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的雕刻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27

牛头的雕刻方法

牛头的雕刻方法篇1

关键词:民居;木雕装饰;门窗

民居,是相对于宫廷、坛庙等官式建筑而言,是民间普通百姓的住宅。东阳建筑历史悠久,民居建筑大约发端于秦汉,东阳木雕约始于唐而盛于明清,古民居是明清东阳木雕的主要载体。东阳《康熙新志》记载,唐太和年间,东阳冯高楼村的冯宿、冯定两兄弟曾分别任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其宅院“高楼画栏耀人目,其下步廊几半里”,集当时建筑与木雕之精华。据说,唐朝活鲁班华师傅为冯宿冯定兄弟营造厅堂,准备接楹上梁时,一复查180根楠木大梁全短了一尺二寸,活鲁班大惊!适有一老翁上门要鱼要肉,活鲁班款待之,老翁把两条鱼尾分移在两碗上,像两个鱼头相对,伸出一截,然后用一筷子往两嘴套,扬长而去。活鲁班突然领悟,立刻命匠工做了360个鱼头,固定在柱头上。以此把梁接住,柱上按鱼头,新颖又美观,且鱼头与“余头”谐音,大吉大利,后人又在鱼头上加上牛腿,这便成了最早的东阳木雕。同时也是木雕装饰运用于古民居中的较为早的一个典故。

1 精雕细刻是东阳古民居建筑装饰的一大亮点

东阳民居是几百代亦工亦农的建筑工匠,经过辛勤劳动、不断创新的结果,同时也是民间工艺的杰作。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在李诫的《营造法式》一书中就记载了木雕装饰的技艺。明清时期,木雕广泛运用于建筑装饰,民间建筑与装饰都突破了朝廷的规定和限制,东阳虎鹿镇厦程里村“位育堂”建筑群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建造者程用祁,是一个既无功名又无官职的布衣乡民,凭其9个儿子34个孙子的势力建造五开间大厅、五进深院并有209间房的大宅地。六石镇下石塘德润堂一反中国古建筑单一发展的传统,以五纵三横设轴,形成“千柱落地”的独特家园。天井院落十八个,有隔有通;大面积外墙与外界隔绝,形成外实内静的神韵。“德润堂”建于清嘉庆年间,建成于咸丰九年,即公元1859年。从明代开始,东阳木雕的从以前的用于宗教用品向建筑与家具装饰领域发展,将平面浮雕作为建筑雕饰的基本技法。造型粗犷、构图简洁、神形兼备。江浙一带很多衣锦还乡的朝廷命官及一些从商的富绅都会在自己的家乡修建家园,据记载都会邀请东阳的木雕艺人为其进行木雕装饰。至清代乾隆年间,有很多艺人被选进北京进行宫殿的修缮。

东阳古民居除当时的一部分贫民之外,大都进行了木雕装饰,一般都是精雕细刻,把建筑的每一部件都进行了雕刻。说明在这一时期能竖屋(东阳方言,指造房子)的人都是有一点经济基础,基本上都是地方的豪绅士族,或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富商。据当地老人讲,主持造“德润堂”,是当时靠卖豆腐为生的王老太婆。每天以换豆腐过日子,有一天有一个老大娘向她换豆腐,可这位老大娘没有黄豆可换,无意中拿了家里的花钵来换,王老太婆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打碎了花钵,花钵里竟埋了白花花的银子。接连几天,到老大娘处换豆腐,以喜欢养花为由,只要花钵换豆腐。于是就变成了现在的爆发户,到处去看竖屋,花了十几年建成。“位育堂”的建造者,号北麓,人称北麓公,北麓是东阳巍山与虎鹿一带的一个总称,这人当时无官职无功名,那肯定是当地的一位有名望的人物。卢宅的肃雍堂,则是明朝天顺六年(1462年)雅溪卢氏第十四世孙卢溶主持建造的,卢氏是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望族。他们在建造房子本身就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甚至可以违制建造。在装饰上,由于明清时期东阳木雕行业的兴盛,普通采用木雕装饰,从建筑构件,如梁架、牛腿、琴枋、斗拱到檀、雀替、荷包梁、船篷轩之项面,以及门、窗、裙板和格扇的格花、花心、花结等都是经过精雕细刻,设计巧构、装饰华丽、雕梁画栋。常以镂空雕结合半圆雕技法立体深雕,风格鲜明。梁的形制通常分月梁和直梁两种,月梁两端阴刻“龙须纹”或“鱼鳃纹”。清末营建的南马上安恬存义堂斗拱全由镂空花板替代。马上桥“一经堂”的一对牛腿包容了完整的一幅亭台山水人物的传奇故事图,其雕镂要在百工以上。精湛的木雕技艺,同时也蕴含着民族传统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地域色彩。

2 明精暗简是东阳古民居运用木雕装饰的一大特色

东阳古民居非常注重外表可见部位的装修雕饰,特别精细、讲究。一般楼屋的檐廊部位,如轩顶、梁枋、月梁、牛腿、栏杆、门窗都施以精细木雕,最简单的装饰也要把月梁、牛腿、门窗施以木雕。题材丰富、寓意深刻,基本上都是训教育人方面的故事传说、花鸟鱼虫等。不上色,只上清漆,保留原木色的清水白木雕施于建筑装饰是东阳民居装饰的一大鲜明特征。[1]

在雕刻装饰上首先要考虑牢固,结构坚实,装饰注重整体效果,不能支离破碎。同时根据建筑物不同的部位,艺人们会采用不同的雕法,房顶一类高处的雕刻,设计时就应注重动态造型,装饰时采用形体简明、线条粗壮、镂空玲珑的深雕、透空雕等技法以适应远视,而且还必须具有便于仰视的艺术效果。中间可以细巧透剔些,如门窗、挂廊等,一般是平视的,所以雕饰要细致些。由于门窗接近地面,容易受尘,所以门窗雕刻一般采用浅浮雕装饰,使其便于保洁。这是东阳木雕先辈艺人的经验所得。有关这一点,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2]相传分水县造城煌殿装饰活,由东阳班和本地班各承一半,互相比赛。开雕大梁之后,前来观赏者不少。在接近雕成时,大都赞赏本地班雕得精细,嫌东阳班太毛糙。东阳师傅听了,没有理论,只是笑笑。双双都雕好后,装贴到高处的大梁上。观赏者蒙了,东阳师傅所雕双狮戏球,活泼可爱,清晰可见。而本地班所雕看上去模糊一片,分不清是鸡还是凤。原因就在于东阳的木雕艺人考虑到人们观赏时从下往上的视距,这样便获得了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反之,本地班不考虑视距,在天花、大梁、屋架上精雕细刻,人们观赏时视距远,反而视而不清,图案模糊一团,效果并不好。

“德润堂”是明间抬梁式彻上露明造的建筑,采用望板垫瓦的屋面做法,在桁枋上雕有花草等图案,中间的是三面雕,边上是下方施雕。楼板采取加大穿栅截面,增加楼板的厚度,挑檐部分构成井口天花,刻有简单的花卉,刀法粗旷大气。外檐结构在牛腿支掌的琴枋上增设刊头、花拱,多用深浮雕技法,雕刻立体形象很强,前檐柱麒麟牛腿,次间鹿形牛腿,采用镂空雕与圆雕相结合,雕刻精致。轩顶采用在月梁上再设雕饰的荷包梁,沿两侧梁枋,每隔两尺左右对装椽,椽下铺钉薄板形成半圆穹顶,再在板下粘贴锯空雕花,形成立体感很强的“船篷轩”。扇形雀替饰人物故事,月梁饰以龙须图样。门窗的雕饰更为精细。根据人的视线的高低与角度进行雕刻,近细远粗的原则进行设计。离视线越近越精致,越远越粗旷。“马上桥花厅”位于湖溪镇马上桥村,又名“一经堂”,是当地富商吕富进的住宅。建于清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宽11.6米,进深8.2米。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式。门厅后檐出廊,装饰狮鹿牛腿、井字纹美人靠,扇形雀替饰花草、山水和楼阁。花厅内部建筑构件都精雕细刻,把日常生活所见通过木雕艺术手法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还雕刻了大量的回纹、龙纹、水纹等纹饰,门窗花格的款式用胜多,构图灵活,格调高雅。正厅采用轩蓬顶装修,镂空雕的山水楼阁人物群图牛腿、高浮雕的狮子蝙蝠檐檩、圆雕群狮戏球荷包梁、锁壳纹榫卯相连的船蓬轩。是整个建筑木雕装饰最具特色,同时也是东阳木雕鼎盛时期的杰作。这一些木雕在民居中都体现着近细远粗、明精暗简的规律。

3 门窗是古民居运用木雕装饰的一大重点

东阳的木雕先贤们能根据不同的建筑构件,采用不同的木雕技法,创造出雕工精致、造型生动的装饰纹样。门窗是水平线首先引人入目的重要部位,俗称“门面”,是木雕艺人们自古以来重点装饰的地方。门窗的装饰图案也是千变万化的,对于设计构图艺人们也是非常讲究的。房主人也是愿意花代价使门面、窗口搞的气派一些,以示家庭的富裕与主人的修养及权势。

以木构架承重的东阳古民居,墙只起围护的作用,廊柱、内柱与柱之间一般都安装格门或扇代替墙面,起到通风、采光、装饰,又与外界隔断有作用。扇中间的条环板为腰板,最上面的行话称为天头痛,腰板以上为格心,束腰以下为裙板,装饰门窗多在格心、绦环板(又称腰板)、裙板等。在东阳古民居中的门窗主要有扇门式、扇门窗式、板门扇式、棂窗等形式。堂屋采用的是六扇或四扇的扇门式,普通民宅基本上两扇或四扇扇坐中,两侧设板门,或一侧设门,别一侧设板壁,外墙上多用以方棂木拼接的棂窗,形状各异,开口较小。有些堂屋等公共空间也有用景窗的,起到一个采光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防盗意识。门窗雕刻技法一般有“锯空双面雕”、“拼斗雕”、“斗嵌雕”、“纯斗雕”等。艺人们对门窗图案的组织可是费尽心机,归纳起来主要有“六角拼花”、“八角拼花”、“根滕拼花”、“马字拼花”、“锁壳拼花”、“十字拼花”、“水纹拼花”、“长方格子拼花”、“六角、八角破格拼花”、“透空雕嵌边拼花”、“透底贴雕拼花”等几十种手法的运用。腰板与花心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多采用线条明晰、立体感较强的浮雕和镂空雕或双面雕,每扇有一独立故事人物,全樘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如在东阳农村所保留的一些民居中,“八仙”、“四君子”、“春夏秋冬”四扇用的较多。雕的人物与花卉,根据不同的部位,繁而有序;天头多以镂空雕为主,题材丰富,有雕刻人物故事,有山水、有花卉、动物,都有着一定的寓意。有很多还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以门窗为载体,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文意蕴。在一些豪宅中还有通身雕刻而成的扇门窗,甚至一扇扇窗用工一百,俗称“百工窗”也屡见不鲜。这种门窗上的图案较为复杂,以装饰功能为主。如厦程里清代建筑“慎德堂”,在门窗构架上总共雕有200多幅戏曲画面。一座房子,就像是一部戏曲百科全书。

一些较为普通的百姓人家基本上都是井格窗,雕饰图案较为简单,或直接没有雕饰。根据不同的需要,经常会在木扇的后面可增加一薄替板。又不妨碍通风、换气、采光效果。夏天热时可抽掉替板可透风,冷时可插其板,此外还可以起到阻挡视线、围护的作用。

东阳木雕在古民居中都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方法。在建筑所需要的木雕部位,如琴枋牛腿,是由下向上看,由于欣赏角度的关系,人物长度比正常的人物要短一些,采用五个头长的总和。平视作品人物的长度为正常的人物七个头长。在装饰时强调对称,讲究集中,通过木雕来提高品位。另外,木雕艺术在明清时期也被广泛的运用于东阳民居的室内家具设计中,同时也成为木雕艺术的又一大亮点与载体。

参考文献:

[1]王仲奋.东方住宅明珠―浙江东阳民居[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56.

[2]华德韩.东阳木雕―东阳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28.

[3]潘勤.家园精神之创造―东阳民居文化初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04).

牛头的雕刻方法篇2

野生火鸡数量的提高被认为是美国最成功的动物保护案例之一。虽然野生火鸡的数量曾经下降低至3万只,但后来整个北美的野生火鸡数量最多时已超过700万只,其最大贡献者就是美国全国野生火鸡联合会。自1973年以来,该机构一直致力于保护野生火鸡栖息地,通过与州、联邦机构合作,该机构已经保护了近1700万英亩的野生火鸡栖息地。 全国野生火鸡联合会成立40周年纪念版韦瑟比霰弹枪

2013年,全国野生火鸡联合会和美国记忆公司联合推出全国野生火鸡联合会成立40周年纪念版韦瑟比霰弹枪,限量发行300支,以此向全国野生火鸡联合会40年来在鸟类保护工作上的贡献表达敬意。美国记忆公司选择了韦瑟比SA-08 12号口径霰弹枪作为基础枪,这是一款深受狩猎者喜爱的半自动霰弹枪。

美国记忆公司委托工匠使用24K黄金来装饰每一支霰弹枪,并使用熏黑镍构建了一个特殊的黑色背景,凸显以黄金装饰的细节之处。

该枪机匣左侧雕刻了一只雄性火鸡正在骄傲地向旁边的雌性火鸡展示它的美丽羽毛,在这一对火鸡的周围是数根用24K黄金装饰的鲜艳的火鸡羽毛,周边配以雅致的蔓叶花样。

机匣右侧雕刻的是四只野生火鸡在自然栖息地寻觅食物的画面,在这些火鸡周围还雕刻了数支以金银丝装饰的火鸡羽毛。24K黄金勾边和镍处理的黑色背景完美展示了火鸡们的英俊形象,画面上方则雕刻有每支枪的编号。 机匣右侧雕刻的是四只野生火鸡在自然栖息地寻觅食物的画面,在这些火鸡周围还雕刻了数支以金银丝装饰的火鸡羽毛

全国野生火鸡联合会“拯救栖息地 拯救狩猎”纪念版霰弹枪

近来,美国全国野生火鸡联合会了一组令人深省的统计数据:纽约和密西西比附近的野生火鸡数量已经从最多时的700万只下降了15%(也就是说损失了100多万只野生火鸡),面临着20年来的最低点。

针对这一现实,全国野生火鸡联合会发起了宗旨为“拯救栖息地 拯救狩猎”的运动,这是一个以制止砍伐高地森林并扭转这些地区人口减少的计划。依据全国野生火鸡联合会首席执行官乔治・桑顿的说法,这项运动就是“成功地保存我们所相信的一切,这就是我们的一切,并且我们必须为下一代保存传统的东西。” 机匣右侧雕刻有一对父子背影的肖像,画面展现的是在一次成功的狩猎后,父子二人步行返回,儿子背着一只雄性火鸡,而父亲正在自豪地注视着儿子

为了纪念“拯救栖息地 拯救狩猎”的活动,美国记忆公司在全国野生火鸡联合会的授权下推出全国野生火鸡联合会“拯救栖息地 拯救狩猎”纪念版霰弹枪,限量发行300支。美国记忆公司选择勃朗宁BPS猎人12号口径唧筒式霰弹枪作为基础枪,这是一支深受狩猎者喜爱的唧筒式霰弹枪,采用700mm长的枪管和Invector-PLUS喉缩,具有出色的可靠性和卓越的品质。

该枪机匣右侧雕刻有一对父子背影的肖像,以显示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对于传统狩猎活动的重要性。画面展现的是在一次成功狩猎后,父子二人步行返回,儿子背着一只雄性火鸡,而父亲正在自豪地注视着儿子。在这对父子的旁边是两只野生火鸡在NWTF(全国野生火鸡联合会的英文缩写)标志上展翅飞翔的画面。

机匣左侧雕刻有“拯救栖息地 拯救狩猎”的宣传语以及NWTF的徽标,同时还刻有两只野生火鸡、一只大雄鹿和两只鹌鹑,以提醒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意义。背景中的两只鹌鹑飞翔在高地之上,这是比较小的鸟类,保护良好的栖息地将使得他们大量繁殖。然而,近年栖息地的丧失,导致这些曾经受欢迎的猎鸟数量急剧下降。鹌鹑前面是一只硕大的雄性白尾鹿,画面中骄傲的雄鹿正在展示其令人敬畏的鹿角。 机匣左侧雕刻有两只野生火鸡、一只大雄鹿和两只鹌鹑

机匣两侧雕刻的画面都装饰有24K黄金边框,并且机匣上的拉丝镍、光亮的24K黄金与华美的高光泽度胡桃木枪托形成鲜明对比,色泽亮丽。

野性之魂纪念版M1866步枪

为了向北美地区丰富的自然遗产和人们为保护野生动物所付出的努力致敬,美国记忆公司推出了野性之魂纪念版M1866步枪,限量发行300支。其以美国当代一流的野生动物艺术家――罗丝玛丽・米丽特的作品为画面。米丽特所绘画的美洲野牛、灰狼和秃鹰等作品,象征着力量、勇气和自由,也是美国精神的重要部分,然而到了20世纪初期,这些动物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在自然资源保护者、美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它们的数量得以增长,这是值得庆祝的。

美国记忆公司选择M1866步枪作为基础枪,由著名的复古枪械制造公司Uberti的工匠制作,采用0.44英寸-40口径。 机匣右侧中央雕刻的是两头健壮的野牛,左侧雕刻了一对灰狼,右侧雕刻的是秃鹰展翅高飞的画面

其机匣右侧中央雕刻的是两头健壮的野牛徜徉在辽阔大草原上,在它们身后是翻滚的云彩。左侧雕刻的是森林中一对灰狼的形象,它们的头高高抬起,处于戒备状态。对于北美的土著人来说,灰狼代表着勇气。右侧雕刻的是秃鹰展翅高飞的画面。对于美国人来说,雄伟的秃鹰象征着自由。所有这些画面都使用24K黄金和镍进行装饰。

机匣左侧中央雕刻的是一头野牛在一座小山上休息的画面,它身后有两头野牛在饮水。对于美国人来说,野牛是力量的象征。左侧雕刻的是三只灰狼在树林周围徘徊的画面。右侧雕刻的是一只美洲秃鹰,它正在俯瞰远处翱翔在山腰际的另一只秃鹰。

永远的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成立25周年纪念版勃朗宁霰弹枪

永远的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是美国上千个专注于动物保护组织的领头羊,它的使命是通过保护栖息地,以及有关野生鱼类和野生动物的科学管理,来保护美洲的野生动物。永远的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成立于1987年,其成立以来,援助了数以百计的野生动物保护项目,并积极探索和投资新的保护项目,以提高美国和加拿大的野生动物种类与数量。

2012年,美国记忆公司在永远的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成立25周年之际推出永远的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成立25周年纪念版勃朗宁霰弹枪,其以勃朗宁BPS猎人28号口径唧筒式霰弹枪为基础枪。

该纪念版霰弹枪上惟妙惟肖地刻画了披肩榛鸡和山齿鹑这两种高地非常受欢迎的猎鸟,限量发行125支。在永远的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辛勤努力下,披肩榛鸡和山齿鹑的保护工作进展极大,已经保护、恢复了横跨34个州高达百万亩的栖息地。由于栖息地的扩大,披肩榛鸡和山齿鹑有了健康的生存环境,族群得以增长和扩大。近年,永远的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在宾夕法尼亚州购买1510英亩土地,并重点通过森林管理来改善土地以增加披肩榛鸡的栖息地。 机匣左侧中央雕刻的是一头野牛在一座小山上休息的画面,它身后有两头野牛在饮水。左侧雕刻三只灰狼在树林周围徘徊,右侧雕刻一只美洲秃鹰

该枪机匣左侧雕刻三只飞翔的鹌鹑,机匣右侧雕刻的是三只披肩榛鸡在树林里飞翔的画面。

牛头的雕刻方法篇3

今之古玩藏品中,一些源自明末及清代,遗有闽雕风格的传世木雕件内,有一部分为圆雕童子牧牛摆件。其取材有黄杨木、楠木、枣木和龙眼木等,雕工亦有粗放简陋形与精工细刻形。牛背上或骑一孩童,或伏一嬉戏稚儿。但该类雕件的皮壳外表却多被浸染成似龙眼核及枣皮般的赤赭色。而这朱褐色的牛娃来历,还隐附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民间故事。

传说,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京,继而清兵铁骑入关。朱明皇朝从北方退避江南,在闽粤桂一带相继建立过南明小皇朝,其中尤以闽越的南明将士郑成功等抗清复明的战争最为壮烈。郑成功率前明遗卒与八闽子弟及闽海渔民组成的南明陆海二军,北向抗击清军,东向渡海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华夏疆土台湾。终因回天乏力,八闽大地亦归于大清龙旗之下。但清初的闽越百姓依然心系着朱明,日夜期盼国姓爷郑(朱)成功率兵西渡收复大明山河。(1645年,南明隆武皇帝曾赐郑成功为国姓“朱”,故世人常呼其为国姓爷或朱成功;1699年,康熙帝为安抚八闽百姓及前明遗臣,在敕谕中也有:“朱成功系明室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之语。)

清初百姓虽有思明之心,但恐遭灭顶之灾,却又不便将此意愿常挂于嘴边。其时闽地有一民间艺匠,苦苦思索后,灵机一动,遂用龙眼木雕刻了一尊由一孩童骑于牛背的牧牛摆件,并将牛首雕成仰天呼哞状,又刻意将摆件涂染成朱红色(与朱洪谐音)。艺匠将朱红的牛娃,供于案桌以寄托对朱明旧朝的思念,意在呼唤前朝及朱成功的归来。因明人皆知朱明皇朝开国的洪武帝朱元璋乃放牛娃出身,之后人们亦纷纷效仿以刻制赤赭牛娃寄思朱明。

到了清中后期,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对前朝的情感亦渐渐淡却。隔了数代之后的匠人,虽仍沿袭着前人的手法雕制朱色牛娃,但已淡然了复明之意,多了一层对被喻作农耕人衣食父母的“瑞牛”的崇拜与敬畏之意。牛背上的孩童也作为增加摆件趣味点的饰物。闽雕的流派亦派生出了以柯世仁为祖师的象园风格,与以陈天赐为代表的大坂风格等各类门派。

图中一尊为晚清福州象园风格,黄杨木雕染朱褐色的精品稚童牧牛摆件(长18厘米、高为8厘米),下托用乌木精镂透雕的虬松座子(长20厘米)。古艺匠以其精湛的技艺,雕琢了一头温驯的老牛卧伏于地,浑身毫毛纤丝毕现,用骨制嵌的牙、眼,逼真传神,灵气横生。似在驱虫而甩摆的牛尾,为这静止的摆件增添了些许动感。蜿蜒的牛脊上爬伏一位留双丫髻,背悬斗笠,憨态可掬的调皮稚童,紧紧抓取了观赏者赞羡的目光。然而,不知那嬉戏的天真顽童与昂首朝天欢哞的老牛还“思蜀”否?

牛头的雕刻方法篇4

菜雕刻让艾迪难以忘怀:用黄瓜雕成的绿色小鸟、用胡萝卜雕成的漂亮蝴蝶、用红心萝卜雕成的牡丹花,还有用黄瓜皮做成的一群蟋蟀,或者是用一只青萝卜雕成的孔雀,都活灵活现,十分精致。

吃完饭,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人们都在外面乘凉。在一个路口,还有一辆卖西瓜的小摊没有收,七八个可爱的西瓜映着橘色的灯光,知了一阵阵地叫着。

“我渴了,妈妈,咱们买个西瓜吧。”艾迪提议。

透过昏黄的灯光,艾迪看到了卖西瓜的竟是个和自己差不多大的男孩。

“哎,西瓜怎么卖呀?”艾迪问道。那男孩好像没听见一样,艾迪看见他正在专心致志地看一本书。

“什么书呀,看得这么入迷?”艾迪伸长脖子一看,原来是一本没了书皮的语文书。

“你也上五年级吗?”艾迪更好奇了。这下男孩才缓过神来,赶紧放下手中的书 “噢,买西瓜口阿,就剩下这几个了,你要就便宜点了!”

“孩子,怎么就你一个人卖瓜?你家大人呢?天都这么晚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妈妈一边挑西瓜一边关心地问。

男孩不好意思地低头抓了几下脑袋:“他们也在别的地方卖西瓜,等卖完了我们一起走。这瓜是我们家自己种的,今年雨水多,所以西瓜水分大,不是很甜。”“啊,人家都怕自己的瓜卖不出去,你这孩子倒说自己家的西瓜不好。”妈妈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诚实的男孩。

“你也念五年级吗?”艾迪又瞥了一眼那本书,男孩吭哧了半天才说:“我……嗯,念……念……我不上学。”

“你不上学?”艾迪很意外,“为什么不上学呢?你不是在看五年级的语文书吗?”

“我哥哥替我念书,我替他挣钱攒学费。”男孩骄傲地昂起头。

“什么?还有替人念书的事?”艾迪很惊讶。

“我哥哥念的是重点中学,明年准备考重点高中呢,他学习可棒啦!”男孩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孩子,没人能替你读书啊。”艾迪妈妈感慨道。“我也不会落在哥哥后面的,瞧,这是哥哥留给我的课本,我可以一边卖西瓜一边学啊。这样两不耽误。”男孩越说越兴奋。

“这孩子可真懂事!”艾迪妈妈被男孩感动了,“孩子,这些瓜我全买了,你早点回家吧。”

“噢,这个西瓜我不卖。”男孩说着赶紧把其中的一个西瓜搬走了。

“为什么不卖呀?多卖一个,你就可以多挣点钱啊!”艾迪觉得奇怪。

“噢,这个嘛,是个秘密。”男孩害羞地挠挠头。

“秘密?西瓜会藏着什么秘密呢?”蛊迪很想知道。

“快告诉我们吧!”艾迪也想知道。男孩越是不让看,蛊迪就越是觉得奇怪,等男孩称西瓜时,蛊迪使用魔法,让那个西瓜飘了过来。

“这西瓜究竟有什么秘密呀?”艾迪还没有说完,就发现了绿色的西瓜皮上有些叶子。

“西瓜上长叶子了。哦?不是,是西瓜皮雕刻成的。”艾迪摸了摸。

“怎么雕得这么像啊!“艾迪问,“这是你自己刻的吗?”

男孩被别人发现了秘密,更害羞了,他赶紧抢回

那个西瓜说 “我随便刻着玩儿的,要是你们喜欢,明天我刻个好的送给你们。”

“好啊好啊!”艾迪和蛊迪高兴极了。

第二天傍晚,艾迪和蛊迪迫不及待地奔向西瓜摊,男孩依然在卖瓜,同时也是在等艾迪和蛊迪。看到他们来了,男孩的小脸兴奋得通红,“我还以为你们不来了呢!”

男孩神秘地扬扬眉毛,把一个西瓜像变魔术似的展示出来,艾迪和蛊迪都惊呆了:绿色的瓜皮上雕出了叶子,三朵红红的白边牡丹绽放开来,像真的一样。

“太漂亮了!”艾迪叫了起来。

“我简直不敢相信!”蛊迪也瞪大了眼睛。

“这是你刻的?”艾迪问。

“我跟一位师傅学的,卖西瓜的时候我就练,练了有两年了。”

“你真是大天才!小小天才雕刻师!”蛊迪伸出大拇指。

这时,艾迪脑海里突然一亮,“你叫什么名字?”

男孩腼腆地说:“二牛。”

“二牛,你想上学吗?”艾迪兴奋地问。

“上学?!”二牛的眼睛里顿时冒出了火花,“我早就盼着呢!”但

是转瞬间眼中的火花又熄灭了,“就是把家里的瓜全都卖掉,还不够

哥哥的学费呢。”

艾迪胸有成竹地笑笑:“那么你想挣好多好多的学费吗?”

“当然想啊!可我还这么小。”一丝忧虑爬上二牛的眉间,但马上二牛又自信地说:“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用这个手艺挣好多钱,到那个时候就好了。”

蛊迪在一旁偷着学雕刻,却又把一个好好的西瓜挖了个大洞。“艾迪,瞧我雕刻的西瓜好甜呢。”蛊迪竟然又吃了起来。

“嗨,蛊迪,来!需要你帮忙的时候到啦!”艾迪把蛊迪一把拉了过来。

艾迪对二牛一笑:“凭你现在的雕刻手艺,挣到学费肯定没问题!”艾迪在蛊迪耳边嘀咕着,蛊迪听完连连点头:“好!一条妙计!”说着变出能与网络连接的信息机。

“一条信息:少年西瓜雕刻师为攒学费求职。”

艾迪灵机一动:“对啦!蛊迪,把二牛的西瓜雕刻的图片也上去。”

蛊迪变出数码相机,咔嚓咔嚓照了一圈……

于是那个曾经卖西瓜的二牛,被~家大饭店请去做了很多精美的雕刻,饭店经理非常欣赏二牛雕刻牡丹的手艺,就专门让他雕刻蔬菜牡丹。由于二牛的心思全部都放在了雕刻上,他雕刻出的蔬菜牡丹常常是艳惊四座。尤其是精美绝伶的牡丹西瓜简直就是艺术品,好多都被客人买走了。

牛头的雕刻方法篇5

要价20万元的犀牛角碗。

1月5日,办案民警展示挡获的犀牛角、盔犀鸟头、象牙制品。

非洲牙,80元一克,雕工不错”“极品犀牛角夜光杯”……从2013年10月起,曾经是演员的杨晓晓(化名),微信朋友圈里就会时不时挂出一些销售犀牛角工艺品、象牙制品及盔犀鸟头制品的小广告,并将这些精美的工艺制品卖给朋友涂月川等人。由于犀牛角、象牙、盔犀鸟头冠骨均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明令禁止私自销售购买。为了保密,杨晓晓和涂月川的交易多靠网络支付或银行转账完成。

去年9月,四川省森林公安指挥破获一起非法收购、出售、运输犀牛角、象牙等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的系列案件,杨晓晓正是其中一人。该案共扣押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1200余件,涉案金额达300余万元,是近十年来四川境内破获的涉案金额最大的珍稀野生动物工艺制品案件。

微信生意一天卖3件总价81万元

“刚拿到的鸟头,珍贵盔犀鸟的头,只剩两个,价格低暴了啊。”2013年10月21日,杨晓晓在微信朋友圈了一条信息,并配以两张图片,橘红色的手串和吊坠颜色鲜艳,雕刻细致。这条朋友圈引起了好友涂月川的兴趣,很快地,杨晓晓以9000元的价格将其中一件鸟头制品卖给了涂月川。

在接下来的4个月里,杨晓晓几乎每个月都会与涂月川进行象牙制品、犀牛角制品的交易。仅在2014年1月5日一天,杨晓晓就将一个犀牛角材质的碗具、一只犀牛角材质的杯子和一尊象牙的观音雕摆件卖给涂月川,总价高达81万余元,获利32万余元。

象牙、犀牛角、盔犀鸟头冠骨均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明令禁止私自销售购买。为了保密,杨晓晓和涂月川的交易多靠网络支付或银行转账完成,直到去年6月,这一笔笔的秘密交易才逐渐浮出水面。

转手交易买卖双方11人落网

去年7月,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森林公安查获一起非法购买及销售犀牛角制品、象牙制品、盔犀鸟头冠骨制品的窝点,这些工艺品被销往全国20个多地区,该案的犯罪嫌疑人陈勇正是杨晓晓的供货商。

2013年10月,杨晓晓认识了一位名为“一红二黑三白”的网友。在雅玩界,“一红二黑三白”分别特指盔犀鸟头冠骨、犀牛角和象牙。后来,杨晓晓通过该网友结识了莆田市专门做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生意的陈勇,并多次购买这些工艺品,转卖给成都地区的其他买家。经过摸排调查,去年9月,四川省森林公安破获一批非法收购、出售、运输犀牛角、象牙等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的系列案件,抓获包括杨晓晓在内的犯罪嫌疑人11人(7名中间商,4名买家),扣押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1200余件,涉案金额达300余万元。这是近十年来,四川境内破获的涉案金额最大的贩卖珍稀野生动物工艺制品案件。

雕工精美犀牛角小碗要价20万

1月5日,记者在眉山市森林公安局办公室见到了被追回的一部分濒危野生动物制品:4根长约35厘米的白色象牙雕刻摆件、3只犀牛角材质的小碗、一个长度约20厘米的犀牛角雕刻摆件以及两块橡皮擦大小的盔犀鸟鸟头挂件。除了3只犀牛角材质的小碗外,其余的制品上都雕刻了精致的花纹和图案,弥勒佛、观世音的形象栩栩如生。

据民警介绍,3只犀牛角材质的碗和一个杯子共计0.821千克;四尊象牙观音雕摆件共计3.692千克,“这些是杨晓晓卖给涂月川和其他买家的其中一部分,她要价很高,一只犀牛角材质的小碗,杨晓晓就要价20万元。她的涉案总金额达到130余万元,非法获利近45万元,是涉案人员中金额最大的。”

根据《刑法》第341条规定,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20万元以上或非法获利10万元以上的,属于情节特别严重的,将被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她,28岁曾在电影出过镜

据参与办案的眉山市森林公安民警透露,今年28岁的杨晓晓曾是成都某大学影视学院的学生,毕业后便向娱乐圈发展,曾在一些电影中出过镜,也算是小有名气。

两年前,杨晓晓从北京回到成都后,与朋友合伙开了一家饰品店,主要销售玛瑙珠串、琥珀饰品等小玩意。2013年,杨晓晓认识福建莆田的“文玩卖家”陈勇之后,便开始销售象牙制品、犀牛角制品等。“她先将陈勇在微信朋友圈或网络上的濒危野生动物工艺品广告信息,转发至自己的朋友圈,”民警说,如果买家有购买意向,再向福建的陈勇要货,“交易基本都是网上支付,杨晓晓不会存货,货到手后立马转给买家,可以赚一倍,相当于空手套白狼。”目前,杨晓晓涉嫌非法非法收购、出售、运输象牙、犀牛角等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被移送审查起诉。

民警说,除了杨晓晓采取的网络交易方式外,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也有在成都市青羊区送仙桥古玩市场,打着卖猛犸象牙制品旗号,暗地交易象牙工艺品、犀牛角制品及盔犀鸟制品的商家。

是什么让他们铤而走险?

犀牛角黑市价格贵比黄金

在这一案件中,杨晓晓获利的45万元,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动辄数十万元的犀牛角制品。正是因为犀牛角价格贵比黄金,让不法分子们铤而走险。

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成都办事处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境内已经没有野生犀牛,最后一只犀牛1922年因人类猎杀而灭绝。犀牛角工艺制品更是早在1993年就被明令禁止。就连曾被国家批准的中药药典上,有关犀牛角入药的内容也被全部删去。“因此,国内所有的犀牛角交易都是非法的。”

资料显示,2011年,仅在南非,就有22名偷猎分子在猎杀犀牛时被枪杀,另有超过200名偷猎者被逮捕。在黑市时尚,尽管犀牛角价格浮动较大,但2012年秋天在越南的黑市交易市场,一克犀牛角的单价最高已经卖到133美元,是当时黄金价格的两倍。

“盔犀鸟属于濒危动物,亚洲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连同非洲象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明令禁止销售、购买等,”该负责人称,我国对于象牙制品的生产和买卖管理都非常严格,象牙销售必须持有《象牙指定销售场所许可证》,“目前四川地区没有一家允许加工销售象牙的厂家,而在全国范围来看,正规厂家也屈指可数。”

牛头的雕刻方法篇6

张文岸,江湖人称“牛哥”。属牛,又恰好在牛月牛日出生,于是张文岸将自己一手创立的手表品牌命名为“百圣牛”。似乎为了印证他对“牛”的热爱,他在位于广州市郊的百圣牛厂区花园中,安放着两尊清代的石牛,浑圆、壮硕,张文岸解释说,相比现代造型的牛的斗心雄雄,古时候的牛,形态更憨厚些,“有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觉”。

这些年,张文岸除了制表事业之外,最沉迷的其实却是收藏,而且执意藏的是颇为“偏门”的古石雕石刻。百圣牛厂区仓库两千多平米的一层,是他的“藏宝”的所在。凡造访张文岸“宝藏”所在地的客人,无不为其数量众多的藏品而惊讶。放眼望去,在张文岸占据厂区仓库一层楼的库房里,满满当当地堆着大概有近两千件大大小小的藏品,最大的高4米多,最小的只有20-30厘米。“从北魏、北齐开始,直到晚清,最集中的是年代在唐宋之间,因为那个年代是石雕石刻发展最旺盛的。”

开门,不开门

因为接触得多了,张文岸被推选为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古石雕石刻专业委员会主任,带着“宝贝”上门来找买家的人,也渐渐多起来。“刚开始,人家知道你是收藏家协会的,做真的假的人都来了。时间久了,东西开门不开门,远远地瞄一眼就能看出来。在古玩行当里,所谓‘开门不开门’,是鉴定藏品真伪的委婉说法。”开门即是真,不开门即是假。此语源自开门见山,意思是看一个东西一眼即能分辨。不过不开门用得少,一般鉴定藏品是真品时,会说:干净,漂亮,大开门!就是形容藏品一眼真,很真的意思。如果是赝品,那就是“不开门”的东西,甚至有时候会被嘲弄成“大瞎活”。

仿冒品尤以佛像为多。张文岸继续道:“现在古玩市场上也会有一些偷工减料的新佛像,价格也很低的,通常很简单就能辨认,而精心仿制的,有些外表还故意做过作旧处置,欺骗性比较强,真实难以辨认。一不小心,就会‘打眼’。”真正“古”的东西,除了手工,还有历经岁月洗礼形成的自然包浆。

“古佛像的工艺有一个精妙之处,就是你无论站在哪个角度看,都能感受到观音慈爱悲悯的眼光。比如观音脸上那种亲切又让人敬畏的神态。其实,佛像的脸部五官、身段份额、肌肉和衣纹等,不一样的朝代,就有不一样的特征,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会有许多变化,比方隋唐两个相连的朝代,佛像的面相就有所差异—隋代的佛和菩萨为半圆脸型,唐初起就变得稍瘦一些。”

由于石头本身就是老的,因此比一般瓷器等古玩又更难辨别些,“瓷器可以用科学的方式,可以看出材料、新旧。铜也是。但石头都是旧的,所以要看它的雕工、造型、风格、文化背景等,综合考虑。”末了他又补充说,“现在高科技很发达,但这个你用不上。特别是佛像,工匠的苦思冥想,可以让跟它维纳斯媲美。在过去,大师为了雕刻一尊佛,一个观音的一个眼神,往往一生都在研究。一刀下去,法相庄严,除了雕刻的功底,心中没有佛的人是做不出来的。”

心中有佛

张文岸本来只是醉心古石雕石刻,因为那时他并不是佛教徒,所以也没有专注收藏佛像,但一件机缘巧合的事情,让他终于拜入佛门。

那是一尊清朝的矿彩石雕,在漫长的岁月中,这尊菩萨的头、身、底座,曾经辗转流落大江南北,至少分离十数年,其后,大江南北不同地区的三拨人分别找到张文岸,这尊菩萨的三个部分,竟在五年间,全让张文岸得着了,接上一看,竟严丝合缝,令人啧啧称奇—这在私人收藏圈里,可是绝无仅有的例子。张文岸说:“就是这尊菩萨,让我开始信佛了。”

并不是每个藏家,都能守得住那么多佛像。但张文岸的库房里,从此佛像日渐多起来。无论是懂行还是外行,只要来了,又表示出参观的热情,他总会热心肠地带客人去看看。

内行来了,看的是门道。张文岸摆出一副真金不怕火炼的姿态,“银行保险柜锁着的东西,谁知道真不真。真东西,是不怕看的。”外行来了,看的是热闹。逢年过节,会有往仕途上发展的一些朋友,特地过来摸摸他藏的那口唐代的石棺,“两米多乘以一米多,高一米二三的石棺。在那个年代,能用石棺的都不是等闲之辈。尤其是北方人,喜欢来摸这口石棺,要的是升官发财的彩头。”管用不?张文岸说,可能还真有。

佛像的收藏,也引来不少宗教界的人物前来参观,“比如第十一世竹钦晋美郭金却吉尼玛度都活佛,他就曾经三次来这边看佛像,看过以后很惊讶,说这些佛像都是佛教重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都是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大佛真身,要我们好好保存,为中国佛教界做贡献。”至今为止,张文岸最珍贵的一件收藏品依然与佛教有关,那是一件1.05米高的北齐年间的佛头,“你想想,在北齐年间,要惊动多少人,才能有这样的造像。可以说它是国宝级的文物。”

“半路出家”的表匠

谈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张文岸滔滔不绝,“迄今人类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中,没有哪一种能比石雕更古老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和材质的特殊性,让它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并且万古不衰。”

据张文岸介绍,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石雕艺术的创作也不断地更新进步。不同时期,石雕在类型和样式风格上都有很大变迁;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审美追赶求,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都制约着石雕创作的发展演变,“石雕的历史,既见证着艺术的发展史,也见证着文化的历史,可以说,石雕是一部生动而又实在的、具有传承性的人类历史。”

这些年来,凭着打小在老家的耳濡目染,以及朋友们送来让他过目的各色宝贝,张文岸看过的古董不少,却只对石雕石刻倾心。在他逾百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手表”只偏居书桌一角落,而石雕、木刻等藏品,以及各种收藏类书籍、杂志,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他翻阅着一本《收藏家》,指出伦敦苏富比近期刚拍出的一尊宋朝的木雕观音,“已经拍到900万欧元了。一尊木佛像能拍到过亿元人民币,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很少有的。”然后他指指身旁条案上一尊慈眉善目的木雕观音说,“我这尊跟它(指拍品)是同年代的,品相只略逊一筹。石雕的价值,还远远高于木雕。”

如果不是因为1997年“半路出家”,随夫人入了制表的行当,学油画出身的张文岸,很有可能在文物鉴定圈里占上一席之地。在他的老家—广东潮州饶平县,曾经出产过不少做仿古的“专家”,技术炉火纯青,形貌几可乱真。

如今,当电视台的“鉴宝”节目播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张太太就会在身边揶揄,“哟!这不是早年间那某某的手笔吗?” 张文岸在这方面自信满满,谈及“鉴宝”圈里不少“大腕儿”,都有点不以为然,“高手在民间。在我的家乡饶平,是中国古玩的发祥地,这里汇集了一大帮真正顶尖的行家。那些早年间靠收破烂、盗墓起家的做仿古的,都是一线的经验,自然比那些靠搞理论吃饭的专家更眼尖些。”

打动世界的艺术

“我搞收藏的契机是在这个环境中,听过,见过,渐渐就喜欢了。”张文岸自己真正开始踏上收藏之路,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虽然我是学油画的,但那也是美术的一部分,美术的东西是共通的,所以当时我对古美术都很喜爱,像字画、雕塑、古董,都曾经玩过。”

“中国真正的文化,是从敦煌的石雕壁画开始的,那是中华文化发祥并走向鼎盛的起点。中国的文化大部分来源于敦煌的壁画,敦煌的石雕。”在张文岸眼里,真正能打动全世界的中国艺术品,只有字画和雕塑两样。书法和石雕,是中国对世界艺术史的两大贡献。“其他文化也重要,但一想起东西方文化,你就会想到蒙娜丽莎的神秘、维纳斯的优美、中国佛像的传神。”蒙娜丽莎微笑的眼神,就像中国书法中暗藏的刀光剑影,“为什么没谈到中国的画?你让外国人说出中国的哪幅画,他们肯定说不清楚。要说书法,就多了。”这几年,为了搞收藏,一年去三四趟欧洲,两三趟港台,张文岸对全世界藏家的“口味”,摸得颇清。

其实在早年间,寻摸点好东西,并不需要这么大费周章。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是广州文物市场的鼎盛期,全国各地大量的精美文物涌进来,以佛教主题的观音系列为例,乾隆以前的精美观音塑像,包括鎏金、金、铜、铁、瓷器、象牙、木雕、竹雕等材质,都很容易在市场上找到。1994年以前,当时观音和佛像的收藏主体是港澳台的藏家。圈子里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说曾经有一个行家,请回来一组明代贴金三世佛木雕,坐像有1.2米高,表面七成的金箔保留着,品相极其完美。当时的市场价才2万多元,被一个香港人请去,后来又被一位新加坡藏家收藏,现在它的价格已过千万元,并在当地受到了当地国宝般的礼遇。

张文岸热心社会活动,除了被公推为几个行业协会的“带头大哥”,也加入了好几个社会团体。做企业,他率先带着手表去参加瑞士的巴塞尔钟表展,“连续5年都去参展,就是为了推广民族品牌。中国企业每年只有五六家去参加,我的初衷是想让品牌走出去。”然而,“百圣牛”每年有百分之六十的收入,都被张文岸用在了收藏上,他甚至曾经拿两套一线江景的物业,换得一尊心仪的佛像,“手表是我事业,但文物是我的爱好”,张文岸表白心迹,“我想为国家的文物回流做贡献,但真正的好东西现在还是在台湾跟日本居多,早年中国流出去的文物,现在要回购就是天价,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是想办法就能解决的。”对于自家宝贝未来的去向,张文岸也有琢磨过,“要么就做个私人博物馆,把古石雕石刻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永远留存在私人博物馆里,推广开来”,他顿了顿又说了个退一万步的想法:“如果这个设想无法实现,我的藏品,可能最终还是会捐给政府。”

[对话藏家]

我一般不收民间的东西

记者:除了收藏价值,石雕石刻收藏品往往也有投资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你更看重一件藏品的哪方面的价值?

张文岸:应该是艺术价值。中国自己的文化,可以说大部分来源于敦煌的石雕、壁画—那是中华文化从发祥走向鼎盛的标志。敦煌的石雕、敦煌的壁画、影响了后世的很多人,甚至可以说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的主流艺术思想。只要有文化艺术方面的价值,投资价值是水涨船高的事情。比如近期有一尊宋朝的木雕观音,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能拍到900万欧元的高价,折合人民币就是近亿元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很少有的情况。

记者:有过打眼的时候吗?

张文岸:在我的老家,有很多做仿古的“专家”,他们从前是收破烂的、盗墓的之类,积累的都是一线的经验,比理论专家有时候更厉害一点。但现在想在坊间“淘”到真东西的可能性就像买。刚开始,人家知道你是收藏家协会的,做真的假的人都来,很多东西一看就“不开门”。我一般不收民间的东西,大部分藏品都来源于收藏家,有内地的收藏大户,但主要市场是台湾和香港,这些年台湾回流的藏品比较多,香港有个古石雕收藏大王,也把很多藏品转让给我了。

记者:你的藏品就放在看起来保安很松懈的库房,还欢迎五湖四海各种朋友来看。不怕失窃?

张文岸:真金不怕火炼,保险箱里的东西未必就是真东西。我的收藏品比较有特点,它很重,体积也特别大,而且我们除了值班的安保人员,还有跟公安机关内部联网,所以不需要担心。我愿意把收藏品放在身边,除了自己可以经常看到,最重要的是,我更喜欢和更多人分享这些藏品。比如我这里有个唐代的石棺,长两米多,高度一米二多,不少人会过年过节的时候会来看一看,摸一摸。未来我还是希望能做成一个私人博物馆,让它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把古石雕石刻的文化推广出去。

石雕释迦牟尼佛像,高280cm。明。

左页图

石雕(左),佛造像,高110cm。唐。

石雕(右),佛造像,高105cm。北齐。

右页图(从上到下)

木雕,水月观音,高136cm。宋。

石雕,佛造像,高244cm。北齐。

石雕,佛造像,高220cm。元。

牛头的雕刻方法篇7

作者:邹维一 曾维华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在内蒙古包头市春秋墓葬M5出土一件小型铜带钩,长3厘米,宽2.4厘米,带钩整体呈蛇形,有T型纽(参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包头西园春秋墓地》,《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年第1期)。内蒙古凉城饮牛沟的战国墓出土有三件铜带钩和一件铁带钩,三件铜带钩均为琵琶型,铁带钩尾端近圆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凉城饮牛沟墓葬清理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年总第3期)。四川战国墓葬中亦出土多件铜带钩,位置均在墓主骨架的腰际,有的与剑伴出(参冯汉骥等《四川古代的船棺葬》,《考古学报》1958年第2期)。不仅男子装束使用带钩,女子也同样使用。在山东临淄郎家庄东周时期女性陪葬墓中,随佩饰而出多件带钩,应是用于悬挂饰物之用(参山东省博物馆《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考古学报》1977年第1期)。 考古还经常在墓葬中发现不同长度的带钩,长的有7-18厘米左右,短的仅长2-3厘米。如在内蒙古凉城饮牛沟墓葬群发掘中,于M8墓主右肩上方发现一件青铜带钩,长9.4厘米,宽1.8厘米,当是连接肩侧衣襟之用。于M9墓主尸骨左侧腰部发现一铜带钩,长12.2厘米,宽1厘米,应是腰部束带之用(参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凉城饮牛沟墓葬清理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年总第3期)。内蒙古丰镇市十一窑子战国墓M7墓主尸骨的右肩处发现一枚曲棒形(亦可称棒槌形)铜带钩,长15.6厘米,当是连接肩侧衣襟之用(参乌兰察布盟博物馆《内蒙古丰镇市十一窑子战国墓》,《考古》2003年第1期)。在重庆万州大坪墓地战国早期墓葬的M136中,墓主腰右侧位置有铜带钩连接的链饰,显然是腰间悬挂饰物之用。在M59出土的铜带钩则直接横于墓主盆骨上,明显是腰间束带之用(图3。参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万州大坪墓地》,科学出版社,2006)。河南信阳战国楚简中有“一组图2战国楚墓出土的两件木俑带,一革皆又钩”等文字(参熙、裘锡圭《信阳楚简考释(五篇)》,《考古学报》1973年第1期),亦表明了带钩与革带的关系。战国时期的带钩还有与铜环和玛瑙环伴出的情况,应是配套使用的,即将带钩和环分别固定在腰带的两端,将二者扣起来即可束紧腰带(参邵国田《敖汉旗乌兰宝拉格战国墓地调查》,《内蒙古文物考古》1996年Z1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带钩,有的没有钩纽。如在洛阳市战国晚期墓中发现的一件嵌银龙首金带钩,制作十分精致,但没有钩纽(图4。参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编著《洛阳王城广场东周墓》,文物出版社,2009)。 秦汉时期为大一统社会,特别是汉代,社会经济有了快速发展。秦汉时期,特别是秦朝和西汉初期,基本沿袭了战国时期流行的齐膝上衣和长袴的装束,带钩使用愈加普遍,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之物。《淮南子•说林训》载:“满堂之坐,视钩各异,于环带一也。”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在援引管仲射中齐桓公带钩资料时,将“钩”直接称为“带钩”,其云:“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秦汉时期的带钩实物,考古出土很多,且地域分布很广,东至沿海,西至新疆东部,南至广东、云南,北至内蒙古、吉林地区等均有发现。 秦汉时期带钩的使用方法与春秋战国时期相似。洛阳西郊汉墓出土带钩位置多在墓主的腰际或腹上(参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3年第2期)。甘肃环县曲子汉墓发现的铜带钩,铜锈上有明显的粗布纹,出土位置在墓主骨架肩部,当是连接衣襟之用(参庆阳地区博物馆《甘肃环县曲子汉墓清理记》,《考古》1986年第10期)。秦始皇陵兵马俑基本是采用写实的艺术风格,清晰地再现了当时带钩的使用方法。 即将带钩的纽固定于革带一端,革带另一端则钻有小孔,带钩的钩首穿过革带孔,从而束紧革带(图5)。兵马俑一号坑的武士俑,不少腰部塑有带钩束紧革带的形象。 秦汉时期带钩的材质很多,有金、银、铜、铁、玉等,有的还用多种材料进行装饰,如鎏金、错金银、镶嵌绿松石等。其中以金带钩、铜带钩和玉带钩的数量最多,此外还有少量石质带钩。 如在长沙新莽时期墓葬中曾出土一件银带钩(参湖南省博物馆《长沙五里牌古墓葬清理简报》,《文物》1960年第3期)。山西省孝义张家庄汉墓出土两件铁带钩,在M14男性墓主腰部有石带钩(参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孝义张家庄汉墓发掘记》,《考古》1960年第7期)。在长沙西汉墓出土六件用滑石制作的带钩,当属随葬用的明器(参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南郊砂子塘汉墓》,《考古》1965年第3期)。江苏涟水县三里墩西汉墓中发现有两件金带钩,其中一件含金量达95%左右,重257克,钩首为兽首,钩体正面呈琵琶形,浮雕精美花纹,钩体浮雕一巨目怪兽,长耳双角,面目狰狞,钩尾处浮雕两条盘绕的小蛇。这件带钩线条流畅,做工精致细腻,怪兽形象奇特逼真,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图7。参南京博物院《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汉墓》,《考古》1973年第2期)。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一件兽形金带钩,钩钮甚大,钩体为一盘卧的怪兽,钩首似鱼头,双目镶嵌绿玉,钩身镶嵌有一硕大的螺状绿松石,钩身侧边镶嵌有曲尺形绿玉,口中吐出弯曲的钩首,造型独特精巧,为带钩中的精品。 汉代玉制带钩考古出土数量很多。 当时用玉之风盛行,玉雕技术精湛,是我国玉器制品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因此,玉带钩也普遍制作精美。 在广州市象岗西汉南越王赵昧墓出土一件玉龙虎并体带钩,钩首雕作虎头,钩尾雕作龙首,龙虎连体,龙回首张口,衔一圆环,虎亦一爪夺环,钩体遍刻卷云纹,设计巧妙(图9)。同墓还出土一件龙首玉带钩,钩首为龙首,昂首挺胸,钩体圆雕龙爪,钩身有八节,中间六节用一根铁条贯穿,别具一格(图10。参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出土一件白玉带钩,钩首为龙头,钩尾为虎头,钩体线刻卷云纹,钩背两端线刻四叶纹,纹饰简洁细腻(参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p#分页标题#e# 江苏盱眙县出土一件西汉时期的玉带钩,用白色半透明的玉制作而成,为长颈水禽造型,水禽双翅收拢,曲颈成钩首,腹部两侧分别刻有水波纹,雕刻十分细致(参朱安成《江苏盱眙县出土西汉玉带钩》,《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6期)。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一件青玉带钩,钩首为鸭首且长过钩体,钩颈刻卷云纹,钩身刻有弧形纹,精巧别致(图11。参王恺之、葛明宇《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三联书店,2005)。河北满城汉刘胜和其妻窦绾墓出土有五件小型带钩,用白玉雕琢而成,长度均不超过6厘米。刘胜墓出土的三件,玉质油润,白如羊脂。其中一件为秦汉时期典型的曲棒形(棒槌形)带钩(图12左);另一件钩尾似为牛角,上刻兽面纹,钩体弯曲,玉料有黑色杂质(图12中);还有一件为琵琶形,长5.8厘米,厚1.8厘米,钩首为龙首,龙角凸起,龙眼圆睁,钩体浮雕一蛇状兽,兽身周围刻卷云纹,该带钩整体造型别致,纹饰复杂,雕工精湛,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玉雕工艺水平(图12右。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安徽巢湖放王岗一号墓出土一件西汉时期的青玉带钩,长12厘米,钩体有灰褐色玉斑,钩首为龙首,纹饰简洁,仅在中脊刻有两条凸棱线条(图13)。安徽巢湖北头山一号西汉初年墓出土的两件龙形青白玉带钩,其中一件长14.6厘米,宽3.5厘米,厚0.9厘米,整体呈龙形,钩体扁平略作长方形,采用透雕和浅浮雕相结合的制作工艺,钩首雕作龙首,钩体雕有六组变形蚕纹,左右两侧各透雕一只螭虎,虎头相对,左侧螭虎一后足与钩纽相连。 钩背光滑无纹饰。钩纽呈长方形,上刻有“中二”两字(图14)。同座墓中还出土一件青玉带钩,色偏黄,长17.8厘米,宽1.4厘米,厚0.9厘米,钩首作龙首,钩身为龙形。正面通体为浅浮雕蚕纹,钩体两侧线刻S型纹,钩背中间有一长方形纽,线刻变形云纹(图15、16。参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巢湖市文物管理处《巢湖汉墓》,文物出版社,2007)。这两件带钩造型优美,雕工精湛,均为汉代玉带钩中的精华。 秦汉时期的带钩造型种类丰富,题材广泛,有琵琶形、曲棒形(棒槌形)、鸭嘴形、兽面形、鱼形、贝壳形、圆钮形、龙形、牛头形、犀牛形等。无论什么造型,钩首一般都作动物首,如龙首、螭首、鸟首、鸭首等,其中大多制作精美。 在贵州威宁出土三件牛头形带钩,牛头形象逼真,同地又出土一件鲵形带钩,长10厘米,宽3.5厘米,整体造型为一游动的鲵形,头部及身体肥大,身有四足,四足正反面均有阴刻纹饰,线条朴拙随意,钩纽位于胸下,尾部渐细弯折向上为钩首,身体一侧阴刻隶书“日利八千万”五字。该带钩整体设计别致,刻画细腻(参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威宁县文化局《威宁中水汉墓》,《考古学报》1981年第2期)。湖北省巴东县孔包汉墓一号墓出土一件鸭形铜带钩,钩首为鸭首,钩体为鸭身,鸭首扭颈回望,钩纽较大,呈喇叭形(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湖北省文物局三峡办《湖北省巴东县孔包汉墓发掘报告》,《四川文物》2003年第6期)。四川宝轮院汉代墓葬中出土两件错银犀牛形带钩,犀牛形态生动,制作精细(参冯汉骥等《四川古代的船棺葬》,《考古学报》1958年第2期)。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一件圆钮型铜带钩,钩纽位于钩身末端,钩尾为圆钮形,上铸有两圈阳纹,阳纹中间夹有一圈棱型纹,钩首弧度较大,带钩整体设计简朴大方(图17。参《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河南省南阳牛王庙汉墓M92出土一件铜带钩,钩尾分为双叉,酷似兔耳,十分奇特(图18。参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南阳牛王庙汉墓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1)。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中一武士俑身上所塑的带钩,钩首为兽首,张口呲目,钩尾塑一人,手持长棍形钩身,人物表情生动逗趣,动作活灵活现,似乎正在兴高采烈地奔跑中。整个带钩形象构思巧妙,充满了艺术感染力(图19)。另一武士俑身上所塑的贝壳状带钩,钩尾作扇形贝壳状,并刻有棱纹和点状纹,较为少见(图20。参袁仲一主编《秦始皇陵兵马俑》,文物出版社,1999)。秦兵马俑具有很强的写实性,所塑带钩形象应是现实生活的体现。 秦汉时期带钩的普遍使用,也促进了带钩制作工艺的进步。除了继承先秦时期铸造、镶嵌、浮雕、錾刻等技艺外,还大量使用错金银、鎏金银等工艺进行装饰。 错金银,主要是用于青铜器的装饰,即在铜器上铸或凿出所需纹样的凹槽,将金银丝或金银片嵌入凹槽内,然后锤实、错平,再进行抛光,使之浑为一体。错金银工艺,在我国出现很早,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流行,秦汉时期则更为成熟。河北满城县北庄东汉墓出土一件错金银神人抱鱼带钩,钩体呈曲棒形(棒槌形),钩首为鸟首,钩尾作花朵状。鸟口衔一宝珠,怒目蹙眉,形象生动。钩身浮雕一鸟首人身的神人手抱鱼形象,神人长耳直竖,背有双翅,双臂抱鱼,口衔鱼吻,足踩蟾蜍,神人长冠顶端弯曲成为钩尾花朵的花瓣。带钩通体饰有错金银云纹、漩涡纹等,甚是华美。钩背有错银隶书文字“丙午钩口衔珠手抱鱼”(孔玉倩《错金银抱鱼带钩》,《文物春秋》2001年第3期)。神人手抱鱼形象,在汉代当有祈求长生、羽化升仙之意。江苏丹阳东汉墓出土一件银地错金铜带钩,长11.9厘米,有铭文“永元十三年五月丙午钩”(镇江市博物馆、丹阳县文化馆《江苏省丹阳东汉墓》,《考古》1978年第3期)。江苏泰州新庄汉墓M3出土两件铜带钩,其中一件钩首为螭首,钩体遍布错金银纹饰,钩纽有仙鹤图纹,仙鹤振翅欲飞,栩栩如生,钩体有卷云纹,钩背有龙纹,且有嵌金铭文“五月丙午钩”,纹饰金银交错,精致华丽(参江苏省博物馆、泰州县博物馆《江苏泰州新庄汉墓》,《考古》1962年第10期)。带钩上“五月丙午”铭文,并非实际具体制造时间,或为当时一种祈求吉祥的套语(参庞朴《“五月丙午”与“正月丁亥”》,《文物》1979年第6期)。 鎏金是一种金属装饰工艺,即将金与水银的混合剂涂在铜器表面,随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了铜器的表面。我国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掌握了这一技术,到秦汉时期使用相当普及,不少带钩用鎏金技术进行装饰。河北蔚县张南堡西汉墓出土有两件鎏龙首铜带钩,其中一件钩首钩尾俱为龙首,钩身有四个镶嵌坑,惜所镶嵌之物已佚;另一件鎏金龙首铜带钩,钩身阴刻龙首纹饰(参张家口市博物馆《河北蔚县张南堡西汉墓》,《文物春秋》2008年第3期)。#p#分页标题#e# 秦汉时期的带钩,往往饰有龙纹、云纹、四叶纹、缠枝纹、漩涡纹、蟠螭纹、龙首纹等。江苏丹阳东汉墓出土有一件鎏金铜带钩,钩首为龙首,钩身阴刻云龙纹(参《江苏省丹阳东汉墓》)。长沙新莽墓出土的一件铜带钩,钩身遍刻缠枝纹(参湖南省博物馆《长沙五里牌古墓葬清理简报》,《文物》1960年第3期)。山西孝义张家庄汉墓出土两件带钩,其中一件为漩涡纹错金铜带钩,一件为龙首纹铜带钩(参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孝义张家庄汉墓发掘记》,《考古》1960年第7期)。河南省南阳牛王庙汉墓M22出土一件铜带钩,钩首蛇首,钩体为琵琶形,饰有漩涡纹(图21。参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南阳牛王庙汉墓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1)。 带钩的创制、演变与服饰的变化直接相关。秦汉时期基本沿袭了战国的装束,带钩使用颇为盛行。秦汉时期带钩的造型设计、制作工艺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东汉以后带钩的使用逐渐减少,制作工艺水准也有所下降。秦汉时期的带钩体现了当时金属制作、玉石雕刻的工艺水平和人们的审美情趣等,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古代服饰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牛头的雕刻方法篇8

雕塑实际上可分为雕刻和陶塑。雕刻是以坚硬的雕刻工具在各种材料上进行加工。陶塑是用陶土捏塑成各种造型,其中有时也会使用雕刻手法。

雕刻

以材料区分,雕刻可分为木雕、陶雕、骨雕、牙雕、蚌雕、石雕和玉雕等。

从民族学材料看,木雕是很丰富的,如神像、生产工具、木制器皿以及乐器上都有雕刻或完全用木材雕成。但是因为木材容易腐朽而难保存下来,故出土文物中很少见到木雕作品。目前发现的木雕最早的当属辽宁省沈阳市新乐遗址出土的距今7300年鸟形木雕。在一根椴树木棒的顶端雕出一只鸟,尖嘴,有翅膀,鸟身上刻有菱形花纹,通长约40、残宽4.5厘米,这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以禽鸟为题材的木雕作品(36)。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也发现了木雕蝶形器等建筑构件,还出土了2件木雕鱼(37)。

陶雕

是指在陶坯上阴刻图案花纹,在河姆渡文化、赵宝沟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诸遗址中都有出土,以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最多,主要在陶器上刻划猪纹、鸟纹、猪穗纹、五叶纹、芽叶纹、鱼藻水珠纹以及几何纹等,许多图案的形象都相当准确、生动,反映雕刻者的艺术功力(38)。在内蒙古敖汉旗小山赵宝沟文化遗址出土1件陶尊,其腹部用单线压划鹿、猪、鸟等三种动物头像的外形轮廓,内填以细密而规整的刻划网纹,并用几何纹托出动物主纹(39)。在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除了刻划几何纹外,还刻有花朵纹、谷粒纹、狗纹、斧纹、锛纹以及类似文字的图案(40)。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白营河南龙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在1件陶盘的足部刻划有两个裸体女像。在山西省曲沃县曲村下坞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1件陶片上也刻划有形象生动的人物像。在河北省易县神石庄乡北福临遗址中的1件距今约8000年的陶盂腹上和4件陶器的底部刻划有人物像,这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在陶器上刻划人像的最早作品(41)。而江南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雕作品更为精美,如上海市青浦县福泉山遗址出土的陶鼎、陶壶和陶杯上就刻有涡纹、连线纹、曲折纹、禽鸟纹和蟠螭纹,多层图案纹饰构成一幅精美画面,显示雕刻者已具有相当高度的艺术水平(42)。

骨雕

是指以动物骨骼为材料进行雕刻制作的艺术品。按雕刻技法可分为浮雕、透雕和圆雕。浮雕多为线刻,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距今6000多年的线刻双鸟纹骨匕,在两端各刻三组凹线纹和点线纹,中部刻两组对称的联体双鸟纹图案,形似水鸟,有冠,圆眼,钩喙,蹼足,修尾。线条流畅,构图新颖,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骨雕珍品(43)。在陕西省西乡县何家湾仰韶文化墓葬中出土1件骨管,其上浮雕三个相连的人面像,分别哭泣、愤怒和嬉笑的表情,既写实又夸张,构图奇巧,刻工精细,实为原始浮雕的佳作(44)。透雕的出现稍晚,出土的实物也较少。山东省邹县野店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过1件透雕骨梳,长6.8、柄宽3.7、齿部宽3.2-3.2厘米,共有15齿。除柄部正面上下各刻一道凸棱外,余均素面无纹(45)。圆雕是指利用一定骨料雕刻成立体形的人物、动物或器物。如黑龙江省密山县新开流文化遗址出土1件距今近6000年的骨雕鸬鹚首,是先将骨料磨制出雏形,再用圆雕和浅平雕手法雕刻,眼部雕成周围凹陷以突出眼睛,长嘴两侧刻平行短道把上下颌分开,上颌长于下颌,前端雕成倒钩鹰嘴形,下颌扁短与上颌相接而成闭嘴状。雕刻手法简洁流畅,各部比例恰当,是一件成功的圆雕珍品(46)。山东省邹县野店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1件骨匕,其柄部雕成为蛇头,形象颇为逼真(47)。陕西省西乡县何家湾遗址出土过1件仰韶文化的圆雕人像,系先用一段兽类肢骨磨制成人头形,然后雕刻五官而成。平顶,眼眉用雕刻器具多次反复刻成两道凹槽表示,眼睛是剔刻而成,圆而外突,周围凹陷。鼻脊突出,呈三角形,嘴部凸起,在凸起部位刻划一横道表示口,下颏轮廓清晰,两耳隆起,颈部残,高2.5、头顶部直径1.6、颈部直径0.9厘米,是目前发现的最早骨雕人头像(48)。在内蒙古西喇木伦河两岸的红山文化遗址,也有不少骨雕女神像,乳房突出,腹部隆起,双手抚摸腹下,或站或坐,形象古朴。此外还出土骨雕猪、蝉等文物(49)。

牙雕

是利用象牙(偶尔也有用猪牙)为原料来雕刻的艺术品。最早的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象牙雕小盅、象牙雕蝶形器、双鸟朝阳象牙雕佩、象牙圆雕鸟形匕。象牙小盅是利用象牙雕成盅形器,在用线刻法在口沿下部刻一圈三角形纹饰,又在腹部刻饰蚕纹,形象逼真,姿态各异,高2.4厘米,外口径4.8厘米。双鸟朝阳象牙雕佩长16.6、宽5.9、厚1.2厘米,在中部阴刻5个由小渐大的同心圆,外圆上端刻出熊熊烈焰,两侧对称各刻一鸟,喙部锐利微勾,圆眼,翘尾,刀法娴熟,线条流畅,构图新颖。象牙圆雕鸟形匕长15.8、宽3.4、厚0.8厘米。选用长条形牙料,用圆雕手法在柄端刻出鸟头,柄部刻出鸟的躯体,匕身作鸟尾,柄身两侧和背部刻短线表示双翼和羽毛,头部穿一小孔表示眼睛,整件器物也显得匀称圆润,甚为精美(50)。比河姆渡文化较晚的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6000-5000年)也发现许多牙雕,其技法更为成熟,并出现了透雕和镶嵌等新技法,器物种类有牙雕猪头、筒、梳、琮、镯、环、管、珠等。大汶口遗址第26号墓出土1件象牙梳保存相当完整,长16.7厘米,有16个细密的梳齿,齿长4.6厘米。梳的顶部刻有4个缺口,近顶部穿3个圆孔。梳把中部镂刻由15组三道平行排列微弧短条孔组成的"8"字形孔,在其左右和上部镂刻8条短孔组成"门"字形,构成一幅简洁的装饰图案。大汶口遗址第59号墓出土1件象牙雕筒,周身以透雕四方连续四瓣花朵纹与其之间的小圆孔组成的图案作装饰,十分秀美。在邹县野店62号墓出土1件象牙雕筒,器表上下端及中部刻有3组平行线,将全器分界成上下两段。在上段正面镶嵌4个等距离排列的绿松石,颇为别致。(51)。在江苏省邳县刘林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牙雕猪头,是在猪牙的一端用圆雕的手法雕刻出猪头,嘴、鼻、眼、耳俱全,形象逼真(52)。象牙非常坚硬,用非金属的雕刻工具来雕刻很不容易,表明当时的雕刻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蚌雕

是利用蚌壳为材料进行雕琢磨制,造型较为简单,一般都是小件的装饰品,如环、镯、坠之类,出土的也较少。在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32件蚌饰,其中精雕琢磨成一定造型的蚌雕制品只有13件,有3件较为精致,1件呈半圆形周边作锯齿状,顶部穿一小孔,长4.3、宽1.6、厚0.2厘米。另2件呈半身人像形,酷似半身人像的侧影,细颈,肩、胸平直,上端穿一圆孔,是系挂用的装饰品,高3.4、最宽处2.7、厚0.3厘米(53)。西安半坡遗址出土过蚌雕手镯和各种形状的坠饰或串饰件。蚌镯1件,断面呈圆形。长方形饰品1件,平面呈长方形,长3.3、宽2.7、厚0.2厘米,中间穿一大圆孔,上边又穿一小圆孔。两对角和上下两长边均阴刻有直线纹。(54)山东省诸城县呈子遗址出土大汶口文化一期的蚌雕链式手镯,系用40枚大小只有0.5-1厘米的中间带有圆孔的蚌雕小圆饼串成,出土时位于墓主人的左手腕,墓主的耳旁还有一件蚌坠。(55)。蚌壳质地坚硬而易碎,不易雕刻,故蚌雕艺术不甚发达。

石雕

在原始雕刻中相当发达,占有重要地位。除了一些小件的的人体装饰品外,主要是人像和动物模型。在四川、辽宁、吉林、河北、内蒙古等地都有石雕人像出土。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的人像石雕是1959年在四川省巫山大溪遗址60号墓,出土1件双面人雕石雕像,是用质地细腻、富有光泽的黑色火山岩为材料,先加工成扁平椭圆形,再进行磨光。前后两面各雕一人面像,都是大张嘴、大圆眼、直鼻梁,耳不显露。一个面颊圆润丰腴,似为女性。一个稍微瘦削,似为男性。近顶部左右各镂刻一个椭圆形孔,可穿线悬挂。高6、宽3.6、中部厚约1厘米。其雕刻方法是用浅底平雕法挖凿镂刻而成,人面轮廓线以内的低凹部分未经磨光,其年代距今5000多年(56)。辽宁省丹东市后洼遗址出土1件距今6000多年的半身人体石雕像,头作披发状,深目大口,身上刻划出似衣带的纹样(57)。吉林省农安县元宝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1件距今6000多年的人体下半身的石雕像,是用砂岩圆雕而成,裸体,两腿一粗一细,男性生殖器显露。高8、宽5、厚3.5厘米,雕刻较粗糙(58)。河北省滦平县金钩屯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过一些小型石雕人体像,有立式、坐式之分,或举手,或盘膝,姿态各异。小者仅高6厘米,大者高达34厘米,眉目清晰,双手抚于胸腹间,双足相连,足底雕成近圆锥形,推测应是直接插在地上的(59)。年代最早的是内蒙古林西县西门外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多年的2件裸体女雕像。大者通高67厘米,小者高40厘米,高的双臂内屈双手抚上腹,矮者双臂分开向上弯曲,双眼及嘴内凹,鼻子隆起,双耳较小,双乳突出,鼓腹,女性特征明显。下身未雕腿足,而是雕成钝尖圆锥体,可能是祭祀活动时插在地上或是插于有銎的台座上(60)。河北省滦平县还出土6件距今6000多年的圆雕裸体石雕像,其中4件保存完好,有的双臂抚膝,阴部显露,刻成竖沟。有的双臂内曲,双手交错抚腹,屈膝呈"V"字形下垂,阴部显露,呈张开状。髋部肥硕,坐于圆柱形基座上,极像孕妇临产的蹲踞姿态(61)。显然,这些显露生殖器的石雕人像都是与生殖崇拜有关的神像。石雕动物像出土的更多,主要有家畜和鸟兽昆虫等10多种。在山东省泗水县尹家城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1件圆雕石猪,造型逼真,从其头身的比例观察,应是家畜。此外辽宁东沟后洼、河北丰宁天桥、山东兖州王因等遗址也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石猪或滑石猪(62)。在北京市平谷县上宅遗址出土距今7000-6500年的小石猴,顽皮可爱,出土的石猪头和石羊头憨态可掬,是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石雕动物(63)。发现石雕动物最多的是辽宁省丹东市后洼遗址,出土一批6000多年前用滑石雕刻成的龙、虎、猪、狗、鸡、鹅、鸟、鹰、蝉、昆虫和鱼等。最大者高6厘米,最小的高约2厘米,技艺娴熟,造型生动。其中一件"回首鹅",巧妙地利用石料的自然形状,进行艺术的夸张,将鹅处理成回首张望的姿态,维妙维肖,堪称佳作(64)。辽宁省岫岩县北沟遗址还出土1件小如豆粒的石雕海螺,其年代为距今约4500年,可算是我国微雕艺术的源头了(65)。

玉雕

是从石雕分化出来的,因为人们在制造石器时常常将玉石和其它石头混在一起,以后才注意到玉石质地坚硬而且美丽,加以爱惜,逐渐将它作为装饰品的材料,并且雕琢成各种题材的艺术品。在出土的各种史前雕刻艺术品中,以玉雕最为绚丽多彩,极富艺术魅力。从艺术角度而言,除了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外,以玉雕人物、玉雕动物和玉雕礼器最具艺术价值。玉雕人体像只在安徽省含山县长岗乡凌家滩的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发现过1件,是用玉片雕成,身材匀称,头部略大,双手屈举于胸前,腰有束带,其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其身上刻划的服饰是研究史前人们穿着情形的珍贵材料(66)。山东滕县岗上村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1件玉雕人面像,高3、宽3.6厘米,用阴线刻划人面轮廓和椭圆形眼眶,眶内刻短线表示眼睛。三角形鼻,口用短横线表示。人面神情恬静含蓄,距今约5000年(67)。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墓葬中出土1件玉雕人头像,头顶束髻,微张嘴,鹰钩鼻,头右侧用阴线刻画大眼眶,高4.5、宽4厘米(68)。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文化墓葬中也出土2件玉雕人面像。一件刻在扁三棱形玉片上,另一件刻在直径约2厘米的圆柱形玉料上,用阴线刻五官,清新俊秀,头上还裹着一缠头巾(69)。此外,山东省临朐县朱封山龙山文化墓葬中也出土1件玉雕头簪,簪首刻有3个浮雕人面像,雕工精细(70)。玉雕动物在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种类有龙、虎、猪、鱼、龟、鸟、枭、蝉、蚕、蝗、螳螂、飞鹰等。其中较突出的如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高26、直径23-29厘米,是用墨绿色的玉雕制的,龙体卷曲呈"C"形,吻部前伸,微上翘,闭嘴,双睛外凸,眼睛上挑,额及颚底用阴线刻饰方格纹。背脊雕成钩形利刃,龙尾内卷。龙背有一个对穿圆孔,供系绳之用。当将玉龙悬挂起来时,龙头和龙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上。可见当时雕刻技术的成熟并且还掌握了平衡原理,构思也很巧妙。其年代距今5000多年(71)。陕西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遗址和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都出土过玉虎(72)。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遗址和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遗址都出土过玉鱼和玉龟(73)。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还出土过玉蚕、玉蝗、玉螳螂。胡头沟遗址出土过玉枭。湖北天门市石家河遗址出土过玉飞鹰。胡头沟遗址和反山遗址以及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都出土过玉鸟(74)。玉雕礼器主要有玉琮、玉璧、玉钺等。以良渚文化最为常见,其中又以玉琮最具特色。玉琮分为镯状筒形和内圆外方的方柱体两类,后者在东南沿海原始文化都有发现,但以良渚文化最多也最精美。一般琮体上大下小,中间圆孔系对钻而成,外表呈四方形长柱状,两端用减地法雕出短圆口,四面又雕出两两相对的凸面,每一凸面中间有一直槽,将凸面一分为二,并有横槽把凸面分为若干节,节数视器体大小而定,最多的达17节,最少的只有2节。形体大小悬殊,大者高达33.5厘米(最高者为江苏省新沂县花厅遗址墓葬中出土的1件,高近40厘米(75))。最小者仅高1.8厘米。小琮较少见。大琮多见,又分为薄壁大孔和厚壁小孔两种。器表常雕刻有精美的神人兽面纹。以浙江省余杭县反山遗址第12号出土的1件玉琮为例,高8.8厘米,射径17-17.6厘米,孔径只有4.9厘米,重达6.5公斤,被誉称为"琮王"。其纹饰亦与众不同,分为两个区,其中一区以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上下雕刻两组相同的简化神人兽面纹。另一区位于四个正面的直槽内,四周雕刻8个纹饰基本相同的人像。人面作倒梯形,怒目、宽鼻、阔嘴、张口、咬牙切齿。头上戴冠帽,冠帽外层是高耸宽大的冠,冠上刻单双相间的放射线,可能是表示羽毛,简报称之为"羽冠"。内层为帽,刻10余组紧密的卷云纹。脸面和冠帽均为浅浮雕。神人上肢的姿态为耸肩、张臂、曲肘、拇指上翘,余四指并拢,叉腰。下肢呈蹲踞状,脚露部分为三爪鸟足。四肢及躯体上遍饰阴线刻画的短直线、弧线与卷云纹,肘部与膝部均有小尖角外伸。胸腹部又以浅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雕刻出兽面纹。整个画面构图巧妙,雕刻精细,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而且还寓意深邃(76)。良渚文化墓葬中也多出土玉璧,有时一个墓就出土数十件,最大者直径26.2厘米,最小者只有12.9厘米。反山墓地每墓只有一二件,磨制精致。江苏吴县张陵山良渚文化墓地曾出土1件玉璧,色彩斑斓,浅绿色中点缀着暗绿色、黄褐色斑点,边缘一白色蚀变的痕迹(又称玉浸)。直径23.、好径4、厚1-1.1厘米(77)。玉钺较为少见,只出土10几件,都是浙江良渚文化的产物。反山遗址出土5件,瑶山遗址出土6件,均出自墓中。反山12号墓出土1件系青玉制成,质地优良,磨制抛光精致,有透光性,光洁明亮。近刃部左角两面均有一浅浮雕加线刻而成的人神像、兽面纹,右角两面均有一浅浮雕加线刻而成的鸟纹,其纹样与同墓所出的"琮王"上纹样相同,故亦被称为"钺王"。玉锛只在山东两城镇龙山文化出土1件,近顶部饰有阴刻细线构成的餮餮纹,体薄刃锐,无使用痕迹,应是属于礼器之类(78)。

陶塑

陶塑是以泥土为材料,以捏、贴、堆、筑等手法,并配合线刻、剔划、雕刻、镂孔、镶嵌(有时还要加上彩绘)等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动物或器物模型,晾干后再经过焙烧而成。有单独成形的独立雕塑,也有是附塑在陶器上作为装饰的。主要有陶塑人物、陶塑动物和陶塑器物等。

陶塑人物 陶塑人物可分为人头像、半身像和人体像三种。

人头像 最早在20世纪50年现于半坡遗址,系用泥巴捏塑焙烧。头作扁平状,脸近方形,嘴、鼻、眼都是用泥片粘附上去的,眼眶内锥刺成洞以表示眼睛,高鼻大耳,双耳下各穿一小孔。头高4.7、连耳宽6厘米,属于仰韶文化。后来在陕西省华县护泉村遗址139号灰坑也出土1件仰韶文化人头像,头作扁椭圆形,眼、鼻、嘴均剔刻而成。在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还出土1件塑绘人头像,脸呈近圆形,头顶平坦,脸部丰满,鼻梁挺直,嘴、眼雕镂成洞孔,头发用锥刺纹表示,整个头部施红陶衣为底色,眉毛、胡须用黑彩描绘,双耳扁平,各穿有小圆孔。高7.3、宽9、厚1厘米,距今6000多年(79)。20世纪70年代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1件属于河姆渡文化的人头像,头作长圆形,颧骨高,眼、嘴用线刻,通高4厘米。70年代末,在河南省密县莪沟北岗遗址第35号灰坑出土1件属于裴李岗文化的人头像,头扁脸方,前额较平,眉脊粗壮,左右相连,深目宽鼻,下颏前突,嘴、眼剔刻而成,年代距今7000多年,是迄今已发现的最早人头像(80)。80年代中,各地发现了更多的人头像。如内蒙古熬汉旗赵宝沟、安徽省蚌埠市淮河东岸双墩遗址、湖南省澧县宋家台、吉林省农安县左家山等遗址都出土过人头像,其中安徽双墩遗址出土的1件距今6000多年的人头像,面部五官俱全,是个儿童形象。在额头正中有一同心圆纹饰,鼻端两侧的面颊中部一对称的呈一字形排列的戳印点纹,每边5点,等距分布,应是先民文身(面)的表现,是件难得的陶塑作品(81)。1984年在辽宁省东沟县后洼遗址出土6件距今6000多年的陶塑人头像,其中一件是女人头像,用细线刻出弯月眉,面目清秀。另一件塑成陶祖(男生殖器)形状,圆形脸,圆孔睛,弯月眉,下颏有皱纹。还有一件为两面人头像,一面为男性,一面为女性,应有特殊含义(82)。此外,20世纪60年代初在山东省潍坊市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2号灰坑出土过1件人面像,70年代末在湖南省安乡县汤家岗遗址也出土过1件大溪文化的陶塑人面像,亦可归入人头像范围(83)。

半身像发现的较少,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黑龙江新开流遗址采集到1件新开流文化的陶塑半身像,呈葫芦形,头呈圆顶三角形。70年代末在宝鸡北首岭遗址下层出土1件仰韶文化的半身像。80年代中期在宝鸡福临宝遗址出土1件仰韶文化的半身像。90年代初,在河北省迁西县西寨遗址出土1件6000多年前的陶塑人体半身像(84)。

人体像出土较多,最早发现的是1963年内蒙古赤峰市西水泉遗址出土的属于红山文化的小型人体像残躯,胸部有两个对称的乳房,是科学发掘获得的第一件陶塑裸体女像(85)。20世纪70年代初在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出土1件属于河姆渡文化的小型人体像,捏塑,颧骨突出,眼、鼻刻划而成。这是目前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人体塑像。70年代末在浙江省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出土1件属于马家浜文化的立式男性裸体全身像,挺胸直背,上肢残缺,两腿短而微屈,腹下两腿间塑有夸张的阴茎和臀部,其年代距今6000多年,应与生殖崇拜有关(86)。1982年在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遗址出土2件小型陶塑裸体孕妇立像,头及右臂均残缺,腹部圆鼓,臀部肥腴,左臂弯曲手抚上腹,腹下阴部显露。一件残体高5、一件残体高5.8厘米(87)。1983年有在辽宁省建平县与凌源县交界的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了一批女性头像和肢体残片,大小有与真人相当,甚至有比真人还大两三倍者。有一件人头塑像的眼窝内还嵌有圆形玉片为眼睛,眼稍上挑,炯炯有神,颧骨较高,大嘴剔刻而成,外咧,颏尖丰满,向前突出,长圆大耳,三角形鼻,鼻孔剔刻成两个小圆窝,脸部丰腴,涂有红彩,头残高22.5、脸高16.5厘米。另外还有许多乳房残块。此处出土的人体像都属于女性,个体大小不等,年龄老少有别,造型丰富,姿态各异。故该处发掘的祭祀建筑遗址被称之为"女神庙"(88)。90年代初在陕西省扶风县案板遗址仰韶文化晚期的灰坑中出土了8件小型陶塑人体像,有4件保存较为完整,均戴帽,形体皆小,最大者通高6.6、最小者通高才只有2.7厘米。有1件头戴圆形尖顶帽,鼻梁无鼻孔,圆眼、小嘴、大耳。鼻子和帽子为捏塑,耳为贴塑,眼、嘴、耳孔为戳剔而成。另一件头斜戴平顶帽,蒜头鼻,圆眼,大嘴,鼻为捏塑,眼、嘴戳剔而成,帽子和上肢为贴塑。还有一件裸体孕妇陶塑像,头部和四肢残缺,唯身躯保存较完整,乳房丰满,腹部隆起,腰部曲线优美,体态丰腴。这是黄河中游流域仰韶文化遗存中的首例(89)。

还有一类人像是雕塑在陶器上的,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为多。其部位是在器皿的盖纽、口部、肩部、腹部或把手上。因限于篇幅,略举数例:甘肃省秦安县寺嘴村出土1件仰韶文化红陶瓶,器口为圆雕人头像,面部五官俱全,睁大圆眼是在眼孔周围堆加一圈泥条表示,鼻呈微翘的三角体,微启的嘴用镂短横孔表示,双耳皆有小圆孔,额上一排短发是采用堆塑手法塑成。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1件仰韶文化人首形彩陶瓶,器口作圆雕人头形,脸部丰盈,嘴、眼用雕空的洞表示,鼻子隆起呈蒜头形,头发的发式用写实手法刻划,头的两旁及后部刻划披发,前额刻划一排垂着的整齐短发,两耳各穿一孔,瓶身绘有黑色几何纹图案,整个器物造型匀称美观,富有观赏性。半坡博物馆1977年在陕西省洛南县文化馆征集1件仰韶文化史家类型的人首壶,高颈,鼓腹,平底,颈上塑置人头像。面部较扁平,头稍上仰,颏部外凸,鼻梁修长,双目远眺,张嘴,嘴唇上翘,下唇稍长,两耳残缺,耳根有穿孔供系坠饰,造型似一老年妇女,为实用器,构思非常奇妙。浙江省嘉兴市大坟遗址出土1件崧泽文化的人首葫芦形瓶,全器呈双葫芦形,体近圆形,顶端圆雕女性头像,器身犹如一穿筒裙的孕妇体形,器口位于胸部,似乎是摹拟孕妇之造型,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是江南首次发现的人头形陶器,甚是珍贵。青海省乐都县柳湾遗址还出土1件马家窑文化裸体彩陶壶,是在壶的外壁上贴塑一个裸体人像。人头贴塑于壶颈上,头发、眼、鼻、嘴、耳俱全,嘴呈张开状。身躯位于壶的上腹,贴塑出双臂和两腿,两手、两足刻划而成。胸部堆塑一对男性乳头,两旁又堆塑一对对称而丰满的女性乳房,并用黑彩点绘出乳头。腹下两腿间还夸张地塑绘成既似男性生殖器又似女阴的样子,成为男女两性的复合体,是两性同体崇拜的产物。宋兆麟先生认为是一种男女交合巫术的法器(90)。

陶塑动物

陶塑动物是以陶土为材料塑造各种动物形象并经焙烧的作品。主要种类有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等。家畜家禽有猪、牛、羊、狗、鸡。野生动物有鸟、猫头鹰、象、熊、豹、猴、鼠、龟、鳖、鱼、蛇、蛙、蟾蜍、蜥蜴、壁虎等等。其形式可为动物雕塑、动物装饰、动物形陶器等。现只摘要介绍几件以家畜家禽为题材的作品。

动物雕塑中以陶猪出土最多,出土的地点也最广泛,年代可早到七八千年以前,并且其造型都脱离了野猪形态,反映了我国养猪地域的普遍和养殖历史的久远。年代最早的是北京市平谷县上宅遗址出土的1件距今8000年陶塑猪头,造型相当逼真,虽然猪的头部较为瘦长,但还是具备家猪的特征。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出土2件距今7500年左右的陶猪头,造型较简单,眼用剔刻椭圆孔表示,但已突出了家猪嘴短的特征,张口,有圆形鼻孔。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也出土了1件距今约7000年的陶猪,猪头低垂,猪嘴前拱,腹部下垂,作奔走状,长6.3、高4.5厘米。也是具有家猪的形态。湖北省天门市邓家湾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造型更为生动,其造型膘肥体圆,四肢直立却颇富动感,好像在争斗,石家河文化时代较晚,距今只有四五千年,其艺术水平理应比前面几处要高。除了上述几处外,辽宁东沟后洼、河南永城王油坊、浙江桐乡罗家角、辽宁沈阳新乐、山东曲阜尼山、浙江吴兴邱城、辽宁大连郭家村等地也都出土过陶猪或陶猪头(91)。陶狗出土的较少,其年代也相对较晚。江苏省邳县大墩子遗址出土2件大汶口文化的陶狗,虽然捏塑粗糙,但造型还相当逼真。西安半坡遗址也出土1件陶狗,两眼注视前方,颇为机警。湖北天门邓家湾等石家河文化遗址也出土一批陶狗,有的回首、翘尾,有的昂首、竖耳、垂尾,甚为生动。此外,湖南安乡汤家岗、河南伊川马回营也出土过陶狗或陶狗头(92)。陶羊以河南裴李岗遗址出土的年代最早,为一陶羊头,羊角大而粗,塑造较简单。浙江河姆渡遗址第四层出土1件陶羊,昂首卧地,作小憩状,神情自然。湖北邓家湾石家河文化层出土较多的陶羊,有肥瘦两类。瘦者昂首,长颈,大羊角向前卷曲,瘦体,直立,垂尾,身前倾。肥者亦昂首,角亦向前卷曲,但较小,颈肥而短,胴体肥圆,短尾斜挺,直立,身前倾。虽没有表现出眼、耳、嘴,但整体造型却很生动,颇为可爱。另外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也出土过陶羊头。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也出土过陶羊(93)。陶牛出土很少,目前只在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遗址发现1件陶牦牛,安徽省望江县汪洋庙遗址发现1件陶牛头,张口,两个角已残断,为一水牛头。(94)。陶鸡出土也不太多,在山西省襄汾陶寺遗址出土1件陶鸡,河南伊川马回营遗址出土1件鸡形陶塑,湖北省均县乱石滩遗址出土1件陶鸡,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遗址出土1件陶鸡。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遗址和邓家湾遗址出土多件陶鸡,较为生动。邓家湾出土的母鸡,昂首,短嘴,短颈,躯体肥硕,短尾上翘,立足,形象逼真。(95)。陶鸭的出土更少,目前只在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遗址和福建省武平县岩石门丘山遗址发现过陶鸭,其时代距今最多只有4000多年,表明家鸭的驯化远较家鸡的驯化为晚(96)。

动物装饰是将动物形象雕塑在陶器上。其中以圆雕鸟头盖纽较常见,偶尔也有在陶器外壁贴塑猪头、牛头以及青蛙、蛇、蜥蜴、蟾蜍等纹饰。半坡遗址出土过1件圆雕鸟头盖纽,嘴、头、颈俱全,用锥刺圆圈表示眼睛。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遗址常有出土,鸟头皆捏塑而成,多用贴塑泥饼表示眼睛,喙尖,有张嘴的,也有闭嘴的,造型多样生动。在辽宁省阜新县查海遗址39号房址内出土1件属于查海文化的红褐陶罐,直腹,罐外表下半部饰浮雕蟾蜍,呈匍匐爬行状,背面饰窝纹以表现表皮上的疙瘩。另一面饰浮雕蛇衔蛙图案。手法写实,造型逼真,年代距今约800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殿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1件陶罐上,饰贴塑双蛇缠绕于器身,两蛇头相向攀附于陶罐口沿,并向器内俯视,蛇口微张,蛇眼圆睁,呈觅食状,为浮雕与圆雕相结合的作品,颇富有动感。陕西省铜川县前峁仰韶文化史家类型遗址出土过1件人首蜥蜴合一的双耳罐,呈仰卧状,尾粗长,尾端向左摔,贴塑而成。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出土1件陶,腹壁一侧贴塑猪头像,眼、鼻、嘴、耳俱全,猪嘴外伸为流。江苏省南京市营盘山遗址出土1件距今6000年的陶罐,腹壁饰贴塑兼刻划水牛头。(97)

动物形陶器是将整件陶器的造型都模拟动物形状,兼具实用和观赏价值,计有猪、狗、鸡鸟、龟、蛙、螺蛳等。兹摘要介绍几件以畜禽的题材的器物。造型最为优美的当属山东省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用写实手法圆雕而成,胴体丰腴圆浑,小头短吻,双耳下垂,身后睾丸显露,可看出是只公猪,造型惟妙惟肖,富有艺术性。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也出土1件陶猪。猪首塑正面像,圆脸,张口,拱鼻,竖耳,四肢直立,短尾上翘,昂首作乞食状,背部设一桥形提手,提手与尾间设一筒形孔,可受水,嘴可注水,胴体肥壮,四肢粗短,是写实写意相结合的作品。江苏省新沂县花厅遗址出土1件属于大汶口文化的猪形陶罐,以肥胖圆浑的胴体作罐身,臀部圆鼓,颈躯间无界线,猪嘴微张口,拱鼻,嘴上方有一对线刻的菱形小眼,大圜底为腹,下附四矮锥状足,短双尾,造型甚为生动,背部中央设一矮喇叭形口,供注水之用。胶县三里河遗址还出土1件狗形,系模拟狗的形象塑成,狗仰首张口,双耳竖立,脖颈伸直,鼓腹卷尾,四脚蹬地,呈吠叫状,把狗的机警表现得活灵活现,是件形神兼备的佳作。宁夏固原县程儿山乡水泉村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出土1件泥质灰陶鸡首壶,小口微侈,颈较短,鼓腹平底。壶口斜置于上部一侧,另一侧捏塑一个鸡头,张喙,三角眼,中戳一深孔作瞳孔,眼后下方又捏塑半月形小耳,头顶隆起以表示鸡冠,短颈。壶口斜置与另一侧作装饰兼作把手的捏塑鸡首刚好起了平衡作用,构思相当巧妙(98)。

注释

(36)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等:《沈阳市新乐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4期。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等:《沈阳市新乐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5年2期。

(37)(38)(43)(50)(64)浙江省文管会等:《河姆渡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1期。浙江省文管会等:《河姆渡遗址第二次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0年5期。吴玉贤:《河姆渡原始艺术》,《文物》1982年7期。

(3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内蒙古队:《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考古》1987年6期。

(40)吴诗池:《浅谈大汶口文化陶器》,《考古与文物》1987年1期。

(41)拒马河考古队:《河北易县涞水古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88年4期。

(42)上海市文管会:《上海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文物》1984年2期。上海市文管会等:《上海青浦县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文物》1986年10期。

(44)魏京武、杨亚长:《近年来陕西新出土的仰韶文化原始艺术品》,《考古与文物》1991年5期。

(45)山东省博物馆等:《邹县野店》,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46)黑龙江省文物考古队:《密山县新开流遗址》,《考古学报》1979年4期。

(47)山东省博物馆等:《邹县野店》,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48)魏京武:《我国最早的骨雕人头像》,《考古与文物》1982年4期。

(49)宋兆麟:《中国风俗通史·原始社会卷》52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51)山东省文管处等:《大汶口》,文物出版社,1974年第一版。山东省博物馆等:《邹县野店》,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52)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2期。

(5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5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第一版。

(55)昌潍地区文管组等:《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0年3期

(56)四川长江流域文保会考古队:《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记略》,《文物》1961年11期。

(57)卜昭文:《后洼遗址出土四十多件原始图腾石雕和人形陶像》,《光明日报》1987年5月18日。

(58)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省农安县元宝沟遗址发掘》,《考古》1989年12期。

(59)汤池:《滦平出土红山文化早期石雕像考察记》,《文物天地》1993年6期。

(60)王刚:《兴隆洼文化石雕人体像》,《中国文物报》1993年12月5日。

(61)吴诗池:《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雕刻艺术》,《中国文物世界》第61期。

(62)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445、447、461页,江西科技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6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平谷上宅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8期。

(65)吴诗池:《中国原始艺术》83页,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66)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发觉简报》,《文物》1989年4期。

(67)吴汝祚:《山东滕县古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80年1期。

(68)戴应新:《陕西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77年3期。

(69)田园:《石家河出土玉器拾零》,《江汉考古》1989年1期。

(7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临朐县朱封龙山文化墓葬》,考古1990年7期。

(71)方殿青、刘葆华:《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文物》1984年6期。

(72)分别见(68)、(66)。

(73)分别见(71)、(68)。

(74)三里河玉鸟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反山玉鸟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队:《浙江余姚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1期。其余分别见前面有关注释。

(75)南京博物院花厅考古队:《江苏新沂县花厅遗址1987年发掘纪要》,《东南文化》1988年2期。

(7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队:《浙江余姚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1期。吴诗池:《中国原始艺术》87页,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77)南京博物院:《江苏吴县张陵山遗址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6辑。

(78)吴诗池:《中国原始艺术》87页,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7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第一版。黄河水库考古队华县队:《陕西华县柳子镇考古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80)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河姆渡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

》1978年1期。河南省博物馆等:《河南密县莪沟北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集刊》第1辑。

(81)赵宝沟人头像见《考古》1988年1期《内蒙古敖汉旗赵宝沟一号遗址发掘简报》。宋家台人头像见《文物考古十年(1979-1989年)》报导。左家山人头像见《考古学报》1989年2期《农安左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双墩人头像见《中国文物报》1994年6月26日贾树宪文章:《双墩陶塑纹面头像》。

(82)卜昭文:《后洼遗址出土40多件原始图腾石雕和人形陶像》,《光明日报》1987年5月18日。

(83)姚官庄人面像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姚官庄遗址发掘报告》,《文物资料集刊》第5辑。汤家岗人面像见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安乡县汤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2年4期。

(84)新开流半身像见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密山县新开流遗址》,《考古学报》1979年4期。北首岭半身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福临宝半身像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工作队:《宝鸡市福临宝遗址1984年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年6期。西寨半身像见顾铁山:《迁西出土六千年前石雕双人头像》,《中国文物报》1992年8月9日。

(8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82年2期。

(86)河姆渡人体像见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河姆渡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1期。罗家角人体像见罗家角考古队:《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发掘简报》,《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文物出版社,1981年。

(87)郭大顺等:《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11期。

(88)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8期。

(89)王建新:《陕西扶风案板出土陶塑人像》,《文物天地》1992年5期。

(90)寺嘴村人头红陶瓶见张彭川:《甘肃出土的几件仰韶文化人像陶塑》,《文物》1979年11期。大地湾人首彩陶评见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1978年至1982年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3年11期。洛南县人首壶见张瑞岭:《仰韶文化陶塑艺术浅谈》,《中原文物》1989年1期。大坟人首葫芦形瓶见陆耀华:《浙江嘉兴大坟遗址的清理》,《文物》1991年7期。柳湾裸体彩陶壶见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青海柳湾》,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宋兆麟先生的意见见其专著《中国风俗通史·原始社会卷》48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按:有关陶器上的人物像各地出土甚多,读者如有兴趣,可以参阅吴诗池先生的专著《中国原始艺术》121-124页,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91)上宅陶猪头见北京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及《文物》1989年8期7页。裴李岗陶猪头见开封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裴李岗遗址1978年发掘简报》,《考古》1979年3期。河姆渡陶猪见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河姆渡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1期。邓家湾陶猪见刘安国:《天门石家河出土的红陶小动物》,《江汉考古》19980年2期。其余各地出土的陶猪见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445-447页,江西科技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92)大墩子陶狗见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大墩子第二次发掘》,《考古学集刊》第1辑。半坡陶狗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第一版。邓家湾陶狗见刘安国:《天门石家河出土的红陶小动物》,《江汉考古》1980年2期。汤家岗陶狗头见《考古》1982年4期351页。伊川马回营陶狗见《考古》1983年11期1040页。

(93)裴李岗陶羊头见开封地区文管会等:《裴李岗遗址1978年发掘简报》,《考古》1979年3期。河姆渡陶羊见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河姆渡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1期。邓家湾陶羊见刘安国:《天门石家河出土的红陶小动物》,《江汉考古》1980年2期。姜寨陶羊头见《考古与文物》1980年3期19页。京山陶羊见科学出版社1965年出版的《京山屈家岭》23、71页。

(94)诺木洪陶牦牛见《考古学报》1963年1期42页。汪洋陶牛头见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望江县汪洋庙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6年1期。

(95)陶寺陶鸡见《考古》1980年1期21页。马回营陶鸡见《考古》1983年11期1040页。乱石滩陶鸡见《考古》1986年7期593、596页。石家河陶鸡见《考古通讯》1956年3期16页。屈家岭陶鸡见科学出版社1965年出版的《京山屈家岭》23、71页。邓家湾陶鸡见《文物》1990年8期2页。

(96)石家河陶鸭见《《考古通讯》1956年3期11、12页。岩石门丘山陶鸭见《考古》1961年4期179-184页。

(97)半坡鸟头盖纽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第一版。大汶口鸟头盖纽见吴诗池:《浅谈大汶口文化陶器》,《考古与文物》1987年1期。查海蛇衔蛙陶罐见辛岩:《查海遗址发掘又获新成果》,《中国文物报》1994年5月1日。前峁人首蜥蜴双耳罐见尚友德:《铜川前峁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1983年2期。崧泽贴塑猪头陶见黄宣佩:《青浦县崧泽遗址第一次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1期。营盘山贴塑牛首陶罐见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文物出版社。南殿村双蛇陶罐见张瑞岭:《仰韶文化陶塑艺术浅谈》,《中原文物》1989年1期。

上一篇: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范文 下一篇:商品的营销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