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风险内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30 17:11:02

对风险内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对风险内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立足“早防范、早发现、早查处、早纠正”原则,以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抵御风险能力为基本要求,以建立能够提前发现、有效预防、及时化解廉政风险的长效工作机制为目标,运用教育、制度、监督等有效措施,着力形成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和监督网络,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发生的风险,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工作环境。

二、工作目标

按照全面开展、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的总体要求,初步建立起制度保障、程序运行和考核评估等配套体系的基本框架,建立比较完善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长效机制,使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和为民服务意识,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新的明显成效。

三、实施范围

局党组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齐抓共管,各个科室共同参与。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实施范围主要为局机关具有行政决策、行政审批、人事管理、行政执法、财物管理以及具有自由裁量权、业务处置权(简称为人、财、物、权)的岗位,全员参与。

四、主要内容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内容主要是“三个重点”和“四个环节”。三个重点:一是涉及政府采购及其他专项资金使用的重点领域;二是具有行政审批、行政执法,人、财、物管理权和业务处置权以及具有自由裁量权的关键环节。三是局机关的领导以及管事、管物、管权的重点岗位。四个环节:即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可能引发腐败的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相应防控措施,提高预防腐败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水平。

五、方法步骤

(一)开展廉政风险教育(2012年5月中下旬)。

召开局党组会和全局党员干部动员会,利用学习例会传达市纪委关于在全市全面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党纪、政纪等有关规定,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内容,结合实际,深入阐述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组织局科室人员到市内兄弟廉政风险防控试点单位学习,了解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主要精神和主要内容,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风险意识,真正理解廉政风险的客观存在性与现实危害性,自觉参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主动查找风险点,确保对苗头性问题及早发现、及早提醒、及早纠正,最大限度地降低廉政风险,有效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

(二)查找廉政风险点(2012年6月1日—6月30日)。

1.明确岗位风险排查人和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单位风险排查负责人,负责全面排查工作。科室负责人为本科室岗位排查负责人,对本科室风险排查负责。各岗位排查人为该岗位排查负责人,对该岗位排查负全责。

2.确定排查的重点。一是岗位职责风险。主要查找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可能造成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因素。如领导班子成员岗位,主要查找在集体决策行为和执行议事规则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在贯彻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中层岗位,主要查找审批、管理、执法等环节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在行使行政审批权、自由裁量权、现场决策权和内部管理权等过程中存在的廉政风险;一般工作岗位,主要查找履行职责、执行制度等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在资金流量大、业务频率高、权力相对集中的业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二是业务流程风险。重点查找由于工作程序和个人自由裁量权空间过大,可能造成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的因素。为了更准确地查找风险点,各科室要对科室和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重新梳理并绘制出新的工作流程图。三是机制制度风险。重点查找由于缺乏工作制度的明确覆盖及工作时限、标准、质量等问题,可能导致行政行为失控的因素。要通过对现有工作制度进行梳理,查找制度是否有效、管用,是否覆盖各项工作,是否覆盖权力运行的全过程;查找未能根据改革发展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及时制定、完善相关制度,执行和落实制度不到位,不能形成有效的规范化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廉政风险。特别是要查找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各个领域的有关制度。四是外部环境风险。结合本单位实际和岗位特点,从工作对象、服务对象等方面,重点查找行业“潜规则”、社交圈对岗位的干扰因素。

3.组织排查人查找岗位风险点。按照全员参与的要求,组织风险排查人对照以往履行职责、业务流程和执行制度等情况,认真分析并查找岗位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填写岗位廉政风险排查表。

4.组织有关人员对风险点进行分析补充。由科室负责人组织该科室人员对本科室查找出的岗位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点进行分析、研究、补充和分类。在此基础上,由科室领导对风险点进行初步认定。

5.广泛征求意见。采取召开全体干部职工或县区安监局负责人及服务对象参加的座谈会、填写意见表格、个别谈话等形式,充分听取分管领导、干部职工、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找准风险点。

6.廉政风险点公示。利用简报、干部职工集体学习会等形式对查找出来并初步认定的风险点进行公示,接受群众意见。

7.确认廉政风险点。通过召开党组班子或廉政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风险点进行研究、确认并报市纪委和市纪委第二纪检组等有关部门备案。

(三)制定廉政风险防控措施(2012年7月1日—7月15日)。

以加强制度建设为主题,围绕排查确定的各类风险点,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制定和公开工作流程等形式对廉政风险进行防控,着力形成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的廉政风险防范机制。

1.听取各方面意见。由领导小组组织听取廉政监督员、下级部门、服务对象等意见,并对制定出来规章制度、工作流程、防控措施进行可行性评估。

2.建立防范机制。由局领导班子会议重点对内部工作、管理制度和业务工作流程提出意见,进一步修正制定和完善相应规章制度、工作流程、防控措施,形成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有效运行机制。对拥有人、财、物、权的岗位,由科室负责人组织该科室人员,针对查摆出来的廉政风险点,认真研究分析本科室存在的共性问题,并结合业务工作和自身实际,对原有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进行讨论研究,提出补充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进行防范控制;对拥有自由裁量权的岗位,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相关规定,通过规范和限制执法过程和处理结果等关键环节,修订完善具体的裁量标准、防控措施和相关工作程序,特别是对群众关注的重要问题,实行批量处理并将结果依规予以公开,确保依法、合理行政,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对拥有行政审批权的岗位,要通过制定和公开工作流程,接受群众监督。

3.签订廉政承诺书。在明晰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明晰岗位风险、明晰防范措施的基础上,组织岗位工作人员签订《市安监局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承诺书》,并将经局领导审核同意的防范风险措施通过政务和党务公开栏、局网站等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并报有关部门备案,接受监督。

(四)建立廉政风险预警机制(2012年7月16日—7月30日)。

通过岗位廉政风险监控和分析,及时向有关岗位责任人发出预警信号,运用上级监督、内部监督、群众监督、廉情预警监督等方式采取有效处置措施,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堵塞漏洞,及时化解廉政风险。

1.上级监督预警。由纪检监察机关和上级工作主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通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年度绩效考核、述职述廉、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专项检查等方式,检查廉政风险防范措施落实情况,督促本单位对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查漏补缺,整改到位,提高监控能力。

2.内部监督预警。制定内部监督机制,结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会议、工作考核,公务员考核等,每年重点开展“三个一次”活动:一是每年组织一次专题会议开展批评自我批评,或将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列入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二是每年结合公务员年度考核,组织一次对中层干部述职述廉考评,组织本局干部职工和服务对象以问卷方式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与年度考核、评先评优和选拔任用挂钩。三是结合每月行政例会,开展个人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承诺的落实情况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外部监督预警。通过公开工作流程、公开办事承诺、市民论坛、政风行风热线、民主评议、公开投诉处理结果、廉政监督员反馈意见等监督方式,对廉政风险点进行公开、动态的监控,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4.信息监督预警。建立廉情预警信息管理机制,廉情预警实施对象为纳入廉政风险防管理的工作岗位及其责任人。本局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局党组领导下负责对省安监局纪检监察机关、市纪委监察局(第二纪检组)和有关部门通报的廉情预警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反馈与运用,对党务政务不规范、不及时公开的;对转办的举报投诉问题在规定时限内不及时办理的;对违纪违法问题举报被投诉两次以上未组织查处的责任人发放《提醒通知书》和《整改通知书》,情节严重的进行诫勉谈话。

(五)建立廉政风险处理机制(2012年8月1日—8月15日)。

本局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按照风险发生几率和危害损失程度对“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估并确定风险等级,一般可分为三级:因利益关系,不作为或乱作为,容易出现或滋生违法犯罪行为的为一级;因利益关系,不作为或乱作为,容易出现或滋生违纪违规行为的为二级;因利益关系,不作为或乱作为,可能导致轻微违规或虽未违规,但对部门形象造成不良影响的为三级。根据廉政风险发生的等级交由市纪检监察部门或本局党组及时依照有关法纪条规进行监控和处理,防止可能出现或正在演变的腐败问题发生。要求对一级风险的处理,由单位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监控。当出现一级廉政风险事件时,除严肃惩处违纪违法人员外,还要启动问责程序,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市纪检监察机关追究相关领导的领导责任。凡科室出现违规违纪案件的,取消该科室在本年度领导班子、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评先评优资格。对不认真开展工作,不积极防控廉政风险,导致科室和人员发生违纪违法案件负有失职、失察责任的直接领导和主要领导,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理。二级风险的处理,主要由局党组重点监控。当出现二级廉政风险事件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局党组对岗位责任人依纪依规进行处理。凡群众举报并经查实属个人因素造成过错的,或在民主评议、行风评议中不合格(不称职)的,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要采取组织措施对该岗位责任人和科室主管领导给予处理。三级风险的处理,主要由科室负责人监控。当出现三级廉政风险事件时,由科室领导对岗位责任人采取谈话、批评教育、书面检查等形式进行处置。对群众有举报、社会有反映的;不按照规定落实风险防范措施,情节轻微的,以及有明显风险表现的个人要及时给予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和警示提醒。

(六)建立风险管理考核评估机制(2012年8月下旬)。

根据工作实际,通过“二个建立”,即建立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常设机构,建立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考核评估机制。通过“二个结合”,即结合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效能建设等形式,组织对落实廉政风险防范各项措施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估。通过“二个一次”,即:岗位责任人每年组织一次风险点自查,找出新的风险点,进一步完善措施;单位每年对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评估,对发现制度不落实、防控措施不到位的要及时指出,责成整改。同时通过明察暗访、社会评议等方式,对新的风险和多次发生的问题,及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加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交流,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完善各项工作措施,不断扩大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成果。在做好检查总结的基础上,及时制定下一周期的工作方案,做到循序渐进,真正建立起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长效工作机制,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我们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局党员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廉政风险的客观存在性与现实危害性,牢固树立廉政风险意识,自觉参与到防范工作中来,形成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安排,认真组织实施。局党组及其领导班子成员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带头查找廉政风险,带头制定和落实防控措施,带头抓好自身和管辖范围内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

(三)突出重点,务求实效。防范廉政风险,要突出抓好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关键岗位和重点人员,以重点领域、重点环节以及社会、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为重点,以重点带全面,以关键促整体,达到以廉促政的联动效果。同时,在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相结合。通过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有效预防和避免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确保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对风险内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篇2

关键词:设计公司;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管控

1引言

在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政府简政放权大背景下,众多基建类国企通过PPP项目由设计或总承包等单一角色向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综合角色转变,以期寻找利润的新增长点。然而在新形势下,部分投资决策易盲目跟风而判断失误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存在较高风险。现阶段PPP市场已进入了整顿规范期,非规范操作PPP项目将被清退,但PPP仍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基建投资的重要模式,未来能落地的PPP项目必定是符合新要求的PPP项目。PPP项目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做出投资决策和得到决策效果之间存在着时滞,越早管控风险,成本代价越小,效益越明显。如果若干年后由于效益不佳或不规范被清退才发现投资决策失误,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且延误了扭转劣势的时机。国有大型设计公司(以下简称“设计公司”)近年来投资建设PPP项目数量巨增,实缴出资额及承担风险逐渐增大,对其经营和财务状况将带来新考验。面对上述新形势、新要求和新考验,做好投资决策风险的管控工作是重中之重,直接决定了公司能否通过开展PPP项目实现“拉动主业保增长、拓宽领域促转型”的发展目标。设计公司要想推进PPP业务科学发展,首先须依据自身总体发展规划来制定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再据此制定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方案。因此,管控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须从两个流程展开,首先是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决策,其次是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笔者将按照上述两个流程对设计公司PPP项目投资决策的风险分别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控对策.

2设计公司PPP项目投资决策的风险分析

2.1设计公司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决策的风险分析

设计公司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是为实现设计公司总体发展战略,针对设计公司在未来一段时期的投资原则、投资方向、投资规模等方面的选择所做的统筹安排。该战略规划由投资业务主管部门制订完成后,报投资评估委员会(由公司内部的技术、经济、法律、财务和管理等方面专家组成,简称“投评委”)进行评审,形成评审意见后报公司董事会决策通过。对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形成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梳理是该决策流程风险管控的基础工作,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风险分析。2.1.1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意向与公司发展目标是否匹配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意向是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的初步设想,PPP业务需围绕公司发展目标进行布局,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实现投资拉动主业,降低决策指令失误。2.1.2公司内部投资能力内部投资能力风险分析是对公司内部各种要素,如资金能力、人才、综合技术服务能力、组织机构等进行分析,以把握公司的优势与劣势,为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①资金能力:资金能力决定公司是否具备控股能力、基本具备参股能力或不具备投资能力;②人才:公司是否具备对PPP业务涉及的工程、法律、商务等各类专业领域知识度熟悉和掌握的专业人才,且他们与执行PPP项目的应用匹配程度都决定了公司投资风险高低;③综合技术服务能力:公司如具备7个面向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整体策划、谈判、资金及融资、规划设计、项目成本及统筹管理、实施环节技术优化、运营维护的综合服务能力,可降低在PPP项目推动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和失误,提高效率;④组织机构:公司具备灵活应变的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PPP项目投资决策顺利进行。2.1.3公司投资环境通过对外部投资环境中的诸要素进行分析,发现对PPP投资业务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要素,为制订与实施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提供风险管控的基础。具体风险要素分为宏观与微观两大类。宏观风险包括信用法律风险和经济风险。信用法律风险,如政府PPP项目决策程序不规范造成决策失误和过程冗长的风险、政府不履行PPP相关合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所产生的信用受损风险、不同政府部门颁布的规范性文件与PPP政策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导致项目中止或失败所产生的法律风险等。经济风险,如非经营性PPP项目财政支出未处于对应本级政府财政可承受能力范围之内的风险、经营性PPP项目产生市场需求变化、收益不足或者收费变更等风险。微观风险指同类型企业在各自资源、资质业绩及市场开发模式上同质化竞争,竞争越激烈,实现公司投资战略的风险就越大等。

2.2设计公司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的风险分析

在第一个决策流程结束并形成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后,即进入第二个流程——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由投资业务主管部门依据PPP战略规划制定PPP项目具体运作推进方案并付诸实施。由于第二个决策流程决定了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因此该流程风险管控尤为重要,主要包括四个阶段,依次是PPP项目意向跟踪阶段、立项阶段、PPP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及评估阶段、投标及投资审批阶段。四个阶段中关键环节是投资意向协议签订、PPP项目立项报告(项目建议书)评审、PPP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及评审、投标及投资审批。接下来,对这四个环节进行投资机会决策的风险分析。2.2.1投资意向协议签订环节该环节处于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的初始阶段,由投资业务主管部门牵头与地方政府部门运作对接,推进设计公司与政府间战略合作意向文件签署。投资业务主管部门对从各种渠道捕获的PPP项目信息源初评的科学性的判断,将直接决定公司是否需要主动发挥自身前期策划、规划设计的优势,与政府主动达成合作意向。该环节的风险在于投资意向协议不具备法律效力,尚未锁定项目,仅是公司与政府进行投资沟通内容和跟踪意向的确认。2.2.2项目建议书评审环节该环节处于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的第二个阶段,此时PPP项目投资还处于“有一个想法”时期,对“想法”可行的初步判断是通过对项目建议书做出可行与否的评审实现的。该环节的风险因素在于做出判断的团队人员的知识结构、经验层次是否互补;评审环节是否建立了责任制;是否存在区分评审责任的相关程序和措施即形成评审结论前的讨论过程是否被完整记录,记录是否都进行签字确认,有哪些不同意见等。项目建议书通过评审即对PPP项目做出公司内部立项的决定。一旦该环节决策失误,后面进行的PPP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及评估准确度将下降,造成公司损失。因此,要加强PPP项目建议书评审环节的风险管控,从源头上降低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的风险。2.2.3PPP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及评审环节完成PPP项目内部立项后,要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必须对PPP项目进行详细论证,然后据此做出是否投资的决策。该环节的风险因素在于可行性研究过程是否客观准确、研究内容是否全面完整、采用的评估方法及评审工作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等。在可行性研究中须对PPP项目展开深入细致的尽职调研、技术和经济论证,内容包括项目基本情况(含前期手续)、交易结构、运作方式、盈利模式、融资方式、对社会资本方的要求、采购方式、保障措施、实施程序及时间进度安排等,通过重点分析财务效益,作多方案比较,提出结论性建议,确定PPP项目投资可行性,为项目最终决策提供依据。2.2.4投标及投资审批环节投标审批环节,指通过PPP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评估后的项目,在参加政府组织的资格预审后,由投资业务主管部门报请公司董事会审议决策是否参与正式投标。审议通过的项目再由投资业务主管部门向上级集团投资主管部门报备。在集团投资主管部门形成专业评审意见后,由公司按照上级集团审核要求,带报价条件参加投标。若中标,公司将中标项目报上级集团投资主管部门进入投资评审环节,形成专业评审意见后,由上级集团投资主管部门提请集团总裁办公会审议,落实完善总裁办公会的审议意见后再提交集团董事会决策。上级集团投资主管部门根据集团总裁办公会和集团董事会决策意见办理项目投资批准文件。至此,公司PPP项目投资决策流程全部结束。投资审批是公司的上级集团根据PPP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最后审批及决策的环节。该环节是PPP项目整个投资决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最后一关,将直接影响公司未来的效益和发展方向,风险因素在于决策审批人员设置是否合理、审批过程科学民主程度、审批权责明确程度等。

3设计公司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管控对策

在对上述两个决策流程形成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要素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的风险要素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3.1设计公司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决策的风险管控

3.1.1详细考察分析PPP投资业务战略与公司主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对公司发展目标、主业发展方向进行认真审视和分析是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决策风险管控的第一步,同时必须贯穿整个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管控过程。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意向提出前须充分研究公司总体发展规划、财务规划、基建行业走势及宏观政策导向等。3.1.2采用科学的方法客观评估并针对性地改善公司内部投资能力投资业务主管部门应构建投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资产负债率、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等)对公司财务资金能力进行量化评估,另外须定期结合已实施的与拟投资项目类似的PPP项目成功案例,对公司PPP人才、综合技术服务能力、组织结构与PPP业务的适应性和PPP业务技术领域的先进性进行分析,发现公司风险状况,制定应对措施,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3.1.3运用工程咨询方面的大数据分析化解公司投资环境风险须充分发挥公司高端咨询的先导作用,利用好工程咨询团队针对公司拟开拓的工程热点领域和重点地域的前瞻性系统研究成果,建立诚信区域的资料库,为公司进行PPP业务战略规划布局提供技术支撑。由工程咨询团队对市场经济等宏观信息进行收集并储备相关数据,采用专业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定期报送投资业务主管部门,作为制订PPP战略规划时规避风险的评估依据。投资业务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投资行业接触面广、对接机会多等优势,注重积累、寻找不同产业链条上的目标企业和行业,不断探索与其合作的路径,合理预估聚合社会资源的难度,积极组建与PPP项目需求相匹配、政府方认可的战略合作联盟,提高公司整体竞争力,降低PPP业务投资风险。

3.2公司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的风险管控

该决策流程从项目信息获取开始,至制定并审核投资方案并对其进行审批完成后方结束,因此须从项目属性和评审(估)环节进行风险管控。在项目属性方面,有以下三点管控方式:第一,须加强项目信息筛选和投标前评估,杜绝源头亏损,如关注政府财政支付能力,重点跟踪已做过物有所值和财政承受论证的入库项目,保证项目合法合规;第二,对所有项目做到先算再揽,通过设计合理的投资回报报价及计算方式,判别项目内部收益率等指标能否满足公司PPP项目投资财务评价基准值;第三,对由于项目工期延误所引起的成本增加进行敏感性分析,以便在法律文件中提前规划对政府方的约束等。在评审环节方面,公司可采用授权批准、文件控制记录、内部经济责任等三个风控措施,第一,PPP项目投资决策必须履行投资业务主管部门内部初评、投委会专业评估和评审、公司董事会审议、集团总裁办公会审议和集团董事会决策审批共五个基本程序,明确规定PPP项目审批流程及各级审批权限,做到授权批准控制;第二,对所有的PPP投资决策包括评审意见等以书面文件形式予以记录,发挥信息支持、监督备查的作用;第三,建立PPP项目投资决策内部经济责任制度,逐步推行终身负责制,避免投资决策权责利不清造成决策失误等。

4设计公司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有效管控的几点建议

对设计公司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进行有效管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长远来看,科学的体系、制度及平台是有效管控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的顶层设计,一定程度上决定并推动PPP项目投资决策能否真正落地。

4.1构建科学的PPP项目投资决策风控体系是管控

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的前提设计公司应按PPP项目投资决策的两个流程(PPP业务投资战略规划决策和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分别建立严格的风控体系,再对两个流程进行分类细化,形成PPP业务投资战略规划、项目选择、项目立项、项目评估(审)、项目审批与决策的完整PPP业务投资决策流程清单。首先,须明确评审论证规则、决策标准等,从而实现流程控制,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其次,在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决策流程中,须高度重视自身战略附加值,审慎评估自身核心竞争力、主业导向和投资能力对公司后续业绩的影响及风险程度,重点解决PPP业务投资原则、规模和方向问题。在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流程中,各环节的风险管控力度直接决定了投资决策能否发挥价值。

4.2建立严格的PPP项目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和专家论证制度是管控

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的关键设计公司应充分考虑业务操作执行(投资业务主管部门)、评审(投委会)、投资决策(董事会)、监督四个层面职责分离,如以投资业务主管部门作为执行层负责PPP相关业务初评、跟踪执行等具体操作,投评委负责PPP战略发展规划、PPP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评审,公司董事会做出公司内部的最终决策,再由独立部门对执行情况进行全程监督,通过上述岗位分工形成内部牵制,建立完善的PPP项目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制度,可防范PPP业务投资决策过程中的各种隐患。此外,在投资决策前须通过建立专家论证制度,形成推动科学决策的合力,通过不同部门的专家力量多头审视可行性,充分发挥公司专业齐全的前期投资评估优势,主动挖掘优质的PPP项目,引领公司转型升级。

4.3构筑支持PPP项目投资决策的风险管控平台是管控

对风险内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篇3

由国家投资的建设项目往往投资额大、工程复杂,并关系到国有资金投资、社会公益和公众安全。一般而言,建筑工程设计能决定整个建设工程70%的成本,但是,建筑工程设计也具有非常大的风险,应借鉴BIM技术在建设工程设计全生命周期的协同、信息传递作用和将工作量前移的思想,建立工程设计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法律体系,以推进工程设计法律风险防控。

本文着眼于建设工程设计全生命周期,分别从设计合同签订前期(风险防范权重占25%)、合同签订(风险防控权重占50%)和合同履行(风险防控权重占25%)三个阶段论述设计法律风险点,并提出各阶段建设工程设计法律风险防控措施。

2设计合同签订前期风险预控

2.1发包人主体资格风险预控

因发包人不具备主体资格,导致设计合同无效,会给设计人带来损失。为防范此风险,设计人应认真审查发包人的主体资格,一方而调研发包人的资信情况,包括到工商局打印发包人的《企业信用报告》,通过互联网检索及请咨询公司调研发包人的信用情况,以确认其合同履约能力;另一方而,检查设计合同是否加盖发包人单位公章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被授权人(需要授权书)签字。

2.2设计人主体资格风险预控

因设计不具有符合承接项目的资质,导致设计合同无效,会给发包人和合理分包的主设计带来损失。为防范此风险,发包人和合理分包的主设计应认真审查设计的资质证书,包括设计人是否具备建筑设计资质、设计资质范围和设计等级是否符合承揽项目要求,具体设计员的资格证书是否符合要求。

2.3设计合规风险预控

设计项目合法性、合规性和可操作性不足也会给设计人带来损失。为防范此风险,设计人应认真审查项目的合法性、合规性。包括调研项目立项审批情况(发包人是否取得相应的行政许可等)、项目实际情况、项目用地性质、规划设计要点;审查发包方式是否合法合规 (依法应招标委托或直接委托)。

2.4项目设计投标风险预控

2.4.1招标信息正确性和响应风险预控

招标信息风险:因设计人获取设计招标信息不准确,导致投标文件不符合要求而失去中标机会。为防范此风险,设计投标人应通过正规渠道取得招标信息并准确解读。按照法律规定和招标投标惯例,招标人在发出设计招标公告和招标文件后,应按照招标文件的规定,安排时间召开标前会议,解答和澄清投标人提出的疑问,或者设计投标人在规定时间内将疑问以书而形式寄给招标人,招标人汇集并研究后,作出统一的书而解答和澄清,并将解释、答复和澄清的书而文件送至所有购买招标文件的投标人。如果此解释、答复和澄清与原招标文件冲突或不一致,应以此解释、答复和澄清为准。

投标文件响应风险:因设计人的投标文件和标价未按原招标文件编制或不响应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导致设计失去中标机会。为防范此风险,设计投标人应仔细研究招标文件,准确把握其中实质性要求和条件,认真制作投标文件,审查标书是否完整,主要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2.4.2设计投标合作风险预控

联合体投标人资格风险:因联合体中的任何一方不具有承担招标项目的相应行为能力和资格条件,导致标书被宣布无效或合同被确认无效。为防范此风险,设计投标人在组成联合体前,应认真审查和筛选合作伙伴,着重审查合作方承担招标项目的相应行为能力。国家有相关规定或者招标文件对投标人资格条件有规定的,联合体各方均应具备规定的相应资格条件。由同一专业的单位组成的联合体,其设计资质等级按照就低不就高的原则确定。

共同投标协议签订风险:因联合体未按照规定的时间签订并报送共同投标协议,或共同投标协议约定的权利、义务不明确导致联合体的投标被宣布废标或者无效,联合体成员间就共同投标事务发生争议和纠纷。为防范此风险,联合体各方应签订详细具体的共同投标协议,协议应遵循相关法律规定,应明确约定共同投标的职责分工和有关权利、义务、责任,也可约定某一联合体成员具体负责共同投标合伙事务的执行。联合体应将共同投标协议连同投标文件一并提交招标人。

中标后联合体各方与招标人签署合同风险:因联合体不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以联合体名义与招标人签订的设计合同无效,设计人不能依法承接项目。为防范此风险,联合体中标的,必须由联合体各方共同与招标人签署合同,合同的履行应由联合体各方对招标人承担连带责任。各方若对招标人承担责任后,有权在联合体内部就超过自己份额部分的责任,按照共同投标协议的约定向其他联合体成员追偿。

2.4.3设计投标人中途退出竞标的法律风险预控

设计投标人在投标文件的有效期限内撤销投标,导致缴纳的投标保证金被没收;若因此给招标人造成的信赖利益损失大于投标保证金,招标人还有权要求投标人赔偿。因投标在法律上是一种要约,在投标截止时间之后,投标作为要约已经生效,在投标有效期内,该要约对投标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为防范此风险,投标人如决定撤回投标,必须在投标截止时间之前进行,即必须在要约生效之前。

3设计合同签订风险预控

3.1工程设计范围与内容约定不明确的风险预控

因工程设计范围与内容约定不明确、不具体,导致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争议,给设计人带来损失。为防范此风险,设计合同签订时应明确约定以下内容:

1)项目名称、建设规模、用地性质、建筑功能等。

2)工程设计范围与内容:民用建设工程设计范围包括建筑红线内的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总图专业的设计,而涉及的玻璃幕墙、精装修、智能化、声学、舞台机械、舞台灯光、煤气、泛光立而照明、景观等专项设计,娱乐工艺、厨房工艺设计等特殊工艺设计,均需双方另议。

3)设计阶段: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阶段。

4)发包人将同一项目委托多个设计人的,应明确各设计人的设计范围与内容之间的界限划分和接口。设计合同范本最好采用住建部制定的《建筑工程设计合同》。

3.2设计依据和提供依据责任约定不明确的风险预控

因设计依据不全而、不准确,或提供依据的责任不明确,给合同双方造成利益损害并带来民事、行政法律责任。为防范此风险,设计合同签订时应明确约定以下内容:

1)设计依据的名称、版本、内容要求、份数。

2)提供设计依据的责任人及相应责任。发包人应提供项目有关批文、设计基础资料并保证其合法性、完整性、正确性及有效性,如发包人要求设计人提供上述设计依据,则应明确约定相应费用。设计应提供工程适用的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如果工程要求采用国外标准、规范,则应由发包人负责提供资料原文和中文译本。此外,设计人应避免发包人将提供设计依据的责任或提供不准确、不完善的设计依据的责任与风险转移给设计。

3)发包人提供设计依据的时限。对于部分不能及时提供的资料,应书而明确设计依据的条件如发生变化的责任及费用的承担,同时根据各地对非法设计的认定条件,明确部分资料发包人最迟提供时间,否则有可能而临非法设计(包括不出具正式文件、不提供后期服务、不提供咨询等)处罚。

3.3设计周期约定不明确或不合理的风险预控

因设计周期约定不明确或不合理,导致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争议。为防范此风险,设计合同签订时应明确约定以下内容:

1)设计周期应为相对周期,在发包人所提供的设计资料及批文等能满足设计人进行各阶段设计的前提下,开始计算各阶段的设计周期,且不包括设计人提交阶段性设计成果后,发包人审核与反馈意见的时间以及相关部门的审批时间以及法定假期,避免约定提交设计成果的固定日期。

2)约定合理的设计周期,并明确如发包人要求提前提交设计成果,需另行支付额外费用。

3.4工程设计质量要求约定不明确的风险预控

因工程设计质量要求约定不明确,导致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设计质量问题。为防范此风险,设计合同签订时应明确约定以下内容:设计文件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符合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等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符合设计任务书或合同中明确约定的所需功能和使用要求。工程设计服务质量要求应符合本专业服务标准规定和工程设计的标准和准则的规定。设计合同签订时,应避免约定设计人服务应达到最高标准要求或工程设计应获得某设计奖项。

3.5工程设计成果与交付约定不明确的风险预控

因工程设计成果与交付约定不明确,导致设计人承担违约责任。为防范此风险,合同签订时,应明确约定以下内容:设计成果的具体内容、深度(满足《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设计成果形式、提交时间(应以上一阶段成果批准或同意后的一定期限为准)、地点、接收人。成果交付时应办理书而交接手续。

3.6工程设计现场服务约定不明确的风险预控

因工程设计现场服务约定不明确,导致工程质量问题或设计利益受损。为防范此风险,设计合同签订时,应明确设计人现场服务的内容(解决施工中设计相关的技术问题、定期参加重要的工程例会、解答业主咨询的技术问题和协助业主办理与设计相关报批手续),现场服务设计员的资格、数量、服务时间与方式、费用 (外地工程要限定含在设计费内的出差次数、天数和人数)等。

3.7工程设计费数额与支付方式约定不明确的风险预控

因工程设计费相关内容约定不明确,直接导致设计人经济利益受损。为防范此风险,设计合同签订时应明确约定以下内容:

1)工程设计费是固定价或可调价。如果是固定价,应明确是固定总价,还是固定单价;如果是可调价,应明确调整标准、方式、程序等。设计费未包干的应约定为估算设计费。设计费包含设计人员赴现场的旅差费标准、额度,超出约定标准、额度部分由发包人另行支付,不含长期驻现场的设计工地代表服务费。

2)工程设计价款的支付进度、支付方式、各次付费百分比及时间节点,支付条件应合理。如第一笔支付款项约定为定金,定金的支付比例不得超过合同总价款的20 %,并明确合同履行后,定金才能抵作设计费;若发包人中途擅自终止合同,设计人除不退还定金外,发包人还应据实结算此外,各阶段设计费支付应约定为可控日期,避免约定审批通过后等支付条件;尾款原则上不超过合同总价款的巧%,且尽可能分解支付,最后一笔设计费应在竣工验收阶段收取,避免拖延到工程质量保修期结束。

3.8设计变更与索赔约定不明确的风险预控

因工程设计变更与索赔的标准、方法与程序约定不明确导致纠纷。为防范此风险,设计合同签订时应明确约定以下内容:

1)发包人进行工程设计变更,应以书而形式通知设计。

2}工程设计变更的依据和条件。

3}设计变更产生的修改费用,通过洽商能解决的设计小修改,不再另行收费,但若发包人要求建筑功能性修改或同一处修改两次及以上,则经双方协商,设计人另行收取修改设计费。4)设计变更索赔标准、方法与程序。

3.9设计分包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风险预控

因工程设计分包约定不明确,导致设计人非法分包而产生纠纷。为防范此风险,设计合同签订时应明确约定以下内容:

1)设计人不得将项目全部设计工作分包;

2)设计人不得将建设工程主体部分的设计工作分包;

3)设计进行工程设计分包须经发包人书而同意;

4)工程设计的分包单位应具备相应资质、类似业绩;

5)设计人应对分包设计成果的质量和进度负责,并由设计人向发包人提交分包设计成果;

6)分包单位不得将其承包的设计业务再分包;

7)设计人应就分包设计工作与分包单位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

8)分包设计费的支付应当与发包人支付的相应工程设计费相协调;

9)发包人要求指定分包单位的,应符合上述约定要求。

4设计合同履行风险预控

4.1设计依据欠缺风险预控

因设计依据提供不及时、不完整、不准确,导致设计周期拖后而产生纠纷。为防范此风险,发包人应严格按照设计合同约定的文件名称、份数、内容要求和提交时间提供设计依据。设计人向发包人收取重要设计依据,包括:设计任务书、地形图、建筑红线图钉桩图及电子文件、当地部门控制性规划要求、项目所在地市政条件、发包人确认并已经当地政府部门批准的文件、场地工程勘察报告以及能源供应、交通运输、使用要求等资料,发包人及当地政府部门对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的审查意见等,移交资料时双方应办理签字或盖章手续。

4.2工程设计进度风险预控

因设计迟延交付设计文件,导致设计人违约而产生纠纷。为防范此风险,设计人应保证人力、物力,严格按照设计合同约定时间、内容、质量,提交设计文件;在进行联合体设计或设计分包时,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防范设计进度风险。

4.3设计程序性文件欠缺风险预控 因设计过程重要文件欠缺导致设计程序不合规,引起合同双方纠纷,设计人无法主张合法权利。为防范此风险,设计应收集好签字文件,包括:项目立项报告和审批文件、设计任务书、方案图签收单(由发包人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签收)、方案专家评审会意见(会议纪要写明同意该方案通过)、当地规划局的规划意见书、发包人签字的《方案设计确认单》(须对方案认同并同意进入下一阶段设计)、扩初图签收单(由发包人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签收)、扩初专家咨询意见书、发包人签字的《初步设计确认单》(须对扩初认同并同意进入下一阶段设计)、规划条件通知书、施工图签收单(由发包人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签收)、桩基招标图和桩基施工图签收单(由发包人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签收)、审图机构的施工图审查合格文件、建委备案书,签订补充设计合同以明确补充的权利和义务,来往函件、会议纪要等。过程文件须签发、签收、存档。

4.4质量风险预控

4.4.1设计法定责任风险预控

因设计未尽法定责任导致设计质量问题,设计方承担民事、刑事责任,并受到处罚。为防范此风险,设计人应依据勘察文件和其他基础性技术文件,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技术规范以及合同的约定进行设计。要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全生命周期的设计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设计文件绘制、校对和审核制度;明确各专业责任人,并建立设计保险制度。

4.4.2施工图交底不清风险预控

因设计单位对施工图交底不清,导致设计质量问题。为防范此风险,设计人应将设计意图、特殊工艺要求,以及建筑、结构、设备等各专业在施工中的难点、疑点和容易产生的问题向施工单位作详细技术说明,并负责解释施工单位对设计文件的疑问。

4.4.3建设工程质量事故分析风险预控

对风险内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篇4

内部审计

审计是内控的重要部分,也是保证公司治理有效的重要环节。完整、理想的银行的内审组织架构是在监事会和董事会均设有审计委员会并下设办事机构----审计部,经营层设有稽核部,各审计部工作职责和定位清晰而不重复。但对于规模不太大的银行,为节约人力和资源,可将经营层的稽核部同时确定为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的审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这样全行就只有一个审计部。为明晰定位和职责,该“三合一”的审计部的业务性的常规稽核对经营班子负责,属董事会职责内的专项审计对董事会负责,属监事会职责内的专项审计对监事会负责。

在定位和职责分工上,要确保专项审计必须独立于经营管理。审计委员会是在董事会的授权下负责全行的审计工作,具体的办事机构是审计部。审计部日常的重要工作是向董事会主席(董事长)报告,并接受监事会的业务指导,除了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也都是对口审计部的。审计部的负责人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和行长之间没有业务报告关系(常规稽核除外),只有行政报告关系。审计和法律、风控是伙伴加监督的关系,一方面各自的工作是类似的,审计部是以内控为主,法律和风控是以直接的风险控制为主,可以互通有无,是伙伴关系;另一方面法律和风控的管理好坏,也要受到审计部的监督。审计部与一般的营运部门、支持部门是纯监督的关系,与监管部门是沟通协调的关系,与外部审计是审计成果的互相利用的关系。

风险管理

在风险管理方面,董事会的职责是负责建立和维护本行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其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坚持专业、独立的工作原则,并协助董事会工作。高级管理层是风险的经营管理者,对董事会负责,协助风险管理委员会工作。风险管理委员会设专职首席风险管理官,对行长负责,向行长、董事长双向汇报,首席风险官指导风险管理部在风险管理体系及基本原则和风险偏好的框架下工作,其职责是制订风险水平、风险偏好、风险管理体系及基本原则、风险管理战略或策略、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框架(内控、经营风险及信贷审批)、重大风险的界定及审批权限和决策程序、审批风险的授权额度及高级管理层的最高授权额度,监督高级管理层在各类风险的控制情况,听取风险及风险管理状况汇报,确保各类风险控制在偏好之内。首席风险官有权就个案提交风险管理委员会,在与行长意见分歧很大时,可以将两种意见提交风险管理委员会,经风险管理委员会协调,双方意见达成一致以后执行,否则提交董事会。风险管理部则在首席风险官的指导下实时监控风险偏好的累积执行情况。

风控方面要特别注意风险控制和信贷审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风险部不是审批部,首席风险官不是首席审批官。审批只是风险控制中的一小部分,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各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比如市场风险(如利率、汇率)一般是集中管理,而操作风险则适用于全行。另外,董事会要有一套完整的授权授信机制,贷审会也要有自己的完整的组织机构和问责机制,坚持行长不参加会议而只行使否决权,委员以专业化为原则,委员的审批行为要有激励约束机制。

合规管理、关联交易控制

合规管理的组织机构包括董事会合规管理委员会和下设的合规部,合规管理委员会对经营管理者执行相关规定的遵从性做出判断,确保合规经营。合规部坚持独立的工作原则,实行负责人垂直管理制度,实时监控合规情况。

关联交易控制主要有股东、董事、监事关联交易控制和高级管理层、关键岗位人员关联交易控制两部分,前者实质上是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后者是委托人和人的利益平衡问题。对于关联交易控制的机制应该是:董事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按照董事会的授权,协助董事会履行全行关联交易管理方面的职责;股东和高管及相关人等关联方信息,由董秘及具体经办的部门收集;关联交易的识别上,若属交易性的则由提出交易申请的部门识别,若属提供服务交易申请的则由法律合规部、财务部或相关部门识别;关联交易的审批上,按照风险可控和简洁高效的原则,根据不同额度和性质的关联交易分别交由股东大会、董事会、董事会下设的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高级管理层成员或信审部门审批;关联交易的信息统计和交易监控由交易执行部门进行;关联交易的监督由审计部门实施。

人事和薪酬管理

人事权是公司治理中相当重要和容易引发董事会(董事长)和高级管理层(行长)冲突的方面。人事权主要是三个方面:提名权,任命权和奖惩权。人事权不仅关系到业务的开展,关系到“领导”的权威性,还关系到董事会制定的决策的执行力,因此董事会对人事拥有一定的发言权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同时行长是经营团队的负责人和日常经营的负责人,对团队配备应该有发言权。一个有效的、高效的公司治理必须对人事权问题做出妥善安排,既要保证行长的发言权,又要保证董事会对高级管理层的决定权和对中层干部适度的话语权,核心是董事会(董事长)和行长对人事权的职责分工的明晰和“度”的问题。良好的公司治理在人事权上应是分工清晰、相互协作、有效制衡的机制,具体架构设计上可借鉴西方内阁制政府设计原则,公司治理的人事权上,副职和中层由行长提名,人事配备的标准、程序和激励约束基本制度、人力资源基本政策、薪酬体系以及副职以上和双线管理的重要部门的任命权由董事会掌握。

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包括对内披露和对外披露两个方面。通常讨论公司治理时只重视对外披露,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强制披露的要求。事实上,对内披露的重要性要远高于对外披露,对内披露可分为上行披露和下行披露,上行披露即经营层对股东、董事、监事的信息披露,其要求应该是充分、完整、重要,能让董事会获得决策的必要信息以支持其形成科学决策。下行披露是指将董事会等决策信息对经营层和各部门、分支机构及至每一位员工披露,其要求是充分、必要、完整、适度,确保执行者对决策层的决策理解准确、完整,为有效执行提供必要的信息。

对外披露必须坚持依法合规原则,持续披露原则,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主动披露原则。对外信息披露可采用《年度报告》等方式,披露的对象是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披露的渠道是主要营业场所,本行网站等,需注意召开新闻会不能代替对外信息披露。信息披露的内容应包括主要财务信息、风险管理状况、公司治理情况、重大事项、经审计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及其附注说明等内容,但不包括日常监管信息资料等。董事会负责本行的信息披露工作,董事长负责管理本行重大信息披露事项,对年度报告负全责。董事会秘书负责协调和组织本行信息披露事务,是年度报告法律合规的第一责任人。信息披露的有权人是董事长、董事会或董事长授权的董事、行长、董事会秘书等。信息披露由董事会、监事会全体成员负责,年度报告公布前,董事会秘书要将年报送监管部门审核。

若干容易混淆的问题

为什么没有监事会秘书。董事会秘书是我国在引进西方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时的翻译错误。在西方,没有董事会秘书的称呼,而是公司秘书,它对公司负责,并不对董事会负责,与总经理平级,这也就是公司治理中没有监事会秘书一职的原因。

董(监)事会专业委员会是不是必须是董(监)事?完全没必要,除董(监)事外,根据需要完全可引入若干专(兼)职的专业人士,以提高委员会的专业性和工作效率。

公司治理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监管部门需要任职资格核准的高级管理人员并非同一个概念,不应混淆。

股东大会、董(监)事会会议程序不尽合法合规形成的决议是否无效?实务中会议程序存在少许瑕疵的现象并不鲜见,如会议议案送达时间不合要求,会议现场参加股份数(人数)不足等。至于由此形成的决议是否有效根据情况可分为无效和可撤销(瑕疵)两种情况。如果形成的决议是与《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则决议是无效的。如果仅是会议程序是违反《公司法》等法律规定的,则决议是可撤销的,股东、董(监)事有异议的可在决议形成后60天内向人民法院提讼,申请将决议予以撤销,逾期未提讼的则视同决议有效。

日常运作机制

通俗地讲,良性的公司治理应该是决策科学、传导顺畅、执行到位的。日常运转中,决策科学的前提是董事会自身的素质适应并能够得到充分的信息。执行到位的实质就是高管层的理解准确、贯彻尽职、执行到位。因此,执行到位前提是董事会必须建立对高级经营层的尽职约束制度、落实保障机制和监督纠编机制。

决策科学是良好公司治理的前提。要做到决策科学,除应保障充分的上行对内信息披露,健全专业委员会、常设机构、办事机构并保证有效运作外,董事的专业素质、参与意识、时间保障是董事会决策科学的核心问题,为此有必要建立董事的择优选聘、持续教育培训机制,以解决董事们懂业务(能力和素质)和心态正(为了银行能干好)的问题。有必要建立董事会民主决策机制和董事坐班、履职考核和优胜劣汰机制,以解决董事们愿意(积极性和主动性)和有空(有时间)的问题。

执行到位的保障措施应该是:体制上,通过《公司章程》和本行的有关公司治理工作规则,明确和细化行长和高级管理层执行董事会决策、协助董事会工作、接受董事会监督的工作机制。建立通畅的传达贯彻机制,通过董秘、董事会专业委员会及办事机构,保障董事会决策的准确、高效的传达,不发生信号失真和衰减。健全和完善议事规则和贯彻机制,健全和完善股东会、董事会及其专业委员会会议、行务会(董事长协调会)和行长办公会等四级会议制度,确保高效、科学的议决和贯彻执行。建立过程控制机制,建立独立的内审、合规和风控体系、授权授信制度、财务预算管理制度、高级管理层薪酬制度和风险保证金体系,以及高级管理层的世代更替制度等,对董事会决策执行进行品质监督、合规管理和偏差纠正。

对风险内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将风险防范管理纳入惩防体系建设,运用科学手段,主动排查和防控廉政风险,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逐步建立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二、工作目标

岗位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要与检察业务紧密结合,以具体工作为切入点,有效识别和积极预防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保证各项工作高效、有序运转;要全程监控权力运行,确保权力运行与防范措施同步跟进,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要通过全员风险查找和风险防控,进一步强化岗位责任意识、廉洁自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逐步形成扎实有效的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三、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岗位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按照计划、执行、评估、修正四个阶段按年度循环进行,并根据有关政策规定的调整,及时修正相关工作内容和措施,推动工作不断拓展深化。

第一、计划阶段(4月初至6月底)

主要任务是制定岗位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方案,召开岗位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会议,全面宣传发动,组织梳理职责权限,编制工作流程,查找岗位廉政风险,界定风险等级,建立廉政风险信息档案。

(一)动员学习

1、搞好动员发动。根据要求,分别召开党组会、全体人员大会,进行动员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开展岗位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岗位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内容、方法和程序。使“风险无处不在,防范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入人心,全面提高全员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成立领导机构。将廉政风险管理摆上重要议程,成立由检察长毕玉宝任组长、副检察长柳辉、李祖根任副组长,其他党组成员及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建立检察长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协作,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一级抓一级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

3、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各部门要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紧密结合本部门特点和工作实际,制定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落实方案,报院廉政风险防范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风险排查

1、梳理岗位职权。根据部门和岗位职责,对执法办案,以及人、财、物等权力进行全面梳理确认,界定各部门和每个岗位的职责权力及其运行程序,科学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建立岗位职责权力登记薄。

2、查找廉政风险。

(1)查找重点:对于领导岗位要结合分管工作查摆和分析在“三重一大”、行政、业务运行过程中产生廉政风险的个性和共性问题,从法律、政策、社会环境、体制机制、权力运行、人员管理等环节查找领导岗位廉政风险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填写《领导岗位廉政风险识别和防控表》,并报区派驻纪检组、监察室审核;二是中层干部要根据在本部门职责定位,针对执法办案和内部管理等环节,行使自由裁量权、内部管理权等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廉政风险,认真分析廉政风险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填写《中层岗位廉政风险识别和防控表》,并由分管领导审核;三是一般干警(含正式职工)要对照岗位职责、办案制度,认真查找并分析个人执法办案中行使自由裁量权、行政管理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填写《一般岗位廉政风险识别和防控表》,并由科室负责人审核。所有人员都要认真进行岗位职责梳理和岗位廉政风险查找,建立廉政风险信息台帐,经逐级审核把关后,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并建立廉政风险信息档案。

(2)查找原则:一是坚持对岗不对人原则;二是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原则;三是突出重点原则,以具有执法办案、干部人事权、财务管理等岗位及其工作环节为重点。

(3)查找方法:一是顺推法。从梳理各项工作流程入手,查找廉政风险。二是逆推法。从综合分析来信来访、举报投诉、财务审计、督导检查、工作考核等方面入手,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查找廉政风险。

(4)查找步骤:①开展岗位廉政风险教育,使检察人员掌握查找廉政风险应把握的原则和方法。②依托业务流程,研究确定廉政风险的查找范围,采取自己找、互相查、群众提、领导点、组织评等方式广泛开展廉政风险的查找工作。③将查找到的廉政风险登记到相关表格,形成风险识别防控表的初定方案。

3、评估界定风险等级。

(1)风险点风险级别的评估界定。按照职权的重要性、使用频率、发生问题造成的损失及危害程度等因素,将查找出的风险点划分为三个等级:Ⅰ级表示廉政风险最高,Ⅱ级次之,Ⅲ级最低。对于潜在廉政风险大、发生问题危害程度严重的风险点,定为Ⅰ级风险;对于潜在廉政风险较大、发生问题危害程度较重的风险点,定为Ⅱ级风险;对于潜在廉政风险较小、发生问题危害程度较轻的风险点,定为Ⅲ级风险。

(2)岗位风险等级的评估界定。从风险点数量、风险发生几率、危害程度、形成原因等方面,综合分析评估,确定A、B、C三级风险岗位。

A级风险岗位是潜在廉政风险大、发生问题危害程度严重的岗位。

B级风险岗位是潜在廉政风险较大、发生问题危害程度较重的岗位。

C级风险岗位是潜在廉政风险较小、发生问题危害程度较轻的岗位。

对于查找界定的廉政风险,经组织审核后,在一定范围内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听取群众意见,再次充实完善。

4、建立廉政风险信息档案。

将查找到的岗位廉政风险登记汇总,建立岗位廉政风险信息档案薄,经部门负责人审核确认后,报院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办公室集中管理。

第二、执行阶段(7月初至9月中旬)

主要任务是针对不同岗位的廉政风险,以预防、监控和处置为主,制定具有针对性、动态性和预防性的防范管理措施,形成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环环相扣的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及时纠正不当行为,避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演变为违纪违法行为。

(一)前期预防措施

1、思想道德风险的预防措施。防范思想道德风险要以廉政教育、谈心活动、人文关怀等为主要措施。

(1)廉政教育: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上廉政党课、开展警示教育等措施,着力抓好检察人员的经常性学习教育,提高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筑牢检察人员的思想道德防线。

(2)谈心活动:通过开展廉政谈话、个别谈心、互帮互助等活动,加强检察人员之间的思想交流,及时掌握大家的思想动态,帮助解决思想困惑。

(3)人文关怀:通过组织内容丰富、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开展困难干警帮扶,从精神上关心、爱护、帮助检察人员,缓解工作压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制度机制风险的预防措施。防范制度机制风险要以听证质询、办事公开、权力制衡等为主要措施。

(1)听证质询:对本单位的重大决策事项,要召开有关人员参加的听证质询会,公开重大事项决策方案、相关依据和理由,听取参会代表意见,听证质询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应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

(2)办事公开:严格按照区委和上级检察机关有关规定,坚持检务公开,推行阳光检察,提高检察工作透明度,强化公开监督。

(3)权力制衡:严格落实执法办案、组织人事、财务管理、“三重一大”、交流轮岗等制度,量化规范自由裁量权,加强监督制约,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3、岗位职责风险的预防措施。防范岗位职责风险要以公开承诺、述职述廉、民主测评等为主要措施。

(1)公开承诺:检察人员要结合本职工作按照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中有关岗位职责的要求,就履行职责、依法行政、作风效能、廉洁自律等方面做出公开承诺。

(2)述职述廉:述职述廉的范围、方式和程序按照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有关文件执行。

(3)民主测评: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民主测评,征求群众对我院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二)中期监控机制

1、信息监测。通过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民主测评、群众评议等方式,掌握检察人员在机关内部暴露的缺点与不足;利用举报、行政投诉、阳光政务热线等手段及舆论监督等方式,了解群众举报、社会反映的问题;纪检监察等部门根据日常工作情况和网络舆情监测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2、定期检查。定期对廉政风险的查找是否准确,防范措施是否可行,措施的落实是否取得积极效果,制度机制中是否存在薄弱环节等情况进行检查。

(三)后期处置办法

1、警示提醒。警示提醒立足于强化党组织对检察人员的主动教育和监督,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对群众有反映,可能出现问题的人员,进行警示提醒。

2、诫勉纠错。诫勉纠错立足于帮助和督促检察人员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廉政风险问题,及时纠正其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督促引导,终止其错误行为继续发展。

3、责令整改。责令整改立足于保护和挽救检察人员,对已出现的错误行为,构成轻微违规违纪但可以不予处分的同志,通过限期整改和强制履行,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

第三、评估阶段(9月中旬至10月底)

主要任务是对岗位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开展的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对岗位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

(一)单位内部评价。由部门自行组织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风险点查找情况、防控措施制定情况、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日常检查情况、民主测评情况和述职述廉情况等。

(二)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在部门内部和相关单位中广泛征求实施岗位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纳入内部评价体系。

(三)外部评价。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执法执纪监督员等对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效果进行评价。

第四、修正阶段(11月初至年底)

主要任务是对实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过程中,根据内外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收集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工作程序,调整风险内容和防控措施。

四、几点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部门要把开展廉政风险防范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认识廉政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把教育贯穿于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的始终,要求通过对廉政风险点的查找,引导全体检察人员特别是各级干部,切实认识到任何岗位都有责,有责就有权,有权就有风险,牢固树立廉政风险意识,自觉参与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从中得到教育和提醒,时刻绷紧廉政这根弦,克服无风险可查的不良倾向。

(二)强化领导,明确责任。院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实施。各级干部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带头查找岗位廉政风险,带头制定和落实防范措施,带头抓好自身和管辖范围内的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确保惩防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

(三)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要紧密联系检察工作实际,突出执法办案中职务犯罪侦查、不捕、不诉、诉讼监督等重点环节,以及人、财、物管理等重点部位,加强廉政风险的预测和防控,并把防控机制建设融入执法办案和内部管理全过程,以重点带全面,以关键促整体,推动预防腐败工作向纵深发展。

对风险内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篇6

为加快推进“科技兴安”战略,切实提高化工生产过程本质安全水平,有效控制化工企业事故的发生,逐步实现化工生产过程安全自动化控制,确保我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09)27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就推行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化工生产过程大多涉及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一些化工反应工艺过程复杂且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一旦生产过程出现异常且控制不当,将会给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后果。安全科技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和技术保障,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能对化工生产装置和设备可能发生的危险或措施不当行为致使继续恶化的状态进行及时响应和保护,使生产装置和设备进入一个预定义的安全停车工况,从而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最低程度,保障人员、设备和生产装置的安全。这类安全控制系统以其可靠适用的设备和先进的控制技术已被发达国家石油和化工企业普遍采用,为此,在化工相关行业中推行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对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对我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推行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对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总体要求为,一要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灵敏度,当生产装置出现紧急情况时,安全控制系统能在允许的时间内作出响应,及时发出保护联锁信号,对现场设备及装置区域进行安全保护;二是根据不同装置工艺安全等级的保护需要,选择相应安全等级的安全控制系统;三是不管是独立设置还是混合设置的安全控制系统,其安全联锁保护功能模块在生产过程中始终处于静态,不需要人工动态操作。

(二)主要目标

到2010年末,全市已建或新建、改建和扩建化工生产项目涉及硝化、氯化、氟化、磺化、加氢、重氮化、过氧化以及聚合、裂解等且有高温高压、放热或深冷等工艺过程的;对其它装置或项目工艺过程,采用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第七版)评价,经现有的安全措施补偿后,其危险等级仍在很大及以上(火灾爆炸指数≥128)的;对不适用道化学法评价的项目可采用危险度评价法,其危险等级在高度及以上(危险度分值≥16)的,要根据安全风险程度等级选择安装不同类型的安全控制系统。

到2013年末,其他项目或装置特别是涉及易燃易爆介质、剧毒、高毒和极度危害介质,或构成重大危险源的生产储存设施,其危险等级为中等程度及以上(火灾爆炸指数≥97),或其危险度评价法危险等级为中度及以上(危险度分值≥11)的,均要安装相应的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对项目工艺(装置)确实安全、稳定等特殊情况不需要安装的,须经设计单位或安全评价机构出具不需要安装的技术报告。

涉及上述情况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同时设计、安装相应的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

三、加快化工生产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推行步伐的工作措施

(一)新建、改建、扩建化工建设项目,其设立评价报告应对建设项目工艺及装置进行安全风险等级评价划分,对符合化工生产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安装要求的,项目建设单位在委托安全设施设计时应同时进行生产过程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的设计。

设计单位在编制《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时,要根据建设项目设立评价报告对项目工艺及装置的安全风险分析、风险级别和安装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的技术建议,设计中要充分体现重要参数的测量、报警、自动联锁保护及事故状态下的紧急停车等自动化安全控制措施。

(二)进入施工和试生产阶段的新建、改建、扩建化工建设项目,建设单位要委托相关技术机构在《项目设立安全评价报告》和《安全设施设计专篇》中补充有关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方面的专项评价报告和专项设计专篇,并在本《意见》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安装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的承诺。

(三)对已建成项目工艺及装置的企业应对对照本《意见》,对安装装置、工艺和依据安评机构按照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或危险度评价法得出的结果进行自评自报,并须经安评机构和设计单位确认,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符合安装要求的,当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按照本《意见》要求督促企业限期完成安装。

(四)2009年12月底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到期的企业,符合化工生产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安装要求的,换发许可证前必须安装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

(五)本《意见》下发之日起,生产装置发生化学品爆炸、火灾、泄漏,致使人员伤亡事故的化工企业,且符合化工生产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安装要求的,必须安装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

(六)在本《意见》规定的期限内符合安装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要求的而未安装的所有化工企业,规定期满后,视为安全设施配置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七)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安装完成后,安装业务技术机构要向建设单位提交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安装技术报告书,内容主要为:设计和安装期限、该企业的生产工艺、安全工艺控制参数及控制点、安全控制工作原理、采用的逻辑控制单元、检测变送单元等、能达到何种生产安全控制要求、安全质量保证责任范围以及系统日常维护要求等。为便于对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推行工作的管理,报告书同时报送当地安全监管部门。

(八)2009年后受理的危险化学品安全行政许可申请,其安全评价报告必须有专题内容对其项目工艺及装置开展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安装方面的评价。

1.新改扩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设立评价报告,要对项目工艺及装置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采用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或危险度评价法评估其风险级别,按照本《意见》提出是否需要安装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的技术建议。

2.新改扩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评价报告,要对建设项目是否按建设项目设立评价和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的要求安装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作出评价。内容包括:安全工艺控制参数及控制点、安全控制工作原理、采用的逻辑控制单元、检测变送单元等;其设计、安装单位名称及资质,并分析评价控制系统在试生产期间的调试、运行情况等。

3.对已建正在运行的项目安全现状评价报告,要对项目工艺及装置安全风险程度进行分析,采用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或危险度评价分值评估风险级别,按照本《意见》提出是否需要安装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的技术建议。对已安装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的,评价内容包括:安装时间,其设计、安装单位名称及资质,安全控制工作原理,安全工艺控制参数及控制点(对重要、关键参数是否都控制到、是否存在重大遗漏),采用的逻辑控制单元、检测变送单元等等,并分析评价控制系统运行情况等。

对风险内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篇7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精神,根据*区委《温州市*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2008-2012年工作计划》工作要求,我局负责三大重点领域的牵头建设工作。为了从源头预防,强化单位权力运行内部制约和监督,健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经局党组研究决定,在全局开展“排查廉政风险、健全内控机制”工作,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惩防并举、重在建设的要求,牢固树立“预警在先,防范在前”和“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的工作理念,通过梳理权力流程、排查廉政风险、压缩权力空间、推进技术反腐等,不断加大内控力度,进一步提升制度的有效执行力,更好地促进全局党风、政风和工作作风的全面优化,为完善具有*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区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工作目标

1、以适度赋权为前提,实行分权制约,解决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

2、以规范权力为主线,实行流程制约,解决权力行使随意性过大的问题。

3、以突出防范为重点,实行风险制约,解决关键部门、岗位和环节监督难的问题。

4、以权责一致为核心,实行问责制约,解决权力行使与相应承担责任不对称的问题。

三、具体步骤

我局“排查廉政风险、健全内控机制”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4月上旬—4月中旬)

1、健全组织领导。成立*区财政局“排查廉政风险、健全内控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工作实施意见。

2、层层发动,广泛宣传。召开会议传达区有关文件精神,全面部署我局“排查廉政风险、健全内控机制”工作。通过层层动员,人人参与,统一全局思想,使全体工作人员明确活动目的、意义,提高对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二)排查廉政风险阶段(4月中旬—5月底)

全面排查廉政风险的过程,是对权力制约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提醒、自我提高的过程。

1、排查岗位风险。个人对照每人目前的岗位职责,对照以往履行职责、执行制度的工作实际,分析并查找出存在或潜在的各类风险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统一填写《个人廉政风险排查表》。

2、排查科室风险。科室根据岗位设置、职务安排、职能定位、权力权限等情况,严格查找管理及相关制度执行中的不足和漏洞,着重围绕“财权、人权、物权”等关键环节,分别查找出本科室值得注意的廉政风险点,细化和分析风险点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统一填写《科室廉政风险排查表》。

3、排查单位风险。要突出重点,围绕“财权、人权、物权”等关键环节、重点部位、重点岗位,从环境风险、体制交替风险、权力风险、管理风险、人员素质风险的6个方面进行重点排查,查找出本单位廉政风险点,分析研究其内容和表现形式。

(三)防控廉政风险阶段(6月初-7月底)

按照“对照岗位职责——梳理岗位职权——找准廉政风险——公示接受建议”的流程,通过排查风险,建立防范措施,查漏补缺,建章立制,最大限度堵塞漏洞,保护财政干部职工。

1、制定个人自控措施。根据自我排查、相互排查情况,个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情况,制定防范控制风险的具体整改措施,经分管领导确认后,统一填写《个人廉政风险自我防范承诺表》并进行公示。查找和防范承诺履行情况纳入年终个人考评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范畴。

2、建立具体防范制度。科室根据岗位设置、职务安排、职能定位、权力权限的排查情况,制定出本科室防范控制风险的具体措施和制度,经广泛征询意见后,并由局党组进行确认,统一填写《科室廉政风险自我防范承诺表》并进行公示。查找和防范承诺履行情况纳入先进科室的年终考评。

3、健全组织防范机制。单位根据关键环节、重点部位、重点岗位的排查情况,制定出单位防范控制廉政风险的制度和机制,经公开征询意见后,由局党组确认,填写《单位廉政风险防范承诺表》,并进行公示。

(四)整改提高,建章立制阶段(7月初-8月底)

根据查找出的廉政风险点,认真做好廉政风险环节的整改,抓紧建章立制工作,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防腐保廉的自觉性。重点抓好制度建设:

1、建立办事公开制度。结合政务公开工作要求,通过网站、公开栏等途径,将每个工作事项的办事依据、办事职责、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办事时限、办事结果向社会广泛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2、建立廉政告知制度。在承办有关工作事项时,由承办工作的党员干部向每位服务对象发出廉政告知书,作出廉政承诺,恳请协廉助廉,接受服务对象监督。同时,廉政告知书要醒目地摆放在每位办公人员的工作场所。

3、建立廉政提醒制度。在工作人员承担重要工作任务、发生个人重大事项、出现群众反映和被发现苗头不廉行为等情况时,主要领导或直接领导要适时对其进行廉政提醒谈话,促使其保持清醒头脑,遵章守纪办事,筑牢拒腐防线。

4、建立廉政调查反馈问责制度。由单位纪检组采取民主测评、座谈、抽样调查、电话随访等形式,不定期的向服务对象了解单位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整理后以书面形式向单位或个人进行反馈问责。廉政调查反馈问责每年不少于两次。

四、工作要求

1、深化学习教育。要结合党风廉政教育活动,积极开展主题教育、警示教育。广泛宣传廉政风险防范控制机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通过“排查廉政风险”,警钟常鸣,自律自重,及早发现和防控各类风险,不断增强财政干部职工抗风险能力。

2、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政齐抓共管”,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人人积极参与,领导干部主动带头,紧紧扣住廉政风险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敏感部位和重要环节,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科学性、严肃性和针对性,达到预防和控制党员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不犯廉政党纪问题,真正使预防和监督制度成为我局广大党员干部保持清正廉洁的“法宝”。

3、规范建章立制。廉政风险必须通过完善的制度,强化程序和监控,加以防范和解决。要定期查找和分析个人和各科室在行使职能和权力时可能会出现的廉政风险事项,从而及时控制预防各类风险,做到“违纪问题不在我身上发生,廉政问题不在我科室发生,案件隐患不在我单位发生”。

对风险内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篇8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审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1003―7217(2006)05―0076―04

一、引 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重大管理欺诈及审计失败案例的频繁发生,对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审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广为关注的前沿课题。一些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在与学术界的合作研究中,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并正在将风险导向审计从基本概念的讨论转化为具体方法的应用。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在2004年1月对《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修订后,在内容上也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风险审计的主导思想。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已成为审计基本方法发展的国际趋势。

风险导向审计从一开始就引起我国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十几年来不断有研究成果发表,但大多数研究是针对社会审计而言的,从内部审计的角度研究风险导向审计相对较少。本文试从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的环境、基本原理及其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一)现代企业治理要求新的内部审计模式的出现

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运行需要有规范的公司治理为前提。公司治理的目标在于增加股东价值,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建立科学的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合理配置各种权利,监控运行风险,履行好各种受托责任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公司治理需要有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内部审计部门不参加具体经营活动,使得它能以超然的态度,以企业全局的角度对风险进行监控与管理。并且由于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机制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如内部审计直接向董事会报告,也能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内部审计既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同时又参与到治理有效性的审计之中。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包括监督、评价和分析组织的风险和各项控制;复核并证实信息是否可靠并符合相关政策、程序与法律,协助管理者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执行管理机构提供风险防范以及治理有效的保证。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前主席捷奎琳・瓦格娜曾指出:“环境的变化给内部审计师带来增加价值的机会最多的领域是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在公司治理环境的要求下,内部审计目标与价值增值的治理目标相一致,并使得其职能、技术方法、内容与范围等方面产生了新的导向与变革。

(二)不利的职业地位迫使内部审计人员努力为其职能提供增值成份

传统的内部审计过多关注于过去。“通过看反光镜来驾驶汽车”是众多隐喻中的一种说法,当审计人员通过对历史交易记录及内部控制系统的历史运行的检查来提供建议,系统中增加的每一个控制将耗费更多的资源来操作。如果审计师不断地增加而不减少内部控制,过多的控制将拖企业经营的后腿。此外,传统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帮助管理者完成其责任,这种被动的、事后察觉式的方法使得审计对组织所做的贡献更像是资产评估,与价值增值没有直接而明显的联系。另外,内部审计处于组织内部,由于得不到充分重视,它往往是企业里一个不起眼的部门,工作缺乏自主性,工作结果没有明确的服务目标,外部公众对它缺乏认同感,普遍的看法是,内部审计只是一份得罪人的工作,只是吹毛求疵的挑剔者,谈不上“职业”的概念,最多是一种“半职业化”的身份。

在民间审计领域,风险基础审计作为一种有别于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审计模式,引发了民间审计方法的革命。为顾客及组织创造更多的价值,内部审计必须将注意力从过去转向未来。如果审计师把注意力放在风险上,审计更可能发现管理中的有问题的充足范围,从而更好地为管理风险服务,它是内部审计通过一个古老的职能提供“增值”成份(即关注风险并采用风险导向审计)。只有这样,内部审计才能够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并能获得企业内利益相关者的普遍认可。

(三)战略管理思想为内部审计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管理学者对在全球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一些新的思想。在管理思想上发生的这些转变,最主要的是从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战略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并开始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企业一旦战略决策失误,对其发展的影响和所带来的风险将是巨大的。

战略管理最根本的着眼点就是企业所面临的“风险”(risk)以及企业对待风险的对策。审计师必须首先理解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内外部环境、基于这些环境而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以及所包含的风险,战略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新的审计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实践基础。

(四)企业环境变化产生的风险加快了新的审计方法的发展

现代内部审计提供的服务包括对全部公共部门和私立实体的控制、执行、风险、治理进行检查和评价,对财务状况的检查只是内部审计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是他们的全部使命。多年来,内部审计对财务活动的管理控制已得到极大的加强,但是对企业其他领域进行控制并没有被经常性地强调。糟糕的生产状况、工程问题、营销问题以及存货管理问题所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侵吞财物所造成的损失。

组织总是尽力对风险保持更多的控制,当管理层和内部审计师认识到随着业务实践的改变,风险已经发生了显著改变,原有的控制也许不再起作用。KPMG的一项针对高级主管及内部审计经理的调查显示“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主要监测政策和控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已经过时,内部审计部门必须采取面向未来的、风险导向的思路来衡量企业成长并提高股东价值。”由此可见,“增加价值”的思想形式引发组织对内部审计基于风险导向的迫切需要,从而加快了企业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

三、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程序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模式,它通过识别和评估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对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健全,关键控制点和执行是否有效,控制薄弱的环节、治理改进措施的可行性等提出认定。以下从风险导向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测试及审计发现、结果的通报等方面来阐述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程序:

(一)审计计划的制定

审计计划是指审计人员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第2010款关于制定审计计划中指出:首席执行官应该制定以风险

为基础的计划,以确定内部审计活动的重点。企业风险导向审计计划是对内部审计师的一种指引,也是一种便于审计监督的内部约定,其中说明了将要采取的审计步骤,这些审计步骤旨在收集审计证据和帮助内部审计师对被检查业务中存在的风险、效率、经济性和有效性表达意见。其内容通常包括如下方面:(1)审核以前的报告、审计方案、工作底稿及前任审计师提供的文档,列出任何要求采取纠正行动的公开项目。其作用在于获取背景资料及确定过去审核的结果,以更好地确定当前重大风险的审计范围。(2)实施初步调查,以确定被审核的活动的目标、实际或潜在风险,以及现存的控制系统。(3)审核被审计职能的政策和程序,以及它的经营管理手册、组织结构图、权力结构图、长短期目标。通过审核来确定可以衡量和评价风险的领域,以及该职能是否按管理层的意图执行。(4)审核有关风险的审计领域的现行内部审计资料,针对被审计的业务活动,获得最新的技术信息。(5)准备被审计职能的主要业务流程图,获得业务流程的可视分析,识别控制缺陷。(6)审核管理层已建立的绩效标准,如果可能,把它和行业标准进行比较。(7)会晤客户,讨论审计范围和内部审计师试图达到的目标,避免有关审计目标和范围被误解。(8)编制完成审计业务所需耗费的详细预算,以保证审计过程的效率。(9)通过风险评估并排序,列出必须考虑的重大风险。(10)为每个可识别风险确定什么控制有效,检查现行的控制是否可以消除或充分地减少已识别的风险。(11)确定重大问题和机会的实质,识别困难的主要方面,确定其原因和可能的补救方法。

(二)审计测试与审计发现

审计测试意味着通过将选择的项目变成证据,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内部审计师应获得足够的证据,确认企业主要风险管理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测试中通过运用抽样、观察、提问、分析、证实、调查与评估等方法获取有关风险的审计证据,并且揭示出它们的内在品质或特征,目的是为内部审计师形成审计意见提供基础。

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师要确定哪些情况需要采取纠正行动,那些与规范或可接受的标准之间的偏离被称为审计发现。它们可能是:应采取而未采取的行动、不适当的行为、令人不满意的系统及应考虑的风险暴露等。审计发现通常包括特定要素:背景、标准、情况、原因、影响、结论和建议。包括这些因素的所有审计发现,都为采取纠正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同时它会想方设法证明确实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三)审计结果与业务通报

审计结果应该包括审计发现结果、审计结论(意见)、审计建议和行动计划。审计发现结果是对事实(风险)的相关陈述,通过比较应该达到的目标与实际的做法,就可以得出审计发现结果和审计建议,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应该以标准、情况、原因、影响为依据,审计发现结果和审计建议还可以包括审计客户的业绩、相关问题和未在其他地方反映的辅助信息。审计结果资料是内部审计报告的主要基础。《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第2400款指出内部审计师应及时通报业务结果,通报的内容包括业务标准、范围及业务结论、建议和行动计划。内部审计师在审计通报和工作底稿中包括与违法违规行为和其他法律问题有关的审计结果,并就此发表意见时应非常谨慎,在处理这些事项时与有关方面(法律顾问、稽核官员)建立紧密联系。

(四)后续审计

内部审计师所进行的后续审计是指他们用以确认管理层针对报告中的审计发现和建议所采取的行动是否充分、有效和及时的工作过程。后续审计工作安排应以所涉及的风险及实施纠正措施的困难程度和时间安排的重要性为依据。

在后续审计计划中,以下三个方面必须被考虑:(1)带有不可接受的高剩余风险的事件,是后续审计重点关注的对象。《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第2600款规定:当首席审计执行官认为高级管理层接受了组织可能无法接受的剩余风险水平时,应当与高级管理层就此进行讨论。如果仍无法决定剩余风险问题,首席审计执行官和高级管理层将此事报告给董事会解决。(2)由于控制系统的运行使得高固有风险事件的剩余风险变得可被接受,后续审计必须证实关键的控制系统。(3)在大量或昂贵控制下的带有较低或适中的固有风险的事件可仅限于询问和简短的讨论。

四、基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理解风险并运用适当的风险评估方法

根据IIA’sAustinChapter的一项调查显示,至少1/3审计团体在使用风险导向审计上失败,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风险概念没有被理解清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标准(AS/NZS 4360:200险管理)把风险描述为对组织目标有影响的某种事情发生的机会。风险是业务及经营的本质,在风险环境中,除了风险评估和帮助管理层把风险转变为本组织的一种收入外,内部审计应该扩展审计范围,它包括风险控制、风险理财和风险管理。

审计人员在评估风险时需考虑如下因素:金额的重要性、资产的流动性、管理能力、内部控制的质量、变化或稳定程度、上次审计业务发展的时间、复杂性、与雇员及政府的关系等。在开展审计业务时,用于检测、证实风险暴露的技术与方法应该能够反映出风险暴露的重大性与发生的可能性,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包括SWOT分析法、风险清单法、流程图法、矩阵分析、COSO列举法等。在对风险进行优先排序之后,才能根据风险暴露的重要性分配相关的资源,从而使内部审计聚焦于重大风险领域。

(二)注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区别

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传统上是从对控制的观察和分析开始的,接着对与经营相关的风险进行确认,最后,确认审计活动是否与组织的目标一致。Mc―Namee和Selim认为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因为内部审计首先需要为组织目标服务,目标是经营的基础,并且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灵活并且是或应当着眼于未来的。他们提出应首先考虑建立组织目标的方法,接着通过识别、衡量和优先排序等方法评估风险,并帮助组织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系统。

(三)内部控制并不是风险管理成功的唯一策略

内部审计师在一种风险环境中察看经营过程,而不是从内部控制系统中察看经营过程。它是一个直观的样式:聚焦在风险上的审计比聚焦在控制上的风险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此外,内部审计人员应促进管理当局努力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经营过程简化并易受控制,即在针对重大风险增加内部控制的同时应删除一些不必要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人员更可能注意并推荐适当的控制和其他的减轻风险的方式标准。即除控制外还可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风险管理:接受风险、规避或分散风险、向其他部门分配和转移部分风险。

(四)合理设计风险导向审计的抽样计划

风险导向审计的抽样计划设置较灵活,他们集中于十分重要的地区,常常依靠“停一走”抽样技巧,允许抽样根据误差率来被扩大或缩小。它应用于相当“清晰”的总体,即那些内部审计师希望尽可能在其中少使用抽样技术的项目。依据他们对系统的了解,内部审计师通过抽样可以得出总体相当准确的结论,但是他们希望不用扩大测试范围就可获得统计性支持。当内部审计师在检查怀疑存在较大风险的总体时,就会采用发现抽样技术。这样的总体可能包括工薪表中的假冒员工、重复付款、未经批准运送货物或不存在的贷款抵押物。通过发现抽样,直到发现一个具有特殊属性的项目为止。

(五)审计服务不应超出正常的保证和咨询业务的范围

《实务公告》第2110款针对“评估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介绍了向审计客户提供咨询服务的实务方法。该公告建议内部审计活动应协助组织识别和评价重大风险问题,并帮助组织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系统,但首席审计执行宫必须牢记;这种帮助不应超出正常的保证和咨询业务的范围。

上一篇:公积金和住房公积金的区别范文 下一篇:财务监督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