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6 17:32:04

池塘养殖技术

池塘养殖技术篇1

关键词 泥鳅;池塘养殖;管理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15-01

泥鳅是一种分布广泛、适应性强、对环境要求不高的小型淡水鱼类,在我国大部分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

泥鳅养殖周期短、效益高,5~8 cm幼苗,4~5个月可长至15~20 cm,重量可达15~20 g[1]。1年可投放2次,获利润45万元/hm2以上。现将泥鳅的池塘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 养殖条件

虽然泥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但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对鳅池环境的选择仍很重要。要求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最好能做到自流自排)、通风向阳、光照充足、电力供应有保障的地方[2]。土质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为佳;大小池塘都可,一般面积200~500 m2的较多,池深80~120 cm,水深50~70 cm,淤泥厚度15~20 cm。

2 池塘清整

养殖池以水泥池或三合土池为好,水泥池底部以铺有厚度为15~20 cm的壤土为佳,土池底质不宜为砂质土,池塘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围造,池壁高80~100 cm,进出口用铁丝网或尼龙筛绢围住,筛绢网目0.15 mm,选择面积200~667 m2的池塘。食场上方需搭遮荫棚。

泥鳅苗下塘前10~15 d,应进行清塘消毒,先将池水抽干,检查有无漏洞,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池水深7~10 cm时,撒生石灰1 125~2 250 kg/hm2。如果池水无法排干,用20 mg/L漂白粉进行清塘。清塘后7 d注入新水,注入的新水要过滤。注水后施基肥,培育水质,即在池的四角堆放鸡粪、猪粪等有机肥2 250~3 000 kg/hm2,施肥5~7 d后可以放养泥鳅。

3 放养

泥鳅、大鳞泥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是比较适宜的养殖对象,因而养殖户最好选择这2种品种进行养殖[3]。放养时间一般在9—10月或3—4月,养殖时间为8~9个月,放养规格3~6 cm,要求大小整齐,行动活泼,体质强壮,无病、无畸形。放养前用盐水消毒,在水温适宜时,浸洗30 min左右。放养密度150~500尾/m2。鳅种放养前用5 mg/kg硫酸铜或4%~5%食盐水消毒,水温10~15 ℃时,浸洗20~30 min。

4 饲养

除用施肥的方法增加天然饵料外,还应投喂如鱼粉、鱼浆动物内脏等动物性饲料,及谷物、米糠、大豆粉、麦丕、蔬菜、豆腐渣等植物性饲料,以促进泥鳅生长。但若投喂过多饲料,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大量投喂,或暴雨过后投喂部分未经浸泡的硬颗粒饲料时,泥鳅会出现胀气。这时应全池泼洒盐水,内服消食利胃散、大蒜素及食盐,100 kg饲料添加消食利胃散500 g、大蒜素200 g、食盐300~400 g,连喂5~7 d。拌饲料时尽可能使用黏合剂或面粉,使药粘在饲料上,当泥鳅食药后才能发挥药效。投喂时间分上午、下午2次投喂,上午投喂量占日投饵量的30%,下午投喂量占日投饵量的70%。除此之外,应还做好巡塘工作,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密切注意池水的水色变化和泥鳅的活动情况。如天气闷热、气压低或连日阴雨时,应注意观察泥鳅是否浮头,若浮头严重,应及时采用换水及化学增氧方法[4]。

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在养殖过程中既需要利用肥水培育天然饵料,又需要进行人工投饵。泥鳅下塘后,要根据水质肥瘦及时追肥,一般每隔30~40 d追肥1次,每次900~1 125 kg/hm2,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 cm,水色以黄绿色为宜。及时人工投喂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投饵做到“四定”,即定点、定时、定质、定量。鱼种阶段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5%~8%,成鱼阶段为5%左右,水温高于30 ℃和低于10 ℃时应减少投喂。开始时每天傍晚喂1次,以后驯化改为白天投饲,上、下午各投饲1次,高温季节应在食台上搭遮荫棚。

5 日常管理

加强日常管理,池水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当水色为茶褐色、黑褐色或水中溶氧量为2 mg/L以下时,要及时注入新水,养泥鳅的水要求“肥、爽、活”,定期泼洒5~10 mg/L生石灰,经常使用有益维生物制剂。溶解氧要求3 mg/L以上,pH值7.5左右,鳅苗培育期间,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第1次巡塘应在凌晨,如发现鳅苗群集,这是池塘中缺氧的表现,应立即加注新水或开增氧机。午后的巡塘工作主要是查看鳅苗活动的情况,勤除池埂杂草;傍晚检查水质,并作记录。日常要勤观察,发现水色发黑或过浓时要及时加注新水,一般情况下,7 d加水1~2次,每次换水30~40 cm,注意定期采用漂白粉对食场消毒,每次用药125 g。此外,还应注意随时消灭池中有害昆虫和蛙,经常检查有无鱼病。

6 疾病防治

泥鳅适应能力很强,只要管理得当,避免鳅体机械损伤,一般很少发病。平时应注意预防,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疗,严格控制水质,对水体进行消毒,抓好“三消”,即鱼体消毒、池塘消毒、饲料台消毒。若发现病死的泥鳅应及时捞出,以防止感染其他泥鳅,并及时治疗。

6.1 水霉病

在泥鳅苗的孵化中,秋、冬季水温较低时容易发生水霉病,特别是泥鳅受伤时更容易发病。水霉病症状为体表有白(下转第319页)

(上接第315页)

色绒毛状的水霉丛生。防治方法:鳅卵防治用1 m3水放食盐400 g加小苏打400 g的溶液洗浴1 h;病泥鳅可用3%食盐水浸洗5~10 min,发病严重者可用0.5 mg/kg水霉净浸洗5~15 min。

6.2 赤鳍病

此病对泥鳅的危害很大,拉网损伤、长途运输、水质恶化等都可引起发病。症状为泥鳅的鳍、腹部皮肤与周围充血,有时肠道也出血,在鳍条腐烂处容易感染水霉。常与烂鳃、肠炎并发。防治方法:外用1 mg/kg漂白粉泼洒;苗种放养前应用4%食盐水浴洗消毒;内服药饵,用达克菌、氟哌酸等制成药饵投喂。

6.3 寄生虫病

泥鳅苗阶段的常见寄生虫主要是车轮虫、三代虫、舌杯虫等。症状为被寄生的泥鳅苗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镜检可发现寄生虫。防治方法:用0.5~0.7 mg/kg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或0.5 mg/kg晶体敌百虫泼洒。

6.4 打印病

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防治方法:可用1 g/m3漂白粉或2~4 g/m3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6.5 其他敌害防治

养殖泥鳅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注、排水口应设密网拦滤,严防有害的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进入池塘危害鳅苗种或成鳅。若发现池中有水蜈蚣,应用5 g/m3 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杀灭。

7 参考文献

[1] 黄浦东.池塘泥鳅高效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272-275.

[2] 邱凌云.泥鳅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23):189-193.

[3] 纪红艳,纪庆军.泥鳅的池塘养殖技术[J].黑龙江水产,2007(6):4-8.

池塘养殖技术篇2

1.池塘条件 池塘应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源、电力配套、能排能灌、交通便利。面积以5~10亩为宜,呈长方形,东西走向,通风向阳,池底平坦,壤土底质,水深保持在1.5~2.5米。塘口必须配备增氧、投饵和抽水等机械设备。

2.清塘消毒 冬季干塘后清除池内杂草和池底淤泥(保留淤泥10厘米厚),修复加固塘埂,以增强保水性。清整过的池塘暴晒15~20天后,按100~150千克/亩的量用生石灰加水调配成溶液趁热全池泼洒,并随即用长柄泥耙翻动底泥,使石灰浆与塘泥充分混合,以氧化底层有机物和杀灭有害生物、各种病原菌。另外,用生石灰消毒还能增加水体中钙离子含量,为青鱼的生长提供所需的钙质。

3.培肥水质 鱼种放养前7~10天投施基肥,将用畜禽粪(最好是鸡粪)、生石灰、磷肥混合堆沤发酵而成的有机粪肥施入池底,用量为200~300千克/亩,然后将水位加深到0.8~1.0米,培育基础饵料生物;3~4天后追施EM菌、单胞藻激活素等,增强培水、净水效果,1个星期后可见池塘水体中有大量的浮游生物(主要是水蚤类),此时可选择晴好天气放养鱼种。

4.鱼种放养 投放的鱼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大规格成品青鱼深受市场欢迎,因此,应选择投放强化培育的2龄鱼种进行成鱼养殖,规格为1千克/尾左右。青鱼鱼种的放养密度应根据塘口条件、养殖水平、饲料供应和鱼种规格等情况灵活掌握。放养密度太低,鱼池利用率不高,养殖效益也上不来;放养密度太高,则会导致青鱼生长缓慢,易引发鱼病。为充分利用池塘水层空间,可搭配放养与青鱼在食性上无冲突的草鱼、鲢鱼、鳙鱼、鲫鱼等鱼种,以增加养殖产量,提高养殖效益。鱼种应于2月底至3月初放养结束。苗种放养前用3%~5%食盐溶液浸洗5~10分种,以杀灭鱼种体表和鳃上的寄生虫、病原菌等。具体亩放养量见表1:

5.饵料投喂 通常选择投喂正规厂家生产的青鱼专用颗粒饲料(粒径为4毫米,长度为粒径的1.5~2倍,蛋白质含量应在35%以上)。在离池中心3~4米处搭建饵料台,以便于青鱼集群上浮抢食,发挥投饵机定点、定时投喂的效果。一般每日投喂3~4次,日投饵率为池鱼体重的3%~6%。整个投饵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4~6月份,每日投饵4次,日投饵率为2%~4%;第二阶段为7~9月份,每日投饵3次,日投饵率为3%~6%;第三阶段为10月份后,每日投饵2次,日投饵率为2%。在投喂配合饲料的同时,可适当投喂部分青鱼喜食的螺蛳、河蚬、幼蚌、小虾、蚕蛹等动物性饵料,以加快青鱼的生长。具体投喂时间、投喂量视天气、水温、水质和鱼的摄食、活动情况灵活掌握。

6.水质调控 在青鱼成鱼养殖中,水质调控是一个重要环节。一般每7~10天加新水1次,每次加水20~30厘米深,保持水深在1.5~2.0米,池水透明度在30~35厘米;每月用生石灰对水体消毒1次,以减少水中过多有机悬浮物,保持pH值在7.0~8.5之间;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使池水始终保持“肥、活、嫩、爽”;合理使用增氧机,做到“四开两不开”(即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雨天半夜开、浮头提前开,傍晚不开、阴天中午不开)。在无增氧设备或增氧设备发生故障时,可采用撒施增氧剂的方法提高水体溶解氧水平,溶解氧应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

7.鱼病防治 青鱼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只要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按照要求科学调控好水质,及时做好常规消毒、预防工作,青鱼就很少发病。定期使用含氯制剂全池泼洒,既可调节水质,又可避免青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用中草药、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制成药饵投喂,可预防青鱼的肠炎、烂鳃病。一旦发生疾病,应及时准确诊断、对症用药进行治疗。治疗时尽量使用高效、低毒药物。

池塘养殖技术篇3

1、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1.5~2公顷,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符合淡水池塘用水标准。池塘东西向,光照充足,水深保持1.8~2.2米,池埂宽不渗漏,每个池塘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每0.67公顷水面配投饵机、增氧机各一台。池塘交通、电力配套,生态环境良好。

2、放养前的准备 冬季抽干池水,曝晒池塘,清除过多的淤泥和杂物,保持淤泥深10~15厘米。苗种放养前10天注水10厘米,每公顷用生石灰2250千克(每667平方米150千克)化浆后全池泼洒,彻底清塘。2~3天后注水,注水时要严格过滤,以防敌害生物和野杂鱼进入池内。水注到1米时,每公顷施发酵好的有机肥2250千克,培育浮游生物。

3、苗种放养 放养时间:翘嘴红2月份就开始吃食,因此放养时间应在每年1月底结束,做到早放养、早适应环境、早开食、早生长。

放养规格:苗种放养规格每尾应在15厘米以上,当年可达到每尾1千克以上上市规格,商品率达95%以上。规格过小,当年达不到上市规格。放养规格过大,养殖成本高。每公顷放养15000~18000尾,成活率达95%,放养时经3%食盐水消毒后入池。具体放养密度,还要依饲料来源和养殖水平而定。

质量要求:苗种要求品种纯正,体质健壮,规格均匀,体表光滑,鳞片完整、无损伤,无寄生虫,同一池口要一次放足。

4、饵料来源 有条件投喂适性饵料,如小杂鱼、虾,可提高成鱼的肉质和成活率。也可事先在池中投放部分怀卵的鲫鱼和抱子青虾,让其在池中自然繁殖,作为翘嘴红补充饲料。投喂冰鲜鱼、家禽下脚料和蚕蛹,这样饲料可以降低养殖,发展规模养殖。人工配合饲料主要是专用翘嘴红人工配合饲料,要求蛋白质含量在35%以上。

所投饲料要求无霉变、无污染、无毒性,不得添加国家禁用的添加剂和抗生素。饲料应专设固定的食台,食台附近每周消毒1次,及时捞除残渣余饵,以免腐烂变质,污染水体。

饵料投喂要事先进行一周左右时间驯化,让翘嘴红养成定点时间、定点食场摄食的习性。每天投喂3~4次,生长旺季可增加投喂次数,可日夜投饵。日投饵量为存池鱼量的4%~6%。

5、日常管理 水质管理。春季水位保持在0.6~1米之间,浅水有利于水温提高和饵料生物生长。6月份以后注入新水,使水位保持在1米左右,高温季节水位保持在1.6米以上。常注入新水,有利于促进翘嘴红摄食和加速生长,注水时尽可能先排掉部分老水,再注入新水。定期泼洒生石灰,一般每半月每公顷泼洒生石灰300千克,消毒水体。天气炎热、阴雨天,适时开启增氧机,使池水保持肥、活、爽,以加速翘嘴红生长,达到高产、稳产。提倡使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使池水保持肥、活、爽。

定时巡塘。要坚持早、中、晚三次巡塘,定期捞除池中残饵杂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遇有异常天气,须增加巡塘次数。对苗种放养、投饵、注水、用药等情况,做好详细记录。翘嘴红对化学药品较敏感,养殖过程中要严防水质受工业和农药污染。

病害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一方面选用优质苗种,科学投饵,提高翘嘴红自身抗病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水体消毒、使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为翘嘴红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尽量使用生物鱼药和生物制品防病治病,提倡使用中草药。

适时起捕。翘嘴红苗种,放养4个月后,部分可达上市规格,可将规格达1千克以上翘嘴红起捕上市。让小规格翘嘴红生长,提高池塘净产量。■

池塘养殖技术篇4

1营养价值及市场需求

泥鳅是一种小型经济鱼类,经济价值较高,广泛分布于我国除西藏高原外其他地区,日本、韩国、前苏联、印度也有分布,泥鳅肉质细嫩、清淡鲜美,而且具有滋补药用价值,历来为人们所喜食。

1.1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

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被誉为“水中人参”。每100 g肉中含脂肪231 g、蛋白质17.55 g、热量4 912 kj、钙51 mg、磷154 mg、铁3 mg、碳水化合物2.5 g、灰分1.1 g、硫黄素0.08 mg、核黄素0.16 rag、尼克酸5.0 mg。

泥鳅药用价值较高。《医学入门》和《本草纲目》中记载:泥鳅性甘、平,有暖中益气之功效,对治疗肝炎、痔疮、阳萎、乳痈、小儿盗汗、皮肤瘙痒、手指疔、跌打损伤等症状均有一定疗效。

1.2市场需求旺盛,经济价格高

近年来,工农业污染加剧以及无序滥捕导致泥鳅野生资源数量和品质下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的健康化,以无污染水域养殖的泥鳅市场需求量将持续增加。因此,开展泥鳅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这些年的情况看,泥鳅养殖风险小,收益丰厚,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为广大养殖户所接受[1]。目前,国外市场主要在韩国和日本,国内市场在近几年有所提升,泥鳅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开始受到关注,价格已提高1倍以上。

2生物学特性

2.1形态特征

泥鳅体为长圆柱形,一般体长12~18 cm,体重10~25 g,雌体大于雄体,尾部侧扁,口下位呈马蹄形,口须5对,最长的须后伸到达或超过眼后缘。无眼下刺,鳞小,埋于皮下,尾柄上皮褶棱低,与尾鳍相连,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尾鳍圆形,肛门靠近臀鳍。体色因栖息环境不同而有变化,一般体背及体侧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点,腹部灰白色,也有体色偏浅黄色。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

2.2食性

泥鳅系杂食性鱼类,幼苗阶段摄食动物性饲料,后逐渐转为杂食性,成泥鳅偏植物性。体长和摄食的关系:体长5 cm以下的个体,摄食小型甲壳类动物;体长5~8 cm时,除摄食小型甲壳类外,还摄食丝蚯蚓;体长8~9 cm时,摄食硅藻、植物的根、茎、种子等;体长达10 cm以上时,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各生长阶段均喜食人工配合饲料,促使泥鳅快速生长,增产增收。

2.3呼吸

泥鳅可以用腮呼吸,也可以用皮肤和肠道呼吸。肠呼吸是泥鳅特有的生理现象,因其肠壁薄而血管丰富,具有辅助呼吸功能,冬天靠肠呼吸来维持生命,水中氧气不足时还可以到水面吞食空气,在肠中进行气体交换,废气从肛门排出。因此,对低氧的抵抗力远胜于其他鱼类。水中溶解氧浓度为0.46~0.48 mg/l时,泥鳅开始死亡;若进行肠呼吸,在溶解氧浓度低于0.16 mg/l时仍能生存,是一个高产潜力很大的品种。

2.4水温

泥鳅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8~30 ℃,最适水温为22~28 ℃,水温较高时(32 ℃以上)钻入泥中栖息,水温低于7 ℃时潜入泥中冬眠。

2.5生殖习性

泥鳅一般2龄性成熟,1年也可以多次产卵,繁殖季节为4月底至秋季,繁殖最佳温度为24~27 ℃,雌体的怀卵量不一,最少只有1 000粒左右,最多达2万粒。

3人工养殖技术

3.1池塘条件

选择东西向、朝阳、土质为黏土、底部平坦、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的池塘。池塘面积0.067~0.133 hm2,池深1.2~1.5 m,池底淤泥15~20 cm,水深50~60 cm,出水处的深度低于进水处,便于水体交换和清塘。池中设与排水口相连的面积约为池底4%的鱼溜,比池底深30~35 cm,沿池四周用20目的聚乙烯网深埋30 cm,上面高出水面30 cm,进水口和排水口都要求2层网,内层网密,外层网稀,以防野杂鱼进入,或泥鳅顺水、逆水逃跑。

3.2苗种的放养

3.2.1清塘消毒。先抽干池水,检查有无漏洞,然后用生石灰2 250 kg/hm2制成浆后全池均匀泼洒。一般于放养前10~15 d进行。

3.2.2培肥水质。清塘后1周注入经滤网过滤后的新水,以防野杂鱼混入。然后施基肥以培养浮游生物,供泥鳅下塘后摄食,用量为鸡粪2 400 kg/hm2。池水保持黄绿色,透明度约20 cm[2]。

3.2.3鳅种消毒。在放养鳅种前,用8 mg/kg高锰酸钾溶液,在水温10~15 ℃时浸泡10~15 min;或者用浓度为0.35 mg/l的10%聚维酮碘溶液浸泡5 min。

3.2.4放养模式。放养时间一般在9—10月或3—4月,养殖时间8~9个月,放养规格3~6 cm,放养密度为30.0万~52.5万尾/hm2,水源条件及技术力量好的可适当增加。在泥鳅池中可适当搭养中上层鱼类,如草、鲢、鳙等夏花鱼种。

3.3饲养管理

3.3.1利用肥水培育天然饵料。泥鳅下塘后,要根据水质肥瘦及时追肥,每隔30~40 d追肥1次,每次900~1 125 kg/hm2。

3.3.2搭设饲料台人工投饵。集中投饵,投喂人工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配合饲料含50%小麦粉、20%豆饼、10%米糠、10%鱼粉、7%血粉、3%酵母。在食台上定点投喂。高温季节应在食台上搭棚遮荫。每天投喂2次,6:00—7:00喂70%,17:00—18:00喂30%,总投饵率3%~8%,水温高于30 ℃和低于10 ℃应减少投喂。肥水后的养殖池水能提供一定量的天然生物饵料,水温15 ℃以上时,泥鳅食欲逐渐增强,此时必须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水温为15~20、20~22、23~30 ℃时,日投喂量分别为体重的1.5%~3.0%、3.0%~5.0%、5.0%~8.0%。投饵前检查吃食情况,如未吃完,应减少投饵量,一般情况以投饵后2~4 h吃完为度,还要隔3~5 d清洗1次投饵台,以防疾病发生。

3.4日常管理

要做到“二防、二勤、三早、四看”,即防病、防逃;勤巡塘、勤日

记;早清塘、早开食、早放养;看泥鳅活动和摄食情况、看天气变化情况、看水质变化情况、看季节变化情况决定饲饵投喂量。具体管理方法:①密切注意泥鳅池水质。发现水色发黑或过浓时要及时加注新水,一般每周加水1~2次,每次换水30~40 cm,要求水质保持“肥、活、爽”,溶解氧要求3 mg/l以上。②注意泥鳅的活动情况。及时观察饲料投喂后的摄食情况,投饵要做到“四定”,注意定期(15~30 d)对食场用1~2 mg/l漂白粉消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毒。同时要经常注入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池水保持中性或弱酸性(ph值为6.5~7.2)。③检查拦鳅设施。防止泥鳅逃逸、防止天敌入侵,必须管好设备,仔细检查漏洞,如有损坏,及时修补。④抗应激措施。泥鳅好静怕惊,泼洒vc 3 750 g/hm2可提高泥鳅抗应激能力,每10 d喂1次复合维生素,可提高免疫力、抗病力[3]。

4疾病防治

泥鳅在饲养过程中很少发病,发病多是因为日常管理和操作不当而引起的。一旦发病,治疗起来也很困难,因而对泥鳅的疾病应以预防为主。预防措施除了清塘、鳅种消毒等常规工作以外,应特别注意改善水质环境、不投变质饲料,并定期进行药物防治[4]。

4.1防治气泡病

气泡病症状有病鳅浮于水面不能下沉,肚皮鼓起,肠内布满小气泡或泥鳅体表特别是鳍上排满气泡。治疗方法:一是日换水量为池水的1/2,连续3 d,换水前洒vc 3 750 g/hm2,换水后洒食盐45 kg/hm2+10%聚维酮碘3 750 ml/hm2;二是泥鳅幼苗池塘水质不宜过肥,保证饵料可口、充足。

4.2防治水霉病

水温低于19 ℃时易流行水霉病,该病属低温真菌性病害。外伤、水温变化过大、季节交替时易发生。防治方法:一是冬春季要加强防治,特别是捕捞和分塘结束后要及时消毒,且应尽量避免泥鳅受伤;二是可用复合丙烯基二硫醚乳液3 750 ml/hm2+食盐45 kg/hm2外泼;三是用1 mg/l漂白粉溶液全池泼洒;四是用双黄苦参3 750 ml/hm2+食盐7.5 kg/hm2外泼,持续2~3 d。

4.3防治烂鳃、肠炎病

抵抗力下降、细菌感染、寄生虫、藻类过多等均可引起泥鳅烂鳃。水体恶化、过量投食、投食量不定等均可引起泥鳅肠炎病。防治方法:一是保持水质清洁,投饵量稳定。二是投喂肠炎灵和维生素,每天2次,连喂5 d以上。三是用0.3 mg/l二氧化氯消毒,同时内服诺氟沙星,每1 kg饲料拌药1 g,连喂6 d。

4.4敌害

如水蛇、水鸟、凶猛鱼类、水老鼠、水蝎子等,防治方法:一是放养前彻底清塘;二是加强管理,及时扑杀敌害生物。

5捕捞

池塘养殖技术篇5

关键词:四大家鱼;健康养殖技术;青、草、鲢、鳙

鱼类的食用在是我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现代的鱼类养殖方法最为重视的应为健康以及环保。因此,现在的鱼类养殖一般都采用健康的养殖技术,无污染、且鱼肉中不含有害物质,为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更多保障。而健康的养殖技术不仅仅也需要理论概念,同时,还需要优质的环境,将优质环境与新型技术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四大家鱼的品质。

1.养殖环境要求

首先,由于四大家鱼(“青”、“草”、“鲢”、“鳙”)是供人们食用的鱼类,养殖的环境是首要注意的问题。在养殖家鱼的地区,环境必须要符合我国的《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养殖的区域不能位于工业区之内,否则工业区排出的工业废水会严重污染池塘;养殖的区域不能位于医疗机构附近,因为医疗机构会产生一些废弃物和废弃药品,从而影响池塘的水质;养殖区域不能位于城镇附近,城镇生活往往会排放大量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会对养殖池塘的水质造成重大的影响。在选择养殖区域时,应择取水源充分、且水质清洁的池塘,切忌选择曾经有过污染或带有病原体的池塘。养殖鱼类的池塘应为矩形,面积应控制在1hm2以内,且不能小于0.4hm2,池塘的水深应在2m左右,池塘的底部要有严密的保水性,选择密度较大的淤泥铺设在池塘底部,淤泥的厚度不能超过10cm,防止池塘水的渗漏,池塘的底部要宽阔平坦,且具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和灌入系统,排水和灌水系统应区分开来,方便池塘的换水工作。

2.养殖布局

现代的渔业养殖业应该与现代的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相结合,从而提高渔业养殖的技术,形成一个健康的生态农业模式。在渔业养殖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将大农业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将渔业与禽类养殖、畜类养殖、水稻种植以及树木种植相结合,使两种养殖业或种植业能够相辅相成,从而提高养殖和种植的效率,降低养殖和种植的成本。例如,将鱼类养殖与畜类养殖结合在一起:在池塘的不远处开垦一块区域作为草场,种植牧草,同时每650m2的鱼塘、每200m2的草地配两头牛。一头牛的粪肥年产量在3000kg左右,能够帮助鱼类提高大约90kg的产量,650m2的草场能够为鱼塘提供6000kg左右的牧草,这些牧草可转化成大约300kg鲜鱼。使用这种循环的养殖系统,将畜类的粪便转化为粪肥,运用在鱼塘之中,大大增加了鲜鱼的产量,且将草场内的剩余牧草运用在鱼塘中,也能够有效增加鱼塘的产量,这样能够有效提高鲜鱼的产量,增加收益,同时还能合理使用资源,减少投入的成本。

3.养殖技术

在鱼类养殖结合农业养殖的同时,还要注意的是鱼类养殖技术的提升,只有提升养殖的技术,才能在根本上提高鱼类的产量和质量。鱼类养殖的要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养殖之前

鱼类养殖的时间大概在1月至2月,在投放养殖之前,必须要先做好养殖准备工作。养殖准备工作正处于冬季,应先将池塘内水排放干净,并清洁池塘内部,观察池塘的底部是否平坦,将池塘内的淤泥铺设平整,并将池塘四周的池梗固定,先不注水,暴晒池塘1-2天,然后再进行药物清理,清理的时间大概在12天左右,直至将池塘内可能存在的病原体以及有害生物清理干净。在清理池塘之后,先在池塘的底部挖出几个大约10cm深的小坑,将坑内注水,再投入石灰,石灰与水反应会熟化,并产生石灰浆,石灰浆的热度较高,在石灰浆还未降温时均匀洒在池塘内没然后再进行暴晒,直至凝固,之后便可以将基肥投入池塘,并注水,培养供鱼类食用的浮游生物。

3.2投放鱼种

鱼种的投放较为简单,一般时间应控制在2月之前,应选用体型均匀、颜色鲜亮、鳞片完整、通体光滑的健壮鱼种,同时,还需观察鱼种的反应,选择反应较为敏捷迅速的鱼种。

3.3饲养和施肥

在投放鱼种之后,需要进行饲养和施肥。在肥度适宜的情况之下,应该再对鱼种投放少量的青草以及颗粒状的鱼饲料,提高鱼肉中的营养含量,在鱼的快速生长季节还要投放更多的营养物质供其食用,保障鱼种的良好发育。在投放饲料的同时,还要进行合理地施肥。虽然在准备工作中已经有过施肥,但是仍然不能满足鱼种的营养需求,施肥之后池塘内会产生大量的浮游生物,这些浮游生物是鱼种主要的饵料来源,因此,应进行适当的追肥。

3.4鱼病防治

在养殖一段时间之后,应注意鱼种是否存在患病的现象,防患于未然,定期对鱼种进行检查和化验,避免出现流行性的鱼病。若出现鱼病应立即对鱼种进行药物治疗,发现死鱼及时捞出,增加换水的频率,减少鱼病的流行力度。

4.结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渔业养殖的过程中,无论养殖哪种鱼类,都要从鱼类池塘的养殖环境选择开始监督,选择优质的养殖环境,优化养殖布局,提高养殖技术,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养殖工作,从而提高鱼类产量,并减少养殖的成本。

参考文献院

[1]王飞.河南沿黄盐碱地池塘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示范[D].南京农业大学,2010.

[2]丁德明.野四大家鱼冶池塘健康养殖技术(上)[J].湖南农业,2014渊02冤.

[3]黄沛,马金刚,何晏开.黄颡鱼池塘健康高效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2010渊12冤.

[4]刘广根,习宏斌,龙洪圣,谢美珍,廖年根,黎明晖,廖和平.采用健康养殖技术与传统养殖技术池塘养殖草鱼对比试验[J].渔业致富指南,201423.

池塘养殖技术篇6

关键词 商品鳜鱼;高效;池塘;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965.29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276-01

鳜鱼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高蛋白含量等特点成为淡水名贵鱼类之一[1],发展人工鳜鱼养殖已势在必行[2],现将商品鳜鱼池塘高效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1 池塘准备

池塘是鳜鱼赖以生存的地方,池塘条件的优越性直接决定了鳜鱼品质的好坏,为鳜鱼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首先要求池塘有足够的水源,并且水质良好,清洁无污染;其次,要确保池塘坡度较大,且排灌系统方便,池塘内的淤泥少;最后,池塘的面积要适宜,对于没有饵料鱼的一般为1 300~2 000 m2,对于有饵料鱼的池塘面积在2 000~3 300 m2。另外,要对池塘进行清整和消毒。

2 饵料鱼准备与培育

鳜鱼的饵料鱼有很多种,一般为野生杂鱼,如团头鲂鱼、鲮鱼、鲢鱼、草鱼、麦穗鱼等。在投放饵料鱼苗前7 d左右,要保证池塘的水深约为60 cm,并根据池塘底泥的质量向池塘内施加适量腐熟的有机肥,一般情况是3 t/hm2 [3]。用来培育轮虫等枝角类浮游生物,为7 d后培育饵料鱼做好准备。接下来就是饵料鱼的投放养殖过程,在投放之前要在饵料鱼培育池内加入约10 cm深的清水,使水中清洁且富含养料,注意饵料鱼的投放密度要控制在450万尾/hm2。定时饲喂饵料鱼,在饵料鱼喂养过程中要不断观察饵料鱼的体质和大小以及水中红虫的数量。一般鳜鱼鱼苗的大小为8~10 cm,饵料鱼的大小要控制在3~4 cm。

3 鱼苗放养

鳜鱼鱼苗在投放池塘前7~14 d,池塘的水要用浓度为0.7 g/m3的CuSO4溶液与FeSO4溶液以5∶2的比例混合后泼洒全池[4],目的就是杀死池塘里的寄生菌,以提高鳜鱼鱼苗的成活率。在放养鳜鱼鱼苗时,一般提倡采用套养的养殖方式,适合鳜鱼套养的鱼种有白鲢、花鲢等。同时,在池塘里放养一些老泥鳅,让其在池塘里自由繁殖,其中小泥鳅是鳜鱼很喜欢吃的食物。在鳜鱼以及其他套养鱼种在投放池塘时,都要经过消毒处理,具体方法是把鱼浸在浓度为3 g/m3的CuSO4溶液或者是浓度为20 g/m3的KMnO4溶液中5~10 min即可。避免投放进入的鱼类把病原体带到池塘或者交叉传染。

4 饵料投喂

在喂养过程中,对饵料鱼要求:一是确保饵料鱼鲜活;二是大小适中,一般情况下饵料鱼的大小为3~4 cm最为适中;三是保证饵料鱼没有硬刺,避免伤及鳜鱼身体;四是保证头尾工作要及时且规律。当然,在投放饵料鱼前,必须着实做好消毒工作,确保鳜鱼的食品安全。在鳜鱼放养的前期,最好多投放团头鲂鱼,而且饵料鱼将要被吃完时要及时添加。等到鳜鱼长到25 cm左右的时候就要根据鳜鱼的喜食性,多投放鲤鱼、鲫鱼等。到6―7月和11月,池塘的水质较好,而且水温适宜,是鳜鱼快速生长的时期,此时要加大饵料鱼的投放量,对鳜鱼超量供应食物,促进其快速生长;而在8―10月,池塘的水质较差,且水温较高,不适合鳜鱼的生长,饵料鱼的投放量应适当减少,但是要勤投放。

5 水质监控

在鳜鱼的养殖中,要注入新水,以保持池塘水质干净、肥沃、清爽,尽可能保持鳜鱼健康的生长环境。例如在夏季,即在6―9月要特别注意池塘水质。隔35~50 d要注入1次新水,每次注水深度为15~20 cm。天气如果过度干旱,此时要保证池塘内水位的高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控。保持鳜鱼池塘水质问题,那就是水中溶氧度的问题。由于历年来科学养殖技术的普及,在鳜鱼养殖中可以利用先进的增氧设备来为池塘水中注入氧气。具体实施方法为每天的21:00―22:00开启增氧设备,直至翌日日出后。夏季炎热时,也要加开2 h,以保持水中溶氧度的稳定,确保鳜鱼正常快速生长。

6 疾病防控

对池塘水体进行消毒,每20 d用浓度为30%的漂白粉泼撒整个池塘,或者用生石灰75 kg/hm2均匀投放至池中。交替使用该2种方法效果更佳。防止池塘中病毒寄生虫,用浓度为0.7 g/m3的CuSO4溶液泼洒全池。注意鳜鱼的饲料鱼类的安全卫生,用100 g/m3的福尔马林混合3 g/m3的呋喃唑酮溶液浸泡10~15 min。

为了增强鳜鱼体质,在鳜鱼饲料中要掺杂光合细菌、免疫多糖等物质,增加鳜鱼体内的自身免疫能力。同时可以通过调节水质,适当增加氧气来改善鳜鱼的生长环境;一旦当池塘中出现死鱼,即可断定池塘中有传染病。在治疗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用药,切记不可滥用药物。

7 参考文献

[1] 芮平禄,陈志平.优质大规格鳜鱼种培育技术[J].内陆水产,2007(5):29-30.

[2] 张英.鳜鱼种专池培育技术[J].齐鲁渔业,2010(12):38.

[3] 陈德权.河蟹池塘套养当年鳜鱼经验谈[J].渔业致富指南,2009(17):45.

[4] 周福元.商品鳜鱼生态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3(17):41-43.

作者简介 贾淑霞(1979-),女,河南上蔡人,农艺师,从事水产技术推广工作。

池塘养殖技术篇7

论文摘要 介绍了泥鳅池塘高产养殖技术,包括养殖条件、池塘清整、放养、日常管理、疾病防治等,以供泥鳅养殖户参考。

泥鳅是一种分布广泛、适应性很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的小型淡水鱼类。我国几乎从南到北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泥鳅肉清淡味美,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达21%,磷、铁、钙、锌等含量丰富,素有“水中人参”之称,药用功效显著。因此,泥鳅作为一种滋补食品,具有补中益气、滋阴壮阳、清热利尿的功能,越来越为人们喜爱。其市场价格一直较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工业废水及农药大量使用的污染,天然泥鳅资源大量减少,但市场需求却在扩大,泥鳅的价格高达15~25元/kg,在春、冬季市场销售较旺。泥鳅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销路,年出口量数百万千克,且价格好,换汇率高。泥鳅的养殖前景十分广阔,江苏、山东、安徽等地都在大力养殖泥鳅。池塘养殖泥鳅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养殖方式,单产水平高,技术操作水平要求也高。一般产量可达22.5~37.5t/hm2。舒城县从2007年开始有养殖户进行池塘规模养殖,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收益。现将泥鳅生物学特性与池塘高产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生物学特性

泥鳅(又名灰泥鳅)为小型经济鱼类,属温水性鱼类,生长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2~28℃,水温高于32℃则钻入淤泥中,水温低于7℃潜入泥中冬眠。泥鳅不仅能用鳃呼吸,还能利用皮肤和肠进行呼吸,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耐缺氧能力较强。通常生活在水底层,有钻泥的习惯,喜欢中性及微酸性的黏性土壤。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常摄食的有水蚤、丝蚯蚓、水草及水中的泥和微生物,常用堆放鸡粪、牛粪、猪粪等方法来繁殖饵料或投喂人工颗粒饲料喂养泥鳅。泥鳅摄食一般多在傍晚和夜间,如在产卵期和生长旺盛期,白天也摄食,产卵期的泥鳅比平时摄食量增大,雌泥鳅比雄泥鳅摄食多。泥鳅一般2龄性成熟,一年可多次产卵,产卵期为4~8月,其中5~6月是产卵高峰期,受精卵具弱黏性。

2池塘养殖技术

2.1养殖条件

泥鳅虽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但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对鳅池环境条件的选择仍很重要。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最好能做到自流自排,光照充足,土质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为佳;大小池塘都可,一般面积200~500m2的较多,池深80~120cm为多,水深50~70cm,淤泥厚度15~20cm。

2.2池塘清整

泥鳅苗下塘10~15d前,应进行清塘消毒,先将池水抽干,检查有无漏洞,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池水深7~10cm时,用生石灰1 125~2 250kg/hm2。如果池水无法排干,用漂白粉20mg/L进行清塘。清塘后7d注入新水,注入的新水要过滤。注水后施基肥,培育水质,方法是在池的四角堆上鸡粪、猪粪等有机肥,用量2 250~3 000kg/hm2,施肥5~7d后可以放养泥鳅。

2.3放养

泥鳅、大鳞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是比较适宜的养殖对象,因而养殖户最好选择这2种品种进行养殖。放养时间一般在9~10月或3~4月,养殖时间为8~9个月,放养规格3~6cm,放养密度为150~500尾/m2。鳅种放养前用5mg/kg硫酸铜或4%~5%食盐水消毒,水温10~15℃时,浸洗20~30min。

2.4饲养

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在养殖过程中既需要利用肥水培育天然饵料,又需要进行人工投饵。泥鳅下塘后,要根据水质肥瘦及时追肥,一般每隔30~40d追肥1次,每次900~1 125 kg/hm2,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及时投喂人工的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投饵做到“四定”,即定点、定时、定质、定量。鱼种阶段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5%~8%,成鱼阶段为5%左右,水温高于30℃和低于10℃时应减少投喂。开始时每天傍晚喂1次,以后驯化改为白天投饲,上、下午各投饲1次,高温季节应在食台上搭遮荫棚。

2.5日常管理

泥鳅池水质要求“肥、活、爽”,溶解氧要求3mg/L以上,pH值7.5左右,鳅苗培育期间,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第1次巡塘应在凌晨,如发现鳅苗群集,这是池塘中缺氧的信号,应立即加注新水或开增氧机。午后的巡塘工作主要是查看鳅苗活动的情况,勤除池埂杂草;傍晚查水质,并作记录。日常要勤观察,发现水色发黑或过浓时要及时加注新水,一般情况下,7d加水1~2次,每次换水30~40cm,注意定期对食场进行漂白粉消毒,每次用药125g。此外,还应注意随时消灭池中的有害昆虫和蛙,经常检查有无鱼病。

2.6疾病防治

泥鳅适应能力很强,只要管理得当,避免鳅体的机械损伤,一般很少发病。平时应注意预防,要经常消毒,抓好“三消”,即鱼体消毒、池塘消毒、饲料台消毒。若发现病死的泥鳅应及时捞出, 以防止感染其他泥鳅,并及时治疗。

2.6.1水霉病。在泥鳅苗的孵化中,冬秋两季水温较低时容易发病,特别是泥鳅受伤更容易发病。水霉病症状为体表有白色绒毛状的水霉丛生。防治方法:鳅卵防治用1m3水放食盐400g加小苏打400g的溶液洗浴1h。病泥鳅可用3%的食盐水浸洗5~10min。重者可用0.5mg/kg的水霉净浸洗5~15min。

2.6.2赤鳍病。此病对泥鳅的危害很大,拉网损伤、长途运输、水质恶化等都可引起发病。症状为泥鳅的鳍、腹部皮肤与周围充血,有时肠道也出血,在鳍条腐烂处容易感染水霉。常与烂鳃、肠炎并发。治疗方法:外用1mg/kg的漂白粉泼洒;苗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水浴洗消毒;内服药饵,用达克菌、氟哌酸等制成药饵投喂。

2.6.3寄生虫病。泥鳅苗阶段的常见寄生虫主要是车轮虫、三代虫、舌杯虫等。症状为被寄生的泥鳅苗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镜检可发现寄生虫。防治上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0.5~0.7mg/kg泼洒;或用晶体敌百虫0.5mg/kg泼洒。

2.6.4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治疗可用1g/m3的漂白粉或2~4g/m3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2.6.5其他敌害防治。养殖泥鳅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注、排水口应设密网拦滤,严防有害的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进池塘危害鳅苗种或成鳅。若发现池中有水蜈蚣,应用90%的晶体敌百虫按5g/m3浓度全池泼洒杀灭。

参考文献

[1] 黄浦东.池塘泥鳅高效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272,275.

[2] 邱凌云.泥鳅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23):189,193.

池塘养殖技术篇8

关键词 东北泥鳅;池塘养殖;人工繁殖;孵化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233-01

东北泥鳅主要为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Paramisgurnus dabryanus),习惯上两者统称为泥鳅,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小型经济鱼类。泥鳅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素有“水中小人参”的美誉[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注重养生保健,泥鳅国内市场也逐步扩大,养殖前景广阔[2]。东北地区受气候影响,泥鳅养殖规模小、数量少,主要靠天然捕捞,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1 材料与方法

1.1 鳅苗选择及放养密度

鳅苗来源于当地水产良种场培育的夏花(3~5 cm)或收购的天然苗(5~8 cm),选择规格整齐、游动快、反应敏捷、无外伤、经镜检未带有寄生虫等病源的个体。放鳅苗5万~8万尾(3~5 cm)或3万~6万尾(5~8 cm),根据鳅苗大小、池塘状况、水质情况和养殖技术等确定放苗数量。鳅苗下塘前可用2%~3%食盐水浸泡消毒5~10 min。

1.2 池塘选择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土质为壤土或黏土的池塘,每口池塘面积以666.67~2 000.00 m2为宜,最大不超过4 000 m2,池深1 m,池水深度保持0.5~0.8 m。苗种放养前清整池底,要平坦,池埂要夯实坚硬,以防泥鳅钻洞外逃,池边要有40 cm高的围栏(塑料布),以防风雨天泥鳅逃逸。池塘在放泥鳅前用生石灰750~1 050 kg/hm2+漂白粉225~300 kg/hm2溶水全池泼洒消毒。第3天施基肥并加水至0.5 m深,10 d后药物消失即可放苗[3]。

1.3 日常管理

1.3.1 清除敌害。在泥鳅鱼苗饲养期间,主要敌害有蝌蚪、青蛙、凶猛鱼、蛇、水蜈蚣、水斧虫吞食和夹死鳅苗,在养殖过程中要严加防范和清除。此外,泥鳅经常会受到空中水鸟等的侵袭,需要设置防鸟网。

1.3.2 巡塘管理。每天要巡塘至少3次,发现病鱼、死鱼必须捡出并检测病因,及时分析处理。拔除池埂的杂草。检查池边的塑料布和防逃网,注意堵塞漏洞,防止逃跑。池塘水色以黄绿色为佳,池水透明度保持在15~20 cm。观察池水的水色化和泥鳅活动情况,严防缺氧死鱼。

1.3.3 投喂配合饲料。配合饲料营养全面,使用方便,对水质污染小。每天按泥鳅体重3%~4%比例投喂膨化颗粒饲料,每天2次(8:30―9:30、16:00―17:00)。投喂时,要沿着池塘的边缘均匀泼洒,投喂量以泥鳅在1 h内吃完为度。检查和清扫饵料台,掌握泥鳅吃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

1.4 病害防治

养殖期间要通过换水或开动增氧机调节水质,严防气泡病的发生。适当栽种一些水生植物,以起到遮荫、净化水质、提供天然饵料的作用。做好工具、养殖池、饵料台的消毒工作,每隔15 d用生石灰120~150 kg/hm2化浆全池泼洒消毒。定期向池中泼洒EM菌和底质改良剂,调节水质。

1.5 收获捕捞

泥鳅一般采用地笼(地笼间隔3~5 m)捕捉,早晨下笼,下午收笼。彻底清塘后,可用手抄网捕捞池塘底部的泥鳅。

2 结果与分析

鳅苗5―6月下塘,经过100~120 d池塘养殖,10月即可长到10~15 cm,可以出塘销售或越冬继续养成。

3 讨论

3.1 鳅苗选择及放养密度

选择鳅苗大小差异不宜过大,避免相互吞食,也有利于投料生长[4]。放养密度不宜过大,鳅苗规格大,放养密度适当降低。高密度养殖会带来很多问题,如病害多、生长慢等。放苗的规格则直接影响到养殖成活率、养殖成本、养殖产量,甚至养殖效益[5]。消毒时注意观察鳅苗反应,如果应激反应大,需降低盐度或缩减消毒时间,放至清水中缓解后再下塘。下塘时,注意水温的平衡,温差不超过3 ℃。

3.2 池塘选择

池塘不宜过深、过大,面积最好为1 333.33~2 000.00 m2,有利于泥鳅生长。池边的围栏可以换成夏花网片插在池塘中,离岸边0.5~0.8 m,底部深埋在水底50 cm,以泥鳅钻不透为宜,露出水面50~60 cm即可[6]。

3.3 日常管理

当水中缺氧(泥鳅经常跳跃水面呼吸)或水温超过30 ℃时,要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中溶解氧,同时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进行遮阳。在放养前要彻底清塘消毒,清捡蛙卵、注水过滤,防止野杂鱼等敌害进入池内。泥鳅的身体很小,极易钻洞逃跑,因此饲养员每天巡池时,必须检查池边的塑料布或水中网片是否严实,防逃网是否结实,注意堵塞漏洞。如天气闷热,雷阵雨或连阴雨时,应注意观察泥鳅是否浮头,若浮头严重,应及时采用换水及化学增氧等方法以消除浮头现象。

3.4 病害防治

主要注重放养前池塘和苗种的消毒,以及鱼苗操作上减少伤害、养殖过程中水质调控和饵料营养平衡以及定期水体消毒等。使用药物时,要准确测量水体,施药后不能离人,发现泥鳅出现异常现象要及时采取加注新水等急救措施。泥鳅病害中主要是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如肠炎病、水霉病、寄生虫病、气泡病、赤皮病等[7]。

3.5 收获捕捞

用地笼捕捉泥鳅不会伤害泥鳅身体表面的黏膜,能够提高运输过程中的成活率。捕捉到的泥鳅,在出售前要经过1~3 d的暂养,以去掉泥味,并可使其肠内粪便排空,提高运输时的成活率。

4 参考文献

[1] 李燕.印杰.话说亦食亦赏的“水中人参”:泥鳅[J].中国观赏鱼,2007(42):17-18.

[2] 李楠,江淼,姜智飞,等.泥鳅的养殖技术研究进展[J].河北渔业,2016(3):58-60.

[3] 赵林斌.泥鳅苗种规模化繁育与高效生态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7(5):40-42.

[4] 刘晓东.泥鳅高产高效养殖试验总结[J].水产养殖,2009,30(11):9-10.

[5] 徐希明,孙斌,高锡伦.泥鳅池塘集约化养殖技术的研究[J].江西水产科技,2006(3):21-22.

[6] 孙斌.池塘高效养殖泥鳅技术要点[J].中国水产,2008(1):36-37.

上一篇:劳动经济学方向范文 下一篇:泥塑非遗传承的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