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科手术范文

时间:2023-09-20 17:16:22

血管外科手术

血管外科手术篇1

关键词:肝血管瘤;包膜外剥离;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12)03-0357-03

肝血管瘤包膜外剥离和规则肝切除术是治疗肝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手段,笔者分析本院1999~2011年56例肝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效果。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999~2011年,我科行手术治疗肝血管瘤患者56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47例,年龄29~74岁,平均51.5岁。15例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胀痛、隐痛等腹部症状,另41例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在体检时行B超检查发现,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9例,有甲型肝炎病史1例,脂肪肝3例。肝血管瘤单发者43例,多发者13例。位于肝右叶28例,肝左叶11例,尾状叶1例,肝左右叶及尾状叶1例,肝右叶及尾状叶1例,肝左右叶14例。瘤体直径≤5cm者11例,5~10cm者33例,>10cm者12例。其中最大肝血管瘤体积30cm×25cm×15cm。

1.2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采用右上腹反“L”型切口,使用框架式拉钩充分暴露术野。行肝血管瘤包膜外剥离术者,切断相应的肝周韧带,游离肝脏。如肝血管瘤巨大,则解剖第一肝门,分离左肝动脉或右肝动脉,根据肝血管瘤所处的位置,决定行左肝动脉或右肝动脉阻断,然后术中B超检查确定血管瘤与周围血管关系,确定肝血管瘤切除线。用肝钳阻断患侧肝脏的血流,超声吸引刀(CUSA)沿着肝血管瘤包膜外断离肝实质,切除肝血管瘤。血管瘤切除后,肝断面处理方法,采用肝针行垂直褥式间断缝合,如整个创面闭合张力过大,不必强行缝合,注意肝断面止血和缝合损伤的胆管,可以用止血纱布和止血胶覆盖创面,肝断面周围留置引流管。对肝血管瘤占据左半肝、右半肝、左外叶或尾状叶者,则分别行左半肝切除术、右半肝切除术、左外叶切除术或尾状叶切除术。

2 结果

56例肝血管瘤患者中,41例行肝血管瘤包膜外剥离术,所有病例手术均获成功,全部痊愈出院。术后并发症有:1例术后第2天出现肺部感染,经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消失,痊愈出院,住院时间17d;术后出现胸腔积液3例,行B超引导下胸腔穿刺抽液术后,恢复好,复查B超发现胸腔积液消失,痊愈出院。左半肝切除术2例,左外叶切除术7例,右半肝切除及尾状叶切除术1例,手术均获成功,无术后并发症,全部痊愈出院。右半肝切除术3例,其中1例术后第7天出现伤口感染,经拆开层缝线充分引流,清除坏死组织,换药治疗,6d后肉芽组织生长新鲜,行伤口二期缝合术,术后恢复好,伤口愈合好,痊愈出院,住院27d。尾状叶切除术1例,该病例术后第8天出现伤口感染,经换药治疗5d后,伤口肉芽组织生长新鲜,行伤口二期缝合术,伤口愈合好,痊愈出院,住院28d。术中切除的最大肿瘤体积为30cm×25cm×15cm。56例肝血管瘤,其中巨大肝血管瘤15例,术中1例出血5000ml,1例出血3000ml,其他病例出血500ml~2000ml。41例肝血管瘤,术中1例出血1800ml,1例出血1000ml,其他病例出血200~500ml。术后病理证实海绵状血管瘤54例,毛细血管瘤2例。56例肝血管瘤随访,50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1年,全部无复发,6例失访。

3 讨论

关于肝血管瘤的手术指征以及何种情况下肝血管瘤需要手术治疗,存在不同的观点。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肝血管瘤手术指征应从严掌握,主要根据瘤体大小、有无症状或并发症、增长速度等。目前肝血管瘤的手术切除适应证为:(1)有腹部疼痛等症状的巨大血管瘤。(2)血管瘤直径大于5cm、伴有明显症状或发生并发症者。(3)随访过程中不断增大者。(4)不能完全排除恶性肿瘤者,尤其是小的血管瘤与肝癌无法鉴别者。

血管外科手术篇2

【关键词】  螺旋ct;血管造影;颅内肿瘤;手术计划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论文网免费 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 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 工作qq:928333977)

颅内肿瘤是人类生命健康的大敌,而手术切除为当今最有效、最常用的治疗手段。要成功手术,术前必须完善相关检查,尤其要了解肿瘤的血管及肿瘤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通过研究ct脑血管造影(cta)了解肿瘤的供血动脉,肿瘤周围的血管分布情况,以及与肿瘤的三维关系,探讨cta对手术治疗是否具有参考价值。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7年10月~2008年12月经ct或mr诊断为颅内肿瘤17例,女9例,男8例,年龄3~73岁,平均43.6岁。其中脑膜瘤10例,星形细胞瘤3例,室管膜瘤2例,听神经瘤2例。手术前均行cta检查,经手术治疗、术后送病检确诊。

    2.cta扫描方法 

16层螺旋ct机为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omatom emotion 16。先在肘静脉建立通道,接着固定好头部,增强前用ct机自带的dsa(数字减影)程序进行一次平扫,然后经高压注射器注入70~90 ml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注射速度为3.0~4.0 ml/s。在注药后延迟8 s开始监测,当对比剂在靶血管(颈总动脉)达到峰值(110 hu)浓度时开始增强连续扫描。扫描层厚0.6 mm,螺距0.8,管电压110 kv,电流平扫80 ma,增强150~200 ma,扫描范围自颅底至颅顶,扫描采集时间为12~18 s。平扫和增强的扫描始止范围、层面中心及视野保持完全一致,扫描结束后,用增强的薄层图像减去平扫的薄层图像,得出去骨的脑血管的数字减影图像,然后把减影图像和增强薄层图像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层面重建(mpr)及容积重建(vr)观察肿瘤、血管与颅骨的三维关系,并记录和测量三维重建观察的结果,对病变区域进行多方位摄片,尽可能显示肿瘤血管的来源、行走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同时,对脑底动脉环、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等也要尽可能显示及摄片。

结 果   

cta检查结果: 17例同时显示颅内肿瘤瘤体与周围血管、颅骨及其空间关系,11例发现了供血动脉,利用mip、mpr及vr等三维重建技术,通过旋转图像,多方位观察,能见到血管起源。其中1例室管膜瘤病例的供血动脉较大,其供血动脉来源于左侧小脑上动脉(见图1);脑膜瘤较早期即可见不均匀强化,供血动脉迂回伸入瘤体内,10例脑膜瘤有 7例可见供血动脉(见图2),其中1例右侧横窦见结节状静脉血栓(见图3);17例均能清晰显示颅内肿瘤对周围血管压迫移位的情况(见图4)。神经外科根据上述图像信息,制定了较详尽的手术计划,术中所见与cta提示相符,手术进行顺利,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少,17例手术均取得成功。

                      

讨 论   

近年来,由于ct技术的飞速发展, ct血管造影(cta)具有无创、安全、快速、精确的特点,已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cta 已取代大部分常规血管造影术[1]。目前,脑cta主要用于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国内学者乐维婕、叶道斌等对cta在诊断脑血管病变方面作了较系统的研究[2,3],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有关cta在颅内肿瘤外科手术计划中的作用,国内外文献尚少见报道[4]。本组17例患者,11例可观察到肿瘤的供血动脉,所有病例均能显示瘤体与周围血管、颅骨及其空间关系,对术中采用何种开颅切口,进入到哪一层次会遇到什么血管,讨论决定哪些是可以结扎的,哪些是不能结扎的,选择从哪个方向结扎或切除血管等,都有指导性的意义。另外,术前了解肿瘤的血供是否丰富,术中是否有可能需要输血,甚至可能需要大量输血等,有利于术者对切除肿瘤难度的评估;也有利于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手术的风险,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医疗纠纷。17例患者手术计划详细,术中止血确切,操作准确,术中出血少,没有1例因术中出血过多需要大量输血,手术全部成功。验证了术前cta提供图像信息的可靠性。由于cta不需要作特殊准备,一次注药可满足全部信息的采集,不会引起严重并发症,既安全、又快速,属于无创伤性检查,所以患者易接受。其中去骨cta同时拥有常规cta和dsa的长处[5],其影像能360°旋转,完美显示肿瘤及瘤周血管的起源、位置、大小、行走,对手术切口的位置、大小设计有极大的帮助,对确定手术入路有指导性意义,术中可能遇到的血管做到心中有数,利于术中的寻找和保护,以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的合并症的发生。另外,对显示为粗大血管供血的大型肿瘤可考虑术前栓塞,以减少术中出血。

    笔者认为,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准确性和特异性都很高,在颅内肿瘤外科手术计划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检查需要注射造影剂,对患者有一定的危害,因为无论哪一种造影剂都有一定的副作用,都有可能产生过敏反应。所以检查前一定要做好应急治疗的准备;另外,cta图像后处理都需要特定的软件支持,方法较复杂[6],16层螺旋ct的图像后处理功能较少,需要人为操作的程序更多,更需要患者密切配合,重建需要半个小时以上。我们期待机器性能的提高,减少人为操作,尽可能缩短出结果的时间。

【参考文献】

  1]黄泽和,陈广,钟德钧,等.16层螺旋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价值研究[j].右江医学,2008,36(6):698-699.

[2]乐维婕,李明华,李文彬,等.颅颈部血管多层螺旋减影cta与dsa的比较研究[j].介入放射性杂志,2007,16(5):307-311.

[3]叶道斌,高建华,张如意,等.64 层ct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践,2007,13(5):412-414.

[4]凌华威,管永靖,胡锦清,等.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在颅底肿瘤术前的评估[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25 (2):179-181.

[5]张志伟,吕发金,曾勇明,等.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7,23(3):450-452.

[6]吕发金,谢鹏,罗天友,等.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7,23(1):45-48.

血管外科手术篇3

【关键词】 舒芬太尼; 显微手外科; 镇痛

舒芬太尼是1974年合成的一种基哌啶类镇痛药,属于阿片类受体激动剂,是芬太尼的衍生产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开始应用于临床麻醉,展现出了优于芬太尼的麻醉效果[1-2]。显微手外科手术中,对于麻醉最主要的要求是平稳,要完善患者术后的镇痛方案,降低患指血管痉挛发生率,减少再植后血管危象的发生风险[3-4]。本文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显微手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舒芬太尼镇痛在对显微手外科术后患者血管吻合成活率方面的影响做一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显微手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18~61岁,平均(32.29±12.28)岁,在所有患者中,有急诊手术39例,择期手术21例;手术类别方面,手指完全断离再植术29例,手指不完全断离血管吻合术31例。本研究方案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或主要照顾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手术类型方面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积极行术前准备与护理,在手术中,所有患者均在术前30 min注射苯巴比妥钠(福建省闽东力捷迅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7384)及阿托品(芜湖康奇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3134),患者在术中行常规监护,使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法,穿刺成功之后,使用罗哌卡因(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716)。在术后,观察组患者使用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4256)自控镇痛,对照组患者肌肉注射哌替啶(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42022074),术后48 h停止镇痛。

1.3 研究指标及评价方法 本文研究指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的比较。使用视觉模拟评价量表(VAS)进行,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疼痛强度越大。第二部分是对两组患者的再植血管吻合成活率进行比较。此部分资料来源于患者的临床病案。第三部分是对两组患者术后第48 h时的疾病相关状况和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疾病相关状态主要包括生理状况和心理状态两部分,使用《手外科再植患者疾病相关状态调查表》进行测量,生活质量使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急性事件康复期生活质量测量量表》(WQL-1000)进行测量。此两项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结果越积极。比较两组患者如上指标间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经Epidata 3.10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疼痛水平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术后6 h、12 h、24 h和48 h时疼痛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再植血管吻合成活率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再植血管吻合成活率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04,P

2.3 两组术后48 h疾病相关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48 h的疾病相关状态得分和生活质量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显微外科手术是一项近些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术式,相比于其他手术,其具有创伤小、预后好等优点[5-6]。但也有其缺点,就是手术时间长,对麻醉的要求较高[7]。在显微手外科手术中,主要采用神经阻滞进行麻醉,其能扩张血管、增大血流,对组织灌注和血管吻合都有积极作用。在断指再植术后48 h内,要特别注意血管危象的发生,有研究显示,如果患者发生血管危象,则断指再植成活率极低。血管危象主要由血管痉挛引起,而血管痉挛与疼痛、环境、精神等都有一定关系[8]。有研究显示,术后疼痛对于手术患者而言是一个严重的恶性刺激,会导致患者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而在应激过程中,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会导致血管收缩,导致患者患处内关穴不足,影响到血管吻合情况[9]。同时,有研究显示,应激会使血管内儿茶酚胺的含量急剧上升,而儿茶酚胺是血管活性物质,其含量的上升预示着患者发生血管痉挛的危险大为提高[10]。舒芬太尼是一种阿片受体激动剂,在临床上有很好的镇痛效果,但其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却极为轻微,不会影响到患者体内组胺等物质的合成和分泌,并且其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对患者机体影响小,所以在自控镇痛中有广泛应用。在本研究中,笔者使用舒芬太尼用于显微手外科患者术后镇痛,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术后6 h、12 h、24 h和48 h时疼痛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舒芬太尼可以在显微手外科手术术后镇痛中发挥积极效果,可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疼痛水平,提高患者再植断指的血管吻合成活率,改善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徐露,李元海.舒芬太尼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1,15(3):375-377.

[2]闫琦,冯艺.等效镇痛剂量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的镇静效应和不良反应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2,32(7):853-856.

[3]刘纪锋,余利坚,王玉,等.经内镜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进展[J].西部医学,2010,22(5):952-954.

[4]吴学军,夏英慧,林向全,等.再植和移植手术后血管危象治疗的临床体会[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1,34(1):65-66.

[5]倪建平,施杞.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手术进展[J].山东医药,2008,48(9):141-142.

[6]庞水发,常湘珍,张方晨,等.显微外科在手外科的应用与进展[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9,32(3):177-180.

[7]刘晟,王勇.显微外科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入路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10(1):48-51.

[8]叶铿.多手指离断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预防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5):480-481.

[9]阚清芳,戴泽平.术后疼痛治疗的管理现状及进展[J].临床军医杂志,2012,40(2):490-492.

[10]徐建国.成人术后疼痛治疗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3):299-301.

血管外科手术篇4

[关键词] 静脉麻醉;吸入麻醉;神经外科手术;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a)-0084-02

神经外科手术中,麻醉是很重要的步骤。脑血管有自身调节功能,不同的麻醉方法会给其带来不同的影响[1]。但是需进行手术的患者通常会出现脑受损情况。因此麻醉时必须保证脑血管的自身调节功能,以保证脑部供氧充足,防止病情恶化或诱发神经系统疾病[2]。本文主要对静脉麻醉、吸入麻醉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5~2011年进行脑部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64例,其中,男34例,女30例,年龄21~74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分别为20例、23例、21例患者。这些患者均无心脏疾病,不曾长期服用镇静、镇痛类药物。

1.2 方法

首先,在给患者麻醉前半天内,患者不能进食或饮水,以防止手术过程中患者出现呕吐甚至引发窒息的危险情况。其次,麻醉前要进行麻醉诱导,B组患者用8%七氟醚诱导。A组和C组使用血浆靶浓度为3 μg/mL的TCI异丙酚。给这三组患者均注射4 μg/kg芬太尼,0.15 mg/(kg·min)顺式阿曲库铵。保证气管插管机械持续通气。为维持麻醉状态,A组运用具有收缩脑血管作用的静脉靶浓度为3 μg/mL的TCI异丙酚,B组采用对脑血管有扩张作用的吸入如七氟醚,调节挥发罐3%~5%。而C组同时使用这两种药物进行麻醉,七氟醚1%~3%,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3 μg/mL TCI。同时,这三组均间断推注芬太尼1~2 μg/kg。芬太尼在和这几种药物合用时会减少脑血流量。麻醉过程中给予患者吸氧,防止大脑缺氧。给3组患者均注射适量适宜浓度的顺式阿曲库铵。当缝皮开始时,不再给患者使用芬太尼、异丙酚和七氟醚[3-4]。记录动脉时间-平均峰值流速在诱导麻醉前、机械通气时、开颅前和缝合创口时的数值,进行比较。在不同时间段,按压颈总动脉7 s,记录恢复正常所需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提示,A组开颅时的脑短暂充血反应率比实施麻醉诱导前高;B组开颅时的脑短暂充血反应率降低。3组数据比较,A组的脑短暂充血反应率比另两组高,B组的脑充血反应率比C组低。可知,采取静脉麻醉,可以增强脑血管的自身调节功能。吸入性麻醉对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有负性影响。见表1、2。

3 讨论

3.1 神经外科麻醉的用药

神经外科手术麻醉时,选用药物要谨慎。首先要保证不增加脑负担,对脑供血量无影响,更不能对神经系统产生毒害作用,不干扰血脑屏障的正常作用。当然要见效快,镇痛作用要明显[5]。另外,手术结束,药物作用消失后,患者能恢复正常精神状态。

3.2 临床常用神经外科手术物

神经外科发展迅速,药物也是逐步增多。现在临床上常用药物主要包括静脉、吸入、麻醉性镇痛药、局部和肌肉松弛药[6]。静脉有保护脑组织的作用,可以促进脑血管收缩,对脑部供血量影响几乎没有,而且可以保证脑部供氧,对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有增强的效果,在临床上常用异丙酚。吸入促进脑血管扩张,对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有减弱的作用,常用吸入麻醉要有七氟醚等。而芬太尼、瑞芬太尼作为一种麻醉性镇痛药,对脑组织血流量有影响,与其他合用时,也会影响脑组织代谢,同时,其对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基本上没有影响[7]。肌肉松弛药无法通过血脑屏障,但是在神经外科手术时会对脑血管功能造成影响。

3.3 脑充血反应率与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

通常情况下,颈总动脉受到按压时,会使被按压侧脑阻力血管扩张。停止按压时,会使阻力减小,引发充血反应。因此脑充血反应率的高低是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是否正常的参考指标[7]。

3.4 不同麻醉方法对患者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的影响

能够增加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的麻醉方法是同时使用芬太尼和异丙酚两种药物,对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带来负性影响的是七氟醚与芬太尼合用的麻醉方法。如果同时给患者使用这三种药物,患者脑血管的自身调节功能没有变化。而脑血管的自身调节功能对维持脑组织的正常功能和避免脑损伤,维持脑组织正常代谢有积极作用。一旦脑血管的这种功能受损,极有可能危害整个脑神经系统,将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在进行神经外科手术时,医务人员一定要对患者病情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合理选择麻醉方法[8]。通过实验可知,静脉和麻醉性镇痛药合用治疗效果更好,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通过对比研究可知,静脉和麻醉性镇痛药同时使用时,脑血管的自身调节功能提高;吸入和麻醉性镇痛药同时使用时,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降低;若这三种药同时使用,该功能无变化。因此,神经外科手术时可合用静脉和麻醉性镇痛药。

[参考文献]

[1] 孟春,张彦. 不同麻醉方法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影响的比较[J]. 中国麻醉学杂志,2011,31(2):144-146.

[2] 欧阳文博,吴政元. 神经外科物的进展[J]. 医学信息,2009,22(6):1077-1079.

[3] 宫运凤. 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J]. 中国伤残医学,2006,14(2):44-45.

[4] 田复波,黄绍强,梁伟民. 七氟醚或异丙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脑血流量和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的影响[J]. 复旦学报(医学版),2009,36(6):715-718.

[5] 曾志民. 不同麻醉方法对外科患者的临床比较研究[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5):51-52.

[6] 黄绍农,刘友坦,张云. 丙泊酚对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分压的影响[J]. 广东医学,2007,10:61.

[7] 施宏,张军,梁伟民. 不同镇静深度对大脑皮质功能区肿瘤切除术患者术中唤醒试验的影响[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8,28(8):759-60.

[8] 彭丽云,陈玲坤. 老年患者脑肿瘤手术麻醉方法的选择[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67,69.

血管外科手术篇5

据记者了解,“华北地区血管外科专题研讨会”的宗旨,是“为了建立华北地区血管疾病防治体系,规范血管疾病诊疗措施,降低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提高和推动华北地区血管外科事业的发展。”因此,在这届会议闭幕后,本刊记者就上述问题,独家专访了大会主席郝斌教授。

华北是血管疾病的高发区

采访一开始,郝斌教授就开门见山地说:“今年召开的会议,已经是第二届了。去年举行的第一届会议是由陈剑秋教授出任大会主席、由天津市医学会主办的。在首届会议上,我们组织山西省的二十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收获良多,获益匪浅。第二届华北地区专题研讨会在山西省举办,既展示了山西的学科力量,也拉近了我们山西与全国领先血管外科团队的距离。这是山西省血管外科诊疗水平迈上新的台阶的重要契机……”

郝斌教授继续回顾说:“在今年的9月份,山西省卫生厅副厅长王峻、山西大医院副院长赵浩亮、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教授吴庆华、山西省血管外科奠基人刘增庆等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大会。‘第二届华北地区血管外科专题研讨会’注重普及血管疾病知识,在增强相关学科医护人员对血管疾病的认知程度、促进血管外科医师交流的基础上,同样坚守了‘建立华北地区血管疾病防治体系,规范血管疾病诊疗措施,降低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的会议宗旨。”

据记者了解,在第二届大会上,郝斌教授指出:“华北地区是血管疾病的高发区域,山西省每年发病人数超过300万。尽管山西省从事血管外科专业的医务工作者的队伍在不断地壮大,但是,省内的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与国内领先的血管外科团队仍存在一定差距。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血管疾病诊疗的进一步规范等等,离不开医务工作者的不断开拓创新与不懈努力,更离不开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

谈及第二届华北地区血管外科专题研讨会的详细情况,郝斌教授回顾说:“现在血管外科会议很多,如何将会议办的有特色,也是会务组很纠结的问题。本次会议针对山西省血管外科具体现状,紧跟学术前沿,重视普及与培训,共设立了名家论坛、区域论坛、护理论坛及社区论坛四大论坛、八个专场;还针对血管外科常见疾病的识别、常见症状的分析、紧急处理的要点、常见手术的操作、日常护理等方面与相关学科医护人员、基层医生、社区医生进行互动与交流。会上,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景在平教授、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张小明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刘昌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符伟国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及山西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管强、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董红霖、山西大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曹文东、杨涛等省内血管外科专家针对血管外科领域的前沿及热点问题、血管疾病的预防策略、诊疗规范、院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讲座和交流。此外,专家们还针对血管外科常见疾病的识别、常见症状的分析、紧急处理的要点、常见手术的操作、日常护理等方面与相关学科医护人员、基层医生、社区医生现场进行了互动与交流,会场气氛浓厚,反响热烈。”

山西血管外科团队正逐渐壮大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郝斌教授担任着山西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长。因此,在采访中,他还谈到了山西血管外科治疗工作所取得的进展以及对于山西地区未来血管外科工作的规划。

展开这一话题时,郝斌教授首先介绍说,血管疾病(除心血管及脑血管外)包括动脉疾病、静脉疾病、血栓性疾病。山西省是血管疾病高发地区,每年发病人数超过300万,该类疾病涉及全身各个脏器,病情复杂,具有发病隐匿、高龄、高危、高死亡率的特点,与相关学科疾病症状相似。

针对这类疾病的地域发病情况,郝斌教授坦陈:“山西省血管外科在国内起步较早,上世纪80年代,山西省人民医院刘增庆教授便开始从事血管疾病的诊疗工作,为我省血管疾病知识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世纪之交,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相继正式开设独立的血管外科。2011年山西大医院成立后,血管外科也是首批开诊科室之一。近年来,随着腔内技术在血管外科领域的应用,山西省血管外科团队也逐渐壮大起来,能够独立开展血管外科诊疗工作的科室越来越多,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谈到这里,郝斌教授话锋一转说:“但是,我们山西省血管外科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许多问题。比如血管外科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区域发展不平衡;而且大多数血管外科医生由普外科医生转型而来,缺少对血管外科疾病的系统化认识和把握。尤其是基层医生,受医院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接触血管外科疾病的机会较少,即使遇到也浑然不知或无从下手,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延误治疗。另外,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和社会的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血管疾病的危害性,不少医院还没有成立专业学科,这些都制约了我省血管外科的进一步发展。为此,进一步开展对血管外科从业医生的专业系统化、规范化培训;建立实施血管疾病筛查防治体系及诊疗网络、重视社区基层医生的血管疾病知识的普及,全面提高山西省血管外科诊疗水平将是学组今后几年的努力方向……”

如今,山西省的血管外科水平可以说居全国前列,但郝斌教授仍不满足,除了临床上的工作外,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血管外科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中。他认为:“血管外科可以说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牵扯大量的内容,同时血管外科疾病近年来的发病情况越来越多,但大家普遍认识不足,我的目标就是让山西的医务界和老百姓加深对血管疾病的认识,更好地造福百姓。”

数个“第一”撑起的

“山西现代血管外科开创者”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作为山西省血管外科学术带头人,郝斌教授开创了数个“山西第一”,比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胸腹主动脉瘤手术、肿瘤侵犯血管术、大的血管损伤术等等。

谈及这些话题,郝斌教授回顾说,1986年他从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山医大二院,成了一名外科医生。1995年,他参加了“全国首届血管外科疾病论坛”。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参加这次会议后所做出的的一个决定,使他后来成为了山西省现代血管外科的开创者。郝斌教授说,当时的血管外科只能算是大外科的一个分支,不论是人员还是设备,规模都非常小,并且基本没有专人对其进行研究。正是通过这次会议,郝斌加深了对血管外科专业的印象,同时也看到了它的发展前景。

1998年,山医大二院引进了省内第一台血管造影仪器,郝斌很有幸成为了省内使用这一仪器的“第一人”,通过血管造影技术的不断运用,他对血管外科疾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5年的时间内,就开展了30多项原来省内从来没有进行过的手术。此后,郝斌教授通过对国内外血管外科新理论、新技术的研究和总结,将微创理念应用到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对血管疾病的治疗进行了大量革新,走出了一条以微创血管腔内治疗与传统手术相结合为特色的学科路线。在郝斌教授的带领下,省内的血管外科实现了10年间的3个小飞跃,始终跟随着国内最新的潮流。

郝斌教授回顾说,2004年医院组织成立血管外科,本着着眼于先进性、立足于实用性的创新宗旨,他们将微创理念应用到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去,对血管疾病的治疗进行了大量革新,他率领全科走出了一条以微创血管腔内治疗与传统手术相结合为特色的学科路线。

郝斌教授继续介绍说,血管外科是山西大医院首批开诊科室之一,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拥有专业床位50张,配备DSA机、血管分析工作站、下肢静脉激光治疗仪、下肢静脉刨刀系统、多普勒彩超等先进的诊疗设备;拥有能够胜任医疗、护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各型人才,具备诊治周围血管疾病领域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急、危、重症的实力。目前科室设4个亚专业:动脉扩张性疾病组、动脉闭塞性疾病组、静脉返流性疾病组、血栓栓塞性疾病组。经过多年的努力,该科走出了一条复合微创治疗血管疾病的学科发展之路。目前开展有复杂胸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支架植入术,布加综合征的根治术及腔内治疗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旁路术、内膜剥脱术、取栓术及腔内成形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综合治疗,糖尿病足腔内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传统大隐静脉剥脱+曲张浅静脉钩剥术、泡沫硬化剂注射术、激光消融术及刨刀旋切术;下肢深静脉血栓规范抗凝治疗、导管溶栓术、取栓术及射频消融术、大面积肺栓塞导管溶栓术、血栓后综合征的腔内治疗、门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血管瘤的切除术及硬化剂注射术,肿瘤侵犯大血管及各种血管损伤的处理等科目。

同时,在从事血管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16年中,郝斌教授逐步树立了血管疾病综合治疗的理论体系,建立了一支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专业团队。他突破常规学科人才结构单一的构建模式,将各型人才引进血管介入外科团队,使人才结构日趋完善。为使科室快速发展,做到专人有专长,他们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动脉疾病、静脉疾病、血栓栓塞性疾病三个亚专业的划分;作为山西省血管外科的领军人物,建立并在全省推广血管疾病的诊疗规范,为山西省血管外科诊治水平的整体提高做出了贡献。

发现隐匿疾病,

免费筛查腹主动脉瘤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郝斌教授此前曾从事过9年时间的医院管理工作。在那9年间,他曾在山西全省率先建立并完善了院、科两级质控管理网络及多因素质控考核体系;建立了运行病历及出院病历的评审标准;负责医院抗生素专项治理的管理工作,业绩居全国前列,受到原卫生部检查专家组的良好赞誉;组织并参与包括“汶川地震”、“3.28矿难”等重大应急事件的救治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他还曾负责医患纠纷的协调及处理,站在公正公平的立场上,既维护医院的利益,又保护患者的权益,为医患和谐付出了诸多心血和汗水,为医院的医疗安全保驾护航。

而在此前不久,山西大医院继北京、上海之后,还随之开展了腹主动脉瘤免费筛查活动。对此话题,郝斌教授坦率地说:“在山西省, 腹主动脉动脉瘤的发病率并不低,但由于这种疾病发病隐匿,早期往往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而广大患者对这种疾病的警惕性不高,导致很多患者因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治,死于瘤体破裂。通过2012年的腹主动脉瘤免费筛查活动,我们增强了老年患者对这种疾病的认知程度,扩大了医院及科室的影响力,随后的门诊及住院腹主动脉瘤患者较以往明显增多。”

郝斌教授进一步介绍说,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方式,其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基本与开放手术相同,其特点是创伤小,避免了传统手术所带来的巨大创伤和痛苦,降低了病人心、肺等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尤其对于一些有严重合并症、预期不能耐受传统开腹手术或手术后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高危病例提供了治疗的机会。随着“开窗技术”、“烟囱技术”等的成熟和带分支支架及多层支架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原本需要行开腹手术治疗的复杂腹主动脉瘤倾向于腔内治疗。另外,对于某些累及内脏动脉而不适合行腔内治疗,且合并其他严重疾病不能行开放手术治疗的患者,为了减少手术创伤,为微创腔内修复手术创造条件,可应用联合开放手术和腔内修复术的杂交技术来治疗。

采访即将结束时,郝斌教授强调说:“血管外科是一门新兴学科,还很年轻,出现一些问题也很正常。任何新事物在成立之初都是不完善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事物发展共有的‘三部曲’。任何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血管外科也是如此。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建立华北地区血管疾病防治体系,规范血管疾病诊疗措施,降低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提高和推动华北地区血管外科事业的发展’的会议宗旨,一定能够成为现实!”

专家简介

血管外科手术篇6

【关键词】 局部晚期恶性肿瘤;应急;心血管技术;手术配合

胸腹部晚期恶性肿瘤常常侵犯心脏或大血管,要想根治性切除肿瘤,有时需应急借助心血管外科技术。心血管外科技术包括体外循环、血液临时转流或阻断下血管成形和人造血管置换等[1]。我院自2002年5月至2009年5月,共应用心血管技术切除侵及心脏或大血管的恶性肿瘤38例。普通外科和心血管外科技术的结合使肿瘤切除率和手术安全性大大提高。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跨学科知识、娴淑地手术配合技巧及敏锐的应变能力,现将我院应用心血管外科技术的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恶性肿瘤患者38例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19~68岁;其中肺癌20例,肾癌5例,肝癌6例,纵隔肿瘤5例,食管癌2例。在肿瘤切除术中应急应用体外循环的20例,血液临时转流8例,局部阻断下血管成形和人造血管置换的10例。对肺癌侵及一侧肺动脉总干,行肺动脉成形加肺叶切除。对肝癌或肾癌伴下腔静脉和右心房瘤栓的患者,在行下腔静脉血液转流或体外循环下切除肿瘤及瘤栓。在肿瘤侵及上腔静脉时,先放置上腔静脉血液转流装置,再切除肿瘤及部分受侵血管后,行上腔静脉成形和人造血管置换。对术中出现心脏或大血管损伤的,分别采用在体外循环下或直接侧壁钳家夹下缝合血管。

2 心血管外科技术的应用与配合

2.1 应急建立体外循环的手术配合 在食管癌、肺癌侵犯大血管手术中意外损伤血管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在有效的压迫止血的基础上可直接缝闭血管破口,但如果造成破口的进一步扩大或肿瘤侵犯心包及肺静脉而导致无法在心包内处理血管时,只有通过应用体外循环转流才能达到有效止血。右肺晚期恶性肿瘤,与右心房严重粘连,手术分离中右心房和下腔静脉破裂,经几次缝补未能成功后,迅速建立体外循环,直视下缝合破裂心房壁及腔静脉成功。遇有上述情况时,应尽快建立体外循环,缩短准备时间是关键。

2.1.1 联系相关科室:巡回护士立即与输血科联系合血、输血。与心外科、灌注师联系迅速到手术间。

2.1.2 准备建立体外循环的所有物品:迅速增加心外器械,如管道钳、主动脉阻断钳、侧壁钳、肾蒂钳、动静脉插管、2?0涤纶编织线、prolene 线。肝素、鱼精蛋白,乳酸林格液及代血浆。

2.1.3 降温保护脑组织:体外循环开始后给患者头部置冰帽,加强体外循环中脑组织的保护,我们采用患者头低位、低温,以减少脑代谢。

2.1.4 准备抢救用品:准备无创伤器械、加压输血器、抢救药品如多巴胺、盐酸肾上腺素、硝酸甘油、利多卡因、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等。 协助麻醉师做颈内静脉和桡动脉穿刺。因此,对配合此类手术的手术室护士的要求格外严格,除了具备良好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外,还必须做到冷静果断,忙而不乱,与手术者密切配合,这就需要针对急诊体外循环的特点对体外循环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以争取时间和有力保障为出发点,制定简明扼要的“abc”应急方案,力求有备无患[2]。

2.2 血液临时转流的配合 在某些胸部肿瘤的手术,可以不必使心肺供血完全停止,只要使手术部位的血流暂时阻断,一部分血液被引流出来,其余的血液仍沿着正常的途径循环,便可实施外科手术操作。

2.2.1 上腔静脉置换手术的配合:肺癌手术中探察发现,上腔静脉受侵,要想根治性切除,需要连同上腔静脉一并切除同时做上腔静脉置换术。此时护士要紧跟术者思路,递4?0 prolene线在上腔缝合包,递14号红尿管做控制带,递3?0涤纶线在心房缝合包,递14号红尿管做控制带,递尖刀戳口插两根腔静脉管,中间用3/8接头连接,使血液临时转流。上腔远心端套线绳和18号橡胶尿管阻断,近心房端同样再套线绳和18号橡胶尿管阻断或将型号合适的无损伤血管阻断钳递术者,分别阻断上腔静脉的远心及近心端。

2.2.2 防止血栓形成和肿瘤种植:将准备好的0.1%肝素氯化钠溶液10 ml 注入远心端,防止血栓形成。切除肿瘤及病变血管,肿瘤完全切除后更换手套,注意分开肿瘤污染器械与无菌器械,以免造成人为种植转移。用0.1%肝素氯化钠溶液冲洗上腔静脉断端。将准备好的14~20 mm的人工血管和4?0 prolence缝线递予术者,将人工血管与上腔静脉断端行连续外翻缝合,先吻合远心端,再吻合近心端。吻合完成后,注入肝素氯化钠溶液20~50 ml,使其完全充盈,排出管腔内积气,检查吻合口的严密性。开放上腔静脉时先松开远心端,确认管腔内无气体残留后,再开放近心端,结束阻断。

2.2.3 对手术室护士的要求:在血管阻断期间,器械护士更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密切注意手术进程,充分备好用物,随机应变,做到稳、准、快传递器械,以减少上腔静脉阻断时间。检查无渗血,吻合口喷涂准备好的医用蛋白胶,以预防出血[3]。术中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手术进程,随时做好改行体外循环的应急准备。非体外循环上腔静脉置换与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相比可简化手术操作步骤,有利于术后恢复,减轻手术费用。但手术难度大,手术操作技术精度高,要求手术室护士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手术配合技能。

2.3 局部阻断下血管成形的配合 局部晚期肿瘤因侵犯心脏大血管,既往为手术禁忌证,随着外科医疗技术的发展,采用局部阻断下血管成形,治疗效果满意。

2.4 非体外循环的手术配合 左上肺癌侵犯左房施行非体外循环下扩大左心房切除术时,一般在距肿瘤边缘3 cm处置心耳钳2把,钳夹左心房,然后在距心耳钳远心端1 cm 处离断左心房壁,用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左心房腔和切缘,用3?0带针线连续交叉缝合左心房切缘两遍,松开心耳钳,用纱布压迫心房壁使缝线针孔渗血自止,根据病情再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并清扫纵隔淋巴结。 如果肺癌侵犯左心房伴有左心房腔内癌栓形成,则需借助体外循环施术[4],手术配合同上。

3 讨论

随着外科治疗范围的不断扩大,需急诊体外循环的手术日趋增多其特征为“急”和采用“各种措施”。此类病例若不及时处理则多迅速死亡。因此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快速建立体外循环。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采取股?股转流、左心转流、右心引流股动脉灌注或常规心肺转流式[4]。首先要有常备不懈的抢救队伍:有外科医生、灌注师、麻醉医生,技术熟练,配合默契,工作效率高。其次,物质条件:有急诊体外循环专用设备,敷料包、管道、动脉过滤器等。争取时间尽快安装机器,循环排气,快速建立体外循环,改善血流动力学,供给组织的灌注,纠正酸中毒,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急诊体外循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抢救措施,成功的关键是多科室协作和及时有效的救治。不管血液临时转流,还是局部阻断下血管成形和人造血管置换均需要做好体外循环的准备。对于术中意外大出血急救时保持机体功能平稳,应急体外循环确属一种卓有成效、可行性强而很有发展前景的重要抢救措施。

局部晚期肺癌做肺切除时,肺泡?毛细血管床明显减少,应严格掌握流量、速度,防止前负荷过大,导致肺水肿,应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应用心血管技术的局部晚期肿瘤切除术由于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易导致感染,术中需严格无菌操作,暂不用器械加盖治疗巾,术前及术中及时应用抗生素。因手术多数为恶性肿瘤,故术中器械护士应严格遵循无瘤原则[5]。 减少脑组织耗氧量,用冰帽及冰袋置于患者头部及颈动脉搏动处,以降低脑组织代谢,减少耗氧量,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降温过程中随时观察耳廓、颈部及面部有无青紫、水肿等冻伤迹象。为防止冻伤发生,可用毛巾制成冰袋套和冰帽包裹冰袋,以免直接接触皮肤[3]。 对于中心型肺癌侵犯心脏及大血管的术前诊断相当困难,大多数病例无肺部症状。经ct、胸片mri 等检查也很难准确估计病变的范围及侵犯血管的程度,多半是在手术探查中才能较完整的确定病变的范围从而决定手术方式[6],所以手术护士要紧跟术者思路,随机应变,迅速准备台上所需物品,比如可用纱布撕一1 cm宽小条作阻断带,5号头皮针管套在蚊式嵌上夹 prolene 线,电刀套5号头皮针管防止深部烧伤,腔静脉管套橡皮管做插入深浅的标记。进行血管吻合时,选择制造精细、易操作的器械,吻合时不断用肝素盐水注射器冲洗(50 ml连接24 # 套管针的软管),以防血栓形成。术者打结时应用盐水淋湿其手套,避免缝线粘滞手套,以利其打结。

【参考文献】

1 张泽蜂,徐振海,姚计芳,等.心血管外科技术在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山东医药,2005,45:32.

2 李忠东,景华,李德闽,等.急诊体外循环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3,7:527?528.

3 李成太,陈荣珠,张红,等.非体外循环上腔静脉置换术的手术配合.护理学杂志,2007,22:40?42.

4 马海涛,秦涌,何靖康,等.肺癌手术中心包内肺血管及心房部分切除的疗效观察.中国肿瘤临床,2004,31:1337?1339.

5 程邦昌,高尚志,林道明,等.2 100 例心胸手术应用体外循环的经验.湖北医科大学学报,1997,18:144?147.

血管外科手术篇7

单飞 主治医生,擅长心脏房、室缺,室缺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室缺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或右室双腔心,法乐氏三联症,部分及完全房室管缺损,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法乐氏四联症及右室双出口,二尖瓣、主动脉瓣等单瓣膜、联合瓣膜置换,以及冠状动脉架桥、架桥+换瓣以及动脉瘤等手术。熟悉完全大动脉转位、肺动脉闭锁、单心室等各种复杂先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参与心脏移植、心脏辅助装置等心衰外科治疗的手术及术后监护。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莫纳什医疗中心心胸外科接受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等成人心脏外科培训,并参加了超过80例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特别擅长双侧乳内动脉加一侧桡动脉的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架桥手术以及大血管手术,参加过上千例的冠状动脉架桥手术,独立完成超过500例停跳或不停跳冠状动脉架桥手术,包括常规切口手术和经胸骨下段或左前外侧小切口微创手术。接受手术的患者最大年龄86岁,平均72.3岁;最多搭桥6根,平均3.6根;左室射血分数最低21%。2007新疆首例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术(双侧乳内动脉+一侧桡动脉,架桥4根);2008全军首例体外膜肺氧合(ECMO)安装和管理;2009天津市首例冠状动脉杂交(Hybrid)手术;2011独立完成总参谋部首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及全动脉化冠脉搭桥术;独立安装和管理数十例体外膜肺氧合(ECMO)。曾多次接待来访外宾,并担任学术讲座翻译。2004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省部级重点课题一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著10余篇。

心血管病的三种治疗方法

总体来说,大多数心血管疾病都有药物、介入和外科手术三种治疗手段。不能简单地说哪种治疗方法最好,而是看所患疾病适合哪种治疗。例如,冠心病早期改变生活饮食习惯,服用扩冠、抗凝、稳定斑块等药物即可。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5%以上就需要干预治疗了,但到底是介入治疗支架置入好,还是外科手术冠脉搭桥术好,目前业界已有明确指南。简单来说,局部的单纯、钙化不严重的病变甚至某些三支病变,倾向介入治疗;而左主干外加三支血管复杂病变,则外科冠脉搭桥远期疗效更好。

第309医院治疗心血管病的领先技术是什么?

目前,第309医院在治疗心血管病症方面,可完成房、室缺,室缺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室缺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或右室双腔心,法乐氏三联症,部分及完全房室管缺损,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法乐氏四联症及右室双出口,二尖瓣、主动脉瓣等单瓣膜、联合瓣膜置换, 以及冠状动脉架桥及主动脉等手术;熟悉完全大动脉转位、肺动脉闭锁、单心室等各种复杂先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心脏移植,心室辅助装置等心衰外科治疗的手术及术后监护。有达芬奇(Da Vinci)机器人心脏手术的经验。

第309医院擅长停跳和不停跳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架桥手术,包括常规切口手术和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手术。擅长复杂、重症、高龄患者的冠脉搭桥术,接受手术的患者最大年龄86岁,平均72.3岁;远端吻合最多6个,平均3.6个。

治疗心血管病的典型案例

心血管病症复杂多变,致残、致死率在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上居高不下,其病情发展也时常出现不稳定因素,为此,让很多患者饱受痛苦。下面是单飞医生为我们介绍的治疗心血管病的典型案例。

单飞医生说,治疗心血管病症有多种形式,在他所接触的心血管治疗形式上,新疆首例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术(双侧乳内动脉+一侧桡动脉,架桥4根),河北省首例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术,给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所谓全动脉化冠脉旁路术,就是搭桥所用材料全部使用患者自身的动脉,此种术式循证医学已经证明具有良好的远期效果,得到业界广泛认可。但由于种种原因,即使在很多国际著名心脏中心,全动脉化冠脉旁路术所占比例也不超过15%。

血管外科手术篇8

一次性出血通常在半小时内停止,致命性出血可直接导致死亡。近年来CT动态观察发现:83%的脑出血在发病6h内仍有血肿增大,17%在6~24h内血肿增大,个别病人2天后仍有增大者。另指出: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后继续出血的发生率为52%,24h内61.54%。并发现继续出血与血压、年龄无关,而血肿不规则或出血量多易发生继续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预后不良,以往多采用内科治疗,一般病死率为50%~60%。近年来由于CT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已使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变得迅速、准确,随着显微外科、立体定向等技术的发展,手术精确性提高,对脑组织的创伤已大大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不断拓宽,目前该病趋向于手术治疗。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手术死亡率为3%~51%,外科治疗死亡率悬殊与病例选择等诸多因素有关。目前对于手术治疗及其指征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

一、手术适应证

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性,防止和减轻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打破威胁生命的恶性循环。由于各地对手术指征选择的不同,因此所获治疗效果不相同,目前尚无法比较。根据我们的经验,综合以下几点考虑:(1)意识状态:据回顾性分析表明:无意识障碍者,无需手术;有明显意识障碍但脑疝不明显者,外科治疗优于内科;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生命体征趋于衰竭者,用外科治疗暂不理想。根据出血后意识状态,临床分为五级,以便记录比较。五级为:1级:清醒或嗜睡,伴有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2级:嗜睡或朦胧,伴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3级:浅昏迷,伴偏瘫,瞳孔等大;4级:昏迷伴偏瘫,瞳孔等大或不等大;5级: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或四肢软瘫,瞳孔单侧或双侧散大。综上所述,不论年龄大小及血肿部位的1级病人,可以进行非手术治疗;5级病人只能进行非手术治疗;2、3级患者中大多数适宜手术;3、4级病人是外科治疗的绝对适应证。但是应综合其他因素考虑,如2级患者出血少,可以先采取内科治疗。(2)部位:浅部出血应考虑手术,如皮质下、小脑出血。脑干出血急性期不考虑手术。(3)出血量:皮质下、壳核出血>25ml,丘脑出血>10ml,小脑出血>10ml,即考虑手术。(4)病情的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速,短时内即进入深昏迷,提示出血量大,部位深,预后差,不适宜手术。(5)其他:如发病后血压过高(≥26.6/16kPa)、眼底出血、有严重心、肺、肾疾病患者,术后恢复困难,效果差。此外对于非优势半球出血可适当放宽手术指征;应用甘露醇或甘油果糖注射后症状明显改善应作为手术适应证的依据。另外,手术前应与家属沟通,了解手术效果,征得家属同意。

二、手术时机

按发病后7h内为超早期,8~72h为早期,3天以上为延期。过去对手术时机的选择争论较大,近年来手术时机的选择多数手术者趋向于早期或超早期(出血后7h内),许多研究证明高血压脑出血常在发病后20~30min形成血肿,6h后血肿周围发生水肿并逐渐加剧,血肿压迫时间越长,周围脑组织不可逆损害越重,病死、病残率越高。Kaneko(1977,1981)等报道的两组(38例、100例)超早期(7h内)手术结果,最有说服力,不论从死亡率(7%~7.8%)及预后恢复方面(63%生活自理,26%部分自理)均大大优于以往报道。由此可见对于适宜手术的病例,应该于早期或超早期手术。超早期手术是要抢在血肿周围开始出现脑水肿、脑组织坏死之前手术减压以阻断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改变所致恶性循环,提高治愈率及生活质量。超早期手术并不会增加死亡率。对于病情稳定且发展缓慢的病例可择期手术。

三、手术方法

3.1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多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根据头颅CT扫描定位血肿,选择血肿距离头皮最近、血肿最大、无大血管经过的亚区进行标记,测量血肿中心距离头皮的距离,确定穿刺方向,然后局部麻醉,颅骨钻孔,电凝切开硬脑膜,用带针芯的14号硅胶引流管缓慢向预定靶点进针,进入血肿时多有突破感,达到预定深度后拔出针芯,可见部分血肿流出,妥善固定引流管,小心抽吸大部分血肿。残余血肿分次注入尿激酶后逐步清除,每日1次,每次10000u,夹管1h后放开引流管引流,动态复查头颅CT,直至血肿<5ml后拔管。

3.2小骨窗显微手术血肿清除术:根据头颅CT定位,避开Wernicke区等重要的功能区,选取血肿最大、最表浅处做长约3~4cm直切口,乳突撑开器撑开头皮,用铣刀做直径2.5cm左右的小骨窗,瓣状切开硬脑膜后翻开、固定。选择相对无血管区非功能区,用脑针小心穿刺确认血肿位置及深度后,在手术显微镜下电凝切开2cm左右皮层,自动拉钩牵开皮质,不断调整显微镜视角和患者的头位(通过调整手术床),尽量清除血肿并适度止血。此时脑压多较低,血肿腔一般不放置引流管,尽量缝合硬脑膜,小骨瓣复位固定,缝合颞肌及其筋膜、头皮各层。

3.3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1)基底节区脑出血:多选用扩大翼点入路,翻开肌骨瓣、切开硬脑膜后,适度分开外侧裂显露岛叶,避开重要血管后切开岛叶皮质2cm,显露血肿;如颅内压力较高,则沿颞中回或颞上回切开脑皮质2~3cm,显露血肿,直视下清除血块并进行适当止血处理。

血肿清除后脑组织多明显塌陷,血肿腔一般不放置引流管,缝合硬脑膜,硬膜外放置负压引流管一根,肌骨瓣复位固定,分层缝合头皮。(2)皮质下出血:根据血肿所在部位开颅清除血肿。

(3)如果血肿破入侧脑室,争取手术中肉眼彻底清除血肿,并进行反复冲洗,直至冲洗液清亮为止。(4)如血肿清除后脑组织塌陷不明显,则去骨瓣,减张缝合硬脑膜关颅。

四、术后处理

与神经外科重症处理相同:(1)监测生命体征。(2)控制血压,血压过低超过脑血管自动调节的下限时,脑血流量将随脑灌注压下降呈线形减少,将导致脑缺血梗死。防止过高造成再出血。(3)控制颅内压增高,减少高颅压造成的继发性损害。(4)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加强护理等。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当病人度过急性期后,可适当给予高压氧、针灸治疗,逐步进行语言、肢体功能的康复性治疗。

五、影响手术结果的因素

5.1意识状态:术前意识障碍的程度、GCS计分的高低对手术效果影响很大。GCS是临床上手术指征、估计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Lessenhop根据神志和病情轻重将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分为三型:Ⅰ型:病人神志清楚或嗜睡,内外科治疗均无死亡;Ⅱ型:病人嗜睡或木僵,手术死亡率为8%,内科治疗死亡率为12%;Ⅲ型:病人昏迷,手术死亡率为77%,内科治疗死亡率为100%。另据报道:不论幕上出血还是幕下出血GCS≤7分者死亡率比7分以者明显增高,提示意识障碍的程度和病情的轻重与预后密切相关,故对发病后即出现意识障碍或其进行性加重者要尽早手术治疗,方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5.2血肿类型及血肿量:高血压脑出血的分型繁多。马景监根据出血部位把幕上出血分为浅表型(外囊、壳核及皮层下)、深部型(内囊、基底节区)、脑室型;幕下出血分为外侧型(小脑半球)、中间型(蚓部和脑干)、混合型(蚓部加小脑半球)。据统计幕上深部型死亡率为16.7%,而浅表型死亡率较低,幕下中间型和混合型病死率分别为11.6%和16.7%,外侧型病死率低。血肿破入脑室可明显增加病死率,影响病人的预后。王永和等报告,血肿破入双侧脑室加Ⅲ、Ⅳ脑室8例,死亡5例,占62.5%。胡家正等报告脑室引流及尿激酶冲洗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32例,死亡13例,占40.63%。

血肿量是直接关系到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血肿量愈大,对脑组织损伤愈大,手术效果也愈差。重要部位如桥脑、丘脑、内囊等处的血肿,即使很小其手术效果也不佳,而大脑半球白质内的血肿即使很大,术后也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5.3手术时机:脑出血致死病例多在早期,而早期手术势必带来很多不理想的结局。但是早期需手术者多说明出血猛、出血量大,急需清除血肿减压,如不处理生存机会很少。从挽救生命出发,外科手术优于内科治疗。根据脑出血后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近年来超早期手术已被广大医生接受且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5.4其他因素:①发病年龄与血压:Mckissock总结一组病例结果为有高血压者手术死亡率58%。血压正常者死亡率为35%。车万民报告年龄在70岁,血压在24/12.7kPa以上的病例术后死亡占80%。②消化道出血:是下丘脑、脑干与边缘系统严重受损的表现。有人统计1003例脑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191例(19%),死亡168例,占80%。③继续出血:Joseph(1990)报告继续出血率占研究病人的75%。诸晓凡等报告对50例脑出血尸解病例研究,结果证实在脑出血死亡病例中,继续出血约占52%,因此认为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因素。④全身综合情况:高血压合并有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手术效果不佳,合并糖尿病者手术危险性更大,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eOrganFailure,MOF)严重影响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病死率极高。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已成为了一种趋势。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预后与出血类型、出血量、有无穿破脑室和继续出血、发病年龄、意识状态、血压水平、有无重要器官疾患,有无并发症等因素有关。只要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防治各种并发症,就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从而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薛庆澄,主编.神经外科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45

[2]阎洪法,龚惠云,左鸿,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内外科治疗效果对比研究.脑与神经疾杂志,1996;4(3):153

[3]胡家正,陈立强,席考庄,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4;21(6):307

[4]隋帮森,主编.脑血管疾(MR.CT.DSA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22

[5]马景监,杨树源,鲁玉华.高血压脑出血的分型与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11(1):35

[6]胡家正,陈立强,席考庄,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4;21(6):307

[7]朱毅,李原泽,韩世福,等.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实验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12(4):216

[8]王永和,吴玲,张文阁,等.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29例临床分析.淮坊医学院学报,1996;18(1):53

[9]胡家正,黄思庆,陈鲁芹,等.脑室引流及尿激酶冲洗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1997;2(1):56

[10]车万民,顾洪库,罗睿,等.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死亡因素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12(4):252

[11]隋帮森,主编.脑血管疾(MR.CT.DSA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22

[12]JosephPThomasG,ThomasT,etal.ultra-earlyevalutionofintracerebralhemorrhage.JNeurology,1990;72:195

上一篇:人力资源资源管理范文 下一篇: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