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0-30 11:27:21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篇1

关键词 抗震救灾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08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召开了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胡锦涛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精辟地揭示了抗震救灾精神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不久,教育部党组发出通知要求,要在教育系统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和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在高校积极宣传和学习抗震英模事迹,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精神。以此为契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推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必将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一、审时度势,丰富教育内容,突出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生命教育,赋予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发生在四川汶川的“5.12”特大地震,是建国以来破坏性极强、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地震灾害。长城内外、大江南北56个民族组成的13亿炎黄子孙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和衷共济,全力援助灾区的友爱奉献真情,灾区人民在无情的灾难中自救和互救中表现出的不屈精神和患难与共的手足之情,以及无数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救援人员不畏艰险、舍己救人的人道大义,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所爆发出的生生不息、无往不胜的凝聚力。抗震救灾精神,是我们在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等斗争之后的民族精神的又一次传承与焕发,是五千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凝结与深化,它作为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传统精神在当今生动的体现。赋予了民族精神以全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人民是民族精神的创造者,也是民族精神的被熏陶者。抗震救灾充分展露了中华民族神奇无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凸显了中国人民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鼓舞和激励着全中国人民继续奋勇前进。

充分利用抗震救灾在全国所营造的团结奋发的气势和氛围,抓住有利时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在大学生中宣传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让他们在对党中央卓有成效的坚强领导,总理亲临一线指挥救援、慰问和鼓舞灾区人民所展示出的“全心全意爱人民,鞠躬尽瘁为人民”的“执政为民”理念的认识中,增强对党的信任和对国家的忠诚;在对抗震救灾过程中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群策群力,共克困难所昭彰的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的体认中,进一步强化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热爱和拥护;在对灾区受困同胞所表现的挑战生命极限的不息精神和为了保护他人的生命而宁肯牺牲自我的献身精神思考中,懂得生命的弥足珍贵和感悟人生的价值真谛。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当前及时有效地利用好抗震救灾这一题材,对大学生着重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牢固树立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特色。对大学生开展珍视生命的教育,引导他们对“为何而生?”的思考,明白生命的责任与价值,进而倍感珍惜生命的存在。从而开辟出新的领地,注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鲜血液,激活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与惯势,树立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气象。

二、顺应形势,创新教育形式与载体,充分利用抗震救灾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及热点事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灾难是一场生死时速的较量。在经受此次特大地震灾害的严峻考验中,中华儿女以民族特有的毅力和勇气打胜了这场硬仗。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为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果断决策和迅速行动;十多万人民解放军、武警战士和广大消防员的冲锋陷阵,冒着生命危险日夜奋战在震区;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队、志愿者,风尘仆仆,不远万里赶赴灾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全国各地的人民强忍悲痛,为灾区默哀祈福,踊跃捐献救灾物资;企业职工加班加点地工作,以实际行动在后方默默地支援灾区;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心系祖国,积极捐赠支援灾区,满腔热忱地报效祖国。一幅幅雄壮的赈灾画面,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无不是一部激励广大人民和教育学生的生动教材,它深深地镌刻在人民心中。不断考量着人们的心理和锤炼着人民的灵魂,并不断地把抗震救灾推向前进,引向新的胜利。

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织,在感知社会、引领时代的存在境遇中,密切关注社会热点,紧跟时代步伐,既是当代大学的神圣使命与职责,也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众多题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为我们开辟新的教育渠道和载体,摆脱方法简单、形式单一的被动教育局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提供了历史机遇。通过让学生参加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会、抗震救灾新闻图片展和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人物的表彰会,在深刻地认识到抗震救灾过程中党和国家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党员干部的身先士卒、仁义之师义无返顾的豪壮、白医天使呵护生命的无私博爱、人民教师舍生取义的悲壮、人民大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友爱,从而培育他们的浓郁爱国之情,促使他们志存高远,坚定报效祖国的意志;调动他们志愿参加抗震救灾的支援活动,亲历灾区作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灾区人民的生活疾苦,认识到灾害后重建工作的艰巨,激发他们热爱人民之情和增强他们勇挑重任的责任之心;组织他们在抗震救灾中所呈现的诸如“范美忠事件”之类的热点事件在网络里和课堂上进行有序理性的讨论。在道德行为的评判中,澄清美与丑的标准,进一步坚定高尚人格的意志;让他们撰写抗震救灾的心得体会和思想汇报,激荡思想,陶冶情操,深化灵魂。如此采取措施,拓展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那么,切合时代主题、适应社会需要的思想教育新形式必将呈现,以校园文化为传统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将得到进一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必将增强。

三、因势利导,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机制,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备体系和机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灾难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在面对灾难时的畏惧和无措。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党和国家领导人坐镇指挥,运筹帷幄,立即启动紧急预案,在灾后第一时间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紧急调动军队和国家救灾支援队奔赴灾区,号召全国人民和组织地方各级政府积极参与到抗震救灾的战斗中去;十万子弟兵八仙过海奔赴灾区各显神通,各级党员干部临危不惧,积极投身抗震救灾现场,工作在后方的人民大众强忍悲怆,带着对灾区的默哀与祈祷,在各自岗位干好本职工作;与此同时,坚强不屈的灾区人民,在遭遇家园毁坏和丧失亲人的痛苦之下依然奋起互救和自救,与国家抗震救灾支援队一同奋战在灾区第一线。他们经受住了地震的严峻考验,在强烈余震中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退缩,残垣断壁中用双手刨出一个个深埋在废墟中的遇难者和幸存者。然而,此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面最广的特大灾害,由于强烈余震的频繁发生,地震向次生层的转移性,加之它的不可预测性,致使灾区人们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恐慌和不安,这种情况也不同程度地在灾区的高校中存在着。这固然与我们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得力与否,及学生自身在突发事件中的抗风险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

地震在余震中会逐步退去,灾害带来的创伤和恐慌却深刻地印记在人们的脑海中。诚然,苛求对地震爆发的时间和地点作出精确预测这种世界公认难题是没有必要的,但我们在制定地震发生之后的紧急应对方案和措施却是大有可为的。因此,各高校尤其是灾区的高校要以此为契机,因势利导地利用此次应对地震灾害中存在的管理漏洞和疏忽之处,冷静地反思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在充分借鉴党中央、国务院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应对机制和积极学习某些院校在此次灾害中所采取的有益经验,切实建立起应对诸如地震、洪涝、风暴、高温、“非典”之类的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警体系与机制。其中包括面对突发事件的紧急避险、有效自救、安全转移和安置的避险预演机制;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应危害等信息的及时传播与公开的信息机制,突发事件中维护学生学习、生活、娱乐及休息的后勤保障体系;突发事件中对学生的恐慌和烦闷的心理干预与疏导机制;突发事件中如何有效发挥党团组织及学生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机制以及动员学生在突发事件中勇于担当志愿者和号召学生积极捐助支援灾区的激励机制。通过以上预警体系演练与完善,畅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突发事件和非常时期的运行机制,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突发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实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学生,贴近生活,提高针对性和感染力,有效发挥其在突发事件中维护稳定、凝聚力量、社会动员的效能与价值。

四、乘势而上,把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引向深入。让当代大学生领会抗震救灾精神的要旨并转化为实际的爱国行动

危难凝聚人心,更激励人心。“5.12”特大地震灾害,顷刻之间把全国13亿人民迅速集结起来,凝聚出战无不胜的民族战斗力,激发出大爱无垠的人间真情。当救灾官兵冒着强烈的余震、泥石流,背着60余公斤的器材和各种给养,徒步翻山爬涉90多公里的山路,把生的希望和全国人民援助的暖流带给断绝音信数日的受灾群众时,人们无不为人民子弟兵的勇往直前的顽强精神惊叹和被折服;当人民教师在营救学生中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支撑起爱的羽翼护卫起学生时,人们无不为他们的舍己为人的高尚师魂而钦佩和悲切;当千里迢迢从异地自驾车风尘仆仆赶到灾区的支援者与国家救援队一同日夜奋战在满目疮痍的废墟时,人们无不为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和鼓舞;而当外国影星莎朗·斯通发出“四川地震是报应”的无端论调和网络里流传着“救灾帐篷被挪用”的留言时,人们又无不为他们的荒谬言论和丑陋行为强烈愤慨和群起谴责。灾难,让中华民族进发出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伟大力量。在巨大的灾害面前。凝聚着奋发向前、感天动地的民族伟力感染着中国人民。也感染着在校的大学生。他们怀着对灾区人民遭受苦难的悲悯情怀和对祖国的热爱之心,踊跃向灾区捐献资金、棉被、衣物、读物。自发到血库或医院无偿献血,甚至主动请缨到救灾前线去。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篇2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历经磨难、饱尝艰辛,砥砺出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攻坚克难、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正是一个拥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

顾伯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创造了绵延不绝、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这次特大地震是无情的,它摧毁了我们的家园,夺走了无数宝贵的生命。然而,这场灾难却进一步激发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物质生活的升华。民族精神是否高昂、振奋,同民族的物质生活条件有着密切关系,但二者之间并不完全是正比关系。在民族发展进程中,既有生产力发展较快、物质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的“顺境”,也有生产力发展较慢、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匮乏的“逆境”。不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可以激发高昂的民族精神。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伴随大庆油田开发成功而形成的大庆精神,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鼓舞当时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严重自然灾害和外部封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在近10年中,面对洪水泛滥、非典肆虐、冰冻成灾的严峻局面,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迸发出来,成为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坚强精神支柱。同样,在这次汶川大地震面前,伟大的民族精神也进一步被激发出来,并被注入崭新的时代元素,得到锤炼和升华。

目睹了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全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壮举之后,西方不少媒体发出“中国原来是这样的”感叹。其实,中国从来就是这样的。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一个十分重要、影响巨大的精神范畴就是“仁”。所谓“仁”,简单地说,就是“爱人”,就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即尊重他人,主动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仁”是人之“心”、人之“性”、人之“情”,是做人的根本“道”和基本“理”。“仁”的高级形式,就是爱国主义,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近一百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遭受了不少痛苦和屈辱。但是,中华民族何曾屈服过?在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下,中华儿女一次又一次地挺立起来。

灾难并不可怕,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战胜它。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始终傲然挺立,与恶劣自然环境顽强抗争,与外来侵略者英勇搏杀,与民族分裂势力坚决斗争……每一次危难来临,我们中华民族都能以特有的毅力与勇气,愈挫愈勇、愈摧愈坚,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不断从民族精神中汲取力量,又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这次抗震救灾斗争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次抗震救灾斗争所体现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共克时艰”、“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等精神,都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这其中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而爱国主义无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是的。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其突出表现就是爱祖国与爱人民的高度统一。

党和政府在抗震救灾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地震发生不到半小时,总书记就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两个小时后,国务院总理就飞往灾区,到一线指挥救灾工作。四川等受灾省份各级党委、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紧急行动,抢险救援、医疗卫生、群众生活安置、基础设施抢修、资金物资保障、信息等工作有序进行。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灾区,给受灾群众送去温暖和爱心。全中国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紧急行动起来,捐钱、捐物、献血,为抗灾行动出力,为灾区人民解忧。所有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

顾伯冲:人民子弟兵是这次抗震救灾斗争的主力军,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为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勇敢拼搏、不怕牺牲的可贵精神。人们常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有灾难发生的地方,一定能够看到人民子弟兵的身影。正是他们,曾经用身躯挡住江淮的滚滚洪水;也是他们,在冻雪灾害中一锹一锹地疏通了道路;还是他们,当这次更大的灾难发生时,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冲向灾区,奋战在抗灾救险的第一线,在人民利益面前充分展现了责任、爱心、关怀、真诚、勇敢、正义。这种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位书记都亲身经历了一线的抗震救灾斗争。请你们谈谈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的所感所想。

任何困难都压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因为我们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和同胞,愿意为之作出奉献与牺牲。面对特大灾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广元市委沉着应对、科学决策,多位同志不怕疲劳、连续奋战,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徒步进入重灾区;在与外界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青川县委和县政府迅速启动预案,紧急组织救援队伍投入抢险;面对一片废墟,木鱼村党支部临危不惧、冲在前面,组织村民自救,安置受灾群众;青川县人武部部长袁世聪三过家门,顾不上抢救亲人,一心救助群众;木鱼镇党委副书记赵忠兴夜以继日抢险救灾,两次晕倒在现场;东河口村党支部副书记何清宝在失去5位亲人、身体多处受伤的情况下,冒死抢救出200余名村民和学生;小学教师王跃泽和代课女教师杨雪燕拼死用身体护住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还有无数普普通通的群众在危难面前选择了坚强,奋不顾身,排危抢险,在救灾物资面前却相互谦让、彼此照顾……在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之中,都彰显着爱国情怀,诠释着民族精神。这是我们战胜灾难的强大动力、重建家园的精神支撑。

灾难发生后,总书记、总理亲临北川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这让全县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倍受鼓舞;人民和武警部队官兵始终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搜救伤员、疏散转移安置受灾群众,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人民子弟兵;医疗卫生防疫部门积极组织药品、医疗器械,救治受伤群众,他们是可敬可爱的人;各地区各部门积极组织运送生活必需品,切实解决群众困难,让我们不再感到孤单。这一切,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来自祖国各地的浓浓关爱之情。

虹口乡距汶川大地震震中仅10多公里,在这次大灾难中人财物损失惨重。经过全乡党员、干部和群众的顽强奋战,特别是来自成都市、四川省以及全国各地的人民和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医务工作者、专业救援队伍、志愿者等无数亲人的大力营救、空投、转移等,我们基本做到了将各种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每天都在发生的活生生的事实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我们党真正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的政府真正践行了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人民子弟兵和我们在一起,亿万同胞和我们在一起,整个中国是一个和衷共济、患难与共的大家庭!

多难兴邦、忧患砺党――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锤炼和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将激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明天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其战胜灾难的奋斗和未来的腾飞中得到补偿。灾难总会过去,但由此激发出的伟大民族精神却将长存,激励我们继续奋进。

的确如此。虽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洪灾、旱灾、雪灾和震灾等自然灾害不断,但是,中华儿女从来没有被压倒、从来没有被摧垮,因为在中华儿女的血脉里蕴含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积淀,在中华儿女的身上传承着伟大的民族精神!面对严峻的形势、艰巨的任务,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以愈挫愈勇、愈摧愈坚的精神和作风,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重建家园,坚决战胜这场特大自然灾害,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

中国人民从自己几千年的历史中体会到,虽然天灾令人心痛,但它却能激发出无限的精神力量,成为我们民族繁荣发展的契机。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全中国人民所展现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不但有力地纠正了某些西方人士的误解,而且更增强了全民族的团结,增强了我们前进的信心和勇气。有境外媒体评论说,“在这段痛苦时期,13亿中国人民空前地紧密地团结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前不久还有人怀疑甚至叹息“市场经济已经使中国道德滑坡,中国人丢掉了传统的民族精神”,但在这次四川的大地震中,“中华民族在面对灾难时所展示的团结、合作和奉献,是历史上少有的。”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篇3

抚今追昔,浮想联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屡经艰难困苦和外侮内辱中,不断磨砺,沉淀升华,薪火相传,孕育成了历久不衰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极其宝贵的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险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植根于华夏大地的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更加熠熠生辉。特别是在这次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同志总结提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又一辉煌篇章。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具有对内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显著标志。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蕴涵丰富,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基础。

面对汶川大地震这一巨大灾难,我们举全国之力沉着应对。国家众多的有关部门竞相在第一时间,派人的派人,拨款的拨款,调物的调物;指战员、武警部队、公安干警、预备役民兵和专业救援队伍等10多万人,争分夺秒地抢救受灾群众;食品、饮用水、药品、帐篷、防寒衣被等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的水喝、有临时住处。抗震救灾工作在短时间里开展得有力、有序、有效,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新的升华。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大地震发生后的当天下午,国务院总理就亲临危险的第一线指挥抢险救灾。随后,温总理数个日日夜夜几乎不休不眠同救援人员一道,奋斗在最前沿。温总理在救灾现场的话语仍历历在目:“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绝不会放松。”“要克服种种困难,把抗震救灾工作进行到底。”……在救灾现场,66岁的温总理声音哽咽,泪水流淌。5月16日,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国家主席飞赴四川灾区,在万米高空上指挥抗震救灾。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总理心系灾民,亲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第一线,充分表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人民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胡主席和温总理的这一举动,毋庸质疑给灾区的百姓带来了希望和活下来的勇气,带来了百倍的信心和力量,带来了无尽的安慰和温暖。胡主席和温总理对灾区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感动了中华儿女,感动了世界人民。从98抗洪到抗击非典,从抗击冰雪到抗震救灾,每一次灾难降临,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总会火山般迸发出来,中华民族的精神总会有力地体现出来。地震后的每一天,灾区的人们时刻都能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暖流;地震后的每一天,全中国的人们都把心放在了灾区,把爱献给了汶川。在震后的残垣断壁中,在震后的每一寸土地上,到处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芒,到处张扬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旗帜。

伟大的民族必须要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作支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才能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呢?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任何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不可能脱离传统。传统是在历史中形成,在人们的生活中世世代代起作用的那些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它古老可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代的人们所认同。传统不等于文化典籍,继承优秀传统绝不仅仅是对文化典籍的注释。写在书上的并不就是实有的;文化典籍中的精华并不就等于传统。继承优秀传统,就是把民族传统中的优秀的并与当代实践所契合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弘扬,使其不是停留在书本上,而是成为现实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组成部分。传统是在继承和变迁中演进的。早期的传统的影响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减弱,而新的东西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又不断地变成“旧的”,凝聚为“传统”。历史不断地把每一代人的创造变为传统,整个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突破传统又不断形成传统的过程。传统不是一尊雕像,而是一道洪流,离开源头越远,膨胀得越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继承优秀传统。这个继承当然包括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等等,都已经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丰富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则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生动体现和发扬光大,体现着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行。这是判断一种民族精神的价值以及它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一个民族不能轻视自己的传统,但也不能囿于传统、沉湎于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建设,一种创新。文化、精神的“继承”不是从钱罐中取钱,“发展”也不是往钱罐里塞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面向时代的一种创造,是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所谓时代精神,是时代的主题、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在观念上的反映。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就是要把握时代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一方面为优秀传统注入新的内容,古为今用,另一方面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进行文化创新,培育新的民族精神,推陈出新。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历史已经证明,背对时代和时代精神的民族精神无一不走向衰落,最多成为思想博物馆的标本陈列于世,而不是兴盛于世。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发挥全民族的作用,从每一个人做起。灾害发生后,所有中国人都行动起来,伸出援助之手,奉献爱心。许许多多的志愿者自发地到灾区开展服务;人民子弟兵不畏艰险、英勇奋战,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搜救生命,抢救财产,支援灾区人民群众重建美好家园,成为抗震救灾的主力军和突击队;灾区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精诚团结、奋起自救、恢复重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巨大凝聚力,向世界展示了愈挫愈奋的民族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为世界树立了榜样”,这也恰恰证明:只要每一个中国人都团结起来,昂起头、肩并肩、手牵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担当,共克时艰,就一定能够谱写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壮歌!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篇4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面对这场特大灾难,面对亟待救援的灾区人民,党中央第一时间做出救灾部署,中央领导第一时间飞赴灾区指挥抢险,数万子弟兵火速奔赴救灾第一线,数以千计的白衣天使从全国各地赶来支援,大批志愿者奔赴灾区,成千上万袋饱含手足情谊的血浆源源运抵,无数救灾物资源源不断从四面八方涌向灾区,各地机关单位、慈善基金会、普通群众、演艺界人士纷纷发起募捐,国家设立全国哀悼日,以这种庄严的方式对不幸的遇难者以部级的最高尊重,集中表达全国人民的哀伤和痛楚。这一件件一幕幕,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表现出我们党以人为本的崇高思想境界和执政理念,表现了举国上下万众一心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空前团结一致的互助精神,表现了自强、自立、顽强的拼搏精神,表现了不怕困难、排除万难、自我牺牲的精神,表现了宽厚博大的仁爱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让世人震惊,让国人震撼。这种民族精神激励着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做着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这种灾难中挺立的伟大民族精神,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

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民族精神伴随一个民族的成长而生长、积淀和更新。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昂扬向上、不懈进取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汶川地震面前,国人表现出了直面各种风险和灾害,团结一致、同舟共济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无私无畏、勇往直前,肩负起兴亡之责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崇高社会责任感。巨大的灾难让我们迅速无师自通地找到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根脉,这样的文化基因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之中,在巨大的灾难中得到了检验,经受了考验,得到了有力传承。中国的疆域处于自然灾害的频发地带,尽管经历了无数自然灾害,家园被毁坏,田地被淹没,但是,流淌在中国老百姓血液里的民族精神从未消失,反而一次又一次地鼓舞他们顽强拼搏。我们的先人凭借自强不息、仁者爱人的精神顽强地拼搏,延续着自己的血脉和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成为中华民族至今奉行的精神追求,“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成为中国人尊奉的道德信条,传播了儒家思想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箴言。中华民族将这些文明思想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发扬光大,成为不朽的精神遗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从抗洪、抗非典、抗冰雪,都是呼唤民族精神、凝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精神的生动实践。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全国人民患难与共全力支援,进一步锤炼、塑造和升华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人民群众的战斗精神和意志在与灾害的奋力抗争中愈发坚强,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崇高品格,看到了源自民族灵魂深处的强大凝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彰显这种民族精神的广阔平台。关键时刻,正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在它的推动下,人力、物力、财力,责任义务、人间真爱、肝胆情义,就像“变形金刚”一样迅速组装起来,形成一个具有高效决策、协调、执行和调度能力的应急指挥平台,及时化解了一个又一个危机。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综合国力的丰厚积累,为民族精神的彰显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面对突发灾难,国家可以迅速调拨大批资金用于救灾,人民的爱心可以得到充分的表达,富裕的人组织车队给无家可归者送水、送药、送食品。献血的人排起长队,个人和企业捐款总额高达数百亿。大批志愿者赶赴灾区救助灾区群众,许许多多的农民兄弟将自家种的蔬菜运往灾区。这些都源于我们不断发展壮大的国家经济实力。日益壮大的民族企业、日渐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有能力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出这种民族精神。经济的增长可以使我们成为经济上的大国,但只有伟大的民族精神所产生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使我们成为真正的强国。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发扬民族精神的力量源泉。历史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成功带领中华民族摆脱了百年屈辱的历史,也成功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伟大复兴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最好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适应时展的要求,继承和发扬了救人忧患、助人为乐的民族传统美德。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中央的迅速反应、坚强领导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极大地鼓舞、凝聚和激发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意志和信心。基层党组织和每一个党员的作用都得到充分展现,一个党组织就是一座坚强堡垒,一名干部就是一个工作标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战斗旗帜。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广大灾区群众在废墟中,与死神顽强拼搏,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他们坚信党和政府不会忘记他们、不会放弃他们,表现出对党和政府无限信任。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我们注意到灾区群众面对瞬间从小康生活到一贫如洗的变故没有发生非理性的行为,震区社会面对如此惨状没有出现不安与动荡。而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以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负责。人民群众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党和政府不会不管我们;党和政府也有自己的精神信念:是人民在养育我们,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是这两种精神的完美结合,为党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做出了最好的诠释,锻造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以抗震救灾中彰显的民族精神提升国民的整体精神境界。抗震救灾的大会战,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这是一次普及全民,最生动、最真实、最具说服力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我们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了中华民族必定振兴的信心。这是平时课堂上、书本里难以得到的。灾区的受灾群众,一线的救灾人员,以及全国各族人民,都从中深受教育。总书记强调,在新形势下,要更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就是满足精神需求、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的生动教材。伟大民族精神不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不仅存在于理念中,而且存在于生活中;不仅存在于英雄人物中,而且存在于普通群众中。广大人民群众亲身参与和体验了这场抗灾救灾斗争,他们就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实践者和创造者。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有了民族精神,一个国家就能挺起脊梁,不为任何困难和灾难所压倒。这样的精神财富,是鲜活的、真切的,也是说服力更大、效果更好的。特别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经历了这场灾难,经受了一次考验,心灵得到了洗礼,思想得到了升华,更懂得了如何为人民工作。我们要把抗震救灾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最新结晶,用这种精神鼓舞人心、教育国人,凝聚力量,再铸民族之魂,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强大的内在动力。(作者:仁青加)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篇5

我们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把两种社会制度的表层现象简单加以类比的结果,而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刻分析得出的科学结论。

气壮山河的生命大救援,激情满怀的灾后大重建,迸发出世所罕见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在sars病毒面前,在雪灾面前,在空前的汶川地震,玉树面前,中华民族迸发出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使整个世界都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越性。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为着共同利益团结奋斗的精神境界。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在繁重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中国***、人民军队、全国各族人民把爱国主义与公民责任紧密结合起来,把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热爱之情化作迅疾有力的行动,爱国热情空前高涨,爱国力量迅速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又一次焕发出绚烂的光彩。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出现在最前线组织指挥,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冲锋在前,一队队子弟兵、一支支医疗队、一批批志愿者不断涌向灾区,大量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向灾区运送,一幕幕冒险营救、募捐献血场面感人至深。一时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我们与你同在”、“我们都是汶川人”,成为震撼神州的强音。大地震刚过一周,灾后恢复重建就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全国各地对口援建大潮竞相在灾区展开,对口援建的地区和单位不仅资金到位,而且夜以继日加快建设。全国人民纷纷解囊支援灾区恢复重建,以各种方式表达对灾区的支持。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起了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才出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局面,才创造出了震撼世界的人间奇迹,才创造了“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的感动。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民族品格。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吃苦耐劳不畏牺牲的优良品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这种精神特质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并在这场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中集中地表现出来。抗灾抢险中,英勇的中国人民毫无畏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人民军队冲锋陷阵,白衣战士舍生忘死,灾区群众奋起自救。灾后重建中,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迎难而上,全国上下大力弘扬抗灾救灾精神,集全国之力支援灾区恢复重建,灾区广大人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重建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军队、中国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生死较量不退缩,千难万险不放弃,巨大困难不低头,在灾难中奋发,在废墟上崛起。这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升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的新成果。

透明公开、勇于创新,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民主开放、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结晶,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也得到充充分体现。在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整个过程中,抢险工作紧张有序,重建规划科学合理;赈灾款物公开监督,资金管理制度严密;思想政治工作深入细致,心理疏导周到入微;信息传播方式创新,舆论引导及时有效,书写了人类救灾史的全新篇章。这折射出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新变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敢于和善于创新的时代风貌。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产生的强大威力。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篇6

1.利用德育课等途径组织中小学生学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事迹,积极参与“学英雄少年,为奥运添彩,做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活动。中央文明办已组织编写《英雄少年》一书,将于秋季开学前发往各地中小学校,并将有关内容挂至教育部网站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上,供中小学生学习使用。

2.组织中小学生观看《“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光碟。颁奖晚会光碟已由、中央文明办赠送全国中小学校,并在全国各新华书店公开发行。

3.集中组织中小学生撰写感言评论、心得体会,积极参加有关媒体开展的征文活动。光明日报、中国少年报已开设“学习英雄少年,做有道德的人”专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开设“学习英雄少年,做有道德的人”专栏,中国文明网、新华网、央视网、中青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悠视网、腾讯网等网站开设“学习英雄少年,做有道德的人”专题,集中刊播刊登未成年人、家长、教师的感言评论和征文。

4.组织中小学生开展送温暖、献爱心“三个一”活动,通过写一封慰问信和爱心卡、赠一件文具、寄一本好书等形式,为灾区的少年儿童提供帮助,送去关怀和祝福。

5.利用学校墙报、板报、广播站、电视台、网络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事迹,阐释抗震救灾精神,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6.通过组织班会、团会、队会,开展演讲、征文比赛、成人宣誓等活动,辅导讲解英雄少年先进事迹和抗震救灾精神,运用绘画、音乐、舞蹈等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歌颂英雄少年优秀品德,使学习英雄少年事迹、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过程,成为中小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各地和有关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围绕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开展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

二、活动内容

让全国中小学生在了解“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事迹的基础上,认识到在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坚强勇敢、团结互助、乐观向上”的品德是当代中小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当代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应该具有的宝贵品质。引导中小学生学习“坚强勇敢”的品德,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不惧怕,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学习“团结互助”的品德,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服务集体;学习“乐观向上”的品德,努力在各种环境下,坚定对生活、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让全国中小学生了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不屈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感受抗震救灾精神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就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引导中小学生体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和人民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体会“不畏艰险、不屈不挠”是中国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培养自己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大无畏精神;体会“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是对人民的高度关注、对科学的高度尊重,珍爱生命,热爱科学,勤奋学习,追求真知。

三、活动要求

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宣传部、文明办、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共同组织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协调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单位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及时向中小学校进行部署。中小学校要在开学典礼或第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活动中启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

各级宣传部要协调新闻媒体,把“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列入宣传报道计划,及时报道活动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实效,通过生动多样的形式宣传先进典型和特色活动,为推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深入发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各级文明办要把“学英雄少年,做有道德的人”活动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以英雄少年为榜样,弘扬民族精神,增强道德意识,践行道德规范,树立良好道德风尚,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篇7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主持。

怀仁堂后花园里青松挺拔,绿草如茵。座谈会前,等中央领导同志来到这里,亲切会见受到表彰的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和被追授为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的亲属代表。

座谈会上,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县长经大忠、某部92分队排长牛玉新、四川省都江堰市向峨乡党委书记罗鸿亮、四川省汶川县银杏乡沙坪关村党支部书记龙德强、甘肃省陇南市文县范坝乡初级中学校长许伟、陕西省公安消防总队参谋长李程航、四川省彭州市公安局政工监督室民警蒋敏、武警水电第九支队四中队党支部书记张小河、江苏省赴四川抗震救灾医疗卫生救援队临时党委书记胡晓抒先后发言。大家结合抗震救灾斗争中的难忘经历,畅谈了参加抗震救灾的体会,表达了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继续团结带领群众恢复生产、重建美好家园、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的坚定决心。

在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党中央召开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7周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代表党中央,向出席今天座谈会的各位代表,向受到表彰的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全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致以节日的问候。

强调,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87年,是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繁荣和中国人民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87年,是推动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不断实现历史性进步的87年,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顽强奋进的87年。87年来,一批又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涌现出来,他们以崇高的精神、无私的奉献、一流的业绩为党和人民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党旗增添了光彩。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抗震救灾斗争中的英勇表现,为我们党87年的光辉历史书写了新的篇章。

指出,抗震救灾斗争能够迅速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党的坚强领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各级党委快速反应、果断决策、有力指挥,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参加抗震救灾的基层党组织紧急动员、迅速行动、有力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参加抗震救灾的各级干部挺身而出、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参加抗震救灾的广大共产党员舍生忘死、无私无畏、勇往直前,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全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共渡难关,充分发扬了全国一盘棋的大团结大协作精神。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引领和带动下,从城市到乡村、从厂矿到部队、从街道到学校,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险阻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汇聚成全民族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

强调,抗震救灾斗争直接检验了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直接检验了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实践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中华民族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历经曲折而愈挫愈勇,饱受磨难而自强不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团结各方渡难关;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战斗力,能够应对各种风险考验、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对党充满忠诚,对人民充满感情,对事业充满责任。

指出,多难兴邦,多难砺党。联系87年来党的建设的实践,总结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抗震救灾斗争中的表现和作用,从中可以得到许多重要启示。必须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把教育全党坚定不移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建设的核心价值;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培养造就干部,始终把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必须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始终把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必须坚持共产党员的党员意识,始终把保持和发展党员的先进性作为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

强调,当前,抗震救灾工作进入安置受灾群众和恢复重建阶段,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进入关键时期。各级党委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对当前党的建设工作提出3点要求。一是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组织好、开展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地震灾区各试点单位要把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具体的实践,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实际行动和成效检验试点工作成效。二是要坚持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建设,把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要认真总结和运用抗震救灾斗争中强化党组织功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各级党组织要格外关心和爱护灾区基层党员、干部,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做好工作。承担对口支援任务地区的党组织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帮助灾区群众早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三是要在全党大力发扬抗震救灾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继承优良传统、牢记根本宗旨、心系人民群众,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总结和运用抗震救灾斗争中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成功经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提高团结带领群众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能力。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在主持座谈会时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党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情况,精辟揭示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深刻总结了抗震救灾斗争中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作用给我们提供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对于进一步做好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出席座谈会的领导同志还有:回良玉、刘云山、李源潮、郭伯雄、何勇、令计划、王沪宁、马凯、孟建柱。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篇8

一、就像历史上每次伟大民族精神的展现都有全民族和全民性一样,这次抗震救灾中展示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全民族和全民性的特点尤为鲜明,即使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和平年代更是少见的。

共和国的领袖们:他们冒着余震,踩着瓦砾碎石,走过残垣断壁,身临摇摇欲倾的危楼,站在仍潜藏危险的废墟上;他们那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指挥若定的神态,慈祥亲民的形象,坚定刚毅的声音;特别是他们作为最高统帅那运筹帷幄,临危不乱,果断决策,坚强领导,强有力组织,使整个抗震救灾进行得有力有序有效。他们既是伟大民族精神的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更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倡导者、组织者和灵魂核心。

灾区的人们:张开双臂死死护着桌下四个学生的那位老师,临死还护着几个月大的婴儿并发出“妈妈爱你”短信的那位母亲,无数个如此感人的瞬间足以感动天地;坚持、坚持、再坚持,不断创造生命奇迹的那些从钢筋水泥下救出来的顽强的生存者;从灾区的省委书记、省长泪流满面,到灾区基层干部党员那牺牲亲人仍忘我抢险的感人典型;从灾区百姓那知遇感恩,到地震刚过十余天就在那割麦插秧的勤劳朴实的灾民,他们是受难者,同时也是伟大民族精神的传递者。

人民子弟兵、医护人员、新闻记者、志愿者等群体:80多位将军带领的11万人民子弟兵,征服了一个个难以想像的困难和危险,他们那视死如归、亲民如子、大智大勇的高大形象,他们表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4万多名医护人员紧急救治几十万伤员,他们临危不惧,日以继夜,救死扶伤,把无数个生命从死亡线上救回来,为灾民牢牢筑起第二道生命保障线;新闻记者经历着生死考验,在第一时间把灾情事实和抢险感人画面告诉给世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开放和透明;超过20万的志愿者,以最快的时间从四面八方千里驰援灾区,他们那主动、无私、自觉、自愿汇合成了博大之爱。正是这些英雄群体让伟大的民族精神显得如此光彩耀眼。

全国人民: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13亿人的眼泪流在一起,13亿人的爱心同时涌动,13亿人的援手一齐伸出,13亿人共同在行动;一台“爱的奉献”文艺晚会就能募捐到15亿多善款,一项“特殊党费”的号召就有近20亿数额的交纳,一个献血的呼吁竟然造成交通堵塞;一位一次捐款可超一亿元的商人,一位堂堂男子在灾区回来的机场大厅可以泣不成声,一位年逾60岁的乞丐把乞讨来的零钱换成百元钞票塞进募捐箱。正是这些无数的普通人,成为凝聚和展现伟大民族精神的主体,成为升华和拓展伟大民族精神的推动者。

二、这次抗震救灾中迸发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对传统民族精神的一次继承和弘扬,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次集中的凝聚和展现,更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一次新的拓展和推动。

不屈不挠、顽强前行的精神:在山崩地裂、人亡家毁的巨大灾难面前,灾区人民显得如此顽强、镇定、自信、坚韧;在余震危险随时袭来的抢险现场,十几万救援队伍表现出来的那种无畏、英勇、刚毅、执着;在巨大悲伤、哀思奔涌的时间里,中华大地上始终回荡着挺住、坚强、不哭、加油、前行的强音,凝聚起我们民族的那种历经磨难,百折不挠,决不屈服,顽强前行的伟大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任何灾难都压不垮,任何困难都能战胜,推动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砥砺奋进,迎来伟大复兴的到来。

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我们民族历来就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精神。这次抗震救灾更是把这一伟大民族精神推至更高更新的境界。这些天里,华夏大地上悲伤的泪珠与感动的泪花交织在一起,整个中国深深沉浸于巨大悲哀和无疆大爱之中,悲痛弥漫的镜头同爱心涌动的画面极大地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大悲大爱,像两股溪流在整个中国人的心灵里涌动流淌。共同家园把灾区与全国紧密相连,我们在一起让全国人民守望相助。在巨大灾难面前,中国人表现出来的空前大团结,爱心援助像火山迸发,挚爱真情似暖流流淌,让世界感动和感叹。

尊重生命、人性挺立的精神:始终把人的生命视为至高无上,“救人是重中之重”,“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百倍努力”,以国民的生命危机为国家的最高危机,以国民的生命尊严为国家的最高尊严,以整个国家的力量去拯救一个一个具体的普普通通的生命;国家用最高的祭奠仪式向罹难同胞告别,巨大的悲伤弥漫着中国,全民哀悼祈祷汇聚成大悲大哀大祭;新闻报道前所未有的快速、公开、透明,既是对抢救生命的尊重,也是我们充满自信的表现,这些都昭示了党和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是人性光辉的闪耀和生命尊严的彰显。这次抗震救灾体现出来的尊重生命、人性挺立的精神,无疑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一次拓展和推动,必将为伟大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内容和生机。

公民品格、国民意识的精神:当国家受灾、同胞有难,亿万国人在现代层面上的公民品格和国民意识的精神被勃然唤醒。几十万志愿者日夜兼程驰援灾区,亿万人民心系苍生的大爱无疆,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乐善好施、乐于助人的意义范畴,注入了现代意义的公民精神和国民意识,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公民精神的成长和现代国民意识的重塑。这种新成长起来的仁爱、包容、责任的现代公民精神和国民意识,无疑拓展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疆界,使我们伟大民族精神在新境界中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三、正如在历史长河中,每次伟大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迸发,都会极大地推动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样,这次抗震救灾中再现和拓展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今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空里,必将会带来长期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灾难无疑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伤害和损失,但同时灾难本身也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没有一个民族的复兴之路是一帆风顺的。一个民族只有善于从灾难中学习,才能得到更快发展和强盛起来。这或许也就是我们老祖宗所讲的“多难兴邦”的道理吧。这次抗震救灾,确实让我们学到了不少新东西。就拿如何应对和处置重大突发性事件来说,第一时间公布信息,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开放国际救援队进入灾区,设立哀悼日降半旗祭奠平民,让民间力量、国际援助、各种媒体争相进入,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对媒体、社会和世界的全面开放,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又有了新的进步。有媒体称,这是执政理念全面刷新的拐点,是中国全面融入现代文明的拐点。特别是这次伟

大民族精神的集中再现和新的拓展,必将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这次巨大灾难的补偿。

这次抗震救灾显示出来的一切,特别是这次凝聚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必将作为人类的共同记忆,永远留存在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生命里。这次抗震救灾留给我们很多新的东西,也会给我们留下很多的思考,肯定也会改变我们很多东西。这次抗震救灾能够如此迅速有效展开,与我们改革开放30年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密不可分,让我们对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次伟大民族精神的迸发,对这些年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负面的东西,无疑是一次有力的涤荡,更是对人们心灵的一次极大震撼,是对人们价值观的一次极好的教育,进而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平时是否对物质的东西看得太重了点?我们对国家、民族、社会、人民的公民责任和国民意识是否有足够的承担?我们有必要这样看重和追求金钱、权力、官位和个人利益吗?与他人、社会打交道是否可以多宽容点而不必太斤斤计较呢?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人生主要价值取向是什么?我们应该思索点什么,我们应该改变点什么,我们更应该去做点什么?

抗震救灾中凝聚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它让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知道了如何共同面对巨大的灾难,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巨大挑战。这次巨大灾难,我们都走过来了。在今后任何灾难和困难面前,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惧怕的,还有什么应对不了的。特别是80后、90后的青年人,他们几乎没有经历过比较大的灾难和困难,社会对这代在享受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总不太放心。但这次巨大灾难,让他们看到了,让他们感受到了,并让他们经历了。尤为感人的是,他们在十几万抢险人员队伍中,在几十万、几百万志愿者行列里,在亿万网民热议中,在13亿挚爱真情的援手里,都有出色的表现。他们也是这次伟大民族精神凝聚和迸发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相信,他们会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抗震救灾中凝聚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出长期的、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这正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希望所在。

上一篇:计算机技术平面设计范文 下一篇:网络广告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