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礼仪的行为范文

时间:2023-09-27 18:02:19

符合礼仪的行为

符合礼仪的行为篇1

中国自古以来被誉为“衣冠王国”,服饰艺术历经积淀与弘扬变得丰富多彩、璀璨夺目,它不仅能体现文化的发展,彰显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发展程度,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通过服饰来判断一个人的内在涵养及自身素质,借助服饰来展示个体内心对美的追求、对自我的审美感受、对精神面貌的传达,服饰打扮是外在美和内心美的统一。

加强高校学生服饰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当服饰邂逅礼仪,自此有了厚重的升华,当新一代朝气蓬勃的高校学生理解美,热爱服饰,弘扬传统时,服饰礼仪就滋生出极其适宜的展现舞台,《弟子规》有言:“冠必正,纽必结;袢与履,俱紧切。”帽子要带端正,钮扣要扣好,袜子、鞋子要穿着整齐,鞋带要系紧。古人短短数语便简洁明了的强调了穿衣戴帽的基本要求。

在现代实际生活中,近年来许多高校的年轻学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渐追求自由放松的着装方式,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的着装打扮方式,据调查,在高校有男生夏天嫌太热,上身脱得精光做“膀爷”,女生穿低胸吊带、花里胡哨的打扮,有的学生穿名牌,有的学生穿着邋邋遢遢,上课时穿着拖鞋,发出拖沓响亮的啪啪声,还有的染发、纹身,钉鼻钉、打鼻洞,一副嬉皮士似的不修边幅模样,加上哈韩、哈日的风气,一些奇装异服在校园里出现,这都不符合大学生的着装礼仪。

社会的多元化导致了高校学子追求的多元化,在大学里张扬个性无可厚非,但却不适合表现在物质上和奇特的个人穿着上。大学生着装不能过分追求服装的品牌、服装的华丽、服装的时髦和着装的奇异。

大学校园是学习知识、展现礼仪的圣殿,必须保持严肃、静穆的气氛,大学生作为高学历者,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着装应适宜、大方自然,表达对知识的敬仰和对老师同学的尊重,学校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潮流现象与艺术的关系,理解学生的担当与责任,从而衣着端正,静心学习。纵观全局也不难判断,毕竟高校学子衣着特立独行者并不普遍,绝大多数学子着装都能符合自己年龄、身份、气质和社会角色的定位,只需在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方面加以熏陶,在服饰礼仪方面给予指导,在大学进行服饰礼仪的教育能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导向和为人处事等方面发生积极改变,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高校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充满着对高品质、高格调精神层面的追求,是社会的希望,他(她)们应当为整个社会品位的提升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当他们接受服饰礼仪的教育并借助服饰来表达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准则,自觉按照社会文明的要求调整装饰方法与技巧时,真实的自然美便油然而生。

现代服饰礼仪是最生动的自我介绍,在塑造高校学子服饰礼仪形象中我们应自省出相应的注意事项,教育引导他(她)们不仅应穿着起来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符合自己的年龄特征、形体条件,体现自己的气质,不失礼节,同时又能够让他人看起来舒服,也就是要符合整洁卫生、合体适宜,大方自然,有新意有个性的基本着装要求,同时对人彬彬有礼,以服饰充分体现礼仪,尽情表现出高校学生年轻、朝气、有活力的青春气质。

大学生走出校园代表了学校,所以着装符合身份,符合礼仪尤为重要。服饰礼仪还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面试及就业,关系到高校学生是否能顺利地在社会上展现自己的仪表以及内在的自身修养。在现阶段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服饰不仅是对一个人外在气质的体现,也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如果在应聘时我们的高校学生过分追求服饰的华丽,就会给用人单位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服饰过于脏乱,会给用人单位一种做事草率不认真,对人不礼貌的印象。

高校学生着装一般以休闲、运动服为主,但不同场合不同时间要灵活对待,合理穿着,庄重、整洁、得体、大方,不邋遢、不褶皱,干净清洁勤换洗,完好无破损,可以穿得鲜艳活泼一些,避免老气横秋的打扮,以展现高校学生特有的青春活力。

加强高校学生服饰礼仪教育的方式

1.以系列讲座形式将服饰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加强服饰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服饰礼仪教育引入课堂,教会学生如何着装,学会服饰的搭配以及懂得服饰的礼仪。高校可以把服饰礼仪教育的内容纳入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课程中或开设专门的《服饰礼仪修养》、《形象设计》、《整体搭配艺术》等课程,以系列讲座的形式,理论讲解和实操演示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服饰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高校学生主要以学习场所为主要所在地,简单区别为公开场合和休闲场合,公开场合的着装要庄重、大方、相对比较传统,比如校服、运动服及便装,女生可以着套裙,连身裙等,并佩带少量饰品,“以少为佳”;休闲服饰要求宽松、方便、舒适,自然得体,如运动装、针织衫、牛仔服等。

2. 培养专业优质的服饰礼仪师资力量

将服饰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引进课堂, 既可以教会高校学子如何得体的着装,又能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

加强高校学子服饰礼仪教育应提升师资力量,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服饰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注重自己的着装形象,做到得体大方、言行端正,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 不断进行服饰礼仪教育的渗透。

总之,加强高校学生服饰礼仪教育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动导向能够起到积极地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服饰礼仪活动,有利于营造健康、良好的校园着装环境,展示出服饰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高校学子较长时间生活在一个学习集体当中,每个人留给别人的印象都是从多角度、多渠道综合而构成的,服饰礼仪正常得体有助于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良好的、知性的深刻印象。

随着文化修养、知识层次的提高,现代高校学子越来越注重服饰搭配的仪表美,他们身着华装,谈吐高雅,挥洒自如间体现出良好的风度和高雅的气质,充满了自尊、自信和自强,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

作者简介:周利群,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服装设计教育和艺术设计研究。

符合礼仪的行为篇2

[关键词]高职教师;礼仪素质;对策

[作者简介]韦晓军,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市场流通系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2-0193-0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礼仪走进社会,走进企业,也走进了各大校园。教师和学生作为校园主体都应当意识到礼仪修养是每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文明与教养的重要体现。荀子曰:“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元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其含义很清晰地表明:礼仪是规范人的行为的,教师则是修正礼仪的。没有礼仪怎么能修正人的行为?没有教师又怎么能知道礼仪的正确与否?可见,教师礼仪的根本内涵就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学生、为社会树立良好榜样,礼仪修养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高职学生的礼仪素质,除了来自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外,更多的来自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高职教师礼仪素质的提升应当放在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一、高职教师礼仪素质现状

综观当今高职校园,教师的礼仪素质仍存在着种种缺失现象:

(一)职业道德缺失。教师不仅仅充当着学生的知识导师,还应当是学生的行动楷模。但高职教师队伍中,仍有些教师将教师这一职业仅作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和手段,并没有深刻领会教师二字的深刻含义和职责要求,缺乏职业道德,无视为人师表的原则,在品行上没有起到应有的表率作用。

(二)职业责任缺失。有的教师缺乏起码的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心,在课堂上讲课时全然不顾学生的反应,照本宣科,表情冷漠,对学生缺乏爱心;有的教师把讲课当做例行公事,很少主动关心学生,对学生缺乏关心;还有的教师对学生挖苦多,鼓励少;说教多,尊重少;上课迟到、早退,对学生缺乏起码的尊重。

(三)职业形象缺失。现有的一些教师与高职教师的职业形象要求差距甚远。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的形象显得不修边幅,着装没有遵循服饰礼仪的“TOP”原则,浓妆艳抹,职业形象效果较差。还有的教师甚至还出现嚼口香糖、坐桌子、插口袋、上课吸烟、接打手机等有失职业形象的举动。

二、高职教师礼仪素质缺乏的原因

为什么理应为人师表的教师,在校园中却存在着种种缺乏礼仪素质的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欠缺。礼仪修养在个别教师心目中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认为礼仪乃小事小节,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不了解自身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整体的礼仪素质与所从事职业特点间的重要关系,没有摆正自己的职业位置,导致缺乏礼仪种种表现的存在。

(二)不良风气影响。虽然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当今社会对礼仪风气的弘扬还不够到位,社会风气受“十年浩劫”的影响较为深重,全社会礼仪素质仍处于需要大力提升的阶段,这当然会影响到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包括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

(三)学院教育忽视。现今的高职学院对学生的礼仪素质的教育颇为重视,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注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各专业大都开设礼仪类的课程作为专业或公共选修课。但是,学院对教师个人礼仪素质的要求却有所忽略,也忽视了对教师的礼仪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另外,我国现行的师范教育制度和模式致使教师后备人才的培养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轻礼仪修养等弊端。

(四)教学规律不清。有的教师对于教学规律不甚了解,对高职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要求不明确,对于课堂教学与教学素质体现的关系不清晰,导致了教师在校园中出现了种种不良表现。

三、高职教师礼仪素质提升的对策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广博的知识经验,现代化的教育能力和健康的身心,还要有为人师表的内在素质、受人尊重的外在职业形象。因此,高职教师礼仪素质可通过以下途径提升:

(一)思想重视,提升美学修养。首先,高职教师应当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礼仪修养不仅是教师自尊自律的基本要求,还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高职院校除了对学生加强礼仪教育外,还应当加强对教师礼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反复向教师宣传有关教师礼仪方面的知识,不断强化教师的礼仪意识。教师只有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才能将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渗透到自己的教学活动当中,体现出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风范。

高职教师的美学修养应体现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专业知识的整体掌握上,教师应当把课堂看成是情感交流和审美的空间,使学生在轻松、美妙和美的愉悦中,既接受了文化知识,又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松弛和愉悦。此外,高职教师在待人接物中表露出来的幽默、自信、风趣、民主、开放,以及爱好广泛、机智的课堂调控能力等性格魅力都是当代教师不可缺少的美学修养。具有这种性格魅力的高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就能使自己的情绪与学生的情绪“零距离”接触,与学生的情绪产生共鸣,更好地开展教学等活动。

(二)提高素质,增强榜样意识。“素质”是指一个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教师礼仪素质的提升必须要让教师清楚地意识到自身的榜样作用,因为教师对学生心灵及人格的塑造,具有其他社会成员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一位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甚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榜样作用,履行教师职责,任何时候都应当按照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行事,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们喜欢上课充满热情、笑口常开,始终把真诚的目光投向全体学生的教师,这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一原则,它既是一种礼仪,也直接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每一位教师都应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热情地关爱学生,真诚地为学生服务。教师应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关系。教师还应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讨论,变“一言堂”为“众言堂”,在课下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只有尊重和关爱学生,处处体现出自身的礼仪素质,教师才会真正赢得学生。

(三)举止得体,树立职业形象。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举止得体、言语生动,是教师礼仪的基本要求。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整洁、

得体、典雅、美观的着装和端庄的仪表,会更好地帮助教师完成教学工作。从教育需要出发,教师的礼仪形象应为:谦逊文雅而不庸俗,朴实整洁而不呆板,稳重端庄而不怯懦,“温而厉,威而不猛,恭敬而又安详”,即教师的形象应具有美感、职业感,同时还应具有时代感。总之,教师职业礼仪形象规范,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表达文明规范。语言表达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方式。教师表达语言时应遵守礼仪礼节、文明规范,讲究语言艺术,用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语言要自然、准确、生动。

(1)表达准确。教师在教学中应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教学,要注意语言的方法和技巧,讲普通话、吐字要清晰、语速均匀、语气柔和、表达完整,不可庸俗随意。

(2)音量适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音量的适中,给学生以和风细雨的感觉。声音不宜过大,否则会给学生以声嘶力竭之感,教师也容易产生疲劳之感,如果声音太低则会很难听清,影响教学效果。

(3)语气亲和。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亲和友善的语气能缩小师生之间的沟通距离,增强育人的感染力,语调流畅、抑扬顿挫、风趣幽默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语言文明。教师要注意语言文明,避免脏、乱、差的语言。对不认真上课的学生和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要进行干预,维护课堂教学秩序,但不能在课堂上辱骂和训斥学生,否则会在学生面前自毁形象,在学生中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2 衣着服饰整洁得体。教师的着装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个性、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还体现着社会风尚。教师的着装应符合身份,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着装要庄重整洁、适宜场合、大方得体;要符合时间、场合、季节、身体特征和身份的要求。在校园内尤其是讲台上,教师着装要端庄整洁,不能打扮休闲,女教师衣服不能短、露、紧、透、艳、异,男教师不能脏、乱、破,要符合教师身份。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亮相,自然而然地成为“审美的客体”,教师通过自己服饰和仪表形象的示范,实质是对学生进行礼仪美的熏陶。服饰礼仪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是当代高职教师自我礼仪形象塑造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1)符合原则。教师的着装要符合礼仪服饰的“TOP”原则,即着装要符合时间、地点及场合的需求。教师在校园和教室的工作氛围中,应注重自身的职业形象的需求,着装要与工作环境相适应,避免违反礼仪原则,也避免在学生面前呈现不恰当的职业形象。

(2)拉近距离。教师着装要注意拉进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在校园中的着装应以学生为主要的面对对象,因此,时髦时尚有时候在教学环境中并不适宜。因此,教师在工作时间内应尽量与学生拉进距离,着装应给学生以亲切亲近之感,而不是距离很远的时尚人物。

3 仪态举止端庄大方。举止是指人们的仪姿、仪态、神色、表情和动作,可以体现人的思想和感情。高职教师在人际交往中要使自己的举止得体。以高雅的举止展现自己良好的礼仪形象,需要做到端庄大方、自然得体,以从容自信的步履、端正挺拔的站姿、亲切坦诚的目光、准确生动的手势等给学生以精力旺盛、稳健敏捷的美的感染力。

(1)表情要亲切自然。教师要善于运用坦诚的目光和亲切的笑容来表情达意,正确地体现教师的态度和评价,让学生从教师热情注视的眼睛里看到启迪和肯定。如讲课时,教师的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给人以平和、易接近之感。与学生交谈时,目光要礼貌地注视对方眼睛到下巴之间的区域,不要游移不定,要坦然亲切。

(2)手势要礼貌大方。手势是教师最明显、最丰富、也是使用最频繁的“教具”之一。教师在讲课、谈话时手势要自然、舒展、恰如其分,要随着相关内容进行,既不要过分单调,也不要过分繁杂。一般说,向上、向前、向内的手势表示成功、肯定、赞颂;而向下、向后、向外的手势表示失败、否定、惋惜等。教师不要指手划脚,忌讳敲击讲台桌子、黑板或用手指指点学生等不礼貌的手势动作。

(3)站姿要端庄稳重。教师端庄稳重的站姿,有助于稳定学生的听课情绪,振作学生的精神。教师站在讲台上要站稳站直,胸膛自然挺起,不要耸肩,或过于昂着头,忌讳缩脖、塌腰,手放在兜里、撸臂;忌讳双手扶桌,重心在讲桌上,用脚蹭地面、脚尖不断点地等不良的站姿。

符合礼仪的行为篇3

关键词: 体育礼仪;高校大学生;体质;修养

1.前言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代,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重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在身体健康方面一般以体育锻炼为主要手段。在体育课堂中的礼仪表现是获得身体健康的同时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的心理健康。再者,体育礼仪的提高可促进各方面礼仪的完善,使我们在方方面面都不损“礼仪之邦”这个称号。由此当代大学生体育礼仪的培养与提高显得格外重要。

2.结果与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体育礼仪在高校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结合实际,本文从体育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分析高校体育课堂礼仪缺失的现象。

2.1 教师体育课堂礼仪的现状

2.1.1不注重仪容仪表。有的教师披头散发、浓妆艳抹的出现在体育课堂上,有的体育教师穿着休闲装进行教学,该行为既违背了体育礼仪的要求,又不利于给学生作规范仪容仪表的表率。

2.1.2在课前课后部分忽略了礼貌礼节。课堂常规中在课堂准备部分应师生问好,在结束部分应师生告别,而部分教师忽略了这些部分。

2.1.3在教学中规范用语方面也有所不足。有的教师在教授讲解动作时语言重复嗦、专业术语不准确,甚至有的教师还会在学生出错时讲脏话、打击、批评学生。

2.2 学生体育课堂礼仪的现状

2.2.1不注重仪容仪表。部分学生不着运动服装上课,妆容夸张,既不符合要求,又不利于充分运动。

2.2.2举止方面。在室外课时不顾形象和环保,随地吐痰和乱丢垃圾。课堂中常有自觉和不自觉的窃窃私语的现象,甚者在课堂中发生冲突。

2.2.3礼貌礼节方面。在课前准备准备部分和课后结束部分没有向教师问好和告别,不注重课堂的礼仪常规。

2.3 体育课堂礼仪缺失的原因

究其原因也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分析,且都可归纳在“有心无力”和“有力无心”两个方面来解释。在教师和学生的两个角度的基础上再从他们的主观和观察原因来分析。

2.3.1 教师在体育课堂礼仪缺失的原因

2.3.1.1 教师体育课堂礼仪缺失的主观原因

教师自己体育礼仪的认识不高。在当今体育不被重视的形势下,体育礼仪更是被忽视,体育教师当然也没有注重自身体育礼仪的培养,导致体育教师体育礼仪方面的认识薄弱,在课堂中想培养学生的体育礼仪也是有心无力。体育教师对体育礼仪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一向注重运动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没有关注到学生体育礼仪方面的缺失,如在教学比赛中发生冲突、课堂着装不符合要求等,或者关注到了但没有引起重视,没有究其原因是体育礼仪的缺失,在教学中没有进行相应的纠正、指导、教育,使学生这样发展下去,越来越严重。此属于教师的有力无心的原因。

2.3.1.2 教师体育课堂礼仪缺失的客观原因

学生的忽视和教育机构的不重视,导致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做多余的工作,或做了也没有意义。属于有力无心。学生对体育礼仪的蔑视,在信息全球化的当今社会,一些体育赛事中的不文明行为成为一种跟风现象。致使教师想教好体育礼仪,也是有心无力。没有相应的教材或指导性的材料,使教师在体育礼仪教学中“无法可依”,没有教学的依据和评判的标准,不知道如何教或害怕教错,对体育礼仪的教学有心无力。

2.3.2 学生在体育课堂礼仪缺失的原因

2.3.2.1 学生体育课堂礼仪缺失的主观原因

对体育礼仪的认识不够。据调查,大多数学生不了解体育礼仪,甚至不知道体育礼仪。对体育礼仪的定义、内容、要求都认识不够,有力无心的去学习和了解体育礼仪。对体育礼仪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体育礼仪不像交往礼仪和餐桌礼仪那么形象、常用和具体,不会经常被人们关注和提及,认为体育礼仪不重要,对于学习体育礼仪更是有力无心。

2.3.2.2 学生体育课堂礼仪缺失的客观原因

师资的能力不足,导致学生想学也没办法学或学不好,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社会风气的影响。各种体育赛事中的丑闻和不文明的现象,使喜欢追星的学生潜移默化的模仿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在体育礼仪培养上有力无心。学习任务繁重、就业形势严峻,社会竞争压力大导致学生的侧重点在文化方面。忽视体育锻炼及相关的知识,体育礼仪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自然而然成为忽视的对象,属于有力无心的原因。身边的人们的影响。在这个跟风的年代,学生这个群体易受身边的人影响,在体育礼仪方面也是如此,身边的同学、朋友、家长由于对体育礼仪的不了解所做的一些不符合体育礼仪的行为影响了他们对体育礼仪的定义和坚持。有的甚至明白怎样是符合体育礼仪的行为,但由于周围的人都不遵守,他们也羞于去变现正确的做法。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综合各方面的调查,高校体育课堂礼仪在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无论在仪表、服装、语言、举止,还是礼貌礼节方面都或多或少的有所欠缺。

3.2 建议

3.2.1首先学校管理部分应该引起重视,加大宣传,使体育礼仪知识广泛的被人们所熟知,从而渗透到体育课堂中去。宣传正面的示范例子,利用榜样作用,使学生跟从、教师学习,陶冶自己的情操,改善自己的行为。

3.2.2在进行评价课的好坏时,将体育礼仪表现(包括教师和学生表现)作为评价标准之一,促使教师重视自身体育礼仪的提高和学生体育礼仪的培养。、

3.2.3在教师方面,对教师进行体育礼仪的培训,使教师自身的体育礼仪素养提高,从而去体现、去更好的培养学生。

3.2.4在体育教学的理论课部分对学生进行体育礼仪的培养,在实践课中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进行实践。最后在学生方面,将体育礼仪的表现作为体育课平时成绩的一个考核标准,使学生重视体育礼仪,并乐于去表现良好的体育礼仪行为。在实践中,还可以推行师生之间相互监督、督促,使师生共同进步。 (作者单位:1.四川师范大学;2.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永东乡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 许之屏.《现代体育礼仪》[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赵红红.《现代体育礼仪》[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3] 童宪明.《体育礼仪初论》[J].福建体育科技,2010

符合礼仪的行为篇4

全国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关礼仪试题

课程代码:0064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记录我国战国以前贵族生活各种礼节仪式的典籍是

A.《周礼》B.《仪礼》

C.《礼记》D.《尚书》

2.按礼宾要求,用特定的程序、方式等表达礼仪的过程是

A.例会B.洽淡

C.礼节D.仪式

3.公关礼仪中的CIS是指

A.理念识别系统B.环境识别系统

C.行为识别系统D.组织识别系统

4.一般来讲,交际中与异性目光对视的时间不能超过

A.1秒钟B.2秒钟

C.3秒钟D.4秒种

5.世界服装界所公认的着装审美原则是

A.WOT原则B.TOW原则

C.TPO原则D.PTO原则

6.个人在大众媒介“亮相”的实质在于展现其

A.素质B.仪表

C.服饰D.心态

7.交际礼仪形成是个动态过程,是在风俗和传统变化中形成的行为规范。这说明交际礼仪具有

A.沿习性B.差异性

C.广泛性D.规范性

8.交际中最常见的礼节是

A.拥抱礼B.鞠躬礼

C.握手礼D.接吻礼

9.在幽默语使用中,以诙谐、幽默的口吻扭曲理解言语而形成幽默的形式称

A.巧借话题B.曲解词语

C.反语D.一语双关

10.以谈判方式为标准,可将谈判分为

A.正式谈判与非正式谈判B.单独谈判与团体谈判

C.经济谈判与政治谈判D.长期谈判与短期谈判

11.在正式谈判过程中,双方简要阐述各自的谈判目的、自己希望达成的目标和设想的阶段称为

A.导入阶段B.概说阶段

C.明示阶段D.交锋阶段

12.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周知、办理或共同执行某项工作而普遍使用的文种是

A.命令B.指示

C.通知D.通报

13.在文件礼仪中,计划的核心是

A.指导思想B.执行工作

C.工作目的D.工作安排

14.组织内部“人和”局面生成的有效手段是

A.语言礼仪B.内部交往礼仪

C.文书礼仪D.个人礼仪

15.组织实现自身目标过程中与最基层员工结成的各种人事关系是

A.领导人员关系B.管理人员关系

C.技术人员关系D.操作人员关系

16.组织内部各业务、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的横向协作关系称

A.人事关系B.部门关系

C.业务关系D.管理关系

17.塑造公关形象的最主要手段是

A.内部交往礼仪B.文书礼仪

C.公关专题活动D.涉外公关活动

18.企业为促销产品而经常采用的礼仪形式是

A.展销会B.联欢会

C.会D.酒会

19.日本国名的源义为

A.千湖之国B.自由之国

C.日出之国D.清真之国

20.英国的国歌是

A.上帝保佑国王B.马赛曲

C.皇家进行曲D.祖国进行曲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企业文化的层次包括

A.表层的物质文化B.里层的虚拟文化

C.浅层的行为文化D.中层的制度文化

E.深层的精神文化

22.职业服饰的基本特征包括

A.实用性B.古典性

C.审美性D.象征性

E.前沿性

23.馈赠礼物的时间一般选在

A.传统节日B.重大纪念日

C.临别送行D.探视病人

E.酬谢他人

24.打招呼时应注意的问题有

A.与场合相符B.与自己身份相符

C.与需要相符D.与个性相符

E.与利益相符

25.根据谈判内容与目标的关系,可将谈判分为

A.实质性谈判B.非实质性谈判

C.直接谈判D.事实性谈判

E.间接谈判

26.根据不同用途,可将文书礼仪分为

A.文件礼仪B.书信礼仪

C.电话礼仪D.请帖礼仪

E.网络礼仪

27.内部交往礼仪的功能主要包括

A.规范约束功能B.稳定关系功能

C.凝聚功能D.激励性功能

E.有效性功能

28.组织内纵向交往的具体内容和途径包括

A.召开工作总结会议B.举办各种座谈会

C.举办各种联谊活动D.礼节性走访

E.日常交往

29.销售人员应遵循的洽谈礼仪规范有

A.重视信誉,塑造组织形象B.以礼相待,坚持平等互利

C.讲究文明,注重谈话礼节D.实事求是,注意提问方式

E.将心比心,多替对方着想

30.伊斯兰教的主要信仰有

A.信安拉B.信使者

C.信天使D.信耶稣

E.信末日审判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公关礼仪

32.公务注视区间

33.反语

34.调查报告

35.会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6.简述EQ(情绪智商)的功能。

37.馈赠礼品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8.简述委婉语使用的艺术。

39.撰写规章制度要注意哪些问题?

40.简述业务洽谈的基本要求。

五、论述题(10分)

41.试述网上交往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六、综合应用题(10分)

42. 某市政部门在处理一项市政工程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失误,造成了巨大损失,对市民的生活产生了严重不良影响。此事被电视、报纸报导后,引起了市民的极大不满。而该部门负责人面对记者的追问要么避而不答,要么蛮横无理,更加重了市民对该市政部门的不满。

符合礼仪的行为篇5

关键词:中国早期;仪式生活;舞蹈艺术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早期舞蹈往往在祭祀性场合表演,成为先民祭告神灵、传达神意、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舞蹈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成为一种具有极强审美价值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表演、抒情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

一、何谓仪式

郭于华在其《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中说:“仪式,通常是指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特征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度(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纪兰慰认为“仪式就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点、对象、形式再现社会习俗(生活)的一个过程;通过岁岁重复、交替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仪式行为,实现某一时刻仪式所意味着的一切。”前者主要从仪式的社会功能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的,后者主要从仪式的过程性角度定义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皆揭示了仪式的基本内涵,即仪式的程式化、制度性和象征性。《说文》曰:“仪,度也。从人,义声。”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又《说文》曰:“式,法也,从工,弋声。”《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毛传:“式,法也。”可见,“仪”和“式”的本义皆是法度、准则、规矩的意思。中国古代“礼仪”连称,其实就是指各种礼俗仪式,这是古代早期仪式的主要内涵。仪式行为者往往通过姿势、舞蹈、吟唱、演奏等表演性活动和对象、场景等实物性安排营造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境,并从这种情境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因此,一个仪式,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是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所以,象征人类学家特纳认为,和动物的仪式化相比,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的,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具有组合和重组的类似语言的能力,仪式就是“一个符号的聚合体。”仪式符号大致有:(1)语言形式的符号,如颂辞、诗文、韵白、咒语以及歌词等;(2)物件形式的符号,如道具、服饰、用品、绘画、塑像、乐器等;(3)行为形式的符号,如行动、姿势、手势、舞蹈、歌唱行为、演奏行为以及仪式角色的扮演等;(4)声音形式的符号,如呼叫声、呐喊声、吟诵声、歌唱声、响器敲击声、舞蹈节奏声、音乐演奏声等。可见,舞蹈是仪式符号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既可充当行为形式符号,还可充当声音形式的符号。

二、先秦仪式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

中国上古时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以礼俗仪式为核心展开的。“礼”之本义乃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为祭神的宗教仪式,再而后才泛指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仪式。《说文解字·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所谓“豊”,《说文》曰:“行礼之器,从豆,象形。”可见,礼是渊源于上古巫祝事神活动的。孔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引)可见,礼俗仪式在早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历代王朝建国之初最重大的文化举措莫过于制礼作乐,也说明礼乐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说,礼是为了从自我约束的层面让人们去自觉遵守社会道德,从制度的层面来维护社会等级。而礼的外在形式则是仪式,即通过各种仪式行为和过程规范社会的各种秩序,再现礼的精神内核。祭天祭祖、岁时祭典和其他政治仪式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秩序;礼仪中的等级规则决定了集体内部的交往秩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仪式及其他各种人生礼仪和节日庆典仪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秩序;春祈秋报及其相关节候性祭典与各类生产仪式,构成了农业社会中的经济秩序。由此可见,仪式是上古时期生产生活各领域的中介环节,也是社会秩序的表征性符号和文化事项的联结点。它表征着上古时期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节奏。仪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一方面,体现为仪式使生产生活的各方面有秩序地开展;另一方面,仪式还承载着集体意识如生命观、死亡观、伦理观、禁忌观等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内涵。三、中国早期的仪式及其类型

意大利学者维柯《新科学》认为每个民族的诞生和发展中大致经历了互为衔接的三个时代,即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我国早期先民的认知观念和仪式活动也可从维柯所分的这三个时代进行分析。

所谓神的时代即人类的史前社会。从现存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成果证明,中国早期的仪式活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山顶洞人已经有鬼魂崇拜观念和与此相关的丧葬巫术仪式,新石器的仰韶时代已经有社祭的考古遗存,龙山时代已经有祭祖的考古遗存。夏朝之前的颛顼、尧、舜、禹等方国时期,从大量而成套的祭祀仪器的出土可见,此期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祭祀礼仪。这些礼仪是原始宗教的产物,是在先民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原始的支配下进行的。早期先民对这些看不见的力量或以臣服与膜拜的方式进行祭祀,或借助某种神力进行干预、制服以达到目的,于是产生了巫术思维和巫术仪式。

所谓英雄时代即夏商时期。这时候的祭祀仪式是围绕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进行的。夏禹治理水患当为中华民族英雄崇拜观念最早的表现。他死后被奉为社神,人们制礼作乐歌颂其功德,《大夏》乐舞就是为祭祀夏禹而作的。当然,大禹还具有祖灵的性质。商代祖先崇拜观念占据主导,现存甲骨卜辞中有相当数量是商人祭祀鬼神的记录。《礼记·表记》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所尊之神,除自然神、英雄神以外,还主要是祖先神。甲骨文中“帝”、“上帝”等字样,不是后来抽象意义上的帝,而与“祖”的意义是相同的。《大濩》乐舞就是表彰商汤灭夏之功的祭祀仪式乐舞。

所谓人的时代,即西周及以后的祖神分离和以德配天的祭祀仪式。西周重人事而轻神事。其宗族崇拜观念强调道德教化和政治秩序,倾向于人事和伦理的经营。其祭祀仪式无论祭祖还是祭天,都有意识突出礼仪制度的性质,其《大武》、《大象》乐舞,是这种观念在意识音乐中的体现。

以上勾勒了中国古代早期仪式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下文对中国早期的仪式类型作简要勾勒。

1、巫术仪式

巫术是人类童年时期,对人自身和人以外的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状态时对神秘的异己力量有所感受和体验的时候,自然产生的言辞和行为,并使其固定化的结果。原始时代的人们相信人与自然存在着的某些神秘联系的观念,幻想人可以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影响自然和他人,于是产生了巫术。巫术仪式一般包括巫术行为和与此相关的一整套巫术观念。通常形式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来利用和操纵某种对象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满足一定的目的。巫术的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种据认为赋有巫术魔力的实物和咒语。中国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氏族社会图腾崇拜的出现,也出现了相关的神话和巫术。中国早期巫术涉及古人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除个体巫术外,还有公共巫术,如禳灾巫术有《山海经》中的驱旱魃巫术,《吕氏春秋》中的汤祷桑林的止旱求雨巫术;顺祝巫术有《吕氏春秋》祈求农业丰收的“葛天氏之乐”;诅咒巫术有《尚书·牧誓》中的克敌巫术等。2、占卜仪式

占卜仪式起源于原始范畴中的前兆迷信。史前的先民们相信事物发展的趋势与一些特定的事象诸如气候、天象、梦境、卜兆等出现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这样便产生了根据特定事象推知事情结果的占卜仪式。主要有龟卜、筮占、谣占、梦占等仪式。《史记·龟策列传》曰:“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礼记·表记》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西南各少数民族现在还保留着一些古老而原始的占卜仪式。如藏族、云南羌族、四川彝族、贵州苗族、湘西土家族等皆有各种占卜仪式。

3、祭祀仪式

史前社会的祭祀仪式种类繁多,说明祭祀仪式在中国早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祭祀仪式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当属蜡祭、社祭与祖祭。张光直先生认为:“仰韶时期农村里最要紧的仪式是祈丰收,拜土地;在他们仪式用的器皿上画几个象征繁殖力的女子性器的纹样,正说明我们祖先祭祀时的虔诚,并吐露作为这片诚心之原动力的耕作生活之艰苦。这就是后来的蜡祭。所祭之神有八种,又称八蜡,是在十二月时索求四方百物之神而祭之,以求得农业丰收。社祭是对社神的崇拜仪式,源于史前时期对土地的崇拜,后来演变为人格化的土地神灵崇拜。而且,社神具有自然神、农业神与部族神混合的特征。祭祖仪式最早可能在龙山期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在仰韶村(龙山时期)出土的陶祖,很象一尊男性性器模型,据张光直先生推断,这是中国史上拜“祖”的最早实证。他认为:“中国古代的‘祖’字,本来是个性器的图画,亦即祖先牌位的原形。

4、傩仪式

“傩”据说产生于黄帝时,傩祭开始时只限于宫廷,谓“大傩”、“国傩”。逐渐遍及于乡村,谓“乡人傩”。殷商时起就可见此宗教仪式,周代举行最为盛大。传说方相氏可以驱鬼逐疫,最迟在汉代,驱傩已与蜡祭发生联系,在蜡祭前一日,宫廷中要举行大傩。《后汉书·礼仪志》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举行傩祭时,巫师就要装扮成方相氏,身上穿着熊皮,头戴留有四只眼睛的面具,一边开路,一边喊:“傩!”率领十二个戴着面具、装扮成各种野兽的人--戴面具所具有的戏剧性已为人们所公认,后跟一百多个扎红头巾、穿黑衣服、手执拨浪鼓的少年儿童,到宫室、房舍、各处跳跃、呼喊,并合唱祭歌《赶鬼歌》以驱逐“疫鬼”,最后,把鬼赶到河里,把火炬丢进水里,表示鬼全部被河水逐走了——人们歌唱、舞蹈、打斗,场面甚为壮观,也极其富于戏剧性。据《论语·乡党》记载,每逢年三十孔子老家举行傩祭仪式时,孔子就“朝服而立阼阶,观乡人傩”。

5、人生仪式

人生是人的一生从一个阶段过度到另一阶段的重要标志,通过仪式强化人生转折时期的标志,表明先民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生命的珍爱。有诞生仪式、冠礼、葬礼等。其中,冠礼最重要。冠礼源于氏族社会的“成丁礼”或“入社式”。

以上仅简要罗列了中国早期社会仪式生活的发展演进和最为重要的几类仪式生活。

可见,上述仪式内容已经涉及到早期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体现了先民的生活内容,也反映了先民的思维观念,而这些仪式大多数都要借助乐舞的形式进行。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舞蹈艺术是伴随着早期先民的各种仪式而产生的艺术形式,其直接目的是为先民的仪式活动服务的,也是整套仪式活动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正如张本楠先生所说:“原始宗教仪式的进行过程就是原始舞蹈的创作和表演过程,原始宗教仪式的发展历史就是原始舞蹈的发展历史。无妨说,原始舞蹈就是宗教仪式。”

参考文献:

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纪兰慰:《论民俗舞蹈的仪式》,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版。

薛艺兵:《仪式音乐的符号特征》,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2期。

《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张光直:《仰韶文化的巫觋资料》、《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三联书店1999年版。

张光直:《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21、133页。

符合礼仪的行为篇6

关键词:中国早期;仪式生活;舞蹈艺术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早期舞蹈往往在祭祀性场合表演,成为先民祭告神灵、传达神意、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舞蹈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成为一种具有极强审美价值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表演、抒情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

一、何谓仪式

郭于华在其《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中说:“仪式,通常是指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特征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度(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1]纪兰慰认为“仪式就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点、对象、形式再现社会习俗(生活)的一个过程;通过岁岁重复、交替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仪式行为,实现某一时刻仪式所意味着的一切。”[2]前者主要从仪式的社会功能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的,后者主要从仪式的过程性角度定义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皆揭示了仪式的基本内涵,即仪式的程式化、制度性和象征性。《说文》曰:“仪,度也。从人,义声。”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又《说文》曰:“式,法也,从工,弋声。”《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毛传:“式,法也。”可见,“仪”和“式”的本义皆是法度、准则、规矩的意思。中国古代“礼仪”连称,其实就是指各种礼俗仪式,这是古代早期仪式的主要内涵。仪式行为者往往通过姿势、舞蹈、吟唱、演奏等表演性活动和对象、场景等实物性安排营造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境,并从这种情境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因此,一个仪式,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是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所以,象征人类学家特纳认为,和动物的仪式化相比,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的,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具有组合和重组的类似语言的能力,仪式就是“一个符号的聚合体。”仪式符号大致有:(1)语言形式的符号,如颂辞、诗文、韵白、咒语以及歌词等;(2)物件形式的符号,如道具、服饰、用品、绘画、塑像、乐器等;(3)行为形式的符号,如行动、姿势、手势、舞蹈、歌唱行为、演奏行为以及仪式角色的扮演等;(4)声音形式的符号,如呼叫声、呐喊声、吟诵声、歌唱声、响器敲击声、舞蹈节奏声、音乐演奏声等。[3]可见,舞蹈是仪式符号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既可充当行为形式符号,还可充当声音形式的符号。

二、先秦仪式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

中国上古时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以礼俗仪式为核心展开的。“礼”之本义乃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为祭神的宗教仪式,再而后才泛指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仪式。《说文解字·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所谓“豊”,《说文》曰:“行礼之器,从豆,象形。”可见,礼是渊源于上古巫祝事神活动的。孔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引)可见,礼俗仪式在早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历代王朝建国之初最重大的文化举措莫过于制礼作乐,也说明礼乐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说,礼是为了从自我约束的层面让人们去自觉遵守社会道德,从制度的层面来维护社会等级。而礼的外在形式则是仪式,即通过各种仪式行为和过程规范社会的各种秩序,再现礼的精神内核。祭天祭祖、岁时祭典和其他政治仪式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秩序;礼仪中的等级规则决定了集体内部的交往秩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仪式及其他各种人生礼仪和节日庆典仪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秩序;春祈秋报及其相关节候性祭典与各类生产仪式,构成了农业社会中的经济秩序。由此可见,仪式是上古时期生产生活各领域的中介环节,也是社会秩序的表征性符号和文化事项的联结点。它表征着上古时期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节奏。仪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一方面,体现为仪式使生产生活的各方面有秩序地开展;另一方面,仪式还承载着集体意识如生命观、死亡观、伦理观、禁忌观等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内涵。

三、中国早期的仪式及其类型

意大利学者维柯《新科学》认为每个民族的诞生和发展中大致经历了互为衔接的三个时代,即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4]我国早期先民的认知观念和仪式活动也可从维柯所分的这三个时代进行分析。

所谓神的时代即人类的史前社会。从现存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成果证明,中国早期的仪式活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山顶洞人已经有鬼魂崇拜观念和与此相关的丧葬巫术仪式,新石器的仰韶时代已经有社祭的考古遗存,龙山时代已经有祭祖的考古遗存。[5]夏朝之前的颛顼、尧、舜、禹等方国时期,从大量而成套的祭祀仪器的出土可见,此期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祭祀礼仪。这些礼仪是原始宗教的产物,是在先民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原始的支配下进行的。早期先民对这些看不见的力量或以臣服与膜拜的方式进行祭祀,或借助某种神力进行干预、制服以达到目的,于是产生了巫术思维和巫术仪式。

所谓英雄时代即夏商时期。这时候的祭祀仪式是围绕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进行的。夏禹治理水患当为中华民族英雄崇拜观念最早的表现。他死后被奉为社神,人们制礼作乐歌颂其功德,《大夏》乐舞就是为祭祀夏禹而作的。当然,大禹还具有祖灵的性质。商代祖先崇拜观念占据主导,现存甲骨卜辞中有相当数量是商人祭祀鬼神的记录。《礼记·表记》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所尊之神,除自然神、英雄神以外,还主要是祖先神。甲骨文中“帝”、“上帝”等字样,不是后来抽象意义上的帝,而与“祖”的意义是相同的。《大濩》乐舞就是表彰商汤灭夏之功的祭祀仪式乐舞。

所谓人的时代,即西周及以后的祖神分离和以德配天的祭祀仪式。西周重人事而轻神事。其宗族崇拜观念强调道德教化和政治秩序,倾向于人事和伦理的经营。其祭祀仪式无论祭祖还是祭天,都有意识突出礼仪制度的性质,其《大武》、《大象》乐舞,是这种观念在意识音乐中的体现。

以上勾勒了中国古代早期仪式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下文对中国早期的仪式类型作简要勾勒。

1、巫术仪式

巫术是人类童年时期,对人自身和人以外的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状态时对神秘的异己力量有所感受和体验的时候,自然产生的言辞和行为,并使其固定化的结果。原始时代的人们相信人与自然存在着的某些神秘联系的观念,幻想人可以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影响自然和他人,于是产生了巫术。巫术仪式一般包括巫术行为和与此相关的一整套巫术观念。通常形式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来利用和操纵某种对象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满足一定的目的。巫术的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种据认为赋有巫术魔力的实物和咒语。中国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氏族社会图腾崇拜的出现,也出现了相关的神话和巫术。中国早期巫术涉及古人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除个体巫术外,还有公共巫术,如禳灾巫术有《山海经》中的驱旱魃巫术,《吕氏春秋》中的汤祷桑林的止旱求雨巫术;顺祝巫术有《吕氏春秋》祈求农业丰收的“葛天氏之乐”;诅咒巫术有《尚书·牧誓》中的克敌巫术等。2、占卜仪式

占卜仪式起源于原始范畴中的前兆迷信。史前的先民们相信事物发展的趋势与一些特定的事象诸如气候、天象、梦境、卜兆等出现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这样便产生了根据特定事象推知事情结果的占卜仪式。主要有龟卜、筮占、谣占、梦占等仪式。《史记·龟策列传》曰:“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礼记·表记》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西南各少数民族现在还保留着一些古老而原始的占卜仪式。如藏族、云南羌族、四川彝族、贵州苗族、湘西土家族等皆有各种占卜仪式。

3、祭祀仪式

史前社会的祭祀仪式种类繁多,说明祭祀仪式在中国早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祭祀仪式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当属蜡祭、社祭与祖祭。张光直先生认为:“仰韶时期农村里最要紧的仪式是祈丰收,拜土地;在他们仪式用的器皿上画几个象征繁殖力的女子性器的纹样,正说明我们祖先祭祀时的虔诚,并吐露作为这片诚心之原动力的耕作生活之艰苦。[6]这就是后来的蜡祭。所祭之神有八种,又称八蜡,是在十二月时索求四方百物之神而祭之,以求得农业丰收。社祭是对社神的崇拜仪式,源于史前时期对土地的崇拜,后来演变为人格化的土地神灵崇拜。而且,社神具有自然神、农业神与部族神混合的特征。祭祖仪式最早可能在龙山期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在仰韶村(龙山时期)出土的陶祖,很象一尊男性性器模型,据张光直先生推断,这是中国史上拜“祖”的最早实证。他认为:“中国古代的‘祖’字,本来是个性器的图画,亦即祖先牌位的原形。[7]

4、傩仪式

“傩”据说产生于黄帝时,傩祭开始时只限于宫廷,谓“大傩”、“国傩”。逐渐遍及于乡村,谓“乡人傩”。殷商时起就可见此宗教仪式,周代举行最为盛大。传说方相氏可以驱鬼逐疫,最迟在汉代,驱傩已与蜡祭发生联系,在蜡祭前一日,宫廷中要举行大傩。《后汉书·礼仪志》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举行傩祭时,巫师就要装扮成方相氏,身上穿着熊皮,头戴留有四只眼睛的面具,一边开路,一边喊:“傩!”率领十二个戴着面具、装扮成各种野兽的人--戴面具所具有的戏剧性已为人们所公认,后跟一百多个扎红头巾、穿黑衣服、手执拨浪鼓的少年儿童,到宫室、房舍、各处跳跃、呼喊,并合唱祭歌《赶鬼歌》以驱逐“疫鬼”,最后,把鬼赶到河里,把火炬丢进水里,表示鬼全部被河水逐走了——人们歌唱、舞蹈、打斗,场面甚为壮观,也极其富于戏剧性。据《论语·乡党》记载,每逢年三十孔子老家举行傩祭仪式时,孔子就“朝服而立阼阶,观乡人傩”。

5、人生仪式

人生是人的一生从一个阶段过度到另一阶段的重要标志,通过仪式强化人生转折时期的标志,表明先民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生命的珍爱。有诞生仪式、冠礼、葬礼等。其中,冠礼最重要。冠礼源于氏族社会的“成丁礼”或“入社式”。

以上仅简要罗列了中国早期社会仪式生活的发展演进和最为重要的几类仪式生活。

可见,上述仪式内容已经涉及到早期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体现了先民的生活内容,也反映了先民的思维观念,而这些仪式大多数都要借助乐舞的形式进行。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舞蹈艺术是伴随着早期先民的各种仪式而产生的艺术形式,其直接目的是为先民的仪式活动服务的,也是整套仪式活动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正如张本楠先生所说:“原始宗教仪式的进行过程就是原始舞蹈的创作和表演过程,原始宗教仪式的发展历史就是原始舞蹈的发展历史。无妨说,原始舞蹈就是宗教仪式。”[8]

参考文献:

[1]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纪兰慰:《论民俗舞蹈的仪式》,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版。

[3]薛艺兵:《仪式音乐的符号特征》,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2期。

[4]《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5]张光直:《仰韶文化的巫觋资料》、《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三联书店1999年版。

[6][7]张光直:《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21、133页。

符合礼仪的行为篇7

一、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高专大学生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是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殷切希望,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重视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明礼仪养成有效提升高职高专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思想道德素养是一个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集中反映,它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舆论中形成并得以巩固的。文明礼仪具有道德功能,它可以通过文明要求、礼仪规范来规范、调节、修正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控制在道德范围之内。重视高职院校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可以系统的引导其思想和行为,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将自己的思想、行为规范在可控的道德规范之内。在不断实践中将文明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二)文明礼仪养成提升大学生个人素质,为顺利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进入大学意味着马上要向职业人、社会人转换。这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积累,还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设计自身的形象、如何尽快的适应社会等文明礼仪规范。这不仅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应对招聘单位考核要求的需要。现实表明,具有较强道德修养、较高文明礼仪素养的大学生或者职业人,更容易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更容易获得成功。

(三)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对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大学不再是象牙塔、大学生也不再是天之骄子。但是很多同学进入大学还是抱着得过且过、混文凭的态度。因此,打架斗殴、网络谩骂等行为时常发生,这些情况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建设。因此,大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养成减少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一个有优美的环境、处处有文明、人人讲礼仪的氛围中生活和学习,势必也会促进师生的身心和谐,愉快工作、快乐学习。

二、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

为了准确了解大学生文明礼仪的现状,课题组通过对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从结果来看,我校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总体是较好的,总体得分79分-70分段占56.10%,及格分以上占92.68%。但是在日常的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意识淡漠,以自我为中心

部分同学无视学校的规章和制度,不尊重他人,一切以自己的意志为出发点,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见到老师不主动问好,同学、舍友关系紧张;在公交车上遇见老人、小孩熟视无睹。以自我为中心的结果导致个人责任意识的严重缺乏。

(二)组织纪律观念淡漠,言谈举止不规范

部分学生存在上课迟到、早退和旷课的现象;上课玩手机、睡觉,在公共场合不爱护公物,男女同学的举止不文明和舍友、同学间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时有发生。针对问卷中“你平常举止文明吗?”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涉及自己的利益时举止文明程度还好占59.49%,在小利益损失情况下也会保持得体的有教养的举止占36.26%。在“你平常的语言文明吗?”的调查中,语言文明一般的占63.55%。由此可见,同学们对大学生的群体举止语言文明程度的认知在正常情况下仅处于及格线左右,在涉及利益时举止文明程度时则给予了基本的否定。

(三)仪容、仪表不符合大学生形象

在“你认为当前大学生的仪容仪表是否符合学生的基本装扮?”问卷调查中,仪容、仪表总体评价基本符合学生的装扮占66.95%。同学们对大学生外在的衣着还是不太满意,仅达到及格分。在“你对学生穿拖鞋、睡衣、背心等进教室的态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调查中认为穿拖鞋、睡衣、背心等进教室无所谓占9.95%,偶尔穿进教室可以原谅占18.04%,别人穿与不穿与我无关占6.75%,不能穿进教室占37.10%。从对大学生仪容仪表的认知调查结果得出的结论: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喜欢标新立异,对奇装异服习以为常。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着装问题和日常的仪容仪表还是令人堪忧。

三、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促进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优势

高校国防理论教育以军事学科中最基本技能、知识和理论为内容育。除了专门的军训以外,还包括集中的课堂理论知识的教育。在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以典型战争、事迹,先进人物开展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责任意识。国防理论教育中包含着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军事理论和军队建设思想,使大学生掌握了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包含着国家安全形势、国防的重要性、国家主权意识、国家利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等内容。使学生胸怀全局,让学生关心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振兴。让学生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学生只有自觉践行历史使命,才会从行为规范、道德素养等方面来约束自己。

其次,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团结互助和集体主义精神。军营是最集中、最统一、最紧张、最严格的。除了一般集体所具有的团结、严肃、协调、一致等作风外,还有令行禁止、雷厉风行、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大学生的军事训练,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有亲身的体验和感悟。每个学生被编进了班、排、连、营的集体中,每天都生活在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令行禁止的集体中,“集体”很快成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

最后,国防军事理论教育给予学生生动的组织纪律观念教育。通过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更好地为青年学生补上了集体主义教育课。接受教育的每一个大学生对大学生的一日生活、礼节礼仪、言行举止、军容风纪、内务卫生、请假销假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和要求。通过军营式的环境、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化的训练,对于克服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松、散、懒、娇的不良习惯,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军人姿态、协调一致的动作、优良的作风和严格的纪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四、以国防理论教育为切入点,推进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

以国防教育理论教育为切入点,不仅可以增强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了解军事思想、军事技术,领悟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而且通过国防理论教育,使大学生加强个人纪律、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仪容仪表符合大学生形象。

(一)加强国防军事理论课对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重要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高校存在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忽视文明礼仪课程的情况比较严重。再加上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纪律观念不强、团队合作意识较差、忽视课堂礼仪、师生礼仪、同学交往礼仪和公共场合礼仪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条件下,高校应该加强对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重视作为文明礼仪教育载体的国防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加大对国防军事理论课的投入程度,完善国防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设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形成长效机制。

(二)加强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中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

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国防、军事和国家安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促进文明礼仪不仅丰富教育教学的内容,也可以在一定在程度上解决文明礼仪教育建设的短板问题。在教学中,可以突出介绍军队对军人站、立、行的要求,展示标准的军容军姿并进行相关练习;通过军人礼仪规范和外交礼仪讲述引导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礼仪及注意事项;突出讲述军队或典型战役中表现出来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等。

(三)提高国防军事理论课教师的礼仪修养,塑造良好职业形象

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经常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文明的礼仪修养、良好的职业形象是影响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教师威信、示范作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耳濡目染国防军事理论教师符合礼仪的言谈举止、仪表着装、待人接物、工作作风等,必然有助于修正学生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正确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学习、生活和工作,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因此,国防军事理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内修道德修养、丰富的文化知识、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外在形象上要做到整洁的仪容修饰、良好的体态、合理的着装、得体规范的语言。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国防理论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与其他课程不同,国防军事理论教育如果靠单纯灌输是无法实现教育目标的。要真正让国防军事理论教育对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需根据学生特点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除了大学新生军训中的文明礼仪教育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军营,让学生对军人的文明礼仪有切身体会。同时,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国防军事理论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多媒体、新媒体的作用,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对军队中的文明礼仪有直观感受;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或者专门的教育教学网站给学生及时传递各种国防军事理论信息和文明礼仪知识。总之,在开展国防军事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渠道、多途径进行教育方式的改革,才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符合礼仪的行为篇8

送礼文化在中国是一项重要的礼节,商人的炒作与经济的兴衰都会影响节日礼盒市场的改变。通过端午节礼盒能从产品面与包装方面了解节庆与送礼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端午节礼盒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产品的造型与节庆寓意的趣味性。而最难的地方是条件的不足,如节庆气氛与送礼习惯等,只有让消费者看见端午节礼盒的价值,发展与推广才会有意义。由于端午节属于本国传统文化,所以必须通过对文化的了解去创造符合现代感与真实性的包装。端午节的礼盒形式可根据文化层面与商业层面发展出各种类型,可分析如下:完全针对节庆而设计的端午节礼盒,无论在产品或包装视觉上都符合端午节气氛;根据端午节其他习俗所发展的附属周边商品礼盒,如香包礼盒;针对节庆发展端午节礼盒包装,但产品不一定与节庆习俗有关;视觉与产品完全与端午节无关,但消费者因为对商品认同而买来送礼,以地方性特产企业居多。对于端午节所运用的元素并不局限于传统或现代的设计表现,首要是通过视觉将文化与气氛表现出来,让消费者可以感受到端午节氛围,再从商品的主题性与独特性加以衍生成符合当时节令的礼盒,让消费者在端午节的时候能够联想到该商品并购买。

二、送礼文化在端午节礼盒包装中的应用策略

一是深入思考包装策略,注重端午节元素的转换与应用。设计师通过调查,掌握商品在市场的最佳定位,思考营销方面、功能方面及客户目前的发展情况,考量成本架构的运用,经多方深思规划后,才能设计出符合业主与消费者期待的商品内涵与价值。端午节包装虽然需要运用传统元素,但这些元素与结构都是被塑造出来的形象,通过端午节礼盒的传统元素转换成符合商品属性与现代感的包装,才能真正让消费者产生共鸣与真实性。二是注重成本控制,创造商品价值感。企业与设计师必须将商品的销售视为责任,根据产品的特性规划出适用的包装或赠品等相关设计品,并共同制定出合理的价格,让企业与消费者都能满意,切勿为了赚钱而要求企业发展不必要的设计品,丧失业主的信任。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价值比价格更为重要,通过商品的组合或设计去教育消费者并创造商品的价值感,让消费者除了购买商品外,也购买到一份期待与满足。三是礼盒包装应先了解企业的品牌定位后再进行包装规划,进行前应先对礼仪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后,寻找适切的地方特色视觉设计元素,运用大小比例应以视觉美感为优先考虑。色彩运用应从产品特性与礼仪文化中寻找恰当的色彩计划,才能让包装与文化有直接的印象连接。包装材质的运用可以从地方产物与文化特色中寻找合适的材质,才能使消费者与礼仪文化紧密结合。在进行礼盒包装设计案时,设计工作者应有搜集文化信息的能力,在充分对该礼仪文化背景与特色有所了解与认知后,在进行礼盒包装设计的规划才能展现礼盒的独特魅力。

三、小结

在众多西方品牌充斥的市场上,带有东方意味的设计风格,能将东方文化的特色具体展现,有助于商品的市场区隔,使礼仪文化符号应用在包装设计上,能创造出商品的形象魅力及价值,继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通过消费塑造自我生活风格形象的建立,达到消费文化的功能,因而符合时代的文化潮流及人们追求的风格意象,也成为一种新兴的人文思维和设计风尚。

上一篇:网上经济纠纷范文 下一篇: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