气流下沉,近地面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海风;而夜晚正好相反,由于陆地降温快于海洋,海洋温度高于陆地,形成了海洋上气流上升,而陆地上气流下沉,近地面盛行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陆风。

5.世界主要季风气候类型

(1)温带季风气候

分布: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朝鲜半岛、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冬夏季风方向变化显著。

(2)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左右的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该气候区域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度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中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他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3)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北纬10°至25°之间的大陆东岸。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零星分布于中国台湾南部、广东南部、广西南部、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此外,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地带也有分布。总体分布在东南亚、中南半岛等地。

例6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17)。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图16)的影响,图17所示地区()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解析】东亚冬季风的势力强于夏季风,冬半年的L速较大;冬季该地盛行偏北风;夏季7、8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于我国30°N附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位于29.5°N附近,副高控制下气流下沉,为无风区,故该地区盛行偏南风的时间要短于盛行偏北风的时间,全年以偏北风为主。

【答案】A

例7读全球某月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图18),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的季节是[CD#4],理由是[CD#4]。

(2)此时控制冰岛的大气活动中心是[CD#4],冰岛的风向是[CD#4],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CD#4]方向流动。

(3)某月干燥的东北风与潮湿的西南风相会于甲地,试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角度分析其形成过程。

(4)简述亚欧大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对东亚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析】第(1)题,从图中数据可以判断,此时亚欧大陆受高压控制,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北半球为冬季。第(2)题,在北半球冬季,冰岛受低压控制,刮偏南风;北印度洋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第(3)题,甲地为非洲赤道以北地区,北半球夏季时,受太阳直射点北移的影响,两支气流在此相会。第(4)题,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亚欧大陆在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变化明显,使得东亚地区形成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非常利于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答案】(1)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北半球陆地出现高压中心,南半球陆地出现低压中心(或者赤道低气压带南移)

(2)(冰岛)低压偏南风逆时针

(3)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甲地附近,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右偏为西南季风,从而与东北信风在此会合。

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篇3

1.有助于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和规律。比较的目的就是认识比较对象的共性和个性,亦即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此使地理事物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地理事物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更加明了,这样也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做到条理清晰,一目了然,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教学效果。

2.有助于使知识系统化。无论是同一时间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物的比较,还是同一空间范围不同时段的地理事物的比较,它都至少有两个比较对象,这样就可以在比较过程中把几个地理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所比较的内容既有旧知,又有新知,这样也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由于比较法所涉及的是不同地理事物的比较,不同知识点的比较,因而在比较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广开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使所学知识前后贯穿起来。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使所获取的知识记忆牢固,且在知识的获取――比较――获取的循环往复过程中,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并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比较分析能力。

北美和亚欧大陆的气候比较

一、北美大陆气候是亚欧大陆气候的“缩影”

1.大陆性都比较显著,只是北美大陆弱于亚欧大陆。北美和亚欧大陆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因此温带气候类型占绝对优势,寒带和热带类型范围较小。在温带气候类型中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因而在气候上具有大陆性和多变性特征,即四季分明,多气旋活动,气温和降水年变率较大。北美1月份3/4的地区平均气温低于0℃,七月份部分地区平均气温高于20℃,气温年较差约为50℃,而亚洲气温年较差达65℃。

2.气候类型构成都复杂多样。北美和亚欧大陆在气候类型的组成方面均有从寒带到热带的各种气候类型。大陆北部沿岸地带是极地长寒气候(也称苔原气候),其南是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也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大陆东部都是东岸型的季风式气候,即亚欧大陆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而北美大陆是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大陆西部北接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自北而南都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也称地中海式气候)和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而大陆的中部和山间高原与盆地中,又都是温带和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

3.气候类型排列在高纬处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在中纬处具有东、中、西气候类型对比特色。

4.都具有寒潮、台风(飓风)等灾害性天气。

二、北美和亚欧大陆气候的差异

1.北美大陆西岸气候类型所占面积有限

(1)温带海洋性气候。北美西部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仅局限于42°N~58°N的西岸,呈南北向狭长条带状。亚欧大陆西岸拥有典型的、分布范围很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它北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海岸(63°N),西起不列颠群岛,向东呈楔形一直扩展到易北河下游、莱茵河中游和阿尔卑斯山脉西麓,分布范围之广,远远超过其他各洲的同类型气候。

(2)地中海气候。北美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气候区分布在32°N~42°N之间的沿海狭窄地带,7月份均温16℃~20℃,属凉夏型;亚欧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区主要分布在31°N~45°N的地中海、黑海沿岸,7月份均温24℃~28℃,最高达40℃,属炎夏型。两地的降水都属夏干型,但北美大陆更少,仅占全年降水的2%,小于亚欧大陆的5%。

2.北美大陆东岸不具备(典型的)季风气候

两个大陆的东部虽都有季风现象,但亚欧大陆东部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北美则是湿润气候。北美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自北向南依次是温带湿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热带湿润气候(海洋性),北美东岸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亚欧大陆东岸降水集中在6、7、8月份。北美东岸1月份平均气温高于同纬度的亚欧大陆东岸,且年温差较小。

3.北美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范围小于亚欧大陆

北美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落基山脉以东,100°W以西的大平原中部地带以及科迪勒拉山间哥伦比亚高原、大盆地北部等地的温带型;大平原南部、科迪勒拉山间大盆地南部和科罗拉多高原的亚热带型;墨西哥北部和加利福尼亚半岛的热带型。

亚欧大陆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主要有分布在中亚的图兰平原、我国西北的内陆盆地、内蒙古西部以及蒙古东南部的温带型;从阿拉伯半岛直达印度河下游塔尔沙漠的亚热带型,总面积比北美同类此气候区要大得多,和撒哈拉地区共同组成世界最大的、东西长13000多千米的干旱区。

4.北美冰原气候面积广大

北美冰原气候区包括格陵兰岛大部分和北极群岛的北部,气候严寒,气温终年在冰点以下;亚欧冰原气候仅见于北冰洋各岛屿上,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候稍温和。

5.北美大陆气候具有突变性的特点

北美大陆气候的突变性在冬季更突出。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寒冷气流,可在北美洲长驱南下,向东伸展到大西洋沿岸,向南可达墨西哥湾。这种冷气流与北上的湿润暖气流在大陆交汇以后,往往出现暴雪天气。另外,夏季来自墨西哥湾和大西洋的低气压,常常发展成飓风。飓风登陆,其破坏程度很大。

北美和亚欧大陆各自构成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由于它们处于相似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有相似的大气环流系统,因而在气候类型的组成、分布及气候特征上存在着相似性,这是两个大陆在气候上的整体性,即共性。但是由于海陆轮廓、陆地地形、洋流以及大气环流的某些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它们在每一气候类型的幅度和强度上又有不同,而存在着差异性,即个性。它们的共性和个性不仅存在于气候要素中,而且存在于植被、土壤等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自然综合体中。

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篇4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纬度位置: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小部分位于热带;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2、疆域:①疆域辽阔:南北跨纬度近50 度,长约5500千米;东西跨经度60多度,长约5000千米;②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陆上疆界22000多千米。 3、濒临海洋:①四海一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②内海:渤海、琼州海峡。③海岸线及岛屿:海岸线长约18000多千米,我国第一大岛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4、领土四至: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邻国:陆上临国共有14个,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为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4、位置的优越性:①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一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南北跨纬度很广,气候差异大、类型多,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②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东部沿海多优良海港,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与众多临国发展边境贸易。6、三级行政区划:基本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7、省级行政区:共34个,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北回归线自东向西穿过的省是台湾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1、人口分布:东部多,西部少。人口地理界线:黑龙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腾冲一线。原因:东部地区多平原和丘陵,气候湿润多雨,交通便利,所以人口稠密。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干旱少雨,交通不便,生产力低,所以人口稀少。2、人口问题:①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②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交通拥挤、住房困难、资源短缺、失业严重、环境恶化等。③实行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基本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我国人口总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13.7亿。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2、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3、民族政策: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第二章 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形地势特征 1、地形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地高原面积广大。地势第一、二阶梯分界线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一线;第二、三阶梯分界线是: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一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带来丰沛的降水,同时使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沟通了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宜建大型水电站。但在阶梯交界处也给东西交通带来不便。2、 山脉是地形的骨架。主要山脉: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台湾山脉、长白山—武夷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 3、四大高原及各自特点: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黄土广布)、内蒙古高原(辽阔坦荡)、青藏高原(地势高峻,雪山连绵)、云贵高原( 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4、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5、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6、 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7、 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易发生自然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第二节 气候基本特征 1、气温分布:①冬季分布特点:总体上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②夏季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③温度带:根据积温的多少,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原气候区。④1月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2、降水分布:①空间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②时间分布: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夏秋季节,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降水年际变化大。③干湿地区:划分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四类: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分界线:(等降水量线)800MM、400MM、200MM。3、季风气候显著:两类季风:冬、夏季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季风区降水多,非风季风区降水少。4、大陆性气候显著: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相比,全国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较大,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5、气候复杂多样:①东部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形成高原山地气候。

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篇5

关键词: 世界气候类型 分布 判断

一、世界陆地气候分布模式图

气候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和人类活动,其中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对全球性气候带的形成起决定作用,而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对区域性气候的形成来说,往往起重要作用。

1.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决定了气候的热量带。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分布不均匀,使地球上的热量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这是造成气候差异最基本的因素。根据热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带: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极地气候。

2.大气环流

一方面促进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发生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显著地影响各地气候,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在不同的环流形势下气候不同。(1)受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冰原气候(极地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2)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3.海陆位置

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量。以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为例,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地形

地形轮廓、山脉走向、地势高低等对气候的影响。高原山地气侯―高大的山地和高原,如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脉地势高,地形起伏大随着高度增加,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日照强,风力也大。

5.洋流

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例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澳大利亚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西澳大利亚寒流有着一定的作用。

二、几处特殊的气候类型

1.四处热带雨林气候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远离赤道,但因为它们都位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从而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2.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地处赤道附近应当是热带雨林气候,草原气候应分布在雨林气候南北两侧,但是东非高原却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原因是虽然地处赤道附近,但是因为这里地势较高,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状况,形成了气候凉爽、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

3.巴塔哥尼亚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这里东西距海均较近,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但却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这是因为该地处于山脉东侧的背风坡和雨影区,降水稀少。

三、关于气候类型判断的方法

1.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

先从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4种):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以及所属温度带;再从海陆位置确定已知地点位于大陆东岸还是西岸;只分布在大陆东岸的气候(3种):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气候(3种):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全球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

2.根据气候类型的成因判断气候类型。

例: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中海气候;6―9月盛行西南风,10―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热带季风气候。

3.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

四、几种易混淆的气候类型

1.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

相同点:都属于夏雨型气候和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不同点:①从降水总量上看,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750―1000m)少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1500―2000mm)。②雨季集中程度不同,热带季风降水集中在6―9月,降水有突变现象;热带草原气候雨季大致在5―10月,降水是渐变过程。③降水最多月的雨量不同,热带季风气候超过600mm,而热带草原气候<400mm。④前者月降水量大于200mm的月数不足3个月,后者有三个月或三个月以上;前者某些月份会出现滴水不降的情况,而后者则没有这种现象。⑤景观上:热带草原气候在旱季草原枯黄,其干旱情况类似沙漠,而热带季风气候区就不显著,仍有一些常绿植物存在。

2.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相同点:都属于温带气候,降水从总量和分配看,比较类似。

不同点:①最冷月均温不同,温带海洋性气候在0℃以上,冬夏温差小;温带大陆性气候在0℃以下,冬夏温差大。②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都不多,但各月降水差别很小;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集中于夏季,且内部气候差异显著,降水不均。③从成因上看,温带海洋气候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终年湿润,冬雨较多。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较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之间;温带大陆性气候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变化很大;干旱少雨。④从分布上看,温带海洋气候分布于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的西岸,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的内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部较为典型。

3.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气候

相同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雨热同期。

不同点:①最冷月均温不同。亚热带季风气候在0℃以上(冬季温暖);温带季风气候却在0℃以下(冬季寒冷)。②降雨量多少不同。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000mm(或>800mm);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000mm(或>800mm)。③雨季长短不同。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一般5―9月;温带季风气候雨季短,一般7―8月。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篇6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有哪些?其实,要想学好地理,除了在课堂上认真背诵外,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好的学习方法。共同阅读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请您阅读!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1.以风车而的国家是荷兰。

2.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多是身穿白色长袍,头戴头巾,这种打扮的原因是反射阳光、抵挡风沙。

3.地平面上有东(E)、西(W)、南(S)、北(N)四个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又分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共八个方向。

4.在没有方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方向。

5.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6.比例尺分为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文字比例尺。

7.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略。

8.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注记和图例。

9.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①查阅地理辞书;

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仅占29%。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4、面积的大洲是亚洲;

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5、面积的大洋是太平洋;

面积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6、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是面积的岛屿。

7、赤道横穿过非洲和南美洲大陆。

8、巴拿马运河划分南美洲和北美洲;

苏伊士运河划分亚洲和非洲;白令海峡划分亚洲和北美洲;丹麦海峡划分欧洲和北美洲;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家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

第二节海路的变迁

1、海路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的活动(如:填海造陆)。

2、大陆漂移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3、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4、板块间的基本运动方式:张裂拉伸和碰撞挤压。

5、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6、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和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带。

7、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8、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9、喜马拉雅山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1、天气的特点:时间短、经常变化。

2、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3、天空布满云时,为“阴天”;

当天空无云或云很少时,为“晴天”。

4、风向是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13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5、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6、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

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7、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

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2、能绘制气温曲线图。

3、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4、气温的分布:(1)不同纬度地区: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3)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0C。

5、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6、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

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

3、能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4、降水的分布:A、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B、温带地区,大陆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5、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1、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其特点:时间长、变化不大。

2、几种气候类型的特点:A、热带草原气候:湿季草木茂盛,干季高原枯黄;

B、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C、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E、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4、热带种植水稻一年能收获三次;

_带一年可以收获两次;温带一年只能收获一次。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等于0,表示人口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2、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

3、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南部、欧洲西部以及北美洲东南部等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

4、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5、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6、人口过少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

7、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

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

8、汉语是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9、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10、_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其代表性建筑物是教堂。

11、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其教徒称为穆斯林,代表性建筑物是清真寺。

12、佛教创始于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其代表性建筑物是佛堂。

13、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14、东南亚的高架屋;

西亚地区的房屋墙厚、窗小;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黄土高原的窑洞;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从陆地面积看,俄罗斯1707万KM2、加拿大997万KM2、中国960万KM2、美国937万KM2、巴西854万KM2、澳大利亚769万KM2。

2、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3、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4、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5、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

6、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7、联合国是世界的国际组织,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初一上册地理16个地理口诀1.经纬线特点

南北为经线,相对成等圈。

长度都相等,形状是半圆。

东西为纬线,独成平行圈。

长度不相等,形状是圆圈。

赤道为最长,两极化为点。

地球形状大小

地球是个大球体,面积5.1亿平方千。

半径六千三百七十一,赤道周长约四万。

地轴:地球的自转轴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是的纬线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经纬度判定

向北增大是北纬,向南增大是南纬。

向西增大是西经,向东增大是东经。

判断好后添字母,东E西W北N南S

3.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

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

北纬是北球,南纬是南球。

4.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地球自转,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绕日公转,四季出现,五带划分。

自西向东,方向不变,北逆南顺。

自转一日,公转一年。自转中心,

地球地轴。公转中心,就是太阳。

地球公转示意图

地球公转示意图,时间一定要牢记。

两至日期二十二,两分日期减加一。

冬至阳光射南回,昼短夜长北极夜。

夏至太阳射北回,昼长夜短北极昼

春分秋分射赤道,全球昼夜一样长。

初一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方向 周期 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约24小时 昼夜交替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篇7

一、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分布在赤道与南北纬10°之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主要位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及亚洲的印度尼西亚等地。那些远离赤道的地区,只要气温、降水量等达到一定数值,也可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这样的地方地球上有5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中美地峡东部及夏威夷群岛。它们虽然远离赤道,但是由于处于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洋面又有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因此不但气温较高,降水也较为丰富,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另外,非洲西部几内亚湾热带雨林气候向北延伸至15°N附近,这里与非洲的刚果盆地紧密相连,虽然同为热带雨林气候,但成因却并不相同。那是因为该地处于西南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并且受到几内亚暖流对沿岸增温增湿的影响。

二、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热带草原气候大致分布于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位于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因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之下形成干湿两季。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虽然纬度较低,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但由于海拔较高,改变了此处的水热状况,使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与其相似的还有南美赤道附近的圭亚那高原和北回归线附近的墨西哥高原,也因地形的原因形成了非地带性的热带草原气候。

三、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热带沙漠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20°至30°之间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终年炎热干燥,主要位于非洲的撒哈拉地区、阿拉伯半岛及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地区。地球上有几处较特殊的分布区:

1.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呈狭长分布延伸到赤道附近,那是因为该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西侧还有秘鲁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且该寒流一直向北延伸至赤道附近,再者南北狭长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沙漠气候向东部内陆延伸,故南美洲西侧的热带沙漠气候南北狭长分布。

2.北美洲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33°N以北,主要是由于受加利福尼亚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

3.非洲大陆东岸索马里半岛,虽然纬度较低(10°N附近),按照该地纬度,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但由于东北信风从亚欧大陆吹来,干燥少雨,夏季盛行来自非洲大陆的西南风越过索马里,降水少,以及夏季索马里沿岸为寒流,使沿岸更为干旱,所以形成了非地带性的热带沙漠气候。

4.南亚的印度河下游,虽处于南亚季风区并与世界最多雨的乞拉朋齐分别位于印度半岛的西、东两侧,降水却形成鲜明对比,形成热带沙漠气候。那是因为西南季风气流途经末端带来的水汽少;印度河平原地表平坦,难以形成局部地形雨,因此降水稀少;北回归线附近,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气流下沉,降水少;古代森林破坏严重,使土地沙漠化。

四、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及南美大陆西岸狭长地带,许多人误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于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事实上,只要是温带地区,又能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上吹来,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澳大利亚东南部、塔斯马尼亚岛及新西兰南北两岛、智利火地岛。

五、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温带大陆性气候一般分布于温带大陆的内部,距海洋较远,全年降水稀少,冬冷夏热,但北美大陆东岸该气候一直延伸到沿海,是因为北美大陆西部高山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东岸拉布拉多寒流对沿岸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另一处是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东临大西洋,且在西风带范围内,却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这是因为该地处于山脉东侧背风坡,受山地阻挡,降水稀少,东岸西风漂流(寒流)的分支更加重了沿岸的干燥,因而形成大陆东岸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篇8

一、等温线

例1 木薯是喜高温,不耐霜雪的作物,也是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新能源)的重要原料,每生产燃料乙醇1吨需要消耗鲜木薯约7.5吨。图1是某省级行政区年均气温分布图,读图1回答下题。

图1所示区域最适宜种植木薯的地方是( )

A.甲 B.乙

C.丙 D. 丁

解析 本题考查等温线的判读和农业区位的选择。根据信息知木薯喜高温,应种植在纬度较低、地势平坦的高温地区。结合等温线的递变趋势,判断甲处温度低于17℃,乙处温度低于21℃,都不适宜种植;丙处靠近云贵高原,地势高,气温低于20℃,也不适宜;丁地纬度最低,且靠近沿海,地势平坦,年均温高于22℃,适合种植木薯,因此D项正确。

答案 D

点拨 解答等温线试题的一般方法:(1)区域定位,确定待定点的地理位置。(2)了解等值线状况,把握待定区域的等温线变化趋势,弄清等温线的数值变化、极值、走向、弯曲形态或疏密状况。(3)审清问题,弄准试题的命题意图。譬如:如果要判断相关区域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就要根据等温线在南北方向的增减状况来确定;如果要判断温差,就要看等温线密集状况;如果要判断海陆分布和季节,7月份,北半球等温线向北凸的是大陆,反之是海洋;在北半球如果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大陆气温高,为夏季,反之是冬季。

二、等高线与气候

例2 图2中海港城市基隆年降水量在3200毫米以上,年降水日数为214天,素有中国“雨港”之称。根据图文资料,分别简述基隆冬、夏半年都多雨的原因。

解析 本题以等高线和海陆分布为载体,考查降水与行星风带、地形、洋流之间的关系。从基隆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该地处在东北信风带(当副热带高压北移时)影响下,又处在季风环流圈内。根据等高线知基隆三面环山一面临湾,因此在夏季,既受季风又受信风的影响,从海洋来的湿润气流(还有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同时还有台风雨、对流雨;冬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从太平洋带来充足的水汽,因山地抬升也形成地形雨,因此基隆全年都多雨。

答案 冬半年:水汽充足;盛行东北风,因山地抬升,故多(地形)雨。夏半年:气温高,(受地形影响)盛行上升气流,故多(对流)雨。

点拨 解答等高线与气候相结合试题的一般方法:(1)审题,找出待求点的地理位置,包括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2)分析待求点的等高线,明确地势。(3)分析问题特征,结合大气环流和地势特点判断气候成因。具体如下:①比较降水量多少:根据地理位置判断该地大气环流并判断其是否富含水汽,再根据等高线判断是迎风坡还是背风坡,利用“迎风坡多地形雨,背风坡降水较少”的原理判断降水多寡。②比较热量多少:先判断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再确定阳坡/阴坡,根据“阳坡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取热量多温度高”的知识进行相关判断。(4)整理思路,正确选择或表述答案。

三、等压线与风向

例3 图3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解析 本题以等压线和北冰洋海区为载体,考查某一点的即时风向。根据等压线和地转偏向力的知识,①处“风向判断”的处理过程如下:①地西侧气压高于东侧,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指向是自西向东并垂直于①处等压线的切线,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所以此时①地的风向偏转为西北风。

答案 C

点拨 解答等压线与风向试题的一般方法是(1)定位,根据图幅信息判断地理位置。(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判读高低压中心,大致判断待求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指向(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并垂直于等压线处的切线)。(3)根据地转偏向力和所属半球特点进行偏向的判断,北半球向右偏转,偏转角度不要超过45°,即为风向。(4)绘出空气的最终运动方向,将其它辅助曲线清除。

四、等降水量线

例4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图4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 )

A. 大西洋 B. 北冰洋

C. 太平洋 D. 印度洋

解析 本题以等降水量线、等温线和青海省为载体,考查等值线判读和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青海省的纵向岭谷地形对降水有重要的影响,纵向岭谷区是印度洋与太平洋两支季风作用与交汇地带的西界,6、7、8 月水汽输送主要来源于印度洋季风,夏季后期得到太平洋季风的小部分补充,但水汽输送的贡献率不超过30%,因此青海南部的降水量以印度洋为主。

答案 D

点拨 解答降水成因类试题的一般方法:(1)根据等值线判断待求区域的降水量状况,明确是突增、突减还是渐变。(2)分析降水的地区空间分布差异的原因,如果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则降水自沿海向内陆减少;如果是迎风坡和背风坡因素,等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迎风坡一般多雨,背风坡一般少雨。(3)结合海陆位置、地势和大气环流进行选择或表述答案。

读华北某地地形图,据图5判断1、2题。

1.①②③④四条坡面线的坡度比较( )

A.①

2.实际调查发现乙坡植物生长好于甲坡,其原因为乙坡的( )

A.日照较强,辐射收入多

B.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C.气温较高,且日变化大

D.降水较多,水源充足

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跟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或南退而移动,读下图完成3、4题。

3.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图示位置时( )

A.华北地区高温多雨

B.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处于台风活动期

C.台湾海峡受上升气流影响而多雨

D.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吹东北风

4.下列诗句描述的降水情景,可能出现在图示时期的是( )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 ②黄梅时节家家雨 ③雨滴梧桐秋夜长 ④清风细雨湿梅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图7中的曲线为海洋表层海水等温线,箭头为洋流流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甲][乙][20℃][18℃][16℃][16℃][18℃][20℃]

图7

A.甲为南半球暖流 B.乙为北半球暖流

C.甲为北半球寒流 D.乙为南半球寒流

上一篇:创新对社会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