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范文

时间:2023-11-18 21:24:48

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

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篇1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耕地保护;粮食安全

众所周知,耕地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又是粮食安全的基础,是人类衣食之源、立命之本。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均耕地资源占有量少,面对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决定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目前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占补平衡,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

基本农田是国家从战略角度出发,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后达到标准的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警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

1 加强组织领导 严格责任落实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必须纳入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推进。当前,各级政府要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在项目立项、设计和预算、实施验收和资金管理各个环节,都要完善管理制度,严格落实责任,切实加强监管,确保工程质量优良、资金运行安全、干部不出问题。国土、财政、农业、交通、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2 坚持基本国策 科学规划引导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因素多、建设范围广、社会影响大、建设任务重,必须多管齐下,方可取得实效。笔者认为,在具体实施中要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

3 把握目标任务 确定内容标准

3.1 总体目标 提高基层设施配套程度,改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生态景观,提高粮食生产安全,落实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任务,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持续利用。

3.2 具体目标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增加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加强监测监管,确保好地用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

3.3 建设内容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以及其他工程,实现每个耕作层、田块直接临渠(管)、临沟、临路、保证每个耕作区与农村居民点相连。

3.4 建设标准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规定了各种工程的具体建设标准,如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不高于8%;基础设施使用年限不应低于15年;水浇地畦田内田面高度差应小于±5cm;加强耕作层的保护,耕作层厚度应达到25cm以上;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50cm以上;耕地坡度为5°—25°的坡耕地宜修建梯田,梯田化率不应低于50%;农田防洪标准应采用以乡村为主的防护区防洪标准,重现期应为10年—20年一遇等。要按照“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通过土地整治,建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相适应的优质基本农田,为粮食生产提供必不可少的保障。

4 严格建设程序 保障资金投入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建设计划、基础调查、编制实施方案、项目实施、基本农田划定、后期管护,其中,项目实施包括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完成后,应按照“谁受益,谁管护”原则,签订后期管护合同,确保长期有效稳定利用。

在保持现有资金渠道和用途不变的前提下,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为主体,引导和聚合相关涉农资金,共同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发挥综合效益。

5 坚持公平公开 维护群众利益

在项目立项、设计方案之前,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满足群众最实际的需要;项目实施中,按规定能够交由当地群众承担的工程都应优先安排给当地群众,使他们获得直接利益,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群众全程参与。坚持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落实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发挥项目建设长期效益。

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篇2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灌溉排水;塔营子镇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33-1

1 项目区概况及土地限制因素分析

阜蒙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行政隶属阜新市,是以种植旱地为主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也是辽宁省商品粮基地之一。项目区位于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地貌上属低丘平原,其土地利用类型以旱地为主,项目区建设规模内基本上没有灌溉设施可以利用,其排灌系统骨干设施不具备,局部地块土壤质地偏砂,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地产出率低,严重浪费了有限的耕地资源,所以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急需提高地力,提高单位耕作面积土地产出率。

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

高标准农田可以定义为:具有充足的水源保证,同时土地相对成片且肥力较高,排灌、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的稳产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耕地[1-2]。而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3]。积极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按照辽宁省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要求及《阜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向,选择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的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申报项目。

3 建设内容

3.1 土地平整工程

项目区内分布19块其他草地,土地平整面积13.5168hm2,总平整土方量为:挖方3.3788万m3,填方3.3788万m3。

项目区需要客土1处,面积为0.1989hm2,根据现状客土地块与周边耕地的高差确定填土深度为0.6m,共需回填土方量为1193.4m3。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3.2.1 水源工程 项目区北部需打179眼机电井,井径0.4m;项目区以南实际打沉圈井93眼,井径1m。

3.2.2 排水工程 项目区地处绕阳河河谷平原,其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务欢池河和押京河形成天然的排水系统,承泄项目区的地面径流和外来客水。本次规划仅对部分水泥路布设土质边沟,边坡比1:1,上口宽1.6m,下口宽0.4m,沟深0.6m,规划19360m,采用机械挖土质排水边沟土方量11616m3。

3.2.3 渠系建筑物工程 (1)农桥工程。项目区内排水沟道与田间道相交时,均布设农桥,项目区共布设农桥5座。(2)涵管工程。为了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道路与排水沟交叉处以及跨越排水沟下地共布设涵管34座。结构型式采用管径Φ=300mm。

3.3 田间道路工程

项目区修建水泥路6条,路宽5m,总长12595m,填筑30cm厚的碎石路基,铺设20cm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项目区修建砂砾石路18条,路宽5m,总长21138m,填筑30cm厚的山皮石路基,铺设20cm厚的砂砾石路面。

3.4 护坡工程

在通往下兴隆地的3号水泥路南侧规划护坡工程,长53m,采取浆砌石砌筑,坡面斜长2m,边坡比1:1,厚30cm。浆砌石工程量31.8m3。

4 效益分析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将新增耕地13.5168hm2,新增耕地率为1.65%。项目实施后土地垦殖率将提高0.92个百分点。

本项目总投资预算为1826.5900万元,按建设规模816.9867hm2(12254.8005亩)计算,每公顷投入量为22357.59元,每亩投入量为1490.50元。通过经济效益分析计算,项目区每年纯利润为1305.2521万元,扣除现状产值902.9546万元后,每年净增产值402.2975万元。按还本年限法进行静态分析,预计投资回收期为6年。静态投资收益率为22.02%。

5 结论

通过对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规划对其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主要采取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预计新增耕地13.5168hm2,新增耕地率为1.65%,每年净增产值为402.2975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 程炯,李新通,谢剑斌,等.丘陵地区人均半亩(333m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J].福建地理,2000,15(4):10-13.

[2] 冯守杰,李有庆.加强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J].财会研究,2009(17):64-66.

[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

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篇3

关键词 基本农田;高标准;4亿亩;十二五时期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3-0001-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01

在2011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会上,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在此之前7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第164次常务会议上,总理也在强调土地管理近期应该重点做好的5项工作时指出,要“制定并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力争‘十二五’期间再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近年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日益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自从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后,2009年和2010年中央1号文件相继提出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2011年颁布的全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11年下半年以来,中央领导又在短短一个月左右时间内连续对这项工作作出明确指示和硬性要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之重要性和紧迫性由此可见。目前,《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颁布出台在即,总书记和总理的重要讲话对于各地正在加快推进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尤其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而言,既意味着新的机遇、新的发展,也意味着新的使命、新的挑战。鉴于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十二五”时期要把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作为全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核心任务,积极主动的统筹谋划、大胆务实的改革创新和规范有序的开展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全面实现既定建设目标。

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需要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实践证明,粮食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1]。总书记也一再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1949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在促进粮食生产、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2]。目前,我国已经实现粮食年产“八连增”和综合产能5亿t以上,保证了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基本需求。但是,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在生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之前,我国粮食产销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客观存在,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甚至脆弱平衡状态,对国际市场依赖也将越来越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农业基础设建设滞后,我国粮食生产“靠天吃饭”局面迄今尚未得到根本扭转[3]。

今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加快发展,以及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和消费水平调整升级,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仍将刚性增长。由于国际粮食市场波动较大和调剂国内余缺空间有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立足国内。基本农田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了扮演口粮田角色的历史使命[4],正因如此,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要把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永久基本农田的用途,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仍然是实现我国粮食基本自给的前提和基础。另外,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度推进,粮食生产重心已从温暖多雨的东南部“雨养农业区”向寒冷干旱的中西部和北部“灌溉农业区”转移,在目前粮食生产格局和供求态势仍将继续维持的情况下,加强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尤显必要和紧迫。

1.2 加快农业现代化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出了现实需求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根本保证。虽然目前国际上并无有关农业现代化的一致定义,但一些专家学者将其基本特征界定为:现代农业机器体系广泛应用、农业基础设施优质完善,以及先进科学技术得到推广、高效管理手段发挥作用等。由于资源国情和发展阶段不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5-6]。对照既定的农业现代化目标,不难发现,我国目前仍有较大距离。

我国地块分割细碎严重、水利设施短板突出、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农田生态持续恶化等缺陷和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和生态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农业户均土地规模不到0.5 hm2,不仅远低于欧美国家,还少于东亚的日韩;现有耕地中,田坎、沟渠、田间道路所占比重高达13%;全国主灌区骨干工程完好率不足40%,个别地区可灌面积减少5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98亿亩,仅占全部耕地面积49.4%;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50%。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化、农田规模化、农艺科技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信息化、环境生态化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将有效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局面,提高农业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以及降低农田生态环境污染负荷等,有助于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还因为降低了农业综合生产成本、增加了当地农民劳务收入而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及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而有利于美化农村景观风貌,从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与和谐宜居农村建设。所有这些,都将极大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

1.3 深化扩展耕地保护内涵需要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土地资源是数量属性、质量属性和生态属性的有机统一,土地管理应该树立整体理念,做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管理。但是,由于对土地资源属性认识程度不深,加上之前深受“增长即发展”观念影响,我国土地管理长期以来偏重土地资源的数量管理,而忽视质量、生态管理[7-8],目前总体上也仍然处在数量管理的初级阶段,不仅无益于提升土地管理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整体产出能力[5],导致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土地资源约束更加突出。

在今年9月2日视察国土资源部时,总理在讲话中强调,国土资源工作要“在做好数量管控的同时,加强质量管理和生态保护。” 就土地管理的关键环节――耕地保护而言,当前更是亟需转变观念、深化内涵。鉴于基本农田的综合功能和重要地位,当前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贯彻新型资源观和新型资源管理观的有效抓手,是推动土地利用管理方式转变的可行途径,因而也是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全面管护的主要措施。具体来说,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过程中,因为遏制了非农建设占地势头而有助于实现耕地数量管控,因为提高了耕地质量等级状况而有助于实现耕地质量管育,因为发挥了基本农田生态景观功能而有助于实现生态管护。在实际土地利用中,正是由于基本农田的存在,城镇化无序蔓延才有所忌惮;近年来,全国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耕地质量普遍提高1个等级以上;此外,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大,基本农田承担了越来越大的生态涵养功能和景观美化功能。由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兼顾了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理内涵,促进了保障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有机统一,因而更加有助于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艰巨性和可行性

2.1 实现既定建设目标面临很大困难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对于落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极为重要。可以预见,这一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加快推进,土地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耕地保护将会面临更大压力,土地管理形势也将会更加严峻。就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任务而言,由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惯性犹存,加上路径依赖和制度粘性等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挑战和困难成为躲不开和绕不过的障碍,完成既定任务将要遭遇的压力和阻力也将前所未有。

首先,建设任务非常艰巨。“十二五”期间要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其总体工作量相当于“十一五”时期的2.5倍(2001-2005年间,全国总共建成高产稳产基本农田1.6亿亩),特别是截至目前2011年已经快要过去,这就意味着在余下的4年时间里,每年要完成的建设任务应不少于1亿亩,时间之紧、任务之重由此可见。二是资金缺口可能很大。根据初步分析结果,完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约需6 000亿元投资,而从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看,“十二五”期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以下简称新增费)预计可以征收4 500亿元,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预计可以征收750亿元,两项合计可以征收5 250亿元,但资金缺口仍然高达750亿元。三是实施监管难度较大。当前,在农村土地整治和基本农田建设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重项目审批、轻实施监管现象,导致各地不同程度存在工程进度迟缓、标准执行不力、资金使用不当、项目验收滞后、质量水平不高等问题,“十二五”时期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同样可能遇到这些问题,这就对加强监管提出了很高要求,但要在有限时间内对资金收缴、资金分配、立项批复、施工进展、竣工验收、后期管护、考评奖惩等关键环节加强监管,面临的形势将会非常复杂,所承担的任务也将非常繁重。

2.2 完成既定建设任务有着较好的工作基础

近年来,我国土地整治工作在各地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推进之下有了长足发展,其中,在基本农田建设方面更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2001-2010年间,通过土地整治全国新增耕地4 200多万亩,超过同期建设占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面积(3 963万亩),共建成2亿多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其中“十一五”期间就建成1.6亿亩,整理后的耕地平均亩产提高10%-20%,实现新增粮食产能超过65亿kg,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机械化水平得到提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促进了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的顺利实施,为2004年以来全国粮食连年增产提供了基础保障。

在此过程中,农村土地整治还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如“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群众参与、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得到建立,并在土地整治实践中初显成效;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已经编制完成正在积极报批,省级、市级和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也在加紧部署开展;工程项目设计、技术标准建设和资金征缴使用等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确保了相关工作的规范推进;土地整治监管平台加强建设并已开始投入使用;农民群众参与热情得到调动;以及土地整治专业机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等。所有这些,都为“十二五”期间保质保量完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土地整治尤其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日益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土地整治已经成为“保发展、保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基础平台,而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更是已经上升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和工作安排。因此,尽管将会遇到重重困难,但仍然有着较为扎实的工作基础,而完成既定任务也将成为最基本的要求。

3 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为确保“十二五”期间完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笔者认为,需要正视面临的困难和已有的基础,更需要从编制实施规划、健全工作机制、创新资金管理和完善监管制度等方面入手,着力创造条件、改善手段,实现既定目标。

3.1 加快编制实施地方各级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规划是确定未来一段时间土地整治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明确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统筹安排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以及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有序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主要依据。随着《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的批准实施,省、市、县各级土地整治规划要加快组织编制实施,建立健全土地整治规划体系。根据各级土地整治规划的功能定位,全国土地整治规划要将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指标正式分解下达到各省(区、市),落实中央支持开展的重大工程项目布局和示范省建设任务,以及划定基本农田整治重点区域等,特别是要明确建设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重点县、改造提高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以及新建5 000处万亩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的具体任务;省级土地整治规划要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落实示范建设任务,制定规划实施政策,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市、县;市县级土地整治规划要明确规划期内市、县范围内土地整治的主要任务,划定土地整治区域,确定土地整治重点项目,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切实落地。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应加强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并要严格评审程序,强化实施跟踪评估,切实发挥土地整治规划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宏观指导和整体控制。

3.2 健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工作机制

目前,我国土地整治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有效的工作机制,并将在今后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中继续发挥作用。但是,鉴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与一般的土地整治不可同日而语,笔者认为,应当进一步健全完善已有的工作机制,可以考虑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国土搭台、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新机制。与现行土地整治工作机制相比,新机制更加强调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更加注重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具体而言,要明确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责任主体,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作为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并由上一级党委和政府监督实施;要强调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协调作用,无论是建设前的确权、登记,建设中的土地平整、环境整治,以及建设后的验收、监管等都应如此;要注意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农民自愿、自发、自主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项目实施,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切实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为支撑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和完善;要积极搭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平台,加强相关部门之间协作配套,尽量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成效;以及要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热情,尽可能扩大社会参与面等。

3.3 创新土地整治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机制

鉴于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缺口问题较为严重,为了不因资金问题而耽误整体进度,“十二五”期间应充分发挥土地整治的平台作用,在土地整治规划引导下,有目标、有计划、有次序地聚合相关资金,集中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努力实现资金供需平衡。首先,要用足用好专项资金。从目前的资金构成来看,新增费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最主要资金来源,因而要严格执行新增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有关规定,将之全部投入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并设法提高中央分成新增费留成比例,以更好发挥其引导和示范作用,聚合农村公路修建、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危房改造,以及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电力通讯等涉农资金,发挥资金整合的规模效应。其次,要严格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另一项重要资金来源,但目前无论是在征缴还是在使用上均存在一定问题,今后要严格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的征收管理,不仅要确保足额征收,而且要全部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再次,要探索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基金,鼓励各地“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边建边补”等。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资金运作模式,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以及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参与建设等。

3.4 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监管力度

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是保质保量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根本保障,也是“十二五”期间实现既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必须及早谋划。首先,要完善制度规范。健全“集中统一、分级负责、全面全程”的监管制度,进一步明确监管责任、监管程序、监管标准和监管内容,尤其是要着力解决技术标准执行不力、工程实施进度较慢、工程建设质量不高等问题。其次,要创新监管模式。在健全和完善常规监管手段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加强建设基本农田质量监测网络,及时全面掌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动态。再次,要建立信息公开与情况通报制度。对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立项情况、项目实施进度和项目竣工验收等基础信息,不仅要做到阳光透明,而且要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并进行排名。另外,要重视绩效评估。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方法,注重规划期中考核评价及其结果的激励运用,建立考评结果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分配、计划下达和政绩考核等挂钩机制,激励地方政府加快建设步伐、保证建设质量;最后,还要加强廉政建设和土地整治市场管理。规范土地整治中介服务机构,解决相关机构“为特定人服务”等问题,严格施工队伍管理,提高相关队伍人员业务素质,以及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杜绝工程承包“暗箱操作”等问题。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吴海洋主任的悉心指教,贾文涛博士也对本文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

[1]尹成杰. 粮安天下: 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Yin Chengjie. Food Security. Global Stability: Global Food Crisis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M]. Beijing: China Economic Press, 2009.]

[2]洪绂曾. 新中国农业60 年成就、经验与可持续发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8): 1-7.[Hong Fuzeng. Achievement, Experie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 of Past Sixty Years Since 1949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8): 1-7.]

[3]赵波. 中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1): 85-90. [Zhao Bo.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est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the Major Grain Production Areas in China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 21(1): 85-90.]

[4]蔡银莺, 张安录. 规划管制下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补偿研究综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7): 102-106.[Cai Yinying, Zhang Anlu. Researchin Trends of Prime Farmlands Economic Compensation Under Landuse Planning Control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7): 102-106.]

[5]王国敏.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的瓶颈约束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5) : 91-98. [Wang Guomin. On the Bottleneck Restraint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Growth with Chinese Features [ J ] .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9, (5):91-98. ]

[6]王国敏.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阐释与实证研究[J]. 理论与改革, 2009, (5): 64-67. [Wang Guomin.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y about Modern Agricultural Growth with Chinese Features [J]. Theory and Reform, 2009, (5) : 64-67.]

[7]张蕾娜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应用[J]经济地理,2006,26(S1):128-130.[Zhang Leina.Outcome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Classification and Gradation in Protection of Prime Farmland[J].Economic Geography,2006,26(S1):128-130.]

[8]何秀珍,宋乃平,刘孝勇宁夏永宁县耕地变化态势和基本农田保护对策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11,32(3):72-76[He Xiuzhen,Song Naiping,Liu Xiaoyong.A Study on Farmland Changing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Basic Farmland Proection[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1,32(3):72-76.]

On Building 4 Hundred Million Mu of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LIU Xinwei1 LI Jingyu2 ZHAO Cuili2

(1.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 of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35, China;

2.Institute of Globalization and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blems,University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arty Central have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have placed great importance on building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and building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on a large scale has been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 and overall arrangement at the national level. In Chinas Twelfth FiveYear Plan, China will build another 4 hundred million mu of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based on the existing basis. To fulfill the task will be useful for reinforcing Chinas food security safeguarding ability, prompting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deepening and extending the implic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round its quantity, quality and ecology significance. In Chinas Twelfth FiveYear Plan, to complete the determined task will be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such as task being extremely difficult, capital being inadequate, supervision being difficult, and etc. However, we have a rather solid foundation for fulfilling the task, such as a relatively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work mechanism being established preliminarily,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plans at various levels being arranged, and releva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being promulgated, etc. To ensure the completon of the task of building 4 hundred million mu of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in this paper it is suggested making plans actively and in an allround way, and reforming and innovating boldly and pragmatically to promote the work. And 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include speeding up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s plans at various levels, perfecting working mechanisms of building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innovating the mechanism of using and managing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apital, and reinforcing supervision on building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Key words basic farmland; high standard; 4 hundred million mu;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收稿日期:2011-11-13

作者简介:刘新卫,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规划与政策。

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篇4

依照省国土资源厅《基本农田整治工作实施意见》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基本农田整治工作的会议精神。结合我区基本农田整治实际情况,现决定在全区开展基本农田综合整治工作。具体方案如下:

一、基本农田整治的意义与原则

有利于促进基本农田的合理布局、日常维护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巩固我区粮食生产的大好形势;有利于全区经济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区的基本农田大部分是中低产田。搞好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

开展基本农田整治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法开展。对于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禁开区或其他禁止开发整理的区域。

(二)合理布局。基本农田整治区域应该避开将来的城镇建设发展区域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区。

(三)统筹规划。基本农田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规范运行。

二、基本农田整治的目标

使我区基本农田数量有所增加,通过基本农田整治。质量明显提高,布局更加合理,三项整治”工作进一步规范,将中央提出的耕地总量不减少和基本农田维护率不降低的政策落到实处,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用地保证,全面提高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基本农田整治的内容

(一)基本农田维护区范围内。

(二)不在基本农田维护区范围内。

(三)经整治能够达到基本农田或耕地标准的空心村”砖瓦窑场及工矿废弃地整治。

四、基本农田整治的方法和工作步骤

(一)方法

将根据峡窝镇、中心路街道办事处、工业路街道办事处的实际情况,基本农田整治要依照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方法进行。为了整治工作科学有序开展。确定开展基本农田整治的试点单位,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峡窝镇、中心路街道办事处、工业路街道办事处要按照要求,至少选取一个试点进行整治,积累经验,全面推广。

(二)方法

基本农田整治工作依照动员部署、调查摸底、确定区域、建库实施、检查验收和效果管理六个步骤进行。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

动员部署,区土地房产管理局制定全区基本农田整治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和分工,落实整治重点和责任。

第二阶段:调查摸底

依照基本农田整治的原则和目标,基本农田整治工作开展前要摸清底数。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基本农田维护图。调查各地适宜基本农田整治的地块,摸清具体地块的权属、地类、面积、土地利用状况等有关情况。现有的基本农田范围界线应用红色标注到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上。

第三阶段:确定区域

整治区域的选定应与城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依照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实行规模化整治。一般应选择耕地生产条件较差、新增耕地潜力较大的区域。

第四阶段:建库实施

根据基本农田整治的内容和土地开发整理的有关规定,依据基本农田整治区域。编制项目可研演讲等相关材料,组织项目评估论证。符合条件的依照有关规定和管理权限,根据使用资金类型,建立基本农田整治库,然后从项目库中选取项目,依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的相关规定组织项目实施。项目库建立完善后,应依照规定送市国土资源局进行审核验收,批准同意后组织实施。

第五阶段:检查验收

依据基本农田整治的不同形式,整治项目竣工后。依照基本农田的规范组织验收。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依照省辖市的规定组织验收。

第六阶段:效果管理

经验收达到基本农田规范的土地,基本农田整治后。列入基本农田后备资源库,建立专门的统计台帐,待调整或需要补划基本农田时,及时进行调整或补划。

能够形成折抵、置换指标的及时进行土地变卦调查。建立置换或折抵计划指标备用库,三项整治”完成后。备案时实行“三图一表一报告”制度。即按项目反映的项目区1:1万规范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整治前、后)整治规划图、土地置换项目入库表和项目验收演讲。指标使用时实行计划台帐制度,详细记载验收文号、验收面积、置换指标数量、使用时间、使用项目、剩余指标、审核人等。切实做到整治有规划、实施有方案、验收有手续、上图依规程、备案有依据、使用有来源。

五、工作要求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

以加强对全区基本农田整治工作的领导,区成立基本农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每周一次业务例会制度,及时对整治工作进行布置总结。

(二)因地制宜。

要结合实际,基本农田整治工作中。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大力推动机制创新。要建立政府推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牵头,有关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三项整治”工作要建立谁投资谁受益、谁用地谁拿钱的投入产出机制;要进一步理顺基本农田整治投资渠道,稳定基本农田整治受益群体,建立投资收益的长效机制;整治效果要建立谁验收谁负责的约束机制;通过基本农田整治活动所新增的耕地及形成的置换折抵指标,要建立明确所有权,搞活使用权的流转机制。

(三)密切配合。

规划、耕保和地籍部门要密切配合,基本农田整治中。将基本农田整治、地籍管理、基本农田维护及规划修编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基本农田维护图保持一致,提高管理水平,夯实业务基础。通过整治,使我区的基本农田维护工作达到表册、图件、实地三统一,土地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

(四)抓好“三项整治”为效果转化奠定基础

抓紧开展年“三项整治”效果验收、备案及入库工作,要维护各方参与“三项整治”积极性。为我区经济建设提供用地保证。验收、备案及入库要按要求开展。要将整治成果的权属、地类、位置、范围、面积等展绘在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备案工作应于年上半年完成。

(五)分级负责。

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篇5

为推动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深入开展,进一步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意见》(政发〔〕46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今冬明春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要求,准确把握今冬明春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坚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农业发展规划和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等涉水项目相结合,与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需求相结合,与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结合,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要求,重点发展小型自流灌区,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健全工程长效运行管护机制,为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可靠水利保障。

(二)目标任务。今冬明春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投资8.2亿元,投工397万个,完成土石方1557万立方米;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3万亩;新建改造水源工程661处,新打、配套整修机井518眼,增加蓄引提水能力600万立方米;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15座,整治病险塘坝390座,治理河道330公里。

二、突出重点,切实抓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围绕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河道综合治理、水源开发与节水灌溉、水库除险加固与塘坝整治、农村饮水安全等五大工程建设。

(一)着力加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运行的原则,确保市、市第一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三年建设规划任务圆满完成;抓好荣成市第三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三年建设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确保开好局、起好步。全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计划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99万亩,新建改造水源工程144处。

(二)深入开展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按照“清污、疏浚、蓄水、修复”的总体要求,加大投入,加强考核,着力推进骨干河道防洪蓄水标准化治理、城区河道景观休闲生态化治理、镇村河道清污去杂清洁化治理,提高河道的防洪标准、蓄水能力和生态景观效益,全面改善城乡生态人居环境。全市要重点完成的河道治理任务:一是重点抓好荣成市沽河(三期)、市青龙河下游、市黄垒河(二期)、环翠区石家河支流等4条骨干河道治理工程;二是围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抓好各类农村河道、河沟综合治理工程。

(三)大力实施水资源开发与节水灌溉工程。以拦蓄雨洪资源为重点,以地下水开发利用为补充,加大开源节流工程建设。要结合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国家和省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培育一批设施精良、布局合理的节水示范工程,重点抓好等12个镇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

(四)突出抓好防汛抗旱减灾薄弱环节建设。要继续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成果,完成15座列入国家计划的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要加快实施防潮堤工程建设,实施刘公岛二期和荣成市人和镇码头村防潮堤工程,着力提升抗灾减灾能力。要全面开展各类病险塘坝安全隐患排查,启动病险塘坝整治规划编制工作,优先整治发生渗漏、坝体单薄的“头顶坝”、“串联坝”。争取用5年时间完成全市1951座病险塘坝整治任务。今冬明春完成390座病险塘坝整治工程。

(五)重点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抓好饮水安全项目建设,解决86个村、5.6万农村群众的饮水问题。抓好山丘区找水打井工程建设,确保明年底前完成74眼山丘区找水打井任务。抓好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重点实施等6个镇的规模化供水工程。

三、强化措施,确保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单位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打基础、谋长远的重要工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措施,形成合力,迅速掀起农田水利建设新高潮。

(二)加大资金投入。要切实增加财政投入,严格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的有关要求,明确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要加强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使用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农田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强化资金统筹使用管理,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充分整合农村涉及农田水利资金,集中投入,规模推进。要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多筹多补、多干多补等方式,充分调动基层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发挥广大群众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狠抓工程建设管理。要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规范建设程序,严格质量标准。在工程建设中要统筹考虑各类重点灌区的水资源调配,重点抓好水源论证、管网布设、施工监管等关键环节,实现水源水量可靠、管网设计优化、管材器具耐用、工程形式合理,确保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

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篇6

关键词:因地制宜;高标准;基本农田;主要途径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我国土地整治改革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2]。国家高度重视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工作并颁布一系列相关文件,充分体现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制定了建设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相关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促进农田在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下仍能产出高质量的粮食[3]。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分析在政策的支持下具体地区是如何因地制宜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通过土地整治的措施使农田达到集中连片、高量高质、设施配套、抗灾能力强等要求,体现了运用现代化经营方式和技术的新型基本农田,是保证粮食与人均占有量相均衡的基本途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保证粮食高产量和优质量的前提,同时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粮食不可预计的损害起到较强的抵御作用,为农田的安全形成一个“保护网” [4]。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科学手段。广东省因地势、天气原因每年出现洪涝灾害次数较多,造成广东省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为此,多次针对水土流失问题开展了治理工作,但取得的效果不明显。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对水、村、林、路进行综合治理,整体改进交通、水利、环保等设施,主要目标是保护农田建设,能有效抵抗灾害所带来的影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5-7]。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创建新型农业模式的前提,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先决条件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实行农田责任制,将农田承包给个体。这种经营方式是土地利用结构较为零散,阻碍了农田规模的壮大。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应该利用现代化科技和新型的管理模式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进程,建设集中连片的农田模式。

2 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概况

2.1 广东省建设区划定形式

2.1.1 划定原则

广东省针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划分原则是以国家土地资源部颁发的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文件为方向,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将划定原则划分为:集中连片、将农田进行集中化管理;重点整治土地潜力较大、取得效益较为明显的区域;将国家及各地区基本农田示范区作为参考标准与之相衔接;以不打破行政界限为前提进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2.1.2 构建指标体系

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专家咨询交流会。其主要内容是将广东省的粮食生产能力、财政支持力度、基本农田的连片性、土地开发价值4个因素作为广东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重要考虑范围,并合理划分了这些因素的在工作中具体比重。农田连片性占重点建设区划分指标体系的40%,财力支持占25%,粮食生产能力占15%,耕地政治潜力占20%(潜力因子分为潜力一级、潜力二级、潜力三级跟别对应的量化标准是100、80、60)。

2.1.2.1 连片性

连片性农田进行集中管理,是我国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方面。该研究以广东省2010年1:10000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参考,结合县域行政界线与相邻基本农田融合起来[8]。在融合的过程中要进行2次操作,第1次是将带有公共边的农田图斑进行融合后,再将空间距离100m范围内的基本农田图斑进行第2次融合,每1次的操作过程的前后都要仔细核对面积、图斑个数等相关数据,保持数据正常化。

2.1.2.2 粮食生产能力

高产量、优质量的粮食出产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要求。因而,将地区粮食的生产能力考虑到划定重点建设区重点范畴内。广东省于2009年将其中的40个县(市、区)评为粮食大县。

2.1.2.3 财政支持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需要重新整治土地资源,依靠现代化农业技术来发展,所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资金投放之前要充分考虑并结合广东省近几年对建设高标准农田资金安排。

2.1.2.4 耕地整治潜力

确定耕地整治潜力级别可以直接引用广东省颁布的整治规划文件中的结果数据。

2.2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法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法首先以土地整治的现状对土地利用的调查信息为基础,结合土地的实际情况,将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结果对其进行评估、核实;要对基本农田保护片边界进行综合确定并将其编号、记录,提取农田保护片的地类图斑目前存在的信息;根据农用土地的分等成果提取基本农田质量相对应的等级信息,并按照规定录入基本农田图斑属性与基本农田保护片;建立有效的数据库并落实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基本农田的划定成果。通过对广东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举措的具体分析,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有着深远的影响。

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应注意的要点

3.1 探究地貌地形、水文地质特点

自然因素中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因素直接关系到高标准基本农田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成效性。广东省位于南方,其丘陵地带与北方的平原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定要进行地质条件的勘察。只有在全面掌握和了解这些基本情况之后,才能更加顺利的开展工作。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等这些条件的观察和分析,是为农田施工建设方案制定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的途径。在施工前,相关设计工作人员一定要深入到施工现场,做好规划。要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勘察结果采用不用的施工方法,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总之,在高基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基础条件的分析和研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应该充分结合项目的施工特点,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要求开展工作。

3.2 农田建设要积极对接其他的基础设施

农田建设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农田建设项目和水利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都是为农业生产和发展服务。在农田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地方拥有的水利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尽量避免对其造成不良的扰动和影响。在高基准水利建设和土地整治过程中,将“最后一公里”的任务落实到位,取得最为理想的成绩。

3.3 注重施工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农田建设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要。只有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才能保障施工安全。在工程质量控制中,应该做好工程验收以及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与项目以及立项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调动全体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实施同步的监督与管理,将施工方与监理方的质量检验资料分类建档进行管理。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工程变更问题进行严格的审核。工程变更一定要坚持以工程质量为中心,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进行工程变更。质量控制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在实践中,一定要注重各种细节的管理,及时进行备报案等整理工作,将工程内业管理和外业管理相结合,确保工程质量的总体达标。

参考文献

[1] 沈明,苏少青,陈飞香.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

[2] 沈明,陈飞香,苏少青等.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方法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7).

[3] 邓建中,周惠红.基本农田保护分布图的编绘及标志牌的制作――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J].地矿测绘,2012,28(3).

[4] 张满红.广东省基本农田保护工作20年回顾与展望[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

[5] 吴曼乔.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制作的技术质量实现[J].科技信息,

2013,(13)

[6] 王增刚.GIS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

2013.

[7] 王世元.把握机遇 勇担使命 努力开创土地整治工作新局面――在贯彻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现场会上的工作报告[J]. 国土资源通讯,2012,15:20-25.

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篇7

关键词:农用地分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22

所谓的农用地分等指的就是在对农田进行利用耕作的时候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农田进行一系列的划分,目的就是能够在相关的农业工作中实现按照不同的地基地质来进行不同的耕作工作。我国的农用地分等的举措在提供相关的土地使用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做到对我国土地的相关质量、可利用程度以及所能达到的经济效益进行科学、合理以及准确的判别。

1 关于我国农用地分等

1.1 具体应用

为保证19.73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指标的落实,宁夏编制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依托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项目建设14万hm2,依托“十二五”生态移民土地整治项目建设0.67万hm2,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在黄河和清水河流域新建5.07万hm2,并编制了2012―2015年分年度《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年度方案》。工程涉及5个地级市18个县(市、区)和6个国有农场,其中2012―2013年度共实施11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建成1.33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

1.2 具体实施过程

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坚持节约土地、合理使用的原则,通过采取适当的水利措施、农业措施、田间道路建设措施和林业措施,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要求,提高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推行节水灌溉和其他节本增效技术,解除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合理布设农田防护林网,增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总目标。按照一定的方法先对宁夏地区的相关土地质量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量的结果再对土地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之后就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土地的不同特性在进行农作物的种植的时候选取不同的品种,以此来达到农作物高产高质量的目的。

2 应用成效

2.1 耕地质量建设成效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建设完成后,通过土地平整、水利设施配套、盐碱地治理等措施,粮食产量所有提高,项目区内的耕地质量均有所提升,但耕地质量提升程度并不显著。耕地质量提升程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耕地表层的耕作土壤有一定程度的扰动,耕作层土壤养分、生产能力仍需2~3a的恢复,所以目前耕地质量提升程度并不高。

2.2 社会效益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吸收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当地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通过土地整理,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保证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通过水利工程建设,提高了渠系质量,有效地防止了渠水渗漏,改善了农田排灌条件,改良土壤,减轻土壤盐渍化;通过农田防护林工程,增强了项目区耕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耕地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同时,耕地的集中连片和机械化率的提高,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减少农作物生产成本及损失。

2.3 经济效益

通过2012―2013年度宁夏11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共增加了238.39hm2的农田灌溉面积,改良盐碱地8980.79hm2,栽种各种树木501961万株,项目区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通畅、渠配套、旱能灌、涝能排”的格局;原有土地生产能力大幅提高,项目区粮食单产平均增加1000kg/667m2,为实现宁夏粮食“十二连增”和现代化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项目区农民因粮食、蔬菜和经济作物增收及参与工程建设人均年纯收入增加近千元。

2.4 生态效益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建设及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改变灌溉方式、渠道砌护、沟道清淤等水利措施,避免因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板结和水土流失,减少渗漏损失,节约了水资源;农业用地结构的合理搭配,渠、沟、路、林统一配套规划和合理布局绿化,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提高了项目区内耕地的保水、保湿、保肥、防风防沙、防治土壤盐渍化、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定程度的改善了项目区小气候,起到了防旱固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改善了项目区内的生态景观。

我国对于农业用地的重视度是十分强大的,尤其是关于我国的相关的农业用地的方面。因为,我国的面积虽然是国际的前几名,但是,我国的人口却也是最多的,因此,人均耕地水平就相对偏低了。所以,如何提高我国基本农田的产量以及质量就是迫在眉睫的事了。而农用地分等这一举措就恰好可以解决我国目前的困难。

参考文献

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篇8

2007—2011年,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在临平、阳洪、姜村和周城4个乡镇实施,涉及23个行政村,共改造中低产田6.7万亩。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充分发动项目区干部群众,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全面完成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任务。

1、集中精力,认真实施了水利工程项目。水利工程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任务的重点,为了切实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我们工程继续推行和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及工程监理制,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择优选用专业施工队,签订施工合同,对工程实施的程序、进度、质量及竣工验收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在工程实施的关键环节,组织施工队和干部群众搞大会战,充分调配机械,联合作业,通过定工程任务、定施工时限、定质量标准、定奖罚措施等办法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工程任务,项目区共衬砌“u”型田间斗分渠道128.2公里,新打和修复配套机电井84眼,架设输变电线路40.8公里,埋设输水暗管56公里。

2、不失时机地实施了农业和科技推广项目。我们紧紧抓住秋播的有利时机,以土壤改良和良种基地建设为重点,严格按照实施方案执行项目,集中调配机械,经一供应良种、高效化肥和土壤改良剂,积极实施秸杆还田,改土施肥和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同时,充分利用农闲时间通过召开培训会、印发宣传资料、向农民讲解传授农业科技知识等措施,保证了科技推广项目的顺利实施。开发区共改良土壤6.3万亩,建小麦良种田5000亩,砂石硬化机耕路108公里,开展技术培训4.3万人(次),建高效农业示范田1.2万亩。

3、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搞好农田林建设项目。在农田林网项目建设中,我们按照农田林网建设标准,认真规划,精心组织,科学栽植,择优选择具有丰富的苗木栽植和管护经验的绿化公司承担农田林网栽植和管护任务,他们从打点、放线、挖坑、栽植、浇水、修剪、防虫到管护全过程负总责,苗木栽植严把三关,即挖坑关、苗木调运关,栽植关,确保栽植苗木横看成形、纵看成行。并积极制定措施,签订管护合同,加强苗木建后管护工作,使林网工程长期发挥效益。项目区共营造农田防护林0.67万亩,植树4.07万株,提高了开发区整体形象。

4、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在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的同时,我们还大力扶持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农业综合开发和当地农业产业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解决当地产业化发展方面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2007年以来,全力配合果业、水利等涉农项目资金的捆绑整合工作,积极参与全县10万亩现代果业绿色长廊建设,大力支持以周城镇红旗村为中心的周城、临平镇果品产业,使该项目区果业得到长足发展,现已成为当地兴业富民的主导产业,促进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007×2011年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累计完成投资4064万元,其中:国家财政3047万元,群众自筹1017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后,有力地改善了项目区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降低了农业投入成本,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渠系水的利用系数较开发前提高了45%,年节约灌溉费用350万元,开发区年新增粮食380万公斤,农民人均增收160元,项目区逐步形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的现代农业新局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也多次受到省市农发、财政部门的大会表彰。

二、今后五年工作打算

1、工作思路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中心任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水、田、林、路”综治理,集中投入、连片开发、滚动发展,发挥整体效益,努力把我县项目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2、奋斗目标

每年建成1个现代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发面积保持在1.2万亩左右,通过衬砌田间斗分渠道,新打配套机电井、维修装备抽水站、埋设输水暗管、砂石硬化机耕路和推广先进的农业高新技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6万亩,完成投资7500万元。项目区累计增产粮食3150万公斤,增加农业总产值5090万元。

3、主要措施

一是立足长远,科学规划。要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成稳定可靠的“大粮仓”,首先,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把项目区选择在中低产田集中连片且开发潜力大的粮食主产区,远离县城效区和工业聚集区,远离将来规划的主要干线公路和工业用地的地方,使建成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具有稳定性、长远性。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新项目区进行详细踏勘、分析论证、科学规划,保证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是综合治理,完善配套。高标准农田是“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根据我们多年的实践经验,建设高标准农田必须要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建设,实行“农林水科技多措并举,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加强以水系建设为重点的田间工程建设,合理配套路桥涵站等设施,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这样才能发挥工程最佳效益,全面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强化管理,提高效益。为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我们将不断完善和推行工程投标制,大宗标准政府采购制、工程监理制和县级财政资金报账制等有效运作机制,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检查,严格质量标准,真正把工程建成群众的放心工程、精品工程。

四是加强管护,建管并重。按照“开发与治理并重,建设与管护并举”的原则,要对已建成的渠道、机电井、抽水站、农田林网等硬件工程通过登记、移交、租赁、承包等形式,明晰产权,管订管护合同,落实管护责任,建立了农发工程的长效管护机制,从而确保开发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三、2012年工作思路及目标任务

1、工作思路

以改善农业基本条件为前提,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田间工程建设,配套实施机耕路、农田林网工程,推广土壤改良等技术措施,“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集中投入,整体推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不断扩大规模,发挥整体效益,努力把我县项目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区。

2、目标任务

上一篇:数字化应用技术范文 下一篇:跨境电子商务业务模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