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5:34

体能训练的意义

体能训练的意义篇1

摘 要 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的科学化开展,对于公安警察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因此,本文就针对公安警察院校学生的警察体能训练工作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警察体能训练的概念与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公安警察院校学生体能训练的意义和实施策略,希望能够为公安警察院校学生警察体能训练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警察体能 警务技能 实施意义 实施策略

警察体能训练是公安警察院校学生警务技能训练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警务实战技能和战斗力水平的关键,同时也是警察体育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训练理论、教学训练方法来组织开展警察体能训练,提高教学训练的成效,是现阶段我国公安警察院校体育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警察体能的概念与内涵

体能,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人的身体能力,是人体在生活和运动中所表现出来能力。通常来说,体能是以人的身体素质为基础的,但是其又不等同于人的身体素质,而是包括了人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具体到警察体能来说,警察体能与一般性质的体能又存在一定的不同。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警察这一职业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警员常常需要面对很多艰苦的条件和环境,例如:长途作战、连夜作战等等,这就对其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警察体能,指的是警察在面对各种艰苦、复杂的环境时,为了完成艰巨的工作任务所必须具备的融脑力和体力为一体的良好的综合生物学能力,其主要是由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一般身体素质和警察专项素质三部分构成的,这三部分内容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指的是人体最基本的活动能力,例如:跑、跳、投以及游泳、爬越等等;一般身体素质,指的则是一般性质的身体素质,例如: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以及耐力素质和柔韧素质等等;而警察专项素质,指的则是符合警察职业特点和职业特性的专业化素质。

二、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的意义

概括来说,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的意义,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如下两点:

首先,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素质和身体机能水平,能够为学生各种警务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警察体能训练是公安警察院校学生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素质和身体机能水平而组织开展的一系列训练活动。因此,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的开展,最为直观的、最为直接一点就是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素质和身体机能水平,能够为学生各种警务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警察擒拿格斗技术、射击技术以及警械操作等技术的掌握和有效运用均需要有良好的警察体能来做基础。

其次,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体育除了强身健体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育人,这一点对于警察体能训练来说亦是如此。系统、科学、艰苦、持之以恒的体能训练,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精神,而这无疑是新时代警察所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三、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的实施策略

为了确保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活动的科学化开展,根据警察体能的特点,特提出了如下几点有助于警察体能训练有效实施的策略: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警察体能训练理念。要树立科学警察体能训练理念一方面要注意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入手,来制定科学的训练的目标,以驱动学生的学习训练的内在动因,提高学生体能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强化体能训练理论知识的传授,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体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要注意训练方法的科学选择和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在组织开展警察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对训练方法的科学选择和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是确保训练成效的关键。而要实现对训练方法的科学选择和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一方面在训练方法的选择上要注意遵循多样化原则、针对性原则以及因材施教原则来确保训练方法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遵循系统性原则、运动负荷合理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大、小周期来科学的组织开展训练活动,确保对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

最后,要重视警察体能训练中的安全防护和医学防护工作。公安警察院校警察体能训练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一般身体素质和警察专项素质,为学生警务技能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如果在开展警察体能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忽略了安全防护工作和医学防护工作,出现了运动损伤事故,不但无法取得预期的训练成效,甚至还会反过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开展警察体能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运动安全问题,通过安全防护工作和医学防护工作来将运动损伤事故出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卢兆民,王强,向朝文,卢信仿.警员警务技能水平差异的体能特征比较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

体能训练的意义篇2

关键词:组训方法;高校军训;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姜宁(197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大学武装部,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选修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Y13-2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146-02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客观要求,是为国防和军队提供高素质后备力量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政治意义。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各高校已基本开展了大学生军事训练工作,但发展层次参差不齐,如何提高大学生军训工作的整体水平,真正发挥普通高等学校军训工作的优势和作用,是各高校全体军训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军训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普通高等学校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新生军事训练的有利时机,积极探索有效的组训方法,构建科学的高校军训运行机制,努力推动大学生军训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必将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

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军训工作面临着训练人数多、工作任务重、组织协调复杂等困难,做好高校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组织领导至关重要,我们要坚持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是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出现责权不符、程序不畅的矛盾,严重影响管理效率。在大学生军事训练过程中实行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旨在建立一个职权清晰、权责明确、流程顺畅的管理机制,为保障学生军事训练质量提供组织领导条件。

1985年,我国开始在部分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军训试点工作。多年来,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着眼点,紧紧围绕我国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要求,依法组织实施。经历近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普通高等学校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学生军训运行管理模式,取得了明显效果。我国高校大学生军事训练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由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统一领导,由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军事领导机关、各普通高等学校进行分级管理,实行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高校大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涉及军地双方诸多部门,协调工作难度大,需要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我们要注重发挥分级管理部门的职能,理顺工作关系,严格按照学生军训计划和要求,拟制本级的实施计划,并负责组织施训和考核验收。同时,各级学生军训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成员单位之间的工作协调,统筹研究、协调解决学生军训中的有关问题,确保各高校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集中训练与分散教学相结合

高校学生军事训练受时间、内容、场地、对象、教员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训练方法上仅采用单一形式,很难完成训练任务,取得预期训练效果。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高校学生军事训练应采取集中训练与分散教学相结合的形式。

1.集中训练就是军事技能训练的集中

学生军事技能训练的内容和科目很多,如果采用分散训练,既不便于实施,也很难提高训练质量。把条令条例教育、轻武器射击、战术等科目训练集中安排,可以在集中学校教学力量的同时,又能给全体参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从而提高训练质量。同时,集中训练时间,有利于巩固训练成果和解决重点、难点课题。具体时间上应视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高等院校学生集中训练的时间要保证2~3周,避免训练时间过短不能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2.分散教学就是军事理论教学的分散

要分散安排军事理论课授课内容,摆脱在军事技能训练过程中以讲座形式集中安排军事理论教学,这样既较好地解决了训学矛盾,同时又保障了理论课授课质量。各普通高等学校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军事理论教学课目分散安排在军训之后各周进行,保证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在进一步巩固军训成果的同时,为学生逐步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学生军事训练过程中,集中训练和分散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舍弃其一都将会影响训练的效果。另外,高校在组织训练过程中,要严密组织,精心安排,真正做到分散而不松散,集中而不“统死”。

三、技能训练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德育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军训过程中技能训练是基础,德育工作是核心。要想使短期的军事训练发挥长期的教育效果,就要做到技能训练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1.令行禁止的军队素养与严于律己的行为规范相结合

在学生军事训练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开展文明行为规范教育,是高校军事训练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军事训练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准军事化的管理,以军人的规范要求学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军人气质;同时,以严明的纪律和条令条例约束学生,培养学生形成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具有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纪律观念。教官在日常的队列训练中,要求参训学生必须听从指挥,严格按照要求准确完成全部动作,学生通过反复严格的练习,真正形成“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的仪表,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可见,只有严格的行为规范训练,才能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服从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养成雷厉风行、严谨细致的行事作风。

2.整齐划一的队列训练与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相结合

集体主义是人们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学生军事训练过程中,不仅要进行整齐划一的队列训练,更重要的是在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集体主义观念,要让学生懂得没有彼此的照应、互相的协作,就不会有整支队伍的动作一致、整齐划一。弘扬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不单单是说教,还要通过军训会操评比、军歌合唱比赛、寝室文化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训练实践中理性感悟集体主义的深刻内涵,进而使这种理性感悟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素质。同时,经过集中队列训练形成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也将会深深地根植在学生心中,成为学生一生永久的精神财富。

3.耳濡目染的军队管理与传统美德培养相结合

学生军事训练的内容是学军,其核心是学习军人之德、军人之品、军人之美。在军事训练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军旅生活,切实感受军营威严,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对全体参训学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通过教官的言传身教和准军营的耳濡目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当代革命军人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部队的优良传统、军人的高风亮节逐渐成为了学生的道德准则。同时,学生们在接受严格的管理之余,还能亲身经历艰苦的训练,既练身更练心,真正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毅力,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严格训练与心理调试相结合

我国国情导致现阶段的适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经历了一个完全舒适放松的暑期生活后,带着紧张兴奋的心情进入到陌生的环境,并开始了艰苦的军训生活,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在进行严格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否则,在抵触情绪下进行的军训不仅事倍功半,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出现极端情况。因此,在学生军事训练过程中,要做到严格训练与心理调试相结合。

1.做好军训的动员工作

军训前要召开动员会,使学生在思想上真正做好吃苦的准备。通过对学校军训历史和卓越成绩的介绍,通过军队优良传统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使学生清楚高校军训的目的和意义,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艰苦的训练之中。同时,要强化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学生独立生活和适应艰苦环境的信心与勇气。

2.做好军训的激励工作

在经历军训开始的兴奋期后,学生会进入疲惫期,这时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激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定战胜挫折的信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消除学生因疲劳、想家等原因引起的消极情绪,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军训生活。

五、短期训练与跟踪问效相结合

大学生军事训练通常是在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进行。军事训练后,学生在思想觉悟、组织纪律、军事技能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短期的训练成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消磨掉。因此,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深入挖掘大学生军训的育人功能,打好“持久战”,实现形式、环境变了,但军训教书育人的宗旨不变的目标。

1.抓好军事理论的课程深化

各高校要认真对待军事理论教学工作,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落实教学任务,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延续和巩固学生军事训练成果。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广大学生不断深化对军事知识的掌握,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始终保持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奋发向上的奋斗精神。

2.抓好军训制度的贯通融合

把部队管理的好经验、好传统引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融入到学生在校生活的全过程,坚持请销假、开会整队入场、上课考勤、定期出早操、定期检查内务等各项制度。抓好以教室和宿舍为重点的规范化管理,把巩固军训成果与创建文明宿舍、文明教室等活动结合起来,与校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与评优、评奖结合起来,使学生始终保持军训养成的好习惯。

3.抓好军事活动的组织引导

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馆和革命旧址,纪念缅怀革命先辈,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五四”青年节、“八一”建军节等节日,组织国防知识讲座、军事图片展、军歌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军事知识,拓宽学生的军事视野。通过这些军事活动的组织引导,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巩固和延伸了军训成果,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军事训练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意志品质的磨练和思想觉悟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学校德育教育的大环境中,放到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大视野中,放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大使命中,才能深刻体会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大学生军训的规律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组训方法,努力构建科学的高校军训运行机制,真正实现高校学生军事训练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傅伦旭.大学生军训思想政治工作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8):170.

体能训练的意义篇3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的意义与方法。文章首先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的意义,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提出了几种开展小学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的方法以及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希望够为小学体育任课教师开展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活动提供一定方法指导与理论参考。

关键词 基本队形教学 小学生 教学意义 教学方法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队形教学与训练始终是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说,队形教学与训练甚至占到了小学低年级体育课教学内容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队形教学与训练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加深对小学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重要性的认识,丰富小学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的方法,避免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边缘化”状况的出现,本文就从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的意义和方法两个方面入手,在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在潭下小学的实地调研情况,对小学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

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国防意识,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团结凝聚力、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针对潭下小学进行调查和研究时,多数任课教师都表示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之后,多数小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热情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有助于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

之所以说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有助于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是因为,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经过了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之后,学生无论是在课外活动、课间操还是体育课集队时,都要比未经过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之后,要更快、更静、更齐,精神面貌也要更好。

不仅如此,在开展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任课教师的“口令”来做出规定的相应的动作,并使自己的行动与集体之间协调一致,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观念。因此,通常情况下,在经过了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之后,多数小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都会得到明显的提升,不但课堂纪律会明显的好转,违反学校校纪校规的情况也会大大减少。由此可见,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训练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成效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

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能够帮助青少年学生从小就养成正确的站立姿势、行走姿势,让学生的肌肉和骨骼能够在此基础之上,得到正常的、协调的发育,从而有效的避免驼背、鸡胸等问题的出现。由此可知,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的养成。

另外,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的提高小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同时对于小学生其他各方面素质的提升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说,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而这一点,也在笔者针对潭下小学所开展的调查与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二、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的方法

首先,开学集中抓、重点抓。由于经过了一个假期放松,在开学之初,多数小学生的思想都比较懒散,纪律也比较松散。此时,体育任课教师就可以抓住这段时间专门针对学生进行基本队形的教学与训练,这样不但能够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对应的训练和解决,有效的提高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的成效,还能够让学生及时收心,为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经常练、课课抓。只有做到了经常练、课课抓,才能够真正贯彻落实小学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的宗旨,充分发挥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应有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在每节体育课的开始阶段,任课教师,都要有意识的安排一段时间来开展基本队形的教学与训练,以此来不断促进学生动作的熟练化和规范化。

再次,通过比赛活动的方式来层层抓。为了激发小学生参与基本队列教学与训练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小学生基本队列教学与训练活动的成效。任课教师可以在班级之间、年级之间、甚至是全校范围内开展多种形式的队形队列比赛,从而以一种耳目一新的方式来实现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的目标。

三、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确保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活动的成效,在开展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工作时,还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一是,应注意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来进行,尽可能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二是,任课教师要注意向学生讲解队形队列训练教学与训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队形队列教学与训练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让学生真正积极、主动、能动的参与到队形队列的教学与训练活动之中。三是,教师必须要熟练的掌握教材,并能够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四是,任课教师要注意教养结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以此来提高教学与训练的效率,培养学生认真操练、令行禁止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王刚; 祝兴奉. 关于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的规范化问题的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07

体能训练的意义篇4

关键词 心理学 拓展训练 应用

中图分类号:B841文献标识码:A

Development Training in the Domain of Psychology

LIU Zhongkun

(Yangzhou Tax Institut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Yangzhou, Jiangsu 225007)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training obtained more and more unit's favors in the society. As one kind of new education or the training pattern, the development training has integrated the psychology, the management science and the pedagogy and so on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and the psychology studies passes through the entire development training system.

Key wordspsychology; development training; application

1 人本主义理论在拓展训练中的应用

1.1 对人本主义理论的认识

人本主义心理学又称“现象学心理学”,是20世纪50至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当代心理学流派,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作为一位心理学研究者和治疗家, 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1969 年,他出版专著《学习的自由》, 系统阐述其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教育改革论是人本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倡导“非指导性教学”,重视教人胜于教书,强调有价值的经验学习和过程的学习方式,建立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培养能适应变化和懂得如何学习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根据人类自身的发展特点,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的、知道如何学习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所谓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1.2 人本主义理论在拓展训练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与控制作用,学生则往往处于被动、服从、接受的地位,这大大妨碍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在拓展训练中,通过项目操作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员主动学习意识的行成,在这种内驱力驱动和引导学员学习的状况下,有利于培养学员良好的心智和心态,形成乐观的态度和保持愉快的状态,以求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在拓展训练过程中,学员是培训的主体和中心,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技能的主动实践者,培训过程的参与者。学员应该是项目的体验者和培训的承担者,是培训的主体。这正与人本主义理论的精髓想吻合。所以说,人本主义理论是拓展训练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它提倡以人为本,让学员全身投入学习,强调培训师、学员双主体,培训师的作用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即不能单纯教学员知识,而应当充当学习的促进者,为学员提供学习手段,提供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由学员自主学习、自主评估,促进其成长发展。

2 行为主义理论在拓展训练中的应用

2.1 对行为主义理论的认识

行为主义在20 世纪初产生于美国,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流派,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华生和斯金纳。它用“刺激(S)反应(R)”论来诠释学习的过程,任务S-R联结构形成了学习过程的全部。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行为主义最关注的是人的行为的改变,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者行为的改变。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环境、外部因素对于学习过程中的影响,而且行为主义研究者注重实验的研究方法,将理论结合实际,展现了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为学习理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丰富发展提供了帮助。

2.2 行为主义理论在拓展训练中的应用

在科布尔(Kolb,1984)的四阶段体验式学习圈中,“体验”是第一个环节,是指具体的体验,也是后三个阶段“反思内省”,“归纳”,“应用”的基础。在拓展训练中,学员的亲身体验也是最重要的环节。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和项目的安排,在学员体验过程中对学员进行有效的刺激,进而使其在心理和意识上有所反应。为后面的学员自身的反思和分享环节奠定坚实的基础。

行为主义理论为拓展训练 “做中学”的原则、团队合作学习及正面导向、适时激励、巧用小组动力等理念和工作技巧提供了最好的理论解释。在拓展活动中,注重运用对个体和小组的激励,让学员自觉地感受到荣辱感并能促进其齐心协力地学习。运用“成功导向”和“关系导向”的引导方式,适时加以鼓励并引导其以成功为目标,提高个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 团队动力学理论在拓展训练中的应用

3.1 对团队动力学理论的认识

团体动力学( group dynamics) 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于20 世纪30 年代末期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场论( fieldtheory) ,是借用物理学中场的概念来解释心理活动的理论,把人的行为看成人与环境的函数: B =f( PE) ,强调在生活情境中研究人的行为。

团体动力学把团体作为一种心理学上的有机整体, 并在这种整体水平上探索人的社会行为的潜在动力。团体动力学主要目的是探求团体的发展、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个体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作用的关系。团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构成了团体行为的主要动力。

3.2 团队动力学理论在拓展训练中的应用

“熔炼团队”是拓展训练的终极目标之一。所有的拓展项目都是以团队学习的形式进行的。在场地项目和情景项目中,目标的完成离不开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在高空项目中,个人的成功挑战也离不开团队成员之间的鼓励。团体动力被认为是团体效能发挥的基础和条件,团体目标、团体气氛、团体规范等基本的团体动力学范畴都具有动力的因素,都对团体效能的发挥产生潜在的影响。在拓展训练中,良好的团队氛围,会直接激发每一位学员的项目参与热情,也对团队最终目标的完成,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把团体动力学引入到拓展训练中, 主要侧重于把它作为一种影响团体过程、促进团体效能发挥的途径。所谓团体效能, 就是团体实现其目标的有效性, 以及团体自身价值的有效体现。为了促进团体效能的发挥, 一个团体应当具备明确的团体目标、和谐民主的团体气氛、合作的人际关系、有效的团体影响力等。

4 建构主义理论在拓展训练中的应用

4.1 对建构主义理论的认识

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认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建构。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理论以心理学家Barlett 在1932 年提出的“图式理论”为基础。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而不断建构的活动,注重学习者与他人的合作、互动;强调学习者的经验,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主体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老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

4.2 建构主义理论在拓展训练中的应用

在拓展训练中通过项目操作,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力和特长, 让每个队员都在团队中有一种位置归属感,使队员最大的展现自己的优势, 根据团队的需要去选择自己在团队中的最优化位置。拓展训练强调队员之间应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倾听,倾听也是一种尊重,尊重别人就等于尊重自己。通过拓展训练可以充分挖掘每个队员的特长,使得每个队员都能充分展现自我,为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体验式培训的拓展训练注重以学员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中由培训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学员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身体力行的学习,结合自己先前的经验与学习的感受,最终达到使学员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5 多元智能理论在拓展训练中的应用

5.1 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认识

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Dr H. Gardner)在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和实验证明的基础上,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环境中创造出有效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服务和产品的能力。1983年在其著作《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Multi -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是多元的,人的智能应该是一组能力而不只是某一种能力,亦即存在多元智能,如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这些智能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但却总是以组合的方式加以运用。多元智能观中的“学习共同体”是指可以将具有不同智力倾向的学员以相似或一致的价值取向和爱好组合在一起,让大家在团队活动中展示自己的优势。在团队活动中都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与人沟通、交流、协作,是实现自我建构和自我创造必不可少的技能。

5.2 多元智能理论在拓展训练中的应用

拓展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员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多元智能观强调“智能的情境性”,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联系起来。学习只有在依托真实世界的情境中进行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更具备现实的意义。所以,基于多元智能观的拓展训练课堂学习情境不仅要有真实的社会背景作依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大量的专业器材,而且要给学员提供拓展其心智发展的学习工具,以及参训者的自主学习、协作交流的支持策略。

拓展训练通过真实的任务设计情境导入,使学员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习,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对相关信息的查找能力、问题解决过程的认知监控能力和真实问题背景中的推理能力。

6 结论

心理学知识在拓展训练中的应用,会使每位学员在不同的体验中了解自身能力,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自信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学知识则贯穿于整个拓展训练的培训体系,为拓展训练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体能训练的意义篇5

其一,顺应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需求。我国教育部门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及要求,初中体育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健康为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处于重要地位,它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训练丰富了初中体育课程内容,有利于养成学生的团结精神,符合教育改革的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

其二,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素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还要有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较好地与人交流的能力、严谨的工作态度、极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等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十分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这些优秀品质,所以,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中,不可避免的是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分析研究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的可行性

1.初中体育教学符合拓展训练的硬件设施条件

由于拓展训练具有多种多样的训练项目,其训练项目中所用到的训练设备以及器材根据项目要求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学校的体育设施与器材能够符合拓展训练项目硬件设施条件。例如:简单的有轨电车、信任背摔等项目,其需要的设施与器材非常简单,仅需要几根长棍就可。拓展训练项目中要运用到较高难度的设备器材时,可以用其他类型的设施来代替。例如:野外拉练等项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意志力,教师可以通过在操场上进行长跑来实现。

2.初中体育教学的时间可以符合拓展训练的要求

根据新课标改革,初中体育课程每周不得少于三个课时,这完全符合拓展训练的时间要求。根据拓展训练项目的不同,其所需的时间也不相同,例如:无敌风火轮项目只需要三十分钟;信任背摔要用到四十分钟;野外探险等项目需要几个小时等,教师针对项目时间的长短,可以结合体育课时进行合理的安排。体育教师可以将各种项目交换进行,避免重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课程设计以及内容选取

拓展训练的项目种类繁多,项目内容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选取教育意义大、趣味丰富的拓展训练项目。例如:难度较大的攀岩以及野外生存等拓展训练项目,就不需要运用于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操作简单、训练教育意义大的项目。在项目内容的选取上,尤其要注意不能照搬照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拓展训练。例如:根据学生的年龄、男女比例、身体素质等进行创新。另外,选择的项目内容以及课程设计要具有可行性。在选取以及设计课程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场地、学生身体状况、时间以及教师等方面,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实施。有的家长认为拓展训练能够锻炼学生的心理以及意志力等方面,但容易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学生体质达不到标准要求。所以,教师在选择拓展训练项目内容以及设计课程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完善体育课程。

2.注意拓展训练的安全问题与其缺陷

拓展训练必须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在体育拓展训练教学别要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对训练设备要进行检查,确保拓展训练设备安全可靠,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发生安全问题的细节,尽量将隐患消除,确保教学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另外,拓展训练也有其局限性。在进行拓展训练教学时,会有训练项目的时间安排、场地条件、训练设备以及学生等因素的局限性,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充分考虑拓展训练的不利因素,转变教学观念,将体育教学与拓展训练科学合理的结合在一起。

3.注重其组织形式以及评价体系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要确保训练项目能够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提高以及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就要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以及合理的评价体系。在管理方面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管理,针对学生训练效果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根据学生训练的实际情况,进行完善训练。例如:某学生在锻炼团队精神方面不够理想时,教师应根据学生训练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在进行有轨电车的项目时,学生应相互之间进行合作,共同完成这个项目,从而体会并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可以有效地丰富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改进扩展初中体育教学方式。但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实施中,要考虑到安全与局限性、组织形式和评价体系、训练项目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因素。在初中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不但可行而且意义重大,能够更好地促进体育的发展,应大力推广。

体能训练的意义篇6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拓展训练

一、中学体育实施拓展训练的对策

一是体育拓展训练项目需要师资保证。拓展训练的完成,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必不可少。教师要对训练的基础知识和训练的目的及其意义进行学习,而且领导、教师也需要到拓展训练俱乐部去了解训练的内容、训练方式和训练过程。在初步了解拓展训练的基本方法后,结合现阶段中学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兴趣特点等,展开因材施教,采取将体育教学与社会拓展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开展有实际意义、针对性强的拓展教学课程。中学体育教师需要从思想上、理念上加深对拓展训练体育课程的理解,也需要对中学学生体育拓展训练方法和内容加以了解。

二是体育拓展训练项目内容设计分析。结合中学体育和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将拓展训练的课程设计思路有效拓宽,课程内容分为身心健康、运动参与及技能、社会适应等几个学习领域,体育课程体系由此构成。我国现阶段并没有相关拓展中学体育课程的经验可供借鉴,所以在开设拓展训练的课程时,应该结合学校师资水平、教学机构、课程内容、硬件条件等,展开适合中学生的拓展训练课程。充分开发校内外已有的资源和服务,例如公园、广场等,并优化组合自然资源,实现对学生的训练。开设强化学生领导、管理、沟通、实践的户外项目,也可以展开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训练的项目。针对适合学生的心理和身体进行训练,提升学生身心的承受强度,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分享和体验。

三是体育拓展训练项目组织管理分析。第一,管理机构。拓展训练涉及心理教育、体育教育和学生管理等几个方面,该课程训练的综合性非常强。现阶段中学学校对于体育的拓展训练管理比较缺乏,因而需要专门设置体育教育部门下的管理机构。拓展训练一级管理的专业化,其管理模式要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第二,安全管理。拓展训练安全性要求很高,需要从安全保护器材入手,并考虑影响安全的因素,严格进行安全检查和监督。第三,评价管理。实施综合评价标准,结合体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不进行主观评价,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四是体育拓展训练项目实施过程要点。第一,解释该拓展训练开展的原则、方法;第二,开展拓展训练;第三,总结和评价。在实施时要注意以下事项:第一,归纳分析原因。对于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合作精神、违规现象、消极态度等归纳分析出原因,为下次训练做好教学方法的改进。第二,得出结论。通过一步步的训练展开和总结,得出培养学生积极态度、引导听取意见、提升心理素质、强化合作意识的拓展训练教学方法。

二、中学开设拓展训练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一)拓展训练在中学开展应注意内容的设计和选取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有设计的体验学习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是丰富的,应根据中学生性格特征和生理变化特点,有选择性的设计课程。中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活动内容不能超出学生理解和接受范围,教师要注意思考为学生创设最适合的活动场景,使学生大脑皮质调整到最适宜的兴奋状态。另外活动设计还要注意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在活动执行方面,需要一定的分组技巧,建议不要让学生自己选择组建团队,积极鼓励学生结识新的伙伴,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对于中学生提高自信心和团队责任感也很大的椭。

(二)拓展训练在中学开展要考虑安全问题

在中学开展拓展训练项目,无论是教师或者学生必须提高安全意识。体验式学习是个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正因为这样,有些组织者对安全问题掉以轻心,致使参加者在缺少安全保障情况下进行活动。其次,在活动开始前,确保场地和器材可以安全使用,每次使用完设备后,维护与保养记录在案。最后,为了保障活动能安全顺利举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还需要建立应急预案,一旦出现预期不到的情况,可以灵活的运用应急预案。

三、结语

拓展训练从引入我国开始就与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以创新的教学理念、体验式的学习模式、灵活的组织形式在活动中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学校的师资和场地等条件符合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要求,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拓展训练项目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只有经过合理、有针对性改造才能引入中学体育教学课程,否则体育课程有可能失去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吴磊.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教育探索,2013(9).

[2]曹天增.中学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的意义[J].当代体育科技,2013(36).

体能训练的意义篇7

1.初中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训练现状分析

目前,素质拓  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属于短期培训,这显然不符合初中体育教学的长期性特点。并且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初中学校在实现人员、设施等素质拓展训练的配备上有一定的困难。此外,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必须以课程化为保障,然而目前许多学校无法实现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化,或者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2.素质拓展训练引入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2.1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传统体育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素质拓展训练能够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例如许多学生存在焦虑、恐惧、自卑、胆小等心理弱点,而针对这些问题,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时,教师可以开设专项训练,使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得以提高,进而避免学生出现消极心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2.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团队意识

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存在共同完成的任务,这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意识。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在教学内容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受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意识弱化,减少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成为许多学生面临的难题。而素质拓展训练就能够很好解决这些问题。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以上问题,设置专门的训练项目,促使学生交流与协作,并通过正确教育与引导,使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意识在训练中得到相应的提升。

3.如何加强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1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设计与安排

目前,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实施,主要是由于其属于一门新兴课程,针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同问题与解决方法,还需要通过实践来证明其可行性,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影响以教学方法等。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素质拓展训练的预期教学效果,就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考虑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设计与安排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课程。如此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初中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为了加强素质拓展训练在其中的应用,就必须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为充分发挥初中体育教学素质拓展训练的教学优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目前,许多初中体育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并不理想,许多学生的体育教师的在素质拓展训练这一方面的教学经验欠缺,无法充分实施素质拓展教学。许多教师的体育教学技能仅仅满足传统教学模式的要求,而素质拓展训练教学的教学方式所强调的内容却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技能不匹配。并且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缺乏对素质拓展训练教学的正确认识。因此,为了使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目前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形势,保证素质拓展训练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引入初中体育教学,充分发挥其作用与价值,就必须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在素质拓展训练教学方面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3.3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由于素质拓展训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特殊性,这就要求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些特殊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和其它教学资源。因此,就必须加强现有教学资源的利用,使其教学价值得  以充分的发挥。例如,学生的操场或者体育馆就是教师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重要场地,或者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限制的桌椅、板凳等,将其作为训练器材,又或者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些相对简单的训练器材才完成素质拓展训练教学任务。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属于一门新兴的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可行性,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加以改进与完善。然而这并不影响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与价值,素质拓展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与进步,符合新课标要求,在未来初中体育教学中必然得到广泛的应用。

[ 参 考 文 献 ]

[1]李莉娟.浅谈初中体育教学当中拓展训练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4(17):342-343.

[2]姜兴汉.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求知导刊,2015(4):58-58.

体能训练的意义篇8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拓展训练;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进而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也为今后我们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在当前社会新形势发展要求下,教育事业的改革和持续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高中体育教学作为高中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教育新理念的要求,教育模式也正在经受着变革和创新。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和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意见》强调,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体育拓展训练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和坚强意志,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当前现有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中融入拓展训练至关重要。下面笔者在阐述拓展训练的内涵及意义基础上,对拓展训练融入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进行重点探析,进而为推动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尽微薄之力。

一、拓展训练的内涵及意义

拓展训练是以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经过对各种项目的有效整合,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思想道德素养、技能培训和科技文化创新等方面取得提高,帮助和及时引导学生在训练中不断完善充实自己,提升团体合作意识,成为社会有用人才。高中体育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还需要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由此而言,以“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熔炼团队和完善人格”作为宗旨的拓展训练,无疑是有效的体育教学模式之一。

拓展训练是以经验和体验分享作为教学形式,其大部分教学内容都在户外,打破了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体育教师精心策划和设置一些较为新颖、刺激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积极参与其中,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不断的挑战中激发思考,加强交流,善于借鉴,提高技能,分享智慧,做好总结,共同进步,深刻感悟出各种具有丰富现代人文内涵和精神的道理。总之,拓展训练不仅开发了体育课程资源、拓展了体育课程的空间、增强了体育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功能,而且对提高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学生的顽强意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拓展训练融入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1、构建阳光和谐校园的需要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组织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活动,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顽强的品质、勇于挑战的拼搏精神以及提升学生之间相互接纳、彼此信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对学生而言,在参与中不仅会被一个个新颖、有趣的项目吸引着,还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活动之中,勇于挑战各种训练项目,尽情享受合作带来的乐趣。总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融入素质拓展训练,既能够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所学知识通过拓展训练进行有效地结合,又对营造团结温暖的班级氛围和构建阳光和谐的校园具有重要作用。

2、w育课程改革要求的需要

拓展训练通过“先行而后知”的体验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体育教育模式,促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形成自信、顽强、团结的优良品质。组织开展拓展训练这种全新的教育方法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其对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一是有助于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传统体育教学中,由于体育课的评价指标和教学目标、内容之间的关联性较低,对学生的评价有失公平。而素质拓展训练是以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学习行为和态度、意志和感情、合作等诸多方面作为评价指标,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二是有助于转变教学理念。传统的体育教学经常忽视对学生智力、非智力以及主观能动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开发,而素质拓展训练,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加深对体育运动和规律的理解和认知,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与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进而为树立健康的体育思想和培养终生的体育习惯奠定基础。同时,素质拓展训练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中的教师唱独角戏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规划和设置拓展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这也是素质拓展训练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作为体育教师,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要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导向,让他们在愉快中、积极参与中学到知识技能、领悟道理,这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将拓展训练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不仅是创新体育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方式,还对提高学校整体的体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铣:高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融入重要性分析,体育世界.学术,2012.8.

[2]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016.5.6

[3] 郝占,李雪梅.体教融合 共谋内蒙古青少年体育发展[N].中国体育报,2016.05.27.

[4] 韩凯.强化学校体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N].新农村商报,2016.05.11.

[5] 刘万金,王晓宇,郭俊峰.抓好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6.06.

【作者简介】

上一篇:室内空气治理的必要性范文 下一篇:治理室内污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