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可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17 21:24:31

预可研报告

预可研报告篇1

【关键词】业绩预告;制度变迁;动机;信息含量;法律监管

业绩预告是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在定期财务报告正式对外公布之前,向公众披露本公司报告期的估计盈余或者同期盈余变化程度的报告。当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披露前预计上一报告期业绩为亏损、上升或下降50%以上或者扭亏为盈,或预计经营业绩与已披露的业绩预告差异较大的,应当及时披露业绩预告或业绩预告修正公告。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成熟发展,业绩预告这一内部管理层预测性信息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关注,以便及时评估或者重新估计投资价值。本文从业绩预告制度的相关问题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思考。

一、业绩预告的制度变迁、动机和信息含量

我国的业绩预告制度始于1998年,至2002年逐步完善,并于2002年后逐步改进但变动不大。首先,业绩预告的范围逐步扩大,从业绩预警到披露预警和盈利出现大幅下降,再扩展到盈利出现大幅波动。其次,业绩预告的会计期间逐步缩短,从年报到半年报再到季报,达到了前一季度预告后一季度业绩的特有模式。这些变化更加有利于业绩报告发挥其作用,最主要的是的密集度提高可以加快减少不对称信息的公开化。但是一些学者也有所质疑,如业绩预告的豁免标准,从没有豁免条款到豁免上年度、上一半年度、上一前三季度每股收益的绝对值在0.05、0.03、0.04元以下的公司,这样做虽然可以避免非重要信息的披露来以减少市场的冗余信息,但豁免标准的合理性值得推敲。综观现有文献,笔者并没有发现相关对豁免条款的研究,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条款是否在上市公司有效的进行实施?上市公司是否会行使自己可以免于进行业绩预告的特权呢?不行使的动机又在何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国外有关学者对自愿性披露的动机进行了总结,概括为资本市场交易假说、控制权竞争假说、股票报酬假说、诉讼成本假说、管理者才能信号假说、专有化成本假说前五种假说主要从收益角度考虑,后一种假说主要从成本角度考虑。实际上,管理者会在收益和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只有收益大于成本,管理层才会预测信息或制定最优的披露政策。我国针对业绩预告披露动机研究的文章较少,张然等(2011)以2001~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数据为样本对自愿业绩预告的动机进行了研究,发现资本市场交易假说、股票报酬假说和管理者才能信号假说在我国资本市场是成立的,并得出国有相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动机弱的结论。他同时证实,这一选择会大大降低诉讼成本的发生。而我国由于预告错误而发生法律诉讼的案例极少,相关的研究也就无法开展。

在对业绩预告的市场反应研究方面,我国实证检验都表明,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具有市场预期效应,且预告之前股价往往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前反应。预增、预盈、预升公司在某一时间窗口上能够得到正的累积异常收益率,而预减、预亏上市公司在同一时间窗口上得到的却是负的累计异常收益率,并且异常收益率的变动幅度与业绩预告预测的业绩变动幅度是成正比的。这与Ball&Brown在1968年文章的研究框架是相一致的,有效市场假说指出资本市场的根源是会计信息是否给投资者带来了预期之外的变动,因此可以用异常收益率的变动来衡量业绩预告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二、业绩预告制度的现状与监管

在考察预告项目时,应该从以下几方着手:时间上的及时性;内容上的客观性与完整性。然而很多上市公司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要求进行披露,甚至有的上市公司在4月20日以后披露年度业绩预告,这样明显违背了及时性的原则,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正式报告当天股价的大幅波动,但存在的意义不大。从业绩结果即财务报表公布情况来看,近一半达到预告标准的上市公司并未业绩预告,业绩预告制度的执行远说不上好。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对要求预告而未进行预告的上市公司进行剖析,一是故意不披露,即管理者为掩盖其真实业绩变动情况,以消除可能会给自己利益和股票价格带来的不利影响,而把业绩下降和预亏的信息有意的不进行公布,这样就进一步拉大了管理层和社会公众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另一种情况是非故意不披露,也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对未来业绩的不确定性不能把握,财务预测能力差,不能正确预测业绩可能的变动范围和数值,这与公司的治理环境和内部控制的健全程度都有关联;二是受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状况的影响,由企业并不能控制的因素而影响企业盈余的变动,而管理者不能正确判断这一预期影响或者影响程度。

由于我国业绩预告制度实际上带有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相结合的特点,且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导致业绩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强制性信息披露过度,即强制性超过一定的临界点,就会出现只讲监管不讲信誉的现象。[17]一方面这是由于预测信息本身的不确定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完全可以在披露和不披露之间做出选择。由于管理者对是否披露业绩预告存在主观随意性,便可能存在以下情况:把主要由财务信息引起的业绩变动归结为主要由次要的非财务信息作为原因,把主要由内部因素引起的业绩变化转化为主要由外部因素而引起的业绩变化,把政策规定的必须披露转化为非必须披露还会引起业绩原因说明中的政策要求强制性说明和管理者的自愿性表达。

在业绩预告缺少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情况下,监管显然是重要的。然而法律监管对业绩预告的真实性来说是把双刃剑,为了规避监管,管理者会做出为了迎合业绩预告信息而把财务报告做漂亮的可能,这样就提高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因此法律监管过于严格又会妨碍业绩预告的真实性,而当监管过松时,会使管理者忽视业绩预告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业绩预告本身的真实性还在于不会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产生影响,这就要求监管措施要做到恰如其分。

三、业绩变脸行为分析

研究表明,2006~2008年有近20%的上市公司进行了业绩预告变更。业绩预告修正公告是指当上市公司实际经营状况与业绩预告有偏差时,修正前期的预测。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可以使上市公司管理层对自己的有意或无意的错误预测做出修正,从而避免可能存在的法律诉讼和保持自己的声誉。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有些上市公司在业绩预告修正后与真实业绩仍然存在较大偏差,甚至有些业绩修正的准确度要差于前期的业绩预测。D.Eric Hirst研究指出当期盈利预测会考虑其盈余管理后的业绩状况。周锐平等指出大股东控制和内部人控制是导致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的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因此监管层应加强对预告类型变脸而又无正当理由的上市公司的惩罚力度,以确保预告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第一次业绩预告是管理者的权责所在,而之后的业绩变更管理层可能是受到各方的压力而进行的披露。一是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属于其它鉴证业务,高执业水平的注册会计师会提醒管理者对不实披露业绩修正报告,否则会视情况出具非标准意见的审计报告。研究发现,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促使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的重要原因,提高了上市公司业绩披露的质量。[21]另一方压力来自于所有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会对首次业绩预告时的表现做一个修正,真实的业绩水平会浮出水面,公司所有者会对管理者的道德选择进行评估,判断管理者真实的意图,所有者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初衷不会改变,而任何不实的披露都会影响公司的声誉,并进一步影响公司的价值,从而所有者会要求管理层对未来业绩作出真实的表述,以取得投资者的信任,减少交易成本和买卖差价,提高企业价值。

ST皇台针对2010年业绩预告了两次业绩预告修正公告。2010年10月29日ST皇台业绩预告称全年净利润有望达到780万元到1093万元,由于ST皇台已经连续亏损两年,继续亏损将面临被摘牌的危险,因此管理层有动机主动好消息,吸引投资者的关注。这一预告也使得ST皇台的股价连续两天涨停,业绩预告的信息含量明显。但在2011年1月5日ST皇台将这一好消息修正为坏消息,重新估计的2010年净利润为亏损3600万元到亏损4200万元。业绩变脸后,ST皇台的股价便逆势而行,回到了当初的价位。第二次业绩预告是由于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又补提了存货跌价准备916.24万元和坏账准备1134.20万元,这与随后公布的正式报告中的的净利润基本吻合,ST皇台在独立第三方考证的情况下得到的业绩预测要远远精确于原有预测,说明了注册会计师对于盈余预测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减少业绩变脸的发生,真实准确的业绩预告要求企业在加强公司治理、加强企业文化、加强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和责任理念、建立健全绩效考核等方面做出努力。

四、结论

我国对业绩预告制度的研究主要针对业绩预告的执行效果和信息含量上,对业绩预告中自愿性披露部分的动机的研究刚刚出现,由于我国业绩预告制度的特殊性,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我们得出的研究空白有以下几点:研究业绩预告豁免标准的合理性;不同精确度的业绩预告的市场反应比较研究;运用均值调整法对业绩预告的市场反应进行的实证检验;证券分析师对管理层业绩预告的影响;业绩变脸的动机研究等。业绩预告、业绩快报和财务报告都是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信息,起着相互印证和补充的作用,为使业绩预告发挥其特有的预测性的作用,应使其自身制度特征能够更好的适应投资者的需求,业绩预告的改进方向有:加强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可以增强业绩预告的准确程度,向市场释放更加透明的信息;以扣除非正常盈利的利润作为业绩预告的统一口径,便于管理的同时使上市公司向市场传递可持续性增长信息;在制定合理法律监管后,适时推出安全港规则,使业绩预告制度在约束范围内发挥最大作用。

与国外相比较,我国的业绩预告制度是在不缩短定期报告披露期限的情况下,提高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披露及时性的措施。我们认为,随着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步伐的迈进,业绩预告由半自愿披露向完全自愿披露是其发展的方向,预测性财务信息将会带来透明度更高的财务报告。

参考文献

[1]陈艳.会计披露方式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4(18):58-64.

预可研报告篇2

关键词:分部报告 信息有用性 实证研究

一、前言

分部报告从产生开始就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因而其产生与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矛盾权衡的过程。一种观点认为,分部报告对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尤其是决策制定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提供有用的信息,符合“决策有用观”;另一种观点认为,从规范研究中可以得出分部报告的重要性,以及对报表使用者的有用性,但这并不能说明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尽管国外的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了分部报告对投资和信贷决策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仍有人还是对分部报告的有用性产生置疑,理由是国内的投资者大多是投机型的,决策制定者根本不去分析企业提供的各种报表;相反,企业提供分部报告不仅会提高企业的信息成本,而且报表使用者的不利用还有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这使得分部报告有悖于“成本与效益”原则。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对分部报告的需求明显增加。中国证监会在1994年颁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一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试行)》(以下简称“准则2号”)中首次对上市公司分部的信息披露要求作了模糊的定性描述。该准则在1995~2003年间经过多次修订,对分部信息披露的要求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从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会计报告中披露具有分部报告雏形的分行业资料,到如今要求披露较为详细的分部信息。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提供分部信息的范围包括上市和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要求企业按行业和地区提供分部信息。2000年财政部的新《企业会计制度》取代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并明确规定企业要将分部报告作为会计报表附表的组成部分,并对如何编制分部报告做了初步规定,这些规定涉及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的定义、报告分部的确定以及分部报告的内容等。为了更系统的对分部报告的编制方法及提供的信息进行规范,以便更好的规范企业的分部报告实务,财政部于2001年了《企业会计准则一分部报告》(征求意见稿)。并于2006年颁布了《企业分部报告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

1980年FASB在其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二期《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首次提出了优良信息应该具备的质量特征,并指出会计信息最高质量特征是“决策有用性”。分部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是决定分部信息如何披露及应披露什么的关键。目前国内关于分部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主要采用的是规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进行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此,在本文中作者尝试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探讨分部报告的信息有用性,并对完善分部报告准则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分部报告信息有用性的研究综述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已经开始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分部报告在实践中的价值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实证研究结果为分部信息的规范提供了基础。目前对分部报告信息有用性实证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行业分部披露与企业对信息的预测能力

作为该领域的第一位研究者,Kinney于1971年对分部报告披露与预测能力的关系展开了研究。他分别利用合并基础模型(Consolidated-BasedModels)和分部基础模型(Segment-Based Models),对24家公司的1967年和1968年的收益(获利能力)进行了预测。研究的结论是:分部基础模型优于合并基础模型,这表明财务报告行业分部披露有较强的预测能力,或者说财务报告行业分部揭示有利于提高企业对合并数据的预测能力。Kinney作为财务报告分部披露预测能力的首创者,其创新性、贡献及研究成果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其存在的缺陷是研究的样本过小。Collins(1976)克服了该缺陷,采用了包含96家公司的样本,并在研究中采用除Kinney的模型外的另外四个模型,其研究的结论是:行业分部数据如在辅以政府关于行业增长率的预测无疑比行业数据有更强的预测能力。Emmanuel和Pick(1980)通过对39家公司从1973年至1977年的销售收入和收益进行预测,发现分部基础模型比合并基础模型具有更强的预测能力。Silhan(1983)通过研究在季报中提供分部信息对预能力的影响扩展了财务报告分部披露预测能力的研究领域;而且对下列项目都用了特定的模型:合并收益,合并销售收入和合并边际利润,分部销售收入和合并边际利润,分部销售收入和分部边际利润,分部收益。最后,他们的结论是:Kinney和Collins的结论不但对年度预测能力适用,而且对季度预测能力也是适用的。这些关于财务报告行业分部披露与预测能力的关系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其预测能力指标都选择销售收入或收益。Baldwin(1984)研究在预测能力指标的选择上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即选择每股收益(EPS)作为其预测能力指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财务报告行业分部揭示有利于提高公司对其每股收益的预测能力。

(二)分部报告信息与公司股票风险

关于市场效率概念,Fama(1970)曾指出其本质在于资本市场对于信息的反应速度。市场效率通常通过有关检验加以证实,而市场效率检验又通常分为弱式检验、半强式检验、强式检验。由于资本市场效率一般通常都能满是弱式检验,而强式检验几乎是完全理性并难以或不可能进行检验的,因此半强式检验就成了主流的市场效率检验方式。财务报告分部披露系统风险研究与市场效率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从股票系统风险降低的突变性角度来讲,则资本市场将会呈现出半强式特征。公司股票的风险通常由其股票的非系统风险和系统风险构成,股票的非系统风险通常可以用大规模组合投资进行有效分散,而股票的系统风险是不能通过组合投资进行分散的。因而对投资者而言,股票的系统风险为更加本质的风险,对其系统风险进行研究也显得格外必要。

预可研报告篇3

关键词:现代城市;公路建设;前期管理

Abstract: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is also a kind of project planning, prior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is a key link. Combined with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from a project and feasibility study of the early work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the modern city; Highway construction; Earl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F54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交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公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公路建设投资打破了交通职能部门独自筹资建设的单一模式,逐渐形成全社会均可成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格局和经营产业化的新形势,各类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公路建设,项目法人形式多样。公路建设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归纳起来,作为公路建设项目的基本建设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l0个阶段:a)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评审;

b)根据批复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编制:

C)按照批复的工程项目初步设计进行施工图设计;

d)进行工程施工招标和工程监理招标、评标:

e)评标结果报交通主管部门审查、批准,与中标单位签订合同;

f)申请项目政府监督;

g)按照合同要求,完成开工准备工作,并由总监签发总开工令,项目进入施工建设阶段:

h)项目建设结束,申请交工检测,并进行交工验收;

i)经上级交通主管部门批准,项目投入试运营;

j)项目竣工验收。

上述建设程序中a)~g)阶段为项目建设的前期;第h)阶段为项目建设的中期。i)~j)为项目建设的后期。

在以往的公路建设中,由于投资体制单一,前期工作较格式化,业主对前期工作的管理力度不大,工作重点主要放在了项目建设的中期。而在投资体制多元化的今天,特别是初次进入公路建设的其他行业,往往由于忽略了公路建设的前期管理,造成设计深度不够、选择的施工企业良芬不齐等,均给项目建设的中期、后期工作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如河南省1996年开始建设的京珠高速许漂段,就在施工企业的选择上出现了一些问题,造成项目的施工质量存在着很多隐患,在投入运营不久,就出现了病害,运营时间不长,被迫进行了大修,浪费了很多有限的资金。事实上,有相当多的高速公路项目,由于地质多变,施工图设计深度不够及其他原因,造成原设计很多内容被变更,工程投资严重超出概算。

为使项目在合理的工期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并创造出良好的运营硬件设施,现对公路项目建设的前期管理进行探讨。

一、前期工作概述

前期工作的目的:加强公路交通建设的科学管理,提高建设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可行性和时效性,充分发挥有限的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投资,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实施可能性进行综合性研究论证的工作,是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必须满足以下五个基本要求:立场客观公正;基础资料详实;内容系统全面;研究深度得当、重点突出;分析论证科学。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可分为预可行性研究和工程可行性研究。

1、预可行性研究

预可行性研究是以项目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公路建设发展规划和公路建设五年计划为依据,通过实地勘察,重点研究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并对项目的建设规模、技术标准、建设资金、经济效益等进行必要的分析论证。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编制项目建议书的依据。

2、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议书是公路建设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推荐的高度浓缩,其主要内容为: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标准和规模、主要控制点;主要工程数量及材料、人工;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建设项目实施意见。

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项目建议书主要区别在于:编制单位不同;项目建议书由建设单位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咨询、设计单位编制;

依据不同。项目建议书依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推荐方案结论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 作用不同。项目建议书是基本建设程序的控制性审批阶段;而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编制项目建议书的依据而已。深度不同。项目建议书用的是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结果;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则对建设项目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实施可能性进行全面论证。

3、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审批性重要文件,其主要内容仍与项目建议书大同小异,但其重点放在建设标准、规模和资金筹措方案上。其中资金筹措方案则是重中之重。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是整个建设项目的控制性投资,国家规定,批准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投资估算与初步设计概算之差,应控制在上下浮动 以内。若超出 的浮动范围,应重新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工程可行性补充报告,重新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可行性研究补充报告。项目管理均以重新批复或补充批复的文件作为管理依据,没有重新批复或补充批复的项目,不得进行下一阶段工作。

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由项目建设单位(业主)编制内容如下:业主单位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业主单位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官员进行初步评估、审查、论证所形成的会议纪要、专家组的评估、审查意见;咨询、勘察设计单位编制的公路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公路基本建设项目的设计

设计是安排建设项目、控制投资、编制招标文件、组织施工和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必须贯彻勤俭建国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结合我国经济、技术条件,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采取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节约用地,重视环境保护,注意与农田水利及其他建设工程的协调和综合利用,使所设计的工程建设项目能取得最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公路建设项目一般设计经过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两个阶段。对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的小型建设项目,也可采用一个阶段的施工图设计;技术上复

杂而缺乏经验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特殊路段或特大桥梁工程等必要时还应采用个三个阶段的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公路建设项目

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是公路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路建设项目组织施工的依据。

预可研报告篇4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管控平台;路径

1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现状

1.1基本现状

科研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并将其放在首要战略地位,不仅配套出台相关法规加以引导和规范,还持续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2014-2019年我国政府投入的科研经费增长170.13%。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科研经费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经费来源之一,大量科研经费投入到高校、科研院所等,较好的调动了科研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根据201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当年中国国内论文数量为44.8万篇,其中66.3%集中在高等院校,中国的SCI论文占到世界总量的21.5%。如何管控好海量的科研项目和配套经费,这不仅关乎科研项目的成效,更是防止科研经费“跑、冒、滴、漏”,甚至是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也是管理者必须解决好的实际问题。

1.2高校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实际运行来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一是对科研预算编制不够重视。二是科研预算编制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三是科研预算编制和实施未形成合力。四是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亟待完善。五是科研经费的适用缺乏有效监督。这些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重立项,轻管理”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二是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缺乏专业指导。三是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过于笼统。四是相关部门本位思想严重未能形成有效合力。五是科研预算执行的监管力度不够。

2优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路径

以“做好两个优化,搭建一个平台”为纲,切实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

2.1做好制度优化

制度就是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石。好的制度,有利于推进工作,不好的制度,不仅影响甚至阻碍正常科研工作的开展。目前高校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散见于各处,且有的制度规定过于僵化、老化,与实际有一定脱节,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执行者遵守,也不便于监督者执行,所以优化整合现有制度,夯实科研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基础,是提升加强该校科研经费管理之基。

2.2做好流程优化

流程是事物进行过程中的次序或顺序的布置和安排,是向既定目标有序前进的保障。简洁、明了的流程是避免重复劳动,提升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针对该校目前科研预算管控流程不清晰,链条冗长的实际,有必要全面、系统梳理流程,删除多余环节,减少不必要环节,组合重复环节,保留必要环节,让流程中的管理层掌控目标,各部门明确在各环节中的职责,经办人员具体工作内容,大家按部就班,高效推进科研预算管控工作。

2.3搭建资源共享的信息互通平台

搭建资源共享的信息互通平台,即由科技管理部门在全校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开发设计集科研项目和经费预算两大板块为一体,功能涵盖项目立项申报、项目流程管理、项目结项审核,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经费审计等流程,管理层、各部门、各经办人多层级参与的信息网络互通平台。让数据多跑路,提高该校科研经费费管理工作的效率,让项目信息在该平台实现共享,充分发挥信息使用者的主观能动性,变科研经费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管理。

3搭建信息平台的构想

3.1项目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旨在通过系统手段,科学规范的对项目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规范预算全流程中的各种行为。该管理系统可以分为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预算调整、预算监测四个模块。3.1.1预算编制模块为科学编制项目预算,该模块主要有以下功能:(1)项目预算编制。对于项目审核通过已经立项的项目,用户(项目责任人)可以在系统进行预算编制,用户页面展示个人所有立项项目的预算编制状态,分为“未编制”、“未提交”、“待审核”、“审核通过”、“审核不通过”,并可以查看预算编制当前状态的全部内容,“待审核”、“审核通过”状态的预算不可进行修改。(2)支出预算。系统提供格式化的具体支出类别页面,包括人员费、设备费、管理费、交流费、会议费、差旅费、咨询费等子项目,用户在该页面填报所有支出的预算及其子项目,支出预算完成后保存相关信息。(3)来源预算。系统提供格式化的具体来源类别页面,包括企业经费、捐助经费、单位划拨经费、自筹经费、政府专项经费等子项目,用户在该页面填报所有收入的预算及其子项目,收入预算完成后保存相关信息,。(4)预算提交。用户完成收入预算及支出预算填报,形成完整的预算方案后,将所有预算内容汇总后提交到项目所在部门处,项目所在部门初审后,将项目预算提交至主管部门进行审核。3.1.2预算审核模块实现预算编制的线上审批决策,同时保证审核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及审批流程的完整性,该模块主要有以下功能:(1)预算审核人员管理。系统管理人员根据接受的信息,维护管理预算审核委员会的人员信息,确保预算审核人员确定后能够及时获取审核权限,对预算编制进行审核。(2)目标相关性审核。该模块中,预算审核人员通过查阅申报材料,审核预算编制是否符合项目任务目标,各项支出是否与项目任务紧密相关。(3)政策相符性审核。该模块中,系统展示项目预算涉及的政策及制度,预算审核人员审核预算编制是否符合国家财政政策及财会制度,符合经费管理规定,预算的开支范围、额度、标准是否符合具体规定。(4)经济合理性审核。该模块中,系统展示同类科研各子项目的实际支出情况,预算审核人员可以参考同类标准,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审核支出的经济合理性。(5)预算审核意见汇总。预算的分类审核完成后,在预算审核组负责人处汇总意见,预算审核组负责人依据上述意见,对预算编制提出整体意见,作出审核通过或不通过的决定,反馈给系统。(6)审核意见反馈。系统根据审核人员的结论意见,将审核通过的预算编制存档,并将预算编制状态调整为“审核通过”,展示给项目组;审核不通过的预算编制则直接反馈给项目组,项目组根据审核意见修改后重新提交。3.1.3预算调整模块考虑到科研项目的不确定性,为应对可能出现的主、客观条件变化,保证预算的严肃、合理性,为项目开支留有一定的空间余地,防止预算的经常性更改,该模块有以下功能:(1)预算调整申请。项目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预算调整页面进行申请,填报预算调整的子科目、原因、金额等格式化文本,向预算审核委员会进行提交,状态标记为“已提交”。(2)预算调整审核。项目预算调整申请后,系统向预算审核委员会推送相关申报情况,预算审核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审核,出具审核意见,状态标记为“已审核”,并反馈至系统管理员处。(3)预算调整执行。系统接收到审核组的意见后,对于“审核通过”意见的项目,系统管理员根据预算调整的审核意见,记录预算调整审核全过程,根据预算调整申请的内容,调整系统内预算指标,向用户反馈审核通过的意见,并更新项目预算编制,用户界面显示预算调整审批的过程及结果,展示更新后的预算编制内容;对于“审核不通过”意见的项目,系统管理员将申请反馈至用户处修改,用户可以撤销或者重新申请。3.1.4预算监测模块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旨在及时发现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该模块有以下功能:(1)预算执行信息查询。预算执行模块与财务系统对接,通过请求调用财务系统数据,展示项目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供项目组及管理人员查看。(2)预算监控。系统根据一定的规则,将项目进度与预算进度进行匹配,在系统内设置项目预算执行的临界值。当项目某个子科目的费用情况达到临界值,系统将相关信息反馈给财务系统,并由财务人员操作财务系统,暂停某个子科目的费用报销。同时,系统向用户发送通知告知冻结情况,提醒用户及时查看预算执行情况,需要调整的由用户发起预算调整流程,预算调整获得批准后,系统根据新的预算编制情况,为用户调整预算执行指标,并向财务系统发送信息,解除相关费用报销限制。(3)预算执行报告。系统定期对全部项目进行预算执行数据收集,从收入、支出、效率等方面分析预算执行情况,生成预算执行报告向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反馈,供其进行决策参考。(4)项目资产入库。项目组购买设备、材料或研发出实物成果,交由运营管理部门进行采购、运输、入库、保管,当项目组需要使用时,应通过系统向运营部门申请使用。(5)预算评估考核。项目过程中,考核部门定期对项目进行阶段评审,审核评估预算执行情况,通过与考评系统对接,将预算执行情况与个人考核考评相挂钩,作为评估项目的重要参考指标。(6)预算审计监督。项目过程中,审计及监督部门能够随时介入项目中,对预算执行情况予以审计监督,发现问题时,监督部门通过系统向项目组发出通知,要求整改或中断项目。

3.2项目过程管理

项目过程管理主要是管理项目研发进度,实时追踪项目进展情况,该管理系统可以分为研发计划、研发实施进展、阶段评审三个模块。3.2.1研发计划模块在管理研发计划文本档案,通过研发计划生成各项进度指标,主要有以下功能:(1)研发计划申报。项目组应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研发计划申报界面,填报格式化研发计划文本,明确研发任务、研发周期、研发用途,细化计划任务及时间节点,项目研发计划被提交至项目管理人员处,进行研发计划审批。(2)研发计划审核。用户上传研发计划后,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审核操作,审核完成后,系统管理员将意见反馈至用户,由用户进行修改。审核通过的,用户可以查阅研发计划书。审核不通过的,用户需要重新修改提交。(3)研发计划任务分解。研发计划审批后,系统根据审核通过的研发计划,为研发人员提供量化可视的研发进度指标,分配工作任务,研发人员完成指标内的工作后,相应的进度将提高。3.2.2研发实施进展跟踪监测进度完成情况的管理模块,主要有以下功能:(1)研发工作上报。项目组成员定期上传个人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格式化文本,由项目负责人进行审批汇总,形成项目组定期工作计划、总结后上传至主管部门。(2)研发进度量化。系统根据项目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将完成的工作内容与研发进度计划相匹配,量化评估研发进度后,将工作内容及工作完成度更新至工作任务界面,供有权限查看的用户了解项目实时进展。3.2.3阶段评审定期对项目情况进行评审的管理模块,主要有以下功能:(1)阶段报告申报。系统根据项目计划书,设置关键时点提醒功能,用户将接收到系统发送的阶段报告上报信息,用户需在研发计划所列示的重大时间节点前,整理阶段工作成果,填报阶段成果格式化文本,并向主管部门进行汇报。(2)阶段报告评审。用户上传阶段报告后,系统管理员将报告发送至评审人员处,评审人员出具评审意见,经评审组长处汇总后,系统将评审意见反馈给项目组。评审意见作出后,如评审通过,则阶段报告任务完成,相关报告归档并不可修改,供相关人员查阅调取;如评审未通过,用户可以进行一次申诉,提交补充材料后由评审人员审核;如申诉未成功,则相关阶段报告作废,状态显示为“审核未通过”。

3.3项目结题管理

项目结题管理旨在规范项目结题流程,对项目进行考核评价,促进成果转化,起到事后监督的作用。项目结题管理模块有以下功能:3.3.1结题申报(1)项目结题报告上报。项目负责人结合项目组全部工作研究资料,撰写格式化的结题报告,提交项目工作总结、研究结论及成果运用方式方法,提交完整的结题报告。(2)报销终止模块。结题前,项目负责人通知项目组成员在结题截止日前报销所有财务费用,所有报销完成后项目负责人通过系统向财务部门发出账户冻结指令,终止项目相关的一切报销行为。(3)资产清查系统。财务系统受到项目终止指令后,会同运营部门清点核对项目资产,将系统中的资产全部列入封存状态,关闭资产申请使用功能,编制项目资产负债表及预算执行表后由审计等部门联合审批,审批通过后的财务报表发送给项目负责人。3.3.2项目结题评审一般由财务、科研、运营、专家等多个部门单位进行全面评审:(1)部门评审。项目组所在部门归口管理本部门的科研项目结题报告,审查提交材料,归档项目材料,科研技术申报及管理,将所有资料汇总提交至科研主管部门。(2)科研主管部门初审。科研主管部门接受所有部门的项目结题报告,统一进行归口管理,同时对材料完整真实性进行初步审核,初审后将对应资料权限开放给相关评审部门。(3)运营管理部门评审。运营管理部门负责管理项目的实物成果,对项目组提交的实物成果完成入库封存操作,对实物物资出具保管及处理意见,同时出具会签的评审意见。(4)财务管理部门评审。财务部门收到项目结题申请后,对项目组的财产作出清算工作,完成项目结题财务处理,在系统中录入项目结题时间节点的资产负债情况,对项目预算执行状况出具评审意见。(5)专家组评审。专家受到结题申请后,对项目组的任务完成进度、成果结论、运用转化等作出专业评价,出具科研报告验收意见。(6)科研主管部门终审。科研主管部门汇总各评审成员单位的评审意见,形成总的评审意见书,向项目所在单位进行分发,再由项目组所在单位反馈至项目组处。3.3.3项目结题对于项目结题终审状态为“已结题”的项目,各职能部门应配合项目结题。项目结题后,项目组用户显示项目为“结题”状态,同时关闭项目的所有修改操作功能,归入历史档案作查询调阅使用。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在完善科研经费申报流程和审批流程的同时,提高预算编制、调整、执行的科学性,以实现科研项目全过程管控。项目在实施工程中,通过系统及时汇报进展,让决策部门了解项目进度,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项目目标及任务。监督人员能够动态调阅项目经费的申报审批文件,将项目进展及经费使用的情况形成指标,录入项目考评系统,对项目进展进行阶段性评估,杜绝考核和拨款两张皮的问题。同时,通过平台高效的档案管理功能和用户行为记录功能,防止角色缺位错位,甚至违规操作。最终实现一个平台既要管科研项目的“出生”,又要管科研项目的“成长”,还要管科研项目“消亡”,更要管科研项目全程可复盘追溯。

[参考文献]

[1]邵亚芳.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研究——以S大学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6.

[2]韩颖颖,武晋云.科研财务助理制度实操性的探讨[J].时代经贸,2018(02).

预可研报告篇5

关键词:业绩预告;“变脸”;市场效应;中小股东权益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093-03

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减少在会计报告正式公布时公司股票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提前释放业绩风险,我国证监会从1998年开始推出了业绩预告制度,要求在会计年度结束后,如果上市公司预计可能发生亏损或者盈利水平较上年出现大幅变动的(利润总额增减50%或以上),上市公司应当在年度结束后30个工作日内及时刊登预亏公告或业绩预警公告。这样,我国上市公司预告类型就有四类:预亏、预盈、预增和预减。

业绩预告制度实施以来总体发挥了良好的政策效应,提前释放业绩风险的作用得到了体现。但是,从业绩预告实际执行情况来看,每年均有为数不少的公司存在业绩预告变脸的情况,这些公司大多在第三季度年度业绩预告之后2个月左右新的年度业绩预告,预盈变预亏、预亏变预盈、预增变预减和预减变预增等不时出现。业绩预告反复“变脸”不仅破坏了业绩预告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而且给股价带来了较大波动,影响了业绩预告风险释放作用的发挥;同时扰乱了投资者视线,投资者根据之前业绩预告做出的决策就可能出错,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大幅波动的股价更有可能使中小投资者受损,破坏了证券市场的稳定性。

已有研究多把关注焦点放在未“变脸”公司业绩预告的市场反应上,对业绩预告“变脸”的市场效应及其是否具有不利影响没有做深入探讨。本文拟通过实证方法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1)“变脸”后业绩预告披露是否会带来市场反应;(3)在业绩预告的公司中,什么样的公司更容易发生业绩预告“变脸”。(3)通过怎样的措施才能遏制业绩预告反复“变脸”的现象并保护中小股东权益。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希望可以为相关部门监管预告类型变脸而又无正当理由的上市公司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建议投资者在根据业绩预告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关注业绩可能发生“变脸”的公司,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以2008―2009年沪深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选取范围, 通过Wind资讯金融系统手工检索并整理了这四年间第三季度了业绩预告并且又在之后数月内第二次了“变脸”的业绩预告的公司。剔除在选定的时间窗口内没有连续交易行情数据的公司、长期停牌和在“变脸”业绩预告前后十个交易日中了其他重大公告(如业绩预告、股利分配、重大资产重组、公布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等) 的公司和预告日与年报公布日的间隔少于或等于30 个交易日的公司。通过筛选,我们发现2008年共有969家公司了年度业绩预告,其中108家公司业绩预告发生了“变脸”,业绩预告“变脸”为好消息(预亏变预盈、预减变预增、小增变大增、大减变小减)共21家;业绩预告“变脸”为坏消息(预盈变预亏、预增变预减、大增变小增、小减变大减)共87家。2009年共1 108家公司了年度业绩预告,其中有64家业绩预告发生“变脸”,业绩预告“变脸”为好消息的公司有48家,“变脸”为坏消息的公司有16家。

(二)实证方法

实证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事件研究方法,对业绩预告变脸日前后的股票价格反映进行实证分析;第二部分利用线性回归模型,比较业绩预告变脸日前后ST公司的股票价格反应同非ST公司的股票价格反应,研究股价波动大小是否与公司ST与否有关。

在事件研究法中,本文选用风险调整后的非正常报酬率,它等于某支股票在某个时期的实际报酬率Rit减去由该股票的系统风险系数β所决定的正常报酬率,即通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来计算预期收益Rit=α+βRmt,其中的β由估计期数据回归得来。事件发生日选择为上市公司“变脸”的业绩预告的当天或其后第一个交易日,窗口期选择为(-10,10),估计窗口选取为(-210,-11) 共200个交易日。研究中的市场指数收益率本文对沪市样本选择上证指数(000001), 深市样本选择深证综指(399106) 。通过计算各个样本在事件窗口期的AR(异常收益率),MAR(平均异常收益率),CAR(累计异常收益率)和MCAR(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同时对计算出的结果进行双侧T检验。

针对假设2本文设计了以下的回归模型:

In=a0-a1×DIS+a2×ST+a3×R+a4×IND+a5×SIZE+a6×β+a7×YEAR+ξ

P 表示业绩预告的公司之后又了变脸的业绩预告的概率,在数值上等于样本中变脸业绩预告的公司个数占样本中所有业绩预告公司个数的比例;

DIS是第一次业绩预告的类型,如果是“好消息”型,即预增或预盈,则取值为0;如果是“坏消息”型,即预减或预亏,则取值为1;

ST 是指业绩预告的公司是否是ST公司,如果是ST公司,则取值为1,否则为0;

R 是业绩预告的公司该年年报中净资产收益率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资产收益率的差额;

IND是公司的行业类型,如果是高科技行业(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制药) ,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SIZE是公司规模,用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表示;

β选用2007年前60个月的β系数以度量公司风险

YEAR2008年取0,2009年取1。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事件研究法结果表明:“调减”业绩预告的公司在变脸日前两天的平均市场异常收益率开始为负值,到变脸日显著下跌并达到最低点,说明市场对“变脸”事件的反应为负。从MCAR趋势图可以看出,这些公司业绩预告“变脸”之前十天的累计市场异常收益率基本为正值,但在变脸发生日逐渐变为负值,并在之后若干天持续为负。其中2008年在(-10,10)区间的MCAR约为-0.01,见图1;2009年在(-10,10)区间的MCAR约为-0.04,见图2。本文以CAR=0为原假设对其进行单样本T检验,发现结果具有统计意义的显著性。

而“调增”业绩预告的公司的市场反应正好相反,2008在业绩预告变脸当天样本公司MAR为正值0.03,MCAR在(-10,10)间为正值,并且在(-4,10)区间内显著上升,在第10天达到了0.13,表明市场对该事件反应积极,见图3;2009年样本公司MAR在变脸日为正值0.015,MCAR从第-4天开始显著上升,在(-4,1)区间内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在第1天达到0.04,之后在(2,10)区间内基本维持0.03水平,见图4。表明市场对该事件反应积极。以上结果同样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

逻辑回归的结果可以见表1。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已业绩预告的公司其业绩预告是否“变脸”与公司第一次预告类型、行业类型、公司收益中非经常性损益的贡献和公司规模具有相关性。第一次业绩预告如果是“坏消息”,该公司越倾向于“变脸”的业绩预告。其原因可能是如果第一次业绩预告是“坏消息”,说明公司对全年经营状况的预期较差,其在年末时更有动机和可能性通过一系列手段调节利润,美化业绩;如果第一次业绩预告是“好消息”,说明公司全年经营状况较佳,其业绩预告“变脸”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该公司如果是高科技公司,其业绩预告发生“变脸”的可能性也大于非高科技公司,因为高科技公司的经营风险较大,其业绩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也较大。公司收益中非经常性损益所占比重越大,公司更有可能在年底通过非正常手段调节利润,美化报表,从而“变脸”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公司规模较小,其治理能力和所受关注程度会弱于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所以其业绩预告比规模较大公司的业绩预告更可能发生“变脸”。

三、业绩预告“变脸”下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

从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现状来看,每年均有为数不少的公司业绩预告发生“变脸”,有的甚至两次、三次发生“变脸”。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业绩预告“变脸”会带来显著的市场效应,公司股价会发生剧烈波动。业绩预告反复变脸不仅给市场带来较大震荡,使业绩预告制度的风险预警作用不能很好发挥,而且大幅波动的股价更有可能使中小投资者受损,破坏了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因此业绩预告“变脸”下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亟待关注:

首先,监管层应该加大对预告变脸而又无正当理由的上市公司的惩罚力度,以确保业绩预告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例如,明确规定业绩预告“变脸”的非正常理由,禁止非正常理由下的“变脸”, 并对该公司处以更严厉的惩罚措施。对反复“变脸”的上市公司进行通报,提醒投资者关注,发挥市场的监督力量。

其次,投资者在根据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作出投资决策时应增强风险意识,尤其关注业绩预告可能发生“变脸”的公司,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投资者应该关注业绩预告为“坏消息”的公司,高风险行业的公司,上年非经常性损益比重较大的公司和规模相对较小的公司,在评价其业绩预告时应持有更谨慎的态度。

再次,完善我国的业绩预警体制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国同欧美发达预警体系有很大的差距。欧美资本市场上,有一大批专业的分析师和机构对公司的盈利做出预测,同时大多数上市公司也对公司的盈利前景提供指导,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在市场上形成了对该公司的盈利预期。而在中国目前的预警制度下,不仅缺少这样的市场预期,而且欠缺专业的市场评级机构对公司盈利状况和股价进行预测,投资者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业绩预告做出投资决策。只有完善我国业绩预警机制,促进专业证券评级机构的发展,才能为广大中小投资者提供更可靠、客观的投资参考。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比较短,市场结构和内部职能还不健全,中小投资者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在信息上处于不平等地位。业绩预告本来是中小投资者重要的参考信息,却因一些上市公司的不当和随意变化而破坏了其效用。我们必须对此予以充分关注,采取有力措施防范“变脸”行为,才能使中小股东权益得到切实保护。

参考文献:

[1] Ball.R.and Brown.P,《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68(Autumn).

[2] Beaver.W,《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Annual Earnings Announcemen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Supplement).

[3] 陈晓,陈小悦,刘钊.A股盈余报告的有用性研究――来自上海、深圳的实证证据[J].经济研究,1999,(6).

[4] 孙爱军,陈小悦.关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的研究――兼论中国股市的利润驱动特性[J].北京大学学报,2002,(10).

预可研报告篇6

关键词:管理层动机;业绩预告;Healy和Palepu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4日

一、我国管理层业绩预告概述

根据Soffe,Thiagarajan和Walther(2000)的定义,业绩预告是指公司管理层在定期的财务报告正式对外公布以前,自愿向公众披露本公司盈利的暂定数。业绩预告实质上就是上市公司对下年度或者下一季度的盈利情况的预测报告。

业绩预告能够降低交易成本,降低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为投资者提供重要的信息,因此准确及时的业绩预告对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998年,证监会在颁布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1998年年度报告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了“发生可能导致连续3年亏损或当年重大亏损的情况”的上市公司必须要进行预告披露,这预示着企业管理层业绩预告制度在中国的开端。后来,经过2000年的完善,2001年进一步规定了业绩预告的范围扩大到预期盈利增长和预期盈利减少,然而业绩预告的由强制性披露变为自愿性披露。

二、管理层动机对业绩预告影响的文献综述

自对业绩预告的披露改为自愿披露后,对于公司盈余预测信息进行披露的公司明显减少。有不少文献研究了影响业绩预告的因素,关于公司特征方面,有研究公司规模、盈余业绩等对业绩预告的影响的不少文献;关于公司治理方面,有关于董事会结构、管理层持股、董事长兼任CEO、外部董事等因素对业绩预告影响的大量文献;但是,关于管理层动机对于业绩预告质量影响的研究很少,本文就管理层动机对业绩预告质量影响的方面出发,综合整理了管理层主观动机因素对于业绩预告的影响的国内外文献。

(一)国外关于管理层业绩预告动机的文献。在P.M.Healy和K.G.Palepu (2001)的《关于业绩预告的经典文献研究:信息不对称,公司披露以及资本市场》一文中,他们提出了管理层披露业绩预告信息可以源于以下六种动机:资本市场交易假说、公司控制权竞争假说、股票报酬假说、诉讼成本假说、经理层才能信号假说、独占成本假说。其中,资本市场交易假说中,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了向外发行股票或举债的成本,想在资本市场中进行募资发型债券或进行其他公司收购的公司管理者,有动机去自愿披露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以此来降低公司外部筹资的成本。公司控制权竞争假说中,董事会和投资者都认为管理层应该为股市表现负责。公司股价低,股市表现差会给管理者带来失业风险。因此,管理者通过自愿披露来减少公司价值被低估的可能性,并对盈余表现不高给出解释。这样就减少了被更换的可能性。股票报酬假说是指公司通过一系列股票报酬计划来直接对管理者进行奖励,因此管理者有动机自愿披露,这样他们可以透露一些被内部交易约束的私有信息,并提高公司股票的流动性,出售自己手中的公司股票。管理者还可以通过自愿披露来降低雇佣新雇员时和股票报酬相关的合同成本。诉讼成本假说中,管理者倾向于提前披露差的业绩信息,这样就可以降低诉讼风险。经理层才能信号假说是基于Trueman(1986)的理论,他认为有才能的管理者有动机自愿披露,以此来显示他有能力去预测公司经济环境的变化并对变化做出反应。经理人能力越高,则他预测变化的能力越高,公司价值也就越高。独占成本假说是指有些学者认为公司不愿意披露信息,因为怕披露会损害他们在产品市场的竞争地位,即使不披露会花费更高的筹资成本。

在以后期间关于管理层动机对业绩预告影响的研究中,很多都是基于上面六个动机展开研究的。

Clive S.Lennox,Chul W.Park(2006)在关于盈余的信息性和管理层盈余预测的关系研究中,假设管理层盈余预告是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公司在投资者眼中的价值,如果管理者认为市场对预测中的盈余信息反应更强烈,他们就更倾向于盈余预测。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公司的历史盈余反应系数和公司盈余预告显著正相关,因此得出当投资者认为盈余信息更能反应公司价值的时候,管理层更倾向于盈余预告。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资本市场交易假说。

Nagar(2003)的研究中认为,管理层作为内部管理者,对公司的信息较外部人更具有优势,而他们不愿意披露公司的私有信息,因为一旦披露了,他们的私有收益可能就会减少。这是对股票报酬假说的进一步研究。

Verrecchia(2001)对披露动机的研究是在假设管理层和股东的冲突是不存在的前提下开展的。他们主要研究限制管理层自愿披露的外部经济因素。

Hirst(2008)的研究显示,影响业绩预测的因素有预测环境和预测者特征。而Bamber et al(2010)则认为,管理者特有的异质性,如年龄、性别、工作年限等特征对管理层盈余预测的影响是很微小的,其作用也相当有限。

(二)国内关于管理层业绩预告动机的研究。我国关于管理层业绩预告的研究起步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较晚,其理论成果和实证研究也相对稀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宏观的制度问题以及执行者对业绩预告披露的认识问题。我国至今尚未出台关于业绩预告专门的法律法规,而业绩预告的监管环境也十分宽松,加上不健全的业绩预告披露机制对披露的形式和内容都没有做出规范,我国的管理层业绩预告是十分不完善的。

洪剑鞘和皮建屏(2002)通过研究中国的管理层业绩预告制度,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业绩变动原因模糊不清,而这些公司都将认为这是因为宏观和政策因素方面的缺陷,并且这些业绩预告很少能够涉及到公司内部生产经营的重要信息。

张宗新、张晓荣和廖士光(2005)通过构建自愿披露指数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动机,但是他们得到的研究样本量不大,并且十分具有主观性。

张然和张鹏(2011)在关于中国上市公司自愿业绩预告动机的研究中,以中国为环境背景研究了Healy、Palepu关于自愿披露的六个动机。他们认为中国的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可能会出于三类动机,包括资本市场交易、管理层股票报酬假说和管理层才能信号假说。他们通过研究融资需求、管理者利益协同程度和会计业绩三者与上市公司的自愿业绩预告披露之间的关系来探索管理者自愿披露与西方的自愿信息披露理论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表明,融资需求高、管理者利益协同程度高和会计业绩好的上市公司更有动机自愿披露业绩预告,并且国有公司相对非国有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动机更弱。

叶少琴和胡玮(2006)研究了我国IPO公司的管理层自愿性业绩预告,他们认为,对好消息预测的时间越快,公司越有可能去自愿披露预测信息。而秦玉熙(2004)更加深入地探索了我国IPO公司盈余预测自愿披露意愿减弱的原因,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是市场效率低下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不足的发生。这都是针对影响管理层自愿性披露的外部因素的研究,而针对管理层披露动机的研究在中国相对还是很少的。

三、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对处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层为什么要披露管理层业绩预告动机的研究是有很大价值的。我国关于管理层盈余预测动机与业绩预告披露之间关联的研究领域里,没有成系统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做参考,这与我国企业所处的制度背景环境有很大的联系。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制度和经济环境都正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深入细致的关于企业管理层业绩预告的研究是十分需要的。本文综合整理了国内外已有的关于管理层业绩预告动机的文献,以Healy和Palepu的六个管理层自愿披露动机假说为基础,分析了相关实证和规范研究以及结论。结果显示,在中国的制度环境下,西方自愿披露动机中有一些是难以成立的。因此,想要研究中国上市公司以及企业管理层业绩预告的动机,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制度环境之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进一步详细、细致地研究中国的管理者自愿披露管理层业绩预告的动机,以此更好地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在披露业绩预告中所扮演的角色,以便更好地引导中国上市公司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Paul M.Healy,Krishna G.Palepu.Information asymmetry.corporate disclosure.and the capital markets: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

[2]陈芳芳.国外管理层盈余预测的实证研究综述.财会通讯,2008.3.

预可研报告篇7

序言(介绍该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

正文(从经济、政治、地理、人文等方面论证该项目的优势、缺点、问题等)

结论和建议(写明该项目的可行性的理由、存在问题的对策等)

附件 1:分报告

附件2:图片

附件3:参考资料

______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组负责人: 年 月 日

文书要点

(1)可行性研究报告基本知识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制定某一建设或科研项目之前,对该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技术方案及技术政策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方案和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

可行性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根据需要研究的内容确定形式。一般来讲,主要的框架结构应当包括封面、摘要、目录、图表目录、术语表、前言、正文、结论和建议、参考文献以及附件十个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封面,没有固定的要求,但是项目名称、报告单位、报告时间等内容不可缺少。其中摘要、目录、图表目录、术语表、参考文献与附件等项可根据报告的需要进行选择。前言部分一般包括项目的来由、目的、范围以及本项目的承担者和报告人、可行性研究的简况等。

(2)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本内容就是报告的正文部分所要体现的内容。它是结论和建议赖以产生的基础。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经济效益为核心,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建项目是否可行。当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完成了所有系统的分析之后,应对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建议。

为了结论的需要,往往还需要加上一些附件,如试验数据、论证材料、计算图表、附图等,以增强可行性报告的说服力。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般由一个总论和几个专题构成。

第一,总论。总论即项目的基本情况。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中,这一部分特别重要,项目的报批、贷款的申请、合作对象的吸引主要靠这一部分。总论的内容一般包括项目的背景、项目的历史、项目概要以及项目承办人四个方面。总论的实质是对项目简明扼要地做一个概述,对项目承办人的形象和思想作相应的描述。在许多情况下,项目的评估、审批、贷款以及对合作者的吸引,其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总论写作质量的好坏。因此,写作时一定要尽心尽力,既要保证总论的内容完整、重点突出,又要注意与后面内容相照应。

第二,基本问题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本问题研究,是对各个专题研究报告进行汇总统一、平衡后所作的较原则、较系统的概述。项目不同,基本问题研究的内容也就不同。目前较有代表性的有三个:工业新建项目的基本问题研究,技术引进项目的基本问题研究和技术经济政策基本问题研究。其中,工业新建项目的第一方面是市场研究,着重解决项目新建的必要性问题;第二方面是工艺研究,着重解决技术上的可能性问题;第三方面是经济效益研究,着重解决项目的合理性问题。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人们常把这三个问题分成十个专题来写。这十个专题为:市场情况与企业规模;资源与原料及协作条件;厂址选择方案;项目技术方案;环保方案;工厂管理机构和员工方案;项目实施计划和进度方案;资金筹措;经济评价;结论。

特别提示

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设计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任务是对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论证,所以必须设计研究方案,才能明确研究对象。

(2)内容真实。可行性研究报告涉及的内容以及反映情况的数据,必须绝对真实可靠,不许有任何偏差及失误。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所运用资料、数据,都要经过反复核实,以确保内容的真实性。

(3)预测准确。可行性研究是投资决策前的活动。它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是对事物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充分地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地预测未来前景。

预可研报告篇8

【关键词】 企业发展;可行性研究报告;分析与评价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制订生产、基建、科研计划的前期,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某个建设或改造工程、某种科学研究、某项商务活动切实可行而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可行性研究是以市场供需为立足点,以资源投入为限度,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一系列评价指标为结果,它通常处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项目在技术上能否实施,二是如何才能取得最佳效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用途可分为审批性可研报告和决策性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性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项目立项时向政府审批部门申报的书面材料。根据国家投资体制改革要求,我国大部分地区,企业投资类项目采取项目备案制和项目核准制(编制项目申请报告);政府性项目,使用财政资金的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因为其自身的优势,对企业各类可行性研究内容侧重点差异较大,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投资必要性。主要根据市场调查及预测的结果,以及有关企业的产业政策等因素,论证企业所经营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

2、技术的可行性。 主要企业从事项目实施的技术角度,合理设计技术方案,并进行比选和评价。

3、财务可行性。主要从企业经营项目及企业投资者的角度,设计企业合理财务方案,从企业理财的角度进行资本预算,评价所选择的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进行投资决策,并从金融主体(企业)的角度评价股东投资收益、现金流量计划及债务清偿能力。

4、组织可行性。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设计合理组织机构、选择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等,保证项目顺利执行。

5、经济可行性。主要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衡量项目的价值,评价项目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增加供应、创造就业、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效益。

所以企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细致入微包括许多方面,可以评析出企业的各方面发展因素和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的经济发展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一、促进企业经济建设发展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如何制定

制定有关企业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要缜密入微,包括企业多方面的建设,从而促进企业全方位的发展,可以综合概括成八部分,分别是

(一) 项目总论:总论作为企业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企业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企业建设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和合理的准备要求,为促进企业建设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二)需求预测和拟建规模:也可称作企业建设产品的市场预测,包括:

1、企业建设项目产品市场调查

1)产品国际市场调查2)产品国内市场调查3)产品价格调查4)产品上游原料市场调查5)产品下游消费市场调查 6)产品市场竞争调查

2、产品市场预测

企业建设产品的市场预测是市场调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续,是利用市场调查所得到的信息资料,根据市场信息资料分析报告的结论,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市场需求量及相关因素所进行的定量与定性的判断与分析。并在企业建设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市场预测的结论是企业制订生产产品的方案,确定企业项目建设规模所必须的依据。包括:

1)企业建设推广产品的国际市场预测

2)企业建设推广产品的国内市场预测

3)企业建设推广产品的价格预测

4)企业建设推广产品的上游原料市场预测

5)企业建设推广产品的下游消费市场预测

6)企业建设推广产品的加工项目发展前景综述

(三) 企业建设项目所需的资源、原材料、燃料及公用设施等情况

(四)设计方案:

1、企业建设项目产品规划方案:建设产品产能规划的方案;企业建设项目产品的工艺规划方案中的加工产品设备选型,产品说明,产品生产流程等。

2、加工项目产品营销规划方案

1)营销战略规划

2)营销模式

在商品经济环境中,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合格的销售模式,争取扩大市场份额,稳定销售价格,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因此,在可行性研究中,要对市场营销模式进行研究:投资者分成;企业自销途径分析;某些企业所建设的项目还可适应国家的需求,涉及国家部分收购方面;企业建设项目的经销人代销及代销人情况分析等。

3)促销策略,包括企业建设项目的产品广告设计,营销办法等的分析与总结。

(五) 建厂条件与厂址方案:这个部分在企业建设的可行性报告中即可适当补充,也可看情况而定省略不加以分析。

(六)环境保护:环保、节能与企业员工劳动安全的方案分析

在企业项目建设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和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法规、法律,据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认为对影响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都要在企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推荐出企业改革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且布局合理,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企业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同时,在企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要有专门论述。

(七)企业组织、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估算数):在企业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根据项目规模、项目组成和工艺流程,研究提出相应的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总数及劳动力来源及相应的人员培训计划。促进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八)企业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如何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有利于企业的招商引资、投资合作、政府立项、银行贷款等领域的决策,主要对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如何实施、相关技术方案及财务效果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从而促使企业找好建设项目,抓住本企业经济发展的最佳时机。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有利于企业对设计建设的项目进行管理。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企业进行项目初步设计和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企业判断项目是否可行,是否值得投资,还利于企业对自身项目进行反复比较,寻求最佳建设的方案,避免项目方案的多变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时间的延误。

(二)可行性报告的研究及设计有利于企业节省工程项目的建造的成本

企业如果设计项目管理早一点介入到建设前期,在设计前就对项目设计提出一些功能要求,设计中的变更工作量就会减少,设计周期就会缩短。可行性研究报告可以有效分析以上企业建设项目出现的问题,减少企业的进一步调查建设的成本,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总之,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可以从各个方面分析企业在经济建设方面出现的多种问题,并使企业及早的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长国.《投资项目的选择与可行性研究》.[J].经济师.2002

[2] 王立国.《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小组鉴定范文 下一篇:小品策划范文