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式课堂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28 17:34:38

输出式课堂教学案例

输出式课堂教学案例篇1

关键词:智能交通运输系统;课程改革;案例式教学;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2.0;U4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087-03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交通运输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无论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整个国家发展的角度上来看,交通运输这个行业都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构建一个安全、便捷、高效、经济的交通运输体系,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先决条件。

与大多数其他的行业发展轨迹类似,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是紧跟着时展的步伐,融入了各个时期最顶尖的科学技术。从最初的狭义的仅仅针对于人的交通,到人、车、路的结合,再到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式的交通运输布局,交通运输不断的向前发展。当下的交通行业正在进行一场新的科技变革--智能化,这个全新的概念,正在逐步渗透进交通运输的各个方面。毫无疑问,智能化将是21世纪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方向,全面实现智能化将是所有交通人都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智能交通运输系统》这个学科应运而生,并且很快就成为了各大高校以及研究所的研究热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国家重点的985、211高等院校,自然就该时刻把握住前沿的科学技术发展方向,而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北航专业于交通运输行业的院系,对于交通运输智能化的研究也自然也就责无旁贷了。《智能交通运输系统》这门课的开设也正是学院推崇智能交通的一个举措,是学院紧跟科学前沿,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研究的一个缩影。

只是随着教学的深入,《智能交通运输系统》这门课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作为一门涉及了车辆、交通、运输、道路、通信、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它的特点可概括为“概念多、理论多、内容多、无法理论联系实际”,而由于国内的对于智能交通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各方面的技术与理论研究都不是很成熟,国内已有教材往往无法反映该领域国外发展的最新进展,且宏观研究介绍偏多,实用案例偏少,使学生无法直观的对课本内容进行理解。而在考核方式上,很多时候都过于单一,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因此,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已无法满足《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教学要求,有必要对《智能交通运输系统》课程进行一次全方面的梳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人总以固定不变的思维去思考不断变化的事物,是不适合生存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国际化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其研究生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作为本方案的两大亮点,案例式教学以及学科国际化,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如今的教学中脱离实际、无法与国际接轨的问题,符合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课程特点。

为此,本文从教材课件、教学方式、考核模式3方面入手,提出综合案例式教学以及国际化教学的课程改革方案。

一、智能交通教材及课件改革

前文提到,由于我国对于智能交通的研究起步要比国外晚,所以如果继续采用原有的国内的教材会导致教学内容与国际研究成果脱轨,这对于一门新兴的学科来说,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在原有的教材之外,应该不定期的给学生印发最新的关于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研究成果,与课本相互配合,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也能时刻把握住该行业最新的前进方向,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

同时,由于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综合的平台,融合了很多当下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以及新的概念,这些是这门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强调交通大数据、车联网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及概念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地位以及作用,同时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常穿插这些新技术实际运用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能够对这些新技术新概念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除此之外,为了使学生能更加准确的对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课程中应该加大英语教学的比重,采用全英文的PPT对课程进行讲授,同时在讲课中穿插口语,加强学生对各个专业术语的熟悉程度,实现双语教学,这无论是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还是课程的深入开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完整的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由很多不同的模块组成,涵盖了大量的软硬件设施,而实现智能化的关键就在于对产生的海量的数据的收集、处理以及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仅仅从宏观的角度对整个数据处理过程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智能化的含义,教学显得过于机械化,降低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对于教学方式的改革就变得很有必要。

首先,教学内容不要仅仅拘泥于课本,可以采用已经结题或者正在进行的一些项目为例,结合课本的知识进行案例式教学,这是整个课程改革最为核心的部分。每堂课上,根据显示案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直到最终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这样就弥补了课本上教学事例不足的缺陷,通过实例加深了学生对于很多基本概念以及技术应用的理解,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案例式教学的整个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其次,作为一门工程性质的学科,《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实验教学就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最好的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插入实验课,让学生对一些软件进行学习,例如R语言、Java、TransCAD等,可以让他们亲身体会到很多数据的具体处理流程,有利于他们更容易的理解智能交通的内涵。

最后,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地缘优势,定期组织学生到各个与智能交通相关的单位以及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对比课堂知识与实践运用的共同点与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以及研究热情。

三、优化课程考核模式

考核模式是检验学生对于课程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能否因地制宜地选择考核模式是课程能否成功开展的重要环节。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是一门新兴的大融合的学科,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和以往的传统学科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而在考核模式上,传统的仅仅依托最终考试的考核模式对于这门学科是不适用的。首先是因为《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所涉及的知识面太广,它本身就是一门涉及多门学科的课程,如果仅仅依靠考试对最终的成绩进行评定,这会造成题目的跨度过大,题目的深度也不好把握,而若是主要针对于基本概念的考核的话,又不利于学生对智能交通的深层次的理解。其次,传统的考试方式很容易使学生死记硬背知识,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分数高,理解少”,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而对于另外一种依托论文的考核模式,由于目前的网络检索很发达,容易造成抄袭的现象,使课程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因此,针对《智能交通运输系统》这门课的特点,尤其是增加了案例式教学内容后,对考核模式进行优化变得非常有必要。

在充分考虑了该门课程的特点之后,我们决定采取开放式课程设计形式,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加上课堂展示以及课堂互动评分两部分,这样在考察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的情况下还能考察他们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水平,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具体的方案为:首先,在平时的案例教学中,老师根据同学对于所提问题给出的答案的正确与否以及讨论问题时的课堂参与程度给出相应的课堂分数;其次,最终的课堂展示,其实这也算是案例式教学的一种特殊的体现形式,教师把通用数据(如交通事故数据,交通流量数据)发放给学生,不对题目作过多的要求,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完成一个小型的项目,例如利用统计方法找出事故成因,或预测交通拥堵,在项目完成时,每名学生都要通过做英文汇报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其研究成果,并由老师及其他学生针对所作项目进行提问,指出其优缺点,并共同进行打分;最后,在课堂展示完成之后,再针对智能交通的一些重点知识点以及概念进行考试,题目形式可以相对开放自由,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对于智能交通的理解以及所学的知识进行作答。最终的考核分数由以上几项综合评定,而其中的课堂展示的部分将是所有考核的重中之重。这样的开放式的课程设计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

四、结语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是一门综合性的工程性质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完全适用,结合课程的自身特点以及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从智能交通教材及课件的改革、教学方式改革、优化课程考核模式3个方面着手的改革思路,其中的重点就在于提升课程的国际化水平以及大力实施案例式教学,在把握住整体知识架构的基础上,紧跟国际智能交通的发展潮流,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最大程度发挥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取得的教学效果符合预期。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7):36-41.

[2]罗尧成,束义明.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

[3]陈林杰,赵宁雨,陈彬科.以案例式教学提升教学质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

[4]檀慧玲.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4,(5).

[5]顾明远.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6]陈皓.通过互动式教学提升教学质量[J].教学论坛,2010,(12):158-159.

[7]蔡英凤,王海,陈小波.“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旬刊,2015,(17):58-59.

[8]朱茵,王鹤飞.智能交通系统概论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5(2):99-101.

Making a Case-based and International-oriented Reform in an L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Course

MA Xiao-lei

(BeiHang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As a special subject emphasizing on the combination of discipline and practice,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ITS) is also an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involving vehicles,traffic,transport,road,communication,and control. Traditional blackboard-oriented and text-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 have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urse curriculum;therefore the curriculum reform for this course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Fortunately,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program based on case learning fits well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curriculum,which values the combination of discipline and practice and also can confirm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输出式课堂教学案例篇2

一、学习新课标,准确理解教学目标

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笔者认为在三维目标当中,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应该是第一位的。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强调新课程,有些教师对后两者特别注意,而对“知识与能力”不敢过度深化,似乎害怕过分强调就不符合新课程标准了。而事实上,学生只有在掌握了知识后,才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全面正确地理解教学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

另外,新教材的知识实用性较强,而体系较零散,这给实际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应该依据新课标确定教学内容,该增要增、该补要补,不能局限于手中的教材。例如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因此通信和商业贸易可不讲,但是在讲“交通运输方式”时,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加深。一是可以提供比较复杂的情境,培养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思想。二是可以在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中融进经济学的思想如经济效益的因素。教师可提供学生某个情境的具体数据,如运输里程、商品价值、运输费用等,由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论。这样做既结合了经济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数据说明原理的意识和能力。

二、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必须根于学生学的法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有可能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这样的课堂教学,应该说才是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学。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往往效果比较突出,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丰富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选择的案例应该有吸引性、探究性和针对性,在使用案例时,要注意使案例情境化。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例子,但那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性。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引用从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作为例子讲述给学生,但有可能讲述得不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描述的案例,就具有了“情境性”。因此,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效率,合理开展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利用音频、动画、特效、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的地理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有趣,突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听、视、触等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作用,可以说,采取多媒体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创设情境、展示材料和展现思维过程等。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资源只能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

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愉悦氛围

输出式课堂教学案例篇3

[论文摘要]“宪法”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转变 教育 观念,矫正已偏移多年的教学目标;其次是根据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对 法律 人才的需求和法律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宪法课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创新宪法课教学模式,重构宪法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

一、“宪法”课程教学改革的紧迫性

目前,我国法学教育的目标模式主要有两个类型:一是法学本科教育,即“通才”教育;二是法律职业教育,即“专才”教育。因培养目标的不同,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在内容、方法等教学环节上有一定的区别。法律职业教育为司法机关培养基础扎实、心理素质高和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法律职业教育中“宪法”课的教学必须跟上时代 发展 的步伐。从法律职业教育的经验看,“宪法”课在法律课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一个不具有最基本的宪法理论基础的人,很难确立法律职业者应有的职业良知和素质,更谈不上成为一名具有法律思维并熟练准确运用法律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法律人才。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中“宪法”课程教学与它在整个法学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极不相称,“宪法”课程理论性很强,内容复杂难懂,历来被认为“入门容易,学明白难”。长期以来形成了如下状况:教学目标不明确、角色错位;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落后;教学脱离实际;教学难度大;考核机械;图书资料匮乏;严重落后于市场 经济 、精神文明、民主 政治 和法制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教学方法单调,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主导,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授业”而忽视对学生“传道”和“解惑”,长期以来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厌倦“宪法”课的学习,教师也产生了职业倦怠感。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法律职业教育高素质、多元化法律人才的培养。面向21世纪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宪法”课程的内容决定了课堂教学是其教学方法的基本构成要素。改革教学方法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说教式、灌输式课程讲授式方法向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问题导入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的转变。

第一,启发式教学方法。传统的“宪法”课教学采用的往往都是灌输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在课内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就是听、记,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去思考。启发式教学方法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课堂讲授中不应简单地将结论性的知识告诉学生,或是先告诉结论再举例说明,而应从各种教学素材出发,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即归纳式讲授。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指定必要的课外阅读资料,也要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保证课堂上能够启而有发。

第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案例教学法在英、美、法等国家的法学 教育 中十分流行。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就某个现实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已做出的行为进行肯定、比较、矫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法学教育已普遍接受案例教学模式,并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程度地采用。但是,对“宪法”课教学中是否有必要且有可能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我们认为,案例教学方法的引入有利于“宪法”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因为它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归纳 规律 性原理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问题在于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为理论课教学服务。理论课程与案例教学法的结合难度最大,但并非不可能,关键是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个案的选择一定要贴近生活,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如“许霆案”、“机场一清洁工拾到价值300多万黄金饰品未归还案”及“艾滋病人可不可以结婚”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出很好的案例教学方案。虽然“许霆案”、“机场一清洁工拾到价值300多万黄金饰品未归还案”透射出的是刑事犯罪问题,但是,我们在“宪法”课的教学中是站在宪法的角度去揭示宪法理论和宪法思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宪法就在我们身边,由生活揭示宪法现象,由宪法理论去透视现实生活,从而让学生明确我们国家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必须限定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 法律 课的案例教学普遍存在着用案例解释法律以及案例运用随意性大的问题。案例教学不是点缀,更不能随心所欲或者哗众取宠,教学中所用每一个案例都应当经过精心设计且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第三,问题导人法。“宪法”课理论性强,在教学中有的章节不可能找到很恰当的案例,为了避免满堂式的灌输,就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可以让学生把问题引入课堂。有的章节教师可以不讲,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然后把问题带人课堂,让教师“解惑”,也可以和学生相互探讨,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学生也可以将身边、社会上发生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引入课堂,师生间共同探讨、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2.课堂外的教学方法改革。“宪法”课堂教学时数有限,只能按照教学大纲讲授,所以可以设立课外教学环节。“宪法”课可以充分利用 网络 教学资源开设“宪法”课外课堂,搭建一个网络师生互动的平台,在利用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站在—个平台上,共同探讨宪法理论前沿性的知识和宪法实践领域的新 发展 和新要求,把网络资源建设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三)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改革

教师作为课程的主体要素直接决定着课程的形象,影响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对课程的讲授往往让学生对本课程心驰神往,沉浸在课程的魅力中。在实用、消费的校园文化中不能从本门课程中感召学生,就会出现危机。在“宪法”课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超越自己,打破传统的“一个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模式,实行“多个教师同台唱戏”的教师联讲模式,发挥每位教师的优势和不同教师的风格,打造一个优秀的宪法精品课团队。

输出式课堂教学案例篇4

[关键词] ERP教学; 组织模式; 软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4. 068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4- 0117- 02

1 引 言

ERP——企业资源计划,它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集成企业的所有资源信息,并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和经营业绩评估的系统化的管理平台。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摇篮,需要时刻保持与社会接轨,而ERP作为近现代科技和管理发展的产物,复合型ERP人才的培养也是处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运用ERP软件系统进行教学实践的新模式显得迫在眉睫。ERP实验的基本思想是一整套完整的企业资源计划的流程来展示管理原理和管理思想,如何介绍ERP管理思想,营造一个模拟的企业运作环境,让学生就业之前了解企业运作规律、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具备实际的动手操作和决策能力来组织ERP教学,使走出校门后与市场接轨,解决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2 ERP软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性差别

ERP是边缘学科,涉及到的学科较多,如管理学方面:库存管理、营销管理、生产计划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财务会计;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等知识。这就决定了在学习ERP之前必须要有相关的专业学科知识,而经管类院校几乎专业涉及的只是ERP的一个方面,这就给ERP课程的开设带来了困扰:ERP的系统性和专业的局限性;ERP的多学科性和学生专业的单一性;ERP的综合性与ERP教师专业知识的单一性。

2.2 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作为培养和传播先进知识和技能的高等院校,担负着为企业信息化输送后备力量的艰巨任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相吻合,满足市场需求也是高等教育得以立足和发展的动力。由于中国本土ERP发展大约都经历了从财务软件到ERP的转型,ERP教学上易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重合。高等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软件一般选用用友软件,而ERP教学的软件也有很大一部分用采用用友软件。①从会计电算化和ERP层面上来说,显然会计电算化是ERP的其中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在限定教学课时的情况下,很容易使学生对ERP的精髓不甚理解,会将会计电算化和ERP混淆,会造成ERP其实就是财务软件的升级而已的错解。②源自于ERP本身理念所包含的综合性、结构性和复杂性,以及学生由于本身所学专业的限制,教师在理论层面讲解ERP的概念和理解后,教授软件上的具体操作时,容易陷入纯粹的软件操作陷阱,与理论感觉相差甚远。③教学所使用之ERP软件往往是标准的演示版,与企事业单位实际使用的经过二次开发的软件有所区别,故ERP软件的教学易陷入为教学而教学,为软件操作而操作的嫌疑,此是ERP软件教学一大困境。

2.3 纯案例教学的困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自己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相互作用来建构理解的。建构主义要求教师和学生要转变原有的灌输式学习方法,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主义思想,使学生重新获得学习的主动权,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进行主动的建构活动。当前采用的案例教学就是借鉴采用了构建主义,使课堂模式从纯粹的理论灌输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互动。但ERP本身是一门践性很强的课程,一个复杂的系统,教学内容多元化,业务流程和软件功能复杂化等特性决定了ERP软件教学仅仅有案例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静态的案例变成动态的模拟。

2.4 教学师资的困扰

ERP不一定是独立的一门课程,而是学科、多门课程理论知识的交集,涉及管理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会计学、生产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学科相关知识。其综合性、系统性、多学科交叉性以及实践性强等特点决定了ERP的教学师资也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但现实中同时具备该多学科结构的师资可谓是凤毛麟角,对ERP教学的开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ERP教学的组织上,鉴于ERP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如要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则有必要采用有别于一般的纯课堂教学方式,如案例流程教学、实际生产现场教学等,因而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似乎这根本不是单纯一个教师就能完成整个ERP课程的教学。

3 ERP教学组织模式构建及相关对策

3.1 教学组织模式构建

根据建构主义的思想和ERP课程教学的特点,ERP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构建一个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积极有效的帮助下,开展体验式学习,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理论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在实验或实践教学中实现学生对企业ERP实施过程的直观感受和理论知识的迁移。

3.2 “案例教学+专业区分+团队组建+角色扮演+评价体系”的组织模式

如前所述,ERP教学是多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其授课难度高。如完全以ERP的子模块的分类按部就班讲解、学生用软件输入相应数据来学习和了解软件功能的话,则会有为软件操作而学习的嫌隙。学生对于软件本身的构架、相关知识的运用无法深刻理解,最后容易陷入纯粹学习如何操作的泥淖,这从根本上偏离了ERP教学的本质: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深入理解ERP的本质,有必要采用有别于一般课程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形式。在此,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可以用以下数学表达式表达:组织模式=案例教学+专业区分+团队组建+角色扮演+评价体系。

3.2.1 案例教学:以企业仿真案例为载体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案例必须是企业仿真案例,如在实验教学环节采用某行业(如制造业、服务业等)企业的某一个专业职能和流程进行仿真而编制的案例,为财务、市场营销、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提供模拟教学环境,从而体现ERP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与结构性,使学生对物流、信息流和现金流有直观而系统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企业运作与管理全面而系统的认知,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是以往课堂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3.2.2 专业区分、团队组建与角色扮演:根据专业,模拟企业岗位职能

在提供企业仿真案例的前提下,课堂教学就拥有了仿真企业的业务处理环境,因此,实验各个流程的设计要达到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企业实际环境中的感觉,由此可使学生自觉调整自身不同于课堂上的状态,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思考,主动加入团队中完成实验。依据学生的专业以及仿真案例的岗位设置,每位学生扮演一个角色,组织一个团队,以团队为一个整体来完成实验。在实验中,每个学生以企业实际业务流程为牵引,针对一个特定的业务,由学生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如学生A模拟财务部主办会计、学生B模拟财务部出纳,学生C模拟财务部部长,学生根据自身模拟的岗位角色,独立完成业务处理,如此可以熟悉软件的构架、系统的功能以及不同业务的流程处理。在局域网的环境下,在不同子业务系统中,不同的学生都可以模拟不同的岗位,每个岗位都有不同的“权、责、利”,在业务处理中,每位学生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的感觉。另该实验的组建是以团队形式,在实验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2.3 评价体系:事后控制、形成相应反馈机制

针对“案例教学+专业区分+团队组建+角色扮演”的课堂组织模式,在完成课程后,必需有相应的反馈机制,如可采用“客观评测”+“主观建议”形式,评测宜采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效果等方面由参与学生直接打分,最终统计出平均分,主观建议主要是参与学生对该课程课堂组织模式的反馈意见以及有何更好的建议。根据两者得结果对该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加以评定并改进,力求完美。

该课堂组织模式主要以企业实际案例为载体,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即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异将学生安排至团队中不同的角色上,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中体会到岗位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增加学习效率,另一方面,由此团队型、角色型的课堂组织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学习内动力。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以学生为主角,教师为辅导配角的团队型、探索型的课堂组织模式。在最终学习完成后,采取类似“学评教”的方式,对课堂组织模式、教师教授、学生学习效果以及课堂氛围等进行多重评价,经过事后反馈、评价并加以改进最终完成课堂组织模式最优化的目标。

3.3 “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专题讲座+个别辅导”的多教学方式

在“案例教学+专业区分+团队组建+角色扮演+评价体系”的组织模式的基础上,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进一步充实课堂,完善课程。故笔者在实验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上,丰富课堂的教学的方式,学生多角度,多思维学习ERP的理论和精髓,提出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专题讲座+个别辅导”的多教学方式。理论教学是任何一门课程必须要进行的教学环节之一,《ERP软件应用》课程也不例外。从ERP的起源,发展,到目前的国内外的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的展望;ERP的概念、内涵;ERP的理论结构,包括ERP软件的构架、财务系统、供应链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等方面是进行实验教学的前提。理论课程的讲授可以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也针对某一方面,请相关的专家、学者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如此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使学生了解到当今ERP的前沿问题,增加学习探知欲。案例教学的关键之一在于案例的高度仿真性,笔者认为如果在有客观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由学生进入单位相关企业实习,根据在企业实习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团队形式自己编写仿真案例并将案例在ERP软件中进行业务处理,如此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把握能力,此举大有裨益。学生个别辅导是对整个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提升,提升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可采取的措施。

4 总结与展望

在目前ERP软件应用教学组织模式的“困境”中,相应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此情况下,笔者提出“案例教学+专业区分+团队组建+角色扮演+评价体系”的组织模式”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专题讲座+个别辅导”的多教学方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ERP软件应用课程更为积极、主动,专业学习更为扎实、稳固,同时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团队合作精神。

主要参考文献

[1] 罗鸿. ERP原理、设计、实施[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 盛巧玲. 基于ERP的管理类专业综合实验平台构建与教学模式探讨[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38-139,144.

[3] 朱春燕. ERP教育在中国——360°谈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与培养[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输出式课堂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交际型教学 游戏教学法

一、游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游戏教学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教学,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到教材上的内容,或者学到必须掌握的课外知识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说,游戏教学法就是将“游戏”与“教学”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国外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对教育游戏(educational game)的研究。现如今在国外,教育游戏逐渐专业化,例如微软公司和麻省理工合作的Games-to-teach项目,目前已开发了部分学科的游戏化教学软件的概念框架。

1.新课程标准下的游戏教学理念。《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游戏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更好的服务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他们学习各种学习方法和策略,从而更好的独立学习,而不是单纯的获取知识。

2.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游戏教学理念。为了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要求英语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英语教学专家已初步勾勒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蓝图:从新课改倡导的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五个方面培育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变为以“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维度组成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而游戏教学法能有效地从这四个维度出发,化难为易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二、交际型教学中游戏教学的应用设计

1.侧重口语教学的游戏案例与分析。

(1)案例。在侧重口语的交际型教学中,单词表演、课堂情景剧表演,情境游戏和团队竞赛都可以在游戏中激发学生说英语的兴趣,活跃课堂,制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杭州某外国语小学的一位英语教师,教学下列对话:

Student: May I come in?

Teacher: Come in, please. Look at the clock, you are late.

Student: I’m sorry.

Teacher: Don’t be late again.

lead-in环节中,由学生挑选数字来玩游戏。首先为“again”游戏:学生跟着教师的指令做动作,教师说“again”,学生再做一遍动作。接下来是“Let’s say”:由一个图标引出句型“Don’t……”,接着举例“Don’t walk on the grass”,学生复述再看图说话。然后是“Describe the picture”,利用给出的“Look at the… it’s very…”句型描述看到的图片。

(2)分析。上述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导入了“again”和“Don’t…”的教学内容,推进了课堂进程。但弊端也暴露出来:首先,游戏中的信息输入内容过于简单,学生易在反复操练中产生抵触心理;其次,没有深入操练和语言输出,在“Let’s say”和“Describe the picture”两个导入句型的游戏中的操练过于简单;最后,知识点巩固不够,例如针对上述案例中的对话教学进行巩固时,可通过角色扮演,增添学生家长的角色,创编迟到后学生和父母的对话,以及父母和老师的对话。这样的课堂不仅导入了新单词新句型,还真正使学生锻炼了口语。

2.侧重阅读教学的游戏案例与分析。

(1)案例。在侧重阅读的交际型教学中,例如猜测游戏,填字游戏,快问快答,角色扮演游戏都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高阅读水平。

(2)分析。对于这堂课来说,游戏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充满兴趣,同时增强学习的信心。根据已有的故事情节进行分析和猜测剧情,对阅读文本起到了一个助推的作用,同时也升华了主题。但这堂课也存在着弊端:句型和语法知识点比重过少。教师可利用阅读材料的话题,通过游戏进行拓展练习,针对相关句型进行巩固操练。综上所述,上述案例是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应用建议

1.清楚游戏规则,管理课堂秩序。上述第二个案例中,教师直接抛出问题,开门见山,简单有效。但如果教师在游戏前的规则表述不明或者在游戏过程中对课堂管理不到位,将导致课堂纪律不好维持。所以应讲清楚游戏规则,避免大量陌生英语词汇句子输入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并参与游戏。

2.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应对课堂每个环节了如指掌,有充分的课前准备。

3.丰富的游戏储备和新的语言输入。学习者无法获取新知识,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语言输入时,应确保其处于“i+1”的水平:即只有当我们理解的语言结构略超出我们现有知识的时候,习得才能产生。所以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教学游戏储备,应多阅读相关的书籍或者多参加一些优质课,在其中积累经验,也可以穿插合适的游戏化教育软件进行教学。其次,富有创造力,将以前熟悉的游戏加以改编,融入新知。

4.“习得”与“学得”相统一。游戏操练过于停留表面,学生实际上都仍为半懂不懂的状态。即游戏目的与形式不一,偏离或没有达到预定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语言操练和交际训练作用不大。因此,充分利用游戏,做到“习得”与“学得”相统一。

参考文献:

输出式课堂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研究生教学;方法

据报道,至2006年中国研究生在校数量已突破100万人,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和研究生存量的不断扩大,如何保证研究生的教学质量,使其在学习期间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已成为社会各方面普遍关注的问题。作者认为,改革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引入研究生教学中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案例教学对于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意义

“一言堂”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研究生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应该成为过去式。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从培养角度出发,这种目标表现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案例教学将有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

1.案例教学把被动式学习变成主动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的弊病之一是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因为学生在课前预习与否无人问津,在课堂上是否注意听讲无法考察,除非学生在打瞌睡,否则,只要人坐在课堂里,思想即便是在“溜号”,也拿他没办法。久而久之,灌输式教学实际上培养了学生懒于学习和思考的惰性,尤其是在教师苦口婆心地“灌输”陈旧、过时、空洞理论的时候,更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和压抑,导致学生学而生厌。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大量“法院判例”,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大量“临床病例”,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大量“商业实例”以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大量“公共决策案例”为哈佛教学改革和创新,即案例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通过案例分析,不仅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迫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因为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对案例的破解能力和速度、案例辩论技巧、发言次数以及案例综合分析过程等因素来确定的。

2.案例教学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辨和推理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灌输式教学往往使学生注意听和记,容易滑进不作分析的泥坑。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思考和分析,教员进行案例教学不是例子加理论的简单描述和说明,而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案例涉及的命题进行思考、辩论和推理的过程。在案例分析中,教员通常不给出标准答案,即便是告诉学生案例中决策者的实际做法,也不意味着这种做法就是唯一的正确答案。事实上也不存在什么绝对正确的答案,存在的只是可能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法。通过这种提问式的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理论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如何去思考,如何作决策。

3.案例教学让教师和学生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有利于实现思想共享。案例分析可能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分歧,任何人都应当承认这种可能存在的分歧,任何人武断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或者把自己的想法作为案例分析的唯一衡量标准的做法,都是不受欢迎的。教师和学生在交流看法、交换意见的过程中不断接触新的信息、新的结论和新的预测,形成了一个大家共同分享的“思想平台”。由于哈佛大学的学生都是来自全美和世界各地的高才生,以致学生们发现从来没有在一间教室里遇到这么多比自己聪明的人,自己可以从任何一个人那里学到一些东西。如果说“思想共享”是案例教学形成的一个必要的副产品的话,那么,在“思想共享”基础上,做到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则是案例教学生产出的正产品。

4.案例教学以最小的消耗获得了最大的成果,有利于节约社会实践成本。案例分析让学生接触大量复杂的事例,教师强迫每个学生充当“法官”、“律师”、“医生”、“企业家”、 “政府官员”等角色,设身处地地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与亲自参加社会调查研究相比,案例教学是最节约时间、费用成本的“社会实践”,它以最小的消耗获得了最大成果。在哈佛大学各个学院的案例库中,汇集着历史的和现实的、国内的和国外的、发达国家的和发展中国家的各种案例。通过案例分析,从成功案例中学习经验,从失败案例中吸取教训,从困境案例中学习摆脱困境,从危机案例中学习处理危机,虽然这些仍是一种“纸上谈兵”,但为以后自己处理类似案件时提供了“参照系数”。这既是案例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案例教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的魅力所在。

二、做好案例教学的基本思路

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构成教学良性循环的一个系统。案例教学的功能是使研究生将理论教学中获得的知识与客观实际直接挂钩,在增强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巩固所学理论,自主获取应用性知识,培养和锻炼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的能力。

1.做好案例教学要有一个好的案例。好的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的编写及选择应紧紧围绕着如何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要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诊断、分析,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哈佛大学所用的教学案例是在近百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仅哈佛肯尼迪学院就有教学案例超过1 000个,一门课使用案例最多的几乎每次课都有一个。所有案例都出自名家之手,有的是以学生作业为蓝本,但也经过了名教授修改定稿或委托记者、作者改写。案例来自实践,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有公正而详尽的介绍和描述。有的案例有一稿多用的效果,可以用于不同的理论运用,甚至是跨学科的运用,如在哈佛政府学院和哈佛商学院共用。

2.做好案例教学要有一个好的教师。好的教师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关键。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掌握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他们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和渊博的学识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教授是从申请者中严格选定,实行聘任制,并进行严格绩效管理的,大多具备在政府机构或国际组织任职的经历,有的甚至是兼职授课,他们都具有极强的实践经验。例如讲授公共预算课的老师,曾经在克林顿政府任过全国预算委员会副主席;讲授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教授,曾任过福利项目高级专员;也有的老师曾有担任市长职务的经历,等等。这样一种教师结构,不仅使学院的教学科研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得到保证,与宽松的环境相配套,也使得应付学生提出的刁钻问题变得轻而易举。

3.做好案例教学要有一个好的学生基础。好的学生基础是进行案例教学的保证。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进行交互式教学,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哈佛大学学生钻研精神之强,课堂讨论参与的热情之高是非常著名的。往往刚上课,老师一开讲,下面学生就有人举手准备提问。老师讲到哪,学生就问到哪。这与相对较高素质的学生组成状况有很大关系。哈佛的学生都是经历了严格的程序挑选出来的,其中非常重要的是要过近似苛刻的面试关。学生素质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多元化的组成。在哈佛学习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宗教、意识形态、种族、国籍、学历背景、职业背景的人一起上课,对丰富案例讨论的内涵有独特的效果。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不同观点,不同思想的激烈碰撞。所有这些,都对案例教育的效果发挥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

4.做好案例教学要有一个好的讨论环境。好的讨论环境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好的、宽松的、自由的讨论环境可以使学生畅所欲言,极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思维想象,去捕捉那一瞬即逝的思想碰撞火花。哈佛大学的各个学院都是以学术氛围浓厚、环境宽松著称,充分体现了“百家争鸣”。以政府中的伦理问题的教学为例,课堂利用了大量文献及案例从人类认识论、思维特点的角度来分析。采用的文献中,既有西方的也有东方的,包括孔子的一些理论。案例中大都与现实有关,如反恐问题、法国的回教学生戴头巾问题、壳牌石油公司在尼日利亚的商业行为与政治纠纷问题等等,是一门很有启发意义的课程。老师只是将大量的案例提供出来,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大胆想象,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去判断。这种环境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三、结语

案例教学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案例教学作为创新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在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但从案例教学的实践来看,目前,还存在有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与催化不够、教师的实践与教学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在以后的案例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改进提高。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形式并不排斥传统教学。传统教学仍然是研究生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方式,但理论的运用或技能的训练要借助于案例教学。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案例教学将部分真实生活引进课堂,使学生在一段相对短暂的时间内接触到一些实践活动,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实践中,要注意把案例教学同启发式、讲授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史萍.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

[2]詹爱国.浅议提高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8,(1).

[3]杨振洪.论创新教育以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5).

输出式课堂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职业学校 加减法运算电路 课堂教学

“加减法运算电路”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电子技术基础是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学好它,可以为学习电工类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要上好这节课,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一、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不光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授课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1.了解学生

中职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生文化程度相差甚远,“备学生”是备课的重点之一。学生普遍基础差、知识面窄,各科知识不能融会贯通,再加上年龄跨度大,普遍存在厌学心理,而且理工课学习相对枯燥,更是提不起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特点,笔者设计本次课为讲授课,用1学时完成授课内容。

2.钻研教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所以笔者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教材进行加工,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教学。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能正确分析并应用加减法运算电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钻研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依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加法运算电路的分析,难点是加法运算电路。

3.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节课笔者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时还引导学生独立学习、互助学习、行为学习和快乐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过程的实施,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1.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组织教学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为上课做好准备。

上课伊始,教师走进课堂,一声“起立”,师生相互问候,看似简单的一件事情,却可以增进师生情谊,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2.复习提问

温故才能知新。电子技术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学科,复习提问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的思路是:提出问题点名回答师生一起复述并订正答案。在这里有两个问题:“什么是理想集成运放的电压传输特性?”“集成运放有哪几种基本电路,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1的正确答案是:理想集成运放电压传输特性在线性区和非线性区不同。

线性区: 虚短――UN=Up;

虚断――IN=IP=0。

非线性区: 虚断――iN=iP=0。

问题2的正确答案是:

(1)相比例运算放大电路。结合“虚短”、“虚断”与电工知识推出:u0=-(Rf/R)Ui;

(2)相比例运算放大电路结合“虚短”“虚断”及电工知识推出:uo=[1+(Rf/R)]Ui。

3.讲授新课

笔者从应用入手,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学习。这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中级班,由于学生基础差,笔者把教学内容简化,设计用最简单的方法实现加减法运算。

(1)反相加法运算电路。笔者选择最简单的有两个输入端的加法运算电路。授课思路为:画出电路图给出定义判断工作区域分析电路。

电路图如图1所示。

图1

反相加法运算电路的定义为:在反相放大器的基础上,使两个输入信号同时加在集成运放的反相输入端口上。

平衡电阻RP:RP=R1//R2//Rf。

工作区域根据反馈类型的判断标准判断,Rf引入的是负反馈,所以工作区域为线性区。线性区的电压传输特性是虚短和虚断。

然后进行电路分析,分析电路是重点。在分析之前先做好知识的预备――提问“KCL”和“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师生共同复述内容。所谓KCL,是指在任何时刻,电路中流入任一节点的电流之和,恒等于流出该节点的电流之和。所谓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是指流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推导如下:

结合已学知识推导公式,由KCL和虚短、虚断推导

当R1=R2=Rf时:uo=-(ui1+ui2)

负号只表示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相位相反,实现了加法运算。

(2)同相加法运算电路。上面的反相加法运算电路笔者已带领学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讲到同相加法运算电路时,笔者的授课思路是:给出定义根据定义画出电路图分析电路时采用分组讨论法,亦即组内合作,组间比赛总结正确答案评比。

定义:在同相放大器的基础上,使两个输入信号同时加在集成运放的同相输入端口上。

电路图如图2所示。

图2

分组讨论,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教师要做好现场控制。

总结正确答案,在总结正确答案之前,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正确答案是:uo/Rf=ui1/R1+ui2/R2

当R1=R2=Rf时,uo=ui1+ui2

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相位相同,且实现了加法运算。

评比,有竞争才有动力,有奖励才有激情。对每组的表现、合作情况、学习成绩进行评比打分,计入期末考试成绩。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确定认可,加分奖励以资鼓励。

4.例题讲解

例题是对课堂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提升。笔者觉得老师讲例题,决不能以讲出结果为目的,而应该通过例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思维能力。所以笔者把重点放在分析解题思路上。

5.课堂练习

老师带领学生走过了前面的路,现在老师应该松开手让学生独立行走了。教师给出一到两个练习题,让学生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得又准又快。

6.课堂总结

知识总结:这节课的重点是加法运算电路。

课堂总结:教师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同时提出改正不足。

提出新任务:预习下节内容,电压比较器。

三、课后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续教学行为产生影响。”课后反思上课效果是不是达到了课前预期、教法学法是否得当、教学过程是否有疏漏之处。通过反思,正确地面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才会让我们的课堂越来越完美。

参考文献:

[1]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输出式课堂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 教学场地 闭环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168-02

如何让学生找到好工作,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现在大学的教学课程分为两大类,理论型课程(以理论为主)和应用型课程(以应用为主)。理论型课程教学是为学生打基础,训练其分析判断能力,并为应用型课程的学习作好准备。应用型课程则更注重实践,以学生动手能力的高低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此两类课程教学都十分重要,理论是基础,应用是表象。而现在很多大学都十分重视理论课的教学,并提出了很多的教学新方法,对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则沿用理论课的方法,这样势必影响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效果。企业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动手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相关应用型课程学习的好坏来判断。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找到好工作,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教学方法的改变

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课堂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自主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教学法等[1]。上述地教学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同时又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2]。教学方法职能的发挥,制约着教学过程诸因素的优化组合,超出其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则是完全无用的。并且任何课程教学都不能只用一种方法,必须多种方法相互渗透和融合,以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融合讲授法、问题法、案例法、讨论法的“五步”教学法,“即在学生精读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置问题、提出问题,结合典型案例分析问题,组织课堂讨论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精讲总结反思问题”。此五步法用在理论课教学上效果十分显著,如运用于应用型课程教学则需作些调整。在此,形成应用型课程的“六步”教学法,即以生活中的应用为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粗略方案,教师精讲总结反思问题,修正方案,用实验来验证方案的正确性。应用型课程最大特点就在于应用,所有应用都源于生活,在课堂上以生活中的应用为例,让学生没有距离感,并以此培养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结合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组织学生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教师再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学生再根据分析调整方案,最后通过实验验证方案的正确性。

另外,在引入应用例子里,可结合看录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象思维。由于应用型课程很多都有相应的课程设计,为了让学生学习更有目的性,可在课程一开始就将课设题目布置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地围绕课程内容思索“怎么做”,从而在课设过程中真正实现应用。

2 教学时间的调整

应用型课程开设的时间十分重要,开得太早,会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好而影响教学效果,太晚,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于直接影响就业。应用型课程一般在专业基础学习之后开设,其中最佳时间为大三学年。但有些应用型课程则因为大三学年的课程太多而推迟到大四上,而大四上学期又是学生找工作和考研复习的最佳时期,学生根本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并且,在大四上开设的这些应用型课程中,又有一些课程(比如嵌入式技术)与工作紧密相关。所以,应将这些应用型课程尽可能放置在大四之前学习,如因大三课程太多而无法安排,则可以将这些课程分别安排在一个学期的前半学期和后半学期集中进行学习(因为这些课程大多只有36学时),这样,既减轻了学生同时学习多门课程的负担,又避免了大四时学习的不专心,使他们学习得更好更专,从而有利于就业。

我们现在已将部分课程移至大三下学期,比如《嵌入式技术》,其到课率至少提高了2倍。到课率的提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应用型课程教学时间调整的教学效果。

3 教学场地的变更

应用型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动手,要做实验,如果只有课堂教学无疑是纸上谈兵。现在的很多应用型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分而行之,然而课堂与实验常常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得的知识不能及时消化。如果能把课堂教学的地点移至实验室,让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同时进行,学生一边学一边做动手操作,真正做到即学即用。同时,还可让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课程设计是综合能力的考察,同时也是检验应用型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好办法,在进行教学场地变更前后,06级(教学场地为教室)和07级(教学场地为实验室)自动化学生课设情况分别如表1、2所示。

4 教学闭环控制体系

闭环控制系统属于现代控制理论范畴,是通过利用测量元件对输出信息进行负反馈,达到依据设定值精确控制输出的控制系统[4]。为了真正做到改革促教学,我们特运用该理论建立一个闭环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首先,为改革设定一个目标,根据目标对控制器进行操作,再利用控制器对执行机构进行控制,最后达到控制输出对象的目的。特设的闭环控制则还需对输出进行监测,把输出测量值与设定值进行比较,得到两者偏差值,分析偏差,调整控制器,使得输出不断地自动接近设定值。

在这个闭环控制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逻辑控制器的偏差判断,也就是如何给逻辑控制器设立判断标准。判断标准有课程设计成绩、竞赛获奖情况、毕业设计情况、学生就业率、平均收入等,此系统是开放式的,可以随时增添新标准,以完善系统。当然,此控制体系不限于对应用型课程的控制,所有的课程都可以运用。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来制定不同的判断标准,并依据输出采样来修正控制。

5 结语

现在本科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换句话说,也就是本科生的社会认可度在不断地下降。

而应用型课程则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办好应用型课程教学势必会提高学生找到好工作的比例,会帮助更多的学生进入全国知名企业,甚至全球500强企业。所以,深化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是提升本科生社会认可度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肖赞.高校“两课”教学方法新探[J].教育与职业,2010(27).

[2] 杨伟兰.浅谈问题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教育研究,2008(8).

[3] 伍光辉.一般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与对策[J].高教探索,2010(5).

上一篇:社区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范文 下一篇: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