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犯罪论体系

时间:2022-09-09 10:48:48

浅论犯罪论体系

摘要:犯罪理论体系是刑法理论体系的核心与基础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犯罪理论体系的研究对整个刑法理论体系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意义!犯罪理论体系在整个社会主义刑法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成为能否正确认识犯罪的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犯罪;理论体系

一、犯罪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犯罪论体系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在最初的时候把犯罪当成研究的对象而进行了分析整理,仅仅形成了一些具体概念和原则以及原理,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知识的增长,进而将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整理,再按照它们内在联系从而总结出基本概念,从而经过他们的概念进行推理,最终组成了一个合理、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犯罪理论这一个体系的建立,在刑法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理论从起初阶段逐步走向成熟。并且随着理论的深入发展,犯罪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自身。犯罪理论体系发展的历程,虽然表现出的是其自身单独的的发展,但是在内容上却为理论上的相互映射即为犯罪事实与刑法有关规定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来说,犯罪理论体系就是关于司法实践与犯罪的刑事立法的理论化、全面化和系统化的体现。

二、我国犯罪论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刑法学界有这么一种说法: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体。刑法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其中的刑法理论一定要能够实现刑法的功能,犯罪论体系作为刑法科学的基础、中心理论,它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功能,即展示功能、指导功能、检验功能、限制功能。根据功能论的标准来看:构成要件符合性、有责性、违法性的理论基本都能符合犯罪理论体系的功能所要求的,但是在我国,四要件理论有必要进行改造,因其不能很好满足这些要求。

三、对中国犯罪论体系的改造

根据上述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缺陷,笔者有必要研究对我国的四要件构成论的改造问题。

(一)对犯罪论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造

四要件说只是做了一件简单的事情,即罗列了犯罪成立的要件。这样的理论仅仅是拥有要件、要素但却没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体系。西田典之教授指出:阶层式的犯罪论体系通过阶段性的深入,即由形式性判断进入实质性判断、由对客观要素的判断进入对主观性要素的判断,可以确保裁判官的判断的正确和适当。付立庆博士认为:“只反映定罪规格的我国传统的四平面要件的犯罪构成体系,较之既反映定罪规格又反映定罪构成的德日的阶层式的犯罪论体系,处在功能上的劣势地位,在正视所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以德日的阶层式体系为范本。由于阶层体系的实质在于,在重视罪行法定的形式意义下,贯彻违法性与责任的区分,所以阶层式的犯罪论体系对于重构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就成了我们应该积极借鉴的一种犯罪论体系模式。

(二)在满足控辩对抗需要方面的完善

实体论的观点认为,刑法是一种制裁规范,其基于刑罚权的,对法律要件进行阐释是犯罪论体系必备的性质和要求。根据程序推进的视点分析,法官是根据程序的运行并且运用刑法的规定来判定犯罪的,作为裁判上判定标准的刑法是一种裁判规则和方式,因此犯罪论必然也是一种判定和认定。那么根据我国的四要件犯罪论体系,法官在裁判案件中,基于控方对犯罪论体系内部四要素的证明,又由于法律对正当合法事由的证明责任及其相关规定不明确,因此在司法实践中经常使被告处在不利的地位,严重影响了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而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的犯罪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更能生动形象具体的反映出了定罪过程,控辩双方的对抗活动也必须和犯罪论体系中规定的内容相符合。在三阶层的犯罪理论体系的结构和内容上,特别是在违法性、有责性的裁判中,在不需要承担任何证明责任的情况下,被告方都可以享有辩护权;然而检察官必须做出相应的抗辩以对辩方的辩护或质疑进行反驳,假使反驳失败,那么将增大质控主张不被法官采纳的可能性。这样的犯罪论体系能够积极弥补我国四要件在控辩对抗的需要,在违法阻却性以及责任阻却性等问题的漏洞,因此也很值的我们刑法学者去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四、结论

犯罪论体系在刑法学以及立法、司法实践的重要作用与巨大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一个科学的犯罪论体系应当具有充分地法律功能的同时兼具社会功能,能够正确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人民。综上所述,犯罪论体系需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兹待完善、任重道远!

作者:李军伟 何舒婷 单位:云南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许玉秀.犯罪阶层体系及其方法论[M].台湾:台湾成阳印刷股份有限公司,2000.

[2]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M].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2.

[3]清华大学周光权教授,在第18卷第一期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发表的相关论文.

[4][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5.

[5]周长军.犯罪论体系的程序向度:研究误区与理论反思[J].清华法学,2008(3).

上一篇:浅谈在低碳经济前提下恢复森林植被 下一篇: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