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实施细则范文

时间:2023-09-16 14:06:39

高标准农田实施细则

高标准农田实施细则篇1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保护和监督管理。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列入政府目标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本细则的规定以及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

第四条  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应当根据基本农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资源调查区划为依据,并与城市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相协调。

第五条  省土地管理部门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编制全省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经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县级人民政府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六条  全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1994年耕地面积的80%。

省人民政府根据全省实际,确定基本农田的布局安排,并向市(州)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下达基本农田保护的数量指标;市(州)人民政府或地区行政公署逐级下达到县(市、区)和乡(镇)人民政府,并落实到村社。

第七条  下列耕地原则上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一)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和名、优、特、新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平原和丘陵一、二台土的水田和旱地;

(三)大、中城市蔬菜基地;

(四)农业科研、教学和良种繁育基地。

第八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基本农田按两级划分:

(一)高产、稳产农田,有良好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经过治理改造和正在按计划实施治理改造的中低产田,以及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划为一级基本农田;

(二)生产条件较好、产量较高、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划为二级基本农田。

第九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区定界工作,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后,由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或其委托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验收结果报省土地管理部门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占用。国家和省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的,必须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发给《基本农田占用许可证》。

第十一条  占用基本农田按下列规定审批:

(一)占用二级基本农田3亩以下(“以下”含本数,下同)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二)占用二级基本农田3亩以上10亩以下的,由市(州)人民政府或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其中,成都市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可以审批占用3亩以上20亩以下的二级基本农田);

(三)占用二级基本农田10亩以上(成都市和重庆市占用20亩以上)1000亩以下、一级基本农田500亩以下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四)占用二级基本农田1000亩以上、一级基本农田500亩以上的,由国务院批准。

第十二条  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的,除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补偿、安置外,由用地单位或个人负责开垦与所占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不符合规定的,依照下列标准缴纳或者补足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造地费(以下简称耕地造地费):

(一)一级基本农田每亩按征地费(包括土地补偿费、青苗和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偿费,下同)的2倍计算;

(二)二级基本农田每亩按征地费的1倍计算。

第十三条  小型水利工程、人畜饮水工程等直接为农业服务的工程项目,以及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菜地,已按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的,免缴耕地造地费。以国家投资为主兴建的能源、交通、通讯、水利、国防军工等大中型建设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免缴耕地造地费。

第十四条  耕地造地费由批准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收取。对收取的费用,按省、市(地、州)各20%,县(市、区)60%的比例分配,并交当地财政专项储存,专项用于基本农田的开垦、建设和中低产田的改造,以及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管理工作。耕地造地费由土地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各按50%的比例安排使用。

耕地造地费的具体收取、使用和管理办法,由省土地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物价行政主管部门另行规定。

第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制定的基本农田地力分等定级标准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当地的地力分等定级办法,由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地力分等定级,并建立档案。

第十六条  鼓励农业生产者对其经营的基本农田增施有机肥,保持和培肥地力。在土地承包期间,地力升级的,由集体经济组织给予奖励;地力降级的,由经营者予以赔偿。

第十七条  在使用、保护和管理基本农田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一)合理利用耕地成绩显著的;

(二)对开发土地资源,保护耕地有重大贡献的;

(三)积极检举揭发乱占滥用耕地、破坏耕地行为的。

第十八条  违反本细则规定,由土地管理部门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处理。

第十九条  本细则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土地管理部门会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解释。

高标准农田实施细则篇2

一、加强政策宣传力度,确保烟农熟知并理解今年的生产收购政策。

充分利用育苗不同时期的培训、村小组广播、下乡走访、合同公示等方式宣传年提高优质烟叶结构、上等烟和低次等烟收购比例、不适用烟叶田间消化及补贴和烤烟收购价格等政策,做到让烟农知道、理解并落实到今年的烤烟工作中去;积极联系地方政府,借助政府信息平台,引导广大烟农严格按照政策组织生产;加大技术员和辅导员下乡走访力度,要求技术员和辅导员对所辖片区烟农进行一对一走访宣传,并制定严格考核办法,对走访记录备案,定期不定期进行抽查,抽查结果并入月度绩效考核。

二、完善补贴细则,确保烟农收入水平提升。

参照州局、市局(公司)针对不适用烟叶田间消化给予的补贴规定,制定烟站补贴细则,明确对不适用烟叶田间消化的范围、要求,以及相关补贴标准,拟采用差额补贴措施,重点根据烟农对不适用烟叶田间消化处理情况设三档,并结合最终收购完成情况进行统一考核。并定期对不适用烟叶田间消化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烟农的监督,发现有虚假情况的取消最终补贴。同时,对兑现补贴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五天;检查验收不合格的烟农,不兑现补贴。要求所有补贴台帐详细、严谨。

三、严格合同管理,科学落实种植面积。

我站指导性种植面积6604亩,实际生产量19812担,收购量17533担,上等烟比例达到68%以上,田间销毁2279担。结合今年的实际情况,严格执行“控制总量、适度从紧”的烟叶工作方针,组织烟站员工深入村寨、地块,核实烟农年烤烟种植申请,测算烟农年种植能力,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及烟农诚信考核结果,合理分配年烤烟种植面积,以保证年收购量和优化等级结构工作的圆满完成。目前,合同已基本分解完成,准备进行合同公示。

四、强化烤烟标准化生产,提高烟叶品质。

根据烟站所辖片区的气候条件及品种特性,制定年烟站烤烟种植标准化技术规程,全过程指导烤烟种植,确保烟农种好烟,提高烟叶整体水平。具体包括:

1、首先抓好“深耕深翻高起垄、高茎壮苗深栽、适时揭膜促管理、适时封顶留足叶片”四项关键实用技术的落实工作。

2、做好移栽期的调整及科学移栽工作,提高移栽质量。全面推行明水深栽,栽后秸秆覆盖、农膜覆盖的“双覆盖”保水措施。并及时组织发动烟农在栽后抗旱过程中进行查缺补苗、治虫防病、水肥偏管等保苗促平衡措施。

3、优化施肥结构,加大水肥调控力度。加大有机秸秆农家肥的投入量,全面推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并通过田间精耕细作,确保大面积提高田间烟叶成熟质量。

4、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大规模的统防统治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害对烟株的危害,提升烟叶整体品质。

5、适时合理留叶封顶。根据种植品种k326的品种特性,留叶数定位20-22片。

五、健全烘烤管理模式,抓好成熟采摘和科学烘烤工作。

加强技术指导,做到烟叶成熟采烤指导到田。实行下部叶适时采烤,中部叶成熟采烤,上部叶充分成熟采烤;加大分类编杆入炉挑选力度,剔除病残叶和无烘烤价值的烟叶,做到入炉烟叶成熟一致、颜色一致、部位一致。设立烘烤技术总监,加强烘烤技术培训和巡回指导,做到技术指导到户、采收指导到田、烘烤指导到炉,提高烘烤水平和质量,确保烤出好烟。加强密集烤房群的组织管理,全面推行专业化烘烤,提升烘烤水平,提高烤房效能,降低烘烤成本。

六、狠抓田间消化鲜烟叶工作,真正实现提质增效。

原则上每株烟下部两片底脚叶(两片奶脚叶除外)、上部一片顶叶不采烤,进行集中销毁。鲜烟叶销毁地点要在不污染环境,不影响田间卫生的前提下,以500亩左右为一个片区,就近选择在荒山、荒坡、空闲地等集中统一销毁。需要消化的脚叶和顶叶,要认真组织烟农统一清除,专卖管理人员及烟站技术员现场监督,组织对田间鲜烟叶处理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做到逐片、逐块、逐户验收,并登记造册。

同时,全面推行站点技术人员包片负责制,责任到人,考核到片,并留存销毁图片,做到监督到位、核实到位,严格考核、严格奖惩,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把市场不需要的下低等烟叶真正消化在生产环节。

七、加强烤烟收购管理,确保烟叶收购质量。

高标准农田实施细则篇3

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其设计也应该完全按照正规的程序进行设计,对设计方案加强认证,细化和分解结构图,工程量以及工程费用计算,做到进一步的深入论证。然而,目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设计方面存在着偷工减料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设计方案缺少比较,很多设计方面仅仅达到可行即可,严重影响了后续的施工;②对于设计图纸不能进行细致的比较和核查;③设计师对于规范的把握不够细致。这三方面设计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稳定发展,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加以避免。

对于目前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来看,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在施工过程中,还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施工队伍素质不高,质量监督不严,管理体系不完善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工程建设质量。为此,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来提高施工水平,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上,目前存在着管理经费不足,管理机构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建设管理水平。为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采取各种办法,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

产权方面的问题也是影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另一个问题,主要出现的问题是在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水利工程所有者主体“缺位”。基层政府代替“集体”承办本该由“集体”办的事,造成政府“越位”。

针对以上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思路和方法:采取多元化投资拓宽筹资渠道;健全管理机制,完善项目审批流程;完善监管体系,提高监管质量。

1采取多元化投资拓宽筹资渠道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一直是困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一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来拓宽筹资渠道。为此,应依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建立以政府、农民、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投资机制,有机结合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筹资。另外,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放宽政策条件,积极引入社会资金,提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总体投入水平和建设标准。

2健全管理机制,完善项目审批流程

管理机制的健全以及项目审批流程的完善工作对于促进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切实承担起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组织责任,真正把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时,对于审批流程要合理规划统一布局。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完善项目审批流程,达到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平的目的。

3完善监管体系,提高监管质量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保证工程质量的最根本要素是监管体系的完善工作。对于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也是如此。要想使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必须完善监管体系。为此必须做到:①严把工程设计和招投标过程关。②工程实行施工准入制和监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监督体系。

高标准农田实施细则篇4

创新背景

随着国家石油石化体制改革,各集团重组改制上市,油田企业基本实现了政企分开,油田与地方处理关系的准则由过去的以行政命令为主向经济调节为主的方向转变,利益调整的格局比较明显,新的利益分配机制正在建立之中,油田与地方的关系呈现出复杂性、多变性、曲折性和突发性。政府要政绩,老百姓要致富,架桥修路、求援要物。油区人多地少的矛盾也十分突出,油区内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大力推广,珍禽动物养殖范围不断扩大,部分厂点就设在井边站旁,给油田协调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如何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地方三者利益的关系是摆在对外关系人员的重要课题。

创新内容

机制创新,即企业为优化各组成部分之间、各生产经营要素之间的组合,提高效率,增强整个企业的竞争能力而在各种运营机制方面进行的创新活动。作为对外关系系统,就是要通过创新服务协调机制,实现考核由随意型向管理型转变;创新项目管理机制,实现管理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创新油地联动机制,实现油地关系由利益型向鱼水型转变。

主要做法

一、创新量化评比机制,考核由随意型向管理型转变

没有数字概念,世界将会变得混沌模糊。企业管理如果没有量化,必将变的粗放和混乱,因此需要将每个流程、环节、细节甚至日常杂事进行数量化。以日常考核为基础,以季度考核为依据,从三个层次进行量化考核,真正起到奖优罚劣、促进各项工作顺利落实的工作目标。

健全组织机构,落实目标、任务、措施。成立中原油田对外关系系统工作量化考核领导小组,组长由对外关系处处长兼任,成员由对外关系处科室长、各油气生产单位对外办公室主任组成。把实行岗位责任制和目标任务管理结合起来,使责任更具体、更完善、更切实可行。

细化考核内容,落实方案、过程、结果。主要围绕生产服务和协调过程中的管理制度到位、考核办法到位、直接兑付到位、业务监督到位、工作落实到位、材料上报及时、准确运用法律、施工时效提高、服务满意率高、污染事故减少、青苗费用降低、油地关系和谐等十二个方面制订了详细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

加强日常检查,不通知、不定时、不定点。领导小组加大日常以不通知、不定时、不定点为内容的“三不”检查,把检查情况及时向全油田进行通报,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目标管理不断完善和发展,4年来累计组织检查208次,查处各类问题800多个。通过“三不”检查,有力地加强了青苗费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

纳入奖惩兑现,有奖、有罚、有追究。每季度油田设立专项奖励基金30万元,采取月度考核、季度量化评比排名、年终总评等方式,对考核基金总额进行分配,并纳入油田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及年终评先树优活动,充分调动起来各油气生产单位工农系统的积极性。

二、创新项目管理机制,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

青苗赔偿费用项目管理,是以油藏经营管理为中心,以项目负责制为基础,以油田青苗赔偿必要投入为前提,运用目标责任制的形式,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进行计划、组织、优化、实施、指导和控制等活动,以达到在规定时间内实现油地关系的和谐发展目标。自2007年开展,油田连续六年将青苗费用管理纳入十大项目管理之一。

推行“八项制度”,关键看细节。任何一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要得到执行,靠的是便于操作的细节、求真务实的细则。越细,执行起来越容易,想钻空子就越难。2007年以来,重点在全油田推行了青苗赔偿费用日清日结、临时占地管理、土地ABC分类管理、“七支笔”签字、工农保卫合署办公、污染土地事故上报、新发生费用一次性处理、限额审批等“八项制度”。 各项制度环环相扣,促进了管理的进一步规范。

减少管理漏洞,关键看环节。职责不清晰是油地关系处理中最大的黑洞。油田因甲、乙双方责任不清造成重复赔偿和责任赔偿达数千万元。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制定实施了《关于工农关系影响钻井 作业等施工时效的处理意见》。在上井前,甲乙双方签订责任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义务,杜绝推诿扯皮现象,提高生产时效。

化解油地矛盾,关键看理性。“政如农功,日夜思之”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妥善化解各种矛盾,我们允许员工有失误,关键是善于反思问题的根源,运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界定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推行青苗费直接兑付到户制度,减少了地方政府侵占、截留、挪用青苗费现象的发生;制订了《钻井公司、井下特种作业处青苗费赔付程序》,减少了不合理青苗费用发生。

三、创新油地联动机制,油地关系由利益型向鱼水型转变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油田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工厂,同周边地方的关系密切程度对企业的发展来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油地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妥善处理周边关系,走共同发展富裕的道路是我们共同的愿景。

选准油地共建载体。制定实施了《关于开展工农共建、构建和谐油区活动的实施意见》,对各单位工农共建活动做了明确要求,积极组织各油气生产单位开展新农村建设帮扶活动,每年投入近百万元,惠及农户近万家。

建立合署会诊制度。在原工农、治保两家合署办公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完善了“六位一体的会诊机制”。

开展油地联谊活动。每季度召开一次油地联谊会议,积极协调处理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各类问题;两年来,依托油地联谊会,及时协调处理了重要油地关系问题140余个。

建立考核评比机制。各油气生产单位根据不同的地域情况、人文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了《关于对地方乡镇支油部门的考核细则》,根据考核结果支付地方劳务费用。

取得成效

通过全面系统探索创新之路,实现“一少一低一发展”的工作目标:

油地矛盾纠纷明显减少。2011年钻井作业因工农关系问题施工搬迁受阻井次比2010年减少了16井次,比2009年减少了54井次。

青苗赔偿费明显降低。2009-2011年连续三年油田青苗赔偿费用出现负增长。

保持油区持续健康发展。尽管油地仍有摩擦、有矛盾,但铺就了持续健康和谐发展之路。

高标准农田实施细则篇5

第一条为加强我省农田水利建设,规范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财政部、水利部《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是指各地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规定比例计提,专项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的资金。

第三条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按照“分级筹集、分级使用”的原则进行管理。

第四条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年终结余结转下年度安排使用。

第五条本办法适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监督和检查。

第二章资金分配

第六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年度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项目支出预算,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预计入库情况和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使用管理有关规定审核后并入土地出让支出预算。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要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各地编报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应当按规定报批立项,并提供项目可行性说明、项目立项批准文件、项目实施计划和资金使用计划等资料。

第七条各地按规定比例上缴省级统筹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以下统称省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实行按项目补助和按因素切块下达相结合的方式分配。按项目补助的省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主要安排用于重点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省级给予适当支持;按因素切块下达的省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主要安排用于重点项目之外的其他农田水利建设及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省级切块资金由地方按照当地“十二五”农田水利规划建设任务,根据本办法有关规定统筹安排,自行组织实施,确保农田水利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第八条按项目补助的省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根据各重点项目有关政策和要求进行申报、审核和补助。

第九条按因素切块下达的省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根据各地农田水利建设任务、年度农田水利计划投资、上一年度农田水利计划投资执行和资金使用管理情况、上缴省级的统筹资金和各地财力状况等因素分配。按因素法分配的资金纳入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管理。

第十条按因素法分配重点考虑各地农田水利建设任务和地方财力。对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未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农田水利标准化县年度考核不合格、农田水利项目资金经查实存在重大违规违纪行为的,不予分配该部分资金。各项因素分配比重为:

各地农田水利建设任务占30%。根据各地列入省水利“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农田水利投资并结合省政府下达到各地的农田水利标准化县建设目标任务确定。

各地财力状况占30%。根据省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类别档次确定。

农田水利年度计划投资占15%。按照“早建早补、晚建晚补”的原则,鼓励各地提前完成规划内的项目,具体根据各地上报的年度农田水利计划投资确定,年度农田水利计划必须在各地“十二五”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内。

上一年度农田水利计划执行和资金检查情况占15%。各地上报的上年度农田水利计划和资金使用实际执行情况;省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项目、资金检查情况。

上缴省级的统筹资金占10%。按照“多缴多还”的原则,根据各市、县(市、区)上缴省级统筹资金计算确定。

第十一条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于上一年度8月底前联合行文上报农田水利年度计划(包括维修养护计划,按项目类别报送)投资文件。

省级财政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按因素将资金切块下达给各地;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根据下达的资金额度,及时将资金落实到上报的年度计划内的具体项目,并将计划下达和资金拨付文件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备案。

第三章使用与管理

第十二条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使用范围:

(一)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田间工程和灌区末级渠系的新建、修复、续建、改造;

(二)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

(三)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

(四)圩区整治;

(五)大中型灌区泵站改造;

(六)农村灌排河道整治;

(七)小型水库建设加固等;

(八)上述农田水利设施的日常维护。

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经常性开支。

第十三条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使用实行大宗物品政府采购制,资金支付统一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各地要严格按确定的建设内容和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按照专款专用原则,实行专账核算。

第十五条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法人要及时细化和优化施工方案,强化施工组织与协调,加强工程进度管理、计划管理和财务管理,严格按计划执行;财政部门要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和规定的程序及时拨付项目资金,加快支出进度。

第十六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年度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预算执行情况,按同级财政部门有关政府性基金决算编制的要求编制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决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并入土地出让收支决算。同时,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在部门决算中反映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支出情况。

第四章监督与检查

第十七条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使用管理要公开透明,实行公示制。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要采取适当的形式,将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及时向受益区群众张榜公布,接受监督。

第十八条各级财政、水行政主管等部门要及时掌握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切实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使用、管理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如下:

1.资金是否存在用于计划外工程和超标准建设;

2.资金是否按进度拨付到位;

3.有无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

4.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5.会计核算是否规范。

第十九条对有财政违法行为的,将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查处,并取消申请下一年度省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资格。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条各地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报省级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高标准农田实施细则篇6

目前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为经营主体的烟叶生产经营形式、种植水平参差不齐,烟叶质量控制管理体系难以建立,是导致烟叶产品质量不稳定性和总量不确切性的根本原因,无法真正满足卷烟工业原料质量的均质性和总量的批量化要求。强化烟叶质量控制管理手段和措施,有效解决烟草农业千家万户小生产与烟草商品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使烟叶战线适应行业大企业、大品牌发展战略,贯彻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工作重点。

一、实施质量控制管理的意义

质量控制管理是对烟叶生产全过程的操作质量及管理质量进行控制,努力实现烟叶质量的均质性要求,满足卷烟工业优质烟叶原料需求。

1、对接原料基地建设

烟农分散种植对技术标准理解执行的随意性,是造成烟叶质量参差不齐的根本原因。通过工业优质烟叶原料基地化建设,大力推广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按照卷烟工业企业对烟叶原料品种、内在品质、外观质量等方面的要求,调整或改善生产条件,组织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标准化操作和规范化生产,对不同生态条件下生产的烟叶组织分析化验评吸,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强化质量控制管理措施,解决生产条件的差异性和操作管理的随意性问题,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实现质量管理的目标化,构建稳定可靠的烟叶原料供应体系。

2、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大企业、大品牌战略格局的逐步形成,迫切要求烟叶生产种植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烟草农业牢固树立为“两个十多个”提供优质烟叶原料的指导思想,努力提高资源配置及利用效率,实现江局长提出的烟叶工作要“真正转移到以提高品质和等级合格率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名优品牌提供优质原料”的要求。目前黑龙江省烟叶产县的年产量大都在10—20万担左右,**、牡丹江两家烟叶公司的年产量也都在80万担以下,烟叶种植规模无法满足大企业、大品牌需要,且布局比较分散、种植水平参差不齐、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实施全面质量控制管理就是在目前种植布局一时还很难改变、生产总量短期还很难增加的情况下,按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方案、统一管理措施、统一监督保障的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烟叶原料质量保证体系,规范和强化生产操作及管理行为,努力提高烟叶产品的均质性,使烟叶品质、烟叶等级合格率和烟叶等级纯度满足工业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3、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通过建立和完善烟叶生产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烟叶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推动烟叶原料质量管理升级,增强烟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全省烟叶标准化体系建设取得斐然成绩,逐步形成了由国家烤烟标准、全省烤烟生产技术标准为主体,两大烟叶公司及产县生产技术标准为辅助的烟草农业标准体系,烟叶标准化生产水平发生突破性变化,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跨越性进步,烟叶质量得到根本性提高。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和资源配置改革的逐步深入,技术标准研究尚需要进一步拓展,技术标准体系尚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推广尚需要进一步加大,这些任务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面质量控制管理的具体实践。

4、提高烟叶竞争能力

烟叶原料质量是烟草行业的生命,决定着行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烟叶原料竞争的核心是质量,实施全面质量控制管理就是要通过提高烟叶质量控制水平,为骨干品牌提供优质烟叶原料,进入大企业、大品牌配方,从而提高烟叶市场竞争力,适应烟叶原料计划供应管理到市场竞争管理的转变,实现烟农、商业、工业产业链条的互利共赢。

二、建立完善全面烟叶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烟叶的质量源自于生产质量和工作质量。建立和完善烟叶质量管理控制体系,把过程管理作为全面质量管理控制的核心,产前做好技术标准控制及队伍培训控制、产中做好生产操作行为控制、产后做好总结反思控制,找准烟叶质量管理的着力点,严格烟叶质量管理的控制点,强化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的机制与手段,从标准质量、作业质量、设施质量、工作质量等各个方面对烟叶生产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管理。

1、技术标准控制管理

烟叶生产技术标准贯穿于从苗床育苗到大田生长、从采收调制到分级扎把全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定性和定量的标定,这种定性和定量标定既要有科学性、先导性,还要有实用性、可行性。它要求制定或完善烟叶生产技术标准的时候,要能够涵盖当地生态状况、生产能力及工业原料需求要素,把烟叶生产质量同工业需求质量有机结合,把烟叶生产现状和发展目标有机结合。根据龙江烟叶质量目标定位,按照烟叶质量需求标准研究制定生产技术标准,确保先进科学、符合实际、通俗易懂,严格控制技术标准偏离实际、高不可攀。要在烟叶生产实践中加强宣贯力度,不断完善标准的内容及水平,以确保技术标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使技术标准真正融化 在烟叶生产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使烟叶生产从业者真正认识到技术标准对烟叶质量提高的保证促进作用,成为烟叶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农业生产控制管理

农业生产环节是烟叶质量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农业生产控制管理的关键在于技术标准的实施效率,要努力做到生产操作与技术标准的无缝衔接。

⑴认真贯彻执行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在十个方面做到精准精细管理:一是精准选种:根据工业烟叶原料品种喜好性选择种植品种,严格控制杜绝劣杂品种;二是精准育苗:按照壮苗标准培育生产健壮无病、根系发达的烟苗,严格控制产生三类苗;三是精准整地:依据烟田整地起垄技术标准组织烟田整地作业,严格控制破坏土壤结构;四是精准施肥:按照烟叶质量的形成规律进行科学施肥,增施钾肥、有机肥和饼肥,严格控制盲目施肥和氮肥用量;五是精准移栽:按照大田移栽技术标准组织移栽,确保达到最佳农时、合理密植、大坑足水、封埯细致的要求,严格控制弱苗率和死苗率;六是精准覆膜:把握烟田覆膜质量,做到覆土严实、见光充分,严格控制压苗和封膜不严;七是精准植保:按照烤烟病虫害防治标准对症选药、精确配药、规范施药,严格控制超量用药和农药残留;八是精准铲趟:按照烤烟中耕技术标准进行铲趟培土,严格控制粗放作业;九是精准灌溉:按照烤烟生长发育规律及田间灌溉技术标准进行烟田灌溉,严格控制灌溉水质和灌溉时间;十是精准留叶:依据技术标准及品种特性、烟田长势等因素科学确定留叶数量,及时平顶和药物抑芽,严格控制烟花及烟杈。

⑵结合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农业生产管理控制要结合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要求,加大力度推进实施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精细化管理。规模化种植是实施烟叶产品质量控制管理的前提,认真做好基本烟田和种植布局的规划与调整,推进规模种植、连片种植,重点发展千亩村、万亩乡,重点发展科技户、规模户,实现烟叶质量的均质性要求,严格控制低水平分散种植;专业化生产是实施烟叶产品质量控制管理的载体,重点做好烟叶生产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建设,大力发展育苗生产专业户(队)、田间管理专业户(队)、机械服务专业户(队)、采叶烘烤专业户(队)、分级扎把专业户(队),创建烟叶生产专业合作社、烟叶生产专业农场和烟叶生产互助组等生产组织形式,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生产经营;机械化作业是实施烟叶产品质量控制管理的抓手,以推广烟用刨埯机、覆膜机、移栽机、中耕机、喷药机、编烟机等小型实用机械为重点,提高烟叶生产整体作业水平,严格控制低水平手工操作差异;精细化管理是实施烟叶产品质量控制管理的保证,“细节决定结果”,要以深入实施烟叶电子合同管理、烟农户籍化管理为契机,采用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和控制管理措施,着眼于烟叶生产的每一个时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每一项管理的细节及到位,突出烟叶生产质量控制管理的精准、精细,严格控制低水平原始粗放管理。

3、采收调制控制管理

烤烟同普通农作物的区别在于成熟后的调制加工,“烤得好是个宝,烤不好是个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而采收调制管理与控制是烟叶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是成熟采收,要根据不同品种的工艺成熟外观表现及工业对烟叶质量需求,按照烟叶成熟标准进行适时采收,严格控制采收未熟和过熟烟叶;二是烟叶运输,要经过麻片或草片简单的包裹进行运输,防止烟叶运输过程的日光暴晒、装载过高和踩压,严格控制烟叶机械伤;三是绑烟装房,绑烟装房要按照烟叶成熟程度达到紧密、均匀、满杆、满房的要求,严格控制成熟度及均匀程度;四是烘烤操作,按照三段式烘烤技术规程进行烘烤,根据烤房烟叶变化程度及温度、湿度变化,调节烧火大小和通风排湿,严格控制升温排湿作业;四是下房回潮,把握烟叶回潮水分含量,防止烟叶破损,严格控制烟叶水分超限;五是分级扎把,对照烤烟国家标准进行精挑细选,严格控制部位颜色组别不分;六是打捆交售,按照同等同级、结实轻便的原则对烟把实施打捆打包,严格控制烟捆混把超重。

4、设施设备控制管理

设施设备是实施烟叶产品质量控制管理的基础,充分利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性投入,加大自动化、智能化烤房群及机电井建设力度,改善烟叶生产基本条件,严格控制低水平落后设施使用。一是烘烤配套设施,要重点抓好密集烤房群及回潮房、库房建设,推广规模化、专业化烘烤,减少调制过程损失;二是机电井设施,要按照基本烟田规划抓好烟田水利灌溉工程,努力实现种烟有水的目标;三是烟站仓储设施,提高烟站烟叶收购和仓储保管条件及能力,减少打包、储存过程的损失;四是育苗设施,要加大烤烟育苗小区建设,推广规模化、专业化育苗;五是防灾设施,按照种植布局合理配备预防冰雹灾害设施。

5、队伍建设控制管理

以狠抓技术指导队伍和职业化烟农队伍建设为主线,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烟叶产品质量控制管理的着眼点,严格控制素质低能力差人员上岗从业,提高烟叶生产队伍整体质量控制管理水平。

⑴努力打造一支掌握标准、执行标准、推广标准的技术指导队伍,增强各级生产管理者及技术指导队伍的质量控制管理意识及能力,强化技术指导队伍的质量控制事业心、责任心教育,提高质量管理服务本领,从根本上解决烟叶生产技术指导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⑵烟农是烟叶产业的生产经营主体、是烟草三农工作的核心,只有提高生产经营主体的质量管理水平,才能真正全面提高烟叶质量控制管理水平。要把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化烟农队伍作为烟叶质量控制管理的重要任务,将全面提高烟叶质量控制管理的着眼点延伸到烟农,加强基本烟农队伍建设,增强烟农队伍的标准化生产意识,认真做好对烟农的引导性教育、搞好烟农队伍的基础性培训,筛选铁杆烟农,发展职业烟农,培养新型烟农,适应全面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的需要。

6、质量目标控制管理

⑴实施“双向质量管理”。“双项质量管理”即工作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就是要通过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按照iso9000质量认证要求,进一步明确烟叶生产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规程和控制重点,进一步明确各岗位职责和目标任务,落实“双向质量管理”工作措施,实行“全员性、全过程、全方位、全痕迹”管理,严格控制质量管理工作的低水平低效率,形成对烟叶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管理的跟踪与追溯,确保工作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促进技术标准与质量管理的着陆、延伸和推广。

⑵质量控制管理目标考核。建立烟叶质量控制管理目标考核机制,制定科学完善的考核办法,全面加强质量控制管理考核。根据生产农时、育苗、施肥、田管、成熟度、分级扎把等质量管理关键环节技术要求,制定质量控制管理阶段性目标考核细则;根据中上等烟比例、烟叶交售等级合格率等具体质量管理指标,制定质量控制管理总体性目标考核细则。对阶段及年度质量管理进行严格、细致、准确、及时的考核监督,不断完善质量管理控制考核绩效评估体系,严格控制面子工程,依据质量控制管理目标完成情况兑现奖惩,达到“奖到别人眼红,罚到自己心痛”, 从奖惩两方面促进工作质量的提升。

高标准农田实施细则篇7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问题;对策;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44

1 唐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分析

据调查统计发现,现阶段唐山市基本农田面积约为48.22万hm2,约占全市耕种面积的85%,,其中以迁安市基本农田保护最佳。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唐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这些年相关部门开展了土地整治活动多达120项,共新增加耕种土地面积为0.32万hm2,但在土地整治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区的基本农田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相关部门对唐山市的基本农田状况进行一定的分类处理。

2 浅析唐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的高标准农田,其主要特点是土地平整、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集中连片、生态良好,符合现代化农业和经营的基本要求,同时农作物产量能够保持高产稳产的状态。但是唐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就目前情况分析,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田建设项目全面性较差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对道路、电力设施以及排灌等相关农田基础设施的要求比较高,但是部分地区在建设过程中片面的追求建设速度,忽略了施工质量,为后期农业生产使用埋下安全隐患。另外在农田建设过程中涉及土壤培肥计划较少,导致建成后的耕地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

2.2 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且各项工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但是部分地区农田建设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缺乏主动性,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到位,配合度较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田建设的进度,导致建设周期延长,为农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埋下了隐患。

3 建议及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对提高唐山地区农作物产量,实现农田高效、高水平化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今后农业现代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1 制定完善的规划方案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当制定完善的规划设计方案。相关人员应当对各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查分析,如土壤土质、水电设施、道路交通等,为后续该地区农田改造提供了详细且全面的参考资料;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过程中应当严格制定项目建设的相关要求,加大对项目规划设计的重视力度,严格执行项目审批的各项流程,做好监管工作,制定相关的建设标准,并提高其执行力度,全面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

3.2 建立以政府主导、各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系统工程,其涉及到的内容较多,需要各部门之间的良好的配合、协作来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因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当坚持统筹规划、协调落实、整体推进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落实各部门的建设责任,并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以保证农田建设项目的圆满完成。

3.3 保证投入资金的经济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当充分发挥地方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力量,在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前提下,整合投入资金,力求实现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特别是对农业、水利、国土以及财政部门的涉农资金使用进行一定的引导和聚合,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完成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4 结论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我国大部分地区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导致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缓慢,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各地区应当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视力度,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建设方案,为我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何超.基于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状况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6(3).

高标准农田实施细则篇8

摘 要:油田地面建设离不开土地,油田建设占地不可避免。为了尽量减少土地的占用量,减少占地费用开支,油田土地管理部门需要联合其他部门,走可持续科学发展之路,不断探索和总结提高土地管理水平的经验,不断创新节约用地新办法,不断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率,在保证油田开发的基础上,努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关键词:油田;地面建设;土地;占用量;利用率;

油田用地主要有生产建设用地和矿区建设用地,生产建设用地,依据生产性质可以分为:联合站、采油队、水队等建设用地,道路现状、井间站之间管线、进井进间进站路占地、井场占地、土油池占地等。其中,生产性用地中绝大多数是井场用地,占土地总量的58%,而且每年都会新增土地上千亩。对于区域,生产井大多在农民的耕地里,土地是农民的生活来源,土地供需矛盾大。针对主要矛盾,土地管理部门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结合实际,根据油田土地精细管理的要求,依靠优化利用土地存量挖掘节约土地潜力的做法,采取了一系列土地管理措施,如:①鼓励油田开发单位利用老井场打更新井,这样不仅实现了地上地下的统筹,而且不断优化存量土地,挖掘了存量土地潜力,更能够形成油气生产与社会、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②建议施工部门不断创新施工技术,争取少占用耕地。

一、借助国家土地政策,不断提高土地精细化管理水平

近年来,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政策日益严格,相关的土地法律法规日益完善,用地成本逐渐提高、征地所需手续越来越复杂。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油田土地管理部门针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决定练内功,严制度,走精细管理之路。土地管理部门从政策标准入手,借助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土地节约制度”政策平台,认真算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本账”,优化施工作业流程,精细用地现场管理。全面推行“甲方负责制”,由采油厂(甲方)全方位负责征地、临时占地赔偿、工农关系协调等工作,施工单位(乙方)相应配合,明确新增建设用地责任主体。这一精细化管理措施充分发挥了属地管理优势,提高了新井运行进度和运行质量,具有同区同价、标准统一、结算及时等优点。同时,不断修订油田用地管理办法,推行“定量定责、定期考核”。其中,新增建设用地结算实行面积、地类、地貌、权属和功能分区的“五要素审核法”,严格实行新增建设用地现场核查制度,否则不予签认结算单据,违者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不断采用生产施工新技术,提高节约用地效益

油田生产建设用地有其自身特殊性,设置好打井地点以后,就必须占用耕地,哪怕是在楼区都需要打井开采。因此,如何尽量减少占用耕地,如何高效利用土地,是油田土地管理部门重点关注的难题。在生产区域80%是基本农田以及沟渠、水库等农业配套设施,在产能建设方案设计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耕地,对于新井在规划设计前,地质部门应该和油田土地管理部门密切配合,从节约用地的角度出发,进行反复的科学论证,应多打斜井、水平井。对于加密开发井应遵循“尽量避开基本农田和相关的农业配套设施”的原则,由一场一井改橐怀《嗑,这样不断可以节约耕地,而且能够减少征占地费用,又能够受到政府和农民的欢迎。随着科技的进步,油田施工工艺水平不断提高,为节约用地,减少耕地的占用创造了条件。既可以节约土地,又可以缓解油气生产与城镇化建设对土地巨大需求的矛盾。

三、根据相关规定,完善土地占地规范

按照国家规定,油田用地必须在一定的时限内取得土地批准手续,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如果油田用地长期得不到审批确权办证而按“未批先用”来处理,将会受到每平方米30元的罚款。面对经济风险和法律风险,油田抓住报批这一确权登记的关键,从勘测、结算、申请到报批各个环节,完成土地确权工作。在产能建设工程用地前,建设单位先到所在市县办理临时用地许可证,在一个工作期(15天)取得临时用地许可证,确保产能建设工程用地的合法性,在产能建设工程临时用地完成后,及时勘测油田公司产能计划之内的永久性井场、道路、电力线杆等,将永久性用地报批有关资料报送县(区)国土资源部门,为依法用地依法管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挖掘存量土地潜力,尽量减少新征地

油田建设利用土地方面,要本着“高效、节约、合理、珍惜”的原则,坚持“只要有地可用,尽量不再新征地;只要能用非耕地,就不占用耕地;急用先征、暂不用缓征、能少征不多征;可征可不征坚决不征和有劣地不占好地;能用荒地不占耕地;能用边角地,不占好耕地”的准则,严把项目规划关、选址关和施工占地关。例如:油田开发50年以来,拥有大量的土地使用权,土地利用率普遍不高,有些建设项目存在宽打宽用的现象,必须转变发展模式,树立节约用地理念,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挖掘存量土地的使用潜力,依靠科学技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油田新增用地,降低用地成本费用支出,提高存量土地利用率。油田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摸底,为最大程度上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率和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奠定了基础。在矿区建设上,坚持统筹规划,盘活存量,合理用地。

五、结束语

油田建设施工用地类型多,涉及施工占地、井场用地、管线占地、计量等基础建筑用地、井场道路用地等,单宗用地面积小,地域分布零散,累计数量多。这些特点增加了油田土地管理部门的用地管理难度,如何节约用地?如何才能做到既要用好地,又要管好地,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精细管理水平?如何将土地管理工作更好的为油田生产建设服务?是油田土地管理部门一直追求的目标。本文根据实际工作经验,以“精细化土地管理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指导方针,以土地管理服务工程项目施工为基本方向,在油田建设用地管理方面创新性提出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孙宏艳关于如何做好油田征地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国土资源》.2006(1):39-39.

[2]贾永生加强土地管理共建资源节约[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12期.

[3]吉林油田建设公司前60区块地面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研究[D].朱喜荣.吉林大学2013

上一篇:失业保险法律法规范文 下一篇:阅读训练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