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07 17:33:03

单细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

单细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篇1

关键词:体育运动;还原论;分子水平;运动科学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4-0043-04

世上万物皆有裂隙,因而才有了光线破隙而入的方便。

――伦纳德・科恩

借助反射回来的光线,我们终于看到:物质客观存在的方式是形成不同层次和质量的有序结构,至今没有发现无结构、均匀混沌的纯物质世界。物质的结构层次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到更高级结构,质量依次增大。生命体也是物质的,是物质有序聚合而成的整合结构。既成体系的地球生命起源论和生物进化论认为,地球生命系统也是顺着基本粒子原子分子高分子及其聚合体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个体群体生态系统,按照质量依次增大的顺序聚合而成的,人体自然也是如此。

“运动科学”译自“Exercise Science”一词,在西方,能称之为“Science”研究的范围比中国所谓“科学”研究的范围要狭隘得多。从百余年“ExerciseScience”研究文献来看,运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体育运动(Physical activity或Exercise training),研究方法(Methods)是自然科学的成熟范例,主要借助于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的直接目的(Purpose)是探索体育运动对人体生命特征的影响,研究的终极意义服务于人体对健康的向往。

1 体育运动的生命属性和意识属性

在地球生命系统的演进中,为了区分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生命的界碑逐渐在分子与细胞之间竖立。进化论者将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的演进称作化学进化,将高分子及其聚合体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的演进称作生物进化,化学进化是生物进化的前奏,是生命起源的前提,这是对生命神创论和智能设计论的有力反驳。生命的界碑上规定生命的标志是: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长和繁殖,缺一不可,所以分子以微的结构是化学物质,细胞以上的结构才是生命体,在分子与细胞之间的高分子及其一些聚合体是处于生命与非生命交界地带的过渡物质,它们具备某种生命标志,但不全部具备。如DNA、RNA在体外适宜条件下也能进行自我复制,但没有新陈代谢;蛋白质在体外也可能暂时具备生物活性,但不能自我复制;病毒是核酸与蛋白质的聚合体,它的复制繁殖必须在侵染宿主细胞之后进行,缺乏生命应有的独立性和适应性,离开宿主后活性迅速消失,有人干脆认为是死亡。对于此类过渡物质不妨称为准生命体。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DNA、RNA、蛋白质等高分子及其聚合体,其研究方法既是生物的也是化学的。

为了区分意识载体与非意识载体,意识的界碑在器官系统与个体之间竖立。至少要形成完整独立的个体才有意识的产生,个体意识形成群体规模效应就演化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艺术、法律、政治制度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脑是意识的物质载体,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将意识的载体进一步局限于人体,动物对客观世界的反应不被纳入意识范畴。因为意识的显著特征是主观能动性,能够反作用于物质世界,尤其体现在人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改造方面;所以说,人和动物虽然都是自然界的产物,但能够主动改造环境而不仅仅是被动适应环境的只有人。人为了生存发展,会利用自己的意识能动性放牧、开垦,破坏了不少生态环境,但也懂得利用自己的意识能动性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挽救和改善生态环境;而有些动物为了生存发展,缺少意识能动性往往焚林而猎、竭泽而渔,结果反而使自己因饥饿退出了生命的舞台。因此,人对环境的适应,不仅有被动适应,还能主动适应。体育运动并非生存环境迫使的被动适应,而是人主观意识控制下健娱身心的自主身体行为。

以上对生命系统的结构解析表明,人体具备生命和意识的双重属性,人体是生命和意识的结晶体。运动科学所研究的运动是人体的体育运动,不是哲学泛指的绝对运动,也须具备生命和意识的双重属性。首先,人体完整独立的生命是体育运动的前提和载体。离体肌肉的电刺激收缩不能全等于体育运动,运动科学研究人体运动的底线必须保证个体生命的完整独立性,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如离体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分子杂交技术)只能作为运动科学研究的参考或借鉴,完全保真地模拟体育运动机体内环境的细胞培养、细胞运动、细胞运动性疲劳,目前难以实现,也许永远都不会实现。其次,人的体育运动意识是体育运动的原动力,任何外因迫使的肢体行为不能等价于体育运动。人为生存而必需的体力劳动和肌肉的挣扎也不能全等于体育运动。但是,离体研究、动物实验研究和人体的人为控制研究(如铁制剂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研究、阻力训练对人股四头肌肌纤维类型的影响),确实也能揭示运动科学某一局部的奥秘,这是不可否认的。从哈佛疲劳实验室的人体台阶试验到今天运动大鼠骨骼肌的基因表达,我们的监测指标越来越微妙,我们使用的“光线”已经足够看到原子之间的距离,但我们的疑问是,当运动科学将足够微观的物质奥秘阐明之后,是否就可以沿着生命结构的来路返回至高级结构,深入而全面的理解体育运动的生命属性和意识属性?

2 从体育运动到分子――千锤百炼出深山

“还原论”(reductionism)是现代生命科学最基本的核心信念,就其实质而言,还原论既是对自然的一种哲学判断,也是探索自然的一种研究纲领。还原论以哲学基础为立论基石,并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产物或成果,它诞生于自然科学之前,但却作为一种神圣的“科学信条”主宰自然科学研究达几百年之久,至今仍不退色。还原论的核心思想缘起于古希腊,并且时常与伟大思想家德谟柯利特联系在一起,正是德谟柯利特首次提出:任何事物是由看不见的原子所构成。可以肯定的是,德谟柯利特提出这个论点时,连细胞都没见过,更不用说原子了。德谟柯利特的还原论思想为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方向提供了三条锦囊妙计:第一条,存在着一种超越事物表象之外的不可见的客观存在。所以,我们顺此路找到了细胞、细胞器、蛋白质和DNA。第二条,物质客体具有一个其外在结构可以归属的潜在结构。所以,我们发现从细菌到人类,皆由细胞组成,无论它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第三条,潜在结构比其表面结构更为根本,可以对存在提供更为深刻的认识。所以,我们正努力地向分子水平进军,并试图通过对分子的观察来理解高级的生命现象。可以说,还原论为生命科学划定

的研究路线就是:按部就班、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地从宏观探入微观,然后沿着来路留下的标记破解生命的一切秘密。毋庸置疑的是,生命科学在这个研究纲领的指导下,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与还原论针锋相对的是活力论,活力论是这样一种信念:生命系统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所遵循的规律与那些适用于非生命物质的一般规律极为不同;正是由于这些独有的特征,生命才成为可能。在现代生物学的萌芽阶段,即19世纪下半叶的几十年中,在活力论和生物特殊本质之间曾有过一场广泛的、似乎具有决定性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是,活力论被肯定地抛弃了。由于关于细胞的物理化学特性的知识与日俱增,活力论那种难以捉摸的、虚无缥缈的理论看来是不必要的。从根本上来讲,生命现象的物理化学特性与非生命物质世界的物理化学特性是同样的,胜利的旗帜倒向了还原论。人们普遍坚信:通过对生物体最重要的核心化学物质深入而全面的理解,沿着物质的结构层次路线返回生命体,就能理解生命的本质。置于运动科学而言,即从体育运动诱致DNA以及蛋白质的变化出发,我们就可以破解运动科学的全部奥秘,最终实现我们的终极意义。

然而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运动科学是以人体的体育运动为研究对象的,运动科学最直接的研究目的就是观察运动机体内各级结构层次的表现。体育运动是整个身体的协奏,参与体育运动的生命结构层次贯穿:个体器官系统器官组织细胞高分子及其聚合体分子,层次之复杂,数量之繁多,使得运动科学从体育运动到分子之间的长征似乎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3 从分子到体育运动――千里江陵一日还

既然没有尽头,我们也就不奢望到达终点,反而时时刻刻都想回到起点。然而,征途漫漫,归途竟然如此简单,简单到敷衍了事的地步。

如何把对于有机体在低结构层次的研究,整合为对生命高级结构的理解?这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困难,而“还原论”以想当然的方式掠过了,或者根本就是故意绕开了这个问题。因为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巨大障碍:其一,如何通过列举每一分子及其化学反应,来解释器官和器官系统奇异的生理现象?不言而喻的是:任何解释都是不充分的,顶多就是“还原论”的变相描述,因为对于细胞的分子我们都还没有认识完全,更不要谈器官和器官系统了。“生命存在的物质依据毋庸置疑是必要条件,但尚不足以用来解释生理学,更不用说阐释一切生命现象了。就运动科学而言,不仅在现在甚至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根本不可能阐明运动人体的每一分子及其化学反应,体育运动是某一分子变化的充分条件,但某一分子变化绝对不是运动机体生理特征的充分条件。以分子水平观察的数据来解释运动生理机制,不过是以分子为借口,在“还原论”框架内对还原论的不断充实罢了。

其二,同样不可逾越的障碍是,在没有首先确立生理过程整体无损的情况下,何以揭示隐藏在各种生理过程之中的内在机制?正是因为没有办法,所以“还原论”才乘隙而入,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满足了人们对神秘生理现象的“逻辑解”。运动科学研究中观察到的生命现象是五花八门的,甚至还是互相矛盾的,面对这排山倒海的实验数据,人们迫切需要一种人脑可以接受的逻辑来把握它们。“科学应该为人们提供一种关于自然属性的明晰而严密的说明书,从而让人们可以通过该说明书控制自然。基于这种要求,我们必须用一种令人容易接受的逻辑对这些数据进行选择和解释,还原论自然责无旁贷。有了还原论的依托,从生命结构的任何层次回到顶级都只有一步之遥。因为还原论是无须证明的公理。

总结我们的研究逻辑,其实这样一个框架:从体育运动器官系统器官组织细胞高分子及其聚合体分子的征途,是以解剖刀、示波器、显微镜、离心机、PCR仪……为工具,披荆斩棘,历尽千辛万苦走过的,对任何一个脚印,我们都能讲述一段辛酸的研究史。即便如此,沿途的景色也并未全部明晰。然而归途却简单得只需要两千多年前一个预言家提出过的一个根本无须论证的还原论(也许根本无法论证)。

4 何处是归途?

并非要斤斤计较归途与征途之间人类付出的差距,只是其中有两个让人消化不了的关键问题:其一,任何微观层次的发现都不是宏观生命现象的充分条件,我们的微观探索是没有明确归路的,所以前进比回首更有意义,至少可以不断地弄清体育运动诱导微观层次发生了什么事件?其二,如果不回首,埋头前进,还原论会把运动科学研究导向何方,终极意义何在?所以,我们必须向分子更微处前进,却不知去向何方?

运动科学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不是在细胞培养箱里研究个别细胞的动态,而是要在运动人体的细胞熔炉中观察体育运动对不同分化类型的细胞群体的锻造,整个锻造计划的实施者是具有独立完整生命和意识的人体。不同的意识对细胞的锻造结果是不同的,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运动方式,从而有重点地、选择性地锻造某一器官。但是,这种有意是有限度的,人的意识可以采用力量练习来增加肌肉,可以采用耐力运动来提高心肺功能,甚至健美运动员还可以通过烦琐细致的运动模式来实现肌肉的“精雕细琢”,然而,人的意识不能越级(生命的结构层次)控制,对个别细胞或分子进行选择性“雕琢”是不可能的,所以,还原论以个别细胞分子的变化解释运动生理现象是不充分的。体育运动锻造的不是单个或一种细胞,而是对人体的细胞种群进行群体性的锻造,要充分考虑不同细胞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是还原论化整为零的研究范式难以实现的。

单细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篇2

    生物知识的表征形式有两种:外部表征和内部表征。外部表征是指生物知识通过使用文字、图形、模型等表示的一种外部形式,其中同一生物知识可以用不同的外部形式来表征。例如,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以画分子结构示意图表征,也可以建构模型来表征:将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比喻成人——左手代表氨基,右手代表羧基,两条腿代表氢,躯干代表碳,头代表R基(氨基酸不同是因为R基不同,就如同人长得帅气与否首要看的还是我们的脸蛋);此外还可以用语义表征:极少有一个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此外该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R基团。内部表征可以指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过程中在工作记忆平台上信息分析、关系提炼的认知活动,也可以指信息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和记载的方式。工作记忆又叫短时记忆是指信息加工的操作平台,其容量只有5~9个组块。组块是信息量的一个单位,指测量人短时记忆量的最小单位。外部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一般以命题和表象两种方式表征。(1)命题表征:命题是词语表达意义的最小单元,由关系和一组命题两个成分构成,例如,“叶子是绿色的”表达了一个意思,是一个命题。在这个命题中,论题是“叶子”和“绿色的”,“是”表示关系,对命题起限制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句子表达的多不止一个意思。如“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表达4个意思,是4个命题。即分裂发生的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分裂发生的时间和行为: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分裂的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分裂的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2)表象表征:是指事物及其相关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贮存。在生物学习中实验现象、生物图形、细胞模型和生物用语均是以表象方式表征的。表象作为对客体或情境的一种模拟表征,可以将大量的信息压缩到一个紧凑的信息组块中,节省工作记忆空间,减轻对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在认知活动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生物体内核酸相关知识的记忆表象(如图1)将4条信息压缩到一个组块中,提高了组块的信息贮存能力,减轻了记忆负荷。

    二、外部表征对内部表征的影响

    外部表征对内部表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外部表征形式对短时记忆负担上。究其原因,是因为信息的文字表征在工作记忆里转化为命题,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过多,学生思维操作负荷较大,难以顺利实现信息之间的意义联结,从而出现理解上的困难。而信息的图形表征在工作记忆中形成表象,对信息进行了压缩,节省工作记忆空间,减轻工作记忆负担,学生相对容易建构信息之间的意义联结。

    例1 有这样一道推理题:蚕豆根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胞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B)

    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

    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

    大多数学生由题示信息的文字表征建构“在含有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完一个细胞周期到不含有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至下一个分裂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情况”的认知存在一定的思维障碍,但是如果将题示信息的文字表征转换成下列图形表征(如下页图2),学生较易建立这一心理表征,从而突破空间的屏蔽。

    三、生物知识的表征建构策略

    实践证明,形象化的表现方式比言语叙述方式更有利于信息的编码。言语叙述虽然能较确切地阐明知识的内涵,但当传递较复杂的信息时,由于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学生往往无法由线性的言语叙述建构起对知识的非线性理解。反之,形象表征有助于减少记忆负荷,提高贮存能力,以更具有操作性和简化复杂关系的形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和处理。形象表征包括图示表征和直观教学手段表征。

    1.图示表征

    图示表征是以图表的方式组织和表征信息。图示表征减少繁冗的文字叙述,简明直观地呈现出知识的结构性和认知的整合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概括。常用的图示有概念图、韦恩图、数轴法、示意图、曲线图、知识网络图、知识点表格等。

    (1)概念图。概念图通常从一般概念出发,往下逐级延伸至具体概念,以层级结构表明各概念间的关系。在生物教学中概念图既可以帮助学生建构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从全面与联系的层面理解概念。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模板,帮助学生组织知识并使之结构化和程序化。概念图这种对知识的统摄和整合功能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能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规律化,促使其有意义地学习。如图3所示为血糖调节过程的概念图:

    (2)韦恩图。在数学中常用韦恩图来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在生物教学中使用韦恩图也可以形象地表示出各种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并列、隶属、交叉)和事物性质之间的异同。如图4所示为动植物糖类的分类:

    (3)数轴法。利用数轴法,可以巧妙地将定性和定量概念联系起来,并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概念。根据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分裂期的关系可用图5表示:

    (4)示意图。生物学中有多种类型的示意图可以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或将抽象问题直观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较难的生物概念、微观事物、抽象问题的理解与掌握,纠正其可能存在的模糊概念与相异构想。如图6所示为有氧呼吸过程的示意图:

    (5)曲线图。曲线图清楚直观地表示出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或变化关系,显示研究对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借助曲线图表征,可以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巧妙地联系起来。如图7所示为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速率变化关系的曲线图。

    (6)知识网络图。生物学中常用知识网络图表示知识之间的结构序列,有利于学生横向和纵向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提高其归纳演绎能力,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强化记忆能力。如下页图8所示为细胞与其他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的网络图。

    (7)知识

    点表格。表格具有整齐、简明、易于比较分析的特点。利用表格表征,对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形成对知识的辨析和理解,进行有效的类比编码和对比编码记忆。如表1所示为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比较:

    2.直观教学手段表征

    生物学是一门从分子、细胞、个体水平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关系等的科学。生物概念和理论具有较强的概念性和抽象性,学生对此的理解存在一定的思维障碍。教学中借助实验、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可以减轻学生认知负荷,化解或突破知识难点。

    (1)实验表征。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学知识是从生物现象和生物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本质特征,生物学知识的形成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可以实现抽象的知识与具体形象的联系和转化,形成丰富的表象来支持对抽象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的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测量发现三块琼脂块中NaOH扩散的深度一样,但琼脂块越小,内部留下的空白越少这一表象后,通过数据的处理,就比较容易理解“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关系”这一抽象的生物学知识。

    (2)模型表征。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过程抽象、复杂,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和把握。利用模型组织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化不可见为可见,有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认知它们的本质特征。例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可通过建构模型,抽象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本质特征,突破知识难点。如表2所示:

单细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篇3

1.特殊性举隅

1.1生物(细胞)结构类(表1)

1.2生物分类类(表2)

1.3基本概念类(表3)

1.4细胞代谢类(表4)

1.5基本规律类(表5)

1.6研究方法类(表6)

2.以特殊性为命题背景的试题举隅

[例1](2012年上海高考卷)由细胞形态判断,下列细胞中最可能连续分裂的是( )

解析:A为,C为肌细胞,D为神经细胞,皆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备分裂能力。

答案:B。

点评:本题专门选取了高中生物中常见的各种特殊形态的细胞,考查学生对不同细胞形态特征的识别与分化程度的判断。由于本题答案的选择完全取决于细胞形态的观察和识别,无疑,这种求异的高考导向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例2](2012年安徽高考卷)图1为细胞内某些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该过程发生在( )

A.真核细胞内,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B.原核细胞内,转录促使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以便合成肽链

C.原核细胞内,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D.真核细胞内,转录的同时核糖体进入细胞核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由图可知:基因的转录还未结束翻译已经开始,符合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特点。真核细胞由于核膜的存在,转录和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所以A、D项错误,翻译时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B项错误。

答案:C。

点评:以基因表达的过程为考点,考查学生识图、析图能力在高考试题中并不少见。但本题正是根据“基因的转录还未结束翻译已经开始”这一特殊性判断主体细胞为原核细胞。由于学生对真核细胞的基因表达方式掌握较为熟悉,因而考查原核细胞的基因表达在近几年高考中已多次涉及,值得注意。

[例3](2011年天津高考卷)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B.酶通过为反应物供能和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C.在动物细胞培养中,胰蛋白酶可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

D.DNA连接酶可连接DNA双链的氢键,使双链延伸

解析:突破关键点是要准确认识酶的化学成分一般为蛋白质,少数为RNA,后者基本组成单位为核糖核苷酸,据此可将A选项直接排除。

答案:C。

点评:题干中B、D选项相对明确,易判断。命题时,本题的瓶颈就设置在A选项,亦即酶的成分的特殊性上。在高考单项选择题的命题中,用大家相对熟悉的普遍性问题作铺垫,把试题的关键点设置在特殊性上,常受命题者青睐。

[例4](2012年长沙中学竞赛题)关于洋葱根尖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B.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和细胞质中的叶绿体、线粒体是基因的载体

C.有的细胞具有大液泡,与水分吸收息息相关

D.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细胞中高尔基体的活动较活跃

解析:本题为高频错题,一是易忽视题干中“根尖细胞”为地下细胞这一信息,二是误认为植物所有细胞都有叶绿体。其实,掌握了植物不见光部分细胞不含叶绿体,试题也就突破了。

答案:B。

单细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篇4

【关键词】 生存的抉择;核质互作;组合调控;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经络

从单个分子到多种分子组合构成超分子体系,从细胞产生到多细胞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是谁在支配着这一切?

1 从分子到细胞的抉择

1.1 生命构成分子的抉择 多核苷酸的结构很适于贮存遗传信息和进行复制,但由于分子不够多样化,尚不能作为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构筑单位,但DNA半保留复制却能保证遗传的稳定性。多肽却不同,它们由许多不同氨基酸组成,由多种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多肽,具有多种多样的三维结构和许多表面反应部位,使它们很适于去完成细胞的形态构筑和代谢反应功能(1)。因此,DNA和蛋白质这两种结构和性质互补式的物质,都成了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

1.2 生命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抉择:形成细胞 DNA和蛋白质等只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而由它们构成的细胞,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保持遗传性状和全能性、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等,生命的基本生理特征的基本单位,它的出现才是生命的诞生。细胞的大小也是经自然选择的不可替代的最佳结果,过小不能独立生存,过大不利生存。所以,大型生命体,必定是多细胞生物体;而不是单个大细胞的生物体。

2 多细胞生物体生长发育调控途径之抉择

2.1 分子水平的调控模式之抉择:“核质互作”模式 中心法则:DNARNA蛋白质,是DNA、RNA和蛋白质的分子构象决定的固有的信息转换规律;而相邻细胞间互作构成的组合调控信号,又调控诱导着基因选择性表达,是DNA表达出的蛋白质对DNA表达的反作用,构成了“核质互作”模式,实现了对每一个体细胞的准确表达。

2.2 “核质互作”调控模式对应的调控途径构成: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 研究表明,细胞增殖的调控不仅要遵循细胞自身的增殖调控规律,同时,还要遵守生物体整体的调控机制的调节,已表达出的细胞间互作构成的胞外组合调控信号,在细胞的命运是分化还是分裂都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它引发组织特异性基因选择性的表达[3]。这样,基因表达的细胞(内容)和调控的途径(形式)是同时表达、互为条件,互为结果的,细胞构成了生物体;而对应的调控途径,包括: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与胞外组合调控途径,它反映和传递着细胞性状和功能状态及细胞间互作等全方位、多样性[4]的信号,通过这些信号,调控着细胞生长、分化与分裂、修复与再生等生命的基本过程,实现了对生物整体遗传性状,严格地按照基因表达的程序,级联启动、既定性、渐成式地调控表达[5],该调控网络故称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络(简称: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或调控网)。

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是“核质互作”模式的调控途径构成的,故具有以下特性:

2.2.1 使基因表达的内容和调控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是基因和蛋白质的分子固有构象决定的,实现了将基因中赋有的遗传性状级联启动、既定性、渐成式的表达出来,组装出有完善生理功能的生物有机体。是经自然选择的、最佳的、不可替代的 “核质互作”调控模式,它使基因表达更准确稳定,且大大减少了DNA的总量。这种调控方式,使多细胞生物体遗传性状的表达,不需统一的控制中心,只需遗传信息贮存核心DNA。与生理功能系统有着极大的区别,生理功能系统都有统一的功能控制中心,例:神经系统有大脑。

2.2.2 使生物体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是构成调控网的成分,故调控网也网络调控着生物体上的每一个体细胞,不需形成特化的调控细胞和组织等。实现了将人体上下、左右、内外的细胞、组织、脏腑器官、筋骨皮毛、四肢百体都有机地联络在一起成为有机体,该方式能简洁、准确又稳定地将基因中遗传性状表达出来,遗传现象就是例证。

假设: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不是通过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调控,设想生长发育调控途径有似神经系统,有一个非常发达的调控中心和外周信息传导系统,去摄取每一个细胞全方位的信息,调控其分化、分裂等,可能吗?神经系统也绝对没有这么发达,它要比神经系统更发达与复杂。因此,生物体就会多一个专门从事基因表达的性状决定调控系统,在生物体上也没有发现这个系统的存在。又想,这个系统本身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3 整体相关性以少数控制多数之优化抉择:全息性、主干道和信息中心 全息性:半保留复制使同一生物体上的每一个细胞上DNA都相同,只是表达的基因组有差异,所以每一个细胞核都具有全能性,即细胞全息性,例如:克隆。各种性状的细胞都有一定的模式,由其构成的组织也有一定的模式,成了组织全息体,表现出同类细胞、组织的全息性,例:肌组织。而由多种组织全息体构成的器官或肢体,有如小磁体构成大磁体一样,构成了器官或肢体层次上的全息体。表现出器官、肢节层次上的全息性, 各层次的全息体都似整体的各层次的缩影。全息性表达大大地减少了基因的总量,实现了几万个基因对人体几百万亿个细胞的表达调控。全息性还表现在细胞分化调控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程序浓缩在每一个细胞的染色体上。

多层次立体的发育相关的调控网络体系:发育过程中,不同的胚层发育成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器官上由同一胚层发育形成的同一性状的组织,细胞间具有密切的亲子关系,有相同的表达基因组,其细胞的性状及联接与通讯方式具有一定的亲子性,对应的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自然构成有着更密切亲子关系的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同一性状的组织分布在不同的器官、肢节上,故调控网将不同的器官、肢节上同一性状的亲子细胞贯穿式地网络在一起。相邻胚层间的细胞相互诱导协同发育,对应地也构成了不同性状组织(或相邻胚层)间的相互诱导协同关系的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同胚层内的细胞亲子情深,相邻胚层间的细胞兄弟情长。最终,构成了多层次立体的、网络着生物体上一切体细胞的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

生理和病理的相关体系并形成主干道和信息中心:生理功能系统是基因表达的内容、生理功能执行的主体、维持稳态的调控系统,生理功能器官性状功能分工的特异性、集中性和潜在的全息性,也使对应的(亲子关系的)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在躯体上的脏腑与全息体上相关的全息脏腑间,产生了相对的特异性与集中性,形成了与脏腑性状功能相对应的调控网的主干道(多层次);相邻组织上的全息脏腑间调控网的干道就汇成了信息中心。但不形成特化的干道细胞和组织,只是表现在主干道上的细胞互作通信,有着相对专一的、更致密的性状信息传递结构及更强信息传递,分布和传递着与性状表达调控及功能状态有关的物质和对应的信息,从而表现出相对特殊的与其外周形成一定区别的理化、生理等物质及信息递度与传导特性。

一切细胞的性状、功能状态信息也在调控网中传导,并在各全息胚上的全息对应部位表现出来,因此,调控网的分布表现出随生物性状全息相关分布的规律。生物全息律从外形和功能穴位分布上总结了全息现象存在的普遍性。

3 生理功能的分工与协作之抉择:形成各适应性生理功能系统(本文中略)

4 生物体的整体调控模式

4.1 生理功能系统是基因表达的内容、维持稳态的调控系统 生理功能系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和兴奋性的执行系统。在人体上构成了相关的生理功能器官和调节环路,对靶细胞产生远距离同步调节其新陈代谢和兴奋性、调节生物体的生长与发育的程度,确保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调节生物体适应外环境,并与外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达到外适内稳。为经络调控创造条件。

4.2 经络是基因表达的调控形式、生长发育的调控系统 它通过近距离的组合调控方式,调控遗传性状的表达,并通过网络实现远距离的整体相关调控,使生物生长发育成为有机整体。它是决定生理功能系统存在的表达调控系统,是生物表型性状趋向基因型的适应性表达的动态调控网;是细胞增殖、生长、分化、修复与再生等生命的基本现象的动态调控网。

4.3 生物体的整体调控模式

经过以上探讨可得出以下:该模式阐明了生物体上的两大系统:1、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调控系统--经络系统;2、维持稳态的调控系统--生理功能系统,两大系统是同时表达又互为因果的,共同完成生物体生长发育与内稳的调控,使生物体成为外适内稳的独立生命体。

三个调节、调控系统比较研究,则进一步阐明了该模式的意义。该模式让经络为何神秘的原因一目了然了,又进一步完善人们对多细胞生物体自稳现象的认识。三个医学体系(中、西医与结合医学)比较研究,阐明了中医学是以经络系统为核心纽带来研究人体,西医学则是从各生理功能系统来研究人体的,故中、西医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体的互补的医学体系。奠定了中、西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共同的生理基础时,又将在新的生物模式下产生全新的生物学与医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宋今丹 《医学细胞生物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5页

[2]桂建芳 易梅生 《发育生物学》科学出版社 431页

[3]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细胞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17

[4]孙大业 《细胞信号转导》 第二版 第8页 第2页 科学出版社

单细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篇5

补体成分激活后产生的裂解片段,能与免疫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这对于补体发挥其生物学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补体受体(complementruceptor’cr)曾按其所结合配体而命名为c3b受体、c3d受体等;但经详细研究后发现,补体受体并非仅与c3裂解产物反应,因而按其发现先后依次命名为cr1(cd35),cr2(cd21),cr3(cd11b/cd18)’cr4(gp150’90:cd11c/cd18)。其主要特征列于表3-5。此外,尚有其他补体成分的受体,如ciq受体、c3a受体、c5a受体等。因对其了解不够清楚,不拟介绍。表3-5 补体受体的特征(略)

一、cr1(cd35)

cr1作为免疫粘附(immune adherent’ia)受体而引起免疫粘附现象早已熟知。此受体也称为c3b受体或c3b/c4b受体。据报道,红细胞上的cr1数约为50~1400个/细胞,其数目显著少于b细胞和吞噬细胞,但体内90%的cr1却存于红细胞上。

提纯的cr1为分子量约200kd的糖蛋白,但后来发现它有4种分子量不同的同种异型。最近,wong等(1986)已经阐明,分子量的差异是由于基因不同所致。

cr1的免疫功能可能有以下几方面:①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上的cr1,可与结合在细菌或病毒上的c3b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②促进两条激活途径中的c3转化酶(c42),c3bbb)的激活;③作为i因子的辅助因子,促使c3b和c4b灭活;④红细胞上的cr1可与被调理(结合有c3b)的细胞、病毒或免疫复合物等结合,以便运送到肝、脾进行处理,sle病人免疫复合物量明显增多,其红细胞膜上的cr1在体内有运送免疫复合物的作用;⑤b淋巴细胞膜上的cr1与cr2协同作用下,可促使b细胞活化。

二、cr2(cd21)

cr2旧称c3d受体,已经证明,它是b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cr2配体按其亲和性的高低程度依次为c3dg、c3d、ic3b。c3b亲和性虽低,但亦可与其反应。

cr2的免疫功能尚未阐明清楚,但实验表明,当加入cr2配体时可使b细胞活化。据此推想,在抗体的二次应答中它也许会想某种作用,即借结合在抗原复合物上的c3裂解产物,引起针对该抗原的二次抗体应答。

三、cr3(cd11b/cd18)

cr3亦称为ic3b受体,cr3的配体是ic3b’但cr1、cr2、也和ic3b反应。cr3与配体结合时尚需有二价离子存在,为其特点。

cr3是由分子量165kd的α链(cd11b)和95kd的β链(cd18)非共价结合的糖蛋白’识别此分子的单克隆抗体有mac-1和mo-1等。cr3与cr4(cd11c/cd18)有共同的β链,因此其功能也多有相似之处,白细胞粘附缺陷病(leucocyteadhesion deficiency)病人缺乏这种共同的β链。病人的中性粒细胞虽正常,但不能停留在感染的部位,因此病人易反复遭受感染。这表明cr3和cr4均与吞噬功能密切相关。

四、cr4(gp150/95’cd11c/cd18)

单细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篇6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1、“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主要用的是哪种繁殖方式?( )A.有性生殖 B.扦插 C.嫁接 D.压条2、下列属于有性生殖的繁殖方式为 ( )A.用根繁殖 B.用茎繁殖 C.用种子繁殖 D.用叶繁殖3、菜青虫可发育成A.蚊子 B. 蚕蛾 C.苍蝇 D.菜粉蝶 ( )4、家蚕的发育过程为 ( )A.受精卵蚕蛹蚕蛾 B.幼虫蛹蚕蛾 C.受精卵蛹蚕蚕蛾 D.幼虫成虫5、雌蛙与雄蛙之间抱对的意义是 ( )A.抓住雌蛙,防止雌蛙逃走 B.培养感情,建立起相对稳定的配偶关系C.雌蛙与雄蛙之间的识别 D.雌蛙与雄蛙同时排出卵细胞和精子,提高卵细胞受精的可能性6、青蛙的发育方式是 ( )A.完全变态发育 B.变态发育 C.不完全变态发育 D.两栖发育7、所有的鸟均具有 行为 ( )A.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 B.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 C.求偶、交配、筑巢、产卵 D.求偶、交配、产卵8、鸡蛋中可以发育成小鸡的结构叫做 ( )A.胚盘 B.卵黄 C.卵白 D.胎盘9、“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自然界普遍存在着 ( )A.生殖现象 B.遗传现象 C.进化现象 D.变异现象10、下列哪项不是生物体的性状? ( )A.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 B.生物体的生理特征C.生物体的行为方式 D.生物体的生殖发育方式11、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狗毛的黄色和短毛 B.豌豆的绿色和圆粒C.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D.狼的黄毛和狗的白毛12、决定生物的某个具体性状的是 ( ) A.细胞核 B.基因 C.染色体 D.遗传物质 13、下列关于性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子代的性状和亲代完全相同 B.可由亲代遗传给子代C.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D.性状就是生物的各种特征14、人的下列特征中,属于同一性状的是 ( )A.单眼皮和双眼皮 B.高鼻子和大眼睛 C. 高个子个胖子 D.黄皮肤和蓝眼珠15、下列有关染色体数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同种生物细胞内数量相同,而不同种的生物往往不相同B. 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成对存在,生殖细胞内则成单存在C. 水稻一个体细胞内含12对染色体,一个生殖细胞内含6对染色体D. 受精卵内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一样16、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我国科学家是 ( )A.牛顿 B.达尔文 C.米勒 D.袁隆平17、亲代的遗传物质传给子代是通过 ( ) A.体细胞 B.受精卵 C.生殖细胞 D.胚胎18、下列关于性状遗传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B.一对相对性状纯种亲本杂交,后代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性状是显性性状C.隐性性状是不能表现出来的,所以它不能遗传D.隐性性状是由两个隐性基因所控制的19、下列关于人体内遗传物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染色体23对 B.DNA分子46个 C.基因46对 D.基因数万对20、如果某生物体细胞中含有12对染色体,那么在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 A.12条 B.6条 C.12对 D.6对 ( )21、DNA主要存在于 A细胞质中 B细胞膜中 C细胞核中D液泡中( )22、某细胞中有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下列图解中正确的是( )23、一只白色公羊与一只黑色母羊交配,生下的小羊全部表现出白色,此现象可解释为 ( ) A .黑色母羊必为Aa B .白色公羊必为Aa C.控制黑色的基因消失了 D.控制黑色的基因未消失但不表现 24、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目的是 ( ) A.防止遗传病的发生 B.防止遗传病的传播C.减少遗传病的发生机率 D.缩小遗传病发生的范围25、人的性别决定是由精子类型决定的,这是由于它有 ( )A.两条X染色体 B.两条Y染色体 C.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 D.一条X染色体或一条Y染色体26、有一对夫妇第一胎生育了一个女孩,那么他们第二胎生育男孩的可能性为( )A.1/4 B.1/2 C.1/6 D.1/827、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 )A. XX B. XY C. YY D. XXY28、人的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是 ( )A.23对 B.23条 C.22对 D.22条29、人类精子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 ( )A.44+XY B.22+X和22+Y C. 22+XY D. 22+X 或22+Y30、性染色体存在于 ( )A.体细胞中 B.配子中 C.受精卵中 D.以上都存在31、能遗传的变异是由下列哪项引起的 ( )A.个体生长很快 B.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C.个体发育很好 D.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32、下列变异中,属于可遗传变异的是 ( ) A.经常练习举重的人,胸肌发达 B.一对正常夫妇生育白化女儿 C.长在暗处的玉米矮小 D.肥水充足处的大豆植株高大33、生物变异首先决定于 ( ) A.环境 B.遗传物质 C.环境和遗传物质 D.生物个体大小34、原始大气不含有 ( )A.水蒸气 B.氧气 C.氨气 D.氢气35、原始大气中的气体形成简单的有机物(如氨基酸)的条件是( )A.高温 B.紫外线 C.闪电 D.以上三项都是36、米勒和其他学者的实验说明的是 ( )A.原始地球能形成原始生命 B.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中 D.紫外线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形成原始生命37、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进化系统树)来看,地球上现存的动、植物中,等的动物和植物依次是 ( )A.爬行动物和种子植物 B.鸟类和被子植物C.哺乳动物和裸子植物 D.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38、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原因是 ( )A.生物遗传的结果 B.生物变异的结果C.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结果 D.生物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39、达尔文的进化学说是 ( )A.生存斗争 B.用进废退 C.自然选择 D.遗传变异40、自然选择是通过 ( )A.生存斗争实现的 B.生物的遗传实现的C.生物的过度繁殖所引起的 D.生物的变异实现的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0分) ”填在答案表中)41、(5分)是非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雄蛙能鸣叫,雌蛙不能鸣叫。 ( ) (2)生男和生女的几率是相等的。 ( ) (3)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 ( ) (4)生男和生女主要是由女方来决定的。 ( ) (5)变异对于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而遗传对于生物的进化没有意义。( ) 42、(5分)连线题: (1)胚盘 A 供胚胎发育用的养料(2)卵黄 B 胚胎发育所需的氧气(3)卵白 C 起保护的作用 (4)卵壳、壳膜 D 供胚胎发育所需的水分及养料(5)气室 E 发育的部位43、(3分)科学家经过考证,推测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 到陆生、由 到复杂、由 到高等。44、(1分)________是生命的摇篮。 45、(1分) ________是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最主要证据。46、(3分)人的性别决定与 染色体有关:则男性的表示方式是 ,女性的表示方式是 。47、(2分)我国婚姻法规定:__________和__________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48、(2分) 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 和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 。49、(5分)右图是染色体、DNA和基因关系的示意图,请看图做答:(1)图(一)是表示 (2)图(二)中B是 A是 ,其中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图(三)中控制生物性状的是 。50、(3分)黏虫是一种危害多种作物(如玉米、小麦等)的害虫,下面是黏虫发育多的四个时期的形态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①蛹 ②卵 ③成虫 ④ 幼虫 (1)黏虫的个体发育顺序是___ (填代码),它的发育属于 ___发育。(2)与黏虫相比,蝗虫的个体发育不经过的时期是_________(填代码)52、(5分)下图是生男生女的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男: XY 女: XX 精子:X或Y 卵细胞: X 子女: XX XY (女孩) (男孩)(1)男性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组成是( ) A. XX B. XY(2)(2分)男性生殖细胞(即精子)的性染色体组成有___________或__________两种。而女性生殖细胞(即卵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只有_______一种。(3)当含_______性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时,将生女孩。

单细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篇7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的必修课程的相关标准和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生物学科考试大纲(试行)》,并结合我省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

1.导向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生物学科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2.基础性原则。突出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又兼顾覆盖面,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不出偏题和怪题。

3.科学性原则。试题设计必须与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同时能够突出生物学科的特点,试题文字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4.实践性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生产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关注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前沿。

三、考试目标要求

按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分别从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的角度,把考试目标划分为如下5个要求层次:

1.了解水平(以A代表):能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2.理解水平(以B代表):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3.应用水平(以C代表):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4.独立操作水平(以D代表):能够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和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5.认同水平(以E代表):能够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等。

三维目标作为有机整体,主要通过知识为载体,综合地进行考查。

四、考试内容

本考试的范围包括《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其具体内容如下:

1.《生物1:分子与细胞》模块

(1)细胞的分子组成

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2)细胞的结构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阐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3)细胞的代谢

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举例说明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描述细胞呼吸及其原理的应用。

(4)细胞的增殖

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5)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描述细胞的分化;举例说出细胞的全能性;描述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关注恶性肿瘤的预防。

2.《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

(1)遗传的细胞基础

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描述配子的形成过程和受精过程。

(2)遗传的分子基础

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描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概述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描述DNA分子的复制;描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3)遗传的基本规律

分析孟德尔实验的科学方法;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描述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概述伴性遗传。

(4)生物的变异

举例说出基因重组及其意义;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简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举例说出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5)人类遗传病

列出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体病);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6)生物的进化

描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描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举例说出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3.《生物3:稳态与环境》模块

(1)植物的激素调节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简述生长素作用;列举其他植物激素;举例说出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2)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简述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简述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举例说出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描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种群和群落

列举种群的特征;描述种群的数量变动;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描述群落的演替。

(5)生态系统

描述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生态环境的保护

描述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认同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五、考试形式

纸笔测试,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六、试卷结构

1.题型:包括选择题(第Ⅰ卷)和非选择题(第Ⅱ卷)。其中选择题为单项选择题(四选一)。

2.题量及占分比例:选择题30题,占60%;非选择题7题左右,占40%。

3.各模块内容比例:《生物1:分子与细胞》约占40%,《生物2:遗传与进化》约占30%,《生物3:稳态与环境》约占30% 。

单细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篇8

2、精细胞与卵细胞产生方式与作用;

3、八大系统具体内容以及各种系统的作用;

4、显微镜的具体组以及操作方式;

5、鉴定食物中含有淀粉、糖类、脂肪的主要方法及其操作步骤;

6、消化功能的含义以及具体功效;

7、人体的基本组织;

8、单细胞与多细胞的形态特征以及生命活动特点;

9、生物圈具体内容以及功能作用;

10、生物的具体分类。

上一篇:校园智慧宿舍管理范文 下一篇:农业经济产业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