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航天事业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06 01:59:06

对航天事业的认识

对航天事业的认识篇1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一般由八个指标构成,分别是学生、专业教育目标、学生成果、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校支持等。其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课程设置,为了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我国各高校在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过程中,发现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会规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影响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可达性。因此各高校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要求,提出了各个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做法和经验。西北工业大学的张清江等通过调研我国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发展历程,对我国航空航天专业与其他已获得资格专业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国际航空航天质量体系认证中的要求,从航空航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要性、专业特点、航空航天工程教育现状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结合现代中国工程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针对航空航天类专业认证的新方式、新方法,并对航空航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需要注意的特性进行讨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会强等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明确培养目标,解析培养要求,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任红卫等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并探讨了在工程教育专业背景下电气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浙江工业大学姜理英等人基于对工程教育专业论证的国际比较,结合环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要性,从培养计划的调整、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教学的强化和师资队伍的提升四个方面,综合系统地提出了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优化和提升的路径。张秋根等人根据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要求,以南昌航空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对其核心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两方面进行了优化与规范的探讨。为了重视国际认证的引领作用,加强专业办学品牌建设,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动专业的航空航天办学特色,紧跟国内能动专业人才需要,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竞争力,从而拓宽自身生存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开展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能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南航能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通过对国内外本科院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分析与研究,利用对中国近几年的专业认证与评估成果的调查与研究,对其进行梳理,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课程设置要求,依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能动专业建设相关内容与特色,以培养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工程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以培养要求为基准,着手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并对本科培养大纲进行相应的修订,从而实现培养目标。确定能源与动力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总学分数不能少于180学分。

2.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能源与动力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是指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11学分)、大学物理(6.5学分)、大学英语模块(10学分)、C++语言程序设计(3学分)等方面共六门课程,总共30.5个学分。因此能源与动力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约为17%,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15%的要求。

2.2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

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而专业类课程主要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其中工程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电子电工技术(5学分)、理论力学(3学分)、材料力学(3学分)、工程图学(4.5学分)以及机械设计基础(3学分)等课程,总共为18.5个学分;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流体力学(3学分)、工程热力学(3学分)、传热学(3学分)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2学分)等课程,总共为11个学分。因此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必须要修满至少29.5个学分。对于专业类课程,由于能源与动力专业具体有两个培养方向:方向一为热能动力方向,主要陪养就业方向为航空发动机、地面燃气轮机等相关单位;方向二为能源利用方向,主要培养的就业方向为电厂、新能源以及制冷等相关单位。因此其专业类课程既有相同的专业课程,也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其中燃烧原理(2.5学分)、燃气轮机原理与构造(3学分)、热能综合利用(2学分)、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2.5学分)以及热工测量原理与方法(2学分)等,总共12个学分,这些课程为能源与动力专业两个培养方向都必须学习的专业类课程。另外每个培养方向又有其特定的专业类课程必须选修,其中热能动力方向专业类课程包括叶轮机原理(2.5学分)、燃气轮机控制原理及应用(2学分)、燃烧技术与分析(2学分)、内燃机原理与构造(2学分)、工程传质与应用(2学分)等共9门课程;能源利用方向专业类课程包括泵与风机(2学分)、供热工程(2学分)、锅炉原理(2学分)、制冷原理与技术(2学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2学分)以及热力发电技术概论(2学分)等共10门课程。无论学生学习哪个方向,共同学习的专业类课程与特定选修的专业课程之和必须要修满至少28个学分。因此,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必须要修满的学分数为:29.5+28=57.5学分,因此该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约为32%,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30%的要求。

2.3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

能源与动力专业设计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力与过硬的身体素质;(2)各种课程的课程设计,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C++语言课程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对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实际应用能力;(3)工程训练,主要包括机械加工方面的车、磨、铣、刨、铸造以及焊接等金工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4)下厂实习,大三暑假期间,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去中航工业集团下属的企业或电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下厂实习,锻炼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中的能力;(5)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开设的毕业设计题目一般都来源于实际工程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大四下半年开展为期半年的本科毕业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源与动力专业要求学生在实践能力与毕业设计方面修读的总学分不低于42.5,占总学分的23.6%,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20%的要求。

2.4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能源与动力专业在人文社会科学类通适教育课程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通适基础教育平台,主要包括形式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共19.5个学分;(2)国防军事模块,包括航空航天概论、军事高技术概论等,至少修满1.5个学分;(3)文化素质模块,主要包括文化历史、艺术鉴赏、科技基础、哲学社会等课程,至少要修满6个学分;(4)创新创业类模块,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创业基础以及经济管理等课程,共5.5个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总共需修满32.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8%,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15%的要求,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2.5航空航天特色类课程的设置

为了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专业的航空航天特色,在开设的课程中,如国防军事模块、专业类课程以及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中,课程教学内容包含浓郁的航空航天特色,由于指导老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都是来自于国防工业集团,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因此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讲课过程中,所列举的实例都是以航空航天为背景的工程问题,特别是毕业设计和下厂实习,因此在能源与动力专业课程优化过程中,充分突出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特色。

2.6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直观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积极的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1)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类竞赛,如:流体力学大赛、节能减排大赛、开设卓越班等,并且科技竞赛获得奖励的同学在保研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2)安排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让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更好的掌握好该专业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科研视野。

2.7学习进程

大学生本科期间的各门课程是相互衔接的,因此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匹配与衔接,如图1所示。学习进程主要分成了三部分:一是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等;二是学科基础,包括结构和流体力学、热学和电学方面的课程;三是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了热能动力和能源综合利用两个方向的相关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三条线:第一是流体和热学相关的课程,如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燃烧学等;第二是结构力学方面,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第三是计算机语言方面的课程。因此在安排各门课程的学期上需要考虑上述课程衔接问题,从而最终制定出合理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表。

3结论

该文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课程设置要求,根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能动专业建设相关内容与特色,以培养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工程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培养要求为基准,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最终制定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表。(1)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设置要求为指引,对能源与动力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其中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等课程学分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占总学分的要求。(2)在能源与动力专业课程优化过程中,充分突出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特色。(3)在各门课程设置以及相互衔接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表。

对航天事业的认识篇2

关键词:航天企业;安全生产

中图分类号:F273;V46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代表着国家民族的荣誉与尊严。我国的航天企业从无到有肩负着建设航天强国的重任。航天事业不但能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助力,促进产业优化,进一步提升国计民生,而且航天技术与国防安全密不可分,它可以有效保卫我国的空间安全,是科技综合实力的体现,在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航天企业和其他企业比较而言,在风险、投入、科技水平上要求相对较高,在产品研制生产过程中,会使用特种设备,储存固态及液态等各种危险化学品,如在进行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以及火箭发射时,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和特殊性,比如高温、高压、剧毒、强腐蚀、易燃、易爆等等。所以,航天企业和其他企业生产相比较其危险程度和所承担的风险更高,对安全生产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安全生产管理中航天企业存在的问题

航天企业与其它企业一样,在安全生产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时有发生,事故隐患也大量存在,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1.设备采购安全标准化意识薄弱,安全量化标准参差不一

我国在航天领域的研制和生产飞速发展。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生产任务,保证生产质量和效率,航天企业首要的就是要强化控制生产设备,加大对先进设备的采购力度。目前,生产型航天企业采购设备过程大致为:各车间根据生产需要自行对设备进行调研,并提出设备采购申请。待企业领导批准后,车间工艺与主管设备的部门人员一同与设备厂家签订合同,明确细节要求以及满足设备相关管理工作的要求。但在安装、调试过程中,总能发现一些安全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安全生产工作的推进。即使在后续的安全检查中查出问题并进行整改,也无法保证能够一劳永逸,甚至有些隐患一再出现,多次整改,也无法达到最佳效果。其原因在于部分隐患一旦整改,就需要对设备“伤筋动骨”,工作量及难度大不说,也影响到了生产进度,即使按照要求整改完成,也有可能因为顾此失彼而出现其他新的隐患。而回过头再看,如果这些隐患在设备安装调试期间就注重量化标准,做出相应的整改,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安全生产管理队伍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在航天企业中,尤其是生产型企业,从事安全生产方面的人员存在一个错误的认识,那就是自己在单位的地位较低,没有多少话语权,这就导致了在开展安全工作的时候,缺少足够的威信和动力。究其原因在于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有时只是把它当做一项任务在完成,以应付检查。对安全管理人员的配置重视不够,对相关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也是时有时无,没有实现常态化和经常化,导致一部分安全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差,缺少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不能创新性开展工作,由此在推进和完善安全体系建设时,导致安全生产人员配置不足,业务不精,无法做到全员参与,从而给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带来许多困难和阻碍。

3.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缺乏安全自我保护意识

航天企业很多员工缺乏安全意识,认为事故发生的概率很小,就算发生也不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存在侥幸心理,这就导致在布置和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时,员工有时会认为太过繁杂,没有意义,从而出现消极对待或有抵触情绪的情况。为了赶进度,方便工作而人为的忽视安全保护措施。甚至有些员工因违反安全规章制度,在进行相应批评和处罚后,依然不会引起重视。

二、航天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

1.加大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力度,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

纵观企业各种安全事故,究其原因都和违反生产规范和法律法规等人为原因密不可分,比如设备器材使用不当,防护用品配备不到位,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缺失,生产组织存在漏洞,职工违章作业等等。为杜绝减少这些事故的发生,企业应加强安全生产路径选择,比如通过面对面的班组学习,利用网络视频新媒体的全方位覆盖,加强《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把层层抓生产和安全宣传检查紧密结合,使安全生产入脑入心。

2.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要制度化、常态化

安全生产牵一发而动全身,小处它关乎到产品的质量性能,大处关乎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在生产过程中从始到终,从上到下,安全责任都必须层层落实。首先作为宏观决策的责任人要做到思想重视,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其次,各层管理人员要全面掌握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行业标准。安全生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情况新问题会不停的出现,这就要求企业在安全生产中要不断适应这些新变化新要求,所以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成为不二选择。坚持全员安全教育制度化,定期进行考核和演练,并将考试成绩与绩效挂钩。通过学习培训,责任人遵章守纪,提高决断能力和工作效率,职工都能做到能清醒认识工作环境中的危险源及可能发生的后果,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安全生产加大投入,是提高设备设施安全性的重要保证

和技术研发投入相比,安全生产投入相对不足,面对这一薄弱环节,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大投入。在高层管理和宏观决策上要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决策层要制定安全生产投入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落实实施。在制度化的前提下定期召开安全生产的会议,认真组织研究职能部门反映的问题,制定和完善整改措施。在生产实际操作中,按照国家标准给从业人员配备必须的劳动防护用品并及时更新更换。在新设备的购买安装调试中,要一并购买与其配套的安全防护装置,要做到安全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测常态化。对设备设施安全运行的各个环节要制作记录表格,层层落实做好记录,以备防漏补缺。要建立安全责任问责制,设立责任人,对在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或隐患,要保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力物力上给予保证,及时解决问题消除隐患,确保生产安全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胡得国.中海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R].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2.

对航天事业的认识篇3

[关键词]航天领域;系统工程;工作标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55

[中图分类号]V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3

0 引 言

国内外航天产品研制发展历史表明,航天工程研制具有极端的复杂性和风险性,航天事业事关国家安全、形象和地位,“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是中国航天的质量理念,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质量的重要性和航天人的价值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一院)建院以来,一院人充分认识到了航天工程的复杂性、科学性、创新性,始终把握型号飞行试验成功的工作目标,把成功作为一院人的信仰与追求,认真履行国家和民族赋予一院的历史使命,不断追求型号产品的高质量、高可靠、高安全,同时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框架下,持续推进型号质量与可靠性工作的实践、创新、再实践、再创新。

航天一院在型号研制历史上,也经历了不少失败,失败之后的整顿或强化措施,对于扭转当时的被动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痛定思痛,为什么整顿不能永久保持型号和组织的成功和持续成功?为什么不能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航天型号项目管理是落实系统工程理论的成功典范,但周期性的管理低谷,说明一院对系统工程的研制规律把握上还有差距,应对复杂系统的复杂问题,特别是解决管理与控制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方法。

2011年,一院在总结和反思其发展历史上重大挫折的同时,提出要用“维度、深度、细度、力度”等“四度”的工作标准来提高系统工程理论在方法应用层面的有效性,来衡量组织的工作成效,实现由型号成功向组织成功的转变。

“四度”明确了零缺陷系统工程的工作标准,提出了研究复杂系统的分析、认识、保证和评价方法。

1 “四度”的含义和要求

20世纪末,世界著名管理专家朱兰博士在美国的一次几千人参加的大会上,以90岁高龄作了告别全世界企业界和管理界的主题发言。他说:“将要过去的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将要到来的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所谓“将要过去的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是指在20世纪关注点聚焦于产量、产值和生产效率,是粗放型的。所谓“将要到来的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就是说在21世纪关注点聚焦于产品质量,着眼于质量产生的综合效益。因为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竞争的核心是质量,竞争的本质是质量观念、素质、技术、条件、服务及价格等一系列综合的评价、比较和改进,产品质量是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的综合反映,是集约型的。因此,人们不仅要关注质量,更要关注质量的有效性,那么就要提高关注的全面性、关注的深度、关注的细致程度,以及投入多大的精力和资源,才能实现质量制胜战略。

航天事业发展伴随着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由以军事国防为重点的单一发展方向,向军民一体、服务对象多元化发展方向转变,对企业成功的评价也向以组织成功发展为重要评价体系转化。航天型号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看待和思考复杂系统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要找到系统解决方案,从而顺应市场化竞争的需求,使企业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四度”理念方法正是运用系统的视角,从多维度,用量化的概念和方式去评价组织、项目和任务工作成效的系统工程方法,即通过牢牢把握“维度、深度、细度、力度”实现航天系统工程项目内各环节管理的精准,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工作有效性不高的问题。

“四度”的理念方法是从不同视角关注复杂系统的过程中,从多维度、多角度认识与把握复杂工程系统的内在规律,系统性提高工作有效性的思想方法。

第一,维度,强调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事物是多维度的,例如,为了保证飞行过程识别要素的全面性,提出了飞行时序动作确认方法,即要保证按飞行时序的相关要素的全面性和解决相关飞行动作在空间上、在环境上的相互影响问题。又如,为了控制系统的接口,提出了ICD(Interface Controlling Document)和IDS(Interface Data Sheet)接口控制方法。

“维度”要求在技术上消除认识上的盲区,在管理上,杜绝失控和工作漏洞,在产品质量管控上,能够识别关键特性、识别风险源,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维度”强调了工作的全面性、覆盖性及协同配合,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与要求:一是产品的“维度”,航天工程涉及的专业技术广、产品类型多。对于航天产品全寿命周期中发生的问题,都要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从多维度、多角度全面、系统地看待,从整体上考虑问题并解决问题,由“吃一堑长一智”提升为“吃一堑长多智”,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综合权衡,周全考虑,坚持目标导向,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业务维度和知识维度上系统思考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二是工作质量的“维度”,组织的任何部门和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工作质量,都有自己的质量职责,不同工作具有各自不同的质量属性,质量管理渗透到组织的所有部门和全体员工。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已不是一个部门所能单独完成的,而是由许多组织共同协作完成的。各级组织在各个“维度”都要关注、识别、评价和改进各自的质量特性,不断适应企业发展和产品竞争的需求,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维度解决组织结构中各个要素的协同性,使方方面面的质量要素共同作用,指导产品质量的管控,最终在产品上反映不同工作的质量属性,在产品上凝聚企业质量理念。因此,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产品这一核心,以追求产品价值最大化、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用户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各相关部门要持续改进工作质量,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保证能力。

第二,深度,强调要把工作做深、做透、层层分解落实到底。事物是分层次的,从系统、分系统、单机、到元器件,按照唯物主义观点是无限可分的。通常航天型号质量要管控到影响系统特性的层面上,例如:某型运载火箭首飞失利是一个元器件引起的,引起元器件失效的原因是内部电气互联工艺在金导线与半导体芯片的铝电极连接面发生了金铝扩散效应,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降低了连接强度,导致界面脱开,引起失效,由于质量没有管控到这个层面,因此付出了失败的代价。

“深度”强调了层层落实到底,要把工作做深、做透、精益求精,特别是要对产品持续进行再分析、再设计和再验证,同时要解决工作标准层层衰减的问题。“深度”代表了工作的系统性,以型号质量保证工作为例,要对每个层次的产品形态及其质量要素,如系统、单机、器件、原材料、工艺过程、设备等各个环节、各个层次进行精细化管控,通过责任链条的层层分解与深化落实,实现产品质量,保证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要将单点失效识别与控制、拧紧力矩量化、测试覆盖性分析与控制等量化工作进行到底,要将不可测、不可检环节转化为过程的可测、可检,产品过程质量控制工作深入下去,管得彻底。以科研生产计划质量工作为例,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不断优化设计上下游传递与流转关系,在空间维度、时间维度、成本维度上精确管理各项协同性工作,提升计划管理质量。

第三,细度,强调要学会把工作做细,养成做细工作的习惯,找到做细工作的方法。事物的表征是可以量化的,细度主要解决一个量化问题。“细度”强调要养成做细工作的习惯、找到做细工作的方法,注重在过程中量化评价各项质量要素。细度就是量化,达到一定细度的量化是管理成熟度提高的表现。以型号产品研制工作为例,“细度”要求型号研制队伍对设计、仿真、试验等摸清余量,找到边界;对生产、装配和检测等环节要实现精确度量,各方面的工作都要有量化值。以财务及成本质量管理工作为例,要细化分解产品研制流程,全面、准确设置成本控制点,在性能维度、材料维度、工时维度、能源维度上实现成本精确可控。同样,各职能部门都要深入一线,结合基层实际需求,科学管理,统筹安排。

第四,力度,强调要提升识别、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担当、坚决执行、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到位的工作作风。事物是相互作用的,解决问题,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发生改变,才能有本质的变化,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力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没有量变的持续积累就不能发生质变,就不能推进事物的发展与目标的实现。从管理上讲,“力”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是执行力,二是能力,两者缺一不可。执行力不代表言听计从,而是正确把握工作目标,将工作落实到位。

“力度”强调要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执行力。在人员素养上要具备识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已经认识到的问题,就要有一个时间表,下决心去彻底解决;对于已经有要求和相关标准的工作,必须坚决的、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和贯彻落实,这是确保成功的基本要求。纵观航天型号产品发生的问题,很多都是重复性问题,说明举一反三工作的力度不够,一方面说明人们对问题的原因分析不透彻,纠正和纠正措施不具体的情况,缺乏对质量问题的总结提炼;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普遍存在漠视别人的问题,不能主动吸取别人的教训。

2 “四度”为质量要素的把握指明了方向

航天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航天型号规划、计划、预研、研制、试验、生产以及人才、物资、保障条件、经费的科学体系与方法。航天系统工程管理本身具有多维性,包含时间维、空间维、业务维和知识维。其中,时间维是指研制流程的各个阶段;空间维是指系统的分解、配套组成;业务维是指型号管理的各项业务;知识维是指型号研制过程中各种专业、不同素质人员的知识组成。航天系统工程是面向型号系统,从方案可行性论证、方案设计、工程设计、工程研制到设计定型和生产装备的全过程,在技术、计划、组织、进度、质量等方面,对人、财、物、技术、信息与知识等多个基本要素实施的管控。

“质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微观质量,例如产品质量,也包括宏观质量,例如经济运行质量和绩效,其外延构成包含诸多要素:①实物产品质量;②系统管理与运营质量;③人员质量,如素质、知识、技能;④工作质量,如设计、制造;⑤规划质量,如战略方向、产业布局;⑥计划质量,如计划完成率、资源利用率;⑦服务质量,如技巧、态度;⑧财务质量,如效益、收益;⑨成本控制质量;⑩培训质量,如对员工的重视等;协同质量;知识产权质量;品牌质量;创新质量,如组织、机制、管理、技术;质量优先性;注重环境保护和相关方利益。

“四度”揭示了航天产品质量的评定法则,其不能简单用“好”或“不好”这一概念,而是各个质量要素识别、分析与综合评价的结果。产品的综合质量指标可用下式表示:

f(Q)=f(Q1)*f(Q2)*f(Q3)*f(Q4)*f(Q5)*f(Q6)*…*f(Qn) (1)

其中,f(Q1),f(Q2),f(Q3),…,f(Qn)分别代表实物产品质量、系统管理与运营质量、人员质量、工作质量、规划质量、计划质量、服务质量、财务质量、成本控制质量、培训质量、协同质量及创新质量等各项工作质量要素的分立指标,其量化取值范围为0~1。综合质量指标(f(Q))是各分立指标的乘积,其极限值为1。从公式1可以看出,只有各项质量工作相应的分立指标均向满分为1的极限逼近,综合质量指标才可能实现“零缺陷”的最终目标。并且,随着用户需求的提升和企业认识水平的提高,分立指标是动态发展、不断扩充的。

“四度”的四个核心要素――“维度”“深度”“细度”“力度”四者具有内在的辩证关系,即存在“维度”“深度”“细度”的渐进与递推层次、螺旋上升,并通过“力度”保证其他“三度”在推进过程中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在提高工作有效性的过程中,首先,要抓“维度”,即把工作项目识别全面,完成无遗漏;其次,要抓“深度”,即把确保工作项目完成的所有活动识别到底,并逐项严格执行;再次,要抓“细度”,即把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量化,并据此对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而“力度”,是启动各项工作的初始要求,并且始终伴随着工作持续改进的过程,确保了组织工作有效性的持续提升。

3 “四度”与系统工程的辩证关系

航天工程包括运载火箭、航天武器、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卫星等多个工程系统。其中任一工程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生产都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管理过程,首先,必须考虑到从概念研究到部署、使用全寿命周期活动的要求;其次,必须综合集成多种学科和专业技术,包括一些必须事先攻关的前沿技术;再次,必须组织成千上万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十几年的研制过程中协同工作;最后,必须保持在整个研制过程中技术、经费和进度的协调进展。航天工程系统极端的复杂性和风险性要求必须建立一种“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这就是航天系统工程管理。它是航天工程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是组织管理航天型号系统研制工作的唯一选择,也是航天领域必须系统解决的问题。

质量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纲。质量职能可以用“螺旋上升过程(PDCA循环)”来检验,螺旋形上升过程的旋转是从产品研究与开发开始的,在这旋转的末端,再发动一个新的螺旋形旋转,以进一步改进,质量管理的过程就是质量改进的过程。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精髓,也是系统工程管理的问题导向。质量改进与质量管控要素在维度上是一致的,同样包含实物产品质量改进、系统管理与运营质量改进、人员质量改进、工作质量改进、规划质量改进、计划质量改进、服务质量改进、财务质量改进、成本控制质量改进、培训质量改进、协同质量改进及创新质量改进等各项工作质量改进。

在唯物主义的观点下,系统工程与“四度”二者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实现“复杂系统的质量改进”和“零缺陷”;二者的实现途径也是一致的,都是要“建立高效有序的组织管理方法”。

进一步讲,“四度”在方法论层面上,强调了观察事物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性,是对系统工程理论的深化和细化的表现方式,是精髓与高度概括,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及操作性。

因此,“四度”与系统工程理论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四度”是运用系统工程学,是研究复杂系统的分析、认识、保证和评价方法,是从本质上解决组织有效性的一种工作方法,是系统工程在航天工程领域的新发展。“四度”是项目成效改进工作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精炼阐述了工作标准,指明了改进工作的具体方法。

4 零缺陷系统工程的应用情况及前景

在系统工程思想方法的指导下,将维度、深度、细度、力度等“四度”作为零缺陷系统工程的工作标准纳入质量文化,并深刻解析其准确内涵和具体要求,为运用系统工程学对复杂系统进行分析、认识、保证和评价,并从本质上为提高组织有效性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为系统解决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瓶颈,始终保持型号矩阵式质量管理工作纵横均强、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和谐发展的发展态势,“确保成功、永葆成功”,提供了思想方法基础,明确了工作标准,指明了改进方向。

今天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从试验阶段走向应用阶段,而国民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国家安全对航天型号在技术水平上、质量上、数量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为了保持航天的持续发展,有必要重新认识航天科技工业整体发展目标,进一步调整系统结构和组织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研制周期、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研制成本、满足性能指标要求,确保产品质量。航天产品及其服务,需要以质量和技术为顾客、社会、国家创造价值,同时以质量和技术来体现自身价值和合作伙伴的价值。

质量是民族素质的体现,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在后续的航天型号研制中,要坚持运用系统工程学的科学方法,遵循“维度、深度、细度、力度”四度工作方法,清晰认识新世纪航天事业的风云变化,深入分析航天工业系统复杂的发展规律,系统解决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瓶颈,始终保持型号矩阵式质量管理工作纵横均强、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和谐发展的发展态势,“确保成功、永葆成功”。

主要参考文献

[1]栾恩杰.航天系统工程运行[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0.

[2]许达哲.树立航天可靠性工作理念、推进零缺陷系统工程管理[J].质量与可靠性, 2007(2).

[3]胡世祥,张庆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成功实践系统工程的典范[J].中国航天, 2004(10).

[4]王礼恒.中国航天系统工程[J].航天工业管理,2006(10).

对航天事业的认识篇4

关键词:和谐社会;航海职业院校;海员素质培养

海员素质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职业素质,另一方面是专业素质,两者相互依托,构成海员的整体素质内涵。海员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服从意识和团队精神;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健康的身心状况。海员的素质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教育与培训机构、主管机构、航运企业和国际社会是四个最主要的环节。高职航海教育应肩负起一定的责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1航海职业院校提高海员素质培养的措施

1.1积极营造校园航海文化氛围。航海文化是航海者在航海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生产技能以及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海上运输、贸易、渔业、军事等活动以及航海思想、政策法规、科学技术、航海精神、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开展航海文化活动是海员素质培养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海员热爱海洋、热爱航海事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海员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有效措施。营造校园航海文化氛围对于高职航海院校的学生的航海生涯有着特殊意义,院校要引导学生熟悉航海历史,热爱航海文化,通过长期的校园文化的感染,使学生形成对航运事业的普遍认同感。加强航海文化建设的措施包括:一是设立航海文化教育基地。航海文化教育基地的设立目的是培养航海类学生航海文化及航海精神,实现高职航海教育由传统的“封闭型”办学体制转变为现代的“开放型”办学体制,深化航海院校专业教学改革和科研改革,实现新时期培养具有热爱海洋、热爱远洋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航运人才目标。二是定期组织国内航海文化活动。组织航海院校的大型交流活动,增强航海院校的凝聚力。

例如继续举办中国航海院校大学生夏令营活动、荡桨表演、帆板表演、海上求生、消防、撇缆、插接、绳结、金工工艺表演等航海知识和技能大赛等。这些活动是航海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航海文化活动将展现高职航海院校学生良好的航海素质和专业技能,有效加强院校间交流。三是积极开展实习船出访。实习船在航海类专业学生认识实习、广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国航海院校教学实习船的互访作为惯例,美国、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等国教的航海教学实习船多次访问中国。航海院校教学实习船作为“浮动的国土”,可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福射作用,促进大学生对航运事业和高职航海教育的了解,培养大学生“同舟共济、艰苦卓绝、科学航海、爱国为根”的精神,是加强航海文化建设的践行。四是广泛开展航海文化宣传活动。高职航海院校要利用航海节日这样一个法定载体,立通,服务社会,利用航海节日载体传播航海文化,使航海节日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独特的职业魅力,不但使业内人士凝聚更强的归属感、责任感,更要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在社会公众身上强化水上交通安全意识,同时激发青少年认识海洋、了解海事、投身航海的热情,努力营造热爱海洋,关注海事,投身航海的良好氛围,推动全社会的海洋意识和航海意识。

1.2加强学生航海体能和心理素质的训练。在目前航运业面临的客观条件下,随着航海科学技术的发展,船舶安全较之以前有了更大的保证,但仍不可避免有特殊和意外情况的发生,一旦在茫茫大海中遇到紧急情况,加上恶劣天气条件下,遭遇变幻莫测的海况,救援工作难以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强健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在艰难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和勇敢,才能采取最有效的救险手段和应变方式避免对船舶、财产和生命造成严重后果。针对航海职业的特殊性合理安排相应的体育课程和相关的体育设施,加强航海类学生的课内外体育活动。同时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对海上艰苦生活的适应能力。努力将航海类学生培养成为心理素质全面,身体素质过硬的航海专业优秀人才。

1.3强化学生纪律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对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纪律意识培养的要求是由航运业的特殊性决定的。航运业具有较强的国防军事性,在一般情况下,航海类专门人才从事船舶远洋运输工作,主要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航运事业服务;在战争等特殊情况下,是海军的预备役人员。航海类专门人才的特殊性决定了船员必须具有军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素质和能力;对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的要求是由航运业的国际性决定的。海上的工作艰苦,风险大,随时可能出现机器故障、船舶火灾、紧急避让、台风袭击等意外情况;由于船上的特殊条件,船员一天24小时都生活在狭窄的空间,生活单调,噪音、振动、晕船、冷热高度变化等常年伴随着他们。对船舶的管理,一定得采取高度集中的制度和方式,而要养成船员的特质一坚强的意志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是需要在航海类专业大学生中培养的。

1.4实施半军事管理。在高职航海院校航海类专业学生实施半军事管理,是航海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其基本要求是适应海上工作及海员素质要求,加强组织纪律性,对学生的组织领导、生活作息制度、内务行政管理、队列训练等实行半军事管理,努力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使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严格的管理和教育,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海员。我国航海类专业学生半军事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培养高素质航海人才工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更迭、学生特点的变化,半军事管理在立法及规则制度建设、经费投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为培养学生对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在今后的半军事管理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半军事管理的支持,以适应海运事业对人才发展之要求。

2结论

航海院校必须加强服从性教育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航海类专业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服从指挥、接受命令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加强训练,培养服从习惯;另外,还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精神,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要明确责任、相互配合、默契协同。因此,航海类院校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积极采用团队训练等行为训练模式开展航海类专业学生的服从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并将之训练成为航海类专门人才的良好习性。

参考文献

[1]温萍.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我国高等航海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12).

[2]王祖温.弘扬航海文化建设航海强国[S].岭南大讲坛,2014(10).

[3]钱涛.我院航海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5).

对航天事业的认识篇5

与财务信息领域甲骨文、SAP、用友、金蝶等国内外知名厂商相比,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信息”)并不经常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而正是这家素来与市场并不“热络”的国有企业在2008年7月11日,公司上市五周年的纪念日,通过非常市场化的新闻会方式,一举了SSX45密码安全芯片、RFID一卡通系统、Aisino A6企业管理软件、Aisino移动加密硬盘以及Aisino航天信息移动电视棒等五款面向不同应用领域的新产品。

一向低调行事的国企此次大规模产品高调亮相的背后引起了记者的浓厚兴趣。“这是在最新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原本专注于电子政务税控领域的航天信息正式发出了跨政府、企业和个人信息化多领域产业布局的信号。”董事长夏国洪如是简洁解释了航天信息的转型。而这个过程中财务的护航是航天信息完成这次华丽转身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为解读航天信息市场化转型的密码,本刊特别专访了公司财务总监潘秋佳。

市场化转型

于2000年正式成立的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为响应国家增值税税务转型而开发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主要面向国家大型信息化工程和电子政务领域,先后承担了“金税工程”、“金卡工程”、“金盾工程”等国家重点项目。2003年7月11日航天信息在上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0271,上市五年来,航天信息一直保持着30%以上的年利润和收益增长率。连续七年被评为“上市公司百强企业”。

此次新产品是航天信息战略布局的一次阶段性成果展示,回顾上市五年的收获时,航天信息总经理刘振南表示,“这五年,我们从一个计划经济下的生产单位转化为市场化运作的企业,公司的思想观念、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

2005年,航天信息在全公司范围内实行了竞聘上岗制度,由此一批年轻高管相继走上岗位,为之后的战略转型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在主营业务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公司开始积极开拓非税控领域的新业务。

2005年底,航天信息全力推出自主品牌的打印机,成为市场化的第一次试水。2006年,“Aisino U3”应运而生,标志着航天信息正式进军以财务软件为核心的企业管理软件市场;而此次的移动电视棒则瞄准数字媒体终端市场,标志着航天信息将业务拓展到个人数码消费领域。

经过三年的产业结构布局,截止到2007年底,航天信息非税控业务的整体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由2005年初的24 %,增长到了2007年底的68 %;非税控业务毛利比例由2005年初的9 %增长到了2007年底的34 %。

在丰富产品线的同时,航天信息尽力避免陷入“多元化”泥沼,而提出“相关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我们专注于以信息安全为特色的相关多元化领域内发展。”航天信息财务总监潘秋佳认为,对航天信息来说,合理的产品结构应该是既有核心税控产品,也有相关的市场化、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有取有舍,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守住财富的同时创造新的财富是现代企业面临的非常困难的事情。航天信息能够做到心无旁骛,一直关注主业非常难得。”

财务控制“张弛”之道

作为航天信息这样一家处于高速成长期的上市公司CFO,在高成长的业务战略和稳健的财务战略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始终是财务管理能否支持业务发展的关键。

对此,潘秋佳认为,一是财务要深入了解业务,既要站在财务角度上分析评估,也要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二是必须能够驾驭先进的评估方法和模型,用数据说话;三是控制企业在快速成长过程中的风险。

2005年,潘秋佳通过竞聘出任公司财务总监。当时航天信息的公司盈利与业务中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均来自于细分的防伪控领域,经营风险意识相对薄弱。针对于此,潘秋佳着力内控体系建设,树立公司的全员风险意识和企业文化。“内部控制体系是包含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制度在内的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从内部控制环境的构建,到风险评估、识别及应对以及内部沟通和监督在内的涉及企业内部多层次开展的一项活动。”潘秋佳强调。

航天信息一直以来将内部控制体系作为和研发体设、信息化体系同等重要的公司三大体系之一。谈及内控建设的经验,潘秋佳认为,首要是要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开展。“我们在内控体系的建设上遵循了突出重点的原则,在执行上按照先松后紧、先紧后松,松紧结合,逐步延伸的步骤进行。”

“所谓突出重点就是以合同管理、资金管理为主线,控制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风险和法务风险。”潘秋佳解释道。

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是财务控制力的一个重要体现,航天信息的预算管理工作从2005年到2008年是逐年推进,具体体现为全面启动、重点监控;全面规范、业务对接;全面延伸、加强预警到积极稳健、注重效益、突出重点、责权对等的原则为主导的循序渐进式推进的,充分体现了“先松后紧”的原则。

而在合同、资金管理、投标项目管理等方面,公司采取了“先紧后松”的原则。“对公司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风险、法务风险贯彻先紧后松的原则,即无论从组织结构的设置及授权审批流程中均强调过程控制,并且流程和审批程序的设计涵盖业务、法务的各个环节。当在组织中所有人的意识中都树立起风险管理意识,即在所有人都‘守规矩、懂纪律’时,适当减少过程控制和环节,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潘秋佳做了详尽解释。

以资金管理为例,如何提高资金运作效率一直是财务部门的软肋。航天信息通过建立分子公司网上监控系统,基本上实现了对分子公司资金流转情况的实时监督。但一直以来,公司总部积存大量闲置资金,而各分子公司由于注册资金较小(低于500万元),承接大的项目和参与一些大的投标都遇到了资金瓶颈,面对这种矛盾,航天信息一方面提高了总部资金运作效率,另一方面突破政策瓶颈,设计完善的分子公司资金借款方案,先按照分子公司类型进行信用评估,针对不同信用等级设定不同的流程,通过网上银行加强借款资金的监督,这样既支持了分子公司的发展又提高了总部的资金使用效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仅仅是流程和制度的一次性建立,而是一个不断优化和完善的过程。”

此外,潘秋佳坚持风险管理的责任必须前移,“因为风险管理工作从本质上说是业务部门的工作,财务部门的工作主要是评估风险与收益是否配比,最终还要将以财务为主导转变为以业务为主导。”

在近期国内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中,航天信息几乎毫发无损。潘秋佳认为,这首先得益于公司稳健的经营策略和经营业绩。其次,“CFO要在公司价值创造的基础上,做好价值经营和价值实现,包括投资者关系管理、巧妙利用资本市场的波动,实现公司价值的放大等。”

对航天事业的认识篇6

多年来,我国航天科技界、空间法学界一直不断呼吁加快航天立法进程,对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向法治化目标迈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学术界同仁大多是结合发达国家情况仅就立法谈立法(局限于法制层面),鲜有学者结合行业自身特点寻求构建更高的立意,对航天法治化的深度法理探索和价值分析明显欠缺。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在通过承揽国际商业发射任务订单走向国际市场和通过加入联合国外空公约登上空间外交世界舞台双重要素的推动下,航天立法工作开始起步,取得一些积极进展。但我国的航天法律体系建设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在全行业推进法治化建设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

现阶段,在理论和实务层而彻底厘清法制与法治的概念区别仍然十分必要。法制为法律制度的简称,而法治则是指法律之治。航天立法作为相对静态的法制范畴,属于法治航天建设的基础设施,在法治航天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在现阶段尤其如此。但必须指出,实现空间治理体系、空间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和法治化、促进我国航天事业在更高层次实现快速健康发展才是法治航天建设(包括航天立法工作)的逻辑起点和归宿。如果没有对法治航天建设工程的理论澄清、顶层设计和体系推进,航天立法工作今后也未必能够获得各有关方而的应有重视,航天立法工作难以在法治精神下得以完成,并且很容易陷入简单的为立法而立法任务应对型立法、寻求最大公约数式的立法,甚至较长时期徘徊于研究论证阶段,浪费国家宝贵的立法资源。因此,笔者并不认同过分强调、片而夸大航天立法工作的作用,更不主张航天立法工作单兵突进。应该避免以航天立法工作替代法治航天建设,使后者的丰富内涵无法得到充分释放,反而偏离法治中国建设的宗旨和原则。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近60年来,基本上靠相对集中统一的行政手段,集中优势资源确保若干重大航天工程项目获得成功,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航天科研生产体系,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由于传统军工行业的一些固有思维定势,对法治能力作为特殊竞争力、生产力、软实力的认识尚不完全到位,在全行业施行法治化管理的理念、动力和实践均有欠缺,对市场主导配置资源的法治保障建设尤其不足。

囿于从传统的航天科技工业管理向大航天、全行业管理转型过程中的各种行政管理体制局限,我国对空间活动商业化和处于航天产业链下游的空间应用产业尤其缺乏较为完整的总体规划、制度牵引和法治保障,致使空间应用的市场活力和创新张力尚未充分激活。我国长期拥有的全行业成本比较优势和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竞争优势甚至开始而临发达国家的严峻挑战。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类企业已经瞄准中国空间应用大市场,并开始借用世界贸易组织(WTO)相关规则推动我国政府放宽行业准入门槛。中国企业开拓国际航天商业市场的应对准备普遍不足,对目标市场的法律政策研究亟待加强。

对航天事业的认识篇7

【关键词】航天企业 战略规划 思考

一、我国航天企业的现状

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源于五十年代中期,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建设改革,逐步形成较为齐全的航天科技队伍。航天企业不同于其他一般企业,从经营方向看,它是专门为我国国防建设服务的,提供装备和技术支持的工业部门,不过如今的航天企业也逐步转向面向全社会,实现军民结合。从企业方向来看,航天企业大多是高科技的大中型企业,统筹多门学科,以追寻最新高科技为目标,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高科技保障。从经营方式上看,航天企业必须坚持社会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生产产品一般具有风险高、程序复杂、垄断性强等特点,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从经营环境上看,由于航天企业的特殊性,工程设施的需要,地域分布十分分散,一般都分布在沿海三线较落后的地区。最后因为我国航天企I一般都是传统国有企业,深受传统观念影响,在经费和业务上都是被动等待,不懂如何在市场潮流中站稳脚跟,没有意识到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造成航天人才流失严重。

大多航天企业对战略规划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刻,无法做出正确有效的理论指导。因此,航天企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航天科技新体系,抓住机遇,大胆创新,是推进我国成为航天强国的重要步骤。

二、影响航天企业战略规划的因素

(1)政治法律环境。对航天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政治法律大环境。航天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决定、理念与产品都应根据当下的国际政治形势、军事情况而制定。同时根据我国国防政策和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以军民结合的原则制定企业战略。

此外还受我国与美国等大国之间的关系、货币政策调整、我国税法变革等因素影响。

(2)我国经济环境。航天企业发展战略制定要依据当前国家的经济条件,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能源供给情况、商业分布等对企业战略规划也是对企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十二五”期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减税措施为航天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3)技术水平。科技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生活及生产方式。但是由于航天技术较为特殊,使得技术交流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航天人才也十分短缺。在规划企业发展战略时,既要考虑到现有的资源配置,又要加强科技创新,处理好战略成本与科技水平间的关系。

(4)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航天人一般都具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勇于拼搏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爱国情怀,我国的航天精神以“独立自主、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为代表,航天企业应大力提倡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航天人的企业认同感。

(5)企业微观环境。除了国际国内的大环境影响因素外,企业自身的微观环境对企业的战略规划也十分重要。一般从行业竞争情况、企业性质和优势、消费者需求、合作商及利益集团等多个方面考量,分析企业的不足,准确的制定适合每个企业的战略规划。

三、航天企业战略规划的思路

航天企业的发展战略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大点,即面向市场发挥优势,航天为本综合发展,科技创新管理进步,质量制胜高效规范。

(1)军民结合,发挥自身优势。航天企业可以从军民结合的方向规划企业战略,这是航天企业的独特性。将军品的生产和科研发展放在首位,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配置,使航天企业的各方面优势的利用和发挥实现最大化,促进企业与国家、物质与精神的双赢局面。

航天企业还需要意识到市场的重要性,树立市场竞争观念,将竞争观念摆在企业战略的明显位置,强化经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努力寻找自身出路。在保证科研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将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市场经营上来,做到自立自强,创新拼搏,发挥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世界航天领域占据一席位置。

(2)实事求是,树立全局观念。企业应先全面了解和分析自身的发展情况,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系统客观的规划发展战略,使其能够协调企业各方面,具有可操作性,不脱离实际又有一定风险和竞争力,保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

企业战略的规划还应与国家经济发展,地区实际情况相适应相结合,创造良好发展的大环境,减少企业经营风险。

(3)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时展浪潮不断加快,航天企业也要紧跟上步伐,实现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综合创新型发展战略。在内部应不断革新管理思想和制度,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变为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对外要注重信息的吸收与共享,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吸取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的航天科研技术,根据时展的要求革新产品理念,创造具有竞争力的航天产品,增强我国的世界影响力。

(4)挖掘航天人才,创造人文环境。人才是任何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航天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较普通企业相对更加严格,企业要制定长期高效的培训和指导课程提高现有人员的知识和素质水平,并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与理想的报酬来留住人才,展示自身健康鲜明的企业文化来吸引人才,形成积极向上、有秩序有竞争的良好文化环境,为我国的综合实力发展、经济水平提升培育更多优秀高质素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宏,李天春.对航天企业战略规划工作的思考[J].航天工业管理,2011.

[2]周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航天企业为例 [D].中国地质大学, 2012.

[3]韩江波.企业战略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

[4]汪锋.企业战略规划需要遵循的原则及实践方法[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对航天事业的认识篇8

关键词:签派;放行环节;风险控制分析

一. 飞行签派

飞行签派员是持有局方颁发的执照,按照航空规章、航空承运人政策和程序履行签派放行权和运行控制职责的人员,按照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CCAR-121部要求训练合格,经公司授权依照航空公司规章、运行手册行使运行控制职能[1]。签派员需要有以下的技能:运行决策能力、熟练使用SOC系统能力、处理多个任务和在复杂情况下有效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公司各层次顺畅的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以及具有团队精神和善于帮助所有人的个性。

二. 签派的放行

航空公司安全运行的前提是有良好的安全管理机制,重点在于流程工序的合理、管理制度的完善、规章标准的落实和人员的执行力。签派室属于航空公司的现场运行枢纽单位,对安全有着很高的要求。签派放行是签派工作的重要职责,基行安全原因,签派员可以推迟发出、更改和重新签派放行。签派员和机长共同对航班安全运行负责。

签派员在放行航班时,必须按照程序进行:

1、监控每次飞行的进展情况;该次飞行安全所必需的信息;必要时取消或重新签派该次飞行。

2、检查航线航段、运行机场是否属于公司《运行规范》所规定的范围。

3、确定航班是否为延程运行,是否飞经RVSM、RNP运行区域,检查飞机是否适合在上述区域运行。

4、研究航行通告:①运行机场的运行时间限制、运行标准变更信息;②机场/航路关闭信息;③机场/航路助航设施的变化信息;④航路运行时限、禁航、运行高度限制信息;⑤ATC的临时管制信息;根据对航行通告的研究,调整相关运行机场的起飞、着陆标准。

5、研究天气形势①航路、机场实况和预报;②重要天气系统;③热带风暴/台风;④运行机场地面大风、低能见度、雷雨等天气现象;⑤航路/地面结冰信息。

6、根据对航行通告的研究,确定是否可以使用正常航路和高度层。

7、检查相关MEL/CDL项目,根据DDG规定的运行限制进行计划:①计划业载超出MEL/CDL的重量限制;②不能满足特定运行区域或规则的要求;③高度或速度的限制使该飞机达不到或不适合特定的飞行运行;④污染跑道。

8、确定航班的起飞限重:对污染跑道/MEL进行修正。

9、确定执行航班任务的机长是否为新机长。

10、在飞行计划系统中,选取备降场包括起飞备降场(如需要)、着陆备降场。由于签派放行所需的信息量大,各种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同时缺少辅助的计算机决策的工具,在不正常情况下,很难保证航班签派放行的顺利实施,从而带来飞行安全方面的隐患。

三. 签派放行中的风险控制分析

签派放行的主要环节包括气象和通告的信息获取以及中国民用航空局121部中对放行标准的把握,尤其航班在边缘天气下运行,不仅极大地影响着航空公司的航班正点率和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潜在的安全隐患。

中国民用航空局121部《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明确规定:按仪表飞行规则签派放行飞机飞行前,应当在签派放行单上至少为每个目的地机场列出一个备降机场。当目的地机场或第一备降机场的天气条件预报处于边缘状态时,应当再指定至少一个备降机场。国内航空公司运行控制部门将边缘状态定义为:在目的地机场或备降机场的落地标准之上增加公司安全裕度[2]。放行决策需考虑签派员对边缘天气的危害性的认识以及对潜在危险的认识。影响航班的安全性天气主要有雷雨、雾、台风、低云、降水、风切变等。签派员在放行边缘天气条件下的航班时,应对其有准确的认识。签派员在处理能见度和风等天气情况处于标准边缘时应意识到各种情况[3]。结合签派工作提出几点解决方案:

1. 加强公司和签派员处理边缘天气的能力。(1)提高对于边缘天气种类及其特性和危害的了解,加强签派员对边缘天气的各种分类以及特性和危害的了解。(2)提高气象信息来源部门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使签派员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气象信息,进一步提高签派放行的准确性。

2. 加强相关管理技能的教育,针对边缘情况,多做预案。提高签派员的综合管理能力。考虑边缘天气机场放行时,应该综合考虑因边缘天气导致的一系列可能发生的影响,在放行航班前做好合理的备份方案,以应对有可能发生的特殊情况。

3.减少航空公司之间,签派员之间的工作压力,公司之间统一天气标准,规范签派员对边缘天气的处置。

4.签派员应理性分析返航备降与延误取消对航空公司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返航备降是飞机空中时的决策,已经上升到了安全性的问题[4]。

四. 结论

目前的航空公司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飞行安全、提高公司运行效率和节约成本。

1.从选拔、培训和考核着手,从一开始就让签派员对工作保持高度的责任心。

2. 用先进的管理减少人为差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安全管理,制度先行。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安全管理和自我审核制度,同时保持质量管理的完善性和有效性。

3. 建立签派人为差错的交叉防护网,针对人为因素的特点,结合现今签派的实际情况,建立人为差错防范体系。

4.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感染每个人,铸造安全理念[5]。在飞行过程中, 人为因素最关键且改善的余地很大。通过分析可以使人安全、有效地与技术结合, 并融入培训、管理政策或操作程序之中, 有效减少人为失误。导致飞机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所有因素共同形成一个事故链。要针对事故链中的每一个环节, 根据其风险水平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并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效地预防民航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国民航局飞行标准司.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CCAR121部).民用航空局,2010

[2]中国民用航空局编.航空承运人运行中心(AOC)政策与标准.2011

[3]夏洲,付令.谈谈边缘天气条件下的签派放行.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09 (01).

[4]王岩韬,李蕊. 边缘天气下的签派放行.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06).

上一篇:海绵城市现状范文 下一篇:欧姆定律科学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