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教育培训内容范文

时间:2023-09-27 18:01:28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篇1

教育网权威发布市教育局“六五”普法工作卓有成效,更多市教育局“六五”普法工作卓有成效相关信息请访问教育网。 汉中市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六五”普法工作要求,以构建民主、法制、和谐的教育环境为目标,以落实教育法规为内容,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政治学习、教育培训、课堂活动为主要载体,以青少年学生、教师、机关干部为重点普法对象,切实加强领导,与时俱进,扎实工作,为推进全市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日前,市教育局被省教育厅评为“六五”普法先进单位。

建立领导机构,健全普法机制,形成网络格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六五”普法规划要求,精心部署,科学规划,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从上到下层层抓的普法工作机制和网络格局。结合教育系统实际和普法工作重点,制定下发了《全市教育系统普法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年—2015年)》,明确了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路线图。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也相继制定了年度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和措施,明确了普法对象、目标、学习内容、实施步骤,做到“四有”、“ 五落实”,即普法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检查、有创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任务落实、目标落实,经费落实。

以“法律进机关”为主线,深入实施依法行政“四进”工作。将政策法规学习,纳入每年制定的局党组学习计划,建立局党组学习制度,深入开展机关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活动,将领导干部学法同集中政治学习相结合,同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相结合,同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行风评议相结合,同教育行政管理的常规业务相结合,重点围绕《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组织机关全体干部认真学习。局里还为机关干部统一征订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现行教育法规汇编》和《公务员学法用法读本》等法律书籍,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纳入党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组织、有检查、有考核验收;五年共发放有关学习资料汇编、读本160余册,组织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培训、考试活动20余次;机关全体领导干部及公职人员参加了无纸化普法考试,无一人缺考,成绩全部达到优良以上,达标率100%。与此同时,抓好新任领导干部岗前法制培训。召开市直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培训会及新任科级干部任前廉政法规培训会3场次,100余人参加了党风廉政教育。组织市直教育系统新任科级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5场,46人参加考试,考试合格率100%。

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提高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水平。积极组织学校领导干部参加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校长岗位培训班”、“校长干部研修班”,加强学校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和管理专题培训。市教育局举办全市初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培训7期,培训中小学校长及幼儿园园长447人;选送18名初中校长参加全省教育系统“六五”普法初级中学校长培训班。坚持学习制度化,逢会必学,逢会必讲,充分利用教职工大会,定期组织一线教师学习《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各项法律法规,教职工学法时间不少于全年学习时间的20%。把依法治校、依法办学纳入对学校的督导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凡是出现违反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学校不得评选先进。在公开招聘教师考试中增加了教育法律知识,将《教育政策法规》作为一门必考科目,纳入教师准入的重要内容,并将法律知识作为一项基础课列入每年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科目中。把教师依法执教情况计入《教师业务考核档案》,作为其评优创先、晋升职称、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充分利用学校主阵地,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各级各类学校按规定开设了法制教育课,做到“计划、课时、教材、教师、教案、考核”六落实。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特点和普法教育侧重点,积极探索语文课、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生物课在法制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充分利用团队和课外活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专题讲座、法制报告等形式开展法制教育,不断扩大学生的法律知识面。将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创新载体,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八个一”活动。即:举办一场法制教育报告会、上好一节法制教育课、召开一次法制教育主题班队会、编排一台法制教育小节目、制作一份法制教育宣传页、举办一轮法制课教师培训、参加一次法制教育基地参观、开展一次校园周边法制环境整治及宣传。通过此项活动的深入开展,提高了广大师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全市中心校以上的学校都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协助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工作。积极开展校园警务室建设工作,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积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篇2

根据区委区政府建设“法治萧山”的工作要求和《萧山区交通系统2016-2020年普法教育依法治理规划》,结合交通建设质监工作,我站自年初以来,展开了一系列普法教育活动,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回顾

我站把法制学习作为站内全体执法人员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内容上,开展规范政府行为的行政法律法规教育,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令300号)、《杭州市交通建设工程监督管理条例》。在方法上,以自学为主,考试为辅,使全站工作人员的学法用法经常化、规范化。积极组织参加省、市、区依普办和交通系统组织的行政执法知识培训,积极组织法律知识考核工作,结合本单位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全员培训、执法人员考试。通过学习,切实提高站内执法人员素质,增强执法能力,提高执法水平。

作为一支新的队伍,我站对内夯实基础,对外强化作用,加强对工作人员普法教育培训、提升质监行业执法工作水平的同时,加强对服务对象的宣传、教育、培训力度,提升整个交通建设行业的水准。

(一)积极参加法制轮训

我站执法人员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法制培训,各类专项法制培训,同时对受监项目的施工、监理、业主人员进行普法宣传培训。

(二)开展受监工程参建单位普法培训

(1)主动上门,热情服务;根据目前建设单位(乡镇)对公路建设程序不太熟悉,我站技术人员主动上门服务,多次宣贯办理相关手续的法律、法规,对参建单位的咨询,都尽可能的讲全,讲透。

(2)组织乡镇城建管理人员,对交通建设基本程序,法律、法规进行学习。为扩大培训的效果与宣传范围,要求接受培训人员对相关内容、要求落实、传达至工程建设与参建各方中。培训镇街政府城建管理人员对工程建设的监管技术,查找和解决工程建设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三)组织站内全员学习各项法律法规

我站开展规范政府行为的行政法律法规教育,组织全体人员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令300号)、《杭州市交通建设工程监督管理条例》、《浙江省道路运输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法规。并通过学习研究省市质监局的监督流程,根据300号令和新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站受监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萧山区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相关程序指南。

同时,为大力开展廉政法制教育活动,我站更是组织了全站成员对廉政法律法规进行集中学习,观看了廉政警示教育片,全体工作人员法制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开展普法培训中的问题

中小型项目以及镇街实施的项目,施工、监理单位素质良莠不齐,参建单位法规了解不足,安全、质量意识不强。同时,项目参建队伍工作集中且人员较少,普法培训普及度不高,导致普法工作开展较为困难。

(二)组织普法学习的不足

工作队伍年轻带来的经验不足,以及工作队伍中缺少法律专业的人员,导致工作队伍法律方面专业性不强,普法学习任重道远,需要学习的法律知识较多。

三、下步工作思路

1、配合省市区依普办、交通系统组织的各项普法轮训工作,组织站内全体人员积极参加。

 2、加强受监工程,特别是镇街实施项目参建单位的普法培训与教育工作。

3、进一步加强站内所有人员对国务院,行业内各项法律法规的学习力度。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篇3

一、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全面依法治省、依法治市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坚持推进法治机关、法治学校、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动形成教育系统依法治理、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的局面,切实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加快乐山教育现代化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落实全面依法治市总体要求,围绕“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将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狠抓教育系统“关键环节”为重点,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切实将我市教育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良好法治基础。

坚持分类指导,学用结合。根据不同地区、部门、学校和对象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途径,健全系统化、多样化、规范化的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分类实施,统筹推进,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切实增强教育系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

坚持系统规划,全面推进。科学规划法治教育内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面宣传宪法等法律知识,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及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全面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坚持开拓创新,注重实效。结合法治宣传实际,把握依法治教的基本规律,创新工作理念,推动法治宣传教育机制、载体和方式方法创新,深入开展参与式、实践式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主要目标

法治宣传教育机制进一步健全,载体和形式不断创新、丰富,法治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施与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实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提升;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广大师生员工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教育系统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和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基本形成。

二、主要任务

(一)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任务要求,全面提升教育系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

按照省、市“七五”普法规划要求,在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宣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治国理政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推进教育系统深入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首要位置,认真组织好“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教育系统宪法学习日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健全完善宪法日教育仪式和内容,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不断提高教育系统的宪法意识。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力宣传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环保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法律法规。

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突出学习宣传,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各项党内法规,教育引导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尊崇,遵守党内法规。

坚持结合教育实际和需要,大力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学校安全管理条例等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强教育系统践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深入开展校园法治文化建设,鼓励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推广,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与熏陶作用。坚持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美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健全守法信用记录,完善教育领域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

(二)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

全面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根据《贯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实施意见》,明确各学段法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深入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考试、进评估”的系统化、规范化建设。在中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发挥法治教育的课堂主渠道作用。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尊崇公序良俗,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平等意识、诚信观念和契约精神。积极探索法治教育的规律与特点,以宪法教育和权利义务教育为重点,将规则教育、习惯养成与法治实践相结合,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安排教育内容、教育重点和方法途径,坚持落细落小落实,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方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注重发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网络文化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部门协调机制,充分整合利用各部门和社会的法治教育资源,建立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调配合开展法治教育的机制,形成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新格局。

(三)坚持普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教育系统依法治理水平

以宣传贯彻实施教育部《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和《教育系统深入推进依法治教行动计划(2015—2020年)》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系统依法治教,将法治知识普及、法治观念养成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在教育部门、学校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发挥法律顾问在普法宣传、法治教育、依法治理方面的作用。

大力推动简政放权,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依法构建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体制,依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制定并公布教育行政部门权责清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全面完成学校章程建设,发挥章程在学校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校,健全校内民主管理体制,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完善权益保护和救济机制。

三、工作举措

(一)实施法治观念提升工程

落实教育行政部门日常学法用法制度。狠抓关键环节,坚持将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教育系统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学法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法治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与实践的需要,每年明确年度法治教育重点和学习规划,并通过党委(党组)会议会前集体学法、法治讲座、法治培训等方式,予以落实。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建立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健全评价机制和个人法治档案。将法治教育纳入教育部门公务员培训总体规划,在其他各类公务员培训中融入法治教育内容,保证法治培训课时数量和培训质量。要把学法用法情况列入公务员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的重要标准。创新培训考核方式,探索建立依法治教案例库和教育系统领导干部法治能力评测工具。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开展行政执法和从事政策法规、等工作的公务员必须接受过系统的行政执法和教育法律的专门教育或培训,具备开展行政执法、运用法律处理教育纠纷、解决问题的资格和能力。

大力提高校长的依法治校能力。贯彻落实国家中小学校长法治教育大纲,建立市级校长依法治校能力培训机制,重点培养一批具有法治思维和擅于运用法治方式管理学校的管理者,并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不断提升学校管理队伍的法律素质。明确校长任职应知会用的基本法律原则、常识及规定。把校长的法律素质和依法治校能力作为校长任职和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全面提升教师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结合学校依法治理需要,贴近教师工作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教师依法参与学校管理、依法维护自身和学生合法权益的能力。积极选送教师参加教育部中小学法治教师名师工程培训,在各级教师培训中开展专项培训,增加法治教育内容,加强法治课教师、法治辅导员等的培训力度。深入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全员法治培训,培养一批法治观念强、法律素养高、法律技能优的优秀教师。在教师的任职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中,要明确法治教育的内容与学时。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教师法治知识竞赛、法治教学观摩、法治演讲等活动,提升教师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专题培训、报告会、研讨会、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确保每位中小学教师每年接受一定课时的法治教育培训。

(二)统筹推进学生法治教育

坚持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严格按照国家和课程设置方案,分学段开齐开足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确保师资和课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开设《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根据《大纲》要求编写法治教育教材,在校本课程中设置法治课。深入推进法治教育教材、师资、课时、经费、考试“五落实”,着力解决法治教育在课时安排、教材建设、师资配备与培训、教研科研、经费保障、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有关学科课程、学校活动和文化建设中有机融入法治教育理念和内容。在小学普及宪法基本常识,逐步使青少年树立宪法意识、巩固国家观念。在中、高考中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内容,不断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素养和法治实践纳入学生考核评价中,使青少年从小树立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教育活动。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法治教育,在开学第一课、班团队会、社会实践、成人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活动中有机融入法治教育内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巡讲、辩论会、模拟法庭、法治教育微电影的拍摄与展播、法治文艺汇演、法治书画展览等校园普法活动,结合安全、禁毒、国防和防止学生校园欺凌等专题教育,增强学生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律进班级”“法律进社团”“法律进寝室”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法治力量,培养法治观念。大力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用好校园网、家校通等资源,搭建官方微博、微信、手机报以及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个人社交平台,开展法治宣传,增强网络法治教育的吸引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法律规范,理性思考和正确认识法治事件、现实案例。积极编写青少年法律知识读本,制作普法影视光盘、普法动漫、法治宣传挂图等有关资料,供学生日常学习和参考。根据青少年学生需求,有条件的学校每学期要举办一次法治讲座,开展一次法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服务活动和社会公共事务,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运用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家长学校建设,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家庭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法治教育力量。

加强对学校法治教育的评价与考核。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青少年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保证法治教育时间。探索建立学校法治教育专项督导制度,将学校法治教育的水平和成效与“平安校园”“示范学校”创建等工作相结合,纳入对学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整体督导评估和年度(目标)考核之中,把学生法治教育综合情况作为对学校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与校长任期考核、教师业绩考核、学生操行评定等挂钩。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完善依法治校示范校动态管理机制。对法治教育工作成效显著的地方和学校加强宣传和表彰奖励。积极创建法治校园,鼓励和指导学校完善校内法治教育的宣传栏、张贴画等,营造良好法治文化校园环境。

(三)加强教育普法队伍建设

提升法治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配齐法治教育课教师,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中小学要配备1—2名专任或兼任法治教育课教师。不具备条件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多校联合聘用法治教育课专任教师。在新教师公开招考中注重法治教师补充,到2020年前,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至少要有1名受过法治专业培训、培养的教师。在市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定中,探索对法治教育教学成果单列评定。通过新进教师培训、将法治学习内容纳入政治学习安排等,提高全体教师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教育能力。实施中小学法治教育名师培育工程,通过国家和省级选拔培训、市级专项培训,在七五期间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少年法治教育教师。

加强兼职法治教育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从司法、消防、公安、医护、环保等部门聘请兼职法治教育教师的制度,进一步增加法治教育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内容。加强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制度建设,中小学100%配备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职业学校、“9+3”免费教育计划实施学校从一线政法工作者中选配法治副校长或辅导员,进一步完善法治副校长(辅导员)制度,明确职责,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法官、检察官、律师、高校法律院系教师等法律工作者的力量,建设稳定的兼职法治教育师资队伍,为中小学法治教育提供支持。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法治教育宣传的积极性。健全普法联络员制度,组织引导法学专家、法律工作者、司法工作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与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会同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国家机关、律师协会等社会组织,深入学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合作开发法治教育项目;有关部门要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利用学校和社区法治教育平台,为学校提供相应的法治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组建教育普法顾问团、普法讲师团等,建立完善普法人才资源库,健全普法表彰激励机制。

(四)创新丰富法治教育资源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落实《关于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意见》,加快推进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以相对集中的方式为区域内中小学校提供法治教育服务和支持。以建设省级或市级示范性基地为引领,研制实践基地建设运营的相关标准、教育活动内容和管理办法等,逐步加以推广。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服务提供方式,积极创造条件打造一批集实践性、参与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示范基地。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组织推动中小学生利用实践基地学习掌握法治知识。到2020年,积极争创国家级实践基地,至少建成1所符合标准的实践基地,县(市、区)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利用实践基地的资源,在中小学设立具备一定实践性、互动性教学功能的“法治教育教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配合司法行政部门发挥对普法工作综合协调的职能,会同各有关部门制作针对青少年的普法教育资源,以多种形式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积极配合地方法院、检察院发挥优势,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安排有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法官、检察官,担任实践基地的教育指导工作;支持各级共青团组织将实践基地作为青年普法志愿活动的重要平台,推动以青少年的视角和表述方式,讲述法治故事,传递法治观念。

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支持体系。充分利用教育部青少年普法网优质法治教育资源,将多种法治教育资源以多种形式予以整合、提升,为师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鲜活丰富的优秀网络法治教育资源,实现数字化、情景化、生动化的法治教育。开发多种形式的网络法治教育课件,探索建立法治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持续开展青少年法治知识网络大赛。建立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立教育公益普法制度。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广告栏、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等载体,积极推动新闻媒体参与教育系统公益法治宣传教育,培育教育法治宣传优秀品牌。

建立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和特殊群体学生的专项普法工程。支持法治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推进远程法治教育发展,使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能接受必要的法治教育。重视加强对留守儿童、随迁子女、不良行为青少年等群体的法治教育和服务支持,更好地维护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发生。

(五)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依据教育部制定依法治校评估体系和考核办法,修订我市相关评估考核办法,探索建立多元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学校依章程自主办学,健全章程核准后的执行和监督评价机制。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依法治理水平。到2020年建成100所左右“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六)建立学校法律服务支持体系

健全学校法律顾问制度。鼓励中小学视情况配备法律顾问。地方教育部门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与律师协会合作、借助高校和研究机构力量等方式,搭建区域内中小学校法律顾问资源共享平台。

四、组织领导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教育普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将法治宣传教育,特别是领导干部和青少年学生普法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机制,切实抓紧抓好。

(二)健全教育普法领导工作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对法治宣传教育统筹规划,督促指导全市教育系统的普法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指定法治工作机构或其他相关机构,作为本部门法治宣传教育的工作机构。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成立依法治校及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指定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法治教育工作。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教育普法责任清单制度。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普法责任,推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行业特点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律需求开展普法教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加强与综治办、司法、公安、法院、检察院、共青团、妇联、关工委,以及律师协会等部门组织的联系沟通,共同搭建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合作机制。

(三)强化普法经费保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法治宣传教育相关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部门预算,切实予以保障,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统筹安排经费,积极支持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和教育普法网站建设,深入推进教师法治教育培训、教育教学研究,大力开展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示范单位表彰等工作。要将法治宣传教育列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创新工作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支持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学校要将法治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篇4

      为了全面开展“七五”普法工作,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进一步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为推进平安校园、法治校园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我校根据古塔区“七五”普法《规划》要求和人大《决议》精神,针对学校“七五”普法工作实际,进行了全面自检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树立法律意识

    学校定期组织全体教研员认真学习《教育法》、《义务教

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监察法》、《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经常学习,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教育全体人员知法、懂法、守法。学校进行普法知识讲座和测试,以巩固普法成果。

    二、建立健全职能机构,明确依法治校职责

    为提高学校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水平,维护校园稳定,保证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学校成立了“七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领导小组由校长亲任组长、全体分管领导各负其责,形成了周密的管理网络。领导小组职责明确,分工清晰。同时,制定学校依法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保障了学校各项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三、规范办学行为,依法实施培训

    1、建立完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依法实行民主集中制和校长负责制。凡重大事件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并由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坚持校务和政务公开。

    2、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设课程。全体教研员做到认真学习、刻苦专研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达到融会贯通。按规定和要求进行教研和培训。认真指导基层学校“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活动。

    3、完善培训机制,开设法制课程。目前,各校低年级均开设了“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师进修学校非常重视该课程的培训工作,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坚持安排教研员到省、市去参加专题培训。同时督促检查和指导基层学校开好“道德与法制”课程,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目标。

    四、开展特色“普法”活动,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理念

    1、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十九大报告、宪法修正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普法重点内容。学习中做到了精心准备学习内容、科学采取学习形式、严肃进行集中学习。学习中注重与进修学校本职工作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每次学习全体人员都能认真做学习笔记。

    2、开展专题培训活动,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面实施。学校先后组织教研员和基层骨干教师参加省市专题培训活动,一个学期学校共组织参加该项培训10人次。每学期初,进修学校都集中安排有基层学校法制课程专任教师、学校领导、年组长等参加的专题培训活动,为我区法制课程的全面开展提供了有利保障。

    3、开展专题研讨活动,落实法制课程深入开展。进修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开展一次“学科贯彻落实法制意识和法制精神专题研讨会”,各基层学校专任教师根据教学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在会上进行专题研讨,从事例到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得与会教师深受启发,进一步推动了学校法制课程的科学开展。

    4、结合重大纪念日开展活动。每临重大纪念日和民族传统节日,学校都定期组织开展专题学习和影视观看好活动,定期通过学校“一家亲”qq群和微信学习群转发校党支部认真筛选的学习内容,要求大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支部定期检查。

    5、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寓法制教育于各科教学中。在对基层学校教材教法培训工作中,我们要求各学科把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教育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起来,把反面典型教育与正面教育、全面教育与个别教育有机结合,把法制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达标、依法治校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法制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通过法制讲座、法制知识竞赛、法制征文、学生开办法制手抄报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学生法制教育。

    五、存在的不足

    1、由于条件所限,目前学校尚无专用普法基地;法治宣传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2、普法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比较单一,缺乏丰富性和多样性。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生态环保*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宣教培训活动,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防护知识,增强公众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总体目标

从*年开始,用3年时间,初步在全社会树立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宣传“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理念,普及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基本技能,逐步在公众中推广应急识别系统,倡导通过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级各类干部的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总体安排,用3年至5年时间,对各级应急管理干部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形成以应急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为核心、以提高应急处置和安全防范能力为重点的培训体系;健全培训管理制度,优化配置培训资源,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完善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建立以实际需要为导向,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注重实效、充满活力的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格局。

三、主要内容

(一)狠抓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学习工作,深入开展公共安全教育,普及应急知识,努力提高公众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能力。

各地各单位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通知》(〔*〕62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实际,狠抓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学习工作。同时,要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灾前教育以了解突发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为重点,掌握预防、避险的基本技能;灾中教育以自救、互救知识为重点,普及基本逃生手段和防护措施,提高公众在事发第一时间迅速反应,开展自救、互救的能力;灾后教育以经历过突发事件的公众尤其是妇女、儿童为重点,抚平心理创伤,恢复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

1、开展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活动。每年以“公共安全宣传周”以及“全国科普活动周”、“全国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主题宣传日(周、月)为契机,多种形式开展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活动,在社区、高危企业、建筑群和车站、机构、码头、商场、宾馆等公共场所设置应急标识、张贴应急管理宣传口号,营造浓厚的应急管理社会宣传氛围,使社区、农村、企业基层群众了解公共安全知识,掌握避险和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公共安全意识。

2、开辟应急管理科普知识专栏。通过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版、专题、专刊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应急知识。

3、编印发放应急科普读物。一是做好《你准备好了吗——广东省应急知识宣传手册》的发行和宣传工作;二是各部门结合专项预案的内容,广泛收集有关资料,按各行业特点整理有关应急知识,编印应急科普读物,协调制作和播出有关电视、广播等作品,做好各类应急知识的宣传工作。

4、举办论坛、讲座等活动。通过举办论坛、讲座、科普展览、知识竞赛和专题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从不同层面加大应急管理工作的研讨、交流和宣传力度。

(二)组织开展应急知识培训教育,提高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水平和能力。

1、以《*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核心,做好应急预案的宣传和解读工作,宣传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和处置规程。特别要宣传抓好总体应急预案落实的重要性,要坚持防患于未然,在加强培训和演练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各类应急预案,重点抓好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2、以典型案例为抓手,增强公众处置突发事件能力。通过总结分析典型案例中使用的处置手段、采用的应对措施等,进一步提高各级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介绍国内外应对突发事件的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剖析公众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临危不乱、灵活运用自救、互救知识,配合政府救援、减少人员伤亡的正确做法,增强公众忧患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

3、制订培训计划,定期对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负责人、各级公务员和新闻发言人等进行应急管理培训;对应急救援队伍进行实战培训;在各级培训工作中增加应急管理内容课程,以各种培训形式积极开展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各级组织、广大公务员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素质,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以学生和特殊行业从业人员为重点对象,开展公共安全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1、学校教育。以学生为主要对象,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组织实施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公共安全课程,尽快让公共安全知识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突发事件应对法要求,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应急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向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发放《你准备好了吗——广东省应急知识宣传手册》及各类应急知识科普读物,以举办应急知识竞赛、应急演练等形式开展应急常识教育活动。

2、职业培训。对高危行业、事故多发领域的从业人员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在职业资格认证及招考公务员考试中逐步增加公共安全知识相关内容。

3、志愿者培训。对各类应急志愿者队伍开展相关应急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周密组织,加强领导,分管领导要亲自抓,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主要负责人要具体抓,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领导到位,组织措施到位,确保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二)制订详细计划。各地、各有关单位要根据职责,结合实际,制订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计划。每项计划要有具体内容、牵头负责单位、协助单位、完成具体时间表、预期效果等。

(三)创新工作形式。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细分受众层次,尽可能使用通俗语言,简明扼要,多题材、多角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应急管理科普宣教,触角要延伸进社区、农村、企业、学校和家庭。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篇6

Abstract: The background, guiding thought,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setting and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of setting up training courses of shape at PE teaching practice in general university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by using a variety of soci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provide some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PE curriculum reform.

关键词: 形体训练课;课程设置;体育教学

Key words: physical training sessions;curriculum;Phys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192-011 普通高校开设形体训练课的时代背景

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我国各行业的主要骨干力量,丰富和加强大学生体育健康课程的设置,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塑造体质健康、气质优雅、懂得审美的大学生去迎接社会的挑战,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教育部门决策者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随着贯彻《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及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形体训练课走进普通高校,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己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既是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发展顺应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

2 开设形体训练课的指导思想

2.1 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思想,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理念。2002年8月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建立符合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新体系,确立以培养健康的人为目标,坚持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和体育健身教育为主导,培养学生长时间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掌握体育健身的方法和手段。确立以人为本,注重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发展个性,提高健康意识和能力,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为中心的新体系。

2.2 强调体育的快乐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目前高校体育课中的传统体育项目,如田径和球类课程都由于受到教学形式的局限,让很多大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主要是抱着增强身体素质的目的去上课,因此只能达到体育锻炼的简单效果。而形体训练是集体育与艺术为一体、融体育锻炼与艺术修养为一身的运动项目。形体训练不但具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锻炼,改善形体,形成优美体态,而且由于配合优美的音乐进行动作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之下去获得身心地健康发展,从而达到一种快乐学习的效果。形体教学还要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指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利用形体教学的审美、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学到形体知识与锻炼方法。

3 设置形体训练课的主要原则

3.1 系统性原则 形体训练的目的是要改善学生的姿态、气质。这种改变在时间上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内容上需要人文素质的提高。所以在设置形体训练课时,要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形体训练有所了解和认识,获得健身、健心、人格培养等多方面的知识,就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3.2 针对性原则 课的内容设置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灵活地选择课的内容,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高校学生的需要。编制形体训练课时,要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习惯出发,并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以及教学方法等,既让学生进行了身体锻炼,又让学生陶冶了情操。

4 设置形体训练课的核心内容体系

根据上述教学内容设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通过查阅教育学、教学论、训练学、科研方法等书籍和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以及普通高校体育课的具体特点和形体训练课教学的培养目标等,并通过专家访谈和专家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笔者多年的形体训练教学实践,认为形体训练课的教学内容设置应包括理论和两大实践部分。

4.1 形体训练课理论部分内容 形体训练课在理论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局限在纯粹的理论学习上,应当把理论与技术及技能在教学实践中紧密的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时有意识的引导,将理论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自然地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技术、技能的学习中,同时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考习惯,自主的将较为抽象的纯理论变为容易理解的知识,从而加强学生技术及技能的学习。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形体训练的概念和价值,形体训练的的生理解剖特点和注意事项,形体训练的教学方法与练习场地,形体训练音乐的特点和选配。

4.2 形体训练课实践部分内容 形体训练技术部分的内容是实现形体训练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的关键在于系统性和合理性。为了提高人体的灵活性、协调性、控制力和表现力,增强人们的可塑性,形体训练设计了各种富有针对性的基本训练动作来改善形体的原始状态。以自然协调优美的身体动作作为运动手段,来展现此项运动特点的项目。该项运动的基本部分主要是各种基本技术动作。包括形训、力训和身体素质练习三个部分。形训主要是是针对身体各个部位的形态、位置及动作进行的路线,进行科学的训练,使身体各部位更加的协调和灵活,对动作路线及动作方式加以控制和规范,从而获得优美的体型和姿态。

实践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身体各部位基本位置练习,身体基本姿态练习,身体基本素质练习,芭蕾手位、脚位,把杆练习,基本步法、舞步,舞姿组合(波浪、跳跃等),民族传统舞的基本动作,健身健身操,瑜伽基本动作等练习内容。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江少平.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4.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篇7

如今,普通话不仅是中国的行政、贸易与教育的主要用语,而且在全世界得到高度认可与广泛应用,因此,推广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促进汉语正确规范的使用显得前所未有的迫切与紧急。普通话水平测试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推普工作在新形势下的继续,是国家推普新方针的具体体现。这项工作的开展,加大了推普工作的力度,使推普工作有了重要抓手,促进了测试对象普通话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普通话教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促进了科研和学术交流,支持和促进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开展,为汉语国际推广做出很大贡献,是国家实施语言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于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有高境界、大视野的到位认识,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我们的这项工作在行动上周密安排,踏实作为。

分层级,齐上阵,抓好普通话水平测试综合管理

(一)构建校、院、班三级管理工作模式我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4年成立,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主任委员,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和教务处处长担任副主任委员,校内各单位的分管领导兼任校语委委员,语委下设语委办公室,语委办公室主任兼任语委常务副主任,配备专职干部一人,具体负责语委日常工作,校学生会设语工部,各教学院(部)设有语工专职干事,各班级有语工委员,形成校、院、班的语言文字三级管理工作模式。校语委自成立以来,以切实认真的态度和严谨求实的作风,积极推进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为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师生员工语言文字水平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测试站机构健全,人员齐整,设备到位2003年,湖北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授权我校成立普通话培训测试站,测试站挂靠语委办。语委每年至少听取一次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汇报,测试行政管理工作列入语委办主要工作职责,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列入语委工作计划。普通话测试站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满足工作需要的办公条件,经过多年有计划的培训,现有国家级测试员4名,省级测试员26名,其中湖北省骨干测试员4名。测试机构在同级语委办领导下运转协调。去年我们向省语委办和测试中心申请成为机辅测试试点单位,已经获得批准。在学校有关部门的协调下,我们已与教师技能自主训练中心开展合作,计划在该中心建机辅测试专用机房和候考室等,把普通话培训、测试与教师技能训练相结合,为“以测促训,以训保测”拓宽路径。(三)注重综合管理,提升管理效应1.语言文字工作列入学校议事日程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我校将语言文字工作列入学校议事日程,教学委员会和语委每年召开一次语言文字专门会议,听取语言文字工作汇报。学校每年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中都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要求,认真总结。在《咸宁学院文明单位(职能部门)考核细则(草案)》“环境建设”之“人文环境”中有明确规定:“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内容,要求明确。在创建活动中,由党委宣传部和校语委办认真检查落实。2.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教学管理学校出台了《咸宁学院关于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施意见》(咸学院发【2006】7号)文件,在《咸宁学院教学工作规范》(咸学院教【2007】30号)、《咸宁学院教师行为规范》(咸学院教【2006】51号)等文件中都明确提出语言文字水平能力的要求;2010年版培养方案构建的教师教育师范技能全程培训体系中,教师口语、三笔字成为教师教育技能培训的重要内容;学校对与语言表达关系密切的专业开设了普通话课或口才训练课,课时、教材、师资等落实。在人文学院开设了《现代汉语》专业必修课,《演讲与口才》、《文字学》、《汉字与文化》、《应用写作》、《基础写作》、《硬笔书法》、《朗诵与演讲训练》等选修课;在教师教育专业开设了《教师口语》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大学语文》、《朗诵与演讲》、《口才训练》等课程,学生学习普通话,锻炼口才能力的兴趣非常浓厚。与此同时,语言文字工作还被纳入了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和师生科研工作中。3.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师资管理学校人事处在《关于做好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通知》、《教师资格申请人员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内容及评分标准(现场有学生的试讲)》等文件中明确将普通话合格列入教师资格认定条件,将普通话合格列入教师上岗条件。在《咸宁学院教师教学业务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咸学院教【2004】21号)、《咸宁学院校内试讲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咸学院教【2007】40号)、《咸宁学院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评选办法(试行)》(咸学院教【2004】10号)等文件中将普通话合格列入教师业务考核内容,列入评估教育教学质量、评选先进的条件。同时我们还将普通话列入教师继续教育内容,发出了《关于开展教职工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的通知》(咸学院办发【2009】24号)等文件。4.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生管理学校将学习使用普通话列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咸宁学院关于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施意见》(咸学院发【2006】7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师范专业学生达不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没有参加普通话测试的,均缓发毕业证书。”我校师范专业学生100%参加普通话测试,非师范专业学生也积极参加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参加培训和测试也达到80%以上。

强队伍,重过程,做好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

(一)不断加强测试队伍建设测试站有测试员队伍建设培养规划,积极选派人员参加省普通话测试中心举办的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考核培训班学习,选派人员参加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培训班学习,考核合格率达到100%。测试员数量能够满足本站测试工作的需要,推荐选拔的骨干测试员能够按时参加省测试中心举行的培训考核,并且每年考核都全部合格,能够胜任测试组长或复审员的工作。我校测试员积极承担测试任务,除少数因外派出国任教或外出进修学习的测试员,其他测试员每年的测试工作量不少于6个工作日。我们建立本站测试员业务档案和测试组长、复审员工作记录,定期对测试员进行后续培训与考核,有奖惩制度,考核不合格的不准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严格执行评聘分开制度,未聘测试员不得承担测试任务。测试组长或复审员认真履行《测试组长、复审员工作职责》,对本站测试员积极开展业务培训,严把测试质量关,测试员严格按照《测试员工作规程》进行测试,无违纪事件发生。测试站有计划地组织测试员进行语言文字或测试工作研究,每年不定期开展研讨活动,有科研成果。近年来,我校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工作颇有成效,就科研课题来说,涉及到现代汉语规范研究和方言调查的科研立项,有国家语委一项,有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两项,有校级重点及一般科研教研课题多项。(二)严格测试过程管理我校成立测试站之初,同时兼顾咸宁市相关人员的测试,后来咸宁市也成立测试站,地方人员需要测评普通话则通过咸宁市普通话水平测试站,我校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就由我校测试站统一组织,独立完成测试任务。测试站严格按照《湖北省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细则》组织测试,对测试过程进行监控的措施主要是安排复审员到考场跟从测评和听取录音等办法。有完整、规范的测试档案,包括测试计划、测试录音、测试成绩、测试工作总结、测试员工作量记录等。测试站坚持“先培训后测试,不培训不测试”的原则,按照国家颁布的《测试大纲》,对应试人员进行测前培训,因地制宜,分校区、分时段,切实把测前培训抓落实,抓到位。普通话水平测试过程中,我们严格执行《湖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及《湖北省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细则》,每年制定培训测试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备案。按时向省测试中心上报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在财务管理方面,严格按照省物价局批准的收费项目收取费用,没有超标准、超项目收费。按照《关于调整普通话水平测试费上交比例的通知》(鄂语测【2005】005号)的有关规定,及时上交测试费,测试经费独立核算,遵守国家财务制度并接受审计,无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发生。(三)按时按量完成任务,工作效果好我校测试站根据上报省测试中心的测试计划,测试完成率达到100%,二级、三级测试成绩经省测试中心抽查,年度总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上报的一级乙等测试成绩,经省测试中心复审,年度总通过率达到100%,90%以上应试人员对培训测试过程和结果满意,测试的作用和效果得到绝大多数被测单位认可。

多途径,显亮色,开展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各项活动

(一)学校将普通话学习与测试纳入教育教学体系2009年4月,学校出台了《咸宁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意见要求以“三字两话(画)”(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等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基本技能为核心,搭建培训平台,构建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体系。2010年7月,出台《关于构建本科专业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意见》、《咸宁学院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师范技能全程训练实施方案》两个文件,就如何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三字两话(画)”等技能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实施细则和办法。在上述文件的要求和指导下,2010年春季学期,教务处组织教师对教师教育专业2007级本科、2008级专业学生进行了“三字两话(画)”等技能培训和测试,培训、测试工作扎实有序,收到实效。(二)依托测试站,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每年精心组织“推普宣传周”活动,语委办和普通话培训测试站联合制定活动方案、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近年来,我们依托推普宣传周,延伸开展了“推普月”系列活动。学校组织部分师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上街散发推普宣传资料,纠查不规范汉字;举办了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华诵”朗诵比赛、“中华赞”征文活动、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等,宣传活动有特色,有成效。(三)服务地方,获得好评我校普通话测试站大力支持咸宁市测试站工作,积极组织和协调我校测试员参加咸宁市组织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同时应咸宁市语委和测试站的请求,学校语委办和测试站多次选派尤翠云、孙和平、谢文芳三位国家级测试员、副教授和李爱国(省级骨干测试员、武汉大学博士)、王玉(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讲师)五位教师为咸宁市各单位讲授普通话与规范汉字培训课程。另外,我们还多次为咸宁市地方各种语言类比赛提供辅导,担任地方各种有关语言文字方面比赛的评委。

找差距,促整改,完善普通话水平测试各项工作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篇8

关键词:全纳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正在不断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并为实现这一教育理想而努力奋斗。[1]然而,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进行的教育改革,最终都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和教师积极主动的行为,任何教育改革都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无论任何国家,教师都是教育系统中最宝贵、最有力的资源,所以,师资力量的培育非常重要。随着全纳教育在教育体制内逐渐普及,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普通学校的老师要面临新的挑战,应付学生多样化的需求,特殊教育工作者也同样面临挑战,必须将自己的工作内容和重点重新定位。

随着全纳教育在中国的推广与实践,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教师是无法胜任全纳课堂的教学要求的。世界各国发展全纳教育的经验都表明,通过各种手段加大教师培训是应对早期发展阶段全纳型教师需求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要积极参加全纳培训,通过培训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应对新挑战的能力。这种培训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全纳教育的发展,教育部门必须建立一个长期的教师培训方案,不断为教师提供全纳教育的支持。[2]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和指导下,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探索全纳教育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和方法,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策略和方法的系统研究和介绍,能够对我国全纳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全纳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借鉴。

一、建立整套系统的培训方案

从目前各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各国家都有不同的问题,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区别对待。一些国家已经有丰富的教师培训方案,只需对已有的方案进行调整,以满足全纳教育的最终要求即可;而其他一些国家,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教师培训还比较落后,普通教育工作者水平比较低,需要在资源很少的情况下建立有效的师资培训方案。当然,还有许多其他问题,而这些问题几乎是每一个发展全纳教育的国家都会遇到的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在发展全纳教育的过程中,有一点已得到了许多国家的共识,那就是不能把短期培训作为改革的唯一动力。

很多国家的实践说明,如果要让教师培训取得更好的效果,就要持续不断地改进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同时让教师培训与其他领域的改革如资金支持、绩效考核、教学评估等互相配套,这样,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就能按新要求从事教学实践了。因此,需要建立整套系统的培训方案。

印度把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到以地区为基础的一项全面改革的计划之中,设立了地区小学教育工程(DPEP),鼓励地区汇集所有可以促进全纳教育的资源。DPEP包括广泛的教师在职培训项目,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要对有关残疾学生的问题有所认识。通过和非政府组织合作,DPEP在所有的学校得到了实施。这包括了评估不再是每年年终的一次考试,而是持续性评价;培养创新精神,制定适应特定文化背景以及教学环境的教学方案和学习材料;编制更容易使用的教科书;注重教学技巧等。这些措施对全纳理念在教育系统中全方位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虽然地区小学教育工程的实施会出现培训量过大、专题研讨会召开频繁、培训教师任务过多等问题,但该工程的积极作用还是不可否认的,在印度一些落后农村的学校和课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老挝在1995年建立了一体化教育项目,目的是要让那些来自偏远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残疾学生,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多地进入到全纳性教育环境中。希望能通过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减少大批的不及格、留级和辍学的比例。如用传统培训的方法,不能适合全纳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这是因为这些方法没有足够的专业技术来发现存在于教育系统中的问题。需要建立一种三重结构培训方案,使全纳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推行更为有力。[3](1)组织方面:从教育部、全国康复中心、有经验的中小学校长和全国各省专家队伍中组建一个国家执行小组,由这个小组负责执行、支持、评估培训工作;规模较小的省级专门小组要不断地增加人员以适应项目的发展要求;建立合作学校联系网,每个学区至少有两所学校参与;每一步骤的执行都有明确的指导。(2)系统支持方面:由国家和省级团队进行视察并给予支持;创办刊物,以使学校和教师分享经验;每年举行一次会议总结成绩并交流经验;各省组织经验总结会,吸引更多的教师参加;召开学校教职工会议,交流信息和经验;建立团队协作系统。(3)培训方面:对校长和地区行政人员进行短期培训,这样他们能更好地领导全纳教育的实施;举办短期普通教师培训会(从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师开始),讲授全纳教育的有关知识,内容包括影响学习的因素、教学方式、班级管理、观察和计划、成长记录、与家庭合作、项目管理等知识。

在上面两个例子中,尽管培训本身的影响可能是有限的,但是它们带来了整个系统的变化,可以为全纳教育提供持续性支持。通过教育系统内其他改革,会使培训的影响效果更加明显。

二、采取学校发展的方式

在实现全纳教育的早期阶段,最迫切需要发展的是普通学校的教师培训。因此,许多成功的培训方案都是围绕着为普通学校提供各种外部支持,同时也鼓励普通学校的教师互相支持来推动改革。

从1996年开始,智利的圣地亚哥出现了很多校际之间的合作网络,共享发展成果。融合教育协作组(Red de Intergration Education)就是一个由公立和私立学校组成的网络工程,彼此共享在本校教育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经验,这些学校代表几乎每月都要开会,交换信息和交流经验,开展合作项目。在会议上提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并成立专门小组来分析和讨论这些问题,有时还会邀请该领域的专家对工作进行指导。培训计划的活动和日常工作都是相关的,如制定观察方法,分析教室里哪些因素有利于学生学习,哪些妨碍学生学习。

在西班牙卡特伦亚,地方教育部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一个为期三年的合作项目,即选择几所学校开展全纳教育实验。这个项目的开始时是依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师教育资源库的指导,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对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并进行讨论。随着项目的发展,讨论越来越集中在教学问题上,教师也逐渐从教师培训教材中获得独立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能力。随着教师自信心的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也更加深入,在学校里建立起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教师能够自信地对自己的教学做判断。教师合作逐渐产生很多新的形式,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也会更加稳固。这个项目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老师们开始关注如何用不同的方式重新组织课堂,教师们意识到增加课堂上的交流,改善同学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教师需要讨论一些全纳教育的相关理论,但这些需要不再是由教师培训者强加给教师的,而是教师从教学实践中产生的这种需要。

巴西也采用了同样的培训方式,弥补了国内全纳教育专家不足的缺陷,解决了师资培训的难题。

三、采用以点带面的培训模式

上面所讲的学校发展的方法对小规模学校在推行全纳教育的初期是非常有效的,但对于想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全纳教育的国家来讲,以上方法就无法让所有教师参与。如何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实践中,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采用以点带面的培训模式,即先培训一部分教师,然后让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传授自己的教学技能及相关知识,再由掌握了技能的教师对未接触过全纳教育思想的教师进行培训。

1994年,巴拉圭教育系统的代表参加了一个由拉美南部共同市场(MERCOSUR)发起的区域性研讨会,MERCOSUR为每个国家培训两个培训专员,负责在他们所代表的教育区内进行与全纳教育相关的教师培训工作。在以后的几年中,巴拉圭培训了近30名培训专员,他们中大部分是特殊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教师或督导员。培训专员不断地培训全纳教育环境中的教师、督导员和教师培训人员。到1997年,这个项目已经融入了普通教育体制的整体改革之中,至今已经培训了3000多名教师。

以点带面培训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很快地培训数量众多的教师,而且在培训的初期对“专家”培训的投入资金很少。但必须谨慎使用这一模式,因为在传递过程中,培训的内容可能会发生走样或缩水,最后接受培训的教师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这一模式应该与整个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学校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四、创建远程教育系统

许多国家在向教师提供培训的过程中,由于考虑到偏远地区和大城市之间的距离,会出现严重的培训偏差问题。这会导致城市里的老师受到重复的培训,而乡村的教师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机会接受培训。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创建一个远程教育系统来解决。

比如巴西的“跳跃到未来”(Jump to the Future)培训项目,通过充分利用远程通讯系统来培训教师。教学活动在闭路电视接受中心进行,教师利用打印的教学资料配合本地接收到的教学活动信号接受培训。教师也可以通过远程会议接受培训,参照指导手册的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这两种远程培训的方式都是互动的,可以通过传真、电子邮件和电话等进行交流。

在英国,远程通讯已经通过“特殊教育需要论坛”(SENCO-forum)与学校发展相联系。论坛通过电子邮件讨论区让成员分享信息和经验,互相讨论问题,为教师、研究人员和教师培训人员创造一个交流的平台。论坛包括一个关于特殊需要信息的综合网站,通过网站可以链接很多其他相关网站。

瑞典同样也存在难以为边远地区的教师提供在职培训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参加大学举办的全纳教育相关培训,然后选择以远程教育的方式完成培训课程,教师学员通过当地工作网络接受培训,通过电子邮件和互联网与导师沟通。

与以点带面培训模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样,远程培训不能传播缩水的信息,应该和上面列举的例子一样有现场指导、集体合作和互动交流的机会。

全纳教育作为21世纪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的全新教育理念最终需要落实到每一个课堂中,而教师正是这一理念的承载者和执行者。本文所提出的一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和方法是从一些国家在开发全纳教育初期取得的成功经验中汇集出来的,这些策略和方法成功地指导了这些国家发展全纳教育,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策略和方法的系统研究和介绍,能够对我国全纳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全纳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黄志成. 试论全纳教育的价值取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1.(6):17.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陈云英等译. 全纳教育共享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UNESCO,Open File on Inclusive Education:Suppont Materials for Managers and Administrators,France,2001.

基金项目:连云港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11669);连云港市“521”工程项目;连云港师专“青蓝工程”项目。

上一篇:关于集体宿舍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人员管理规章制度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