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儿童的健康指导范文

时间:2023-10-12 17:29:33

超重儿童的健康指导

超重儿童的健康指导篇1

顾景范 江苏无锡人,194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52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曾任卫生环境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博士生导师,预防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中国营养学会创建人之一,任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现为荣誉理事、《营养学报》主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长期从事营养需要量和供给量的研究。曾任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及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执行理事、秘书长,英文版《亚太临床营养杂志》通讯编委。获1995年亚太临床营养学会荣誉奖,2000年被总后勤部授予“一代科技名师”光荣称号。

肥胖的儿童,不仅成年后患慢性疾病的危险性增大,而且,儿童期患高血压等疾病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所以,肥胖是影响儿童健康的大问题。

――顾景范

2006年12月30日,卫生部公布了第四次中国儿童体格发育状况调查报告。本次调查涉及了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福州、广州、昆明9个城市7岁以下的健康儿童138775人,其中城区69760人,郊区69015人。调查发现,无论男女儿童,在身高和体重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增长。但该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在儿童生长发育方面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城市中儿童超重和肥胖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城市居民中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顾教授说:“超重和肥胖确实已成为儿童生活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2002年第四次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也发现,在大城市7~17岁儿童里,体重超出正常(超重)的占13.1%,肥胖的占8.1%。”

儿童肥胖8大危害

近十年,孩子的体重正随着物质文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节节攀升,“小胖墩”“小胖妹”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儿童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少年轻父母认为,“小时候胖不是胖”,孩子胖点才健康,养一个胖胖的孩子,自己脸上才光彩。家长的这种态度往往使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的肥胖或轻度肥胖得不到控制,而一旦发展成青春期肥胖或重度肥胖时再想减肥就很困难了。

顾教授详细分析了儿童肥胖对孩子健康的影响。他说,按2003年儿童青少年肥胖学术会议制定的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分类标准,每个年龄段判定超重和肥胖的标准不同,例如,7岁男童BMI大于17.4为超重,大于19.2为肥胖。肥胖程度越严重,对儿童健康的危害越大。肥胖可导致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免疫等多系统损害,影响儿童智商、行为、心理及性发育。肥胖对儿童身心健康主要有8大危害:

1.易患血脂异常。

2.易患呼吸道疾病。

3.易诱发脂肪肝。

4.易患消化系统疾病。

5.免疫功能低下。

6.易有高胰岛素血症,易患糖尿病。

7.易出现性早熟。

8.易变得敏感、自卑、抑郁,影响心理健康。

不止如此,顾教授强调,儿童肥胖是成人肥胖症的一个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儿童期肥胖的小孩,成人后发生肥胖的危险因素明显增加,男孩可以达到2.2倍,女孩子可达到6.6倍。“所以,儿童期不注意控制体重,成年后更容易得肥胖症。”

“而得了肥胖症,就会引起一系列慢性病的发生。比如糖尿病90%与肥胖有关,高血压20%与肥胖有关,冠心病和癌症1/3与肥胖有关,还有脂肪肝、胆石症,以及运动系统疾病如骨关节炎,等等,都与肥胖症脱不了干系。”

认识不足导致儿童营养失衡

是什么原因导致越来越多的儿童出现肥胖?“营养失衡是导致儿童肥胖的罪魁祸首。而根本原因是很多家长营养知识的缺乏,加上对儿童肥胖的认识十分不足,没有认识到儿童肥胖对孩子健康的影响。”顾教授很痛惜地说。

顾教授解释说,营养失衡包括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多两类。具体而言,营养缺乏有全面的营养素缺乏和个别的营养素缺乏。全面的营养素缺乏是因为总的食物摄入过少而造成的各种营养素的缺乏;而个别的营养缺乏,是因为食物摄入营养素不平衡,而引起的某种或多种微量元素或维生素缺乏。而营养过多,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能量物质摄入过多,比如脂肪、糖类。

洋快餐、含糖饮料直接导致肥胖

顾教授指出:“不正确的饮食行为是造成肥胖的直接原因。比如吃得过快,喜欢吃油炸食品、洋快餐和含糖饮料等。”

超重儿童的健康指导篇2

【关键词】 肥胖症;生活方式;干预性研究;评价研究;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58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00-9817(2007)09-0796-02

The Effects of Healthy Living Styles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mong Ove rweight and Obesit y Children/WANG Li, WANG Zhu-xin, WANG Fang-fang. Public Health Schoolof Sah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03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healthy livingstyles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mong the overweight and obesity children, and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intervention against children's overweight and obes ity.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among 744 s tudents from grade 3-5 in Taiyuan.Eighty-one overweight and obesity children we re takenas the subjects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n=41) andcontrol group(n=40). The healthy life style intervention and food structureintervention were given 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no intervention was givento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incre ase trend of the obesity degree and BMI were controlled; lung function of interv en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before(P<0.05); the diastole blood p ressu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P<0. 05) but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found in the control(P>0.05). Conclusion Health life style can control the increase trend of the o besity degree.

【Key words】 Obesity;Life style;Intervention study;Evaluationstudies;Child

目前,国内外有关儿童肥胖的研究已达到基因水平。20世纪60年代随着肥胖基因的发现 ,有关肥胖机制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发现,小学生在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 知识和行为上存在着许多问题[1-2]。为探讨健康生活方式对超重及肥胖儿童生长 发育的影响,笔者于2004年对超重及肥胖儿童进行了为期0.5 a的群体干预实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太原市某小学三~五年级学生744名 进行体检,以同时满足大于我国学生体质调研资料制订身高标准体重的第110百分位数和BMI ≥24 kg/m2为超重,≥26 kg/m2为肥胖[3]。共确定超重及单纯 性肥胖儿 童81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童64名,女童17名;年龄为8~12岁。对81人进行生理发育指 标(身高、体重、血压、肺活量)的测量。采取按班级分层,将每班的超重及肥胖儿童随机分 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41人,对照组40人,干预组和 对照组的性别、父母文化程度、肥胖程度的构成情况均衡性齐(χ2=0.046,3.838 ,2.992,1.386,P值均>0.05)。

1.2 方法 对干预组儿童进行健康生活方式、膳食干预,以集中讲授健康教 育课和个别辅导的方式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干预,要求家庭膳食结构按健康生活方式的要求进 行调整。集中授 课每2周1次,共6次,每次1个学时,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以讲授、游戏、竞赛、提问 等方式进行内容讲解;个别辅导则根据学生情况随时进行。干预后对小学生生理发育指标进 行复测。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在SPSS下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干预组与对照组儿童肥胖构成 经χ2检验,干预组干预前、后 儿童肥胖程度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儿童肥胖程度构成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表1可以看出,干预组中度肥胖儿童减少,轻度肥胖儿童 增加,有1名儿童恢复正常;对照组重度肥胖儿童由3名增加至6名。

2.2 干预组与对照组儿童生理指标变化情况 见表2。

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各项生理指标测量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干预组肺活量干预后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 肺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BMI、舒张压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BMI指数、舒张压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干预组干预后身高、体重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1);对照组干预后身高、体重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1)。

3 讨论

儿童肥胖的治疗长期以来是医学上的难点,因此肥胖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预防比治疗省钱 、省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5]。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营养知识 ,帮助其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通过膳食干预,肥胖儿童每天总能量摄入减少,三餐能量分 配更为合理。

衡量儿童肥胖干预的效果,以体重的绝对下降为标准是不合适的。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肥胖 儿童,在身高增长的同时,能保持体重不变或缓慢增加,肥胖度下降,即达到了治疗效果[6]。在此次研究中,从儿童肥胖度构成改变情况可以看出,干预组儿童肥胖度有减 轻的趋势,对照组儿童肥胖度有加重的趋势。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对照组的身高、体重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即随着年龄的增加 ,儿童身高、体重值也在增加。但是,干预组在身高、体重增加的同时,肺活量增加,舒张 压不变,BMI指数不变;对照组在身高、体重增加的同时,肺活量没有改变,舒张压增加,B MI指数增加。说明干预在不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儿童BMI指 数的增加,达到了缓解肥胖发展的效果,与国外干预研究效果一致[6]。同时干预 组儿童的肺活量增加,肺功能有改善的趋势。有研究表明,轻度肥胖儿童的收缩压水平 增加,随着肥胖时间的延长,肥胖程度的增加,重度肥胖儿童即有舒张压升高[7]。此次干预通过控制儿童肥胖程度的增加,从而减少了干预组肥胖儿童发生舒张压升高的机 会。

4 参考文献

[1] 王莉,王祝欣,白淘,等.超重及单纯性肥胖儿童81名生长发育及饮食现况分析.中 国学校卫生,2006,27(9):769-770.

[2] 王莉,白淘,王芳芳,等.83名体质量超标及肥胖儿童健康生活方式KAP现况调查.中 国校医,2005,19(3):244-246.

[3] 姚兴家.儿童单纯性肥胖及预后.中国学校卫生,2003,24(2):97-98.

[4] RUGG K.Childhood obesity:its incidence,consequences and prevention.Nurs T imes,2003,100(3):28-30.

[5] WANG LY,YANG Q,LOWRY R.Economic analysis of a school-based obesity preve ntion program.Obes Res,2003,11(11):1 313-1 324.

[6] JACOBSON MS,COPPERMAN N,HAAS T,et al.Adolescent 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 r risk:A rational approach to management.Ann NY Acad Sci,1993,699:220.

[7] 刘宗合.不同程度肥胖儿童与正常儿童血压及血脂水平的比较.中国临床康复,2003 ,7(30):4 086-4 087.

(收稿日期:2006-10-27;修回日期:2006-12-25)

超重儿童的健康指导篇3

关键词:超重;肥胖;检出率;学龄前儿童

肥胖是一种热量代谢失衡,导致全身组织过度增生,体重超常的一种疾病。肥胖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肥胖和超重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增长,已构成目前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曾有文献报道,中国2~4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从2004年的6.6%和2.2%上升至2007年的15.4%和6.6%,上升趋势明显[2]。目前中国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十分严峻,认识儿童肥胖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已成为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解沈阳市沈河区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现状,提出预防学龄前儿童肥胖的意见和建议,为开展儿童肥胖的早期干预及有关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于2014年3~6月对沈阳市沈河区7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进行体检,同时调查超重和肥胖儿童发生状况,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沈阳市沈河区共抽取7所公办园2326名3~6岁健康儿童,在3~6月份统一进行身体健康检查, 其中男童1238人(占53.2%),女童1088人(占46.8%);3岁组557人(占23.9%),4岁组 658人(占28.2%),5岁组677人(占29.1%) ,6岁组434人(占17.9%)。

1.2方法 儿童身高、体重测量均由经统一培训的专职儿童保健医生按照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测量,体重记录以千克(Kg)为单位,至小数点后1位。身高记录以厘米(cm)为单位,至小数点后1位。

1.3 肥胖的诊断和分度 同年龄同性别身高(长)别标准体重值:>15%为超重,>20%为轻度肥胖,>30%为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排除继发性肥胖以及患有消化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激素类药物治疗等引起的病理性肥胖。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男女童不同年龄组间肥胖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不同性别及年龄的肥胖检出率 2326名3~6岁学龄前儿童中,肥胖人数为179人,肥胖检出率为7.69%。肥胖男童为97名,肥胖检出率7.83%,其中3~4岁组肥胖男童17名,肥胖检出率5.88%,4~5岁组男童27名,肥胖检出率7.92%,5~6岁组男童31名,肥胖检出率8.31,>6岁组肥胖男童22名,肥胖检出率9.36%;肥胖女童为82名,肥胖检出率为9.05%,其中3~4岁组肥胖女童15名,肥胖检出率5.60%,4~5岁组女童25名,肥胖检出率7.88%,5~6岁组男童24名,肥胖检出率7.89%,>6岁组肥胖男童18名,肥胖检出率9.05%,男童肥胖总检出率高于女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不同性别及年龄组超重发生情况比较 2326名 3~6岁学龄前儿童中,超重人数为304人,超重检出率为13.07%。其中超重男童为163名,超重检出率13.17%,超重女童为141名,超重检出率12.96%。每个年龄阶段,男童超重检出率均大于女童,但无统计学意义。学龄前男女童超重检出率均随年龄递增而增高,男女童增长趋势较为一致,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学龄前儿童肥胖程度构成比 学龄前儿童肥胖程度以轻度为主,占61%,其次为中度和重度肥胖,分别为26%和13%,见表3。

3 讨论

肥胖不仅导致儿童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还对儿童健康带来诸多影响。它可以引起有氧活动能力减弱、脂代谢紊乱、儿童心肺功能下降、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哮喘、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等其他代谢性疾病以及心理行为损伤,而且增加了成年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发生的危险。1986年以来,我国肥胖儿童的发生率也以年平均9.1% 的速度急剧增长[3]。儿童单纯肥胖症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普遍关注的社会健康问题。本次调查学龄前儿童2326名,超重儿童304人,检出率为13.07%,男女童分别为13.17%和12.96%,肥胖儿童179人,检出率为7.69%,男女童分别为7.83%和7.54%。低于新西兰的男女童超重检出率16.9%和19.6%,肥胖检出率13.8%和18.7%[4]。与上海、大连等城市超重和肥胖患病率接近[5-6],高于2006年沈阳市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7],提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逐年增加,但增速缓慢,趋势平稳。

本次调查发现男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童,且不同年龄段男童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童,这一调查结果与国内报道一致。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随着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6岁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最高,达13.07%和7.69%。与我国近年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儿童肥胖发生发展的三个关键时期中,学龄前期作为脂肪重聚期,是最重要的时期,此期越早,持续时间越长,青春期最终的BMI越高,成年期肥胖的检出率越高,成年期出现代谢综合征等健康危险的可能性越大,相关疾病发生率、病死率越高,是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肥胖早期控制的第二道防线。学龄前儿童单纯肥胖相当一部分则由生后3~4岁发生的肥胖延续而来,学龄前期是发展认知、形成各种习惯和行为的重要阶段,也是建立和培养正确营养意识、良好饮食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儿童的可塑性最强,因此学龄前期进行肥胖干预,有效性和针对性均较高,是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乃至全人群肥胖的关键时期。本次调查还发现,学龄前期肥胖以轻度肥胖为主,占61%,与国际报道相一 致[8]。

综上所述,本区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与我国一线城市相仿,呈逐年增高趋势,随年龄递增增高明显,学龄前儿童肥胖已成为我地区日益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妇幼保健部门应广泛开展针对家长及儿童的营养教育和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肥胖危害性的认识程度,家长对儿童的不良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进行正确的指导,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减少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发生与发展。最终达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湘云,陈荣华,赵正言.儿童保健学[M].4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319-328.

[2]Sun Guiju,Jia Genmei,Peng Honglei, et al. Trends of Childhood Obesity in China and Associated Factors[J]. CLINICAL NURSING RESEARCH,2015,24(2):156-171.

[3]黄益德,蔡黎新.中国儿童肥胖问题及健康促进对策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7):3039-3041.

[4]Rajput Nitin,Tuohy Pat,Mishra Suryaprakash,et al.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4-5-year-old children in New Zealand: Results from the first 4 years (2009-2012) of the B4School Check programme[J].JOURNAL OF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2015,51(3):334-343.

[5]倪波.大连市集居儿童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8):4706-4708.

[6]董媛,王佳蕾,吴玲玲,等.上海市中心城区幼儿园儿童超重和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3,30(9):668-672.

[7]常虹,杨柳,崔琴子,等.沈阳市城区0-18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234-237.

超重儿童的健康指导篇4

【关键词】超重;肥胖症;智力;运动活动;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 R 589.25 R 339.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520-02

Effects of Overweight & Obese on Intellective Capacity and Athletic Ability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HEN Yu-xia*, MAI Jin-chen, WU Han-rong. * Health Center of Guangzhou Education Bureau, Guangzhou(51018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overweight & obese on intellective capacity and athletic ability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enhancing their health education.MethodsCombined Raven's Test(CRT-RC 2) and the surveillance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health were conducted among 1 090 students from 3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Guangzhou by means of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ResultsSignificant difference were found in the results of CRT-RC 2(P

【Key words】Overweight;Obesity;Intelligence;Motor activity;Adolescent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广州市男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也逐年上升[2]。肥胖不仅导致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生,还是成年期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且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3]。国内外有关超重肥胖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已有许多研究。本文将就超重肥胖对儿童青少年智力和体能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便为制定超重肥胖儿童身心健康教育及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分层整群抽取广州市区普通中小学校3所,调查小学二年级至高中二年级全部在校学生,共调查中小学生1 386名,有效回收1 090名,有效回收率78.6%。其中男生570名,女生520名;小学生570名,中学生520名。

1.2 方法采用1997年瑞文测验联合型(CRT-RC 2)图册[4],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验。被试学生在安静的教室中测试,主试人员3人经过统一培训,严格按照CRT-RC 2指导手册进行测试[5]。该手册共72题,每题1分。根据答案表计算出原始分,按照1997年版CRT-RC 2常模,结合受试人年龄换算成智商,再按照智力水平分级标准对被试智力水平做出评价。瑞文测验常模中各年龄段人群的智商均数和中位数均为100。

按《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检测细则》测量学生身体形态和体能素质指标。采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评定超重和肥胖[6]。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0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5.32%。超重肥胖与非超重肥胖学生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超重肥胖与非超重肥胖学生智商比较超重肥胖与非超重肥胖学生智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超重肥胖与非超重肥胖学生运动成绩比较在监测的所有运动项目上,超重肥胖组与非超重肥胖组学生成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超重肥胖与非超重肥胖学生的智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30)外,超重肥胖组的中上(110~119)和优秀(120~129)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均低于非超重肥胖组,中等(90~109)、中下(80~89)、边缘(70~79)均高于非超重肥胖组。

有研究发现,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自觉躯体功能和实际运动能力均显著降低[9]。本研究将超重肥胖学生与非超重肥胖学生体能测试的成绩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所测的5个运动项目中,超重肥胖学生的成绩均显著低于非超重肥胖学生,提示超重肥胖造成学生运动能力显著下降。一方面超重肥胖会影响学生的躯体功能,进而影响其整体健康状况[10];另一方面超重肥胖会影响学生自信,阻碍其参加运动。因此,在对超重肥胖学生进行干预时,应鼓励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躯体功能,提高运动成绩,进而树立自信,进一步促进其参与运动,达到干预目的。

虽然本研究结果显示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的智力水平和体能素质都显著低于非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但超重肥胖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具体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论证。

4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孙军玲.中国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与15年流行趋势.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2):194-197.

[2] 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领导小组.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2008广州市监测报告.广州: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2009:66

[3] MUST A,STRAUSS RS. Risks and consequences of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obesity. Int J Obes, 1999,23(Suppl 2):s2-s11.

[4] 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心理教研室.中国联合型瑞文测验CRT-C2图册.天津: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心理教研室,2007.

[5] 王栋,钱明.联合型瑞文测验指导书CRT-C2. 天津: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心理教研室,1997.

[6]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102.

[7] MORENO LA, PINEDA I, RODRIGUEZ G, et al. Waist circumference for the screening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children. Acta Paediatr, 2002, 91(12):1307-1312.

[8] MAIODO C, MOHAMED EI, DI DN, et al. Body composition and pulmonary function in obese type 2 diabetic women. Diabetes Nutr Metab, 2002,15(1):20-25.

[9] 季钢,陈晓丽.单纯性肥胖对青少年脑血流的影响.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2):38-40.

[10] 孙莹,陶芳标.轻度肥胖对青少年推理能力及智力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997-998.

超重儿童的健康指导篇5

【中图分类号】 R 151.1 R 1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0-0875-03

【关键词】 肥胖症;人体质量指数;危险因素;干预性研究;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肥胖是成年人高血压、高血脂、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随着儿童超重和肥胖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流行,肥胖已成为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在对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发生现状、流行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儿童青少年肥胖的评定标准、危险因素以及对身心健康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论述了儿童青少年肥胖总体性干预和选择性干预中的若干策略问题。

1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流行概况

1.1 肥胖流行趋势

1.1.1 肥胖率持续增长 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均在上升,但增长速度和发展模式不同:北美和欧洲国家的肥胖率最高,并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1.1.2 地区分布不平衡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00 年全球5~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10%左右,肥胖率为2%~3%。世界各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的分布并不均匀,非洲和亚洲在10%以下,而北美和欧洲在20%以上。

1.1.3 社会经济对肥胖影响明显 在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较高;而在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从营养不良到营养过剩的转变,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较高,并且可能存在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双重问题。

1.2 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动态变化 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orking Group on Obesity in China, WGOC)推荐的超重肥胖筛查标准[1],对1992和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进行分析[2],结果表明:2002年我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4.5%,肥胖率为2.1%;与1992年比较,2002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18.4%和16.7%。

对1995和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数据[3]进行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的分析(表1),结果表明:1995年大城市7~18岁男、女中小学生的超重率分别为7.63%和4.85%,男、女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95%和1.77%。2000年超重、肥胖开始在大城市流行,大城市男、女中小学生的超重率上升为11.74%和6.75%,肥胖检出率增加为5.36%和2.94%;在中小城市,主要表现为中小学生的超重率增加,肥胖率仍较低;在富裕乡村(省会城市郊区)和中下水平乡村,尚未形成中小学生的超重和肥胖流行。

罗飞宏等[4]采用整群系统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区、郊区各1个区的所有中小学生(共65 006名)进行超重和肥胖率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上海市6~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13.25%,肥胖检出率为3.58%。

2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评定标准

2.1 身高别体重 1985年以来,我国学校卫生工作都是应用“身高别体重标准”来评定儿童青少年的营养不良和肥胖。

评定标准要点:“以同等身高体重的第80百分位数(P80)作为标准体重”;“以同等身高标准体重值为100%,体重在标准体重的91%~110%范围内为营养状况良好,低于90%为营养不良”;“超过身高标准体重20%为肥胖,超过20%~30%为轻度肥胖,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超过50%以上为重度肥胖”。

2000年身高别体重标准(修改版)继续沿用肥胖的评定标准,但对“营养不良”界值点过高的问题进行了纠正。

使用“身高别体重标准”评定青春期肥胖误差较大,这主要是因为青春期生长突增和性成熟早晚的个体差异大,身高变异大,对体重尤其是对瘦体重的影响也大;此外,青春期的体重增长,除体脂肪以外,瘦体重也明显增长。

2.2 体质量指数 体质量指数BMI(kg/m2 )和儿童青少年体脂率之间的相关性较高,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是美国NCHS标准和欧洲IOTF标准。

美国NCHS标准:美国CDC/NCHS的研究人员利用1963-1994年美国全国营养调查资料,建立了年龄别、性别的BMI超重和肥胖筛查标准,将BMI的P85和P95作为超重和肥胖的界值点,在NCHS标准中,18岁青年超重和肥胖的BMI界值点分别为25 kg/m2和30 kg/m2。

欧洲IOTF标准:欧洲国际肥胖工作组采用巴西、英国、香港、荷兰、新加坡和美国等地区的大规模横断面生长研究数据,于2002年发表了年龄别、性别的BMI超重和肥胖参考值。

中国WGOC标准: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以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为基础,充分考虑我国儿童青少年遗传生活背景、身体发育(体成分)特点等因素,于2004年发表了“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量指数分类标准”[5],在WGOC标准中,18岁青年超重和肥胖的BMI界值点分别为24和28 kg/m2(表2)。

虽然“体质量指数”通过身高平方校正体重,使得身高对体重的影响要小于“身高别体重标准”的影响,但是对于特高身材者,还是容易造成超重和肥胖的低估“漏网”,假阴性高;对于体型矮壮者,也易造成超重和肥胖的高估“筛出”,假阳性高。

2.3 腰臀围比 肥胖的筛查“检出率”和肥胖症的诊断“患病率”是2个不同的概念,“体质量指数”BMI标准只是肥胖的筛查标准,并非肥胖症的诊断标准。通过BMI筛查标准检出的肥胖还需要进一步判定肥胖的程度,区分有无代谢异常;即使肥胖程度相同,也需要根据脂肪分布特征将肥胖类型判定为“中心型肥胖”或“外周型肥胖”,因为中心型肥胖(腹型肥胖)的脂肪主要堆积在腹腔,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更为密切相关。

通过计算肥胖青少年的“腰臀围比”(腰围/臀围)可以较好地区别出腹型肥胖和外周型肥胖。“腰臀围比”数值高,提示脂肪多分布于上半身或腹部,属于腹型肥胖;“腰臀围比”数值低,提示脂肪主要分布在臀部和腿部,属于外周型肥胖。

3 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

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属于多基因遗传,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3.1 遗传因素 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肥胖有着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肥胖父母所生的子女肥胖发生率高达70%~80%;双亲之一肥胖子代的肥胖发生率为40%~50%。

近年来,对于肥胖遗传影响的实验室研究[6]主要集中于分子遗传学领域,研究热点如“瘦素、瘦素受体”、“基因及其突变”和肥胖的关系等。

瘦素是肥胖基因(ob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类激素,瘦素和其他激素一样,需要与瘦素受体结合才能发挥其生物学作用。在生理状态下,瘦素使下丘脑神经肽Y分泌减少,从而使机体食欲下降及能量消耗增加,导致体重下降。

可以按基因的功能和作用,将肥胖的易感基因划分为三大类:影响能量摄入、影响能量消耗和影响脂肪细胞储存脂肪。

3.2 环境因素 由于能量摄入过多,超过人体能量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累所致的单纯性肥胖,其发生原因有别于因内分泌系统异常等所导致的病理性肥胖。

目前,有关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环境因素研究[7]主要集中于:(1) “出生体重”和婴儿期的“喂养方式”;(2)“看电视、电子游戏、体育锻炼不足、户外活动少”的静态生活方式;(3)“饮食结构不当、能量摄入过剩”的营养模式。

高出生体重是儿童期肥胖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2001年北京市对近万名6~8岁儿童的调查发现:随着出生体重的增加,儿童超重肥胖率呈直线上升,当出生体重超过3 500 g后,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人数显著增加;当出生体重超过4 000 g后,1/3以上儿童发生超重和肥胖,并且肥胖程度以中重度居多。

已有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儿的肥胖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母乳喂养儿,并且母乳喂养时间越长,其肥胖的发生率也越低。

4 儿童青少年肥胖对健康的影响

4.1 躯体症状 由于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经常出现气喘、疲劳、乏力、关节痛和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

4.2 心理问题 许多研究发现:肥胖儿童青少年经常表现为自尊心受损、情绪障碍和社交能力下降[8-9]。

自尊心受损:由于体型臃肿、动作笨拙,肥胖儿童青少年在集体活动中与同伴相处时,常常受到排斥和讥笑,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

情绪障碍:在社交环境中,当察觉到自己的超重体型与别人存在差异,并且不符合社会主流文化时,肥胖儿童青少年会对自己的体像不满意,产生窘迫、害羞、内疚、自卑,出现抑郁、焦虑、孤僻等不良情绪。

社交能力下降:由于在同伴群体中受到歧视,肥胖儿童青少年一般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往往过分地依赖家庭、依恋父母,表现为害怕接触社会,被动地与他人交流,从而导致社交能力下降、缺乏社交技巧和社会适应能力差。

4.3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也称“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通过易感基因各自与环境因素发生作用或通过基因―基因相互作用,导致机体的神经内分泌调控功能受损、脂代谢异常或胰岛素抵抗发生,从而出现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糖耐量异常、高三酰甘油血症、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最终导致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

研究表明:7岁儿童肥胖的40%、青春期肥胖的70%~80%将持续至成人,使成年期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增加和早龄化。美国哈佛大学进行的一项长达55 a的跟踪调查还发现:儿童时期的肥胖不论是否延续到成年,其成年后的疾病发生率及早死率均显著增加[10]。

5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干预策略

5.1 总体性干预 总体性干预面向全体儿童青少年群体,提高全社会对肥胖危害性的认识及干预对象的依从性是取得干预效果的关键。要坚持抓小抓早,富裕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一起抓,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抓。重点是要抓住肥胖发生的关键期,即围生期、“脂肪重聚”期(4~5岁)和青春期。

围生期和婴儿期:在孕晚期,应避免母亲营养过度和胎儿体重增加过多;在婴儿早期,应提倡母乳喂养,鼓励纯母乳喂养4~6个月;给予婴儿喂养的具体指导,如在出生后的前4个月不添加固体食物;普及婴儿期过度喂养的潜在危害知识。

儿童早期: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建立规律的生活制度,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保护。

青春期:加强营养知识健康教育,引导正确的食物选择,鼓励多吃水果和蔬菜,控制大量进食高脂多糖食物;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要求青少年坚持经常、持久、足够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如每天至少进行中等强度体育运动30 min;有效控制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的时间。

5.2选择性干预 选择性干预的对象是筛检出的肥胖者,应采用以学校和家庭为基础的综合干预措施,包括饮食调整、运动处方、行为矫正、健康教育等。

饮食调整:不仅要制定膳食指南,对摄入能量进行严格控制,避免进食高脂、高能量食物,还需要对摄食行为和食物烹调方式进行调整。

运动处方:遵循安全、有趣、价格便宜、便于长期坚持、能有效减少脂肪的原则,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交替进行,推荐运动方式如走路、跑步、游泳、骑车和跳舞等。

行为矫正:找出个体致肥胖因素,确定矫正目标,制定矫正速度、正负诱导等具体内容,创造有助于坚持体重控制训练的环境。

学校健康教育:将肥胖干预措施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加强健康教育,使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能认识到合理营养、体能运动和学生身心发育的关系,使学生掌握营养知识和肥胖控制技能;促进学生自觉选择健康的营养模式和生活方式。

家庭整体参与:通过健康教育,使家长真正认识到儿童肥胖潜在的成年期疾病危险,做到自觉地选择母乳喂养,合理地添加辅食,改变家庭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5.3 针对性干预 针对性干预的对象是被诊断为“肥胖症”的个体。针对性干预需要临床医生的参与,首先要采取减肥措施,防止体重进一步增加,再逐渐使体重有所降低,重在长期持久的综合治疗方案,同时对可能出现的肥胖并发症要进行监控和治疗。

在针对性干预别需要强调一点,不要轻易使用肥胖筛检标准将儿童青少年误诊为“肥胖症”或“肥胖病”。因为对于儿童青少年不恰当地限制饮食和不科学的减肥治疗,不但得不到好的结果,反而会给其健康成长造成危害。

6 参考文献

[1]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102.

[2] 马冠生,李艳平,武阳丰,等.1992至2002年间中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311-315.

[3] 季成叶,孙军玲,陈天娇.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103-108.

[4] 罗飞宏,沈水仙,屠月珍,等.上海市6~18岁少儿肥胖患病率调查.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6):427-429.

[5] 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6] 季成叶.儿童肥胖的遗传基因研究进展.中国学校卫生,2006,27(2):93-94.

[7] 张永福,戴耀华.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环境影响因素.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6,17(6):494-497.

[8] JONIDES L, BUSCHBACHER V, BARLOW SE. Management of child adolescent obesity: Psychological,emotional,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 Pediatric, 2002,110(1):215-221.

[9] VILA G, ZIPPER E, DABBAS M, et al. Mental disorder in obesity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sychosomatic Med, 2004,66(3):387-394.

[10]RILEYMR, BASS NM, ROSENTHAL P, et al. Under diagnosis of pediatric obesity and under screening for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metabolic syndrome by pediatricians and pediatric subspecialists. J Pediatr, 2005,147(6):839-842.

超重儿童的健康指导篇6

关键词:集居儿童 城乡 健康状况 对比分析

为了解定海区集居儿童健康状况城乡之间的差异,探讨并改进集居儿童卫生保健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对2007~2011年集居儿童健康检查情况进行城乡对比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舟山市定海区2007~2011年4~6岁健康检查的集居儿童,5年总体检人数城区为30492,农村为17674。

1.2 方法 于每年的5~6月份对集居儿童进行体检,农村由乡镇卫生院体检,舟山市妇幼保健院负责城区体检,并将全区城乡体检结果进行汇总。体检的体重秤统一用杠杆磅秤,测量值精确到0.1kg,身高测量使用携带式量板,测量值精确到0.1cm;血红蛋白测定统一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方法;视力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

1.3 评价标准

1.3.1 根据《儿童保健学》(第3版)〔1〕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身高别体重与同年龄、同性别或同性别、同身高参考人群值的标准相比,低于其中位数减去2个标准差为营养不良;年龄别体重超过同年龄同性别健康儿童均值加2个标准差以上为超重和肥胖。

1.3.2 贫血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由杨锡旨、易著文主编的《儿科学》(第6版),血红蛋白 <110g/L为轻度贫血,血红蛋白<90g/L为中度贫血,血红蛋白<60g/L为重度贫血。

1.3.3 疾病和缺点,根据1984年10月浙江省卫生厅妇幼卫生处编《儿童保健门诊》规范统计。

1.4 统计分析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体检及发育情况 2007~2011年定海区集居儿童体检率平均为97.76%,城区为97.48%,农村为98.25%,城乡都﹥96%,达到《浙江省十一五儿童发展规划》目标。从2007~2011年定海区集居儿童中城乡对比可以看出,营养不良比例城区低于农村;超重和肥胖比例城区高于农村。2007~2011年城乡集居儿童营养状况见表1。

2.2 疾病情况 2007~2011年定海区集居儿童中,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度及以上贫血患病率农村和城区均较低,见表2。

2.3 缺点情况 2007~2011年定海区集居儿童中城乡对比,龋齿、视力不良、佝偻病后遗症患病率均城区明显高于农村。轻度贫血、沙眼患病率两项农村高于城区,见表3。

3 讨论

(1)儿童营养状况是衡量儿童健康水平的灵敏指标〔1〕。2007~2011年定海区集居儿童健康体检率城乡都在96%以上。集居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0.5%,说明该区的儿童家长对营养相当重视。城区营养不良比例低于农村,但超重和肥胖比例远高于农村。这与城区儿童生活环境有关,洋快餐等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摄入相对较多,活动量却相对较少有关。单纯性肥胖是威胁儿童健康的重要因素,不仅影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而且是诱发儿童成年后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2-4〕。城区托幼机构应加强膳食管理,每个月举行由园长、保健老师、食堂人员、儿童家长代表组成的膳食管理会议,合理制订幼儿食谱;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儿童均衡膳食知识的宣教;增加活动量,多开展户外运动。

(2)本调查结果显示集居儿童疾病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其次为营养不良、心血管系统疾病。幼托机构应加强儿童体格锻炼,增强儿童体质。改善幼托场所的卫生条件,保证空气流通,开展预防接种,减少交叉感染。对营养不良儿童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膳食调节。心血管系统疾病要加强专项检查,注意观察,及时就诊。

(3)乳牙龋齿患病率城区明显高于农村,并有上升趋势。儿童一旦患龋,发展迅速,防龋工作应引起保教人员和家长足够的重视。幼托机构要把培养儿童口腔卫生习惯作为重要教育内容。卫生保健部门要积极开展口腔保健知识宣教,增长家长和儿童的口腔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并在城区幼托机构开展窝沟封闭等防龋技术,有效降低乳牙患龋率。

(4)定海区贫血患病率明显低于浙江省西部地区〔5〕,总体情况较好。但是农村轻度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区,主要原因是农村儿童膳食结构不合理,菜色比较单一,富含铁质的食物摄入较少。农村托幼机构要改善条件,使用营养软件进行膳食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整膳食结构,并适当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

(5)视力不良数在2009年之前农村未要求做视力筛查,从2010~2011年筛查来看,患病率城区明显高于农村,应与城乡生活方式的差异有关。城区儿童以室内活动为主,看书、看电视的时间长,且未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而农村儿童户外活动时间较多,看电视等影响视力的活动则相对较少。农村孩子沙眼患病率较城区高,与没有形成良好的家庭卫生习惯有关。因此,妇幼保健机构要重视眼保健宣教,指导家长及托幼园所保教人员培养儿童良好的用眼习惯和生活习惯,定期开展视力筛查,合理搭配儿童的膳食〔6〕,有效降低儿童视力不良患病率。

4 参考文献

〔1〕刘湘云,林传家,薛沁冰等主编. 儿童保健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64-366

〔2〕付小梅,林晓珊,张景莉 .集体儿童肥胖症分析及防治〔J〕.中国社区医师,2006,12(2):94

〔3〕刘军祥,黄宗能,苏红卫.某市区儿童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3(9):1738-1739

〔4〕刘爱霞,孔慧君.单纯性肥胖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 2011,9(13):54-56

〔5〕何建勇,吴忆工,金海菊.丽水市城区2002-2007年集居儿童体检结果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8,20(11): 555-556

超重儿童的健康指导篇7

【关键词】营养状况;肥胖症;因素分析,统计学;儿童

【中图分类号】R 179 R 153.2 R 5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6)09-0746-02

单纯性肥胖是指除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引起的继发性与病理性肥胖之外,单纯由于营养过剩造成的全身性脂肪过量累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模式的改变,儿童单纯性肥胖逐年增多。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儿童肥胖可延续为成人肥胖,并成为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笔者通过对南通市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为制定儿童单纯性肥胖的防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并为其易感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l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南通市2~12岁的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实际调查2641名,其中男童l382名,女童1259名,性别比为l:0.91。

1.2 方法

1.2.1 筛查标准2~6岁儿童参照WHO儿童肥胖诊断标准,体重超过同年龄、同性别身高标准体重的10%为超重,超过20%为肥胖症。肥胖分度:超过20%~29%,30%~49%,≥50%分别为轻度、中度、重度肥胖。7~12岁儿童利用身高、体重测量值计算BMI指数后,按照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于2003年11月正式颁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体重指数筛查分类标准》进行判断。

1.2.2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选择排除病理性及药物性肥胖,按上述标准确定为单纯性肥胖儿童后,随机选择101例肥胖病例作为病例组,并按照与病例同年龄(相差±6个月)、同身高(相差±3cm)、同性别、体重正常的标准,选择101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以求与肥胖儿生长发育水平一致。对病例组与对照组儿童统一进行肥胖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家庭情况及肥胖家族史、出生情况及婴儿期喂养情况、疾病史与用药情况、饮食情况、生活作息情况以及精神因素。1.3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Epi data 3.02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双轨录入和管理,建立数据库.逻辑核查、编码后进行统计分析。资料采用SPSS 11.5进行t检验、χ2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

1.4质量控制 制订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工作手册,培训现场调查工作人员,统一方法和标准,以保证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的质量。所有调查表由专人进行编码,调查员对每份收回的调查表进行缺项、漏项及逻辑错误检查,以便及时纠正,在复核无误后双轨录入计算机。

2结果

2.1 肥胖儿童的性别、年龄分布及肥胖分度在2 641名儿童中,检出超重303例(11.47%),其中男童超重190例(13.75%),女童超重113例(8.98%);检出肥胖173例(6.55%),其中男童肥胖100例(7.24%),女童肥胖73例(5.80%),男、女童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岁儿童中超重和肥胖分别为105例(11.90%)和49例(5.56%),其中轻、中、重度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51%,1.25%,0.79%。7~12岁儿童中超重和肥胖分别为198例(11.26%)和124例(7.05%),2个年龄组儿童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2。

2.2 影响儿童肥胖危险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调查表中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各种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按照α=0.05的水平,选择有统计学意义以及无统计学意义但P值接近0.05且小于0.1的因素,主要有肥胖家族史(P=O.012)、父母是否经常吃零食(P=0.047)、出生时的生产方式(P=O.007)、饮食口味(P=O.067)、进食速度(P=O.000)、进食量(P=0.067)、目前食欲(P=O.000)、既往食欲(P=0.000)、是否经常暴食暴饮(P=0.000)、非饥饿性进食(P=0.005)、吃油腻性食品(P=0.005)、户外活动时间(P=0.086)、对体型的看法(P=O.000)等13个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后退法Wald检验),肥胖家族史、出生时的生产方式、进食速度、既往食欲、暴食暴饮以及对体型的看法等6个因素进入最终模型。见表3。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南通市2~12岁儿童超重检出率为11.47%,肥胖检出率为6.55%,2~6岁儿童肥胖以轻度肥胖为主(3.5l%),中度次之(1.25%),重度最少(0.79%),这与国内有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另外,肥胖、超重比为1.75,明显高于理想水平(0.5~0.9)和可接受水平(1.0~1.3),表明该地区存在较大的产生肥胖的潜在危险性,儿童肥胖今后仍有上升趋势。本研究结果还表明,肥胖家族史、出生时的生产方式、进食速度、既往食欲、暴食暴饮以及儿童对体型的看法6个因素与儿童肥胖有显著关联。

本调查提示,父母或祖父母、外祖父母一方或多方肥胖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之一,证实了肥胖的家族聚集特征。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剖腹产出生的儿童肥胖发生率明显高于顺产儿童,可能是由于剖腹产儿童出生时机体情况不佳,需人工喂养,难以控制喂养时间和营养物质的种类,导致营养过剩。此次调查还发现,肥胖儿童有一些共同的饮食行为特征,如进食速度快(OR=3.179)、食欲好(OR=3.161)、暴食暴饮(OR=3.273),与国内外调查结果一致。食欲好、进食速度快,则未成细粒的食物与胃壁之间空隙较大,缺乏充盈感,以致与进食有关的迷走神经处于兴奋状态,饱腹感不能及时反馈至饱食中枢以产生抑制进食的作用,其结果是当时感觉不饱,待到有饱感时,进食往往超过其实际需要量。经常暴食暴饮,摄入高脂肪、高蛋白与大量碳水化合物,过多的能量以脂肪形式在体内沉淀也会导致肥胖。儿童摄食方式形成于他们早期对饮食和进食的体验,父母的饮食习惯及育儿观直接影响着儿童,因此要通过健康教育使家长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对剖腹产出生的儿童在其婴儿时期要克服过度喂养,做到合理添加辅食,注意营养搭配,并从小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控制进食量。研究结果还提示,儿童对体型的不正确认识(认为胖体形好)也是导致肥胖的危险因素之一,国内有研究结果与此一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人们对健康和体型的理解及态度都在发生改变,喜欢胖体型的儿童往往会通过不合理的饮食使自己变胖。因此,通过健康教育引导儿童及其家长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与审美观也是预防儿童肥胖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肥胖儿呈逐年上升趋势,肥胖的防治应该作为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受众多因素的限制,肥胖的治疗仍是医学上的难点。因此,针对儿童单纯性肥胖,当前最有效的手段是积极探索与寻找其影响因素并进行预防,同时这也是控制成人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措施。

(致谢:此次调查工作得到了南通市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及妇幼保健院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超重儿童的健康指导篇8

衡量5至14岁儿童的超重和肥胖情况颇具挑战性,因为没有世界范围内运用的儿童期肥胖标准定义。

食品工业应减少加工食品的脂肪、糖和盐含量,缩小每份的大小,推动引进创新,给人们提供健康和富于营养的食品选择。

关于肥胖预防和控制策略将会把重心集中在加强国家政策、促进健康专业人士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对公众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的产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干预。

肥胖症全球红色预警

3.88亿人将在今后10年死于慢性病

在世界所有地区、所有年龄组、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这些危险因素是导致绝大多数慢性病死亡的原因。它们包括:不健康饮食; 不锻炼身体; 使用烟草。

每年至少:490万人死于吸烟; 260万人死于超重或肥胖; 440万人死于高胆固醇; 710万人死于高血压。 这就是说,据预测在2015年因各种病因而死亡的6400万人中,4100万人将死于慢性病――除非我们采取紧急行动。慢性病阻碍经济增长,而且会降低国家发展的潜力,对中国、印度等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尤其如此。然而,即使在坦桑尼亚等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卫生与发展工作范围内进行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些国家,慢性病的危害和死亡已经在大幅上升。

全球应对力度不够

虽然在慢性病方面有一些全球性成就,例如《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但是总的来说,在国际卫生和发展领域中慢性病方面的工作是被忽视的。慢性病在世界各地区都是成年人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慢性病的防治仍然没有被纳入全球千年发展目标的指标。包括慢性病预防在内的卫生工作有助于减少贫困,从而有助于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

慢性病开始危害中年人和儿童

人们一般认为慢性病主要危害老年人。我们现在知道,几乎半数慢性病死亡过早地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慢性病死亡总数的四分之一发生在60岁以下人群。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年人特别容易患慢性病。

儿童超重和肥胖是日益显著的全球问题。大约2200万五岁以下儿童超重。在英国,2~10岁儿童超重率从1995年的23%上升到2003年的28%。在中国的城市地区,2-~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现象在1989年到1997年期间有显著增长。儿童和青少年二型糖尿病过去闻所未闻,而现在这类病例已经开始在全世界出现。

个案观察

Malri Twalib:我们的下一代

Malri Twalib是一个五岁的男孩,生活在坦桑尼亚乞立马扎罗区一个贫困的乡村。附近一个医疗中心的卫生人员去年在一次常规社区巡回活动中发现了他的体重问题。诊断是明确的:儿童肥胖症。 一年过去了, Malri的健康状况没有改善,他也没有改变过多消费麦片和动物脂肪的情况。Malri的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仍然严重不足,“在旱季实在太难找到价格合理的东西,所以我无法把握他的饮食,”他母亲Fadhila埋怨说。最近社区卫生工作者对Malri家进行了一次随访。他们也注意到,Malri和从前一样抱着那个瘪了的足球,上面所印的“健康”字样还清晰可见。Malri家所在的街区到处乱放着锐利而生锈的建筑废料,而家里的庭院又太小,所以Malri无法玩球――实际上他很少外出玩耍。“实在是太危险了,他会受伤的,”他母亲说。

Fadhila自己也患有肥胖症。她认为儿子的肥胖没有危险,他的体重将来会自然而然下降的。“这个家庭有很多人都很胖,又没有慢性病的家族史,干吗对此大惊小怪?”她面带微笑地辩解道。事实上,Malri和Fadhila面临因为肥胖而患慢性病的危险。

肥胖:WHO基本档案

什么是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界定为异常或过量脂肪积累,可损害健康。

体重指数(BMI)是体重/身高的简便指数,通常用于在成年人群和个人中进行超重和肥胖分类。其定义为按公斤计算的体重除以按米计算的身高的平方(kg/)。世界卫生组织把“超重”界定为体重指数等于或大于25,“肥胖”界定为体重指数等于或大于30。这些取舍点提供了个体评估的基准,但有证据表明人群的慢性病风险从体重指数21开始渐趋上升。

2006年4月的新的世卫组织儿童生长标准包含婴儿和5岁以下幼儿的体重指数表。但是,衡量5至14岁儿童的超重和肥胖情况颇具挑战性,因为没有世界范围内运用的儿童期肥胖标准定义。世卫组织目前正在制定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国际生长参照基准。

超重和肥胖的全球数据

2005年全球约16亿成人(年龄15+) 为超重; 至少4亿成人为肥胖。

据世卫组织的进一步预测,到2015年将有约23亿成人为超重,7亿多成人为肥胖。

2005年,全球至少有2000万5岁以下儿童为超重。

超重和肥胖曾经被视为仅在高收入国家存在的问题,但在中低收入国家,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中,现在呈急剧上升的趋势。

肥胖和超重的原因与后果

肥胖和超重的根本原因是摄入的热量大于消耗的热量。全球超重和肥胖的因素包括:摄入过多高脂高糖但缺少微量营养素的高能量食品;常坐的工作性质、变化的交通方式和身体活动减少的趋势。

超重和肥胖可导致严重的健康后果。体重指数上升是以下慢性病的重要高危因素之一:

心血管病(主要为心脏病和中风)――这已经是世界上的头号死亡杀手,每年造成1700万人死亡。

糖尿病――已迅速成为一种全球流行病。据世卫组织预测,糖尿病死亡人数在今后10年内将在世界范围内上升50%以上。

肌肉骨骼疾患――尤其是骨关节炎。

某些癌症,如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和大肠癌。

如何减轻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及其相关的慢性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预防的。健康和节制的饮食,适当的体力运动可达到并维护能量平衡和健康的体重。

健康的饮食――限制脂肪的能量摄入并从食用饱和脂肪改变为食用不饱和脂肪;增加水果和蔬菜以及豆类、全谷谷类和坚果的食用量;限制糖摄入。

增加身体活动――多数日子至少进行30分钟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活动。

依照2002年的世界健康报告,日常饮食中过少摄入水果和蔬菜会有31% 的可能引起缺血性心脏病,全世界有11%的高血脂和 19%癌亦是来源于此。目前已知270万个死亡事件归因于低的水果和蔬菜的摄取。身体的长期静止、不运动引起10~16% 乳癌、直肠癌和糖尿病、22% 缺血性心脏病。目前已知190万个死亡归因于身体的静止状态。在全世界减少死亡和疾病负担,世界卫生组织在 2004 年5月已经采用“在饮食、身体的活动和健康方面的全球的策略”。

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

控制全球肥胖流行病

相对于营养不良而言,在营养失调的另一端,肥胖已经在今天成为了最显而易见且最易受疏忽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很多地区肥胖与营养不良共存,超重和肥胖的全球流行病正在蔓延到世界的许多地方。和传统的观念相反,肥胖流行病没被限制在工业化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估计超过一亿一千五百万人受苦于肥胖症。

政府、国际伙伴、民间社会以及非政府组织和私立部门在形成健康的环境和使人们能够承担得起并方便地利用更健康的饮食选择方面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这对穷人和儿童等社会上最脆弱的人群尤为重要,他们在食物及生活环境方面的选择很有限。

食品工业应减少加工食品的脂肪、糖和盐含量,缩小每份的大小,推动引进创新,给人们提供健康和富于营养的食品选择。

早在19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开始发出警报, 很多专家在学术上带头参与了普及健康的教育。很多公众也敏感的察觉到了相关的卫生政策制定者、药品研究单位、医学的专业人士和民众之间互动的重要性。

肥胖患者过多将是一种“社会环境中的恶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制定和推行改善该流行疾病相关的策略。如与悉尼 (澳洲) 、奥克兰 (新西兰)的大学合作,世界卫生组织正在计算超重和肥胖对全世界经济的冲击。

肥胖症在欧洲

肥胖是21世纪最强有力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目前肥胖症的传播和流行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在欧洲许多国家调查数量的3倍,而且数字继续在疯狂飙升,特别在孩子之中。 肥胖已经吞噬了欧洲区域2~8%健康费用和10~13%生命。

社会和政府需要行动抑制此种流行病。国家的政策应该鼓励并且提供机会给人们有效的身体活动,而且必须与健康的饮食相结合。为了促进最大范围内的抑制肥胖的行动,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分部)于2006年11月15~17日在伊斯坦丁堡,土耳其特别针对此类问题组织了一个部长级会议。会议中,美国了一个欧洲各国采用的用特别手段治疗肥胖的特许状。

肥胖症在西太平洋

超重的传播和肥胖正在以惊人的比率在全世界内增加,而发展中国家亦被严重影响。 在低收入国家中,肥胖在中年女人、较高社会状态和都市社区人群更常见。在较发达的国家中,肥胖通常不只出现在中年人中,也正出现在年轻人和孩子之中,并且日益普遍。此外,它容易与比较低的社会精神状态有关,尤其在女人中。城乡差别较大的城乡结合地区更为明显。

肥胖属于非可传达的疾病 (NCDs) ,是一个会引发非胰岛素依赖的糖尿病、心脏血管疾病 (心脏病、高血脂和高血压) 的危险因子,而且在许多工业化的国家中与各种社会心理相关。与全身性肥胖相比,腹部的肥胖值得特别关心。治疗肥胖是个极高的社会消费,单独家庭往往很难承受。根据目前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发展中国家为之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肥胖所引发的致残、致死对国家的危害非常巨大。

上一篇:保护环境对我们的好处范文 下一篇:电子产品的电磁辐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