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管理学效应范文

时间:2023-09-25 10:54:14

各种管理学效应

各种管理学效应篇1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管理;教学管理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的进行,各高校都在原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教学环境,以满足高校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这就对高校的日常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国外大学的国内招生、民办大学迅速发展,对于本已十分激烈的高校间竞争而言越发严峻,如果高校应变能力不强,内部管理落后,必将严重影响高校自身的竞争能力。

高校虽然是人才培育的摇篮,但是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同样是独立存在于市场中的企业。企业管理理论同样可以应用于高校管理,在日常管理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供应链管理理论是企业管理理论中比较成熟的管理理论之一,该理论同样适用于高校的教学管理。高校若能成功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必将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高校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一、企业管理与高校管理之可比性分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管理理论对于每个企业而言都具有指导意义。在市场竞争中高校是独立的个体,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管理理论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同样适用。

(一)从生产要素角度看高校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为市场提品和服务,而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同样也来自市场,比如资本来自金融市场,原材料、设备等来自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来自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而人才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高校是人才市场的主体,为市场提供高素质人才,而它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所需要的各种要素如书本、桌椅、教室、教师等(以下称教育资源)也同样来自市场,所以从市场角度看,高校和企业一样,也就是说,高校也应该按市场规律办事,它的发展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则,否则就会出问题,甚至无法生存,因此高校内部管理完全可以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和原则。

(二)从竞争形势看高校管理

加入WTO后我国高校面临的竞争形势并不乐观,一方面随着国家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高校扩招,再加上民营学校的异军突起,高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国外教育机构纷纷进入,其中不乏国际知名学校,它们在各个层面上与国内学校争夺生源。很明显,能否在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高校的竞争能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而企业管理模式已经身经百战,效率很高,值得高校管理者借鉴。

二、供应链管理理论

供应链管理是指企业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操作、控制、优化、集成,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仓库、配送中心等直到最终用户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对企业采购、供应等环节进行优化组合,来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从而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优化。它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的管理方法,体现了一种系统、协调、合作的思想。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精髓就在于追求最小供应链成本。

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供应链内部各点之间的信息共享。传统的生产计划与客户需求的偏离较大,信息传递的长鞭效应使企业的生产计划与客户需求之间存在了差异。供应链管理模式则可使供应链上企业的生产计划决策信息的来源不再限于一个企业内部,还有来自供应链上不同的企业,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各企业围绕客户需求这个主线,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保证彼此计划之间的一致性,使同一供应链上的企业间有效地协同合作与控制。

在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高度发展的今天,广泛实施供应链管理,利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对供应链中的各种运作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管理,整合企业已有资源,能够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在快速多变的市场中处于主动地位。

良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将是企业能否以较低成本、较短的前置时间、快速回应顾客需求、获得满意的关键所在。因此,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利益的实现。成功的供应链管理能够协调并整合供应链中的所有活动,最终实现供应链连接的一体化、无缝化,在诸多方面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使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供应链管理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的运用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其组成结构及运作情况直接关系到企业整个运营过程的好坏,所以在快速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前提下,供应链必须具备对市场变化快速响应的能力,才能够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运行。而教学管理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在教学计划的框架中组织调度各项教学活动,建立稳定、协调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具体内容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师资力量的配备与调整,课表的编排与制定,教材的建设与管理,教学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以及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估等等。引进这个概念对提高高校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教学管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变化,使之适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教学计划调整,排课变化等,只有完善有效的体系运行才能快速准确的做出反应,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保证各级教学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协调合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学校的适应能力

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优化链上成员组合,保持快速的客户反应,创造竞争的时间和空间优势,实现供求的良好合作。供应链把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紧密连接在一起,并对之进行协调、优化管理,使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关系,使产品、信息的流通渠道达到最短,从而可以使消费者的需求信息沿着供应链逆向准确地、迅速地反馈给生产商,生产商据此对产品的增减和改进、质量的提高、原料的选择等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供求良好地结合。链上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下一个环节的工作,而且会影响企业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任何一个地方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断裂。

高校为人才市场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活动相类似,都存在着大量的外部内部供应商和外部内部客户,对于高校来说,其外部供应商是指为高校提供各种教育活动资源的人或组织,如教材出版、生产教学设备的企业等,高校的最终“产品”是各种类型的毕业生。比如说排课是教师上课的供应商,教学计划是排课的供应商。外部客户是人才需求单位,比如说教师在上课时学生是他的客户,而他的供应商则是为他提供各种上课所需资源的部门或工作人员,为他提供各种培训机会的人事部门,提供教材的教材科,提供课表的教务处,提供学生名册的系部,提供教室、桌椅的后勤部门,提供教学仪器设备的教辅部门等等。它们彼此相互依赖,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链上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最终都会对毕业生的质量产生影响。同时,高校必须具备随市场而动的应变能力,这种适应能力能提高高校的竞争力,比如市场需要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毕业生,高校则可以进行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的修改,增加相关的课程及实践环节,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供应链管理为高校的灵活运作提供可能,增强了教学管理的适应能力,保证了教学管理的有序进行及教学秩序的稳定,这对于高校生存和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二)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节约“劳动”成本,减少重复工作、浪费和不确定性,从而降低教学管理费用,创造竞争的成本优势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是通过相互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建立共享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产品和信息在网链间迅速流动。它除去了中间不必要的环节,有效地减少成员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大大缩短了流通路线,从而减少了库存量和资金占用,有效降低了库存成本,最终使流程简单化、高效化、低成本化。

高校的教学管理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对于成绩录入这一项工作来说,传统的处理方式是教师提交文本的成绩单,而各级教学管理部门为了统计各种数据,需要根据文本的成绩单重新录入然后再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的重复劳动,如果提供一个操作平台,要求任课教师在提供文本成绩单的同时将成绩录入到系统中,这样省去了重复录入工作,不仅节约了大量劳动成本,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的效益基于各成员间的协调,而协调的基础又依赖于信息共享。传统的供应链各个成员之间不易实现信息共享,处理方式仍然以手工和半自动化为主,各个成员之间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信息,企业对于市场的变化反应迟缓,无法更快地向市场供应产品。企业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必须改变原来传统的信息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供应链的优化和重组,实现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信息共享,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

信息化、网络化是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发展的趋势。对于高校来说,各级教务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教务管理系统作为一个共同的操作平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完成高校的教学管理任务。比如教师有变动,通过电子网络可以告知所有部门,做出相应的反应,教学计划随之调整,排课也联动,同时教室、教学设备等都可以联动。

四、如何实现良好的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需要全方位的进行规划、组织、领导、控制,保证系统运行良好。

良好的信息渠道是基础。网络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使信息实现共享和即时更新,可以引进如ERP等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使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再者要对所有相关部门的员工和领导者进行系统的培训,提升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高校,并能实现按照供应链管理进行日常的教学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适合教学管理的特点,并监督实施。

供应链管理应用于教学管理必将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金立印.服务供应链管理、顾客满意与企业绩效[J].中国管理科学,2006(2).

2、杨帅.基于系统观点的供应链管理模型研究[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5(16).

3、陈谨.供应链管理与高校教务管理[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12).

各种管理学效应篇2

关键词:URP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 数字校园 大学资源计划 参考信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a)-0085-02

合理运用URP理论,结合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加快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提高高校整体的教务管理工作质量,促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数字校园”与“大学资源计划”(URP)的有效结合,有利于达到高校教育改革的目的。在这种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支持下,数字校园的发展速度将会逐步加快,将会实现高校教育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全面信息化。

1 URP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内涵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相关的教育工作者结合高校的特征,提出了“数字校园”与“大学资源计划(URP)”的高校建设理论,为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有效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现阶段URP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智能化的数字校园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合理运用各种信息化技术,实现各种资源的全面数字化所创建的校园,即为智能化的数字校园。这种校园模式本质上是一个数字空间,相比传统的校园有了更加完善的服务功能,为高校教育改革全面信息化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数字校园的支持下,高校的不同管理系统运行过程中将会实现资源共享,高校与外界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促使高校的教育质量及教学效率能够不断提高。相对而言,数字校园使用过程中的动态性强,其中包含了各种数字化技术,在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造了良好的数字化环境,有利于推动高校的快速发展。

1.2 完善的大学资源计划(URP)

为了实现数字校园的有效构建,需要高校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但是,结合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发展现状,可知其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致使各种应用系统、信息服务系统使用中无法达到各种教学管理活动的实际要求。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发展现状,结合高校管理特征,应制定较为完善的大学资源计划(URP),相关的研究报告显示,大学资源计划(URP)的显著特征是系统与各种信息资源的总集成,在可靠的平台及网络协议支持下,将会使不同的信息系统与资源按照合理的方式进行集成,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

2 URP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在合理的系统技术框架支持下,有利于实现URP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构建,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校教学管理及各种信息服务需求,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结合B/S方式及C/S方式的优势,可以逐渐完善URP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服务功能,为各种复杂数据的有效处理提供可靠的保障。结合现阶段URP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现状,可知这种系统使用中的主要功能包括:(1)学生信息的综合管理。利用系统中的学生管理模块,可以对高校学生的学籍信息及不同阶段学生的培养信息进行有效维护;(2)教师信息的综合管理。合理运用系统中的教师管理模块,可以实现对有关教师资源的综合管理;(3)不同课程的实时管理。为了构建良好的课程管理模式,系统中的课程管理模块可以对不同的课程进行实时管理,为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带来了重要的参考依据;(4)学生成绩的实时管理。利用多成绩计量方式的优势,实现了学生成绩的集中管理;(5)教学评价管理及相关的网上程序。立体系统中的教学评价管理模块,可以对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做出较为合理的评价。同时,利用相关的网上程序,有利于搭建可靠的教务信息平台,促使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这种平台及时地了解各种信息。

3 URP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

3.1 数字校园建设中资源共享的应用

结合URP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优势,可以在数字校园建设中提供各种服务,实现各种资源的实时共享,促使高校的教师信息、课程信息、学籍信息等,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同时,教务管理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系统对有关学院的最新工作动态进行及时地了解,有效地处理有关学生与教师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管理者也能够利用系统的相关资源加强人事信息的实时管理,有利于加强高校教务处与其他部门的紧密联系;在对教室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应用过程中,可以满足教师教学活动开展中的多样化需求,实现资源的实时共享。

3.2 学业监控过程中的应用

为了保证高校人才质量培养的可靠性,需要利用URP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服务功能,对学生的学业进程进行实时监控管理,通过各种监督措施的有效使用,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上优化了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为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基于URP教务管理系统运行中学业监控模式的有效使用,可以提高各项教务基础工作质量,实时监控学生学业进程,促使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学业,达到现代化与信息化教务管理的具体要求。

3.3 教学评估工作开展中的应用

通过构建可靠的基于URP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教学评估模型,有利于完善教学评价功能,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在这种教学评估模型的实际应用中,可以对不同阶段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完成状况进行有效评价,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教学质量的可靠性。利用系统的服务功能开展高校的教学评估工作,主要的优势体现在:(1)减少了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教务处整体的工作效率;(2)通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优化了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3)提高了各种反馈信息的传递效率。

3.4 教务管理改革过程中的应用

为了满足高校办学规模扩大的各种需求,需要利用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不断地提高高校教务处的整体工作效率,全面提升高校教务管理的综合水平。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可以充分地利用URP教务管理系统的优势,不断地丰富教务管理手段,利用动态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为高校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不断加快高校的教务管理改革步伐。在未来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URP教务管理系统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确保了高校教务管理改革的有效性。

4 结语

加强URP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实现高校教务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推动高校教务管理的深化改革。在构建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时,应充分考虑高校的实际发展状况,优化资源配置,促使URP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在实际的应用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为高校教育改革全面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保障。在未来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URP理论的优势,有利于加快数字化校园的发展速度,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多样化需求。

⒖嘉南

[1] 卜新宇.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探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75-77.

[2] 王北星,王珊珊.构建校园公共教育平台,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75-77.

[3] 王颖娜.基于我国高校独立学院URP的分析与研究[D].云南大学,2010.

[4] 唐思敏.教务管理系统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1,27(7):149-150.

各种管理学效应篇3

关键词:班级;管理;问题;策略

一、中职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班级管理观念比较传统

班级管理是班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班级的各种事务进行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为了提高中职班级管理水平,班主任要改进班级管理观念。班级管理理念是影响管理效率的重要原因,当前很多班主任的管理理念还比较传统,很多班主任只是进行传统的日常事务管理,比如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评价学生的依据,班级管理内容不够全面等,从而使得班级管理效率不高,甚至还会导致班级人心涣散、管理松散等问题。现代化教育理念对学生的要求发生了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应该要加速班级管理理念的革新。

2.班主任的综合能力水平不高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力量。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职业教育中的班级管理与班主任水平有很大关系,职高学生很多时候表现出严重的叛逆,这对班主任也是很大的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任务不断加重,给现有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当前的教育背景下,班级管理过程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班主任本身的综合能力水平不高,管理理念比较陈旧,在管理过程中对各种先进的技术以及设备的掌握和应用程度不够,对班级的发展状况不够了解,班级管理不够完善。

3.班级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班级管理不只是班主任的工作,学生也应该要担任班级管理的任务。但当前很多学校仍然将所有的责任归于班主任,认为班级管理效率不高就是班主任的原因。其实,班级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管理队伍缺乏,也是影响班级管理水平的重要原因。

二、加强中职班级管理体系构建的策略

1.树立现代化班级管理理念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班级管理模式创新,需要对传统的管理理念进行改革。在信息化时代,应该要加强班级信息化管理,使得班级的管理实现信息化。当前很多中职班主任的管理理念还比较传统,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职业教育认识不够全面。中职班主任应该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并且要加强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班级群,在群内及时传递各种信息,做到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2.加强班级管理体系的构建以及管理制度的改革

(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建立纵向与横向的管理体系。对于纵向而言,要建立自上而下的领导管理体系。班级管理不只是班主任的任务,也是学生的责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建立以班主任为主、学生管理团队为辅的管理体系。班主任应该要做好班级的统筹管理,对于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内容应该要细化到各个学生干部身上,有效传递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任务,从而使得班级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2)加强班级管理组织的构建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管理组织的构建,对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人员进行有效配备,形成一种完善的管理网络。比如班级管理要设立各个学科委员,配合各个学科教师进行学科作业管理、学科教学配合管理等。对于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应该要设定相应的责任人,使得他们可以担负相应的责任,使得班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提高管理水平。

(3)加强班级管理制度的改革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做到全面管理,对传统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得班级管理过程中各个信息可以得到有效的交换和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比如班主任应该要定期组织班级委员开会,班级委员应该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内容完成情况进行报告,使得班主任能够了解班级的发展状况,能够对学生的发展状态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从而促进班级的可持续发展。

3.提升班主任水平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班主任的综合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有很大作用。在班级的管理中,班主任需要具备专业的素质与能力,要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要加强综合能力水平的培养,应用各种现代化技术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比如利用网络对学生的工作状态进行了解,对学生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分析,使得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务的过程中能积极掌握班级发展动态,一旦出现任何突发状况,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此外,还应该要加强对班主任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促进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充实以及完善。班主任不仅要做好相关学科的教学,还要做好班级统筹管理,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需求进行了解,以耐心的态度完成班级管理的各项任务。

教育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职业教育近年来在教育体系中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当前中职班级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管理制度有缺陷、管理模式不够先进、管理理念比较传统陈旧等,这些都会导致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阻碍,使得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加强班级管理有助于解决班级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对班级管理模式进行调整,采取正确的措施对班级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赵文峰.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水平[J].中华少年,2012(9).

[2]吉磊.浅谈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水平[J].中国校园文学,2011(12).

[3]杨娜娜,丁养斌.学习型班级:一种创新与发展的班级管理模式[J].班主任,2004(12).

[4]李莉.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提升班级管理水平[J].吉林教育,2014(11).

各种管理学效应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性;教学管理模式;协调关系

在新时期,国家致力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发展契机。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在于努力培养高技术的创新型人才,而培养人才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通过教学来完成,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可以培养出一系列的高素质人才,我们所说的教学管理的实质问题就是要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可以心无旁骛的学习,从而完成既定的一系列学习目标。

一、传统的教学管理特点及问题

我们一直以来沿用的教学管理模式,事实上是一种单纯的依靠权威来进行管理的模式,通过行政力量来对教学活动进行统一化的要求和管理,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多种资源有效的集中起来,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还可以有效的避免各行其是所带来的教学混乱,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但是,这种过于集中化的管理方式也相应的存在一系列的弊端和问题,如果简单的概括的话,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三多三少,所谓的三多就是指行政权力对于教学活动的干预太多,管理中出现太多的共性问题,而且管理水平非常的低下,但是相应来说,这种管理方式对于学术的管理活动却非常的少,一些创新性的个性管理活动非常少,高水平的管理活动也非常罕见。详细来讲的话,所谓的低层次管理就是指仅仅只是将目光集中在教学过程不出任何的问题,但是对于教学质量却没有一个长期的规划,而高层次管理与之不同的是,主要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更加注重于教授与学习的有效关系,通过对两者关系的有效探索来寻求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二、创新高职教学管理的有效措施

1.对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进行有效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活动之中,院长与教务处往往拥有非常大的决定权和管理权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所谓的教学系统的权利就显得非常的小,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要想创新教学管理活动,就必须要对这种沿用已久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对于院长以及教务处来说,更多的应该承担一种宏观的教学规划,而将解放出来的权力更多的赋予教学机构,使他们掌握一定的能动性,从而可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发挥出更多的创新效应。

除过将权力下放到教学实践者身上之外,在教学活动中,还应该积极的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动员他们参与进教学管理活动之中,有效的平衡包括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有力的促进各项教学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与运行,事实上,我们细心的分析就可以得出,无论是教学工作者、或者是管理者,以及学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而且互动性很高,对于学生来说,要多一点的谦虚理智,而对于教师以及管理者来讲,更多的是要有宽容的心态,尽最大可能的促进三方的通力配合,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最后,在学制问题,要保持一定的能动性,不能管得过死,从而为各种创新型人才的出现营造和谐的环境。通过长久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得出,较为弹性的学制对于有效的克服当下高职院校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譬如说计划过多、模式简陋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性作用,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多种需求来自主性的选择不同的学制,在一定的统一性的规范前,有效的突出学生的各种差异性特色,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它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教师来讲,也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竞争力和压力,对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当然,这种较为自由的学习制度,每个地方要根据自身的特色来开展,没有必要也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

2.对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进行完善

在全新的教学体系之下,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推行新课改,目的就是将以往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去除掉,从而探索出适应自我发展的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建立起全面而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所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培养出高质量的、适应社会以及市场需要的高技术人才,而主要手段当然就是要全面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要对教学过程中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有效的统筹和管理,合理而又高效的的权衡各方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责任与权力高度统一,能够互动和协调的有机的整体。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作为校方和企业,必须要对其中的计划、实施过程、后续的检查和问题的补救环节进行完整的控制,并保证这个体系能够一直在这样的体系中循环开展,能够科学有效的按照事先制定的各项标准来开展工作,对于在检查的过程中显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必须要及时的补救和改善,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要创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要改变自己的思路,用一种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教学管理活动,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跟得上市场对各种人才的需求形势的变化,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抛弃以往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对于权力的过度集中的问题,有效的下放权力给教学实践者,通过赋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度和灵活度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也必须要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认真的协调各方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多种手段创新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秀琴.高职院校创新教学管理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12).

[2]刘学良.高职院校创新教学管理[J].高职教育,2009,(7).

各种管理学效应篇5

[关键词] 分级管理 决策 积极性

现代管理理论的组织管理幅度原理和集权与分权原理理论认为,一名组织的领导者,由于受知识、经验、时间、精力、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能够有效地、直接地领导的下级人数总是有限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降低管理的效率,最高管理者理想的直接领导人数是3-4人,中低层管理者适宜幅度是8-12人;组织规模扩大后,组织的层次和部门会因管理幅度的限制而不断增加。层次增多会使上下沟通的速度减缓,造成信息延误和失真,并意味着今后彼此间的配合工作也会迅速增加。因此,为了加快决策速度、减少失误,使最高主管能够集中精力处理重要决策,也需要向下分权,实行分级管理。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生人数的不断上升,课程设置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教学体制也逐渐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以前的教务管理系统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高校教务管理的需要。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开始实施院,系分级管理。

分级管理的关键首先在于明确各自的职责,做到然后各司其事,各负其责。教务处是主管本、专科教学工作职能部门,主要负责日常教学宏观管理,下属各系是基层教学管理执行单位,负责各系,其管理应从整体的教学目标出发,统筹考虑、全面协调、合理组织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因素的力量,合理使用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管理要素,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以达到最佳的总体效果。

我院系级教务管理主要由教务管理员负责。教务管理员是教务工作最直接、最具体的承担者。首先, 重要材料先交系级的领导审阅,以避免工作出现失误,同时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协助领导做好日常教学工作。做到事事有人管,情况人人知,避免管理真空地带,便于工作开展。

其次,教务处要与各系加强沟通。教务管理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性工程,应按照决策、指挥、执行这样一种运行层次来组织管理活动,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增加专业培训对提高工作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教务处全面规划,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精心安排,统一部署。各系应根据教务处的统一部署,并结合系部的具体教务工作,制定出系级教务管理工作的要点,合理划分时段,保证教务管理工作正常进行。

再次,教务处与各系在教务管理中应发挥各自优势,教务处作为决策中心,更重于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把握办学方向,明确奋斗目标,研究教学规律,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并在组织实施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重点专业、示范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建设方面更有优势;各系是具体组织教学运行的基层教学部门,是在学院领导下的有一定办学自的管理和运行实体,负责本系(部)的教学、科研、产业等各项工作。在实施学院总体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形成自己的运行目标,自主办学。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高职教育为重点,深化教学改革,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有效地管理教学过程,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系(部)主任全面负责本系(部)教学工作,系教学干事协助系(部)主任负责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并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有关教学工作。为了使我院的分级管理积极有效的进行,我院于2010年开始还制定了相关的考核条件和奖惩办法。经过2011年一年的实践,发现效果很好,即给工作优秀的系部和相关人予以肯定和奖励,又给不足的部门及相关人以参观学习的机会,这样大家共同努力进步。

当然,在教学管理实种践中,还存在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果不解决好,将影响管理的效果。分级管理各自的职责不明确,作为教务处疲于应付各种具体事物,抽不出更多精力来研究党的方针、政策,把握办学宏观方向,与教学干事互相扯皮,降低了效率。所以,管理者应当把一些具体的事物放到系里,这样既发挥了系部与学生联系紧密,熟悉情况的优势,又有利与教务处宏观上的把握,各系也应当改善系教学干事的待遇,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务管理队伍,2002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程度评价指标体系》中对高校教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构造合理,队伍稳定,素质高,效劳认识强”的请求。而实际上与教员相比,教务管理人员由于其工作性质和岗位设定的限制,其收入处于较低的程度,很多在本身职业出路上彷徨着。2011年教学司【2011】12号文表示,为鼓励十年来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战线为此做出的努力,激励工作战线同志的工作热情和对国家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事业的奉献精神,推选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虽然对教务管理工作者来说是一种肯定和鼓励。但是实际中教务管理琐碎而不容易出成绩,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等情况仍然存在。如果要更有效的改善此情况,使教务管理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各高校应该建立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专项培育机制,树立有效的评价体系,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在福利、培育、职称评选等各个方面尊重高校教务人员,更人性化的看待教务管理人员。高校教务教师也要增强本身涵养的进步,积极学习高等教育、教育法规、现代教育理念、大学生心理等相关的理论学问,适应岗位的要求。

总之,高校教务的分级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及各项配套措施,更需要教务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恩平.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变迁的制度分析.江苏高教,2005,(5).

[2]周晓辉.浅议新形势下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素质培养[J].大众科技,2005.

各种管理学效应篇6

关键词:高职;化学实验室;管理模式

对高职院校与化学有关的专业来讲,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实验的作用,并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各种实验的形式,逐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及使用各种实验仪器的能力、不断积累实验操作技能。由此可见,实验室在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只有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才能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1高职院校化学实验室管理现状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且起点低,因此在化学实验室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经费不足。由于高职院校经费不充足,使得实验室中实验设备过于陈旧并且严重缺乏,导致很多实验效果不理想。②因为编制名额不足,使得实验室管理人手缺乏,再加上人员不稳定,导致管理效果不理想。③实验设备、玻璃仪器比较脆弱易被破坏,并且很多试验品具有较大毒性与腐蚀性,因此管理难度较大。

2加强高职院校化学实验室高效管理的模式

针对上文总结到的高职院校化学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在分析出现这些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探究了加强高职院校化学实验室高效管理的模式,具体如下:

2.1加大经费投入

在高职院校化学实验室管理中,由于资金不足,使得当前实验室中各种仪器、设备未能得到及时更新,并且很多常用设备也不齐全,尤其是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先进的大型设备十分缺乏。在这样的实验条件下,高职学生很少能享受到独立操作实验的机会,这就使得学生不易熟练掌握各种实验的的正确操作流程及操作技巧。为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实验室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加大资金投入,依据各个专业对化学实验室的使用需求,制定详细的选购相关实验设备、仪器的计划,以提升高职院校教学中实验教学的质量,尽可能培养出更多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2.2对实验仪器进行分类管理

高职院校化学实验室中的物品主要有:实验室材料(仪器使用说明书、各类记录本)、各类仪器(铁质器材、玻璃仪器、精密仪器等)、实验药品等,为确保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及实验的高效完成,管理人员应依据各类物品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管理。例如,将记录本依照类别先恰当分类再入档,确保各项记录与账目清晰而规范;色谱仪器、各式光谱、电子天平等精密仪器应存放到专门的实验室中,不可与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摆放在一起,并安排专业人员对这些仪器进行维护;由于玻璃仪器易破碎、数量大、种类多,因此对这类仪器进行管理时,应依照仪器的规格与性能对其分类管理与存放,并为每一种仪器填写准确的标签并定位摆放,同时还应经常对其数量进行清点,及时将被污染及破损的仪器更换成新的,确保学生的使用质量使用安全;对化学药品进行管理时,应依照药品的盐、碱=酸、氧化物、单质等对其分类,并依据每种药品的性质对其合理保存。针对易爆易燃的化学药品应特殊管理,对腐蚀性强或有剧毒的化学药品应放入专柜进行保存,并交由专人看管。

2.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由于化学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管理效果的好坏,因此为切实提高实验室管理效果,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对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进而提高管理效果。可见,打造一支乐于奉献、技术熟练、事业心强的化学实验室管理团队是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与管理质量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化学实验室管理人员都应该对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结构、性能等都有很全面的了解,并具备一定的维修与维护仪器设备的能力,这对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等都有重要作用。假如仪器出现一些小问题就依靠厂家到校维修的话,不仅会浪费很多时间,而且维修费用也比较高。所以,在日常工作中,高职院校应邀请专业人员到校为化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做实验仪器维修培训,以切实提高管理人员对仪器的维修与维护能力,进而提高实验仪器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由于编制名额的限制,化学实验室管理人员人手不足,为解决人员不足问题,我们可借助勤工俭学的形式让一些学生加入到实验室管理团队中来。在实际操作中,实验室管理者可按计划定期在化学专业中挑选一些专业知识扎实且富有责任心的志愿者到实验室中做兼职管理员,以协助专职管理员共同完成实验室的管理工作。针对这些兼职人员,院校可给予每人每月一定的补助,并为其期末考评加分。这种形式不仅提高了对化学实验室的管理效果,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值得推广使用。

总之,高职院校化学实验室管理是一项细致而又复杂的重要工作,高职院校只有加大资金投入、提升管理人员素质才能为高效管理创造条件,针对各种仪器与药品的管理,管理者应依据其特点与性质进行分类、特殊管理,才能确保学生的实验安全、确保实验教学的高质量进行,最终培养出更多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作者:郭群 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志辉.浅谈高职院校化学实验室管理[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04:52.

[2]蓝秀琼.高职高专院校化学实验室全面管理模式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09:41-42.

各种管理学效应篇7

关键词:网络管理 军队院校 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1

网络时代,军校教育训练已不能脱离网络背景,网络已成为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特征,成为推动革新的力量。网络在促进军校各项工作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办学综合效益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网络管理问题。因此,如何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军校网络管理,已成为目前军校教育管理研究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

问题。

1 网络管理在军队院校的地位与作用

军校网络管理是军校网络系统的各级管理人员,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方法、手段和制度来调度所有资源,协调各种关系,以便能有效地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军校网络管理的主体是网络系统的各级管理者,包括各级领导、机关和相关管理人员。军校网络管理的客体,即网络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各种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网络管理是为有效实现网络系统目标服务的。军校网络管理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活动过程,它包括计划、组织、协调、监督和激励等一系列工作构成。在管理实践中,要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综合运用这些功能,形成有效的活动过程。

2 网络管理在军队院校的现状

2.1 本位思想约束网络利用

发展网络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相关人员的信息时代观念和一些设备器材的普及使用。目前,有些院校,先进的设备摆在那里成为炫耀院校现代化水平的“工艺品”或参选某个“头衔”评比的硬件条件。抱有这种思想的人并没有真正了解网络的本质,而他们开发出的网络系统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没有一点实用价值。

2.2 监管机制落后于发展需求

信息管理是网络管理发展的首要问题。我军院校的网络管理也是刚刚起步,无论是对决策者、管理者还是对服务者、教学者,它都是一种全新的形式,这就容易导致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网络管理要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也必须注意建立质量监督机制。比如,对于网络的答疑情况、开课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都应该及时地跟踪、统计、分析,为网络的决策提供帮助,科学的质量评估结果与现实利益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形成一种动力效应,有效地推进军校网络管理的发展。

2.3 信息来源单一,融合性差

资源在军校网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高质量的资源就谈不上高质量网络,网上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着网络活动的容量。网上信息资源总体看来孤立分散的多,交流共享的少;原始粗糙的多,加工整理的少;静态的多,动态的少并且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网络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制约我军院校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教育资源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教育资源的质量。

3 破旧立新促进网络管理在军队院校中的发展

3.1 以人为本强化网络管理理念

一是以人为本进行网络管理。首先要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由于许多管理工作主要由计算机来完成,因此很容易造成一种假象,认为计算机在网络管理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实际上,没有人的积极参与、发明创造,计算机是不可能自动生成人们所需要的功能的。其次,要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参与网络管理的学员在文化基础、学习目的、年龄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从而在管理方面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院校网络管理应建立完善不同的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不同

需求。

二是注重以质量为核心管理。可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主要表现为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和全员管理。全面管理是指网络管理的质量是全面的,全程管理就是在网络的设计、制作、运行等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的一切环节上加强质量管理,符合管理质量形成客观规律的科学有效管理。全员管理就是动员院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管理,共同献计献策,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3.2 转变观念树立创新管理意识

一是树立灵活有序、协调一致的服务意识。院校管理工作者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克服多年来重教轻学的倾向,必须以学员需求为中心,想学员所想,急学员所急,建立管理质量保证体系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二是树立开放远程、适应大众的管理意识。军校网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应当适应军队和军校的发展,使得网络管理同现代军校结构相协调;规模同军队发展要求相适应;内容充分满足部队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形式积极适应军队建设各方面的要求。三是树立面向整体、深入末端的保障意识。院校应以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前提,构建科学、合理的网络质量保障体系,对网络质量进行有效监控,以保障网络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军校网络质量的全面提升。

3.3 注重实效构建立体管理体制

一是理顺领导管理体制。当前,军队院校的网络工作主要由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和各专业学科、部门根据需要来进行,这些单位工作上没有隶属关系,属于平行的部门,相互之间协调工作关系比较困难,因而要采取措施加紧对这几部分力量的整合。只有组织机构健全,责任分工明确,人员落实到位,才能够保证网络深入持久地发展下去。二是建立健全法规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与军校网络相关的管理法规制度和标准,实行制度化、标准化管理,使各项工作协调有序,发挥最佳的工作效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然后再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奖惩机制,定期进行工作考核,对于工作成绩突出,获得大家一致好评的同志应给予奖励和重用,并予以提拔。而对于工作态度懒散,不思进取的人则该撤的撤,该换的换,甚至停止使用,形成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的良好氛围。三是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军校网络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具有特定功能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每个要素的质量是整体质量的基础,对各要素进行科学的建设和管理,并通过优越的机制作用使其形成优化的结构,也就形成了军校网络的管理体系。首先,网管中心既要立足本单位实际进行网络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又要积极主动地和地区网管中心进行协调,达到互通有无协调发展的目的。其次,因应建立信息资源中心专门负责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同时制定信息资源建设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保障教育信息资源的质量和安全。最后,需要建立技术中心负责军校网络软硬件技术的开发与管理,负责技术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并为军校网络提供各种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绮.浅谈网络管理[J].科技研究,2005,2(2):45-47.

[2] 杜亚勇.发挥好网络管理教育功能浅见[J].部队管理,2011,7(7):46-47.

各种管理学效应篇8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创新;对策

高校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后勤管理以及行政管理,而行政管理在整个高校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高校的行政管理是相对于高校教育、科研活动而言的辅的但却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是高等学校为了实现学校教育工作的目标,依靠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相对于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研究人员而言,行政管理的主体是从事非教学、科研活动的相关行政机关,其成员是各级各类机构的管理者和执行者。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弊端,如机构膨胀,人员臃肿;部门间缺乏密切配合;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到位;缺乏开拓进取精神;行政权利挤占学术权利等等。鉴于此,笔者认为,当前要大力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1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化“以德行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坚持以德行政,对实践“三个代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高校的行政管理做到坚持以德行政,可以强化高校民意识,使学校的行政管理以教师、职工、学生等的意志为核心,可以理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以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效率,促进学校发展。其二,以德行政包括“行德政”和“施德数”两个方面“。 行德政”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中公仆要求的体现。它要求管理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管理者特别是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行政干部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还要有较强的行政竹理能力和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要善于、熟练地运用现代化办公方式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只的这样,才可能在实践中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正确地履行职责,完成好管理任务“。 施德教”是用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全体社会成员,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因此,在“施德教”过程中,要把对教师、职工、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作用,以先进性带动广泛性,又通过广泛性进一步推动先进性,使高校的整个行政管理工作不断推向新境界。

2 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要有利于营造和谐高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高校和谐校园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高校的发展,构建和谐高校也是维护高校稳定的必要举措。 高校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在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正面临着一些有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反映到高校使得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的扩大,给贫困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使部分学生形成自卑、自暴或反叛的复杂心理;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大和就业制度的改革,一部分学生毕业等于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为高校的稳定增添了新的变数;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学生必然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高校要稳定,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有效化解风险,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大力促进校园和谐。

高校行政管理的总趋势是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人性化和民主化。我们必须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高校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其一,厘清行政管理的本质,一切围绕学术活动为中心。学术活动是大学最重要的活动,学术活动是大学中包括行政管理、后勤、生产以及其他校园活动存在的逻辑依据。高校的行政管理要紧紧围绕教育科研等学术活动为中心。其二,改变旧的官僚制管理模式,适当分散权力如今,高校中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日渐盛行。而学院制的建立,根本上是要将高校权力中心逐渐下移,变垂直管理为扁平式管理,扩大学院和系的自,从而适当加强基层行政机构的适应能力,激发基层自主寻求发展的动力。在权力分散时,要注意权力在更多的利益群体间进行分配,并且还要适当建立一些代表机构让各种利益群体参与学校的决策,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避免各种群体因相互间的分歧而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形成内耗。其三,完善领导竞聘和考核制度,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要在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基础上,大力推进领导人才的公开选拔,对适宜使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岗位,全面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实行领导责任制和民主评议制,加强对领导干部队伍的监督。认真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年度考核述职制度,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制度,落实民主评议制,加强监督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有计划地组织重要岗位的领导人才交流轮岗,健全和完善公开、民主、富有活力的领导制度。其四,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重视基层行政管理干部选拔。要根据管理和服务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既要考虑德才兼备,又要考虑岗位性质、岗位要求和岗位技能素质,把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的人员选拔上来,形成一批服务意识强、踏实肯干的管理服务队伍,保持中层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从而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其五,加强行政管理人员岗位培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顺利完成岗位工作的根本保证。目前,急需提高的是管理人员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加快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现代化进程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拓宽各种渠道有计划的做好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大力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其六,以人为本,强调行政管理的服务功能。高校行政管理者在工作中要从最广大师生的正当需求出发,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办事程序,精简办事机构,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同时,领导者也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发挥行政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潜能。

3 改进高校行政管理绩效应用。

对高校行政办公实施绩效管理,既是突破旧的管理模式,增加学校自身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提高整个高校行政管理办公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它最终可以促使和引导学校与教职员工的个人发展达到双赢的状态,提升高校的整体竞争实力,最终与国际接轨,实现靠近、比肩乃至超越国际名校的战略目标。管理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绩效管理亦是如此;而绩效沟通作为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将高校行政管理的绩效管理持续改进;绩效问责作为对绩效管理整个项目的监督,更是提升整体提升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整体水平。其一,坚持服务第一。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在岗位分析、制定绩效阶段,必须正本清源,将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职能摆在基本职能的首要位置,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行政管理既有管理的职能,又兼有服务的职

能。服务是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活动的根本和最终的目的。 目前,部分高校行政人员自我定位失当,存在“官本位”思想,服务意识淡薄。其二,动态绩效管理。动态管理是一种基于辩证思维的管理观和方法论,是最能挖掘组织潜力和应对外界挑战的新管理哲学。高校行政管理的动态管理是值得进一步认识的重要方面。动态管理为当今高校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视角。首先,由于高校必然会受到校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也对学校目标的制定与达成和各种管理都产生动态影响,因此,高校行政办公的绩效管理必须遵循动态管理原则。其次,高校行政管理中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只有在动态管理的框架内才能得以妥善解决。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不仅要注重过去所取得的成绩,更要注重对现状和未来能力发挥态势的考察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最后,动态绩效管理确定目标的合理性在于达到组织、个人与社会目标的统一。高校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在宏观的动态把握下富有活力和生机的管理体制。其三,绩效沟通。绩效沟通是绩效考核的核心。要使绩效管理取得理想的效果,绩效沟通犹为重要。首先,重视绩效沟通、建立沟通制度。高校的行政管理层要明确绩效沟通在行政人员绩效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把绩效沟通作为提高行政人员工作绩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 其次, 建立开放式的绩效沟通网络。 高校行政人员的绩效管理是一种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工作环节多,目标要求高的活动。为了提高管理绩效,有必要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全通道式的绩效沟通网络,使得被考核人员、制定战略的高层决策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线行政部门、其它的行政部门之间实现全方位的沟通。其四,绩效问责。高校问责制是指以绩效为核心,对高校权力进行监督以及对过失权力进行责任追究。高校问责不仅是高校稳定与发展的一项保障制度,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校公共服务以及增强高校回应外界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美国,通过绩效评价对高校校长的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管理实践。当预期的绩效没有实现时,校长就有可能被董事会解雇。这是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绩效问责的一个具体层面。而在我国,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高校利益主体地位的法律缺失,致使高校一方面以同体问责代替多元利益主体问责,另一方面内部问责又流于形式,甚至出现问责主体迁就问责对象的现象,从而偏离了高校问责制的航向,大大弱化了高校问责制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法人治校”理念下高校内部权力的错位与失衡,导致内部权力无序,直接影响学校绩效难以满足相关利益者对高等教育办学的公平、效益、质量的利益诉求。其结果是,法人的权责不对等,高校自治主体不明确,容易产生权力的泛化和责任的边缘化,最终难以落实高校问责。我国高校行政管理要走出上述困境,必须健全、落实高校行政管理绩效问责制度。绩效问责结果不仅是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担负各项任务的监督,而且对于维持现状和有过失的高校行政管理者应予以追究,从而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组织和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其五,持续改进。由于当前绩效管理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偏差,特别是绩效管理的非连续性问题多有发生,改善这一问题的具体措施就是改变原有的工作思路,用继续改进的原则来实施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设计成一个动态的开放式的工作环,这样才能使得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水平获得不断地提升,而不是阶段性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培幸。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n].经济信息时报,2006-06-09.

〔2〕赵冰。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高校行政管理[eb/ol]..2009,(03)。

〔3〕张立。对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04)。

〔4〕曹晶璞。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高效性的对策研究[n].商情,2009-12-31.

上一篇: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范文 下一篇: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