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财政困难情况汇报范文

时间:2023-10-15 23:38:41

县财政困难情况汇报

县财政困难情况汇报篇1

现就我县开展镇财政和村级财务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 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情况

2004年1月1日起,为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规范和加强镇级财政管理,建立完善财力保障机制,促进镇级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对全县11个乡镇财政管理实行镇财县管模式,即是对镇财政实行“收支统管、增收奖励”的财政管理方式,将镇财政收支纳入县本级预算安排,实行收支统管,增收奖励。2007年,我县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推进镇财政和村级财务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对镇级财政管理方式进行了探索改革,实行“镇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由县财政科学统筹财力,直接管理并监督镇财政收支,规范镇财政收支行为,确保镇级工资发放和镇村基本运转支出以及各项民生政策支出,加强债务管理,从源头上遏制乡镇新增债务发生,确保有效缓解镇财政困难,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政治稳定。2012年,我县根据省政府《关于全面开展镇(乡)财政和村级财务管理方式改革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完善我县镇财政管理方式,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基本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县政府办公室下发《阳东县完善镇财政管理方式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镇财县管”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改革的配套措施,有力地弥补了镇级财力不足,提高了乡镇的保障能力,缓解了乡镇财政困难,确保了政府正常运转、工资发放;规范了镇及财政收支管理,调动了镇级聚财、理财、生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了镇级收入潜力;有效遏制了乡镇债务, 为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困难创造了条件;更好地保证了农村建设资金和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村级财务管理方式改革情况

县财政困难情况汇报篇2

党中央、国务院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决定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这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省恩施州从2006年春季开学起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沙洋县作为全国中部地区的试点县,从秋季开学起实施了改革。2007年,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已经全面启动,包括: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含信息技术教育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等五项内容。这标志着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了真正的免费教育,公共财政的阳光真正地普照到了农村义务教育领域。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过程中,我省坚持财政“四项改革”,创新财务管理体制和手段,确保了新机制改革各项政策顺利推行。

一、制定实施方案,坚持省“拿大头”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2006年7月24日和2007年2月16日,省政府先后下发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和《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补充通知》,对校舍维修改造等工作进一步进行了细化,从而全面明确了新机制改革的实施步骤和省、市、县三级政府对各项改革资金的分担比例。

(一)全部免除学杂费(含信息技术教育费)。

面向所有农村中小学,免费标准:农村小学每生每年170元、初中每生每年 270元,县镇小学每生每年200元、初中每生每年300元。所需资金由中央、省两级分担。

(二)免费提供教科书及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

面向151万名家庭(含城市低保户)经济困难学生,教科书补助标准:小学每生每年70元、初中每生每年140元。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提供。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面向151万名家庭(含城市低保户)经济困难学生中的寄宿生,所需资金由县(市、区)承担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补助标准及方式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

(三)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l. 面向所有农村中小学,补助标准:每生每年30元。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其中,恩施州8县市中央承担24元、地方承担6元;其他县市区中央承担18元,地方承担12元 )。

2. 属地方承担的部分,29个贫困县市全部由省级财政承担;其他农村县市区按省与县市区5:5的比例分担(即省、县(市区)各承担6元);带农村的市辖区属地方承担的部分按省、市、区2:5:3的比例分担(即省、市、区分别承担2.4元、6元、3.6元)。

3. 2009年、2010年将免学杂费和公用经费补助资金统筹计算,2008年我省落实公用经费的实际情况(即每生每年农村小学200元、初中300元,县镇小学230元、初中330元)与国家确定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每生每年小学300元、初中500元)的差额部分(即每生每年农村小学100元、初中200元,县镇小学70元、初中170元),2009年解决50%(即每生每年农村小学50元、初中100元,县镇小学35元、初中85元),2010年解决剩余的50%。资金仍由中央、省、市、县四级按现定比例分担。

(四)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l. 标准及计算方法:按校舍生均标准面积(小学4.5平方米,初中6平方米)计算标准校舍面积,扣除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已改造面积后,再结合折旧率(3.3%)、单位校舍改造成本(每平方米300元)因素,测定各县市区维修改造资金总额。

2. 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5:5的比例共同承担。

3. 属地方承担的部分,由省、市、县共同承担。其中,29个贫困县(市)全部由省级财政承担;其他农业县(市、区)由省与县(市、区)5:5的比例分担;带农村的市辖区由省、市、区2:5:3的比例分担。

(五)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按现行体制,将教师合理收入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和财政统一发放范围,确保教师各项政策性津贴、补贴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

按照新机制方案测算,2007年,全省共需新机制改革资金21.09亿元,其中中央承担13.19亿元、省级承担7.05亿元、市级承担1077万元、县级承担7467万元(其中29个贫困县基本不需新增财政投入)。全省应由地方承担的资金总量中省级财政所占的比例达90%,充分体现了省级“拿大头”的原则。

二、创新财务体制,实行“校财局管”

为加强新机制实施后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根据财政部、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经省政府同意,已于11月13日向全省颁发了《关于全省农村中小学经费实行“校财局管”的通知》,明确了县级财政、教育行政部门及农村中小学校的主要职责。

(一)县级财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按有关政策和要求,组织农村中小学经费的预算编制工作,按规定程序和时间下达预算控制数和批复农村中小学预算;按批准的农村中小学年度预算和用款计划,及时拨付资金。每年新学期开学前,要按照国库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办法,保证农村中小学运转资金及时到位;对农村中小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使用效果进行考核;定期向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农村中小学预算执行情况,向上级财政部门报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组织、指导农村中小学校编制本单位年度预算草案,兼顾不同规模学校运转的基本情况,向薄弱学校倾斜,保证较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的基本需求,汇总报送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县级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和预算批复,向各农村中小学下达预算控制数和年度预算;汇总审核农村中小学校用款计划,及时向财政部门提出经费申请;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对农村中小学校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内部审计;定期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三)农村中小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在校长的领导下,组织学校教务、总务、财务和教师代表研究、确定预算建议草案,并在规定的时间报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送县级财政部门。学校必须编制完整的部门预算,按国家和省的政策规定,将学校的收入统一纳入部门预算;学校的预算外资金一律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按批准的年度预算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用款计划,按要求定期报送预算执行情况报表。加强财务管理,实行财务公开,严格按预算办理各项收支,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校财局管”财务管理体制由县级财政、教育行政部门及农村中小学校共同组织实施,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为保证“校财局管”财务管理体制的有效实施,我省还相应地创新了财务管理手段,在全省推行宜昌市夷陵区与软件公司联合开发并在夷陵区、沙洋县、枝江市试点成功的“湖北省农村中小学财务核算管理软件系统”。做到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省、市(州)、县(市、区)纵向联网、财政、教育行政部门、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核算点横向联网,所有的财务收支、核算、记账、报表等,全部在电脑上完成,实行网络化管理。各中小学校的财务核算信息资料与县教育局财务部门联网,然后,县教育局与县财政局联网,供各级财政、教育部门适时查询、检查、监督、处理财务管理的工作,实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六个统一”的管理运行模式,即统一编制预算、统一科目、统一核算、统一国库支付、统一财务核算管理软件、统一报表,使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的轨道。

三、坚持“四个直达”,力求取得实效

沙洋县是财政部、教育部确定的中部地区新机制改革试点县之一,为了使试点工作取得成效,省财政厅按照财政部、教育部的要求进行了精心的指导,特别是在“校财局管”财务管理体制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2006年秋季开学以来,该县按照省财政厅、省教育厅鄂财教(2006)108号文件规定,对农村中小学实行了“校财局管”体制,做到了“四个直达”:一是预算编制直达学校。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先编制部门预算建议数,经县教育局审核汇总后,报财政局按程序下达;二是财务核算直达学校。按照新机制改革对财政、教育和学校各自职责的不同要求,该县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实行新的财务核算模式,将全县92所农村中小学归并为35个财务核算点(其中,初中10个,中心小学15个),并设立会计和出纳,其他学校为报账员。学校作为独立的核算主体,校长对学校财务核算负责;三是资金拨付直达学校。按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要求,全县35个财务核算点均在当地农业银行设立了零余额账户,并通过电信VPN网与县国库支付网实现连通。每月各学校通过网络申报用款计划,经县教育局汇总审核,县财政局终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变了过去学校经费通过教育核算中心拨付的方式。同时,对农村中小学校的非税收入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一律由设立零余额账户的学校分校汇缴到财政专户,使用时视同预算资金管理;四是财务监控直达学校。为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县财政挤出120万元资金,为所有核算点统一配置了电脑设施,安装了“湖北省农村中小学财务核算管理系统”软件,并对全县238名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系统讲解部门预算编制方法,新的财务核算软件账务处理及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操作流程。目前,全县所有农村中小学的财务核算和国库支付网络已经建立起来,各学校已利用该网络进行日常账务处理、申报资金用款计划,财政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对各学校的财务和用款计划进行适时监控。夷陵区、枝江市作为省确定的新机制改革试点区(市),在“校财局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面临的困难及问题还很多,今后,要本着“细之又细、慎之又慎”的工作原则,把这项利国利民的改革工作做实、做好,推动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县财政困难情况汇报篇3

一、加大宣传力度,为经济责任审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主要针对领导干部个人的审计工作,涉及到各单位领导干部的切身利益,开始之初,各单位领导干部普遍都带有抵触情绪和反感,怕审计会有损他们的面子、声誉和前途,有部分干部认为这是党和政府对他们的不信任,因此对审计工作设置种种障碍,施加压力,甚至托人走后门说情,要求延缓审计或者免审。面对这种情况,我局积极克服畏难思想,迎难而上,从加强宣传入手,充分利用一切宣传机会广泛宣传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争取社会各界理解支持,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一是抓住各种机会多请示,勤汇报,争取领导的支持,增强审计后盾。首先将《两个暂行规定》及时报送县领导审阅,并由县委转发各单位,重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引起重视并认真贯彻执行,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开展工作;其次通过审计查处县委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赢得县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第三采取定期汇报和重大审计事项随时汇报双管齐下的办法,利用半年、全年工作总结,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阶段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等材料,定期向领导汇报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使县领导了解和掌握审计动态。同时对县领导交办的审计事项和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案件线索,或遇到困难,随时汇报,以引起领导重视和支持;第四通过法律宣传周、宣传日活动,县领导和审计人员一起多次走上街头,利用黑板报、张贴宣传标语、散发宣传单、宣讲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现场解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断增强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第五利用政务公开栏,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对象和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等内容进行公开,向社会广泛宣传,接受社会监督;第六要求审计人员进点开展审计时,认真向审计对象及班子成员,财务人员,宣传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意义,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联系与区别、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审计要求、法律责任等,进一步加深被审单位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了解,提高认识,积极配合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我局的大力宣传下,我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得到广大审计对象的支持和配合,由过去的躲审计变为主动要求审计,不审计不高兴的大好局面,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强力量,提高素质,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审计任务。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具有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集中、时间紧、工作量大等特点,同时审计人员还要完成省市下达审计项目和县交办的其他审计事项,尤其是在乡镇领导班子换届时,要在短期内完成20多项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我局8名审计人员加班加点也难以完成。针对审计资源相对不足难以应对的矛盾,为缓解工作压力,我局采取了三方面的有效措施:一方面加强审计力量,为解决人少任务重的突出矛盾,**年在全县机构改革,大量减员缩编的情况下,我局多次主动找县领导汇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和遇到的困难,并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沟通,摆明实际情况,得到了县领导和其他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第一个在全省县级成立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心。审计中心的成立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力量,很好地化解了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二方面抓好经济责任审计业务培训,提高审计干部实战水平。组织干部认真学习“两办”通知精神,举办专题知识讲座,由分管领导或业务骨干分若干专题负责经济责任审计知识、审计业务讲座,组织各种学习经验交流会,让全体干部参与讨论交流,互学互帮达到共同提高、形成共识、充实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与政策法规水平,增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认识。努力克服人少和经费短缺的困难,积极派人参加审计署和省厅的审计业务培训班,200*年至今有32人(次)参加了业务培训,通过培训增长了审计干部的才干,开拓了视野,增强了业务素质,提高了审计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我们立足县情、局情,把干部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工作。如:组织开展“学先进做贡献”、“学习***,扎根高原,无私奉献”和“为党旗增辉,在岗位做贡献”等活动。通过活动,增强了干部政治素质,做到了严格要求,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廉洁奉公,无私奉献。三方面是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审计相结合。领导干部任期一般三至五年,长的达十几年。为了缓解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时间要求紧的矛盾,我们结合县情和工作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查实举报线索与审查会计账目相结合,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的路子,随时掌握各单位的情况,从而不断的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改变了审计部门疲于应付的被动局面。一是充分利用举报线索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接到组织部门的委托名单后,及时与纪检、监察、人事部门沟通,了解被审对象有无被举报和其他问题,并将此作为审计重点和方向。如200*年我局在对某乡领导人进行离任审计时,将对其的举报材料作为审计的主攻方向,把查实举报线索与审计账表凭证两者结合起来,很快就查清了该领导干部的违规违纪问题,从而节约了有限的人力资源和审计时间资源,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监督关口前移,对所辖审计对象中即将退职、同一岗位任期较长、拟提拔晋升的、群众意见大的、掌握财政资金多的,实行动态管理,在年度审计计划中有目的预先安排常规审计项目,优先组织实施,一旦接受组织部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委托通知,即可在短期内迅速完成任务。三是在乡镇换届前一年或半年安排一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避免出现应付和被动局面。如***年乡镇换届,在组织部门一次就委托的***名离任领导干部中,有**人已在我们的年度常规审计和任中审计中审计过,从而为我们赢得了宝贵时间,取得了主动权,缓解了一次委托所带来工作量大、人力少、时间紧的矛盾,保证了任期审计工作忙而不乱,有序开展,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得到组织部门和县领导的高度赞扬。

三、充分发挥好联席会议作用,增强工作合力。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审计部门单兵作战是很难打开局面的,因此我局在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注意发挥组织、纪检、监察、人事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整体作用,变审计一家独轮转动为多轮共同驱动。一是组织开好联席会议。做好会议准备工作,提前15日向各成员单位通知,协商确定会议议题,准备相关会议资料。会议期间,各成员单位根据联席会议组织办法确定的分工进行认真述职,提出各自的工作目标,做到互相监督,共同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很好地防止了联席会议制度流于形式。二是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组织、纪检、监察、人事部门要按照联席会议组织办法确定的职责,各司其职,组织部门负责年度审计计划建议名单,提供干部任职基本情况,出据正式立项审计通知书,纪检部门负责牵头,协调各方并及时查处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审计机关具体组织实施审计项目,按时保质完成审计任务,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开展审计工作中,成员单位做到分工不分家,密切协作,互相交流信息,共同搞好这项工作,使我县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出现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做好对领导干部经济行为的管理和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廉政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严格把关,防范审计风险。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的一项重要举措,较常规审计而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更具挑战性和风险性,为防范审计风险,我局认真执行审计准则,严格审计执法,从审计源头上控制风险,一是严把审计程序关,加强薄弱环节和重点环节督查,要求每个审计组要严格遵守法定程序,依法审计,堵住简化程序造成的违法运作。遇有特殊情况,在符合程序规定前提下与被审计对象和单位具体协商取得被审对象支持配合,赢得审计空间。二是把好制定审计方案和实施审计关。按照审计准则要求,实施分级管理,即分管领导、审计组长、审计员三级质量负责制,严格把关,做到四查四看:一查是否进行必要的审前调查,看制定的审计方案内容是否符合准则要求;二查方案审计重点是否突出,看审计时间与人员分工是否符合局总体安排或审计目标要求;三查是否依照审计方案或依法调整的方案组织实施,看是否依法收集和编制审计取证记录;四查审计工作底稿是否符合审计准则要求,看审计目标是否全面实现。三是把好经济责任认定和综合评价关。经济责任界定和评价是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内容,是县委组织部门和被审计领导干部最关注、最敏感的事项,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之一。为此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我们始终坚持合法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以事实为基础、法律法规为准绳,准确把握尺度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界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四是把好廉政关,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审计干部在执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中若不廉洁从审,一方面直接影响审计结果报告客观公正性,增大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影响社会和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正确判断力,产生异议,损害审计机关形象。宜采取三条措施严格把关,严肃监督。一是严格执行审计人员遵守审计纪律反馈制度。首先审计组送达审计通知书时,要向被审计单位发放“审计人员遵守审计纪律反馈表”。审计实施结束后由被审单位对审计人员遵守纪律情况出具意见直接送达我局。二是廉政监督关口前移。首先局班子成员不定期深入审计现场,一方面了解审计工作进展情况和协调审计工作,另一方面走访审计对象征询审计组廉政工作情况,进行事中监督;其次执行审计廉政工作回访制度,由局审计执法检查组在审计任务结束后定期进行审计回访,一方面监督审计决定、意见的执行,另一方面再次征询审计组廉政从审情况,强化了审计组廉政监督。

五、立足县情,抓住重点,用经济责任审计规范财务管理。

我县地处边远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政十分困难,属于“吃饭”型财政。国家投入的大部分是专项资金和涉农资金。由于部分领导干部素质较低,不懂财务工作,不重视财务管理,财经法纪观念淡薄,财务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因此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白条列支,坐支现金,多人管钱管账,审批手续不健全,多人审批,离任时不按规定办理财务交接手续,“人走账了”现象十分普遍。针对这种现状,我们积极研究对策,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点放在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财政财务收支合法性、重大项目实施情况、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个人的廉政情况的监督上,从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合法收支,规范财务管理入手,对有重点项目、资金和群众关注、领导关心的热点问题的领导干部展开审计监督工作。如****年在对某乡领导离任审计时,发现了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白条开支、多人管账等许多违规违纪问题。对上述存在问题,我们没有一罚了事,结合以往审计的情况,组织人员对其他单位的财务管理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发现被调查单位都普遍存在此类问题。对此我局认真分析问题产生根源,发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领导干部和部分财务工作者财经法纪观念淡薄,有些领导干部主管财务工作,但缺少管理意识,当家而不会理财,还有些领导干部虽有理财意识,却缺乏依法观念,单位内部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循,制度形同虚设,导致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屡查屡犯、屡禁不止。为此我们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解决措施:一是要求各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认真学习有关财经法规和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法律素质和业务水平,牢固树立起一道守法遵规的自律线。二是建立和完善各项财务制度,如报账审批制度、来客接待制度等,以制度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做到有章因循,有据可依,避免主观独断,随心所欲,从源头和根本上预防和制止重大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三是组织干部加强对《中国共党纪律处分条例》、《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学习,尤其是通过对条例中相应的违财经法规处分条款的学习,牢固树立一道杜绝违法违规的警戒线。四是加大审计监察等部门的日常监督力度,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点。资金使用单位要严格按资金用途使用资金,不得以任何借口挤占挪用。五是单位领导要严格执行财务审批“一支笔”制度,认真遵守国家“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依法管理收支,撤销多设账本和多开账户,坚决杜决出现多人管钱管账、多人审批的不良现象。对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解决措施,我局以《审计通报》的形式下发给了全县各单位,引起了各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引以为戒,及时进行了自查自纠工作,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减少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发生,各单位领导的违纪率逐年下降。

县财政困难情况汇报篇4

今年以来,我局按照全面建成小康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目标,全局上下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精心组织,强势推进。现将我局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2016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考评办法》(新办﹝2016﹞24号)文件要求,年初我局成立了莫洪荣为组长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局班子成员会议上对该项工作落实进行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

考核指标:人均财政总收入、财政总收入、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等。截止到11月28日财政报表数据,财政总收入完成68433万元,人均财政总收入为1189元/人,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62.43元/人,税收占比为52:48。

二、建成小康社会工作

(一)狠抓精准扶贫,加快建成小康新宁

脱贫攻坚是“十三五”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我县围绕“一二三四”、“12+1”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我县贫困村退出65个,贫困人口减少2.88万人。

持续推进精准施策。大力实施“七大扶贫工程”,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七大行动”,确保实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

全面落实脱贫责任。压实领导责任,县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履行脱贫攻坚职责,带头完成脱贫任务;乡镇党政正职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统筹抓好本乡镇脱贫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环境整治等工作。

确保脱贫可持续。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支持贫困村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运用“互联网+”探索贫困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子,确保脱贫村集体收入达到四万元以上。

(二)着力保民生促和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惠民政策有效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危房改造惠及城乡困难群众,被评为全省保障性住房改造先进县。3.3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强农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社会保障能力增强。养老保险参保实现全覆盖,医疗、工伤等保险做到应保尽保,城乡低保标准不断提高,社会救助等制度不断完善,各项保障水平有力提升。

教育科技水平稳步提升。高考取得历史以来最好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全市名列前茅,科技创新、文体竞技等五项工作获部级奖励。水头学校投入使用,思源学校正在建设中,县一中整体搬迁工作积极开展,建成合格学校(园)13所,“全面改薄”学校28所,建成教师公租房834套。

医疗卫生加快发展。大力支持人民医院、中医院、骨伤科医院发展,9个乡镇卫生院建设、119个农村卫生室建设大力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缓解。

文体事业不断繁荣。“崀山风”、“欢乐潇湘”系列活动及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农村广播“村村响”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公益电影、数字电影放映6000余场次,崀山民俗小年节系列活动在央视新闻联播等栏目播出13次,成功举办***首届春晚,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新宁籍运动员肖慧颖获得全国举重冠军。

三、存在问题

收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骨干税源。我县骨干税源缺乏,税收基础依然薄弱,增长后劲乏力,收入质量较差。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带来的税收潜力尚未显现,收入增长缺乏支柱税源支撑,而且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税收占比过低,财政困难状况难以根本好转。

(二)经济下行。经济下行背景下,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情况可能加剧,存款增长持续放缓,资金外流现像仍然存在,对我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

(三)政策性减少影响。税收:随着 “营改增”的全面推进,以及近年来,国家重点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断给予税收减免。必然对我县的地方税费征管产生重大影响。

(四)高速增长影响。近年我县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造成我县收入严重“透支”。2011-2016年,我县财政收入从40958万元增至73673万元,增长32715万元,平均增幅17.4%,其中非税收入增幅达20%以上。

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支出进度缓慢。为达到省、市考核支出进度要求,我县从年初开始,按照省支出序时进度,加快财政总支出及八项支出。支出进度缓慢的主要原:一是项目进展缓慢;二是财政借出垫付款较多;三是转移支付资金下达较晚;四是大力压减“三公”经费及办公费。

(二)“八项”支出增幅,压力巨大。根据市及考核指标要求,我县“八项”支出已连续三年25%以上增长,每月实际支出很难达到上级考核要求,虽然我县采取了强硬的手段,完成市下达的增长目标,我县在全省各县支出排名仍然靠后。

四、工作措施

收入建议:

(一)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坚持依法行政。

一是坚持依法治税,形成良好的税收征纳环境;二是坚持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促进经济良性发展;三是加强税收预测分析,提升税源监控水平。

(二)以部门联动为合力,加强通力合作。

分解任务,责任落实到人。充分发挥国、地、财三家财税主力军的作用,把任务量化,层层分解。对纳税户及重点税源实行跟踪管理、动态管理,及时把握税源情况变化。财政加大统筹力度,主动推进国地税纳税服务深度合作,主动推进国地税执法适度整合,主动推进国地税信息高度聚合。

(三)以落实税改为目的,却实加强税政管理。

随着“营改增”全面推行,我们要充分调研,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出台具体方案,使“营改增”平稳过度。同时要积极创新税费管理手段,却实转变对小税种的传统认识,想办法、出重措、挖潜力,使小税种变成大税源,开辟税收新的增长点。

(四)以工作督查为手段,确保各项任务完成。

县督查室根据年初我县下达的财政收入计划,对各乡镇、各单位进行严格督查,对措施不力、进展不快、效果不好的单位点名批评,不能完成任务的单位,其单位一把手必须向县委、县政府书面说明原因。对完成任务的部门单位,县委、县政府进行表彰奖励。

支出建议

(一)及早预算。我们将争取提前进行预算编制,及早进行调研准备工作,争取在上年的11月开始编制下年度预算。

(二)提高到位率。逐步减少预留资金规模,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尽早将资金下达到单位和项目,督促单位及时开展项目实施准备。

(三)加快项目建设。县政府确定今年为项目建设年,已出台了《***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新政发〔2015〕3号),实行月调度、季督查、年终考核机制,对未完成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和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目标计划的单位,实行约谈机制、责其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做出书面说明,对项目进度缓慢,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相关责任单位进行通报批评直至行政处分。

(四)稳妥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35号)精神,长远目标是: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机制更加成熟,将所有预算资金纳入财政部门统一分配,做到预算一个“盘子”、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口子”,促进财政资金优化配置,推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县财政困难情况汇报篇5

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部署,保证重点;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服从大局,团结救灾;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二、组织机构设置

为做好防灾救灾工作,成立局防灾救灾应急领导小组,负责防灾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具体指挥调度。

三、灾害等级

根据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划分为四个灾害等级。

(一)一次性灾害造成以下后果的为特别重大灾害(ⅰ级):

1、洪涝、风雹灾害:因灾死亡人数达10人以上;倒塌房屋达3000间以上;农作物绝收面积在3000亩及其以上;被困人口在100人以上;需紧急安置人数达500人以上;无家可归人数达300人以上。

2、干旱:农区连续50天、牧区连续60天降水少于常年70%以上,蓄水比常年同期减少25%以上;因灾造成5000人以上人数、30000头以上牲畜饮水困难。

3、地震:发生7.0级以上地震,死亡人数达10人以上;倒塌房屋达3000间以上;牧区大牲畜死亡在20%及其以上。需紧急转移安置人数达500人以上,无家可归人数达300人以上。

4、滑坡、泥石流:死亡人数达10人以上;倒塌房屋达3000间以上;需紧急转移安置人数达500人以上,无家可归人数达300人以上。

5、病虫灾害:受灾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

6、雪灾、低温冷冻灾:牧区大牲畜死亡在20%及其以上。

7、灾区直接经济损失在3000万元及其以上。

(二)一次性灾害造成以下后果的为重大灾害(ⅱ级):

1、洪涝、风雹灾害:因灾死亡人数5—9人;倒塌房屋达1000间;被困人口达50-100人;农作物绝收面积在1500亩及其以上;需紧急安置人数达200-500人以下;无家可归人数达150-300人。

2、干旱:农区连续50天,牧区连续60天降水少于常年50-70%,蓄水比常年同期减少15-25%;因灾造成2000-5000人,10000-30000头牲畜饮水困难。

3、地震:发生6.0级-6.9级地震,死亡人数达5-9人;倒塌房屋达1000间;需紧急转移安置人数达200-500人;无家可归人数达100-300人。

4、滑坡、泥石流:死亡人数达5-9人;倒塌房屋达1000间;需紧急转移安置人数达200-500人;无家可归人数达100-300人。

5、病虫灾害:受灾面积在100公顷及其以上,1000公顷以下。

6、雪灾、低温冷冻灾:牧区大牲畜死亡在15%及其以上,20%以下。

7、灾区直接经济损失在2000万元及其以上,3000万元以下。

(三)一次性灾害造成以下后果之一的为较大灾害(ⅲ级):

1、洪涝、风雹灾害:因灾死亡人数在3-4人;倒塌房屋在500间及其以上,1000间谍以下;被困人数在50人以上;需紧急转移安置人数在100人及其以上,200人以下;无家可归人数在150人以上。

2、干旱:农区连续50天,牧区连续60天降水少于常年50%以下;蓄水比常年同期减少15%以下;因灾造成2000人以上、10000头以上牲畜饮水困难。

3、地震:发生5级以下地震,死亡人数在3-4人;倒塌房屋500间及其以上,1000间谍以下;需转移安置人数100-200人;无家可归人数100人以上。

4、滑坡、泥石流:死亡人数在3-4人以上;倒塌房屋500-1000间;需转移安置人数100-200人;无家可归人数100人以上。

5、病虫灾害:受灾面积在1公顷及其以上,100公顷以下。

6、雪灾、低温冷冻灾:牲畜死亡数在7%及其以上,15%以下。

7、灾区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万元及其以上,2000万元以下。

(四)未达到较大灾害(ⅲ级)划分标准的均为一般(ⅳ级)。

四、应急响应等级及行动

(一)应急响应等级

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相应设定4个响应等级,即ⅰ级响应至ⅳ级响应。灾情损失达到设定响应标准,即启动相应响应程序。局防灾救灾应急领导小组得知灾情后,要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迅速部署抢险救灾工作,并负责部署、协调和督促检查救灾工作中相关事宜,全局进入紧急应对状态,全力以赴投入抢险救灾工作。

(二)应急响应行动:

(1)灾情监测、收集、报告与评估。对灾害损失及其社会影响进行评估,为救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2)紧急救援和转移灾民,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应急保障:保障救灾应急所需资金;为灾民提供临时住所、应急食品、衣被等生活必需品。

(4)视情况组织救灾捐赠;

(5)恢复重建因灾毁损的居民住房。

五、灾情报告程序

自然灾害发生后,迅速组织调查核实,及时向县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报告灾情。

(一)灾情初报

凡发生突发性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应在灾害发生2小时内对灾情进行初步汇总、核实,报县民政局,县民政局按规定程序上报县政府及上级民政部门。

(二)灾情续报

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前,实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于每日9时前将前一日灾情情况报县民政局,由县民政局进行汇总,并经主要负责人审核后,于每日10时前向县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报告。

(三)灾情核报

在灾情稳定后的3个工作日内,县民政局审核、汇总全县灾情数据,并经主要负责人审核后,向县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报告。

六、应急准备

(一)资金准备

1、确保救灾经费投入,将救灾资金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并视灾情轻重及时调整,同时安排好本级救灾业务工作经费。按《财政局民政局关于将救灾物资应急储备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的通知》精神,县财政应每年预算安排不低于30万元的救灾专项经费。

2、实行救灾资金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保证救灾资金快速拨付。

(二)物资准备

1、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储备救灾应急物资,包括灾民生活所必需的救灾帐篷、衣被等物资。目前我局救灾物资仓库中救灾大帐篷190顶、小帐篷31顶、棉被2052床、毛毯182床、藏毯49床。

2、救灾粮食储备。与县粮油供销公司商定,储备足够的救灾粮,一旦发生灾情,保证灾区粮食供应。

3、如发生重大灾害我局救灾物资仓库储备物资不足时,可在救灾物资储备调运救灾物质。

七、应急响应工作小组

为做好防灾救灾工作,成立协调调度组、救灾核灾组、后勤保障组3个应急响应工作小组。职责如下:

协调调度组:及时与灾区及有关部门联系,调度情况,沟通灾情信息;做好上传下达及信息联络工作;按程序迅速向区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报告灾情;协调组织其他小组做好对灾区抢险救灾工作支持。

救灾核灾组:接到命令后,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灾区现场,实施抢险、排险和紧急救援,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认真做好灾情核查,了解灾区的现有救助能力和救灾需求,迅速组织开展救灾工作,并及时汇报进展情况。

后勤保障组:协调各组及有关部门做好防灾救灾物资的筹备、调拨、运送、分发工作,为各组开展抢险救灾提供车辆、工具等必要的后勤保障工作。

八、工作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灾情一旦发生,要根据《方案》及岗位职责要求立即赶赴工作岗位展开抢险救灾工作,全力以赴、协调合作、奋力抢险救灾。首要任务是抢救转移受灾群众,保护国家机关和重要器材物资,组织就近、就地自救互救。

(二)抢险救灾期间,要坚持全员24小时昼夜值班制度。值班人员要按时到岗,恪尽职守,保持通讯联络畅通。如有重大问题要及时向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做好汇报。白天值班时间为早8:00至晚8:00,夜间值班时间为晚8:00至次日早8:00。值班电话:。

县财政困难情况汇报篇6

一、2009年主要工作

(一)组织领导

1、认真落实“一纳入,五到位”。一是县政府把2009年的地方志工作纳入了*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分值占经济社会发展的1.5分,二是落实五到位:(1)领导到位。坚持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和完善“一把手总体抓,分管领导专门抓,志办领导具体抓”的责任制。做到由县长任编委会主任,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席、县志办主任任编委会副主任,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任编委会委员。(2)机构到位。从*年成立县志办以来,基本上保持了修志机构。1996年机构改革时与党史办合署办公,到2001年又分设出来单独办公,2009年已纳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核定编制6人,基本做到事有人管,志有人修。(3)经费到位。按照“修志经费由地方各级政府负责”的原则,县政府已将修志经费和年鉴编纂经费统一纳入每年财政预算,基本上保证了正常业务的工作开展。(4)队伍到位。组织人事部门已按编制和工作需要配齐了人员。现有干部职工6人(大学本科4人、专科2人)。(5)条件到位。县政府逐步为县志办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配备了公务用车、电脑等工作设备,逐步改善了工作条件。

2、积极向县委、政府领导汇报工作,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我们在工作中加强请示汇报,协调解决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做到事前请示,事后报告。一年来,我们针对第二轮修志和《*县年鉴》的编纂工作情况、以及单位财务状况、存在问题、打算和一些想法,及时向县委、政府分管领导汇报,向县委副书记汇报4次,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汇报7次,向州志办领导综合汇报6次,按时报告每月一次的续志工作进展情况。同时还向当地组织人事部门汇报人员编制等有关问题。由于加强了请示汇报工作,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重视、有关部门的支持,修志和编年鉴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3、顺利完成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转换工作。按照《*省人事厅关于*州人民政府研究室等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法管理的通知》(云〔2007〕51号)精神要求,并按州、县要求,2009年上半年已落实公务员工资待遇。

(二)业务工作

1、续志工作。第二轮续修《*县志》工作,自2004年7月正式启动以来,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州志办的具体指导下,全县各级、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支持,全体修志人员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完成初稿,进入主编统稿。

一是精心安排,广泛征集。按照续修《*县志》篇目、章节和内容要求,将所需资料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负责完成撰稿,县志办为部门提供编写提纲,写作要求和写作范例,并进行认真指导。

二是落实责任,认真编审。为确保《*县志》按要求时间圆满完成编纂任务,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实行编辑岗位责任制,把各篇章编辑任务落实到个人,做到职责清楚,任务明确,奖惩分明,充分调动修志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督促检查,重点指导。按照编辑岗位责任制的分工,加强与部门的联系,督促检查部门志书撰写情况,协调有关部门做好资料的征集。对重点部门和有困难的单位,深入实际认真帮助指导编撰工作。

四是认真审阅,反复修改。真实、准确是志书的根本,而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为确保志书质量,把《*县志》编成精品良志,县志办对部门上报的材料,认真进行审阅,对不符合要求,资料不全,内容空洞的单位,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后,退回原部门重新修改补充,确保第一手资料真实可靠。

2、2009年鉴工作

2009年鉴编纂工作是地方志的一项重要工作。2009年,年鉴编纂工作在20*年版《*县年鉴》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在版面设计、内容上进行改革创新,突出新颜的特点,努力向精品年鉴迈进,到11月中旬,《*县年鉴》2009年版已进入印刷出版阶段。一是精心组织,认真收集资料。按照年鉴篇目、内容的要求,将年鉴的资料分解到各部门,年鉴编纂人员责任到人,分片负责收集汇总。二是落实责任,认真编辑。为确保年鉴按时、按质完成编辑,并向精品目标迈进,工作实行岗位责任编辑制,并且各章编辑责任落实到人,做到责任落实,任务落实,充分调动各编辑人员的积极性。三是突出重点,加强指导。为确保年鉴按时、按质完成编审工作,县志办与各单位加强联系,督查各单位年鉴资料撰写情况,并对年鉴资料撰稿人给以适时指导。四是认真编审,反复修改。质量是年鉴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为确保年鉴上精品,县志办在加强指导的同时,进行认真编审,反复修改,力求年鉴资料真实可靠。

报送省、州年鉴材料。《*年鉴》、《*州年鉴》、《*小康年鉴》每年都从不同角度收录*县概况材料、政治、经济、文化材料,这是对外宣传*县的重要渠道。按照省、州、年鉴编辑部要求,县志办安排专人撰写,负责撰写的同志积极主动到有关单位查阅资料,核实数据,做到准确反映*县20*年经济社会发展变化。

3、加强修志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编纂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修志队伍是修志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工作与学习两手抓,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全体编辑人员,加强政治理论和编纂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确保志书正确的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着力提高志书质量。一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二是学习党的十六大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精神,以及省、州、县党代会精神;三是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宪法和法律法规、等;四是学习省、州和县委、政府的重要文件,积极参加县委、政府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六是积极参加省、州志办举办的业务培训和学习;七是要求编辑人员边工作边自学,有计划地组织编辑人员集中学习有关编纂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讨论,相互学习,提高编纂业务水平;八是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为适应新形式文字编辑工作的需要,边实践边学习,要求每个编辑人员熟练掌握电脑操作技术,目前编辑人员已经掌握了电脑操作技术。

4、认真学习贯彻《地方志工作条例》。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这是我国地方志工作的第一个法规,《条例》的出台将地方志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对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立地方志工作长效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把学习、宣传、贯彻、执行《条例》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一是召开座谈会。今年4月29日,召开了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学习《条例》座谈会,会上学习《条例》内容,深刻领会《条例》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二是畅所欲言,广泛听取意见,做到广泛宣传,用《条例》规范地方志工作,逐步将地方志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

5、抓好地方志理论研究,积极组织撰写理论文章和信息报导工作。我们在全力抓好续志和年鉴编纂工作的同时,注重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组织动员和鼓励修志人员,积极撰写理论文章和工作信息的宣传报道工作。一年来,向州级以上刊物报送理论文章和工作信息16篇,已采用15篇,完成了州级考核任务。同时,紧密结合我县地方志工作的实际,组织全体职工和修志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两次理论研讨会。如今年5月份,我们结合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针对修志和年鉴编纂工作的实际,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努力开创我县地方志工作新局面”为主题进行研讨;6月份,阳宗海砷污染案例进行分析与县志工作相结合,开展了学习讨论。大家谈认识、谈体会,谈设想,交流思想,相互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6、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完成县委、政府及省州志办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一是积极做好挂钩扶贫联系点的工作。洛恩乡多脚村是县志办的扶贫挂钩点,多年来,县志办积极为多脚村办实事,努力为该村脱贫致富作贡献。2009年7月,在自身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分出1万元经费帮助多脚村支部建支部基地,促进该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力所能及地为联系村办实事。二是积极主动地完成接待州志办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三是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党组织建设,按照县委的有关规定,严格遵守党纪政纪,年内全体职工没有发现违法乱纪的现象;五是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各项活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努力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三)中心工作

1、组织开展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按照县委的部署,县志办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是成立机构,精心组织。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意见下发后,县志办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和工作流程表;二是学习提高。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学习省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学习了有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指定的篇目,撰写心得体会文章4篇,调研报告2篇;三是交流思想,认真查摆。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对照贯彻科学发展观,对照县委书记“六破六强”的要求,认真查摆存在的问题,发放意见表,广泛听取多方意见,并召开民主生活会,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形成了2000字左右领导班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检查分析报告,班子个人检查分析报告;四是制定整改方案,认真整改。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在学习、开拓创新、增强精品意识、突出着力点,做好年鉴和县志工作,内部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整改,并制定6条整改措施进行认真整改。在历时6个月的开展活动中,县志办严格按照县委的部署,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圆满地完成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明显成效。

2、认真贯彻实施四项制度

按照县政府的安排,县志办认真学习贯彻实施四项制度,全面推行“四项制度”。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机构,把四项制度的推行纳入重要工作来抓。二是制定了县志办推行四项基本制度的实施细则,优化了政务环境,提高了服务意识。三是结合实际,开展承诺服务,提高干部职工的工作效率。三是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在工作中消除推、拖、不负责任的情况,具体落实到人和事。通过开展四项制度的贯彻实施,提高了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工作保障

1、续志、年鉴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县是边疆少数民族特困县,县级财政十分困难,但是,县委、县政府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切实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从县级有限的的财力中安排5万元作为续志经费,安排10万元作为《*县年鉴》编纂、出版、发行等工作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按时足额拨付。

2、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一是由于县委、政府领导重视,县志办多方筹措资金,配备了一辆公务用车;二是配备办公室5间;三是在原有的办公条件基础上,2009年上半年又购置了办公用电脑一台,从而大大改善了办公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县财政困难情况汇报篇7

一、存在的问题

1.市县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财权与事权不对称,是现阶段“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中最大的问题。一是从市角度看,县级财政由省财政直管,市级对县级没有了财政管理权,但市级仍履行综合平衡本地区发展的职责,承担着全市事权,明显超出其财权所能承载的范围。特别是要求市对县支持不变,原给予县级的各项配套资金,要继续落实、配套到位,原给予县级的各项补助,要继续安排,并且补助数额原则上应在试点前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市级财权与事权存在明显不对称现象;二是从县角度看,县级财权由省级直管后,财力和资金都由省统一对其结算、拨付,与之相对应的事权也应由省级直管,但由于行政体制如行政审批权、人事任免权和其他管理权仍归市管,这就必然形成县级既要向省政府和省财政跑财力、资金、项目、政策,又要向市政府汇报工作、争取理解和支持,事权没有随财权转,造成县级工作难度增大、行政资源浪费;三是从财政的职能看,财政都是为一定的政权服务的,是政府履行职能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市县财政的分离与管理权力限制,市县政府领导层认同的一些区域性政策行动,在落实当中存在一些难以调和的体制性矛盾,直接影响到行政管理权在全市区域内的实施,从而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比如县级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些需要负担经费的跨区域事务,如果县级推诿应承担的义务,市级无法通过预算扣缴的方式来对其进行约束,最终影响全局性工作的顺利开展。

2.省市权利与责任不对等。

省直管县后,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市级财政工作的重心应转向城区经济的发展和履行综合平衡本地区发展的职责上来,但江西实行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采取的是“八个到县、两个不变”的政策,省对县资金直接拨付到县、结算直接办理到县、工作直接部署到县,同时要求市对县支持不变、数据报送汇总程序不变,这种资金分配权上收、管理监督职能下放的做法,导致省市之间权利与责任明显不对等。一是省将县直接纳入管理后,在财政关系上,市级与县级是平等的主体关系,市级对县级没有了财政管理权,但市级财政却要继续负担所属县的各项资金配套和补助,市级发展城区经济、平衡本地区发展的压力增大;二是工作直接部署到县,却要市级继续负责县级财政预决算和其他财政收支数据的审核、汇总、报送工作,市对县没有了财政管理权,造成工作被动尴尬;三是收入计划直接下达到县,县级财政收入目标由省来确定与考核,却要市级继续承担县级组织收入的协调和汇总工作,市对县财政收入情况无从把握,协调和汇总全市收入非常困难;四是资金直接拨付到县,却要市级继续履行监督职责,一旦资金方面出现问题,往往以没有履行好监管职责而追究市级责任。以上种种,由于省赋予市的财政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业务指导、督促检查、量化考核、报表汇总等方面,市对县的管理基本上是软性约束,没有什么硬性手段,市级财政管不了,也管不好。

3.省级财政管理难度增加。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实施,一方面增强了县级灵活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省级财政的管理压力,省对县的监管存在失效的可能。一是对省级来说,省直管县后,省级财政管理单位由原来的11个设区市变为11个设区市和80个直管县,管理幅度的增大、管理对象的增多、工作量的剧增,在现在人力下,为了平衡全局发展,省级财政对市县管理对象,不得不借助于批量处理方法,执行粗线条的分类指导原则,区域分类指导政策的适用性反不如从前。省对县的监管更是鞭长莫及,在约束县级财政行为,监督转移支付、专项补助资金的投向,防止县级投资冲动和重复建设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二是对市级来说,省直管县后,市对县的财政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业务指导、督促检查、报表汇总等方面,由于这些职能都是软约束,县(市)能否正常运转与市级责任也不挂钩,加之市级财政的工作重心向发展城区经济和培植本级财源转换,因此市级财政缺乏管理县(市)财政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客观上也容易导致对区域内的省直管县放手不管,造成直管县财政管理上的真空。三是对县级来说,县级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得到扩大,信贷和项目支持力度也有所增强,很容易产生投资冲动,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和短期利益出发,不顾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片面追求政绩而大搞形象工程,导致重复建设、小而全、恶性竞争等问题,对县级财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县级财政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一时还难以跟上,而省、市的监督又不到位,极易滋生腐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难以保证。

4.市帮扶县的积极性削弱。

一方面,省直管县后,突出了市县“分灶吃饭”的制度安排,市县处于“单兵独战”的境地,由过去的追求区域利益最大化变为现实追求市县个体利益最大化,市级更多地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将财力更多地投向市自身,发展城区经济,培植本级财源,市级帮扶县级的积极性削弱,尤其是一些财力不足的市本级,就更加难以实现对所属县的财政支持了。另一方面,省直管县后,市对县的财政管理职能受到局限,市对县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软性约束,没有什么硬性任务,从考核角度而言,县级财政能否正常运转、工资是否兑现,主要责任在省级而不在市级,市里乐得“无责一身轻”,自然不愿再对省出台县级增支政策和项目资金给予配套。

5.工作程序尚欠规范。

目前,省市县三级政府运行方式、工作方法、规章制度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管理体制,县级与省级、市级在工作衔接、沟通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磨合。一是县级财政实行省直管后,财力和资金都由省统一对其结算、拨付,但行政体制如行政审批权、人事任免权和其他管理权仍归市管,这就必然形成县级既要向省政府和省财政跑财力、资金、项目、政策,又要向市政府汇报工作、争取理解和支持,面对省市两个“婆婆”,有些关系不好处理,县级的工作难度增大;二是省财政为了加大资金监管力度,将审核关口前移,规定从2012年开始,凡省管县要求中央和省资金及政策支持的,必须由市级审核后统一向省申报,而一些市直部门认为县应由省直管,监管缺乏力度,市县关系面临尴尬;三是多数县反映财政结算比较复杂,省级指标文件由省财政直接发至县级,而市财政补助和上解事项由市财政下文,但也是通过省财政办理结算,导致县财政既要跟省财政对账,又要跟市财政对账,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四是全省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并且南北跨度大,许多县位于以南昌为中心200公里的半径以外,赣州有的县在500公里以外,即使在交通发达的今天,半天时间也无法到达。而省里各项工作会议直接开到县级,县汇报工作直接到省厅,同时又要到市局召开同样的会议,增加了县财政的行政成本;五是资金结算、指标核对、数据报送等各种操作规程还没形成统一、有效的模式,在编制报表时统计口径经常变化,加上“金财工程”建设速度偏慢,许多信息和数据的传送不畅,财政结算和决算报表编制存在脱节现象。

6.跨区域公共物品提供困难。

按照“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统一支出划分原则,市不得要求县分担本属市事权范围内的支出责任,这本是为了避免“市刮县”的行为,但是也容易造成涉及跨县的事业经费支出难以统筹到位。一是财权与事权分立,市级政府很难在丧失了集中县财力的情况下,继续承担县级支出责任,市级承担的区域性公共管理事务与公共产品供给的成本补偿出现困难。二是市级调控能力弱化,资金调度出现紧张,难以满足跨区域公共物品的供给。三是市县财政关系由层级关系变为平行关系后,市县之间、县县之间的竞争更为直接,出现收入上争权,支出上弃权现象,直接影响公共品的供给。以上种种,对涉及多个县的抗旱排涝、卫生防疫、科技推广、水利建设、环境保护等,缺乏必要的支持手段。加之,垂直管理部门的财务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一些公关产品供给处于财权与事权监管上的“真空”地带。

二、完善江西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建议

江西“省管县”财政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表明,在事权与财权关系没有理顺、分税制格局没有改变、其他配套改革没有跟进之前,仅凭省管县财政体制并不能根除造成县级财政困难的毒瘤,与市管县只是管理形式上的“换汤不换药”,且将付出“管理失效”成本。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江西省管县财政体制:

1.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责,进一步明晰省市县财权与事权。

进一步明晰省市县的事权和财权,是财政体制的核心内容,也是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的关键。从浙江实际运行来看,省、市、县事权与财权明确,各自发展,并未出现由于体制摩擦而造成的重大问题,因此,江西“省直管县”后,要进一步明晰省市县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防止财政支出中“越位”和“缺位”现象。一要科学合理地划分省、市、县各级事权,根据受益范围原则提供公共产品,区分哪些该由省里负责,哪些该由市里负责,哪些该由县级负责。比如:对于市区范围内的事权,仍按原体制运行;对于全市性的社会事业,应由市、县两级共同分担;对于县域范围内的事权,市级财政应逐步退出,由县级财政来保障。二要按照财权与事权对等的原则,在明确划分各级政府事权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与事权相对应的财权,这样才能确保公共管理事务落实到位。三要遵循职权下放的原则,凡是下一级政府能做的事情,一般不上交上一级政府,因为基层政府更接近公共商品的消费者——居民,能更好地了解居民的消费偏好,具有信息上的优势,这不仅有利于政府提高办事效率,也方便人民群众监督。四要通过法律的程序,对各级政府间事权和财权的调整加以规范,而不能再依据行政上的权力随意改变,防止上级政府随意决定与下级政府的“游戏规则”,以保障各级政府都能独立地行使其职权,从根本上理顺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消除基层财政困难的制度因素。

2.加强省级政府调控能力,进一步加大对县的监管力度。

“省直管县”后,省级财政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不断增强综合调控能力,加强对县级的管理与监督,避免出现的“管理真空”问题。一要改革机构设置,调整管理职责,转变管理方式,加强省级财政部门的人员和设备力量,建立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以适应省直管县后业务量增加的需要,减少对县级管理和调控盲区。二要进一步强化省对县财政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加强预算、国库等涉县业务的管理力量,实行省对县级财政预算决算审查制度,完善财政收入目标考核办法,促进县级财政依法组织收入,科学合理地安排支出,保持收支平衡。三要加强对县级政府行为的监督,防止县级政府从自身的角度和短期利益出发,不顾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片面追求政绩而大搞形象工程,从而出现投资冲动、重复建设、小而全、恶性竞争等“由放而乱”的局面。四要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估机制,对县级财政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评估,特别是要重点加强对直管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跟踪问效,通过对县级财政资金拨付使用全过程的监督,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五要深化财政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和政府采购改革等,将部门管理资金纳入财政统一管理,进一步规范县级财政支出行为,提高对县财政的管理与监督能力。

3.重构市县之间的利益关系,进一步提高市级积极性。

“省直管县”后,市帮扶县的积极性削弱,无形中也弱化了市对县的带动效应,不利于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应探索构建新型的县与市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有效发挥中心城市对县在财政和经济总体发展上的带动作用。一要赋予市级财政必要的管理权限和管理手段,以加强市对直管县的指导和督促,提高省市两级共同支持县级财政发展的积极性;二要对市本级财政进行合理定位,在促进市、县财政平稳运行基础上调整财政管理体制,妥善处理省、市、县三级政府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三要在充分调动县级政府自我发展积极性的同时,市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县级财政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地级市的综合调研、业务培训的优势,缓解省级财政管理压力。

4.完善上级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增强地方发展后劲。

转移支付是对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不完全对等的一种纠偏和矫正,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对改善基层财政困难状况意义重大。一是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激励约束机制。现在的财政转移支付重点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而经济率先发展的地区支持却相应减少,这势必会挫伤这些地区的积极性。建议改进上级转移支付办法,不停留在人均财力上,应结合基本的公共服务、地方贡献大小以及经济发展速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坚持效率优先原则,与地方上划收入的增长率挂钩,奖励贡献大的,激励发展快的。保护县级政府既得利益,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增强地方发展后劲,使地方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二是规范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法。对事业发展标准支出不再按标准财政供养人员来确定,应以辖区人口、辖区面积、财力贡献等因素及其权重综合确定。三是加大转移支付资金的力度。计算可用财力时,在确保工资发放和机关正常运转,确保教育经费和社会保障经费投入的前提下,增加城乡低保、城乡医疗、优抚救济、义务教育、计划生育、法定支出、上级专项转移支出配套资金等非财政供养人员支出占用的财力。四是要适当提高标准支出水平,同时对可用财力大于标准支出的地方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转移支付。五是要推进转移支付制度法制化建设,将转移支付、税收返还、体制性补助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5.改革项目资金配套办法,进一步减轻地方负担。

虽然这些年省财政不断加大对县级的支持力度,但中央和省里大部分项目都要求县级配套,这样县级财政陷入了不争项目难发展,有了项目配套难的尴尬境地,甚至为了争取项目又形成了新的债务,成为县级财政和基层政权运转的潜在风险。有的县争取了项目没有办法配套,只好做假资料应付检查。建议取消省直管财政县的项目配套或降低配套比例,减轻地方负担,使县级财政能腾出更多财力支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6.加快“金财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县财政困难情况汇报篇8

关键词:大荔县;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试点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012-02

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是省级财政直接管理县级财政的一种财政管理方式。省级政府通过这种直管县财政体制能够更有效地统筹地区之间的发展,提高财政资金运转效率和财政管理工作效率,能调动县级财政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一、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原因分析

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市管县体制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市管县体制下,市级政府对县级政府干涉过多,县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起不到主导作用,严重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管县的市级综合经济实力不是很强,自身财力十分有限,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差,扭曲了实行市管县体制的目的,导致了所谓“小马拉大车”现象的发生。

2.市管县体制增加了行政管理层次。推行市管县体制后,中国政府层级已经由四级制为主变成五级制为主,层级过多影响了政府间信息的沟通,中央下放的权力也很容易被中间环节截留。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调动市县和基层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政府管理效能的最大发挥。

3.市管县体制使城乡利益分配失衡。市管县体制客观上扩大了市级行政地盘,市县间的利益矛盾比较冲突,市政府在工作中会出现重城轻乡、重市轻县的失衡现象。在处理利益上,市级随意性集中县财力,或明或暗地侵夺县级的利益。这不仅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是导致城乡利益分配失衡,发展不协调的体制。

二、陕西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

(一)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客观要求,进一步理顺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加大省财政对财政经济特别困难县的直接扶持力度,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公平与效率并重的管理机制,调动县乡政府发展经济、自主理财的积极性。增强县乡政府的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提高财政管理效率,促进全省城乡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2.基本原则。(1)保证既得利益不受影响。保证各级财政在现行体制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既得财力不受影响,促进市、县财政平稳运行。(2)共同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妥善处理省、市、县三级政府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在充分调动县级政府自我发展积极性的同时,省、市财政继续加大对县级财政的支持、监督、指导力度。(3)坚持权责统一。在改革中,省市县财政各自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省财政要加大对县财政的支持力度,帮助县乡财政逐步解决困难;市财政要继续履行对县财政指导、支持和监督的职责;县财政要加强自我约束,努力增收节支,不断提高理财水平。(4)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先选部分县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扩大,不断完善和规范。

(二)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内容

1. 实行 “六到县”。(1)体制确定到县。省与县财政收入范围不作调整,市级不再参与县级税收收入分享,不再集中县级新增财力。收入全部作为县级固定收入,市级不再参与分享县级收入,全部下放县级。(2)各项转移支付补助到县。省对各项转移支付补助,按照公平、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统一计算分配、直接下达到县,同时抄送市级财政。(3)专项补助资金分配到县。各县申请各类专项资金,直接向省直主管部门和省财政厅申报。省财政的专项补助资金,由省财政厅或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直接分配下达到县,同时抄送市财政及有关部门。(4)财政结算到县。年终按结算项目和数额,由省财政直接与县财政办理结算。(5)资金调度到县。省财政直接确定各县的资金留解比例,预算执行中的资金调度,由省财政直接拨付到县,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另行制定。(6)工作安排到县。省财政的重大财政工作直接安排到县。县级财政预、决算报表和财政收支月报、旬报等直接上报省财政,同时报送市财政汇总。

2. 做到“五不变”。(1)行政管理体制不变。市对县的财政工作仍按照现行行政级次进行指导、监督。市级财政仍按现行行政管辖范围和级次,负责所属县的财政预、决算和其他财政收支数据的汇总、报送工作。(2)县级自我发展与管理的责任不变。县级政府是发展县域经济、保障公共需要的责任主体。试点县按照“三奖三管六保障”的激励机制进行考核奖罚。各县应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不能因实施省管县而将发展、管理与公共财政保障的责任推向上级。(3)市级既得利益不变。以2006年为基数,上解数额维持不变,由县财政结算上解省财政。对市级下放到县级的收入,以2006年决算数为基数,由省财政对市财政进行财力补助,县级不再负担。(4)市对县补助不变。各设区市原对所属县的各项补助和原有的配套资金不变,以2006年为基数确定。确定后的市对县补助,由市财政结算上解省财政,省财政结算补助到县财政。(5)债权债务不变。县政府原有债权债务不变,债务仍由县级负责偿还,不得上解。到期未偿还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国债转贷资金和中央财政有偿资金等,由省财政直接对县财政进行结算扣款。

三、大荔县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运行情况

(一)大荔县的县情和财政状况

1.大荔县基本情况。大荔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200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35.2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0.84亿元,第二产业6.8亿元,第三产业17.64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 5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02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713元。

2.大荔县财政状况。200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7 294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 671万元。财政供养人员19 983人,人均可用财力1.8万元,人均财力一直增长缓慢,多年来人均财力一直处于全省后十位水平。

(二)大荔县财政体制运行的成效

1.增强了县级可用财力。大荔县2007年因省管县财政试点,省财政增加了省管县转移支付,提高了省财政补助系数,县级获取了更多的财政收入和财力支持,财政困难得到进一步缓解,增加了县级可用财力,2007年大荔县首次将干部职工降温费、取暖费、奖励工资列入预算,2008年又启动了大荔县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2.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改革后省对县实行项目直报、资金直达,管理层次减少,各项资金能及时拨付并充分发挥效益。首先是干部职工工资每月15日前发放到位,改变了发放不及时的历史。其次,项目和信息均实行直报,使县级部门能及时与省有关部门沟通情况,争取更多的发展机遇。资金直达使县级部门有更多的时间搞好项目管理,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创新了财政管理方式。省财政建立了对省管县的激励约束机制,对收入支出、控制债务、财政赤字、供养人员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出台了“三奖三管六保障”政策与奖惩办法。一是2007年当年实现收支平衡,当年节余4万元,计划2008年消化部分财政赤字。二是财政供养人员得到有效控制,在编人员工资发放实行实名制,对编外人员建立信息档案库,实施按序排列管理。2007年,大荔县在职财政供养人员实现了零增长。

4.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省管县改革提高了县级财力水平,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间差距方面取得了初步效果。

(1)兑现历史拖欠教师和干部职工工资3 426万元,至此,全县教师和干部职工历史拖欠工资10 974万元已全部化解,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完成任务。(2)公务员津补贴政策执行有序推进,2008年3月份已经将全县党政机关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全部发放到位,在职人员于2008年8月份发放到位。(3)民生工程进展顺利,按省市要求落实安排民生工程县级配套资金1 875万元,保障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4)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公检法机关公用经费按省上要求标准已落实到位,县级部门公用经费由上年的200元/年.人提高到500元/年.人。(5)加大城市建设、创卫生县城工作的投入力度,促进了这两项工作的强势推进。就业与再就业、农村新合疗、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全面落实,维护了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大荔县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中的困难和建议

1.改革运行中的困难。(1)长期以来,大荔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缺少大型的骨干财源,财源结构单一,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并且财源建设相对滞后,发展后劲不足,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和增幅多年来处于渭南市末位。(2)由于县情与财政现状的自身原因,加上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大荔县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宏观调控能力不高,财力水平仍较低,每年做到预算收支平衡非常困难,各项事业发展难以得到有效地保障。

2.几点建议。(1)提高省级财政满足省管县最低支出需求的保障能力,进一步缓解县级财政困难的状况,使直管县能安排公共财政所需资金,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并能逐步消化和解决遗留的历史问题。(2)将省拨资金列入财力性转移支付,逐步缩小专项补助的转移支付范围,赋以县级财政活力,使县财政能集中财力“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使县级各项事业和县域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3)实行省管县财政改革后县上拥有了更大的发展自和更多的发展机遇,县政府要珍惜难得的发展自,抓住发展机会,大力增强县级经济发展能力。(4)要有相应配套的行政区划改革,县级经济发展保持相对独立性,市县间要建立相应的经济发展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Z].陕政发[2006]65号,2006-12-20.

[2]王磊.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7,(1).

上一篇:微观经济学需求分析范文 下一篇:校本课程开设情况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