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政策开放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12-16 15:23:33

二胎政策开放的原因

二胎政策开放的原因篇1

【关键词】全面二胎政策;经济稳定增长;人口

一、全面二胎政策定义

全面二胎政策是中国实行的一种和计划生育政策相对应的生育政策,指符合指定条件的夫妇可以生育“二胎”。

二、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原因

(一)人口形势十分严峻。我国人口形势十分严峻。虽然这些年对两孩政策进行各种样式的开放,但是都没有办法改变生育政策需要改变的实情。

(二)劳动力短缺现象。在社会化的发展中,农村的年轻劳动力都在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下老人和小孩儿,没有足够的劳动力,人口红利慢慢消失。出生率减少,适龄劳动力减少,导致人均GDP下降,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三)单独二孩实战遇冷。政府实施里单独二胎的政策,但是并没达到想要的效果,到2014年底为止,只有不到100万的夫妻申请生育二胎,和政府一年增加200万新生儿的预计相差很多。进展不明显,原因如下:

1.没有明确的法案。单独二孩政策并没有对一些法案进行改动,仅仅是对各地一些生育方面的条款作了修改。从而使每个地方和每个地方的情况不同。2.并不很想生育。生育二胎需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情况,也要从事业方面考虑,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夫妻对生育的观念也在转变,越来越多的夫妻并不是很想生育二胎。

(四)独生家庭问题。1.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需要赡养4个或者更多的老人,同时需要照顾自己的孩子,沉重的压力让人感到无力。近几年,我们国家的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从20世纪80年代的4-5人减少到现在的3人左右,家里选择只生一个孩子的家庭越来越多,同时,家庭的养老和生育功能不断减弱。2.老人失去独生子女成为家里不能承受的伤痛,也是社会的一大问题。失去独生子女的夫妇所承担的内心痛苦,未来的经济压力,再生育能力,以后的养老问题也不是一般的家庭承受的痛苦所能相比的。

(五)男女比例失调。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而重男轻女的思想自古以来就在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很多家庭希望生育男孩儿,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B超对所生幼儿的性别起到很大作用,人们都会在孕间去做B超检查,增加了生男孩的比例,使男女的比例失调严重。这也代表着也来越多的男孩在适龄期间无法找到结婚对象,同时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如果要使男女比例恢复正常,对生育政策的各种限制就要放宽或者全部取消才行。

三、全面二胎政策难以实施的原因

(一)家庭层面。1. 生育成本高,面对压力大。现在从怀孕到生产,从生产到培养,再到儿女的成家,各种成本相当高昂,已经不是一个家庭轻易能承担的,况且就业压力大,再生一个孩子可能使夫妻的人生规划都改变,很多家庭很难做决定再生二胎。2.花费时间、精力多。随着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工作和社会上的地位不低于男性,越来越能在各个舞台展现自身风采。如果生育二胎,很可能使很多女性失去竞争的机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抚养孩子,失去自己的事业。3.家里孩子阻力大。生二胎的另外一个阻力就是家里孩子不愿意父母再生二胎,认为生二胎父母对自己的爱就会转移,所以由于家里孩子阻挠的原因很多家庭放弃了生育二胎的念头。

(二)社会层面。虽然国家允许适龄的夫妇生育二胎,但是并没有根据生育政策针对一系列相关问题作相应更改。像女性的生育福利,产假福利,生育二胎妇女的就业政策,国家医疗卫生设施的优化,二胎子女教育成本的减免,完善的养老政策等等。1.医疗准备。全面二胎放开后,医疗资源需求是最为迫切的。同时,由于生二胎对家庭的经济负担压力大,政府需要增加优质妇产资源。2.女养育育成本。孩子的生养成本主要由分娩、养育、教育三大块组成。对于生养二孩家庭来说,家庭支出无疑是要增加,尤其对于城市家庭来说孩子的保姆费、教育费、换房费等增量将比较大。

四、全面二胎的好处

1.二胎政策可以增加劳动力。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如今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且出生率不到国际标准的二分之一,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将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二胎政策,为未来储备足够的人力资源,缓解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压力。2.二胎政策可以调整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男女比例影响了年轻一代人的正常婚姻和组建家庭,而二胎政策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3.二胎政策也有利于个体的发展。(1)二胎政策可以为孩子创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在当今时代,我们不难看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弊端。一般独生子女都有内向和性格孤僻的情况。生育二胎可以让两个孩子在一个家庭成长,有利于塑造健康的性格和能力。(2)生育二胎还可以避免家庭失去独生子女的问题,从另一方面讲也减轻了一个子女抚养老人的压力。

五、我对二胎政策的看法

如果按照现在实行的生育政策并不加以改变,用不了多久我国的老龄化现象就会十分严重,越来越少的出生率造成我国的人才储备告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整体竞争力就会明显下降。独生子女赡养更多的老人同时抚养子女,压力很大,国家情绪低迷。失调的男女比例使越来越多的男人娶不到媳妇,增加犯罪率和社会不稳定性。全面二胎政策实施能合理改善老龄化问题,男女比例问题,国家人才储备问题,社会安全稳定问题,我认为当下实施全面放开的二胎政策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北京:.2003年8月第三版

二胎政策开放的原因篇2

关键词:二胎政策;生育政策;人口发展趋势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158

计划生育下的独生子女政策的确减少了我国的人口数量,降低了生育率,但是目前我们需要赡养的老年人数量仍然比较庞大,这就对养老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独生子女政策的全面实施还造成了我国年轻劳动力的断层问题,在年老一代劳动力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年轻一代却没有能及时填补空白等等。二胎政策的实施也会面临观念、现实情况等诸多问题,二胎政策的顺利实施需要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同时要全面认识其利弊,才能促进我国人口未来发展。

一、二胎政策的提出

为合理控制人口数量,我国的生育政策顺应时代要求,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不断做出调整。1980年9月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控制中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倡导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当时信中提到独生子女政策将实行三十年左右的时间;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在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的基础之上,如夫妻双方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生育第二个孩子,这是有独生子女政策到单独二孩政策的转变;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胎,这意味着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全面二孩政策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二、二胎政策提出背景

(1)我国的生育率长期处于低水平。中国社科院的《经济蓝皮书:2015中国经济形式分析与预测》提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要远低于2.1的更替水平,这对我国的人口提出了很大的挑战;(2)我国育龄妇女数量和生育意愿发生持续下降,由于我国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在独生子女政策的要求下导致女孩数量的减少,直接使育龄妇女人数的减少。而且群众的生育意愿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少生优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些也会引起人口数量的增幅减小;(3)我国劳动力出现断层。老一代农民工由于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原因需要退出工作岗位,但是新的农民工数量不足以弥补空缺;(4)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人口老龄化不只是指老年人数量的增多,更多的是结构上的老龄化,这与我们生育率低和增长速度慢有着直接的关系;(5)家庭规模日益缩小,会加大家庭生存风险,也会加重子女生活和赡养老人负担。

三、二胎政策在人口发展中的作用

(1)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是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而采取的人口政策措施。二胎政策是推行和实施将提高出生率,改变生育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的现象,增加新出生人口会改变我国的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2)二胎政策的实施也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婴幼儿行业的发展,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质量;(3)从家庭生活方面来看,开放二胎政策会增加家庭人口数,加强应对风险的能力,也能分担父母年老后的养老工作;(4)开放二胎政策最直接的将带来更多的人口,我国当前的人口数量仍然比较庞大,根据201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国共有人口137349万人,因此二胎政策后新增的人口数量也是需要我们加以重视的;(5)生育二胎势必会给家庭带来新的经济负担,现在生活成本大、生活节奏快,孩子数量增多会使得家庭恩格尔系数大幅上升,年轻夫妻所挣工资除了基本生活支出以外,没有多少可以用来改善生活;(6)二胎政策的开放使得独生子女的负担加重,夫妻二人至少要照顾四位老人、两个孩子,生活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还要面对工作压力、社会压力等,这也是很多年轻夫妻不愿意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之一;(7)我们社会现有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仍需完善,二胎政策无疑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面二胎政策的推出是我国政府为应对当前人口问题所提出的新的政策,对未来人口总量、劳动力供给和缓解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立足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好二胎政策的宣传工作,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减轻人们的生活压力。全面认识二胎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影响,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最大限度的减少其不利影响,促进我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二胎政策开放的原因篇3

这次,大家有了普遍共识:二胎会逐步开放!

那么,在很多人还在为生第一胎而发愁犯难的今天,二胎开放之后在经济和商机上有什么机会呢?二胎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效益,二胎可能引起的行业、产业、企业等的变化会是什么?

我们首先要看,谁才是二月台生育主力军?

过去,二胎生育主要在计划生育不太严格的农村普遍存在,公务员、国企职工等因为一刀切的政策存在,二胎生育为极少数。最近几年,因为全社会存在房价高企、生活成本高等方面的压力,再加上80后生育主力军追求生活品质和生育观念的改变等原因,农村二胎的生育也在逐渐减少。

如果政策松动,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有三类人群会成为二胎生育的主力大军:第一类二胎生育的主力军可能是由原来的农村人口变为二、三线城市收入固定且较为丰厚的政府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的中高收入者;第二类可能是已经富裕或显责的阶层;第三类是农村富裕家庭。总之,现在大家对养孩子的观念已经从过去的粗养,变成了现在的精养。这也就决定了很多生二胎的家庭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否则,生易养难。

其次,生个二胎得要多大的花费?

中国人有传统,对孩子的投入远远大于对父母的孝敬。这也是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是老龄化消费除了医疗之外,其他方面增长缓慢的核心原因。而对于孩子的投入,大多数人则是不计成本。我们从以上三大主力二胎生育军团来看,购买力还是很大的。

非富即贵阶层的二胎生育,估计从生产到养育至5岁,预算平均每个宝宝在70万元左右;而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职员的平均预算则会在40万元左右;县乡农村的预算估计会在15万元左右。

因为是二胎,估计多数家庭会比一胎较大幅度地增大养育和教育投入。如果每年因为二胎而增加300万的生育人口,按照1:1:1计算,则很有可能造成婴幼儿市场5年内总量一万多亿元的市场空间,而这个数字,在我看来还是一个保守的数字。

最后,二胎消费行为会对行业、产业带来哪些影响?

和一胎父母不同的是,二胎的父母更了解婴幼儿产品的选择和购买,更有经验,所以他们的消费行为会较为理性。按照这个来判断,第一,有品牌美誉的品牌容易被首选;第二,产品品质口碑不错的品牌容易被首选;第三,价格定位中高档的产品容易被首选;第四,更加人性化的新产品容易被尝试。

因为二胎的父母大多是收入稳定或有较高收入者,他们在消费人群中必然具有明星性、知识性和经验口碑性的特点,那么,他们选择和追捧的产品很有可能会成为风潮,所以二胎一旦政策定格,中国的很多企业如果想要争夺相关市场,则需要瞄准二胎父母的消费行为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

二胎政策开放的原因篇4

放开二胎 首要减除生育二孩的后顾之忧全国政协委员刘大钧说,他此前提出的全面放开二胎提案得到采纳,这次他带来了有关二孩的细化提案。目前很多家庭由于经济困难无法养育二孩,所以我建议给予生育二孩的家庭进行补贴,减少他们的经济负担。

刘大钧对民情的体察是精准的。过去,人们迫于高昂的社会抚养费不敢生二孩,可全面二孩放开了,许多人要么因为错过了生育年龄生不了二孩,要么迫于经济压力不敢生二孩。生养孩子的过程是很具体的,最重要的还是教育。据央视财经的报道,一对北京夫妇称养孩子到7岁要花费260万元,并非所有家庭都有这么高的生活质量,但甚爱必大费,孩子是家长的心头肉,无论哪个阶层,养育孩子的费用都会占收入的很大比重。在上海中等偏下的二孩家庭中,养育二孩的支出一般会占到家庭年收入的百分之三四十。

二孩政策的贯彻实施需要完善配套措施,减除民众的后顾之忧,才能充分释放政策效果。因此,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建议,通过调整税收制度、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以及落实生育保险等措施,进一步鼓励二孩生育。全国政协的一号提案则聚焦学前教育,建议将学前三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相比,学前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学前教育的投资少、资源总量不足、师资短缺、办园水平参差不齐、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突出。此外家长们忧心忡忡的还有学区房,北京数十万一平米的学区房令人咋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对此坦承,老百姓(603883)对于择校和学区房不满意,原因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唯一出路就是教育均等化。扫清教育方面的顾虑,对于刺激生育意义重大。

日本长期以来走不出低生育率的陷阱,一定程度上表明,对于鼓励生育的政策措施不可太乐观。20xx年前,日本就已实施刺激生育的政策,比如建立育儿休假制度,普及对伤病儿童的护理休假制度,扩增托儿所等育儿设施以及加强婴幼儿和孕产妇保健服务等。甚至出台《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等法律鼓励生育。从20xx年4月起,日本抚养15岁以下孩子的监护人每月可获1.3万日元儿童补贴。日本各级地方政府还会普遍发放生育和入学祝贺金,第一个孩子一般为数万日元,第二个孩子则增至数十万日元,孩子越多祝贺金越高。至于幼儿园的费用,则孩子越多收费越低,甚至免费。有的公司为鼓励员工生育实行3年产假制度。然而,这些措施收效甚微。即使有政府支持,养孩成本仍然高企。日本工会总联合会曾称,40%怀孕女性的育儿休假落实不了,不要说生育率了,连结婚率都很低。最要命的是,低生育文化已经形成,只能眼睁睁看着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便利店的老人纸尿裤堆积成山。

全面二孩可以缓解低生育率和老龄化问题,但由于上述原因,它的力度其实有限。中国应当吸取日本的教训,避免走同样的弯路。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20xx年至20xx年,中国平均生育率只有1.2,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1。在这样的情况下,想扭转人口结构恐怕需要更大的手笔和执政智慧,更宜群策群力,汇集民智。因为少子化一旦成为常态,逆转极其困难。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建议全面放开生育,允许夫妇自己决定生育孩子数量。这种建议并非泛泛之谈,值得关注。黄细花还建议降低法定婚龄到18岁,以保护低龄事实婚姻群体的合法权益。世界各国法定结婚年龄各有不同,16岁和18岁是普遍的节点,中国的法定结婚年龄男22周岁、女20周岁,确实可以重新审视。

总而言之,在低生率与老龄化的夹击之下,减除生育二孩的后顾之忧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多途径多角度想办法提高生育率,是接下来中国人口工作的中长期目标。

全面放开二胎背后两个政协委员的20xx年接力

20xx年春天,当时71岁的叶廷芳在两会期间发出了尽快停止执行独生子女条例的提案,轰动一时,甚至被命名为叶廷芳提案。

那是身为著名作家、翻译家的叶廷芳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最后一年,但他却联合了其他2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这份在当时听起来有些刺耳甚至带有挑战性的提案,成为当年网上最受关注的一份提案。

谁能料到,在从这份提案发出,到十年后的今天,只生一个的独生子女政策已成历史,随着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正式实施,有不少家庭迎来了第二个小生命。

叶廷芳十年前的发声,并不是孤独的。在卸任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之后,他把放开二胎的发声筒交到了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名手中。

正是在这两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努力之下,去年1月1日,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终于开始正式实施。

十年的坚持,最终变成现实。

现年81岁的叶廷芳,他的名字曾经和卡夫卡联系在一起。

作为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的研究员,他曾经翻译了多部卡夫卡的作品,是中国最权威的卡夫卡研究者。对于十年前自己那份在当时看来有些令人震惊的建议,叶廷芳的记得十分清晰:我觉得独生子女政策是有不科学的地方的,说实话我是有抵触的。叶廷芳说,当时提案的时候,当了十年的全国政协委员的他已经是最后一次履职了,他希望最后一年自己可以说一些思考了很久并且想说的话。

生命的繁殖规律总是从少到多,如果人为减少,是有违科学的。叶廷芳是家中的老四,在中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之前,叶廷芳和妻子也只育有一个女儿,而独生女如今也只带给他一个外孙。让叶廷芳忧虑的是,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们除了没有兄弟姐妹,之后会孤独到没有姑姑舅舅,社会关系极为单调,情感系统也单调化了,就像一个房子,空空荡荡的,根本不坚固。

20xx年,叶廷芳决定要趁自己履职的最后一年把内心思考了很久的想法变成公开的声音。他决定提交这份在当时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的提案。在他以前,几乎并没有人公开对于计划生育国策提出不同意见。我已经那么大岁数了,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除了担心独生子女们面临的精神孤独,叶廷芳更担心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在那份提案中,他写到:发达国家经过120xx年形成的老龄化社会,我们只用了20xx年。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超过了国际公认标准,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将达4亿。

叶廷芳在年幼时因为摔伤导致失去了左臂。20xx年的两会期间,他就一只手拿着那份尽快停止执行独生子女条例的提案,穿梭在会场中间,希望找到委员可以和他共同联名。叶廷芳所在的社科界别有60多人,大多数委员都不认同叶廷芳的观点,你这是挑战国策,我不能签这个字。

二胎政策开放的原因篇5

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单独”夫妻可生二胎的政策。一时间,“单独两孩”新政在全社会掀起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单独”家庭中的父母们,无不额手称庆,奔走相告:“咱孩子有机会生二胎了。”可与他们的欢欣鼓舞不同,生二胎的真正主角——符合“单独两孩”政策的年轻夫妇们,却陷入了生与不生的两难纠结:不生,有违老人的期盼,还将放弃让孩子有个伴儿的机会;生,养孩子成本节节攀升,加上赡养四位老人的压力以及就业形势的持续严峻,实在没有那个胆量。此外有些年轻人还因生育观念与父辈迥异而不想生、更不想多生。二胎,到底生还是不生,实在让人纠结——

政策落地,有人欢喜有人忧

这个周末,陈琳打算好好放松一下。难得公司不加班,难得女儿被老公带去泡温泉——老公单位活动,临出发时老公和女儿还极力劝她一起去,她连连摇头:“你们去吧,我还有好多事儿呢!”其实她是想有一天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女儿一出生,就像口香糖一样黏在了她身上。8年了,属于她一个人的时间和空间几乎没有。难得有个清静的机会,陈琳头天晚上便关了闹钟,打算狠狠补一觉。

可一大早,一阵急促的门铃声把陈琳从睡梦中惊醒。这时候会有谁来呢?陈琳在纳闷中极不情愿地披上外套去开门。从猫眼里一看,她的心顿时一沉。是婆婆!她当然明白婆婆的来意——自从几天前得知“单独”夫妻可以生二胎的消息,陈琳的心就一直悬着,她知道婆婆迟早会上门,可没想到会这么快!

婆婆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给陈琳报“喜讯”:“琳子,你知道吗?国家有政策了,咱现在可以生啦!”

“哦。”陈琳嘴上应付着,脑子里一团乱麻。从跟老公谈婚论嫁之日起就开始的“战争”,一幕一幕在她脑海中浮现——

她跟周传中谈恋爱时,婆婆就强烈反对,理由是她是城里姑娘,而婆婆希望儿子娶个村姑,将来有机会多生孩子。婆婆早年守寡,周传中是遗腹子,也是三代单传。据说周传中的名字是他父亲临终前给取的,当时叫“传宗”,意思再明确不过,希望传宗接代。后来因为太直白被周传中自己改了个同音字。不过婆婆终究敌不过年轻人爱情的力量,默认了儿子的婚姻,但寄希望于媳妇的肚子争气,给老周家生个孙子,可偏偏陈琳生了个女儿。当时女儿一落地,婆婆便求陈琳把孩子悄悄送回老家养,他们再生一个。陈琳坚决拒绝。她不能为了所谓的传宗接代让女儿一出生就成为“黑人”。婆婆拗不过她,只好作罢,但从此婆媳关系更加冷淡。这两年,放宽生育政策的消息不断传出,尽管不是官方的,但每次一听到相关消息陈琳就紧张,她怕真的有政策了,婆婆会逼她再生。她不是不想成全老人家的心愿,而是确实觉得生养一个孩子代价太大。

因为是家里唯一的女孩,陈琳被父母格外宠爱,被两个哥哥不满地称为“女宝”。她这个“女宝”在家从来不做家务,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到处傻疯。自从做了妈妈,她的生活全变了。因为在生孩子的问题上婆媳关系闹得很僵,加之生的是女儿没能让婆婆如愿,婆婆没有帮她带孩子,陈琳也不勉强。丈夫工作忙,三天两头出差,陈琳便独自承担了带孩子的重任,每天基本以孩子为中心,吃穿用都先满足孩子。这几年她的淘宝账户上显示的消费品大都是尿布、奶粉、玩具、衣服以及其他婴幼儿用品。如今养个孩子不容易,仅这笔开支一年累计下来至少3万元,占了他们家全部收入的1/4。每个月,除去吃饭还房贷,他们的节余寥寥无几。生打扮的陈琳,很少给自己添置衣物,甚至连逛街都省了。

女儿上小学后,陈琳更是不敢松懈,除了照顾女儿的生活,还得辅导功课。一个孩子都累得她喘不过气来,如果再生一个,她简直无法想象那种艰辛。

婆婆并不了解陈琳的纠结,一直沉浸在抱孙子的幻想中,喜不自禁地对她说:“这下我们老周家有指望了!”说到此,她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讨好地对陈琳说:“你放心,孩子你们只管生,我来带。你们要是放心,我带回乡下养,不放心我就搬到城里帮你们养。”

看着婆婆热切期盼的眼神,陈琳有些不忍,但她又不得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她知道,家里又将爆发一场拉锯战。

像陈琳这样符合政策却不愿生二胎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柯朋、杜洋夫妻也是一对。

几年前两人结婚时,就有“双独”夫妻能生二胎的传闻,两人幸福地憧憬着未来:先生一孩,等有政策后再生一孩,两个孩子将来有个伴多好。特别是杜洋,孤独的童年让她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童年不再孤独。

一切朝着他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婚后第二年他们就有了可爱的儿子。两人工作忙,孩子正好由退休在家闲着没事的外公外婆带。这样,杜洋的父母顺理成章地住进了他们家。其实房子也是两位老人出首付买的,他们住进来也是应该的,况且住进来也没闲着,帮他们做饭带孩子。可问题是,老人家爱管事儿,他们回家晚一点要管,周末睡个懒觉也要管。特别是柯朋,喜欢交友,经常在外喝点酒什么的,难免喝多,回家没少被老人唠叨。小两口之间平时也难免有个磕磕碰碰,争论几句都得小心翼翼不敢放开嗓门儿,否则被两位老人听见准当大事来抓。跟父母住一起的日子,小两口在享受老人免费服务的同时,也感到憋屈。去年,孩子送幼儿园了,杜洋的父母也搬回自己家住了。小两口长吁了一口气,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孩子上幼儿园由谁接送?晚上由谁带?还有孩子的早期教育由谁承担?这几年有杜洋的父母在,小两口并没有操过孩子的心。过去嫌老人爱管事,如今没人管了,俩人又作难了。

小两口正在为谁管孩子纠结时,国家出台了“单独两孩”政策。同事朋友向他们祝贺,他们却异口同声:“一个都嫌多,谁还想再生一个呀!”

杜洋的父母可不这么想,他们兴致勃勃地打来电话,叫女儿女婿做好生二胎的准备。他们却不知道,电话这一端的杜洋和柯朋都一脸愁苦。

生二胎,说着轻巧做着难

“单独两孩”新政启动,让“一个太少,两个正好”的梦想照进现实,想生二胎的“单独”家庭蠢蠢欲动。然而,在客观现实面前,不少人又面对着一本本难念的经,不禁感叹:生二胎,说着轻巧做起来难啊!

张先民、于慧夫妇是“单独”夫妻中年龄稍大的一对,“70后”,女儿刚上大学。他们的二胎梦早在十几年前女儿诞生时就开始了。张先民是家里的独生子,迫于父母的压力,当年刚一生下女儿他就开始为生二胎挖空心思。为此,他把未满月的女儿悄悄送到乡下老家,对外说夭折了。可不久,有好事者拆穿了这个谎言。他们只好又把孩子接回城里养。一年后,于慧悄悄怀上了二胎。快显怀时,她到医院找关系开了个病假条,向单位请了长期病假,然后以养病为由躲回大别山区的娘家待产。可没多久就被人举报,不得不做了引产手术。夫妻俩受此打击,从此断了生二胎的念想。张先民的父母也渐渐接受了现实。

可如今,“单独两孩”政策出台了,张先民夫妇心中沉睡多年的愿望也随之复苏,但理智却告诉他们,自己已到不惑之年,女儿也已经17岁了,这时候再生孩子,他们自己都觉得难为情。况且,他们还生得出来吗?于慧已是中年妇女,加上当年那次引产手术对身体的伤害,现在是否能怀上都是未知数。

跟张先民、于慧夫妇一样,杨浦、王丽小两口也一直想生二胎,盼二胎政策多年。他们生二胎的目的,只想让儿子有个伴。儿子3岁了,还一刻都离不开他们,这让杨浦想起自己小时候天天跟在哥哥姐姐屁股后面疯玩的情景,他觉得儿子要是有个弟弟或妹妹,就会本能地照顾弟弟或妹妹,不会这么孤独,也不会这样黏大人了。

王丽是独生女,正好符合生二胎政策。可当杨浦告诉她这个好消息时,她却犯难了,主要是担心经济上负担不起。她大致算了一笔账,在他们生活的武汉市,正常情况下,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年(18岁),大约需要花费40万~50万元。而他们两口子是工薪族,每月的收入除去还房贷,现在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三口的基本生活,要存钱只能依赖年终奖金。依照过去的惯例,可能只是略有盈余,给儿子将来攒教育经费都吃力,哪还有闲钱再添丁进口呢?农村长大的杨浦劝她说:“穷有穷的养法,富有富的养法,咱农村人没什么经济收入,不照样养几个孩子?”王丽反问:“你愿意看到咱儿子吃的穿的用的都不如别人吗?你愿意看到别的孩子上重点学校而咱儿子却上普通学校吗?你愿意咱们为了多生个孩子从这套大房子搬出去,一家人挤在狭小的房子里吗……”王丽还没说完,杨浦已经连连摆手:“那咱不生了还不行吗?”

“单独两孩”政策出台后,在“生或不生”这个问题上发生分歧的不在少数。相比较而言,男人更愿意多要一个孩子,而女性大都望而却步。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许多女性不再把全部期望寄托在孩子和伴侣身上,而是更多地关注个人发展。在生还是升之间,她们总会掂量掂量。童妍就是一例。

因为起点高,童妍一上班就被破格聘用为公司经理助理,可工作几年后,她还是助理,而比她入职还晚一年的一名“部下”却升职当了经理,成了她的上司。背后的原因,就因为她被孩子牵绊,无法集中精力干事业。好不容易女儿上了幼儿园,早送晚接,她终于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了,也终于升职做了副经理,老总曾向她暗示,只要把业绩搞上去,就提拔她当总经理助理。可是这个时候让她生孩子,无异于在事业上把她打回原形,无论如何她都无法接受。

此外,教育孩子的艰辛也让不少“单独”夫妻知难而退。女儿正上初三的邓小军夫妇也是“单独”夫妻,符合二胎政策。当年他们也曾盼着生二胎,现在却没有这个勇气了。原因就是,“单独两孩”政策出台的时候,邓小军的女儿所在的学校出了一件事,有个孩子因为没考上当地重点高中的素质班,被家长埋怨了几句居然跳楼了!事发那天,邓小军去接孩子时跟别的家长聊起生二胎的事,大家都说这是个好政策,可又都摇头说不敢生,原因是养孩子太费心了。的确,如今教育孩子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头等大事,正因为大家重视教育,往往会因为教育而被孩子“绑架”——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你就得看老师的脸色,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照;你还得看孩子的脸色,不能不给他压力,也不能给他太大的压力,弄不好孩子就跟你玩“蹦极”,把你推向万丈深渊。累!太累了!这是家长们的深切体会。他们也知道,出现这种状况可能跟独生子女在教育上的弊端有关,但要说再生一个,也不敢贸然行事。生二胎,真的需要不一般的勇气!

理性生养,选择高品质生活

“单独两孩”政策的出台,在社会上反响强烈。“这个政策将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同时对于‘单独’家庭来说也将带来教育方式的转变。”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说。的确,独柴难烧,独子难教。据统计,实行计划生育政策40多年来,我国独生子女已多达1.5亿以上。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有孤独、以自我为中心的通病。给孩子生个伴儿,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还可以提升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家庭养老的照料功能。可以说,无论从独生子女成长风险上考虑,还是从降低未来家庭空巢概率上着眼,这一政策都是有益的。但具体到社会个体,却面临心动与行动之间的选择。

笔者随机采访发现,半数以上的受访者“愿意生”。“80后”工人刘琳说,生二胎是她多年的心愿,既然有了政策,再苦再累也要生!“90后”大学生张欣说:“我当然希望有两个孩子,一起长大,相互照顾,不用再像我们一样孤独地成长。”“85后”公务员耿先生说:“‘一儿一女、一生一世’是我的憧憬和希望,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努力。”

采访中,更多的“单独”夫妻还在“心动”与“行动”之间犹豫。犹豫的原因,有物质上的,有精神上的;有生理上的,有心理上的。首当其冲的,是养育成本过高。奶粉贵、看病贵、入托贵、择校贵、买房贵,这些无不考验一个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其次是价值观的转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生政策的日益深入人心,多子多福的陈旧观念早已为优生优育的时代新风所取代。注重孩子素质培养,不断提升生活品质,已成为人们新的生育观和生活观。

“单独两孩”新政下,到底要不要生二胎,答案见仁见智。多年研究独生子女这一人群的美国女记者桑德勒说:“最重要的,还是聆听自己的内心,想想什么才是你真正渴望的自由、生活和家庭。”

生二胎前,先扪心自问:为什么要生二胎?问问自己是否需要养儿防老,孩子是否需要玩伴,抑或是公婆是否需要传宗接代。再问自己有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是否经过深思熟虑,是否充分考虑到现实问题。最后还要考虑有没有养育两个孩子的经济能力。问问自己的家庭状况、身体状况是否适合生二胎。这些问题弄清楚了,生还是不生,答案也就有了。

如果选择了生二胎,优生优育是第一要务。有网络调查显示,在有关二胎的问题中,网友关注度排在第一位的话题是“如何实现优生”。对此,相关人士给出如下建议:

一是35岁以上女性要做好“优生检查”。产科医生梁旭霞说,年龄偏大的孕妇,妊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慢性肺部或肝部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发病风险会增加,怀孕期间很有可能出现怀第一胎时没有的状况,合并有内外科疾病的孕妇尤其要注意。她建议,打算生育二胎的妇女,应在孕前到医院做一次优生咨询,接受相关检查,排除以上疾病和妇科疾病等,尽量避免并发症、胎儿异常、妊娠中止等意外发生。

二是确定合理时间,不要扎堆儿生育。梁旭霞说,即使政策放开了,仍希望妈妈们在身心健康、环境良好、家人支持的情况下再决定生二胎,并有意识地避开高峰期,以免“扎堆儿”生育。此外,还要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合理间隔。河南省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廖世秀说,一般情况下,子宫恢复正常后即可准备第二次生育。子宫恢复的时间与第一次分娩方式有关。顺产的产妇过完哺乳期,子宫恢复正常,大概一年后即可再次怀孕。剖宫产的产妇则需要视疤痕生长状况而定,一般要三年以后才可再次怀孕。

三是生老二之前要跟老大沟通好。心理医生张思祥认为,家里突然增添一名新成员,自然将把原本属于一个孩子的爱给两个孩子分享,这样往往会让老大争风吃醋。这个时候如果不做好细致的沟通工作,这种“争风吃醋”的心态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二胎政策开放的原因篇6

那时,房价下降是必然,托着不降也托不了多久。

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五中全会公报宣布,中国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中国实施了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宣告终结。

有接近决策层的人士表示,这一政策具体实施,将从“十三五”期间,也即2016年开始。“独生子女政策”的终结,并不意味着整个计划生育政策的放弃。同时,按照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这意味着中国内地31个省份,需要对应地修改各自的计生条例。

独生子女政策35年

独生子女政策,发轫于1980年9月25日。是日,中共中央刊布《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下称《9・25公开信》),号召“每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同时,《9・25公开信》中,也提出,“30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就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

此后,“独生子女政策”开始在城乡得到较为严格和普遍的实施,甚而一定程度上,成为计划生育政策的代名词。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教授说,有一个常被公众忽略,但应该明确的事实是,包括独生子女政策在内的整个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其实一直在不断地“调整完善”中。

1973年国家提出的政策是“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拉长生育间隔,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不久演变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1978年,国家进一步明确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政策。1980年《9・25公开信》之后,施行独生子女政策。

1980年至1984年之间,由于不分城镇农村地实施较为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矛盾尖锐、工作压力巨大,于是在1984年之后,调整为农村居民可以生育“一孩半”的政策(第一胎为女孩,可以生育第二胎;第一胎是男孩,则不允许生育)。同时,至迟从1986年开始,全国各省份除河南外,又陆续开放“双独二胎”政策。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即夫妻双方一方为独生子女,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

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五中全会公报宣布,要“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那么如果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可能会新增多少人口呢?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卫计委科研所所长马旭曾表示,预计如果“二孩”政策全部放开,一年会新增1000万新生婴儿。

其他公开可见的人口学者的测算,则从每年新增250万至800万不等。

数据显示,多数的预测,尤其是来自计生系统的预测数据,都会比实际情况,要“高一些”。最典型的是,在“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前,国家卫计委曾预计每年将新增新生人口200万左右。但2014年全年,实际新增不足100万。

2012年至2014年,中国新出生人口分别为1635万、1640万、1687万。

二胎政策和中国房市

二胎拯救楼市?

专家预测,2030年左右或现人口峰值14.5亿。

面对新政的出台,坊间揣测不断:“房价会不会涨?”“楼市会不会井喷?”“市场去库存是否会加速?”

然而,二胎是否利好房地产?或许论断为时尚早。有地产媒体通过调查近百位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白领后发现,一线城市生育二胎的意愿并不高,仅有14%的白领有生育二胎的打算,其余要么不想生,要么还在考虑。而对于二胎对房地产的刺激作用,大部分人也并不看好,一方面,“大家不愿意生,需求基数小”,另一方面,“一线城市房价高,消费不起”。仅有30%的人认同二胎将促进大户型、改善房需求。

一线城市的二胎难题

二胎不是你想生就能生。

“70后没人打算生二胎吧。钱!精力!”被访者周立丹说。

周立丹76年出生于温州,其后在上海生活。其父亲在上海有一间大规模服装厂,结婚时她父亲将绿洲紫荆花园一套96平米三室一厅的房产转至其名下,也就是周立丹一家三口现居住的地方。周立丹老公年薪30万,家境殷实,但为了让女儿到更好的学区上学时,一家人还是为房子问题一筹莫展。“现在房价太高了,为了孩子上学要换一套房,成本已经够高了。再生个二胎,以后还要想着他们长大的房子问题,太恐怖!”周立丹感叹道。

对于周立丹这一批70后来说,他们首套房源或是长辈基业,或是父母首付、自己还贷款,或是赶上拆迁。他们买房时并未料到今日这水涨船高的房价,纵使当下的70后是有存款的一代,但能够应对当下这天价房的也实属个别。

在70后看来,在上海要有钱养得起才能生,首先考虑的是怎么养。70后的第一胎已经逐渐长大,他们充分意识到养一个孩子需要多大的成本。“这是一个有钱人才生得起二胎的时代。”周立丹叹息。

某媒体问卷调查的90份样本中,横跨70后、80后、90后三代。90位白领中,仅有3位白领养育了两个小孩,有40位白领拥有一个小孩,其余47人暂时没有小孩。

而当笔者问到是否愿意生二胎时,仅有13人表示:当然生,早盼着这一天了。有20人表示:不想生,一个孩子都养不起,哪还敢生两个!其余54人表示还要考虑考虑。

影响生二胎的因素中,“没精力”、“养育成本高”、“房子”、“上学”都成为现实的阻碍。 一位80后表示:“二胎有想法但是不敢生,上海房价太高,二胎意味着更大的住房面积,目前承受不起。”一位70后白领则表示:“最担心孩子上学问题,因为学区房太贵了。”

房子已成奢侈品

对于在北上广深生育人口来说,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无疑是一件幸福的事。

媒体调查的这90位已经结婚的白领当中,有41位目前是租房的状态。其余49位已经买房的白领中,大部分是两居室,大户型、大面积较少。

王子文是一名IT从业者,80后,和妻子一起在上海工作。他有一个二岁的小孩放在老家由父母照顾。随着小孩上学年龄的接近,王子文正考虑在上海买房,将老人小孩一起接过来在上海生活,“我不想我的儿子一直这样成为留守儿童。”王子文说,“新一代的外来务工者和老一辈外来务工者不同,他们希望在城市安家立业,而不仅仅是在城里赚钱,在老家使用。”

上述41位租房白领中,有一半以上的白领表示要在所在工作城市买房,将孩子带在身边,给孩子一个安定的家。有部分白领表示无法承受一线城市的高房价,将在老家置产,还有部分白领表示将在一线城市周边置业。

王子文考察一番后发现,上海的房价已逼近承受极限,上海外环新房的均价已逼近三万,这意味着他两百万的预算也仅够在外环买一个两居室。

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10月上海全市17个区县中,静安以85340元/平的成交均价高居榜首,而浦东作为传统的供应大区,新房成交均价已飙升至36321元/平米。

“对于我们普通白领来说,上海的房价真的是已经到了承受的极限。”王子文说。二胎放开后,王子文的父母正试着和他商量生二胎的事情,王子文正苦恼如何婉拒父母的要求:“目前对于我来说,生二胎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一线城市房价太高,对于一般的白领,买房会花掉大部分积蓄,对生二胎会更加谨慎。”

改善需求有压力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让很多开发商有所期待,部分开发商甚至认为这将催生套四以上户型房源的市场需求。而坊间专业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说:“所谓‘二孩’政策放开,将催生房价上涨、套四房源热销绝对是个伪命题,是自娱自乐的表现。”

对于短期内的房地产市场,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政策刺激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市场利好。“而且,随着家庭成员结构的改变,现在主流产品设计其实还需要推倒重来。”有房企负责人表示,“目前的市场刚需产品,基本都是按照一家三口的人口构成来设计的。对于真正有需求的家庭来说,并不合适。”

对于在一线城市工作的白领来说,在一个理想的状态下,如果真的生育二胎,那么最中意的是近郊或者市区、100-200平米、三室两厅的房子。“这类房子基本可以满足二胎的住房需求。”一位受访者说。

当然,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调查显示,有49位已买房白领,大部分为两居室。笔者询问如果计划要二胎,是否有换房要求?有半数表示需要,因为“目前的房子太小,需要换个大户型的房子”。大约四分之一表示“目前的房子可以满足”,剩下约四分之一表示“不需要,因为房价太高,换不起”。

一位在基金公司做技术顾问的白领告诉笔者:“一个孩子的压力已经很大了,思想上的压力、经济上的负担。我们总要给她最好的东西,最好的教育,现在孩子才6岁,我们已经花了30多万元,积蓄相较没有孩子时没有增加,根本没有能力再买一套房子。”

人口红利逐渐减少

一位90后白领说:“二胎放开与不放开,其实影响不是特别大,对于房地产来说,更是扯不上边。据统计,从2010年开始,我国的劳动力已经处于下降通道中,劳动力人口下降意味着什么,我想大家都明白的,现在的房价已经是虚高状态。”

今年1月国家卫计委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全国“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的不足100万对,远远低于专家给出的200万预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经济蓝皮书》说,中国目前总和生育率仅为1.4。按照国际惯例,人口正常更替水平是2.1,“低生育陷阱”的红线是1.3。

“目前我们这一代二胎的生育意愿已经比较低了,我身边的80后90后朋友基本都是只有一个小孩。”上述90后说。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 2014年以16~60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统计对象,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比上年末减少了371万人。这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第三年绝对数量下降。业内普遍认为这一下降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

专家表示,我国的“人口红利”从2010年开始逐渐消失,即使执行了 “全面二孩”政策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趋势。但是从长期来看,将有利于实现合理的人口结构,提高未来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例,从而能够对潜在增长率产生正向的影响。

不过,随着推动房地产繁荣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中国楼市未来几年或难以摆脱“大拐点”的命运。一方面是新增人口在减少,一方面是多地仍在加大商品房的供应。

最新的人口结构研究显示,90后人口总数比80后缩减了23%,00后又比90后缩减16%。25岁至49岁的购房主力人口将在今年达到峰值,并从2018年开始急速下降。

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将开始经历需求结构的改变,在未来的三到五年,楼市购买力也许就会出现严重的结构性短缺。

二胎生育与买房意愿,70、80、90后有话说:

看涨派:二胎刺激房价

1、租金会越来越高,房价也会继续攀升,真正分割了贫富差距。

2、二胎会多方面的刺激经济增长。包括房价,母婴、食品、玩具、汽车等需求。

3、二胎会刺激房价。

4、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这意味着实施了36年的独生子女政策终于寿终正寝。看似与房地产没有关系的二胎放开政策,实际上跟房地产政策走的是一条路,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于是二胎放开政策甫一出台,市场上就几乎一边倒的预测房价将大涨。

5、实施生二胎政策在家庭条件的允许下,会有大批量的人会想到要改善自己的居住面积,从而“以小换大”,房价上应该要促进购买大房的优惠力度。

6、短期内可能会刺激房价上涨 。

7、对于一线城市来说,二胎和房价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一线城市的本地人不愿意生二胎,外来人口压力大,生不起。对于中小城市来说,二胎和房价还是有一定的关系。

悲观派:二胎生育买房难

1、生不起,养不起,压力大。

2、想生二胎,但房价太贵。

3、房价太高,收入太低,一个孩子也无法达到小康水平,二胎明显拉低生活质量。

4、在上海市区仅靠工薪阶层能力购置一套刚性需求住房都是困难无比的,因此二胎问题只能由有条件的人家去考虑。

5、二胎不是你想生就能生;房价不是你想降就会降。想要二胎,只是自己希望过丰富的家庭生活,与政策无关,当然前提是会考虑好孩子的基本生活保障,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给孩子舒适的成长环境。对于房价无力吐槽,房子成了我们最奢侈的追求,真是可悲而又无奈。

中性派:二胎与住房无关

1、有条件就生,没条件创造条件生。

2、自己是独生子女,已经感受到照顾两家老人的压力。孩子这一代以后承受的压力更大,希望生二胎帮助减轻压力,也有个伴。生不生跟买不买房,没什么必然的联系,有也是等孩子们都稍微大一点才会考虑。

3、基本上在生二胎的问题上,我们首先考虑的并不是买房的问题,而是以后怎么养。

4、虽然政策放宽了,但是也得根据自身情况考量是否生二胎,对房价肯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整体影响也不会太大,毕竟有没有房子不能作为生不生孩子的标准。

5、二胎放开与不放开,其实影响不是特别大,对于房价来说,更是扯不上边,现在的房价已经是虚高状态。

6、二胎在上海对房价的影响很有限,毕竟2个孩子的抚养成本、教育成本,包括后期还要给小孩买房子,代价都很大。个人觉得二胎更多的是因为人口老龄化和新增人口少的原因,和政府想提振房地产无太多直接关系。

二胎政策开放的原因篇7

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全面放开二胎的生育政策,对实行三十多年的“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作出调整。从严格执行“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到全面放开二胎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这一转变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翟振武指出:全面放开二胎,可以明显改变未来我国总人口的发展轨迹,延缓人口总量进入负增长阶段的趋势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1]谢慧蓉从经济发展方面对全面二胎原因进行了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全面二胎有利于再续中国人口红利,促进中国经济发展;[2]张晓青则认为:“全面二孩”政策家庭更主要从一个孩子的风险方面考虑二孩生育,“单独二孩”政策家庭则更多从自身养老和精神需求的角度做出二孩生育选择。[3]通过分析发现,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全面放开二胎的原因及其影响,鲜有从社会性到政策性转变的视角来分析不同时期生育行为的研究。该研究以费孝通《生育制度》一书为基础,对建国后生育政策的演进进行社会学解读,旨在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社会根源。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状况差异的分析,得出生育行为受生育政策限制,生育政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全面二孩”政策并不意味着生育回到自然状态的结论。

二、生育政策演进的社会学解读―从生育制度到生育政策

生育政策是相对于生育制度而言的,指由国家制定或在国家指导下制定的规范育龄夫妇生育行为(包括生育数量和质量)的准则。生育政策是由国家参与制定,是国家干预生育活动的手段,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指向作用。生育制度是社会制度的一种,是社会性而非政策性的,主要表现为文化的规律及技术。为了便于研究,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建国后生育政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54-1957)、限制生育阶段(1958-1978)和计划生育阶段(1978年至今)。

1、鼓励生育阶段(1954-1957)

从1949年到1953年,国家的主要精力在于恢复经济生产,这一时期的生育政策处于缺位状态。1953年底,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圆满完成,国家经济得到了初步的恢复。国家开始着手制定新时期的生育政策。“人多是好事”的思想在当时的人口政策制定中占据主要地位,这也成为国家鼓励生育政策出台的思想基础。国家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之后,社会生产逐渐恢复,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国家开始关注生育,开始鼓励生育。这一政策主要通过救济、补助等来鼓励国民生育,对多子女户进行物质补助和救济,从物质方面保证了生下来的孩子可以通过社会性的抚育,学会在人群里谋生活,[4]以保障种族的延续和社会结构的完整。

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一书中指出,社会的完整必须人口的稳定,[5]只有人口稳定,社会才能维持完整和发展。然而,当时的政策制定者急于解决眼前劳动力短缺问题,忽视了社会的长远发展。这种激进的人口政策虽然短时期内提供了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但从长远来看,人口急剧上升,闲置的劳动力成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障碍,威胁着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种种弊端的显现,迫使国家开始反思和调整现行的生育政策,中国的生育政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节制生育欲行又止阶段(1957-1978)

在政策缺失和鼓励生育的政策激励下,我国人口增长迅速,1953年国家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已突破6亿大关。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国家开始调整过往的生育政策。费孝通指出,一个新分子的生存空间需要去旧世界里寻觅,他得在原有社会分工体系中获取他的地位,社会结构不再扩张时,新分子入社的资格就得向旧分子手上去要过来。[6]而此时的中国,劳动力日渐充足,但是人口增速并未下降,迅速增多的人口给趋于完整的社会结构带来沉重压力,节制生育成了普遍的社会诉求,这成为节育政策出台和实施的社会基础。1957年3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一十次(扩大)会议上强调:“要提倡节育,少生一点就好了,要有计划生产。”至此,节育政策正式走向历史前台。

但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后来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政治活动破坏了政策实施的社会环境,曾经提倡节育政策的学者多数被打成“右派”,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口问题上的矛盾心理,更是使人口指导思想出现反复,节育政策遭到破坏,人口政策进入混乱时期。此时,节制生育工作停滞,生育出现自由化现象,人口恢复盲目增长状态。[7]混乱之后,人口不管是在数量还是在结构方面,问题都日益突出。伴随着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进入计划生育阶段。

3、计划生育阶段(1978-至今)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建设开始逐步走上正轨,计划生育成为国家人口政策主流,作为基本国策开始在全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自1978年10月开始实施到现在将近四十年,其中以2015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界,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限制二胎”时期,第二个时期为“放开二胎”时期。

(1)“限制二胎”时期(1978-2013)。1978年10月中央对“晚”“稀”“少”的生育政策作出明?_阐述:女性23周岁男性25周岁结婚为晚婚;一对夫妇最好只生育一个子女;最多生育两个且生育间隔在三年以上。同时,国家有计划的对实施节育手术的职工和农民进行补助,并且要求各地政府坚持以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展开的原则,来制定关于城市住房、自留地分配等社会经济政策。至此,基本形成了以“晚”“稀”“少”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政策。1980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必须在今后二三十年内采取坚决措施以解决人口问题,开始在全国推行“一孩政策”。

事实上,限制二胎政策主要针对农村地区。在农村地区多子多福的观念依然盛行,男孩偏好占据主要地位。受之前人口快速增长的影响,土地已经受到相当重的人口压力,[8]费孝通认为“这是限制儿童数量的重要因素。[9]尽管儿童的劳动能对家庭经济做出贡献,[10]但是随着自留地按人口多次划分之后,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并没有足够的劳动对象来利用这些劳动力。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治理带来了困难,引发了诸多城市问题。总的说来,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上升,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由此带来一系列的教育、住房、就业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阻碍了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基于此,国家试图通过限制二胎来有计划地控制人口,使人口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以此来促进社会更好发展。

(2)“全面二孩”时期(2013年至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单独二孩”政策,经过两年多的实行,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因素。经过几十年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多子多福的观念逐渐被只生一个好的观念所取代。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人们的生育意愿产生了直接影响,在“只生一个好”这种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人们的生育意愿逐渐弱化。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养老体系也在逐步健全,养儿防老、延续香火的传统思想逐渐成为过去式。鉴于此,新一代父母的生育观念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悄然发生改变。第二,经济因素。抚育一个孩子的经济成本到底有多高?学者徐安琪早在2004年就给出了答案:抚育一个孩子,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16岁孩子的总成本将达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支出则高达48万。[11]调查样本以上海徐汇区为主,不发达地区可能会比这个水平略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抚育成本是只降不升的。另外,逐年攀升的抚育成本,无疑会给收入一般的父母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新时代青年在“恐婚”之后甚至“恐生”。但是,正是这些“恐生”的青年才是生育的主力,一旦他们生育意愿不强,生育率就很难达到预想效果。第三,社会养老因素。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中国陷入未富先老的境地。随着老龄化人口的日益增加,可用劳动力日益减少,对于社会化大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一方面,因为生育不足,劳动力替补出现断裂,造成社会结构的残缺,影响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老龄化日益严重,大量增加的老龄化人口和并不完善的社会养老机制给未富先老的社会带来沉重压力。而且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使一部分家庭只养育一个孩子,独生子女的意外死亡产生了许多“失独家庭”,失独父母的养老问题也是国家需要考虑的。另外,两个独生子女结婚,在中年要至少为4个老人养老,上要赡养老人,下要抚育幼子,这种“四二一”的结构加剧了中年人的负担,甚至会影响生活质量。

三、结论与讨论

庄渝霞认为生育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12]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社会主流的生育政策都不完全相同,建国后不同生育阶段人口政策的调整恰好印证了这一论断。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结构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人口政策就需要随着社会环境和结构的变化适时变化,以避免出现严重问题。事实上,在“?味蓝?孩”政策的指引下,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多数不高,单独二孩政策并没有产生理想效果。于是,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国家提出放开二胎,实行全面“二孩”政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代社会的生育回到了自然生育状态,相反,新时期的生育依旧处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之下。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等都比自然生育时期复杂,由此生育的社会性基本消失,政策性逐渐增强。

二胎政策开放的原因篇8

关键词:二胎政策;独生子女;人格培养

1.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到单独二胎政策启动

1962~1969年。限制生育政策提出,并在部分市、县试行。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批示。

1970~1980年。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形成并全面推行。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基本只准生一个孩子。1982年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

1984年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并稳定下来。之后,我国开始实施双独政策,即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且只有一个子女的可以申请生二胎。

2013年,国家宣布启动单独二胎政策,即夫妻双方有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申请生二胎。

2.问题出现:二胎政策引发家庭矛盾

某晚报记者接到家住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的林女士打来的电话,称12岁的女儿因不满他们夫妇的“二胎”计划离家出走了。林女士夫妇找了一整夜,终于在外婆家找到了孩子,可孩子却怎么也不愿跟他们回家。孩子在留言条上这样写道:“爸爸妈妈,我走了,我再也不回来了。你们不是天天都在准备生弟弟吗,我实在是受不了了!弟弟都还没出生,你们就兴奋成那样……”

随着国家“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开,让一些家庭有了生“二胎”的打算,可是大孩子是否希望有一个弟弟妹妹呢,这一点应引起家长的关注,当孩子对父母再生一个弟弟或妹妹有抵触情绪时,这不免再度引起我们对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重新思考。

3.独生子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3.1独生子女普遍独立生活能力差

现在的孩子许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大多都不会做。比如说洗衣、洗袜子之类的小事,大部分都是父母代劳,这使得孩子养成懒惰、自私的性格。

3.2家长不能把孩子摆在恰当的位置上

当代中国独特的家庭模式,使得独生子女处于独一无二的关键地位,独生子女作为父母的掌上明珠,孩子成为家庭中的“支配者 ”,极易形成以孩子为中心,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甚至孩子提出无理要求,也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当这些被娇宠的独生子女步入学校、走入社会时,他们依然没有改变这种唯我独尊的心态,以致在处理问题、应对人际关系时表现出感情冷漠、自私自利的心态 。

3.3家庭教育内容不全面,往往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

由于家长的教育过分倾斜于孩子的智力开发、应试技能的培养上,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不少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脆弱。面对问题采取极端的应对方式,例如本文之前提到的离家出走、调皮捣蛋。

4.从二胎政策看独生子女的教育

小孩子作为一个幼体来到这个世界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他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他的母亲,并在随后扩展到他的父亲。在成长过程中,由父母和环境影响,这种安全感的范围逐渐扩展到这个世界。最终使他成为一个能够独立自主生活,积极面对世界的人。如这个过程没能顺利进行,安全感的扩展被打断,心理能量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泄。成年后的他就无法正常面对世界,或者变的封闭、自卑,或者变得多疑、自私,或者富有攻击性、对他人富有敌意。这些都是他们的内心对这个“不安全的世界”的回应,是自我保护的本能。他们会觉得即将或可能出现的弟妹是一个会抢走自己爸妈的人。

面对二胎政策以及生二胎的打算时,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某专家指出:现在,城里有弟弟妹妹的家庭极少,父母应让孩子多接触一些小朋友,让他们积累和别的小朋友玩耍时的经验,这会影响孩子对有一个弟弟或妹妹的反应和态度:积极愉快的则希望自己有一个弟弟妹妹,否则,就抵触。

当孩子出现抵触情绪时。首先,家长不宜过分担心和害怕,而要去接纳孩子的消极抵触情绪,要知道这是孩子的正常反应;其次,要让孩子理解弟妹的出现会给他们带来什么。要告诉孩子,父母再生一个孩子的原因。要让孩子明白:即使有了弟弟妹妹,父母对他的爱不会减少。一旦弟妹出生后,父母关注的重心会转移,但此时,父母更应关注大孩子的反应和感受,防止孩子做出过激行为。大人们要用宽容的心去原谅孩子的狭隘。

独生子女对于弟妹的接受态度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因此,无论父母是否有生二胎的打算,都应该从小就培养小孩的兄弟姐妹的亲情观念,让其从心理上就不排斥弟妹的到来,而是期盼自己有一个至亲的兄弟姐妹,还应该教会孩子分享与关爱。

许多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是首要任务。人格教育着眼于培养健全人格, 不仅把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发展、技能的形成看成是人格培养的组成部分, 而且把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比如情感、道德、意志、动机等都看成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人格教育就要注重自主、自尊、言行一致的教育。教育孩子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善于不断反省自己, 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对各种打击和挫折能坦然面对等。从而形成全社会的人格互补优势。塑造完善人格, 家庭、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别人的帮助引导,榜样的示范作用等方面是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我国独生子女教育的困惑友对策研究.熊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3

[2]论独生子女的成长教育.谢雪梅.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8

[3]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赵晓会.硕士学位论文

[4]独生子女教育浅议.刘兰.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5]浅谈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朱瑛.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3.9

上一篇:数字乡村难点范文 下一篇:开展全民健身的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