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21 09:03:50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篇1

1.1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肺栓塞患者,其中男17人,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67岁。女13人,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70岁。腹部手术28例,下肢骨折术2例。这些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较为严重的有2例,喘鸣者5例,胸痛者6例,咳痰且带血丝的1例。同时,这些患者部分有基础疾病:静脉炎1例,高血压10例,动脉硬化1例,冠心病3例。这些患者确诊为急性肺栓塞的方式为:肺通气灌注(V/Q)显像,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心电图、超声心动图(UCG)等。

1.2治疗

3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或给予吸氧,同时,给予纠正水电解质失衡、抗休克和抗病毒感染等方式的综合治疗。且用尿激酶和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溶栓抗凝治疗。静脉注射低分子葡萄糖酐,促进微循环。

1.3护理措施

1.3.1常规护理:患者一旦被确诊为急性肺栓塞,首先要使其卧床休息,千万不要随意活动,减少触碰患者的血栓部位。因为触碰或腹腔内压力增大有可能使深静脉血栓脱落,造成危险。对于不同程度的急性肺栓塞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鼻(面)罩无创性机械通气或经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用于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时。如果运用机械通气,要考虑正压通气对患者全身心循环的不利影响。一般情况不要将行气管切开,否则有可能在抗凝或溶栓过程中局部大量出血。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如:温度、皮肤、循环改善情况等。同时,记录好患者每小时的排尿量,以便为诊断提供更为合理、准确的依据。

1.3.2生活护理:当急性肺栓塞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得到有效控制时,护理应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一定的营养补充。这时应多补充些流质性的富含营养的食物,以增强病人抗病能力,还要注意营养的综合搭配,补充些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等。这也能有效阻止肺栓塞诱发因素的产生。如果一旦患者有血栓形成,就要积极采取抗凝治疗措施,监督好病人定时吃药,按时检查。需长期服药抗凝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尽好自己的职责,催促患者按时检查,监督患者坚持用药。

1.3.3心理指导:急性肺栓塞发病快,且病情较为严重,伴有不同程度胸痛、呼吸困难、濒死感等不适感觉,患者会产生烦躁、焦虑和恐惧的心理[4]。这种情绪状态极易引发栓子的脱落。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病情的好转就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护理人员一定想方设法稳定病人情绪,细心、耐心地为患者讲解该病的有关知识,使其坦然看待该病,减少不必要的疑虑担心,以及不良情绪对肺动脉和肺血管的不良刺激。同时,多和家属沟通,让家人做好配合,鼓励患者,给病人精神上的最大安慰,让病人树立自信,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1.3.4溶栓和抗凝护理:如果患者一旦被确诊为急性肺栓塞,最好的办法就是溶栓和抗凝治疗。这种方法能使病人栓塞的血管再通,降低右心前阻力,保障正常的肺循环血量,在实施溶栓和抗凝护理前,要保证患者卧床休息14~16d,然后测量凝血酶,接着,根据患者病情在严格掌握溶栓药物剂量和滴速下,进行溶栓治疗。溶栓时要尽可能选择较粗较直的血管,尽可能防止药物外渗。溶栓治疗后还要定时检测凝血酶,并进行观察。在溶栓治疗时,并发症也是不可避免的。如:肠胃道出血或颅内出血,几率为4~6%。所以,护理人员要真正做到尽职尽责,时刻注意患者有无出血症状,还要注意患者的神志状态和情绪变化。注意观察注射部位、皮肤等有没有出血点。嘱咐患者咳嗽不要用力,不要让外力伤及皮肤。一旦发生头痛、呕吐等不适症状,及时报告,防止病人脑出血发生。

1.3.5出院后生活护理指导:急性肺栓塞患者病情好转出院时,护理人员要嘱咐患者及家人一定按时服药,同时说明有可能出现的病情复况,在患者自我监测方面做好指导,如果出现出血、再栓塞情况或其他不适,及时到医院就诊。另外,嘱咐患者家人做好监督,多让病人吃些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减少脂肪类和糖类食物的摄入量,避免患者体重增加,保障大便通畅。还要戒烟戒酒,不吃辛辣食物。

2结果

统计分析我院3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经溶栓、抗凝、抗感染等临床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治愈出院20例,病情好转9例,1例患者因年龄偏大,病情恶化,被及时转院治疗。

3讨论

护理人员精心护理、仔细观察和医生准确治疗是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护理人员要护理到位,无微不至,精通急性肺栓塞临床表现症状特点,准确判断评价患者病情,为医生诊断正确提供准确依据,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同时,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正确的护理指导,要让患者坦然看待该病,稳定病人情绪,减少不良情绪对肺动脉和肺血管的不良刺激,防止病情的恶化。这样也能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总之,3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下,均得到了有效护理和治疗,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在抗凝、溶栓过程中也无并发症出现。因此,只要医护人员强化责任意识,精心呵护,细心观察,及时治疗,加上正确的护理引导,就能减少患者痛苦,大大提高病情治愈率。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各种手术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术后鼓励患者抬高下肢和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靠措施,但对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无显著临床意义。手术时应彻底止血,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物以预防术后出血的错误观念,可能促使血栓形成。深层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指血栓形成于腿部静脉处,,为骨科大手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利用抽血检验D-dimer与下肢超音波检查来做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流滞缓、静脉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1]。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4例骨科大手术患者,观察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并进行预防与护理,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4例骨科大手术患者,男40例,女24例;年龄36~78岁,平均52.6岁。其中全髋关节置换18例,全膝关节置换8例,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9例,动力髋内固定股骨粗隆骨折2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9例。

1.2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32例,气管插管全麻32例。术前、术后实施心理护理、预防措施、饮食护理、机械护理和药物护理。

2 预防与护理方法

2.1病情观察 ①观察疼痛性质、持续时间和疼痛程度;②为减轻静脉内压力,促进血液回流,应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③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遵医嘱进行抗凝、溶栓、祛聚疗法;④局部湿热敷;⑤每天观察肿胀消退情况,通过测量双下肢同一部位周径,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⑥每4 h观察并记录一次端动脉搏动情况及患肢皮肤色泽、温度和弹性;⑦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同情、关心患者,指导其看书、听轻音乐等,分散其注意力,减轻其对疼痛的感觉。

2.2心理护理 ①解释深静脉血栓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式、注意事项。②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感受。③教会患者自我放松。④应针对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⑤鼓励患者家属和朋友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

2.3配合治疗的护理 早期小腿营养是否改变,有无广泛的浅静脉扩张,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等,尤其注意肢体远端搏动有无减弱,与对侧肢体相比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有无改变,有无压痛的条索状物。如果病程继续发展,肢体极度肿胀,会产生对下肢动脉痉挛以及动脉压迫,进而造成下肢动脉血液循环障碍,引发足部动脉搏动消失,进而引起更严重的小腿和足部水疱以及皮肤降而显青紫色,这种情况下若处理不及时,后果会非常严重,就会发生静脉性坏疽。所以必须严密监测患肢皮肤颜色、温度以及患肢末梢血液循环[2]。

2.4健康教育 鼓励患者活动,降低DVT的发病率,如早期活动和床上腿部锻炼。嘱患者应该保持顺畅的静脉血流,如勿穿紧身裤,避免长时间的交叉腿部或盘腿坐卧,避免长期的站立等;避免长时间坐飞机或汽车。因此,应鼓励和指导患者多喝水、多做运动,特别是腿部运动。教育患者以正确的方法预防,可防止DVT的复发。

3 结果

通过对64例骨科大手术患者进行预防及护理措施,发生DVT2例,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有效地减少了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

4 讨论

血栓的形成可是静脉血管管腔发生完全或不全闭塞,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状。最多见的是下肢静脉血栓,这其中大部分患者是因为术后长期卧床而引起,另一部分目前还没有发现明确诱因。通过研究国内骨科复位手术中,患者的康复护理需求情况表明:告知术后禁忌姿势及活动;与医师联络处理问题;告知何时返院门诊是最需要知道的三项问题。其中相关研究中病患需求度最高的项目是与医师联络沟通,因为患者对手术结果的顾虑和担忧,必须通过良好的沟通来消解,从而使手术顺利完成[3]。目前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尚缺乏统一标准:有的以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或消失为显效或治愈标准,有的以术后深静脉造影证实的血栓解剖学上的改善或消失为标准,从而导致下肢DVT治疗的两种观点,一种主张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通过溶解或部分溶解及抑制血栓的进一步蔓延,并最终通过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症状,另一种主张以手术为主,采用手术切除重建或介入的方法,配合抗凝溶栓等治疗,尽快恢复深静脉的解剖学通畅及减少复发。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其自然病程中随时有可能出现栓子脱落,导致肺梗死,严重者可致猝死,尤其是在发病2 w以内。如行抗凝溶栓治疗,栓子脱落风险更大,且抗凝溶栓后的出血并发症有时比较严重,甚至可并发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重者导致休克甚至死亡,故疾病本身的风险及治疗所带来的风险应向患者本人及家属交代清楚,并签字为证,如家属或患者不予理解,则不能应用抗凝溶栓治疗,同时也应签字为证。口服抗凝药物虽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但它有导致出血的可能性缺点,必须在服药期间做血凝机制的监测。华法林在美国应用较广,多在骨科大手术后给患者服用;在欧洲临床上则很少采用。临床上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因而较少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对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但较易发生不良反应,如血容量增多引起心力衰竭和过敏反应等,现已较少采用。LDH有抗血栓形成的功能,但无抗凝的作用,一般以5000 U做皮下注射。由于LDH不能完全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4]。因为大多数DVT患者都需要抗凝治疗,所以特别注意患者的出血情况,如牙龈及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便血、尿血、以及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如果患者正在应用肝素治疗,应特别注意它的副作用如大出血的发生[5]。同时,应该密切监测HIT的体征、血小板计数[6]。本组资料,通过临床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后的危险并发症,采用基本预防、药物预防结合综合护理可以有效减低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新宁.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02:1-2.

[2]朱琳.预见性护理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08:1091-1092.

[3]张生延,徐瑞云,李柯蓁.综合护理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J].甘肃科技,2016,03:127-129.

[4]李洪杰.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体会[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04:585-586.

[5]沙桂凤.下肢深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在妇科盆腔肿瘤开腹术后的应用[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6,04:498-501.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肺栓塞;肺癌患者;护理措施;治疗原则

肺栓塞是指嵌塞物质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阻断组织血液供应所引起的病理和临床状态。常见的栓子是血栓,其余为少见的新生物细胞、脂肪滴、气泡、静脉输入的药物颗粒甚至导管头端引起的肺血管阻断。导致肺栓塞出现的原因有:血栓、心脏病、肿瘤、妊娠分娩以及其他一些原因。肿瘤引起的肺栓塞在我国居第二位原因,占35%,主要以肺癌、消化系统肿瘤、绒癌、白血病等较常见。肺癌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最重要的原因是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抗癌化学药物治疗及化疗过程中不及时彻底水化可成为促发因素。肺癌患者出现肺栓塞时,起病急、死亡率高,若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则其预后较好。

栓塞部位及临床表现:(1)左上肢静脉栓塞3例,左下肢静脉栓塞4例(2例合并肺栓塞),右下肢静脉栓塞1例,双下肢静脉栓塞1例,以上患者均表现栓塞肢体局部疼痛、红肿,皮下有高出皮面的短索样有压痛的结节,多普勒听诊议检查,显示栓塞部位的血流音消失。(2)左下肢股动脉栓塞2例(1例合并肺栓塞),表现为左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疼痛,皮温下降、局部皮肤变紫,多普勒检查血流音消失,其中1例立即行左股动脉Forgorey导管取栓术,左小腿阔筋膜减张术,术后栓塞肢体恢复正常。(3)肺栓塞1例,此病人无原因肺动脉压达65.71kPa(43mmHg),胸腔积液,猝死,考虑急性肺栓塞致死。(4)脑梗塞2例,均为脑CT证实,其中1例并左侧肢体瘫痪。

1肺癌患者并发血栓栓塞的机理:

1.1激活血小板:肿瘤细胞可以激活血小板引起血小板聚集。据报道,肺癌患者的血小板48.4%增高,说明血小板增高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2激活凝血系统:肿瘤细胞促凝活性有:(1)组织因子(TF)样促凝物;(2)因子X激活物;(3)混杂的促凝物。

1.3凝血蛋白质减少:抗凝血酶Ⅲ和蛋白C是肝脏合成的二种主要抗凝物,癌症病人常伴发这些抗凝物质的降低。D-二聚体在疾病的早期即可出现异常,做了D-二取聚体检测均明显升高。

1.4血流速度和血管壁异常:肿瘤细胞可直接侵犯、破坏血管壁,从而使胶原和基底膜暴露、激发血栓形成,肿瘤患者长期卧床、肿瘤压迫局部血管和静脉血流停滞、癌细胞栓塞等因素均可促使血栓栓塞形成。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本病起病急,持续呼吸困难使病人产生极度的恐惧感。护理人员应采取语言沟通技巧对患者进行疏导、安慰,鼓励患者消除焦虑情绪,操作时轻手轻脚,不慌乱,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同时让家属配合医生治疗,避免与患者交流引起情绪激动的话题,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卧床,制动,给予左侧卧位,减少其活动,避免因活动血栓脱落而危及生命。

专人守护,及时观察和记录心电监护所示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患者紫绀、胸闷、憋气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

准确记录患者24小时出入量,按时执行医嘱,并密切观察患者及是否有出血点等异常。

备好抢救器材及药品,如气管切开包、止血药等;并保证抢救功能在良好状态。

2.3呼吸道护理给予持续中流量吸氧,氧浓度为6-8L/min,注意观察氧疗后的反应,确保氧气管道通畅;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及时给予吸痰;病室湿度在40-50%之间;做好病室消毒管理,减少探视人员,避免交叉感染。

2.4溶栓治疗的护理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期间,患者要绝对休息,禁止搬动,尿激酶需用0.9%生理盐水现配现用,每分钟静脉输液速度为50滴左右,经常观察大小便颜色及皮肤、牙龈是否有出血点。

2.5饮食护理给予低盐、低钠、清淡易消化多维生素的饮食,少食多餐。避免由于饮食不当造成腹泻及不良后果。

2.6制动 下肢骨折偏瘫手术后重症心肺疾病及健康人不适当的长期卧床或长途乘车(或飞机)肢体活动减少丧失肌肉的按摩动作降低静脉血流的驱动力血流轴向运动减慢血液停滞连续卧床7天血流速度减慢到最低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与卧床时间相关内科监护病房卧床的患者超声多普勒检查发现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3%。

3治疗原则

3.1内科治疗。(一)一般治疗:本病发病急,需作急救处理。应保持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吸氧。 (二)抗凝疗法。1、肝素。2、维生素K拮抗剂。(三)纤维蛋白溶解剂:即溶栓治疗。纤维蛋白溶解剂可促进静脉血栓及肺栓子的溶解,恢复阻塞的血循环,是一安全的治疗方法。

3.2外科治疗。(一)肺栓子切除术。(二)腔静脉阻断术:主要预防栓塞的复发,以至危及肺血管床。除吸氧、止痛、纠正休克和心力衰竭以及舒张支气管等对症治疗措施外,特异性方法包括抗凝、溶栓和手术治疗。下腔静脉阻断术适用于抗凝治疗有致命性出血危险及反复栓塞者,可结扎或置以特制的夹子或滤过器等方法。肺血栓切除死亡率很高,仅限于溶栓或血管加压素积极治疗休克仍持续的患者.

4小结

通过我科医护人员采取以上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以及家属和患者的积极配合,患者经15天的治疗自感症状消失,查体均为正常,患者病情恢复,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刘靖华.肺癌的止血异常.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7,24(4)∶221

[2]尚宁,方世珍,茆玉顺.膈癌合并Trousseau综合征二例报告.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3,16∶58

[3]Luzzatto G,Schafer AI.The prethrombotic state in cancer.Semin Oncol,1990,17∶147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护理对策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是骨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导致血栓加重,会使肢体坏死,一旦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1]。本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对骨伤科卧床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者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护理对策,取得显著效果,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骨科卧床患者328例,其中男212例,女116例,年龄19~78岁,平均(58±6.5)岁;骨折部位:胸椎骨折92例,腰椎骨折53例,股骨骨折65例,胫腓骨骨折119例。行牵引固定术37例,石膏固定术48例,骨牵引61例,手术182例。随访3~24个月。

1.2血栓形成因素

1.2.1血管内膜损伤 老年脑血管病、肿瘤、骨折患者,往往病情严重,住院时间长,反复静脉穿刺输注高渗脱水剂及各种刺激性强的药物,使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易黏集、粘附,最终形成血栓,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2]。

1.2.2血栓高凝状态 患者久病卧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手术及创伤刺激可使血小板增高,粘附性强;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等致血液浓缩、血流滞缓,静脉回流缓慢;同时,患者本身常并发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3],增加DVT风险。

2预防措施

2.1基本预防 早期床上锻炼,①进行肢体按摩,可由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按摩,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②抬高患肢30°,并指导患者足趾转动、股四头肌舒缩等运动,并逐渐增加活动范围、程度;③增加肌力训炼项目;④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咳嗽,并禁酒戒烟。但应禁止按摩患侧肢体,以免血栓脱落。

2.2饮食预防 卧床患者肠蠕动减慢,饮食应以清淡为主,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减少食盐摄入;增加饮水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增高腹压,影响静脉血回流,或致血栓脱落。

2.3应用弹力袜 抗血栓弹力袜可有效促进下肢静脉血流,佩戴弹力袜时应松紧适度,避免增加近端压力,阻碍静脉回流;弹力袜应每4h检查1次位置,每隔8~12h取下检查1次,间隔30min后再穿上。

2.4血液循环驱动 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是通过周期性的充气及排气,促使肢体产生搏动性血流,提高下肢回心血流速度,改善术后肢体血流缓慢现象,防止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从而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4]。

3护理对策

3.1严密观察病情 严密观察患者双下肢有无疼痛及肿胀,皮肤无色泽有无改变,若患者突然感觉肢体肿胀、坠重感及局部疼痛感,同时伴有体温升高等表现,应疑有DVT,需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3.2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真诚关心患者的心里需求,耐心向其讲解手术治疗的目的、过程及方法、注意事项等,使患者能积极配合。鼓励患者术后早期锻炼,并认真指导各种功能锻练方法、步骤;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其更加关心体贴患者。

3.3术后护理 术后立即抬高患肢,保持肢体高于平卧水平20~30cm,禁止窝部位受压。疼痛者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或通过与患者聊天、读报、播放音乐以转移其注意力,以减轻疼痛感,有助于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从而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4用药护理 应用抗凝药物时,应严密观察有无出现倾向。使用尿激酶溶栓期间应严格执行医嘱,用药计量准确,使用中需如发现有出血倾向,需立即停药,并给以抗纤维蛋白溶酶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应减缓进展速度或停药观察。注意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和全身出血倾向。

3.5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后,弹力袜继续佩戴3~6个月,并做好护理工作;坚持锻炼肢体功能;避免久站久坐,以防DVT复发;严禁吸烟;应用抗凝药物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但应严格遵照医嘱,避免过量应用,增加皮下出血以及脑出血危险。嘱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4结果

本组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24例,经有效护理,肢体肿胀明显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

5讨论

DVT是骨科患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因长期卧床,活动减少,下肢肌肉松弛,致静脉血流缓慢,同时静脉壁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亦可致DVT发生。DVT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如不及时医治,会导致肢瘫及残疾危险,严重时可致肺栓塞危及生命。临床对DVT以预防为主,加强对患者心护理和饮食管理,严格各项预防措施。应了解并掌握DVT的好发因素、好发部位以及正确的护理对策,以有效进行预防和治疗。

参考文献:

[1]唐文平.骨科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6):140-141.

[2]李燕玲.老年卧床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8): 196-197.

[3]邹晓芬.骨科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20):207-207.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篇5

羊水栓塞是指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过程中引起肺栓塞导致出血,休克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是严重的分娩并发症,产妇死亡率高达70%~80%,也可发生于早孕大月份钳剖术时,其病情缓和,极少造成产妇死亡[1]。

1临床资料

总结我院近年来发生及收治羊水栓塞病例8例,年龄20~38岁,妊娠28~42周,足月产3例,早产2例,死胎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多器官出血,表现为产后阴道流血6例,尿血1例,内出血1例,平均出血达1400 ml,最多达3500 ml。以上病例除1例死亡外均抢救成功。

2抢救

迅速识别羊水栓塞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发绀[2,3]应高度重视,这是羊水栓塞的早期症状。产妇在分娩中出现寒战,误认是室温低,产妇冷或输液反应而延误治疗,应注意。静脉抽血时,血液很快凝固,应高度怀疑。阴道流血不凝固或形成血块小而松散,产后不易控制的大量阴道流血,伤口渗血,休克血压,少尿或无尿,都应考虑羊水栓塞。医务人员应镇静不慌,保持清醒,医生和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抢救器械及急救药品使用。方法:(1)立即予高流量吸氧4~6 L/min。(2)应采取休克卧位,抬高头胸和下肢,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3)产妇发生抽搐时应加床栏,用开口器或压舌板防止舌咬伤,保持呼吸道通畅。(4)迅速建立2条或2条以上大静脉通路确保快速给药和输血,应正确使用抗休克、扩容、抗过敏、解痉利尿等药品。用药过程中及时观察病情变化,观察出血是否控制,血压是否回升,尿量有无增加,并作好记录。(5)及时采集血标本。(6)留置导尿,及时、准确观察尿量及颜色变化,为手术准备。

3抢救护理

体会抢救此类患者,医院应在短时间内成立抢救小组,制定救治措施,人员齐全,抢救器械,药品保证供应,抢救措施得当,使羊水栓塞患者转危为安,救治中的护理体会如下。

3.1立即予高流量氧气吸入采取中凹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予气管插管加压给氧,留置导尿保持通畅。

3.2用大号留置针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双管或多管同时开放以便于应用多种药物及血液,尽早开通中心静脉置管,进行抗休克治疗,及早应用大量抗过敏药物,同时予解痉药物解除支气管痉挛。

3.3准备好一切急救药品抢救时同时备好化验标本,做好术前准备。

3.4密切观察患者注意神志变化,生命体征,阴道流血,尿量,周身有无淤血并做好记录,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为医生抢救提供可靠依据。

3.5预防感染在整个抢救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注意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发生。

3.6肝素肝素是治疗DIC的关键药物,为抗凝物质,能改善微循环功能,恢复凝血机制,应及早应用,但有导致出血的不良反应。后期使用时应严格掌握肝素的指征,若出现尿血,创口渗血不止,大量阴道流血应立即停止给药。

3.7心理护理在积极抢救的同时,及时与家属及患者沟通,如患者看见多次流出不凝固的鲜血,极度恐惧焦虑,应告知患者精神紧张对止血极为不利,向其介绍病情及选择救治方法的目的和意义,有针对性做好思想工作,取得患者及家属配合,促进疾病恢复。

4讨论

4.1羊水栓塞发生的原因分析目前认为羊水栓塞好发的因素有高龄产妇,多产妇,过强宫缩,急产。常见诱因有胎膜早破或人工破膜后,前置胎盘,胎盘早剥[4],宫缩过强或强制性子宫收缩,子宫体或子宫颈有病理性开放的血窦,巨大儿死胎等[5]。羊水栓塞可发生于产前、产时、产后。分娩前的羊水栓塞常有头昏、胸闷、呛咳、气促,较易识别。但产后发生羊水栓塞者,产前无典型前驱症状,直接表现为产后顽固性宫缩乏力,产后出血,且血液不凝很快进入休克状态,出血与血压下降不成比例,只有及时正确的诊断羊水栓塞才能进行迅速、有效及全面的治疗。

4.2产程处理过程中预防羊水栓塞的措施人工破膜时要专人守护,不同时进行剥膜。掌握缩宫素应用指征,应用催产素时要专人守护,避免宫缩过强,在宫缩间歇时行人工破膜,掌握剖宫产指征,预防子宫、产道裂伤等[6]。

5小结孕妇待产过程中要积极正确的处理产程,尽量避免羊水栓塞的诱因发生,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对已存在的诱因及好发因素,应密切观察产程及产妇的自觉症状,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助产士应高度警惕,一旦发生产妇在产后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且出血量与休克不成正比,血液不凝,应高度警惕羊水栓塞的发生,及时报告医生,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协助医生做好全面救护。发生羊水栓塞要迅速成立抢救小组,制定救治及护理措施有条不紊,保证抢救器械药品供应,抢救措施得当。医护人员在抢救羊水栓塞患者时,应有高度的责任心,争分夺秒又忙而不乱,沉着干练,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密切监护病情,施行有效的护理措施,有条不紊的进行。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251.

2夏国米.警惕羊水栓塞的早期症状.中级医刊,1998,(10):38.

3周雪萍.高危妊娠的处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64.

4岳亚飞.妇产科护理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8-110.

5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05-811.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脾功能亢进;部分性脾动脉栓塞

【中图分类号】R657.6【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5-117-03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在30~75岁之间,临床表现:脾脏增大,肋缘下可触及脾下极,病人乏力面色苍白贫血貌,因为脾脏破坏脆弱血细胞和吞噬血小板的数量增加。实验室检查有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骨髓呈增生改变,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增高,B超检查脾脏增大门静脉曲张。

1.2 治疗方法

材料:导管:经常使用的是5F眼镜蛇,脾动脉导管和同轴导管。导丝:一般用黑泥鳅超滑导丝。动脉鞘组:5F动脉鞘。

栓塞材料一般用明胶海绵,也是目前部分性脾动脉栓塞中应用最多的。

方法:spigos等,于1979年报道,采用严格的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方法来防止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全身和局部应用抗生素,严格的无菌技术和有效控制疼痛等措施。

1.2.1 术前完成全面的肝功能和血液等化验检查,脾脏B超和CT检查,按照要求使用抗生素并做局部备皮和全身消毒准备

1.2.2 局麻后经右股动脉途径穿刺插管,首先选择性脾动脉照影,了解脾动脉走行特点和脾脏增大情况,运用导管导丝交替前进方法,使导管达到目的地,手推注射器注入抗生素和照影剂混合的明胶海绵碎粒。栓塞时注意血流速度,减缓情况。

1.3 疗效评价

以上12例患者均采用部分不超过60%的栓塞方案,既有较好的长期疗效又保留了一定的脾脏功能

1.3.1 脾脏栓塞后出现肿胀,淤血,并持续24小时以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疼痛,脾脏体积在栓塞后数月内逐渐缩小。

1.3.2 外周血象变化:血小板计数,在栓塞1-2周内迅速上升到正常基础水平以上。

1.3.3 门静脉压力降低,静脉曲张出血得到控制根据国外实验研究现实,闭塞脾动脉主干使门静脉压力立即下降约17%左右。

2.护理体会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由于对于手术缺乏理解,手术费用比较高等原因,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恐惧、焦虑等,针对上述情况,护理人员实施了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介绍手术过程,手术创伤小、成功率高,恢复快等优点,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寻求患者亲属的情感支持与经济支持。

2.1.2全身或局部应用抗生素,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有效的控制疼痛,栓塞前8-12小时开始使用广普抗生素,持续1-2周

2.2术中护理

协助摆,让患者平卧导管床上,双臂分别放于身体两边不得污染消毒区,局部使用碘伏消毒,局麻下行股动脉穿刺,全身肝素化,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肢体感觉及运动功能,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

2.3术后护理

患者卧床24小时穿刺部位用500g沙袋压迫针眼6小时后拿下沙袋,局部加压包扎的绷带24小时后取下,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出血,观察该侧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情。

3.并发症及处理

脾功能亢进患者介入栓塞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常见的发热疼痛都应及时给与对症处理,也有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必须做好预案,做好每个环节工作。

3.1发热:患者术后都有发热症状不超过38度的可能是吸收热的正常反应,可自行缓解,鼓励病人多饮水,合理使用抗生素,对高热的病人必须给与对症治疗,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让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缓泻剂。

3.2 疼痛:患者术后都有较明显的疼痛,肌注平痛新、吗啡等止痛药,严重者给与止痛泵,注入酚酞尼,用来缓解疼痛,一般2天后就能有所缓解。

3.3 脾脓肿:国内外均有成功应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脾脓肿引流术的报道。这是目前治疗脾脓肿比较理想的方法。

3.4 左侧胸腔积液、支气管肺炎肺不张:是因为左膈受到脾脏上极膈面梗死的刺激产生严重疼痛、痉挛,而引起。如果术后处理措施得当,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止痛剂,严重的并发症是可防可控的,所以以上12例患者均未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

讨论:

脾脏具有清除破碎的血细胞、储存血液、血液滤过作用,具有免疫功能及抗肿瘤作用,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既保留了脾脏功能,又治疗了贫血等脾亢症状,也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脾亢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金山.现代腹部临床介入放射学【M】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版.2000.288

2. 李征然 邹艳等.部分脾栓塞并发症及其处理【J】中国临床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2000.220

3. 欧阳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第一版2000,330-331

4. 吴恩惠 刘玉清.介入性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2001.253-254

5. 杨建勇、陈伟.介入放射学临床实践.科学出版社.2002.265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篇7

【摘要】 本文报告了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护理。为患者提供低脂肪、清淡、易消化饮食,预防便秘。术前观察皮肤温度、颜色、疼痛程度,预防肺栓塞的发生。术后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及抗凝药物的副作用,正确地使用弹力绷带,合理使用和保护静脉,协助患者及早活动。3例患者都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无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

【关键词】 血栓;下腔静脉;滤器;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于血液淤滞及高凝状态所引起,血栓与血管壁轻度相连,容易脱落成为栓子而形成肺栓塞。同时深静脉血栓形成使血液回流受到明显的影响,导致远端组织水肿及缺氧,形成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综合征[1]。2004年8月~2005年8月我科收治了3例不同诱因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均实施了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无一例发生并发症,3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患者,男,76岁,有多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房颤病史及大量吸烟史,喜欢高脂饮食,体型肥胖。因急性左心衰于2004年8月31日收入院,行PCI术后病情好转,20天后发现患者右下肢水肿并逐渐加重,右下肢胀痛且发红,右下肢静脉血管超声示右髂静脉、股静脉血栓形成,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溶栓、抗凝治疗,患者康复出院。

例2,患者,女,35岁,孕足月剖宫产后第二天发现左下肢肿胀较产前加重,且伴有疼痛。左下肢静脉血管超声示左股静脉血栓而转至我科,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抗凝治疗后,患者好转出院。

例3,患者,女,78岁,因车祸后致右下肢胫腓骨骨折及骨盆骨折,导致患者长时间卧床,1个月后患者右下肢肿胀、疼痛且逐渐加重,经血管超声确诊为右髂外静脉、股静脉血栓后实施滤器置入及抗凝治疗,无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提供低脂肪、清淡、易消化饮食。预防便秘,以防增加腹压影响静脉回流。指导并帮助例1患者戒烟及减肥,说明尼古丁能使静脉收缩、减少静脉回流,患者积极配合,成功戒烟。控制该患者的饮食,讲明利害关系,患者住院40天,体重减少7kg。

2.2 术前护理 (1)观察皮肤温度、颜色、疼痛程度等。经常检查肿胀程度是否改变,以软尺测量患肢周径,同健侧下肢比较并做好记录。同时以硫酸镁湿热敷患肢,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水肿。(2)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患者有无肺栓塞的症状,如出现呼吸困难、胸痛、低血压、低血氧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同医生积极采取救治措施。(3)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其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避免膝下垫枕,以免阻滞静脉回流,严禁挤压、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

2.3 术后护理

2.3.1 股静脉穿刺部位的护理 患者术毕穿刺部位纱布包扎,沙袋压迫4h以止血,密切观察局部有无出血情况,适当减少术侧肢体的活动量,并经常给予按摩。

2.3.2 溶栓及抗凝药物的护理 例1患者术后应用尿激酶溶栓后给予华法林口服,例2、例3患者均予以华法林及阿司匹林等抗凝治疗,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凝血6项,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观察患者牙龈有无异常出血、血尿、黑便等,一旦发现应立即报告医生。因为阿司匹林有胃肠刺激等副作用,嘱患者饭后服用。

2.3.3 静脉输液部位的护理 例1患者在泵入溶栓药物时,选择患肢踝部以下静脉,但不应同一血管、同一部位多次穿刺。严格消毒局部皮肤,动作准确、熟练,将针头以及输液管固定牢固。每3~4天更换1次静脉留置针,观察输液部位有无炎症。同时避免输入刺激性药物。选择踝部以下静脉泵入药物,是利用下肢静脉交通支的生理功能,在大腿中上1/3处弹力绷带加压,阻断浅静脉,减少药物经近端开放的静脉进入体循环。应用微量泵泵入药物,使浅静脉内压力升高,溶栓药物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增加血栓部位的药物浓度,增加药物的作用。

2.3.4 应用弹力绷带的护理 术后患者在使用弹力绷带过程中,注意其松紧度要适宜,不宜过紧,以免影响静脉回流,并经常查看,注意患肢的血运情况及患者的主诉。

2.3.5 术后患肢活动护理 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鼓励并协助患者及早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例1、例2患者术日即在床上活动下肢,第二天下床锻炼,由易到难。术日给予例3患者肢体的按摩,逐渐变被动活动为主动活动。

2.4 心理护理 例1患者性格开朗,对疾病缺乏认识,不相信疾病的严重性,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其充分认识。例2患者内向,护理人员经常与患者谈心,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例3患者沮丧,急切出院,向其说明车祸只是意外,并说明疾病的康复过程,使其安心住院。这样针对各自的心理动向实施护理,使患者能够认识疾病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尽早康复出院。

治疗深静脉血栓的目的是为了预防肺栓塞,特别是疾病早期,血栓与血管壁粘连不紧,极易脱落,应采取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以往多以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为主,近年来为预防肺栓塞多选择机械性阻隔法,效果理想。本组3例患者采用经皮穿刺法下腔静脉内置入滤网的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通过积极的治疗和良好的护理,无一例发生肺栓塞,患者均康复出院。

(致谢:感谢护理部王力主任审阅,谨致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67-369.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栓塞;护理

作者单位:453002 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

通讯作者:肖飞 下肢深静脉栓塞(DAT)是血液异常凝结在下肢深静脉腔内,阻碍和阻塞静脉血液回流引起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手术疗效,甚至引起肺栓塞而危及生命[1]。因此,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对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回顾我科46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前预防和术后护理措施,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我科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住院患者,经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符合范振华著[2]《骨科康复医学》中关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适应证。本研究共46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56~78岁,平均(67.4±3.5)岁;骨性关节炎24例,骨无菌性坏死10例,髋部骨折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良性和恶性骨肿瘤各1例;伴糖尿病12例,高血压11例,慢性阻塞性肺炎6例,心功能不全5例。

1.2 护理方法

1.2.1 高危因素评估 医学界普遍认为[3]:术后深静脉栓塞的形成与深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老年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肺功能异常等疾病,在使用各种抗生素、高渗葡萄糖溶液以及有机碘溶液等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时,都会不同程度地刺激患者的深静脉内膜,增大了深静脉栓塞和深静脉炎的发生率。无论手术采取脊髓麻醉还是全身麻醉均会扩张患者术中的周围深静脉,减慢了静脉血流,且麻醉作用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而失去收缩功能,进一步减缓了血流,使血流滞缓状态进一步加重。术后,护理人员因切口和其他因素常常嘱咐患者在术后1周内绝对卧床休息,导致下肢肌肉相对长时间处于松弛状态,导致患者深静脉血流缓慢,进而增大了患者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髋关节置换术本身由于手术间较长、患者年龄偏大以及伴随疾病等原因是引起深静脉内高凝状血小板凝聚的主要因素,术中和术后大剂量使用止血药物加大了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

1.2.1 术前护理 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立即采集相关病史、开展相关实验室检查、全面评估病情以及开展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健康宣教。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病,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肺功能不全等易发高危深静脉栓塞人群。遵医嘱,术前1 d使用抗生素和低分子肝素等预防性用药,降低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积极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和家属的顾虑,使患者最大程度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制定科学的饮食和作息计划,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1.2.2 和引流管护理 术后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通过支具将患肢抬高20°~30°,保持右心房低于膝部,膝部低于小腿,通过重力作用引导血液回流心脏。妥善固定引流管,定期检查引流管,保持引流管畅通,密切观察管内物质的形状、量和颜色等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1.2.3 康复护理 科学的康复护理措施能够利于术后患者的深静脉血液回流,降低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4]。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开展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可有效舒缩小腿肌群,进而降低小腿深静脉栓塞以及向上病变的发生率;通过按摩、被动练习等措施,保持股四头肌、腘绳肌以及臀大肌等肌群的等长收缩功能;拔除引流管后,护理人员可适当进行髋关节、膝关节等在功能位范围内屈伸的锻炼;术后第7天开始,在床上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注意对患者保护,避免二次损伤。

2 结果

经过积极的预防性用药治疗,配合高危因素评估、术前护理、护理、引流管护理以及康复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本研究46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经彩色多普勒检查,仅有1例78岁患者在术后第8 d确诊为下肢深静脉栓塞,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2.17%,经抗凝、溶栓以及护理等对症处理后痊愈出院。

3 讨论

老年患者本身机体功能器官相对衰退,伴有器质性病变较多,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创伤较大,物以及术后活动受限等诸多因素均会引起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本研究在预防性用药的基础上,配合高危因素评估、术前护理、护理、引流管护理以及康复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2.17%,明显低于俞双莉等[5]研究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因此,重视高危因素、完善相关检查、树立治疗信心、科学选择、密切观察引流管以及系统的康复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在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张燕,陈睿,许燕杏.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的预防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1):29.

[2] 范振华.骨科康复医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74.

[3] 李家增,贺石材,王鸿利.血栓病学.科学出版社,1998:243244.

[4] 丁兰束,胡红荣,刘健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6):5355.

上一篇:甲状腺护理措施范文 下一篇:劳动教育会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