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3 17:33:03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篇1

一、围绕“六个老有”工作目标,推动全市老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认真贯彻第三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精神,清醒认识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严峻性、老龄问题的特殊性和老龄工作的紧迫性,树立积极的人口老龄观,以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政策、积极的行动应对人口老龄化。围绕“六个老有”的工作目标,以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为指导,根据《市“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对照责任目标分解,各级各部门分工协作、合力推进,确保“十二五”规划年度责任目标顺利完成,推动全市老龄工作顺利开展。根据全国老龄办部署,继续推进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培育一批老年宜居社区,评选一批老年幸福和谐家庭。

二、夯实老龄工作调研和老龄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两个基础

(一)扎实开展老龄工作调查研究,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支撑。为及时准确把握老龄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推动全市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加快发展,将2012年确定为我市老龄工作“调查研究年”。市老龄委成员单位、各级老龄部门要围绕惠老政策措施、居家养老支持政策、老年人保障制度、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人口发展趋势预测及老龄工作机构体制机制等问题,大力开展老龄工作系列调研活动,掌握全市老龄工作的真实情况,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老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研究制定惠老政策和促进老龄事业健康发展提供翔实资料,推动全市老龄工作扎实开展。积极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作用,对重大老龄研究课题进行集中攻关,不断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调动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市民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老龄问题研究中来,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做好老龄事业统计工作,积极开展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的老年人口统计分析,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二)大力加强老龄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能力。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加强全市老龄工作干部思想、作风、能力建设,通过举办全市老龄工作培训班等形式,全面提高老龄干部综合素质,提高统筹协调能力、依法行政能力、组织指导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更好地适应老龄工作的需要,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能力。加强各级老龄办特别是基层老龄工作机构建设,努力解决在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配齐配强基层老龄工作干部,保障工作经费,改善办公条件,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基层老年群众组织自身建设,促进基层老年群众组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三、发挥好三项职能

(一)做好参谋助手。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以老龄工作“调查研究年”活动为抓手,围绕老龄工作的热点、难点及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全面掌握全市老龄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形成调研成果,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强综合协调。按照科学、高效的原则,建立并逐步完善老龄委的议事协调、信息交流等工作机制,加强老龄委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推动各老龄委成员单位分工合作、协同配合,形成老龄工作合力。进一步完善党政主导、老龄委协调、部门尽责、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大老龄工作格局,形成老龄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三)强化督促检查。加强对老龄工作的战略规划和督促检查,推动市老龄委各成员单位根据职责分工,对照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研究具体的工作措施,使规划各项目标和老龄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强对《省优待老年人规定》落实情况的检查,确保各项惠老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四、抓好四项重点工作

(一)巩固完善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

加强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增加财政投入,提高统筹层次。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继续做好2012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作。按照省政府要求,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将我市符合条件的未参保人员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在国家、省出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衔接政策后,结合我市实际,及时研究制定实施意见,积极推进相关制度的顺利衔接。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等制度。

大力发展医养结合的医疗专护业务,将有条件的医院纳入医疗专护定点范围,引导其积极开展医疗专护业务,解决老年患者患重病时遭遇的医与养两难问题。大力发展以临终关怀为主的老年医疗护理,适时调整老年医疗护理日均包干控费标准,支持老年医疗护理机构成立行业组织,进行行业管理,加强业务规范管理,提升医疗护理队伍整体服务水平。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门诊补偿比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础上达到30%以上,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补偿比例达到70%以上,重大疾病试点病种住院报销比例不低于70%,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0万元以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在城市继续推进“星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建活动,加快五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逐步达到每个街道有1所标准化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对全市60-64岁之间的常住居民实施中医体质量化辨识与调养指导项目。开展全民健康促进行动,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发放保健知识手册,在媒体开设养生保健专栏等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继续做好百岁老人免费体检工作。

(二)丰富为老服务内容,提高为老服务水平

加快建设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加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娱乐室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就地就便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社区照料服务。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拓展居家养老服务领域,逐步实现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医疗康复、专业护理、精神慰藉、心理疏导、法律服务、紧急救护等方面延伸。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范围,逐步开展面向普通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行业,大力培育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发展民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互助式社区养老服务组织,鼓励低龄健康老人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机构养老需求,注重发展面向高龄失能失智老人的医养结合的专业性养老护理机构。发挥养老服务协会、家庭服务业促进会等行业协会的作用,落实相关政策、出台行业管理办法、实施行业标准、实施技能培训,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巩固和完善家庭养老作用,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养老功能。实施新型家庭文化建设工程,推进代际和谐。在全市广泛推开“和谐(幸福)家庭促进计划”,继续开展包括老年照料在内的公益,引导全社会积极关爱和帮助老年人。

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体活动。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精神,以“敬老月”活动为抓手,充分利用各种平台,丰富老年文体活动形式,优化老年文体活动内容,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培育老年文体活动骨干,扩大老年文体活动队伍,发挥老年社团组织的作用,大力开展经常性、大众化的老年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办好全市老年文化艺术节。举办两次大型老年人相亲会。加强老年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市老年活动中心。加快推进区、街、居三级室内外老年文体活动场所、设施建设,提高利用率,为老年人就近就便活动提供服务。办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水平,满足老年人就学需求。

为老年人才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在人才市场举办各类推介老年人才的专项活动,举办老年人才专场招聘会,为老年人才和企业之间搭设供需平台。在市人才市场网站中,为老年人才设立专门板块,定期更新招聘应聘需求情况,积极为老年人才就业创造便捷条件。

(三)大力开展老龄宣传,扩大老龄工作社会影响。围绕“四心”工程和“四德”建设,大力弘扬孝文化,深入开展孝亲敬老主题活动,大力宣传孝亲敬老典型事迹,在全社会广泛营造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紧扣老龄工作重点,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老龄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关注老龄问题,参与支持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要把老龄问题纳入各级党校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把敬老爱老教育纳入学前教育、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充分发挥报刊、电视、电台、网络等宣传平台的作用,构建立体老龄宣传网络,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老龄工作,继续办好《七彩华龄》、《牵挂》等老年专题节目。抓好老龄工作先进典型及重大活动宣传报道,开展老龄新闻宣传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深入开展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和“敬老月”志愿宣传活动。加强老龄宣传干部队伍建设,举办全市老龄宣传干部培训班。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篇2

从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出发,提出构建专业化社区护理师资队伍、完善社区护理课程设置、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下的多种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评价内容和标准、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等对策,以培养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实用型、技能型高素质社区护理人才。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社区护理;护理教育;人才培养

按照国际标准,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1]。预计2021年我国将进入高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2051年老龄人口达最大值[2],平均每3个人中将有1位是老人[3]。以上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快。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疾病谱和死亡谱随之改变,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增高,使众多老年人带病生存成为可能,这对基础医疗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另外,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4-2-1的家庭结构,居家养老将使晚辈精力、体力、财力都力不从心,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4]。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了卫生改革方案的重点行列。国务院2006年10月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社区护理教育和学科建设意见》[5]以及2011年卫生部颁布实施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6]中明确指出: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完善护理教育方式,加快高水平社区护理人才的队伍建设,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目前国内社区护理教育发展趋势迅猛,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国际护理教育体系中也已经将社区护理列入重要议题。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社区护理教育现状,从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出发,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为培养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实用型、技能型高素质社区护理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1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

1.1社区护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强化我国社区护理教育起步晚,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教师来自临床,并未从事过社区护理工作,自身对社区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知;教师缺少专业培训机会,对国内外有关养老服务方面的社区护理新进展缺乏了解,出现知识老化[3]。另外,各高校“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即学院老师缺乏社区护理实践经验,社区老师缺乏相应的理论课程学习的现状也是影响我国社区护理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相比较而言从事社区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的人员也不多[7]。

1.2社区护理教育课程结构需进一步调整我国以社区护理专业为方向的学校较少,大多数医学院校虽然陆续开设了《社区护理学》的课程,但是多数以考查课的形式展开,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且无统一的社区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标准[3];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没有很细的专业定向,《社区护理学》教材与其他专科护理等有较多的重复,特别是当今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下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方法并不能很好地渗透到护理内容上[8]。

1.3社区人文护理知识比重需进一步加大与国外社区护理教育相比,我国的社区护理教学中人文学科薄弱[3]。新修订的《老年法》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国家的长期战略任务,突出对老年人特别是高龄、失能和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但是,在当前医学教学中过于重视医学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却忽略了人文关怀情感和人文关怀技巧的培养,而对护生人文知识的灌输则是国外相当重视的[3]。

1.4护生对社区护理认知存在一定偏差由于对社区护理认知存在一定偏差,护生在择业时绝大多数把目标定位在各大综合医院的临床护理,很少选择社区护理[8]。王辉[9]的调查显示,不同层次护生(普通本科生、专升本科生、专科生)在择业时较少选择去基层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张彩虹等[10]调查也发现,大部分护理本科生对毕业后直接到社区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持否定态度,而对社区护理的认知是影响从事社区护理意愿的主要因素。张伟等[3]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研究结果。

1.5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需进一步完善

1.5.1社区护理教育管理体制尚需健全当前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与应对此形势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没有统筹规划[8],缺乏推动高等医学院校加强社区护理教育的有效机制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尚未形成学历教育、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教育模式[5]。

1.5.2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及岗位培训需进一步规范我国从2008年开始全面推行社区居家养老,但至今此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其中高素质人才匮乏是主要原因之一[3]。我国社区护士普遍为中专、专科学历,工作以三级预防为主,整体水平不高[11]。郭玲等[12-13]的研究表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高学历、高素质的社区护士。《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社区护士的护理服务岗前培训率应达到95%。但是,目前我国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以护理知识为主,缺少规范化的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的社区卫生知识、基本公共卫生技术[14]以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的特殊技能的培训。

1.5.3社区护理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进一步加强面对快速老龄化社会的现实,社区养老模式逐渐形成。处于当前形势下的社区护理教育,建立并健全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已成为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护理院校通过不断的实践已纷纷建立了具有特色的社区护理实训室和社区护理实践基地[15],但社区护理实践基地仍存在数量少、质量不高、管理欠规范等问题[16]。由于缺乏完善或标准的社区实践基地,使社区护理实习被临床护理实习的延续所代替,造成社区护理实践能力不足[3]。

2对策

面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带来的巨大挑战,当前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培养形式不完善,国家还没有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也没有可借鉴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经验。因此,护理教育者应针对当前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现状,从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出发,对社区护理教育进行改革,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为培养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实用型、技能型高素质社区护理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2.1构建专业化社区护理师资队伍首先,引进更多具备护理本科以上学历、中高级以上职称、教学/临床经验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8]。其次,开展适合社区养老卫生服务的社区护理教师培训模式,提高护理院校社区护理师资的理论水平及教学能力。刘桂萍等[17]的研究也表明,以社区工作需要为导向,立足现有师资水平与教师的培训需求,以培养教师教学能力及综合素质为中心,综合运用讲授、小组学习、专题研讨会、现场参观、行动学习等教学方法,定期对其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社区护理师资培训是提高社区护理课程师资力量的有效途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考核评价制度。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教学效果评价、满意度评价、师资自我评价和专家评价[18],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保障教学质量。最后,在社区护理学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进行自我提高,及时更新现代教育和人文理念及社区养老护理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及发展前沿,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社区特定的情景相联系[3]。

2.2完善社区护理课程设置

2.2.1整合社区护理课程内容《社区护理学》是一门交叉型的综合学科,也是一门综合的应用型学科。在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构建社区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应注意多角度整体性开发,将最具有时代性的新知识、新技能纳入课程体系,制定规范、明确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上,不能片面强调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多地要考虑今后在社区工作中的实用性,教学内容不必过多地重复,重点要让护生把学到的知识和社区特定的情境相联系,不断扩充关于社区的补充知识,还要突出人文、法律和伦理学科在社区护理教育中的综合性特色[19]。在此基础上,为迎合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应将《社区护理学》和《老年护理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给护生灌输并强调在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时,群体性与个体性健康教育方法并重;提高康复护理技术并在提供康复护理过程中维护老年人的尊严;注重多元化照护能力的培养[3]。

2.2.2加大社区护理实践课程比例社区护理实践基地是护生将理论联系实际最好的途径。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卢琦[19]建议,要求理论课与临床实践的时间为1∶1,学校与医院、社区养老卫生服务机构等实践基地形成密切的伙伴关系,共同完成培养护生的责任。但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教育一般30个学时,并无社区护理实践课程,由于缺乏完善的或标准的社区实践基地,使大多数护生社区实习流于形式[3]。在此状况下,张伟等[3]建议,社区护理教育者应变通思维,积极寻找可利用资源,如在校园内、福利院、养老中心、康复中心等,以任务为形式,以发展能力为目标,指导护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健康教育、康复功能训练等活动。

2.3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下的多种教学手段

2.3.1案例教学法(CBL)引导的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当前的社区护理教育中,应不断丰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发展护生核心能力为目标,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适合我国人口老龄化国情的社区护理学教学案例[5],在此基础上联合能提升护生自学、合作、解决和分析问题以及职业能力[20]的项目驱动教学法[21],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融技能于任务,建立课堂学习与社区养老服务实际工作的联系,使护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22]。2.3.2基于网络平台的“慕课”“翻转课堂”本土实践基于现代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平台,护理教育者应以护生兴趣为导向,着眼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养老问题,积极开发、构建本土化、特色化社区养老服务课程体系及课程知识体系网络精品课程模式[23],如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又称为慕课[24]。在MOOC模式下,课程、课堂教学、护生学习进程、护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均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也被引入教学本土实践。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护生在课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将时间有限的课堂变为学生消化知识的场所[25]。2.4改革教学评价内容和标准教学评价内容与标准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程度进行评价。社区护理教育应形成一种标准化的培养方法和人才评价模式,构建统一的社区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标准[3]。在重视基础理论知识考核的前提下,应从应用的角度,将理论考试与社区实践相结合,平时考查与实践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设计情境与真实病例相结合等,测试护生认知能力及创新能力。

2.5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社区护理教育和学科建设意见》[5]中指出,社区实践是社区护理学教育的重要环节。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学校-医院-社区”联合性质的实践教学基地。在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还应承担社区护士培训基地的师资和人员培训任务,以及养老护理员的培训,从而加强社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3小结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发展社区卫生事业则成为解决这一难题最切实有效的方式,而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更需要标准,社区护理教育者和研究者必须尽快统一社区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标准,在充分考虑老龄化社会需求和社区养老趋势的基础上完善、丰富教材内容,开发利用资源培养护生社区实践能力,为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积极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社区护理人才。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篇3

关键词 护士 全科团队 社区 独居老人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2-0031-04

Effects of a nurse-leading general team home visiting program on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XUN Xueqin, LI Ping, ZHANG Jinlan, CAI Jinglei

(Lao Xime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 nurse-leading general team home visiting program on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community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Method:81 elderly aged 80 and ov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n=41) and the control group (n=40).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the nurse-leading general team home visiting for 6 months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The data of the general condition and life quality were collected at baseline, 3 months and 6 months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The QOL scores of the 81 elderly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hinese norm (P

KEY WORDS nurse; general team; community;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life quality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等多种现代化因素的共同作用,高龄独居老人逐年增加,这一弱势人群的生活质量值得引起关注。随着社区卫生“六位一体”功能的不断完善,社区护士的角色功能也在不断扩展,为患者做出正确、有效的临床决策已成为护士在临床实践中必须具备的重要技能之一[1]。针对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医师工作繁忙,无法满足辖区内高龄独居老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本研究成立由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上门家访服务,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问题、社会问题,显著改善了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上海市黄浦区老西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按照投掷硬币法将该社区4个全科团队随机分为干预组(2个团队)和对照组(2个团队),按照纳入标准选取居住在团队服务覆盖区域内,年龄在80岁以上、神志清楚、认知良好、调查及实施干预期间均在该地居住、愿意配合调查研究的高龄独居老人,向老人解释本调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干预组41例,男3人,女38人,平均年龄(84.98±4.23)岁;受教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2人,初中6人,高中及以上3人;平均患病(3.05±1.66)种。对照组40例,男3人,女37人,平均年龄(85.22±4.59)岁;受教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3人,初中1人,高中及以上6人;平均患病(2.95±1.38)种。两组老人在性别、年龄、受教育文化程度以及患病种类、数量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炅湓岁以上、神志清楚、认知良好、调查及实施干预期间均在该地居住、愿意配合调查研究的高龄独居老人,向老人解释本调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干预组41例,男3人,女38人,平均年龄(84.98±4.23)岁;受教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2人,初中6人,高中及以上3人;平均患病(3.05±1.66)种。对照组40例,男3人,女37人,平均年龄(85.22±4.59)岁;受教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3人,初中1人,高中及以上6人;平均患病(2.95±1.38)种。两组老人在性别、年龄、受教育文化程度以及患病种类、数量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存入我的阅览室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2份问卷对高龄独居老人进行调查。1)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根据文献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居住情况、患病情况、目前用药等项目;2)WHOQOL-BREF生活质量问卷:该量表根据WHO QOL-100简化而来,由躯体健康、心理功能、社会关系和环境4个领域及2个询问个体关于自身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状况主观感受的独立项目,共26个条目组成,采用1~5分评分制,部分条目反向记分,按公式:(原来得分-4)x(100/16)转化为百分制,与WHO QOL-100量表具有可比性和等价性,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2,3]。

1.2.2 干预方法

1)团队组建:包括社区护士4名,全科医生1名,预防保健医生1名,心理咨询专家1名。在实施干预前,对4名参与课题的社区护士进行了调查员培训,在收集资料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保持客观恒定的判断标准,认真观察老人的表情、语气,答案向老人核对判定。

2)干预组:对高龄独居老人实施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由护士实施上门家访服务,采用入户面对面评估的形式进行,干预频率为第1~3月,每周1次,第4~6月每2周1次。具体服务内容为:①慢性病综合防治指导,主要是进行基本药物指导,安全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的保存及有效期,正确服药方法,协助老人在慢性病防治过程中建立主观能动性。②健康教育,针对每个老人的实际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合理饮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睡眠质量的保证,保持心情的愉悦,排除心理上的孤独寂寞感,强化他们的健康行为。③居家安全的指导,水、电、煤气的安全使用,居住环境的合理布局,出行的注意事项。④心理疏导,主要针对老人自身的心理状态,情绪的表达,对生活的态度、疾病的认识、人际关系的沟通等方面,进行交谈、解释、共感等方法促进老人进行自我调节。干预时间6个月。

3) 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门诊治疗,预防科人员随访。

1.3 统计学方法

资料进行双人核对录入,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x?检验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采用重复方差测量方法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各领域变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本社区居家高龄老人生活质量中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等领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我国常模水平(P<0.001),结果见表1。

2.2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次调查发现,生理、社会、环境领域两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心理领域两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01);生活质量各领域不同时间效应的多重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01);不同干预措施处理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或P<0.01);单独分析两组各时间点的处理效应发现:干预组在干预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或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较差

老西门社区是老城厢区,这里的房屋设施陈旧老化严重,老人们居住的环境狭小、阴暗,多数是没有卫生间和厨房的,平时除了子女、邻居、街道等给予一些相关帮助外,没有较完整的社会支持机构给予长期稳定的帮助,老人普遍存在生活无人照料、疾病无人过问、物质生活困难、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个人、家庭、社会等原因,独居老人希望独立生活,不愿离开原来的居所,害怕进入新环境,采取主动独居[4];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在日常生活方面,高龄独居,做饭、购物、料理家务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对他人依赖性越来越高,脆弱性越来越明显,患病时缺乏必要的照顾,特别是当老人突然发病或发生意外时;所有这一切,离开了他人的帮助,他们的生活就十分困难,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对高龄独居老人尤为关键。

3.2 护士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可改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

社区护士定期上门家庭访视,不仅对高龄独居老人健康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如测血压、血糖等,同时实施了预见性的护理防护措施,如指导居家环境的布局,居家安全、出行时、季节变化时的注意事项等,切实关注并解决了老人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高龄老人长期独居,多数老人居住场所闭塞,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会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支柱,感到孤独和寂寞,这些负性情绪的强烈或反复体验对老人是一种长期的精神刺激,社区护士能主动上门与老人沟通交流,倾听[5],鼓励老人多讲话、多表达,运用共情、移情、同理心等方法体验老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了高龄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因此,由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显著改善干预组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而对照组前后变化不明显。

3.3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模式的优点和可行性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模式与之前传统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相比,优点突出,可行性强,具体为:1)进入社区全科团队的护士一般都是高年资、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她们定期要下社区进行家庭访视,为老人测血压、测血糖等,通过陪老人聊天的形式开展健康宣教、慢性病的管理等,而对于高龄独居老人需要的心理、生活护理,更是这些护士的优势所在。2)满足被护理对象的身心健康需求已成为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高龄独居老人所产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问题,都对社区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地要求,护士主导全科团队能更好为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温馨、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大程度的发挥护士的临床决策作用[6]。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晚,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社区护士缺乏相关的社区居家干预知识,临床决策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上门服务时间消耗比实际工作长,但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未能体现多劳多得[7]。所以,为了保障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高社区护士素质,进行相应的培训必不可少;另外,需要进一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提高护士待遇,给予经济和荣誉鼓励,留住护理人才。

4 小结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充分发挥了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能显著提高高龄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合理利用了社区卫生人力资源,节约了医疗成本,其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J].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10): 721-723.

[2] Skevington S M, Lotfy M, O''Connell K A.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trial - A report from the WHOQOL group[J]. Qual Life Res, 2004, 13(2): 299-310.

[3] 郝元涛, 方积乾, Power, 等. 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的等价性评价[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2): 71-75.

[4] 荀雪琴, 易景娜, 刘清, 等. 护士主导全科团队服务对高龄独居老人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 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9): 860-862.

[5] Van der Sluis C K, Datema L, Saan I, et al. Effects of a nurse practitioner on a multidisciplinary consultation team[J]. J Adv Nurs, 2009, 65(3): 625-633.

[6] 吴亚君. 发挥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意义[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3): 227-229.

[7] 郗奉菊, 王春霞, 吴伟琼. 社区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J]. 中华全科医学, 2008, 6(8): 843-844.

(收稿日期:2012-04-10)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2份问卷对高龄独居老人进行调查。1)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根据文献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居住情况、患病情况、目前用药等项目;2)WHOQOL-BREF生活质量问卷:该量表根据WHO QOL-100简化而来,由躯体健康、心理功能、社会关系和环境4个领域及2个询问个体关于自身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状况主观感受的独立项目,共26个条目组成,采用1~5分评分制,部分条目反向记分,按公式:(原来得分-4)x(100/16)转化为百分制,与WHO QOL-100量表具有可比性和等价性,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2,3]。

1.2.2 干预方法

1)团队组建:包括社区护士4名,全科医生1名,预防保健医生1名,心理咨询专家1名。在实施干预前,对4名参与课题的社区护士进行了调查员培训,在收集资料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保持客观恒定的判断标准,认真观察老人的表情、语气,答案向老人核对判定。

2)干预组:对高龄独居老人实施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由护士实施上门家访服务,采用入户面对面评估的形式进行,干预频率为第1~3月,每周1次,第4~6月每2周1次。具体服务内容为:①慢性病综合防治指导,主要是进行基本药物指导,安全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的保存及有效期,正确服药方法,协助老人在慢性病防治过程中建立主观能动性。②健康教育,针对每个老人的实际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合理饮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睡眠质量的保证,保持心情的愉悦,排除心理上的孤独寂寞感,强化他们的健康行为。③居家安全的指导,水、电、煤气的安全使用,居住环境的合理布局,出行的注意事项。④心理疏导,主要针对老人自身的心理状态,情绪的表达,对生活的态度、疾病的认识、人际关系的沟通等方面,进行交谈、解释、共感等方法促进老人进行自我调节。干预时间6个月。

3) 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门诊治疗,预防科人员随访。

1.3 统计学方法

资料进行双人核对录入,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x?检验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采用重复方差测量方法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各领域变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本社区居家高龄老人生活质量中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等领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我国常模水平(P<0.001),结果见表1。

2.2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次调查发现,生理、社会、环境领域两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心理领域两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01);生活质量各领域不同时间效应的多重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01);不同干预措施处理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或P<0.01);单独分析两组各时间点的处理效应发现:干预组在干预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或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较差

老西门社区是老城厢区,这里的房屋设施陈旧老化严重,老人们居住的环境狭小、阴暗,多数是没有卫生间和厨房的,平时除了子女、邻居、街道等给予一些相关帮助外,没有较完整的社会支持机构给予长期稳定的帮助,老人普遍存在生活无人照料、疾病无人过问、物质生活困难、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个人、家庭、社会等原因,独居老人希望独立生活,不愿离开原来的居所,害怕进入新环境,采取主动独居[4];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在日常生活方面,高龄独居,做饭、购物、料理家务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对他人依赖性越来越高,脆弱性越来越明显,患病时缺乏必要的照顾,特别是当老人突然发病或发生意外时;所有这一切,离开了他人的帮助,他们的生活就十分困难,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对高龄独居老人尤为关键。

3.2 护士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可改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

社区护士定期上门家庭访视,不仅对高龄独居老人健康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如测血压、血糖等,同时实施了预见性的护理防护措施,如指导居家环境的布局,居家安全、出行时、季节变化时的注意事项等,切实关注并解决了老人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高龄老人长期独居,多数老人居住场所闭塞,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会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支柱,感到孤独和寂寞,这些负性情绪的强烈或反复体验对老人是一种长期的精神刺激,社区护士能主动上门与老人沟通交流,倾听[5],鼓励老人多讲话、多表达,运用共情、移情、同理心等方法体验老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了高龄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因此,由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显著改善干预组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而对照组前后变化不明显。

3.3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模式的优点和可行性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模式与之前传统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相比,优点突出,可行性强,具体为:1)进入社区全科团队的护士一般都是高年资、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她们定期要下社区进行家庭访视,为老人测血压、测血糖等,通过陪老人聊天的形式开展健康宣教、慢性病的管理等,而对于高龄独居老人需要的心理、生活护理,更是这些护士的优势所在。2)满足被护理对象的身心健康需求已成为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高龄独居老人所产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问题,都对社区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地要求,护士主导全科团队能更好为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温馨、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大程度的发挥护士的临床决策作用[6]。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晚,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社区护士缺乏相关的社区居家干预知识,临床决策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上门服务时间消耗比实际工作长,但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未能体现多劳多得[7]。所以,为了保障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高社区护士素质,进行相应的培训必不可少;另外,需要进一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提高护士待遇,给予经济和荣誉鼓励,留住护理人才。

4 小结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充分发挥了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能显著提高高龄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合理利用了社区卫生人力资源,节约了医疗成本,其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J].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10): 721-723.

[2] Skevington S M, Lotfy M, O''Connell K A.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trial - A report from the WHOQOL group[J]. Qual Life Res, 2004, 13(2): 299-310.

[3] 郝元涛, 方积乾, Power, 等. 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的等价性评价[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2): 71-75.

[4] 荀雪琴, 易景娜, 刘清, 等. 护士主导全科团队服务对高龄独居老人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 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9): 860-862.

[5] Van der Sluis C K, Datema L, Saan I, et al. Effects of a nurse practitioner on a multidisciplinary consultation team[J]. J Adv Nurs, 2009, 65(3): 625-633.

[6] 吴亚君. 发挥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意义[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3): 227-229.

[7] 郗奉菊, 王春霞, 吴伟琼. 社区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J]. 中华全科医学, 2008, 6(8): 843-844.

(收稿日期:2012-04-10)

存入我的阅览室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2份问卷对高龄独居老人进行调查。1)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根据文献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居住情况、患病情况、目前用药等项目;2)WHOQOL-BREF生活质量问卷:该量表根据WHO QOL-100简化而来,由躯体健康、心理功能、社会关系和环境4个领域及2个询问个体关于自身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状况主观感受的独立项目,共26个条目组成,采用1~5分评分制,部分条目反向记分,按公式:(原来得分-4)x(100/16)转化为百分制,与WHO QOL-100量表具有可比性和等价性,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2,3]。

1.2.2 干预方法

1)团队组建:包括社区护士4名,全科医生1名,预防保健医生1名,心理咨询专家1名。在实施干预前,对4名参与课题的社区护士进行了调查员培训,在收集资料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保持客观恒定的判断标准,认真观察老人的表情、语气,答案向老人核对判定。

2)干预组:对高龄独居老人实施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由护士实施上门家访服务,采用入户面对面评估的形式进行,干预频率为第1~3月,每周1次,第4~6月每2周1次。具体服务内容为:①慢性病综合防治指导,主要是进行基本药物指导,安全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的保存及有效期,正确服药方法,协助老人在慢性病防治过程中建立主观能动性。②健康教育,针对每个老人的实际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合理饮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睡眠质量的保证,保持心情的愉悦,排除心理上的孤独寂寞感,强化他们的健康行为。③居家安全的指导,水、电、煤气的安全使用,居住环境的合理布局,出行的注意事项。④心理疏导,主要针对老人自身的心理状态,情绪的表达,对生活的态度、疾病的认识、人际关系的沟通等方面,进行交谈、解释、共感等方法促进老人进行自我调节。干预时间6个月。

3) 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门诊治疗,预防科人员随访。

1.3 统计学方法

资料进行双人核对录入,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x?检验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采用重复方差测量方法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各领域变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本社区居家高龄老人生活质量中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等领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我国常模水平(P<0.001),结果见表1。

2.2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次调查发现,生理、社会、环境领域两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心理领域两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01);生活质量各领域不同时间效应的多重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01);不同干预措施处理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或P<0.01);单独分析两组各时间点的处理效应发现:干预组在干预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或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较差

老西门社区是老城厢区,这里的房屋设施陈旧老化严重,老人们居住的环境狭小、阴暗,多数是没有卫生间和厨房的,平时除了子女、邻居、街道等给予一些相关帮助外,没有较完整的社会支持机构给予长期稳定的帮助,老人普遍存在生活无人照料、疾病无人过问、物质生活困难、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个人、家庭、社会等原因,独居老人希望独立生活,不愿离开原来的居所,害怕进入新环境,采取主动独居[4];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在日常生活方面,高龄独居,做饭、购物、料理家务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对他人依赖性越来越高,脆弱性越来越明显,患病时缺乏必要的照顾,特别是当老人突然发病或发生意外时;所有这一切,离开了他人的帮助,他们的生活就十分困难,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对高龄独居老人尤为关键。

3.2 护士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可改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

社区护士定期上门家庭访视,不仅对高龄独居老人健康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如测血压、血糖等,同时实施了预见性的护理防护措施,如指导居家环境的布局,居家安全、出行时、季节变化时的注意事项等,切实关注并解决了老人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高龄老人长期独居,多数老人居住场所闭塞,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会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支柱,感到孤独和寂寞,这些负性情绪的强烈或反复体验对老人是一种长期的精神刺激,社区护士能主动上门与老人沟通交流,倾听[5],鼓励老人多讲话、多表达,运用共情、移情、同理心等方法体验老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了高龄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因此,由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显著改善干预组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而对照组前后变化不明显。

3.3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模式的优点和可行性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模式与之前传统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相比,优点突出,可行性强,具体为:1)进入社区全科团队的护士一般都是高年资、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她们定期要下社区进行家庭访视,为老人测血压、测血糖等,通过陪老人聊天的形式开展健康宣教、慢性病的管理等,而对于高龄独居老人需要的心理、生活护理,更是这些护士的优势所在。2)满足被护理对象的身心健康需求已成为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高龄独居老人所产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问题,都对社区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地要求,护士主导全科团队能更好为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温馨、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大程度的发挥护士的临床决策作用[6]。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晚,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社区护士缺乏相关的社区居家干预知识,临床决策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上门服务时间消耗比实际工作长,但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未能体现多劳多得[7]。所以,为了保障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高社区护士素质,进行相应的培训必不可少;另外,需要进一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提高护士待遇,给予经济和荣誉鼓励,留住护理人才。

4 小结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充分发挥了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能显著提高高龄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合理利用了社区卫生人力资源,节约了医疗成本,其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J].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10): 721-723.

[2] Skevington S M, Lotfy M, O''Connell K A.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trial - A report from the WHOQOL group[J]. Qual Life Res, 2004, 13(2): 299-310.

[3] 郝元涛, 方积乾, Power, 等. 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的等价性评价[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2): 71-75.

[4] 荀雪琴, 易景娜, 刘清, 等. 护士主导全科团队服务对高龄独居老人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 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9): 860-862.

[5] Van der Sluis C K, Datema L, Saan I, et al. Effects of a nurse practitioner on a multidisciplinary consultation team[J]. J Adv Nurs, 2009, 65(3): 625-633.

[6] 吴亚君. 发挥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意义[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3): 227-229.

[7] 郗奉菊, 王春霞, 吴伟琼. 社区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J]. 中华全科医学, 2008, 6(8): 843-844.

(收稿日期:2012-04-10)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2份问卷对高龄独居老人进行调查。1)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根据文献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居住情况、患病情况、目前用药等项目;2)WHOQOL-BREF生活质量问卷:该量表根据WHO QOL-100简化而来,由躯体健康、心理功能、社会关系和环境4个领域及2个询问个体关于自身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状况主观感受的独立项目,共26个条目组成,采用1~5分评分制,部分条目反向记分,按公式:(原来得分-4)x(100/16)转化为百分制,与WHO QOL-100量表具有可比性和等价性,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2,3]。

1.2.2 干预方法

1)团队组建:包括社区护士4名,全科医生1名,预防保健医生1名,心理咨询专家1名。在实施干预前,对4名参与课题的社区护士进行了调查员培训,在收集资料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保持客观恒定的判断标准,认真观察老人的表情、语气,答案向老人核对判定。

2)干预组:对高龄独居老人实施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由护士实施上门家访服务,采用入户面对面评估的形式进行,干预频率为第1~3月,每周1次,第4~6月每2周1次。具体服务内容为:①慢性病综合防治指导,主要是进行基本药物指导,安全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的保存及有效期,正确服药方法,协助老人在慢性病防治过程中建立主观能动性。②健康教育,针对每个老人的实际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合理饮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睡眠质量的保证,保持心情的愉悦,排除心理上的孤独寂寞感,强化他们的健康行为。③居家安全的指导,水、电、煤气的安全使用,居住环境的合理布局,出行的注意事项。④心理疏导,主要针对老人自身的心理状态,情绪的表达,对生活的态度、疾病的认识、人际关系的沟通等方面,进行交谈、解释、共感等方法促进老人进行自我调节。干预时间6个月。

3) 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门诊治疗,预防科人员随访。

1.3 统计学方法

资料进行双人核对录入,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x?检验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采用重复方差测量方法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各领域变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本社区居家高龄老人生活质量中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等领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我国常模水平(P<0.001),结果见表1。

2.2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次调查发现,生理、社会、环境领域两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心理领域两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01);生活质量各领域不同时间效应的多重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01);不同干预措施处理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或P<0.01);单独分析两组各时间点的处理效应发现:干预组在干预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或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较差

老西门社区是老城厢区,这里的房屋设施陈旧老化严重,老人们居住的环境狭小、阴暗,多数是没有卫生间和厨房的,平时除了子女、邻居、街道等给予一些相关帮助外,没有较完整的社会支持机构给予长期稳定的帮助,老人普遍存在生活无人照料、疾病无人过问、物质生活困难、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个人、家庭、社会等原因,独居老人希望独立生活,不愿离开原来的居所,害怕进入新环境,采取主动独居[4];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在日常生活方面,高龄独居,做饭、购物、料理家务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对他人依赖性越来越高,脆弱性越来越明显,患病时缺乏必要的照顾,特别是当老人突然发病或发生意外时;所有这一切,离开了他人的帮助,他们的生活就十分困难,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对高龄独居老人尤为关键。

3.2 护士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可改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

社区护士定期上门家庭访视,不仅对高龄独居老人健康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如测血压、血糖等,同时实施了预见性的护理防护措施,如指导居家环境的布局,居家安全、出行时、季节变化时的注意事项等,切实关注并解决了老人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高龄老人长期独居,多数老人居住场所闭塞,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会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支柱,感到孤独和寂寞,这些负性情绪的强烈或反复体验对老人是一种长期的精神刺激,社区护士能主动上门与老人沟通交流,倾听[5],鼓励老人多讲话、多表达,运用共情、移情、同理心等方法体验老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了高龄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因此,由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显著改善干预组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而对照组前后变化不明显。

3.3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模式的优点和可行性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模式与之前传统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相比,优点突出,可行性强,具体为:1)进入社区全科团队的护士一般都是高年资、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她们定期要下社区进行家庭访视,为老人测血压、测血糖等,通过陪老人聊天的形式开展健康宣教、慢性病的管理等,而对于高龄独居老人需要的心理、生活护理,更是这些护士的优势所在。2)满足被护理对象的身心健康需求已成为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高龄独居老人所产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问题,都对社区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地要求,护士主导全科团队能更好为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温馨、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大程度的发挥护士的临床决策作用[6]。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晚,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社区护士缺乏相关的社区居家干预知识,临床决策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上门服务时间消耗比实际工作长,但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未能体现多劳多得[7]。所以,为了保障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高社区护士素质,进行相应的培训必不可少;另外,需要进一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提高护士待遇,给予经济和荣誉鼓励,留住护理人才。

4 小结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充分发挥了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能显著提高高龄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合理利用了社区卫生人力资源,节约了医疗成本,其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J].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10): 721-723.

[2] Skevington S M, Lotfy M, O''Connell K A.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trial - A report from the WHOQOL group[J]. Qual Life Res, 2004, 13(2): 299-310.

[3] 郝元涛, 方积乾, Power, 等. 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的等价性评价[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2): 71-75.

[4] 荀雪琴, 易景娜, 刘清, 等. 护士主导全科团队服务对高龄独居老人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 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9): 860-862.

[5] Van der Sluis C K, Datema L, Saan I, et al. Effects of a nurse practitioner on a multidisciplinary consultation team[J]. J Adv Nurs, 2009, 65(3): 625-633.

[6] 吴亚君. 发挥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意义[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3): 227-229.

[7] 郗奉菊, 王春霞, 吴伟琼. 社区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J]. 中华全科医学, 2008, 6(8): 843-844.

(收稿日期:2012-04-10)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篇4

关键词: 情感教学;高职;养老护理

我国2013年老年人口突破2亿,慢性病老年人突破1亿,老年人口将每年增长100万人。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冲击,对养老护理事业提出新挑战,提高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将情感教学法应用于《养老护理员》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护理专业2011级3年制大专12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都为女生,年龄20-21岁。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共62人;对照组共63人。《养老护理员》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共60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践30学时。教材采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养老护理员》教材。

2.方法

两组授课教师、考试内容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用情感教学法,课程结束后考试,记录两组成绩,统一发放问卷63份,当场收回有效问卷63份,回收率100,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考试成绩比较:实验组63人,成绩≥85分22人,80~84分25人,65分~79分11人,≤64分5人;对照组62人,成绩≥85分11人,80~84分15人,65分~79分25人,≤64分12人。(注:p

三、讨论

1.情感教育的意义

在护理教育中,通过相应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职业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职业情感,形成新的职业情感品质。如浓厚的专业兴趣,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等。

2.情感教学法运用于《养老护理员》教学的优势

3.以情求趣,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学生讲述家庭中老年人生活和健康状况,感受老年人对生活照顾、健康照料的需求;教师讲解我国养老护理现状和紧迫性,对养老护理人才的迫切需求。引导学生从事养老护理员是光荣和神圣的,增强学生的事业心,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学生只有在情感上接受并喜爱养老护理员职业,才能对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形成积极的态度。

4.以情明义,阐明养老护理重要意义

引入案例:一对老龄夫妇的独生女儿,考入外省大学,毕业后准备留在外省工作,该夫妇将面临健康和养老问题,此案例引起学生巨大共鸣。教师进一步分析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空巢化,高龄化对养老服务的社会化提出了迫切要求,作为提供服务主体的护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养老服务的质量。教师运用情感教学法有效地去感染学生,动之以情,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立志当一名优秀的养老护理员的崇高理想。

5.以情育德,树立学生良好职业道德

我国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内容多集中于基本护理技能的培训,缺乏职业道德和心理护理方面的培训。学生通过观看《飞越老人院》电影,讲述高龄老人身上发生的疾病、死亡、养老故事,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洗礼。利用情感教育提高学生对职业认知的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养老护理工作的崇高性。学生的护理情感越高,自主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就越高,加强护理情感教育对端正护生职业态度和培养良好职业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情感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的运用,符合高等护理教育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意愿,又可以发掘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感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国老龄办.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 [EB/OL]http:///jianghua/22341.jhtml.2013-02-27.

[2]孙雯.银色浪潮下校企共建社区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的构想[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7):1078-1080.

[3]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对护理情感教育与护士职业态度问题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22-25.

[4]谢春玲,赵雪,伶谷月.我国养老护理员发展的困境与改进意见[J].商情,2013,41:171-172.

[5]王春红.高职学生情感教育及实施策略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15):128-129.

[6]曾丽梅,王嘉毅. 护理情感培养寓于老年护理教学中尝试效果的分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34,:157-157.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篇5

【关键词】 高龄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情绪障碍;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5.068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effective nursing measures of postoperative mood disorders for elderly femoral neck fracture patients treated with hip joint replacement. Methods A total of 500 elderly femoral neck fracture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mood disorders treated with hip joint replace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2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method after operation, including conventional life guidance and rehabilitation guidanc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lso receiv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bservation and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score, self-rating depress scale (SDS) score. Results Befor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SAS and SDS score respectively as (66.86±4.21), (61.35±4.18) poi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SAS and SDS score respectively as (67.01±4.15), (60.62±4.31) points; after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SAS and SDS score respectively as (29.27±2.91), (26.71±3.94) poi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SAS and SDS score respectively as (46.91±2.88), (49.52±4.83) points.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AS and SDS score before nursing (P>0.05). Both groups had lower SAS and SDS score after nursing than before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ower SAS and SDS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all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Elderly femoral neck fracture; Hip joint replacement; Mood disorders; Nursing

老年患者因为心理承受能力降低、躯体各项机能减退, 对身边的环境以及事物无法完全的掌握以及控制, 对自己内心的愿望与现实形成的冲突无法形成有效的约束, 所以焦虑以及抑郁负面情绪的发生率很高[1]。存在焦虑症以及抑郁症的患者最容易出现情绪障碍, 由于情绪障碍的发生率较高, 极大的消耗了医疗费用, 给患者的家庭形成了比较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对于老年骨折患者, 患病后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加上躯体的疼痛和其他不适使患者更可能出现多种情绪障碍, 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机体的康复[2, 3]。本研究具体分析了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出现情绪障碍的有效护理方法, 现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来源于本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50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50例。观察组250例患者中, 男130例, 女120例, 平均年龄(66.2±4.2)岁。对照组250例患者中, 男135例, 女115例, 平均年龄(67.5±4.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为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情绪障碍的患者;均排除帕金森综合征、老年痴呆症、精神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按照常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 包括常规生活指导、康复指导等。观察组在术后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心理护理干预:①主动与患者交流, 增加与患者之间情感以及肢体上的交流, 了解术后患者具体心理状态, 通过分析判断患者存在的具体情绪障碍, 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合理应用行为疗法、心理支持疗法、社会支持疗法、放松训练、信息支持疗法等, 使患者心理状态得到缓解。②主动向患者介绍术后应该注意的事项, 手术的治疗效果, 告知患者当前自己的身体情况, 祝贺患者手术成功, 鼓励患者以平和心态应对术后的恢复, 告知患者良好的心态对于术后恢复的重要意义。另外可以将同类型已经康复的病例介绍给患者, 或者让患者与医院内即将康复出院的同类型病例进行交流, 帮助患者提升应对术后康复的信心。③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住院环境, 良好的环境对于患者的心态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护理人员要每天打扫病房, 保持地面干净、干燥, 定期消毒病房, 定时开窗采光透气。还可以在病房摆放一些患者喜欢的植物, 绿色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感, 平和心态。另外护理人员要多询问患者的需求, 并给予及时的满足, 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 对患者的疑惑给予耐心解答。④在患者入院后2 d内要做好术前评估, 确保接受手术的患者都符合手术适应证, 在患者入院后3 d内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人员在术前除了做好病情评估, 还要做好心理疏导、功能训练、预防并发症等护理, 术后要做好疼痛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引流护理等护理。⑤护理人员在护理中要注重运用人性化服务理念, 在提供护理服务时, 应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以及个人特点, 给予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实施灌肠、导尿、擦浴等护理时, 要做好患者的隐私保护, 患者大小便时做好遮挡, 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睡前指导患者做下肢按摩、饮热牛奶、用热水泡脚等, 改善睡眠质量, 保证良好休息。

1. 3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情绪状态, 选择SAS评分评价患者焦虑症状, 选择SDS评分评价患者抑郁症状, 两项指标的评分越高, 表明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越重[4]。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护理前, 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66.86±

4.21)、(61.35±4.18)分, 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67.01±4.15)、(60.62±4.31)分;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29.27±2.91)、(26.71±3.94)分,

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46.91±2.88)、(49.52±4.83)分。两组患者护理前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 且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群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类髋部骨折, 临床对于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主要选择髋关节置换术, 这方法治疗后效果明显, 术后恢复迅速。但是因为术后会出现比较明显疼痛, 患者会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加上老年患者社会支持度下降, 所以老年患者术后出现情绪障碍的可能性更大[5-10]。为了防止情绪障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 必须在g后对患者实施相应护理, 帮助患者调节心态, 积极参与术后康复训练, 促进更快恢复[11-15]。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更密切, 对患者心理状态能够更全面掌握。在交流中保持温和的语气, 在护理中保证足够的耐心, 能够获取患者的信任, 能够提升患者依从性, 听从护理人员的疏导, 逐渐转变负面情绪, 积极接受术后康复护理[16-20]。

本研究对观察组和对照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出现情绪障碍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联合心理干预护理, 比较两组情绪障碍改善结果, 护理前, 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66.86±4.21)、(61.35±4.18)分, 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67.01±4.15)、(60.62±4.31)分;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29.27±2.91)、(26.71±3.94)分, 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46.91±2.88)、(49.52±

4.83)分。两组患者护理前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 且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出现情绪障碍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情绪障碍, 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有推广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成东莹.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整体护理.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24):46-47.

[2] 刘桂华, 刘丽, 刘桂舫. 品管圈及延续护理模式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的影响研究. 河北医药, 2016, 38(11):1732-1735.

[3] 刘莉, 李欣, 胡凤蕴. 优质护理服务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负面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21(25):

3052-3054.

[4] 刘艺敏, 陈晴妮, 范秋娟. 舒适护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33(3):530-532.

[5] 何碧波, 励莲. 循证护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2):42.

[6] 赵慧杰, 桂影, 王太清. 加强护理干预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康复的影响. 中国老年学, 2013, 33(5):1159-1160.

[7] 邵俊杰, 张先龙, 叶庭均, 等.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06, 11(2):99-102.

[8] 吴梅祥, 白波, 钱东阳, 等. 高龄老年人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的选择.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09, 3(3):315-319.

[9] 张屹. 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观察. 当代医学, 2010, 16(32):103-104.

[10] 宋玲娣, 李萍. 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围手术期护理. 中医正骨, 2006, 18(4):75-76.

[11] 赖家盈, 王莺, 林子玲.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31):25-26.

[12] 戴先文, 贾晓康, 李宇, 等.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 临床骨科杂志, 2011, 14(3):310-312.

[13] O智文, 杨朝君, 郭峰, 等.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78例疗效分析.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1, 06(1):

79-84.

[14] 曹铨, 郑松, 龚遂良. 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14):1937-1938.

[15] 祝天经, 陈宏, 何佳宏. 老龄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34例治疗体会.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03, 2(6):345-348.

[16] 王立, 曹燕明, 林建浩, 等.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6):

494-496.

[17] 张广华, 胡利君, 朱玉华, 等. 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研究.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22):

67-68.

[18] 张娟.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16):69-70.

[19] 李艳.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 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24):216-217.

[20] 岳文莉, 刘鹤云. 高龄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36):217-218.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篇6

[关键词] 胃溃疡; 高龄患者; 心理状态; 内镜检查; 精致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094-01

胃溃疡为临床多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龄胃溃疡患者也日趋增多。老年人由于特殊的生理、病例机制,胃肠道生理改变导致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大多数老年胃溃疡病人的临床消化系统症状不典型,以突发呕血、黑便就诊后经胃镜检查才证实为胃溃疡合并大出血,而且老年胃溃疡的恶变程度高,内镜检查胃溃疡尤其重要[1]。高龄胃溃疡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内镜检查的进行,精致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并促进临床工作的进行。本文主要分析高龄胃溃疡的临床特点,探析内镜检查的护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2010年2月的32例高龄胃溃疡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70-85岁,平均(76.4±2.5)岁。

1.2 临床特点

1.2.1 临床症状 以突发出血为首发症状5例(15.6%),其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性溃疡症状,呕血3例(9.4%)、黑便5例(15.6%)、上腹痛12例(37.5%)、嗳气8例(25.0%)、胸骨后烧灼感7例(21.9%)。

1.2.2 伴随疾病 既往冠心病20例、高血压22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2例。

1.2.3 胃溃疡特点 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溃疡病灶直径大多在1.0cm以上,多为椭圆形和不规则型。镜下活动性出血10例、大出血3例,溃疡伴不典型增生2例。8例(25.0%)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

1.3 内镜检查的护理 心理护理干预是重要的护理内容之一,由于胃溃疡是典型的身心疾病,高龄患者在接受内镜检查前会产生一些负面心理情绪,例如恐惧、抑郁、焦虑、害怕等,护理人员应以亲切的态度接近患者,沟通并了解患者可能存在的负面情绪,给予适当的情绪疏导,缓解高龄胃溃疡患者的紧张不安情绪。良好的护患关系能够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对病情的治疗及好转有积极作用。检查前需仔细测量高龄患者的血压、心电图、脉搏,作好应急和抢救的准备措施及仪器药物。插镜时告知患者放松身体,不要憋气,检查中观察患者反应,发现有不安心理时应及时开导,不能耐受检查者应立即退镜。检查后咽喉部尚有麻醉作用,避免吞咽唾液以免呛咳,1h后可适当饮水,无呛咳后可进食半流质饮食。给予患者饮食指导,避免刺激性食物。嘱患者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给予患者生活指导、健康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情志调养指导。

1.4 观察指标 护理前(内镜检查前)、检查后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分。用SPSS 10.0进行t检验,以P

2 结果 精致护理前,高龄胃溃疡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分别为(55.64±4.82)分、(55.14±4.62)分,护理后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35.14±4.84)、(37.45±4.08);干预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相关调查显示,60岁以前各年龄阶段的消化性溃疡以十二指肠溃疡多见,60岁以后的老年人则以胃溃疡多见,胃溃疡的发病主要是保护因子减弱[2]。高龄胃溃疡的发病原理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多因素疾病,发病原因与胃酸增高、胃黏膜屏障减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有关[3]。此外有据报道显示,非甾体类抗炎药为老年性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4]。胃溃疡是一种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身心疾病,大多数老年人有消极的性格特征,长期持续的不良心理状态容易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引起胃肠道分泌亢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作用于胃、十二指肠粘膜从而形成消化性溃疡[5]。

胃镜检查是目前临床用于诊断胃溃疡的主要手段,胃镜检查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并且使病人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但是由于内镜检查是侵入性检查方法,因此大部分高龄胃溃疡患者对内镜检查存在一定程度的顾虑。内镜检查时的精致护理显得尤其重要,检查前将内镜彻底清洗消毒,对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心理护理程序是重要的环节之一,护理人员善于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帮助高龄胃溃疡患者缓解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有助于配合内镜检查的进行,对临床诊治胃溃疡具有积极影响。本文调查结果显示,高龄胃溃疡患者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且伴随疾病较多,给诊治带来了困难,胃镜检查是主要的检查手段,精致护理方案有利于改善高龄胃溃疡患者内镜检查前的焦虑及抑郁心理,精致护理对临床诊治高龄胃溃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乔瑞玲,董玉萍,李英萍.老年胃溃疡内镜检查73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4):938.

[2] 高楠,张冬弟.124例老年胃溃疡胃镜检查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0(6):849.

[3] 刘未雄,刘文.老年性消化性溃疡2455例胃镜诊断及临床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8,14(12):1334-1342.

[4] 缪元慧,周东,梁正毅.低剂量阿司匹林相关性老年性消化性溃疡胃镜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2):505-506.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篇7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老年介护;体会;建议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7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16-01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而我国的邻邦日本在老年福利及设施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为了学习和借鉴日本老年服务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本人有幸参加了2011年10月10日至11月3日的“第三届江西省老年介护师资培训班”的赴日研修学习,受益非浅,所见所学所想,感触颇深,下面就本人的几点学习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1 培训概况

1.1 冈山印象及旭川莊概要说明 我们此行培训地是日本冈山旭川莊,是由小儿科医生川崎祐宣先生于1957年4月创建成立的,现已有54年历史,是一所具有80个介护福利设施和民间福利事业的“医疗福利一体化机构”,从幼儿(如:旭川儿童院)到老年人(如:旭川敬老园)都可以利用,开展身心障碍、老年认知症、生活自理能力障碍、高龄老人及在宅服务等各种利用设施及专业化的服务;同时配有相应的专业人员培训、研修机构,如我们研修学习地:旭川莊厚生专门学院以及吉井川分院都是日本有名的专业培养介护、看护、精神保健士的专门高等学府。“敬天爱人”是其精神和灵魂。

1.2 培训实习情况 我们此行是由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简称JICA)援助,江西省红十字会和日本冈山旭川莊共同联合开展的“老年介护师资培训”项目。JICA是以无偿援助发展中国家开发经济及提高社会福利而实施的国际合作,是日本政府对外援助的一部分,在日培训共为期25天,主要培训内容包括三大块:理论讲座、参观见习、实际操作。理论讲座课程主要有:介护概论、老年人福利制度、在宅看护概论、认知症及其介护、老年福利论及福利设施的运营管理问题、老年基础医学、老年介护福利学援助论、高龄者介护与多职种的团结合作、高龄者福利设施、护士与介护士在临终关怀中的职责、康复概论等等;参观见习内容主要有:旭川庄资料馆、旭川儿童院、旭川敬老园、旭川庄高龄者设施、冈山博爱会病院、诚和敬老院;技能操作练习主要有:移动介护、沐浴清洁介护、穿脱衣介护、排泄介护、预防褥疮、喂食介护、轮椅介护、视障介护等等。

2 学习体会

2.1 日本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是老年介护事业的根本保障 日本是世界公认的超老龄国家,2010年老年人口就已达总人口的23%[1]。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老龄化问题,日本政府自1963年就先后出台了《老年人福利法》、《老年人保健法》、《介护保险法》、《国民年金法》四大支柱法律体系从社会福利、医疗保健、养老收入等方面给予老年人权益的支持与保障[2]。1987年日本政府又创立通过了“社会福利士及介护福利士”等福利服务行业的专业资格制度,实现了介护专业工作人员职称的制度化。同时它还引进竞争机制,允许民间团体提供多样化的介护服务,扩大了服务内容,提高了服务质量,给被保险人一个自由选择服务的空间,由此,将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保险模式向以社会为主导的方向转变,从而减轻了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压力。

2.2 介护内容广泛、福利设施先进、充分体现人性化与个性化 目前,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在提供老年人福利服务项目内容方面共有3类,①居家服务;②设施服务;③紧贴社区型服务;而“居家服务”又包括:上门介护、上门沐浴介护、上门护理、上门康复、居家疗养管理指导、日托介护、日托康复、暂托生活介护、暂托疗养介护、特定设施入住者生活介护、福利用具出租、特定福利用具出售、住宅改建等13类服务。而“设施服务”则包括:介护老人福利设施(特别养护老人设施)、介护老人保健设施、介护疗养型医疗设施等三类设施。“紧贴社区型服务”是2005年介护保险制度改革时新增的服务,它包括:夜间应对型上门介护、认知症应对型日托介护、小规模多功能型居家介护、认知症应对型共同生活设施(集体之家)、紧贴社区型特定设施入住者生活介护、紧贴社区型介护老人福利设施入住者生活介护等六类服务[1]。

2.2.1 居住设施 以笔者所见的旭川庄敬老园为例,它是由多个家庭式单元组成的,一进入园区第一感觉就是环境整洁、悠雅、过道宽畅、明亮,各家悬関各具特色,8位老人组成一家,每人都有自己独立居住的私密空间,内有电视机、睡床、衣柜、洗漱池、厕所等个人生活设施,更有家庭聚会式大客厅、大电视机、大餐桌及开放式厨房,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充满温馨、和谐,房间楼层各通道、卫生间均设有高低不等的各式扶手及无障碍设施,处处体现人性化与个性化。

2.2.2 移动设施 包括适合半自理、不能自理等各种老年人、残障人的各式轮椅,变换器、步行器、助行拐杖等移动设施样式百变,应有尽有,功能齐全,移行便捷,同时还有帮助介护士省力的移动用升降器,设施考虑非常科学周到。

2.2.3 沐浴设施 日本是一个爱干净的民族,自古就有泡澡的风俗习惯,而且法律也规定在养老院的老人,每周泡澡不得少于2次,以维护老人的人权与尊严。因此,在旭川庄各式洗澡泡澡的沐浴设施是即多又先进,有坐式、升降椅式、滑轮式、升降浴缸式、泡泡按摩式等等,手指一按开关就会自动化搞定,满足了不同老人的清洁舒适需求,即方便又省力。

2.2.4 排泄设施 为了应对各式排泄障碍的老人,敬老院备有多种排便器具:如有普通坐式、移动坐式、躺卧式、纸尿裤式等等,以方便各类老人的不同使用。

2.2.5 生活设施 餐厅厨房备有各种形状、功能齐全、便于坐不稳的老人固定身体吃饭用的桌子、椅子,方便手残障者用的匙子、筷子、梳子等日常生活用具,可自行调节高低并配有紧急呼叫装置的睡床等等,所有设施均充分考虑安全和发挥老人的残存功能,实现正常人的生活。

2.2.6 运动康复设施 每层南北单元之间都设有适合老年人、残障人群体活动的区域和配备运动康复器械设施,如练习走路的平衡杆、阶梯训练台,练习手指功能与灵活性的磨砂台、体疗床,同时会定期组织推送老人在活动区或户外开展群体性的运动游戏活动,如插花、画画、赏花、丢沙包、滚球等等,丰富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愉悦身心,实现自我。

2.3 介护福利士“敬天爱人”精神高尚、理念先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尊重人的尊严。

3 结语

现在起至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期,也是做好应对老龄化准备工作的关键时期。重视预防,重视家庭和社区,政府介入,建立科学、规范、高效、可持续的养老体制,完善老年介护服务体系,为广大居家养老的社区家庭提供各式生活服务,贯彻国家十七大方针精神,保障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营造健康积极的老龄化社会环境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更是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江草,安彦.老年人介护概论[M].日本:社会福祉法人旭川庄,2011.

[2] 江草,安彦,末光茂,等.老年介护工作人员教材[M].日本:社会福祉法人旭川庄,2011.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篇8

1.把老龄工作当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两个率先”的高度来认识,把老龄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经常听取老龄工作情况汇报,及时解决老龄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切实加强村(社区)老龄工作班子建设,老协会长若有变动,要及时调整补缺。努力开展争创老龄工作先进镇、敬老模范村(社区)活动,把老龄工作落到实处。

3.认真落实《镇老龄事业发展计划》精神,按文件要求,我镇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3360人,按每位老年人5-8元的标准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实行实报实销,确保老龄工作活动正常开展。

二、落实老年政策法规,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4.认真贯彻《老年法》和省实施《老年法》办法,继续执行市政府颁布的对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实行的12个方面优惠优待政策。

5.镇有关部门要在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中的用地、用房、用水、用气及税收等方面,根据上级规定并结合我镇实际,制订好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民间组织、私营企业和国内外人士投资建造老年服务设施。进一步巩固提高绿卡企业,大力发展助老企业。

6.认真接待老年人的来信来访工作,各村(社区)及时调处涉老纠纷,做到矛盾不上交。如不积极主动调处纠纷、上交矛盾的,在考核中要扣分。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增强维权意识和法律援助,决定举办一期维护权益学习班,各村(社区)老协会长参加,请法庭庭长吴子东讲课。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7.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搞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为主体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5%,大病医疗保险100%,各村老协会长要高度重视,确保广大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8.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确保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老年人“应保尽保”,达到100%。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和征地拆迁户中贫困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和权益保护工作。

四、加快老年设施建设,规范老年服务设施管理。

9.加大对老年服务设施的投入,调动社会各界支持老年设施建设的积极性,把老年福利设施纳入镇村公共设施建设范畴。镇老年活动中心面积为2500平方米,各村(社区)老年活动室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并以20%的比例逐年改造,使村老年活动室村村达标,不断改善老年服务设施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发挥好老年福利设施的作用。

10.积极实施“社区老年服务星光计划”,从社区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拓展老年服务项目,扩大服务内容,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老年服务体系。

五、开展老年文体活动,营造健康老龄化的氛围。

11.继续开展老年文化先进镇活动,达到“五个一”:即有一所老年学校;有一个老年活动中心;有一支文艺演唱队;有一支健身骨干队伍;有一片老年门球场。积极引导老年人开展科学有益、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健康老龄化社会环境。

12.加强老年教育工作,建立健全镇、村(社区)老年教育网络,落实老年教育经费,办好镇老年学校。全年计划办班4期,党员150名。第一期学习全会精神和《老年法》,第二期卫生保健课,第三期维护权益课。第四期安全保卫课,确保老年人入学率20%。

13.认真开展乒乓、棋类、门球、健身操、太极拳等项目的训练,以社区居委为中心,组织骨干培训,扩大健身队伍,健身活动场所设5个点。大力开展老年文艺活动,积极参加市第四届老年文艺会演活动。

六、搞好敬老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敬老意识。

14.深入宣传《老年法》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加大对创建老龄工作先进镇活动的宣传。充分发挥电视、广播和宣传栏在老龄宣传中的作用。社会服务窗口和设施要有老年人优先优待的明显标志。认真搞好通讯报道,将街巷里弄和乡村农舍中涌现的尊老敬老先进事例,积极向新闻媒体发稿,形成良好的敬老氛围。

15.把敬老爱老助老的教育内容,纳入中、小学校思想道德课程,积极参与读敬老书、做敬老事、写敬老文为主要内容的“全国青少年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评选老龄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敬老好儿女、敬老助老先进单位等活动。认真组织搞好“万名志愿者为老服务系列活动”。

16.认真搞好第17个敬老日系列活动,开展各项宣传活动和庆祝活动,营造敬老日的节日气氛。切实为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送温暖、送敬意,做好百岁老人、高龄老人和特困老人的慰问工作。

上一篇:体育竞赛的基本方法范文 下一篇:城镇农村污水处理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