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绿色建筑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19 10:00:32

对绿色建筑的理解

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篇1

随着绿色建筑发展带来的产业升级,对绿色建筑人才的需求几乎是全方位的。包括为政府决策咨询的人才;制定国家、行业、地方的各种绿色建筑政策、标准、规范的人才;通过绿色建筑模拟分析、建筑节能设计研究,开展建筑能耗检测、建筑能效评价,为各项建设提供设计咨询服务的人才;了解绿色建筑技术原理、政策要求、绿色营销和相应绿色产品研发的人才;协调建设机构和其他机构进行绿色项目开发和内部机制调整的人才;针对政府与市场的需求,在设计院等机构从事绿色建筑政策、技术、设计等方面研究的人才;了解本行业技术最新发展与国家最新绿色导向,在金融投资服务机构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才;根据中国国情和特点,在科学研究院所研究适宜的新技术或产品,为建材、设备厂商研发新产品的人才;为物业公司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或在物业公司从事绿色物业管理工作,真正实现小区和公建等后期绿色运营的人才等。这就需要全社会不仅重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更要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才能满足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

二、我国绿色建筑人才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无论是从事技术研发的高科技人才,还是建筑行业一线工作的技能人才都存在着较大缺口,与绿色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存在巨大差距。近年来,政府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这就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产业已开始进入快车道,对绿色建筑人才的需求将更大。绿色建筑涉及的领域广阔,不仅涉及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而且还涉及政策、规划、设计、能源、水处理、施工、监理、结构、材料、暖通、设备、运营管理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运用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和融汇。目前本领域内虽然拥有了较强的专业队伍,从业人员具有专精的建筑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可能因为观念、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对新能源的发展、绿色建筑的发展了解甚少,缺乏良好的建筑节能工程观、系统的绿色建筑工程科学知识和工程实践方法。例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因为缺乏具备“绿色”意识的建筑管理人才,没有相应的操作经验和节能的施工工艺,导致施工质量不能达到绿色节能的效果;还有在绿色建筑的评估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绿色检测人才,没有科学的检测方法,加之对检测装备使用的不够熟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和示范;再者,对于已经建设好的绿色建筑,由于缺乏具备相关知识、技能的运营、管理与维护的人才,使得一些已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筑不能真正实现绿色和节能,不能满足绿色建筑运营标识的要求。现有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综合素质、经验积累等还无法满足建筑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已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重大障碍。

三、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绿色建筑人才的使命和优势

加强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提升绿色建筑人才的职业素质、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已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目前,从事绿色建筑的人员多由传统建筑从业人员转型而来,对绿色建筑相关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参加一些行业协会组织的关于绿色建筑内容的短期培训、项目实践和自学的方式展开,由于培训时间短,往往只能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强化和突击学习,造成绿色建筑知识的学习缺乏前瞻性,知识体系不够完整,甚至出现了部分拥有绿色建筑标识资格的评审专家对绿色建筑一些理念的认识也不尽相同的现象。部分绿色建筑的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还停留在只是节能建筑或只需要墙体保温隔热的层面。因此,依靠学校、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加速绿色人才的培养来应对绿色建筑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设置相关专业和开设相应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是缓解绿色建筑人才不足、优化绿色建筑人才队伍的重要选择。随着绿色建筑工程的建设规模持续扩大,新建建筑绿色化和已有建筑节能改造与更新换代的任务更趋繁重,需要大批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方面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具有绿色建筑理念和绿色建筑技术的行业人才,对优化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的再生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终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氛围均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四、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绿色建筑人才的做法和思考

1.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绿色人才

在顺应时展趋势的要求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以适应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管理整个过程各个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涉及规划、建筑、结构、材料、设备、能源、环境、自动控制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要求培养的人才拥有绿色建筑技术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绿色建筑工程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各方面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与建筑规划设计、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共同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关联的技术问题。

2.紧贴行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建筑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紧贴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根据建筑行业职业岗位结构的变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进行专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如开设建筑节能专业,关注建筑节能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在原有各专业的基础上,在建筑工程活动的时间轴上与原有专业错开,克服原来各个专业的局部性和缺失;开设建筑材料专业,结合节材、节能、环保和太阳能光伏及建筑装修一体化等方面的知识,在原有施工类专业的基础上,讲授材料的各种性能,通过考虑材料的选用,节约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和营运成本,实现节能环保,提升建筑行业的技术含量;开设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讲授降低供热、通风和空调系统的能耗、对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进行改进的相关知识;开设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专业,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讲授相应的经济管理系统方法与工具,培养具有技术和管理综合知识的人才。

3.更新课程体系,增添绿色元素

建筑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我国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相适应,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及时将规划、设计的绿色建筑理念和施工中的新工艺、新材料及施工技术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纳入课程之中。平时注重对现有绿色建筑行业、企业和建筑类高职院校的调研,分析如建筑规划、建筑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和安装、楼宇智能化、物业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找出与绿色建筑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存在的差距,挖掘和塑造“绿色”元素。在建筑发展的全生命周期的理论指导下,以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节能为目标,课程内容一方面需要注重不同阶段建筑系统空间、不同功能子系统之间的知识集成;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建筑围护结构体系以及外部环境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如在确保室内物理环境的同时,如何依靠建筑设备系统提高建筑能源的利用效率;如何依靠各种自然条件和可再生能源,尽可能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如何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进行相关设备、系统的运行维护;等等。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可开设“绿色建筑概论“”绿色设计理念与技术”“建筑能耗模拟与评价“”绿色施工技术“”低能耗围护结构“”绿色建材“”绿色水系景观“”新能源技术“”中水回用“”建筑设备系统安装和调试“”绿色建筑运营和管理”等课程来传授这方面的知识。

4.注重师资培养,传播绿色理念

由于绿色建筑本身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因此要求专业教师要树立绿色建筑的理念,具备系统科学的思维、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各高职院校还没有专门从事绿色建筑教学的师资队伍,教师需要进行持续充电和及时转型,除了到高校进行学历提升和专业深造外,可以到绿色建筑设计科学院、绿色建筑材料与设备的生产厂家、绿色建筑咨询服务公司和政府机构节能科研中心或建筑绿色建筑行业协会等机构进修学习和挂职锻炼。除此之外,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这一平台,聘请行业协会的专家、建筑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校开设绿色建筑的专题讲座和课程,让教师及时掌握建筑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技术前沿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应用案例教学法,选择绿色建筑的典型案例,将理论知识点融合到具体案例中去分析,培养学生工程应用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应用信息化教学的手段,进行绿色建筑的环境分析和模拟,对绿色建筑的节能效果进行虚拟仿真,把抽象、复杂的原理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重视绿色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校内绿色建筑产品演示实验室的建设,展示节能建筑材料与产品、绿色建筑节点构造模型;通过设置各种绿色建筑节能节点的样板间来建设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实训室,让学生了解节能、节点的做法,外墙外保温节点的做法,屋面节点的做法等;通过建筑节能检测实训室,让学生进行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建筑幕墙和门窗保温性能检测及建筑物的气密性测试,加深对一些技术参数的了解;也可多渠道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到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现场和工地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跟踪绿色建筑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从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上得到全面提升。

5.建设绿色校园,营造绿色环境

在校园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的过程中将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而对建筑类高职院校来说,无论是单体的绿色建筑还是区域的低碳节能的环境组成的绿色校园本身就是活教材。无论新校区的建设和老校区的改造,都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尽可能采用多种建筑、道路结构形式,运用多种建筑、装饰、路面的新型和节能环保材料;在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尽量将各类建筑的施工和装饰节点、围护结构、设备和管道外露,供学生观察学习;在一些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充分考虑其教学功能的要求,如在地源热泵区域能源站建设中将运行机房通过玻璃隔断供教学参观,在一些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建筑部位留有观察和检测的位置;在建筑中合理设置绿色标识系统,形成有主线、有组织、有体系的标示与引导,并将绿色建筑技术与节能性能参数置于大楼醒目处,也可制作一些宣传短片,通过精彩的解说与图示,全方位展示相关的技术亮点,并据此设计校园慢行线路来进行绿色建筑技术展示体验;结合信息平台或能耗管理平台集中展示绿色校园规划、绿色示范建筑、绿色建筑技术、环境监测、资源消耗监测等系统,通过触摸式屏幕,让学生以3D立体的视角来观察建筑仿真模型,深入了解感兴趣的绿色技术,从而让学生在绿色校园环境下,接受绿色建筑技术营造的环境熏陶,自觉主动地学习绿色建筑的知识和技能,并成为绿色建筑的传播者、设计者、建造者和管理者。

6.构建绿色文化,践行绿色生活

通过深入研究行业文化、地方文化、校园文化、专业文化的内容,积极构建以绿色文化为主线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绿色建筑体验系统、绿色人文展示系统、校园低碳慢行系统和绿色生活养成系统,精心打造绿色建筑体验馆等特色文化场馆,配置碳排放检测设施等,通过绿色建筑引领人感受绿色技术,通过绿色校园培育人传播绿色理念,通过绿色文化熏陶人践行绿色生活。

五、结语

围绕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深刻理解建设美好城乡的深刻意义和广泛内涵,建筑类高职院校应该全方面审视建设产业升级换代和行业转型发展对绿色建筑人才职业能力、专业知识结构和终身发展的理性要求,厘清传统建筑行业的专业技术技能和新增绿色建筑知识、技术与能力体系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国家绿色建筑的标准及政策要求,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适时开发新专业或专业方向,并对传统的建筑类专业进行全方位染绿;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针对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等环节来增添绿色建筑的内容,积极营造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氛围和环境。

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篇2

尽管就理论而言,绿色建筑有着诸多的优势,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但因现实的多重制约,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还是步履维艰。一方面,无论是政府还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价值理念还未能有全面的认识,对绿色建筑所具有的生态意义认识不清;另一方面,因绿色建筑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这两大特征,生产者倾向于减少供给,与此同时,消费者倾向于降低对绿色建筑的消费。此外,与绿色建筑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完善,这些都阻碍了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从以上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制约绿色建筑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因素也就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绿色建筑理念淡薄

绿色建筑不同于传统建筑,绿色建筑的产生与发展涉及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法律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全面革新,因此,绿色建筑的推广乃至全面发展其困难不仅在于技术层面,更在于既有的思维理念与价值观,因此若无理念的革新,绿色建筑终成空中楼阁,即便有所应用,也会因缺乏动力而停留在初始阶段而得不到大面积推广。据建设部统计,我国北方地区仍有建筑未采用分户计量的供热方式,其建筑面积约占全国总量的10%,但建筑能耗却占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的40%,如果有所行动,其提升空间还是相当可观。但在当下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都离不开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房地产业的任何波动就足以影响中国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收入增加。与此同时,绿色建筑观念又是对传统建筑观念的背离,需要在传统建筑观念的基础上大力革新,这势必会影响房地产业原有的发展路径,因此,地方政府不愿因绿色建筑理念而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而就目前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而言,政府的角色作用相当突出,缺少政府的鼎力提倡与大力推广,不可能创造出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有利机制和适宜的市场环境。此外,绿色建筑的可能收益与其成本并不匹配,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一般只是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对于绿色建筑可能带来的长远收益,不愿意为获得收益而承担相应的成本,特别是在绿色理念还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绿色理念的淡薄而造成市场主体缺乏行动力,从而使得绿色建筑的大力发展愈发显得困难重重。

(二)绿色建筑推动力不足

如果说理念淡薄造成绿色建筑在中国推广的前景黯淡,那么缺乏足够的推动力则造成绿色建筑的蓬勃发展显得愈为艰难。就发展绿色建筑而言,因其自身所具有的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乃至在市场环境下围绕绿色建筑本身,各市场主体充满了信息的不对称性,绿色建筑大力推广就显得更加步履维艰。所谓的外部性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其行为对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利害影响。若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加以分析,外部性也就展现为不在决策者考虑范围之内时所产生的一种低效率的经济现象。外部性可表现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若市场主体在活动过程中给他人带来了显著的正面影响,与此同时自身又得不到他人相应的补偿就称之为正外部性;相对应的,如果市场主体在活动过程中给市场其他主体带来了负面影响,且其他市场主体得不到相应的补偿,此种行为可以称之为负外部性。就绿色建筑自身而言,其生产过程就是一种市场经济活动,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会产生良好的外部效应,但这种良好的外部效益并不能被生产者和消费者所完全获得,因此也就产生了正外部性。因为房地产企业开发建造绿色建筑时会产生正的外部性,所以其社会边际成本低于房地产开发者的边际成本,若我们假设两者的边际收益一致,此时,当企业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以达到最优时,其产量低于社会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的产量,即由于绿色建筑自身所产生的正外部性,导致绿色建筑的供给量低于社会的需求量,因而也就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时所要求的绿色建筑所应具有的供给量水平,由此造成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从而不是一种最优的安排。此外,对于绿色建筑的消费,也会产生正的外部性,即当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时,其个人的边际收益当会小于社会总体的边际收益,此时社会的边际收益曲线将会大于消费者个人的边际收益曲线,若我们假设两者的边际成本都随着产量的升高而升高,此时,当消费者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以达到最优化时,其对绿色建筑的需求量会低于社会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的社会需求量,即由于对绿色建筑消费所产生的正外部性,导致绿色建筑的消费量低于社会需求量,因此也就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时所要求的绿色建筑所应具有的消费水平,这亦会产生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从而不是一种最优的安排。由此可以看出,绿色建筑所具有的正外部性导致其供给量与需求量低于社会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因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若无外部干涉,绿色建筑的供给与消费都将停留在较低的水平,绿色建筑无法得到较快的发展。更有甚者,以目前我国的能源价格水平而言,会导致绿色建筑的投资回报期变长,相对于传统建筑,绿色建筑所具有的市场吸引力就大为降低。由于能源行业关乎国计民生,使得该类产品的价格受到政府的控制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由此导致粗放型行业会继续较快发展,其造成的环境与生态污染不由企业自身承担而交由全社会成员共同承担,因能源价格中未包含真正意义上的环保份额,从而在社会效益中无法体现出公平因素,进而使得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动力不足。目前,绿色建筑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绿色建筑理念还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与此同时,借助“绿色”之名大肆进行绿色环保宣传的伪绿色建筑充斥市场,因为绿色建筑消费作为区别于传统建筑消费的新消费模式,此时,消费者个人的认知水平与消费理念还不足,有关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的监督机制、市场准入机制乃至与此相关的绿色评定机制还有待建立乃至完善,由此会导致消费者无从获得有关于绿色建筑的正确信息,而此时绿色建筑的开发商与政府的信息流通渠道不畅,亦会造成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具体而言,绿色建筑的开发者与绿色建筑的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建筑的开发商会有意利用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知不清而假借“绿色”之名大行经济利益,但多次受骗会使得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信任度降低,由此造成了市场诚信体系的破坏,这种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会导致绿色建筑的需求量逐渐降低,直至市场崩塌。

(2)绿色建筑的开发者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表现于绿色建筑的开发者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会向政府隐瞒企业的真实信息,而政府又无有效的手段去真正了解开发者的相应真实信息,在这种情形下,基于不完全信息所制定的产品标准和行业评定标准也就无法真正解决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此时,绿色建筑的开发者在生产过程中会因缺乏规范和指导而造成绿色建筑市场秩序的混乱,政府会因真实信息的缺失而无法给真正的绿色建筑开发者足够的研发资金,从而共同导致绿色建筑供给不足,降低绿色建筑开发者的市场积极性。

(3)绿色建筑的消费者与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于政府所掌握的绿色建筑信息未能有效传达至消费者,与此同时,政府所公布绿色建筑信息其真实性与全面性得不到有效满足,消费者在面对真假难辨的市场信息时,因缺乏法规的保护和申述机制,导致绿色建筑的消费量降低,从而进一步延缓了绿色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态势。

(三)绿色建筑的配套设施不完善

绿色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仅仅依靠开发者与消费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与绿色建筑相关者的大力扶持,若无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配套机制,绿色建筑亦无法取得长足发展。目前关于绿色建筑知识普及程度不高,除了极少数绿色建筑从业者能真正知晓绿色建筑的内涵之外,对于多数普通人而言,所谓的绿色建筑即是对建筑多增加些绿色,此时,让消费者多增加成本去接受绿色建筑显得困难重重,由此可以明显看出,绿色建筑理念的普及就显得极为重要,只有当绿色建筑的相关者如政府、开发者、消费者、从业者等都认识到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及其长远效益时,绿色建筑才会有长远的发展。目前,关于绿色建筑的相关法律制度与评估机制还不完善,而绿色建筑的评估机制恰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极为重要的支撑,就绿色建筑自身而言,其内涵已远超建筑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工程,具有跨专业、多层次和多阶段的特点,因此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绿色建筑体系也就需要在整个程序中确立一个明确的评价机制和评估标准,从而能够贯穿于整个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但就目前所处阶段而言,我国虽已出台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评价标准,但体系自身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标准化和系统化。虽然推进绿色建筑的主要障碍不在于技术人才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技术层面乃至人才与专业机构的缺乏亦影响了绿色建筑快速推进的步伐,绿色建筑行业自身缺乏真正懂得绿色理念的优秀从业者,大部分只是停留在建筑自身,还未能从整个生命周期角度看待绿色建筑,表现在绿色建筑的技术运用上,即是缺乏全面科学的规划,许多设计方案不能满足绿色建筑长远利益需求方面的考虑,后期很难深入调整从而达到满意的效果。以上关于绿色建筑配套设施的分析表明,若无完善的配套机制,绿色建筑的长远发展与快速推进也就显得更为困难。

二、绿色建筑应对策略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绿色建筑的大力发展态势受制于理念淡薄、动力不足和配套设施不完善,因此,若想实现绿色建筑的大发展,就应从理念、动力、配套设施等三方面加以改进,从而构建起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良好愿景。首先,要实现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入人心就势在必行,与此同时,绿色建筑观念的兴起与全球扩展是与时展的主题密切相关的,因而政府亦就具有宣传与推广的使命与义务。一方面政府可以建立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等,积极引导市场,明确政策导向,从而创建一个能够实现绿色建筑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其优良的性价比和公开展示效应,积极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到绿色建筑的发展与讨论中来,通过举办面向公众的绿色建筑网站、论坛、沙龙等多种有效形式,普及绿色建筑理念。此外,就绿色建筑宣传而言,对绿色建筑从业者的宣传应将重点放于绿色建筑的技术与设计上,鼓励从业人员积极与国外先进同行交流;对开发者而言,可宣传国际上领先者对绿色建筑采用技术的成本和回收可能性、回收期等重要方面的有关详细说明,鼓励技术转移和交流,为此可以提供财力上的支持,并根据绿色建筑的开发者和消费者的反馈不断改进工作方式与工作理念,实现绿色建筑知识、技术、理念的合理有效互动,从而更好的促进绿色建筑的大力推进与良好发展。其次,完善激励机制建设,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绿色建筑行业应当追求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最终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有序发展,而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应当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此同时,要强化相应的政府辅助,尤其是在市场机制条件下的环境保护失效时进行强有力的政府干预,从而使得市场与政府形成有效的结合,进而实现合力,为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就绿色建筑而言,其发展问题的实质就在于如何发挥绿色建筑的正外部性并消除非绿色建筑的负外部性,其有效途径大致包括以下三种方式:

(1)政府补贴,政府补贴主要用于解决绿色建筑的正外部性,政府可以对绿色建筑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实施财政补贴,对绿色建筑的消费者所实施的补贴实质上是对绿色建筑的生产者所实行的间接补贴,这种财政补贴机制实质上是不仅要实现绿色建筑的边际收益与其边际成本相等,而且要求开发者的边际成本与社会的边际成本大致相等,或者消费者的边际效益与社会的边际效益大致相等(视给生产者或消费者补贴而定),从而可以有效影响绿色建筑的市场价格,引导生产者增加绿色建筑的供给或吸引消费者增加对绿色建筑的需求。

(2)税收政策,一般而言,政府可以实行两种不同的税收政策,一种是税收优惠政策,另一种是强制性税收政策。通过税收减免政策,实质上是降低绿色建筑开发者的成本,就经济学意义而言,对绿色建筑的生产者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只要其数额相等,则效果大致相同,但就实际而言,税收减免政策相较于财政补贴更适于使用,其原因在于前者不需要政府拿出资金进行补贴,只是减少了政府相应收入,而后者需要政府拿出资金补贴相应的生产者,所以相较于前者,政策上更难于实施。强制性税收政策是针对非绿色建筑行业所施加的政策措施,对其征收较高的税,意在提高其边际成本,使其与绿色建筑的成本大致相等。

(3)市场化改革,政府应加强对资源、能源等基础行业价格机制的市场化改革,逐步放松管制的力度,依靠市场的供求关系形成市场化定价,从而可改变目前非绿色建筑所享受的成本优惠,实现其成本的逐渐上升,从而可缓解绿色建筑行业与非绿色建筑行业的成本差距,进一步矫正市场的扭曲状态,可为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构建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再次,推进信息公开化建设,实现绿色建筑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流动,从而促进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

为有效缓解绿色建筑行业的信息不对称性,

(1)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构建绿色建筑信息公开的法律保障机制。

(2)加快绿色建筑市场的评定体系建设,建立与此相关的信息披露机制,绿色建筑的评价与认定标准非常重要,是消费者选购绿色建筑与否的重要价值评价标准,政府应严格制定并执行其认证标准,定期向社会公开其有关于绿色建筑评定的信息,对不达标企业予以公示,使有关于绿色建筑的信息充分化与公开化,与此同时,应当加快构建关于绿色建筑行业的信息档案和信誉监督机制建设。此时,一方面,绿色建筑的生产者可依托其信誉档案向绿色建筑的消费者发出市场信号,以表明自己产品质量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另一方面,绿色建筑的消费者则可以通过市场认定与评价标志等方式辨别出信息的真假,进而可改变自己所处的信息劣势地位,从而达到缓解失真信息所导致的真正绿色建筑产品退出市场的风险。

(3)加快激励机制建设,以防止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道德风险,激励机制建设如前所述,而加快激励机制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市场参与者之间形成合理、有效的利益分摊,用各种力量引导绿色建筑的供给与消费,从而可防止绿色建筑的生产者隐瞒真实信息,防止非绿色建筑产品供给的道德风险,防止由此引发的绿色建筑市场混乱的现象,从而实现绿色建筑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最后,加快与绿色建筑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从而为绿色建筑的大力发展构建良好的外部制度保障。

(1)强制立法以促进绿色建筑加快发展,目前,立法的重点在于构建有关绿色建筑的技术规范与行业标准,应着眼于示范建筑的推广与应用,从而进一步规范绿色建筑行业的市场化运作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竞争机制,保障绿色建筑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

(2)完善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政策性体系建设,以推广机制的建设与评价标识体系促进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与人全面发展的目标。

(3)大力强化与绿色建筑相关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建设,从而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可以在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中增加绿色建筑课程,组织专家学者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鼓励从业人员与国外同业人员相互交流,进一步推动重大绿色建筑项目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以研发出适应国情、因地制宜的绿色建筑产业群,以规模化和集约化促进绿色建筑产业大发展。

(4)加强绿色建筑识别与专业机构管理工作的建设,政府可协助市场建立起正常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分享渠道,并加快构建绿色建筑识别方式,对绿色建筑颁发绿色认证标识,与此同时,加快建设绿色建筑的专业机构与管理工作,打造健康有序的绿色建筑产业链,构建起能使各参与主体明确利益与成本分担机制,形成绿色建筑开发、策划、设计乃至推广的一体化,从而进一步促进绿色建筑的蓬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三、本文结论

本文认为,绿色建筑不仅能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环境资源,而且可以将由此产生的危害降至最低;既能节约资源,又能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居住空间,从而更好的实现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不仅能解决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与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而且能够缓解中国快速发展与生态自然环境日益破坏的症状,有利于我国统筹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只是目前,制约绿色建筑发展的因素较多,大致包括理念淡薄,即因绿色理念的淡薄而造成市场主体缺乏行动力,从而使得绿色建筑的大力发展愈发显得困难重重;动力不足,即因其自身所具有的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乃至在市场环境下围绕绿色建筑本身,各市场主体充满了信息的不对称性,绿色建筑大力推广就显得更为步履维艰;配套设施不完善,即绿色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还需要与绿色建筑相关者的大力扶持,若无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配套机制,绿色建筑亦无法取得长足发展。为促进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本文认为可以结合以上的制约因素加以逐步解决,首先,要实现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入人心就势在必行,与此同时,绿色建筑观念的兴起与全球扩展是与时展的主题密切相关的,因而政府亦就具有宣传与推广的使命与义务;其次,完善激励机制建设,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再次,推进信息公开化建设,实现绿色建筑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流动,从而促进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最后,加快与绿色建筑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为绿色建筑的大力发展构建良好的外部制度保障,从而实现绿色建筑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态势,形成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共生的良好发展前景。

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绿领”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09-04

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绿色工作

绿色工作倡议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劳工组织(ILO)以及国际工会联盟(ITUC)于2007年联合开展的一个合作项目。2008年,国际雇主组织(IOE)加入了该倡议。在UNEP、ILO、ITUC和IOE联合发表的《绿色工作:在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实现体面劳动》报告中将绿色工作定义为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管理等领域有助于保护或者恢复环境质量的工作。

绿色工作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建筑、交通、基础工业、农业和林业六类经济部门,可以减少企业和经济部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它们通过推行高效节能策略来减少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的消耗,实现经济无碳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或避免所有形式的废物和污染,保护和重建生态系统并保持生物多样性。其中建筑内以及建筑过程中的能源效率,是最有可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带来就业机会的领域之一,在未来将会创造出大量的直接与间接性绿色工作。绿色工作与中国倡导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绿领”人才

“绿领”(Green Collar)一词最早由美国佛蒙特法学院教授在1976年向美国国会提交的一份题为《为环境就业:即将到来的“绿领”革命》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事实证明,过去30多年里,“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和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为之服务的“绿领”阶层日益走俏。

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绿领”阶层指的是从事农业、制造业、研发、管理和服务活动的劳动者,他们的工作能对维护和恢复环境质量起到重要作用。“绿领”人才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绿色工作中,绿色工作离不开大量的高技术技能“绿领”人才的支持与保障。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发展低碳经济与绿色工作。其中,打造国际水平的绿色建筑成为加强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和推进绿色工作进程的重要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艰巨任务,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绿领”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研究有利于绿色建筑领域“绿领”人才的培养,能够促进绿色工作倡议与理念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最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课程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课程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途径,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三大类。绿色经济要求更新职业教育课程,将绿色经济的元素整合到课程中。绿色经济需要技术发展,技术发展必然会产生新的技能,新的技能要求职业教育课程不断更新。课程保障机制是实现高职院校“绿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

(一)文化基础课

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文化基础课一般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与邓小平理论、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等。

绿色工作需要的技能包括通用技能与特殊技能,其中通用技能培养应通过文化基础课程的实施来完成。通用技能一般包括良好的沟通、交流、管理技能与水平,对相关环境立法、环保材料的深度了解、具有提高一定资源利用率的能力等。因此,要保障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绿领”人才的培养,必须首先在文化基础课程上融入绿色元素。如法律基础课程不仅要包含所有公民应了解的法律基础,还应包含政府制定的主要环境法律、方案、规划,如《环境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英语课程不仅要包含培养学生一般的阅读、写作能力的内容,还应融入并加大对绿色工作、绿色能源、绿色材料和绿色经济等英文材料的介绍,让学生及时了解全球范围绿色工作的进展状况,并为以后获得国外绿色工作方面的一手资料提供方便与可能。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形成特殊专业能力的重要保障与途径。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包括建筑材料、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地基与基础、高层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组织等。建筑业存在着巨大绿色潜能,包括节能的照明设备、家电和办公设备、太阳能加热和冷却及太阳能集热板、建筑物改造、绿色建筑(节能窗户、隔离设施、建筑材料、暖气、通风和空气调节设备)、被动式太阳能房屋以及零排放建筑物等。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原有专业基础课程中添加新建筑材料、技术、能源效率等内容,保障学生绿色建筑领域所需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如新材料知识、能源效率技术解决、跨部门能源问题的认识、了解其他与建筑装修有关的职业等。此外,还可以增设一些专门针对绿色建筑的专业课程,如“国内外绿色建筑概览”、“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简介”、“中国绿色建筑案例剖析”等。

(三)专业实践课

技能差距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绿色经济的一个制约因素。在巴西的生物能源产业,孟加拉、德国和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和环境产业,以及澳大利亚、中国、欧洲和南非的建筑行业,技能差距都有所体现。世界各地大多数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们还不清楚哪些材料、什么样的设计和建筑技术可以用于低能耗建筑,因此也就无法将其应用到他们的项目中去。

专业实践课是培养学生技能形成的主要途径。当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实践课主要有建筑工程测量实习、土建实训、建筑施工图识读、结构施工图识读、施工管理实务模拟等。

为了加强学生对绿色建筑的了解以及对相关技能的掌握,顺利实现“绿领”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可以增设一些针对绿色建筑的专业实践课,如带领学生参观国内一些代表性的绿色建筑,并尽可能参与一些绿色建筑的建设过程,了解其建筑材料的选择、节能设备的安装、太阳能的利用等。

实训基地保障机制

实训基地是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重要媒介,是学生养成相应专业技能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一般包括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一)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主体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的特点、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一般包括力学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建材实验室、土工实验室、节能材料试验室、新型建筑材料试验室、施工技术中心等。其中,在绿色工作与绿色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应加大绿色节能材料试验室与新型建筑材料试验室的开放与利用率。通过校内实训,让学生更形象具体地了解绿色建筑理念、绿色建筑节能材料,促进其绿色建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此外,高职院校要保证校内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对校内实训基地及时进行维护与更新。

(二)校外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仅仅依靠校内实训基地是不能完成的,还要得到校外实训基地的保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把学生放到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中去,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培养学生从事和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使他们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成长。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联合建筑企业、行业共同建设,保证一定数量的建筑建设单位供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以后建筑都将会朝着绿色建筑发展,应保证一定数量的绿色建筑校外实训基地供学生参观、实习,让学生了解绿色建筑理念及技术等融入到建筑产品的过程与方法、绿色建筑特征、绿色建筑效益、绿色维修、低碳节能、绿色品质、绿色运营管理服务等,保障“绿领”人才目标的顺利实现。

师资保障机制

高职课程的实施、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质量师资队伍的保障。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要保证有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双师型”教师与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的合理与否对顺利实现“绿领”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影响。

(一)“双师型”教师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应努力构建与维持与专业规模比例相协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数量和质量上要满足专业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注意不定时地派送教师去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巩固自身的理论知识,同时加强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适当引进企事业内部理论知识扎实、高技术技能人员充当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在绿色工作的背景下,“双师型”教师仅仅具有以往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已不能满足要求,教师应加强对绿色经济、绿色工作理念的认识,不断学习与了解可再生资源、绿色节能材料,并要知道该如何运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同时还要了解并会应用绿色建筑理念、绿色建筑功能、绿色建筑的LEED评价标准、太阳能系统、建筑节能材料等。

(二)兼职教师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聘任兼职教师是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结合所在地实际,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兼职教师是指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或较高教学水平的校外专家。兼职教师主要应从企业及社会上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中聘请。

“绿领”人才的培养仅仅靠高职院校远远不够,还需要行业、企业的共同支持与配合。发展绿色就业必须在政府、雇主和职工之间达成共识。雇主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承担绿色发展的社会责任,要尽可能将绿色就业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中突出绿色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绿色就业发展。企业雇主在促进自身企业绿色发展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和高职院校共同培养“绿领”人才的责任。企业可以派送部分了解绿色工作理念并有高技术技能的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教授学生掌握绿色生产的新技能、新方法,提高学生节约资源的能力、运用绿色工作理念的能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兼职教师可以从当地从事绿色建筑的企事业单位中聘请,把绿色建筑的理念传授给学生。

评价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绿领”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合格与否需要一定的评价机制进行判断与保障。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一是形成性评价,二是总结性评价。

(一)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高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加强学生对自身阶段性学习的清楚认识,并不断对自身不足之处进行改善,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各种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对学生进行的一种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学习情况,明确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

形成性评价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完成。一方面,高职院校根据学生在学校内对绿色工作理念的了解、运用,对相关节能材料与技术的掌握程度给予口头或书面评价;另一方面,企业要根据学生在单位的实践情况,判断其对绿色工作理念的态度以及对具体节能减排技术技能的运用水平给予过程性的评价。比如,要实现“绿领”人才的培养,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形成性评价可以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是否有环保意识与态度、是否对绿色建筑的特点与评价标准有应有的认识、能否合理运用绿色建筑材料、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有无明显进步与退步等方面进行判断与评价。

(二)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与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而进行的整体评价。总结性评价重视学习的结果,能够判断学生在一段学习后达到预期教学与培养目标的程度,包括学期末的各种考试、专业技能考核以及国家职业技能证书的取得等。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每学期都会对各门课程进行考核,对学生的常用建筑材料性能的检验和评定能力、土建施工图基本绘制能力、土建施工图识读及翻样能力、施工质量管理控制能力等进行评价,学生毕业时应取得施工员、质检员、监理员、绘图员资格证书、土木工程工种中级工等证书中的两种。

如今多数国家都意识到了绿色工作的重要性,并创造出许多绿色工作,或加强对传统工作的改造,使之符合绿色工作的要求。对此,开展绿色职业从业资格认证和绿色技能鉴定考核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国家应逐步完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开发绿色职业技能标准,鼓励劳动者参加绿色职业资格认证,提高绿色工作中劳动者的技能与素质。高职院校要根据相应的绿色职业技能标准,制定“绿领”人才评估考核标准,对学生绿色技能进行鉴定与考核。如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可以出台绿色施工员、绿色建筑评审员、建筑自然采光设计员等证书。

参考文献:

[1]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Green Jobs:Towards decent work in a sustainable,low-carbon world[R].2008:5-19.

[2]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Skills for Green Jobs:A Global View[R].2011:118-121.

[3]刘晓.低碳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变革[J].职教通讯,2011(5):31.

[4]徐峰.绿色经济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回应与变革——丹麦、德国的经验与启示[J].职教通讯,2011(17):36.

[5]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调研组.中国绿色就业研究[R].2010.

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篇4

关键词:建筑业;绿色设计;规划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绿色环保理念的理解也不断深入。这要求建筑行业在工程设计与建造中应更重视环保,将建筑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在工程中,建筑设计者应该重点调查建筑地点的周围环境,保证建筑与环境能够和谐共存,充分发挥环保理念的优势。此外,设计建造应注重整体规划,利用合理的设计布局降低建筑物能耗,尽可能的减少能源的浪费。本文主要根据绿色理念下的建筑节能设计模式进行思考。

1绿色理念是建筑规划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成为人民生产生活中的主流思想。在建筑中也是如此,每一栋楼的建成,都会经历设计、施工、运行、入户、装修到拆迁这一周期过程。在此期间,除了设计规划,其余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消耗资源,排放废水、废气、废物。(1)适合居住。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了一个大的跨越,生活条件也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上更是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由如何生存变成如何生活,生活的重心着重于物质享受。所以居住环境是否环保影响购房者的满意程度。而建筑规划设计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就是能够让人们在房子里住的舒心、住的放心,而无论选择使用哪种规划设计理念,这个核心目的都不能动摇,因此绿色理念下的建筑规划节能设计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设计人员务必考虑全面,全方位的设计出一款既经济又适合居住的建筑,比如,充分考虑通风性、采光性等等,使得建筑居住环境能够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并且使得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如何应用绿色理念建筑规划节能设计现在已经成为建筑规划设计的主流。(2)节能性。节能是绿色建筑理念规划设计的突出特点,而节能性的关键措施就是提高建筑行业使用的能源和材料的利用效率,由此可以看出建筑节能的关键是怎样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效率,如通过太阳能来进行照明,节省在光度强时减少人工照明的时间,同时应该积极地开发研究新型能源以及新型施工技术,逐渐的将这些新能源利用到新型建筑中,顶替传统耗能大的设施。

2绿色理念下的建筑规划节能设计的现状

(1)建筑商与设计人员对绿色理念的认识不足。现今为止我国的建筑设计人员和建筑开发商对绿色理念下的建筑还了解不够,依然没有运用绿色理念来规划设计的意识,而很多设计商也不愿意使用这种绿色理念,他们认为绿色建筑与平常的建筑在建设上没有任何的差异。此外,有的建筑设计人员专业素质不足,在绿色理念上显得不够精通,不会采用新兴的绿色理念,对于建筑商来说,在采用绿色理念上还是不够深刻,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认为采用绿色理念会增加建筑开发成本,忽略了绿色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例如,楼盘更好销售,开发商的声誉变得响亮等等,这也是绿色建筑迟迟没有发展起来的关键原因。(2)绿色理念的建筑数量相对较少。如今我国的绿色建筑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有所增加,但在全国范围来看,绿色建筑的所占的比例并不大,而且分布范围也不广泛,就现阶段各大城市建筑开发中,能够满足绿色建筑要求的建筑凤毛麟角。这主要是由于绿色建筑理念刚刚兴起,人们对绿色建筑的了解不多,而且有很多因素影响绿色建筑的全面发展,像开发成本问题,建筑选址问题,建筑用地批准等诸多问题,都是大大降低了建筑开发商的投资,这使得绿色建筑在城市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少,所以建筑中绿色理念还未真正兴起。(3)绿色建筑具有局限性。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城市现代化程度很高,大批的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出现。相比之下,我国农村的建筑主要以居住用房为主,虽然一定程度上突显出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但是,在环境保护上,农村要更优于乡村,这几种的表现在,我国的农村地区的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它成功的对当地气候、土地等资源进行最佳利用,其中就包括了许多建筑节能的思想,成为零耗能绿色的建筑典范。

3绿色节能理念下的建筑规划设计模式的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建筑的不断增加与建筑物生命周期的循环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建筑事实上各种能量的堆砌。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筑业都是古老的行业,如何使传统行业换发新的生机,走上绿色环保之路,成为人们越发关注的课题。统计结果显示,人们自然资源的消耗总量40%以上来自于建筑活动,建筑活动本身造成的空气污染、光污染、水污染、电磁污染等更是超过了地球环境污染总量的35%,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垃圾,42%属于建筑垃圾。由此可见,建筑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肩负起人类绿色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1)提高建筑节能效率。提高建筑节能效率,达到绿色环保。现如今,提高对太阳能、光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是我们倡导绿色能源的亮点。太阳能作为最广泛最持续的热源供给,应用于建筑绿色节能来说有着很大的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太阳能应用将在供电和供暖方面。而天然的节能效果是完全满足建筑规划设计对绿色这方面的要求的,所以在进行运用这些天然能源的同时要尽可能充分的展现它的价值。很久以前我国就已经开始利用风能来取代电能和热能,为了降低建筑的能耗,设计多以提高建筑的通风透气性为主。通过合理的设计研究提高建筑的自然通风度,从而达到宜居度的提升。(2)建立健全系统的技术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的技术政策法规体系,从根源上控制为绿色建筑的存在空间。首先要建筑设计者和建筑商具体的了解什么是“绿色建筑”,包括在选择材料,材料的制作过程及将来是降解是否环保,工程的施工工艺是否环保等细节要有一定的说服力,不能因为用了某种环保概念的产品就把建筑说成是绿色建筑。(3)建筑朝向。在对大型建筑进行整体部署时,朝向需要重点考虑,想要选择合适的朝向,要考虑的问题很多,要对房子朝向经纬度,地段进行分析。而建筑物具体的朝向适合当地环境相关联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建筑施工时,尤其是住宅,日光的照射和通风情况都需要重点考虑。北方的冬天较为寒冷,需要安装暖气,因此需要耗费很多热量,而且有些时候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为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假设墙体可以吸收阳光产生的热量,那么就可以节省很多能源,也可以有效缓解环境污染。(4)增加国内外对建筑领域的交流。积极开展国内外绿色建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技术,通过国内外技术交流会,不断完善绿色建筑理念,而且要聘请国外知名建筑专家教授进行传道受业,增强我国建筑设计师的专业素养,对国外的成功案例积极分析,取其精华的方式将国外的理念引进,进一步研究提高我国绿色理念的水平。

4结论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兴、动态和发展中的理念,社会与技术的进步也逐渐的充实了其意义。“绿色”象征着环保,清洁。“绿色建筑”更是成为当今社会生态健康的代名词,从本质上来看,绿色建筑利用再生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极大地节约了自然资源,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再生,最大程度上保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新时期,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主题讲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绿色建筑将不断增多,成为建筑业的主流。

作者:李丹丹 冯永超 单位:河南省博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杨杰,李洪砚,崔秀瑞.基于体制机制的绿色建筑推广责任归属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4(6).

[2]董波.试论大型公共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及优化[J].科技资讯,2015(7).

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篇5

关键词:建筑业;绿色;设计;规划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绿色环保理念的理解也不断深入。这要求建筑行业在工程设计与建造中应更重视环保,将建筑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在工程中,建筑设计者应该重点调查建筑地点的周围环境,保证建筑与环境能够和谐共存,充分发挥环保理念的优势。此外,设计建造应注重整体规划,利用合理的设计布局降低建筑物能耗,尽可能的减少能源的浪费。本文主要根据绿色理念下的建筑节能设计模式进行思考。

1绿色理念是建筑规划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成为人民生产生活中的主流思想。在建筑中也是如此,每一栋楼的建成,都会经历设计、施工、运行、入户、装修到拆迁这一周期过程。在此期间,除了设计规划,其余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消耗资源,排放废水、废气、废物。

(1)适合居住。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了一个大的跨越,生活条件也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上更是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由如何生存变成如何生活,生活的重心着重于物质享受。所以居住环境是否环保影响购房者的满意程度。而建筑规划设计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就是能够让人们在房子里住的舒心、住的放心,而无论选择使用哪种规划设计理念,这个核心目的都不能动摇,因此绿色理念下的建筑规划节能设计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设计人员务必考虑全面,全方位的设计出一款既经济又适合居住的建筑,比如,充分考虑通风性、采光性等等,使得建筑居住环境能够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并且使得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如何应用绿色理念建筑规划节能设计现在已经成为建筑规划设计的主流。

(2)节能性。节能是绿色建筑理念规划设计的突出特点,而节能性的关键措施就是提高建筑行业使用的能源和材料的利用效率,由此可以看出建筑节能的关键是怎样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效率,如通过太阳能来进行照明,节省在光度强时减少人工照明的时间,同时应该积极地开发研究新型能源以及新型施工技术,逐渐的将这些新能源利用到新型建筑中,顶替传统耗能大的设施。

2绿色理念下的建筑规划节能设计的现状

(1)建筑商与设计人员对绿色理念的认识不足。现今为止我国的建筑设计人员和建筑开发商对绿色理念下的建筑还了解不够,依然没有运用绿色理念来规划设计的意识,而很多设计商也不愿意使用这种绿色理念,他们认为绿色建筑与平常的建筑在建设上没有任何的差异。此外,有的建筑设计人员专业素质不足,在绿色理念上显得不够精通,不会采用新兴的绿色理念,对于建筑商来说,在采用绿色理念上还是不够深刻,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认为采用绿色理念会增加建筑开发成本,忽略了绿色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例如,楼盘更好销售,开发商的声誉变得响亮等等,这也是绿色建筑迟迟没有发展起来的关键原因。

(2)绿色理念的建筑数量相对较少。如今我国的绿色建筑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有所增加,但在全国范围来看,绿色建筑的所占的比例并不大,而且分布范围也不广泛,就现阶段各大城市建筑开发中,能够满足绿色建筑要求的建筑凤毛麟角。这主要是由于绿色建筑理念刚刚兴起,人们对绿色建筑的了解不多,而且有很多因素影响绿色建筑的全面发展,像开发成本问题,建筑选址问题,建筑用地批准等诸多问题,都是大大降低了建筑开发商的投资,这使得绿色建筑在城市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少,所以建筑中绿色理念还未真正兴起。

(3)绿色建筑具有局限性。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城市现代化程度很高,大批的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出现。相比之下,我国农村的建筑主要以居住用房为主,虽然一定程度上突显出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但是,在环境保护上,农村要更优于乡村,这几种的表现在,我国的农村地区的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它成功的对当地气候、土地等资源进行最佳利用,其中就包括了许多建筑节能的思想,成为零耗能绿色的建筑典范。

3绿色节能理念下的建筑规划设计模式的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建筑的不断增加与建筑物生命周期的循环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建筑事实上各种能量的堆砌。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筑业都是古老的行业,如何使传统行业换发新的生机,走上绿色环保之路,成为人们越发关注的课题。统计结果显示,人们自然资源的消耗总量40%以上来自于建筑活动,建筑活动本身造成的空气污染、光污染、水污染、电磁污染等更是超过了地球环境污染总量的35%,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垃圾,42%属于建筑垃圾。由此可见,建筑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肩负起人类绿色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

(1)提高建筑节能效率。提高建筑节能效率,达到绿色环保。现如今,提高对太阳能、光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是我们倡导绿色能源的亮点。太阳能作为最广泛最持续的热源供给,应用于建筑绿色节能来说有着很大的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太阳能应用将在供电和供暖方面。而天然的节能效果是完全满足建筑规划设计对绿色这方面的要求的,所以在进行运用这些天然能源的同时要尽可能充分的展现它的价值。很久以前我国就已经开始利用风能来取代电能和热能,为了降低建筑的能耗,设计多以提高建筑的通风透气性为主。通过合理的设计研究提高建筑的自然通风度,从而达到宜居度的提升。

(2)建立健全系统的技术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的技术政策法规体系,从根源上控制为绿色建筑的存在空间。首先要建筑设计者和建筑商具体的了解什么是“绿色建筑”,包括在选择材料,材料的制作过程及将来是降解是否环保,工程的施工工艺是否环保等细节要有一定的说服力,不能因为用了某种环保概念的产品就把建筑说成是绿色建筑。

(3)建筑朝向。在对大型建筑进行整体部署时,朝向需要重点考虑,想要选择合适的朝向,要考虑的问题很多,要对房子朝向经纬度,地段进行分析。而建筑物具体的朝向适合当地环境相关联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建筑施工时,尤其是住宅,日光的照射和通风情况都需要重点考虑。北方的冬天较为寒冷,需要安装暖气,因此需要耗费很多热量,而且有些时候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为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假设墙体可以吸收阳光产生的热量,那么就可以节省很多能源,也可以有效缓解环境污染。

(4)增加国内外对建筑领域的交流。积极开展国内外绿色建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技术,通过国内外技术交流会,不断完善绿色建筑理念,而且要聘请国外知名建筑专家教授进行传道受业,增强我国建筑设计师的专业素养,对国外的成功案例积极分析,取其精华的方式将国外的理念引进,进一步研究提高我国绿色理念的水平。

4结论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兴、动态和发展中的理念,社会与技术的进步也逐渐的充实了其意义。“绿色”象征着环保,清洁。“绿色建筑”更是成为当今社会生态健康的代名词,从本质上来看,绿色建筑利用再生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极大地节约了自然资源,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再生,最大程度上保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新时期,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主题讲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绿色建筑将不断增多,成为建筑业的主流。

参考文献

[1]杨杰,李洪砚,崔秀瑞.基于体制机制的绿色建筑推广责任归属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4(6).

[2]董波.试论大型公共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及优化[J].科技资讯,2015(7).

[3]程博,姜曙光,胡智毅,马云鹤,等.基于被动式技术严寒地区节能农宅的设计方案[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

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工程;关键措施;现状及问题

1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及问题

绿色建筑的建设需要根据当地的环境跟条件因地制宜的建设,既要考虑到保留地方特色,还要最大限度的环保节能,因此缺乏一个因素都不能够算是绿色建筑,因此其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节能环保问题、落实问题、评定问题以及管理问题。在节能环保方面因为粉尘污染、建筑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建筑垃圾以及生活垃圾残留等因素造成的问题比比皆是,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产生的垃圾不能够很好的重视,导致城市粉尘飞扬,建筑垃圾遍地,污染环境的同时还有碍市容。在关于绿色建筑工程方面相关的法规及政策没有落实到位,虽然绿色建筑工程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概念,但因为过于笼统和缺乏法侓法规而无法确定实际工作,建设方对于绿色建筑工程从最初的设计和后面的建设方面都没有将其考虑进去,关于绿色建材也选择的是偏于利润的种类,所以绿色建筑工程这一概念在发展中只是流于表面,并没有落到实际。因此绿色建筑工程推进的过程并不顺利。在对于评定绿色建筑工程方面缺乏较为健全的体系,也缺乏正规完整的规章制度。以我国目前已有的规章制度体系已经不能够满足绿色建筑工程目前的发展了,而且已有的制度里并没有针对惩罚这一方面的条例,导致对于绿色建筑工程的监督有很大的空缺,增加了最后评估验收的难度。

2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关键措施

2.1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四节一保是绿色建筑工程施工中需要注意的点,也就是要在能源、地皮、水源以及材料等方面进行节约,在环境方面注意保护。因此在施工的策划阶段就要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目前绿色建筑工程在我国还处于发展中的状态,对于种种的技术都使用广泛,如果前期的策划不够详细,后期施工就容易出现漏洞,引起不必要的损失。在最初对绿色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策划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情况来决定,对于施工地段周围的环境以及土地情况都要有所掌握,对人员跟交通以及商业等因素也要有所考虑,在节地的基础上增加土地价值,确保项目投资在工程预算内。绿色建筑的最终目标就是建设没有环境污染节能环保的城市,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工程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工程中如何避免污染的出现,在保证当地人文环境等都能够保持的情况下进行施工,将建设工程中产生的粉尘污染以及建筑废弃物的产生降到最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在建筑工程周边建立垃圾回收处,将建筑垃圾等分门类别的进行回收降解等操作。在进行建筑工程设计的时候,要与当地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在明确了当地的政策以及规划条件后,在保留当地风俗习惯的情况下建设出符合当地特色的建筑,这才算是绿色建筑。目前大多的建筑工程都处在方案设计期,由于种种问题进行施工时无法落到实际,所以导致最终评定时无法到达绿色建筑的等级,因此,规划的设计方案是尤为重要的,这样后期在发展不合理的地方的时候也能够快速且避免损失的情况下进行修改。前期的策划跟设计都通过了的时候就是施工中极为重要的施工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节能环保,因此在节能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在节约用水方面,施工项目部跟施工组要将用水的标准全部列入合同内,完全按照合同来进行用水,确保使用的水量不会超标;在建材方面,选择绿色环保的材料进行建筑施工,能在本地就解决的教材尽量就地解决,大幅度的节约运送建材产生的不必要支出;在人员方面也要注意节能,最大程度规划好人员所负责的工作,以小组的模式进行分组合作作业,避免出现人员浪费,以及施工人员分布不均匀等状况。在环保方面要做好预防粉尘污染,建筑废料污染等情况,所以可以在建筑工地上采取洒水以及喷淋的方式避免粉尘飞扬,对于粉末状的建材例如水泥、灰土以及沙石等,在使用前后都要密闭储存或者进行遮盖。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必须分门别类,可回收的统一进行回收,不可回收且不能降解的垃圾要运走处理,避免污染环境。

2.2绿色建筑工程人员管理

为了绿色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才的吸纳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保证绿色建筑工程的常青。因此可以通过校园以及社会两种渠道进行大量招聘,筛选出符合要求并且专业技能优秀的人才,这样不仅提高了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人员储备,还能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快速完成。对于建筑工程人员,不仅要在外界进行吸纳,内外皆修才能统一发展,因此要对内部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工程人员管理水品,将绿色建筑工程没每一个环节内的人员都可以培训的独当一面,能够更加高效的将工作落到实处,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管理水平。

2.3绿色建筑工程法规政策管理

任何事物都需要一套健全的规则来约束发展,绿色建筑工程更需要如此,所以为了将绿色建筑工程的管理进行有效控制,要结合当地政府进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完善,可以在建筑工程的规划、审批、验收等阶段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同时政府也要健全绿色建筑法律法规,制定出可以规范绿色建筑这一行业的完整服务体系,使得绿色建筑工程能够更加健康规范的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心中关于环保跟节能的观念变成日常的习惯,绿色建筑工程势必会全面开展,我们要在总结过往经验的同时吸收新知识,将绿色的思想普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方面也要正视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绿色建筑行业快速并且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钊.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关键问题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12):14-15

[2]郜章银.对于如何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关键问题的分析[J].中国建材科技,2014(05).

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篇7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对绿色建筑的倡导,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还尚未处于主导地位,增量成本作为其发展的主要障碍亟待解决。本文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分析了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成本控制的建议,有助于绿色建筑各相关利益主体正确认识增量成本,促进绿色建筑推广和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dvocacy of national policy of green building, green build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area, but has not yet been in a dominant position, so the incremental cost as the main obstacle to their development should be solv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osi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incremental cost of green buil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cycle, a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cost control aiming at the main factors, helping the stakeholders of green building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incremental cost,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green build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影响因素;成本控制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incremental cost;influencing factors;cos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8-0046-03

0 引言

随着《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推出,我国绿色建筑正处于黄金发展期。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已评出绿色建筑标识项目4071项,总的绿色建筑面积达到4.72亿m2,但占总体建筑面积的比例还相对较小,绿色建筑的发展受较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增量成本是阻碍其推广的主要原因。目前,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认识比较模糊,细致地分析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能有效地实现相关利益主体对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对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

1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构成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是指在符合国家或地区强制性节能标准要求的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绿色功能目标,而使用与传统建筑不同的方案和措施所导致的成本增加额。

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伴随绿色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笼统地分析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并不科学,也不利于成本在实践中的控制。根据已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实例及相关的统计数据得到不同阶段产生的增量成本有所差异,所以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将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为前期决策增量成本、施工建造期增量成本、运营维护和拆除回收期增量成本。

1.1 前期决策增量成本

绿色建筑前期决策增量成本包括咨询成本和认证成本。绿色建筑申报材料费用、方案设计费用、模拟费用等属于绿色建筑的咨询成本。认证成本按照住建部统一的规定收取,目前项目注册费用为1千元,设计标识为5万元,运营标识为15万元,这部分费用主要用于专家评审。

1.2 施工建造期增量成本

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的新版评价指标,施工建造期的增量成本包含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施工管理六个方面。

1.3 运营维护期增量成本

运营维护成本分为建筑的运行成本和为保证各类设施正常使用而付出的修缮维护成本,包括能耗成本、管理成本、修缮成本、维护成本、改造成本、人力成本、环境成本以及其他不可A见的成本。

1.4 拆除回收期增量成本

拆除期增量成本是指在绿色建筑拆除过程中,应用绿色拆除技术而产生的额外费用。其主要是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回收利用,包括生态环境恢复、建筑垃圾回收处理以及建筑材料循环再利用。

2 增量成本的影响因素

2.1 地域因素对增量成本的影响

目前,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猛,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绿色建筑领域。由于不同地区的宏观经济条件和房地产市场环境不同,所以绿色建筑在不同的地区其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本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绿色建筑在不同地区的增量成本存在差异。一般高建设成本的地区,投入的增量成本相对较小,反之亦然。

2.2 项目定位对增量成本的影响

2.2.1 项目理念

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受不同项目定位理念的影响。建筑的项目定位理念一般被分为只求达标、注重实效和追求领先三种类型。只求达标型单纯以绿色建筑的星级认证为目标,达到标准即可;注重实效型是企业采用有效的技术措施,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把握项目整体的实际运营效果;追求领先型是企业为了追求领先优势或保持良好的品牌竞争力,敢于在绿色建筑项目中使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和方法。

根据孙大明等对国内绿色建筑项目的调查统计报告显示,不同项目定位理念的平均增量成本比例结果见表1。

2.2.2 项目星级标准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我国绿色建筑的星级标准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绿色建筑不同的星级标准对应着不同的要求及规则,从而导致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有较大的差别。一般选取的星级标准越高,则相应的增量成本越大。根据《2015年度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对合理项目进行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统计分析得出,一星级住宅、公建增量成本分别为25.14元/m2和33.8元/m2;二星级住宅、公建增量成本分别为64.23元/m2和111.47元/m2;三星级住宅、公建增量成本分别为135.92元/m2和233.92元/m2,如图1所示。

2.3 技术措施对增量成本的影响

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为了达到绿色功能的要求,在全寿命周期内相应的会增加各种技术措施,这些技术措施的采用是整个生命周期增量成本最主要的来源。

①节地与室外环境方面的技术措施。包括设计室外透水地面、采用垂直绿化及屋顶绿化、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场地的改造等技术措施,但是节地的技术措施可预见和考虑的范围有限,这使得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增幅有限。

②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技术措施。包括采用中水回用系统、节水器具和灌溉渗透等技术措施,与其他绿色建筑技术相比,节水技术措施产生的增量成本要低一些,较少的投入即可取得较好的节水效果,有利于缓解我国严峻的节水形势。

③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的技术措施。包括利用新能源、高效能设备、围护结构和照明系统等技术措施来减少能源消耗,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受节能技术措施的影响最大,因此,节能技术往往受关注最多。

④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的技术措施。包括在绿色建筑中使用绿色环保建材(如地毯、油漆、合成木材)和加工可循环建材等技术措施,以节约材料和提高材料利用率。

⑤室内环境质量方面的技术措施。包括使用降声减噪的围护结构、通风换气装置及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装置等绿色设备,来确保室内光、风、声、热和空气环境质量。

⑥施工管理方面的技术措施。主要是从施工质量保障、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三方面入手,以实现施工过程中的四节一环保并保障绿色建筑设计性能的实现。

⑦运营管理方面的技术措施。包括使用智能化系统,垃圾管理和绿地管理等技术措施,以保障绿色建筑正常的运行和环境优美。

⑧技术熟练程度是指绿色建筑比传统建筑所增加的绿色规划设计、绿色建造、绿色材料生产等技术的熟练程度。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技术正逐步走向成熟,其成本所占的比重会有所下降。

2.4 绿色建筑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对增量成本的影响

绿色建筑利益相关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开发商和消费者等,不同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也会对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产生影响。政府为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对绿色建筑采取强制性要求和经济激励措施等,会影响开发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保证星级标准的基础上,开发商作为绿色建筑项目的重要主体,从全过程的角度降低绿色建筑成本的能力,即成本控制的经验直接影响着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增量成本还与消费者对绿色建筑室内居住环境、室外小区生活质量、资源利用及消耗水平等功能的需求息息相关。

2.5 隐性因素对增量成本的影响

隐性成本包括:甲乙各方对人员进行绿色建筑相关知识的培训和管理,或从绿色建筑咨询服务单位获取系统的咨询服务,因而产生的相关费用。另外绿色建筑为取得权威机构认可而进行的测试、分析、申报也伴随着成本的增加。

3 成本控制对策

3.1 使用被动式节能创新技术

节能与能源利用是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采用节能创新技术可进一步缩小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被动式技能技术是根据当地气候和地质环境特征,采用非机械、低能耗的方式,实现采暖、通风、照明等功能,如在场地选址时,要考虑太阳辐射、场地的方位、风速风向等因素;根据建筑物空间不同的功能来选择适宜的朝向,建筑物的布局设计有利于组织室内的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空调和灯具电器的使用。被动式节能技术具有技术简单、成本低廉、对能源利用直接的特点,是环保、可行的绿色可持续技术。

3.2 利用信息技术减少浪费,实现各参与方间的协同管理

随着BIM、物联网等技术在建筑产业的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在成本控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绿色建筑由于其设计的复杂性、施工过程的专业性以及后期运营的独特性,更需要信息技术来控制其增量成本。在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过程中,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结合BIM数据模型把握项目的总体布局,并对建筑性能进行比较,选择合适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提高设计效率并减少后期的设计变更。而其信息传递功能可以保证设计方的绿色节能节水措施及时被施工方了解,减少施工方对绿色施工方案不理解所带来的损失。冲撞检查功能则可以实现设计方、不同专业的施工单位和运营单位的协同管理,由于绿色建筑要实现节能与能源利用等要求,需要实现多专业施工单位的协同工作,而不同单位对于绿色建筑的设计单位理解不同,彼此间对于工作面的要求不同,极易产生工作上的冲撞,并对于后期运营产生重要的成本影响。在BIM技术的作用下,各方均可第一时间对于有冲突的工作加以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对后期运营产生的不良影响。

3.3 构造集成成本管理体系,加强绿色建筑各参与方间的合作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控制需要各参与方的积极配合与协助。为此我们需要构建各方集成工作的成本管理体系。通过设立共同的成本目标,使得各方在控制增量成本上有着一致的追求。当增量成本降低时,各参与方可慕档偷脑隽砍杀局谢袢∈找妫这样各利益责任方就有了控制增量成本的动力。在具体控制措施上,可以通过并行工作,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工作,施工单位在设计阶段即参与项目,运营单位在施工阶段即开始工作,从而提高设计的可施工性,减少运营单位由于不了解节能技术等情况造成的增加成本。

3.4 完善G色建筑相关的激励政策

控制绿色建筑增量成本需要各参与方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绿色建筑激励制度,如提高节能标准,鼓励精装修交付或给于更多的税收优惠补贴政策等,充分调动各参与主体的热情。从源头看,对于绿色建筑的材料生产商,政府可以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补贴,以促进绿色建材生产技术的成熟,从而减少因绿色建材和技术产生的增量成本。对于开发商和施工单位除了给予补贴外,还可定期组织绿色建筑相关的培训交流会,帮助其解决建造绿色建筑过程中的困恼,加强绿色建筑成本控制的能力。

4 结语

绿色建筑已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本文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期项目各参与方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针对影响因素进行成本控制的初步探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GB/T 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宋凌,张川,李宏军.2015年全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J].建设科技,2016(10):12-15.

[3]马素贞,孙大明,邵文.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分析[J].建筑科学,2010(6).

[4]伍倩仪.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

[5]田哲.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6]段计先.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分析:基于价值工程[D].重庆大学,2011.

[7]李静,田哲.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1(5).

[8]Nurul Zahirah Mokhtar Azizi; Nazirah Zainul Abidin; AzlanRaofuddin. Identification of Soft Cost Elements in Green Projects: Exploring Experts Experience.[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

[9]Sood, S. M., & Peng, K. 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Building Sector: A Green Building Framework in Malaysa.[J].WASET Malaysia: University Tenaga Nasional,2011:02-08.

[10]ZainulAbidin, Nazirah. Investigating the awareness and application of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concept by Malaysian developers.[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0,No.4.

[11]Shari, Z., Jaafar, M. F., Salleh, E., & Haw, L. C. The potential of sustainable building rating system in the Malaysianbuilding industry.[J].WseasTransactions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2009,5,3: 260-272.

[12]李楠楠.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的综合效益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2.

[13]叶祖达,李宏军,宋凌,著.中国绿色建筑技术经济成本效益分析[M].2013.

[14]张大伟.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15]Qiang He, You-ZhiHao, Fang Zhao, Hong-Xiang Chai. Incremental Cost Algorithm Of Water-saving Projects For Green Building.[J].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11(10):919-924.

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篇8

今天在这里组织召开绿色建筑培训会,主要目的是宣传贯彻落实国家、省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及相关扶持政策,提升建设行业参建各方主体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加快推进我市绿色建筑的发展。

一、健全法规、扩大应用,绿色建筑推进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在省住建厅领导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绿色建筑推广应用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筑节能和新材料、新科技应用在我市建筑业中的发展势头强劲,圆满完成了省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连续五年获得全区节能专项检查排名第一名的好成绩。

一是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为绿色建筑推广应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市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建筑科技节能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基础上,颁布了《*市建筑节能条例》,制定了《*市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管理办法》《*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规划》等,通过健全完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明确了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中的发展定位、管控措施等,为推广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开展广泛宣传培训,为绿色建筑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人才储备。

积极利用墙改宣传日、节能宣传周、建筑节能和新型墙材现场观摩推介会等活动,广泛开展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及可再生能源宣传应用。组织系统专家及相关技术人员外出学习了*等先进城市示范项目的运作模式、技术应用、运行管理等成功经验。

多次邀请清华大学、区内知名专家学者开展绿色建筑技术专题讲座,推进了建筑企业对绿色建筑工作的知识和人才储备,提升了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为核心的绿色建筑科技含量。

三是大力推广新材料、新技术,使绿色建筑业发展迈向新台阶。

积极开展绿色新型墙体材料、商品混凝土、散装水泥等建筑材料的应用和宣传,切实加强施工现场检查力度,全市新型墙体材料使用率达到*%,建筑工程预拌混凝土使用率达到*%,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达*万平方米,全市全部公共建筑和*%的居住建筑达到国家节能标准。

*市国家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已顺利通过省的验收评估,送国家报备。列入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研究》也通过了省的验收并取得省科技成果鉴定证书。

二、正确认识,正视差距,提高对绿色建筑推广应用的再认识

一是起步晚,层次低。

我市自*年绿色建筑项目申报工作开始以来,由于对绿色建筑理解上的差异和误解,造成绿色建筑推广难,层次低等现象。

二是实施面积少。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实施的绿建项目也只有万达广场、玺云台及中房东城人家建筑总面积*万平米。*市已实施的面积占现有房屋存量面积的*%。

三是认识程度不高,绿色建筑发展缓慢。

建设单位对绿色建筑技术标准、政策措施、评价体系、检测标识等方面了解不到位,认识充分。认为绿色建筑需要将所有的高精尖技术与产品集中应用在建筑中,受专业技术人员和资金等条件限制,对绿色建筑项目申报积极性不够等。

三、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切实促进绿色建筑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要强化措施,完善管理。今天的会议邀请了中国建标院等单位、省住建厅、中房*公司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从国家、省、中房东城人家绿建示范项目成功案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和解读国家、省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及相关扶持政策,希望参会的市直相关部门形成联动机制,特别是规划、发改及审批等部门对符合要求的项目严把工程立项规划设计源头关口。希望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分工做好绿建项目的监管工作。同时积极开展绿色建筑激励政策的调研,吸收引进外地先进成熟的技术和绿色产品,带动绿色建筑技术服务市场需求,推动绿色建筑产业发展。

二要加强培训,扩大宣传。监管部门及参建各方主体要积极组织开展绿建相关知识培训学习宣传活动,要注重加大对本部门本单位绿建专家及人才的培养,为扩大推广绿色建筑工作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要积极开展各类绿色建筑宣传活动,提高绿色建筑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同感。

三要积极试点,扩大面积。遵循试点示范二星、三星、推广应用一星的原则,希望参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行动起来,对今年已开发和准备开发的项目进行认真梳理,凡符合条件的企业要积极自主开展二星三星绿建项目申报工作,扩大我市绿色建筑的实施面积。

四要提升层次,提高品质。我市目前一二级房地产开发企业共有*家,现只有中房、万达等国内知名的大企业在个别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实施,提升我市绿色建筑二星三星试点示范需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参与。

上一篇:语文的读书笔记范文 下一篇:初中音乐教学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