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物流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14 16:43:45

现在物流的基本特征

现在物流的基本特征篇1

在语言学领域,隐喻是一种隐掉了比喻词的比喻,由本体和喻体构成。在认知领域,隐喻由修辞意义转化成了认知意义: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分别对应不同的事物,通过熟悉的事物对陌生的事物进行解读,产生新认知并激发新奇感和认同感。隐喻是由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来实现的,或者说相似性是隐喻运用的认知基础。在符号学领域,代表事物的符号分为形式和意义。产品作为一种符号通过其形式和意义影响人的行为和情感。这里把相似性分为形式相似和意义相似,因此事物间的相似关系就可以转化为形式相似或意义相似。图1a为丰子恺的作品《瞻瞻底车(二)脚踏车》,蒲扇的圆形和脚踏车的轮毂圆形具备形式相似性,产生了生动的隐喻关系和艺术关系。图1b为丰子恺的漫画《大树被砍伐》,大树被砍伐后的新树枝的蓬勃生长状态,与当时敌后如火如荼的抗日发展形势就具有意义相似性。这里意义是文化沟通后的意象特征,是意象性联想后达到的心理认同,意义是抽象的存在,因此,基于符号的相似性建立隐喻关系,生成设计创意,可以形成一种设计思维方式,见图2。图2中,隐喻包含的喻体和本体可以通过符号的形式相似性和意义相似性建立关联,形成事物之间的隐喻关系,构成新概念和新认知,产生新产品创意。生成新产品创意意味着2个过程:一是产品背后的“文化”沟通,二是产品意象的生成。前者是认知的前提,后者是认知的结果。新产品创意是基于文化理解的产品意象的相似,是产品文化特征的心理诉求和审美。

2基于隐喻和符号的产品创意操作流程

通过艺术的感性进行相似发掘,是对原本看来无关的事物进行关联的创造性过程。基于隐喻和符号的产品创意操作流程,见图3。任何产品都具有自身的属性特征,构成一个属性特征集。隐喻的本体实际上是源于产品属性特征的,基于产品属性特征的本体依据符号学理论可分为形式和意义。隐喻的喻体是通过形式描写和意义描写获得的,这里描写是一个创造性的解读过程,通过描写可以把不同领域的事物进行相似关联,使喻体具备创新特征。从基于形式描写获得的喻体中抽取出形式与基于本体的形式进行形式相似性匹配,得到形式特征;从基于意义描写的喻体中抽取出意义与基于本体的意义进行意义相似性匹配,得到意义特征。然后,通过验证的形式特征和意义特征组合就构成了新产品创意设计方案。基于隐喻和符号的创意流程可分为4个具体操作阶段:第一阶段:对产品属性特征进行形式描写和意义描写。基于确定的产品定位和设计目标,运用特征描写来描述产品的属性特征,重点进行形式描写和意义描写。描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整个创意的发动者。第二阶段:定义隐喻本体和隐喻喻体。依据产品属性确定本体,将本体分解成形式和意义;从依据形式描写确定的喻体中抽取形式;从依据意义描写确定的喻体中抽取意义。第三阶段:相似性匹配。将抽取出形式与基于本体的形式进行形式相似性匹配,得到形式特征;将抽取出意义与基于本体的意义进行意义相似性匹配,得到意义特征。第四阶段:验证。由于相似匹配是一种艺术感知,具备模糊性,因此需要对形式特征和意义特征进行产品属性特征验证,符合要求则组合形成新产品创意方案,不符合要求则重新选取喻体匹配,直到通过验证。

3基于应用的新产品创意案例验证

创意设计方法应用案例《晾or亮》见图4,是基于隐喻的形式相似和意义相似的新产品创意的典型过程。在第1阶段,对产品属性特征进行形式描写和意义描写。根据照明灯具的产品属性特征,确定灯具的清洁是一个重要的产品属性,“清洁干净”成为获取的形式描写;光明是灯具的象征意义,“光明”成为获取的意义描写。在第2阶段,定义隐喻本体和喻体。以灯具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作为隐喻本体,其形式为灯具的基本结构:包括灯座(吊顶安装)、光源、灯罩,其意义为照明。定义隐喻喻体:基于形式描写确定衣物清洗后晾晒作为喻体,抽取出晾晒的状态作为形式;基于意义描写确定晾晒为喻体,抽取“晾”作为意义。在第3阶段,相似性匹配。将晾晒的状态与本体进行形式相似性匹配,灯座得到晒衣架的形式特征,灯罩得到可拆卸的飘逸形式特征;将“晾”与照明进行意义相似性匹配得到“亮”的意义特征。在第4阶段,验证。对形式特征和意义特征进行验证:衣物的晾晒状态符合产品本体的结构;“晾”与“亮”谐音暗合,符合产品本体的照明意义,验证通过,将其组合形成新产品的创意方案。基于形式相似的要素对应关系见图5,基于意义相似的要素对应关系见图6。案例设计表明,基于隐喻和符号的设计流程中,存在3个激活创新的点:第一是在产品属性特征的描写阶段,对产品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描写,不同的描写激活不同的创新;第二是在喻体选择阶段,基于相似性选取适合且新鲜的特征激活主观能动性创新;第三是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匹配,形式特征的塑造是喻体形式与本体形式的创新融合,意义特征的认同建立在文化理解和沟通的创新上。

4结语

在艺术感性和操作理性之间寻找到恰当、平衡的创意方法是本研究可行性的关键:创意是艺术的感性认知,方法是秩序的理性法则,这里从隐喻的认知角度,利用符号学理论,构建了一种产品设计创意的思维方式,建立了创意的生成模型,形成了可行的操作流程,平衡了理性程式和艺术创新。在不同的领域建立联系创造鲜活的新特征是创意方法的可靠性关键:隐喻是人类共有的认知方式,为交流沟通提供了心理基础,该思维方式能够让人们在2个分离的领域中觉察出新的关联,产生新的认识角度和新的意义,得到新的特征,为产品展现新认同和新体验提供保障。对产品特征的主观表达和目标操作,是新产品创意方案的可用性关键:产品特征具有描写的目的性和匹配的主观性,在市场的导向下可以对产品形式特征和意义特征进行显隐、抽象、创造,产品的特征表达具备了操作性和目的性,使新产品创意方案具备了优良的艺术品质和认知基础。

现在物流的基本特征篇2

[关键词]数字产品;电子商务;课税;税制改革

1

1 电子商务课税研究的现状

目前,对数字产品电子商务进行课税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者(包括官方观点)都是主张不开征新税,而沿用现在的税制。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对如何适用现行税制,即征收哪种税,则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比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上提供的数字产品(如计算机软件),究竟是有形货物、劳务服务,还是特许权转让?有形货物适用增值税,劳务服务、特许权转让则适用于营业税。

已有的观点及理由如下:

1.1 认为是销售货物,应征增值税

此类研究者认为,通过网络直接发送或下载的数字产品(如电子书刊、音乐和影像等),在流转税属性上与其有形的形式,在功能用途上基本相同,在税收上应该与其有形的形式同样对待,视同货物销售,征收增值税。

1.2 认为是网络服务或授权行为,应征营业税

认为在线交易中,卖方提供的并非是有形的货物,而是无形的数字产品,或者是转让、许可使用数据资料著作权的行为,应该像无形劳务或特许权转让一样对待,征收营业税。

1.3 认为应该区别对待

持此种观点者认为,数字产品的性质介于有形货物和服务之间,应分类区别对待。其中像计算机软件、电子书籍等,尽管是通过网络传输,也应认定为有形货物销售。至于音乐、影像和动画之类的数字产品,依据消费者是否能通过网络合法下载并可永久性储存于储存装置内,可区分为购买有形商品或服务。近几年来,此类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研究结论与以上观点大同小异,分歧和争论一直持续着。

2 现有研究的评价

现有的对电子商务课税问题的研究,始终没有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在研究的视角、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的思路等方面,均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2.1 研究视角的时代错位

现有研究中的分歧,主要源于对数字产品认识上的模糊,即并未认清数字产品的时代属性,数字产品是知识时代的产物,已经不属于工业时代。当研究者试图用工业时代的税制,去对知识时代的数字产品征税时,发生了时代错位。

2.2 研究方法的形而上学

所谓形而上学,就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于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现有研究者没有摆脱传统的思维方式,把数字产品只看成是工业时代产品在形式上的变化,而没有看到其性质的改变,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

2.3 研究思路的舍本求末

现有的研究思路是对现行税制进行微调,以适应数字产品这一新生事物,着眼于怎样适用现行税制。结果陷入“数字产品属于哪种课税对象、征什么税”的细枝末节的问题中去,既浪费了时间精力又难以形成一致意见。而没有关注数字产品属性的根本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应不应该适用现行税制”的根本问题。

3 数字产品的特征

数字产品是指用数字格式(即编码成一段二进制的字节)进行表示,并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的产品或服务,包括计算机软件、电子期刊、各种网上音频视频产品、股票指数、电子邮件、定制服务和数据库等。数字产品作为信息产品,与工业产品有本质区别,具有显著的物理学和经济学特征。

3.1 数字产品的物理特征

(1)非物质性。数字产品不同于工业经济中的物质产品,它也许只是一个方法、技术,或者是一个创意、理念,属于信息产品。其存在不具有一定的形态(如固态、液态等),不占有一定的空间,属于无形产品。

(2)可复制性。数字产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们可以很容易地以低成本进行复制,即可以无限次地复制而不影响效用。而工业产品的复制,只能是再造一个“同样”的产品。

(3)可修改性。数字产品由载体的物理性质决定,其内容存在可变性。从数字产品的生产,一直到其消费的全过程中,它们随时可能被修改。在生产时、网络的传输途中、到达用户手中后以及生产商对它们进行升级,都可能造成数字产品的改变。

(4)非磨损性。数字产品一旦创制出来,就能永久存在,是名副其实的“耐用品”。不像传统的有形工业产品,会随着使用时间和频率增加慢慢磨损,直至被消耗掉。

(5)传播的快捷性。该特征是虚拟的数字产品所特有的。人们通过网络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数字产品传送至世界任何地方,如发送电子邮件。而工业产品只能借助各种交通运输工具进行传送,但再快的交通工具也无法与数字产品传播速度相比拟。

3.2 数字产品的经济特征

(1)生产方面。数字产品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制造过程和销售过程,研发后可以大量低成本复制,零库存,成本的虚化,收益的长期性,遵循边际收益递增规律,采用与工业品完全不同的定价方法。

(2)流通方面。数字产品的销售和货款的结算可以在线完成,贸易无形化,可以广泛地、快速地传送。传统的中间流通环节消失,生产消费直接接触,国际交流极为便捷,国际服务贸易持续增长。

(3)分配方面。数字产品在分配上采用更有效的技术,以一种产品或服务代替已过时的产品或服务,或通过其他方式改变获取数字产品的途径,都会导致数字产品分配与利用状况的改变。

(4)消费方面。数字产品属于经验产品、外部性商品。因其可复制性和共享性,又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在消费上有非排他性。

4 基于数字产品的课税对策

在认清数字产品的物理和经济特征之后,就要纠正电子商务课税的传统研究视角、方法和思路,立足时代高度进行创新,抛开时代错位下的关于税种适用的无谓纷争,创建知识时代的电子商务新税制。

对电子商务课税实行的具体对策是:本着“简税制、宽税基、低税负、易征管”的思路,设置一个新税种,实行单一比例税率,以在线电子商务交易额为计税依据,以购买方为纳税人,以资金支付环节为纳税环节,以购买地为纳税地点。

在税收征管上,由现行控制信息流变为控制资金流。因为在数字产品的电子商务交易中,物流消失了,而资金流的控制节点少于信息流,实践可操作性更强。为此,要在买方通过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支付进行电子商务交易付款环节,植入计算机程序,自动扣缴税款入库。这种自动扣缴模式,忽略对交易内容信息的监控,免除普通税务人员的人工干预,可极大地简化征管工作,且基本不损害交易者的隐私权。总之,通过在资金支付环节自动扣税,可以形成一个税制简单、征管效率高、征收成本低、完全自动化的新型电子商务课税模式。

参考文献:

[1]陈雪.数字产品研究综述[j].天中学刊,2007(4).

[2]翟姗姗.数字产品的定价策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2).

现在物流的基本特征篇3

关键词:物流定性;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2;D923;D922.2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一、对物流业的定性

物流业涵盖了从原材料到商品传递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物流不仅涉及到包装、运输、存储、搬运等一般过程,而且涉及到信息处理、劳务纠纷、商运保险等环节,再加上国际间物流业务的不断发展和拓展,物流领域涉及的法律法规事务相对较广。对物流供应链上的所用环节进行定性是判断物流领域相关法律适用的前提。物流业的定性主要有以下特征:

1.服务性与综合性

物流业从本质上讲属于有偿的服务,它是以运输为核心的集成了储藏、包装、搬运、配送等环节,以现代化信息手段为重点的服务过程。由于物流行业的环节众多,涉及的法律事物相对复杂,对物流整个行业进行规范相对困难,而且物流行业涉及的法律事物又体现在国家法律、地方法规、国际惯例等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因此物流业在法律领域也表现出综合性的特征。首先,国家法律、地方法规和行业性的操作标准都与物流有直接的联系。其次,物流涉及到众多的不同身份的参与者、不同的部门、不同的经营管理人员,其法律适用的范围更有综合性特征。第三,不同法律法规只能调整部分与物流业有关的事物,在客观上造成了物流领域的法律法规的多样性,影响到物流法律的适用范围。

2.延展性与多样性

物流领域涉及的部门多、人员多、交通工具多,物流活动的行政管理部门也相应的较多,首先,这使物流业既适用于民事法律有关的运输合同、仓储合同、保管合同等特殊法律合同等规则,也有相关的行政法律法规,例如,物流市场准入法律法规,物流行业标准化建设与操作法律法规,物流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等,使物流领域的法律法规有极大的延展性。其次,物流交易行业交易行为较为复杂,涉及的人员众多,物流服务通常与多方建立了复杂的关系,例如,多方企业和个人约定的物流合同,物流合同的电子化,物流支付缴费领域纠纷等等,这些多种复杂关系和多种矛盾使物流业领域适用不现的法律,因此表现出物流领域法规的多样性。

3.国际性法律特征

跨国贸易的不断发展和增多,使物流法律适用范围已经超出了我国法律规范调整的范围,大量区域性和国际性的物流纠纷不得不使物流领域法律适用问题拿到国际的大背景下。首先,物流业务的国际性特征带来了国际立法与各国法律适用的平衡问题,大量国际公约成为我国国际物流领域的适用范例。其次,物流业的法律问题超越了国家的界线,全世界通用的标准正在成为定性国际物流纠纷的法律适用的基本规则,这使我国物流法律法规向着国际技术标准化与操作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4.技术性特征

与普及法律法规不同,物流行业与技术紧密相关,技术是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和进步的核心。目前整个物流行业都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电子商务运行过程。首先,物流业的运行始终都伴随着复杂的高技术含量特征,物流业的法律法规必然涉及到大量的与技术有关的行业标准与操作规范。其次,技术性的规范必然成为物流领域法律适用的焦点,物流法律与物流技术紧密相联,这是从法律角度对物流业进行定性的又一重要特征。

二、我国物流法的适用存在的问题

1.现有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用于调整物流行业的法律法规,现行的物流法律法规散见于与物流行业的相关的交通运输、贸易、电子商务以及相关的行业技术标准当中。由于物流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物流法缺乏系统性,导致我国物流行业调整中存在冲突现象,致使物流法律法规的适用也不明确,这不仅弱化了物流法律法规的调节裁判作用,而且也不利于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物流纠纷难以有效适用某款法律条文。

2.F有法律法规规范性较差

由于我国物流法律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导致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的调节性较差,法律效力也相对较小。首先,现行的物流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较差,很多由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颁布实施的法律条件的局限性过大,地域保护性较强,执行层次较低,法的适用范围也相对较小。其次,这些散乱的法律条文在执行过程中不具有操作性,从而不利于积极的调整法律主体之间的利益。第三,由于物流法长期得不到根本上的完善,从而导致物流法无系统性可言,也使物流法缺乏国际话语权。

3.物流法的真空状况明显

由于物流法律法规有较强的技术性和科学性,特别是随着物流技术的发展,散见的法规条文常常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这导致我国物流法律法规常常有真空地带存在。首先,不少物流业的法律冲突没有法律法规依据进行调整,不少新出现的问题都不能找到必要的法律法规来适用。其次,新物流技术发展较快,过时的行业标准文件与行业操作规范无法满足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由于技术标准的要求不同导致的纠纷,常常使物流法律法规调整陷入被动。第三,各个地方政府执行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不同,从而导致物流业发展缓慢,严重阻碍了我国物流业的进步。

4.难与国际物流法接轨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理应在更宏观的视野上进行顶层设计,在微观的细节上加调控。但是,我国物流法律法规发展较慢的现实,使我国物流法律还不能完全脱离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首先,我国物流法律法规体系难与国际物流法有效接轨,使我国物流业难以适应现代国际物流业的竞争。第二,我国物流法与国际物流业的行业标准要求不一致,迫使我国物流法律法规必须考虑做出相应的修改,以转变当前在国际物流法律实务中适用性不足的问题。

三、结语

研究物流法律法规的适用问题应当从物流行业的定性入手,从而找到建立我国物流法适用的前提与基础。由于物流业具有的服务性、综合性、科技性、国际性等特征,使我国物流法的适用也充分暴露出了物流法律法规缺乏整体性、有效性、完善性和国际性等问题,因此需要我国物流法加快修整与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孟琪.从发达国家物流法律建设看我国物流立法未来走向[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9):70-71.

现在物流的基本特征篇4

关键词:瞬变电磁法多测道剖面曲线图 视电阻率

1工程概况

胡家山水库径流面积31.8km3,枢纽主要建筑物有大坝、泄洪洞、溢洪洞及输水隧洞等。初选坝型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63.2m,坝顶高程1633.00m,正常蓄水位1626.50m,总库容1537.9×104m3。永久建筑物输水隧洞和溢洪道设计在右岸,临时建筑物导流洞设计在左岸,灌区工程中主干渠长约 25km,塘房分干渠长 4.78km,庙山分干渠长15.33km。水库属以解决农田灌溉及农村人畜饮水为主的中型水利工程,主要解决塘房、泼机两镇3.5 万亩农田灌溉及5.69万人、2.85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2瞬变电磁法

瞬变电磁法(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s),简写为TEM。它是利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向地下发送一次脉冲磁场,在一次脉冲磁场的间歇期间,利用线圈或接地电极观测二次涡流场的方法。其数学物理基础都是基于导电介质在阶跃变化的激励磁场激发下引起的涡流场的问题。其工作原理为:通过地面布设的线圈,向地下发射一个脉冲磁场(一次场),在一次场磁力线的作用下,地下介质将产生涡流场。当脉冲磁场消失后,涡流并没有同步消失,它有一个缓慢的衰减过程,在地表观测涡流衰减过程所产生的二次磁场,即可了解地下介质的电性分布。该二次场衰减过程是一条负指数衰减曲线,如图1所示。

图1二次场衰减曲线图

一般来说,对于导电性差的地质体,二次场初始值较大,但衰减速度较快;反之,导电性良好的地质体,二次场初始值小,但衰减速度慢。二次场的衰减曲线早期主要反映浅层信息,晚期主要反映深部信息。因此,观测和研究大地瞬变电磁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以探测大地电位的垂向变化。瞬变电磁场这一特性构成了TEM在适宜条件下区分不同地质体的基本原理。工程地质隐患则表现为该处的地层结构(物探以视电阻率或视电阻率常用对数值来表达)相对于周围地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该方法可用于探测工程地质隐患。

仪器野外工作方法及原理见图2。主机通过发射线圈向地下发射烟圈状磁脉冲,当磁脉冲遇到不均匀导电介质时形成涡流场,仪器断电后,涡流场衰减过程中形成的二次场以烟圈状辐射,接收线圈接收到返回地面的二次场信号并将其传输给主机进行处理、显示。

瞬变电磁法的特点表现为可以采用同点组合进行观测,使与探测目的物耦合最紧,取得的异常响应强,形态简单,分层能力强;在高阻围岩区不会产生地形起伏影响的假异常,在低电阻率围岩区,由于是多道观测,早期道的地形影响也较易分辨;线圈点位、方位或接发距要求相对不严格,测地工作简单,工作效率高;有穿透低电阻率覆盖层的能力,探测深度大;剖面工作与测深工作同时完成,提供了更多有用信息。

图2仪器工作原理图

3瞬变电磁法探测实例

S1―S1´剖面:

根据有关规范及实地条件,该剖面勘测起点坐标为(35495727.0190,3043247.2050),勘测终点坐标为(35496164.0015,3043288.7408),剖面上各测点的具置均标注在附图S2―物探工作布置图。根据S1―S1´剖面瞬变电磁法视电阻率等值线拟断面图(见图3),分析其电性特征可知:该剖面岩(矿)石基本呈近似水平缓倾斜层状分布;没有发现明显的岩溶异常;大致在4、5测点之间存在明显的电性标志异常变化,推测该处存在断层,其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东,倾角大于70°,该特征与地质调查的断层F04基本符合;大致在24测点处存在明显的电性标志异常变化,推测该处存在断层或节理裂隙,其走向北北西,倾向北东东,倾角大于70°,标示为F07;该剖面 7~13测点、标高1506~1518米之间存在物探高阻异常,推测该段存在煤矿采空区。

图3

S2―S2´剖面:

根据有关规范及实地条件,该剖面勘测起点坐标为(35495356.7113,3043386.2907),勘测终点坐标为(35495553.5712,3043351.4430),剖面上各测点的具置均标注在附图S2―物探工作布置图。根据S2―S2´剖面瞬变电磁法视电阻率等值线拟断面图(见图4),分析其电性特征可知:该剖面岩(矿)石基本呈近似水平缓倾斜层状分布;没有发现明显的岩溶异常;大致在8测点处存在明显的电性标志异常变化,推测该处存在断层,其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东,倾角大于70°,该特征与地质调查的断层F02基本符合;该剖面 11~21测点、标高1502~1512米之间存在物探相对高阻异常,推测该段存在煤矿采空区。

图4

S3―S3´剖面:

根据有关规范及实地条件,该剖面勘测起点坐标为(35495503.5635,3043335.0447),勘测终点坐标为(35495813.4384,3043380.6106),剖面上各测点的具置均标注在附图S2―物探工作布置图。根据S3―S3´剖面瞬变电磁法视电阻率等值线拟断面图(见图5),分析其电性特征可知:该剖面岩(矿)石基本呈近似水平缓倾斜层状分布;没有发现明显的岩溶异常;大致在19测点处存在明显的电性标志异常变化,推测该处存在断层,其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东,倾角大于70°,该特征与地质调查的断层F03基本符合;大致在41测点处存在明显的电性标志异常变化,推测该处存在断层,其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东,倾角大于70°,该特征与地质调查的断层F04基本符合;该剖面 1~30测点、标高1495~1515米之间存在物探相对高阻异常,推测该段存在煤矿采空区。

图5

S4―S4´剖面:

根据有关规范及实地条件,该剖面勘测起点坐标为(35495626.3552,3043613.8781),勘测终点坐标为(35495838.8265,3043478.2845),剖面上各测点的具置均标注在附图S2―物探工作布置图。根据S4―S4´剖面瞬变电磁法视电阻率等值线拟断面图(见图6),分析其电性特征可知:该剖面岩(矿)石基本呈近似水平缓倾斜层状分布;没有发现明显的岩溶异常;大致在7测点处存在明显的电性标志异常变化,推测该处存在断层,其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东,倾角大于70°,该特征与地质调查的断层F03基本符合;大致在31测点处存在明显的电性标志异常变化,推测该处存在断层,其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东,倾角大于70°,该特征与地质调查的断层F04基本符合;该剖面在标高1480~1495米之区间均为物探相对低阻异常,推测该剖面不存在煤矿采空区。

图6

4结束语

瞬变电磁法是利用不接地或接地线源向地下发送一次场,在一次场的间歇期间,测量由地质体产生的感应电磁场随时间的变化。根据二次场的衰减曲线特征,就可以判断地下不同深度地质体的电性特征及规模大小等。由于该方法是观测纯二次场,消除了由一次场所产生的装置偶合噪音,具有体积效应小、横向分辨率高、探测深度深、对低阻反映灵敏、与探测地质体有最佳偶合、受旁侧地质体影响小等优点。

现在物流的基本特征篇5

关键词:硝基油漆稀料,燃烧残留物,色谱-质谱联用

在众多放火案件中,残留于火灾现场的助燃剂大部分是在火灾过程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高温燃烧和灭火作用后的微量液体,其组成和性质在复杂的火灾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1]。因此,在火灾原因调查中,通过对火灾现场燃烧残留物的分析,来确定助燃剂的种类,能为公安消防机关认定火灾性质、火灾原因和处理火灾案件提供重要的证据。

油漆稀料也叫溶剂油,在建筑行业中应用广泛,其主要成分为甲苯、二甲苯、三甲苯以及一些醇、酮、酯类等物质,这些物质很容易挥发,对人体有很大的毒副作用[2]。由于油漆稀料沸点较低,易挥发,且燃烧后不留下痕迹,燃烧特点同汽油相似,而在一般的装饰涂料商场和油漆商店就能购买到等特点,因此越来越多地被犯罪分子用来作为放火的引燃物,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由于火灾现场千变万化,为了更加明确这些区别,本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比分析油漆稀料在不同载体、不同萃取剂的条件下燃烧残留物的成份的变化情况及规律,判定现场是否有油漆稀料的存在,以便准确认定火灾原因。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1 实验材料

硝基油漆稀料(X-1硝基油漆稀料;厂家:天津宏源化工有限公司);

载体:木材、棉布、化纤地毯、化纤布;

萃取剂:正己烷(分析纯)、乙醚(分析纯)、丙酮(分析纯);

其它器材:坩埚、烧杯、玻璃棒、滤纸

1.1.2 实验仪器

Agiltent6890N/5973气/质联用分析仪(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产);

G1701BA-B.01.00 ChemStation软件;

G1033A,D.01.00 NIST02标准质谱检索库;

HP-5MS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

燃烧炉(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1.2 实验内容及方法

1.2.1 样品的制备

硝基油漆稀料燃烧残留物的制备:取纯硝基油漆稀料1ml,倒入试样瓶内,作为硝基油漆稀料的原样,以备仪器分析,编号为CY。

取一些沙子,洗净后,放于蒸发皿内,在其上倒入硝基油漆稀料20ml,用火柴点燃,直至火焰完全自然熄灭,一般完全燃烧的时间为5分钟左右。提取燃烧残留物平均分至三个小烧杯内,分别编号,再各自加入20ml的正己烷、乙醚、丙酮进行萃取,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使其充分有效萃取,将萃取好的溶剂过滤,放在窗口通风处进行浓缩,直至浓缩到1ml时,将其倒入试样瓶内,作为硝基稀料燃烧残留物分析试样,以备仪器分析。不同萃取剂的硝基油漆稀料燃烧残留物编号见表1。

载体样品的制备:取统一规格(10cm×10cm)的木材、化纤地毯、化纤布、棉布各一块,放置在燃烧炉内,用火柴将其点燃,直至火焰完全自然熄灭,提取燃烧残留物至小烧杯内,编号后,加入20ml正己烷,充分搅拌后,过滤浓缩装瓶。不同载体样品编号见表2。

加载硝基油漆稀料燃烧残留物样品的制备:取统一规格(10cm×10cm)的木材、棉布、化纤地毯、化纤布各一块,分别在其上浇淋20mL的硝基油漆稀料,浸渍3min,等液体完全渗透后,将其分别放置在燃烧炉内,用火柴点燃,直至火焰完全自然熄灭,提取燃烧残留物至小烧杯内,编号后,加入20ml正己烷,充分搅拌后,过滤浓缩装瓶。加载硝基油漆稀料载体样品编号见表3。

1.2.2 GC-MS条件的选择与优化

在选择色谱条件阶段时,首先选择设定溶剂延迟时间。用微量注射器向气相色谱仪注入正己烷、乙醚、丙酮的混合液的空针,观察溶剂峰流出的时间。发现三种溶剂在2.80min内全部流出,故将溶剂延迟时间设为3.00min。由于收集到残留物含量较小且溶剂含量较高,故在以往的经验条件的基础上适当加大进样量。用微量注射器(1μL)吸取0.1μL样品,注入气相色谱仪,观察其在各时间段和各温度段内的分离效果,发现出峰效果良好。

根据鉴定中心以往的鉴定试验,选取其鉴定时的色谱条件为本实验的实验条件,以便在今后的实际鉴定中使用,设定溶剂延迟时间为3.00min,同时,确定GC-MS的分析条件如下:

色谱条件:He气流速1.2mL·min-1,柱前压9.91×105 Pa,分流比10: 1。采用阶梯升温的方法,将柱温从50 ℃升高到260 ℃。柱温:50 ℃(恒温2min)以10 ℃/min升到 150 ℃后,恒温2min,在以6 ℃/min升到 260 ℃,恒温10min。

质谱条件:GC-MSD接口温度280 ℃;离子源温度230 ℃,四级杆温度150 ℃;EI离子源,电子能量70eV;全扫描(SCAN)质量范围50~500 aum,选择离子扫描方式(SIM)73m/z、90m/z。

1.2.3 样品分析

以上述条件设定的仪器参数,在相同的色谱与质谱条件下,分别对12个样品进行分析测试。观察工作站界面上流出的总离子流色谱图,完成一个样品测试的时间是42.33min。

硝基油漆稀料硝基油漆稀料燃烧残留物没有设置溶剂延迟,其总离子流色谱图,见图1。

不同萃取剂萃取硝基油漆稀料燃烧残留物的总离子流色谱图,见图2~4。

不同载体燃烧残留物的总离子流色谱图,见图5~8。

加载硝基油漆稀料的不同载体燃烧残留物的总离子流色谱图,见图9~12。

2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硝基油漆稀料原样的分析

通过图1可知,硝基油漆稀料原样的主要峰有19个,且这些峰在前10min就已出完,利用G1033A,D.01.00 NIST98 标准质谱检索库对特征峰进行检索,记录硝基油漆稀料原样峰对应的化合物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与保留时间,见表4。

硝基油漆稀料原样的成分通过表4可以看出,主要为甲苯、C2苯、C3苯、C4苯、C5苯,也含有醇类(2.169min)、酯类(3.826min)、和醚类(6.998min)等化学成分。其中,甲苯、乙苯、对二甲苯以及乙酸丁酯的含量相对较大,丁醇、间二甲苯的含量次之,其余组分的含量很少。

2.2 硝基油漆稀料燃烧残留物萃取剂的选择

通过比较图2、图3和图4可以看出,用正己烷萃取时,共有15个主要的特征峰,且这些峰都是在保留时间3-31min内出现;用乙醚萃取时,共有7个主要的特征峰,且这些峰都是在保留时间4-26min内出现;用丙酮萃取时,共有8个主要的特征峰,且这些峰都是在保留时间4-8min内出现。利用G1033A,D.01.00 NIST98 标准质谱检索库对特征峰进行检索,分别记录用正己烷、乙醚、丙酮萃取的硝基油漆稀料燃烧残留物特征峰的化合物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与保留时间,见表5、表6和表7。

比对表5、表6和表7中列出的不同萃取剂萃取出的特征物质,可以看出,正己烷和乙醚都能萃取出荧蒽、芘等化学成分,正己烷还能萃取甲苯、C2苯、C3苯、C4苯、C6以及十二烷,而丙酮的萃取效果一般,仅对C2苯、C3苯有效果。综上所述,正己烷萃取出化合物的种类相对较全,故本实验选取正己烷为硝基油漆稀料燃烧残留物的最佳萃取剂。

2.3 载体对硝基油漆稀料燃烧残留物的影响

根据实际火场的案例,从火灾现场采集的油类多附着在棉纱、衣物、房间木材、装饰物等物体上,而当今市面上的衣物制品以棉布、化纤布为主要材质,木材、化纤地毯又是宾馆和家居普遍使用的装饰物,所以本实验选择木材、棉布、化纤地毯、化纤布为载体。

2.3.1 木材对硝基油漆稀料的残留物的影响

在图5中可以看到,共有13个主要的特征峰,出峰的保留时间范围为4-14min。在图9中可以看到,共有11个主要的特征峰,出峰的保留时间范围为4-13min。利用G1033A,D.01.00 NIST98 标准质谱检索库对特征峰进行检索,分别记录木材燃烧残留物和木材加载硝基油漆稀料燃烧残留物特征峰的化合物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与保留时间,见表8和表9。

由表5和表9对比可知,木材加载硝基油漆稀料后,硝基油漆稀料燃烧残留物原样中被保留下来的组分为1号峰(甲苯)、3号峰(对二甲苯)、5号峰(1,2,4-三甲基苯)、6号峰(对二乙苯)、8号峰(对二乙苯)9号峰(十二烷)、10号峰(1,3,5-三乙基苯)、11号峰(萘乙烯);消失的组分为17号峰(荧蒽)、18号峰(芘)、19号峰(环戊并芘)、20号峰(苯并菲)。

2.3.2 棉布对硝基油漆稀料的残留物的影响

在图6中可以看到,共有6个主要的特征峰,出峰的保留时间范围为4-13min。在图10中可以看到,共有7个主要的特征峰,出峰的保留时间范围为4-13min。利用G1033A,D.01.00 NIST98 标准质谱检索库对特征峰进行检索,分别记录棉布燃烧残留物和棉布加载硝基油漆稀料燃烧残留物特征峰的化合物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与保留时间,见表10和11。

由表5和表11对比可知,棉布加载硝基油漆稀料后,硝基油漆稀料燃烧残留物原样中被保留下来的组分为3号峰(对二甲苯)、5号峰(C3苯)、9号峰(十二烷)、11号峰(萘乙烯);消失的组分为1号峰(甲苯)、6号峰(对二乙苯)、7号峰(间二乙苯)、8号峰(邻二乙苯)、10号峰(1,3,5-三乙基苯)、17号峰(荧蒽)、18号峰(芘)、19号峰(环戊并芘)、20号峰(苯并菲)。

2.3.3 化纤地毯对硝基油漆稀料的残留物的影响

在图7中可以看到,共有6个主要的特征峰,出峰的保留时间范围为4-13nin。在图11中可以看到,共有8个主要的特征峰,出峰的保留时间范围为4-13nin。利用G1033A,D.01.00 NIST98 标准质谱检索库对特征峰进行检索,分别记录化纤地毯燃烧残留物和化纤地毯加载硝基油漆稀料燃烧残留物特征峰的化合物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与保留时间,见表12和13。

由表5和表13对比可知,化纤地毯加载硝基油漆稀料后,硝基油漆稀料燃烧残留物原样中被保留下来的组分为3号峰(对二甲苯)、5号峰(C3苯)、9号峰(十二烷)、11号峰(萘乙烯);消失的组分为1号峰(甲苯)、6号峰(对二乙苯)、7号峰(间二乙苯)、8号峰(邻二乙苯)、10号峰(1,3,5-三乙基苯)、7号峰(荧蒽)、18号峰(芘)、19号峰(环戊并芘)、20号峰(苯并菲);化纤地毯加载硝基油漆稀料后,新生成的组分为3号峰(癸烷)、4号峰(1-甲基-2,3-并环戊基苯)、5号峰(萘)。

2.3.4 化纤布对硝基油漆稀料的残留物的影响

在图8中可以看到,共有5个主要的特征峰,出峰的保留时间范围为4-13min。在图12中可以看到,共有7个主要的特征峰,出峰的保留时间范围为3-13min。利用G1033A,D.01.00 NIST98 标准质谱检索库对特征峰进行检索,分别记录化纤布燃烧残留物和化纤布加载硝基油漆稀料燃烧残留物特征峰的化合物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与保留时间,见表14和15。

由表5和表15对比可知,化纤布加载硝基油漆稀料后,硝基油漆稀料燃烧残留物原样中被保留下来的组分为2号峰(乙苯)、5号峰(1,2,4-三甲基苯)、9号峰(十二烷)、11号峰(萘乙烯);消失的组分为1号峰(甲苯)、6号峰(对二乙苯)、7号峰(间二乙苯)、8号峰(邻二乙苯)、10号峰(1,3,5-三乙基苯)、17号峰(荧蒽)、18号峰(芘)、19号峰(环戊并芘)、20号峰(苯并菲);化纤布加载硝基油漆稀料后,新生成的组分为1号峰(乙酸丁酯)、4号峰(萘)。

2.4 讨论

通过对比表5、表9、表11、表13、表15,找出硝基油漆稀料原样燃烧残留物与硝基油漆稀料分别在木材、棉布、化纤地毯、化纤布这四种载体上燃烧残留物的共同组分,得出C2苯、C3苯、十二烷、萘乙烯在不同载体上都稳定出现,故可将这些组分作为火灾现场判断是否存在硝基油漆稀料的判据。

3 结论

对上述所有分析的结果汇总如下:

(1)硝基油漆稀料原样中的主要成分为:丁醇、甲苯、乙酸丁酯、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2-丁氧基乙醇、1-甲基-2-乙基苯、1,2,4-三甲基苯、1,1-二甲氧基环己烷、1,3,5-三甲基苯、环丙基苯、1-甲基-3-丙基苯、1,5-二甲基-3-乙基苯、1,5-二甲基-2-乙基苯、1,2,3,5,-四甲基苯、1-甲基-2,3-并环戊基苯、萘、1,2,4-三甲基-6-乙基苯。

硝基油漆稀料燃烧残留物中的主要成分为:甲苯、乙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1,2,4-三甲基苯,对二乙苯、间二乙苯、邻二乙苯、十二烷、1,3,5-三乙基苯、萘乙烯、荧蒽、芘、环戊并芘、苯并菲。

(2)本实验通过用硝基油漆稀料在木材、棉布、化纤地毯、化纤布上燃烧残留物的特征化合物与纯硝基油漆稀料燃烧残留物的特征化合物进行对比,得到C2苯、C3苯、十二烷、萘乙烯,这四种物质在不同载体中都稳定出现,可作为判断火灾现场是否存在硝基油漆稀料的判据。

(3)木材加载硝基油漆稀料后,纯硝基油漆稀料燃烧残留物中被保留下来的组分为甲苯、C2苯、C3苯、C4苯、C6苯、十二烷、萘乙烯;消失的组分为荧蒽、芘、环戊并芘、苯并菲。

棉布加载硝基油漆稀料后,纯硝基油漆稀料燃烧残留物中被保留下来的组分为C2苯、C3苯、十二烷、萘乙烯;消失的组分为甲苯、C4苯、C6苯、荧蒽、芘、环戊并芘、苯并菲。

化纤地毯加载硝基油漆稀料后,纯硝基油漆稀料燃烧残留物中被保留下来的组分为C2苯、C3苯、十二烷、萘乙烯;消失的组分为甲苯、C4苯、C6苯、荧蒽、芘、环戊并芘、苯并菲;新生成的组分为萘、癸烷、1-甲基-2,3-并环戊基苯。

化纤布加载硝基油漆稀料后,纯硝基油漆稀料燃烧残留物中被保留下来的组分为C2苯、C3苯、十二烷、萘乙烯;消失的组分为甲苯、C4苯、C6苯、荧蒽、芘、环戊并芘、苯并菲;新生成的组分为萘、2-丁氧基乙醇。

参考文献

[1] 田桂花, 冬志宝, 邓震宇. 高效液相色讲(HPLC)在火灾原因鉴定中的应用. 2004(5).296-298

[2] 梁国福, 张海涛. 毛细管气象色谱法对油漆稀释剂的鉴定.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4(5).503-506

现在物流的基本特征篇6

【关键词】长春岭地区;浅水湖泊三角洲;扶余油层;沉积微相

长春岭地区是指新民油田以东-拉林河以西的沿第一松花江两侧地区,面积约1700平方千米。研究区构造上位于扶新隆起带以东,包括长春岭背斜的的大部分。长春岭背斜带为一北缓南陡北东走向倾没于北东方向的长轴反转背斜构造[1-3],背斜长轴近50km,短轴5~10km。构造幅度差异较大,构造高部位海拔-440~-700m,构造低部位海拔为-1600m。区内断裂十分密集,T2层断层以NNE向和SN向为主,而近SN向断层最发育,全部为正断层,延伸长度一般3~8km,断距为15~80m。本区是近年来油田评价热点地区之一,具备一定的石油资源潜力,研究本区的沉积微相特征对于下一步的评价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1、沉积相划分依据

1.1岩石学特征

根据研究区薄片鉴定资料和粒度分析资料可知,该区扶余油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杂基的含量在9.50%-14.82%之间,粒度较细,细砂岩占绝对优势,占到近50%,粉砂岩次之,分选程度以中等为主,结构成熟度较高。填隙物主要是泥质杂基,硅质和碳酸盐胶结物。

1.2沉积构造特征

沉积构造是沉积物和沉积岩中最常见、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它是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在沉积物内部或其界面留下的各种痕迹,是沉积相分析和恢复沉积环境的重要依据[4]。通过岩心观察描述,研究区扶余油层的碎屑岩沉积构造主要为牵引流成因的冲刷构造和各种各样的层理构造,如冲刷面、交错层理等,为河道牵引水流沉积的产物。

1.3测井相特征

测井曲线是判断沉积微相的标志之一,其变化幅度、形态、顶底接触关系及曲线的光滑程度均能反映沉积物沉积时的水动力条件、物源供应的充足与否,以及沉积速率变化等环境因素[5]。其中箱形、钟形或箱形与钟形等的组合,表现为高能水道的沉积特点,齿状、指状为天然堤和决口扇等的沉积特征,较平缓曲线为水下分流间湾沉积特征

2、沉积相平面展布

通过对研究区岩心相分析、测井相分析,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微相标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单井相分析及连井剖面相分析,结合小层砂岩厚度图,编绘了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其中第13小层沉积时期(图3),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上分流河道,呈交叉条带状分布,分流河道从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流入该区,向北流出,分流河道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并在西部M119-Y41-Y6-Y101-Y1分布一条分流河道,在研究区东部L22井-L12井-L4井-S38-2井-S38井-S38-1井分布一条分流河道,在各分流河道间发育水上分流间湾沉积。

3、沉积演化

通过单井、连井及平面沉积微相分析,研究区扶余油层的沉积环境总体上水体较浅,以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背景为主,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的水上分流河道和水上分流间湾微相,其次为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与水下分流间湾和席状砂微相。垂向上由下至上,沉积演化过程是:F13至F4小层沉积期,沉积水体较浅,主要发育浅水湖泊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流河道与水上分流间湾沉积,水上分流河道呈交叉的条带状分布;F3小层至F1小层沉积时期,发生明显水进,在研究区北部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和席状砂沉积,在F1小层沉积时期,水进迅猛,整个研究区全部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发育水下分流间湾和席状砂沉积。

4、结论与认识

(1)综合多沉积相标志的分析,长春岭地区扶余油层砂体成因类型主要为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并可进一步细分为水上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废弃河道、席状砂等。其中,分流河道是本区最重要的储集砂体。

(2)本区垂向上由下至上,经历了一个水退-水进的过程,主要表现为:F13至F4小层水上分流河道为主的沉积在F3小层至F2小层转变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在F1小层沉积时期迅速水进,整个研究区全部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发育水下分流间湾和席状砂沉积。

参考文献

[1]张明学.长春岭地区登娄库组沉积相特征[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12-14.

[2]蒋鸿亮,张明学,霍玲等.松辽盆地北部泰康地区萨尔图油层二、三砂组沉积微相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30(3):14-16.

[3]彭学红,何贞铭.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特征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30(6):198-202.

[4]胡学智,鲍志东,那未红等.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田泉头组四段沉积相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29(3):334-341.

现在物流的基本特征篇7

关键词 新疆 干旱区 硬质岩 暴雨泥石流 堆积物

泥石流的形成需同时具备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足够的水源和陡峻的地形三个基本条件。对于硬质岩层地区,由于其岩性强度高,风化程度较低,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的松散物源量少,加上西北干旱地区,降雨量少,水源条件不充足,因此通常被认为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然而新疆却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区和重灾区之一,泥石流活动频繁,而且大多为暴雨型泥石流,在地域上多分布于天山、阿尔泰山及东西准噶尔盆地等地区。新特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决定了其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发育特征有别于其他地区,本文以新疆哈密天山故乡河流域典型硬质岩区泥石流沟(黑石沟)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其形成条件和泥石流发育特征,总结出了泥石流形成和发展的相关规律,为该区泥石流的预防及治理工作做一定的参考。

一、研究区泥石流概况

黑石沟位于新疆哈密天山石城子流域三道沟左岸,流域北部为哈尔里克山和伊吾―下马崖谷地,南部为哈密盆地,属盆地边缘中低山区,受干旱区降雨和温度在空间上的水平和垂直分带特点影响,该地区暴雨泥石流极为发育,沟谷形成区基岩出露,以坚硬的花岗岩为主。

二、泥石流形成条件研究

1.沟谷地形条件。黑石沟流域从沟口至后缘分水岭全长约2.61 km,面积约2.16 km2,总体流向为NW304°~353°,形态呈“叶脉状”(图1)。地势南东高、北西低,分水岭最高点高程约为2553 m,沟口高程约1 712 m,最大高差约841 m。沟口至沟底高程1850 m沟段三道沟Ⅰ、Ⅱ、Ⅲ级阶地发育明显,为泥石流形成-流通区和堆积区,沟谷呈相对平缓的U型谷,沟道较为顺直,其中堆积区位于Ⅰ级阶地上,形成-流通区位于Ⅱ、Ⅲ级阶地;沟底高程1850m至后缘分水岭为泥石流形成区,流域三面环山,一面出口,出口段沟谷狭窄,沟道弯曲较大。受构造剥蚀作用,形成区支沟较发育,共发育5条支沟。地势高陡,流域沟谷切割深度大,多呈狭窄“V”型谷,宽5 m~18 m,形成区发育两级较大跌水坎,高度6 m~8 m,泥石流启动后经过跌水坎的加速达到很高的速度和动能,对下游区威胁对象造成更大的破坏。流域沟床平均比降为235.3‰,其中形成-流通区、堆积区较缓,约134.5‰~180.3‰,形成区较陡,329.6‰~365‰,显然,黑石沟流域具有发生一定规模泥石流的沟床比降条件。

图1 黑石沟泥石流流域及分区图

图2 形成区(3#支沟)典型崩坡积物源特征

2.松散物源。形成区基岩为华力西期钾长花岗岩,为典型的硬质岩层,强度高,一般不易风化剥蚀,但在长期干燥少雨,温差大的气候条件下,硬质岩体胀缩、冰劈作用明显,风化卸荷裂隙极为发育。另外研究区区域构造活动较强烈,库莱断裂横穿过形成流通区,形成区沿各支沟沟谷构造裂隙较发育,现场统计的3#支沟构造裂隙产状为295°/SW/∠78°,陡倾,加上风化裂隙的共同作用,极易形成大量崩塌堆积体(图2)。崩坡积物主要沿切割较深的支沟分布,由于地形高陡,大粒径的风化剥落块碎石往往不易在坡表积存,在重力和地表径流的作用下堆积于坡脚和支沟沟床内,堆积物平均粒径40 cm~50 cm,在遇集中强降雨的情况下,极易参与泥石流活动。通过现场调查,黑石沟崩坡积松散物源约19.96万方,物源量丰富。

3.降水。黑石沟位于哈密石城子流域,根据骆光晓[7]等对该流域降水的分析,降水量从东北向西南递减,由高山向盆地递减,年降水量与高程关系密切,其相关方程y=7.9852x+543.789,相关系数R=0.993 2,其中y为高程,x为降雨量,随地形升高100 m,降水量增加13.0 mm。因此选取离黑石沟(高程1950 m)较近的白吉水文站和板房沟雨量站降雨资料为参考,如表1所示。

表1 黑石沟流域降水量统计

黑石沟流域年降水量达98.6 mm~279.3 mm,平均187.1 mm,以夏季(6~8月)降水最为集中,占全年降水的60%以上,并且降雨历时较短,一般45 min左右,降雨强度大,对于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下的松散物源,足以触发暴雨泥石流的形成。

三、泥石流发育特征研究

1.泥石流活动特征分析。通过对黑石沟内的泥痕和沟口堆积扇调查发现,该沟泥石流活动较为强烈,有多期活动迹象,保留两期较大的泥痕,从泥痕断面厚度观察,早期泥石流堆积厚度最大,活动最强,近期活动较弱。由于研究区人烟稀少,对泥石流活动记录基本没有,无法确定两期泥石流的发生时间,现结合泥痕断面法和雨洪法对两期泥石流流量进行对比发现,两期泥石流流量分别为116.77 m3/s和95.63 m3/s,与1%和5%暴雨频率下激发泥石流流量(111.187 m3/s和93.67 m3/s)相一致, 因此该沟泥石流重现期大概为1次(>20年),依照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20-2006)应判定为低频泥石流。从沟口堆积扇扇面的发展演变趋势来看,早期泥石流堆积扇面大,近期泥石流堆积扇面较小,泥石流活动有逐渐减弱的趋势,但综合物源条件分析,该沟仍有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

2.泥石流侵蚀-输移-堆积特征。黑石沟泥石流在形成区以下切侵蚀和侧方侵蚀为主,形成区物源充足,泥石流固相物质饱和,密度大速度快,流体内部及沟床之间碰撞、摩擦强烈,揭底冲刷强烈,沟床内基岩,下切深度大,下切的同时,在沟道两侧岸坡形成陡直的临空面,加剧了侧方侵蚀作用,裂隙发育破碎的岩体在强烈的下切和侧蚀作用下,底部掏空,呈现不同规模的基岩谷和跌水坎(图3)。在沟底高程1 905 m峡谷出口段,沟道弯曲较大,岸坡凹岸陡直,几乎近直立,沟谷狭窄,仅3 m~6 m,沟道平缓,加上弯道上部紧接一高差近6 m的跌水坎,形成区高速流动泥石流体经过陡坎的加速后,受离心力作用涌向凹岸,形成弯道超高堆积现象(图4),弯道超高高度达2 m。泥石流冲出峡谷段进入流通区后,沟床急剧变宽缓,摩擦阻力急剧增大,侵蚀作用明显减弱,流体两侧失去边界条件约束,横向环流得到发展,逐渐发生满床堆积,堆积物厚度2 m~3 m,沟道中部以粗颗粒为主,往两侧颗粒粒径逐渐变小。在后期高含沙洪水的冲刷作用下,部分沟段堆积物阶地发育。沟口堆积扇发育明显,位于三道沟Ⅰ级阶地之上,扇宽约130 m,纵长约70 m,坡度8°,堆积物中间厚,1 m~2 m,越往两侧及扇缘逐渐变薄。堆积扇前缘以大块(漂)石为主,越往上游,粒径逐渐变小,堆积体从上往下,颗粒粒径逐渐变小,表部以大块石为主,底部以砾石及粗砂为主,为典型的稀性泥石流堆积序列特征。

图3 形成区跌水坎及基岩底部掏空

图4 峡谷出口段弯道超高现象

3.泥石流堆积物粒度特征及流体性质。泥石流堆积物是泥石流快速侵蚀、搬运的产物,它包含着大量泥石流形成、运动、堆积的信息,其粒度特征能充分反映泥石流的搬运介质和运动方式的特点 。现场调查发现,黑石沟各期次泥石流堆积物以块(漂)碎(砾)石夹粗砂质为主,块石居多,粘粒含量很少,结构松散,多呈次棱状。现场对不同时期泥石流堆积物取样,进行的粒度成分分析结果如图7。堆积物中粗颗粒含量比较高,以粗粒为主,各试样>2 mm的颗粒含量一般在89.42~98.43.10%,

对堆积物颗分试验后粒径小于2 mm的细颗粒进行的比重试验,获得的黑石沟泥石流堆积物的颗粒比重为2.738,按水土体积比法计算泥石流容重:

式中:γC为泥石流流体容重(t/m3);γH固体颗粒的比重;f为固体颗粒与水的体积比,其值根据现场调查的泥石流堆积物的组成特征及参照该地区对相关泥石流研究成果综合取值为4:6。按上式计算的黑石沟泥石流容重平均值为1.695 t/m3,根据泥石流堆积物颗粒组成中的细粒含量,结合野外判别综合评价黑石沟泥石流为稀性、水石流类,这与花岗岩组成矿物颗粒粗大(约0.5 mm~2 mm),干旱环境下以物理风化为主,风化产物中粘粒含量少且多为粗砂质的特点相对应。

四、结论

黑石沟泥石流为典型的新疆干旱区硬质岩层暴雨泥石流,通过上述研究分析发现,其受气候和岩性的影响较大,硬质岩层物理风化强烈,岩体风化裂隙极为发育,在构造裂隙的共同作用下,崩坡积发育,松散物源充足;流域高差大,形成区沟谷狭窄陡直,汇水面积大,水动力条件强,泥石流侵蚀下切剧烈,基岩谷和跌水坎发育,泥石流搬运速度快、容重高,易形成弯道超高现象;花岗岩物理风化较严重,堆积物以粗颗粒块石为主,粘粒含量极少,呈现典型稀性泥石流特征,另外,受干旱区降雨控制,泥石流多为低频泥石流,潜在危害性大。

参考文献

[1]陈光曦,王继康.泥石流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83.

[2]刘惠军,任光明.典型硬质岩区泥石流的发育研究[J].山地学报,2008,26(3):372-375.

[3]刘春涌.新疆泥石流的灾害性及其防治[J].干旱区研究,2000,17(2):78-81.

[4]胡汝骥,马虹,吴荣生等.新疆境内的泥石流[J].干旱区地理,1991,14(2):32-40.

[5]陈亚宁,仇家琪,张焕德.干旱区暴雨泥石流活动特征分析以天山阿拉沟地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1,5(4):43-48.

[6]刘春涌,许英,郑洁.新疆泥石流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J].新疆环境保护,2000,22(1):20-25.

[7]骆光晓,若孜汗・塔依尔.新疆哈密石城子河流域水文水资源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8,25(4):478-484.

[8]DZ/T 0220-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9]倪化勇,刘希林.泥石流堆积物的粒度分布及其分形结构[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8,28(3):35-40.

现在物流的基本特征篇8

企业系统架构主要指的是企业当中的框架结构系统以及业务系统、应用系统以及技术架构的综合表述。通过这些系统组织部分能够形成企业之间的业务以及信息方面的往来,属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当中的重要基础。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模式当中主要包括的内容为协同物流管理以及企业之间的协同物流管理。不同企业之间因为管理模式上存在差异性特征,因此对应具体架构也存在差异性。信息化建设属于当前阶段确保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够实现的重要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企业的相关建设活动水平与质量情况受到供应量条件的影响。并对供应量的实际竞争能力产生决定性作用。为此,近些年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进行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多已经逐渐意识到了应当在发展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自身信息化建设物流协同管理能力。但是,这个过程中大多数的企业往往只能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完成物流信息化,针对信息系统也只能够是对物流数据完成相关的基础性处理与分析,并不能够对大量的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处理。本文则从这个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信息化供应链系统物流管理架构问题。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架构综合分析

信息化发展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十数年甚至更久,到目前为止,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建设当中进行信息化实践也已经成为了在物流行业当中的一项热点问题。信息化物流建设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对不同区域以及企业的管理与操作。在进行协同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信息技术需要借助于4C系统目标,也就是连接、沟通、协同以及监控环节。

1.企业内部协同物流管理模式主要架构分析。

1.1特征分析。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模式当中主要包括结构方面的特点:首先,企业管理相关组织部门当中形成具有统一性额的规范内容,以便完成对企业的统一性管理。其次,不同部分之间结合物流业务具有关联性特征,因此部门之间需要协同工作。第三,企业当中相关组织结构层次始终在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最后,企业当中的业务流程需要进行不断整合,业务流程操作工序面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1.2系统架构内容。因为企业当中不同环节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关联,企业内部物流相关功能模块需要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更提升企业的内部物流效率。企业当中相关物流管理模式主要需要面向核心企业,针对不同的子系统以及相关供应链完成综合性管理。系统框架当中的主要构成包括几个方面:数据层、应用层以及用户层。数据层当中,企业能够对内部相关物流业务进行数据上的整理与存储,并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维护与组织应用。应用层主要针对其一内部当中相关部门的协同工作已进行子系统平台搭建。用户层侧重对企业当中多个部门进行身份认证,以及为不同的物流环节提供服务。

1.3系统技术架构。这个部分当中的主要结构为基于浏览器部分的协同管理系统。也即是企业当中能够为所有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并实现入库管理、信息统计数据实时查询以及配送管理等综合展示的系统部分,主要功能就是信息处理,并对相关子系统之间的交互负责。将信息直接传导到引用层界面。

2.企业外部协同物流管理模式架构综合分析。

2.1特征分析。其主要特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给予供应链环节上的合作主要包括企业之间的信息协同;其次,其一之间在进行业务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完成业务协同;第三,企业外部协同应用本身具有个性化特征;第四,具有与商业性智能相结合的特征。最后,系统架构形成需要建立在Web系统结构基础上才能够实施。

2.2系统总体框架结构分析。基于信息化的企业外部协同物流管理系统框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数据层、服务层以及用户层。数据层界面的主要功能是对企业相关联的数据内容进行综合采集与组织存储。这当中主要包括数据基本信息库以及供需数据库再者就是公共管理数据库。服务层界面形成主要对企业外部用户当中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为基础,具体开发应用功能。这当中包括基本信息管理平台以及供需交易信息平台,另外就是物流作业管理以及企业管理平台等。用户层界面当中则主要是基于供应链形成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联盟性质的认证系统机制内容。

3.框架系统内容。这项系统建设主要需要面向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供应物流以及分销物流。因为销售管理以及采购管理等相关功能模块共同构成了协同组织系统,不同模块因此能够完成协作,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当中供应物流协同功能主要基于制造企业形成的生产规划以及相关预测信息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之间的信息内容共享。供应链环境当中所有的环节,企业都能够通过协作完成,因此能够实现企业在内部以及外部之间的统一性的协同合作与管理。

4.系统业务流程。随着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物流业务过程复杂化程度不断加大,物流业务不断纵深发展,企业对物流业务的灵活性要求越来越高,供应链上各节点不同企业间的业务处理流程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组织模式或进行流程优化与重组。因此,企业间协同物流管理系统的作业流程应能满足各个企业不断增长的信息获取、加工、存储、交换的需要,使企业外部协同物流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信息流转人工操作量效率低下,信息获取不及时、准确,不同企业之间协调工作不好等问题得到解决。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市场发展需要,实现个性化服务水平的综合提升,需要在企业物流管理当中发展信息化供应协同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供应链与供应量之间的竞争,为此,加快建设信息化的协同供应量对提升企业竞争性至关重要。本文当中具体阐述了有关信息化建设的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架构内容,一方面从企业内部角度出发探究物流管理模式特征,并对系统架构进行了简要分析。另外,在此基础上对外部协同物流管理模式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对总体架构、业务流程以及技术架构等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

上一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实行双减政策的原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