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栽培技术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5 15:35:49

金银花栽培技术与管理

金银花栽培技术与管理篇1

关键词 金银花;特性;开发价值;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7.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207-02

金银花又名二花、金花、银花、忍冬花等,为忍冬科忍冬属多年生常绿缠绕灌木。金银花在我国分布较广,辽宁以南、华北、华中、华东、西南等地均有分布或栽培,河南、山东栽培较多。金银花是一种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看好的优良药用经济树种,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近年来,随着国内对金银花开发利用速度的加快,金银花市场缺口越来越大,2012年市场缺口将高达1.2万t。为此,笔者结合栽培经验和有关文献资料,对金银花的利用价值和丰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1 金银花的特性

金银花为多年生常绿缠绕性灌木。茎中空,多分枝,密生短柔毛。叶片凌冬不凋,单叶对生,卵形或椭圆形,长3~8 cm,先端短渐尖至钝,全缘,叶缘浅紫色,叶柄短。花生于叶腋,一梗两花,花下2苞片叶状,花冠筒状唇形,长3~4 cm,初开白色,2~3 d后为金黄色。浆果球形,熟后褐色,有光泽,内含种子4~10粒。花期5—9月,果熟期7—11月。金银花喜光、喜湿润、喜通风、耐热、耐寒、耐旱、耐涝、耐瘠薄,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植物。金银花根系发达,根深可达3 m左右,根幅比树冠大2~3倍,浮根多集中在深30 cm的土层内。豫南地区3月上旬金银花芽体膨大,4月中旬第3、4对叶开始现蕾,5月中旬可摘第1茬花,土、肥、水管理好的条件下,一年可收3茬花。丰产期可产干花2 250 kg/hm2左右,丰产期一般可维持30年以上[1-2]。

2 金银花的利用价值

2.1 经济价值

近年来,国内对金银花的开发利用发展很快,在香料、化妆品、保健食品和饮料等多个产业领域都有应用。在香料工业方面开发出金银花香水、金银花香液、金银花浴液等,在食品与饮料方面已开发出金银花面包、点心、花茶、啤酒等,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和市场开发的深入,市场对金银花的需求将逐年增加。

2.2 药用价值

金银花药用价值高,花、叶、根、藤都可以入药,其含有30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元素,并且有抗菌消炎和对某些病毒的抑制作用,其制剂应用十分广泛。用于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扁桃体炎、急性乳腺炎、急性结膜炎、急性阑尾炎、大叶性肺炎、细菌性痢疾、外伤感染、子宫颈腐烂等症。

2.3 环境价值

金银花是地被灌木,分枝力强,根系繁密,固土性能好,适应性强,是优良的固堤、防止水土流失的灌木树种。

2.4 观赏价值

金银花色香具备,可攀援花架、花廊等作垂直绿化材料,或附植于山石上、沟边、山坡作地被材料。十年生的金银花可以进行整枝造型,做成盆景以供观赏。

3 金银花丰产栽培技术

3.1 选地,整地

金银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在微酸、微碱及中性土壤都能较好生长,最好选通风向阳、水利条件好的土地,要求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对选好的地块施农家肥6 t/hm2左右,深翻细耙,做成1.5 m×10.0 m的平畦,以备育苗。大田栽植可穴状整地,穴株行距90 cm×150 cm,穴大小为40 cm×40 cm×40 cm,每穴施农家肥10 kg与土拌和,以备栽植[3]。

3.2 培育壮苗

育苗有种子育苗和扦插育苗2种方式。种子育苗生长慢,生产中一般不采用,而扦插育苗简单易行,省功省力,收益快,在生产中应用较为普通。扦插育苗在春、夏、秋3季均可进行,但以9—10月为好,此时地温高于气温3~5 ℃,伤口愈合快、生根快、成活率高。扦插方法:选择一年生以上健壮枝条,剪成30~40 cm长(须保持3对叶以上)作为插穗。在苗床上按行距30 cm、深25 cm开沟,株距10~15 cm垂直摆入沟内,插穗埋土2/3,覆土踏实,及时浇水,保持湿润,10 d即可生根发芽,来年秋季即可移栽大田。

3.3 大田移栽

成苗后进行大田移栽,春、秋2季均可,春移在3月上旬,秋移在9月中下旬。将根系好的壮苗栽入整好的大田里,株行距90 cm×150 cm,每穴1株,覆土压紧,及时浇水,以保成活[4]。

3.4 田间管理

3.4.1 中耕除草。大田移栽成活后,在前2年要注意清除植株周围的杂草,以后结合除草普遍进行松土,除草一般在夏季前后进行。

3.4.2 浇水追肥。金银花喜湿润,要求土壤湿度在70%以上,促使植株生长旺盛、稳产、高产。每年入冬前浇1次防冻水,萌芽前浇1次促芽水,每次夏剪后根据天气结合追肥,适时各浇1次催长水。

3.4.3 整形修剪。金银花萌芽率高,成枝率高,不适时修剪很容易密不透风,发生病虫害,影响产量、质量和田间作业。修剪要求做到“株形直立蘑菇状,群枝离地斜向上;内膛清除无效枝,留枝要适当;瘦小弱枝全剪掉,株形美观透风光”。修剪全年进行3次,其中冬剪1次,夏剪2次。冬剪在10月下旬至封冻前进行,过早会发芽,过晚则消耗养分。冬剪主要剪除细弱枯老枝、横串密集枝、下垂着地枝、油条徒长枝及交叉枝,留强壮、旺盛、顺生枝,剪后达到主干、侧枝明显,层次分明,摆布均匀,多而不乱,树高控制在1.5 m以内。夏剪在摘完每茬花后3~5 d内完成。夏剪主要剪除细弱枯老枝、密生枝及交叉枝,留强壮花枝第1对花蕾的以下部分,上半部分全部剪掉,一般留15 cm左右。金银花具有当年新枝发育成花枝的特点,通过合理修剪即可达到枝多花多、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3.5 病虫害防治

3.5.1 蚜虫。在4月上中旬开始发生,15~25 ℃繁殖最快,主要刺吸植物的汁液,使叶变黄、卷曲、皱缩,严重时会造成绝收。可用40%氧化乐果、5%灭蚜松1 0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2 000倍液喷雾毒杀,采花前15 d应停止用药。采花期发生时可用洗衣粉1 kg对水100 kg,或用酒精1 kg对水100 kg,或用生物农药鱼藤酮乳油500倍液喷雾防治。

3.5.2 咖啡虎天牛。多发生天5月中下旬,可用50%辛硫磷乳油600~1 000倍液或50%磷胶乳油1 500倍液喷雾,7~10 d喷1次,连喷数次。

3.5.3 红蜘蛛。多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可用螨虫净或螨必治1 000~2 000倍液喷雾。采花期可喷洒10%浏阳霉素1 000~1 500倍液。

3.5.4 白粉病。多发生于夏季高温多雨后,田间郁蔽、通风不良时易发生。防治方法:及时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施肥,使植株生长健壮而不旺长;发病初期,喷洒20%粉锈宁1 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每隔7 d喷1次,连喷3~4次,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4 参考文献

[1] 唐密林.金银花经济价值及繁殖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11(3):36.

[2] 叶传财.金银花栽培关键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1(6):85-87.

[3] 严振旺,柳宗林,林敏莉,等.药用植物金银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初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6):131-132.

金银花栽培技术与管理篇2

关键词 林下经济;金银花;栽培技术;宁夏西吉;干旱地区

中图分类号 S759.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206-01

西吉县地处宁夏“西海固”地区西端,位于六盘山西麓的黄土高原中心地带,属森林草甸植被带,地形以山地、近山丘陵、川区为主。位于东经105°20′~106°4′,北纬35°35′~36°14′。东西长67 km、南北宽74 km,总面积3 143.85 km2。西吉县土地类型多,土层厚,适宜农、林、牧、副、渔业综合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受客观地理条件的制约,农民收入渠道狭窄,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近年来,西吉县紧紧抓住退耕还林的良好机遇,实行种草种树,恢复生态植被,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37万hm2,荒山造林1.01万hm2,人工种草1.03万hm2,封育草原面积2.02万hm2,森林保存面积达到4.33万hm2,超载放牧和垦荒造田等破坏生态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现有林地面积3.8万hm2,其中已退耕林地面积1.37万hm2。凭借独特的冷凉气候优势,适宜在林下种植金银花、党参、黄芪、柴胡等60余种中药材生长,生产出的中药材具有药用价值高、天然无污染的优势,同时,林下种植多年生中药材对恢复生态、发展林下经济具有显著的作用。在退耕还林的山毛桃下种植金银花等中药材,可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切实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笔者作为一名林业科技工作者,下面就林下种植金银花技术进行论述。

1 金银花特性

金银花属忍冬科忍冬属,为名贵药材,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金银花富含黄酮类绿原酸,还具有促进生长、延缓衰老、降脂减肥、消除体内有毒物质等各种保健功能。近年来,金银花由单一的中草药逐步向茶叶、饮料、食品和日用化工产品等方面发展,社会需求总量极大,经济效益特别显著,林下套种金银花可生产金银花优质干品450 kg/hm2,市场平均价为20元/kg,年可创产值9 000元/hm2。因此,利用大面积的退耕造林地隔坡种植金银花,能保护植被,美化环境,改善生态,防止水土流失,还可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 林下金银花种植技术

2.1 整地

选择退耕还林种植山毛桃等林地,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春季整地当年春季栽植,秋季整地翌年春季栽植。采用小鱼鳞坑整地方式,深度30 cm左右。

2.2 种苗选择

从陕西杨凌金山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引进树型金银花金花3号优良种苗,苗木要求苗高40~60 cm,地径0.8~1.0 cm根系完整,主、侧根表皮下呈现新鲜白色,无霉烂、失水现象,无疤瘤,无枝干病虫害,枝条成熟,无抽条现象的一年生优质壮苗。

2.3 栽植

在山毛桃林行间按照株距2 m×3 m混交栽植,在定植前1年秋季或当年春季化冻后开挖定植穴(坡面采用60 cm×80 cm鱼鳞坑,平地采用60 cm×60 cm圆穴);在定植前1年秋季或当年春季化冻后开挖定植穴,生土筑埂,熟土加土粪30 kg/穴混拌回填,将穴填平后等待定植。栽植前进行苗木修根、浸水、消毒处理,检查定植穴土壤湿度,栽植后茎与地面平或略低于地平面5 cm。栽植要点:“一提二踩三埋苗”。栽好后做树盘,直径为1 m,以便灌水或积蓄雨水,栽后立即灌水,要求灌足灌透,待水渗下后,进行封土保墒[1-2]。

2.4 日常管理

春栽的大接杏栽后10~15 d浇第1次水,7―8月浇水第2次水,秋后结合施肥浇第3次水,入冬前再浇1次水。越冬防寒对一至二年生树落叶后全树用15~20倍水熬制25~30 min的聚乙烯醇涂干。栽植后进行深翻锄草,深度20 cm,把杂草翻入地内,全年锄草3~4次。每年10月上旬沿树冠外缘挖深60 cm、宽30 cm的沟,施有机肥22.5 t/hm2、磷酸二铵750 kg/hm2,然后和熟土拌匀回填[3]。采用单层高位开心形或主干疏层形整形修枝。

2.5 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认真抓好清园工作。主要防治措施是春季发芽前喷施5%石硫合剂,防治球坚介壳虫和杏疔病等;另外结合春季深翻树盘用5%敌百虫粉剂0.1 kg/株翻入树盘。新梢生长期容易发生蚜虫,及时喷施乐果2 000倍液2~3次;发现介壳虫危害及时进行人工捕杀。采用物理、生物、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原则,一次性全面防治[4-5]。一是生态调控。选择对当地主要病虫抗(耐)性较强的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自身抗病虫能力。二是冬季预防。入冬后翻土、刮树皮、修剪、清园等,减少病虫源。三是园内放禽。在核桃园内放养鸡、鸭等禽类动物,取食害虫的幼虫和成虫。四是应用生物源农药。应用生物源农药防治害虫[6]。五是桃小食心虫是果实类的主要害虫,防治方法是拣拾落果,集中深埋;秋季翻树盘,消灭越冬茧;翌年幼虫出土前,在树下周围覆盖地膜,防止幼虫出土;幼虫出土期在树下地表喷洒辛硫磷乳剂4.5 kg/hm2,杀死出土幼虫;成虫羽化期喷洒溴氰菊酯2 500倍液或20%的速灭杀丁3 000~4 000倍液[6]。

3 参考文献

[1] 尹伟娜.金银花种植管理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12(2):108.

[2] 冉清华,曹瑞玲,李翠云.金银花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2):114.

[3] 宋发英,肖晓华.金银花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87-88.

[4] 倪云霞,刘新涛,刘玉霞,等.金银花尺蠖的药剂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2006(12):78-79.

[5] 刘鸣韬,孙化田,张定法.金银花根腐病初步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4(1):109-111.

金银花栽培技术与管理篇3

2.我国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肖松华,狄佳春,刘剑光,许乃银,陈旭升

3.转基因抗虫棉在棉田立体种植中的作用江西棉花 徐立华

4.DTOPSIS法在棉花品种评价中的应用黄志勇

5.陆地棉品种间杂种纤维品质优势探讨李庆珍,魏西翠,申贵芳,李素英

6.水稻壮秧剂培育棉花壮苗效果试验姜海燕,朱善太

7.科棉1号的主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朱明华

8.如何防止棉花高脚苗章亦军

9.加入WTO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尚琳

10.棉田立体种植的方法与配套栽培技术戴敬

11.棉田深耕可促进棉花前期生长发育毛允锋,王勇,张金帮,张玉梅

12.棉田间套有技巧立体种植效益高钱洪璋

13.赣苎三号纤维产量品质及其数量性状研究孙学兵,刘上信,邹园秀,陈晓蓉,谌绍铁,彭学渊,刘瑛

14.棉花吐絮期田间管理杨冬英,吴蔼如

1.江苏沿海棉区瓢虫优势种群的消长与分布徐文华,王瑞明,武进龙,陈永明,李红阳

2.黄萎病菌毒素诱导棉苗子叶组织磷素外渗规律初探陈旭升,林玲,狄佳春,刘剑光,许乃银,肖松华

3.棉花新品种主要农艺及经济性状综合评价的研究张志刚,李景龙,曾昭云,杨晓萍

4.4个Bt棉品种对棉铃虫的抗性与种植研究王瑞明,林付根,杨明凤,陈丽萌,王义成

5.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综合评价强学杰,余行简,何革命,史庆东,张震

6.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优势研究张香桂,周宝良,陈松,张震林

7.转基因抗虫棉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杨中旭,高东玉,李秋芝,孙广勤,李虎申,丁述举,张徽,侯桂明

8.短果枝棉不同种植密度研究王治斌,杨伯祥

9.九杂4号在安徽泗县的种植表现江礼斌,魏伟,马群韬,唐先来

10.包衣棉种发芽率的测定

11.浅谈棉花钾肥施用江西棉花 技术

12.2003年度棉花价格高开高走的原因

13.2003年9月中旬全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综述

14.棉副产品涨价原因何在

15.实行棉花产业化经营势在必行

16.2003年9月中旬全国土壤墒情分析

1.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植物染色体大规模不规则变异

2.棉花雄性不育系的研究现状与利用前景唐海明,余筱南

3.棉花区域试验中品种稳定性分析方法探讨许乃银,陈旭升,狄佳春,肖松华,刘剑光

4.陆地棉新品系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研究姚曲峋,张芹

5.棉花专用缓释包裹复合肥的田间试验比较徐道青,郑曙峰,唐胜,路曦结,朱加保,许晓斌

6.棉花洗根移栽技术在南繁中的应用研究王治斌,杨伯祥,母从斌

7.转Bt基因抗虫棉田主要害虫的监测要点徐文华,王瑞明,宋贤利

8.油后移栽棉的生育特点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张友平,罗在华,彭烈浩,李军,郭良成

9.棉花早衰的诊断与控制技术操宇琳,文喜贤

10.几个棉花品种2003年在安徽沿江棉区种植表现范正旺,王新胜,江礼斌

11.实施棉花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区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罗华二,何节红,郭民成,彭红,潘久四

12.棉花种植量加倍增长启东农发行喜忧参半顾大平

13.棉花盛蕾期受渍萎蔫死顶剪除主茎栽培实例卜茂平,易善贵,张运胜

14.棉花中后期管理要点杨淑玺

15.如何控制棉花疯长段和成

16.新棉质量形势不容乐观

1.目前棉花产销形势及2005年江西棉花生产对策柯森保,黄文新,KEShen-bao,HUANGWen-xin

2.杂交组合与正反交后代优势比较分析郝良光,夏绍南,陈俊英,周宝珍,刘新稳,柯兴盛,李虹,钟菊莲,HAOLiang-guang,XIAShao-nan,CHENJun-ying,ZHOUBao-zhen,LIUXin-wen,KEXing-sheng,LIHong,ZHONGJu-jian

3.转基因抗虫杂交棉高产高效栽培模型的研究谭伟平,吕艳梅,陈金湘,TANWei-ping,LVYan-mei,CHENTin-xing

4.江汉平原移栽地膜棉的发育规律与配套栽培技术胡国祥,吴明高,贺玉贵,周玉蓉,卢才文,王燕,李玲,王定炎,赵威,韩文

5.海岛棉数量性状的因子分析韩路,曹新川,胡守林,龚平,王海珍

6.彩色杂交棉若干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刘清明,田成军,沈丽,刘丰疆

7.江西棉花 鸡粪有机复混肥在棉花上施用效果张咏,ZHANGYong

8.2004年长江流域棉花新品种生产试验报告许乃银,邹奎,廖琴,陈旭升,狄佳春,肖松华,刘剑光

9.宛801-8(优系)的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杨晔,YANGYe

10.高产棉花新品种鄂棉24的选育及应用李蔚,南策雄,黄晓丽,孙伟,卢华平

11.棉籽壳栽培鸡腿菇的技术要点徐建民,刘克东,XUJiang-min,LIUKe-dong

12.涝灾对棉花生育的影响及抢管措施杨平华,唐祖宁,赵保平,孙世清,陈坤,孙继成

13.2004年聊城市地膜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李秋芝,杨中旭,高东玉,李冬云

14.棉花丰产栽培技术李安西

15.棉花化学整枝技术杨淑玺

16.棉花病虫害的为害期与防治杨淑玺

1.论洞庭湖区棉花枯黄萎病配套防治技术于承其,梅正鼎,张志刚,YUCheng-qi,MEIZheng-ding,ZHANGZhi-gang

2.不同海岛棉品种耗水特性研究刘今河,杨涛,万素梅,Liu-jinhe,YANG-tao,WAN-Sumei

3.棉田不同作物套种对棉花杂交种性状的影响李定国,陈培芳,李俊,LIDing-guo,CHENPei-fang,LIJun

4.Excel在棉花育种中的实际应用邱东萍,黄完基,陈赟,QIUDong-ping,HUANGWan-ji,CHENBin

5.彩棉种植经济效益比较试验王海潮,唐保善,左田夫,WANGHai-chao,TANGBao-shan,ZUOTian-fu

6.湘北湖区移栽地膜棉群体结构简析杨春安,YANGChun-an

7.受淹棉花的生长恢复与补救措施探讨顾长善,韦洪珍,赵一鸣,李开江

8.雨涝对盐城市棉花生产的影响与对策王海洋,陈建平,张萼,潘群斌,蔡立旺,杨华,施庆华

9.丘陵棉田免深耕技术探讨伍琦,卢德文,聂太礼,吴香华,郝良光

10.地膜移栽棉简化栽培技术马威,赵杰,贾朝阳,刘德征,何立志

11.科棉3号在德安的种植表现徐从辉,XUCong-hui

12.江西省棉花种植意向调查报告柯森保,黄文新,钟孝梅,张玲芳,柯梁

13.2005年潜江市棉花遇秋后低温阴雨的影响杨平华,罗华二,潘久四,YANGping-hua,LUOHua-er,PANJiu-sihHTTp://

1.沿海盐城棉区棉花生产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周日明,符广群,孙天曙,刘有兄,ZHOURi-ming,FUGuang-qun,SUNTian-shu,LIUYou-xiong

2.中国主要棉盲蝽的生活习性研究综述汤建国,阳中乐,曾天喜,吴浩平,TANGJian-guo,YANGZhong-le,ZENGTian-xi,WUHao-ping

3.海岛棉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曹培苏,韩路,韩燕芳,曹新川,CAOPei-su,HANLu,HANYan-fang,CAOXin-chuan

4.从株式图分析抗虫棉的蕾铃脱落及成铃分布郝良光,HAOLiang-guang

5.抗虫杂交棉品种纯度比较试验张萼,陈建平,王海洋,ZHANGE,CHENJian-ping,WANGHai-yang

6.关于2007年江西省棉花主栽品种定向的意见柯森保,黄文新,KESen-bao,HUANGWen-xin

7.关于棉花种子问题的思考林大舜,熊志林,曾建国,袁军辉,李静英

8.2005年湖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简报易先辉,蔡义东,李景龙,YIXian-hui,CAIYi-dong,LIJing-long

9.杂交抗虫棉鄂杂棉18在东台获高产王国平,夏年宝,何永垠,龙庆海

10.先杂棉1号的生育特性及栽培要点陈齐炼,刘青,周小华,熊隆鑫

11.杂交抗虫棉南抗9号的栽培技术要点顾大江,诸渭芳,潘永苗,王世林,傅浙余

12.贝思特牌棉花专用肥试验效果初探江西棉花 刘理,LIULi

13.棉花营养钵育苗提高出苗率的关键技术周建龙,杜长平,ZHOUJian-long,DUChang-ping

14.瑞昌发展新麻园当年受益徐勋元,XUXun-yuan

15.棉花苗期主要病害与防治方法

16.棉田冬管虫少丰产邢银田

17.棉花育苗"三改一放"栽培技术翟洪民

18.棉花要高产措施抓冬灌王玉堂

19.看美国人怎么"管"棉花

1.棉铃虫对Bt棉的抗性及其机理研究进展孙志新,崔金杰,陈海燕,SunZhi-xin,CuiJin-jie,ChenHai-yan

2.长江流域棉区抗黄萎病育种的对策与建议张志刚,曾昭云,贺云新,梅正鼎,ZHANGZhi-gang,ZENGZhao-yun,HEYun-xin,MEIZheng-ding

3.新型激活蛋白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初探李建华,龚华春,LIJian-hua,GONGHua-chun

4.绿色棉柱头外露性状的生物学特性及授粉研究冯克云,FENGKe-yun

5.新疆棉铃虫种群动态及测报方法的研究陈小飞,CHENXiao-fei

6.棉花种子合点端出芽对田间出苗率的影响徐志森,王大博,李梦春,徐青,郑明军,张付宇

7.苏沿海棉区棉花抗逆栽培技术探讨符广群,周日明,FUGuang-qun,ZHOURi-ming

8.鄱阳湖生态育种试验站揭牌仪式有感

9.洞庭湖区棉花生产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朱方明,ZHUFang-ming

10.苏沿海地区棉花生产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王海洋,陈建平,张萼,WANGHai-yang,CHENJian-ping,ZHANGE

11.江西棉花 赣北棉区棉瓜菜套种的实践鲁速明,田绍仁,刘水仙,赵万荣,何先能

12.苏沿海棉区枯黄萎病突发因素剖析和对策商榷朱永歌,ZHUYong-ge

13.棉花生产数字化设计与管理技术的示范初报顾龙林,曹美琴,刘燕,吴润霞

14.2007年江西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A组简报张天玉,刘水仙,孙平秀,杨磊,李从银,张根培

15.湘杂棉5号在苏沿海棉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霍金泉,陈根祥,朱富国,孙加亮,张渺

16.赣棉杂1号在德安的种植表现及栽培要点李洪林,王先奎,徐从辉,LIHong-lin,WANGXian-kui,XUCong-hui

17.安徽沿江棉区棉花丰产的六项措施龚平,GONGPing

18.南方根结线虫病的初步观察荣国忠,熊桂华,黄泽虎,徐伟,汤建国,刘定忠

19.苏沿海棉区水改旱土壤特点及植棉关键技术费月跃,黄志勇,吉荣龙,崔必波,顾克余,王志春

20.江苏棉区抗虫棉生育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卫永成,顾玉海,蒋立峰,WEIYong-cheng,GUYu-hai,JIANGLi-feng

21.转Bt基因抗虫棉枯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徐翠芳,顾金祥,朱玉红,陈仍祥

22.棉花烂种死苗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谭武雄,王冬华,谢柏春,徐东喜,谭文科,林大舜

23.棉花土传病害的主要防控技术熊桂华,荣国忠,熊莉,石昌武,汤建国

24.棉花受雹灾后夺高产的栽培技术策略樊祥,张根培,樊文华,高培喜

25.赣北棉区棉花施肥之我见江西棉花 柯梁,吕凤琴,段志诚,余红英,刘慧

26.培育棉花早大壮苗三要点杨正华,岳银华,陈慧

金银花栽培技术与管理篇4

关键词 金银花;有机无机复混肥;众望牌金银花专肥;绿原酸;木犀草素;效果

中图分类号 S567.79;S1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073-03

金银花(L.japonica Thunb.)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形态多为缠绕藤本或灌木,多年生,以干燥的花蕾或初开的花及茎叶入药,为中医常用药物[1]。金银花功能成分主要为绿原酸、木犀草素、黄酮、挥发油和皂苷等,有清热解毒、凉风散热之功效,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急性热病及外科感染性疾病的治疗[2]。

金银花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大,分布广泛,以山东沂蒙山区、河南封丘和新密地区、河北巨鹿地区为三大主产区,有些地区栽培历史长达100年之久。湖南省隆回县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金银花栽培,由于地处江南,雨热充足,开花期长,单位面积的产量高,经大力扶持形成较大种植规模,2010年全县栽培金银花面积达1.07万hm2,栽培面积和产量在我国均排名第4位,成为新兴的金银花栽培主产区[3-5]。

然而,隆回县金银花栽培过程中施肥粗放、混乱,施肥的不科学性严重影响了该产区金银花的产量和品质,开发适合金银花生长需求的养分配方十分迫切。本研究以隆回县金银花生产基地为试验基地,由湖南金叶众望科技股份公司开发一种新型金银花专用肥料,通过为期1年的基地种植试验,施用新型金银花专用肥后,该产区金银花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现将有关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供试金银花材料为当地二至三年生的普栽品种,品种为灰毡忍冬。供试肥料为:众望牌金银花专用肥料,由湖南金叶众望科技股份公司提供,为有机无机复混肥(13-7-5),其中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总养分为25%,有机质≥25%;当地普通复合肥为金银花栽培农户农资市场购置,为无机复合肥(15-15-15),其中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总养分为45%。试验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的周旺、七江、大水田、麻塘山4个地方开展。试验地土壤特性:pH值6.17,有机质24.83 g/kg,全氮1.60 g/kg,全磷0.61 g/kg,全钾11.3 g/kg。

1.2 试验仪器和药品

主要仪器:天美LC2000高效液相色谱仪(配置二级管陈列检测器),梅特勒AL204万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主要试剂:绿原酸样品、木犀草苷样品均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亚健康干预技术实验室提供,甲醇、乙腈为色谱纯,其他药品都为分析纯。

1.3 试验设计

采用田间小区对比试验,试验设2个处理:施众望牌金银花专用肥1 500 kg/hm2(折合0.5 kg/株)(A);施当地普通复混肥1 500 kg/hm2(折合0.5 kg/株)为对照(CK)。

设置4个试验点(周旺、七江、大水田栽二年生金银花,麻塘山栽三年生金银花),每个试验点设3组平行,每组平行的小区面积为445 m2。施肥时间为2012年4月下旬,施肥方式为距离花墩25~30 cm处开沟环施,沟深15 cm,将试验用肥施于沟中,覆土。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1 形态指标测定。于2012年6—7月进行数据统计,测定枝条总数、枝条长度、开花枝条数、枝条节数、着花节数,共5项形态指标。

1.4.2 产量测定。于2012年6—7月进行数据统计,测定花蕾长度、百蕾重(干花),并计算产量。

1.4.3 质量指标的测定。检测指标为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6]。

绿原酸含量测定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Shim-pack vp-ODS C18(250.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18%)∶0.4%磷酸溶液(82%);柱温为28 ℃;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325 nm。绿原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及线性关系考察:精密称取绿原酸对照品2.5 mg,溶解于25 mL 50%甲醇溶液中,得到浓度为0.1 mg/mL的绿原酸标准储备液。再按1、2、3、4、5倍进行梯度稀释,取相同体积的绿原酸标准储备稀释液进样检测。以色谱峰面积Y对进样量X(μg)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

Y=2.29×103X+3.132(r=0.999 8)

木犀草苷含量测定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Shim-pack vp-ODS C18(250.0 mm×4.6 mm,5 μm);流动相以乙腈∶0.5%冰醋酸溶液(15∶85~35∶65)梯度洗脱20~25 min;柱温为28 ℃;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350 nm。木犀草苷标准溶液的配制及线性关系考察:精密称取木犀草苷对照品3.0 mg,溶解于25 mL 70%乙醇溶液中,得到浓度为0.12 mg/mL的木犀草苷标准储备液。再按1、2、3、4、5倍进行梯度稀释,取相同体积的木犀草苷标准储备稀释液进样检测。以色谱峰面积Y对进样量X(μg)回归,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

Y=2.55×103X+2.992(r=0.999 7)

1.5 数据统计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计算公式如下:

-1 hm2施肥量×肥料价格

1 kg肥料增加收入(元/kg)=金银花纯收入÷施肥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对金银花新生枝条生长情况的影响

施用众望牌金银花专用用肥后,对4个试验点金银花新生枝条的生长情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七江地区的新生枝条数增长幅度最大,达到了23.22%,其他3个地区也都达到17%以上。在新生枝条长度的增幅上,周旺、七江、大水田3个地区的增幅都在32%以上,但是麻塘山是三年生的,由于无机肥使用过多,枝条徒长,因此CK枝条比处理A长,此外枝条徒长可能会导致产量下降。在新生枝的条节数上面,每个地区的增幅都可达到14%以上。由此可见,施用众望牌金银花专用肥能够明显地提高新生枝条数、新生枝条长度以及新生枝条节数。

2.2 施肥对金银花花蕾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施用众望牌金银花专用肥后,对金银花花蕾的发育以及生长情况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4个试验区的新生枝条的着花节数、花蕾长、花蕾重、每墩总花蕾数4个指标都比施当地普通复合肥有明显的增加。折合为单产后,增幅最大地点的为大水田,达到了61.83%;其余3个区最小的增幅也可达到37%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众望牌金银花专用肥能够明显地提高金银花着花节数、花蕾长、花蕾重、每墩总花蕾数,从而提高单位面的产量。

2.3 施肥对金银花质量的影响

施用众望牌金银花专用肥后,金银花中绿原酸以及木犀草苷的含量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4个试验点金银花中绿原酸以及木犀草苷含量出现整体提高的趋势。绿原酸含量增幅最高的为麻塘山地区,达到29.65%;最低的增幅为周旺地区,也达到了21.96%。木犀草苷含量增幅最高为七江地区,达到54.11%;其他3个区最低增幅也超过了34%。木犀草苷含量的增幅显著大于绿原酸含量的增幅。由此可见,施用众望牌金银花专用肥能够显著地提高金银花中有效成分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直接提高金银花的药用品质和经济价值。

2.4 施肥对金银花经济效益的影响

以麻塘山地区作为施肥后经济效益的研究对象。从表4可以看出,施用众望牌金银花专用肥与普通复混肥比较,单位面积的产值、纯收入及1 kg肥料增加的收入方面,专用肥都优于对照。施专用肥比施普通肥纯收入增加21 761.4元/hm2,1 kg肥料增加收入多14.51元,纯收入增幅达到36.87%。

3 结论与讨论

金银花植株只能在新生枝条上孕育花蕾,而老枝上不再进行花芽分化,因而新生枝条的生长发育情况将直接影响金银花的产量,同时新生枝条数还可以体现植株长势优劣[7]。众望牌金银花专用肥,是根据金银花生长特点配制,以丰富有机质作为载体,含有多种养分,除三大元素氮、磷、钾外,还含有多种中、微量元素,如钙、镁、硫、铁、锰、铜、锌、硼、钼、镍等,此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能很好地满足金银花植株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因此,施专用肥与普通肥对比,施专用肥的金银花树体生长稳健,新生枝条繁茂均一,叶片平展碧绿,现蕾、开花的时间提早,而且产量也增加显著。

绿原酸和木犀草苷是金银花的主要有效成分,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出金银花的药用价值的高低,是衡量金银花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施专用肥的金银花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显著提高,这可能与专用肥中含有较多微量元素有关,因为金银花合成这些次生代谢物质,需要多种酶的催化作用[8],部分微量元素(如铁、锰、锌、硼等)是构成这些次生代谢合成酶的必需元素,这些微量元素的添加促进了合成酶的形成,因此极大地提高了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

此外,试验发现施专用肥的金银花中木犀草苷含量的增幅显著大于绿原酸含量的增幅,这可能与它们合成途径有关。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分别属于有机酸类和黄酮类物质,具有不同的代谢途径,营养元素不仅为金银花植株提供了营养元素,更促进了其新陈代谢的速度,促进了植物有效成分的合成和积累[9-10]。

金银花品种繁多,因试验条件限制,未开展对不同品种的金银花施肥试验的差异比较,专用肥在品种间是否有显著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据调查,金银花的整株死亡率非常高,建议进一步研究金银花整株死亡的原因,能否通过肥料中添加抗病抗虫因子,提高金银花的成活率,更进一步提高金银花专用肥使用价值。

在使用众望牌金银花专用肥后,根据检测结果,金银花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都有显著提高,一定程度上提高金银花的经济价值。但是在金银花品质认定上,湖南金银花栽培区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分级机制,因此在金银花收购上,基本上是按照均价收购,高品质的金银花没有获得相应的价值,品质引领市场的机制应该尽快建立,以促进湖南省金银花产业的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05-206.

[2] 赵国玲,刘佳佳,林丹,等.金银花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2(24):973-976.

[3] 嵇仙峰,单联宏,潘青华.金银花市场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0(12):88-90.

[4] 周凤琴,李佳,冉蓉,等.我国金银花主产区种质资源调查[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0,24(3):21-25.

[5] 丁万隆,赵东岳,李勇,等.我国主要金银花和山银花产区及栽培现状[C]//首届中国金银花节暨金银花高峰论坛论文集,2011.

[6] 方华舟.不同平衡施肥方式对金银花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2(12):5-8,13.

[7] 徐良,岑丽华,徐晖,等.中药创新品种树型优质金银花栽培技术操作规程(SOP)[J].亚太传统医药,2010,6(10):11-14.

[8] 高锦明,张鞍灵,张康健,等.绿原酸分布、提取与生物活性研究综述[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9,14(2):73-82.

[9] BUSHMAN B,SNOOK M E,GERKE J P,et al.Two loci exert major effects on chlorogenic acid synthesis in Maize Silks[J].Crop Science,2002(42):1669-1678.

金银花栽培技术与管理篇5

现状与发展前景

一、金银花是什么?

它有什么样的历史?

金银花的概念:金银花为多年生藤本植物,单叶对生,呈宽披针形至卵状椭圆形,抗寒性较强,叶片“凌冬不调”、芳香。属于忍冬科忍冬属,花长寸许,简状腋生二花并列,初放时,蕊瓣俱白,洁白似玉,经两三天则变为金黄,前开后继,在一个植株上可同时有白花和黄花,故名金银花,又名双花。金银花是国务院确定的常用名贵中药材之一。

金银花的品类:菰腺忍冬、华南忍冬、水忍冬、灰毡毛忍冬、净花菰腺忍冬、细毡毛忍冬、盘叶忍冬、峨眉忍冬、淡红忍冬、皱叶忍冬、短柄忍冬、黄褐毛忍冬、大花忍冬L、异毛忍冬、西南忍冬、滇西忍冬、金花忍冬、金银忍冬、锈毛忍冬、刚毛忍冬、长距忍冬、短尖忍冬、大果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毛柱忍冬等。例如,山银花大小略似,子房有毛;毛花柱忍冬花略大,表面淡黄,微带紫色,无花,花萼裂片短三角形;红腺忍冬花表面黄白至黄棕,无毛或疏,裂片长三角形。由此可见,我国金银花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金银花的分布:种植区域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重庆、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北起辽宁,西至陕西,南达湖南,西南到云南、贵州,有的野生,有的被庭园广为栽植。其中,山东种植面积最大,约有50万亩。重庆市秀山县有10.4万亩,2008年金银花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花农收入9200万元。山东平邑、河南原阳、湖南溆浦县都以金银花著名。例如,溆浦的“湘蕾”系列良种苗,苗体壮、品种纯、适应广、花质优、产量高、见效早。药用金银花,河南密县的“密银花”最佳;山东的“东银花”产量大而好。

金银花的药用成分:金银花全身都可入药。主要成分为绿原酸,有抗菌消炎的功效,是一种重要的生化试剂,在生理、药物化学、医学等领域用途广泛,金银花的绿原酸含量高达5%-10%。花中含有肌醇、皂甙、挥发油、黄酮等;叶中含有鞣质、忍冬甙、番木鳖甙、紫丁香甙和忍冬黄素等;茎和茎皮含有木犀草黄素、皂甙和纯纤维素等;果实中含有还原糖;金银花萼,是治疗咽喉肿痛的良药,用之泡茶饮,三两日即愈。

金银花的药用价值:金银花佳品“尖子银花”就是指朵小、色黄白而尖端不开口者。1.临床药用。金银花性寒,味甘,中医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通经活络之功效。主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肺炎、痢疾、痈肿疙疡、丹毒、蜂窝组织炎、关节疼痛、荨麻疹、腮腺炎、细菌性痢疾、湿病发热等症。2.长寿。人体衰老与细胞物质氧化有关。而绿原酸能抗物质氧化,使体内失去功能的“器官”起死回生。3.解毒。如果误食了毒蘑菇,洗净适量的茎叶,嚼细咽下即可。金银花还能解除无机或有机毒物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如农药中的有机磷中毒、菌类中毒等。4.减肥。金银花可减少对胆固醇的吸收。5.抗肿瘤。

金银花的栽种:性喜半阴湿润,耐涝、耐旱、耐寒,不择土壤,易繁殖,管理粗放,根据生长情况供应肥水。除冬季外,其它季节扦插、压条和分株均可。

金银花历史。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开始用其茎叶入药;《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并有“久服轻身”、“茎、叶、花、根功能皆同”的记载;《名医别录》记述了它有治疗“暑热身肿”的功能;明朝李时珍以花蕾入药,在《本草纲目》中说它能治“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疥癣、杨梅诸恶疮,散热解毒”,称其既是“治风除胀,解痢逐尸”之良药,又为“消肿散毒、治疮之良剂”,并做出了忍冬、茎叶及花功用皆同,久服轻身长寿的结论;《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银花气芳郁而味甘,开胃宽中,解毒消火,以之代茶,尤能散暑”。

相传,屈原身染瘟疫,昏迷不起。当地山民从高山采来金银花,佐以另外几种药草,为其煎汤灌服。屈原不到半个时辰即醒转,得以继续吟诗作赋,写完《九章》全部篇章。

慈禧太后以金银花滋润皮肤,返老还童:“将安息前半小时的光景,太后既把那些鸡子清,用香皂和清水洗去以后,接着便得另外搽上一种液汁”(即金银花蒸馏液)。它能使绷紧的皮肤重新松弛,又能使那些皱纹不再伸长或扩大,功效神异。

湖南有民谣:“家有两盆金银花,夏日炎炎不用怕。牡丹仙子曾中暑,金花仙子医好她。”“金银花开金银来”,“家有千蔸金银花,不怕手中没钱花”。

二、金银花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现状

目前市场上已出现金银花系列产品:药品、花茶、饲料、香烟、蜂蜜、牙膏、面膜……金银花出口换汇率很高。东南亚国家视金银花为“金银发”;日本人还把金银花馈赠亲友,象征吉祥和赠金送银;美国、罗马尼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客商也争相购货。金银花市场供不应求,全国实际年产量500万-600万公斤,而需量约1700多万公斤,供求比例为1∶3。金银花易种植,好管理,投资少,回报快。作为药用种植时,每亩投资600元左右,二年后盛产收花,亩产干花200公斤左右(最高可产350公斤),平均亩收入6000元以上。作为花卉种植时,每亩按6000株、每株1元计算,每亩收益6000元左右。

(1)医药产业

金银花药用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饮片。用于中医临床配方,全国1/3以上的中医处方用到金银花。二是金银花提取物。目前全国有多个金银花提取厂家,仅山东三精制药公司年产金银花提取物就有300余吨。三是中成药。含有金银花的中成药有200多种,如银翘解毒丸、银黄口服液、双黄连注射液、脉络宁、清开灵、银翘散等。

全国金银花实际年药用需求量在1000万公斤左右。

(2)中药农业产业

1.种植业。

2.养殖业。金银花植株幼嫩枝叶与青玉米茎相比,粗蛋白高23%、粗脂肪高47%、粗灰分高21%、粗纤维低50.8%,并且适口性较好,牛、羊等牲畜喜食。绿原酸等成分,可防治牛羊兔等牲畜疾病。金银花作为青饲料,可促进牲畜的生长发育,还能保证肉食的质量。金银花在养殖业中也大有用武之地。经南京野生植物研究所试验结果,在40℃以上高温环境生活的动物,因高温死亡率达50%以上,喂饲金银花后,死亡率仅为6%。

金银花花朵多,花期长,气味芬芳,适合养蜜蜂,蜂蜜的保健价值高。

(3)饮料食品业

1.金银花茶。目前不仅有多种包装形式的单味金银花茶,也有复方保健茶,如将金银花与野、麦冬配伍制成的青梅保健茶,可清热解毒、消暑生津,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患者饮用后可缓解咽喉疼痛等。以金银花为主,配以连翘、大青叶、芦根、甘草,水煎代茶饮用,可以预防“乙脑”和“流脑”。口干或舌头红、嗓子疼、大便干燥等情况的人,可以把金银花配上、金莲花泡水喝,还可以加入冰糖来调味。

金银花茶适合各类人群。儿童常饮,不出痱子,不生疖子,不烂嘴,可预防感冒、流脑等传染病,抗病毒;青年人常饮,可葆青春活力,提高工作效率;中老年人常饮,可开胃宽中、活血化淤,可坚齿、止渴、明目、益思、除痰利尿、保护心血管,对辅助治疗糖尿病、眼科疾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肝炎均有显著疗效。

2.金银花饮料。液体饮料。将金银花浸提,添加适当甜味剂、矫味剂和品质改良剂,经超滤、灭菌、罐装等工序制成保健饮品,色泽清澈明亮,清凉爽口,芳香甘甜,市场销售量较大。如金银花、绿茶复合饮料、金银花、、苦瓜保健饮料等。以金银花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王老吉”系列凉茶,畅销东南亚、非洲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每年金银花的需求量在4000吨左右。

固体饮料。银花晶远销国外。

3.金银花复合酸奶。集金银花和酸奶保健功能于一体,酸甜适中,口感细腻、、柔和。以香菇、银耳、金银花为原料制成的复合保健酸奶,有酸乳特有的发酵香和淡淡的香菇风味。

4.金银花保健酒。利用兰陵美酒传统工艺开发研制,色泽如琥珀,清亮透明,具有兰陵美酒和金银花的独特复合香气;金银花黄酒,色泽浅棕黄,口味醇厚,酸甜适宜;金银花啤酒,清亮透明,口味纯正,有幽雅自然的金银花香气,同时具清热解毒、消炎止渴之功效。此外,还有金银花汽酒等。

5.金银花保健食品。金银花保健糖果,消炎止痛、润喉护嗓;金银花、芦根煮汁,可制成冰淇淋,清热解毒、生津止渴。金银花解毒功能强,因此在保健食品开发方面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金银花适于用作食用菌培养基,以此培养的平菇、香菇,不仅能旺盛生长和繁殖,并且含有绿原酸、木犀草苷等活性成分,保健功能明显。

(4)日用化工产业

1.牙膏。银仙牙膏、忍冬花牙膏、中华牙膏等,抗菌消炎,可用于防治口腔疾病;2.痱子水。可清热解毒,治疗小儿热痱。3.各类化妆品。如香水、沐浴露等。4.香烟。金银花挥发油及浸膏能修饰卷烟香气,增加清香香韵,减轻刺激性,可作为卷烟添加剂。5.精油。它是高级香料。

(5)园艺产业。金银花对氟化氢、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有较强抵抗力。因此,金银花作为园艺植物种植,也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1.盆景。金银花茎干比较粗壮,长势奇特,可用于制作各式盆景,其情趣古雅,姿态柔媚,是室内绿化装饰观赏的上等佳品。2.庭院绿化美化。可在假山旁、窗前、门口等处实行墩栽,用于赏花,也可栽植在攀附物旁,用以攀附篱垣、花廊、山石等行绿化点缀,亦可利用竹竿、绳索等物牵引,作柱形、尖塔形绿化配置。

3.护坡。金银花植株枝繁叶茂,生长迅速,郁闭快捷,具有缠绕和着地生根的能力,主、侧、须、毛根四级根齐全,不仅主根发达,而且侧根、须根密布,纵横交错,茎枝长可达9米,构成了密集的根网,护坡效果非常明显。在荒山秃岭地带种植,可有效地延缓雨水汇流时间,起到固结表土、防止地面冲刷和冻融侵蚀作用。

4.防风固沙。金银花植株适应能力较强,不仅抗寒,而且耐旱、耐盐碱、耐脊薄,可在干旱、盐碱及沙滩等地带种植,具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蓄水保墒、熟化土壤的作用。在山区石缝坡堤、平原坝堰沟坎、屋边空坪隙地均可栽植。最适于平原沙丘栽植防风固沙,防止土壤板结,减少灾害;山区栽植还能保持水土、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在溆浦县境内的梯田坎上、沟堤路旁,凡是栽植了金银花的,墩距150-200厘米,两三年即可覆盖堤坎防止坍塌。

5.绿化。在25度以上的荒坡种植,每亩180-220蔸,点穴栽植,两三年即可覆盖地面,绿化荒山。西北大开发,金银花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6.净化空气。对二氧化碳的抗性较强,净化空气,同时香气四溢。

(6)编织工艺品

金银花植株藤条长而细软,有些一年生枝条可长达3米以上,并且有较强的韧性,因此可用于编织各种容器及手工艺品,如种类繁多的花篮、线盘、食用盘、鸟笼、鱼篓等,此类产品曾出口国外,有一定市场潜力。

(7)观光旅游业

金银花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有助于小流域治理和环境美化,绿化山川,推动旅游风景点的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在湖南省溆浦县龙庄湾,素有“金银花之乡”的美名。每到初夏,漫山遍野金银花含蕊竞放,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引来蜜蜂唱歌,彩蝶献舞。泛舟湖上,青山碧水,白云蓝天,浑然一体。在峰回路转中,看着倒映水中的金色银色的花,闻着清新空气中沁人肺腑的香,听着采花小伙和采花姑娘隔水互答的山歌,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这一迷人的景象成了“金银花之乡”龙庄湾的独特风景线,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来此避暑度假,游玩休闲。

三、产业问题与对策

1.问题:

科技投入不足;规范化种植进展不快;终端产品开发力度不大;没有根据不同的物种选择适宜的利用途径;良种选育工作相对滞后;金银花生产、加工各环节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植物资源的充分利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2.对策:

加大科技投入。要积极申报各级政府研究课题获得资金支持,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医药企业以及社会力量参与金银花种植、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金银花生产和效益的新突破。

努力实现产业化经营。金银花药材生产要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就必须在企业的带动下,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保证提高金银花药材质量。化肥、剧毒农药大量减少使用。

推广现有科技成果。可通过成立有关的培训班,对缺乏的技术人才进行培训,以解燃眉之急。

选种好品种。应建立金银花种植资源圃及良种繁育基地,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同工酶、PCR、AFLP等,高新遗传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开展不同种源、家系、无性系等区域栽培试验、品种驯化、品种选育等研究,加快组培技术、分子标记技术和基因工程育种技术进程,以选育出优质丰产、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引进新品种时,要注意当地生态条件,小面积试种成功后再进行大面积推广。

加快金银花GAP认证工作。积极引进大型企业,建立金银花规范化种植基地,制定各项管理制度、质量标准及规范化操作规程。

紧跟国内外市场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使金银花药材质量达到进口国家标准。

加强和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建议成立中国金银花产业协会,开展全国范围内的调查研究、信息交流、展览展示、国际合作,新品种的选育和评定,产品检验监测和质量评价,生产技术的开发、推广、培训,咨询与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促进金银花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产业前景

1.金银花药用需求量会继续大幅度增加。“回归自然”之风日盛,中医药以其卓越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极大重视。许多国家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其开展研究和开发,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中药产品的市场需求量逐年大幅度增加。预计在5年内,金银花的药用年需求量可达到2000万公斤以上,从而为金银花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2.人们保健意识增强,保健饮料、食品消费量逐年增加。目前有93%的儿童、78%的老人和近50%的中青年消费保健食品,95%以上家庭常备有不同类型的营养保健食品。一些著名企业,如美国杜邦公司等纷纷投巨资进军保健食品产业。保健品的销售额将超过1500亿元。

3.中兽药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国内中兽药仅占兽药市场份额(200-250亿元)的20%左右,天然中兽药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在防治畜禽疾病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如用于治疗兔感冒发热、兔肺炎、兔耳脓肿、兔脚脓肿、兔口腔炎、兔肠燥便秘、兔炎、兔气管炎、兔子宫炎、兔球虫病等。同时,金银花饲料营养物质丰富,利用金银花枝叶及加工废弃物制造中兽药,或直接作为饲料,对于预防、治疗畜禽疾病将发挥积极作用,是促进金银花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4.绿化、美化环境是社会的发展趋势。这些,可使金银花植物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5.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产业链建设会更加完善。金银花作为中药之瑰宝,在制药、保健食品、香料、化妆品等许多领域市场前景广阔。综合利用金银花植物资源,实现精、深加工,是金银花产业的发展方向。

金银花栽培技术与管理篇6

2.山东宁阳大枣快繁体系的建立冯殿齐,刘静,赵进红,张虹,黄艳艳,王玉山,FENGDian-qi,LIUJing,ZHAOJin-hong,ZHANGHong,HUANGYan-yan,WANGYu-shan

3.景天基于WRKY转录因子分子标记体系的初步建立牛艳秀,赵娜,冷平生,赵福宽,NIUYan-xiu,ZHAONa,LENGPing-sheng,ZHAOFu-kuan

4.17种绿化树种在库尔勒地区困难立地条件下的表现曹婷婷,赵长忠,张业立,陈华峰

5.不同海拔产地甜柿成熟期间品质变化规律研究余铭,梅为云,袁唯,王丽芳,YuMing,MeiWei-yun,YuanWei,WangLi-fang

6.杨梅四大良种生长发育特性比较研究初报柴春燕,徐绍清,房聪玲,胡志刚,CHAIChun-yan,XUShao-qing,FANGCong-ling,HUZhi-gang

7.PEG6000渗透胁迫对画眉草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李娜,李涛,李名扬,LINa,LITao,LIMing-yang

8.景宁县茭白大螟性诱剂应用于测报的技术研究陈方景,刘少华,陈传科,陈斌,CHENFang-jing,LIUShao-hua,CHENChuan-ke,CHENBin

9.凯特杏试管苗移栽技术研究孙振,侯修胜,周海霞

10.避雨栽培对'东魁杨梅'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初报胡余楚,徐红霞,陈俊伟,胡凌伟,谢鸣

11.赤霉素对大花蕙兰开花的影响李晓晨

12.金丝垂柳的冬季扦插试验印珏,李进,林飞虎

13.柴达木盆地硫酸钾镁肥在春油菜上应用效果及评价侯志恒

14.国产240g/L螺螨SC防治柑橘红蜘蛛药效试验杨广东

15.蕉柑采后保鲜技术研究文志华,陈文生,谢素金,吴松浩,黄木庭,刘明逸,黄鸿辉

16.芹菜根结线虫病对产量的影响与防治指标研究吴华新,郑永利,WuHua-xin,ZhengYong-li

17.沛县蔬菜产区土壤环境测定分析及安全施肥研究李文红,张朝显

18.ABT生根粉系列在营林生产的应用研究中国园艺文摘 李华锋,张宝芝

19.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牡丹专类园的种植规划研究张焕玲,王若晗,姚俊巧,王相卫

20.牡丹促成栽培技术在中国国花园早开园中的应用黄运超,邵安领,刘红凡,赵卫卫

21.提高树木栽植成活率的措施陈伟文

22.太原双塔寺牡丹调查及分析李青艳,袁涛,LIQing-yan,YUANTao

23.城市园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探讨黄秋萍

24.东莞园林植保工作现状与展望曾春祥,陈云鹏

25.节约型园林建设中的植物修剪张活明,谢裕华,周海燕

26.城市道路绿化的规划原则及环保功能温领辉,王春弘,郑奇志,牛大平

27.宿根花卉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褚江花

28.城市园林绿化经济管理趋势分析高玉民

29.如东县女贞潜叶跳甲的发生与防治周克梅,周梅,周庆云

30.园林地被植物的分类及应用郑玉梅,郭秀旗

31.浅谈城市绿化误区张玉英

32.居住区植物配置原则及方法初探张巧莲

33.以生存文化为导向的当代景观规划设计刘万彬,谢晓影,王磊,LIUWan-bin,XIEXiao-ying,WANGLei

34.浅析现代居住区水景设计茹一婷,宋力,RUYi-ting,SONGLi

35.柔化设计:地被植物与硬质景观相融合——以濮阳市为例苏元勋

36.盆栽蝴蝶兰生产车间组盆技艺探讨刘先友,皇甫菊银,邢后银

37.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初探王瑞芳,WANGRui-fang

38.彩叶植物山麻杆在长江流域园林中的应用金长标

39.攀援植物的类型及造景方式阳征助,魏喜凤

40.园林植物景观意境创造的研究丛慧颖,田丽娟,申健,宋文超,CONGHui-ying,TIANLi-juan,SHENJian,SONGWen-chao

41.浅谈居住区绿化设计王燕春

42.简析依水景观的艺术设计位春峰,李辉

43.园林植物在园林景观营造中的功能刘艳

44.彩叶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及其前景刘斌,谢炳煌,黄秋萍

45.当前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濮阳市园林设计为例吴旭鹏,程孙平

46.蔓花生栽培与繁殖技术李美珍,李剑,LIMei-zhen,LIJian

47.竹芋组培苗驯化栽培技术郑芝波,赖永超,李早文,周志凤,林琳娜,温洁明,李巧红

48.两种单瓣茉莉的形态性状比较陈殷

49.月季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栗子亮

50.木芙蓉的栽培技术及应用价值曾朝晖,方灵元

51.宝莲灯温室栽培技术吴艳华,夏忠强

52.中国园艺文摘 太行地区一品红花期控制技术张淑琴

53.爵床的栽培与管理梁欣,张济美,阮家传

54.南岳树木园几种花卉播种育苗技术唐德清

55.冀北坝上露地蔬菜小菜蛾发生与绿色防控技术尚玉儒,石玉侠,王显华,昌凤舞,曹艳蕊

56.河南地区蔬菜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王合松,晁悠远,孟详庚

57.石家庄地区洋葱"籽见籽"制种技术宋聚红,孟小莽,姚银娟

58.高寒山区娃娃菜包心不实的成因及对策聂战声,王耀

59.北方林地大球盖菇栽培技术裴悦珩

60.双孢菇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郭志元,马志利

61.刺龙芽丰产栽培及反季节生产技术李延波,殷展波,严春光,林泽艳,崔丽宏

62.日光温室香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殷立平,宋红梅,张文静

63.利用秸秆生物反应堆优质高效栽培辣椒技术林延兴

64.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无公害治理技术晁悠远,张留随

65.青冈县黄瓜黑星病的发生与防治王利民,王亚东HtTp://

66.甜椒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刘海英,崔淑波

67.辽南地区马铃薯、绿菜花1年2茬高效栽培技术曲国敏,陈庆南,李国延,李宝善

68.早春白菜、辣椒配套高效栽培技术李德志,周前锋,周凤侠

69.越冬大棚莴苣-春大棚西瓜-秋莴苣高效种植技术万彦军,王美江

70.甜樱桃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王晶祥

71.红枣浆烂果病发生原因初探赵素荣,李瑞华,卢守信,宋庆光

72.乔砧密植苹果园的间伐与整形修剪景福康

73.靖州县紫秋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张书溢

74.芒果嫁接技术及嫁接苗管理潘启城

75.石榴裂果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刘芝棠

76.西瓜坐果不良的原因及对策姜玉芬

77.退耕山杏林改接杏扁应用技术张龙

78.苹果腐烂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马慧玲,王小银,王强荣,马燕,贾秀霞

79.青榄幼龄树栽培管理技术房志敏

80.沙田柚无公害栽培技术廖国英,房志芬,杨芬芳,房森伦

81.番木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潘文苑,谢惠新

82.果园生草技术及其在甘肃天水的应用前景李平

83.枣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中国园艺文摘 孙萍

84.无公害枇杷优质高效栽培管理技术何育辉,刘丹文,廖庆华

85.提高果品产量和品质的两种施肥方式马琳英,张丽格

86.岑溪市柑橘栽培应用技术林丽君

87.浅谈秦巴山区核桃害虫的无公害防治刘书平

88.兴宁地区香蕉优质高产栽培管理技术何海波,吴新龙

89.山药根结线虫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孙厚俊,梁家荣,张凤海

90.黄芩GAP栽培技术初探邓明晶,王强

91.如何提高何首乌人工繁殖成活率卫大蓉

92.洪江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经验及启示段惟杰,何晓玲,胡爱华,段剑英

93.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构建许桂芳,张朝阳,XUGui-fang,ZHANGChao-yang

94.出口企业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初探陈纪算,王巍,毛培成,容小红

95.红茶中茶色素功效研究进展穆显良,MUXian-liang

96.九宫山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徐晓婷,刘仙,柯林,袁凌云,王东,谢芹

97.彰武县测土配方施肥的几项实施措施于东,李敬岩,蔡义,宁风荣,聂淑清,李子岩,郭文峰,王宏宇

98.农家肥利用添加剂增效技术周立萍,马晓兰,唐志涛

99.花生标准化栽培技术丁云双,韩学瑞,王朝武,敖毅,黄吉美

100.梅县豚草的发生与防控措施刘冬莲,房志芬,宋锦棠

101.玉米应用赤眼蜂生物防治增产技术王会君,杨玉秀,刘思军,侯庶恪,王赫

102.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概念及区别刘义满

103.内蒙古兴安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优势及对策李惠芝,尹明浩,LIHui-zhi,YINMing-hao

104.日光温室早春茬辣椒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录爱平,汪东晖,张顺林

1.2009年贵州部分引进辣椒品种区域田间试验姜虹,苏丹,蓬贵华,王金洪

2.锥栗叶片两种提取蛋白方法的比较郑诚乐,刘小芝,钟凤林,潘东明,ZHENGCheng-le,LIUXiao-zhi,ZHONGFeng-lin,PANDong-ming

3.中国园艺文摘 萱草再生体系技术建立的研究文伟,杨骥,WENWei,YANGJi

4.土壤水分胁迫对香蕉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陈晓雪,李绍鹏,刘德兵,CHENXiao-xue,LIShao-peng,LIUDe-bing

5.10个碧桃新品种在苏州市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韦习毅,安广池

6.云南多依繁殖方法的研究李福寿,李美珍,李剑,LIFu-shou,LIMei-zhen,LIJian

7.苹果断根措施在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研究任学平,魏荣富,RENXue-ping,WEIRong-fu

8.提高四季柚产量与品质的配套技术研究潘孝强,黄复青,周仁毅

9.鱼腥草稻草栽培技术试验冷远康

10.抗裂耐贮优质石榴新品系'枣榴6号'选育杨列祥

金银花栽培技术与管理篇7

关键词:桂花;分类标准;起源和演化;品种分类系统

AStudyOntheClassificationofSweetOsmanthusCultivars

Abstract:Thispaperdealswiththeorigin,evolutionandclassificationofsweetosmanthuscultivars.Thecharacteristicsofreproductiveorgans,suchasinflorescencetypes,blossominghabits,flowercolors,flowertypes,fertilityorsterilityofovaries,aremuchmoresignificantthanthoseofvegetativeorgans,suchasthesizeandshapeoflamina,leafmarginandapex,petiole.Sotheformershouldbeusedasthefirstconsiderationincultivarsclassificationofsweetosmanthus,whilethelatterasareferenceonly.Usingtheinflorescencetypesandblossominghabitsasthefirstcriterion,andtheflowercolorsasthesecondone,weproposedasysteminwhichtwodivisionsandfourgroupsarerecognized,namely,FragransDivision(only1group,i.e.,FragransGroup)andAutumnDivision(3groups,i.e.,LatifoliusGroup,ThunbergiiGroupandAurantiacusGroup).FragransDivisionismoreprimitivethanAutumnDivision,whiletheevolutionarysequencefromprimitivetoadvancedinAutumnDivisionisLatifoliusGroup,ThunbergiiGroupandAurantiacusGroup.Sixty-twocultivarsfoundinChinaareclassifiedaccordingtothesystem.

Keywords:Sweetosmanthus;Classificationcriterion;Originandevolution;Cultivarclassificationsystem

桂花OsmanthusfragransLour.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既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也是著名的香花植物,在南岭以北至秦岭淮河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均有栽培,并形成了苏州、咸宁、成都、杭州和桂林等历史上著名的"五大桂花产区"。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双重作用下,桂花形成了丰富的变异类型。桂花品种演化与品种分类的研究,是桂花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基础,对于桂花的育种、栽培和园林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随着申报桂花品种国际登录权工作的开展,桂花品种的基础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

1桂花品种研究历史概况

我国桂花栽培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桂"的记载,但由于桂花与樟科肉桂类的植物形态上相似,仅从记载上很难得出当时所称的"桂"即指桂花的结论,不过秦汉间的古籍如《尔雅》、《西京杂记》、《三辅黄图》等记载的"桂"已经包括了现在的桂花。直到明清时期,才有桂花具体品种名称的记载,如王世懋的《学圃杂疏》中最早提到的早黄、毬子等桂花品种现在仍存在。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古人不可能对桂花品种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记载,更不能进行品种分类理论上的探讨和系统的研究,只是简单记载了桂花的一些类别。1949年,黄岳渊、黄德邻根据桂花花色、叶形和开花时期记载了上海地区10个品种,如月桂、寒露桂、大叶黄等;1963~1964年,鲁涤非曾对武汉桂花进行过品种调查,但未见公开发表的资料;1980年陈俊愉记载杭州和武汉的桂花品种名称12个,如纯白银桂、朱砂丹桂等,但无品种特征记载。1985年,刘玉莲记载了南京的桂花品种13个,采用检索表的形式进行了品种分类,并提出了第一个桂花品种分类系统,将桂花品种分为四季桂、金桂、银桂和丹桂四类[4]。1986年,鲁涤非和王其超探讨了桂花品种分类标准,与刘玉莲的系统相似,同样是根据开花季节和花色将桂花分为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四个"组"[5]。1992年,朱长山记载河南的桂花品种18个,仍分为四类[13]。

关于桂花品种的调查和记载,则由于不同研究者均孤立地研究一个地区,缺乏全国品种的比较,因而对品种本身的变异规律了解和掌握不够,存在不少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近几年来,我们对华东、华中和华南几个桂花主要产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范围包括15个省市和自治区。在统一的分类标准下,澄清了部分同物异名现象,现已记载105个品种。有些古代记载的品种未再发现,如《本草纲目》中提到的春桂和《花经》中提到的寒露桂等。

除了传统的形态分类以外,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桂花品种亲缘关系的研究也已进行了不少工作,对桂花品种分类提供了一些有益补充[2,12]。但由于未建立在可靠的品种鉴定基础上,或由于取样、技术等原因,不同研究者的分析结果出入较大,并常有矛盾之处。因此,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品种亲缘关系研究必须建立在准确的品种鉴定基础上。国外由于桂花栽培较少,品种资源有限,虽然对木犀属作过分类研究[14],但对桂花品种未进行研究。

2桂花品种起源和演化的初步探讨

2.1桂花品种的起源

桂花属于木犀科木犀属Osmanthus。该属植物约30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美洲。P.S.Green对木犀属进行了系统研究,将其分为4个组,除了圆锥花序组为亚洲和美洲共有外,其余3组均特产亚洲。圆锥花序组包括2个美洲种和亚洲产的小叶月桂、牛矢果等5种,其中3种产于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管花木犀组和离瓣木犀组种类较少,分别仅有2种和1种,特产中国或以中国为分布中心。木犀组是最大的组,有20种,除了日本特产的岛屿木犀外,其余种类我国均产,而且大多为我国特产,其中最著名的桂花即在此组。该组分布最广,从热带一直延伸到温带地区。从形态上看,仍处于强烈的分化之中,故而种的划分和种间亲缘关系的确定极其困难。由此可见,木犀属植物以我国为分布中心,不包括杂交种齿叶木犀,我国共有24个自然种,占总种数的82.76%,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该属所有4个组均分布于中国,因而处于演化各阶段的该属植物在中国均有代表,因此木犀属的起源和演化中心应在中国,而且从地理分布上看,极有可能在西南地区。

关于桂花品种起源则比较复杂,主要原因在于桂花的栽培历史悠久但缺乏相关记载,而野生分布区又很难界定。关于桂花的野生分布区,P.S.Green认为桂花属于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的植物,此后的文献大多笼统提到桂花原产中国西南,然而从未提到具体的分布地点。尽管如此,从历史记载来看,桂花品种的起源地在中国应无疑问,国外的桂花均由中国传入。我们近年来对桂花品种起源和桂花野生种群的研究表明,在华东、西南等多处已经发现处于野生状态的桂花群落,为进一步研究桂花品种的起源积累了资料[11]。

通过对目前栽培的桂花类群进行详细的形态学比较研究发现,从花期和花序类型上可以明确分为两大类,即秋桂类和四季桂类。我们认为,两类桂花品种有着不同的起源。四季桂类主要分布于华南和东南沿海,而长江流域栽培的四季桂引自南方,具有两种类型的花序而且有规律出现:秋季开花主要为簇生的聚伞花序,无总梗,与秋桂类无异,间或出现具有总梗的花序;春季开花则花序有明显的总梗,有时长达5cm,顶生或腋生,与圆锥花序组中的花序极为相近。在花期上,四季桂类主要在春季和秋季开花,又具有圆锥花序组(春季开花)和普通秋桂类(秋季开花)的共同特点。此外,四季桂类的叶二型,春梢叶和秋梢叶不同,前者较宽,近于全缘,先端常突尖,而后者狭窄,多有锯齿,先端渐尖。因此,总体而言,四季桂类的性状介于圆锥花序组和普通秋桂类之间。因此,我们推测四季桂类为杂交起源。

秋桂类具有木犀组的典型特点,花序为簇生的无总梗聚伞花序,依花色可明显分为金桂、银桂和丹桂三类,但由于花的结构和花序形态差别不大,应为单系起源,但其起源地可能各不相同。系统分析秋桂类品种的分布可以看出一种趋势,即日本和我国东部地区的桂花品种以银桂类居多,叶片一般较为宽短,锯齿明显,而西部的品种则以金桂类为主,叶片相对狭长,锯齿也少。P.S.Green也曾注意到这种情况。因此,银桂类和金桂类品种是分别从东部和西部起源的,丹桂则可能系芽变产生,现仍能在金桂植株上发现芽变出现丹桂的情况。不过,我们在桂花野生群落调查中也发现有少量的丹桂类单株,因此,关于丹桂的起源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2.2桂花的品种演化

过去一般认为,桂花为单系起源,在各类品种中,由于金桂中可以结实的品种多,而银桂中相对较少,因而金桂类较原始,由金桂类花色变浅形成银桂类,花色加深形成丹桂类。但我们最近进行的品种性状分析表明,银桂类是原始的,金桂类出现较晚,丹桂类出现最晚,应是最进化的品种群。至于四季桂类,则与普通秋桂的起源不同,从植物演化的观点看,其性状比秋桂类原始。

四季桂类多季开花,以春季和秋季为盛花期,其他生长季节有时也有少量花开;花序二型,一为具有总梗(花序梗)的帚状花序或近圆锥状,一为无总梗的簇生聚伞花序,前者多见于枝顶部位,在春季开花时尤为明显,后者在秋季花期为多,仅见于四季桂品种群。秋桂类仅秋季开花(一般为8~11月,可开花多次),花期相对较短;花序多腋生,为簇生聚伞花序,无总梗。依花色可分3个品种群,即银桂品种群、金桂品种群和丹桂品种群。

根据植物进化规律分析,四季桂类比秋桂类原始,而秋桂类中又以银桂品种群较为原始,丹桂品种群出现最

晚。主要理由如下:

(1)四季桂类的形态介于圆锥花序组和木犀组之间,而圆锥花序组是木犀属中最原始的组。四季桂类的花序反映了其原始性状,而秋桂类的无总梗聚伞花序则是由圆锥花序经总梗缩短退化、花数减少而形成,这种花序演化进程在木犀科中是普遍的,是进化的表现。

(2)四季桂类的热带亲缘强于秋桂类。四季桂类花期长,可多季开花(包括冬季),对昼夜温差要求不严,显然残存了热带植物的特点;秋桂类秋季开花,对昼夜温差和夜间低温的要求较为严格,是适应亚热带气候的进化表现。

(3)在秋桂类中,由于白色花是木犀属的固有特征,显然银桂品种群是原始的。所有的木犀属野生种花朵均为白色或黄白色,我们对福建、湖南等地处于野生状态的桂花群落的调查也表明,其花色均为银桂型的白色和淡黄色,而黄色的花仅见于栽培类型。因此,具有白色和淡黄色特征的银桂品种群是原始的。

(4)从历史记载可看出,银桂出现的较早,而金桂出现较晚,丹桂出现最晚。因此从品种的人工演化规律来看,金桂品种群比银桂品种群进化,丹桂品种群最进化。

陈俊愉教授认为,通过历史的方法可以探求花卉不同类型出现的早晚和演化轨迹[1]。尽管历史上缺乏桂花专著,但根据古代诗词的描述可知,在唐朝和唐朝以前,栽培的桂花主要为银桂类。如南北朝北周庾信有"桂白小山秋"、唐朝崔琪"花又白而纯"、皮日休"花状白毫蕤"、陆龟蒙"雪点迎芳蕤"、李商隐"兔寒蟾凉桂香白"、方干"仙客此时头不白"等,可见唐朝诗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将桂花的花色描述为白色,充分说明当时的桂花主要是银桂类。但黄色的桂花在唐朝后期可能已经出现,如李德裕有"翠干生岩下,金英在人间"的描述。

宋朝及宋朝以后,情况则完全不同,虽然仍有"白色"桂花的描述,如梅尧臣"花白萱堂侧"、欧阳修"更待繁华白"等,但更多的是关于"黄色"桂花的描述,如杨万里"西风半夜散麸金"、范成大"金粟枝头一夜开"等,而且此时,"金粟"作为桂花的代名词被广泛应用于诗词中。可见宋朝应以黄色的金桂为主,而且世人喜爱金桂甚于银桂。

丹桂在历史上出现最晚,可能由银桂或金桂芽变产生,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我们在南京雨花台和苏州留园均发现过金桂芽变出现丹桂的情况。历史上,在宋朝以前很少有关于丹桂的记载,而且诗词中提到的"丹桂"并非指现在概念上的丹桂,如白居易《有木诗-丹桂》中有"花团夜雪明"之句。比较明确的是南宋时已有丹桂,但品种少而珍贵,据吴自牧《梦梁录》和乾隆《浙江通志》等记载,宋高宗南渡,建都临安后,曾在德寿宫赏桂,有象山士子史本,见木犀忽变红色,异香,而把接本献上,高宗雅爱之。这可能是丹桂出现的最早记载。

3桂花品种分类性状的探讨

栽培植物的品种分类研究不同于野生植物的分类,但同样应当遵循生物进化的原则。野生植物的分类应当反映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的演化发展趋势,进化的特性是最能适应环境、最具竞争力的。栽培植物的品种演化是物种的人工演化,是在人为干预下发生的,反映人的意志,因此新品种的产生是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双重作用的结果,既反映人们的主观意愿和能力,也反映植物在栽培条件下发生遗传变异的客观规律。观赏植物在栽培过程中常常出现雌雄蕊变瓣而形成重瓣现象,因符合人们的观赏需要而被无性繁殖保留下来,在品种演化上属于比单瓣花进化的高级花型,但在自然条件下,虽然也有雌雄蕊变瓣现象发生,但常因不能繁育后代而难以保留下来。

按照陈俊愉教授的二元分类法[1],观赏植物的品种分类,应该主要根据进化的观点,同时结合园林栽培应用的需要。这里,进化的观点主要指品种的演化趋势。我国大多数观赏植物如梅花、、杜鹃等的品种分类均以种源或起源为第一级分类标准,梅花以枝姿为第二级,以重瓣性和花色等为第三级分类标准,能反映其品种演化规律。桂花的来源相对比较单纯,但秋桂类和四季桂类有着不同起源,而且开花季节和花序类型也不同,因此可以作为第一级标准,将秋桂类和四季桂类分开,这是符合品种演化规律的。

桂花的品种演化主要表现在花序类型、花色、花径、花期、花型的变化上,这些生殖器官在年周期中出现的时间较短,因而其形态变异比营养器官更为保守,在品种内是比较稳定的,也是桂花最主要的观赏要素,桂花的品种分类应主要以这些生殖器官的特性来反映品种演化趋势。而营养器官特征则容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叶形、叶缘锯齿、叶片大小等在品种内均有较大的变化,只能作品种分类的参考。由于花色是由系列多基因控制的一种质量性状,尽管同一色系内因栽培条件以及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不同而有深浅的变化,但不同色系之间是相对稳定的,除非发生单基因的突变或转座子的作用,因此以花色作为桂花二级分类标准也是能够反映品种演化实际的。据此,秋桂中以花色为标准,又分金桂、银桂和丹桂3个品种群。

至于各品种群以下的品种划分标准,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如花期早晚、子房发育状况、营养器官特征等。按《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栽培品种是指具有明显的区别特征(包括形态、生理、细胞、生化和其他),并且在繁殖(有性或无性)后,这些特征仍能保存下来的一个栽培植物群体。因此,栽培品种的划分本身并无明确的标准,或者说,只要一个栽培群体与另一个存在着明显区别,并且这些特征可通过繁殖保持,就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种,而无论这种区别是哪方面的。就桂花而言,既可以是叶片的形状、大小的差异,也可以是花朵大小、花冠形状或开花期的差异。但是从品种识别、园林应用和建立品种分类系统的角度,笔者认为,桂花的品种划分应当主要考虑花型、品种群内花色的差异、花径、子房发育状况(结实与否)和花期早晚等与观赏有关的生殖器官特性,同时可以参考叶形、叶片大小等营养器官特性。

花型是重瓣性与瓣型的综合表现。重瓣性是指花瓣数目的增加(可由花瓣增生、雌雄蕊瓣化等引起),瓣型指花瓣的皱、裂、卷以及形状的差异和花瓣的排列。对桂花而言,重瓣性和台阁现象仍然存在,如''''天香台阁'''';桂花瓣型的变化也非常丰富,花冠裂片的排列也有不同的情况。花冠裂片形状有卵圆形、倒卵状条形、椭圆形等,并且分裂有深浅之别;花冠裂片排列有平展、内扣和外卷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们认为,桂花花型可以分为外卷型(花冠裂片向外反卷,花冠分裂较浅)、平展型(花冠裂片平展)、斜展型(花瓣斜向外伸,不反卷或内扣)、内扣型(花冠裂片拱状,明显内扣,盛开时亦不能完全展开)和台阁型(雌蕊瓣化,形成一朵完全或不完全的花)等。

金桂、银桂、丹桂虽以花色划分,但品种群内花色仍有差异,如花色深浅的变化、开花期内花色的变化、杂色的情况等均可用于品种分类,如银桂中有纯白、乳白、淡黄等色,金桂中有黄、浅橙黄等色,丹桂中有橙黄、橙红等色。花径是一种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主要受栽培条件的影响,但在同样的条件下,各品种的花朵大小是比较稳定的,桂花花径大多为6~8mm,但少数品种可达12mm甚至更大。子房发育状况是桂花品种的稳定性状,毋庸多言应成为品种分类的重要依据。秋桂类花期主要为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长江流域),根据早于或迟于此时期可区分早花品种和晚花品种,如''''早籽黄''''(金桂类)花期早至8月下旬,''''早银桂''''第一次开花的花期一般为8月中下旬,而''''晚金桂''''花期为10月中旬。不少品种还有多次开花的现象。此外,还应考虑每叶腋内叠生花芽的数目(有的多达4~5个,有的仅1个);花梗的长短(一般长0.8~1cm,但可短至5mm、长至2.0cm)、颜色;花萼的形态(萼片的大小、质地、颜色等)。

4桂花品种分类系统与桂花品种记载

经过我们近几年的调查和整理,现知桂花品种约有105个。

Ⅰ四季桂类(FragransDivision)

植株较低矮,常为丛生灌木状,高1~3m,偶可长成高达5~6m的小乔木。叶二型,春梢叶和秋梢叶不同,前者较宽,近于全缘,先端常突尖,后者狭窄,多有锯齿,先端渐尖。花序顶生或(及)腋生,二型,一为具有总梗(花序梗)的帚状花序或近圆锥状,一为无总梗的簇生聚伞花序,前者多见于枝顶部位,在春季开花时尤为明显,后者主要见于秋季花期。花期长,以春季和秋季为盛花期。仅1个品种群。

①四季桂品种群(FragransGroup),特征同上。现知''''月月桂''''、''''天香台阁''''、''''皱叶四季桂''''、''''四季桂''''、''''小叶四季桂''''、''''大叶四季桂''''、''''贵州四季桂''''、''''大叶佛顶珠''''、''''小叶佛顶珠''''、''''日香桂''''、''''冬香红''''、''''小花四季桂''''等大约15个品种。

Ⅱ秋桂类(AutumnDivision)

植株较高大,多为中小乔木,常有明显的主干,高达3~8m(间或高达12m以上),少数品种呈丛生灌木状。花序腋生,为簇生聚伞花序,无总梗。花期短,集中于秋季8~11月间。包括3个品种群。

②银桂品种群(LatifoliusGroup),花色浅,白色、浅黄色(皇家园艺协会色卡RHS2~5)、柠檬黄色(RHS6~8)至中黄色(RHS9~12)。现知''''籽银桂''''、''''宽叶籽银桂''''、''''早银桂''''、''''阔叶早银桂''''、''''圆叶银桂''''、''''晚银桂''''、''''硬叶银桂''''、''''白洁''''、''''苏州早黄''''、''''柳叶桂''''、''''九龙桂''''等约30个品种。

③金桂品种群(ThunbergiiGroup),花色为黄色(RHS13~17)至浅橙黄色(RHS18~22)。现知''''早籽黄''''、''''苏金桂''''、''''墨叶金桂''''、''''大花金桂''''、''''晚金桂''''、''''潢川金桂''''、''''大叶籽金桂''''、''''大叶黄''''、''''小叶金桂''''、''''金狮桂''''、''''金球桂''''、''''波叶金桂''''、''''圆瓣金桂''''、''''金桂''''、''''柳叶金桂''''、''''折叶金桂''''、''''亮叶金桂''''、''''镰刀金桂''''、''''山茶金桂''''、''''卷叶金桂''''、''''大叶金桂''''、''''卷花黄''''、''''齿叶金桂''''、''''曲枝金桂''''等约35个品种。

④丹桂品种群(AurantiacusGroup),花色最深,为橙黄色(RHS23~24)、橙色(RHS25~N25),至红橙色(RHS35)。现知''''籽丹桂''''、''''大叶丹桂''''、''''华盖丹桂''''、''''大花丹桂''''、''''丹桂''''、''''宽叶红''''、''''齿叶丹桂''''、''''朱砂丹桂''''、''''硬叶丹桂''''、''''桃叶丹桂''''、''''状元红''''、''''咸宁丹桂''''、''''镉橙丹桂''''、''''小叶丹桂''''等约25个品种。

参考文献

1陈俊愉.中国花卉品种分类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陈建业,宁玉霞.河南桂花品种过氧化物同工酶研究[J].园艺学报,1995,24(5):310~311

3郝日明、臧德奎.木犀属的区系地理学研究.申报桂花品种国际登录权论文集(Ⅱ)[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9~44

4刘玉莲.南京地区桂花栽培品种调查研究[J].南京林学院学报,1985,9(1):30~37

5鲁涤非.桂花品种分类的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6,5(2):179~181

6鲁涤非.桂花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花卉科技二十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7刘青林.观赏植物花器官主要观赏性状的改良和遗传[J].园艺学报,1998,25(1):81~86

8向其柏,刘玉莲.桂花品种国际登录的展望[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5(5):67~70

9向其柏、臧德奎、刘玉莲.中国桂花品种的初步整理.申报桂花品种国际登录权论文集(Ⅱ)[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3~32.

10臧德奎,向其柏,刘玉莲.中国桂花品种的起源与演化.申报桂花品种国际登录权论文集

上一页1

(Ⅱ)[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2

11臧德奎,刘龙昌,向其柏等.野生桂花的考证与调查.同上,2002,45~49

12赵小兰,姚崇怀.桂花部分品种的RAPD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9,18(5):484~487

13朱长山.河南桂花品种的分类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2,26(2):192~201

14GreenP.S.AMonographicRevisionofOsmanthusinEastAsiaandNorthAmerica[J].NotesfromtheRoyalBotanicGardenEdingburg.1958,22(5):435~542

15A.HuxleyandGriffith.TheNewRoyalHorticulturalSocietyDictionaryofGardening[M].TheStocktonPress.1992

16Rehder,A.ManualofcultivatedTreesandShrubs,MacmillanCo.NewYork,1940

金银花栽培技术与管理篇8

[关键词]金线莲;基原植物;栽培类型;种苗繁育;栽培模式

金线莲为珍稀名贵中药材,来源于兰科Orchidaceae开唇兰属Anoectochilus,其性平,味甘,具有清热凉血、除湿解毒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糖尿病等症,享有“药王”的美称,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美容及饮用品等诸多方面心。现代研究表明,金线莲中含有多糖、黄酮、有机酸、甾体化合物、生物碱、多种微量元素等化学成分,具有增强免疫、抗肝损伤、降血糖、抗氧化等药理活性,以金线莲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如复方金线莲胶囊、金线莲喷雾剂等,已在临床上用于相关疾病的治疗,由于金线莲自然繁殖率低,对生态环境要求严格,适应性较差,加之人工过度采挖,使得野生资源锐减《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其列入附录Ⅱ的保护物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将其列为二级保护植物,近年来国内外市场对金线莲需求量不断上升,市场缺口逐年加大,供需矛盾异常突出,因此人工种植的规模迅速扩大。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实地考察国内金线莲生产企业并结合自身研究成果,对种苗繁育及人工栽培模式进行综述,以期为金线莲产业化生产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基原植物及主要栽培类型

金线莲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有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及东南亚各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省区,其中以闽、浙、赣为主产地。金线莲主要基原植物为金线兰A.roxburghhii,此外台湾银线兰A.formosanus、恒春银线兰A.koshunensis以及滇越金线兰A.chapaensis也作金线莲药材使用。金线莲不同基原植物野外生境相似,分布于常绿阔叶林的沟边、石壁以及土质松散的潮湿地带。金线兰和滇越金线兰叶片表面具金红色有绢丝光泽的网脉,金线兰叶片为卵圆形或卵形,背面淡紫红色,滇越金线兰叶片为偏斜的卵形,背面淡绿色;滇越金线兰的花期早于金线兰,金线兰地理分布区域较广,而滇越金线兰主要分布于云南屏边地区。台湾银线兰和恒春银线兰叶片表面具白色的网脉,台湾银线兰花不甚张开,倒置(唇瓣位于下方),子房扭转,恒春银线兰花张开,不倒置(唇瓣位于上方),子房不扭转;恒春银线兰的花期早于台湾银线兰,台湾银线兰和恒春银线兰主要分布于台湾地区,近年来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开始引种(表1)。

金线兰人工栽培的种源来自于野生资源,品系混杂,产量与内在品质不稳定,严重影响着药材的质量,选育出产量高、质量稳定、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是发展金线莲产业的重要基础。根据叶片形状和茎杆颜色,金线兰经过长期不断的人工选择,目前形成3个主要栽培类型分别为尖叶红杆金线兰、尖叶绿杆金线兰、圆叶红杆金线兰。尖叶红杆金线兰叶片狭长,叶端较尖或微凸,表面呈绒毛状黑紫色,背面淡红色,茎肉质,红色。尖叶绿杆金线兰叶片狭长,叶端较尖或微凸,表面呈绒毛状黑紫色,背面淡红色,茎肉质,淡绿色。圆叶红杆金线兰叶片呈椭圆形或近圆形,叶端钝圆,表面暗紫色,背面淡紫红色,茎肉质,淡红色。

2 种苗繁育技术

金线莲基原植物蒴果长卵形,褐色,内含有大量的种子,种子极为细小,由未成熟的椭圆形胚及种皮细胞构成,只有在真菌共生情况下,才能促进种子萌发,但发芽率很低。而以传统的分根和扦插方式繁殖,则需时长且繁殖倍数不高,很难形成规模。金线莲基原植物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主要有种子无菌培养、离体快繁、人工种子以及生物反应器扩繁等几种形式。

2.1 种子无菌培养

金线莲基原植物种子无菌培养,一般采集未开裂的成熟蒴果,自来水冲洗干净后,用75%乙醇棉擦拭果皮,再置10%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10~12min,用无菌水冲洗5~6次,然后用解剖针将消毒后的蒴果纵向剖成两半,镊子夹取少量种子,洒入培养基中,种子萌发形成原球茎后,原球茎可以直接发育成幼苗,也可以由原球茎产生愈伤组织,再由愈伤组织发育成类原球茎而分化成幼苗。一般情况下,种子接种在培养基上1~2周后,种子吸水膨大,种胚突破种皮,出现表皮毛,4~5周时,可见白色原球茎,并于部分原球茎顶端出现分生组织,6周后,原球茎继续生长,表皮毛数量和长度也相应增加,并开始出现第1片叶的形态,持续至10~12周,形成具有1~2片小叶的幼苗。周伟香等对种子萌发、原球茎增殖和分化进行研究,发现种子萌发最适条件为光照12h・d-1,光照强度为1000~15001x,温度(23±2)℃,液体悬浮培养的转速为60r・min-1,培养基为1/4MS+NAA0.1~0.5mg・L~+蔗糖20g・L-1;原球茎增殖最佳培养基为改良KC+6-BA2.0mg・L-1+NAA1.5mg・L-1+KT0.2mg・L-1,原球茎分化最佳培养基为改良KC+6-BA1.0mg.L-1+NAA0.5mg・L-1。罗安雄等考察了不同培养基对金线兰幼苗生长的影响,发现幼苗生长适宜培养基为1/2MS+NAA1.0mg・L-1+6-BA2.0mg・L-1。何荆洲等比较培养基成分、激素组合以及添加物对金线兰无菌播种膨大率及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在WPM培养基上的膨大萌发率最高;适当添加NAA和有机物对种子的膨大萌发有促进作用,此外授粉类型对金线兰种子萌发影响较大,异株异花授粉所得的种子的萌发率最高,种子的萌发率随冷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使用次氯酸钠浸泡后的种子与对照相比,其萌发率无明显差异。

2.2 离体快繁

影响金线莲基原植物离体快繁的因素比较多,如外植体的选择、基本培养基、激素成分及含量、有机添加物、光照、温度等。江建铭等比较了茎上段(具茎尖)、茎中段和茎下段(匍匐茎段)等外植体材料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发现以不含顶芽和长根的中间段茎节为外植体平均芽增殖率最高,杨玉红等以金线兰根状茎、幼茎、叶片和离体胚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结果表明,根状茎和幼茎作为外植体更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冯亦平等也发现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极低,且分化周期长,后期不易形成不定芽,茎片诱导率较高,且培养周期较短。张福生和郭顺星采用SPSS正交设计研究6-BA,NAA对茎尖与茎段生长及分化的影响,发现6-BA和NAA之间存在较强的交互效应。李艳冬等研究表明,一定浓度的NAA有利于芽的萌发,并有利于芽体萌发后的生长,过高浓度的NAA则对芽的萌发明显起到抑制作用,随着BA浓度的提高,芽的增殖数逐渐增加,但是当BA的浓度超过一定范围后,虽然增殖的芽体数较多,但是芽体瘦弱,不利于成苗培养。王建明等发现培养基中适当添加有机物如香蕉汁、蛋白胨对于增殖及壮苗有促进作用。金线兰离体快繁过程中,在芽诱导和继代增殖前期用微光培养,有利于芽的分化,在增殖后期适当增强光照,会使芽体较粗壮,生根过程中加强光照,能使植株粗壮,提高苗的质量。组培室温度在23℃左右时植株长势良好,当温度超过28℃或低于18℃时,其生长受抑制,而温度超过35℃时,植株发生死亡。Zhang等建立了金线兰种苗规模化快繁技术体系,以带节茎段为外植体,培养条件为光照14h・d-1(40μmol・m-2・s-1),温度(23±2)℃,诱导培养基为1/2MS+6-BA1.5mg・L-1,增殖培养基为1/2MS+6BA3.0mg・L-1+Kn1.0mg・L-1+NAA0.5mg・L-1,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6mg・L-1+IBA0.3mg・L-1+香蕉汁100g・L-1。何碧珠等通过萌发的芽体上的茎尖和茎段分别诱导愈伤组织和原球茎,建立金线兰的无菌培养体系,筛选出茎段诱导芽体萌发、茎尖诱导原球茎、原球茎继代增殖、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丛生芽继代增殖以及幼苗生根培养最适宜培养基配方,刘润东等3L对组培苗和野生植株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组培苗的含水量、维生素C、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高于野生植株,而野生植株灰分和总糖分含量高于组培苗,此外金线莲不同基原植物由于生理特性不同,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生长情况存在差异,因此其诱导培养基,增殖培养基以及生根培养基各有不同。

2.3 人工种子

利用组织培养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金线莲基原植物种苗快繁问题,但组培苗生产周期长、成本高、移栽驯化过程长。通过人工种子技术,将离体培养中产生的体细胞胚或能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分生组织包埋在含有营养物质和具有保护功能的外壳内,为金线莲基原植物种苗产业化生产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张明生等通过液体悬浮培养建立金线兰原球茎悬浮系,并以原球茎为人工种子的繁殖体,考察人工种皮基质、人工胚乳组分、贮藏条件、萌发基质等对人工种子萌发率和成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4%海藻酸钠+2%CaCl+2%壳聚糖为人工种皮基质,1/2MS液体培养基+0.2mg・L-1NAA+0.1mg・L-1GA3+0.5mg・L-1BA+0.4mg・L-1青霉素+0.3%多菌灵粉剂+0.2%苯甲酸钠+1.0%蔗糖+1.0%活性炭作为人工胚乳成分制作的人工种子,其萌发率和成苗率最高,利用原球茎制成的人工种子体积小,繁殖速度快,运输与保存方便,还能够进行机械化播种,但是人工种子要真正进入商业市场,还需解决制备成本过高,包埋材料配方优化等问题。

2.4 生物反应器扩繁

近年来,利用生物反应器开展金线莲基原植物种苗扩繁研究,可以减少传统固体培养的成本和劳动力强度,同时占用培养室的面积相对较小。吴荣哲将丛生芽置于含有花宝(20:20:20)1.0g・L-1+花宝(6.5:4.5:19.0)1.0g・L-1,蛋白胨2.0g.L-1,蔗糖3%和活性炭0.5g・L-1的球形生物反应器中,比较凝胶培养基与不同生物反应器(浸没式、接触式和潮汐式)培养的台湾银线莲丛生芽的生长情况,发现当外植体数目在60~90个、通气量为0.06wm时,接触式生物反应器中,植株生长良好,实现种苗扩繁。韩国学者Yoon等比较了气球型气泡生物反应器(balloon-type bub-ble bioreactors,BTBB)、长期淹灌式生物反应器(continuousimmersion bioreactors,CIB)、浮动培养式生物反应器(raft cul-turing bioreactors,RCB)和间歇淹灌式生物反应器(temporaryimmersion bioreactors,TIB)对种苗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BT-BB和CIB 2种生物反应器在8.0g・L-1接种密度和50μmol・m-2・s-1PPFD的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台湾学者萧翌柱和朱建镛比较台湾银线莲营养液雾化生物反应器(NMB)、传统兰花瓶组培、聚碳酸酯容器培养以及温室培养4种种苗培育模式,发现植株生长情况和天麻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而NMB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通过将液态培养基雾化成营养气雾,使营养液在反应器中迅速扩散、分布均匀,应用于植物器官大规模培养时,可以避免因长期液体浸没培养物带来的玻璃化和畸形化问题。

3 栽培模式

近年来随着金线莲在医药、保健、美容及饮用品等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市场对金线莲需求量不断上升,市场缺口逐年加大,仅韩国、日本年均需求量在1000t以上,且70%依赖进口,因此人工种植的规模迅速扩大,成为我国发展较快的中药材之一,并形成设施栽培、林下仿野生栽培、盆栽等模式,由于金线莲基原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对环境因子要求严格,因此在人工栽培过程中,创造适宜植株生长的环境,是栽培成功的关键所在。

3.1 设施栽培模式

设施栽培是指通过创造人工可控制的环境条件,使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发育,摆脱了环境对生产的不利影响,有效地保证了生产的稳定性,并可按人们的需求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根据设施栽培形式不同分为大棚集约化栽培和套袋式栽培等2种类型。

3.1.1 大棚集约化栽培 栽培基地宜应选择生态条件良好、水源清洁、排水良好、立地开阔、通风良好的地块,要求周围5km内无工业厂矿、无“三废”污染、无垃圾场等其他污染源,并距离交通主干道500m以外的生产区域。金线兰种植大棚一般可分为3类,玻璃温室大棚、连栋钢管大棚和简易大棚(图1)。搭建大棚前应清除四周的杂草及废弃物,集中烧毁,同时施撒生石灰进行消毒。大棚走向因地形而异,一般以南北走向为宜,玻璃温室大棚和连栋钢管大棚棚顶及四周先覆盖薄膜再盖遮阳网,便于人工控制棚内温度、光照、湿度,大棚内安装风机、水帘系统及微喷灌系统。简易大棚一般用毛竹进行搭建,棚顶及四周覆盖薄膜和遮阳网,有条件的安装微喷灌系统,棚的四周应挖排水沟,以利排水。在种植前需对组培苗进行炼苗,以增强组培苗对大棚环境的适应性,促使其从异养向自养转化,提高移栽成活率。一般炼苗15~30d,然后用清水洗净植株基部的培养基,50%多菌灵浸泡后移栽,浙江地区移栽时间以每年3-4月移栽为宜,福建、广西等地通常1年种植2季,第一季3月初移栽,第二季9月初移栽,移栽时宜浅忌深,以第1条根接触基质为宜,不同移栽条件对组培苗的生长状况影响差异较大,其中泥炭_河沙2:1(表面加盖1层活苔藓),种植密度为(3~5)×(3~5)cm,遮荫率70%,1/4MS营养液的条件下,组培苗的成活率高且长势较好。金线兰光饱和点为5000lx,光补偿点为400k,最大需光量不超过6000k,在生长过程中通过调节遮阳网透光率,将光照强度控制在3000~5000lx。生长适宜的温度为15~30℃,在高温季节,通过水帘、风机进行降温,冬季通过覆盖塑料薄膜保温。刚移栽时,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5%~90%,移栽成活后,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5%~85%,栽培基质含水量控制在35%~45%。施肥应掌握薄肥勤施的原则,栽种15~20d后,用氨基酸液体肥料喷施1次,栽种30d后,用花宝或1/4MS营养液,每隔15d喷施1次,采收前20d停止施肥。金线兰常见的病害有茎腐病和软腐病等,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烧毁,茎腐病可选用30%甲霜,恶霉灵800倍液喷雾防治,软腐病可选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防治;主要虫害有红蜘蛛和螨类,可用10%虫螨灵3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进行喷雾。

3.1.2 单筐套袋式栽培 单筐套袋式栽培模式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栽培方式,由透气装置、塑料薄膜、不锈钢骨架以及种植筐构成(图1)。种植前将基质拌入腐熟的牛粪或者羊粪,用0.5%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处理,铺设于种植筐内,基质厚度为10cm左右。移栽好后,将整个套袋的种植筐置于遮阳度为70%~80%的大棚或林下。套袋后植株与外界隔离,每个种植筐形成一个独立的栽培个体,病菌和害虫不易侵入,可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危害,种植筐通过透气装置实现与外界的气体和水分的交换,高温干旱季节,通过水帘、风机、喷灌等设施对周边环境进行降温增湿,从而调节套袋种植筐内的环境。单筐套袋式栽培模式机动灵活,可操作性强,即适合企业大规模种植,又适合合作社、农户小规模种植。

3.2 林下仿野生栽培模式

中药材林下仿野生栽培是指根据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习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以林地资源为依托,利用林木枝叶适当的遮荫效果,形成有利于药用植物生长环境的一种栽培模式。中药材林下仿野生栽培不与粮食争良田,不与林木争林地,充分利用林地空间,有效的解决了中药材生产的土地问题,根据林下仿野生栽培形式不同分为林下地栽和林下立体栽培2种类型(图2)。

3.2.1 林下地栽 金线兰为阴生植物,野外主要分布于常绿阔叶林的沟边、石壁以及土质松散的潮湿地带。林下仿野生栽培应选择阴湿、凉爽、弱光、水湿条件优越的林地、疏林地或灌木林地,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毛竹林。种植地坡度应小于20°,以东坡、东北坡为佳。种植前,清除林分中的老枝、病枝、弱枝和机械损伤枝,并清理杂草、杂灌等杂物,在林木之间铺设1层遮阳网,使林分的遮阳度为70%~80%。对选取的场地进行平整,去除大石块、树枝,开沟作畦,畦宽120cm左右,高15~20cm,长度根据地块而定,开好畦沟、围沟,以雨后地块无积水为宜,种植地四周配备相应的鸟害、鼠害防护设施。将栽培基质拌入腐熟的牛粪或者羊粪,铺于畦面上,基质厚度为10cm左右。按照(3~5)×(3~5)cm的密度进行移栽,栽种后10d左右,选择阴天进行间苗与补苗,间苗时留优去劣,发现缺苗时及时补栽,补苗宜早不宜晚,补苗后要及时浇水,以利幼苗成活。移栽成活后,每隔15~20d,用氨基酸液体肥料或兰菌王喷施1次。高温干旱季节,通过喷雾进行降温增湿,雨季清理排水沟,保证沟底无积水。金线兰林下地栽种植床易滋生杂草,应及时清除,并定期清理遮阳网上的枯枝落叶,种植基地应派专人看护,或安置监控设备及报警系统,以防盗窃事件发生。

3.2.2 林下立体栽培 林下立体栽培是指将不同生理特性的植物在同一林地按不同的空间进行优化组合,提高了对土地、光能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金线兰林下立体栽培一般可分为2类,林下搭架栽培和林下悬挂栽培。林下搭架栽培一般选择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毛竹林,通过遮阳网使林分的遮阳度达到70%~80%,在林下用毛竹搭建50~70cm的架子,将移栽好的穴盆或种植筐摆放在架子上。林下悬挂栽培一般选择常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将尼龙网兜悬挂于树上,将移栽好的穴盆或种植筐摆放在网兜内。林下立体栽培的栽培基质、移栽方法、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与林下地栽相类似,且通风性、排水性较好。此外林下悬挂栽培能较好的预防鸟兽危害。

3.3 盆栽模式

金线兰株型小巧美观,叶形优美,叶脉金色呈网状排列,花白色,中萼片卵形,凹陷呈舟状与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张开,偏斜的近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花瓣质地薄,近镰刀状,可以单独进行盆栽,也可与兰草等其他盆栽苗木镶嵌搭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近年来,已作为高档盆栽进入宾馆、写字楼和家庭,日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需求量大幅增加。根据盆栽形式不同分为盆景式栽培和提篮式栽培2种类型(图3)。

3.3.1 盆景式栽培 盆景式栽培可选用瓦盆、紫砂盆、瓷盆或塑料盆,使用前用5%含氯消毒水进行浸泡。花盆底部一般铺1层碎石或碎砖,然后再铺设栽培基质,可选用泥炭土、木屑、树皮、花生壳、河沙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既要满足保水性、通风透气的要求,又要有利于植物固定。移栽的种苗可以是经过驯化的组培苗,也可以是经过种植的成苗。施肥以缓效性肥料或有机肥为主,可选用奥绿肥或羊粪。高温炎热季节,除对植株喷水降温增湿外,还需保持良好的通风、透气,否则生长不良,易发生病害,进入冬季前应进行抗冻锻炼并适当降低湿度。

3.3.2 提篮式栽培 提篮式栽培是近年来推广较快的一种栽培方式,它适合种植于露台、室内,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可以供消费者采摘食用。提篮式栽培一般选用塑料提篮作为栽培容器,其栽培基质、移栽方法、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与盆景式栽培相类似,此外每个提篮之间相互隔离,防止运输过程中挤压损坏,降低了运输风险。

4 展望

金线莲基原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了稳定有效的组培快繁体系,不仅为大规模的人工栽培提供了种苗,从而满足市场对药材资源的需求,还可以增加种群数量,改善其濒危现状,对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基础。但是在种苗生产过程中存在组培苗污染、繁殖系数低等问题制约种苗产业的发展,在组培生产过程中由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组培苗污染,污染初期会导致增殖效率的降低,培养材料生长延缓,污染后期会导致组培苗移栽困难和死亡,甚至有的会引起培养材料的遗传变异,目前金线莲基原植物种苗规模化生产主要采用带节茎段诱导成苗,繁殖系数较低,而种子无菌培养、愈伤组织诱导成苗只停留在研究阶段,未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因此应对种苗繁育技术进行进一步优化,降低污染率,提高繁殖系数。此外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实现对金线莲活性成分物质的生产、分离纯化以及收集利用是将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近年来,金线莲基原植物人工种植的规模迅速扩大,形成了设施栽培、林下仿野生栽培、盆栽等模式,对栽培基质、移栽方法、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人工栽培过程中缺乏优良品种,种植企业、合作社、农户盲目引种或采集野生资源作种源,对其生物学特性、活性成分的含量、区域适应性等缺乏了解,导致种植失败或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开展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评价,选育出活性成分含量高、丰产性好、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也是将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此外在人工栽培过程中茎腐病危害严重,发病时植株茎基部出现黄褐色水渍状病斑,病部组织腐烂干枯溢缩呈线状,病势发展迅速,出现猝倒现象,危害严重时死亡率达90%以上,给种植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生产上对该病害以化学防治为主,常用甲霜-恶霉灵、多菌灵、百菌清和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因连续多年使用这些药剂,防治效果逐年降低。因此,应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的研究,利用生物农药、物理的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

金线莲质量标准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缺乏统一的产品质量检验标准,目前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以次充好、售假掺假的现象,常见的伪品有斑叶兰、血叶兰。各种不同来源的金线莲,由于基原植物、地域环境、栽培管理措施、采收加工方法的不同,品质差异较大。此外部分不法商家甚至将组培瓶苗直接投放市场,造成销售市场混乱。目前颁布的福建省地方标准《金线莲培育技术规程》(DB35/T1254-2012),贵州省地方标准《金线莲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DB52/T919-2014),均未涉及金线莲的质量评定标准《地理标志产品永安金线莲》(DB35/T1388-2013)仅以感官性状,多糖≥6.0%,黄酮≥0.6%,作为评定指标,因此指标性成分定量分析(如金线莲苷)、主要活性成分群指纹图谱、重金属、农残限量指标相结合的金线莲质量安全评价方法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上一篇:花生栽培技术与管理方法范文 下一篇:资产评估残余价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