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1 17:44:40

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

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篇1

关键词:慢生活;城市设计;价值观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上升期,许多城市在发展中过分追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润,使城市处于一种“疯狂”的扩张状态。高强度、高速度的开发使城市逐渐在资源、环境、交通、设施等各个环节不堪重负,城市生活质量的提升受到阻碍。同时,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也挑战着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建设中平衡全球化的追求与地域性的保持的矛盾,也是城市发展中急需重视的问题[1]。因此本文提出的“慢生活”理念在这种背景下迎然而生。

1慢生活理念

“慢”不仅是一种意境,一种轻松和谐的享受,而且是一种高级享受。最近一段时间,慢生活旅游成了热门话题,发展慢生活旅游也成了旅游发展的新趋势。现在许多地方都打出了 “慢生活”的牌子,提出了生活的转型升级问题。人们已经厌倦了都市生活的喧闹和紧张的节奏,于是人们想回归自然,在心理上放松一点,以慢来调节一下心情,多享受一下人生的乐趣。慢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健康的心态。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会体验 “慢生活”。“慢生活”不只是简单的旅游项目。客观地说,任何一个地区的 “慢生活”都承载着不同的城市个性。

慢生活也是一种 “慢文化”。实际上,文化对生活时刻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慢生活旅游与区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所以,一个地方的生活是不是 “慢生活”,不是凭一两个景点决定的,“慢”是时光积淀的厚重。作为一个区域或一个社区,要具有 “慢生活”的特性是不容易的,它需要长期的生活积淀,厚重的文化积累。

2 基于慢生活的城市设计价值取向

当代城市的发展背景日益复杂,各种问题和困难也层出不穷,人们在质疑时常常把矛盾的根源与城市管理制度、经济结构、技术缺陷等直观层面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最为本质的原因――价值观。事实上,前者只是表层的、次生的因素,而后者才具有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价值观影响着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评价和看法,支配着人的思想、行为和态度,决定着人的生活方式和选择标准。一个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往往通过群体行为和意识对社会的发展方向起着绝对的引导作用,没有正确的价值体系,就不可能对城市建设实践做出正确的评判和选择[2]。

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的价值观在极度丰裕的物质世界中遭受着严峻的挑战,对技术的崇拜和对物欲的追求愈发强烈,理性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异己思潮泛滥成灾,极大地扭曲了人的精神世界,误导了人的行为和决策,导致城市的不健康发展。因此,要构建基于慢生活的城市设计策略,必须先进行价值取向的回归,清除实践中各个环节的思想阻碍。

① 保持地域性、多样化的慢生活形态

城市理应包容万象,多元化的慢生活形态不仅对应着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市民多样的身体和心理需求,更进一步激发城市文化生活的健康而富有活力。对千姿百态、丰富多样的慢生活形态的恢复、延续和开发是城市设计回归“慢生活”的最终体现。

② 营造适宜生活的城市环境

与城市整体相互关联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是城市生活的大背景,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慢生活。工业社会的发展使城市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模型即是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最初设想。近年来,关于“人居环境”的讨论愈演愈烈,生态健康、舒适安全、便捷畅通以及具备充分的社会交往场所等因素是城市建设回归慢生活的宏观目标。

③ 建构符合慢生活需求的城市空间

在整体环境有益于慢生活的背景下,具体的空间设计也要体现出良好的生活品质,致力于为市民提供愉悦的感官、便利的使用、舒适的环境、多样的活动……并最终提升城市的活力。因此,建构具有生活感的城市空间是基于慢生活的城市设计需实现的具体物质目标。

3慢生活理念下的城市设计

“慢生活”理念也是城市的窗口,它在某种程度上同样是对城市的宣介。不过这种宣介主要是就城市人的生活个性而言的。有人说,快餐式的生活是粗糙的、缺乏关怀的,只有细生活才能真正获得人文关怀式的享受,但这种享受不是一种孤独的享受,它需要有共同的享受环境,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对话、漫步,在自由快乐的小船上荡起双浆,在明媚的阳光下共同歌唱。这是一种“慢生活”的场效应。这种 “场效应”是个人独自活动、享受所不能体验到的,因为它收到的是共振放大效果[3]。

3.1倡导步行,发展公共交通

高效、绿色、人性的交通不仅能给市民的慢生活带来方便,给游客留下美好印象,也是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快速运转的基础条件,体现着城市的潜在价值。和辐射能力。步行不仅是绿色环保的日常出行方式,更是与城市空间互动、与人交往的最佳途径。倡导对步行生活的回归,一方面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慢生活、可持续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也对城市活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市民在行走过程中拥有舒适的空间感受和对城市整体意向的全方位体验。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提供适当的步行区,仅允许特种车辆,例如消防车,救护车等进入,可有效解决目前城市空间使用人车混杂的情况,大幅度提升生活空间的环境品质[4]。

3.2强化各类公共空间的生活功能

现有城市公共空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日常使用上的缺陷,需对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从空间的规模、形态、可达性、家具、植被、活动等多个方面提出引导性意见,使其更好地展现其生活功能。广场作为承载社会性的市民行为的主要场所,其本质特点即是容纳不同的生命体验、不同的社会生活和价值体系,使它们交流沟通,彼此共存。

3.3探索地域性的空间和建筑形式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城市元素,如建筑类型、街道形制、广场形式等,正是这些语言的组织使不同场所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显现出独有的特征和品质。新理性主义者对传统欧洲城市建筑类型的探索、新城市主义在美国小城镇改造实践,以及一大批地域主义建筑师对地域性建筑的创作都为凝集城市“集体记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作出了积极尝试[5]。

其一,合理、便捷地分布各种服务设施。如车站、自行车停放等设施应与公共交通的组织结合布置,洗手间、饮水点、售货机、电话、书报亭等设施布置在公园、广场、公交集散点等人流集中的场所,标识牌、垃圾桶、邮箱等设施则需要按人流密度均匀布置,以提高不同设施的使用率和服务效率。

其二,突出文化内涵与艺术性。通过将公共设施与城市的地域文化、历史文脉相结合,或调动其造型、色彩、材料、装饰、图案等审美因素,进行构思新奇的设计,有助于构建一个融合特色、文化、美感、创意的都市环境,使人们可以通过公共设施去感知城市和空间、获得情感与交流、激发想象与创意。

结论

慢生活空间作为城市的基础空间,对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凸显特色文化、恢复城市活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均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在当前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过度强调效率和形式的开发建设却处处潜藏着背离本源的危机,就是对城市“慢生活空间”的忽视,甚至否定。

参考文献:

[1]贾浩谋,宋晓鹏. 探析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 河南科技,2013,17:166.

[2]韩健. 产业理念对于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的影响[J]. 山西建筑,2013,05:7-9.

[3]蔡德东,叶相华. 探讨低碳理念下的城市设计[J]. 科技创业家,2013,01:196.

[4]孔蕙心,许红. 基于景观设计理念的大湖城市合肥风貌塑造[J].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3,02:38-42.

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篇2

生活环境和居住空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性格,这是一个早已被认定的事实。很多人不会在意居住房屋带给自己的空间感受和自己的情感反馈。“将就”成为择居的理由,因为工作和现实生活的需要。一些有生活理想的人在将就和等待中,不知不觉把自己的一生光阴留在了他的临时住所,遗憾终生……

在上个世纪中期以前,我们对于居住的环境很是讲究,古人对于生活环境的自然向往更是处处留露。由于建筑技术的限制,以前的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的理解一般都注重房屋的实用性,文人雅士和官员富商们在把这种实用格局重复放大的同时,用更多的精力将自然形态通过巧妙的布置使得院子里的闲余空间变化丰富,错落有致,曲径通幽,避让有序,遮掩含蓄,气贯连通,虚实相间,这是几千年文化精髓和生活智慧融合的结精。在这些环境中生活的先人们,享受居住环境带来的身体舒适的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精神感悟构成文化群峰里一个个闪光的居所。让华夏子女们有了坚实浑厚的精神依靠,进退自如的生活自信。

如今我们的城市生活场所已经没有过多的闲余空间让心灵舒放,人口的密集居住不得不把极其简化的居家一层层的往空中堆积。人们丧失了拥有自然的空间,同时也失去了一份极其宝贵自然的情怀;脱离了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和磁场的相通,这就导致不时的心里失衡。随时受到事物的影响而心情烦躁;一层层为美化和防盗的施工禁锢的是一颗颗活泼泼的心灵。几乎是一模一样格局房屋也抹去了个性的差别和灵性的发展。

在具有自然和空间条件的农村,在文人阶层的集体脱离后,已经丧失了将古人生活情趣得以延续的观念和相关知识的指引。以往和自然相依相印的乡村居所被切断了悠久而美丽的脉源。国人精神根源赖以寄托和向往的心灵家园已随着一座座古老房屋的拆除和倒塌随之崩溃。如今的乡村房屋除了有闲余的院落,居住的格局要么是为了施工的方便大家统一,要么是模仿城市的单元套间,那是性价比的体现。自然空间优势被自己有理由放弃。

在一些城郊可以看到具有丰富构造空间和足够外围闲余场地的别墅,那是西方居住文化的移植。其特点体现在以人的舒适为主要实际指导,外部环境被合理的借鉴和利用,块面的组合和空间的变化有着完整的逻辑思维和设计的精确。极其关注空间体量与内部行进变化带来个人心理和情绪的变化,外部形态也更具有雕塑的量感和质感,这与我们房屋形态统一而把重点放在表面装饰上的模式截然不同。一幢好的别墅更是一件具有实际生活职能的艺术作品。这种艺术作品尤其可贵,因为她直面生活。可惜这种专业而具艺术格调的别墅一般人无福享受。而处于城市中的别墅群,由于缺少足够的外部有机空间,已失去别墅原本的意义。很多人将设计师精心设计的格局根据自己实际要求而改建(他们不具有对于灵性空间的感受能力,枉费了如此美妙的享受……)。因为防盗的需要更是将与外部相通的环境封闭,失去随时透气的可能。这些别墅更像是在嘈杂的都市里划出一片富人居住区。其安全需要多于生活情志的需要。

记得初到北京紫禁城时,目睹了中国帝王贵妃们的最高级别的生活之都——有着高大宽厚城墙包围中宽广的广场空间,主要建筑稳坐中轴就像那些威据门前的狮子,威视从远处门洞慢慢走来的每一个人,在他需时走过宽广无任何遮挡的广场,爬上高高的中间雕有着张牙舞爪腾龙的台阶,再上到体量巨大的主体建筑脚下时,必然已经是小心翼翼、毕恭毕敬、诚惶诚恐。皇权和皇威在这样的格局里得以尽情体现。当我绕过这些炫耀性的建筑进入皇帝和皇后妃子们居住的生活空间时,却看到很大反差——那是横平竖直的规矩和无数房屋庞大数量重复聚集产生的浩大规模,所有单元构造基本一致,闲余空间狭乍。至于他们居住的房屋一厢两房式的格局,我看除了雕刻装饰的精美和色彩纹样的繁复外,与普通家庭的房屋大小结构没什么区别,同江南地区庭院的曲径通幽和晋商大院结构的厚实稳重相比较,似乎显得既缺少格调又不够厚实大气。至于透气休闲的皇家后花园规模竟如一私家花园!不难想象几千佳丽生活在如此拥挤而森严,规矩方正的空间里,再活泼清丽的性格都会慢慢变得或消极无趣或尖刻计算。那是囚禁自由和扼杀人性的生活空间。禁宫深如海,几百年来多少怨情和无助的泪水,多少青春红颜慢慢被消磨,多少诗情灵性凝固成门前的青石……历史终究已过去,只留下这些空荡荡的居所让现代人参观戏评。然而当今这种缺少居所空间变化,追求表面装饰的住所成为主流,在主体建筑前面留有大面积空地,显示威信和权利而压缩忽视生活住所空间的建筑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看来皇家建筑的习惯模式依然在全国变相流行。

如今的建筑设计体现在各个资质部门和设计公司整齐伐一的效果图上,那是需要利用建筑设计师的头脑来考虑,尽可能的在有限的范围内隔出尽可能多的单元。而室内设计师无论在北京或深圳任职都可以闭着眼睛就能把一套房子设计出来,因为无非是无数类似房屋的某一处加个隔间,在重点墙上做个效果,在色彩上来个个性搭配,到各类市场选择家具饰品的组合等等此类。就算天才设计师他也没有发挥满腹设计才能的余地。于是设计师们只能狠狠地将各种奇思妙想和无数新式材料试验到不是纯居住的场所,比如展览展示设计,临时办公屋,售楼处,艺术工作间、娱乐场所、公共空间……。——恰恰是在这些具有展示性质和公共的空间里,我们体验到了空间的魅力,以及那些变化丰富的空间带来的无拘无束,自由流动,舒展自如的感觉。我相信能在这样的一些空间里生活,会直接受到建筑师情感空间的绕围和引导,从而思维变得条理分明,进退有序。一个孩童如果能在这样一种不是四处包围,而是回旋流动;不是四方规整,而是错落有致;有着隐蔽空间、隐性空间、过度空间、室外空间组合而成的家里生活和成长是多么的幸运!因为他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之中融入了一种丰富的性质。他将来的人生会显得更有节奏,自然的接受各种变化,思想上更有独特的见解和在交往上留给别人足够的空间。这些是我们在学校和社会要用教导和教训才能慢慢养成的品质。

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篇3

(1)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制约。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也对环境设计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大部分依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农民希望大自然风调雨顺满足人们的愿望,来收获更多的生产。在环境观念中,人们更多的希望将自己和大自然理想地结合在一起,享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一切。在十九世纪,蒸汽机的问世使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时代。人们为了追求生产的效率和利益,放弃了悠闲安稳的生活。当人们以为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一定能够战胜一切的时候,工业生产所带来的一系列污染问题使人们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在工业先进的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开始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从消极慢慢地转向创造自然。(2)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环境设计理念和艺术特征是受多方面的原因影响的,除了以上因素外,社会制度和文化对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大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它的美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去创造,而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美。中国园林的美也是如此,并不是在复制大自然的美,而是将自然内在的精神表现出来。古代的皇权制度对环境设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古罗马帝国的各种建筑都展现的是壮观、威严的外貌,意在掌控大自然。

2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

(1)环境设计的人性化理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环境设计也逐渐地转变,慢慢地进入到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当中。对于人性化的设计更多的是为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社会需求而设计,以尊重历史文化和习俗为前提,使环境设计更好地贴近人们的生活和自然,而不是仅凭设计师本人的思想和理念进行设计。(2)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1999年北京召开的UIA大会都提出了有关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规定和原则。环境设计生态理念更多的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视,在不破坏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利用大自然中的万物为人类的生活和环境创造出更好地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生存的环境,这样才能够达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3)环境规划需要多方参与。环境设计包含了多种专业和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一起完成。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将多方的工作在环境设计上有效合理的结合在一起。避免相关的各行业人员各行其是,造成环境设计中的漏洞和缺陷。

3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

环境设计关系到人们的居住环境的设计,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环境也需要设计。人们的生活活动是各种各样的,所以对环境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环境设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环境设计的多学科性。环境艺术设计包含了很多学科专业,需要建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等学科的相互结合共同设计完成。所以,环境艺术充满了广泛性和丰富性。(2)环境设计的多层次性。环境设计首先要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让人们在生活中达到使用安全、方便、经济的目的。不同的设计对象其设计要求和方法也各不相同。在环境设计中要突出设计的外观舒适度,因为对一个设计产品,人们最初的感觉就是凭借视觉、嗅觉和触觉。所以,要根据不同人的要求来进行不同风格的设计和装饰。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人们的视觉疲劳和安全因素。另外,一个好的环境艺术产品能够影响人们的心情和思想。(3)环境设计的关联性和空间的统一性。在环境设计中必须要稳扎稳打,考虑到设计的整体综合性。不能因为单独的设计而影响甚至破坏周边空间的环境和产品,必须正确地处理好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环境,将空间范围内的所有关联的事物相融合统一起来。只有这样设计者才能将美好的环境展现出来,创造出第二自然。(4)环境艺术设计的实用性。环境艺术设计不仅展现出设计的美,而且必须具有实用性。就像房子内的装修设计最基本的就是要满足人们在生活中的使用和需求。对于室外的产品设计出了要达到美化社会和视觉享受外,还要和人们的使用相互融合,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5)环境设计的审美特征对环境设计教育的影响。由于环境设计的学科专业比较多,所以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专业性和综合性。不管对于哪个学校的专业来说,只能具备其中一种或者几种的专业知识,很难达到具备环境设计所涉及的所有学科和专业。作为一个优秀的环境设计师,就必须要在环境设计中具备很高的文化和艺术素养。

4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理念和审美特征可以受到地理环境、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主要有环境设计的人性化理念、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环境规划需要多方参与等主要设计理念,而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环境设计的多学科性、多层次性、统一性、实用性及专业性。

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篇4

关键词:景观设计;小区绿化环境的角度;发展历程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在城市这个车水马龙的生活圈里,竞争的愈演愈烈,热门的生活质量保证更需要一个强大的物质基础。居民生活区是构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居民的生活环境在居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城市的环境质量肯定没有农村的优越,因为它早被城市的汽车排放气、工业排放气等等因素污染。所以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各种负面的因素。居民区景观设计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演变来的一种新兴“职业”。而居民区绿化环境作为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的良好“催化剂”。下文就着小区绿化环境的角度,来一起讨论小区绿化环境的发展,从而表现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

景观设计的初始阶段

这个时期,我国的城市居民生活小区主要受苏联小区模式的影响,并没有受到西方小区模式太多的干扰。而且,建筑师承担了居民区的规划设计、小区环境设计的全部责任。建筑师的主要工作是规划设计好城市居民的生活区,这是他们的核心工作,也是他们专业知识比较对口,比较会做、做好的工作;而对于他们来说,小区环境的设计他们也只能马马虎虎的做一下样子而已,因为他们也没那多精力和时间。所以说,这个时期居民区的环境设计实施也就是种种各种灌木树丛、花花绿绿的花草;开展室外活动场地以供人们的娱乐生活;再加上各种假山、石头塑像。作为景观设计的初始实施阶段,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鲜明特色就是绿地、室外场地活动中心、以及各种园林式的修饰小品。这个时候的中国城市圈普遍认为:城市的环境污染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搞好绿化面积的大力扩增,即强调所谓的绿化覆盖率。那时,一般都认为哪个城市居民生活小区树木绿化覆盖率高,那个小区的环境质量也就是高,那个小区也被认为是良好的居民生活小区。可以大体上说,景观设计的初始实施阶段,小区的绿化覆盖率是评价一个小区生活质量高低、生活档次高低、人民观念认识高低的标榜。

景观设计正式设计阶段

这个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高速发展,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很多率先进入国家所提倡的小康生活阶段,对他们生活秘密相关的生活环境提出了更加重要的要求:人民需要优雅舒畅、舒适休闲的绿色生活空间环境。可以说,物质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提高,使环境这个代名词走进了人们的心中,环境意识在人们的心中变得愈发强烈,如此同时,人们对他们生活的居住环境价值观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作为商人,如此良好的商机怎么能让他们错过嘞?房地产行业的开发理念也慢慢转向了推销居住环境的营销阶段。接着下来,环境意识在人们心中的逐步增强,使那些开发商们不得不聘请更加专业、更加有才、更加有素质的人才来设计小区环境的立意和主题。新观念的认识,以及专业人士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结合,带来了景观设计的巨大变化和革新。第一,居民生活空间环境不仅仅单纯的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出发,而是更加主要的表现这个小区居民生活空间环境的立意和主题;第二,居民生活空间环境景观设计融入了各种造景组织、策划,空间居住形态的塑造,设计的范围的大大扩大,更好的协调好了居民之间的关系;第三,居民生活空间环境的设计手法更加前卫、潮流,景观组织不拘束于风格流派,直接从服务好居民的角度出发,设计出供人们观赏、供人们游玩、供人们融入其中的进行交流的居住环境,增添人们的生活情趣。可以说,景观设计的正式设计阶段赋予了现代景观设计的更多内涵,它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它融入了生态的中西结合式的设计思想,它让人们更加去追求生活的情趣,它的设计手法更加赋予时代特色、当代潮流,所以它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正式设计阶段,是个全新、更高品质的景观设计发展阶段。

景观设计的未来实施阶段

国家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希望在发展国家经济、壮大国家实力的同时,能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后代子孙能更好生存下去、更加把国家发展壮大。城市是社会的重要部分,对它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必不可少。人们需要就是以一种理智的生活方式对待自然和人文之间的环境,保持健康、平稳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是给子孙的一种负责任。近来乃至未来的城市景观设计需要的共同努力。要提高认识景观设计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性;要更加严格的要求景观设计业内人士;的国家应该做出政策,鼓励和严格要求的开发商增大投资对景观设计的建设;的居民小区管理层也应该完善绿地养护制度,是保证小区绿化水平的坚强后盾。

总之,景观设计的发展和小区绿化环境密不可分。小区绿化环境的改变见证了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从小区绿化环境的角度,能发现景观设计的种种改变以及存在的各种漏洞。景观设计能给生活的居民生活空间环境带来各种视觉、听觉、嗅觉上的享受,使人们更好的喜欢自己的生活空间,它对城市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美好的因素。未来景观设计的发展需要设计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胡安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王兆龙;李洁;胡玉咏;;坡面屋顶绿化草坪技术研究[A];节能环保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马军山;现代园林种植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篇5

1.1普适的(Ubiqitous)技术

普适的词语是来源于“在所有地方都同时存在”的拉丁语中。1991年施乐(Xerox)公司的帕诺阿尔托(PARC)实验所的实验员马克•维瑟(MarkWeiser)是第一个提出普适计算(pervasivecomputing)的思想的人,它被认为是一种能包含各种设备(计算机、汽车、娱乐设备和信息设备等)的计算模式。普适计算时代,计算机主要不是以单独的计算设备的形态出现,而是采用将嵌入式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模块和传感器集成在一起,以信息设备(informationappliances)的形式出现。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普适计算受到广泛关注,并在国际上已发展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普适计算的特点是将集计算、通信、传感功能于一身的各种信息设备通过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连接有效组织起来,并按照用户的个性需求进行定制,以嵌入式产品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或者手持,或者可穿戴,甚至是以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器具融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一种随时、随地、随环境自适应的信息和娱乐等各种服务,最终目标是将由通信和计算机构成的信息空间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物理空间融为一体。如图2,物理空间中的物体与信息空间中的对象互相关联的普适科学的领域。

1.2大量客制化(mass-customization)

空间设计在产业革命以后,机器使得生产大量化,欧几里得的几何学设计成为了主流,构思草图,设计基础,施工设计等绝对的过程适用于模块概念并展开了项目研究。但是,数媒技术在设计的分支中很快的被适应,摆脱了过去的一些有规律和整齐的形态,使构成空间的形态的各个物质和设计的要素产生了大小和形态的变化。如果说信息传达是通过人和人或者人和机器来实现的话,现在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P2P(peertopeer)方式,使用F2F(filetofile)方式等,清除中转环节的复杂的工作,设计师的作业立即投入生产。因此,在中转环节中,节约产生的经费和人工费,即使说是自由形态的空间设计和过去的欧几里得几何学的设计比较的时候,工程造价看不出有什么差异。但是生产走的是完全不同的渠道。消除了产品的分类目录,结合产品本身的特征用途生产产品,结合建筑的特征部分成为了唯一的部分。

1.3感官意识(sensorium)

感官意识就是为了用获得感官器和媒介物(其他个体,周围环境,其它空间)来交流必要的信息,并在空间中设置那种感官器。智能微尘(smartdust),

1.4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

增强现实是在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的一个部分中发展和出现的新的分支,给我们看到了交叉立体虚拟问题的技术。结合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的混合虚拟现实系统(hybirdVRsystem)从1990年后期开始,美国和日本就开始研究和开发这种系统。在使用者的自我认识中使用电脑,交互设计工具等,在实际影像中可以看到交叠的三维立体的虚拟影像,也意味着现实环境和虚拟画面的区分变得模糊。现实世界的被重叠的画面是为了充实现实世界而用的。虚拟现实技术使得使用者完全沉浸到虚拟环境中而看不到现实世界的环境。但是,现实环境和虚拟的个体混合的增强现实技术能够提供给使用者能看到现实的环境的现实感。

1.5表皮电子和媒体屏幕

表皮电子是超越了物质的层面,或者建筑的传统立面的空间划定的特点非物性化倾向和立面的有机表现。在不同性质或者字句中的不适合的材料的使用,比如通过电子材料的导入等,脱离了基本的即物性的追求。独特的空间也被创造出来。根据信息电子技术,图像再现能力的不断发展使得高新技术的表现越来越强,多媒体的复合影像图形或者信息技术和表皮电子同样的表现正在努力尝试着。它们的特征是由完全自由的图像投射或重叠在屏幕上面,信息交流体系的角色就是“表皮”的概念。

2数媒技术和交互设计

2.1随着数媒技术发展的交互设计

交互的概念是人类相互交流的一种行动模式,就是从很久开始就研究的人类和人类之间,人类和环境之间的交互的主题。电脑慢慢从书桌上疏远,倾向于“界面”的焦点转移到了“经验”上的话,必须要理解和认识“交互”分支的要素。随着社会不断在变化,根据数媒技术的交互的概念和范围被扩大,即,通过机器(计算机)能够促进人类的交流,并实现自然的相互作用。如今,和交互有关的研究越来越多了。最初的交互的图形用户界面(GUI:GraphicUserInterface)通过键盘,鼠标等输入装置就意味着是最初的交互。技术的发达就是超越GUI的限制性,关于人类和电脑之间的交互(HCI人机接口:HumanComputerInterface)的研究。对于有形的界面(TangibleInterface),触觉界面(TactileInterface)等的研究在活跃的进行着,进步的技术使得人们置身于数媒技术的环境中,形成交互。例如,墙壁,地板,窗户等空间内部的有形的表面和虚拟空间的交流就是所说的交互式表面(InteractiveSurface),通过实际的物体,运用数字信息连接的有形介质(TangibleMedia),声音或者光等一些环境要素来感受交互的媒体环境(AmbientMedia)。交互技术在向给人类提供更加丰富的体验方向转化,也和跨学科的学问有关系并不断发展。

2.2交互设计的发展方向

未来的人类生活离不开技术和空间的交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活中向“人机交互(Human-machineInteraction)”集中,人类与人类的交流(Human-HumanCommunication)也有了多种方法。到现在,人类使用的机器都是以机器为中心在进行开发,在人类-机器的系统中,人类的角色就是手工业化的。数媒技术的发展,人类-机器系统中的人类变得能动化,慢慢的向以人为中心变化。多媒体为了人类之间的交流生活不断提供技术和产品,来协调人类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使技术和产品得到发展。如今,人们在得到物质上的满足以后,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在这个过程中,个性和情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变得个性化,拥有充足的情商,向以人为中心发展,交互技术用如下要素来满足用户。第一,拥有技能(intelligence);第二,拥有传感器(sensor);第三,根据学习(learn),找到适合(adaptive)自己的东西;第四,拥有多种表现技法;第五,其它产品,介面和交互式的交流的可行性;第六,支持生活的交流。交互技术有如下几点使用性。即,有效率的使用(efficienttouse),有效果的使用(effectivetouse),安全的使用(safetouse),实用性(havegoodutility),易于学习(easytolearn),容易记住如何使用(easytore-memberhowtouse)等以这些为目标。并且能够使用户满意,愉悦,获得刺激,给用户带来便利,给予美的满足,诱发创造力,体验到价值。

3结语

数媒时代随着模式的不断改变,空间特性也发生变化。所谓交互就是在人类和环境的关系里,把知识、思想、感情、意见共享化的行动和过程,在数媒环境中,空间作为一个有机体使得交互更加活跃。在看到和数媒技术结合出现的有变化的样式时,感互空间设计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利用数媒技术的交互给人类带来了用多样的方法和一体化的形态,通过五官来感受感性的满足;第二,这样的感互给人们带来了多样舒适的感性体验;第三,感互空间里组成了活跃和创造性的交流,增进人和人的人际交互;第四,通过数媒技术的交互超越了四维空间,人类无法经历,认为只能想象的感性体验.

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篇6

残障空间的作用

1。残障群体的社会分析

残疾群体是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对于他们而言,社会是一个陌生的、冷漠的难以生存的环境。同时,当他们出现在某一地方时得到的是健康人更多的白眼和无视。他们也想像健康人一样出入在不同的公共空间中,只是那些空间没有他们的专属通道。那条建立在他们和社会之间的轨道还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慢慢的他们就会和社会彻底的脱轨,成为一个密不透风的绝缘体。关爱这些需要帮助的人就是关心,关注、和爱护他们。就像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玛扎・泰莱莎说的:“爱的反义词不是憎恨,而是忽视。”通用设计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最重要的就是要充满爱,要以人为本。

2。 通用空间中对于残障人士的改进设计

通用设计的核心原则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空间的设计应该是可以让所有人都公平使用的,没有不同和异议,没有无视和白眼,没有因不同的标示暗语而带来的心理伤害。为所有的使用者尽可能提供相同的设计模块和标示符号;若出现其他的状况也要确保为所有的残疾群体尽可能采用类似的设计模块和标示符号,避免被隔离或受到歧视。同时也要让残疾群体在得到上述的满足后也能拥有相同的私密性和安全保险性,得到和健康人相同的待遇,甚至更好的优待。让他们处处能感觉到社会的温暖和人性的善良。通用设计是要面向所有的人,营造出平等的没有隔阂的健全的公共空间中。正如前面提到的,将通用设计合理的应用在公共空间中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设计出适合残疾群体使用的设施和环境,以改观现有不完善的无障碍设施和重新规划设计完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无障碍设施,以确保残障群体能安全,自如的进入到他们向往的空间中。

公共空间的改善与配备

1。 公共空间的设计现状

大多数公共空间的卫生间都设有无障碍卫生间,看上去是人性化的设计但对于有需要的残疾人来说大多数是不愿意去使用的,因为在潜意识里他们成为被区别对待的对象。还有在一些公共空间中即使有无障碍的电梯也不是切身为残障人考虑的。像这种设计虽然考虑到了残疾群体,但是没有从他们的心理出发,没有准确知道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样的关注。其实,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所有的人都期望获得平等的对待。

2。社会需要对残障群体的改善

残疾群体在他们自身的活动区域中得到基本的满足时,他们也需要生理上,心理上得到需要。当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会更注重社会交流的需要,他们渴望与社会接轨。因为他们长时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每天接触着相同的人,重复着相同的事情。所以这就需要更多的公共空间能设计出适合他们行动的尺度,注重空间的划分。让他们能在无障碍环境的空间中自由行动并与健康人的行动尺度看起来几乎相同。

结语

公共空间的通用设计目的是,将设计成功的无障碍设施能更广泛的满足不同缺陷的残疾人并能长期使用是可循环再利用的设施。

其实将通用设计融入到公共空间中是一个比较大的项目,这就需要我们国家,社会、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了。建立健全的残障群体的空间设施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更是造福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一件公益事情。每个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即使在生活的道路上遇到一些坎坷和险阻,也不会是永远的。再多的磨难也只是暂时的,要相信你是生活在一个温暖的社会里,与你为伴的都是善良的好心人。我们要相信,随着时间的慢慢前行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残障人走出家门,迈向公共空间中。在那里,他们会发现自己是与他人无异的是可以参与到任何一个他们曾经向往的地方,告诉自己:那不是梦,是现实。现实是让他们可以舒心的生活的。温暖的阳光每一天都会照耀在他们期待的脸上。他们会感谢这个社会,感谢身边的每个人。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篇7

从1986年意大利人Carlo Petrini推动“慢食运动”开始,“慢”风潮就从欧洲开始席卷全球,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慢的生活方式。我们需要“慢”生活,于是诞生“慢设计”,就如我们生活需要色彩一样。通过设计,“慢”可以富有创意地体现在我们的家居和生活中,以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环保而温暖的方式,成为粗糙而缺乏关怀的快餐生活的反照。犹如日本的花道与茶道需要慢慢去欣赏,中国的太极和印度的瑜伽体现了传统文明智慧的执着,“慢设计”也包容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慢”不仅是一种格调,更是对心灵、环境、传统的关注。在这个时光缓流的冬日,让我们慢下来,思考自己的生活,在居室中慢慢体会那份“慢”的暖意。

生态之“慢”

在经历能源危机和世界经济陷入低迷的时期,日本最大的Life Style Store(生活型态提案店)无印良品曾在日益严峻的自然环境和资源问题面前,提出独特的价值观――“世界的合理价值”,即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开发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努力寻求自然、环境和人类之间的和谐共存。这一全新的理念在全球掀起了一场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消费观念,为市场走向成熟以及更具价值的商业发展开辟了新路。

如今,从尽情满足人对物的欲望商品化设计,转向人与环境相协调的生态化设计――已经成为“慢设计”最核心的精神之一。对此有所感悟的设计师深知,自然生态的那份质朴,才能计人享受真实生活的乐趣。正如2008年9月的巴黎家居装饰博览会(Maison&Objet)上,SAAZS那种原木网住和玻璃构建的家具,Lacaton&vassal那种积层合板带来的简约随意的家具;Use Alternati里那种利用石头和水泵组构成功的东方味道的家居物品……这些作品共同尊崇的无标签“慢生活”的理念,表达着绿色的生态主张。

慢设计带领我们亲近大自然,以接近自然的形态与方式生活,创造了符合现代人价值观念的设计美学。而崇尚绿色和自然环保,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包容的态度更具有后现代主义泛文化倾向特征,给予我们更多的诠释空间和更多的创造自由。

简约之“慢”

室内设计师欧阳应霁曾说过一句话:“从有到无,从无到有,这是我们这一代在消费爆炸、名牌泛滥当中,出生入死挣扎升华的集体体会。定一定神,我们才知道其实真正简单的干净是何等的美好。“慢”的实质是关爱心灵,尊重自然、生活环境及传统文化。以此出发,便可发现,“慢”并不是想号召大家过上懒汉式的生活,而是宣扬环保,简化包装,摒弃华丽,把生活转向简朴和自然。于是,那些生活用品的设计目标也就缩减到了“让每一个商品都回到真正的使用本质”。正如由Cecil Manz设计的灯具“卡拉特拉瓦”,努力让人的吸引力从灯光上移走,保证了功能占据主导;Vitra公司设计的黑色木鸟摆件,由于在形态上把纯粹和简洁发挥到了极致,因此能在家居市场上历经55年之久,依旧能成为客厅等居住环境最温馨的点缀;正是这些一景一物中的无华简朴,让我们能够懂得欣赏一种不要标签,不要包装的清爽。NoLabel,No Mask(无标签,无面具),不贪多,但求舒适和优质,把那种实质的、和自己贴近的生活态度拉近到我们身旁。的确,运用简单朴素美学设计的产品,总是能让远离高速繁忙的喧闹生活超然物外,舒展心态,感受平和宁静的禅意。

温情之“慢”

除了崇尚“绿色设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讲究物尽其用,“慢设计”的风格也闲适温暖,平易近人。为了起到减轻和舒缓压力的作用,“慢设计”主张人、物与环境之间形成沟通与情感的交流,充满爱意的关照。比如一些设计品牌和设计师一贯使用高品质的天然棉麻的素材,体现出“让我们回归本源的自由方式”的设计理念,又如石头形态的靠垫被设计得可以坐,可以躺或可以依,放在室内外都可以,拥抱自然,悠然心情,体贴之极。慢设计遵从内心最率真的生活态度,摒弃表象的华丽形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人随时随地享受美好时光。无论你是一个安静实在的人,注重细节的人,关心环境的人,热爱自然的人,还是反对奢华的人,都会在这种温情中的产生共鸣,在这高速运转的喧闹世界里把内心拉向一种慢生活。

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篇8

【关键词】图底;关联耦合;场所精神;知觉体验

在这个呼吁生态、有机生活的年代,人们对环境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注重体验环境与居住的契合感。当下是知识生产与物质生产高度结合的时代,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甚至建筑工业等各个领域都在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而要求不断更新,力求创新。尤其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它包罗万象,总是以推陈出新为宗旨来加快城市化的步伐,但同时各城市之间也在不断互相模仿。当人们意识到城市设计中大量拆迁、改建的时候,某些场所在消失,某些记忆在消失,某些情感也在消失,对于城市设计中建筑环境所营造的气氛也就开始了反思。

只有人和环境之间发生互动,才感觉到城市、建筑、环境、人有着怎样的情感知觉链接或一定领域内体验到的归属感。“知觉是人体器官借以解释和组织感觉去产生有关世界概念的一个富有意义的体验过程”[1]。“知觉和体验的获得是通过身体与身体在空间和环境中的运动进行的”[2]。当下建筑环境的营造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具有现代烙印的环境,一种是传统沉淀下来的环境。摩天大楼之间,窄街小巷的回忆;车水马龙的拥堵,羊肠小道的安逸;各大商场百货,市井里的乡情……这些都构成了城市环境。基于近年来城市设计理论的演变,“制造场所”成为焦点,罗杰?特兰西克(Roger Trancik)推出了三则命题大纲:图底关系理论,关联耦合理论和场所分析理论---并称为完整步骤的城市设计理论。

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作为城市设计的一部分,最后需要建立契合的场所精神,将人们带入建筑的知觉体验当中去。在加快城市化进度的同时,对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要更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知觉体验,留住历史建筑环境中的场所精神,或是让场所精神回归。

1.体验图底关系

1.1 图底理论和知觉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设计的一部分,时间上具有延续性,保留至今,必定要经过不断修缮,不断改进。时间会冲刷掉其建立之初的痕迹,亦会赋予它因变更而留下的痕迹,就当下的环境而言此过程是“图形”形成的阶段。我们在看待事物的同时要有一种置换心理,图与底的关系是可以互换的。图形与底片置换的现象是基于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音译,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 “图形”是一个格式塔,是突出的实体,是我们知觉到的事物;“底片”则是尚未分化的、衬托图形的东西[3]。通常的知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被亚里士多德称为第五感觉的“触觉”[4]。人通过这五种感觉去体会对建筑、环境和场所产生的情感,所谓“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亦是这个道理,也就可以说建筑与环境的契合是建筑产生场所体验的关键因素。

1.2 宽窄巷子体验

历史街区文化改造中,成都宽窄巷子是成功的一例。宽窄巷子先前曾是清朝时期驻守的八旗清兵的住所,宽巷子提供给军官居住,士兵则混居在窄巷子,后来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宽巷子慢慢发展成达官贵人居住的高尚社区 ,窄巷子则成为平民聚居的大杂院。于2003年,成都市启动改造宽窄巷子。从街到巷、从门厅到院落、从室内到室外、从私密空间到开放空间,宽窄巷子的改造完整而有序。建筑与空间的关系呈现出图底关系,虚实平衡,整体和谐。

走进宽窄巷子,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依次排开;建筑外部空间得到充分应用,这是结合了成都的文化,成都曾经称为少城,而这里要展示的就是“最成都”(见图1)。喝茶、打麻将、吹堂风等这些活动在宽窄巷子里会显得亲切自然。街道、建筑外部空间被充分驾驭,体现建筑实体与空间虚体的有效整合,使宽窄巷子成功保留了老成都的市井生活,使老成都的“慢”生活再现,“闲”生活再现,同时也有“新”生活体现出来。在这里,能欣赏到川西民居的格调以及传统的织锦陶艺;鳞次栉比的高楼中,宽窄巷子以一种低姿态穿插其中,未尝不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建筑外部环境也可以说是没有屋顶的建筑,这里是建筑与环境共同营造的一帧动态、有机、完整的画面,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见图2)。青砖瓦砾下的市井小巷迎合了成都人的性格——在慢中体会市井生活的乐趣,享受生活。正是宽窄巷子宽窄有度,才使得成都从容;正是这种亲身的体验,才能踏着历史车轮的辙痕,去品味本土的文化气息。

2.历史街区在城市环境中的耦合体验

关联耦合关系,就是通过活动者的体验线路将城市的重要场所联系起来,产生一种连续的知觉体验。关联耦合理论强调城市环境中功能和视觉的联系以及秩序感。

上海新天地历史街区的改造过程,是新天地重生的过程,是上海历史文化再现的过程。曾经的上海,是一个以渔业和棉纺织为营的小镇。因其是良好的港口,19世纪末开始展露锋芒,成为中西贸易重要的港口,改革开放后,上海更是发展迅速,已然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新天地有近百年历史的石库门建筑街区,就像北京四合院一样是一个城市历史的象征。由于昔日的石库门已经不再适合当代人的居住空间结构要求,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开始进行大型重建与开发,石库门也正在消失。

在改造这片老街区时的理念就是:改变原来的居住功能,注入商业活力,把百年的石库门街区改造成具有商业活力的新天地,整合功能,融入知觉体验。与这个国际化城市的其他地方相比,这里更上海。新天地以实业路为界,分为南里和北里两大区,将新天地中央部分违章的旧建筑拆除后,形成了贯通南北的线性空间;自北里入口进入该空间,看到逐步展开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开放空间,到南里现代建筑围合的广场终止。北里以石库门建筑为主,保留了细窄的道路空间(见图3);南里以现代建筑为主,构成商业中心。新天地的改造采用了保留建筑外皮,改造内部空间结构,并引进新生活的做法,这在我国历史街区改造中属首例(见图4)。

上一篇:班级网络文化建设范文 下一篇:心理治疗的伦理学要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