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审计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0-04 13:46:50

跟踪审计的特点

跟踪审计的特点篇1

目前,审计学术界和实务界对跟踪审计的概念尚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跟踪审计是指审计事项发生后,审计机关依法对政府投资项目或公共资金运行全过程分阶段、有重点进行的持续性、过程性审计。跟踪审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表述是泛指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和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执行进行的审计,狭义的表述仅指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进行的过程性审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将建设全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或确定若干重点建设事项,由审计人员随着建设进程,及时对各阶段的审计对象或确定的重点事项进行审计并作出审计意见和建设,供被审计单位纠正存在的问题,改进、完善建设工作,使其得以规范、有序、有效运行,取得尽可能好的效益。我们暂不对跟踪审计的概念作出明确定义,但有必要对跟踪审计的内涵和特点作一阐述。

跟踪审计的本质是一种提前介入的实时审计。跟踪审计并不是事前审计,也不是事后审计,而是审计关口前移至审计事项发生但其尚未完成时所进行的实时审计、同步审计。跟踪审计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第一,预防性。跟踪审计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它通过审计的提前介入,及时发现审计事项中的苗头性问题,在问题的萌芽阶段即提出建议,防范问题发生;第二,过程性。跟踪审计是对审计事项全过程的审计。但对全过程的审计并不是全面审计或全部审计,而是对分阶段有重点地对审计事项的过程进行审计。与以往强调“结果”不同,跟踪审计更强调“过程”;第三,动态性。跟踪审计重在“跟”,区别于以往的事后静态审计,一定要强调出“跟”的动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跟踪审计的优势;第四,时效性。跟踪审计“跟”的目的就是及时发现问题的萌芽,在问题没有造成大的损失浪费与不良效果之前立即整改,及时将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第五,威慑性。此特性要充分掌握,要通过审计的提前介入,全程参与,最大限度发挥审计监督的威慑性,形成审计跟踪的高压态势。

二、目前跟踪审计工作开展中的几点困惑

目前,审计人员在跟踪审计工作开展中存在几个方面的困惑,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跟踪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加大审计风险。

(一)审计监督与业务监管的界线模糊。跟踪审计要求提前介入、全程参与监督,审计成为审计事项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频繁地参与业务,很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正确的定位而侵入项目管理者的职责范围,在对建设项目的审计中甚至可能排斥监理的位置,踏足决策者的位置。审计无意中参与到审计事项的决策与管理之中。审计不能缺位、不能错位,也不能越位。这种度的把握在实践中给审计工作者带来了不少困惑,经常会由于不能够准确地把握审计监督与决策、管理、施工监理的合理的尺度而徒增审计工作量,同时也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建议、审计整改与审计处理的博弈。跟踪审计的特点是提前介入,重在预防,要做到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边提高。这就要求在问题出现的萌芽阶段就要发现,并且有关单位应立即整改,这不同于以往的审计的事后处罚,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损失浪费,更加避免了事后审计无法挽回损失的难题,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因此,跟踪审计不同于以往审计事后下审计决定的做法,而是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频繁地提出审计建议和审计整改要求。与审计决定、审计处罚相比较,审计的处理处罚力度有所减弱,同时由于前者的法律效力不强,一些单位并不能够很好地执行跟踪审计提出的要求和建议,未能做到按时按要求整改。这样,不仅影响了跟踪审计工作的效率,而且影响了审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在增加了审计服务功能的同时减弱了审计的监督职能。

(三)审计效果与审计成本的权衡。加大跟踪审计力度,必然要加大审计成本。从理论上讲,跟踪的时间越长,跟踪的范围越广,跟踪的效果越好,相应投入的审计成本也越高。但这仅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目前审计项目多与审计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下,如何权衡跟踪审计效果与审计成本,显得尤为重要。在考虑审计成本的前提下,跟踪审计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是最优选择呢?何时跟踪,跟踪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二者的最优状态呢?是困扰审计人员的一个问题。就目前跟踪审计的开展方式来看,有全过程跟踪审计、定期跟踪审计和不定期跟踪审计;从跟踪审计的介入时间来看,有全程介入、适时介入、重点环节介入等方式;从跟踪审计的重点来看,则更是不一样。哪种方式好,哪种方式能达到审计效果与审计成本的最佳组合,需要权衡考虑。

(四)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的考量。跟踪审计要求对审计事项的全过程进行适时跟进审计。这对审计的技术方法是一个挑战,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之后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因为是提前介入,全程跟踪,审计人员参与了审计事项决策、管理、运行、维护等全部过程,如何合理厘清决策责任、管理责任与审计责任,需要认真考虑,加以研究。同时,在审计人员尽到审计责任的同时,又需要承担怎样的审计风险呢?暂不考虑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与知识储备之间的差距而带来的风险,由于跟踪审计的项目周期都比较长,不同时期的跟踪审计的重点和方式的选择也不一样,对跟踪审计的认识与理解也存在差异,都会加大审计风险。

三、强化跟踪审计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对关键控制点的跟踪审计力度,做到内容突出。“重点突出”是对所有审计项目的要求,跟踪审计也不例外。但由于跟踪审计是对审计事项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往往容易误解而形成全面审计。突出跟踪审计重点,不仅有利于提高跟踪审计效率,而且有利于厘清审计监督与业务监管之间的界线,优化审计成本效益。对一个审计事项而言,在全程监督的同时,必须突出对该事项关键环节、关键部位的监督。对于资金的跟踪审计,应将确定资金筹集、拨付、使用过程和环节中的关键点进行跟踪;对于项目,以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为例,则应在摸清建设项目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合理打出关键控制点。一般认为,建设项目关键控制点表现为这样几个环节:(1)前期决策;(2)勘察设计;(3)招标投标;(4)施工准备;(5)隐蔽工程验收;(6)各主体工程部位验收;(7)材料与设备的采购;(8)工程款的支付;(9)生产准备;(10)重大变更;(11)竣工验收等。审计人员在进行跟踪审计时,应合理选择关键控制点进行跟踪审计,提高跟踪审计效率。

(二)加强对履职行为和程序的监督,做到程序突出。跟踪审计不同于以往事后的静态审计,强调过程性和动态性,因此必须加强对相关单位和人员在审计事项中的履职行为和程序的监督。这也是从动态的角度体现跟踪审计的效率。跟踪审计开展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履职行为正在进行中,其履职的程序是否规范,效果是否良好,直接影响着审计事项的进展过程,加强这方面的监督,会从程序和源头上加强对审计事项的跟踪审计监督效果。

(三)加大对整改情况的跟踪和惩罚力度,做到结果突出。对整改情况的跟踪审计,目前稍显薄弱。要体现跟踪审计的效果,必须加大对整改情况的跟踪、检查,同时对未能按要求整改的单位要加大惩罚力度。若不重视对整改情况的跟踪审计,会使审计的权威大打折扣,也不利于发挥跟踪审计的整体优势。

跟踪审计的特点篇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投资项目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可以通过跟踪审计的方式得到保障,由于国家投资项目涉及到的资金投入较大,涉及到的领域也比较广,施工时间也较长,因此,就需要保证项目投资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只有这样,国家投资项目建设才能够顺利的进行。通过跟踪审计,可以降低投资项目豆腐渣问题的出现,可以提高国家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国家投资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跟踪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方法,是指单位审计部门组织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合法性、真实性、规范性进行跟踪审计监督,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尽可能少的费用、尽可能快的速度和优良的质量建成预期的项目,使其实现预期的功能。

二、国家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模式

(一)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

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对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的建设、管理的情况,对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进行实时的评价和鉴证,并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通过与项目管理部门相互协作来共同完成项目计划目标。从审计实施的角度来看,在这种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成为了项目部门的一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了项目从决策、设计、实施、竣工到支付使用的全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事中审计。从项目的角度来看,这种审计模式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通过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可以及时的发现投资项目中的偏差,及时的提出调整意见,降低因偏差导致的项目损失的机率,发挥出跟踪审计的重要作用。

评价是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的主要职能,可以及时的发现投资项目中的问题,提高审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免疫度,审计人员进行连续的跟踪,占用了大量的审计资源,投资项目管理人员与审计人员共同协同工作,降低了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是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的主要实施主体,在进行连续式跟踪审计的时候内部审计是比较有优势的,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实现了同步审计、实施审计,但是,占用了较多的审计资源,主要适用于建设阶段难以划分、周期较短、变更较多、工程技术复杂、可追溯不强、项目实施环境复杂的国家中小型投资项目。正是由于投资项目施工周期较短,会较少的占用审计人员的工作时间,有利于合理的调配审计资源,同时,由于中小型投资项目很难划分建设阶段,因此,就需要进行连续的审计监督。采用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对投资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和鉴证。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投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是聘请工程造价事务所实施连续式跟踪审计,体现出了内部审计的本质,由于工程造价事务的审计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素质,比较方便组织和招聘,可以在投资项目上配备固定的审计人员,并且审计成本较低,因此,国有上市公司在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选用的是社会审计。在进行内部审计过程中,涉及到的审计人员和审计项目相对较少,可以将审计力量有效的组织起来。但是,在政府审计中,公务员是政府审计的工作人员,招考程序比较严格,增减人员的难度较大,因此,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不适用于政府审计。

(二)间歇式跟踪审计模式

间歇式跟踪审计模式主要是对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点实施的跟踪审计,而不完全是同步、实时的审计,其本质是对投资项目从决策、设计、实施、竣工到支付使用的过程中的事后审计,间歇式跟踪审计模式可以实现与投资项目同时进行,具备了跟踪审计的主要特点,但是,审计部门是在投资项目各个阶段实施后,对项目阶段实施的结果进行的审查,当投资项目不符合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要求的时候,就要向相关部门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及时的调整投资项目中的偏差,促进投资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

监督和评价是间歇式跟踪审计模式的主要职能,采用这种模式可以节约大量的审计资源,审计人员不需要驻守现场,同时,也可以对不同的投资项目进行监督,投资项目的管理者与审计人员的接触较少,保证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但是不能够实现同步审计,不利于对投资项目的实时监控,可以说是对投资项目阶段性的事后审计。

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是间歇式跟踪审计模式主要的实施主体,采用这种跟踪审计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审计资源,可以监控投资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可以威慑投资项目建设中的舞弊行为。

间歇式跟踪审计模式的审计次数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如果投资项目比较复杂,就可以在投资建设结束后进行一次性的审计,可以提高对比较复杂的投资项目监督审计的频率。从实际情况来看,可以对投资项目的决定性阶段进行一到两次的审计,间歇式跟踪审计模式在决定性阶段的控制点包括:分析投资机会、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项目立项。要对投资项目的建设方有无虚报、瞒报进行评价,要检查立项程序是否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间歇式跟踪审计模式可以对投资项目的设计阶段实施一次审计,主要的控制点包括:方案的设计、概算的设计、审查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对审计概算的合理性进行评价;采用投资项目在实施阶段采用间歇式跟踪审计的控制点包括:招标投标、采购合同、工程结算、隐蔽工程,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投资项目进行多次审计,分重点分项目的进行监督,例如,当招标投标集中的时候,可以仅对招标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当出现有大量合同需要签订的时候,可以仅对合同的签订情况进行审查;采用间歇式跟踪审计对投资项目的竣工阶段可以进行一次较长的审计,其中的审计重点包括:验收竣工、决算竣工、对竣工验收程序进行监督、对决算竣工进行审查。在投资项目的交付使用阶段,经营效益审计应该作为审计的重点,要对项目完成的既定目标进行监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审计的次数。

间歇式跟踪审计模式一般适用于阶段划分明显、建设周期较长、内部控制完善、项目管理较好的国家大中型投资项目,由于国家大中型投资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当遇到审计机构和审计力量有限的情况时,就很难实现同步和同时审计。因此,如果内部控制完善,项目管理较好,具备完善的进度、安全、成本方面的资料,审计人员就可以很方便的查找出相关数据,不必实施全过程的跟踪。

(三)间歇- 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

间歇- 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可以将投资项目从决策、设计、实施、竣工到支付使用的过程中的事后审计,可以说是一种组合式的审计模式,在投资项目的各个阶段将连续跟踪审计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政府审计的优势,可以对投资项目的成本、质量、安全、进度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

评价、鉴证、监督是间歇- 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主要提供的服务,这种审计模式考虑到了节约审计资源的问题,比较适用于国家的特大型投资项目,例如我国的奥运项目。从现阶段政府的审计资源来看,并不能满足连续式跟踪审计的要求,如果单一的应用间接式跟踪审计模式,不利于政府熟练的掌握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因此,就需要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进行补充。

间歇- 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兼备了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和间接式跟踪审计模式的优点,投资项目审计的效果较好。但是,这种审计模式的主要缺点在于消耗的审计资源较多,很容易造成重复审计的问题出现。实施间歇- 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的过程中,应该由政府审计部门进行统一的部署,指导间歇-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的各项工作,分清审计工作的重点,对审计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因此,间歇- 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将成为国家项目投资主要采用的跟踪审计模式之一。

三、国家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模式的比较分析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三种跟踪审计模式有着自身的优缺点,为了在国家投资项目过程中合理的选用跟踪审计模式,就需要对三种跟踪审计模式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出适合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模式,下面我们就对三种跟踪审计模式进行分析:

(一)三种跟踪审计模式的特点分析

1. 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主要的特点在于可以及时的发现投资项目的问题,可以更好的实现项目计划目标,但是,这种跟踪模式占用了大量的审计资源,审计的独立性较差,可以对项目管理起到比较大的影响。

2. 间接式跟踪审计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很少的占有审计资源,对项目管理工作造成的影响较小,有着较高的审计独立性,但不能进行及时的监控,不利于实施同步审计。

3. 间歇- 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可以进行实时的审计,审计的独立性较大,但是,占用了大量的审计资源,加大了重复审计的可能,对投资项目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三种跟踪审计模式的应用范围分析

1. 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主要适用于建设阶段难以划分、周期较短、变更较多、工程技术复杂、可追溯性不强、项目实施环境复杂的国家中小型投资项目。

2. 间接式跟踪审计模式主要适用于阶段划分明显、建设周期长、项目管理比较完善的国家投资项目。

3. 间歇- 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主要适用于投资项目阶段可以明确划分、建设周期较长、投资项目配合紧密、交错进行、项目设计不成熟、投资项目外部环境复杂、投资项目的完成需要一些建设方的配合、特大型多元化的国家投资项目。

(三)三种跟踪审计模式的主体、职能、效率的分析

1. 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的审计主体是内部审计或者是社会审计,主要职能是评价和鉴证,审计效率较低。

2. 间接式跟踪审计模式的审计主体是政府审计或者是内部审计,主要职能是评价和监督,审计效率较高。

跟踪审计的特点篇3

关键词:政策执行;跟踪审计;含义;方法;对策

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审计方法,是我国审计机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探索出的一种审计模式。跟踪审计起步于1990年,2005年以后随着南水北调项目、西气东输项目、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等审计的接踵而来,政策执行跟踪审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一、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内涵及特点

(一)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内涵

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相关资金筹措过程、使用过程、绩效情况、相关政策实施过程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它需要的时间较长,主要涉及经济、教育、社会、资源、文化、环境等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本质是审计,且是国家审计机关的专门性审计监督活动。它不同于政策制定和执行部门,且与这些部门没有利害关系。所以,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能够独立、客观地进行审计;第二,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能从整体上较系统的反映政策制定和执行部门的问题。因为政策制定和执行部门涉及不同层次、多个部门,很多是上下级关系,容易产生利益纠纷和矛盾。而审计部门本身的性质使其能够独善其身,所以,能够完整的进行监督和提出问题。第三,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需按审计准则规定的审计程序和职责进行审计,同时,对发现的严重违法违纪行为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二)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特点

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有其显著特点。首先,时效性。它从细微处入手,主要关注政策的潜在风险、薄弱环节,使问题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坚决杜绝小问题演化成局部性和全局性的大问题。其次,过程性。它主要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审计,不是事后审计,也不是事前审计,所以,审计时间的跨度很长。最后,预防性。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有两方面的预防效果:①对制度的缺陷、重大体制有免疫功能;②能有效预防腐败,保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

二、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现状

(一)目前的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现状使审计目标的完成大打折扣。正常的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是在政策执行前、执行中、执行后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审计。审计人员不断提出建议,政策执行单位予以纠正调整。然而,由于尺度把握不准,审计人员往往介入太深,变成了深层次的发现问题,忽视了保障被审计单位政策顺利执行的目的。

(二)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层面来看,审计介入的合理时间点没有定论。完整的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要经过决策阶段、研究讨论阶段、试点正式实施阶段。不同阶段介入审计的效果不同。在现实的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中,往往偏重于政策执行的效果,很少关注政策制定的前赡性、科学性。

(三)从审计人数和审计人员能力方面来看,很难有效的完成审计任务。目前的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覆盖面广,需要不同的部门协助进行,同时,要求审计人员既要了解此项政策的来龙去脉,又要多角度、多方位的开展工作,不光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要熟悉被审计单位的专业知识、专业术语。所以,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很大挑战。

三、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常用方法

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可以借鉴绩效审计的使用方法,如使用调查统计或建立指标体系作为主要的审计手段。而指标的选取和指标权重的确定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一)建立常用审计指标库

指标库的建立要易于日常维护,所以,要充分考虑时间的连续性。数据库数据的获取途径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类:①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常用指标,可向当地部门咨询当地的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②各类审计指标,可定期向各类审计部门获取,如社保审计部门关注的社保指标、财政审计部门关注的财政指标、环保审计部门关注的环保指标;③根据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已日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中,有技术条件的审计部门可建立数据库,实现数据的更新和维护。

(二)循序渐进的进行审计实践

在当前条件下,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执行范围不是很广,特别是地市一级的国家审计部门难以承担宏观的经济社会政策的审计。所以,审计部门可以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扎实推进新型审计类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选择合适的行业,行业历史数据获取比较方便,评估指标具有广泛的认可度,比如环保行业;②选择合适的政策审计,最好是涉及的部门较少、利益部门相对单纯、内容单一、政策边界清晰,如各级财政专项资金的补贴政策等。

四、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有消极态度。认为审计就是得罪人,出力不讨好,往往避重就轻,不敢深入调查,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审计人员经常站在被审计单位的角度看问题,认为争取到项目资金不容易,只要不违反大原则、大政策就可以,往往睁一眼、闭一眼,使有限的项目资金不能用到刀刃上。

(二)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法律层面上,我国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方面的法规规制度很不完善。既没有明确具体的内容、原则、实施步骤,也没有惩罚制度。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的权利、义务也不清晰,很多基层审计机关摸着石头过河,操作不规范,使审计质量、审计效果大打折扣。

(三)审计力量与政策执行情况

跟踪审计的高要求存在差距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经济事物不断涌现,传统的审计方法己不能满足审计要求。基层的一线审计人员往往具有精湛的财务审计专业技术,但知识面较窄,没有很好的政治敏锐性和对问题的洞察分析能力,复合型人才大量缺乏。同时,一线审计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工作压力大,继续教育跟不上。所以,对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很难有效把握,审计效果流于形式。

(四)审计目标不易实现

由于各级审计机关受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审计机关的独立性难以保证。一旦政府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政策存在问题,审计纠偏问责机制运行不力,会出现上级政府干预审计报告真实性的现象,达不到审计的监督作用。

五、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尽快完善政策执行情况

跟踪审计制度经过多年的摸索,我国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巳形成一定的模式。但我国制度体系建设相较于发达国家仍不够系统完善。所以,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在法律制度、政策执行上要更上一层楼。结合中国特有的国情,积极探索出适合中国特色的审计组织模式。加快与之配套的制度体系建设,使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有规则可判断。

(二)加强对审计质量的控制

审计人员评价审计往往注重资本效益的执行情况,大局观不强。有时对国家的政策理解不到位,不注重换位思考。审计人员需结合审计的过程性、广泛性、全面性的特点加强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审计工作流程,降低审计风险。在理解政策的基础上,多方考虑政策执行的偏差、政策执行力度打折扣等问题。并在审计实践中验证,使政策有理有据的落实到位。

(三)合理定位政策执行情况

跟踪审计的介入深度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应当扮演旁观者的角色,参与政策执行的过程,而不能作为执行者从事政策制定和决策。在审计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积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书面及语言沟通,不应直接干预被审计单位的工作。

(四)准确把握政策执行情况

跟踪审计的介入时间首先,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要确定是从制定阶段介入还是从实施阶段介入。其次,对跨度时间较长的审计项目,审计机关可根据审计资源的多少及项目的特点,最少每年安排一次审计。最后,对短期的政策项目,审计机关要在充分了解政策背景的情况下,抓住重点的控制环节,进行不定期地跟踪审计。

(五)注重审前准备,充分进行审前调查

首先,在审计前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尤其是扩容被审计单位的专业背景知识、行业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增强专业胜任能力。其次,进驻被审计单位全方位、多角度的收集资料,充分了解与政策相关的情况,找出审计重点。最后,在前期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群策群力,制定明确可行、重点突出、容易操作、周密完善的审计方案。

(六)创新审计方式

一是在审计方式的选择上要科学合理,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审计目标要分清,是专项审计还是普通审计,是单独审计还是与其他审计结合。同时,审计人员的配备要考虑知识结构、经验积累、年龄层次等因素。二是审计方法要集思广义、拓宽思路,在原来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寻找新思路。比如,采用比较分析法、反证分析法、个别访谈法等,激发出审计人员的智慧火花。三是扩大审计领域,尤其在预算、专项资金、经济责任等项目中涉及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冯树武.《审计月刊》.“三维”视角下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分析,2012.

[2]侯全明.淄博市审计局课题组.《审计研究》.关于开展政策执行跟踪审计的思考,2016.

[3]郭卫兵-《理财:市场版》.着力实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2015.

[4]陈聪聪.《理财》.关于防范政策执行跟踪审计风险的几点思考,2015.

[5]荣志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浅议构建和谐审计行为,2013.

[6]于云海.《中国审计》.面向国家治理的社会保险政策执行情况审计探索,2008.

[7]邱玉慧,董冰霖,张琼凯-《审计研究》.怎样做好“三农”政策跟踪审计,2012.

跟踪审计的特点篇4

1.跟踪审计及其特点 

跟踪审计是单位内审部门联合外部审计机构,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监督与评价,使建设项目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得到不断完善,促进建设项目管理质量、经济效益和增值目标得以实现。审计工作以建设资金的流向为主线,通过对建设项目从投资决策到竣工结算的资金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督,发现和纠正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投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提高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 

建设项目审计一般包括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竣工结算审计和全过程跟踪审计等。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以及竣工结算审计属于事后审计,在2015年以前我国基本上采用这种审计方式对建设项目实施审计监督。其主要缺陷是审计介入时点滞后、介入形式被动、审计范围过窄,审计人员难以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工程项目的全部信息,在结算审计过程中难以避免与施工方发生争执和经济纠纷。跟踪审计则由事后结算审计向建设项目的事前、事中进行延伸,这种审计方式更关注项目建设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潘萍(2008)、董林(2014)在研究中发现,与前两种传统的审计方式相比,跟踪审计具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由被动的静态控制向主动的动态监督管控转变;二是从事后的造价审计向事前、事中全过程审计监督转变;三是更注重协调审计、施工、监理三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升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2.跟踪审计的模式 

周原(2008)依据介入时点不同,将跟踪审计分为全程介入式、适时介入式和重点介入式三种模式。全程介入跟踪审计,即从建设项目立项论证开始到项目竣工结算交付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审计工作,不仅涉及审计专业知识,还需要审计人员具备经济管理、工程施工技术、财务管理和相关法律等方面的知识;适时介入跟踪审计,即选择项目建设活动中的适当时段进行跟踪审计,要求选好介入点,抓住项目建设的重要过程;重点介入式跟踪审计,则需要选择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来进行审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事先了解项目建设的全貌,找出潜在的风险点以及应该关注的重点环节,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全程介入式跟踪审计一般只应用于投资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适时介入式和重点介入式跟踪审计则对中、小型建设项目和改扩建项目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周原(2008)经过研究,提出按照参与程度可以将跟踪审计分为管理型和建议型两种模式。管理型跟踪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直接参与到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对建设活动实施监督管理,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施工方必须依照审计建议予以纠正,周原认为,管理型跟踪审计是审计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的应用环境还不成熟;建议型跟踪审计模式,即审计人员在对建设项目实施跟踪审计过程中,实时对项目的建设活动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但提出的建议仅供施工方和监理方参考,跟踪审计人员不能干预施工过程。周原认为,就目前的审计环境来看,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应以建议型跟踪审计模式为主。 

李会山等(2013)依据审计主体不同,提出跟踪审计可以分为内审部门独立跟踪审计、社会中介机构独立跟踪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跟踪审计三种模式。内审部门独立跟踪审计,即单独由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对建设项目实施跟踪管理,其适用于小型零星和造价较低的建设项目;社会中介机构独立跟踪审计,即由单位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独立对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一般适用于所有的建设项目;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跟踪审计,即由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实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其适用于投资规模重大的建设项目。 

二、我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兴起与发展 

跟踪审计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于欧美国家。以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为代表的立法型国家审计机关开始兴起“跟踪审计”(Follow-upAudit),其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事前建设计划审计以及投资绩效审计两个部分。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审计技术的发展和审计对象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审计报告使用者对传统审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越来越不满意,“持续审计”(Continuous Auditing,CA)模式應运而生,旨在增强审计工作查错纠弊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从而提升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我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很多学者提出要加强对交通运输工程项目、水利工程项目等影响国计民生的重点投资项目实施跟踪审计。2003年,国家审计署了《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实施准则》,要求对关系到国计民生或者财政性资金投入较大的建设项目,国家审计机关可以对项目从前期立项到竣工使用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2006年2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也首次将由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竣工决算纳入了审计监督的职责范围,随后,各部委也相应对行业内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提出了指导意见。2009年4月,国家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通知》(卫规财发〔2009〕39号),对部属(管)各医疗机构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目的、内容、方法提出了要求。2010年12月,国家审计署又制定了《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规定》,明确规定要对政府重点投资项目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学校、医院、保障性住房等涉及公共利益和民生的建设项目,要有重点地对其建设过程和资金管理情况进行跟踪审计。至此,我国建设项目审计开始由事后的静态审计监督逐步向事中、事前的动态审计监督转变。

        我国公立医院对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应用的早期探索,大多局限于公立医院内审机构对项目的施工过程开展跟踪审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早在21世纪初就开始探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巴志强等(2006)认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前移,通过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可以有效地防止建设资金的流失。武汉协和医院任红路(2007)结合跟踪审计实践经验认为,跟踪审计的职能有工程造价签证、监督与评价、提出改进建议等,并提出了医院跟踪审计的实施模式。杜晓霞(2005)认为,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行内审、外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是提高跟踪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方法。2008年,河北省中医院、山西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以及宁波市第一医院等公立医院也开始尝试将跟踪审计应用到建设项目管理中,通过招标形式选择社会中介机构承担建设工程的跟踪审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公立医院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项目逐渐增多,投资规模也不断加大,建设项目管理已经成为各公立医院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基于公立医院的建设项目具有工程内容复杂、造价成本高、建设周期长、专业技术性强、建设过程中调整变化多等特点,目前,我国大多数公立医院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旨在有效地控制建设投资成本,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公立医院实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大多数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跟踪审计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具有以下优越性:一是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管理,能更好地控制和节约项目建设成本,提升项目管理的经济效益;二是跟踪审计的前期介入,可以有效地控制建设材料和大型设备采购成本;三是实施跟踪审计,有助于审计部门和医院项目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及时发现和纠正项目建设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督促施工和监理各方增强责任意识,重视项目管理,进一步增加了项目管理质量的监控力度;四是不断完善跟踪审计制度,可以遏制和减少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客观上促进了公立医院工程项目管理队伍的廉政建设;五是实施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可以降低建设资金的投资风险。 

在跟踪审计实践中存在的局限性:一是跟踪审计只重视核实工程造价,忽视了跟蹤审计还具有监督评价和咨询建议作用;二是跟踪审计的深度难以把握,容易偏离审计目标;三是跟踪审计的介入时点比较模糊,审计人员难以把握具体的介入时点进行跟踪审计,导致跟踪审计的效果不明显;四是跟踪审计相关的制度和流程设计不够完善,审计人员在跟踪审计的实施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五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跟踪审计,收费标准差异较大,审计取费标准未予规范,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六是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程专业审计人员严重不足,影响跟踪审计的质量和效果。 

综上所述,跟踪审计的实施对建设项目的投资成本控制有积极的作用,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完善跟踪审计管理制度和流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将直接影响公立医院跟踪审计的质量。基于公立医院的建设项目管理复杂,项目建设过程中不确定的因素众多。因此,公立医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还有待完善,如:完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规范跟踪审计流程,建立质量控制考核评估的奖惩机制,加强对委托跟踪审计机构审计质量的控制,更好地发挥跟踪审计在公立医院建设项目中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根源.基于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及风险规避的跟踪审计研究.科技信息,2011(8). 

2.毕秀玲.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相关问题控析.中国内部审计,2010(1). 

3.庄爱祥.医院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探讨.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0(5). 

4.相炎军.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问题研究.建筑设计管理,2016(5). 

5.潘萍.论全过程跟踪审计与全过程造价控制.经济研究导刊,2008(17). 

6.董林.全过程跟踪审计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管理观察,2014(2). 

7.周原.建设工程跟踪审计模式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6). 

8.李会山等.浅谈医院基建修缮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卫生经济研究.2013(6). 

9.俞英.加强对重大工程实施的跟踪审计.上海综合经济,1996(7). 

10.巴志强,姚月,郭锡斌.医院基本建设中审计工作的重点.中国卫生经济,2006(2). 

11.任红路.医院基建项目审计模式选择.财会月刊,2007(12). 

12.杜晓霞.谈医院基建工程跟踪审计管理.现代医院,2005(7). 

13.柴隆.公立医院基建项目跟踪审计探索及应用.会计之友,2011(9). 

14.李明竹.全过程跟踪审计在医院建设项目中的实际应用.商业会计,2013(22). 

15.杨敏霞.公立医院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应用和探讨.山西财税,2015(4). 

16.余祥斌.医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卫生经济,2007(10). 

17.苏国民.医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问题和对策.卫生经济研究,2012(4). 

跟踪审计的特点篇5

[关键词] 跟踪审计;质量管理;提升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6. 009

[中图分类号] F23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6- 0011- 03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企业要想提高经营效率,就必须重视审计质量管理工作。所谓审计质量管理,实质上就是对审计工作及其结果优劣程度的控制,重点是对审计过程的控制。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有利于减少审计工作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提高审计的质量。审计质量管理应做好对审计工作的全要素管理、全方位管理和全过程管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这3方面的原则方能发挥其现实的意义。

1 提升跟踪审计质量管理的现实意义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有3个特点:①跟踪审计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明显强化了审计监督的深度和力度;②跟踪审计采取全过程同步实时追踪审计的方法,明显强化了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时效性;③跟踪审计采用动态信息和静态资料相结合的查证评价方法。所以跟踪审计可以围绕审计质量管理提出的3方面要求来把握审计质量。实践证明,提升工程跟踪审计质量管理不仅能有效地为投资单位节约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对提高工程质量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还能有效提高建设工程的透明度,遏制工程施工领域腐败,从而充分体现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2 跟踪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一般审计项目而言,工程跟踪审计项目量大、耗时长、需要的人手多,工程施工的每道工序在实施过程中都应有审计人员现场取证,还要分阶段出具审计报告,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具有广泛性、全面性、过程性等特性,在实践过程中审计质量管理方面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2.1 跟踪审计深度难以把握

审计目标偏离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在建设项目过程中频繁地介入进行审计,提出审计建议,供建设单位纠正和改进工作,很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监督咨询建议的目标,介入到建设项目管理的职能范围中。比如,关于现场签证问题,国家明确规定了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职责和具体操作规范,而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先要跟审计人员表态后自己才签署。这样很容易造成各方利益的冲突,破坏跟踪审计所建立的权力制衡机制。

2.2 跟踪审计时间介入点模糊

审计效果不明显工程建设项目一般要经历投资决策、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竣工结算等阶段。那么跟踪审计从哪个阶段介人进行实时跟踪,审计效果就有所不同,而跟踪审计的时间介入点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理论上讲,越早介入审计越好,但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在评价前期决策是否科学方面缺乏专业能力,无法承担这个审计重任,另一方面也因为投资方认为跟踪审计只是在施工阶段防止施工单位高估冒算,因而在跟踪审计实践中,绝大多数是在施工和竣工结算阶段才介入跟踪审计,那么在前期决策、设计和招投标阶段所影响的造价,便无法控制,跟踪审计的效果就不充分、不明显。

2.3 传统意义的审计成果难以体现

跟踪审计突破了原有对项目财务收支和工程造价真实合法的审计范围,对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督。跟踪审计需要提前介入,能够将大部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或减少损失浪费,但是传统意义的审计成果难以体现。而有的跟踪审计项目需要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协审。作为中介机构而言,一般根据基本审核费加审减额比例提成的方式计费,收费考虑的仅是2个因素:劳动投入和审减金额。因此,跟踪审计工作做得越好,过程问题解决得越多,最后竣工决算时审减收费就越少。这样,在跟踪审计中对于受委托的某些中介机构而言,不一定能够指出所有发现的问题,这种情况往往很难完全达到跟踪审计的目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2.4 跟踪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审计实践被动跟踪审计是在建设全过程实时进行的一种动态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审计人员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风险,这就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不仅为建设单位制定项目管理制度提供遵循的依据,也为跟踪审计部门提供衡量的标准。然而目前这方面的法规政策相对滞后,使得审计人员在跟踪审计的实践中难以对建设项目做出共性的评价和判断,审计风险增大、审计质量难以提高,导致跟踪审计模式一直处于被动局面。

3 提升跟踪审计质量管理的几点建议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跟踪审计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发挥跟踪审计作用,从而提高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质量。

3.1 以制定科学审计方案为基础

重视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是控制审计质量的基础。所以我们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详细了解被审计项目的基本情况,重点了解项目立项批准、项目概预算的批准与调整、建设资金筹措计划与实际到位情况等基本建设程序执行情况。注重跟踪方式的可行性。由于跟踪审计的实施过程与工程施工同步进行,因此,在制订审计实施方案时,应首先确定审计跟踪方式,它直接影响到审计项目的质量和效果。我国跟踪审计的主要方式有两种。①全过程跟踪审计方式。审计主体跟踪建设程序,有计划地从建设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征地拆迁、招投标、合同签订、工程价款结算、竣工验收直至项目投产或使用进行审计监督。②阶段性跟踪审计方式。审计人员根据工程项目进展情况,从某个阶段开始,甚至可以从某阶段的某个环节介入。那么,在审计方式的选择方面就要综合考虑被审计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建设要求、审计资源、审计成本等多要素,并进行研究确定。

3.2 以恰当的审计时点为契机

科学合理地选择审计介入的时机和内容,是高质量完成建设期审计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到审计项目的质量和效果。审计实施方案中应明确选择对工程质量、投资、进度影响较大及事后不能审计或审计难度较大的内容作为审计重点跟踪点,规定其作为必须审计的内容,而且应将审计跟踪点进行细化。如:大型土方换填、涂装防腐、特殊施工工艺、大型机械进出场等。同时,应在审计实施方案中明确需要审计参加的施工管理活动,便于审计掌握工程项目的整体情况,使审计工作更有主动性。如:应对主要设备、主要材料的招标、工程设计变更的审查、图纸会审、工程签证、工程投资的拨付情况等内容进行审计,了解建设项目的动态变化,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打下基础。

3.3 以抓现场管理关键环节为重点

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中心环节。在跟踪审计中,为了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强化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首先,把握好审计角色定位。开展跟踪审计,并不是要审计人员去从事建设管理、施工、监理方面的具体工作,而是履行对上述工作的审计监督,通过对上述工作的审计监督,促进这些工作规范、有效地运作。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应重点抓住关键点确立审计重点,比如隐蔽工程和工程现场查验及相关记录。应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每一隐蔽工程签证,建立完备的隐蔽工程现场签证手续,变事后被动为事先主动控制工程造价,避免在隐蔽工程中容易出现的以次充好、偷工减料、虚报高估的现象。分包工程招投标程序及招标文件编制的合法、合规、合理性。工程咨询机构应编制工程标底、工程量清单、审定工程标底,为施工承发包合同价款的确定提供依据,协助业主对施工承包合同价款的确定提供依据,协助业主对施工承包合同中的条款进行技术咨询,避免合同条款制定不严密,事后发生经济纠纷事件。主要材料和大型设备的选购定价。工程咨询机构应协助业主采取公开招标采购和集中采购的方式,优先选择有品牌、信誉好和售后服务好的厂家。工程形象进度及应付工程款的审核与管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依据合同中关于付款条款的规定和已经完成的工程量,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支付工程进度款。工程变更与现场签证的审核与管理。在工程建设中,常常发生一些设计图纸和施工合同预算中没有包括而现场又实际发生的工程项目费用,分清费用的合理性。索赔费用的审核与管理。要着重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时约定明确的合同风险条款确立有关规避风险的条件,从源头上减少和预防工程索赔的发生。对新型材料、进口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市场调查,做相关的单价分析。工程咨询机构在审核材料价格必须严格执行施工合同和招标文件等对建材价格的规定。对招投标时无明确规定或设定为暂定价格的一些新型材料、进口材料,应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并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充分与承、发包双方进行沟通,确定其合理的价格,把握住确定材料价格的主动权。

3.4 以把握好审计的时效性为保证

衡量和评价内部审计部门各个方面的工作,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内部审计质量及效果,而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作为内部审计服务的最基本、最有力的保证,自然也就成为评价和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开展跟踪审计,最基本的动机是解决事后审计的弱效性,提高审计意见的及时性和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如何把握审计意见的时效性就成为跟踪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根据跟踪审计的特点,发表审计意见和做出决定可采取口头、跟踪审计意见书或正式审计公文等形式。对一般性问题,发现后有关单位立即主动整改的,以及对施工进度安排、施工组织等方面的意见,审计人员可用口头的形式向有关单位和部门发表审计意见,并视其重要程度在事后补做审计记录;对因质量问题需要停工、返工和对施工方案及投资、进度、质量控制措施等存在异议,或需要提出必要的审计建议且经初步交换意见与有关部门和单位达成一致的,可用跟踪审计意见书的形式提出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对发现的重大、有倾向性或经多次提出屡禁不止的问题,以及发现的设计方案存在缺陷的问题,审计部门应出具正式审计文书,同时要求被审计单位反馈整改意见。通过以上3种形式,提高审计意见的时效性,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

主要参考文献

[1]梁彦方.建设项目过程审计的主要内容与方法[J].国际商务财会,2010(8).

[2]金家驹.实施跟踪审计的几点体会[J].中国内部审计,2010(10).

跟踪审计的特点篇6

关键词: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

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一种新模式,是工程项目审计由事后向事前、事中审计的一种延伸。是传统审计的发展与完善,更是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客观需要。

一、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特点

与传统的工程竣工结算审计相比,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具有其突出的特点。首先,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对工程造价进行的主动控制。从材料采购招标、材料设备合同签订、工程合同管理、索赔与反索赔、预决算审核、工程进度款支付审核等方面进行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服务,合理确定并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使工程建设投资在事前和事中得到控制,达到主动控制的目的,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其次,从时间角度来看,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属于事前、事中审计,传统的工程结算审计属于事后审计。工程竣工结算审计只能在工程结束后。依据施工和监理单位提供的结算资料进行审计;而对工程建设中大量的隐蔽工程以及众多的变更施工无法准确掌握,造成了工程造价的潜在水分。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对隐蔽工程、非实体费用等可提前计量、记录和取证,避免事后发生争议。通过参与对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可行性与变更费用的论证,对进度款拨付额进行复核,与工程施工同步确定工程造价,避免了大幅度超预算现象的发生,杜绝了进度拨款失控,同时也增大了审计的透明度和审计后期工作量。最后,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相对于竣工结算审计工作业务量大,并且带有很大的咨询性、服务性。实施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后,专业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项目主管部门的需要,及时提供咨询服务。从而将盲目扩资、超投资计划、超预算等现象消灭在事前。

二、当前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

1、业主对跟踪审计认识不明确,无法合理地界定造价咨询单位跟踪审计的工作内容。跟踪审计虽然已经出现了几年,但由于这方面没有比较系统的介绍和研究,仍然属于一个新生事物,而业主对跟踪审计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没有明确认识,错误地认为跟踪审计就是控制对施工单位的付款额度,这样就将跟踪审计的工作内容简单化,这种错误认识产生了两方面不良后果:

(1)业主在进行招标选择跟踪审计中介机构时,由于业主对跟踪审计认识不清,仅仅关注各中介机构的审计收费额,将收费额的高低作为选择跟踪审计机构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致使中介机构不是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工夫,而是通过低价竞争来承揽业务,形成恶性的不正常的价格战,而收费上不去,又无法提供比较好的服务,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的怪圈,使收费高一些,而服务质量更好的中介机构反而无法生存。

(2)业主在与中介机构签订跟踪审计合同时,注重收费项目的谈判,而对工作内容却以跟踪审计四个字代替,没有进一步的关于跟踪审计具体内容、人数、跟踪审计方法等详细明确的约定。

2、部分工程项目的业主代表出于自身私利考虑,不想让中介机构参与过多,导致中介机构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3、中介机构对跟踪审计的认识不清,中介机构从事跟踪审计的人员良莠不齐,使跟踪审计流于形式。中介机构的人员都非常熟悉事后的结算审计,但对跟踪审计的认识却是片面的、不系统的、不完善的。例如,我们发现大部分中介机构对跟踪审计的目的认识不清,没有认识到在控制工程成本时,不但要考虑建设阶段静态的工程造价,还要考虑竣工验收后项目的运营成本,跟踪审计成本控制的目的是在考虑整个项目建设及运营期的前提下,使项目建设期造价和运营期成本合计的净现值最低。

4、在如何搞好跟踪审计上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跟踪审计人员的权力、责任认识不清,中介机构也不注重跟踪审计方面的培训,接到委托后,就直接派人,没有很好考虑委派人员是否能够胜任,这样,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理解去从事跟踪审计,而认识上的偏差使他们虽然主观上想搞好跟踪审计,却力不从心或没有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思路、方法存在偏差,使跟踪审计的效果大打折扣。

5、跟踪审计投标书仅仅成了中介机构获取跟踪审计资格的一种敲门砖,而没有成为对双方责权利约定的一种法律文件。为了获取业主的青睐和委托,大部分中介机构的跟踪审计投标书做的非常漂亮,对跟踪审计的工作内容也作了比较多的明确的承诺,而业主在招标结束后,一般仅仅根据标书的报价签订审计收费,就把标书扔在旁边,却不注重投标书中中介机构的承诺是否兑现,就是发生的纠纷,也基本根据跟踪审计合同解决问题,此时,跟踪审计投标书仅仅成了中介机构获取跟踪审计资格的一种敲门砖,而没有成为对双方责权利约定的一种法律文件,跟踪审计发挥的作用也就可想而知。

三、做好工程项目跟踪审计的几点建议

1、在界定跟踪审计工作内容的情况下,提高中介机构的跟踪审计的素质,提高全社会对跟踪审计的正确认识,促进跟踪审计的发展。

2、中介机构加大对跟踪审计的研究,对跟踪审计过程中出现的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对出现的新问题内部进行集体探讨,以便集众之长,发现新对策,同时加大对中介机构人员的培训,提高对跟踪审计的认识,减少跟踪审计工作失误,树立中介咨询机构的良好信誉,促进跟踪审计业务的良好发展。

跟踪审计的特点篇7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 跟踪审计风险; 防范; 措施

作为审计机关和跟踪审计人员,如果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等到风险袭来的时候,再去谈风险为时已晚。因此如何防范跟踪审计风险,是目前政府投资审计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就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审计风险特征以及如何有效防范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风险,作出如下粗浅探讨。

一、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跟踪审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审计风险,但主要来自于审计执业环境、审计人员素质、审计过程控制等方面。

(一)跟踪审计所处的执业环境引起的审计风险

1.公众对审计依赖程度放大了审计风险。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政府部门领导,都提高了对审计意见的依存度。由于依赖程度提高,跟踪审计的任何失误都会加大审计风险。

2.法律法规不配套带来了审计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及地方有关政府投资审计的规章制度,与工程项目相关的律法规没有很好的衔接,就会出现审计时不好把握的现象。

(二)跟踪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引起的审计风险

1.跟踪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不够引起的审计风险。跟踪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高低与审计质量好坏成正比,与跟踪审计风险成反比。

2.跟踪审计人员应有的关注不够引起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如果不能保持应有的工作态度就很难发挥出跟踪审计的作用,就不能很好地完成跟踪审计任务,进而直接导致审计风险。

3.跟踪审计人员独立性不够引起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在项目跟踪过程中,应处于超然独立的地位,与其跟踪审计项目没有诸如经济利益、关联关系和外界压力等方面存在的可能威胁,否则将导致审计风险。

(三)跟踪审计过程控制不当引起的风险

1.跟踪审计人员偏离跟踪审计目标引起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频繁地进入工程建设现场进行审计,提出审计建议,供被审计单位纠正和改进工作,是审计监督的职责,但如果把握不好,就很容易偏离正确的定位而介入项目管理者的职责范围,从而造成审计工作不应有的越位与缺位,引起审计风险。

2.跟踪过程中不协调引起的审计风险。虽然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只是一种“过程监督”,但由于利益博弈原因,在跟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对多”的局面。如果在跟踪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就会引起审计风险。

二、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特征

(一)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现代审计主要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即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作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所以,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二)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审计风险是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而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

(三)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

(四)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这就是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五)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审计职业界并未被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捆住手脚而失去其活力,而是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事实证明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而降低其水平的。

三、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了解跟踪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特征,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一)准确把握定位

1.审计人员在前期审计中,应把重点放到验证、评价有关部门所作的可行性论证工作是否规范、到位,计算是否正确,所依据的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充分上,并仅就此发表审计意见,供领导部门决策时参考。

2.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明确划清各自的工作职责,做到各行其是、各负其责,避免或减少因审计单位越位而引发审计风险。

(二)加强教育培训

1.增强风险意识。系统地组织审计人员学习审计风险方面的理论知识,让全体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跟踪审计是一项带有风险与责任并重的工作,时刻对风险保持高度警惕,避免由于审计人员本身过失而带来的审计风险。

2.通过系统培训和学习,全面提升跟踪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增加跟踪审计的工作经验、阅历,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尽量做到勤勉尽责,保持职业怀疑态度,避免由于自身素质方面的原因带来的审计风险。

(三)控制跟踪效果

1.前移监督关口,提高审计质量。在项目前期准备阶段,严把立项关、招投标关和合同签订关,从源头上监督建设行为;在施工建设阶段,做到逢变更签证、隐蔽工程施工、主要材料进场必到,让监督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在竣工决算阶段,结合项目招投标文件、合同、签证等对项目决算进行严格审核,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

2.对跟踪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相关单位进行沟通、协调,提出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3.在跟踪项目分配上,要注意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规避关联关系和外界压力方面的影响,尽量避免利益输送行为的出现。

四、结束语

跟踪审计的特点篇8

就电力领域而言,在电力审计工作中应用跟踪审计对提高电力审计工作质量与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具有着积极的作用,为确保跟踪审计的应用价值得到良好发挥,本文将针对跟踪审计在电力审计工作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跟踪审计;电力审计;应用

一、在电力审计工作中加强跟踪审计的意义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也就对电力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相较于以往呈现出规模更大、功能更强、项目投入资金更多、涉及面更广、管理更复杂的特点,使得电力审计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电力审计工作信息化环境的形成,也带来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审计工作中舞弊造假的隐蔽性也更强,这些都增加了电力审计工作的难度。基于此种情况,全面加强跟踪审计的应用,提高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工作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全程跟踪、动态监管,强化对每一环节财务资金运行的有效监督约束,对于及时发现在电力审计工作中存在的违规操作、不良行为等,并及时予以制止,保障电力审计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工程建设安全、高效、廉洁、环保地运行,提高电力企业资金的有效利用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跟踪审计在电力审计中应用的不足

1.跟踪审计队伍建设滞后

跟踪审计在现代电力审计工作中的确能够发挥出十分巨大的作用,但跟踪审计需要提前介入审计项目,跟踪审计的全程跟踪监管需要依靠较大的人力、资金、时间成本投入才能得以保证,同时对于审计队伍整体的专业素质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但当前的实际情况是,许多审计单位与部门在跟踪审计队伍的建设上投入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基层审计队伍中掌握财务、工程、法律等专业相关知识,且能够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审计工作的人才十分缺乏。另外,审计队伍整体的人力配置也存在着不足,加之审计部门在专业化培训的组织上不到位,审计队伍难以有效满足跟踪审计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导致一系列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

2.审计计费方式不合理

目前,审计机关开展跟踪审计,一部分工作通过组织社会中介机构来完成,这就面临着审计费用如何计算和列支的问题。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跟踪审计大多按基本审核费加审减额比例提成的方式计费,于是就出现跟踪审计工作做得越好,过程中问题纠正得越多,最后竣工结算时审减收费就越少的情况。

3.跟踪审计潜在风险较多

跟踪审计是一个动态性的漫长过程,期间所需要进行调节与把握的环节众多,而电力工程建设本身也具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工序相对繁琐,其中可能影响跟踪审计质量的因素也相对较多,因此,跟踪审计人员根据跟踪审计过程中了解的情况和自身经验所提出的审计建议往往难以充分保证其可靠性与时效性,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审计建议的价值便可能大大折扣。同时,由于部分电力企业在实际作业中配合不积极,导致一些重要的审计建议得不到落实,这也增加了审计人员所承担的责任与风险。

三、新形势下做好电力跟踪审计工作的有效策略

1.在跟踪审计中采取审计要员制度

电力工程项目设立了控制中心,对工程项目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把精英人才派到施工前线,辅助和管理相关工作的完成。工程项目部是成本管理中心和成本的载体,在审计管理模式上必须改变传统审计模式,把指挥控制中心对工程项目部的管理连接起来,采取总部审计委派员的方式,长期到各工程项目部开展审计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加强跟踪审计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培养和引入掌握电力工程、财务、法律等专业相关知识的综合型人才,担任审计要员的岗位,以充分满足电力审计工作的实际需求,并更好地解决审计工作中发生的各类问题。

2.合理确定审计的计费方式

针对审计计费方式不合理的问题,应加强对审计计费标准的调整,在开展电力企业的跟踪审计时,除关注劳动投入与审减金额等取费的参考因素外,还应加强跟踪审计过程中监管,将审计绩效纳入到跟踪审计的取费指标当中,按照审计过程中实际解决的问题与其所能够产生的效益与价值合理确定取费额度,以此来避免为增加经济效益而不明确指出审计中所发现的问题的情况发生,既保证跟踪审计工作的质量,也保证审核单位的经济效益。

3.加强审计风险的预判与防范

面对电力企业跟踪审计工作中的风险性因素,必须要加强审计单位及审计人员对于风险预判与防范的能力,应立足于跟踪审计动态性、周期长的特点,制定长期的审计工作开展方案,并制定全过程、精细化的跟踪审计风险防范机制,从电力企业工程建设与电力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与细节因素着手,对可能导致审计风险发生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与整合,形成风险因素数据库,并结合实际情况判断各类风险因素发生的几率,针对发生几率较大的风险因素预先制定防控方案。此外,对于跟踪审计人员也应加强其对于电力工程建设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是发电机组等核心设备的造价、安装成本、施工规范流程与要点等更应有明确的把握,从而提高跟踪审计人员对施工条件与审计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应对能力,并保证审计人员所提出的审计建议能够具有可靠性与及时性,并且要增强审计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保证实际作业中与电力企业负责人的良好协调,获得电力企业积极的配合,确保跟踪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总结:本文首先针对电力审计工作中加强跟踪审计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之后就当前跟踪审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尝试针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电力跟踪审计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电力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陈霞.浅谈电力工程审计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1(07).

[2]丁时勇,朋薇,陈永康,吕炜.政策跟踪审计的特点与内容界定[J].审计月刊,2013(03).

[3]周红茹.关于跟踪审计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3).

[4]秦万军,杨聪,魏红梅.浅谈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

[5]李伟伟.探如何加强电力工程审计工作的监督和导向作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

上一篇:绩效考核的影响范文 下一篇: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