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风险主要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9 15:29:44

规避风险主要措施

规避风险主要措施篇1

管理不慎往往为安全风险存在提供条件,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能从管理方面找到原因。管理主要包括对相关人员的管理以及对施工机械的管理。人员的管理存在的缺陷主要有:对施工人员不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导致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高,没有规避事故的基本技能。不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导致,施工人员技术不熟练不能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施工组织形式不明确,导致管理出现混乱,不能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相关职能;机械设备不进行定期保养,在施工现场随处停放等。

二、建筑工程安全风险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中引发安全事故发生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因此并不能完全的避免,这就需要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包括风险回避、风险缓解、风险转移以及风险自留四项内容。

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主要指对施工中可能引发较大损失的情况,采取放弃施工或者改变施工计划的手段。风险回避能够从根源上消除风险的发生,而不单单是减少损失,和其他风险控制措施相比,风险回避是彻底消除风险影响的措施。风险回避虽然能够有效的避免施工的恐惧心理,将损失降到最低,但是在回避风险的同时,也回避了施工的一种可能,减少获利的机会,因此它是一种消极回避风险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另外,选择另一种施工方案时也会面临着其他风险。

2.风险缓解。风险缓解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减少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风险缓解常用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2.1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比如在高空作业的下方设置安全网、对施工设备定期保养并安装施工保护装置等;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规范施工行为,认真查处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加以修正,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加强施工人员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安全施工意识。项目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成为工程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有效的减低安全风险带来的损失,加强人员的安全教育不容忽略。

2.2减少损失分散风险。对出现的安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损失扩展范围,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可以借助保险等分担风险带来的损失。

3.风险自留。风险自留指施工单位主动承担风险带来损失的应对策略。这种控制风险措施需要施工单位具有较强的实力,为承担风险预留一定的费用,从而能够及时补偿风险带来的损失,保证施工少受或者不受影响。风险自留通常和其他风险措施配合使用,用来处理残留风险。

4.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指建筑工程管理者将风险带来的后果,以及风险应对权利和责任转移给其他经济单位,以达到减少自身损失的目的。比如,可以根据签订的协议让保险单位承受一定的损失费用等。建筑工程中风险应对措施并不是孤立的,为了有效控制风险将损失降到最低,可以综合使用应对措施。

三、结语

建筑工程风险控制指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综合分析,选择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消除或者降低施工中的经济损失,这些措施包括风险回避、风险缓解、风险自留以及风险转移四方面内容,在具体的施工中可以同时使用多种措施,进而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为我国建筑行业安全、稳定的发展奠定基础。

规避风险主要措施篇2

一、企业法律风险与会计

(一)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

风险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对实现目标的影响。风险按内容分为战略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信用风险、信息风险、流动性风险、作业风险、会计风险、财务风险等。企业法律风险是一项重要的风险。企业法律风险是企业未来法律的不确定性对实现目标的影响。如法律的体系性、规范性、完备性、适用性、操作性和协调性,国家法律与其他国家法律、国际法的关系,法律的制定、修订与更新,法律的实施等给企业带来的负面或正面的影响。企业法律风险是因法律因素而导致的风险,有以下特点:(1)可防性,企业法律风险是可以预防的;(2)过程性,企业法律风险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3)可控性,企业法律风险是可以控制的;(4)关联性,企业法律风险与企业其他风险相关联。(5)责任性,企业要对企业法律风险导致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企业法律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法制基础建设薄弱,依法维护权益意识淡漠,法律实施行为不坚定。

(二)客观存在的企业法律风险

企业面临各种风险,其中一项重要的风险是法律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任何企业都处于动荡多变的环境之中,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也逐步增加,风险引发的损失规模也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规则也越来越规范和透明,既为企业带来更加丰厚的竞争回报,又给企业带来更多潜在的法律风险。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活动中,风险与利润是相伴而行,企业既要获得利润,又要规避风险。对企业来说,法律风险无疑是最大的风险,也往往是最致命的风险。

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造就了大批明星企业和知名企业家,同时,也有一些知名企业和企业家,由于缺乏法律风险管理意识,不了解法律风险在哪里,更不知道规避风险的必要方法和技巧,纷纷身陷囹圄,先后破产和。

在知识产权领域,法律风险最为显著。据统计,我国法院审理的专利纠纷案件以每年大于30%的比例上升,商标案件以近50%的速度上升,著作权纠纷案件则以60%的比例上升,其他涉及知识产权的不正当竞争案件也剧烈增长。

法律风险只是企业面临的另一种类型的商业风险。在法律与商业充分结合的条件下,法律风险伴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法律运用得当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而法律上造成的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企业法律风险与会计密切相关

企业法律风险与会计密切相关,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1 企业法律风险的内容与会计相关。客观存在的各种违法事项和不规范行为所产生的企业法律风险与会计相关,如债务拖欠、盲目担保、挪用资金、合同违约、侵犯知识产权,投资不做法律可行性论证,项目运作缺少法定决策程序,项目开发不作商标专利检索,项目合作及房地产业务不审查土地合法性,难以识别合同诈骗,保险单、票据、信用证诈骗,国际货物运输中诈骗,国际投资与国际合作中引发反垄断反倾销诉讼,重复引进技术,不正当竞争等。

2 企业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与会计目标相关。企业会计目标是依据国家经济方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企业的目标确定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和要求是提高经济效益。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是讲究经济效益的经济,企业要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则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的目标。作为企业一个职能部门――财务会计部门,同样,也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会计工作的基本目标。企业由于各种违法事项和不规范行为,使企业法律风险发生负面影响,给企业带来损失和损害,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从而与会计目标相关联。

二、会计任务:规避企业法律风险

会计任务是进行核算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规避企业法律风险是企业会计任务的一项具体工作。由于会计任务也可以说是会计目标,因而规避企业法律风险也就是会计目标的一项具体工作。

(一)规避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

规避是“设法避开,躲避”。在保险专业的术语中,规避是预防、减少、补偿客户因意外带来的经济损失。在招标中,规避是指招标人以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达到逃避招标的目的。在反倾销案件电规避是指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式逃避对本应支付的反倾销税的征收。在攻击中,规避就是对攻击行为进行伪装以达到攻击的目的。以上说明,不同方面的规避,都是为了避开或躲避,以实现预定的目的。风险规避或规避风险,是通过采取措施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以保护目标免受风险影响的过程。风险规避不是完全消除风险,只是规避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规避风险是要以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减少或避免损失或损害。需要指出,规避风险是规避风险的负面影响,而不是规避风险的正面影响。

规避企业法律风险是企业面临的攸关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规避企业法律风险是通过采取措施消除法律风险或法律风险发生的条件,以保护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免受风险影响的过程。在规避企业法律风险过程中,要采取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的各种措施,规范法律实施行为,消除法律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得以实现。规避企业法律风险是规避其负面影响,而不是规避其正面影响,本文论述的规避法律风险就是规避企业法律风险的负面影响,以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规避企业法律风险的实质,是依法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处理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只有依法办事才能规避企业法律风险。

(二)规避企业法律风险的意义

规避企业法律风险是必要的,它有以下重要意义:

1 有利于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扩大开放的大环境下,使企业直接面对全球范围内资源、人才、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同时也使企业面临着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机遇。企业面对竞争和机遇的同时面临的法律风险将越来越大,特别是“走出去”参与境外竞争与合作,对企业依法决策和依法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一方面是对当地的法律规定不十分清楚,对有关国际条约、协议不十分了解,因而时常引发涉外法律诉讼。另一方面是有的企业法律

意识不强,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要“走出去”,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的新形势下,企业需要提高法律观念,规避企业法律风险。所以,规避企业法律风险,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是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环境的迫切需要。

2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须了解市场规则、运用市场规则,使经济行为规范化。市场主体追求经济利益,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和国家法律,履行契约合同,遵守市场规则和市场管理制度,自觉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否则就要付出代价甚至被逐出市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美国,2001年以来所发生的安然、施乐、世界通信、默克制药等案件,我国发生的深圳原野、红光、琼民源、银广夏、郑百文、东方锅炉、黎明、麦科特、蓝田、亿安科技、东方电子、东北药、中科创业等案件,暴露出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平等、竞争、开放的经济,也是一种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需要提高法律观念,规避企业法律风险,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以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3 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企业目标是企业预计在一定时期要完成的任务。企业经营基本目标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或企业利润合理化。在现实经济实践中,企业的终极目标无疑是实现最大化的利润,任何企业都是把盈利置于首位,企业获取稳定的、不断增长的盈利,才能使企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企业为了获得盈利,需要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和减少支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风险的存在从而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其中法律风险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企业通过经营活动实现经营目标过程中,企业实施规避企业法律风险,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以有利于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4 有利于完善企业法制建设。在企业法制建设中,需要针对企业规避法律风险存在的问题加强建设。在企业规避法律风险过程中,要对发现的企业存在的规避法律风险和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企业内部法制基础建设薄弱,员工缺乏法律意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等,分析其产生的内部和外部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在企业方面和宏观方面完善法制建设的建议或措施。

(三)规避企业法律风险的目标

规避企业法律风险也就是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管理,即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规避企业法律风险的目标是企业管理目标的一个具体目标,要符合企业管理目标的要求,与其相衔接。企业经营基本目标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或企业利润合理化,因而规避法律风险的目标是要有利于实现企业经营的基本目标,成为企业经营目标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规避企业法律风险的基本目标是依法管理企业,以最小的经济成本,避免和减少因法律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规避企业法律风险基本目标的要求是:(1)严格履行有关法律和企业规章制度的规定及其实行的措施,(2)确保将规避法律风险的目标控制在与企业经营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3)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证企业实施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风险处理方案,避免和减少因法律因素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4)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规避企业法律风险的目标施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损失前的目标,是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发生。相应需要:(I)严格履行有关法律规定的职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受相关法规的制约,从企业的供应、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从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的各个要素,都有相关的法律规定需要认真遵守;(2)提高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的法律观念,人人身体力行,依法管理企业,依法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这样,才有可能避免或减少企业因法律因素发生的损失。第二阶段是损失后的目标,是尽快恢复到损失前的状态。相应需要:(1)依法纠正错误,正确履行法律规定的职责,对违法乱纪的行为,要追究相应的责任;(2)弥补损失,对因法律因素造成的一般损失或较大损失,要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从各个方面挖掘潜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生产和销售,降低成本和费用,弥补造成的损失;(3)保持稳定和发展,对因法律因素造成的重大损失,要评估损失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程度,相应采取各种措施,稳定企业的员工情绪,发挥企业精神,克服困难,厉行节约,保证生产经营的持续进行,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秩序,实现稳定的收入,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不断发展。

(四)规避企业法律风险的内容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客观上存在各种法律风险。企业从筹办开始到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企业组织的各个方面,企业人员的各个岗位职责,都与相关的法律规范相联系,都需要规避法律风险。企业由于市场化程度、规模、组织形式、行业等的不同,而使其规避企业法律风险有其特点。据英国路伟律师事务所(Lovells)编写的《中国100强企业法律风险环境排名分析报告》,法律风险最高的企业分别是联想、TCL、海尔。中国100强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不仅相对较高,而且跨度很大。

一般来说,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有:

1 金融法律风险,例如:集资法律风险,委托贷款法律风险,融资租赁风险,投资法律风险,对外投资法律风险,担保债务法律风险,资金结算法律风险,信用证法律风险,信用调查法律风险,票据法律风险,外汇法律风险,海归投资创业法律风险,网上银行法律风险等。

2 交易法律风险,例如:市场营销法律风险。反不正当竞争法律风险,反商业贿赂法律风险,反垄断法律风险,广告宣传法律风险,国际贸易壁垒法律风险,网上交易法律风险等。

3 合同法律风险,例如:合同签订法律风险,合同履行法律风险,合同变动法律风险等。

4 知识产权法律风险,例如:商标权法律风险,专利权法律风险,商业秘密法律风险,计算机软件法律风险,数据库开发法律风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法律风险,驰名商标法律风险,知识产权出资法律风险,国际贸易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网络领域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等。

5 公司治理法律风险,例如:公司股东会治理法律风险,公司董事会治理法律风险,公司监事会治理法律风险,公司高管履行职责法律风险,公司权益分配法律风险,公司并购法律风险,公司上市法律风险,公司制度缺失法律风险,一人公司的法律风险,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法律风险,公司股权转让法律风险,公司破产清算法律风险等。

6 产权法律风险,例如:国有产权转让法律风险,国有资产评估作价法律风险,国有产权无偿划转法律风险,国有企业重组上市法律风险,债权债务处理

法律风险,企业改制分流法律风险,企业资产重组法律风险,企业合并法律风险等。

7 财税法律风险,例如:税务登记变更法律风险,纳税申报法律风险,纳税筹划法律风险,工商登记法律风险等。

8 刑事法律风险,例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走私罪,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金融诈骗罪,危害税收征管罪,侵犯知识产权罪,扰乱市场秩序罪,侵犯财产罪等。

9 其他法律风险,例如:环境保护法律风险,资产法律风险,人力资源法律风险,技术法律风险,公共关系法律风险等。

上述各种法律风险,都与相关的法律相联系,因而从法律的角度,规避企业法律风险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司法律风险,物权法律风险,金融法律风险,证券法律风险,税收法律风险,国际贸易法律风险,社会保障法律风险,知识产权法律风险,会计法律风险,刑法法律风险等。

三、规避企业法律风险的方法

(一)预防法律风险

防险胜于赔险。预防法律风险是在风险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防止法律风险发生的过程。企业预防法律风险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企业法务管理,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可以降低规避企业法律风险的成本,有利于企业提高规避企业法律风险的效益。规避企业法律风险以预防风险为主,预防风险为先。怎样预防,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提高规避法律风险意识

规避企业法律风险首先是认识问题。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上存在着各种风险,其中包括各种法律风险。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在发展、改革与开放等方面,在规范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经济关系、内部管理以及对外交往等方面,同样面临着客观上存在的各种法律风险,而这些风险越来越全面地受到法律的规范和制约。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都要提高依法治企的认识,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规避各种法律风险。

2 建立法律事务机构

依法治理企业,规避企业法律风险,需要有组织机构的保障。为此,企业可以设置专门处理法律事务的部门。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相应设置法务部门。在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可以设置法律事务部,中小企业可以设置法律事务科室或岗位。要重视和加强企业法务部门的建设以及法务部门在防范企业法律风险工作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法务部门在规避企业法律风险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企业可以聘请法律顾问。企业法律顾问是企业的经济卫士,承担着企业规章审核、合同把关、诉讼管理及法律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重要职责。

3 制定规避企业法律风险制度

制定规避企业法律风险的制度是一个体系。但企业面临规避企业法律风险的两大问题是公司治理法律风险和合同管理法律风险。其中合同管理法律风险是当务之急,也是法律风险管理方面的热门话题之一。因而制定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形成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规避市场法律风险和相关的其他法律风险已成为首要的制度措施。同时,要制定其他规避企业法律风险的制度和建立法务管理信息系统或法制建设信息系统。

为有效实施规避企业法律风险,可以建立规避企业法律风险岗位责任制,确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各环节各岗位规避企业法律风险的责任。

(二)控制法律风险

企业客观存在的法律风险需要控制,不能任其发生和扩张,通过对其控制,限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以便实现企业的目标。控制法律风险是保证企业完成目标任务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控制法律风险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避免法律风险的过程。控制法律风险的依据,是该种法律风险有关法律的具体规定。控制法律风险的目的,是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避免法律风险。其公式是: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控制一法律风险显现。

法律风险是因法律因素而引起的风险,要针对引起该种风险的法律因素进行控制。

控制法律风险的措施:

1 完全规避风险,是通过放弃与法律因素相关的某项经济业务,或停止与法律因素相关的合作事项的业务,来回避因法律因素引起的风险。这可以避免因法律因素引起的潜在的或不确定的损失,但也会因此丧失可能获得利益的机会。如企业对外进行一项投资,可能因法律因素引起较大的风险,为了规避这项法律风险,企业可以选择终止投资谈判,停止合作,从而完全规避这项法律风险。

2 控制风险损失,是通过采取相关措施,控制引起法律风险各项具体因素的发生和弱化其影响,减少损失发生的概率,以降低损失发生的程度。如企业对外投资,可能因法律因素引起较大的风险,为了控制风险损失,企业可以采用多种措施,选择经营多样化的投资项目,或分散筹资单位,分批投资,组合投资等,以便化险为夷,控制风险到最小,使企业得到安全、稳定地发展。

(三)转移法律风险

转移法律风险是采取有效措施转移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的过程。转移风险是企业将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损失以一定的方式转移给其他企业单位。企业转移法律风险有两种情况,第一,是企业将自留法律风险后的剩余法律风险转移给其他企业单位。企业自留法律风险,是企业在不能完全回避法律风险或回避法律风险明显不利的情况下,采取在企业能承受法律风险的范围有计划地自留法律风险。第二,是企业将全部法律风险转移给其他企业单位。

规避风险主要措施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原因分析;控制措施

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建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建筑行业也是一个高危行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经常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这些都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在施工过程中有效预防并控制风险有着重要意义。

一、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原因分析

建筑施工系统主要是由施工人员、施工设备、施工环境与安全管理等四个要素组成,它具有工序繁多、施工技术复杂、施工环境不稳定等特点,目前施工建筑行业存在转包分包现象,这就导致责任主体不明确,安全生产意识不高等现象。大部分的安全事故原因分析结果都表明,人、环境及物是主要原因,安全事故也受到安全管理工作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人的原因是指因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大都是由于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不高、专业技能低、缺乏专业知识、生理素质差、违规操作、违法劳动纪律、指挥不当等原因而造成的,这些人为因素也是发生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

环境不安全是造成的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这里所说的不安全环境主要是指施工现场噪声过大、建筑材料堆放无序等等。在这样的环境里,施工技术人员难以在工作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容易因噪声而分神、引起烦躁心理,这些不良反应都存在安全隐患。

物的原因主要是指因施工现场中存在的危险源而引发的安全事故。例如建筑材料质量较差;施工人员安全生产过程中安全防卫用品发放有缺漏;施工机械年久失修、部分零件存在磨损现象;施工机械安装存在问题;机械老化程度严重、缺乏保养等等。

因管理不当或存在管理缺陷而引起施工设备发生故障或技术人员操作失误,都会引发施工安全事故。管理不当主要表现为岗前安全技术培训力度不够;组织施工不合理;技术指导有误;缺乏安全生产作业的规章制度;在检查指导安全施工过程中存在不足;安全事故防范工作落实不到位;没有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等等。

二、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人员要提高重视,做好风险识别工作,就是要能够将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列举出来,重点研究该安全隐患对工程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确定发生安全风险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程度,根据结果再进行分类。风险识别工作是进行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工程项目管理者要能够在工作过程中识别上述的安全风险,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选择有效的防护措施,使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一般来说,建筑施工企业安全风险控制措施主要有四大类:风险回避、风险缓解、风险转移及风险自留。

2.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主要是指当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评估时,预测到该项目存在的安全隐患或安全风险较多,造成的损失也比较严重的时候,建筑施工企业会选择放弃该项目或者选择另一项工程项目,从而消除安全风险发生的条件,直接避免因风险而造成的损失。建筑施工企业在面对风险高的项目时要能够提高警惕,采取回避对策。风险回避就是将安全风险扼杀在摇篮里,彻底地断绝因其而造成的损失。风险回避具有彻底性的优势,它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其他的风险控制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安全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回避虽然虽然能够彻底控制安全风险,避免因风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但是这也是一种比较消极的风险控制措施。因为建筑施工企业在消除风险的同时,也失去了获得经济效益的机会,这种方式不利于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

2.2风险缓解

风险缓解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风险发生前,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因安全风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降低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缓解的主要措施有三种: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少风险损失及分散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是指建筑施工企业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建筑施工企业经常采取的控制方法三种:工程法、教育法及程序法。工程法主要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利用施工技术来减少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例如建筑施工人员在高空作业的时候往往会在下放放上安全网,以防止人员坠落造成安全事故;给施工人员发放安全防护装备;及时维修施工机械等等。教育法是指安全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加强安全管理,对施工技术人员做好安全生产的教育工作。施工技术人员是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提高重视,进行安全教育工作,从而提高施工技术人员安全生产的意识。程序法是指建筑施工单位通过设立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工作,以及时消除存在的安全风险,降低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最终降低造成的损失。减少风险损失是指当安全风险发生之后,建筑施工企业通过采取措施来阻止损失范围进一步扩大或者控制风险发生的范围,以此来将安全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分散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增加合作人的方式,将风险承担主体进一步增多,实现风险分摊,从而减少因安全风险造成损失而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压力。

2.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建筑施工企业采取措施将安全风险造成的损失及安全风险的权责转移给其他单位,以避免自己承担风险损失。安全风险转移这种措施只能将安全风险应对的职责转移给他人,而不能从根本上控制并消除安全风险。风险转移主要分为保险与非保险这两种方法。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安全风险管理控制的根本目的就是以最低的成本、最科学的解决方法来清除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因存在的风险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及造成的损失。建筑施工企业通过识别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其进行评价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从而对存在的安全风险作出科学的决策,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2.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指建筑施工企业自己承担因安全风险而造成损失的风险控制措施。风险自留措施需要建筑施工企业事先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并有足够的资金备用。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储备资金作为安全风险造成损失后的经济赔偿款。风险自留主要是作为风险发生后的解决措施,因为建筑施工企业在面对安全风险时没有控制对策或者有控制对策,但成本太高且结果难以控制时,建筑施工企业之后选择风险自留。

参考文献:

[1]李国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分析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7

[2]刘林鹏.基于风险控制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创新性研究.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5

[3]王彦振.试论建筑施工安全的风险分析及评价.改革与开放.2009,11

规避风险主要措施篇4

作者:朱旻 单位:上海同济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的质保体系、安保体系有欠缺,方案审批流于形式;现场主要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低、管理不到位、素质差、信誉代差等,导致质量问题频发。某些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关系密切,管理者为同一个人、亲属同一个集团或有其他利益关系,导致监理的指令无法得到有效实施,一旦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监理的责任不容推卸。为了节约成本,某些施工单位故意减少或挪用在安全防护方面的措施费,工人在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的条件下勉强施工,现场安全特别是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隐患多。施工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工程中使用不合格材料。施工单位的分包单位实力不强或工程被非法分包、转包,导致监理人员难以有效管理。施工单位故意向监理隐瞒工程实际情况或以不正当手段收买个别监理人员,造成工程监理企业的风险。

部分监理企业由于管理不严或片面追求经营效益,招投标时,使用不合法的业绩证明材料。发生此类事件,轻则对公司信誉造成影响,重则可能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招投标阶段恶意竞价,导致报价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取费标准甚至正常的监理成本;通过和建设单位签订阴阳合同来规避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而过低的监理费必将影响项目人员的安排和监理工作的质量,为工程质量、安全埋下隐患。由于工程建设监理的项目属性,造成工程监理行业人员流动性较大,部分企业在急于需要人员时疏于考察,对聘用人员在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的缺陷失察;而项目结束时,又缺乏对监理人员的后续安排和继续教育,导致监理队伍不稳定,这些人力资源方面的缺陷对企业构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工程施工监理阶段,监理组织机构存在人员不足、专业不匹配等问题。部分监理企业的总监不到位、总监授权委托的总监代表不能胜任岗位,部分工程监理人员不恰当地履行职责甚至不作为。比如,工程监理人员未按设计文件或相关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技术标准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未按照规定对专项施工方案或安全技术措施进行审批;发现重大危险源的施工事故苗头时,未能及时正确地采取措施予以规避。工程监理企业在新业务领域承揽业务时的风险。比如,工程监理企业在涉足代建制和项目管理业务时,因业务不熟悉,往往在合同签订、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理解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他外部原因引起的风险其他风险主要包括,工程参建单位引起的风险、不可抗力引起的风险和建筑市场法律法规变化引起的风险等。比如,设计单位设计错误,审图单位未能发现并提出,图纸会审时包括监理单位在内的各方又均未发现并提出;再如,深基坑施工阶段,工程监测单位提供的监测数据失真或错误,而监理未能及时发现并指出;再如,地震、海啸等导致工程暂停,到重新恢复建设,监理企业将可能承担一定的风险和损失;还有,建筑市场突然萎缩或扩张,导致监理公司的财务状况发生问题或难以筹集足够的资源加以应对。

一般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控和风险处理等一系列活动来防范风险。风险识别风险的识别可以采用流程图、专家调查等方法,本文的第一部分即为在流程图的基础上进行专家调查,以对工程监理企业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在风险清单列表的基础之上,应对所有风险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基于知识和模型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等。本文将识别的部分风险事件依专家意见(Delphi方法)的定性分析结果(以风险程度高、中、低表示)进行列表。风险监控风险监控是指在决策主体的运行过程中,对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并根据需要进行策略调整。工程监理企业应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及时发现新的风险点,及时反馈,并根据其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管理。风险处理工程监理企业的风险处理对策有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等。(1)风险回避即中断风险源,为消极对策。消极对策应该慎重采用,因为回避了一种风险的同时也会带来另外的风险,或者回避了风险的同时也失去了从风险中获益的机会。比如,针对“建设单位经营行为或为赶工期而采取不规范的建设程序”等风险,应尽量采取回避措施以避免法律风险;对于一些竞争过于激烈、经济效益差的监理项目,应采取风险回避的策略,即不参加竞标。(2)风险控制可以分为预防损失和减小损失两方面,制定损失控制措施必须以定量风险评价的结果作为依据才有针对性,并有可能取得预期的控制效果。可以对和风险事件相关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概率数据及定量分析结论,再决定采取应对风险的具体计划措施。,经过历史数据分析发现1.2.1、1.2.3和1.3.4发生概率相对较高。因此,应将公司风险控制的优质资源投向前者,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对施工单位存在的问题签发通知单、停工令,直至向建设单位、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等;针对监理人员履职方面的问题,应选用能胜任岗位的监理人员,采取措施对监理人员进行任前考察,并强化绩效考核、继续教育等措施;而对于概率较低的风险事件也应加强监控,只要发现,也应采取相应措施。(3)风险自留是一种主动而无奈的选择,多用于别无选择、期望损失不严重、损失可以准确预测、企业有短期内承受最大潜在损失的能力等情况。比如,工程监理企业在新的领域(如工程代建、项目管理等)开展业务时将风险自留,但同时必须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全面地掌握,将风险损害降至最低。(4)风险转移是一项广泛应用的对策,分为非保险转移和保险转移两种形式。主动利用合同转移风险是一种很好的非保险转移方法。比如,将可能由建设单位引起的风险写入委托监理合同并明确责任,建议建设单位将可能由承包商引起的风险写入施工总承包合同并明确责任。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工程监理企业可以购买特定的保险产品,比如工程监理责任险,利用保险转移部分风险。建议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风险是可以管理、可以控制的,企业常用于风险管理的措施有企业文化、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在实践中,工程监理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但又不限于以下的具体措施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风险预防)。广大监理从业人员应对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并提高防范的意识,掌握应对风险的正确方法。对工程监理行业和企业而言,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只有把防范各类风险,加强对各类重大质量和安全风险的控制放在重要位置,工程监理行业和工程监理企业才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规避风险主要措施篇5

【关键词】电子信息档案管理;风险控制;方法

目前,人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必须的工具的就是电子计算机,其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这为企业的办公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企业办公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技术时代,最新的档案方式就是电子信息档案,它对企业在高科技方面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看,电子信息档案并不全是优化,它也有自己的不足,比如与传统的纸张档案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如果没有积极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那么很容易导致企业的数据被盗,所以,企业在使用信息档案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安全性,积极主动的制定一些避免风险的措施,以使信息资源更加安全。

一、避免风险的措施

提前预防,在风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进行遏制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应该以其自身的潜在缺陷为根据来实施控制管理,来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主要措施有:

1.积极引进最新技术。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同时结合多种措施,而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新的技术,新技术对可以使电子信息档案更加安全可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设置密码,这是现代操作系统最常运用的方式,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密码设置后,要积极的训练一些计算机技术人员来实施管理控制,避免信息资源被一些外界因素干扰。

2.制定一些制度。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那么必要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主动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制度来进行预防,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档案管理人员自己制定制度,例如:可以规定只有管理人员才能进行相关的系统操控,而无关的人员没有权利操作系统等。

3.及时消除风险。为了确保信息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维修期内,企业尤其要注意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因为计算机网络的的复杂性,使得控制风险工作也极其的不容易,不过,只要及时且做到全面看待问题,那么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掉。比如,对于那种对计算机激进主义异常敏感的机构来说,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那么采取一定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及时进行预防和保护。为了消除危险电子信息档案的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安全防护,其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数据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坏,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

二、缓解风险的措施

电子信息档案在遭到外界的干扰后,为了把危险降到最小,就需要管理人员尽最大的努力把危险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管理人员应该怎么做才能使风险得到缓解?目前,许多企业开始利用风险转移的策略进行缓解,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缓解就是通过制定实施应变计划、灾难恢复计划、电子信息档案相关资产重新布置等手段来减小电子信息档案及相关资产价值本身或风险的后果或影响。常见的风险缓解方法包括:事前措施、事后措施。前者是指在损失发生前为减少损失程度执行的方案;后者是在损失发生后为减少损失执行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时如果发生危险,那么不管是什么情况,企业都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三、分散风险的措施

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还有一种经常使用的规避风险的措施就是转移策略,所谓转移策略实质上是一种风险的分散,即把风险转到其他的地方,以此来把已经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一般而言,能够从多个角度对风险转移的方法实施修正,如:修改配置模式、购买保险、外包给其他机构、或者与提供商签署服务合同等等。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风险问题进行简化,再对原先实施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策略优化改进,创造更加先进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系统。此外,还可以与网络供应商互相协调,让供应商的安全服务符合电子信息档案的使用需要。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外包同样隐含着风险,如果外包人员不符合合同的标准,那么后果会很严重。所以为了预防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那么那些使用电子信息档案的人员要做的就是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标准。

四、评估风险的措施

当风险来临后,企业最需要做的就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为了把风险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还要积极与其他措施相结合使用。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预防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引起风险的因素以及其带来的后果。需要实施分析评估的基本内容是:发生危险的概率,危险带来的后果有多大,危险的成本探析,有哪些合适的控制防范办法等等。此外,企业管理者要树立风险观念,积极主动的制定一套体系完善的针对多种风险的预防计划。需要强调一点,如果机构中每个已被识别的弱点通过承认得以控制,这说明企业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防范风险的最大弊端在于,许多经营管理者错误地认为电子信息档案无危险性,在使用档案资料时未采取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方案,这对于电子信息档案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其在管理期间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这对于档案管理是极为重点的。在进行评估中,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非常警觉,对于潜在的风险能够及时发现,并把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要积极采取措施,力求使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小。

简而言之,管理者或管理部门在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即电子文件的风险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风险不是确定的,而是不确定的,而且还可能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一定要有对风险的警觉度,把预防风险看做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制定风险防范办法,使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这对于有效规避风险和降低损失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5(3):8~11

[2]王兆新,裘洁.浅议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与保密[J].浙江档案.2004(1):36~37

[3]邹生.开放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4(4):28~29

[4]宗文萍.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J].档案学研究.2005(1):38~42

规避风险主要措施篇6

关键词:社会保障风险;规避;控制;应对

风险规避是风险控制性应对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变更计划或采取必要措施来消除风险或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以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可以分为完全规避风险与不完全规避风险两种,前者是回避风险源,以达到完全消除风险的目的;后者指不能完全消除风险,但可以通过控制风险损失的方式,降低损失程度或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或者通过转移风险的方式等来规避部分风险使风险最小化。

然而,社会保障体系本身作为一种规避风险的制度,其运行具有其特殊性。本文从完全规避风险与不完全规避风险两个角度探讨社会保障风险的控制方法及应对风险的对策措施。

一.完全规避的视角

完全规避风险,即通过放弃或拒绝合作或停止业务活动来消极应对风险已达到回避风险源消除一切风险的目的。虽然潜在的或不确定的损失能就此避免,但获得得利益的机会也会因此丧失。

社会保障风险是不能够被完全规避的,其具体原因如下:

(一)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手段,但作为制度本身就因其不确定性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等,以及对未来支付的不确定性等原因而面临风险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风险转移的载体,其本质是通过分配和再分配,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但信息不对称和人们认知的有限性,没有一种技术能够完全规避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风险,所以社会保障风险是不可完全规避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例如社会保障制度风险,道德风险等,这些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反风险的措施是不能将风险完全规避和消除的,只能将其负效应最小化。

(二)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文明的必然产物,尽管在社会保障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大风险,但是国家是不可能通过终止社会保障机制的运行来规避其风险的,其带来的利是远远大于可能存在的损失。

1.劳动者收入存在差别性,通过社会保险的形式组织和重新分配一部分国民收入,以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社会稳定。

2.解决劳动过程中生活来源问题,保障基本生活条件,维持社会秩序。

3.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退休人员在职人员比例变化的客观要求,解决社会老年阶层出现带来的实际问题。所以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稳定社会秩序,改善了就业结构,扩充了劳动队伍,而且通过社会财富再分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繁荣了经济稳定了社会。

总之,社会保障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该制度不可能采用完全规避的方式,而可以通过损失控制的不完全规避方式来实现。

二.不完全规避的视角

不完全规避风险是指明确风险可能带来损失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方法使损失最小化。依目的不同可以分为损失预防和损失抑制两类。损失预防以降低损失概率为目的,指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杜绝损失发生的可能,包括有形措施(如将风险因素同人,财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隔离等)和无形措施(法律和规则等)。损失抑制以缩小损失程度为目的,指在风险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的情况下,通过种种措施以抑制损失继续恶化或局限期扩展范围是其不再蔓延或者扩展。下文主要探讨社会保障领域中道德风险损失的预防以及制度风险损失抑制。

(一)社会保障道德风险损失预防

社会保障道德风险是人们在从事社会保障活动中为了增进自身的利益而有意识地而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1.无论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福利国家还是经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的道德风险都是存在的。究竟为何普遍存在?

第一,社会保障的支付与收益是龟裂的。由于社会保障利益主体是由社会保障出资方,受益方和管理者三部分组成,利益主体的不一致,使得社会保障的支付和受益在一定程度上是割裂的,支付者会更多看到社会保障利益上“异己”的一面,从而缺乏多投入少获取的动机,而引致道德风险,达到避免支出而多获取的目的。

第二,社会保障产权界定困难。社会保障作为一种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物品,一方面其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另一方面却通过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来界定产权,所以寻租,搭便车等经济人理性会使产权界定困难。社会保障的产权不清,产权结构没有效率,只会导致更多的资源浪费和道德风险的泛滥。

第三,信息不对称。社会保障的各个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在社会保障领域无处不在,由于专业化程度不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委托关系不清等致使不同道德风险就产生了。

2.社会保障道德风险是不能完全规避的,应根据其其产生的原因来进行预防控制,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下面针对社会保障中出现的道德风险的几点损失预防措施。

第一,强化社会保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权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

社会保障的公共性使其单方面依靠社会保障参与方的“道德觉悟”或自律是不能够有效的规避社会道德风险的,而是要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的设计,将“经济人”动机置于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之下。

(1)针对社会保障收益者----参保方,杜绝因参保人利用信息不对称而逃避缴费,逃避社会保障责任和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2)针对社会保障支付者----企业。设计约束机制,监督企业的缴纳行为,避免出现将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成本“外部化”与“职工化”,而直接将社会保险费转嫁给政府或者企业员工。

(3)针对社会保障的管理----政府。社会保障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并逐步将社会保障基金投入市场,若不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就会滋生寻租,腐败,而导致资源流失。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政府部门监管,加强舆论的监督,完善听证机制,完善信息透明机制将政府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行为阳光化。

第二,降低社会保障领域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1)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披露系统。遵循信息的统一性,信息全面性,真实性和实效性原则。

(2)针对信息不对称的重点领域,采取重点措施各个击破。信息不对称的重点主要是指那些由于专业性很强,需求弹性小和互动关系复杂的区域,在社会保障中主要以医疗保障领域为显著,一般都是社会保障的管理者和服务提供者利用信息优势和特殊的地位优势,产生如欺诈患者,谋取高额不当利益的行为。只有通过对这些领域采用有效的法律规制,将其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才能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

第三,界定社会保障产权,减少行为短期化的机会主义倾向。

完善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有效界定社会保障产权。社会保障产权从根本上说是指人力资本产权和劳动产权,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和产权分配来减小风险,通过共担机制如社会统筹来实现社会资源的均衡配置。社会保障产权明晰化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服务合作平台,而且能成为一种约束激励机制来有效的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如果产权界定清晰,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产权得以确立,他们就不发生因局部或当前利益来损害长远利益的行为,而且会有监督防范他人道德风险的发生。通过法律来加强社会保障产权的构建是一种趋势。

(二)社会保障制度风险损失抑制

社会保障制度风险是指由于制度环境的变化、制度设计缺陷或制度运行实施时缺少效率等原因所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一些客观存在也不可完全规避的风险影响,其主要表现为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的负差距。

1.社会保障制度风险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不可完全规避的。

第二,损失性;社会保障制度风险既定义为风险,则必然会给社会保障参与主体的利益带来不确定性的和不同程度的损失。

第三,关联传导性,社会保障制度风是相互关联可传导的。

第四,可控制性;社会保障制度风险可以通过损失抑制的方法加以控制,即将不可规避的风险造成的损失幅度最小。

2.造成这种特殊性的源头也就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原因:

第一,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

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态势是与国际经形势,国内经济情况的繁荣与萧条具有相同的规律的。社会保障制度风险同时与国家的政治环境,国家的社会政策紧密相关。这些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了社会保障制度风险的必然性与客观性。

第二,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性。

制度设计的选择对误,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与否,可能会与预期效果有所差异,有时可能会因为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或选择性的错误,给整个社会保障系统带来危机。比如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保基金模式的选择,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高低,劳动者退休年龄的确定,以及养老保险金保值率确定等等。

第三,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非理性。

制度实施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包括道德风险的发生都会使制度实施结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制度实施风险主要表现在筹资,管理和给付等环节上。在筹资上,随着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如果不调整遵缴率,覆盖率越高,基金缺口就越大,导致社会保障危机的发生。

3.只有针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和产生的原因,才能更有效的抑制风险损失。

第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预警机制

所谓社会保障制度预警机制是指通过构建科学的,灵敏的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量化的分析方法,发现并预测社会保障的潜在危机,使国家采取相应有效的预防措施来规避或防范社会保障风险的发生。通过构建社会保障预警机制,我们能够准确预测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产生的危机,也能够评价当前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状态以及反馈政策调控产生的效果等,实现制度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调控,并对制度中不良状态进行预警,促使当局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社会保障预警机制是一项关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对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稳健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第二,密切联系环境,严密制度设计,严格制度实施

严密制度设计是指积极联系制度环境,高度重视支持系统,严格坚持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严密性及前瞻性要求。制度设计的支持系统指管理系统,法制系统以及监督系统,其共同支持社会保障运行机制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严密的制度设计是以管理组织的严密化、法制建设的体系化、监督机构的权威化为基础的,都是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和良好发展的重要条件。严密的制度设计必须付诸严格的制度实施,必须对制度实施中的风险实施严格的监控。制度实施风险在某种情况下却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会产生致命影响。所以,必须对制度实施风险的危害性要有谨慎的态度和充分的认识,要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根除制度实施过程中因道德风险而产生的危机。

参考文献:

[1]杨轶华,关向红.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风险管理与控制[J].纵横经济.2009

[2]焦丽红.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面临的风险及防范路径的选择[J].八方论坛.2010

[3]成思危.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4]陈晓岚.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的道德风险.湖北社会科学[J].经济论坛.2006

规避风险主要措施篇7

关键词:上市公司;外汇风险;防范措施

一、外汇风险现状分析

企业发展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而规避汇率风险是企业发展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人民币汇率变动会造成企业外汇风险的产生,由此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

1.外汇风险管理现状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企业发展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而规避汇率风险是企业发展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后,少数企业采取利用金融工具等有效措施来规避外汇风险,外汇风险防范意识得到一定的提高,规避方法多种多样,对汇率变动的适应性逐渐加强。但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外汇风险防范意识严重不足以及外汇风险管理体系的不完善都是应对企业造成损失的不安因素。

由于我国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正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发展不甚完善,只有少数企业意识到规避外汇风险的重要性,对于绝大多数企业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在外汇管理体制中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因此,很多企业都遭受了因汇率变动而造成的外汇损失。

2.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现状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进程越来越快,对拥有大量外币资产尤其是出口型企业来说,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印尼计程车公司欠B企业巨额款项,但由于印尼盾汇率大幅度下降,于是其决定延迟配股计划,以当时印尼在金融危机中的局势,B企遭受巨大的汇率风险已成为必然;而中国南车能得以规避外汇风险在于持有的外汇主要还有港元和美元,在其他货币出现大幅度下跌时,港元和美元汇率相对稳定,所以不会给企业造成太大的损失。

从以上公司案例可以看出,企业遭受巨大损失的原因是运用单一的外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而中国南车的成功避险则证明了选择多种货币作为计价货币对外汇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可以规避外汇风险。

二、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变动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往往让人感觉束手无策,这是由于外汇管理体制不健全造成的,以下主要阐述我国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外汇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我国大多数涉外企业都缺乏外汇风险防范意识,对外汇风险管理缺乏深入理解,企业外汇风险管理部门在企业经营中最直接的表现是成本的增加而非利润的增加,所以难以看到由于外汇风险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从而忽视外汇风险管理,认为没有必要采取外汇风险管理。因此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2.企业缺乏外汇风险抵抗力

企业应对外汇风险的良好前提就是拥有强大的风险抵抗力。我国的许多涉外企业缺乏这种风险抵抗力,缺乏外汇相关知识以及外汇理财技巧,不能对汇率变动掌握一定的趋势,更不能有效利用金融工具规避外汇风险带来的损失。与此同时,我国很多的涉外企业缺少充足的资金来应对外汇风险,面对外汇风险带来的损失缺少抵抗能力。

3.缺少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进行外汇风险管理的前提就是拥有一套良好的风险防范体制,其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但是我国金融市场还不成熟,很多金融服务比较落后,与外汇风险防范配套的金融服务机构缺少健全的防范机制,无法给涉外企业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这会严重阻碍企业经济稳定发展。

4.缺少完善的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是是为涉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场所,是为涉外企业提供信息支持的主要媒介。我国外汇市场的建立是在市场条件不完全的条件下产生的,与国际上与一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难以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撑。

三、外汇风险防范措施

目前我国涉外企业在外汇风险管理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防范措施解决的,下面是针对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

1.提高企业外汇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只有意识到防范外汇风险的重要性,才能有效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每一项业务都有可能涉及到外汇风险,各部门都应积极参与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过程,只有每个部门、每名员工具备了汇率风险管理意识,与外汇风险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预防外汇风险的发生。

2.增强企业外汇风险防范能力

企业要想长足稳定发展,必须具有较高的风险防范能力,然而企业外汇风险防范能力普遍较弱,所以企业应密切关注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积极关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变化,努力提高运用金融避险工具的能力,同时应在企业日常经营中的各个步骤建立外汇风险防范机制,积极采用各种避险方式,注重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提高防范外汇风险的技能。

3.完善外汇市场机制

外汇市场作为企业进行国际贸易的重要场所,其内部机制完善与否显得尤为重要,国家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应在企业进行外汇风险管理的进程中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加大对国际贸易中汇率变动趋势变化的预测力度,为企业提供信息支持,完善外汇市场机制是企业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

现如今,我国企业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都不甚成熟,所以企业外汇风险管理问题尤为需要关注。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处在转型期,面临一些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因素,所以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风险防范措施,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情,把握我国企业面临的独特经济环境,学习借鉴国内外其他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中成功避险的经验和方法,选择恰当的避险工具。将适用的风险防范措施应用到我国企业中。

参考文献:

[1]陈寅.制造业公司汇率风险暴露计量和实证分析[J].中国对外贸易,2009(4):44-46.

[2]孙音、孙朝爽.我国航空业上市公司外汇风险暴露及对策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与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11:111-113.

规避风险主要措施篇8

关键词:消防设施 风险 控制 管理

Abstract: The author on the daily work of product testing of fire-fighting facilities at risk, as well as guidance on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coordinating role of the discourse.

Keywords: fire-fighting facilities, risk, control 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9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风险是指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风险管理是指导和控制某一组织与风险相关问题的协调活动。风险规避是决定不陷入风险,或者从风险状态中撤离的行为。风险规避是一种主动行为,但放弃风险同时也意味着收益的丧失。

所有类型、规模的组织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使组织不能确定是否及何时实现其目标的因素和影响,组织的所有活动都涉及风险。消防设施检测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对客户需求的识别、评审和承诺;二是实施检测方法的科学可靠性;三是检测后的有效可追塑性。消防设施检测的风险首先是与客户的接洽交谈,对客户需求信息的完整收集、汇总、分析和处理,讲求及时、完整、真实性,不同行业、规模的客户,其要求就不一样,故组织在与客户签订合约前,必须清楚了解客户的全部需求,并确保组织能一一满足客户所需;其次就是组织在开展消防设施检测时所使用的方法、标准和依据,由于消防设施检测的特殊性,安全是它的唯一标准和最终目标,这样就不容许出现一丝一毫的漏检或错判,正如前不久,同行竞争对手打出的所谓“全检”就是最好的例证,专业、科学的消防设施检测工作要求组织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队伍、高尖端的检测手段和一套完善、科学高效的检测方法,任何随意性、不科学的检测都必然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消防设施随着科技进步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新的设施与旧的设施能否很好的配套结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新设施安装后由于未能很好的解决与原设施的结合调试问题,结果反倒是整个系统陷于瘫痪。在现场检查中遇到设备更新时,尤其要重点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再次就是组织实施消防设施检测结果的收集、归档管理,要求检测的过程形成记录,并且是完整、真实和规范的,必然得经得起事后的调查、考证,具有可追溯性,以防组织检测过的消防设施项目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时不能跟查。

消防设施是指建(构)筑物内设置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等用于防范和扑救建(构)筑物火灾的设备设施的总称。消防设施是保证建筑物消防安全和人员疏散安全的重要设施,是现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消防设施检测是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消防工程规范的要求,采用科学方法,利用先进的设备仪器对建(构)筑物消防设施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测,检测发现工程中存在隐患和不符合,向建设方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并为消防管理监督机构进行消防工程验收提供法定检测依据的活动。我国的城市建筑中,消防设施在产品质量和安装质量以及维修管理上,存在着严重的缺欠和隐患。近期我省一些城市的调查结果,让人触目惊心,消防设施完好率不足百分之二十五,尤其是自动报警系统,问题尤为突出。要知道,消防设施不能有效的工作,等于建(构)筑物不设防,本身就是重大火灾隐患。我们必须对此要有深刻认识,万万不可等闲视之。消防设施是一个非常高风险的行业,所有参与者都必须要有清楚和清醒的认识,绝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分心。消防工作搞不好,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繁荣,确实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问题。

对解决消防设施检测潜在风险,可从风险措施内容、风险措施选择、风险措施计划等予以考虑:

消防设施检测风险规避管理措施可包括

通过决定不开展或停止产生风险的活动来规避风险;

为寻求机会,接受或提高风险;

消除风险源;

改变可能性;

改变后果;

与另一方或多方共担风险(包括合约);

通过有事实依据的决策保留风险。

消防设施检测风险规避管理措施选择需考虑的方面

法律、法规、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成本与收益(有些风险可能需要组织考虑采用经济上看起来不合理的风险应对决策,例如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结果但发生可能性低的风险事件);

选择几种应对措施,将其单独或组合使用;

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价值观、对风险的认知和承受度以及对某一风险应对措施的偏好。

制定和实施消防设施检测风险处理计划

计划中应包括以下信息

a)预期的收益;

b)职效指标及其考核方法;

c)风险管理责任人及实施风险应对措施的人员安排;

d)风险应对措施涉及的具体业务和管理活动;

e)选择多种可能的风险应对措施时,实施风险应对措施的优点次序;

f)报告和监督、检查的需求;

g)资源需求,包括应急机制的资源需求;

h)执行时间表等。

2、风险应对计划要求与组织的管理过程整合

风险处理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失灵或无效。因此,要把监督作为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保证应对措施持续有效。

风险处理方案可能引起次生风险,对次生风险也需要评估、应对、监督和检查。在原有的风险应对计划中要加入这些次生风险的内容,而不应将其作为新风险而独立对待。为此需要识别并检查原有风险与次生风险之间的关系。当影响到组织内其他领域的风险或影响到其他利益相关者时,要评估这些影响,并与有关利益相关者沟通,必要时调整。决策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应当清楚在采取风险处理方案后的剩余风险的性质和程度。

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组织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上一篇:低碳发展的意义范文 下一篇:生活垃圾应急处理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