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资企业会计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16 09:58:31

独资企业会计制度

独资企业会计制度篇1

一、私有产权结构下内部控制效率的分析

1.对独资企业的剖析

在独资企业中,业主作为出资人是自然人,而且仅仅限于一个,由于业主既是企业财产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也可以独享全部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并对自己的经营失败承担责任。在各国的法律(如《独资企业法》、《民法通则》)中,几乎都有独资企业的业主对本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规定。按照惯常的独资企业制度,业主拥有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企业的治理结构比较简单,业主很少发生委托人行使经营权的成本以及监督费用,在为数较多的这类企业中,管理层的员工以家族成员为主,行使经营权的业主委托家族成员充任了监工或其他管理者的角色。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我们用一个人,先不管他有没有能力,首先要信得过他,也就是他要有职业道德。而目前中国的人才市场上,缺少的并不是有能力的人,而恰恰是有道德的人。”②既然一个独资企业的业主难以找到德性与才能兼备的人才,他宁可任用与他的利益具有共向性的家族成员。显然,业主即便是雇佣一个工人,也要考虑付出监督成本,但“夫妻店”中一般不存在单独的监督成本。这里,监督意味着内部控制。

实证资料表明,各国的独资企业大多是家族式的组织,其治理结构相当简单,业主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他可以借助家族内部通过血缘关系所建立的亲情关系以及某些族规或礼教下的道德约束等实现对充任管理者的家族成员的约束,这种内部控制几乎是高效率的,人们很少发现管理者的佝私舞弊。在我国,儒家文化教诲下的臣民最忌讳的莫过于族人的讨伐;对族人的效忠作为一种主流精神被推崇,这造就了家族制独资企业中普通的管理者对他人监督的积极性以及特有的“揭发”他人舞弊的人文环境。虽然这些管理者并非拥有一小部分本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但家族企业成功所带来的“光宗耀祖”的名誉及自身的优越感可以成为监督他人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业主与作为事实上的人的管理者具有极强的亲和力,信任大于防范,这种治理结构对业主表现出很大的诱惑。然而,我们发现,在这些企业中,内部控制制度不甚完善,控制手段比较落后,控制技术存在许多缺陷,尽管也会发生员工舞弊,但却有比较好的察觉机制,使得内部控制的效果不会比想像的程度差。这一事实折射出一个规律:员工的素质比内部控制的其他要素更为重要。

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独资企业的业主仍然考虑以防止资财的流失作为首要控制目标。除规模较大的企业可能聘请注册会计师设计科学可行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外,相当一部分独资企业主要是沿袭本企业的传统制度并在必要的情况下作出一些改进。如果进行制度的技术性分析,可以发现主要存在下述问题:①书面文件资料不齐备,尤其是原始记录对实物资产的控制缺乏效力。②控制标准有较大随意性,甚至有不少标准来源于业主的口述,“人治”色彩浓厚,“照章办事”的“法治精神”匾乏。③分工控制中不相容职务(如会计记账与出纳收付款项两项职务)被家族成员兼任,同时,也无法实现对业主权力的反向约束。④对管理者的授权过大,如付款限额、提款标准等,若不加控制,不诚实的家族成员也可能发生舞弊后缺少对职业化内部审计的需要,靠非专业的家族成员所实施的稽核效果往往不佳。以上问题几乎都是重要的,足以影响会计控制的效率,但是,独资企业中家族成员的道德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抵销了部分会计控制的技术缺陷,依然能够使控制的效率达到较高的程度。

独资企业中,业主对会计的控制是十分严格的,如果说他对债权人的义务可以通过债务契约来明确表达,而他作为一个纳税人对国家的义务则是通过税法来确定,但后者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准确地说,会计账面利润只是企业实际利润的近似值,这两种利润可能会因合法或不合法的会计调节手段发生较大幅度背离,可能使前者小于后者而使国家蒙受损失。减低利润、虚盈实亏等,可能源于业主对会计实施控制的后果。在独资企业中,业主对会计控制的干预比其他任何企业组织类型更容易实现,因为业主在将所有权与经营权集于一身的条件下,行政管制的通道缩短,出资人的权威地位更易于凸现出来,增强了对管理者以及普通员工的控制能力。业主知道,他的剩余索取权国给国家纳税的增加而相应减少,控制会计利润是他必须关注的一个目标。这说明,独资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尽管对员工有较高效率,但对业主往往是失败的。

2.对合伙企业的剖析

在合伙企业中,合伙人既是出资人,又是经营者,企业的全部资产是全部合伙人的共有资产,全部负债也是全部合伙人的共有负债,从委托关系看,“在合伙活动范围内所发生的事情上,每个合伙人都是其余合伙人的人,所以外界人士有权假定:所有与合伙之事有关的任何合伙人的行动都对该合伙企业有约束力”。①由于“无限责任”的企业制度设计,合伙人将可能以私人财产承担超出企业偿付能力以外债务的支付,这种情况下,合伙企业不能作为独立的法人从事民事活动。由于合伙人共有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并使“剩余索取权在成员之间对称地分配”②,与此高收益配套的制度设置必然是无限责任的高风险约束。合伙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优秀的,合伙人处在同一个利益体之中,每个人按合伙契约所实施的行为都可能引致无限责任的压力,这促成了合伙人之间的牵制以及对雇员的有效监督。合伙人都有一种潜意识的监督的动力,每个合伙人既要考虑对自己负责,又要考虑对他人负责,在集多人财力、集多人智慧的共有财产、共有收益的企业制度下,可以获得较高的营运绩效。

独资企业会计制度篇2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金融企业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2010年12月17日,中国财政部《金融企业选聘会计师事务所招标管理办法(试行)》(下称《管理办法》),正式规定所有国有及控股金融企业,必须定期通过招标等方式轮换会计师事务所,而这一期限,被定为三年,并且连续聘用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包括该事务所的相关成员单位)年限不得超过五年,这是事务所和签字会计师的双轮换制度。作为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重要的对金融企业的监管措施,本文着重探讨《管理办法》对我国对金融企业审计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

一、我国轮换制度的背景

会计师事务所“强制定期轮换制度”希望借助审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的强制轮换来提高审计实质上独立性。因此,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就有制定了证券期货审计业务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的规定。2010年12月17日,中国财政部《金融企业选聘会计师事务所招标管理办法(试行)》,正式规定所有国有及控股金融企业,必须定期通过招标等方式轮换会计师事务所,而这一期限,被定为三年,并且连续聘用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包括该事务所的相关成员单位)年限不得超过五年。相比较之前颁布的证券法和注册会计师法规定的签字注册会计师的强制定期轮换这次对于金融企业而言是事务所和签字会计师的双轮换制度。

二、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对金融企业审计质量的影响

DeAngelo(1981)对审计质量做了经典的定义,审计质量是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各户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弊的联合概率。审计质量包涵了对财务报表重大错弊的“发现”和“报告”两个方面,发现财务的错弊与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有关,而报告财务报表的错弊取决于审计师的独立性。

1.强制轮换制度对专业胜任能力的影响

审计师的专用胜任能力可以体现在其所拥有的专用资产上面。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由于金融企业的审计专业性强,难度高,工作量大,对于特定的客户事务所必将投入大量的资源来获得特定客户的专用资产。但是,事务所的强制轮换制度破坏了现任审计师的已有的专用资产,从而使得审计质量出现下降。新任审计师缺乏对客户的经营情况、财务报表报告惯例、会计政策的了解,以及为了了解客户情况所想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增加了新任审计师未能发现财务报表问题的风险。

多数反对强制轮换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正是基于增加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两个方面,而非认为审计师和客户长期合作会有损审计独立性。审计师拥有的专用资产只能用于特定的客户或行业,因此资产的专用性非常高。为了解决审计师胜任能力的问题保证审计质量,《管理办法》规定了金融企业合并资产规模在5000亿以上的,受聘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必须近3年内有连续从事金融企业审计的相关经验。这保证了轮换后的事务所拥有金融企业审计的相关经验,提高了对金融企业审计业务的进入门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专用资产的损失,保证了对金融企业审计的高质量。

2.强制轮换制度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审计的独立性包括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是已经被注册会计师行业所公认的。《管理办法》规定强制事务所轮换制度保证了对金融企业审计业务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

(1)对形式上的独立的影响

形式的独立是实质独立的重要保证,没有形式上的独立性,实质独立性也无从谈起。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长期的合作对于形式上的独立性有着重大的影响,长期的合作使得事务所为保住客户和维持与被审计单位融洽关系方面面临重大压力,可能对审计师在处理重大财务报表问题时产生消极的影响。而《管理办法》规定了连续聘用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包括该事务所的相关成员单位)年限不得超过五年,打破这种压力和融洽的关系,有利于事务所减轻所面临的压力,从而提高审计的独立性。

另一方面,《管理办法》从程序上保证了审计形式上的独立性。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金融企业选聘会计事务所,金融企业应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或竞争性谈判等采购方式。信息的公开化使得事务所的选聘处于公众、媒体、行业协会和政府的监督之下,保证了选聘的公开,公平。2.金融企业选聘事务所应组建评选专家库制定评选标准,并在评选之前予以公布。这保证了评选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和公开性。有了程序上的保证,事务所的选聘就没有了暗箱操作的空间,所谓的人情关系也就没有了发挥的余地,也减少了权利寻租的空间,提高了以后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2)对实质上的独立的影响

对于审计的独立性,单有了形式上的独立性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质上的独立性。在《管理办法》规定的强制轮换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的情况下,审计师很清楚地知道从一个客户取得的收入和其审计的任期是在一个可预见的时间范围内,审计师就不会屈服于管理层的压力去处理违规的问题,因为保留客户的动机已不复存在。同时,由于有强制轮换制度的存在,“现任”事务所知道其工作接受“后任”事务所的检查,“后任”事务所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也是对“现任”事务所审计质量的一个检测。正是出于对事务所声望的珍惜,“现任”事务所将会更加重视审计质量的控制,努力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的质量,进而增强审计报告的可信度。

《管理办法》还严格要求了对金融企业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金融企业合并资产规模在5000亿元以上的,受聘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人数不少于200人,金融企业合并资产规模达10000亿元以上的,受聘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不少于400人。根据中注协公布的数据统计,在我国从事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人数在200人以上的有31家,注册会计师人数在400人以上的有17家。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是因为一方面大所有较强的胜任能力,另一方面大所拥有的客户较多,在经济上不会特别依赖特定的客户,不会因为经济原因屈从于客户的不正当要求,从而能较强的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金融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的实行有利于我国金融企业审计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的提高,最终改进金融企业审计质量,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执业的信任度。

三、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对金融企业审计成本的影响

会计师事务所的强制轮换人最为让人诟病的除了上文提到的审计师专用资产连续性的破坏外就是审计成本的增加。强制轮换制度强制轮换制度会导致较高的审计收费,因为在有限的审计任期内事务所要回收审计成本,而这部分增加的成本将由客户承担。但是保护股东、债权人和那些依赖财务报表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超过所增加的与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的成本。ISB认为,审计独立性要考虑其成本与收益,审计独立性本身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改进资本市场的效率,保护公众利益。提高审计独立性可以改进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被审计单位的资本成本。

我国目前尚未全面的实施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管理办法》规定的也仅限于金融类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审计收费。公认的审计收费的标准为审计项目所花费的时间,一般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业务越复杂、审计的风险越高则审计项目花费的时间越多,审计收费越高。金融类企业从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审计风险、花费的时间来讲都需要高的审计收费标准来支持审计工作的开展。相比较而言,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带了的较高的审计收费,但是所带来的审计质量和审计信息量的提高却很难定量的表达。但是保护股东、债权人和那些依赖财务报表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超过所增加的与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的成本。

四、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做大做强的影响

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7年了《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为了推动做大做强战略的实施《管理办法》规定了在同等条件下,对于由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推荐从事H股企业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优先考虑。

到2011年,我国上市的金融类企业有41家,分别由15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其中选择国际4大会计师事务所的金融企业有20家,选择非四大的金融企业有18家,还有3家没有公布所选择的事务所。选择四大事务所的金融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28390亿元,平均营业收入为1021.46亿元,平均审计费用为4004.63万元选择非四大事务所的金融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2030亿元,平均营业收入64.38亿元,平均审计费用140.06万元。从平均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和审计费用来比较选择四大和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金融企业。我们可以发现选择四大的金融企业在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方面比选择非四大的金融企业高出很多,审计费用也是如此。尽管选择四大和非四大的金融企业在数量上差不多,但是在其在资产,营业收入,审计费用上却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大型的金融企业更趋向于选择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办法》的出台势必会影响以后金融企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

有研究表明四大并没有比非四大提供更高的审计质量,从前面可以看到,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却收取了更高的审计收费。虽然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对金融企业的审计业务方面还无法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想抗衡,但如果想要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会计师事务所就必须加强对国内事务所的额扶持,形成我国自己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从学习曲线的角度讲就是我国国内的事务所积累更多的对金融企业审计的专用资产,从而提升竞争力,提供高质量的审计业务。另一个方面,由于对金融企业审计的难度大,对金融企业的审计能使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赢得良好的声誉,推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做大做强战略。

五、结论和建议

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引发了整个金融行业的连锁反应,使金融危机波及世界各国,并对我国的金融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金融危机不仅影响了整个世界的金融行业,还波及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至今还没有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走出来。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外部审计师的审计质量饱受各界的质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出台了《金融企业选聘会计师事务所招标管理办法(试行)》。《管理办法》势必对我们金融企业选择会计师事务所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我们的分析来看,正面的影响要大过于负面的影响。从金融企业来看,强制轮换制度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也减少了金融企业违规的动机。从会计师事务所来看,《管理办法》会对事务所的资产专用性产生负面影响,但会增加审计师的独立性,提高对金融企业审计的审计质量。优先选择从事H股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有利于推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战略的实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会计师事务所。

参考文献:

[1]陈建凯.事务所类型、强制轮换制与事务所行为――来自中国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07).

[2]刘骏.会计师事务所轮换制与审计独立性[J].审计研究,2005(06).

[3]杨春然,刘素花.论审计轮换制度的嬗变[J].财会月刊,2007,4.

[4]闫涛.高进蕾.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的利弊分析[J].财会月刊,2008(06).

[5]DeAngelo L E. 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1(03).

独资企业会计制度篇3

1现代企业商业会计信息质量与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商业会计信息质量堪忧。一些公司为了上市,不惜编造财务报表,美化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而一旦上市以后,造假的动机依然存在,为了取得配股权,避免因为连续亏损达不到证监会的要求而被ST、PT乃至摘牌退市,上市公司往往长期隐瞒重大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最近,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联合举行了一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问卷调查。调查表明,个人投资者认为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完全可信的占8.45%,基本可信的26.98%,部分可信的占45.17%,认为基本不可信的占16.10%,完全不可信的占314%。对100家左右机构投资者的调查也表明,没有一家机构认为财务数据“完全可信”,认为“基本可信”,的机构投资者有41家,占4141%,认为“部分可信”的机构投资者有54家,占54.54%,认为“基本不可信”的机构投资者有3家,占3.03%,认为“完全不可信”的有1家,占1.01%。这显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信心不足。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相比,认为基本不可信或完全不可信的比例更高。表明在当前投资者心目中,财务数据的失真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商业会计信息失真已经影响了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对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商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和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如会计准则不完善,财政、证券监督不力,中介机构执业不规范与管理当局合谋等,也有内部原因,即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混乱。商业会计控制是公司经理层自身和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一个层面,它要解决的是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中的风险控制和经理层经营方针的贯彻与落实等方面的问题。一个完善的会计(财务)控制体系,不仅能防止公司内部经营风险和错弊,也能遏制经理班子乱用职权与违法乱纪等行为造成的会计信息虚假。而无数事实证明:一家公司的经营失误直接与管理混乱和会计控制不当密切相关。

2加强内部会计控制,防止商业会计信息失真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在现代企业中,管理人员、内部审计人员或董事会,都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见COSO报告)。而在这些控制主体中,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人员是最好的内部控制执行者。这是因为:1)会计的两大职能(反映和监督)中,监督职能反映了会计工作参与企业管理进行内部控制的作用,而会计的监督职能自古就有。2)在企业内部,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企业的供、产、销、人、财、物等几乎全部经济业务都要经过会计环节转换为会计信息,会计人员能够全面地掌握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和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通过会计这个环节来建立企业权力约束制度,是由会计工作本身的地位所决定的。与财务报表中所包含的资料有关的管理当局的认定包括:存在或发生、完整性、权利和义务、估价或分摊、表达与披露。存在或发生是指在资产负债表上所有资产和权益均存在,收益表上的所有收入、费用、利润和损失发生在报表所反映的会计期间内。相对应的错误是“虚报错误”。完整性认定是指资产负债表上所列的所有资产和权益都存在且属于公司所有,收益表上所列示的收入、费用、利润和损失均发生在收益表所反映的会计期间内。相对应的错误是“漏报错误”。权利和义务的认定是指在资产负债表上所列示的所有资产均属公司的权利,所有负债均属公司的义务。估价或分摊是指资产、负债等项目以恰当的金额列入财务报表。所谓表达与披露是指会计报表上的特定要素被恰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披露。

换一个角度,所谓会计信息失真,简单地说就是背离了这些认定。而导致商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两类:非故意和故意。非故意是指由于会计人员素质低下或过失等原因,导致在会计规范的范围内选用会计政策不当,而导致加工出来的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故意则是会计人员在内部人的授意、胁迫之下,为了企业管理当局的私利,不遵守有关会计原则,故意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针对以上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商业会计信息质量:第一,以会计人员作为内部控制的必要条件一庵走立独立会计主管曾经在我国一些地区试行的会计委派制可以认为是一种分离会计控制权的方法,但由于企业会计人员由政府机构派出,可能会产生政企不分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的自主经营。不过,它能很好地将会计控制权分离出来,确保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企业可以像设立独立董事一样设立独立会计主管,即企业的会计主管由股东大会从会计公司聘请专业会计人员(通常是CPA)来担任。独立会计主管采用固定年薪制,有任期规定,可以续聘亦可改聘,但续聘有最长任期限制。独立会计主管的聘用权掌握在股东大会手中,企业经营者可以提供聘用意见但无决定权。在人员选择上,最好由股东大会直接委托专业会计公司提供候选者由股东大会定夺。这样可以较好地做到将会计控制权从企业人手中转移给企业委托人,形成权力的制衡;同时也避免企业外部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干预,不会对企业的自主经营产生负面作用。公司法规定,聘请或更换为公司进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由董事会向股东大会提请。独立审计准则也对“选择会计”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因此,对于独立会计主管的聘用权的法律支持只须对现有法律稍作扩展即可。另外,为避免CPA因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而影响执行审计业务的独立性,公司不应聘请独立主管会计所属会计公司的CPA执行审计业务,或委托承担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公司提供独立会计主管人选。考虑到现实CPA执业中的同业竞争状况,非同一公司的CPA在审计中一般不会对独立会计主管有任何包庇,这反而也会成为对独立会计主管提高工作质量的一种鞭策。第二,加强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依据会计法和统一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制定适合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明确账务处理程序和企业的会计政策,保持充分的凭证和记录,建立会计凭证的预先统一编号、审核、保管制度,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稽核制度,禁止会计人员越权处理会计事务。由于在经济业务过程中采取了程序控制、手续控制和凭证编号、核对等措施,使经济业务和会计处理得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防止错误发生,即使发生了错误,也易于自动检验和自动纠正,保证了会计记录的正确和完整。第三,加大内部财务审计力度内部财务审计主要目标在于“评价会计活动及其记录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内部财务审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各种财务资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企业资产运用的经济有效性等的审核,有效降低错误和编制虚假会计报表出现的可能性。

独资企业会计制度篇4

一、现代企业理论:现代会计学的理论基石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关于企业的性质,有两种影响较大的观点,表现为对企业的两种不同定义,一是科斯的定义,二是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的定义。

根据科斯的定义,“企业的显著标志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他把企业和市场视为“两种可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在企业之外,价格运动调节着生产,对生产的协调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实现的。在企业内部,这些市场交易不存在了,与这些交易相联系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让位于调节生产的企业家一协调者。”②显然,科斯基本上是把企业理解成为一种与市场协调机制具有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行政协调机制。

关于企业的另一种定义是詹森和麦克林于1976年提出的。他们把企业定义为一种组织。这种组织和大多数其它组织一样,是一种法律虚构,其职能是为个人之间的一组契约关系充当连接点;就企业而言,这“一组契约关系”就是劳动所有者、物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提供者、产出品的消费者相互之间的契约关系。③这里的契约关系既包括我们通常理解的明确的书面或口头契约,也包括不明确的契约,即所谓“默契”。

如果我们以个人为基本分析单位,企业所包含的内容就必然被分解为若干契约关系,参与这种契约关系的无非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和产出品的消费者。如果我们撇开这些契约关系,再来看企业的话,那么,企业就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了。

显然,如果詹森和麦克林的观点正确,那么,意味着对科斯的观点之否定。詹森和麦克林强调的是“契约关系”的确立过程,但是,他们忽略了“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而科斯却相反,他强调的是“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而忽略了“契约关系”的确立过程,因而未能充分指明企业内部的协调与外部的市场协调的内在联系。企业不同于市场的根本之处在于它具有生产的功能。就契约关系的确立而言,企业确实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但是,作为一个与市场不同的、具有“生产功能”的企业,在契约确立之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贯彻这些契约。这时,企业就成为一个层级组织。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就是在这样的层级组织中进行的。因此,全面地理解企业的性质,应该是把表面上似乎对立的这两种企业定义结合起来,企业既是个人之间一组契约关系的连接点,又是一个层级组织,这两者是不矛盾的。可见,企业具有双重性质。企业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性质正表明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层级组织,企业是市场的对立面,它是一种性质不同的协调手段;然而,作为层级组织的企业恰好又是市场本身的产物。除非整个国民经济变成一个“巨型企业”,否则,离开了市场,企业便不能产生。在确立了企业具有双重性质之后,后面的行文将根据需要而强调其中某一重性质。

尽管今天企业的组织形式存在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三种形式,但是,我认为现代企业理论最适合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公司制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和现代公司制度相辅相承、共同发展的同时,推动了现代会计学的发展和完善,而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通过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又反过来促进金融市场和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和繁荣。这就是现代公司制度、金融市场与会计学具有共生互动性。因此,以现代公司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理论构成现代会计学的理论基石。现代会计学的许多基础问题如会计主体概念等都建立在现代企业理论基础上。离开现代企业理论就没有现代会计学可言。

二、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会计主体概念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会计主体是现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因此,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之进行探讨,有助于会计学界从更高层次理解和把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

会计主体(AccountingEntity)概念是一个古老的会计学概念。

13世纪地中海沿岸各国的会计活动中广泛采用的复式簿记(复式记帐)就已经有了“会计主体”的萌牙,但是,它发展到今天成为现代会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却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

虽然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大概到19世纪下半叶才在现代管理理论上得到正式承认,但是早在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组织出现之时,独立会计已经孕育着这样的基本思想:企业必须是一个相对独立于其所有者的经济实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主体基本假定促进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当然,会计主体概念的真正确立必须以企业经营独立性为前提。在独资或合伙企业阶段,会计主体概念虽然产生,但仍不可能得到充分认识和应用。只有到了股份公司制度阶段,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明显地分离了,会计主体概念才具有明确的实际意义。

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上,从而,在经济上要相对独立,必须成为独立于所有者之外的“法人”。而公司制度就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法人。但是,事物的发展并非如此简单。在早期,会计主体棗企业的所有者并没有放弃自己对企业的所有权。在相当长的历史对期内,指导会计主体的基本理论是所有权观念(ProprietaryConcept),所有权观念主宰着财务会计。虽然这个理论也承认企业在会计上是一个独立的主体,甚至也承认企业所占用的资产应当与业主或所有者分离,但是,它又突出地强调,企业的全部资产归所有者所有,企业全部的负债也由所有者承担,构成所有者的义务。所有权观念只是要求会计主体概念服从于业主严格管理和考核企业经营成果的需要,并不完全承认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在经营上的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

以后,随着金融市场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后来居上。这时,财务会计的基本观念发生相应的变革,从原来的所有权观念转变为主体观念(EntityConcept)。西方会计学者对主体观念的表述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基本上都包括:①公司与股东的关系如同与外界长期债权人的关系;②股东不拥有公司的经营利润(只有宣告股利及股利支付范围的份额才属于股东);③股东仅仅是公司的投资者,不干预公司的具体经营管理;④财产视为公司占有与支配,而不属于股东;⑤财务报表是面向包括公司管理当局在内的全部利益集团,并非仅仅为股东编制。根据主体观念,公司被认为是一个与其所有者相独立的主体。这个主体本身是独立存在的,甚至具有自身的人格化。公司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而股东

则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企业拥有的资产是企业的资产,企业拥有的负债是企业的负债。目前我国的公司法体现了这点。

会计主体概念要求主体与主体的所有者以及其它主体严格区分开来,会计总是计量某一个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就是现代会计学的会计主体概念。然而,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不同,法人都可以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却不一定是法人。例如,独资或合伙企业在会计上视为会计主体,但是,它们却不具有法人资格。法人是指在政府部门注册登记、具有独立财产、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实体,它强调的是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法律关系。这点正与我们前面强调的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接点相吻合。这也正是我认为现代企业理论最适合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公司制度的原因之所在。

企业要成为真正的会计主体,必须在法律上被赋予独立的财产权。而现代公司制度满足了这一点。现代公司制度可以从不同侧面来描述,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制度。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制度至少包括三项内容:①法人财产的形成制度或会计学上所说资本金制度。在投资者依法将其资金投入公司之后,这部分资金就与投资者的其它财产相区别,投资者不再直接支配这部分资金,也不能随意从公司抽回。所有投资者注入公司的资金加上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负债所形成的资产,构成公司的法人财产。②法人对其财产的权利制度。一方面,公司法人可以依法对法人财产行使各项权利如财产的支配权、使用权等;另一方面,公司以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③投资者对公司法人财产及其权利的制约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制度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基础。这是因为:①如果公司没有必要的财产,公司就不具备法人条件;②如果公司对其法人财产不具有独立支配的权利,公司就不可能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也不可能成为民法关系的主体;③如果公司没有法人财产权利,公司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在这里,会计主体实际上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的同义语,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在现代公司制度上达到完美的统一。

总之,会计主体是现代会计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会计主体概念促进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有现代公司制度才赋予企业真正的会计主体地位,而会计主体概念从微观层面上保证了公司法人财产权不可侵犯,从而保证现代公司制度正常有效运转。因此,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会计主体概念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三、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

公司资本来源渠道不外乎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两条。然而,在现行的财务会计实务中,仅仅确认债务资本成本,而没有确认权益资本成本。安东尼教授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旨在矫正这种缺陷。其主要思想是以股东为导向的企业资产负债表右边结构应该进行修正,把原来的股东权益(ShareholderEquity)分成两个部分:股东权益和主体权益(EntityEquity)。根据前述企业的性质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财务报告应该报告主体本身的活动与状况,而不应该主要关心股东们的利益。如前所述,企业(公司)本质上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发达的金融市场把许多契约关系连接在企业(公司)这个连接点上,股东与公司的关系只不过是这一系列契约中的一个部分。作为一系列契约连接点的企业(公司),与外界存在许多的契约关系,这些契约关系所隐含的经济利益关系都是财务报告所应该报告的。

(一)强调主体权益,强化了会计主体概念

根据主体观念,会计主体被看成是独立于其所有者的,那么,会计主体而不是其所有者拥有资产,会计主体而不是其所有者结欠外界负债。这样,某个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应该报告会计主体的财务利益而不是其所有者(股东)的财务利益。从这点看,资产负债表的右边报告会计主体的资本来源,而资产负债表的左边列示的数额代表在资产负债表日资本投入的各种形态。在这里,资产负债表并不意味着反映各个利益集团和个人在会计主体中的利益或权利;相反,资产负债表只是企业整体投资和筹资活动的汇总报告。因此,资产负债表的会计恒等式应该是“资产=资本来源”。

按照上述思路,资产负债表右边要进行相应修改。这时,资本来源包括:(1)负债。负债代表各种贷款人、供应商(以应付帐款形式表现)、雇员(以应付工资及退休金等形式表现)和政府(以递延所得税形式表现)提供资本的数额。(2)股东权益。现行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部分并不代表股东所提供的资本数额。尽管实收资本项目反映股东原始投入的数额,但是,留存收益却不代表股东的贡献,盈余是会计主体本身赚取的,而不是股东赚取的。股东实际提供资本的数额大于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实收资本数额。除了实收资本这种直接投入外,股东提供的资本还扩大到与使用这些实收资本相联系而又尚未以股利的形式支付给他们的权益资本成本(权益利息)部分。尚未支付的普通股权益利息本应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但是,在目前的资产负债表上并没有体现。目前公司对债券持有者的负债是按照其原始发生额加上尚未支付利息额进行计量的,普通股股东权益数额也理应如此计量。如此,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3号概念公告的定义不同,股东权益不是一种剩余求索权,“股东权益代表着股东提供资本的数额。它包括他们直接投入的数额加上这些资本应计的利息。利息是使用资本的成本。权益利息是使用股东权益资本的成本。”④(3)主体权益。根据上述分析,会计主体实际上有三种类型的资本来源,除了负债和股东权益以外,还有会计主体本身努力所创造的资本来源,这就是主体权益。主体权益与现行财务会计程序下的留存收益并不是一回事。在一定时期内,某个会计主体本身的经营活动所创造的资本来源数额通过净收益来计量。净收益应该是各种收入(包括利得)与各种费用(包括损失和权益利息)之间的差额。正如现行的财务会计程序每个会计期间的净收益加到留存收益上去一样,每个会计期间的净收益应该加到主体权益上去。然而,由于权益资本成本作为一个成本项目加以确认,加到主体权益的数额比现行财务会计程序下加到留存收益的数额要小一些。某一特定时日的主体权益是截止到该时日为止的净收益之和。

因此,资产负债表的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主体权益”。资产负债表左边反映某个会计主体的各项资产,而各资产项目反映各种资本形态的性质及其投入的资本数额;资产负债表右边反映取得资本的各项资本来源:负债、股东权益和主体权益。显然,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提出的“主体权益”概念进一步强化了会计主体概念。

(二)现代会计主体概念: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的基础

如前所述,在金融市场不发达和企业组织形式以独资或合伙形式为主体时,指导会计主体的基本理论是所有权观念。这时,单独确认和计量权益资本成本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相反,重要的是要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成本。因为从所有者的角度来看,债权人是唯一的、真正的“外来者”。而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相联系的公司通过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两个渠道来筹集其所需要

的资本。这时,从公司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角度看,无论是债权人还是股东相对公司这个独立的“人格化”主体而言,都是“外来者”。

值得指出的是,现代财务会计一方面倾向于接受主体观念,另一方面却在会计实务中的某些领域继续采用所有权观念。权益资本成本的“待遇”就是其中一例。根据主体观念,无论是债务资本成本还是权益资本成本都是公司使用资本的代价。目前,有些会计著作还认为债务利息从性质上看并不是费用,而是收益的分配,即对各种权益所有者进行的分配,均属于公司收益的分配。根据主体观念,主体本身的经济活动与主体的所有者如股东以及其他主体必须区分开来。因此,从理论上说,利息费用、所得税和股利都是公司的成本或费用。但是,当前的财务会计理论却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利息费用和所得税作为费用处理,而股利作为留存收益分配处理。把支付给股东的股利作为留存收益分配处理,违背了主体观念。它把公司这个主体的所有者(股东)与公司主体本身混淆起来了。这不能不说,当前财务会计不仅理论与实践相违背,而且理论本身也并不是一致的。

综合上述分析,安东尼教授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强调了主体权益概念,不仅进一步强化了会计主体概念,而且拓展了会计学的研究视野,突破了传统会计学只计量债务资本成本而不计量权益资本成本的局限,从而将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全面计量产权成本。

四、结论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以金融市场为依托,以现代企业理论为基础,讨论安东尼教授所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并以此为契机对会计学概念进行经济学思考,以期拓展会计学研究的视野,沟通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通过本文的讨论,形成如下结论:

第一,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拓展了会计学的视野,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从微观层面向经济学靠拢,从而会计利润向经济利润靠拢。

第二,企业性质的双重性,决定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会计学必然分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独立领域。从总体上看,财务会计为“契约关系”的确立服务,管理会计则为“契约关系”的贯彻服务。而现代企业是“契约关系”确立过程与贯彻过程的统一,又决定了现代会计两大独立领域将在新的层次上融为一体。

第三,企业理财的目标应从股东财富最大化转移到企业价值最大化上来。

第四,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学就是产权会计学,可以视为产权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在制定公司法时应该考虑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成果。

独资企业会计制度篇5

关键词:独立审计需求主体国有企业私有企业成本

西方审计需求发展和启示

早期公司审计是由董事或股东执行的。在私有产权体系下,无论是股东直接管理企业还是在两权分离条件下,审计的作用在于降低企业的成本。公司经理和执行者制定契约限制自身机会主义行为,契约的有效执行要求对经理履行契约本身进行监督,而审计正发挥了这种作用。Jensen and Meckling (1976)认为,只要保证和监督活动的边际收益超过边际成本,所有者就有动机聘请审计师进行监督,以降低成本。换言之,只有当审计师能够发现和报告一些违背契约的问题时,审计师在改变其他契约问题时,审计师在改变其他契约方的预期和降低成本才是成功的。因此,出于降低成本的目的,企业自愿需要审计。

伴随着经济发展,专业的外部审计代替股东或董事审计。根据分析,股东审计师被专业审计师替代是市场力量的结果。在1844至1900年,英国有两个重要的市场发展解释了股东审计师向专业审计师的变化。一是对审计需求的增加。由于会计账户的复杂性、董事的法律责任以及公司规模和数量的增长导致了英国在1860―1870年对审计的增加,推动了审计服务的专业化。二是引入了能确定审计师胜任能力和独立性的低成本机制,专业协会提供了会计师声誉的信息。专业协会通过设定和监督执行标准、准入考试以及采用特许会计师的名称,提供协会成员胜任能力和正直性信息。直到1900年,英国公司法才再次确立强制审计的要求。这一时期,他们中的账户不仅要被审计,而且还要被特许会计师审计,特许会计师就是专业协会授信的专业人员。美国是在1933年证券法中要求公司必须由注册会计师审计。这样就完成了从自愿审计向强制审计的过渡。

西方审计机制的有效性是通过证券市场的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股票价格包括对经理(审计师)行为和证券价格结果的无偏估计。对于经理和审计师而言,他们现在和未来的报酬将包括他们行为的无偏估计,那些预期采取降低服务价值或在契约下减少服务支出的人(经理或审计师)将承担这些减少的成本。例如,经理(审计师)通过事先收入的减少而承担了任何偏离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因此,股票价格机制有效规范了公司经理和审计师行为。对于经理而言,他们会聘请高质量审计师来降低成本;对于审计师,他们有机动保持胜任能力和独立性,如果审计师预期不能发现存在的违约或者不报告发现的违约,则没有人再愿意聘请该审计师。当然,经理也会与审计师合谋,但是在价格机制下,理性的投资者认识到现任审计师不完全独立于客户,结果他们会降低保留现任审计师企业的股票价格,更低预期的审计独立性会被反映到企业的价值中,理性客户认识到保留现任审计师对公司股价的负面效应,因此,他们有动机选择被市场发觉独立性高的审计师,以减少低质量审计师对企业的财富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西方审计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逐步完善和规范的。(2)审计需求本身是自愿需求的结果,即使在法律没有强制要求之前审计也已经发挥了监督契约履行的作用,因此审计的自愿需求是保证审计有效的根本原因。(3)审计的作用在于降低成本,缓解契约方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企业价值,从而是各方受益。(4)西方审计机制是通过股票价格的调整来约束和规范公司经理和审计师的。

我国审计需求主体分析

由于社会制度和产权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我国企业的约束条件不同于英美等西方国家。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性质和经济特征,导致经济组织规模小,业务单一,会计处理简单,没有形成对审计的有效需求。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特别是1956年经济全部国有化后,独立审计完全被废除。1978年会经济改革,外资企业的迅速增长再次创造了对独立审计的需求。比如外资与国有国营企业进行合资经营,出现了合资各方出资实物资产价值的认定、利润的确定、应纳税所得额的确认、外汇管制下外方所得利润的汇出额的确认等问题。如果让代表国家利益的政府监督部门来审计,显然有失公允,因此,1980年12月,财政部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要求合资企业在缴税年度内按规定向税务机关附送在中国注册登记的公正会计师的查账报告。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长期缺乏自愿需求导致我国审计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通过对现实审计需求主体的分析来认识这一问题。

根据产权主体分类,我们可以将现有审计需求主体分为两大类: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

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根据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暂行办法》的规定,从1998年起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除个别特殊行业(企业)外,不再实行财政审批制度。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其他附表以及会计报表附注,应于年度终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委托中国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

1、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包括已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的,根据《公司法》也需要被强制审计。对于这类企业,产权相对单一,其主要问题在于管理者与国家的之间。委托人是国家或国资委,而受托人是管理层,国家规定审计是出于保护国有资产的需要。但国有企业是“所有者缺位”的,因为与真正的股东不同的是,政府官员并不承担决策的直接风险和收益。所以,作为国有资产人的政府官员缺乏对公司会计报表信息质量和审计质量的高度关注。相比之下,企业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自身,所以作为理性的管理层来说,为了不降低自身在职消费或者其他目的,他们自然会选择符合“自身预期”的事务所,而不是高质量事务所。

2、国有上市公司。这类企业的问题不仅存在于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还包括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问题。首先,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使得大股东操纵上市公司成为可能,所以大股东不希望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来揭露这些问题。其次,所有者和管理层的问题也使得上市公司更愿意聘请低质量、不独立的审计师。这一分析与国有独资企业或控股企业类似。最后是国有上市公司与监管层的问题。监管层是企业契约的一方,他们的角色在于监督上市公司行为以及对公司IPO、配股和退市的盈余目标的审核要求。但有研究发现,尽管非国有、地方和中央国有企业都有动机与审计师合谋,但地方国有企业的政府所有者面对最低的合谋成本,中央国有企业其次,所以这些国有企业为了降低与监管层的成本,他们更有动机选择独立性不高的当地小型事务所。

(二)私有企业

1、私有上市公司。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进,私有经济发展迅速,其中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私有企业已经上市融资。对于这类企业,其约束条件类似于JenseandMeckling (1976)讨论的环境。这类企业具有自愿审计的动机,但其有效性仍取决于股票价格机制的作用。如果公司股票价格能够有效地对公司行为做出反应,那么管理层或大股东为了降低成本,会聘请高质量审计师进行审计,并且这种效应也会最终反映在股票价格上。但前提条件不成立的话,大股东和管理层同样存在利益侵占,并聘请低质量的审计师的动机。

2、其他私有企业,可能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合伙企业以及一人公司等。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企业年检办法以及2007年颁布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年度检验工作的通知的规定,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和增强监管的针对性,除法律法规规定应当进行年度审计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和从事金融、证券、期货的公司应提交审计报告外,外商投资企业和从事保险、创业投资、验资、评估、担保、房地产经纪、出入境中介、外派劳务中介、企业登记的公司,注册资本实行分期缴付未全额缴齐的公司,以及三年内有虚报注册资本、抽逃出资违法行为的公司,也应当提交审计报告,其他企业可以不提交。对于这类企业,产权明确,规模相对较小,企业内问题不严重,或者能够通过其他机制来有效监督各个契约方。因此,企业不需要聘请审计师来降低成本,因此也没有自愿审计的需求。但是政府的强制审计规定其目的不再是传统的降低成本,而是为了维护政府利益的需要。从理论上看,审计作用是源于发现和报告违约的联合概率。如果企业本身没有问题,则审计并不能给企业增加收益。但是强制审计使得审计服务成为必须的成本支出,甚至审计增加了企业被查处的可能性,那么在理性预期下,企业会选择低成本和低质量的审计,即满足监管者的需要即可。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现有市场发展阶段以及国有产权特征下,国有企业没有自愿审计需求,在强制审计条件下管理层更愿意聘请独立性低的小所,企业的成本主要由国家承担。而对于私有企业,价格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或者企业本身问题有限,这些也促成他们选择独立性低的审计师。这些因素的综合就导致了现有事务所规模小、质量低。

三、改进独立审计需求的建议

尽管我国独立审计需求不足,但独立审计在经济活动中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发挥审计作用,促进企业提高审计需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1、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发挥上市公司证券价格机制的作用。西方独立审计机制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逐步完善并发挥作用。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借鉴西方经验发展起来的,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必须承认,我国市场经济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价格机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政府过度管制依然存在。解决我国有效审计需求不足的根本途径是推动市场的发育成熟,发挥证券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对股票价格估计效应和信号作用,推动公司增加对高质量审计师的需求。

2、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可实行各级国资委选聘审计师。对于没有上市的国有独资企业或控股企业,价格机制不能发挥作用。但作为次优选择,可采取由各级国资委选聘高质量审计师,实施对下属国有企业的审计。这种做法有助于减少企业管理层直接聘请审计师所产生的合谋问题,同时可以推动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当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控制会计师事务所的寻租和压价竞争行为。

3、发挥独立审计在降低成本中的作用。对于私有产权上市公司,审计具有降低成本的作用,因此,私有产权公司的契约方具有高质量审计需求的动机。应 推动私有产权经济的发展,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提高审计在监督契约中的作用。对于国有上市公司,应使得经理具有对高质量审计师的需求,即通过实施股权激励等方式,使得公司股价的变化影响人的薪酬。为了减少经理人员承担的成本,增加自身薪酬水平,他们具有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对于经济规模小的私有公司。或者不存在严重成本的小企业,应放松管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决定是否审计,比如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可以由银行要求提交审计报告等。同时,可以发挥税务工商部门的作用,避免小企业的不规范经营活动。

另外,从独立审计供给的角度,还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机制,提高违法成本。提高对会计师事务所设立的标准,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监管。

参考文献:

王临川(2008) 《会计主体管理层意图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独资企业会计制度篇6

一般来讲,企业集团混合式财务管理体制应该是一个集分权适度、权责利明晰、多方均衡的多层次分级控制系统。

从横向上看,多层次分级控制系统需要在每一层级中按岗位职责建立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资金、成本的归口管控。从纵向上看,多层次分级控制系统在成员企业间存在着“集团公司(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的多级次控制关系,而在每个成员企业内部存在着“公司总部―分公司(或事业部)―分厂(或车间)”的多层次控制关系。第一层次控制应该设置在集团公司财务总部,由集团公司财务经理直接领导,结合公司战略承担企业集团的资源分配和运用、投融资管理等总体规划工作。第二级层次控制应该设置在企业集团的利润中心,包括集团公司内有独立对外经营权的分公司(或事业部)及控股子公司,按照集团公司安排,开展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根据竞争对手、顾客需求、工艺流程、生产技术条件的变化灵活调整业务规模和竞争策略,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机制。第三层次控制应该设置在企业集团的成本控制中心,包括生产单位的分厂、车间或站队及其他费用单位。

二、企业集团核心层的财务体制构建

(一)财务会计中心

负责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运行管理工作,从事财务会计业务、财务人员管理等工作:优化企业集团财务会计IT系统;统一制定集团子公司的会计制度、政策;调用、监控各下属企业提交的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按时编制企业集团合并会计报表;适时监督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统一管理、调度财务委派人员,承担财务人员后续教育、业务指导、绩效考评等工作,研究并设计企业集团财务分析模型,深入分析各成员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为未来集团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决策建议。

(二)财务预算中心

以效益预算为导向开展预算管理工作,提升企业集团财务预算管理的价值和有效性,吸收各种预算方法的优点,着力提升预算准确度,采取有效的预算考核办法,规范下属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统一制订企业集团各单位、部门预算管理规章制度;指导各紧密层企业及各部门编制年度财务预算,全过程、适时跟踪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向总部反馈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超支等问题查处原因,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编制企业集团、业务部门、职能部门各月份及年度财务预算汇总表;审核紧密层企业预算调整方案的合理性;负责考核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及部门财务预算完成情况;完善财务预算IT流程优化,拓展和深化财务预算IT系统的应用范围。

(三)资金结算中心

应统一管理银行帐户,做好年度资金计划,合理分配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集团重大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根据集团内部各单位资金计划,从资金充足的单位调剂集团内的资金余缺,合理分配资金;做好资金压力测试和敏感性测试,防范资金挪用风险;审批全资、控股子公司对外部单位的付款限额:审批预算外资金借贷申请,审批全资、控股子公司内部资金借贷申请;负责集团内部往来结算管理、集团流动资金管理工作;负责集团公司内部各单位流动资金存量、应收账款总量的控制管理工作。

(四)税费管理中心

核心企业的税费管理中应该实行税费统缴统管制度,实现税费资金的统一划付,促使核心层企业的税收支出最小化:制定及完善核心层企业税费管理政策及相关制度;根据公司各项收入情况,编制核心层企业的年度纳税计划、费用计提计划;研究国家的税法、费用征管规定,跟踪了解最新税法制度的变动情况,运用税法知识最大限度的减少税收支出;正确处理核心层企业与税务、社保等政府机构的征缴关系;督导全资、控股子公司各项税金、费用的计提与缴纳;

(五)资本营运中心

核心企业的资本营运中心具体负责管理企业集团资本运行过程及资本经营活动。具体工作大致如下:拟订企业集团子公司重组并购方案;拟订核心层企业注册资本的变动方案;审批企业集团子公司重要资产的处置申请;制定核心层企业的利润分配方案;承担集团内各单位的集团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审定企业集团子公司利润分配方案;适时、全过程监控公司资本运作过程,及时反馈跟踪情况,发现重大问题,查处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六)投资规划中心

核心企业的投资规划中心加强控制对集团发展与控制权产生影响的决策管理权以及重大投资事项的处置权。具体工作大致如下:健全核心层企业的各项投资立项、审批、执行、监控、调整和考核制度;编制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预算汇总表,参与制定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方案;审核全资和控股子公司自行决策的投资项目及子公司长期性资产的处置方案;会同规划发展部门与各业务部门、职能部门制定集团公司及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的对外投资方案。

(七)融资筹划中心

核心企业的融资筹划中心就是要高度集中对外融资管理权。具体工作大致如下:依据公司资本结构情况,提交发行债券、股票、吸收外部投资等重大融资事项的方案;根据借款和资产负债率指标变动情况严加控制集团负债风险;制订集团对外担保管理办法,严控担保风险;监督全资和控股子公司融资方案的执行,并考核执行效果;审核全资和控股子公司授权范围内的对外融资方案;审核全资和控股子公司融资活动的现金流预算,编制集团融资活动的现金流预算;实施负债总量控制,优化集团公司资本结构。

三、企业集团紧密层的财务体制构建

对于紧密层企业,应采取财务分权分级管理方式,首要的财务决策由企业集团总部做出,紧密层企业做出必要的、次要的财务决策权,并承担执行责任,推行核心层企业与紧密层企业两级分开独立的会计核算体制。在遵照企业集团财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相对独立地开展财会工作,并将紧密层企业的财务活动纳入核心层企业统一的财务计划,做合并会计处理。一般来讲,紧密层企业应该设置以下部门:财务会计部,成本费用部,资产管理部,投资融资部。

四、企业集团半紧密层、松散层的财务体制构建

对于半紧密层企业,实行受控制的分散管理方式,拥有独立的财务决策权和独立核算权,其财务活动不纳入核心层企业统一财务计划,也不纳入合并报表的范围。企业集团总部通过调控半紧密层企业的活动环境,间接进行财务调控。

对于松散层企业,应该采取完全分散的管理方式,主要通过派驻股东代表等手段进行控制。松散层企业分散地行使财务决策权,实施分散型管理,行使独立决策权、独立经营权、独立核算权。

独资企业会计制度篇7

余先仕    龚培兴  (江西省审计厅、省委党校)

   审计是现代企业的“第三只眼睛”。审计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监督部门,如何应用监督职能参与国企改革,服务于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公司化改造,服务于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组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审计在新形势、新情面临的新问题。本文力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国有企业改革与审计监督的关系

  经济活动离不开审计监督。这是因为:国有企业的特殊所有制性质、重要的经济地位和深化改革的要求,决定了加强审计监督的必要性;审计所具有的基本职能及其国家审计所处的特殊地位,又决定了它在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中占有特殊的使命。因此,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和发展要求来看,审计监督在以下方面与其有密切的关系。

1.国有企业实施政企分开必须强化审计监督。

  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是国有国营,即国家全民所有权,并通过政府机构直接经营企业,其结果是政企不分。因此,政企不分是阻碍国有企业产权独立,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大障碍。在国家保留所有权的前提下,解决企业产权独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从解决政企分开入手。这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国有企业实现政企分开后,强化审计监督是其必备条件之一。这是因为,政企分开后,审计为政府的一个经济监督部门,是政府对企业的重要监控方式,以实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同时,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也要借助审计监督,来保证企业对国有资产实际运用合理性,实现其保值增值要求,满足国家作为所有者的利益要求。

2.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和公司化改造必须强化审计监督。

  公司化改造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公司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它要求:一是出资者明确,各投资主体到位;二是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成为市场主体;三是划分企业的投资主体与企业法人财产权主体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因此,国有企业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必须依靠审计进行监督,以确保国有资产评估的真实性、产权界定的合规性,实现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保证国有股权依国家产业政策在股份有限公司中的控股地位;促进国有资产合理配置,优化国有资产投资结构,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保障国有股权益,做到与其它股权同股、同权、同利。

3.国有企业完善科学管理必须强化审计监督。

  我国国有企业原有的管理制度,基本上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虽然有些国有企业创造了一些比较科学的管理制度,但总的来说,建立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产或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科学的管理制度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现代企业的管理实际上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其主要内容应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规范的企业内部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实行权力、决策、执行和监督机构独立分设,权、责、利关系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约,协调运转。而这些制度能否实现正常运转,关键在于审计。

4.国有企业的信息披露必须强化审计监督。

  投资者对国有企业经济信息的真实性了解要求强化审计监督,以确保投资的安全性。1998年7月,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深化企业审计研讨会上指出:“由于机制的原因,现在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管理松懈,存在着会计信息不实,甚至弄虚作假,做假账、报假账、算假账情况非常严重,财务会计资料不真实的情况相当普遍。”会计信息的失真,将会带来多方面的严重的危害:一是给政府的宏观决策和调控带来误导;二是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三是虚假信息进入市场会导致投资人、债权人的错误决策。这就必然会影响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对企业财务会计资料进行验证,展示其内容的真实性,保证经济信息的安全、可靠是审计的基本职能,是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对审计的客观需要。

二、当前国企审计中面临的情况和问题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有:

1.产权不清,企业利益分配关系无法界定。

  界定产权是股份制企业收益分配关系的前提,产权不清,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就无法界定,甚至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由于产权不清,审计中查出的问题,无法找到责任人。迄今为止,我国一直未明确究竟谁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最终直接法律责任。比如,对企业不同来源资产所有权的界定,对企业依据有关政策提取的专项基金形成的资产产权归属的界定,对国家采取优惠政策以转化投资方式形成的资产产权界定等等,都无法依据有关政策认真衡量,依法搞好界定。

2.对资本运营功能审计缺位,难以对国有企业经营质量实行公正评价。

  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目标不明确。对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虽已提出来了这么多年,但究竟该怎么审还未真正解决,至于怎么拓宽审计领域,再经过若干年,审计到底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并不很清楚。现在对国有企业的审计就内容而言,一般都是以财务收支为审计的主要内容,注重违纪款的处理,从某种程度上讲给人造成错觉,致使有人认为审计部门是“第二税务部门”,而对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效率的审计可谓涉足不深。具体表现在:一是对企业的资本运营情况(如投入主体资格的确认、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向的审计)不够深入。二是对国有资产的经营情况如经营方式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着对经营主体的确认,经营者权益和责任的落实,经营业绩的考核、评价,经营过程中的产权约束以及国有资产的保值管理等等,也不够深入。三是对国有资产收益分配情况模糊。由于存在上述原因,所以在如何合理确定国有资产收益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方面,在企业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和用于职工个人、集体消费基金的比例关系方面以及保证归国家分配的收益上缴等,都是“雾里看花”。四是对国有资产产权管理的情况(如国有资产产权的界定与评估是否规范,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是否符合法定程序等)也很不规范等等。而事实上对国有企业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放在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能和企业经营质量上。

3.审计部门本身的建设滞后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网络尚未建立,信息量不足,审计缺乏系统性。二是审计揭露和披露的关系难以把握,什么问题该披露,什么问题不该披露,界限难以把握,给审计事项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三是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偏低,审计质量还有待于提高。四是审计方法陈旧,审计手段落后。五是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对审计项目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监督和约束的机制。

4.一些国有企业的领导,对审计工作在认识上存在着片面性,行动上有抵触。认为审计监督是找岔子,妨碍了企业的自主权,对审计不提供真实情况,不很好地配合。对企业的内部审计重视不力,甚至不予置理,弄虚作假,滥用职权,致使内部审计形同虚设,增大了政府审计工作的难度。

三、国有企业审计新内容新方式新方法探析

  上述情况表明,在市场经济体制深入运作的过程中,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探索。我们认为:今后审计工作的思想观念和工作重点要实现由以查处违纪款的财务收支审计向摸清企业家底的真实性审计转变;要增强审计风险意识;要建立审计网络系统。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1.对国有企业应重点审计的内容

  李金华审计长曾指出:“企业的审计首先要回答的是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是否真实的问题。这是当前企业审计的要害,也是我们审计工作者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对国有企业的审计应突出真实性和合法性。具体应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检查企业是否按有关规定程序办事。检查是否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要求,转换经营机制、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清理债权债务,是否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经营范围等有关手续是否符合规定程序;并对文件、证明的齐全程度进行检查。二是重点审计国有资产的投入。检查界定产权,是否符合有关制度规定,是否有低估、漏估国有资产,特别是要对国有无形资产(如商标使用权、企业商誉、产品专营权、非专利技术)的价值评估的依据及其正确性检查。三是要审计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以下主要环节:(1)检查主要产品主要材料价摊入产品生产成本、批期、品种、成本计算价值的正确性;产品销售成本、材料成本差异、应摊应提、跨期摊提的准确性;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的合法性;是否存在挤占成本费用等问题的审计。(2)审计企业实现利润(亏损)的真实性,按规定分配的正确性。(3)审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增加和使用是否符合规定;使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充分发挥社会审计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中介作用。

  政府审计属于外部审计之一。它具有单向独立性、强制性、无偿性和行政监督等特征。如要实施对国有企业的全面审计,就其现有力量明显不足,如要内部审计去承办,则受其独立性不够的影响难以到位,所以如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作用,其效果比较理想。

  第一、是投资者对企业履行监督权力的有效形式。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现代企业所有制结构是多元的。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发展,使大批国有企业突破了单一国家所有制的“大一统”模式,实现了产权多元化,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各类投资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了解和监督企业管理层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都有对企业进行审计和监督的权力要求,而社会审计是适应了投资者这种要求的有效形式。由于社会审计地位比较超脱,能对企业作出独立公正的评价。社会审计双向独立性的特征(既独立于审计委托人,又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保证了社会审计可以根据其审计的结论发表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和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可靠性。真正体现以独立的第三者的身份维护产权主体各方的合法权益。

  第二、对企业外部形象具有鉴证作用。由于现代企业的运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外部集团的协作和帮助,外部集团对企业的信任程序取决于它在公众中的形象,而企业外部形象的确立要由独立的第三者———社会审计来予以鉴证。只有企业具有良好的对外形象、较好的营运能力和较高的资信度,才能引起现有投资人和潜在投资人的行为、现有债权人和潜在债权人的放贷行为,从而使企业的投融资渠道拓宽,使社会经济资源得到最优配置。这也是国有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之一。

  政府审计部门对不同情形的国有企业应采取不同的审计方式。对上市和国有控股公司主要应采取授权委托审计事务所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独立审计的形式;同时要加强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指导、检查和督促。

3.要在规范上下功夫。

  我国自1983年成立审计机构以来,审计规范虽在日臻完善,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作进一步的改进,重点在下列几方面要加强:①审计程序要规范。要加强对审计计划的制订的规范工作,对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要环环相扣,有头有尾,一以贯之。②指标体系要规范。目前虽然国务院有关部门(例如财政部)正在抓紧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包括拟定各项指标的权数、行业标准值以及综合评分办法等,但据说是将通过定期公布的方式供各地区、各部门参考。我们认为如果没有一个硬性的各地都必须统一执行的审计指标体系,各地区、各部门的审计各搞各的,标准不一,口径不同,审计的可比性便无从谈起。因此,尽快规范一套全国统一执行的审计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③责权关系要规范。要认真贯彻执行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外资审计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正确处理揭露、披露和处理的关系。对企业存在的重大问题一定要揭露,揭露出来后经过一定程序进行披露,要加大处理力度,要严格审计执法,该处理的问题要处理,该追究责任的要追究责任,该进入司法程序的要移送司法机关。④办事程序要规范。审计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39项审计规范办事,自觉遵守国家审计准则。

4.强化对企业主要领导的责任约束,切实搞好离任审计。

  搞好国有企业关键是领导。一个好的领导可以使企业起死回生,在同等条件下,一个不称职的领导,也可能使企业破产。离任审计是对企业领导经营责任的有效约束手段。离任审计对于引导和规范企业法人的经营思想和经营行为,揭露非法行为,对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离任审计,客观评价法人在任期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可以为组织人事部门正确、科学地考核和任用干部提供重要而具体的根据。我国从1985年起在黑龙江、吉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推行了离任审计,实践证明实行离任审计是搞好国有企业的重要一环。目前,这一审计活动在全国已全面铺开并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和生命力。要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有关离任审计的文件精神。

独资企业会计制度篇8

众所周知,公司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主要的企业形式。公司制企业在所有类型的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不是最多,但是聚集的资本和对整个经济的贡献却远远超过其它类型的企业。同时,公司又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载体。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制,主要就是通过采用公司制度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因此,修订公司法,进一步健全我国的公司法律制度,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强有力的制度支持。此次公司法的修改涉及到了二十个方面,其中首次在我国公司法的层面上引入并确立了“会计独立性原则”。会计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灵魂,是客观、公正的前提。各类公司丑闻事件中所暴露的会计和审计方面的严重问题,不仅使会计师公司名誉扫地,更为严重的是它导致了一场资本市场范围内的投资者对整个会计业的信任危机,因此,这次公司法增加第一百七十条指出:公司聘用、解聘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定。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就解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表决时,应当允许会计师事务所陈述意见。第一百七十一条指出:公司应当向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拒绝、隐匿、谎报。

由于最近几年在国外、国内企业公司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操纵会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做假账,影响了外部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的现象屡屡出现。以及大型跨国公司会计丑闻相继曝光,致使会计界和法律界所共同研究提出“会计独立性原则”,其旨在保证会计真实性。而针对我国会计业的现状,并且随着公司治理机构的要求日益完善和保障小股东利益制度的健全,为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真正发挥外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在刚性法律制度中给予会计独立性原则相应的地位已经是迫在眉睫,新公司法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在安然事件发生之后,各国、各相关的国际组织都在采取措施,希望通过法律制度设计解决会计师独立性问题。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技术委员会起草了《关于会计师独立性以及公司治理对监督会计师独立性的作用的基本原则》,提出该组织对监管上市公司会计师独立性的原则的观点。IOSCO技术委员会认为,虽然有些国家已制定了关于会计师独立性的规定,但这些原则和指南仍将适用于各国。该基本原则详细阐速了影响会计独立性的各类现象,并提出证券发行者充分、准确并及时地向投资者披露影响决策的重大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是证监会国际组织(IOSCO)确立的证券监管目标和原则。同时,该原则还确认,高质量、国际通行的会计、审计准则能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从而为更多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该原则特别提到,监管者工作要求。

在国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按照我国的《会计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实际上这就是“会计独立性的原则”在我国法律上的最早的表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会计的质量却没有随着GDP的提高而提高,会计独立性问题也日趋严重,致使会计信息的质量的“水分”不断扩大,以致我国大量的国有资产和国家税收流失,导致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失误,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障碍,为了杜绝这些会计问题国家特地设立三大会计学院,旨在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但是近年来证券市场接连不断的丑闻已经说明会计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的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问题。“江西纸业”、“天津银广夏”、“德隆国际”等事件中都有会计人员、会计公司违反会计独立性原则的操作背景。在本文中笔者想从会计独立性的角度剖析我国现行经济生活中产生这一问题深层原因。

多年来,我国的会计独立性原则不断地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纵观这些产生原因不外乎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两个方面,在内部方面原因主要是经济利益对会计师的驱动,会计师是企业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其工作成效直接影响着整个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会计师应本着特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谨慎,勤勉地发挥自己的技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客观公正、廉洁自律、诚实守信。然而,当他们的工资福利、职务晋升等都受到管理当局控制的情况下,在造假预期成本小于造假预期收益的情况下,与企业管理当局合谋进行会计造假的概率就很大。如美国安然公司的首席财务官通过复杂的关联方交易获取高额的利润。天津的“银广夏”1999年和2000年虚构利润7.45亿元,但其停牌时的流通市值比1998年末增加了至少70亿,“变脸”现象从另一角度证明了会计造假的收益效益,也就是说会计造假的收益大于成本,“刚通报了张家界,又冒出了麦科特,刚处罚了ST黎明,又惊爆银广夏”。只要存在不被发现的可能,就会有会计人员或机构铤而走险。在外部方面表现在会计的独立性原则还受到管理部门甚至地方政府的利益诱惑,虽然各个会计公司已经在上个世纪9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脱钩改制的工作,但是由于会计公司业务的蓬勃发展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在这些年来所曝光出来的上市公司的问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伪造会计资料和会计数据骗取上市资格的案例,如原郑百文,为了造假上市专门组建做假账班子,通过做假账骗取上市资格,把各种指标做得天衣无缝,这种专业造假显而易见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原红光实业为了骗取上市资格,在上市申报材料中虚报利润(实际上当时公司已亏损1亿元),1997年6月上市时,其招股说明书预测当年每股赢利0.3元等等。而这些促使会计公司和会计人员伪造的原因除了前面所阐述的内部原因外,很大一部分的动力来源于地方政府和地方领导人及部门领导人,有一段时间我们可以在地方政府首长的经济工作的报告中发现促使本地公司的上市是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一大任务,上市公司的数量成为考核经济工作成败的另一大指标,在这种大气候下,不难想象会计公司被要求和准上市公司密切配合,以至会计公司从自身利益出发违背会计独立性原则,伪造会计数据、会计资料以及相关资料。

而且在我国违背会计独立性原则还应该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从现行企业的管理关系上来看,会计活动属于企业的管理活动,会计人员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他们必须接受企业管理当局的直接领导,从会计信息的传递程序来看,信息的对外提供是一种企业行为,会计人员代表管理当局向有关部门报告业绩。所以,在会计核算和决策的过程中,会计人员总是要听从管理当局的控制和指挥,在“道义”和“利益”之间进行权衡,会计人员丧失独立性原则。据有关资料显示,由于管理当局的授意、强令和指使而造成的会计造假不在少数,而且这一现象大有发展之势,特别是在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中表现出了特有的生命力,国家审计部门在2005年“审计风暴”中所发现的违纪问题绝大部分是由会计独立性原则的缺失引起。

针对这种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原则被亵渎的现象,财政部门着眼于会计委派制和会计制的改革的试点,会计委派制和会计制是政府部门通过对会计人员的资格确认、业绩考核、职权规范、人员任免和报酬统筹等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会计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受委派和会计人员具有管理和监督的双重身份。其主要职责是,监督所在单位国有资产营运情况,对国有资产的流失应承担相应责任;监督所在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对上报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监督所在单位执行国家财经纪律情况,对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其主要权限是,审核所在单位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并与单位主要领导人共同确认其真实性、合法性,参与拟定所在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规定,监督检查各项财务运作和资金收支情况,对重大财务收支项目,与单位主要领导人联签批准,参与拟定所在单位的年度决算方案、分配方案;审核所在单位的新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和重大经济合同。

会计委派制和会计制在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角度看。对财政加强预算资金管理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动廉政建设等方面有一定的成效。从会计独立性的角度来看会计的委派制和会计制,通过财务会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和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实施监督,扭转财务人员听命于单位领导和经营者的现状,对会计独立性原则的执行有某种积极的作用,但是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一,由于独立性的限制,在实施过程中责任不明确,不可避免地使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难以提高,致使会计工作效率低,会计信息等资料不能及时地报告出来。其二,由于委派会计和会计参与经营活动的范围缩小,沦落为简单的记账员。其三,由于会计职能外部化,使委派会计成为被拉拢或与高层管理者合谋进行造假,粉饰财务报表的工具。其四,这两种制度实施的范围只能局限与使用支配国有资产有关的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

不论是会计委派制和会计制的改革还是新公司法对会计独立性原则的确立,都透露出了一个信息,就是国家管理当局对会计质量日益衰退现状的担忧,同时也进一步表明了国家为推进会计独立性的原则,已经从单纯采取的成立会计学院提高会计人员从业素质发展为进行会计体制改革和法律制度的确立之轨道。

上一篇:银行风险管理战略范文 下一篇: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作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