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0:38

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

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篇1

2015年,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元年悄然而至。“互联网+”时代,就像能源一样,家家都在用,各行各业离不开,只要能在垂直细分领域找到节点,成功就像“互联网+传统交通”诞生滴滴快的、“互联网+传统银行”诞生支付宝一样,接踵而至。当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被“互联网+”所代表,“互联网+”更多地集中在战略层面,这一战略是在国家层面充分启动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的一种演进,这一战略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各行各业创造起来的一种新的生态。可见,“互联网+”的神奇之处不限于其构词方式,而在于它罕见的“升值”速度,它的双翼是创新与智慧,腾飞的依据是汇聚众智。创新让这个“+”真正价值连城,意义非凡。而未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快打造大学文化生态链,搭建信息速配的生态链平台,构建一个多主体共赢互利的高等教育生态圈,在“互联网+”时代不断超越保守与封闭,“加”出一个七彩成虹的新天地!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互联网+”时代,作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理应站在前列。首要的是克服本领恐慌,了解、熟悉、把握互联网传播方法、传播技巧、传播规律。应该指出:在这一点上,教师没有学生强、老教师没有青年教师强、管理者没有普通工作人员强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如果这一点没有改变,是无法引领“互联网+”时代潮流的。克服本领恐慌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地摸索、研究和探讨。教师和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充分认识并掌握互联网传播规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尽量多学一点、多用一些。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向青年教师学习、向实践学习。要结合工作实际,结合学生特点,不断研究探索,积极使用实践新媒体。要特别警惕的是,对互联网一知半解却误人子弟,外行指导内行。这样不但让学生贻笑大方、授人以柄,还会贻误战机、影响教师的形象。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世界的变化和新技术的发展势如狂飙,疾如闪电,远比笔者的感知和反应要快得多、灵敏得多。自从2015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迅速窜红,成为各行各业中最为吸睛的时髦名词。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通过了《“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我国“互联网+”产业革命国家路线图正式亮相。总之,“互联网+”时代赫然驾到,身处其中的我们,必须准备恭迎。如何准备?人言言殊,但有几点是共性的:一要尽力克服思想上的惰性和惯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上认识到位了,态度端正了,行动自然就积极主动。二要强化工作实践中的创新和革新意识。“互联网+”的核心要义就是创新,所以要勇于探索、善于创新,不能沉湎于既往成绩,而要树立“不进则退”“慢进即退”的意识。三要更加注重学习。在当今时代,任何知识渊博的人,都不可能穷尽对所有新技术新事物的了解,任何知识和技能都不能包打天下,所以要更加注重学习、善于学习,才能与时俯仰,与时代同步。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世界的变化和新技术的发展势如狂飙,疾如闪电,远比笔者的感知和反应要快得多、灵敏得多。自从2015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迅速窜红,成为各行各业中最为吸睛的时髦名词。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通过了《“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我国“互联网+”产业革命国家路线图正式亮相。总之,“互联网+”时代赫然驾到,身处其中的我们,必须准备恭迎。如何准备?人言言殊,但有几点是共性的:一要尽力克服思想上的惰性和惯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上认识到位了,态度端正了,行动自然就积极主动。二要强化工作实践中的创新和革新意识。“互联网+”的核心要义就是创新,所以要勇于探索、善于创新,不能沉湎于既往成绩,而要树立“不进则退”“慢进即退”的意识。三要更加注重学习。在当今时代,任何知识渊博的人,都不可能穷尽对所有新技术新事物的了解,任何知识和技能都不能包打天下,所以要更加注重学习、善于学习,才能与时俯仰,与时代同步。

@刘晓哲(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主任):

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篇2

一、互联网对小学生学习的双重影响

当互联网来到我们中间的时候,不同的学生对待互联网的态度和方式是不同的。或者说,互联网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一些小学生严重依赖网络,不是打游戏,就是看视频,或者是上网看动画片等,呈现为沉迷于网络的“小网痴”,这是被互联网异化的学生,互联网此时成为阻碍小学生学习的外在因素。另一方面,小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学会正确使用互联网,并能适当地掌控自己在互联网上的上网时间和交流方式。可见,互联网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而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本身对小学生的正面积极作用同样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从小学时期就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利用互联网学习的习惯,这将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互联网学习方式的普及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运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得到普遍推广运用的今天,如何让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保持领先的水平,怎样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实验融为一体,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载体和教学手段,同样是我们在长期课改实验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学生借助互联网进行学习最早出现在美国。美国在1977年就提出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对中小学教学改革,并且在1991年,提出“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要利用网络创办新一代的美国学校,1998年,美国为了实施教育技术行动投入了510亿美元,用于对学校网络建设的发展,并提出了“在所有孩子的指尖上构建世界课堂”。与此同时,美国还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优化网络信息环境。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发展得越来越快,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美国的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搜集到自己所要了解的各种信息,并能利用各种社交网络和这个领域里的专家以及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实时的互动和交流。他们同时搭建创新型的数字平台供学校、老师和学生互动交流。其别有特色的网络平台有:Teachboost是帮助教师发展和观测教师能力的平台。EduCanon网站让教师们可以创建自己的可汗学院(Khan?Academy),把视频作为学习工具。EduCanon是翻转课堂式学习模式的一个杰出代表,翻转课堂就是打破传统的学生课上听讲课下作业的模式,创造学生课下学习概念知识、课上练习巩固的一种新的课堂模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可汗学院在线远程学习的模式。全球的任何人、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都可以在线学习,该网站持续免费提供世界级的教育。

中国的互联网事业跟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来比,起步比较晚,基础比较薄弱。但是经过国家这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大部分学生都能接触并使用互联网进行自己查阅资料,自主思考,独立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同时国家对互联网进入学校课堂这项工程也非常重视,我们区的各个教学班都装备了班班通,只需要轻点鼠标就能在教室里连入互联网,互联网里丰富的知识深得学生们喜爱,精美的教学课件大大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课堂容量。

三、互联网环境下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互联网让教与学都变得轻松便捷和即时通达。特别是学校的校园网建设,不仅为老师搭建了教育教学交流平台,更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资料和信息共同学们查阅,最重要的是,家庭作业也可以在平台上完成、批改和订正。每天学生的错题还会自动保存,给每个学生定制一个个性化的错题集。针对家庭作业里的每一道题,网站自动计算出每道题的正确率和错误率,便于老师的重点讲解,大大减少了老师批改作业的负担,让老师有大量的精力来进行教学研究。

所谓互联网环境,就是指将计算机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互联在一起,并能进行信息交换与处理的覆盖全球的互联网络,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到的互联网。互联网的内容非常丰富,包含各个学科里的各种知识信息,它包含各种资讯,各种论坛,还有视频、图片、声音、文字等信息。同时它还有各种社交即时通讯功能,比如,微博、电邮、微信、QQ等,基于互联网有这两方面的特殊优势,学生在解决单一问题的同时就能接触到各学科的知识。

所谓自主学习,是与传统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具体来讲,就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认识互联网、借助互联网学习进而掌控互联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孩子认识互联网之前,要先让他学习汉语拼音,特别是要让孩子认识和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大写音序字母,并将这些大写音序字母同英语中26个字母区别开来。其次,要让小学生学会用拼音打字,这样才能够搜索到自己想要检索的内容。再次,让小学生认识互联网双重性。尤其是让孩子形成定时定点利用互联网的上网习惯,避免长时间使用互联网对孩子视力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教她制作微视频和成长记录PPT。让孩子在利用互联网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互联网给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高效以及乐趣。

对于教师而言,利用互联网能开阔自己的研究视野,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教育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同学们实现互动式教学、作业批改、题库选择、动画制作展示等。无论是数学、语文,还是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都可以先让孩子进行预习,在互联网上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到了课堂上,老师再有目的地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述和拓展,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实现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的互联互通互融。

基金项目:河南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策略与研究”,课题编号是(2015)-JKGHYB-0171。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一小学

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篇3

第一种:用销售观点理解互联网

我相信95%以上的企业人都持这样的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是新兴的一条销售渠道,只不过是有别于传统渠道而已。这是销售观点的理解,他们就如同销售人员的思维一样,认为寻找到一条新的销售渠道。他们认为,互联网是销售平台。做互联网生意只不过是公司的产品是否放在阿里巴巴里做B2B或者在淘宝、天猫、京东做B2C而已。

以快消品为例,传统渠道有KA(常指国际性大卖场,如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大润发)、有地方终端(如中山一加一、东莞嘉荣)、有封闭渠道(如工厂、学校)、有便利店(7-11店、东莞美宜佳)、小超市(夫妻店)等等,互联网是一种替补性渠道。所以,很多老板你问他是否关注互联网时,他会说前两年就已招人做互联网生意了。实质上,他们所指的互联网生意仅仅是找了一两个90后的年轻人来做电商。可能,经过一到两年的做电商,结果发现产品不但没有卖好,反而是亏损了,于是,觉得互联网渠道还是不如做传统生意渠道。

持销售观点理解互联网的人通常都是对互联网没有深入了解的人,他们对互联网是一知半解,听了专家的话说未来是互联网时代,是互联网的世界,尤其是听了某些专家们假托马云等互联网人说的话,说什么现在不做互联网,五年后就会破产!老板们听完以后觉得挺有道理的,于是,连夜回来叫人力资源部招人来做互联网生意。招回来的90后确实是老板他自己要懂互联网操作,但事实上这些90后却不懂营销的原理,不知道什么是4P,不知道4P如何组合,更不清楚产品定位、价格定位、客户定位,不知道自己公司产品适合那家电商平台,也不清楚何时做何促销,总之,按老板意思把产品放到阿里公司去就是了。当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老板不懂互联网操作,90后不懂营销,你说这样脱节的做电商能做好吗?

第二种:用营销观点理解互联网

第二种观点就是用营销的观点去理解互联网。认为互联网确实很重要,于是,有这种观点的老板会在公司里认真地探讨互联网,学习互联网知识,他们不但是自己学习互联网知识,还要求公司营销人学习互联网知识。当然,对互联网有一定了解以后再来操作互联网,他们就会知道需要什么人,谁来操作,如何操作,如何分析结果。他们从产品的定位、价格定位、渠道定位及如何按平台设计促销、设计产品推广模式,都会有一套一套的方案进行操作。当然,假如说开始的时候自己不懂得如何操作,他们会主动找到第三方为他们服务一年半载,然后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逐渐把电商所需的知识学懂,再自己培养电商人才,独立操作。但这只是局限于做电商而已。

比如生活用纸企业恒安国际从2012年开始成立电子商务,按照营销模式在天猫、1号店销售,当年销售5000万元左右。通过2012年的实践,他们总结出2013年恒安电子商务最重要做的两件大事是:第一深度上进一步完善CRM管理,做好会员营销;第二在广度上扩建并整合分销渠道。另外,恒安国际还在三方面上下功夫。首先,在优化产品线的基础上,恒安将进一步大力削减线上SKU数,2012年恒安线上的SKU数已从最早的超过500减少到了300左右。其次,2013年,恒安将分别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建立分仓,以缓解物流压力。另外,恒安还将尝试通过给予本地经销商以返佣,由本地经销商直接发货的O2O方式经营。在解决物流瓶颈后,恒安将大力拓展线上渠道,力求覆盖国内所有主流的B2C平台。2013年,恒安还将针对线上业务推出专供款产品,以便和线下业务作出区隔。

其实,这就是一家传统企业在进攻电商或者说是在互联网上寻求营销模式的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很多传统企业就是因为没有这样的电商历程总结和吸纳有利于自己的经验,结果只能是在触电过程中死掉。

总之,用营销观点理解互联网的人会把自己的现有产品或商品按互联网特性进行操作,他们会获得成功。因为,他们不懂就学,学不好就先由第三方代为操作,或者和第三方共同研究,共同操作。

第三种:用战略观点理解互联网

第三种观点理解互联网的企业人我认为是一流超前的老板,他们具有前瞻思维,对新事物能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他们不但把现有产品放到互联网上销售,他们还把互联网当作是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认为这才是公司的一片蓝海。

比如,在未来几年,他们会抓住大数据或云技术的应用,认为一个不投资大数据的公司未来将会无法立足。他们认为,能在第一时间从大量互联网数据中获取最有价值信息的企业才最具有竞争优势。

在移动互联网年代他们会从中获取自己新的地位,他们甚至会觉得是改变行业地位的机遇就是来源于移动互联网,比如如何利用微信、社交网站、APP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为自己公司重新定位转型进行必要的变革。

比如,他们认识到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联系仍然是人的联系。他们通过利用SNS社交网络建立品牌或企业口碑。而基于SNS平台的人的联系,产生数据的联系,进而启示我们商机的联系。这就是我们都熟悉的B2C、C2B、C2C等模式。随着博客、微信的兴起,C2W(world)模式正在影响着商业社会的运做。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利用无处不在的个人信息进行直接推广。

又或者,企业在移动互联网年代寻找到新的跨界商机。比如一家做快消品的企业通过对互联网展览的了解,认为自己虽然没有做互联网的经验,但它依托一家做网上展览的企业参股进入了互联网行业。

更或者,在各地和各行各业在进入互联网的时机充分利用地方机遇、时代机遇和行业转型机遇进入互联网。目前,国家批准的100多个智慧城市(含县级市),许过具有慧眼的商人已早已切入。

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篇4

互联网的发明,可以说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正在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有以下几点依据。第一,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人会使用工具,人会思考。第二,人类几乎所有的发明都是解决体力、知觉问题,是四肢和感官的延伸。第三,计算的发明,它能计算和存储,解决人与动物区别的其他方面,它的发明是人类智力的延伸。第四,互联网能搜索,会联想,可思考,它的发明是人类智慧的延伸。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的影响将不断提升。可将互联网发展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息互联阶段。理解互联网,要从人的本质需求来理解,解决人类知情权的平等。作为一个社会人,人有参与和表达的愿望,也有知晓的权利,互联网可以提供这一工具。互联网颠覆了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传统的信息传播规律是中央复杂、末端简单的一个结构,新闻的采编系统很复杂,你能看到什么新闻,听到什么消息,由中央系统来分发。而互联网颠覆这一中央复杂、末端简单的信息传播规律,满足人们知情权的平等,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就是通过互联网不断发展信息互联阶段。第二阶段为消费互联阶段,主要是为人类的物质生活提供方便。年轻人可能都有网络购物的经验,2015年“双十一”某电商实现了912亿的营业额,这是任何一家实体的百货大楼和公司难以企及的。今天,消费电子商务仅占国家零售消费额的不到7%,才刚刚起步。第三阶段是生产互联阶段。在这一阶段,互联网主要服务于人类的就业和事业发展。由消费互联发展到生产互联,东西卖得快,厂家可能就会加快生产,卖得慢就减缓生产。第四阶段是智慧互联阶段。互联网帮助人类实现知识和精神生活上的追求,在这一阶段,在线教育会极大发展,满足人们对知识渴求和精神生活的愿望。互联网继续发展,最终会发展成为生命互联,满足人们健康长寿的愿望。

互联网会改变行业形态,也会改变市场结构。现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不仅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它还给人类提供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即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精神。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互联网的工作方式和连接方式。此外,互联网还有一个本质规律,即无穷大、无穷小。互联网用户会无穷多,宽带费用会无穷小;互联网内容会无穷大、无穷多,但用到的比例会非常小;研究方向很多,个人占比小……互联网的本质特征是开放、海量和天量。信息量的最基本单位是B,之后是K、M、G、T,再之后是P,P是10的15次方,一天传送的信息量可以说是一个天量。

互联网不仅改变行业形态,还会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新闻真正自由的时代,是一个政治充分民主的时代,文学将进入无经典的时代,历史将会更加真实,教育将成为互为师生的时代。技术发展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历史上,每一次新的技术发明,总是带来教育领域新的应用,迎来教育大变革的讨论。技术曾经带来教的工具、学的工具和考试评价工具的改变,带来课堂形态的改变,带来课堂机构的改变。

理解互联网对教育带来哪些影响,要从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来看。教育的本质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对全人类来讲,教育承担的是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发展。第二,对国家来讲,政府花钱办教育,主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第三,对个人来讲,接受教育主要是追求幸福生活,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教育和学习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角度表述,本身都是知识传播过程,形式多样,且受技术影响。那么,互联网取代哪一类的教育?教育(学习)可以分为:第一,人际交往类的学习,比如语言、礼仪习惯、品德养成、管理有效等。这一类学习靠模仿和习惯养成,学习环境很重要。第二,知识传承类的学习,如语文、数学、逻辑运筹等,这一类的学习需要面授,需要对前人知识的归纳总结等,也包括约定认知等,这一类的学习课堂教学效率高。第三类是文明发展类的学习,如工程技术、工程设计、哲学、行为科学等。这一类的学习需要有系统的基础知识,需要洞察力和想象力,需要实验场地、仪器设备、模型验证等。如果大家认可这种学习分类,会发现MOOC更适合高等教育,因为成年人有主动学习的欲望,具备应用网络的基础知识能力。而且,MOOC可以有力地推动知识传承类的学习,为人际交往类的学习提供更有效的学习场景。但中小学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更是纪律、毅力、协作、尊重和习惯的培养等,MOOC可以作为补充手段,但不适合全课程学习。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几千年来,教育成本几乎没有下降,教学效率也几乎没有提高,为什么?这是因为学生集中到教室上课的模式没有变化,“粉笔加黑板”的知识传授方式基本上没有变化,师生比例没有变化,所以教学效率没有提高,教育成本没有下降。MOOC,这种大规模在线课程,对教育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将提高教育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

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在2012年之前,人们一直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的方式,但收效甚微。E-mail与E-learning几乎同时出现,但E-mail取代了传统的邮件系统,而E-learning一直是教育中一个小小的补充。可以说,虽然各行各业都受到互联网浪潮的影响,但在教育领域,“粉笔加黑板”的传统课堂模式依然不变。MOOC的出现很可能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它改变了传统学校传授知识的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和学习方式,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影响。它无须有学校的学籍,只要按要求注册后就可以使用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 ,也没有课程人数限制。它的大规模、开放和在线的特点,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的空间。

我们知道,大学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西方认为大学的功能有三,即知识产生、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只是排的顺序不同。其实,大学的基本功能就有两项,一是知识产生,二是知识传播。由于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供知识传播的工具,今后的大学会具有知识探索、知识验证和考试认证的功能,将成为研究院、考试院。所以,互联网会带来科教融合和教育服务提升,带来大学功能的根本改变。

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篇5

关键词 高校生 互联网功能 定位偏向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心(CNNIC),2008年4的数据信息 ,截止到2008年3月我国互联网人口总数增至2.21亿人,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大国。①

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凭借多媒体的强势地位,被越来越多的人和群体所接受并使用。作为高学历群体和新媒体主要受众及应用者的高校生更是如此。CNNIC第21次抽样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在网民年龄结构方面,18至24岁年龄段网民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1.8%,;在职业结构分布方面,学生占总数的28.8%,在各职业群当中排第一。②可以说,高校生是网络人口群体中的主流,是“对网络应用最充分最成熟的群体”。③事实上,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高校生获取并传播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

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互联网络对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交流以及过程的参与等多方面还缺乏严格的规范化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高校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诸如网络成瘾、网上犯罪、、公德缺失等等。高校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依然是高校生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④

担负年轻一代社会主流意识、价值观的当今高校生是怎样面对着互联网络这一新媒体,在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他们又面临着哪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以及如何解决,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研究界和高校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入手,根据笔者2007年5月在大连L高校所做的网络使用现状问卷调查资料,做一简要分析。

二、高校生与互联网

对于当代高校生来说,互联网是学习和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一项由重庆沙区检察院、西南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所做的随机调查资料显示,“如果没有互联网,你的生活会怎样?”的问项调查中,占89.7%的学生选择了“如果没有了互联网,生活会很无聊”一项。⑤

作为求知群体,高校生具有思维灵活、创新能力强等特点,他们追求现代科技知识并善于应用科技知识融入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正是体现了高校生群体的这一特点。为了了解当代高校生互联网使用现状,本项调查设计了有关高校生网龄、互联网使用频度、使用目的和对互联网络的认知状况等关键问题,现统计如下。

第一、本次问卷调查高校生的网龄分布情况。

图一显示,高校生的网龄为“4年以上”的比例最高,达32.5%,如果将本次调查对象是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这一重要因素考虑进去,近一半(45.7%)的高校生是大学入学之前开始接触并使用互联网络,具有较长的互联网使用经历。从网龄与原籍之间的交叉分析中还发现,这一现象在城镇籍学生当中比较突出,具有4年以上网龄群体中,城镇籍学生比例为85.1%,而农村籍学生比例为14.9%。

第二、高校生每周上网平均日数以及每次上网平均时间状况。

每周上网的平均日数方面,分布比较分散,每周“1-2天”、“3-4天”、“5-6天”、“每天”的比例分别为,23.5%、27.8%、20.6%、27.8%(见图二)。另外,平均日数与上述学生网龄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其卡方值为0.00005,小于<α值0.05);经过Eta系数检验,Eta值为0.238,数据显示,网龄与平均日数之间存在弱相关关系。

每天上网的平均时间方面,上网平均时间为“1小时以内”、“1-3小时”、“3-5小时”、“5小时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3.0%、47.0%、13.9%、5.6%,其中,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1-3小时”(见图三)。另外,上网平均时间与网龄之间的交叉分析中,以Eta系数检验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同样存在弱相关关系,Eta值为0.269。

上网平均日数与平均时间的双变量相关分析中,Eta值为0.588,两者之间具有强相关关系,即每周上网日数越多的学生每次上网时间也越多。其它变量――年级与平均时间、平均日数之间的相关系数G值分别为0.508、0.555,呈现出强相关而且是正相关,即越是高年级学生越经常使用互联网,而且每次所用时间也越多。

第三、有关高校生上网目的的统计结果。

表一显示,在各选项当中,“获取相关学习资料”的比例最高,占总人数41.0%的学生选择了该项,人次比例为22.1%;和前一项比例较为接近的是“影音下载”,人数比和人次比分别为35.2%和19.0%;其它各项人数比例依次为,“聊天”26.9%、“阅览新闻”22.2%、“网络游戏”21.5%、“收发电子邮件”14.1%、“查找信息”10.3%、“结交朋友”5.2%。数据显示,各项分布比较均匀,显示了高校生使用互联网的多目的性和互联网络媒体的多功能性。

第四、对互联网络的认知方面。

本次调查为了了解高校生的互联网认识,设计了“你认为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的问项。其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肯定了互联网的积极一面,如“学习和生活变得很方便”、“拓宽视野”、“解消压力、放松自己”、“与人交流的范围变广了”等等,所占人数比例分别为 58.3%、30.3%、28.4% 、25.1%,排前四位;而选择负面意义的“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变少”、“信息泛滥”、“犯罪行为有所增加”、“善恶的标准、社会的常识受到很大的冲击”的比例分别为8.8%、17.9%、1.3%、7.2%,相对来说比例较少,其中学生选择“信息泛滥”一项的比例较大(见表二)。

从以上有关高校生的网龄分布、使用频度和时间、使用网络目的以及对网络媒体的认知情况来看,对于当今高校生来说互联网是经常接触的媒体,而且高校生对这一新媒体的认知状况也比较客观;相反,使用目的方面,从高校生的职业特征来说,存在着较大的偏向,这也是当前高校生使用互联网时出现的最普遍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高校生的互联网使用方面,出现的偏向现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 对互联网学习功能的定位出现偏向。对互联网络的功能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其中有抽象划分法和具体划分法之分:A、划分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抽象划分方法;⑥B、划分为远程登录、文件传输、档案搜寻、电子邮件、网络新闻、资料查询、实时交谈、数据库查询、网络游戏、信息查询、电子布告栏等具体划分方法。⑦互联网络的功能基本上可以分为,收集信息、沟通协调、社会化以及广义的娱乐(包括网上自娱、消遣、聊天、交友等)。对于高校生来说,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专业以及相关知识资料的查询、学习和娱乐、交友两个方面。其中,互联网学习功能方面,本次调查显示,高校生认为互联网对学习“利大于弊”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1.1%,但比例不到总体的一半;其它各选项当中,认为“上网对学习影响不大”的学生比例为22.2%,强调互联网对学习“弊大于利”的比例为14.8%,选择“说不清”一项的比例为21.9%。从整体来说,对网络的学习功能并没有形成强势主流意见。

而且,高校生滥用、歪用互联网的学习功能情况也比较严重。比如“对网上下载论文的行为是否可取”的问项调查中,认为是“正常行为”的占总数的30.3%,“说不清”为53.3%;而认为“不可取”的仅占总体的13.6%,即使是互联网对学习的影响“利大于弊”的群体中,网上下载论文不可取的比例也仅占19.4%(见表三)。

调查显示,高校生对互联网功能的定位并非是以学习为主,互联网的强大学习功能在高校生群体中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第二, 高校生的互联网使用出现了集中于娱乐、交友的现象。前述“上网主要目的”一项的统计资料中显示,“获取相关学习资料”的人次比例为22.1%,与此相近的是“影音下载”占总次数的19.0%,如果加上“聊天”14.5%、“网络游戏”11.6%、“结交朋友”2.8%,娱乐、交友所占的比例为47.9%,远远超过“获取相关学习资料”的比例22.1%。这一现象与中国互联网中心所做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结论――中国互联网市场娱乐功能占主体地位⑧――极其相似。

另外,因娱乐上网而影响学业的情况也比较严重。近1/3的学生有“通宵上网以致影响第二天学习的经历”,其中男生占72.2%,女生占27.8%,而通宵上网主要为了玩网络游戏和观看影视剧。

第三, 出现网络成瘾现象。网络成瘾是指过度使用互联网络以致沉迷于互联网络所造

成的心理困扰。它不包括由于工作需要长时间使用互联网的情况,通常表现为主体不能控制自己,无过度上网的目的却长时间滞留在互联网络的行为。高校内网络成瘾主要体现在网络游戏方面,本次调查显示,表示经常玩网络游戏的群体占样本总体的13.1%,说明网络游戏在高校校园里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且,网络游戏群体中65.4%的学生选择了“经常”。这种网络游戏现象在男生当中更为普遍,经常玩网络游戏群体中,男生占90.1%,而且占总人数的40.5%的男生表示“偶尔或经常玩网络游戏”。

三、结语

本文主要是对高校生互联网使用方面出现了偏向这一问题进行了现状分析。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便利性等特性给当代高校生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平台,而本次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生互联网的使用过多地集中在娱乐、交友等层面,信息技术的革新所带来的互联网络的资源优势并没有体现在高校生这一高知群体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中。

不可否认,互联网给高校生带来了充实的校园生活,使其生活、娱乐更加丰富多彩,但不能忽视其价值观、行为模式的偏向,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积极寻求娱乐与求知的平衡点,做到趋利避害,这不仅仅是小学、中学所面临的问题,高校也同样应予以重视。

高校生媒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与批判的能力,⑨但同样不能忽视互联网的工具性一面,它存在着如何合理、有效使用互联网的问题;如果对互联网所传播的信息的甄别是对受众知性的考验的话,那么如何合理的使用互联网则是对行为主体的理性的考验。

正确的引导高校生,使其提升使用能力,不仅要依靠高校生本人的不懈努力,还需要高校管理制度的完善;它既需要加强高校生基础素质教育的完善,又需要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不仅要使高校生认识到互联网并不完善的一面,而且还要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强大学习功能。当然,这些观点的具体操作尚待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

说明: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是通过分层不等概率抽样所获得,样本总体是L大学(国家重点高校)1、2、3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46分,回收率为91%,其中废卷6份,有效问卷共540份。问卷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网络使用基本现状、网络与学习、网络与游戏、网络与交友、校内网等等。本文引用的统计表、统计图以及双变量相关分析数据资料均来自于spss统计软件的操作,其中相关分析中检验系数G、Eta值时卡方检验显著性水平标准为0.省略nic.省略/uploadfiles/doc/2008/1/17/104126.doc。

刘惠芬,张平锋:《BBC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网络传播研究》第四届全国科技传播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年。

吕霓:《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传播学分析》,《新闻界》,2008年第1期。

省略/net/wangmin/20060713/6979.省略nic.省略/uploadfiles/doc/2008/1/17/104126.doc。

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篇6

关键词:“互联网+”;品牌服装;营销渠道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5月4日

“互联网+”时代就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进行有机结合,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新时期在我国社会建设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的情况对品牌服装的营销渠道进行适当的调整,争取可以循序渐进地改善基本工作情况,切实提高综合管理工作成效,为服装行业的发展和服装营销的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障。

一、当前我国品牌服装营销渠道的“互联网+”盲区

虽然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服装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开始针对服装营销工作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且按照营销工作的具体优化需求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营销渠道的改革创新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但是纵观当前我国传统服装行业的发展基本情况,在全面推进“互联网+”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对综合管理工作的系统优化造成了严重的阻碍。系统研究,当前我国品牌服装营销渠道的“互联网+”建设盲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传统行业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不够明确。部分传统服装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全面推进“互联网+”建设,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却出现了传统行业对“互联网+”认识不够明确,产生建设误区的情况。部分传统服装行业中的企业错误地认为“互联网+”是实现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渠道,将企业建设的全部希望寄托到“互联网+”模式上,并积极推进“互联网+”模式的构建,甚至在建设过程中忽视了企业本身主体业务的建设和发展,导致传统行业所组织开展的“互联网+”工作缺乏系统性和明确性,对传统服装行业和“互联网+”模式所占比重处理不够合理,过多的进行互联网化,导致在企业的实际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对企业的整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对“互联网+”时代传统服装企业营销模式的重新构建造成极大的阻碍。

(二)过于重视“互联网+”转型升级。对我国传统服装业探索“互联网+”发展模式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发现在实际组织开展“互联网+”建设的过程中部分企业盲目开展转型升级工作,甚至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没有确定营销目标、营销渠道等,导致出现了盲目营销的情况,营销针对性不足,对传统营销服务行业的系统优化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正确认识传统服装行业营销工作的“互联网+”发展倾向,在从“互联网+”模式角度对营销渠道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应该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正确的定位,在科学认识传统服装行业市场营销方向和目的的情况下对“互联网+”模式的构建进行科学处理,确保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互联网+”竞争优势,切实提高整体建设和发展成果。

(三)错误模仿互联网企业的做法。在我国部分传统服装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竞争优势,获得全新的发展契机,在没有对自身发展情况进行正确定位的情况下错误地模仿互联网企业开展营销工作的做法,导致传统营销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企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造成严重的阻碍。如某传统服装行业模仿互联网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关注企业参与感的情况,提出了消费者可以自己对球鞋进行在线设计的营销手段,但是实际上消费者的自主设计能力严重不足,该互联网营销手段在连续推出几年后仍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营销效果严重不足,对传统服装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相应的不良影响。

(四)将“互联网+”作为互联网营销手段。在服装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部分服装企业没有对“互联网+”模式形成正确认识,将其看作是对企业产品进行营销的手段,而忽视了“互联网+”模式的整体性,导致在构建“互联网+”模式的过程中存在片面性的问题,难以真正形成“互联网+”模式的整体工作优势,对服装企业营销渠道的构建也不够完善,会影响营销工作的系统发展成效。因此新时期背景下,需要重点针对“互联网+”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并结合传统服装业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争取能够在服装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完整的“互联网+”发展模式,提高营销工作的整体质量,为我国传统服装业营销工作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互联网+”时代品牌服装业营销渠道的构建

在当前我国“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服装业发展过程中应该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影响积极探索营销渠道的构建,争取能够形成特色的营销服务模式,对综合服务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争取可以形成相应的竞争优势,循序渐进的改善综合发展情况,为传统品牌服装业营销工作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

(一)创新定制模式,促进互联网定制优势的发挥。传统品牌服装业发展过程中本身存在定制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定制模式在营销方面的作用逐渐被弱化,定制模式的作用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对品牌服装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严重不足。而新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品牌服装业发展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优势,开始重新加强对量身定制营销领域的探索,形成了全新的定制营销发展优势,对品牌服装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在品牌服装企业积极探索私人订制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探索实体店铺和网络店铺有机结合的模式,打造更加完善、服务便捷的营销工作体系,争取能够将服装定制转变为品牌服装企业的主流营销渠道之一,增强品牌服装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品牌服装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出互联网渠道的优势,积极推出纯线上销售的品牌,并引入O2O网上销售服务模式,开展私人订制服务,消费者只需要输入身高、胸围、腰围等多组数据信息,就能够获得推荐型号,然后按照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开展定制服务工作。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品牌服装的竞争优势,还应该适当地提供线下服务,促进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便利。如此,品牌服装企业的私人订制营销工作就能够取得理想的发展成效,促进企业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为企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例如,七匹狼就携手苏宁易购了狼图腾极致衬衫,实际上就是品牌服装在私人订制营销方面的深入探索,也是七匹狼品牌付账逐步向着个性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七匹狼品牌服装品牌借助“互联网+”时代优势积极探索私人订制营销服务工作后,整体竞争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经营效益出现了涨幅明显的情况。

(二)开发移动社交平台服务工作。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品牌服装企业在积极探索市场营销工作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加强对移动社交平台营销服务工作的探索,并且将营销工作与移动社交服务平台进行有机结合,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现阶段,一些类型相对固定或者高端的品牌服装企业,快时尚品牌服装企业已经在营销渠道转型升级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实践探索,并且也取得了相对明显的发展成果,在市场营销方面取得的成就较为显著。如,优衣库的母公司迅销集团在通过开展移动社交平台营销,已经取得了相对明显的发展成效,并且开始从移动社交平台营销向实体店营销转移,积极探索了线上和线下一体化营销的服务模式。而对于我国品牌服装企业而言,面临的主要是线上竞争,要想取得理想化的竞争成果,就必须针对线上竞争做出适当的探索,如美邦服饰推出“有范”APP平台,主要从时尚搭配角度积极推进品牌服装企业的营销工作,在品牌服装内部形成了移动终端众筹发展模式,并且增加了互联网运营思维、线上线下同步体验模式,企业门店的客流量明显的提升,能够形成明显的营销服务工作优势,对品牌服装企业的优化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有部分企业联合对相关移动端服务平台进行建设和开发,并针对品牌服务营销进行系统的探究,现阶段已经开始形成更加明显的竞争优势,企业整体发展服务模式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对企业的现代化建设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能助力企业借助在线营销服务工作的开展占领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逐步实现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目标。

(三)跨境电商营销服务模式。从“互联网+”时代的影响角度看,上市品牌服装公司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并购是转型升级的重要选择,也是创造更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必然保障。因此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应该综合考察不同的因素,并加强对营销服务工作的探索,争取能够形成特色营销服务工作体系,加快企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步伐,为企业营销优势的获取奠定基础。在大型品牌服装企业积极探索“互联网+”营销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借助并购来实现跨境电商营销工作,在营销推广的基础上形成品牌竞争优势,增强销售竞争力。如某企业发展过程中使用一定的措施获取日本时尚品牌在国内线上营销平台和线上旗舰体验店的布局,并且开展线上和线下品牌推广工作,构筑了相应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和仓储物流服务中心,对跨境电商服务模式进行了系统的优化,取得了明显的国际竞争力,对服装企业的稳定发展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也有部分企业在“互联网+”模式的支持下,探索品牌服装营销渠道的过程中力求摆脱主业务的束缚,积极探索了主业务的转型升级,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理想化的发展成果,对品牌营销工作的系统化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如,环球易购是我国明显的跨境出口零售公司,其自建专营电子销售服务,并且在品牌跨境营销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实践探索,营销领域涉及到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环球易购作为依托,品牌服装营销企业能够在跨境电商营销方面做出更加深入系统的探究,真正形成营销服务工作的竞争优势,为品牌服装企业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结语

综上,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品牌社会化营销工作的重视,并积极探索对品牌社会化营销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措施,争取可以循序渐进地改善品牌社会化营销的基本策略,促进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进而提高工作整体质量,为企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确保我国服装企业在新时期借助营销工作的优势,能够在综合管理活动中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建设的基础。

(作者单位:武汉东方神华贸易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何静.互联网时代的服装品牌社会化营销策略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5(4).

[2]许圆圆,孙超.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服装品牌社会化营销策略研究[J].市场研究,2016(10).

[3]许安娇.“互联网+”时代绿色家具品牌形象构建策略[J].林产工业,2016.43(8).

[4]李婷婷.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服装奢侈品牌营销策略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6.

[5]魏彬.面向“互联网+”时代的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6(4).

[6]李德轩.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营销的传播策略浅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7(6).

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篇7

互联作为人的实践借助强大的技术手段所建构起来的一种新型联系,不仅具有为人服务的积极意义,也有未知风险和相关的人文问题。例如,当“互联网+”横扫一切时,我们也不禁要问“互联网+宇宙”是否可能?从物联网的“万物互联”到宇宙万有的互联,尤其是通过量子互联网,利用量子纠缠来实现互联,网络将世界连接为一体,那么将来就有可能将宇宙连为一体,即从“地球村”发展到“宇宙村”,由此可称之为“世界的互联化”或“互联的全宇宙覆盖”。如果“互联网+宇宙”能够实现,是否意味着宇宙的本体论属性将发生改变,从而宇宙全部落人我们的掌控之中?如果将一切都纳人互联中是否意味着“自然的终结”?互联的本质是人与世界的技术性连接,或人用技术实现的万物互联,具有这种“互联”的能力:将一切物体一一从每一粒沙子直到我们头上的太阳、从每一个量子直到整个宇宙—都纳人我们建构的互联之中,意味着人具有了更大的自觉性从而可以将一切掌控于自己手中,还是整个宇宙具有了更大的风险性?此时不仅是“风险社会”,而且是“风险宇宙”?黑格尔曾说,技术就是人利用自然反对自然,那么“互联网+宇宙”是否意味着人利用一部分物质去反对另一部分物质、利用一部分能量去反对另一部分能量?这里无疑有技术代替自然的隐忧。   

还有,“互联网+脑科学”和认知技术,正在向“互联脑”和“心联网”的方向发展,各种实验正在向这个方向推进。互联脑也称为脑联网,它使人脑接人互联网,变成互联网的一部分。目前认为互联脑技术得以实现的技术条件包括:植人大脑的天线接收发射器,连接和互换外界物理信号和内部脑神经信号的技术,以及大脑识别和处理外部信号的能力,这些条件可以逐步实现。一旦技术条件具备,即心联网一旦实现,其好处是那些难言知识可以有效传递和传承,人和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可以超越外在的语言而直接实现,“主体间性”达到全新的水平:人心之间直接沟通,“理解他心”成为现实,体验被人的珍贵的经验也成为可能,甚至借助它还有可能消灭口是心非、欺骗、说假话等负面现象,但同时,人的隐私和不愿公开“秘密”也随之公开化和“透明”化,此时,我们是否愿意接人这样的心联网?其中无疑包含新的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探索。  

 可见,互联在创造一种新的联系方式并改变我们的联系观时,还必然涉及更广泛的哲学问题,“全面”地分析其积极价值和可能的风险,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伦理观对于实践效果评价的要求,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视野所内含的认场,因此由其关联的哲学视野的“跟进”也是全方位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互联”作为由交互性修饰的“联系”,形成了对传统联系观的超越,或形成了联系观的“互联”转向,它是和信息时代的“信息转向”或“计算转向”协同发生的世界观进化。互联作为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联系,无疑是对既有的联系图景和联系方式的新拓展,它更鲜明地呈现出以人为本、以实践为基础、以技术为平台、以再度社会化为特征的新联系观,也形成一种对“自在联系观”加以辩证否定的“自为联系观”,使联系从过去只能作为“发现”和“认识”的对象演变为可以“建构”、“改造”和“创制”的实践对象。基于互联的联系观由此也包含了与人的哲学、实践哲学、技术哲学和社会哲学的深度贯通,从而成为若干哲学视野的新的汇聚点。如果将这一视野再加延伸,就可以看到人类联系观的一幅历史进化图景:古代主要是依托自然哲学去猜测世界的联系,近现代则主要是依托实证科学去发现事物之间实在的联系,而在进人信息社会后的当代,则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去创造人为的联系。总之,当用互联的观点看世界时,呈现的是一幅由我们介人其中并由我们自己一手建构起来的世界联系的新图景,并且通过互联网时代的互联,使得我们对于联系的自然状态与人工状态之间、联系的客观状态与主观状态之间、联系的自为状态与为我状态之间、联系的事实状态与价值状态之间,以及本体论的联系与认识论的联系之间、认识论的联系与实践论的联系之间都可以把握到新的哲学内涵,并从中发掘出有待探索的新问题。

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篇8

 

解构师道,顺应数字时代学生的内在需求

 

当下的学生从出生起就被置于一个高度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成长环境中。手机、平板电脑等基于互联网的移动终端不再只是好玩的娱乐工具,而且还拓展到互联网的所有功能领域以及认知学习。越来越多的学生被互联网所“俘获”,成为“低头一族”,忙着刷微博、看微信、聊QQ……面对这样的数字时代的学生,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内涵也开始瓦解。

 

从传道上来说,在“网络江湖”多元化价值观的大环境下,教师传播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独一无二的土壤不存在了。虽然不能说“三观”尽毁,但那种绝对真理状态的“道”确实再难经由教师的教育而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更重要的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自身的“三观”本就不是铁板一块,也在受到各种潜在、显在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冲击、重构,那如何能将传统意义上那种至高无上、绝对真理式的“道”传授给学生呢?

 

从授业上来说,学生未来用于职场的知识、经验,也不再由教师唯一传授,甚至由于教材安排的滞后性、教学方法的单一性、知识组合与再生成的欠缺性,教师的授业价值大受挑战。由互联网技术所引发的产业革命浪潮使得社会实践的土壤瞬息万变,这些现实及未来的职场生态,为人们提供了未经学校职场教育就能轻松获得的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契机。在这样的形势下,一大部分出自正统学校的毕业生正面临或经历着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接受教育越多的人给接受教育不多的人打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不仅提醒了社会,也提醒了教师,应该改变态度来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

 

从解惑上来说,人生的许多困顿、困扰、困惑,真的能从教师那里获得百分之百正确的解答吗?答案是未必。当然,从教师的示范道德来说,我们相信绝大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能力和品格。问题在于,如今的舆论环境、意见市场早已不是教师“一家之言”了,同样的问题、困惑和苦恼在网络中也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更适合自己的答案。由于这个答案是学生作为使用者,从众多良莠混杂、异质多元的答案中自己寻找、甄别、选择和取用的,所以这种获得感是传统师生关系中“你说我听”的被动灌输方式所难以具备的。在学生作为消费者体验的层面上,互联网产生的诱惑性、认同度远远超过了从教师那里被动接受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因为这种方式更亲切、更平等、更自主、更富创造性。教师“解惑”的功能是被大大弱化了,因此,我们只有把教师内涵放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思考,顺应数字时代学生的内在需求,才能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具时代性。

 

应对挑战,厘清教师专业成长内涵

 

当前,电子书包、PAD教案、MOOC等信息技术手段被不断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各类“互联网+”特色的新教育实验更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学生不再愿意被动等待知识灌输,而更愿意在网络的海洋中自由、畅快地游弋。教师也不再被动地完成教学任务要求,而是成为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亲密伙伴,在他们的成长发育及知识消化过程中起到促进、管理、帮扶、引领的作用。

 

时至今日,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和判断教师再成长性的一个重要依据,许多教师也以此作为自我成长期许与鞭策的重要方向。信息素养高的教师,一般都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和加工能力及信息存储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许多教师正在努力摆脱传统僵化思维和方法的羁绊,着力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观,用大胆探索来回应“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更显著的变化出现在课堂上,出现在教学手段的变革上。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注入了多元化的创新元素;突出交互的信息传输、高度数字化的数据处理、全息性的信息呈现、“职能化+重复利用”的信息管理……这一切的一切,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赖以生存的完备条件。“互联网+”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开放性、自主性,逐渐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局限性、被动性,教学模式的一系列改革由此启幕。

 

维果茨基曾说过,“知识不能直接灌输,应由学生运用更大的认知能力自行建构”。在“互联网+”时代,他的观点大概需要修正一下了,因为运用认知能力自行建构知识已经不是“应然”,而是一种“必然”了。学习及发展日益成为一种社会化、协作化的活动;协作式学习会得到更多的鼓励和倡导;教育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而非教学结果上;教学设计和学习环境的设计,日渐成为教育者着力思考的方面。

 

变革路径,在“互联网+”中再成长

 

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教师的地位决定着教育事业的资源配置,教师以成人社会人的身份出现。伊万·伊利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一书中提到,“在教师的权威主义眼光中,价值的多种层面重合于一体,他们分不清乃至最终抹杀道德、法律与个体价值这三者之区别,他们对于其中任何一者的侵犯均视为对三者之同时侵犯”。这就是说,教师身上集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和理法权威于一身,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这是“互联网+”时代出现以前教育事业的突出特点。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大改变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丰富了“可以获取”的教育资源。从原理上讲,只要有与这个世界互联互通的计算机、手机,无论学生身在何处、境遇如何,哪怕是极贫者,都能借助互联网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渠道大大拓展了,而绝非唯教师“马首是瞻”。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分流了教师的权威资源,使教师对知识信息不再垄断。因此,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需要重构教师成长路径,维护教师“应有的尊严”。

 

1.做正确认识互联网新技术的引领者,而非盲目随波逐流的跟随者

 

当前,互联网新技术被传得无所不能、神乎其神,在有些人眼里已过于被神话,这种认识上的魅惑,需要教师有比普通用户更为清醒的认知和更为坚定的实践探索精神。认知和实践的方式在于强化对课堂教学无可替代的信念,把传统课堂中那种面对面、声情并茂的教学优势和长处发挥出来。诚然,互联网可以教给学生很多东西,但这种“教”,更多只是技术性的、虚拟性的,而“身临其境”永远具有最真实和直抵人心的教化力量。课堂教学、面对面教学常常伴随着教师丰富的表情、爱憎分明的情感等“人”的现场感、代入感,这是互联网世界所不具备的,也是教师在新环境下需要大大强化的方面。

 

与此同时,电子书包等互联网新技术本身对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正确的应对。在学生体格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幼儿园至初中阶段,学生的眼睛、骨骼等身体的发育,需要在丰富多彩的具体活动中实现,而不是广泛接触电子媒介。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成长负责,果断、大胆、理性地把互联网技术与学习结合,而不是赶时髦,一味迷信互联网新技术。

 

2.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单向传授向交互式学习转变

 

传统教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课堂是教学和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然后学生把这些知识“转移”到自己的大脑。显而易见,依靠如此重复、机械强化、“外部植入”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教师应更能懂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真谛。“互联网+教育”使教师彻底改变单向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转为熟练掌握和运用“超文本”式的互联网。这种被尼葛洛庞帝称为“没有页码的书”和“随心所欲的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能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非线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通过“任务”“项目”“主题”等形式,教会学生如何自行获取信息、采集信息,如何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筛选和加工,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掌握信息的方法。

 

3.变革课程结构,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创新拓展

 

广义的教材,指的是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教辅材料,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以算是一种教学材料。按照这种定义,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也应当是一种教学材料。但人们一般情况下所说的教材,多是指经过多年实践不断被修正、完善、调整和提高了的各类教学材料。

 

教材从形成到使用,需要一个完整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实践的沉淀。然而,这样的教材虽然厚重而权威,却难以及时反映社会实践层面日益加快的丰富现实,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学生从教材中所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一无所用的情况比比皆是。造成这个悖论的最严重缺失,是教师对既定教材的过度依赖,或者说我们对于教师在使用教材方面缺少必要的激励创新。教材过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束缚了教师教学的自主性。所以我们对教师的考核、教材的使用,可以持更加开放和自由的态度,让教师不仅成为特定知识的拥有者,也成为特定知识的创造者、研究者,使课堂成为创造性、研究性、自主性的快乐求知的天堂。一句话,教师不应只是知识型教师,还应是能力型教师。

 

同时,教师也应当通过合适的课堂改革,增强环境的教育功能,创造各种能够让学生有兴趣,有条件动脑、动心、动手、动身,进而调动全身细胞参与其中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对真实物件的观赏、研究,全面提高面对真实研究对象的各类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合作研究、团队研究、项目研究的乐趣及成就感。

 

在这样的教学探索语境中,互联网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教师传授知识的唯一途径,而是在共同的平台和兴趣下促进教学相长,增进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手段之一,教师也实现了从盲目追随互联网到从容驾驭互联网的根本转变。

 

总之,“互联网+”时代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内涵,需要教师变革教与学的方式,以适应时展的需求。只有有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才能实现“互联网+”的教育创新。作者:梁艾曦 来源:

 

上一篇:法治保障经济发展范文 下一篇:生命的意义和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