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的缺点范文

时间:2023-12-05 17:20:53

超高层建筑的缺点

超高层建筑的缺点篇1

关键词:超高层;施工技术;管理方案

正文: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还相对落后,管理工作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如建筑桩基工程质量缺乏安全性,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的建筑施工安全监督体系等。本文将简单论述这些问题,并浅析如何做好超高层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一、超高层施工技术问题

(一)建筑桩基工程质量缺乏安全性

建筑桩基工程主要是指将设置于岩石中的桩和桩顶相联结成单桩基础的施工过程,这一阶段的施工质量决定着整座建筑的施工安全质量,因此,必须做好该阶段的施工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部分建筑企业并不能充分确保建筑桩基工程的安全质量,桩基础施工技术较为落后,技术质量也不符合标准要求。

(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机制并不健全,安全制度不完善,有不少施工人员并不遵守建筑施工安全要求,例如施工现场都会设置安全标语“请戴安全帽”,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安全意识较为薄弱的施工人员并不遵守该项安全规则,很容易滋生安全事故。另外,建筑企业不重视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培训工作,忽视了施工人员的安全观念培养。

(三)缺乏统一的建筑施工安全监督体系

建筑施工安全监督体系不完善通常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建筑企业不能全面控制施工安全隐患,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力度不足,建筑工程监理制度不完善。建筑企业难以全面控制施工安全隐患主要是因为施工人员不能做到防微杜渐,很容易导致安全隐患。例如南方某建筑企业的施工人员在垒砖时不重视砖墙的倾斜问题,最后导致墙体倒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力度不足是指建筑企业没有规划全面的安全管理方案,不能把握安全施工进度。

二、如何做好超高层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一)维护建筑桩基工程,提高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平衡技术

提高超高层技术,确保超高层的稳定与安全,首先要维护建筑桩基工程质量,目前,最为先进的桩基础施工技术有三种,即高承台桩基础施工技术、单桩基础施工技术和低承台桩基础施工技术。一般情况下,高承台桩基础施工技术主要针对地表桩或者承台地面较高的桩基工程;单桩基础施工技术用于基础桩基,从具体上分析,该技术能够紧密连接多个单桩,使之形成稳固的撞击结构;低承台桩基础施工技术则用于地表之下的桩基,这些桩基全部位于土中。除此之外,施工管理人员要努力提高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平衡技术,保持建筑结构的均匀荷载,维护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混凝土结构中应用最多的一种,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建筑结构形式之一,它具有五大优点,分别是就地取材、耐久性好、整体性良好、可模性好、耐火性好。其中,就地取材是指钢筋混凝土的主要材料产地分布非常广泛;耐久性好则是指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被混凝土紧紧包裹而不致锈蚀;整体性良好主要是指钢筋混凝土结构稳固,整体性良好,荷载能力较强,可以起到抗震作用;可模性好是指新拌和的混凝土是可塑的;耐火性好特指混凝土不会传热,钢筋又有足够的保护层,可以在一定程度抵制火灾。提高建筑结构的平衡技术不仅要发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势,而且要结合其缺陷予以应有的克服。例如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重大这一缺陷,可以融入轻质、高强的混凝土进行弥补;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容易开裂这一缺点,可以通过运用预应力混凝土进行弥补,掺入纤维之后可以做成纤维混凝土,以此克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脆性,采用预制构件可减小模板用量,缩短工期,从而全面保障建筑结构的稳定与平衡。而且,工作人员应仔细审查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及时校正施工图纸,严格检查水泥、沥青、钢筋、模板、石材、油毡等施工材料,控制好施工进度,利用电子技术对建筑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有效监督与质检,避免建筑墙面出现裂缝、离析、漏振、孔洞和构建丧失功能等安全隐患,认真检查建筑工程的防水能力、抗风抗压能力和抗震能力,全面维护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

(二)建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机制,首先要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引导他们遵守安全规则。其次,建筑企业应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培训工作,使用多种技术性培训方式来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

(三)做好建筑施工安全监督工作

建筑企业应建立强有力的安全监督体系,实施全面的建筑施工安全监督工作,在监管建筑混凝土施工工艺时要严格检验混凝土的质量和混凝土入模程序,全面监督模板加工工作,保证模板的刚度和强度符合工程标准,拆除模板之后要监督施工人员做好模板的维护工作,而且要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如果发现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监理工程师必须立即让施工人员停止施工,并向上级报告,消除安全隐患之后再继续施工。此外,建筑企业理应注重营造安全文明的施工现场,净化施工现场的空气,节约施工资源,减少建筑垃圾和空气中的粉尘含量,而且需要给施工现场安装排水管道从而及时排放施工污水。

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确保建筑的安全稳定,建筑企业必须维护建筑桩基工程,提高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平衡技术,保持建筑结构的均匀荷载,维护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建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机制,做好建筑施工安全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余柳珊,陈绍婷.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04).

[2]任永杰.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企业技术开发,2016(116).

[3]王治明.关于房屋建筑工程外墙渗漏问题的施工管理与防止[J].四川建材,2015(41).

[4]萧子越.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及与发达国家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差异分析[J].西安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2011(05).

超高层建筑的缺点篇2

【关键词】高层建筑 施工技术 裂缝控制

引言: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涌现出超高层建筑。其实超高层建筑是指层数大于40层,高度为一百米以上的高层建筑物。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城市,超高层建筑极为常见。由于超高层建筑能够缓解用地压力,有效的增加城市土地使用率。因此在世界著名的城市中随处可见超高层建筑。如世界著名的上海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

然而超高层建筑虽可缓解土地压力,但由于超高层建筑存有许多复杂问题,如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等,影响着超高层建筑的安全。所以,高度重视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 熟悉建筑注意事项尤为重要。

一、高层建筑施工中的设计要求

(一)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图纸应遵循完整性原则,此原则为超高层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其完整性指的是设计内容以及图纸数量必须完整。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若因图纸数量缺损导致建筑存在结构性缺陷,那将有可能致使整幢大楼坍塌。同时防灾系统、排水系统、电气工程系统的图纸对大楼安全也有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大楼的功能性与安全性。在设计图纸时内容必须做到事无巨细,保证每个细节都详细的标注在图纸上,并完整的落实到施工中。

(二)遵循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指在图纸上标注出各个工程组成的整体系统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由于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及其复杂,且是由不同结构组成的超复杂结构,因此,若不能明确系统性的标注,施工则不能进行。

(三)遵循各协调性原则。超高层建筑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图纸设计要确保参数的协调和完整。保证图书的科学性、有效性及合理性。最后,图纸设计要由专业资质机构完成,缺少专业资质机构设计的图纸一定不能作为施工依据。如此一来,最大化的避免了安全责任事故。

二、超高层建筑施工在技术上的要求

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严格优质的的施工技术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要想保证施工质量,就需对整个施工过程采取全面科学的组织管理,并严格遵守国家规定。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当着重注意以下三点:

(一)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整个工程的系统化设计。超高层建筑一般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既有独立性,也有关联性。在设计的时候既要考虑整体性,也要考虑其特殊性。在加强图纸的审查与复核工作时也不要忘记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施工,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二)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高新技术的使用,高新技术极可能极大的提高工程效率,但是也可能因为技术上的难度从而导致工程的问题。因此,必须严格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一方面要确保高新技术的实施,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工程的测量问题。超高层建筑对于测量准确性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对于超高层建筑而言极为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整个结构的崩溃。因此测量不仅是图式设计的前提,也是整个施工工程的基础。实现准确的测量首先依靠的是高素质的测量人才,因此为了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工程队应该配备专业的测量人才。同时,精密的测量仪器也是比不可少的工具。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完整、系统、准确的数据,从而为图纸的设计以及工程的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超高层建筑项目中的现代施工技术应用

(一)裂缝控制技术。在实践中可以得出,裂缝的宽度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混凝土的强度结构,裂缝的宽度控制也是不同的,允许裂缝的最大为0.2毫米到0.4毫米。但是作为施工来讲就必须对裂缝进行控制,预防为主。等缝裂开了,缝裂大了,在做补救就有些困难了。裂缝也分为几种类型:有运动的、不稳定的、稳定的、闭合的、愈合的等等。尽管说在建筑的内部风干凝固时产生的细小的裂缝是不可以避免的,但从施工质量上考虑都是要尽量避免的。由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的强度普遍都是很高的,混凝土的用量也是较多的,所以裂缝产生的几率也是比较大的。建筑施工的负责人员也要想出一些解决的措施,一般都是从抗、放两个角度来进行控制。

首先,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早强高的水泥,积极的使用掺料和混凝土的外加剂,降低水泥的用量,最好小于450公斤每立方米。通过实践会发现,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就会增加10公斤,其水泥的水热化也会使得混凝土的温度升高1摄氏度。而高层的混凝土用量大,有时还会有大体积的混凝土,从经济实用的角度参入外加剂。子啊掺入外加剂后,要预计对早期强度的影响程度。因此可以请科研部门给予探讨和评定。

其次,就是选择合适的砂石,最好是大粒径的,这样也可以减少水和水泥的用量,也可以减少分泌水,收缩混凝土和水泥的水热化。

最后,在施工的工艺上应该尽量的避免过振和漏振,提倡二次振捣,二次抹面,尽量的排除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对于“放”的措施,就是在砌筑填充墙接近梁底时,要留一定的高度,在砌筑完后要至少间隔一周的时间,最好在15天左右对其进行补砌;也要合理的分缝分块的施工。“抗”与“放”相结合的措施就是,在对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中,对浇筑混凝土的养护尤为重要。

(二)钢结构施工技术。高层采用框架的结构可以形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能够灵活的进行布置,因此,框架结构在建筑结构应用很广泛。所以很多高层的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设计和施工中存在很多问题往往都被忽略,给建筑工程的质量留下的隐患。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为了同时满足柱轴压比和控制柱截面的要求,柱子必须要采用较高强度的混凝土。而对于一些需要受弯的梁板来讲,较高强度的混凝土必然是不合时宜的。目前,许多施工地点对于混凝土的浇筑施工都是采取商品混凝土的泵送工艺。并且在习惯上通常将竖向的构件与横向的构件集中在一起分批的浇筑。若是对其单独的浇筑,将会导致,供应量与浇筑的时间不能很好的控制,导致发生质量事故。还有就是节点与梁板之间的分隔存在难度。

(三)超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泵送技术。超高层建筑建设大都采用泵送混凝土技术。严格遵守养护规定在高层中大部分都采取泵送混凝土的方式。泵送混凝土有很多好处,不仅能够缩短施工的时间,而且还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但是对一些施工工程进行调查就会发现,即使是在配比、原材料、振捣控制很严格的情况下,也依然会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足的问题。原因就是很多施工点不按照规定去做,抢工期,对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够长,即使材料够,混凝土的强度也是不足。

参考文献:

[1]李向明,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处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8).

超高层建筑的缺点篇3

【关键词】工程检测技术;无损检测;建筑工程检测

1、无损检测技术

随着新型材料和结构的不断出现,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增多,无损检测作为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逐渐的应用到很多建筑中。作为一种应用型的科学技术,他首先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能够有效的保护建筑物的内部结构,使其不容易遭到破坏。无损检测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通常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声、光、电等等。混凝土内部结构以及实用性在得到很好保护性的前提下,可以重复、连续测定有关混凝土性能方面的物理量,检测物体内部或表面的物理性能、状态特性以及内部结构,检查物质内部是否存在不连续性(即缺陷),因此常常用来检测物体是否合格,进而推定混凝土强度、缺陷等和探测钢筋直径、位置、锈蚀等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评价。目前常用的无损检测技术包括回弹法测量混凝土强度、超声回弹综合法测量混凝土强度、超声法测量混凝土内部缺陷等。

2、建筑工程检测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对建筑物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无损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实际的工程中也不断证实了无损检测技术的重要性。在新的形势下,传统常用的检测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也不断拓展。

2.1回弹法无损检测技术

回弹法不会对结构或构件的力学性质和承载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回弹法指的是在混凝土结构或构件上测得的回弹值和碳化深度结果,通过测量回弹值大小可以计算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大小。

回弹法通过回弹仪测出回弹数值并由此获得混凝土表层的质量状况。回弹仪所测量出的回弹值的大小可以反映出混凝土表层硬度与混凝土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计算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大小。

2.2超声回弹综合法

超声回弹综合法是指综合采用超声仪和回弹仪,超声法是基于超声脉冲波在混凝土中传播速度与混凝土抗压强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回弹法通过回弹仪测出回弹数值并由此获得混凝土表层的质量状况。超声回弹综合法中,由于超声波可以穿透整个断面,因此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混凝土质量。

(1)可以深入的反映混凝土质量。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定强度的方法,当混凝土强度较低时,由于混凝土塑性变形较大,回弹法所测量的回弹值对不混凝土强度太敏感;因此单独采用回弹法全面反映结构混凝土实际强度。而通过超声可以反映混凝土的弹性和塑性;获得比较全面的混凝土的质量,有效的弥补了单一采用回弹法只能检测混凝土表层的质量状况的不足。

(2)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测试精度。由于采用单一法都是通过某一物理参数来推定混凝土强度,因此其检测结果可能受到某些物理量的影响。如回弹法除受表面状态影响外,也受龄期和含水量影响;超声法除受骨料影响外,还与龄期、含水量有关。如回弹值随着混凝土强度增长而增加,同时混凝土表层水份减少和碳化影响,会使回弹值偏高。随着龄期增长含水量也会相应的增加、混凝土强度随着龄期增长而下降、但声速随着龄期增长而增大,混凝土含水量减少又会进一步导致声速降低,而回弹值的变化却与之相反。采用超声回弹综合法,可以进一步的降低混凝土强度的测试误差,使不同条件的混凝土强度的检测修正大为简化。

2.3红外成像无损检测技术

红外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型检测技术。红外无损检测就是利用被测体连续辐射红外线的物理现象,通过检测通过物体的热量和热流来检测物体的质量。如果红外成像仪所检测的对象内部或者表面有缺陷时,这些缺陷将改变物体的热传导进而对物体表面的热辐射产生影响,可以通过传感器检测到物体表面的热辐射并且通过成像技术形成被测体范围内温度场分布的图像,由此可以直观的检测出建筑物缺陷的位置以及相对大小。测量人员可以直观识别和判定被测体存在的缺陷和损伤,进行质量评定。

针对大范围、宽视野内的测量,非接触式的红外无损检测是高效并且低成本的,因此非接触式的红外无损检测非常适合高层建筑外部装饰屋的质量检测。此外,非接触式的红外无损检测还广泛应用在墙体剥离层检测、屋面、墙面的漏水检测、装饰面层质量检测等工程质量检测中。

2.4雷达波检测无损检测技术

雷达波检测通常被归属于微波检测的一种,它主要是运用微波所特有的有点进行检测,包括频率高、方向性强等各种有点,这是其他无损检测技术所不能比拟的,具有穿透能力强、检测内容全面(裂缝、分层、脱粘等缺陷),非接触性检测,对检测面状况要求不严即可检测表面状况较复杂的构件等特点。

雷达检测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也广泛应用。如公路工程中路面测厚、路基路层缺陷探测(软弱层、密实性、裂缝、孔洞等);建筑工程中地质勘察(地层分布、软弱地基、暗沃、枯井、旧建筑物基础、沟道等);桥梁工程中桥墩灌注质量、桥墩桩基础的校长、钢筋分布等;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分布、混凝土缺陷、预埋物状况、混凝土挠筑质量等;地质灾害预埋中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等探测。可见,雷达检测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深入应用于各个领域。

3、结论

综上所述,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筑工程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混凝土最为建筑工程的主要原材料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的深入,无损检测技术作为一项实用性技术能够有效的实现对混凝土的检测,必将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毛铁.建筑工程中新技术应用之我见.科技向导,2011年第29 期

[2]唐永毅.建筑工程检测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广东建材,2006年第5期

超高层建筑的缺点篇4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 废水利用 节水 节能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建筑节水形势严峻及水资源浪费隐患

1.1建筑节水形势严峻

资料显示,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400多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国家。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问题更加突出,节约用水成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水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当前我国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不仅困扰国计民生,并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水利部统计, 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缺水范围不断扩大,缺水程度不断加剧,全国670座建制城市中有400 座不同程度的缺水,110座严重缺水。正常年份全国城市缺水60亿万m3。面对缺水的现状,节约用水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建筑节水更是任重道远。

1.2水量浪费的隐患

如何实施节水的国策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思考并予以重视的问题。本人主要结合给排水,经过分析和统计,水量的浪费隐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超压出流浪费水量巨大

卫生器具给水额定流量是为满足使用要求,卫生器具给水配件出口,在单位时间内流出的规定出水量。流出水头是保证给水配件流出额定流量,在阀前所需的静水压。给水配件阀前压力大于流出水头,给水配件在单位时间内的出水量超过额定流量的现象,称超压出流现象,该流量与额定流量的差值,为超压出流量。

给水配件超压出流,不但会破坏给水系统中水量的正常分配,对用水工况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因超压出流量未产生使用效益,为无效用水量,即浪费的水量。因它在使用过程中流失,不易被人们察觉和认识,属“隐形”水量浪费,因而至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这种“隐形”水量浪费在各类建筑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其浪费的水量也是十分可观的。本人曾在大压湾核电站工作生活过,由于供水压力很大,卫生间水龙头都是喷射水流,自闭式冲洗阀延时时间比正常的长的多。水量浪费感觉很明显。

我国的建筑量大、面广,若以其中配水龙头每年超压出流量累计,将是一个惊人的数据。

1.2.2热水干管循环浪费水量巨大

我国热水供应系统的水量浪费也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开启配水装置后,不能及时获得满足使用温度的热水,往往要放掉不少冷水后,热水设备才能正常使用。这部分流失的冷水,未产生使用效益,可称无效冷水,也即浪费的水量。以哈尔滨建筑大学新区的一个浴室为例:共有龙头约300个,因采用干管循环,首次开启时都得放掉支管内的冷水。以首次开启放掉的冷水约2.0l计算,浴室每周开放三次,则每周浪费水量为300*2.0*3=1800l,每月浪费水量7.2吨。以一栋设有定时供应热水系统的6层招待所为例,采用干管循环,有16根立管,以每根平均管径 32mm,长18m计,每天供应一次热水则每年约流失无效冷水105m3,那么全国同类建筑热水系统年浪费水量的累计值,也将是十分可观的。显然,干管循环浪费水量最多。

1.2.3管道及阀门泄露

管道锈蚀、阀门的质量等导致大量的水消失于无形。经常都能看到路边的给水管道在管子接缝处及法兰、阀门连接处滋滋的往外冒水。埋在地下的开不见的更不知道有多少。用户们经常反映浮球阀经常损坏、漏水,不论是用于水池、水箱的还是马桶上使用的,其质量的低劣直接导致大量水从溢流管流出。据调查,滴漏的水龙头每天就可耗水70升。

2建筑给水排水的节能一些措施

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有三层含义:一是减少用水量,二是提高水的有效使用效率,三是防止泄漏。针对以上水资源浪费隐患,提出以下解决办法:

2.1首先应遵循规范,合理分区

对于一个具体工程来说,最佳给水分区压力值可以通过优化设计确定,必须考虑建筑物的层数、层高,水泵的性能,室外管网的压力。 合理利用管网余压,采用分区给水方式并采用新型供水设施的节能措施,城市供水中,根据城市供水规模大小不同,一般市政给水管网压力均在0.2~0.4MPa之间,只能满足三~五层多层建筑供水压力,现在城市城区土地利用率均较高,城区住宅高层建筑增多,且一般多层住宅楼层均在五层以上,供水压力要求采用二次加压。合理利用市政管网压力,采用分区供水方式并采用新型供水设施,可以减少二次加压能耗。如市政管网压力为0.3Mpa,则五层及以下楼层可采用市政管网直接供水,五层以上采用无负压变频供水设备供水。这样即不浪费市政管网余压又不至于使低楼层管网压力过高,造成能耗及水量浪费。

2.2选择节能供水装置

变频调速供水变频调速供水装置是采用离心式水泵配以变频调速控制装置,通过改变电机定子的供电频率来改变电机的转速,从而使水泵的转速发生变化。调节水泵的转速,可以改变水泵的流量、扬程和功率,使出水量适应用水量的变化,实现变负荷供水。变频调速供水的最大优点是高效节能,占地面积小,避免了水箱水质二次污染,高层建筑给水设计时,优先选用变频调速给水方案,采用变频调速装置比一般供水设备节电10%~40%。

2.3设置减压装置

“规范”第2.3.4a条规定“建筑物内的生活给水系统,当卫生器具给水配件处的静水压超过本规范第2.3.4条规定时,宜采取减压限流措施。”除浴盆的流出水头为5~10m外,其他各用水配件的流出水头不超过5m,因此进户压力10m、最不利点压力为5m即可满足各住户要求,超过10m即形成超压出流。而规范要求“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住宅、宾馆、医院宜为300~350kpa;办公楼宜为350~450kpa”,大部分都超压。到底多少米开始减压,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而根据北京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课题组”对北京11栋建筑,67个配水点,螺旋升降式水龙头和陶瓷阀芯龙头半开时,水压和水量的有关数据研究,得出配水点处静压大于0.15mpa时,水龙头流出水量开始迅速上升。他们建议在“高层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静水压,不宜大于0.45mpa,最大不得大于0.55mpa”的基础上,采取“配水点处静压大于0.15mpa时”,采取减压措施。

2.4合理选择管材

给水管材建筑内部常用的给水管材有:镀锌钢管、塑料管、复合管。镀锌钢管应用在建筑内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多数建筑内部的给水管材选用的都是镀锌钢管,但由于镀锌钢管自身的缺陷,在使用中易产生腐蚀、生锈、结垢、泄露、堵塞、滋生细菌、微生物等弊病,一方面能造成水质的二次污染,另一方面破坏了用户的居住环境,干扰正常的生活,并能导致水资源的重大浪费。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镀锌钢管已被定位淘汰产品,禁用镀锌钢管,这样可以节省大量钢材,节约能源。给水塑料管作为一种新型化学管材,在全国已被广泛地推广应用,加快了民用建筑“以塑代钢”的步伐,它具有耐腐蚀、不结垢、无污染、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的优点,解决了水质的二次污染,且价格比较便宜,是建筑给水理想的优质管材。

2.5废水再利用

建筑中水工程是节约用水的好措施,既保护了环境,又极大的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筑中水工程设计应作到安全使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但对于小型建筑等可实行一些简单可行的废水再利用措施。 废水再利用是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是开源节流的重要措施。建筑中水系统是典型的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装置,是介于建筑物内上水和下水之间的水处理和供给系统,将建筑物内的污水、废水加以收集、处理,实现生活污水、废水的重复利用,既节省水资源,又保护环境,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内部卫生间及厨房的洗脸用水、淋浴用水、洗菜用水经过适当处理用于冲洗便器,将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同时还能减少废水的排放量,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目标。

3结束语

节能工作是未来社会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建筑给排水节能潜能很大,它涉及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各个环节。建筑给排水工程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活,期望每个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要把各个环节都做好,并要把节约工作放在首位,充分利用一些新技术实现建筑给排水的节能。

参考文献:

[1]张雪峰,李伟.节水节能技术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及发展[J].山西建筑.2007,(25).

超高层建筑的缺点篇5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不仅节约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还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带来了便利。超高层建筑具有结构复杂、功能全面、施工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土地利用率高等特点,对于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非常适用。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除了要遵守一般建筑的相关安全技术规范,还要严格执行依据超高层建筑施工特点制定的一系列安全技术措施,从而保障超高层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近年来,国家对超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问题非常重视,各个施工企业也都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制定了适合本企业施工特点的安全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超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仍有缺陷,威胁着施工人员和第三方人员的生命安全。

1.超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问题

(1)安全管理不到位

在超高层施工过程中,没有一个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就无法保障施工安全。在施工过程中,违章操作和违章指挥时有发生,例如,进行登高作业时,不按规定穿戴安全装备和系安全带,这就给登高过程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没有焊工证或焊工证过期的施工人员,进行电焊作业,不仅无法保证施工质量,而且还会对施焊工人自身带来严重的威胁;在不具备安全的条件下,就强令他人冒险作业,严重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正是由于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才使得这些危险的操作或指挥没有及时被制止,进而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安全防护不全面

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材料坠落伤人或人员坠落造成伤亡的报道屡见不鲜。这是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对临边、洞口、楼梯口等危险位置的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或者根本就没有防护措施,再加上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安全意识淡薄,就会造成此类的安全事故。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的需要,某些施工材料和施工人员会暂时处于较危险的位置。由于安全防护措施没有安装好,并且施工还在赶进度,再加上施工安全监管不到位,施工人员就会冒险作业,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安全事故。

(3)起重机管理不合理

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所使用的起重机,需要由专业的起重机安拆队伍进行安装或拆卸。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某些施工作业队伍为了节省成本或追赶工期,就自己进行起重机的安装和拆卸工作。作业时,没有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项安拆方案和安全保障方案,并且在施工作业时作业人员处于无指挥、无监督的状态,全凭自我意识进行安拆工作,整个安拆工作处于一个比较混乱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安拆工作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给工程和施工人员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2.超高层建筑施工安全保障措施

(1)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由项目经理组织成立安全管理小组,项目经理对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负全责,安全员负责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确保施工安全。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建立健全一项契合现场实际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安全职责,并通过安全检查,督促施工人员落实各自的安全职责,并通过监督检查确保安管制度的顺利实行;定期邀请安全方面的专家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保护常识,并将所学付诸于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定期组织安全会议,总结该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

(2)确保安全防护设施安装到位

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临边、洞口、楼梯口等危险位置的安全防护设置保质保量的安装。每一处危险位置都要按照规定安装防护设施,缺一不可,不可为了节省成本,抱有侥幸心理,减少安全设施的配备。同时,对每一个安全设施的安装质量还要进行检查,如发现不符合规定的安装,要及时通知安装人员进行整改,确保安装的安全设施在危险来临时能起到保护作用,为施工中的安全提供保障。还要安排专人,定期对安全设施进行检查,如发现损坏,要及时维修或更换,确保安全设施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

(3)强化起重机管理制度

在进行起重机的安拆时,一定要聘请专业的施工作业队伍进行施工操作,同时还要制定专项方案,并邀请专家对专项方案进行论证。作业队伍要根据专家论证结果,对专项方案进行一定的调整,然后再按照专项方案的要求进行安拆作业。在安拆过程中,要由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进行统一指挥协调,统筹安排安拆的各项工作,避免之间相互干扰,确保安拆工作的顺利实行。同时,还要做好安拆的监督,监理人员要对整个过程进行跟踪,发现不符合规定的操作要及时制止,并要求施工人员进行整改。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威胁施工安全的因素多种多样。不同的建筑施工过程就会有不同的危险因素,本文仅对其中较常见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安全问题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措施以保障施工安全,希望能对进行超高层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作为超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人员,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磨练自己,不断学习施工安全管理知识,进而增强安全管理知识储备,最终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建筑施工安全,推动我国超高层建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福汉.探讨如何加强超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2(21):15-17.

[2]董世贤.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探讨[J].建筑科学,2013(35):248-248.

[3]张冬梅,陈彦利,赵跃.超高层建筑施工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控制措施[J].现代装饰,2011(2):169-169.

超高层建筑的缺点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后浇带超前止水;施工工艺;基础底板;地下室外墙

后浇带技术是高层建筑施工中常见的技术措施,与传统的变形缝做法相比,可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抗震性、施工方便、节约材料。传统的后浇带技术具有增加工程降水成本、基础外墙容易出现伸缩裂缝、基础完成后不能马上回填土方而遗留工程安全隐患、基础土方不回填会影响带后续工序施工等缺点。后浇带超前止水技术能够克服上述诸多缺点。

1 工艺特点

高层建筑施工中,后浇带超前止水技术应用于基础底板及地下室外墙部位,分别是基础底板超前止水带和基础外墙超前止水带。主要有以下几种施工工艺:燕尾形做法、橡胶止水带做法、赫-瑞布做法、钢板止水带等,具体采用哪种工艺需要综合考虑质量、工期、可操作性和经济性。施工要求:一是为了确保建筑物能够抵抗外力的影响,在基础底板下方设置后浇带附加板带,在地下室外墙设置后浇带挡墙。二是后浇带没有封闭之前,需要提前做好后浇带的止水结构,才能停止工程降水作业。三是需要增加一道附加防水卷材防水,并增加空铺卷材用以配合结构的沉降变形。

后浇带超前止水技术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混凝土导墙超前止水,使得导墙外侧和地下室外墙模板一体施工,导墙内侧模板采用快易收口网,施工缝一次完成,能够确保工程质量。二是导墙中,预留聚苯泡沫填充伸缩缝和中埋式橡胶止水带,确保后浇带具有一定的收缩变形能力。三是地下室外墙的导墙内预埋螺栓,能够起到拉结单侧模板的作用,确保室内部分和先浇墙面保持平整。四是地下室外墙防水层、保护层、室外回填能够一体化施工,不会受到外墙后浇带的影响,确保防水效果。另外,地下室内的后续工程可以同步施工,能够节省工期。

2 工艺流程

2.1 基础底板超前止水做法

施工工艺流程分别是:混凝土垫层和水泥砂浆找平层、附加防水卷材和空铺防水卷材、水泥砂浆保护层、附加板带和水泥砂浆找平层、防水层、保护层。

根据水的浮力、地基反力、建筑物的自重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附加板带的厚度、配筋的情况,根据后浇带两侧悬挑基础阀板的验算是否需要增加配筋。另外,附加防水卷材和防水层的重叠宽度以500mm为宜,空铺卷材在转角宽度以300mm为宜,其中200mm用于粘结附加防水卷材,剩余部分用于空铺。

2.2 地下室外墙超前止水做法

施工工艺流程分别是:混凝土垫层及找平层、附加板带下附加防水卷材及空铺卷材、砌筑基础底板外侧挡墙并敷设找平层、铺设挡墙附加防水卷材和基础底板下及砖胎模侧面的防水层、附加板带施工、基础底板外侧砖胎模和找平层的回填土施工、铺设附加板带顶部及后浇带砖胎模防水层、防水层保护层、基础底板及地下室结构、基础底板顶面及地下室外墙外侧防水层、砌筑基础底板上部挡墙至地下水位之上500mm铺设地下室防水保护层、在挡墙内侧附加防水卷材、设置挡墙防水保护墙、地下室外墙及挡墙外侧回填土、适时停止降水、浇注基础底板及地下室结构后浇带、修补基础底板及地下室外墙外侧防水层、防水层保护层、挡墙内侧土的回填。

根据土的侧压力确定挡墙的结构形式,常用的是砖墙、加筋砖墙。根据基础底板伸出外墙的尺寸和基坑支护方法确定挡墙到地下室外墙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900mm。如果存在支护结构,可以紧贴支护结构设置挡墙。另外,根据水的浮力、建筑物当前的自重确定停止降水的时间。

3 操作要点

构造钢筋工程:底板钢筋绑扎之前,进行基础底板超前止水后浇带的钢筋绑扎,而墙体钢筋绑扎之后,才能进行基础墙体超前止水后浇带的钢筋绑扎。

伸缩缝:钢筋绑扎之后,需要预留伸缩缝或者沉降缝。对于伸缩后浇带,缝宽以40mm为宜,而对于沉降后浇带,缝宽以30mm为宜。在橡胶止水带的上下位置使用聚苯板填充预留缝。

橡胶止水带施工:中埋式橡胶止水带浇埋进加厚部分混凝土中间位置。

后浇带模版施工:浇筑时后浇带受到侧面压力较大,钢丝网膜固定采用顶和拉的方式确保后浇带位置和尺寸的准确。顶是指在后浇带增加支撑用以抵抗混凝土的侧面压力,具体做法是底板后浇带的两个侧面、外墙后浇带的三个面都采用钢筋作为骨架,底板或者墙体模版侧模可以采用快易收口网,也可以焊接钢筋梯子,外面包裹密目钢丝网,再绑扎到钢筋骨架上。拉是指安装斜向拉筋,对侧模版产生拉力,用来消耗一部分侧面压力。

外墙导墙模版:导墙与外墙之间可以使用聚苯板作为隔离缝,以20mm为宜。聚苯板与导墙之间使用15mm垫块,作为导墙的钢筋保护层垫块。聚苯板与外墙之间使用短钢筋作为外墙的钢筋保护层垫块。

底板浇筑:在进行基础底板后浇带的浇筑时,从伸缩缝两侧同时、均匀下料,振捣时需要从两侧对称振捣,避免伸缩缝出现形变,影响止水效果。

基础结构完成和地下室外墙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应该马上进行外墙防水、土方回填等后续工序。

安装止水条:在后浇带两侧混凝土的中间位置粘贴遇水膨胀止水条。

后浇带的浇筑和养护:浇筑后浇带的混凝土应该采用强度等级高于两侧混凝土等级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在后浇带混凝土初凝后,需要进行二次压光处理,并立即采用塑料薄膜、毛毡等进行覆盖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

导墙钢筋加工尺寸和绑扎尺寸力求准确,才能确保聚苯板填充、快易收口网、橡胶止水带的顺利安装。

加设止水施工缝、排水槽:在实际施工中,考虑到多种因素,往往先进行底板超前止水后浇带的施工,再进行基础底板混凝土的浇筑。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超前止水后浇带的顶面后浇带的两侧预留水平止水凹槽,可以防止施工缝的渗漏。在底板超前止水后浇带的顶面中间位置预留一条混凝土凹槽作为排水槽,在排水槽两端分别设置一个小的集水坑。

后浇带的保护:后浇带放置期间,底板后浇带两侧砌筑砖带,上部用胶合板覆盖。墙体后浇带在楼面部位采用胶合板覆盖。

4 小结

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的高层建筑层出不穷,大量采用沉降后浇带、温度后浇带、收缩后浇带等施工技术。传统的后浇带技术需要在封闭后浇带之前一直进行基坑降水,增加工程费用,而后浇带超前止水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具有施工成本低、施工工期短、节约资金等众多优点,能够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高正为.高层建筑后浇带超前止水技术的应用[J].广东建材,2009,32(6):120-122.

[2]丁飞,丁龙,李根祥.高层建筑后浇带超前止水技术的应用[J].科技与生活,2012, (6): 127-128.

[3]李东驰.后浇带超前止水技术的工程应用[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4,(3):39-40.

[4]葛明华.提高超前止水后浇带施工质量[J].建筑工人,2007,(8):14-15.

[5]葛杰,杨朱建.解决地下室超前止水后浇带混凝土抗渗漏问题[J].安装,2009,(12): 32-34.

超高层建筑的缺点篇7

1.1内核的形成高层建筑与其它建筑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有一个垂直交通和管道设备集中设置,在结构体系中又起着重要作用的“核”(Core)。而这个“核”也恰恰在形态构成上举足轻重,决定着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

在建筑的中心部分,有意识地利用那些功能较为固定的服务用房的围护结构,形成中央核心筒,而筒体处于几何位置中心,还可以使建筑的质量重心、刚度中心和型体核心三心重合,更加有利于结构受力和抗震。

1.2核的分散与分离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建筑需求的变化和设计侧重点的不同,以中央核心筒为主流的高层建筑“内核”空间构成模式开始受到了挑战。

对于结构专业来说,加强建筑周边的刚度也会有效地抵抗地震对高层建筑的破坏,所以如果将垂直交通和设备用房等分散地布置在周边,则无疑也会对结构抗震有利。同时,这种分散的多个外核的空间构成模式,也正好适用于新兴的巨型框架结构,使这种结构体系中的巨型支撑柱具有了使用功能。

而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核的移动、垂直交通、服务性房间和管道井分散到建筑的周边,对于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和立面造型上的变化也是极具革命性的。它不但适应了其它专业的需求,而且还有利于避难疏散,创造更大的使用空间和使高层建筑的底部获得解放。这种空间构成模式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先进性,很快便被推崇技术表现的欧洲建筑师们所发现,并创造性地应用在他们的作品之中。

1.3中庭空间的出现受高层旅馆的影响,一些办公大楼为了追求气派和空间变化,便在入口处附设一个中庭,实际上,核心筒的分散和分离,中庭空间的介入,已使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彻底发生了变化。新一代的高层建筑空间组织更为灵活多样,由于空间设计的侧重点已由追求经济效率向营造宽松舒适的生活环境转变,所以许多新建的高层建筑都以“景观空间”的概念,将共享空间与功能空间相结合,把核分散向四周,垂直交通采用玻璃电梯,直接采光,给人们以开敞明亮、将动线视觉化的空间感受。空间构成模式也由封闭的“积层式”,变为上下贯通的“动态流动空间”。

1.4底部空间的变化早期的高层建筑多直接面对街道,从街道进入门厅,再由门厅进入电梯厅,垂座电梯至各楼层,这是高层建筑中最为普遍的空间流线组织方式。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之间缺乏过渡,没有“中间领域”的概念,在人流集散的高峰期,对城市交通环境的影响也较大。尽管许多高层建筑都在门厅的艺术处理上颇费心机,设计得非常富丽壮观,但是由于空间组织方面的缺陷,门厅内往往留不住人,形不成公共活动空间,而入口处也常出现人流拥塞的现象。

2我国的高层结构建筑的发展

2.1钢材的国产化国内钢铁企业根据我国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标准的要求,制订我国第一部高层建筑钢结构的钢材标准《高层建筑结构用钢板》(YB4104-2000),比目前仍在实施的《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94)又前进了一步,其性能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2.2钢结构设计国产化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98)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等有关高层建筑最大高度和最大高宽比的规定,在一般情况下,应遵守规范的规定,否则应进行专项论证或试验研究。建设部第111号令《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和建质[2003]46号文《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对加强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质量控制意义重大,具有可操作性。

2.3高层及超高层结构体系对于高层建筑的划分,建筑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没有一个统一规定,一般认为建筑总高度超过24m为高层建筑,建筑总高度超过100m为超高层建筑。

对于结构设计来讲,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高度的不同以及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以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选择相应的结构体系,一般分为六大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筒结构体系、筒中筒结构体系、束筒结构体系。

3高层建筑安装施工的协调与配合

3.1内部协调与配合怎样搞好内部协调与配合,实际上是一个怎样处理好内部各专业之间的矛盾,以及各专业与总体要求之间的矛盾。首先,应从书面资料入手,对本专业图纸、会审纪要、工艺标准、质量要求等加以熟悉,做到心中有数。其次,从技术方面讲,搞好各专业协调配合,一定要把好熟悉图纸、认真会审、内部会审、内部技术协调的关口,务必保持解决问题的渠道畅通无阻。再者,高层建筑楼高、层数多、场地窄、专业交叉施工密度大,与工业建筑、一般民用建筑相比,其作业面尤为狭窄,难以满足在有限的作业面内各专业施工同步展开。

3.2外部协调与配合外部协调与配合主要指土建单位、装修单位的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

就高层建筑整体而言,土建和安装构成了躯干和内脏;装修则是为其着装打扮。根据高层建筑的特点,土建、装修施工阶段划分为:①砼结构施工;②砌体建筑施工;③初级装修施工;④二次装修施工。

既然土建、装修、安装均作为高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故其彼此间必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实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但作为一个独立项目,又有各自的运行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并了解其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有理、有序、有效地搞好各项目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对于安装施工来讲,从整体看,其成品可以说是依附于土建的半成品或成品之上,它们之间的交叉配合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且配合密集处主要在“暗”处,如砼结构、砌体内管井等;而装修与安装施工的交叉配合,主要集中在“明”处,如墙面、天花板等。

3.3前、后方协调与配合前、后方协调与配合实际上是人、财、物、机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问题。它对于各类建筑施工是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这个共性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诸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决定权是在前方,还是在后方?是在项目上,还是在大本营里“项目法施工”运用动态管理原理很好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个问题,使长期以来的前方与后方难以协调与配合的局面得到了根本转变。

有共性必有个性。在高层建筑安装施工中,诸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必须紧紧围绕高层建筑安装施工的各项特性来进行。为此,必须了解各专业施工形象进度计划,以便及时、合理地调配人、财、物、机各生产要素。

各专业总量、插入时间及在各阶段的工程量均不尽相同,根据动态组合原理,结合各专业阶段特点,合理组合各生产要素,达到前、后方的有理、有序协调与配合。

高层建筑安装施工的协调与配合涉及面十分广泛,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搞好这项工程,必须通过了解工程对象,掌握工程特点,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内外工种相互协调与配合,确保质量与进度,全面完成工程任务。

摘要:高层建筑在造型形式不断翻新、高度记录一再被打破的同时,其内部空间构成的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筑产品的这种系统的密集性、交叉性及最终的整体性,最主要的表现还是在高层建筑上。高层建筑的显著特性是“高”,由于其“高”而引发了它与诸多不同于其它建筑的特点。

超高层建筑的缺点篇8

关键词:绿色;超高层建筑;重点;难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面对日益紧张的能源形势,在各个行业中践行绿色环保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绿色的生态建筑设计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设计方向,绿色超高建筑设计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一、超高层建筑设计简介

超高层建筑主要是指40层以上(建筑高度在100米以上)的建筑物[1]。近年来,我国的超高层建筑开始在各个城市兴起,超高层建筑可以集多种实用功能为一体,主要包括公寓、酒店、商场、办公区等,设计师在进行超高层建筑设计时,要首先考虑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和定位。

二、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的重点

1、节能

节能是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的重点,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的节能主要包括势能电梯的应用、降低照明能耗、降低空调系统能耗、优化围护结构等。

(1)势能电梯的应用

在超高层建筑中,电梯是必不可少的设备,由于超高建筑物楼层较多,电梯必须全天候不间断的运行,电梯的能耗非常大。势能电梯是一种可以将势能转化为电能的节能型电梯[2],结合超高层建筑设计的绿色环保理念,合理使用势能电梯,可有有效地降低能耗,节能效益十分明显。

(2)降低照明能耗

照明系统是超高层建筑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整个超高层建筑中照明系统的能耗能占到20%左右,所以降低照明系统的能耗是对于超高层建筑的节能非常重要。在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可以使用多种照明节能技术,例如,在超高层建筑中安装时间控制和感应控制的照明设备,照明设备的感应控制可以有效地降低照明系统能耗,提高照明系统的有效利用率。其次,在超高层建筑中可以充分利用日光照明,根据每天自然光的变化来控制调节照明系统的开启。最后,还可以减少照明系统的功率密度,在超高层建筑中要将照明系统的功率密度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尽量降低功率密度,通常超高建筑中客房内照明系统的功率密度在每平方米13瓦左右,办公区照明系统给的功率密度在每平方米14瓦左右。

(3)降低空调系统能耗

在超高层建筑中,空调系统也是不可缺少的设备,数量众多,类型各异,在整个超高层建筑设计中空调系统的能耗能够达到36%左右,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是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的重点,也是超高层建筑设计节能的重要方式。

(4)优化围护结构

在超高层建筑物设计中玻璃幕墙的面积一般都较大,窗墙比通常超过0.5,在优化围护结构过程中,降低玻璃幕墙的能耗非常重要。

表1 优化围护结构的技术措施

技术措施 内容 参数要求 难易程度

1 玻璃幕墙 VT约0.5,SC约0.35 较难

2 墙体 满足公建节能标准要求,夏热冬暖或夏热冬冷地区建议取K=0.7 容易

3 屋顶 采用高反射涂料或屋顶绿化 较容易

4 自然通风口 采用幕墙通风器、低层开窗或建筑100m以下设置开窗 难

5 门窗气密性 4级以上 容易

6 外遮阳 可在双层幕墙内设置可调外遮阳,或者东、西立面设水平挡板遮阳,也可以整个立面设机翼遮阳 难

2、节材

在超高层建筑中建筑材料的消耗非常大,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需要重点考虑节材。

(1)装修设计一体化

在超高层建筑设计时,建筑的装修图纸要结合建筑设计图纸一起完成,在施工时减少二次装修设计对建筑物材料损害,降低建筑材料的浪费,装修设计一体化可以很好地节约建筑材料。

(2)灵活隔断

超高层办公建筑的面积通常都在10万平方米以上,采用灵活隔断可以极大地降低重新隔断造成的建筑材料浪费,节材效益明显。

(3)使用3R材料

在超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例如,玻璃、铝合金、钢等,对于非承重的建筑物部分可以使用以废弃材料为基础材料的建筑材料,充分发挥可循环建筑材料的经济效益。

3、节水

节水是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的另一重点问题,超高层建筑的水资源消耗比较大,通过多种措施最大程度的节约水资源,推动超高层建筑的绿色环保理念。例如,在超高层建筑中使用先进的节水设备,节约用水量。另外,超高层建筑的立体面积很大,可以充分收集雨水,用于厕所用水和日常清洁。

三、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的难点

1、能耗模型

在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权衡考虑节能优化问题,针对超高层建筑设计的能耗问题,要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能耗模型进行分析优化,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准确、科学、合理的能耗模型是整个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中的重点,通过也是一个难点。科学有效地分析能耗模型是超高层建筑节能优化的关键,分析优化能耗模型需要大量的建筑参数,反复调整,不停实验,多个能耗模型之间相互对比分析,从而得到最佳的能耗模型,并且要具有切实的节能效果,在整个超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能耗模型的对比分析是一项比较难的技术。

2、改善室内环境

由于考虑到超高层建筑的安全性,不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因此在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中改善建筑物室内环境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超高层建筑室内环境的主要问题包括:不能开窗,无法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采光和通风效果很差;很多酒店、办公建筑物都采用风机盘管[3],不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容易受潮发霉;内外区的建筑问题,在超高层建筑的内区,发热量较大,由于围护结构密闭性较好,不能很好的将热量散发出去,基本不受室外环境的影响,而超高层建筑的外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大,导致超高层建筑的整个室内环境冷热不均。

结束语

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绿色超高层建筑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可以有效地节能、节材和节水,对于保护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继红,范宏武,孙桦.中国超高层建筑的绿色低碳之路――思考与实践[A].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C].2010.

[2] 楼国山.建筑平面为正多边形的旋转形体高层、超高层建筑设计研究[A].第二届结构工程新进展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8.

上一篇:高校线上线下教学范文 下一篇:大学消防安全应急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