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能源与环境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5:43

对能源与环境的认识

对能源与环境的认识篇1

论文摘要:学习环境设计是教学理论领域的两大主题之一。随着知识媒体概念的提出及不断发展,它对学习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呈现教学信息、构造仿真情境、创建虚拟学习空间、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学生评估等几个方面。

学习环境设计是教学理论领域的两大主题之一。环境因素与人类学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促进人的学习,不良的学习环境会抵消教育、教学的作用和影响。将环境因素纳入人的学习过程来考虑,体现了整体的思想观念,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观念上的转化。

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超文本与超媒体,数字电视等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即形成一种数字化生存的环境,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需求,它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这种数字化生存环境,对我们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

虽然“知识媒体”对教育系统的渗透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它的介入,使现代教育在很多领域都显示出了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一、知识媒体

1.什么是知识媒体

“知识媒体”由Mark Stefik在1986年首次提出来的,他的出发点是认为只有将人工智能技术和因特网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个术语本身强调的是在远程教育中,要优先考虑学习规律和认知科学,然后才是技术。

目前知识媒体是个倍受关注的焦点,很多国家都成立了知识媒体研究所。经过各种研究发现,各种技术与媒体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不存在一个万能的媒体或技术,最有效的媒体与技术是各种媒体与技术的有机融合。因此,我们把以多媒体、远程通信、虚拟现实及认知科学有机融合后的媒体集合称之为“知识媒体”。它的内涵是指由计算机、远程通信及科学相结合而成的作为辅助人类高级认知、扩展人类学习技能与知识领域的技术与媒体。

从定义可以看出,知识媒体可以认为是一种整合环境、平台。它并没有扩展传统媒体的范围,知识媒体扩展的只是人们对传统媒体应用的思想,即“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类的学习,传统媒体应该如何恰当地组合应用?”对于回答这个问题的思想。

如果泛义地理解,我们可以将知识媒体理解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技术,只要能促进人类的学习,增强创造力,促进知识的建构,有助于知识的共享、获取和理解的方法,都可以认为是知识媒体。

2.知识媒体的特点

知识媒体有以下5个显著特点:

(1)知识媒体同时涉及数据和过程:可以通过自己的计算,计算出新的事实,根据媒体自身的规则和不同户的操作来配置和显示不同的信息。

(2)知识媒体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来传播,它尤其适合协作:时空己经不是障碍,通过新的知识媒体,信息都可以传播。尤其对公司而言,可以广采众家之长,让所有人畅所欲言,协同完成既定目标。

(3)知识媒体包含任务空间和人际空间:任务空间是指我们完成工作(写作、绘图和计算等)的环境,而人际空间是指我们和其他人交流的环境。新的知识媒体可以使在计算机上工作的合作者共享一个虚拟的工作空间(即任务空间),但是他们可以通过一种设备(人际空间)看到对方。这就是新型知识媒体的作用。

(4)知识媒体是可扩展的,而且它的行为是可以由用户来控制的:媒体本身能被修改和加强以适应用户的感觉、认知和任务的需要。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现代的工具软件比如word,我们可以把最常用的功能放在最方便使用的地方。

(5)知识媒体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可以有效地减轻人们的认知负荷:知识媒体的构建基础是对人的认知与思维过程的建模,通过对认知与决策过程的某些需要大信息量的认知加工过程的模拟,可以有效地减轻人们的认知负荷,提高知识管理与决策效率。知识媒体不是让软件完全取代人的思考,而是增强人的思考。

总之,知识媒体的核心在于促进人类的学习,促进知识的共享。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界定,较有影响的观点是学习环境的场所观和资源与关系说。场所观认为学习环境是一种学习场所。资源与关系说则认为学习环境不是简单物理意义上的场所,而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其中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这两种观点未能反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内容。我们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概括为是一种支持学习者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这里的学习资源包括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人类教师等物理资源,以及任务情境等软资源,其中任务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任务情境是在学习环境中起着集成其他各种学习资源的作用。一种学习环境是否是建构主义的,关键看任务情境的性质。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我们理解知识媒体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各种媒体优化组合以促进学习者更好地学习的新技术。这一思想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是很有益处的,我们可以认为知识媒体更适合进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

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乔纳森在1997年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型(Constructivist LearningEnvironment,简称CLE),见下图。

CLE模型由问题、相关的实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与协作、社会背景支持六部分组成。

问题:它处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中心,是学习者要尝试解决或决心要解决的各类问题。它包括疑问、项目、个案等。

相关的个案或事例:通过这些相关个案或事例为初学者提供相关经验,这对于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信息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有关问题的详细背景,学习必须的预备知识等。 认知工具:常用的认知工具有六类:问题/任务表征工具、静态/动态知识建模工具、绩效支持工具、信息搜索工具。

会话与协作工具: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以为合作学习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使学习者之间进行讨论,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使学习者重新建构知识,进而扩大其认知结构。

社会背景支持:CLE模型所设计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三种教学策略:建模策略、教练策略和支架策略。

三、知识媒体支持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

从黑板、粉笔等传统媒体到形象直观、声形兼备的多媒体,再到计算机网络,虽然弥补了传统媒体中的一些不足,但在培养学生的素养和创新能力,以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知识媒体则可以将网络与其他各种媒体恰当结合,它比过去的多媒体教学又有了一定的改善。因此,以CLE模型为基础,我们利用知识媒体来进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可以达到比传统媒体或多媒体进行的学习环境设计更好的效果。

从知识媒体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它对于设计学习环境具有很多优势,首先它考虑到了学习规律和认知科学,其次知识媒体以学习者为中心,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再次知识媒体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可减轻人们的认知负担,增强人们的思考。

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模型出发,结合知识媒体的特点,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知识媒体在学习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1知识媒体呈现教学信息

传统的各种媒体向学生呈现信息时,只是简单地显示事实以及对事实的解释说明,所有学生接受到的是相同的信息,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知识媒体则可以同时设计数据和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或过程计算出新的事实,比较有利于学生的

发现式学习。知识媒体可以根据自身的规则和不同的操作为不同类型的学生配置和显示不同的信息,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2.利用知识媒体,构造仿真情境,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

学习活动的真实性被认为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真实的任务情境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任务情境与将来实际应用的情境相似,有助于学生获取高度概括的理解。

通过知识媒体,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与当前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模拟现实,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仿真情境中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3.通过知识媒体为学生创建虚拟的学习空间,实现学生的协作、交流

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我们可以通过诸如视频会议、网络会议、LotusNotes软件等,以及各种论坛、聊天室等实现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间的实时或非实时的对话,以进行协作学习,最终学生们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知识媒体可以使计算机上工作的合作者共享一个虚拟的任务空间,在这个任务空间中实现与他人的交流,从而实现了人际空间。

4.通过知识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环境

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时,不论是进行自主学习还是协作学习,都需要大量的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并且需要有一些学习工具的支持,知识媒体则可以满足这些需要。

互联网是信息的海洋,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知识媒体还为学习者提供了认知工具,如word等一些现代工具软件可以对获得的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并且知识媒体将这些软件中常用的功能都放在方便学习者使用的地方。由于知识媒体考虑到了学习中的认知科学,所以这些工具软件在使用时要比作为普通软件使用对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5.知识媒体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评估学习环境的设计与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评价、反馈与修订使学习环境趋向更合理。

通过知识媒体,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比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递交作业,把作业到网上或Blog里,这样便于教师和其他同学对个人进行评价,还可以利用电子档案袋进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自评,并且通过它既可以评价学习结果,还可以评价过程。另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各种展示软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以便于学生间的互评。

四、结束语

对能源与环境的认识篇2

    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新课标中列入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必须要有全民意识,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最终要依靠科技的进步,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寓环境保护教育于物理教学中是我们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充分运用教材,在课内渗透环境教育

    我们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因此,要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充分理解。对现有教材认真分析,挖掘现在教学中包含的环境教育的好材料。现行的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有许多章节是环境教育的内容。声学方面主要向学生介绍噪声污染对人造成的危害,如烦躁、耳鸣、头痛、失眠、恶心等,严重时还危及生命。光学方面主要向学生介绍现代歌舞厅闪烁旋转的彩灯、低能彩色激光、黑光灯、夜晚装饰城市的探照灯、各种霓虹灯、玻璃幕墙等会造成光污染。电磁方面主要向学生介绍无线电发射台,人们常用的电视机、手机、电脑、微波炉、日光灯等都能带来电磁污染,会造成人头晕、睡眠不好、乏力、头疼等,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物质形态方面主要向学生介绍各种仪器、仪表上的废旧电池,乱堆乱放的废旧物品,各类垃圾以及使用后废弃的塑料纸、塑料袋等都会造成固体废物污染。

    在教学中让学生清楚,当今人们对现代社会生活质量的要求赋予新的认识,特别对于大城市,它已不仅仅是高楼、轿车和家用电器的人均占有率,更着眼于它的环境,即声、光、大气、固体环境污染的程度。大城市自然环境的优劣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

    九年级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中主要介绍了不同的能源,能源与人类生存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我国能源的现状和未来能源

    的开发。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提出以下具有环境教育的问题:①目前的能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②节能有何重要意义?③可以开发的新能源有哪些?它们有何优点?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搜集信息,翻阅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总结,使学生形成节能意识,对能源使用的负面影响有清醒认识,提出治理的方法。

    在讲托里拆利实验时要用汞做实验,汞是有毒的物质,借此就列举日本水俣湾事件。从而使学生明确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学生们上课时都非常投入,积极发言,气氛活跃,印象深刻。

    二、举办物理知识讲座,组织调查和参观,拓宽环保知识

    对处于世界观、自然观逐渐形成时期的青少年,如果环境教育过于偏重认知,就只能停留在死记硬背一些知识上,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消解对周围环境的美的体验。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实践活动更能激活课堂教学所提供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与环境的直接对话,使一些自然现象变得生动起来。

    学完第一章的“噪声”一节后,我们举办了“噪声——致人死亡的慢性毒药”为主题的讲座,学完比热容知识后,带领同学去省气象台参观,了解太原地区气候的变化,请科技人员介绍“热岛效应”模拟“温室效应”,通过对比热容概念的知识迁移,学生意识到这些负面效应改变了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由于人口激增,森林面积锐减,全球气温上升,干旱地区扩大,南极冰层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和一片片陆地将变小。认识到人类必须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在专题教育与学科进度匹配的前提下学生达到了认识与情感并重,物理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的结合,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思想认识也有了提高。

    三、细化研究性学习目标,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进行环境教育并不能只停留在宣传教育上,应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物理课本第一章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观察你家或学校周围的声音情况,分析噪声产生的原因。我们结合环境教育细化了学习目标:①对此环境,感觉如何?②和这个环境相关的个人和群体,各自所持的价值观和态度有什么差异?我自己的感觉是什么?③保护本地环境,我的责任是什么?我能怎么做?

    针对太原煤矿多的特点,我们细化了参观洗煤厂的目标:你参观的目的是什么?你对洗煤厂的环保有何忧患意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你打算如何从自身做起?

    这样鼓励学生自主自觉参与环境保护。让学生具有亲身体验的机会,了解现实情况,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物理课堂教学具有知识容量大、时间紧凑的特点,能够成为环境教育知识积累的主渠道,但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

对能源与环境的认识篇3

一、明确教育教学目标,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为培养初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化学教师要制定好环境保护教育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中在学习中建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

1、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传统的化学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和危害,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学会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会运用化学原理消除污染。

2、充分利用教材、网络和社区资源,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3、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爱护环境、关爱他人的人生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有些化学实验会产生有害气体、有害废水等有害物质,对教室、实验室等造成污染,甚至影响到师生健康。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对每一个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实验,都要强调注意事项,讲解如何避免污染,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与环境有关的实验,都是一个很好的教材。环境保护无小事,环境保护从身边做起。

1、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要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或稀的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硫,硫粉的用量要尽量的少,只要不影响到实验现象即可,若实验后还有硫没有燃烧完,要及时熄灭,不能让其持续燃烧,防止二氧化硫逸散到教室中造成污染。

2、做一氧化碳还氧化铜的实验,为防止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尾气不能直接排放,要用气球收集或直接点燃,并引导学生讨论是否还有更科学的处理方法?(用导管把尾气引到氧化铜下方点燃,既可防止污染,又可节约能源)

3、在做酸、碱与指示剂作用、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时,把其中的许多反应改成微型实验,改在点滴版上做,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也减少了废液的产生。对实验后的废液,要求统一倒在指定的地方,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三、结合具体例子,加深学生对环境污染危害的认识

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巨大贡献,工农业的发展促进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

化学与工农业的生产紧密联系,为了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在教学进程中,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环境污染造成危害的影像和图片资料,对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介绍一些具体的真实事件,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生产中若只重视生产而忽略环境保护,其后果不仅是造成环境污染,甚至严重危害到人类的健康。

1、在空气污染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份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如: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至9日,大雾笼罩英国全境。从11月28日到12月6日,就有4千多人死亡,直到60年代才查清这次烟雾事件是由于烟雾粉尘中含有三氧化铁,促使空气中二氧化硫生成硫酸雾,吸入人体后导致死亡。

2、在爱护水资源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水休污染,不仅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还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如:紫金矿业污染事件, 2010年7月3日,福建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废水渗漏量达到9100立方米。事故造成汀江大部分水域严重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汀江沿岸及水库的养殖业遭受灭顶之灾,约400万斤鱼被毒死,当地居民停止饮用自来水,靠买瓶装水生活。

3、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教学中,让学生正确理解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摄入一定量的有害元素就可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如三鹿奶粉污染事件,2008年婴幼儿食用三鹿婴幼儿奶粉后,导致众多婴儿患有肾结石,最终确认“人为向原料乳中掺入三聚氰胺是引入到婴幼儿奶粉中的最主要途径”。其后此事件涉面及扩大,许多制造商的奶制品被揭发也含有三聚氰胺。后来,这个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中国企业500强企业“三鹿集团”最终破产。

四、开展社区环保调研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社区活动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社区资源,有效地开展与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环保参与意识,争当环保小卫士。

1、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积极开展与环境有关的社区调查活动,引导他们发现环境问题、展开探究、获取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密切联系现实和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如:组织学生参观本地企业如造纸厂、合成氨厂的生产和废水处理性况;组织学生调查本地水域中水葫芦狂长的状况;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提出治理的初步意见;组织学生调查常见食品添加剂种类,讨论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通过以上活动,可以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环境污染的能力。

2、积极开展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增强环保意识;初步学会分析与解决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养成绿色消费的新观念。如在有机合成材料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限塑令”实施后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本县县城的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进行了社会调查。通过活动,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杜绝塑料袋从根源上消除白色垃圾蔓延在我国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我国国民已经非常习惯于使用塑料袋,积习难返,因此即使限塑令实施以后,使用塑料袋的人还是占绝大多数。通过了解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激发自身的环保意识,并有意识地影响身边的人。让每个人都能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引导消费者尽量少用塑料购物袋。

对能源与环境的认识篇4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环境保护 环保意识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倡导“人与生物圈”的课程理念和课程主线,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当今环境形势不谋而合。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唤起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一、紧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新的生物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分别串起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与环境、动物的运动与行为、生物圈中的人、健康的生活等十个单元内容。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教材中的很多环境保护内容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满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供了全面的参考,如“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苔藓植物、藻类植物是空气和水污染的指示植物,青蛙的捕食等等都与环境有关。教师可以紧扣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生物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有机统一。

又如,在学习“空气质量与健康”时,首先,我通过展示沙尘暴图片要求学生思考,并在思考中质疑“这是怎么回事?”然后,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及课前搜索的资料分析“为什么会这样?”最后,在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环境问题探究“怎么办?”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如以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严禁乱砍乱伐等方式提出解决办法。这样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迫切感受到自己这一代人所肩负的重任,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把环境保护的意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如不抽一根烟、节约每一滴水、爱护花草、珍爱小鸟的生命等,从而使得环境保护的意识如空气一般充满身边的空间。

二、有效利用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初中生物教材中设计了许多“课堂活动”内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进行环境教育。通过活动去经历,去感受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明显。如实验室中检测同学们从不同地点收集到的水,了解水污染的状况,进一步认识到环境破坏对生物造成的危害,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首先,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动脑动手。如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活动,让学生当堂测试讲台前以及教室中间和后面的尘埃粒子数量,让学生知道讲台前尘埃状况,并认识到教师的职业病――咽喉炎与粉尘的密切关系,从而清醒的认识到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危害所在。

其次,引导学生在课后活动中观察发现。学校和周边的生活区本身就是一个环境,对学校及周边环境进行观察,学生也可以以小见大,窥微知著。例如,对学校商店、垃圾筒白色污染的观察与统计,对学校植被情况及数量的调查等,从身边小事小景中推测计算大事大景,从而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培养自己的环保意识。

再次,引领学生对具体环境问题引发思考,如藏羚羊的灭绝、河中的水不再能喝、癌症患者越来越多等现象,探询深层次的原因或症结所在,从而认识到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态度,以及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程度。

三、加强课外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要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生心灵当中,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针对环境所包含的范围,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环境问题的调查、分析,选择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可行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耳闻目睹以及资料的采集与分析,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初步探索环境,学会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

1.组织学生参观考察

通过调查访问等亲身体验活动,学生对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产生共鸣,从而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如组织学生考查学校周边的山林,并指导学生辨认山林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观察他们的生长状况。又如利用寒暑假布置学生按要求进行生态资源调查,如“身边的水资源状况,城镇生活垃圾的处理情况”等,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有的同学写出了“现在村民将大量的水稻稻草在地里烧掉,而它们恰恰是很好的有机肥料,这样做不但浪费资源而且造成环境污染。”通过调查,学生亲眼目睹环境污染的现实和危害,真正树立起环保的责任心。

2.组织环保兴趣小组,进行环保实践活动

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开设环保兴趣小组,指导小组成员学习环保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利用校园空地开展绿化实践活动,对校内外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行监测,到社区进行噪音监测及对生活垃圾分析等,学生通过环保活动,不但巩固和加深课内知识、拓宽知识面,而且发挥个性特点,成为环保小卫士。

3.开展环境问题专题讲座

结合教材中的环境知识,用身边的材料做例证,进行环境专题讲座,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付诸于环保行动。如讲“人与环境”中的水资源短缺时,有的同学认为本地水资源丰富,根本就不用节约用水。在请有关专家介绍“我国水资源状况后”,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状况有了深刻认识,知道了“我国600多个城市,300多个缺水,其中有185个严重缺水,而我们本地也面临着水资源严重污染的问题”,增强了节水意识并付诸于节水行动中。在生活中,用洗脸水冲厕,用淘米水浇花,总结出许多节水小窍门,并将这些经验介绍给社区居民,使大家共同参与到节水行动中。

4.利用相关节日,进行环保宣传

以“植树节、爱鸟周、无烟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土地日”等为契机到街道、到农村进行环保宣传,介绍铝污染、白色污染的由来和危害,让居民认识到环境污染就在你身边,从而认识到污染的危害,自觉加入到环保行动中。

四、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教师要有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才能自觉地挖掘学科中的环保教育的内容,把生物知识和环境教育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发挥较好的作用。

二是收集资料,分类整理,做到教学时有备无患。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带着一双关注环境的眼睛,在网络、报刊、新闻媒体上收集与环境有关的资料,用敏锐的触觉捕捉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明确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现实情况。

三是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用积极的环保行动影响学生,以身示范,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谭兴云.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光明出版社,2003,11.

[2]冯莉.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对能源与环境的认识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保意识;环保知识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因而,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

一、结合我区普遍认同的“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保教育模式,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一)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有关。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二)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三)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向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一)智能教育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二)道德教育内容。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三)行为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三、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通过设计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高中《地理》下册“新能源”一节时,设计“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核电站是全世界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焦点之一,有些学生认为核能是一种清洁、廉价、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应积极发展核电站;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灾难性的核事故固然罕见,但人们不能忽视来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威胁,应削减或停止核电发展计划。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对核电不同的看法。通过激烈的争论,其意义远不止是让学生知道应该不应该发展核电站。

(二)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

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下册“城市形成和发展”一节时,结合林芝地区八一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立林芝地区?”学生在课余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部门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通过资料综合、数量统计,得出林芝地区的成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人类认识、利用、改造环境的表现。也有些学生认为林芝地区八一镇的成立象“摊大饼”破坏了大量优质的耕地,对于人均耕地本来就很紧张的林芝来说,林芝的设立是不合理的。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学生不掌握这个过程,就无法做到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无可谈起,因为真正使学生信服又能理解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参与学习过程后获得的。

(三)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结合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到工业区考察,参观制药厂的污水处理设备,并听厂领导的介绍。同学们对工业“三废”的治理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

3.结合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同时也深化了地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

对能源与环境的认识篇6

关键词:通识教育;清洁生产;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春涛(197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大学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地方高校清洁生产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93-02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学本科教育中备受关注。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实施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环境通识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环境素质,丰富大学生环境知识和技能,倡导正确的环境行为,促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建立积极的环境意识。

一、我国高校环境通识教育的现状

与专业的环境教育相比,环境通识教育起步较晚,1994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被认为是高校进行环境通识教育的政策依据和指导原则,[1]首次提出在高校普遍开设“环境与发展”课程,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自1995年以来,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环境类通识教育课程,如“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概论”、“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环境保护概论”等,对大学生环境知识的普及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近期一项调查表明,[2]在过去十年间(2001-2011年),大学生对环境政策、环境热点问题及环境污染事件的关注度较高,表现出较强的环境意识,但环境知识却停留在公共媒体和中小学教育的肤浅层面,大学生的环境知识与环境行为之间没有形成正向的比例关系,经常表现为环境知识和环境行为相脱节。可见,大学环境通识教育应着眼于普及和深化相关环境知识,让学生学会深入认识和分析环境问题的本质,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接受环境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对环境意识、环境情感、环境态度、环境行为和环境责任感的强化。目前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环境问题复杂多变,环境通识教育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其作用及地位日益凸显,已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教学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环境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二、建设“清洁生产”通识课程的重要性

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清洁生产以节能、降耗、减少污染为目标,通过对生产全过程实施改进设计、改善管理和综合利用等措施,实现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的基本要素是污染预防,强调在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削减污染物的产生。清洁生产是人类环境污染防治战略转变的必然结果,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推行清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清洁生产”课程作为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清洁生产的基础理论知识、清洁生产的法律体系、清洁生产工艺、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学等,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理念解决现有环境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综合素质强的环保科技人才。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将“清洁生产“课程建设成环境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让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学会用清洁生产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有利于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环境行为的全面提高,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对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清洁生产”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界定课程教学目标

通识教育又称通才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3]通识教育以训练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的最高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坚实的基础以及健全的人格和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般来说,通识教育目标应包括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和人格与道德方面的培养目标。[4]结合“清洁生产”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作为通识课程,其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获取清洁生产的基本知识,包括清洁生产的基本理论、相关的法律法规、清洁生产的实施途径以及清洁生产理论的应用等,培养学生运用清洁生产的思维方式判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人格与道德方面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深刻意识到清洁生产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实现清洁生产,从源头削减污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对自然负责的道德品性,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道德情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明素养。

2.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

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反映通识教育的基本思想,“通识”的意义在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通识课程要求的是基础性、普适性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有别于专业教育,专业性不能过强,工具性色彩不能过浓。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是对立的关系,科学合理地渗入专业内容,不仅能够教给学生宽阔的专业层面知识,还能锻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以学术的形式思考问题,学会使用抽象的概念或学过的知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清洁生产课程以通识教育为目标,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上要围绕着清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战略这一中心内容展开。内容设置为: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清洁生产思想产生的背景根源、污染防治战略的演变过程、清洁生产在国外的进展、清洁生产在国内的进展、清洁生产概念的形成及内涵、清洁生产的宏观内容和微观内容、清洁生产的实施途径、清洁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现阶段推行清洁生产存在的问题、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清洁生产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时时关注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部等职能部门的新法规、新标准,与时俱进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并不断跟踪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的前沿,选取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的清洁生产案例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使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科学性、灵活性和现实性。

3.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通识教育课程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基于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有学者认为适合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应具有三个特征,即情感的唤起、潜能的激活和人格的塑造。[5]通识教育的面向对象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知识结构和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在课堂上应创造出一种宽松舒畅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创造和想象,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学方法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需要入手,打破单纯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通识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注重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参与式教学法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更加契合通识教育理念。如在讲授清洁生产思想产生的背景根源时,采用案例教学法,以20世纪50-60年达国家的公害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对公害事件的产生根源进行分析;在讲授我国推行清洁生产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时,采用案例教学法并穿插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法,以笔者实际参与的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践为案例,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与老师共同讨论,从政策、企业和公众等不同层次揭示我国现阶段对清洁生产认识不足以及推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讲授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时,采用参与式教学法,让学生以校园或自己为审核对象,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减少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并提出对策,鼓励学生对浪费行为进行批判性评价,提倡废物综合利用,崇尚节俭,实现对学生人格和心灵的培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手段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作为基本教学手段,并适当结合板书。充分发挥多媒体集文本、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优势,通过视听组合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学习环境,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生产过程中污染产生的环节以及从影响生产过程的多个方面削减污染的清洁生产工艺,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促使他们认真思考环境污染产生的根源并寻找解决方案。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内容,采用板书形式,尽量讲清楚,并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学生是通识教育的真正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配合,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随时获取所需知识,形成多方向互动互学的局面。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只有不断探索适合每门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

4.改进通识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质量最为有效的手段。对教学过程中的考核环节进行改革,不但影响到考核效果,还会对其他各教学环节的改进起到促进作用。[6]通识课程考核目的应定位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上,强调考查学生将理论知识加以运用的能力。教师应秉承通识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理念,把学生环境素养及综合能力的提高作为检验“清洁生产”课程教育成败的标准,应侧重于考查学生运用清洁生产的基本原理进行诊断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考核范围应加以扩展,涉及课外知识、当前环境热点问题及清洁生产的前沿领域。课程成绩以平时成绩为主,将学生平时作业、课程论文、参加课堂讨论的表现都纳入考核中。考核题型以主观性试题为主,答案灵活,鼓励学生自由地思考,在不断探索和反思中提升判断能力和综合能力。成绩评定用等级(ABCD)和文字评价,以保证评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王志伟,吴志超.关于高校环境通识教育的认识和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2]徐永荣,佃袁勇,张欣,等.环境教育通识课程内容与方法[J].环境教育,2012,(6).

[3]陈三平,谢钢,杨奇,等.如何将一门理科基础课程建设成通识教育核心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10,(5).

[4]李楠,周建华.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比较与启示[J].科学进步与对策,2011,(14).

[5]郑宇红.通识教育中教学的创新[J].理论观察,2010,(5).

对能源与环境的认识篇7

[关键词]生态环境 保护意识 可持续发展

中华民族诞生在黄河流域。追溯历史,这里必有其生存条件,先民才在此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我国古乐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就是黄河流域自然景观的写照。那么为什么后来却出现“一方水土不足以养一方人呢”?虽同在一块天,同在一块地,今天和当年先民们生存环境条件已大不相同,环境问题已非常严重。当支撑人类文明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消失了,文明也将消失,如古巴比伦王国的衰亡,地中海文明的衰落,虽然中华文明是一种延续下来的文明,但随着环境的变迁,中华文明的中心已从古代的黄河流域逐渐东迁南移。

一、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人为因素

1.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低。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中,人口是第一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都与人口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口问题是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源,人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人要利用和改造自然,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为自己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排放废物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限制其无节制的开发活动,以各种灾害施加报复,人口增长过快已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再加上,人口剧增,教育跟不上,人口的文化水平低,环境保护意识差,法制观念薄弱,也造成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冲击和破坏。

2.法制不健全,人治代替法治。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不足以成为执法部门的依据。某些地方的经济规划、资源开发、工程项目上马等重大决策,仍然由少数官员做出,缺乏专家论证、缺乏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如果再加上这些官员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就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3.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经济活动决策失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甚至现阶段的某些经济活动中,决策人员没有充分认识生态规律,未能从环境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生物资源的潜在价值出发,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有些工程项目,只顾近期或眼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没有认真考虑其生态效益,违背了生态规律,结果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

4.生产技术落后,环境资源过渡消耗和浪费。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水平低,工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人们环保意识不强,管理混乱,因而资源利用率低,废物的排放量大,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面对我国环境问题比较严峻的现实,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深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环境观和资源观,重新思考人类未来的命运,走出全球生态危机的困境,消除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困惑。使人们认识到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社会经济的进步都离不开人,适当数量的高素质人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公众环境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左右着人们的行动,环境意识是调节、引导和控制人们环境行为的内在原因,因此必须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途径

1.环境教育在领导决策层

(1)政府部门

工程上马等一系列经济活动,都是通过政府部门的统筹决策而付诸实施的,所以强化领导决策层的环境意识尤为重要。必须使环境保护意识扎根于他们心里,所想所做都是从环境出发,切忌“说起来重要,计划中重要,实施中不要”的环境意识倾向。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环保政策,要从决策源头控制住环境问题的产生。

(2)环保部门

首先明确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中的职责,然后加大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的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起环保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权威性;再次要加强对环保工作人员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提高环保工作的自觉性和重要性。对于那些能为地方带来财政收入、创造就业机会的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决不能视而不见。

2.环境教育在基层

(1)构筑公众参与的基础

保护生态环境,成功管理自然资源的关键之一是鼓励公众参与,但是公众有时并不清楚他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权利。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管理机构要充分认识到公众参与的必要性,设立专门的人员和预算,使公众获取到清晰易懂的信息,同时增强公众的环境知识,环保意识,使环保宣传社会化、环保意识全民化,形成环保事业人人参与、社会舆论广泛监督的环境保护工作局面;另一方面通过新闻自由及信息法律自由使他们有条件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承认他们有权代表自己的成员作出决定。公众明确了自己的职责、义务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使环境保护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充分发挥公众的能动性,切实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2)环境教育在学校

环境保护教育要从小抓起,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求知欲强,好学上进,对周围自然界充满好奇心,他们的环境意识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环境保护的发展。在中小学校有计划地增设和开展一些环境保护课程和宣传教育活动,使他们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J].世界环境,1995.4.

[2]陈双基.环境教育发展走向[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10.

[3]杨振强,孙铭明.环境意识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9.

对能源与环境的认识篇8

关键词:风景资源;环境影响;绿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5.1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风景资源是指具有观赏、文化、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资源或文化古迹。目前,风景资源的地位角色变得更加重要了,人们对风景资源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其对风景资源的利用程度。现在我们有必要加强对风景资源的认识,科学分析、合理利用,探究出一条处理人与风景资源协调发展的道路。从而充分的利用风景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一章 风景资源的概述

1.1风景资源的概念

风景是自然界体系和社会界体系优化结合的美的环境,包括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风景资源两种。其中自然风景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界中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特殊地质等自然景观,人文风景资源则主要包括文物古迹、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等,具有丰富的观赏、文化或科学研究价值,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风景资源以其独特的文化、观赏、科学研究价值,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与我们的自然与社会之中。[ 方伟.风景资源的环境影响与管理[J].硅谷,2009,(8):166-166.]

1.2发展保护风景资源的意义

发展和保护风景资源意义重大,无论是对发展经济还是保护生态,科学研究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第一,发展保护风景资源有利于科学研究。风景资源在人们对地球发展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起到较好的教育作用;第二,风景资源还有很好的教育价值,利用风景资源的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可以对人们的审美有很大的提高;第三,风景资源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利用风景资源开发旅游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当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1.3风景资源环境影响的现状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风景资源的重视不够,使得人们对于环境的开发一直是征服、占有式的开发,对环境、风景资源的破坏很大。随着近几年来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发生了改变,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方式向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尽管人们对于风景资源的保护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了,但在风景资源环境影响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形势仍不容乐观。

第二章 风景资源环境影响管理存在的问题

风景资源是珍贵的自然资源,随着对自然资源的更进一步的认识。人们深刻的感觉到风景资源在自然资源和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风景资源作为具有科学、文化、艺术等多重价值的资源,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风景资源遭到破坏,将会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尽管人们加强了对风景资源的关注,但其现状仍不容我们乐观对待,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点问题:

2.1监控预警体系不完善

在风景资源的保护中监控预警体系不完善,对风景资源的保护系统不完整。[ 刘骏,蒲蔚然.风景资源-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小议市场经济条件下风景资源开发模式[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26(1):20-24. ]其主要原因包括:第一,环境资源的发展与对其保护不同步,人们刚刚从征服自然的角色中转变过来,对风景资源的保护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对其保护机制还很不健全;第二,缺乏完善的规范制度作支撑,没有完整的规章制度,监督就不会完善,从而完不成对环境的监控预警。

风景资源中出现的监控预警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对风景资源的保护起了极大的阻碍作用。由于监控预警体系不完善,人们很难对风景资源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有效地判断,同时对于风景资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人们也不能及时的作出预测。除此之外,由于监控体系的不完善,人们对于风景资源的破坏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监控预警体系的不完善是造成风景资源损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2.2绿化工程设计与落实不到位

绿化工程设计不到位,工程得不到落实也是制约风景资源保护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第一,绿化工程的设计未能与风景资源、环境资源的保护发展同步。在开发利用风景资源的前就应该做好配套绿化工程的设计工作,做到开发与设计同步,方能使得风景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与社会绿化相适应[ 杨振之,马治鸾,陈谨等.我国风景资源产权及其管理的法律问题--兼论西部民族地区风景资源管理[J].旅游学刊,2002,17(4):39-44.];第二,由于监管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绿化工程落实不到位。风景资源开发中,绿化工程不能落实使得风景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能按照原计划进行,达不到预想中保护风景资源,开发利用风景资源的目的。

绿化工程设计与落实不到位对风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产生巨大的影响。绿化工程不能与风景资源的开发同步发展可能会导致绿化跟不上开发的脚步,如果绿化工程没有在风景资源的开发前设计好的话,绿化工程的建设将不能与风景资源协调一致。绿化工程不落实,风景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就得不到保护。绿化工程是保证风景资源合理发展,合理保护的重要基础。

2.3风景园林项目设计的不科学

风景园林项目设计不科学也会对风景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起到消极的作用,而导致风景园林设计不科学主要包括以下原因:第一,风景园林设计缺乏专门的人才,由于对风景园林的人才的缺失,在风景园林建设上缺乏创新性与科学性,项目设计不科学将会制约风景园林的建设与发展[ 王凤翔,夏建军.环境影响管理与陕西水能资源的有序开发[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07,(3):11-14.];第二,风景园林项目设计缺乏规范的要求缺乏规范性支撑;第三,在基本设施建设管理中忽视了风景园林的建设,没有考虑到环境的影响,在设计风景园林时应充分考虑其周边的环境,所建设的风景园林应与环境相适应,如果园林设计与环境不一致,那么将会是建设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势必会影响两者的发展。

风景园林设计不科学,使其与环境不相适应。项目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其与环境就不能协调一致,协调融洽的环境能够与风景园林设计相得益彰,凸显风景园林的特色,同时适合这个环境的风景园林也能够将环境改变的更好。倘若两者互不相容,环境将会对风景园林的建设与发展起到致约作用,而风景园林也会对环境的平衡造成一定的损坏。

2.4保护风景资源的意识薄弱

保护风景资源的意识薄弱是目前人们开发、保护风景园林所面临的一大障碍。其主要原因包括:第一,人们还没有形成保护风景园林的意识。尽管人们正在从对自然的征服向与自然和谐相处中转变,但在绝大多数人中,对风景资源的保护意识还没有形成,或者对风景资源的保护还不是很重视;第二,人们对风景资源的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力度达不到,人们的对风景资源的认识不够,因此对保护风景资源的意识也相对淡薄;第三,人们迫切开发利用风景资源而忽视了对其保护,一味的追求风景资源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大力开发风景资源带来的后果。

淡薄的保护意识,势必会使人们在开发利用风景资源中对风景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保护意识不足,对风景资源的认识不够,人们单纯追逐风景资源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等等,最终只会使得风景资源越来越稀缺。缺乏对风景资源的保护意识,从根本上抽取了发展风景资源的基石。[ 巩劼,陆林.旅游环境影响研究进展与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4):545-556.

]

第三章 优化风景资源环境影响管理

风景资源是具有科学、文化等多种价值的珍贵资源。是人们接触自然环境,研究探索环境的一条纽带。但在目前对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要针对发现的问题,优化风景资源的环境影响管理,进而充分利用风景资源和保证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

3.1完善环境监控预警体系系统

完善环境监控体系,加强预警系统的建设将会对风景资源的开发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具体措施包括:第一,风景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机制的建设同步进行,建设完整的监控预警机制,不能亡羊补牢,在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控和预警系统之后,在此基础之上发展风景资源;第二,将强对风景资源的规章制度的建设,完善的监控体系离不开规章制度的支持。

3.2加强对绿化工程的设计与落实

在开发利用风景资源的同时应着力加强对绿化工程的设计和落实,协调绿化工程与风景资源开发利用同步进行,保障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措施包括:第一,在风景资源开发之初必须有相应的绿化工程设计基础,确保在未开发之前就已经有了保护的计划;第二,加强对绿化工程实施的检查力度,对风景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加大检查力度,确保绿化工程的落实,在监督规范之下,绿化工程得以顺利的设计实施。[ 王波,汤丽君.环境与经济整体优化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23(3):14-17. ]

3.3科学设计风景园林项目

开发发展风景园林还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使风景园林与环境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具体的措施包括:第一,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培养专业的人才,提高设计水平,同时提高对设计资质的要求,从根本上加强了风景园林设计的科学性;第二,规范风景园林设计,完善风景园林的设计规范,形成一套完整的园林设计规范体系,为园林的设计提供科学的支撑,提高风景园林设计的科学性和科学水平;第三,加大对风景园林建设的重视力度,在基本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当对风景园林的建设有所规划,使风景园林的建设能够与环境相适应,提高园林建设的整体质量水平。

3.4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加强人们环保意识,绿化环境,从源头上切断对环境破坏的产生,从而为开发利用风景资源提供有力的基础。[ 李永红,韩炳越.风景资源保护与景区可持续发展——以岳阳市君山景区详细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09,25(7):49-52.]措施包括:第一,加强风景资源保护意识和知识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对风景资源有了更深的认识之后自然会自觉的保护环境;第二,在教育方面加强对保护环境方面的宣传,使人们树立保护环境,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知道我们风景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化、观赏、科学研究价值,可谓占据得天独厚的的有利条件,但与此同时在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了许多漏洞,比如监控预警系统不完善,绿化工程设计施工落实不到位,风景园林项目设计不科学,人们保护风机资源意识淡薄等诸多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积极探索风景资源的存在状态及环境影响管理。通过科学研究,找出改善措施,力图合理开发风景资源的同时保护环境不被破坏,达到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方伟.风景资源的环境影响与管理[J].硅谷,2009,(8):166-166.

[2]刘骏,蒲蔚然.风景资源-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小议市场经济条件下风景资源开发模式[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26(1):20-24.

[3]杨振之,马治鸾,陈谨等.我国风景资源产权及其管理的法律问题--兼论西部民族地区风景资源管理[J].旅游学刊,2002,17(4):39-44.

[4]王凤翔,夏建军.环境影响管理与陕西水能资源的有序开发[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07,(3):11-14.

[5]巩劼,陆林.旅游环境影响研究进展与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4):545-556.

[6]王波,汤丽君.环境与经济整体优化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23(3):14-17.

上一篇:谈谈对汉语言文学的认识范文 下一篇:网络与新媒体培养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