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考古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18 16:56:17

对考古的认识

对考古的认识篇1

关键词:考古 大众传播 媒介选择

从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对仰韶遗址的发掘和发现仰韶文化到现在,中国现代考古学已经走过了近一百年的历史取得了长足进步。对于大众来说,考古学仍然是比较冷门的学科。

对于考古学,社会上的认识情况呈橄榄型分布:少部分人对考古知之甚少甚至于完全不了解;一部分人对于考古的认识多是通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得来的,这些充满艺术色彩的作品又为考古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部分人对于考古活动充满了好奇却也缺乏了科学客观看待问题的态度,这部分人所占的比重较大;还有一小部分人,他们是专门从事考古活动或是从事与考古相关的活动,这部分人能够科学的认识考古学,并且对于一些考古发现也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因此这部分人的文章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是这类文章专业性较强,语言也相对比较晦涩,难以进行广泛传播。因此,若要使考古学知识得到普及,使大众可以科学的认识和了解考古学,就需要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它特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在当下这样一个注重对外传播的大环境中,任何一种事物的普及都需要借助媒介的力量,因此,要使考古学得到普及,使大众可以科学的认识和了解考古学,就需要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大众媒介将考古活动和考古成果传播给公众,实现社会共享。

一.报纸和杂志对于考古学传播的影响

报纸和杂志作为最早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介,因其廉价易得的性质,一直拥有着大量的读者群。其优特点有三:第一,记录性好,便于使读者反复阅读,深入研究,并作为资料长期保存;第二,便于读者随时随地阅读;第三,报纸作为最早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介,直到现在仍是最具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大众传播媒介,但是报纸对于受众有着文化水平的要求,不能做到面向所有受众进行传播,这是它的局限性。在考古领域内有一些专业性的期刊,如:《考古》、《文物》和《考古学报》等,这些刊物的内容学术性、科学性和专业性较强,但是这类刊物一般不为大众所知,而且这类刊物中的文章内容也较为深奥,不易被普通人所理解,这也造成了它们的传播面较窄。由此,我们会发现在考古学的领域内缺乏向大众进行推广的期刊这也是对考古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挑战:如何将复杂抽象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具体化,如何使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具有可读性、趣味性,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求考古工作者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更是在强调传媒工作者知识面的要更加宽泛化,专业化。

而且,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传媒行业似乎已经达到饱和了。但是,仔细分析就不难得出,尽管学习传媒的人越来越多,可是多为“通才”,少有“专才”,因为新闻专业作为是一门偏重于技术的专业,学生在学习时更注重新闻的写作,评论等较为实用的部分,缺乏了对于其他专业的学习,从而出现了新闻专业的学生有着较高的写作水平,缺乏对于某一种学术性或者研究性学科的深入理解。导致新闻专业的学生在传媒行业中的竞争力并不大,在传媒行业中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同样要做经济板块,报社会更愿意录取经济专业的学生而不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因为学习经济的学生更具有专业素养,可以更好的解决上述问题。考古也是如此,作为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科学,考古学不仅需要专业的考古工作者,也需要具备考古素养的传媒工作者帮助他们将考古活动中存在的复杂抽象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具体化,将晦涩难懂的考古理论知识变得更具有可读性、趣味性,扩大受众群,实现考古学的普及。

二.广播和电视媒介对考古学传播的影响。

1.广播节目对考古学传播的影响

与电视报道相比,广播无法带给人直观的视觉感受,需要播音员在广播过程中对文物进行大量的外貌形容,但是“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每个人播音员所描述的文物在脑中又会有各种不同的形象,这样一来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失真,所以,通过广播对考古活动或文物进行深度细致的报道并不是最合适的方式。但是,广播又有着自己的优势:第一,广播所覆盖的范围更广,对于受众的文化水平几乎没有任何要求,更加便与普及;第二,广播可以最大限度的解放人们的双手和双眼,它可以作为人们工作或开车时的背景音出现,但也因为这个特点,广播不能做到深刻化,所以广播更适合传播一些时效性强并具有突发性性质的考古发现活动。

2.电视节目对考古学传播的影响

电视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基于这个特点,怎样设置的节目才可以更好地对考古学进行普及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考古节目以专题片、现场直播、综艺节目、新闻报道、古物介绍等为五种基本的节目类型。其中,综艺性质的考古节目多以竞猜古董的价格或真假的鉴宝节目为主,这真实的考古学相距甚远也背离了考古研究的目的。因此,我们不将鉴宝类节目列入其中。

对考古的认识篇2

关键词:考古社团中学历史作用实践

1当下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重视程度的严重不足

中华民族五年多年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如今的社会,这些文化底蕴是国家的珍宝。只有重视文化,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观。由于主流科目重要,很多学生都忽视了历史学习所带来的深远意义。学生不堪负重,加上历史学科评价过于单一与片面,导致学生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主流科目的学习上,严重忽视了历史学习。学生不能通过历史来看当今,也无法从历史的惨痛中汲取教训,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现代社会人类生活水平普遍较好,学生从小衣食无忧,难以体会老一辈经过艰苦奋斗才换来的和平年代。正因如此,教师的责任反正更大,更要肩负其对学生历史教学,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任。

1.2学生学习缺乏兴趣

对于历史的了解本就枯燥乏味,很多学生为此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加上老师教条式的学习,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老师,而老师的评测方式也相对简单,这样导致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只是将课本的知识转移到黑板上而已,枯燥的教学以及其他科目的繁重压力,学生只好望洋兴叹。

1.3学生主体地位较弱

如今中学历史教学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导学生来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学生不能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离开教师就难以捕获知识,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相应下降。长期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符合当今社会条件下学生对于学习能力的提升。只有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排在第一位才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学生也只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才能得以大的进步。教师应该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把学生当作学习的参与者,积极鼓励他们,才能让他们在课堂的几十分钟里得到有效的学习。

1.4教师对考古资源知识的缺漏

大多数历史老师所学的专业知识均与历史相关,但是教师们大多数未曾了解过考古或者辅修过考古类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们在就职之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基本上由个人来猜想和不断的实验得来,并没有经过相关的专业培训。教师们对考古专业的相关知识了解得并不多,而网络上大量的相关知识让教师难以汲取适合自己的养分,同时真假难辨也让教师有一丝忧虑。但是如果缺乏相关知识来支撑,教师很难活学活用这些相关知识,也无从给学生进行知识拓展以此来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应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才能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课堂上游刃有余。

2考古社团对中学历史教学的积极意义

2.1教师考古资源知识的补充

考古社团所研究出的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学历史教学知识,还提供了很多新鲜有益的历史观点。以往传统的历史教学知识简单的传授历史事件,将每个历史的结点和历史的结论硬生生塞给学生。那么现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来为学生进行讲解,例如一些关于古代的历史,涉及大量历史文物或是历史古迹。而考古社团则可以提供非常全面的一手资料,这样深入的学习更能清楚的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古代社会的生活面貌。以静描虚,不仅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想象力和体验感,还可以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以便学生的思维发散。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时代变迁的不同,还达到了教学育人的目的。

2.2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突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中学历史教学完全可以将考古文化与历史文化相互结合,通过正确运用考古知识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考古社团的组建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荣誉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长。团队的组建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考古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比如在古代知识上,课本上很多知识文字简单说明或者以图文的形式粗略介绍,那么老师则可以根据已有的考古知识对其进行知识的延伸,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教材以外的历史知识,也有利于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

2.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和爱国情怀

中学生年纪尚小,自身的价值观和情感认知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这个年龄的学生正是情感认知和价值观成形的模糊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不良的思想和做出不文明的行为,这对中学生价值观和情感认知的形成非常不利,这便需要教师多加关注和引导。中学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考古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导,引导学生在成长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认知。不仅如此,通过对考古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五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多少经久不衰的岁月,无数次山河破碎的情况,老一辈都没有放弃,艰苦奋斗,用鲜血铸就了和平的未来。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解,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深一步的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以及长期积累下来的人类文明来增加他们对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中学生要肩负起创建新时代的责任,这也是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前提。

3考古社团与中学历史教学相互融合的必然性

3.1考古社团目前的现状

我国在属于公共考古领域的中学生考古社团建设方面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目前毕竟已经开始了初步的尝试。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及公共考古与艺术中心等机构支持下,目前全国共有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学成立近百家中学生历史考古社团。我校的“江淮名都”考古社作为扬州地区第一家中学生考古社团也于2017年12月30日应运而生。除此之外,在全国设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网络对考古学进行宣传和科普。但总体而言,考古教育在我国目前仍处于婴幼儿阶段,没有完整的机制和系统的教学手段。

3.2加强考古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以来,各行业竞争的越来越激烈,这些竞争主要来源于互联网科技,而互联网科技的竞争核心在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对人才提出了巨大了挑战同时也迎来了许多机遇,这就对人才的培养提出的新的要求,新时代的人才要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进步和学习。这无疑是对传统的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学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考古知识的增加更加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对当前教学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考古社团的探究和发现每年都能带来不同的文化知识,不断地探索历史,又与历史相互印证或不断更新历史中所存在的错误。随着考古社团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古代历史上许多不清楚的认识,极大的还原了古代人民的生活面貌,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3.3考古知识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历史文献所记载的历史文本都是死的,历史不能重新上演,所以中学历史教学显得枯燥乏味。那么如何让历史重现眼前?答案要在考古中追寻。可以在考古知识中追寻它从哪里来,它的发展过程以及它在当今社会的表现形式等等。比如货币,从春秋战国的制造到如今的纸币;再比如刀铲锄头,经历多年变化微乎其微。诸如此类都可以将历史变活。曾经有研究者进行过调查,发现在最不喜欢的科目里面,历史是排在第一位的。这不得不引人深思。历史课程本应该是鲜活的故事,却成了令学生厌恶的课程。只有将考古知识和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整合,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才是打破传统教学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优势,整理和梳理考古资料,将它们合理的运用到日常课堂当中,在教学中多注重观察学生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侧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4结语

对考古的认识篇3

关键词:高考历史;复习重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119

古代中华文明灿烂辉煌,显耀世界,不仅有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典科技,而且还有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艺术。学习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不仅可以了解辉煌的中华文化,感悟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还可透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思想的变迁。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是历年高考试题常考考点。对于高三同学来说,掌握对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化专题复习的方法、明确复习的重点与注意的问题是提高复习效率与高考成绩的关键。结合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解读和备考体会,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建议,以与各位同仁共享,希望能给高三同学一些帮助。

一、把握命题方向,明确复习重点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专题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 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主,集中考查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竹简和印刷术产生的时间与历史作用,如2012年福建卷13题、上海卷13题、江苏卷3题,其次2012年北京卷40题考查中西地图的绘制,对其他科技成就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原因、产生过程及与西方自然科学的比较考查较少;2. 艺术――集中考查书法、绘画和京剧艺术,侧重于书法五种字体和山水花鸟画、文人画的特点以及京剧艺术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如2012年安徽卷12题、山东卷6、9、73题,2011年安徽卷13题等,对其他的音乐、舞蹈等艺术考查较少。3. 文学――集中于《诗经》和宋元明清的词曲小说,如2012年课标全国卷25题、江苏卷1题、2010年广东卷38(1)题等对汉赋、唐诗等文学形式考查较少,侧重考查古代各个时代的主流文学形式的特点及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根据对高考试题的解析结合课标教学目标、高考考纲要求,在备考复习中我们要明确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突破。在复习古代中国科技这一部分时,(1)从内容来看要重点掌握四大发明及与古代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天文历法、农学的成就;(2)从高考试题对科技的考查的目标方面来说侧重于对重要发明产生的时间的记忆和四大发明的作用的理解分析。由于科技与当今社会一些热点有着紧密联系,因此还需对古代科技发展特征的归纳概括、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科技发展的比较分析引起重视。当今社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主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此对古代科技成就、发展特征和中西科技比较的考查可以形成科技对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和显现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同时通过对这些科技的比较分析能促进学生引发对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思考,积极投身于中国科技发展的时代潮流中。

对中国古代艺术这一专题的复习要重点突破书法(篆、隶、楷、行、草书)、绘画、京剧的发展脉络和各自的艺术特点,适当分析一些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来理解作品产生的原因(尤其以文人画为重点)。在古代文学方面,备考复习首先理清各个时代的主流文学形式的演变和特点,理解分析其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反映的思想内容。高考考查的意图除了基本知识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思想情感的形成与培养。因为学习古代文学艺术不仅有着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与人文精神,增强美感享受,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高考试题的考查就注重文学艺术作品的思想性(时代性)和文学艺术特点。但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我们首先要强调探究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联系,理解文学艺术作品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实际和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精神需求,其次要了解其文学艺术特点能够对一些作品的流派风格做出判断。因为历史学习毕竟不是文学艺术欣赏,各有侧重,因此在复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把握重心的策略。

二、以理论指导加强理解,总结规律认识

高考考查的内容除了基本史实外,还包括一些历史理论。历史理论是帮助准确理解史实的武器。科技文化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较多考查了各自不同文学艺术反映特定社会现实,从能力要求来看不仅是基本史实的掌握,还有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理论的应用。在分析文化发展的背景时要运用这一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认识一些文化现象所反映的社会本质。如2012年课标全国卷25题对白蛇传这一民间传说故事的考查在于让学生了解这一故事反映的市民的的价值取向(思想上对“自由、正义”的诉求),要求学生运用这一理论透过现象看本质――宋代对人们的道德约束的加强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市民队伍发展产生的思想诉求。

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因此我们要从继承与发展关系的角度去理清古代中国文化发展脉络。各代文化是在继承前代文化成就基础上得到发展。通过对古代文化的复习,我们要进一步理解清楚各个时代文化的特色和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的现实背景。在古代文化发展中,汉赋与楚辞、小说与传奇、话本之间都有继承和发展关系。在搞清楚古代各个时代间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实际,就能够更好的继承传统文化并创新发展。

学习历史是为了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与规律,因此在历史学习中我们要多总结一些规律认识。对历史规律认识的总结是要在对史实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得出。在复习古代中国科技文化专题时首先要掌握文化发展成就,然后对一些文化现象比较分析和提炼历史概念归纳出规律认识,形成对古代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整体认知。在科技发展方面,重要的规律认识有:古代中国科技实用性强,直接服务于社会生产与生活;注重经验忽视理论探究,重视自然现象的记载忽视对自然规律的探讨;由长期先进到落后与西方自然科学。在文学艺术这一部分,可以总结出的规律认识:文学发展逐渐市民化,文化重心下移;艺术发展要求文化素质综合化加强,形式内容敢于创新突破传统。

对考古的认识篇4

[关键词]农业考古;事实推定;证明标准;结论

[作者简介]孙春祥(1965―),男,河南偃师人,法学硕士,律师,郑州牧专讲师。(河南郑州450011)

农业考古中结论最终得出的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所谓直接方式是指存在满足证明标准的直接证据,可以直接得出考古结论的证明方式。直接证据是指能够直接证明待证考古事实存在与否的证据。所谓间接方式是只存在间接证据的情况下符合有关考古证明标准的证明方式。在农业考古中,在无必然性的直接证据证明待证事实的情况下,通过或然性的间接证据所确证的事实与待证事实间的关联性,由学者依据逻辑判断和经验法则对待证事实进行“假定性”认定的活动就是考古的事实推定。事实推定属不属于间接的方式要看考古的证明标准体系的确定。

一、两元的考古的证明标准

考古的证明标准应是两元的。小的容易的证明对象要采取“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即100%的证明标准,大的目前技术状况难以证明的要采用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

“确实、充分证明标准”的不合理性。近几年来证明标准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这场学术论战的焦点之一就是到底是应当坚持“客观真实”标准还是应当坚持“法律真实”标准。持“法律真实说”的学者们认为:“客观真实说”在理论上具有抽象性,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和主观的影响,实际上往往难以实现;在实践上具有笼统性,操作性差等缺陷,不能真正解决诉讼证明中的问题,因而提出了“法律真实说”并取而代之。客观真实和法律真实的辩论使我们看到了法官认识案件事实的程序性、认识能力的有限性、法官主观判断的决定性等特征,看到了“确实、充分证明标准”的不合理性。证明标准作为主观认识的结果均体现一定实质意义上的盖然性,无法实现百分之百的客观真实。

马列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也是我国考古工作的理论基础。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是完全可以认识的,在考古结论的得出上不能满足于接近真实,必须“确实充分”,才能经起实践的考验。但是,人类思维中的选择受到主体的思维结构、思维定势、价值取向以及情感、意志和兴趣等多方面、多因素的影响。主体思维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取舍和加工制作必须通过“建构”或“重构”这一环节,才能实现主体以观念形式反映客体的要求。也就是说认识运动具有中介性、复杂性和辨证性。再加上客观条件的制约,决定了多数的考古工作要达到必须确实充分,难度非常大。许多学者的论文中不可避免地使用了推测、推断、推定的词语。虽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可以达到真理性的结论。但在认识的某一个环节上,可能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会密切地交织在一起。我们不能忽略考古工作也有阶段性,技术的有限性和复杂性。所以,“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的借鉴对阶段性的研究的评价是必须的。

二、推定不是科学的证明方式

1、推定和考古的证明标准

推定的概念,按照金山词霸的解释是指“推测判定”。《美国统一商法典》第1―201条第31款规定:“推定或假设是指事实的审理者必须发现该推定事实的存在,除非提出对该推定不存在予以认定的证据。”(1)美国《加州证据法典》第600条规定“推定是一种事实的假定,即法律要求从另一事实或事实组中得出或在诉讼中加以确认。”(2)所谓推定是指当两个事物或两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存在一般与个别、常规与例外两种情形时,根据择优原则,将其中的一般逻辑关系、常规逻辑关系确定为他们之间的正常逻辑关系的一种行为或结果。(3)把一般逻辑关系、常规逻辑关系确定为正常逻辑关系的一种行为或结果的推定不符合“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更不符合“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如果采用推定进行科学的考古研究,那么得出的结论是不符合逻辑的,不科学的。因此,在农业考古结论得出应排除事实推定的使用。

2、推定的逻辑分析

在事实推定中,已经知道的事实是基础事实,待证明的事实是推定事实。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基础事实和推定事实之间的关系应当说只有五种。如果用A表示某一事物或一组事物,用B表示另一事物或一组事物,A和B在逻辑上不外乎以下五种逻辑关系:(1)等值逻辑关系,表明两事物必须同时存在或同时不存在。(2)蕴涵逻辑关系,这表明A事物是B事物的充分条件。(3)逆蕴涵逻辑关系,表明A事物是B事物的必要条件。(4)或然逻辑关系。即当A事物存在时,B事物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5)矛盾逻辑关系。即当A事物存在时,B事物一定不存在;当B事物存在时,A事物一定不存在。由于必然的逻辑联系相对应的证明方法是直接的证明方法和间接的证明方法(这里的间接方法所达到的证明标准是确实、充分,符合必然联系的要求)。只有或然联系和推定密切相关。

或然逻辑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当A事物存在时,B事物存在的概率大于B事物不存在的概率,此时,A事物存在是B事物存在的近似充分条件。二是当A事物存在时,B事物存在的概率与B事物不存在的概率相当。三是当A事物存在时,B事物不存在的概率大于B事物存在的概率,此时A事物存在是B事物不存在的近似充分条件。这样,或然逻辑关系又可以分为三种:常态逻辑关系、例外逻辑关系和中立逻辑关系。其中常态逻辑关系分肯定型和否定型。肯定型是指当A事物存在时,B事物极有可能存在;否定型是指当A事物存在时,B事物极有可能不存在。中立逻辑关系是指当A事物存在时B事物存在和不存在的可能性一样大。例外逻辑关系相对于常态逻辑关系而言的。当常态逻辑关系是肯定型时,例外逻辑关系就是指当A事物存在时,B事物有可能不存在;当常态逻辑关系是否定型时,例外逻辑关系就是指当A事物存在时,B事物有可能存在。

从演绎逻辑的角度讲,或然逻辑关系中的常态逻辑关系不能被用来作为推理前提,因为A与B或B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是一种必然的蕴涵逻辑关系,利用这种前提得出的结论并不必然为真。但是若从另一个角度――价值的角度――来看的话,利用或然逻辑关系中的常态逻辑关系作为推理前提,对于解决一些证明困境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的考古过程中,不能利用或然逻辑关系中的常态逻辑关系原理进行证明。因此,事实推定不能在考古下结论时使用。但这并不排除事实推定在考古理论上使用。

[参考文献]

对考古的认识篇5

关键词:考古学 主体 整体 历史性

“主体终有一天——以历史的形式将所有那些被差异遥控的东西重新收归己有,恢复对他们的支配,并在他们中找到我们可以成为主体意识场所的东西。” [1]在主体与“人”可以化等价的时代,人总是试图以自身的需要阐述历史,以此构造人为的历史,塑造人的历史性主体地位。针对思想界存在的连续性地“总体历史观”,福柯指出,“总体历史观”旨在重建某一文明的总体形式,某一社会的——物质精神——原则,某一时期全部现象所共有的意义,以及涉及这些现象的内聚力的规律,“以至历史的描述必然使自己服从于知识的现实性,随着知识的变化而丰富起来并且不断地同自身决裂”。[2]

一、主体的迷失

现代哲学通常是现代实践的指导意见,同时也接受现代实践的印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这种实践观通常是以人作为主要实行者。以此而形成的对实践观的认可,从而陷入了主体哲学的盲目崇拜。然而人始终是有限性的存在,主体的存在受制于人的具体活动、生命以及语言的阐述,也就是说人表现为一个有生命的,说这话的存在。由此,现代哲学陷入了一种‘人类学沉睡’。这种沉睡的根源在于主体迷信,这种主体迷信使现代哲学等价为主体哲学。“福柯对主体与主体哲学的解构正是为了把现代思想从这一沉睡中唤醒”[3]。

在主体性哲学建构的过程中,由于是以实践观作为参照标准,试想一下,此时作为实践的主体站在什么角度?在发展和充实的过程中,似乎整个体系都是彰显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能动性,可是,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人在确定主体性的同时,丧失了主体地位,成为以主体性为目标的构造活动中,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而努力的机器,处于建构和被建构这一双面性中一个自以为是主体实质是客体的矛盾体。对于这种主体的丢失,或者说主体的被奴役,“我们要做的是分析具体的理性,而不是总是引出一般的合理化过程。”[4]

二、话语分析理论的考古学

总体历史观的主体的迷失,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开始对陈述整体进行倒推式的反思,这一反思从话语单位,也就是陈述的基本单元开始,这是对话语甚至是对整个历史进行根本上的颠覆,由此形成的话语分析理论。

“首先应该完成一项否定性工作:摆脱那些自以为的方式变换连续性主题的概念游戏”[5]福柯在对话语的单位的开始阐述中,对人习惯的表达,指出其在日常表述中所存在的不合理,否定了人们习以为常的联接单个事件的关系网络,甚至对于连续性本身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但并不是盲目,毫无理由的束之高阁,正如福柯所说的“这样做绝不是为了最终把他们摒弃,而是为了动摇人们接受某种心安理得的状态;为了指出他们不是自然而就,而始终是某种建构的结果,而我们要了解的正是这种规则,并对它做验证,为了确定在那些条件下和做什么样的分析”[6]。在这里的表述中,福柯尽力避免掉进自己的理论客体中,不否定一切事件,然而在处理话语的单位之后,福柯谈到了陈述的形成,“强调陈述本身不是一个单位,只是一种功能,当命题、句子和表达行为符合一定的规则,发挥一定的功能,才能进入陈述空间”[7]。

话语对象是通过“在出现、界限和规格审定之间建立起的关系整体使这个形成得到保证”[8],由此考古学话语对象不是指明哪些是对象,而是对出现、界限和规格审定以此来确定对象,同时指明对象在何处出现,如何相互区别和对象“分离、对比、联系、组成、分类和派生”的规则。主体相对于对象而言,主体的地位是由不同的对象的范围来确定的。主体与客体的地位时常由于时代的变迁而转变,主体要表述事件,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不能随心所欲。

三、反主体认识论的考古学

按照考古学的理论,所谓的人的知识属于话语实践。对于知识,福柯认为:“这个由某种话语实践按其构成的并未某门科学的建立所不可缺少的成分整体,尽管它们并不是必然会产生科学,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不具有确定的话语实践的知识是不存在的,而每一个话语实践都可以由它所形成的知识来确定。” [9]福柯强调知识是组成科学的要素,但是不一定是科学。知识并不是都局限在科学之内,是一种认识论场地,也就是说除了科学知识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知识。由此,从福柯的观点出发,所谓的知识开骨血就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认识论——“知识论乃是对一些话语的描述,而这些话语是在一特定时刻的社会中,作为科学的话语而发生作用,同时又作为科学的话语而被制度化的。”[10]

考古学的主要任务是反连续性、反主体性,而连续性最终会被归结为主体性,所以考古学是一种反主体的理论。而福柯的在《知识考古学》中的反主体性直接表现为反历史连续性。他写道:“连续的历史是一个关联体,它对于主体的奠基功能是必不可少的”,而历史连续性主题就是“为了反对一切便宜,挽救一切主体的至高地位,挽救人类学与人文科学这对孪生学科的形象。”[11]换句话说,历史的连续性是与主体性联接在一切的,对历史连续性的批判也就是对主体的反叛。。所以,知识考古学“确定一种超脱了人类学主题的历史分析方法”,“确定一个无任何人本主义的分析方法”。[12]

注释:

[1]【法】米歇尔·福柯 《知识考古学》谢强 马月译. 三联书店. 3

[2]【法】米歇尔·福柯 《知识考古学》谢强 马月译. 三联书店. 3

[3]刘永谋 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 中国人民大学. 2005

[4]福柯. 福柯的附语:主体与权力,附于【美】L·德莱弗斯 保罗·拉比诺. 张建超,张静译. 超越解构主义与解释学【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 274.

[5]【法】米歇尔·福柯 《知识考古学》谢强 马月译. 三联书店. 21

[6]【法】米歇尔·福柯 《知识考古学》谢强 马月译. 三联书店. 26

[7]刘永谋 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 中国人民大学. 2005

[8]【法】米歇尔·福柯 《知识考古学》谢强 马月译. 三联书店. 41

[9]【法】米歇尔·福柯 《知识考古学》谢强 马月译. 三联书店. 206

[10]【法】米歇尔·福柯 《言与文》,转引自冯俊等. 《后现代主义哲学演讲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44-445

[11]【法】米歇尔·福柯 《知识考古学》谢强 马月译. 三联书店. 13

[12]【法】米歇尔·福柯 《知识考古学》谢强 马月译. 三联书店. 17

参考文献:

[1][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 马月译. 三联书店.

[2]刘永谋.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M].中国人民大学

对考古的认识篇6

关键词:古陶瓷;方法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168-01

古陶瓷研究方法论与时代的文化、科技水平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古代,古器物研究水平决定对古陶瓷研究的高低。近代以来,随着科技文化的不断进步,古陶瓷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总体而言,对古陶瓷研究的方法是在不断丰富,研究的范围也不断的拓展,从零散到系统,从单一到丰富,研究也向系统化、理论化发展。

以古陶瓷本身为研究对象,以古陶瓷鉴赏为研究目的:北宋时期,金石学、古器物学开始兴盛,重视对古代器物的考证与收藏,以古器物学的研究方法对古代文物进行考证,这一研究文物的理论方法一直持续到清代晚期。这个时期,古陶瓷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器物本身的观赏与把玩,热衷对瓷器的器型、釉色、纹饰、款识等方面的考证,而对其内涵并不做深入系统的考究。成书于明代洪武年间的《格古要论》,是古代关于陶瓷研究十分重要的书籍,在谈及宋代五大名窑时,只是谈五大名窑各个窑口特征的不同,及瓷器的一些固有特点,而对其美学特征及其艺术特点谈及较少。以收藏鉴赏为目的研究方法,对古陶瓷的综合研究免不了会产生一些偏颇。对各个时期瓷器认识不深入,从而不可能认识到古陶瓷的发展演变规律,也不可认识古陶瓷真正的内在价值。北宋一直到清末,遗留的古陶瓷研究著作多停留在对古代器物的描述当中,对古陶瓷进行系统整理的书籍,此时尚未出现。

西方考古学运用于古陶瓷研究,以考证古陶瓷发展史为主要目标:随着近代西方考古学的传入,以考古类型学和考古地层学为主要研究方法应用于古陶瓷的研究领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考古学家陈万里先生为代表的陶瓷考古先驱,第一次实地发掘了浙江省的龙泉窑,结合古代文献对龙泉瓷器的记载,对不同时期的瓷片及窑具进行分类。依据地层学的原理,将器物按照地层叠压的关系进行年代的区分,再用类型学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历代龙泉窑生产演变的发展规律,以及产品的风格特征,作为龙泉窑瓷器年代判定的主要依据。将陶瓷考古的发掘成果作为古陶瓷研究的主要依据,在中国古陶瓷研究史上是开天辟地的事情,使第一线的考古资料与传世实物进行对比研究,为古陶瓷研究找到了可靠的参考资料,解决了历史上的许多遗留问题。考古学与古陶瓷研究相结合,形成了两个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学科,陶瓷考古学。考古学在古陶瓷研究方面的普遍应用,为系统的研究古代陶瓷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的研究著作,是以吴仁静、辛安潮先生编写的《中国陶瓷史》为代表。该书虽然内容较为简略,却系统的介绍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历史的脉络。以史论的形式编写古陶瓷的著作,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方法。此时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日本学者三山次男对中国外销瓷器领域的研究及对中国的制瓷技术对世界制瓷业的影响的考证,都是过去没有涉及的研究领域。

近代科学技术在研究中应用,以分析古陶瓷微观结构为研究方法: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物理化学方法运用于古代陶瓷的研究当中,产生了许多应用于陶瓷断代的科学仪器,像分析陶瓷年代的热释光技术,能够准确将器物断代,用化学方法检测陶瓷的物质成分构成,判断出古代陶瓷的物质元素,与采集的陶瓷标本进行分析,准确判定陶瓷的大体窑口,为古陶瓷的断代研究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由于我国的窑口众多,很难区分器物的准确窑口,造成了对其研究的不便。借助科学仪器的帮助,较准确的认清器物的归属,明确其价值,有利于对古陶瓷的把握与研究。利用科技研究古代陶瓷在民国时期就开始应用,李家治等先生编写的《中国古代陶瓷科学技术成就》一书,是以科技分析应用于陶瓷研究的代表著作,该书详细分析了古代陶瓷的微观结构,化学物质的构成比例,开启了近代陶瓷科技研究的先河。

当代以多学科理论为研究背景,多方位研究为目标:随着古陶瓷研究的深入,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也应用于古陶瓷研究领域。因为单单对古陶瓷本身进行研究,很难再找出新的研究方向。再有,古陶瓷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物质实用器皿,但与古代的社会经济、物质生产技术、及古代审美思想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要想全面的研究古陶瓷,还需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背景。当代许多研究大家在最初并不是研究古代陶瓷的,而是在后来用自己所掌握学科领域知识来进行古陶瓷的研究,反而会出现一些新的研究思路。研究陶瓷美学的熊廖先生,他过去在中国美院主要是对美术史和传统美学的研究,将中国美学领域的知识、方法引用到古陶瓷领域之中,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陶瓷美学。当代古陶瓷研究的方向是多元化的,深入去研究古陶瓷的本质与内涵,就必须以其他相关的学科做为学术背景,形成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对考古的认识篇7

关键词 古代汉语;教学手段;现状;思考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文科的一门必修的工具性、基础性课程,古代汉语教学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中尤为重要。具体而言,古代汉语为学好其他课程,特别是涉及中国古代典籍阅读的课程,例如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哲学史等课程,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古代汉语学不好,就不可能读懂古代文献,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分析就会产生偏差,甚至错误。所以,学好古代汉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高校古代汉语教学形势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一、古代汉语教学的现状

古代汉语学科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课程,该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关系到我国五千年的历史研究。由此可见,古代汉语教学在高校课程中应是一门备受欢迎、涉及广泛的活动。

然而,据调查,高校学生对古代汉语感情一般,大多学生认为古代汉语是一门难学的课程。其中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师,该专业的学生约占48%的人认为古代汉语是一门难学的课程;与此同时,31%的人认为古代汉语学习过程枯燥无味以及31%的人认为该科学习内容艰涩难懂。

从这一切数据来看,古代汉语教学及其本身相对于学生失去了吸引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课现象时有发生,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些问题的产生,除了古代汉语学科自身的因素外,还存在以下几点原因:

(1)教学方法刻板现在大多数古代汉语教师都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缺少师生互动,教学语言机械刻板,学生无听课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当然这样的现象与古代汉语知识的呆板性是相互联系的。教师教学缺少知识魅力,无法把学生的兴趣点牵引到古代汉语知识上。

(2)教学内容大都为书本知识内容偏旧,且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目前,各高校所用的古代汉语教材风格大体一致,都是传统的模式。同时学生多认为自学皆可,没有听课热情。

(3)学生重视程度不高,不少学生认为该门课程与以后教学或是生活无多少关系,学习自主性不高,据调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85%的同学仅是通过课堂教学学习该科知识。

二、古代汉语教学现状的思考

作为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文献,古代汉语所涉及的知识贯穿始终,掌握学习是必须实施的活动。然而,面对当下如此多的教学问题,如何改变局面,改进和发展古代汉语教学活动呢?

1.以“人”为本,从教学的主客体出发

那么在古代汉语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是所有学习活动的主体,而作为客体的老师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从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调查学生的兴趣点、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择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同时重视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实用为中心,把学习与今后的教学相结合,以此为锲机增加学生学习热情。

其次,明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作用,指引学生学习方向,而不是完全以“灌输”方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作用应是择选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关于教学内容和方式在下文中详细阐释。

最后,老师与学生互动,增加了解,学生试着理解老师,老师站在学生角度思考。设定活跃的、互动课堂,师生互动,把教学活动中的主客体相互融合,推进教学有序进行。

2.从“源”出发,从教学的内容着手

现行的古代汉语教材体系都比较系统,内容全面,大部分都是由理论和文学两部分构成。对于这样一门教学内容繁多,教学课时不断缩减的课程,古代汉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体现“必需”“恰用”原则,不应该只重视古代汉语理论知识的深奥、全面,而是应重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1)以“理解”为原则,“文”“理”结合。在进行古代汉语理论知识教学时,应该选择具有代表的精华讲解,同时也要选取那些学生需要、容易理解、接受掌握的知识。

比如文字部分,必选择“六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因为具体学会“六书”,就是学会分析汉字结构,这样,既符合语文教师对扎实语言文字知识的要求,对将来的语文教学又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选择文选的时候,应选择那些理论知识点突出、集中、有代表性的文选篇目。通过文选的讲解将理论知识的知识点教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有据可寻。

(2)以“人文教育”为目标,“兴趣”“知识”相结合。我国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要研究我们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必须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教学也应该是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学科,使其成为提高人文素养、形成重要完美品格的重要途径。

在文选讲解时,应选择那些包含丰富、生动、优秀的人文知识的文章进行讲解。以“形”为辅,从教学的方式承托传统的单一陈旧讲解模式早已不符合当下时代的变换,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成为许多课堂的现状,完善教学形式成为迫切话题。

首先,图文并茂、声像公用,面对高校教学的多媒体资源,充分利用是每位老师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在讲解《郑伯克段于鄢》时,运用图片展示当时时局,在教授“古代姓氏和名号”时,利用声像显现姓氏和名号的运用。

其次,学生当老师,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备课中学习相关知识,又可以锻炼师范生的授课能力。同时,学生备课,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将要教授的知识,又可以让其学到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学生授课,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特点及现实的枯燥性有深刻了解,以此增加他们的认知能力;学生当老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老师对课堂改进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郭锡良,唐作潘等.古代汉语[M].天津教育出版社.

[2]王玉红.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如何适应培养目标的需要[J].黑龙江教育学报.2012,(3).46-47.

对考古的认识篇8

1.丰富考古材料的历史

相比于道听途说的传闻,基于实物为证还是进步的多,文物考古工作研究相关的出土材料,并运用地层学控制理论来判定出土物空间分布。考古重视遗物以及遗迹单位,再然后就是关注微观空间分布与区域空间分布、遗存废弃的对应过程。因此考古学家就开始怀疑考古材料的相关客观性质,觉得其就是文本,就像文献资料一样是需要被质疑、被阅读以及被诠释的。考古工作持续的赋予相关考古材料新的涵义,并且,对远古时代的各方面认识也会随相关的考古材料不断的扩展并更新。

2.全民精神文明素质提升

文物考古也是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以及提升全民精神文明素质的有效途径。人民群众是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更应该有效的掌握当地的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并以身作则来保护历史文物以及宣传历史文化。近些年很多的考古研究院都以实际出发,积极主动的进行公众考古活动,并有效的帮助公众来解读当地历史文化遗迹,了解历史文化的相关内涵,将历史文物保护逐渐的变成自身的自觉行动,这样有效的提升全民文物的保护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素质。

二、文物考古工作中的问题不重视

中原文化区的相关作用,中国的史前文化多元化发展理论是长期考古工作人员的工作所达成的共识,也是认识的一种进步。必须承认中国史前的文化发展多元性以及不平衡性,承认中国的史前文化没有一个是至始至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更是不可以否定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中所处的主导作用及意义;相关的研究院综合功能发挥不足,当下研究院的各项工作主要是在专业考古发掘与研究,服务社会以及经济推进的各方面功能发挥不足;对应的文物科研及办公等基础性设备不能保证安全,考古研究院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设备环境以及陈列环境、科研环境、信息以及管理环境。不过,目前的考古研究院环境较为杂乱拥挤,很多的基础性设备较为落后,很多非常珍贵的大型文物也还是依靠扛手抬来运送,这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及不安全因素。

三、文物考古工作突破口提高

1.持续提升文物考古人员的自身素质

近些年,科技水平不断的进步,各式各样的技术与科研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这不仅仅是为文物考古工作提供非常丰富的相关资料,也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契机。现有的各类经验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下工作的各种需求,而且现今社会一直在提倡公众考古,提倡广大的人民群众来参与考古工作。因此,对于考古勘探的技术人员来讲,不仅仅只是依靠之前的文物考古经验来固步自封,更多的是应基于各种新技术及考古理论来不断武装自己,持续更新自身的文物考古工作相关知识,以便于在本质上提升自身的各方面业务水平,基于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工作热情,积极的展开各项考古工作。不止是如此,还要合理的引入高科技、复合型人才,创设更为有利的工作环境为专业文物考古人员,应大胆的给年轻人分任务、压担子,并经过各种考古工作的锻炼及培养,促使其能够早日的独当一面,成为优秀的文物考古人员。

2.强化管理

基于文物考古勘探、调查以及发掘工作的高质量管理目的,要严格的遵守相关的文物考古法律规定,在进行大型的文物考古时,相关的发掘单位应该主动的申请当地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并在得到许可之后,在展开各项考古指挥,并确保工程在许可范围之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区域展开相关的考古调查以及勘探。通常来讲,申请考古勘探的探工资格工作者,不仅仅要具备较好的文物考古基础知识,并且还应该严格的遵守文物考古的各种保护法律以及法规、考古勘探的具体化操作规程,并经有关部门组织和培训,在通过相关考核之后,对合格者颁发对应的上岗证书。也就是说,申请考古勘探领队资格的相关人员一定是要得到文物以及博物馆的专业职称,具备一定的组织展开考古勘探作业能力及水平的。不仅仅这样,对于从事考古靠摊的相关单位也要进行资格的审核机制,对于审查合格的相关单位统一颁发考古勘探的资格证书。并且,对于文物考古勘探工作还务必要严格的遵守勘探作业监理体制,经由监理单位对考古勘探工作的进程展开全方位的监理,进行质量控制管理,并且还应该构建协调办公室,以确保其负责各项较大型的项目构建中的相关考古调查以及勘探发掘工作。

3.全方位构建现代化考古科研机构

提升文物考古的各项基础设备构建和科研设备的配置,依照文物考古进步的实际状况,逐渐的组建并完善各个考古工作站、文物标本库以及保护实验室、整理场地等基础性设备升级实验、科研与保护设施,以确保各类文物考古工作可以顺利的开展。依据文物考古工作自身的实际进步,把各类机制充分落实,持续构建各类规章制度,保障其领队的管理、项目管理以及相关经费运用、资料保管、安全保卫等工作是有章可循的,并有法可依。充分的落实各项考古科学的普及以及报告出版、公共宣传等工作,这样从本质上保障文化单位相关的社会性效益。并且,还应该提升开放程度,强化与地方政府和对应部门之间的联系,争取各个方面的支持,为长期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

四、结语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现不管是由上下的跨越年代或者是涉及到相关问题的广度,均是空前的。许多的空白也已经被填补,很多重大的课题也逐渐的被提及与探索。严格的说,无论那一次发掘都是对地下资料的一种意义上的破坏,所以,应该严格的执行国家文物局所编制的考古发掘内部潜力,基于创新某发展,为我国的文物考古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上一篇:小学课堂教学艺术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软硬件的开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