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儿的护理范文

时间:2023-09-22 17:45:49

初生儿的护理

初生儿的护理篇1

[关键词] 剖宫产初产妇;母婴床旁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a)-0142-03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ternal and infant bedside nursing effect observation of cesarean section primipara

YANG Mei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Qingche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745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alysis of maternal and infant bedside nursing applied in cesarean section primipara in nursing clinical effect. Methods Choose to accept delivery in hospital during 2013.10-2014.10 of 136 cases of primipara puerpera in our hospital, the use of random double blind method, its proportion to 1:1 divided into 2 groups, one group of 68 cases of primipara accepted routine nursing as the control group; a group of 68 cases of primipara accepted maternal and infant bed care as the study group. Results The study group of primipara for neonatal nursing skills and knowledge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esarean section primipara;Bed side care of mother and infant;Effect

初产妇对母乳喂养技巧及知识、新生儿的护理以及产后的保健知识普遍缺乏[1],尤其是剖宫产初产妇,还要面对手术切口的恢复问题。母婴床旁护理便是在初产妇及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给予高质量、个体化的产科新型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提高初产妇对新生儿的护理技能、知识。现择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在该院产妇接受分娩住院的136例初产妇,进一步对比论证母婴床旁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在该院产妇接受分娩住院的136例初产妇,利用随机双盲法将其以1:1比例分成2组。研究组68例患者中,年龄范围为21~32岁,平均年龄(25.47±3.25)岁。孕周时间37~42周,平均时间(39.61±1.04)周。研究组68例患者中,年龄范围为22~34岁,平均年龄(26.12±4.08)岁。孕周时间38~43周,平均时间(40.54±1.25)周。两组初产妇的一般状况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比性显著。

1.2 方法

对照组:68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每天由护理人员把新生儿送到专门设立的婴儿洗澡间,给予集中沐浴、脐带消毒。然后,在治疗室进行预防接种、新生儿抚触。发放《产妇健康教育指导》手册[2],每名初产妇一册。具体内容包括:母乳喂养技巧、母乳喂养的好处;产褥期自我保健护理、怎样坚持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产后如何避孕、产褥期45 d复查;新生儿预防接种、新生儿足血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更换尿布、新生儿脐带护理以及新生儿抚触等。通过集体教育的方式,由责任护理人员对初产妇进行新生儿抚触、母乳喂养以及出院指导等内容的指导。

研究组:68例患者接受母婴床旁护理。初产妇剖宫产后送回病房,由责任护理人员为其发放自拟的《产妇健康教育指导》手册,结合不同的时间情况给予一对一的健康教育指导。关于照顾新生儿的一切护理活动,在初产妇床旁由责任护理人员完成,主要是新生儿的预防接种、新生儿的抚触法、游泳、洗澡、更换尿布、母乳喂养技巧等教育[3]。为初产妇提供单人间或双人间的病房环境,由责任护理人员对初产妇进行一对一演示,同时鼓励初产妇自己操作,护理人员及时给予纠正指导。游泳、洗澡的时间一般选在上午十点左右,室温调控在26~28℃。游泳或洗澡的设施使用新生儿家属提供的游泳池或浴盆,水温控制在38℃~40℃。新生儿游泳完毕后,护理人员准备好抚触车,利用新生儿家属提供的婴儿油,取适当剂量从眉心开始,依次是额头、下颏、头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4],给予有效抚触。通过十指指腹轻轻按摩,每个部位至少按摩4次,每天抚触一次,每次抚触时间5~10 min。新生儿游泳、洗澡以及抚触时,对初产妇或其家属进行演示指导,以利于其熟练掌握有关技能及知识。

1.3 评价标准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针对初产妇护理技能、知识进行评价。知识水平主要包括:产褥期保健知识、计划生育、用药知识、新生儿预防接种、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产后活动以及产褥期饮食,每一项分为不了解、了解、基本掌握、熟练掌握四个等级1~4分,总分共8~32分,分值越高表示初产妇知识水平越高;技能水平主要包括:抚触法、脐带护理法、新生儿游泳、新生儿洗澡、母乳喂养技巧、会阴护理,每一项分为不会、一般、熟练三个等级1~3分,总分共6~18分,分值越高表示初产妇护理技能越好。满意度评价情况: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母乳喂养指导、技术操作、宣教力度以及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等,评价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抑郁情绪通过抑郁自评量表(简称SDS)进行评价,很少时间抑郁为1分;少部分时间抑郁为2分;相当多时间抑郁为3分;绝大部分时间抑郁为4分,满分为20~80分,总分超过40分说明产妇抑郁。

1.4 统计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两组间试验所得数据予以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利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通过t法对组间计量资料予以检验,应用χ2检验研究两组间的计数资料。若是对比差异P

2 结果

2.1 护理技能及知识掌握情况

研究组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表(分,x±s)

2.2 满意度及抑郁情况

研究组初产妇的抑郁评分(24.06±2.6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22±3.16)分;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初产妇满意度情况对比分析表

3 讨论

现阶段,国内产科临床多采取产妇集体教育的方法,通常产妇仅通过理性认识,而没有实践过程。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知识掌握不牢靠,并不能取得满意的健康教育效果[5]。因此,在产科人力资源允许的条件下,应该推行床旁护理模式。

母婴床旁护理内容主要是新生儿的一切护理行为均在母亲床旁操作[6],由责任护理人员对其进行一对一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剖宫产后早期实施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宣教,让产妇充分掌握新生儿保健知识。产后早期积极开展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宣传及健康教育,让产妇从中获得更多的新生儿保健护理知识,同时通过责任护理人员观察、提问、产妇的反馈对健康教育计划进行及时调整。在健康教育期间,应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例如现场指导、观看录像、示范、降解等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教育。以提问或解答等不同方式了解产妇的反馈信息,整改教育计划。鼓励产妇或其家属共同参与,增强家庭的支持。母婴床旁护理是结合初产妇的特点,因人而异的不断调整进度、难度,改善护理工作。通过不断为初产妇现场演示新生儿的护理方法,例如脐带消毒、更换尿布、抚触、新生儿沐浴以及母乳喂养技巧等,强化初产妇对各项护理技能的掌握。

该次试验结果发现,研究组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由此结果我们认为,母婴床旁护理应用剖宫产初产妇的临床实践中,有助于提高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知识的掌握,优化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达到满意的健康教育效果。该次试验结果显示,研究组初产妇的SDS评分(24.06±2.6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22±3.16)分,此结果与闻爱群等人[9]研究相一致,说明床旁护理模式能够显著减轻初产妇的抑郁情绪。这可能是因为产妇在分娩以后首要的心理需求便是能够看见自己的孩子,向更好的照顾孩子,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及安慰。但是因为绝大部分初产妇或其家属缺乏照顾、护理新生儿的技能及知识,若是不能及时有效的得到科学的迟到,很容易出现抑郁剂焦虑的心理情绪。研究组产妇适时的获得了需要的护理知识,同时还获得专业护理人员亲自在病房中演示操作,使产妇或其家属可以随时了解新生儿,了解新生儿在各种状态下的反应、处理措施。所以,母婴床旁护理更加容易让产妇及其家属接受、获益,有效减轻由于对照顾新生儿缺乏经验而出现的抑郁、焦虑情绪,使产妇的心理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有助于产妇更快、更好的恢复健康。

对剖宫产初产妇、新生儿实施床旁护理的效果十分显著。一方面,床旁护理是一个连续性、针对性强、程序化的护理过程。母婴床旁护理干预不但对初产妇或其家属护理知识教育十分重视,而且还特别重视初产妇或其家属各项护理技能的掌握程度,这样程序性、连续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更迅速的帮助产妇或其家属掌握照顾新生儿的方法,适应承担新生儿的责任。母婴床旁护理干预将健康行为“行、信、知”模式与健康信念模式作为实践的理论基础[7-10],以不同方式、方法将产褥期卫生保健、新生儿护理知识传教给每位产妇及其家属,通过一对一针对性健康教育,重点强调正确认知的重要性及临床意义。与此同时,及时缓解产妇的心理疑虑,给予最大程度的帮助。通过优质、针对性的产科护理、健康教育,让每位产妇及其家属建立起护理新生儿的自信心。增强护理人员与产妇或其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认真落实好基础护理工作的同时完善健康教育的宣教,尽最大努力提高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该次试验中,研究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约为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24%,这与崔改英[10]等人的研究成果相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床旁护理工作应该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的制度规定,积极预防各种感染的发生。尤其是剖宫产术后,初产妇机体免疫抵抗力非常低下,很容易继发各种感染。所以,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做好各项消毒隔离的工作,而且严格限制探视。总之,母婴床旁护理应用剖宫产初产妇的临床实践中,有助于提高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知识的掌握,优化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更适用于临床护理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莉梅,陈春华.对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的效果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3,10(36):84-85.

[2] 李广隽.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的实施与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4(26):2791-2793.

[3] 邓文娟,肖艳兰,黄河清,等.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及家属遵医行为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22-23.

[4] 袁秀珍,陈向韵,王淑燕,等.对剖宫产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的效果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6):32-33.

[5] 邓文娟,肖艳兰,黄河酰等.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及家属遵医行为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6(23):22-23.

[6] 谢丽梅,王晓燕.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初产妇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15):2386-2387.

[7] 孙琴,杨烨,朱凌怡,等.临床路径在母婴同室床旁护理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2,31(25):371-372.

[8] 闻一华.母婴同室对母婴健康的好处[J].中外医疗,2014,21(14):412-413.

[9] 闻爱群,王丽莉,赵灵.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康复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疗,2011,33(24):371-372.

[10] 崔改英,赵扬,贺秀芳.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实施效果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5(2):105-106.

初生儿的护理篇2

关键词:新生儿;听力筛查;护理干预

听力障碍是婴幼儿常见的生理缺陷之一,在我国,听力言语残疾已高居五类残疾的首位[1]。因此,新生儿听力筛查越来越受到各医疗机构和新生儿家长的普遍重视,对尽早发现听力障碍、及时治疗,有重要的意义[2]。为了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质量,我科对进行听力筛查的新生儿给予一系列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共分娩10082例足月新生儿,从中筛选2800例新生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0例。观察组中,男710例,女690例,产妇年龄22~35岁,平均(27.3±4.6)岁;其中顺产603例,剖宫产797例。对照组中,男826例,女574例,产妇年龄21~34岁,平均(26.9±4.3)岁;其中顺产582例,剖宫产818例。两组均排除早产、高胆红素血症等具备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

1.2听力筛选方法 采用OtoreadPRO手持式耳声发射筛查仪进行听力筛查,当显示屏中显示"PASS"时,表示通过、结果阴性,新生儿的外周听觉器官正常;当显示"REFER"时,表示未通过、结果阳性,新生儿听力可疑。两组患儿均由同一组检测人员进行检测,所有工作人员均经专业的听力学培训并取得相关合格证。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知识宣教,向新生儿家长解释听力筛查的作用和意义。在新生儿出生后2~3 d,于床旁进行听力筛查检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3.1环境护理 设立专用的听力筛查室,并确保周围无人员走动、喧哗等噪音干扰,保持周围环境噪声在40 dBHL以下,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1.3.2新生儿护理 在检测时,尽量选取新生儿熟睡期间进行,并于检测前喂饱小孩,以免其哭闹影响检测;同时,取新生儿去枕侧卧,以方便测试。在测试过程中,轻轻捏住其新生儿耳廓往下往后轻拉,轻柔地将探头插入耳道进行测试,测试完毕后换对侧,测试对侧耳。

2 结果

2.1初筛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初筛率为99.9%(1398/1400);对照组初筛率为86.1%(1205/1400)。两组初筛率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

2.2初筛通过率比较 观察组初筛通过率95.1%(1329/1398),需复筛69例(4.9%);对照组初筛通过率1027例85.2%(1027/1205),需复筛178例(14.8%)。两组初筛通过率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

2.3复筛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实际接受复筛69例(100%);对照组实际接受复筛90例(50.6%),两组复筛依从性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

上述结果表明,通过积极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新生儿,其家长对听力筛查的重视程度更高,更愿意主动配合听力筛查;同时,筛查操作过程中,其通过率也明显提高。

3 论

近年来,听力言语残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而尽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改善患儿听力障碍的关键。研究发现,在新生儿出生6个月之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明显优于晚期干预的患儿[3]。因此,目前各级医疗机构均将听力筛查作为新生儿保健工作的重点之一。但由于部分新生儿家长对听力筛查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出现漏查,导致部分存在听力障碍的患儿失去了早期发现和干预的宝贵时机。在本研究中,仅86.1%的患儿接受初次听力筛查,其中195例由于对听力筛查的重视程度不够,放弃筛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留下了一定的隐患。

有研究认为,针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其家长的认知程度,从而促进筛查工作的开展。罗明香等[4]认为,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新生儿的听力筛查工作初筛率和通过率,具有重要意义。乐凌等[5]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新生儿的初筛依从性、初筛通过率、复筛依从性三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分析认为,加强听力筛查的知识宣教是提高筛查依从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部分家长对听力筛查的重要性不够了解,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往往认为此项工作无关紧要,依从性较差[6]。而本研究中,对观察组的家长,在孕妇产检、建卡期间,即给予多种形式的知识宣教,提高了家长对宝宝进行听力筛查的重视程度,其初筛和复筛的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同时,选择合适的初筛时间、给予有效的新生儿护理,可明显改善其通过率,减少新生儿哭闹、环境噪声和不恰当等因素所导致的假阳性结果。尽量喂饱新生儿,选择宝宝睡眠时进行筛查,并设置专门的听力检查室,科学摆放宝宝的。上述措施,均有效避免了宝宝哭闹、以及环境嘈杂等所造成的假阳性结果出现,明显提高了通过率。

综上所述,在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时,给予积极的知识宣教,以及相关的新生儿护理工作,提高了筛查的质量,值得在新生儿保健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春芹,任香娣,吴长珍,等.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危险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5,55(17):42-44.

[2]佟来荣.新生儿耳道护理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影响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z2):299.

[3]周芳.优质护理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2):146-147.

初生儿的护理篇3

关键词:初产妇;产1w;后母乳喂养;影响原因;护理对策

对婴儿来讲母乳喂养是最佳的喂养方法,是保证婴儿健康的基础措施之一[1]。通过大力宣传母乳喂养和开始母婴同室,大部分初产妇都能有效进行母乳喂养,然而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部分初产妇在产1w后进行母乳喂养时存在一定的困难,进而对母婴健康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2,3]。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影响初产妇产1w后母乳喂养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6月~12月收治的初产妇200例,产妇年龄21~30岁,孕周37~42w,平均孕周(39.1±0.5)w,剖宫产50例,阴道分娩150例,产后母婴健康,但缺乏母乳喂养经验,存在一定程度的母乳喂养困难,住院期间母婴同室,时间为3~7d。母乳喂养困难的表现主要为:没有经验、信心缺乏、不愿哺乳、没有按需哺乳、利用奶瓶喂奶、哺乳时婴儿哭闹、婴儿存在饥饿感但是却不含或者含却不吸吮。

1.2方法

1.2.1影响初产妇母乳喂养的因素分析 ①母乳喂养知识缺乏:部分产妇缺乏哺乳知识,产后临床医护人员没能对产妇进行及时的健康宣教、支持和指导,部分产妇在哺乳尝试失败后,丧失信心。②延迟开奶时间:部分家庭因为同情和关心产妇,产后3d不让婴儿吸吮,利用牛奶或者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进而对后期母乳喂养造成影响。③产妇孕期缺乏营养:营养摄入情况会对产妇的乳汁分泌造成直接影响,产妇如果在孕期没能按需进食,饮食单调,产后饮食不合理,最终就会对乳汁分泌造成影响,引起母乳喂养困难。④疼痛:如果产妇选择会阴切开或者剖宫产分娩,哺乳时担心牵拉伤口导致疼痛,部分产妇担心婴儿进行吸吮时疼痛等都会对母乳喂养造成影响。⑤限制:剖宫产后产妇因为需要去枕平卧一段时间,另外留置静脉输液管、导管等,影响产妇活动和选择,最终对母乳喂养造成影响。⑥内陷:产妇内陷会导致婴儿在吸吮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产妇因为焦虑而容易丧失信心,最终对母乳喂养造成影响。⑦新生儿错觉:如果产后利用奶瓶喂养新生儿,让新生儿不费力就能吸吮到乳品,如果之后在进行哺乳就会造成一定的困难。

1.2.2护理对策 ①加强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安排专人负责对建卡孕产妇进行定期的产前检查,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教育的知识讲座。学习和掌握母乳喂养的优点、正确的哺乳姿势、挤奶方式、按需哺乳的作用以及早吸吮的意义等。②及时开奶,并按需喂养:产妇在开奶前不能喝牛奶和糖水,顺产产妇应在产后1h内开奶,喂奶不少于8次/d。按需哺乳,喂奶时间不少于30min/次;剖腹产产妇的开奶时间应该为产后1~2h。产后1h内新生儿的吸吮反射最强,因此应在产后30min内进行哺乳,产妇没有乳汁也应该让婴儿吸吮,从而促进乳汁分泌。母婴分离后护士要协助按摩挤奶,不少于8次/d。③产妇的护理:初产妇应掌握孕期检查形状的方法,对有无异常进行观察,孕半年后,定时对乳晕、进行擦洗,轻拉伸展。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保证腺体的流通和分泌。产后应保持的卫生和清洁,哺乳前应对、进行湿热敷,哺乳后要对进行有效保护,产妇奶胀后应及时将多余的乳汁挤出,防止受压[4-6]。④疼痛护理:详细告知产妇产后宫缩痛是一种正常反应,常吸吮能促进产妇子宫收缩,让产后出血量减少;剖宫产产妇术后应给予镇痛泵进行镇痛,同时对管道进行有效固定和放置,哺乳时不能压迫腹部伤口,而且需要对会阴切开率和剖宫产率进行严格控制。⑤饮食指导和生活指导:产妇应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和高维生素食物,告知患者多喝水,并配合猪蹄汤、鱼汤等。产妇的住院环境应保持安静,对探视次数进行严格控制,保证充分的睡眠。⑥对新生儿错觉进行有效纠正:及时发现并纠正新生儿错觉。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有效开导,不用其他食物喂养婴儿,在纠正错觉时应在婴儿没有哭闹和不饥饿前进行指导。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利用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能有效解决初产妇母乳喂养困难问题,护理干预后产妇的纯母乳喂养率显著优于护理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母乳是婴儿的一种天然营养品,具有温度适宜、无菌、喂养方便以及容易吸收消化等特点;而且母乳中具有免疫抗体,能让婴儿的抗病能力提高,对感染性疾病进行有效预防;另外母乳喂养能加强母婴感情,对于小儿良好品格的培养非常有利;产妇产后及时进行母乳喂养,能让子宫更好收缩,让子宫出血量减少,对于产妇产后恢复非常有利[7]。

本研究结果显示,利用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能有效解决初产妇母乳喂养困难问题,护理干预后产妇的纯母乳喂养率显著优于护理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王玲.影响初产妇产后一周内母乳喂养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4):70-72.

[2]张跃.浅谈初产妇产后一周内母乳喂养困难及临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7):234-235.

[3]周洁,刘爱英,何晓娟等.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5):4257-4260.

[4]李会霞,郝桂兰,赵金珍,等.家庭认知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行为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4):2884-2886.

[5]戴玉伶,朱秀,卢洁,等.初产妇产褥期母乳喂养行为及意向调查[J].护理研究,2012,26(22):2051-2053.

[6]吴雪华,刘庆娟,洪惠珠,等.赋能教育模式对改善初产妇母乳喂养效果的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7):503-505.

初生儿的护理篇4

[关键词] 高危儿;初产妇;社会支持;焦虑;抑郁;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71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c)-0117-03

高危儿是指已发生或有可能发生危重情况而需要密切观察的新生儿。近年来,由于高危儿潜在或已经发生危重病情而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监护治疗,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母婴分离的产妇不断增加。据国外报道,大约10% 的新生儿在出生后需要进入新生儿科进行监护治疗,住院时间由几小时到几个月[1]。母婴分离后产妇失去了正常母亲的角色,同时因担心高危儿的病情、治疗和预后等,使产妇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常表现为睡眠差、食欲下降、抵抗力下降、易并发感染等。产妇不良的情绪和产后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吸吮,不但影响下丘脑及垂体功能,减少或抑制催乳素的分泌致使泌乳始动时间延长、泌乳量不足,而且导致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等,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2-3]。因此,对高危儿初产妇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显得非常重要。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因病情需要转入NICU,导致母婴分离88例初产妇的社会支持与焦虑、抑郁进行调查,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分娩的88例初产妇,均为自然分娩,因新生儿属于高危儿需要转入NICU。纳入标准:①产妇年龄≥ 20岁,无产后合并症及无语言沟通障碍;②新生儿转入NICU 1~2 d;③愿意参加调查。排出标准:①有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障碍;②有妊娠合并症;③有慢性疾病;④高危儿在NICU死亡的产妇。初产妇年龄21~34岁,平均年龄27. 3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6例,初中文化程度42例。其中早产儿32例,新生儿黄疸23例,新生儿窒息1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14例,颅内出血4例。

1.2 研究工具和方法

母婴分离1~2 d内向调查对象发放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焦虑自评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4]。SSRS包括客观支持(3项)、主观支持(4项)、及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项)等三个维度,评分越高则得到社会支持越多。SAS、SDS均包含 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SAS:每个选项分别计分为1、2、3、4分,其中第5,9,13,17,19条目为反向计分,其余为顺向计分,20个条目得分相加得粗分,标准分=粗分×1.25;41分以下者为无焦虑,41~49 分为轻度焦虑,50~59分为中度焦虑,6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SDS:每个选项分别计分为1、2、3、4分,第2、5、6、11、12、14、16~18、20为反序计分,其余为顺序评分,20个条目得分相加得总分,SDS 评分标准: 50 分以下为无抑郁,50~59 分为轻度抑郁,60~69 分为中度抑郁,70 分以上为重度抑郁[5]。上述量表已在国内广泛应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4]。实施护理干预后1周再次发放问卷调查表。由调查者负责发放问卷调查表,发放调查表前,向被调查者解释调查的目的、意义,填表方法、注意事项等,在征得同意后,采用匿名的形式填写问卷,发放88份,收回88份,有效率为100%。

1.3 护理干预方法

与调查对象进行交谈,以进一步了解她们的心理需求、引起焦虑和抑郁的原因,并结合调查结果实施护理干预:①每天了解产妇心理动态及需求,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解决。②每天送产妇到新生儿病房探视婴儿,及时将高危儿的病情及预后告诉产妇,让其了解高危儿的病情,以减轻焦虑心理;③医护人员动员其家人、亲朋好友、同事等给予产妇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如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心理上的安慰,提供富含蛋白质、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时给产妇服用猪蹄木瓜汤,以促进乳汁分泌[6];④向产妇讲解该高危儿所患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护理方法,示范婴儿沐浴法、更换尿布方法等;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母亲参与照顾婴儿,如更换尿片、沐浴等,哺乳婴儿;⑥向产妇说明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情绪的重要性,帮助产妇调整心态;⑦指导护理方法,热湿敷后按摩、挤乳,不但促进乳汁分泌,同时促进了内血液循环,防止乳痈的发生[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数据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前,中度焦虑57例(64.77%),重度焦虑31例(35.23%);轻度抑郁21例(23.86%),中度抑郁66例(75.00%),重度抑郁1例(1.14%),实施护理干预后,中度焦虑12例(13.64%),轻度焦虑42例(47.73%);轻度抑郁27例(30.68%)。实施护理干预前后高危儿母婴分离初产妇社会支持、焦虑和抑郁比较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实施护理干预后,高危儿初产妇的社会支持明显提高,焦虑和抑郁明显下降,与实施护理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3 讨论

社会支持是患者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最有潜力的资源之一[8]。良好的社会支持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作用,同时对维持一般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调查结果显示,高危儿母婴分离初产妇在分娩后能获得较高的社会支持(38.63±9.61)分,得分高于常模(34.56±3.73)分(t = 4.34,P < 0.01)。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把一对城市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优生和优育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后,年青夫妇们都对自己未来的宝宝充满希望和憧憬,可是刚生下的宝宝,因病情需要转入NICU进行监护治疗时,幸福期待中的母亲面对这一沉重事件的打击,产妇的家人、亲朋好友等都会给予更多的关心、照顾和支持,但她们还是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经调查分析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产妇对高危儿所患疾病相关知识缺乏,担心疾病预后;②母婴分离,母亲不能亲自照顾孩子、哺乳而感到不安;③产生自责心理;④担心治疗费用问题有关;与国内研究结果相符[9-10]。有研究表明[11],母婴分离产妇的需求依次为:获得支持需求、接近患者需求、获得信息需求、病情保证需求、自身舒适需求。针对以上原因,结合不同调查对象的需求情况,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后,高危儿母婴分离初产妇社会支持进一步提高,焦虑、抑郁明显下降,与实施护理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由此可见,医护人员是高危儿母婴分离初产妇社会支持源之一,在护理过程中,不仅同情、理解、关心产妇,同时还应积极主动动员其社会支持网给予产妇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动员产妇充分利用社会支持源,将其心理感受向他人倾诉,使她们感受到来自家庭、亲友、同事及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理解;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送产妇到NICU探视高危儿,及时向产妇提供高危儿的病情,并指导护理患儿方法及护理方法等,使产妇在母婴分离期间得到针对性、个体化的护理,获得连续的信息支持,增加她们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从而有效降低和缓解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改善心理状况,促进产妇身心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Helena W,Marie B.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experiences of parental presence and participation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Studies on Health and Well being,2007,2(3):45-54.

[2] 张红茹,张洁,刘志杰,等.信息支持对减轻母婴分离早产儿母亲产后焦虑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299.

[3] Helena W,Rene'e J,Marie B. Mothers'experiences of having theirnewborn child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J]. Scand J Caring Sci,2006,20(11):35-41.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订版):127-238.

[5] 李二妮,赵辉,侯志勇,等.痉挛型脑瘫患儿母亲抑郁、焦虑状况调查及心理护理对策[J].山东医药,2012,52(9):983.

[6] 罗琳雪,韦桂源,黄凤形,等.定时服用猪蹄木瓜汤调节术后母婴分离产妇泌乳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3):5144-5146.

[7] 高超,莫丽霞.母婴分离产妇早期护理干预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42-43.

[8] 丁小萍,王晓航.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护理杂,2010,27(4B):575-577.

[9] 尹志勤,吴艳华,蔡彩萍,等.NICU患儿母亲的焦虑、抑郁及社会支持状况[J].护理杂志,2010,27(3A):337-339.

[10] 马琳,郭丽.产后抑郁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2):28-31.

[11] 张金玲.母婴分离产妇需求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 ,9(8B):136-138.

初生儿的护理篇5

【关键词】心理护理;初产妇;产程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90-01

分娩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大多数初产妇由于对分娩缺乏直接经验,大约98%初产妇对分娩有恐惧感[1],从而影响分娩,在分娩过程中对初产妇进行心理护理,起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8月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 3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0例观察组200例,两组产妇排除胎位异常、头盆不称、高危妊娠等严重并发症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产妇接受被动护理服务,观察组则采用心理护理,在分娩中采用以下措施进行护理。

1.2.1 做好产前教育,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心理健康护理的基础是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娴熟的沟通技巧[2]。初产妇入院后,要热情地向其介绍病区环境、住院须知、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等情况,通过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对产妇的生理及心理状况作出评估,做好人性化服务并给予情感支持。

1.2.2 第一产程的心理护理 由于产妇对分娩过程不理解,临产后的阵痛易造成产妇的恐惧、情绪紧张。助产士应将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向产妇讲解产程进展的每个环节,教授一些生产技巧,告诉产妇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让其对分娩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为能顺利分娩树立信心。指导产妇宫缩间歇期坐在分娩球上,以放松盆底肌肉,缓解会阴疼痛,并借助唱歌、、叹气、听轻音乐等减轻疼痛,也可把每次宫缩视为波浪,越过这些浪涛就可以得到心爱的宝宝了;同时鼓励产妇下床活动,多进食多饮水,以保证能量及时供给,导乐对产妇要多表扬和鼓励,使其分娩时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

1.2.3 第二产程的心理护理 第二产程历时短,抬头下降至盆腔,压迫盆底时,反射性引起产妇有排便感,此时陪产者应指导产妇调节呼吸和节律,并用目光、语言及肢体语言鼓励产妇,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促进胎儿下降至娩出。

1.2.4 第三产程的心理护理 做好新生儿及产妇的护理,让产妇安静休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子宫收缩、阴道出血、会阴切口等情况;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尽早母婴皮肤接触,使产妇得到安慰,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情况(Apgar)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但其过程对产妇而言却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应激源,令产妇产生较大的心理应激,最常见的心理反应表现为焦虑、恐惧、紧张等,而这些不良因素与宫缩乏力、疼痛敏感、产程延长有关;初产妇对分娩的恐惧、焦虑心理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使体内的儿茶酚胺增加,导致血压升高,使胎儿缺血缺氧,出现胎儿窘迫。有针对性的对不同产程的产妇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方式,可使产妇不再感到孤立无助,减轻了产妇顾虑,增强了分娩的信心及对疼痛的忍耐力,而且能调动产妇主观能动性,改变其精神状态,使其心理状态处于最佳,减少因精神因素而引起的难产,降低了剖宫产率。

参考文献

[1] 曹善霞,赵志燕.在产程中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12(3):24.

初生儿的护理篇6

关键词:心理护理;分娩方式;护理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和不断完善,传统的以医生与疾病为中心的疗诊模式已经被患者为中心的模式所取代,而且临床护理工作也从传统的常规护理逐步综合心理护理。WTO于1996颁布《正常分娩监护实用守则》[1],提出助产模式要从以医生为中心转变为以产妇为中心,优化自然分娩、提高护理质量。产妇尤其是初产妇经常在前产出现紧张、焦虑,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造成子宫收缩乏力,不利于分娩[2]。因此,在产妇护理工作中,要加强日常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保证产妇分娩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2011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初产妇120例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随机将所有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中,年龄在21~36岁,平均(26.34±4.85)岁;孕周38~41w,平均(39.41±0.68)w。对照组年龄20~37岁,平均(25.75±7.15)岁;孕周37~41w,平均(39.23±1.46)w。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1.2.1对照组助产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助产模式[3]。

1.2.2观察组助产模式 观察组在给予传统助产模式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当产妇出现规律宫缩进入待产室后,医护人员要与产妇介绍分娩的过程以及安全性,使之正确认识分娩,消除其紧张与焦虑的情绪。

1.2.2.1第1产程 鼓励产妇多活动,补充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保证在分娩中有充足的营养和能量。随着宫缩的加剧,产妇会的疼痛感会明显,助产人员应及时解释妇这是正常的产程进展,指导产妇深呼吸,另外,助产人员要让产妇了解剖宫产的弊端和自然分娩的优势,坚定产妇分娩信心,避免由于惧怕疼痛而选择剖宫产。

1.2.2.2第2产程 助产人员要指导产妇正确用力,在宫缩间歇为产妇进行抚慰,同时为下次宫缩做好准备。当胎儿顺利娩出后,助产人员要及时告知产妇婴儿的情况,对于婴儿性别与理想不符的产妇,应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安慰。

1.2.2.3产后护理 新生儿娩出现后应与母亲皮肤接触并辅助其进行第一次吸吮,保证新生儿的吸吮次数,因为早吸吮可引起催乳反射,促进催乳素的释放,以促进乳汁分泌与子宫收缩,减轻产后出血。母婴早接触可以减轻产妇的疼痛感同时也保证了新生儿能量供应和胆红素的正常代谢,提前生理性黄疸的发生。

1.3评价标准 Apgar评分内容包括:心率、呼吸、肌张力、喉反射、皮肤颜色,0~3分属于重度窒息; 4~7分属于轻度窒息;8~10分属于正常新生儿。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当P

2结果

2.1分娩方式比较 观察组阴道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均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的Apgar评分 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的Apgar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初产妇由于对分娩知识的缺乏,经常会对分娩的安全性存有疑虑,导致紧张、焦虑,不利于分娩的进行。通过适当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解除产妇的消极情绪,使产妇积极配合完成分娩。本组研究中,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为76.67%,对照组为53.33%,两组分娩方式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

如果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过度紧张,会降低血红蛋白的氧气释放量,影响婴儿供氧,导致呼吸性碱中毒,甚至造成胎儿宫内窘迫。因此,要在分娩过程中要消除产妇焦虑、恐惧情绪,减少新生儿窒息率。在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比较中,观察组正常新生儿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助产士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消除产妇的不良情绪促进分娩的顺利完成,同时对初产妇的分娩方式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有效减少剖宫率。

参考文献:

[1]张素花.助产士与初产妇阴道分娩时的沟通技巧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

[2]李彩平.产科护理新模式对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

初生儿的护理篇7

关键词 综合性护理干预;初产妇;母乳喂养;临床效果

目前社会大力提倡母乳喂养,但由于母乳喂养知识的缺乏,造成产妇忽视早期母乳喂养的重要性[1]。现选取我科2013年3月至2013年9月期间产前一周住院待产初产妇进行分类,分别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观察综合性护理干预用于初产妇母乳喂养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3年3月至2013年9月期间产前一周住院待产初产妇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产前及产后给予产科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50例初产妇发育均正常且无母乳喂养禁忌症。年龄为22~26岁,平均年龄(24.0±1.2)岁。各组产妇的年龄、分娩方式及文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产前及产后给予产科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综合性护理干预包括产前护理干预和产后护理干预。

1.2.1 产前护理干预 对产妇进行简单且通俗易懂的母乳喂养的健康教育,通过宣传画、视频、宣传册等形式让产妇获得关于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包括母乳喂养的优点,正确的喂养方式、喂养时间和如何护理等,以此纠正母乳喂养认识上的误区。

1.2.2 产后护理干预 产后30分钟内进行母乳喂养,建立吸吮放射,产后1小时再次哺乳,促进泌乳。新生儿按需哺乳,母婴同室。同时进行护理。指导产妇每天40~45℃热毛巾热敷10分钟,并由根部向乳晕螺旋式按摩5分钟再进行挤奶,凹陷的产妇要进行立乳反射。

1.3 资料的采集及注意事项 以上两组均在产妇确定喂养方式后进行统一的收集喂养方式的资料。应注意的是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得收治同一病房且不得相互交流,以免影响收集的数据的准确性。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新生儿母乳喂养情况和产妇不良情况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产妇新生儿喂养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产后母乳喂养率上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新生儿喂养的情况[n(%)]

组别 母乳喂养 人工喂养 混合喂养

观察组(n=25) 18(72%) 5(20%) 2(8%)

对照组(n=25) 10(40%) 7(28%) 5(20%)

P 0.05 >0.05

2.2 母乳喂养不良情况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产妇不良情况发生情况[n(%)]

组别 皲裂 乳腺炎症 其他

观察组(n=25) 2(8%)* 1(4%)* 0(0)*

对照组(n=25) 4(16%) 5(20%) 2(8%)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 讨论

母乳不但是婴儿生长发育的最佳食品,可以提供婴儿必需的营养元素,帮助婴儿的生长发育,而且也是最卫生最安全最适合婴儿的健康食品[2]。母乳喂养有利于培养亲子关系以获取精神上的满足,而且影响母亲产后子宫复旧[3]。相关研究表明,母乳不仅能够增进母婴之间的感情,而且母乳喂养与婴儿成长过程中的智商有正相关的关系 [4]。

但对于产妇尤其是剖宫产的产妇,产后伤口疼痛及分娩前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缺少母乳喂养经验,担心体型变化而拒绝哺乳,乳汁分泌迟缓等造成对其母乳喂养的积极性下降,产妇不愿母乳喂养,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5]。因此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可增加产妇对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优点的了解,使产妇进行母乳喂养。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产后母乳喂养率上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改善产妇母乳喂养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

综上所述,通过对初产妇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母乳喂养情况,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会平,汪玉莲,董福梅,等.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2,2(23):77-78.

[2] 李少娟.护理干预对住院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0(4):72.73.

[3] 刘萍,王艳,于萍,等.喂养观念和态度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15):1915-1917.

[4] 刘春.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母乳喂养的积极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8):2253-2254.

初生儿的护理篇8

[关键词]安徽省蚌埠市;教育均衡;留守儿童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加快,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率逐年提高,以农村青壮年为主体的打工群体逐渐流向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但外出务工的农民因为流动性比较强,所以更多的是把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学校读书,这些留守在家就学的孩子年龄大多不满14周岁,一年内很少甚至不能见到自己的父母,我们称这类孩子为“留守儿童”。目前,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市、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安徽省蚌埠市地处皖北,市辖怀远、五河等七个县(区),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70%以上。为充分了解这一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蚌埠市政府深入农村学校,就“留守儿童”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探讨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一、蚌埠市“留守儿童”现状

虽然早在1996年原国家教委就出台《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提出解决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就学的新思路,2003年9月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教育政策,各地政府也相继建立了农民工子女就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机制,这些惠民政策为农民工子女就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比较艰苦,加上孩子学习、生活费用高及相当一部分家长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多数农民把子女留在家乡读书。

据调查统计数字显示,安徽省蚌埠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总数132875人,其中小学81028名,初中51847人,分别占调查学校在校生的比例为小学33.34%、初中32.24%。从“留守儿童”分布区域来看:三县(指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下同)农村在校生中“留守儿童”总数125983名,占全市留守儿童的94.81%,其中小学为75861名、初中50122名,分别占在校生的比例为小学35.45%、初中33.45%。市辖四区(指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下同)的“留守儿童”总数6622名,其中小学为5347名、初中为1725名,分别占在校生的比例为小学18.43%、初中15.7%。可见,市区近郊农村“留守儿童”占在校生不足四分之一,市郊农村农民在本市企业、经商、务工,离家到外地较少。而三县农民没有这种地域优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城乡就业收入差距较大,农民外出打工赚钱是一条重要途径,这些区域“留守儿童”占在校生比例近三分之一。“留守儿童”构成不仅有区域性差别,而且“留守儿童”监护情况不同,“双亲外出”与“单亲外出”所占比例也有所不同(见表1)。

从调查分析,三县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中。双亲在外务工半年以上的学生占在校生比例为初中18.1%、小学20.1%;而单亲在外务工的学生占在校生比例为初中15.58%、小学15.31%。两者相比“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高于单亲在外的“留守儿童”比例,分别是初中高于2.52%、小学高于4.79%。这反映了“留守儿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缺少家庭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教育,尤其在小学阶段较为突出,年轻的父母为了谋求经济利益,而对下一代的教育重视不够,缺少对子女更多的关爱。这使得儿童少年的早期教育严重缺失,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也反映出“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蔓延。并且,随着年轻一代功利思想的日益加重,这已经波及到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政府和教育部门高度关注。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在学校是特殊群体,他们大多处于6—14岁这个阶段,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心理发育变化大,可塑性强。然而,这部分群体的教育却面临着很大的问题,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凸显的教育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大多数“留守儿童”缺失亲情教育,心理发育不健康

调查发现,不少年轻家长外出打工,常年在外,不关注孩子,甚至很少通过打电话、写书信等方式与孩子沟通,他们认为挣钱给孩子,让他们吃饱、吃好就行了。家长的这种认识存在着“误区”,有63.9%初中生和39.4%小学生因缺少情感沟通,思念父母,出现心理障碍,性格孤僻、偏执、自私、冷淡,有的行为异常,往往自由散漫、聚众玩耍,甚至一部分学生染上吸烟、上网吧等不良行为,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

(二)“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是年迈的祖父母或者是亲友托管,难以对孩子学习进行适度辅导和心理疏导,同时,在规范孩子学习行为习惯上也力不从心。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90%以上小学生和50%以上初中生对学习新课程存在学习障碍,产生畏难情绪。由于农村教师素质跟不上,他们不能及时对这些孩子进行引导、疏通,使部分孩子出现厌学、逃学、旷课等现象,尤其是初中生出现厌学现象较多。这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甚至部分学生面临辍学,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三)“留守儿童”监护和生活状况出现失控局面

农村学校小学生全部住宿在家,初中只有少部分住宿在校。调查统计,怀远县初中生只有6.4%的“留守儿童”住宿,五河县、固镇县住宿在校“留守儿童”也较少,大多数学生住在家里,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承担监护责任,少数学生由亲友承担监护责任。这些监护人大多缺少文化、年龄偏大,难以与孩子进行知识信息的沟通,加上一些老年人溺爱孩子,只管他们吃饱穿暖,无能力管教孩子,与学校配合沟通不畅,往往出现监管失控局面。而且外出打工农民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往往给孩子用钱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借此来补偿对孩子“关爱”的缺失,还认为“孩子在校,家庭出钱,学校管理,家长不用操心,承担监护的祖(外祖)父母管生活”就行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部分“留守儿童”追求生活享受,学习不吃苦、不思进取,养成自由散漫等不良行为习惯。这种家庭监管失控局面,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

(四)学校、家庭、社会关心“留守儿童”力度不够,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而学校又无法承担本应由父母承担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家长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回家,甚至连电话也没有打过,学校无法联系家长,监护孩子的祖(外祖)父母年事已高,无能力与学校沟通。学校无奈也只好在春节或者收购季节召开一次家长会。可见,农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协调存在很多困难,再加上农村社会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活跃,网吧、歌舞厅出现在农村街头,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难点。在学校与家庭管理配合不当、管理存在失控的状态下,儿童、少年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环境的影响,其成长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分析

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政府及社会各界也是责无旁贷。蚌埠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出发,深入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全面调查,认真研究对策。当前,市、县(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形成共识,齐抓共管,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落实政府办好义务教育的责任

市、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谋求发展和增加收入是根本原因。发展县城经济,打造现代农业,振兴地方工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缩小地方经济收入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使农民“离土不离乡”,这是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面对现实问题,政府在经费调控、政策扶持、社会管理方面积极主动,切实解决问题,寻求新对策。第一,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解决“留守儿童”住宿问题。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校舍紧张,寄宿学生不具备条件,政府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在“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乡镇首先创办寄宿制学校,为学校、教师承担教育任务提供条件,也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同时,学校良好的住宿、生活和学习环境,能够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管、照顾和关爱,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第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关爱“留守儿童”。蚌埠市政府组织妇联、共青团、文化、企业等方面社会力量,定期举办健康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观历史文化古迹、科技活动展馆,为学校与校外青少年教育基地搭建合作平台,以鼓励、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学校是儿童少年成长的乐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各环节,这要求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上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一是要建立学校“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建立学校热线,教师、学生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有助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及时沟通,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障碍能及时破解,亲情教育也得到一些弥补。二是要丰富校园文化。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作文比赛、讲故事),这样既可以展示“留守儿童”的才能,又使他们感到学校、教师、同学的关爱,消除孤独与失落,求得心理上的满足。三是要发挥教师引导、指导的育人作用。学校应当建立“家长制”,通过实行教师与学生结对的帮扶制度、家访制度,设置心理咨询室、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学校与家长通信活动等各种措施,搭建教师与学生、家长共同育人的平台。四是要落实帮助“留守儿童”的责任机制。学校教师“家长”要形成制度,规定定期谈心、帮助的内容;学校还要建立“家长”培训制度,聘请心理教师给监护人、临时监护、家长讲授儿童少年心理辅导课和教育学知识,提升教师、监护人的交流艺术水准。同时学校要建立关注“留守儿童”生活的后勤保障机制,使儿童在学校不仅有丰富的学习生活保障,而且能养成节俭、卫生的生活习惯等。各种工作机制的构建,使学校形成全方位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机制,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社会各界各尽其责,共同构建社会关爱与监护体系

上一篇:基础护理技能范文 下一篇:工业经济形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